生态农业的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农业的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农业的技术

篇1

1.1经济生产力是农业生态系统急需提高的重中之重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态经济的基础上,尊重环境和生物的共同发展,使用现代技术,完善的农业生态技术,把每一类极具技术的个体生产力的农业物品有机结合,组成高效、功能性强的生态农业系统,自然地促成生物与环境系统的结合,使其变成一种生态农业体系的续发展性。各种体系,如经济、环境生命等体系,一些以绿色为主的体系,其生产水平在生态农业体系的不断提高中一直被强化,寻求创新的方法或者更好的操作环境,开发利用生产力,形成一种可以由人工进行干预的生态系统,使其产生集中效应,提高经济效应,最终能够彼此推动。

1.2生态农业技术需要创新与优化

要想生态农业有长足的发展,应该注意区域性的发展与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现在的生态农业应该有所创新,要注意综合、集约与多样性技术配套和支持。如果没有技术上的创新,生态农业模式无法有更长远的发展。因为不论是任何一种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或是生态系统立体结构,优化生物组合模式,或是模拟系统生态食物链结构,以及再接再厉再生模式,每一种都需要种植的技术,所以有物质有能量还要注意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为生态农业的再发展提供奠基。

2基本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框架

在农发菜过程中,越来越依托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技术的提升,能够保持经济生产的收入,让农业发展得以持续。所以好的生态农业技术架构非常重要。

2.1指导原则

生态农业的总指导原则应该是以营养保健及低价农业产品需求为根本,让市场需求保证多样化、质优化、营养化及无公害,同时,要将生态环境加以改善,提升我国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融入国际化市场,为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的保障。

2.1.1通用性一般在生态农业上使用的技术都是传统的技术,而农业科学机构研究出的新技术又往往不能马上试验于农业生产一线,要注意装配的适用性。

2.1.2先进性生态农业技术要注意技术的先进性问题。注意成本的控制,争取在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要尽量参考国际、国内的先进技术,追求国际化水平,积极地创新,提升社会效益,社会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1.3效果性要保证在利用现有资源、满足生产需求、提高生产力、降低能耗、技术节能以及环境保护方面提高效果。

2.1.4系统性在发展生态农业技术时,必须要考虑生态经济的立足点,把配套的一些生态技术结合与利用,尽量控制投入与产出比,将农业经济的效益发展到最大化。

2.2基本内容

2.2.1田间管理技术包含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如微灌技术、滴灌技术以及喷灌技术等,同时要注意防虫防害的实施,以及如何精确的加肥施肥等。

2.2.2种植养植的技术包括:要利用立体空间供给营养的立体养植技术,模拟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时使用物种的同生原理来的间作套技术。

2.2.3基因工程技术要利用生物规律的种质优势,提高作物抗病虫害性能,还要使用现代生物的工程和技术,利用育种的常规技术模式。

2.2.4多种物质合理有效的利用生态系统有一种闭路控制的原理,可以加以循环利用,这种原理是基本再生品的废物利用,把一些没有联系的生产形式融合到一起,整合成为循环再利用的零废物生产模式。

2.2.5农业环境改善的技术使用加环境值的原理,同时要协调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环保理念相结合,与之协调,综合食物链的原理,加强农业环境的有效改善。

3发展思路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增加生态技术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基本需求。建立农业生态技术需求的内在扩张机制,完善体系。建立有效的农业生态技术供需平衡机制,深入农业体系,探求真实的农业技术发展需求。

4结语

篇2

1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

沼气生态农业技术是在农业环保性发展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它是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采取厌氧发酵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等进行无公害处理,对废物循环再利用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来讲,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池三改”“生态家园”“联户沼气”等多种形式的能源生态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中,其以建设沼气池为主,农户可以根据自身从事的农业行业来选择不同的建设模式,就“一池三改”来讲,它以农户庭院为基本建设单位,每户建设一座8~10m3的沼气池,然后对对厕所、厨房等进行改造,这一模式对于从事养殖业的农户来讲非常有益,不仅能够对农户的垃圾进行无公害化的处理,还能解决农村的生活用能,对农村环境的改善、农民生活的提高、农村生产条件的改善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就沼气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而言,随着农村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在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不断发展的需求中,沼气产业也需要由单纯用户用沼气和小型沼气向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发展目标,大型沼气池的成功运行,即通过在一处建池,能够实现全村用气目标,对城乡燃料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在农忙时节,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近些来,随着环保宣传的加强,人们意识到了农作物秸秆的重要性,即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非常的广泛。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上,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综合利用技术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有着明显的提升,其中比较常见的为“生物反应堆”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秸秆埋在农作物的根系土壤中,加入菌种后用地膜覆盖,形成秸秆反应堆,而后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碳来为农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氧气、肥料等,保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良土壤环境,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分析,根据农村当前的实际需求,大力组织实施生物质量能源工程有着良好的前景。在这一工程下,对秸秆进行大面积回收利用,依靠国家大力扶持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秸秆成型加工企业、秸秆收储站,积极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还田等成熟技术,培育生物质产业,扶持生物能源的开发,促进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提高。

3推广精确农业技术的发展

生态农业的技术发展中,精确农业技术的推广尤为重要,而在精确农业技术中,精确施肥和和精确灌溉技术是推广的主要方向。我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地区严重缺水,而在这些地区,农作的生长就需要精确的灌溉技术来保持。从目前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来讲,一般氮肥仅处于20%~40%,而农药在农作物上的附着率还不足10%~40%,大量农药的流失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从未来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精确施肥对化肥、农药使用量的精确控制,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残留,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精确灌溉技术上,在旱作农业区建设集面补灌设施、推广覆盖集雨种植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并将滴管、喷灌、微灌等适合于旱作的节水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

4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04-1

0引言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重要形式,它是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的一种社会、自然、经济等和谐统一的集约化农业。我国生态农业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才兴起的,目前也已经遍布了全国多个省(市),但是依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效地推广。

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现有的那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能适用于它,这就造成了生态农业技术的缓慢发展。本文主要是针对推广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推广有效性的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1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1.1没有完善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对于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技术来说,其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不适用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该推广体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对推广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管理,对于重点的技术成果也是采取统一的推广方式。然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的分离现象,而且,科、教、农之间也没有良好的联系形式。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只是在农产品的种子与肥料上做文章,技术的推广并没有落到实处,这样就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

1.2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还是继承传统中的那套推广形式,即以试验、示范为主,把农业技术普及到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去。这种农业技术的推广形式注重的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因素,即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果仅仅是在生产技术上做文章,却不顾产前与产后的工作,最终就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等问题。从根本上来看,这种推广形式并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3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

对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资金投入不足与人才投入不足。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它所注重的是综合效益以及长远利益,而传统农业所注重的是近期的经济效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与人才资源。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国用于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资金不断减少,造成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农业,其对人才的要求非常高,所以人才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技术的推广进度。

2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2.1建立健全完善的推广体系

对于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来说,其技术推广体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增长,为农业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要建立起以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研究与技术推广之间的联系。其次,将科、教、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出现科研与发展之间的脱节现象。最后,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业技术创新的保障体系。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中,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制定良好的配套政策,确保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

2.2建立良好的技术推广机构

对于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来说,不同的地方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技术,所以,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中,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的推广工作。良好的技术推广机构应该确保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让农民懂得生态农业的生产规律,倡导科学利用资源,促进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其二是建立良好的生态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让农民能够及时有效地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信息。

2.3加大资金与人才的投入力度

在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中,除了依靠国家政策资金之外,还应该不断扩大融资的渠道,积极展开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同时,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的培养,做好他们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并对推广中取得成效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3 结语

生态农业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要加大对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让农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农业生产形势,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出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推广形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燕.对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 . 农业 经济. 2011(2).

[2]张燕.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 [J] . 农村经济. 2011(2).

[3]王新,葛雁南.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3).

篇4

1 生态农业中使用植保新技术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一直是目前我国提倡的农业生产方式,而该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实现则需要很多的技术植保新技术就是其中一种,该种技术在生态农业中应用意义重大,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这种生态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生态农业包括的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生态领域,更包含农业领域,而要将这些领域有效的融合起来,既能够在农业领域获得经济效益,又能够在生态领域获得生态效益。这就需要在生态农业中融入相关的技术,而植保新技术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虽然已经逐渐步入到现代化,但是农业依然是我国发展的第一产业,这一产业发展情况与我国的经济息息相关,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技术生态农业的目标难以实现,阻碍我国的农业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因此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用先进的技术,根据农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地做出调整,这样农业用户才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的经济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发展,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只要相关部门以及研究人员投入一定的精力,就会取得相应的效果。

最后,植保新技术自身的优势决定的,植保新技术的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能够抑制病虫害,农作物生长期间非常容易发生病虫害,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使用植保新技术之后,能够有效的一直病虫害,减轻损失;第二,节约成本,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融入高新技术,而高新技术的成本相对比较而言比较高,但是植保新技术的使用能够降低成本,这就变相提高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第三,环境污染程度比较轻,这种技术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这就与实现生态农业的发展更进一步。

综合以上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中使用植保新技术很有必要,而且这种技术也有推广的价值。

2 植保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成效

植保新技术的应用优势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接下来笔者就具体的探讨一下其应用效果。

生态农业作为未来的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其发展期间融入先进的技术也一样的必然的选择,该农业生产方式并不是一项单一的活动,需要相关人士掌握很多的专业知识,所以要想真正的实现这种形式,我们应该从涉及到的这些专业知识上入手。在使用植保新技术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遵循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以及三诱技术,本文重点研究的三诱技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这些原则,避免在农作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不利因素,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的要做好保护措施,这样才能达到生态效益高、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高的结果。但是应用的过程中,还要作为制定良好的栽培制度,从根本上保证植保新技术的有效的实施。接下来笔者就以三诱技术为例,具体的探讨其应用成效。

2.1 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研发和使用至今,已经以其良好的应用效果收到良好的市场反馈。频振式杀虫灯不愧为蚊虫的克星,据有关资料统计,杀虫灯投入应用的这几年中,在夏季高温季节,诱杀的成虫最多时达到700余头,大大的减少了病虫对于农作物的危害,并且杀虫灯的杀虫范围很广,种类有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甜菜夜蛾、小菜蛾、地老虎、吸果夜蛾等,这也是它另一个被广泛应用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知未使用杀虫灯前,高温季节每个月喷药防治金龟子、螟蛾科害虫等4~5次,通过使用杀虫灯后,螟蛾科害虫可不用药防治,每个月喷药防治其他害虫12次,平均每月用药次数减少3次以上,可减少1/2用药量,平均可节约农药防治费900元/hm2以上,同时还能节省人力,减轻劳动强度。再就是减少下季作物或来年的虫口密度,更为有效地减少之后的病虫害防治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在防治害虫中有3个方面的好处:首先,它可以消灭大量成虫,可减少种群数量,降低虫口密度,减轻危害;其次,它可减少化防次数和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对蔬菜、环境的污染;再次,它可根据诱集结果,预测害虫的发生趋势,有利于科学防治。通过对新老灯区菜农的调查,其一致反映杀虫效果很好。总体看来,频振式杀虫灯杀虫谱广,杀虫量大,对蔬菜田主要害虫均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又因为的工作原理的特点,使得其在作用过程中无污染,对人畜无毒,符合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

2.2 黄板

黄板对多种趋色(黄)害虫有较好的诱杀效果。黄曲条跳甲在个别叶菜类生产基地上群众普遍反映较难防治,要使防效较好则所用农药毒性较大。但根据在其他叶菜类蔬菜基地上使用的结果较好的情况可知,应用得好、使用得当同样可防治黄曲条跳甲。在小白菜的生产中应用调查,1张黄板最多可粘住黄曲条跳甲364头,一般也能粘虫83-241头,关键是要贴近蔬菜和加大用量。因此,只要使用方法正确,对黄曲条跳甲也有明显的防治效果。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在叶菜类蔬菜田中高毒农药的使用量。

2.3 性诱剂

斜纹夜蛾性诱剂在1个诱芯使用期内诱虫数量最多的有384头,一般为260-320头。不同的作物诱虫效果不一样。小菜蛾性诱剂:2009年春在大埠乡塘头村进行小菜蛾性诱剂试验,在1个防治周期内,诱虫量最多的小菜蛾性诱剂在1个甘蓝生长季节内可诱杀853头成虫。其他诱剂:如小食蝇诱剂等经试验和使用后证实,诱虫效果也很好。

篇5

关键词:生态技术应用;前景效果;经济效益

一、沼气生态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沼气生态技术的概念

沼气生态技术是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沼气建设为纽带,将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通过优化整体农业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一项可持续的农业技术。

(二)沼气生态技术在日光温室中的应用

一是作物生长需要二氧化碳,如蔬菜的地上部分干重中有45%是碳素,这种碳素是由作物光合作用时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得来的,生长最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是0.1%,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是0.03%。日光温室里作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只有0.02%的二氧化碳,这远远满足不了蔬菜生长的需要,所以要提高日光温室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日光温室内燃烧沼气提高室温和增施二氧化碳气体是一项可行的技术措施。二是沼气发酵是由众多微生物参与的复杂生化过程。在沼气发酵过程中,几乎所有沼气发酵原料都被消化,产生的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氨基酸、微生素、有机质、腐植酸等成分。沼液喷洒在蔬菜上可以被其直接吸收利用,加快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效率,使蔬菜生长健壮旺盛,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产生明显的增产作用和抗病虫能力。三是沼渣的施用对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也具有重要作用。施用沼渣肥料,能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沼气生态技术的沼渣在玉米、小麦中的应用

一是玉米上的应用,玉米根系可以直接吸收沼渣、沼液中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据试验:施用沼渣、沼液1500kg/亩,产量可增长60-80kg/亩。二是小麦上的应用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液沼渣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小麦吸收利用。据试验:施用1500kg/亩沼渣,病虫害减少60%,产量可增长85-100kg/亩。2008年,烟农19品种施用沼渣、沼液亩有效穗44.2万穗,每穗实粒数23.5粒,千粒重39克,比普通大田分别增加 4.2万穗/亩、2.0粒/穗、千粒重增加0.5克,每亩产量增加83.5kg,增产率为20%。2009年在其他地块试验,产量增加20%左右。三是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四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四)沼气生态技术在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的应用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通过对我区几处因化工污染农田试验,作物产量和品质都有较大的改善。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了作物产量。

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二、沼肥生态技术的发展前景

(一)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环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二)开辟沼气肥源,培肥地力,增强植保,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种植业中生产的秸秆、绿肥等有机物质,虽然可以经堆沤处理直接还田,但效益较低、病虫害重。通过沼气生态技术的沼渣、沼液使用于农田中则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增强,产量增加,效益明显增加,

三、沼气生态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增施二氧化碳及沼渣、沼液对蔬菜生长、产品质量效果显著

通过本人近几年多点试验证明,无论是叶菜类还是果菜类,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除了植株的光合速率明显提高外,其株重、叶面积及干叶比均有增加,无沼气池的温室,在不放风时二氧化碳浓度只有200~300μL/L,其芹菜的单株干物质重只有温室的60%。在二氧化碳及沼肥增加后,黄瓜叶片明显变厚,其干叶比重可增加30%左右。经过对黄瓜和番茄果实进行分析,果实中V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均有所增加,黄瓜的可溶性糖比对照增加13.8%。

(二)增施沼渣、沼液对提高玉米、小麦产量和总产的作用效果

一是在我区盐潮土壤的试验表明,在大田小麦中增施沼肥22.5t/技术学习等方面投资过多,因此导致了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单位产出耗费的人力物力多,不能实现规模优势,而且不利于品牌的形成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上述特点和我国农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因此农民利益难以保障。对于类似与2010年的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在短期内仍然存在,但这并不是政府实行直接强制价格干预的原因,产品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给予贫困人口、大学生以补贴、禁止炒作生活必需品等都是政府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政府可以在某些方面发挥作用。

三、在市场经济下,如何发挥政府功能保护农民利益

(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健全农业组织功能

在家庭承包责任制下,农业生产分散,易导致盲目的生产,供给的不平衡,引起农产品的暴跌和暴涨。为此,应该鼓励成立农业专业化组织或农户+企业模式,对于这样的组织政府可以督促其功能的实现。

(二)加强农业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网站的建立将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促进农产品流通、减少存储时间、减少中间环节,有助于打压炒作势头。农民由此可以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因盲目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通过对比地区间价格,最大限度实现利益。

(三)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入攻坚阶段,在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下,要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大力发展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培育核心农民科技农户、信息化推广服务等方式方法,满足农民对先进实用技术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流通领域里应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推广,减少流通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四)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我国农业具有地少人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的转化率较低。长期以来都是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但随着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土地转为商业用地,农民种植土地的机会成本增大。为此,应对农民进行价格补贴、种粮补贴,长期有效的措施包括修堤坝、水库,对农民进行培训等。

(五)实现农业的规模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是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小农经济,这与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是不相适应的。各地区如果能够成立诸如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形式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就可以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调整规划,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发展品牌农业,集中优势区域发展优势产业。土地的流转不但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而且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篇6

“生态农业”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AibrecheW.于1970年提出,西方生态农业是在常规农业(石油农业)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和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英国农学家worthingtonM.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人,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西方国家提出的生态农业源于纯生态学思想,其实质是将农业发展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而不是化学基础上,是特有的一种替代农业模式。因而西方生态农业对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家畜饲料填充剂、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使用,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农业”、“有机食品”的概念。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是适合西方国情的。

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中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和以农业部边疆部长为首的一批农业领导干部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概念,组织推动了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和理论研究,积极吸收西方生态农业的优点,并根据中国国情又不完全排除化学物质的使用,而是强调适量、适时使用,强调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中国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兼容性、多样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由于中国生态农业符合我国国情,很快受到国家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农民的欢迎,1984年国务院作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的决定,国家“八五”计划提出要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工程”,“九五”计划又进一步要求“保护国土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试点乡镇、试点村(场)数量迅速增加,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这些试点均已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农林牧副渔业并举,种养加相互配套,农村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抗灾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首批5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全部通过国家级阶段性验收,并启动了第2批50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县。

在近期制定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又将生态农业建设列为重要内容,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体制使生态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也影响了物质、能量、信息的多级转化利用。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一样,只有具有一定的发展规模才有较高的效益,而我国目前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单元的生产经营形式,很难使生态农业形成规模生产。家庭分散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使物质、能量、信息多级转化循环,往往使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中断,只能使生态农业局限在小生产的循环中,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综合效益的提高。二是技术支持系统不过硬叫,生态农业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即生态农业的技术创新,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具体的优化组合新技术,多为传统技术的简单叠加。由于受农业系统复杂多样性的影响,如何在实际生产中实现技术的有效组合是关键问题之一。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薄弱,影响了生态农业的整体效益。生态农业建设强调各要素、各部门的有机联系和密切配合,需要一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支撑,而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中介服务组织、咨询机构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影响了生态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四是保障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包括科研、管理、应用等多个部门参加的社会化大行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保障体系才能确保其顺利进行。但我国长期以来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行其是,部门之间缺乏相互融合的配套保障机制,限制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2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总体构思

针对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动态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验,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走“产业化经营”之路。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即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生产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不同层次生态农业部门(如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加工业等)之间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对生态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与规模化生产、贸工农和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态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佳经营模式。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农业产业化经营包括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般理论、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但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其独特性,即突出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生产的一体化、规模化经营;强调水土保持、林草建设的产业化经营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产业化经营,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求资源高效利用、产品无污染且品质优、实现各环节的良性循环,并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中有其独特的理论(如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利益共同体理论等)作指导。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指导作用及基本思路。根据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特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论基础一是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以水土保持、林草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化为前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经营者如若得不到一定的经济利益,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化经营;若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产业化,也就没有整个生态农业的产业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既要考虑生态效益,更要考虑经济效益,应以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作指导。

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以整体系统观和生态价值观为基础,包括相宜论、循环转化论、增值论、平衡论、协调论等,它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体化发展的科学理论。按照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者既要有以追求生态效益为目标的公益事业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又要有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民群众和企业、集体等,要在生态农业产业化参与者之间通过生态补偿税、费征收等方式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实现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二是利益共同体理论,由农民、企业、政府等参与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利益共同体是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各参与者对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人(如劳力、资金、技术、机械动力等)以及他们在其中的资产产权得到承认并得以回报和利益,是激励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源,通过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高效率的运作,使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共同目标和各参与者的个别目标实现最佳结合,所得利益实现合理分配,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

生态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是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利益共同体理论的基本点,利益共同体的核心是“利益”,围绕该核心,由组织保障、制度保障、“非市场安排”、市场与利益分配机制、营运约束机制等要素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本框架。三是市场机制理论,市场机制是当前一切经济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以市场机制理论为指导才能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密切相关的市场机制理论主要有比较效益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按比较效益理论,生态农业产业化应正确选择各种农产品生产的最佳区位,建立农业商品基地,实现品质优、产量高、成本低、比较效益高,根据市场竞争理论,生态农业建设应积极开发生产竞争力强的名、特、优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四是科技与政策联合驱动理论,科技与政策联合驱动是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源。

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可持续性农业技术,是协调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矛盾问题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生态社会效益大,而微观经济效益相对较低,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只有科技与政策有机结合,联合驱动,才能迅速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一是根据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把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及无公害食品的规模化生产作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发展领域;二是把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配套技术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三是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3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配套技术体系

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技术体系的基本模式即形成以市场与科技信息获取及分析决策技术产业化为龙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优化组合及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为主体、动态监测评估与信息反馈技术产业化作后盾的中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配套技术体系。

一是市场与科技信息获取及分析、决策技术,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视、报刊等多种传播媒介大量获取有关生态农业方面的产品市场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并通过认真分析、去伪存真,得到有实用价值的信息,为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在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要以市场与科技信息为基础,并结合区域实际采用科学的决策技术和方法来制定决策方案。应积极引进“集出点子、想办法和评估优选为一体”的可拓决策技术方法,其基本方法步骤为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物元与条件物元;确定限制物元,建立矛盾物元系统;根据物元的可拓性,通过物元变换生成决策策略集;对生成的决策策略集进行评估优选,确定满意的实施方案。

二是生产过程中的优化组合技术与高新技术,应把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高效利用、提高转化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节约用水、高品质食物生产等方面的优化组合技术与高新技术作为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的重点。主要抓好土壤培肥与作物平衡施肥技术、控释肥料生产技术、沼气及其发酵残余物的综合利用技术、蛆绷养殖与资源利用技术、食用菌生产与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污水净化和综合利用技术、旱作农业高效用水技术、蔬菜保护地生产与育种技术、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生产综合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等。

三是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反馈技术,搞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案实施中的动态监测评价与信息反馈,是进一步调整实施方案的重要技术手段。要通过布设动态监测网点、调查访问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环节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态监测与信息反馈技术体系。

4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体系;问题;策略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追求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如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质量下降、水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时刻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人类自身安全。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是解决农业发展障碍性因素的主要途径,也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一件大事。

1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生态农业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生物学和农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及生产实践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有关生态农业的各种方法和技能。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就在于使用的是生态农业技术。

1.1立体生产技术

立体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生物群落各层生物的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共生关系,分层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物质生产的目的。在农林牧渔各领域,种植业中的间套种及稻蟹共生,林业生产中的乔灌草结合,水产养殖业中的池塘立体放养等,均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立体化特征。

1.2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

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是模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结构,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即一个系统废弃物的产出是另一个系统的投入,废弃物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再次或多次利用,使系统内形成稳定的物质良性循环状态。这一技术有利于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养鸡(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沼气供用户使用,沼气池中废弃物用于制作农作物肥料,生产的农作物又成为鸡(猪)的饲料,形成良性循环,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1.3节水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缺水比缺地更为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农业缺水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依靠节水方式来解决,这就需要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如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中心的节水农业技术,保护性耕作节水保墒技术,防治水土流失技术,以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管理节水、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农业。

1.4微生态技术

微生态技术包括利用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剂防治作物和畜禽、水产病虫害,利用微生物发酵水产蛋白饲料等。推广应用微生态技术有利于可从源头解决和控制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结构,部分取代化肥农药,这是目前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降低养殖污染的重要手段。

1.5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进步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如用抑制雌性玉米螟产卵的化学物质杀灭欧洲玉米螟、植入苍蝇抗菌基因使作物抗病虫害、不杀益虫的人工生物大分子灭虫法、既灭虫又环保的绿色杀虫剂等生物技术,正在得到逐步应用。采用抗病虫品种,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某些病虫害,开展病虫害发生预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轮作倒茬等,都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障农作物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1.6农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一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其中太阳能-热能转换利用技术是太阳能利用技术中效率最高、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主要包括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阳光温室大棚等,而太阳能-电能转换利用技术主要是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二是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它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生成沼气或采用热解法制造液体和气体燃料或者生物炭,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解决能源紧缺问题,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2生态农业技术特点

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把发展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协调资源利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生态农业并不是简单地回归旧有的农业生产模式,而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采用现代生态学原理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模式,其典型特点是: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元素循环再生、生态平衡、多样性物种及减少抗生素、人工合成激素用量,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并使大部分化肥被作物吸收而不是污染环境。

3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生态农业技术不过硬

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滞后,在与常规技术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高效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受到了政府部门和农业部门不同程度的重视,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距离,主要原因归结于市场因素的作用。对于生态农业,大家普遍认可和推崇,但投入较多、风险较大,经济性不明显,农民应用后无法见到明显的效益而难以推广应用。此外,生态农业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

3.2农业种植习惯影响生态农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固守农村的多为妇女和老人,他们的劳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对于他们而言,能省事就省事,能省钱就省钱。喷施10元钱的除草剂就能解决一亩地的杂草问题,谁还会自己去头顶烈日去锄草?更不会顾忌什么环境保护问题。依靠化肥实现增产已成为广大农民普遍采用的习惯方式,因为化肥的足量施用确实有作物增产的效果,农民当然愿意继续施用。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以及转基因技术的隐形出现,将对农业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危害。发展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涉及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生态环境重建中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区域生态农业产业技术不配套

一些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证明,针对特定区域的猪—沼—果、林—鱼—鸭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农业技术集成的特点,显示生态农业独特的优势,而且展现出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这种集成技术模式一般是在先期巨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很难维系和发展,对普通农民而言更是无法复制,因此,即使有成功的先例,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无法实现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3.4生态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更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确立长远可行的目标,但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受传统农业发展规划的影响,往往把生态农业看作是单纯的绿色农产品生产或涉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综合规划,而没有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无公害产品和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不完善,缺乏必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体系。

4基于环境保护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

4.1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彰显生态农业特色

农业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农业产业链较长,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科学发展意识,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有较强竞争力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培育具有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品牌。

4.2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统筹有关部门加强对农业污染源监测预警,查清农业污染源头,制定科学治理措施,减轻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破坏和生态失调。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污水、生活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综合化处理,探索农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清洁模式。推广节肥、节药、节水、节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控制农药化肥使用,把农业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做好畜禽养殖污染减排以及废弃果袋、塑料薄膜清理回收,改善人居环境。

4.3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政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且所产商品的真正价值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完全体现,因此,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这就需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例如: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及采用生态循环模式、改善产地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等做法提供补贴,出台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对生态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激励等,同时,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在这种有利形势下,生态农业企业应主动适应市场要求,按照产品受众的不同需求打好绿色牌、安全牌、优质牌,瞄准中高端市场搞宣传搞营销,实现产品优质优价,提高生态农产品附加值,实现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作者:井辉 单位:海城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张壬午,计文瑛,张彤.我国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性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5(4):7-12.

篇8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建立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即政府直接领导,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多部门协作的农业推广体系。该体系形式上功能健全,国家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统一立项选定重点推广技术成果,组织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科技服务实体,结合技术服务推广新产品、新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农业技术开发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分离;科、教、研及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系统间相互协调困难,难以产生协同效应。许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功能仅仅是销售种子、农药及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技术服务推广功能形同虚设。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没有形成,这种落后的推广方式和农业技术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单一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仍然是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这种推广基本上是单纯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忽视对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及农产品自身的安全等问题,使农业技术推广仅仅限于农业生产这一个环节上而不是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推广,最终导致了土壤污染、耕地衰竭、草场退化、水资源浪费及农产品质量低等种种生态问题。这种推广方式不利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生态农业与其他农业生产模式相比,它主要是综合效益明显,远期效益突出,而农业企业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且是只看重近期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近年来用于农技推广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用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上的更是少之又少,况且少数地方还出现挤占、挪用现象,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资金问题难以维持。与发达国家相比,一般发达国家的推广经费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5%左右,世界平均1%,而我国目前仅占0.2%,差距相当大。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了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缺乏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的是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对推广人员的技术要求高,但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同时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基层农科站所“网破线断”的现象。另外,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仅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国生态农技推广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这严重影响着生态农业推广和发展。

    我国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的对策

    建立新型科技创新体系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要以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为基础,确保实现农业现代化,保证农民收入。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校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相互合作的农业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二是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将农业科技人员、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户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研究开发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公开的、保密性差的成果,具有正外部性效益,因此,要制定保护农业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保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有效与快速地发展。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间的自然情况不同,因此,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必须首先考虑到不同地区间的差异问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要确保以下两点,一是要让农民懂得如何利用生态规律,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持农村生态平衡;二是建立农业信息交互网络平台,及时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成果传授给农户,并听取农民的生产需求。

篇9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存在问题;有效路径

一、引言

农业经济关乎着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发展现代农业,对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变革,促进农业发展水平、发展规模的提升,意义重大。近年来,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成为时代的选择。

二、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所谓生态农业,即以生态良性循环为基础,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开放性,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资源,形成土地、生物、空间等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构建生态有机循环系统,强调要素资源的协调配置,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创造生态农业经济,促进生产系统与环境系统的长久发展。可见,生态农业经济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的价值提升。进一步分析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第一,发展农业经济的前提是必须以生态为基础,强调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同时,强调生态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第二,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以新技术、新方式为基础,强调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双提升”。同时,强调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提高生产与消费的对接,营造良好的农业经济。第三,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势必形成专业化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发展形成整体和谐。

三、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科学技术与成果转化受限,未实现明显的价值创造。我国传统农业发展走粗放型发展模式,束缚大量的劳动力却未实现价值创造,甚至导致农户抛弃赖以生存的农地,纷纷涌入城市,农地荒废现象严重。发展生态农业经济以来,引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产品嫁接、绿色生产等,加强全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成果转化并不理想,或者是农产品滞销,或者是未与消费市场对接,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业技术研发的硬、软件配套都未跟上,尤其是农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难以为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奠定技术基础,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二)受体制与意识形态的约束,难以调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体制的约束。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户自主生产的情况占比较大,难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价值创造有限。尽管已不断推行机械化生产,但主要停留于小型设备,只有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才能引入现代化设备,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走现代农业生态之路、规模化之路。从宏观层面来看,城乡二元经济依旧存在,无论是体制还是意识形态,都还存在待遇不公等现象。尤其是传统观念等限制,难以调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导致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受阻。(三)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匮乏,未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为基础。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在资源供给上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人力资本严重匮乏。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导致农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培养困难,而外界智力资本很难融入,由此导致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技术提升困难、后劲不足。尤其是即便外界智力介入到生态农业中,但受收益周期长的影响,导致人员流失现象严重。二是,物力资本相对匮乏。尽管在发展“三农”上有扶持政策,但大多向规模化生产所倾斜,农户个体生产受到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目前,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模式依旧占据大部分比重,最终流向小规模生产的扶持资金有限,导致生态农业经济增长严重受阻。

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效路径

(一)保证农业生产力的供给,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有较高的生产力,才能够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这是发达国家发展农业进程中,所总结的生态学规律、自然规律。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必须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保证生产力的供给。不仅是物资、资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农业技术、研发人员的供给,以现代科技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以环境的承载为限,发展与优化环保产业,实现生态环境的控制与改善,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要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政府与社会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构建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如引导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信贷产品,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构建信息平台,为农产品的销售打造一条绿色通道。鼓励农户流转土地,推行大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广泛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尤其是严厉打击乱采乱恳乱猎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地方政府强化对环境的监测,引入生态农业保险机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三)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增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要协调好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生态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尤其是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尽量减少现代工业产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后期环境治理成本。在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减少或者避免无机化肥的使用,降低化工产品的应用,注重发展生态能源,深度挖掘生态农业系统的潜力,构建生态农业自循环体系,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吕秀娟 单位:栖霞市农业局

参考文献:

[1]霍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6(2).

篇10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农业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朱立志告诉《经济》记者,保护生态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农业生态系统则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同时受人类影响最大的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和荒漠等其他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同时还是人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过度施用化肥和农药、焚烧秸秆以及禽畜粪便随意排放等内源性污染和外源性污染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土壤、水源、生物和大气的复合污染(水—土—气—生立体污染)。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绝非易事。首先,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并未从总体上扭转这种恶化的趋势;其次,我国每年农业生态系统的内外源污染排量远超过其承载力。因此,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将是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为确保农产品供给,我国付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与生态改善的双重压力下,农业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农业自身,更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进展。”朱立志说,为此,必须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既要降低农业资源(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又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

生态系统恶化 制约生态农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生态农业还徘徊在小规模、低转换、微效益的传统生态农业阶段。”朱立志介绍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农业建设。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总体来说有三种: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型、资源再利用型。资源节约型是从源头做,将投入的化肥农药节约下来,既有利于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生态保护;循环农业型是从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循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内的生态功能,将进入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更多地转化成农产品;资源再利用型是从末端做起,将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起来再回到农业生产过程,既增加了环保型农业生产资料,又减少了农业污染排放。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虽初步形成了技术体系,取得了一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由于政策理论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小、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不发达,抵御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能力小;研究缺乏系统性,战略方针、检测体系、标准化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都还没有跟上;政策法规保障乏力,资金短缺,生态农业建设法规条例还没有建立,目前,虽制定了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但在执行过程中还远远不够。

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沙化等已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威胁。此外,各种污染加大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恶化,这些长期积累的隐患,不仅限制了常规农业的发展,更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资源基础已相当薄弱,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生态农业的效率很难提高。

在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掌握生态型科技的人才,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既要传承传统生态农业的精髓和方向,但更重要的是将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组装集成,我们缺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而这两个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必需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难以规模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高效利用,限制了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此外,我国还缺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既缺乏农业生产者朝着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性的引导政策,又缺乏农业生产者不规范行为的约束政策,如有些剧毒农药还在偷偷地使用,激素、抗生素、添加剂还在滥用。

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武装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