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调研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设施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设施调研

篇1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

篇2

我积极参与了综合管廊施工工艺及设备调研。上海松江综合管廊二期有一段预制示范段,构件公司原打算在示范段采用叠合板预制管廊技术。相对于全预制综合管廊,叠合板预制管廊在节点防水、实现不规则断面制作、轻量化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通过大量的前期调研发现叠合板预制综合管廊在上海还处于萌芽阶段,一方面政府对预制管廊的推行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市场前景还并不明朗;另外,上海地区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仅宇辉和宝业两家单位,由于项目较小,对叠合板生产单位吸引力不足。显然,采用叠合板预制综合管廊的外部合作条件尚不成熟。

为解决地下结构预制的接头防水问题,我们研发中心在市场上继续寻找替代技术。最终,我们和明达地下空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推动了管廊滑模机技术在松江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

滑模机是管廊滑模施工的关键所在,可以自动安装和拆卸模板,节省了支架和模板安拆的时间。该设备主要由主体结构、内外模板、行走机构、动力系统、液压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但明达原设计的设备笨重,不适合上海的工程现状。为此,我们在听取项目各方意见基础上,改进了设备设计思路。新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采用搭积木形式调整施工节段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以适应不同地下结构的施工工况。该设备结合了钢筋笼预制、连接等全新工艺,将革新管廊的施工方法,实现高质量的快速施工。由于自动化程度高,该工法可大大减少现场施工人员,提高工效。最终,把工厂预制技术搬到施工现场,变成智能化“移动工厂”,以解决节段预制一直存在的接缝施工质量控制难题。

篇3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上级纪委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区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深化纪检监察干部“弘扬焦裕禄精神、走基层促发展”活动,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状况,深入推进“123农廉工程”,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深入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调研,现就调研工作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以维护农村群众合法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规范和制约基层权力运行为核心,深入村(居)一线,全面了解掌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探索适应新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为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调研内容

(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村级组织建设及运行情况。包括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基本情况;村级纪检组织建设情况;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人员构成和履职情况;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贯彻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不足。

(三)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村级事务“五代管”制度落实情况、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

(四)镇村在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中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

(五)村(居)党务、村务、财务公开,以及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建设方面具体做法与问题不足;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情况。

(六)农村维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七)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不足及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方式

区纪委、监察局成立调研组,集中利用两个月的时间(2013年4月—5月),对各镇(街道、开发区)的所有村(居)开展实地工作调研,通过进村入户访民情,重点掌握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了解农村群众在工作、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召开座谈会。听取镇(街道、开发区)负责人对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介绍。

(二)实地查看。查看镇(街道、开发区)创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镇村工作,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构建“三务公开”、“三资管理”、镇村两级便民服务平台情况,查阅镇(街道、开发区)开展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资料。

(三)走访党员、群众。了解掌握村(居)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把纪检监察有关法律法规宣传入户,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履职。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各调研组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组织策划好工作调研。要加强与所调研单位的联系沟通,并及时总结调研工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各镇(街道、开发区)要积极配合,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要坚持实地调研,深入到所有村(居),深入到党员群众中去,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工作,防止搞形式、走过场。对调研中遇到的重要情况,要及时反馈。

篇4

【关键词】高校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 规模 布点

1基本情况

1.1区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太乙路,南邻,西邻雁塔路,东临太乙路,教学区与生活区由建设东路一分为二。

1.2人口与规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4.2Ha,共有6500人,约2500户,户均2.6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100人,老龄化率32.3%。2100名老年人中离休干部的人数为50人、退休职工共有1460人,其他人员590人。建大住区人口数量分布如图1.1。

图1.1建大住区内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1.3建设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始建于1956年,经过不断的建设翻新,现在住区内有不同年代建设的48栋住宅楼,以多层住宅为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住区生活氛围与环境较好,具有人气、活力。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点与规模

2.1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的总人口为6500人,在人口规模上处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将建大住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应配建居住小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规范中要求居住小区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建大住区基本都已配建。未配建的有托儿所、邮电所、储蓄所、综合食品店以及公厕,其他设施均已配建;规范中认为适宜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场、停车场、热交换站以及防空地下室等,建大住区内也已配建;除此之外,建大住区内还配建有规范中在此级别并未要求配建的设施,如附属中学。总体来说,建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

2.2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

通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规范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总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除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千人指标不达标之外,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或超出规定要求。

按照规范中对居住小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要求对比建大住区内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现,教育设施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超出规范要求的面积,附中附小的面积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文化体育设施规模远小于规范要求,无法满足住区居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医疗卫生设施由于除服务住区本身居民之外还要服务于学校学生的原因,因此规模大于规范要求;其他设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与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两个方面对比可见,虽然建大住区千人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具体到住区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之中,依然存在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住区居民使用的问题。

2.3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 分析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一书中认为,居住小区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一般在400-500米之间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住区之中的人群[1]。如图2.1所示,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建大住区呈东西向狭长形态,而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因此,在空间距离上能够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位于住区中部的校医院、贾平凹纪念馆等设施,而位于住区西部的高层业主活动中心、高层下的场地以及住区东部的附中旁场地等设施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使用,对其他居民来说,距离较远,使用不便。

2.4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与老年人出行时间距离 分析

根据王江萍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在外出活动中根据出行时间、范围以及活动半径可划分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包括基本邻里活动圈、区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成活动圈[2] 20。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住区中的人群活动,因此,按照基本邻里活动圈和区域活动圈来对时间距离进行划分。其中,基本邻里活动圈符合老年人5分钟的步行距离,约180-220m;区域活动圈符合老年人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450m。[2] 20

如图2.2所示,通过对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距离划分可以得出,对于住区西侧的居民来说,在满足5分钟时间距离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可以到达离退休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早市及高层下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对于居住在住区东侧的居民来说,在同样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居民能到达贾平凹馆前场地、附中及附中旁场地。因此以上公共服务设施是住区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而在老人10分钟步行距离的区域活动圈中,住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存在无法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要求的问题。

图2.1建大南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距离 图2.2建大南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时间距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两个要素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进行分析,可见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位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使用要求。沿着东西向道路带状布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住区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

篇5

*在20多年前开辟了国内技术市场工作的先河,陆续成立了国家、省、市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大量中介服务单位。技术市场工作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延伸和继续,是提升科技竞争力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部分,是各类市场中最活跃的市场。

现就技术市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做如下探讨:

一、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法制环境和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交易能力和中介服务能力

科技部将20*年确立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年,并提出5年内健全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目标。决定把提高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质量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育一批在能力建设、制度规范和网络化协作等方面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并推行“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实行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依靠中介机构完善管理和服务。目前科技部正积极研究规范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启动有关条例的制定工作。

各级政府应切实把发展科技放在经济建设的先导地位,并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尽力给足优惠政策,优化技术市场的法制环境。辽阳市最近以政府令出台了“辽阳市技术市场管理办法”,以规范辽阳的技术市场秩序。

各级政府要营造既了解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动态,又了解本地的实际情况;既懂政策、业务,又懂管理的团队。做好技术市场的监管工作。

辽阳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拟建立各行各业(包括经济、管理、金融等)副高职称以上科技、管理人员专家库,为政府重大战略规划、重大事项确定、重大项目论证和重大工作部署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省内各市都应当建立专家库并联网。

技术市场要根据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市场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

完善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强化对技术市场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从而提高素质和水平,增强技术市场的交易能力和中介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撑,成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二、围绕“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构建以*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经济战略规划,理清六城市科技资源状况、产业布局与产业整合、发展模式、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辽宁把钢铁、石化、汽车和电子信息作为“十五”期间的四大支柱产业。在“十五”规划十五大类重点产品中,明确把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彩电及数字视音频产品、软件这三大类作为重点发展的拳头产品。

各地区要根据各自的产业结构特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实现优势互补,配合辽宁省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的拳头产品,确定各自的优势所在,找准自己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要抓住重大的拳头产品,抓好重大项目,做大做强一批集团和企业。

配合辽宁中部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辽阳的策略是北打*牌(即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为机电装备制造业配套),南打鞍山、本溪牌(即配合鞍山、本溪联手发展冶金及金属加工),内打特色牌,做强做大化工、化纤、塑料三行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冶金加工、装备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市场工作要牢牢抓住经济战略发展规划,配合好政府中心工作,一切为中心工作服务。近日,辽阳市政府举行了由市重点项目办公室和市科技局共同主办的项目信息会,经过筛选和论证,的重点项目有化工、化纤、塑料58项,冶金及金属加工15项,机电及装备制造业11项,农副产品深加工等16项,共计100项,投资金额绝大部分为500万元以上,最高达10亿元。辽阳今年要抓好2000万元以上的5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为了强化项目招商,积极主动与域外客商接触,通过项目吸引资金,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辽阳技术市场办已将上述100个项目在“中国技术联播”辽阳专页上网。

三、加强多层次的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促进国际间技术贸易

*技术市场20多年前开创了我国技术市场的先河,20*年又创佳绩:技术成交额达30.39亿元,其中2341项(成交额13.06亿元)被*市及辽宁省吸纳;1667项(成交额17.02亿元)输出辽宁省外,对国内形成很强的辐射作用。同时,国际间技术交易、技术出口大幅度增加。2002年、20*年国外购买*技术120项,总成交额达2.42亿元,是“九五”期间总和的8倍。加强了国际间技术交易。并且也为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开辟了渠道。与奥地利建立一个技术交流交易的渠道和平台。加强了与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美国技术转移中心、日本技术交易所等相关机构的联系,使*的技术交易向国际化迈进。建立起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渠道,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是辽宁省与*市共同组建的,将全省科技资源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交易,架起了科技与资本结合的桥梁,实现技术与资本对接,是技术资本化的一种创新形式,是技术市场功能的延伸。通过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创建权益性的资本市场,对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全国常设技术市场之一的*为中心,牵动、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技术市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资源共享。辽阳技术市场接受中心城市*技术市场的辐射,与之主动接轨。

构筑可促进技术大流通的网上技术交易市场。“中国技术联播”是科技部根据“十五”计划纲要所建立的全国网上技术市场。各地级以上市有一个专页,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共同办好“中国技术联播”,目前有的市尚未加盟。同时现有一些区域性技术市场服务网络和工作体系应当整合资源,融入到“中国技术联播”大系统中,实现全国技术市场网络资源共享。同时也可实现全球范围的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

四、创建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跳出“项目科委”小圈子,谋化科技发展的大文章,科技部门要当好“科教兴市”大合唱的领唱,“科教兴市”才不只是一句口号。技术市场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市场也要在技术、人才、资本对接中当好领唱,才能有利于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的建立。同时需要有关职能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努力。

1.技术市场要办好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技术交易活动,紧紧围绕辽阳市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加强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与协作,针对支柱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筛选,引进好技术项目。同时要办好“中国技术联播”辽阳专页的信息工作,使之融入到全国技术市场网络的大系统中,打开面向世界的合作渠道,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成果转化、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同时也通过“中国技术联播”和各种渠道引进全国的技术信息为辽阳市的项目建设年服务。

2.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协调、撮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单位、民间资本、国外资本与技术对接。

摸清辽阳市民间资本情况,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资本的非科技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化,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化,这也是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的愿望。

加强科技投资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建立投资质询、投资顾问、科技评估等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专业知识、专门技能为基础,与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在有效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关键作用。这些机构对于提高创新能力,加速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强力打造高新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市场。鉴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经成为高科技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努力开展多层面一系列人才信息交流活动,搭建高科技人才信息交流的平台。辽宁省中部6城市技术市场应建立高科技人才专家库,形成联网,同时与人才市场密切合作,形成各种层面人才资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政府要制定能吸引高科技人才流入本地的优惠政策,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持。

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库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号:1002-2589(2017)03-0085-02

海南省社会工作的发展较为缓慢和落后,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本研究对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资源进行调研,以期更全面地了解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而为构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做准备。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即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人员;二是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即目前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督导、机构管理工作的实际在岗人员,如教育、公安司法、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老龄办、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系统。

(二)调查方法

与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机构对社工人才的管理及需求状况,搜集社会工作者们对本职工作的态度信息,丰富研究资料。

二、调查结果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及结构分布

受访的10个系统中,民政系统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比率较其他系统高,其中以专门社会工作机构的从业人员人数为最高。截至2015年8月,三亚市民政局登记在册的社工服务机构有7个,在这7个机构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有37人。三亚市社会工作机构的历史较短,基本都是近两年才建立的,与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较为成熟的深圳、上海仅从数量上相比就显得较为单薄。

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的年龄都分布在35岁以下,其中,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有33人,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有10人。

在访谈过程中,调查小组了解到,社工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大多都是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或硕士毕业,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而其他系统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接受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的较少,获得社会工作资格证书的人也不多。

(二)社会工作人才管理情况

受访的系统中,除专门社工机构以外,被调查单位成立专门社会工作部门的仅有1个单位(共青团三亚市委设立社会工作部)。被调查单位中多采取政府派遣和各种招聘活动的方式吸纳社工人才,事业单位的社工人才录用几乎都选用政府派遣的方式。人才队伍建设较为看重社工的实践经验、责任感、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因素。在管理中,以教育培训和晋升成长作为激励社工人才的主要方式。培训社会工作人才以集中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为主。人才工作存在的难点主要包括人才紧缺又难以引进、人才作用难以发挥,并且流失严重。

(三)社会工作人才需求预测

在访谈中,被调查单位普遍认为,在当前和未来5年社工事业发展过程中,对高学历和更高职级的社会工作人才需求数量加大。政府需要加大针对弱势群体服务的社工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

(四)对三亚市有关社会工作人才政策的期望

受访对象普遍认为,目前三亚市现有社会工作人才政策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满意程度不高,获取人才政策更新的途径包括新闻媒体、下发的政策文件等。同时,还认为三亚市在社会工作人才政策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才政策不多、落实力度不够,观念落后,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等。

三、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匮乏

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规模较小,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如果将专门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取得助理和中级社工师资格证的人都算作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话,三亚市社会工作者约54人,户籍总人口约58万,每万人拥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为0.9人,而深圳市每万人拥有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数量约3.5人。三亚市社会工作人才数量跟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存在严重的短板,数量的匮乏会严重影响到社工服务质量的提升。

2.社会认同感较低

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清、支持不力等问题。在访谈时,很多被访单位对社会工作都表示不太了解,也无从支持社工开展工作。总体上来看,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地位较低,这会严重影响工作的热忱度。较低的社会工作认同感也会导致用人单位在吸引社工人才时存在很大的障碍,即便能够招聘来人才也很难留住人才,严重影响社工队伍的稳定性。

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素质较低

海南社会工作发展历史较短,社会对社工的认识不足,观念较为落后,整体上社工人员的素质不高。再加上,三亚市目前尚无系统的社工职业培训制度,社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尤其是居委会等一线的社工从业人员更为突出。2014年和2016年三亚组织助理社工师资格考试的培训,其培训应试色彩较重,无法培育社工理念,更别说高层次、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了。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疏于质量,人员素质跟不上,严重影响社工整体事业的发展。

4.政策保障缺失

三亚市社会服务组织缺少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一部分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成立之后,在后期的运行中举步维艰。机构中专业人才的工资收入、户籍迁移、社会保险等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服务的积极性;机构中志愿人才的各类补贴、人身安全保障等有待进一步规范。据了解,2014年三亚市社工机构社工平均月收入为3 200元,低于全市人均月收入,社会工作人才的立身之本受到威胁,其工作的能动性大大降低。

篇7

一、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的情况

初步统计我县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七个乡镇九个区块,合计开发面积2035亩,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4.55亿元。

二、规划建设乡镇工业区块情况

县《三十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平台工业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平台规划〉,基本布局方案是构建两大类,即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和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而生态产业集聚区块又包括了东、中、西三个区块,分别是工业园区,工业区和工业区,已经整合了县工业园区、孵化基地区块及等现有乡镇工业区块。列入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的仅有茶产业(含新兴分区)三块。

鉴于平台规划尚在完善讨论之中,以及平台规划的长远性,本报告仍按前言所述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范围讨论。据此不含已建在建乡镇工业区块扩容,实际在规划的新建乡镇工业区块为镇区块,其规划开发面积为1645亩。

三、乡镇工业区块发展空间评价

成片工业小区开发始于上世纪末,陆续建成了、三个小区,开发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本世纪初以工业园区开发为契机,先后建设了园区一至四期,孵化基地、二个小区,以及区块和等区块,开发面积约为6.28平方公里,全部工业区块去年实现工业产值54.1亿(园区四期、小区、二期在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80.1%,是工业跨越发展的主导力量。

总结调研成果,我们认为在工业发展空间上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自然空间优势与政策环境空间限制的关系。市域第一的盆地及丰富的低丘缓坡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优势空间资源,但优势空间资源的实现还取决于主观的发展理念和客观的政策环境空间。目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与产业平台规划几经衔接,基本满足了平台建设农用地转换要求,大平台生态产业集聚区块规划也在争取衔接中,择子山低丘缓坡开发已列入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一期规划开发5700亩),大量的规划前期工作初步缓解了政策和土地制约矛盾。“十二五”以至今后的十年,关键还是要坚持“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抓住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省布局产业集聚平台及省低丘缓坡重点区块开发规划三大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力而为,向规划要空间、向低丘缓坡要空间,向大平台要空间,向工业小区扩容要空间、向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要空间,做足做好产业平台拓展工作。

具体而言,主要还是要想方设法突破供地、环保、节能三方面主要瓶颈,在供地方面虽然在编土地利用修编规划,可以缓解农保率过高的矛盾,但规划还在讨论衔接中,可能还会作必要的调整,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用地的调整需要,更为关键的是今后的供地指标,尤其是大平台建设能给多少供地指标尚无政策框架。供地政策制约矛盾依然十分明显,一方面需要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同时,多方争取工业用地建设指标;另一方面更要脚踏实地,根据在规划工业区块的重要性及开发条件,合理确定今后五年的区块开发时序,优先保障大平台建设和急需扩容的区块建设,并积极提高土地集约水平上做足文章。在节能方面,今年的有序用电已给我们一个警讯,需要我们在产业定位上有更为明智的选择,无论是不锈钢还是铜产业以及新一代合成革产业都是能耗较高产业,其产业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迫切需要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论证。在环保方面,更是面临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国家减排政策压力,要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并实行总量替代政策;另一方面是公民的环保意识觉醒及绿色农业环境需求压力,工业污染导致的纠纷日益增多。高耗能重污染的产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体现在区域布局上,十五里以上至、布置三类工业用地的民间呼声也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大平台与乡镇工业区块建设的关系。从规划层次分析,平台规划突出了大平台的龙头地位,对乡镇工业区块的整合也十分必要,但客观上也缩小了乡镇工业区块的发展空间,不利于调动乡镇发展工业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保留、已建在建功能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区块去掉中区,西区仅含择子山工业区块,而在东区中划入孵化基地区块,同时在今后东区(工业园区)扩容开发中划出一块园中园由镇开发,尝试建设部分标准厂房孵化本土中小企业。逐步整合形成、、四大块为主的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布局。从操作层次上分析,当前乡镇工业区块开发的根本矛盾还在于,由于乡镇工业区块开发模式已由过去的逐步开发(即在初步规划的条件下,进一家企业征用一块土地,建设一家企业的模式)转到整体连片开发模式,从征地、审批费用及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成本远非一般的欠发达乡镇所能承受,基于我县乡镇的经济实力及融资条件,以及乡镇区块开发的入不敷出,(一般土地出让收入均低于征地,审批费用)和现行的以县为主的财政分配机制,再加乡镇功能区开发人才的缺乏,乡镇自主独立开发难上加难,即使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也是负债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缓解这一根本矛盾固然有待管理体制机制、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开发模式上县乡共同开发可能不失为当前现实条件下的务实举措,无论是园区还是孵化基地都积累了工业小区开发的成功经验,且有县财政依托,有一定融资能力,有实力扶持乡镇区块开发。期盼孵化基地与镇在共同开发区块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一套县乡共同开发乡镇工业区块的成功模式。

(三)功能区本身的规模效应及投入产业问题。目前全县已建在建的乡镇功能区开发面积大都在300亩以下,过小的区块开发面积直接导致了区块配套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保安全设施难以跟上等一系列问题,典型的如工业功能区,一期开发200亩有6家不锈钢企业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污水处理设施也已在建,急需后续二期开发有一批不锈钢企业入园,否则6家投产企业肯定难以承担污水处理的高成本运行。加快现有乡镇功能区扩容步伐,充分发挥功能区规模效应是拓展乡镇功能区空间的首要选择。而从功能区入园企业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由于新建功能区多数企业刚投产,且受金融危机影响,还很难作出明确的判断,至于老区情况更为复杂,尤其是功能区城东区受城市发展影响,已趋萎缩,区也有类似趋势,为尽可能反映功能区入园企业投入产业情况,我们选取了发展稳定,资料详实的、十五里等产业区块入园企业情况调查表附录于后。初步统计其区块的投资强度分别为80万元/亩与120万元/亩,亩均产值均在130万元左右,与工业园区亩均产值150万元左右相差不大,总体水平偏低,与青田亩均447万相比,差距更大。还有提高投入产出的巨大潜力空间。至于区内企业则相差悬殊,个别企业亩均产出甚至不足50万元,这里的原因很多,但也可以看出现有功能区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功能区空间与产业定位的关系。功能区区别于一般工业小区的,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功能区明确的产业定位无论是对区块基础设施配套、区域品牌,还是对区块内企业的协作提升都有积极意义。当然明确的产业定位对于以区外招商引资为主的欠发达地区也有不确定风险挑战,需要承担闲置开发用地的风险代价,本质上是空间布局的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这方面龙泉市已做了有益的尝试,其“一心五点”工业平台布局都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并有企业入园三堂会审,四方会商的制度保障,值得我们参考借鉴,而在发达地区功能区主导产业集聚度则已列为主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县功能区空间产业定位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和区块及在规划区块,二期产业定位迫在眉睫,是坚持不锈钢产业还是引进其它产业,各方面意见分歧很大。区块的产业定位直接关系到基础设施配套,尤其是水电设施的配套条件,作为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在即,也需尽快组织专家论证。至于其它在规划区块更要明确工业用地类型,确定大类产业定位,尽可能避免在一个不大的区块内,一、二、三类工业用地类型齐全的做法。

四、乡镇工业区块空间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调研分析,我们的对策建议是:

1、贯彻适度集中原则:综合考虑乡镇工业区块的规模效应,乡镇经济的现有实力以及环保安全因素,尤其是土地利用修编规划的展开为大规模集中用地创造前提条件的基础上,乡镇工业区块布局宜适度集中,除已经规划的区块由县乡共同开发,适当时间建设工业园中园外,近期不再展开新区布局,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以已建在建区块的扩容为主,重点做大做强、(工业功能区块、十五里茶产业区)功能区,力争“十二五”期间新拓展乡镇工业功能区3000亩。与此同时进一步修改完善《县乡镇工业功能区块开发实施办法》的连片开发100亩以上工业区块的规定,宜结合工业用地类型适当提高乡镇工业功能区的最低规模标准,二、三类工业用地至少在连片300亩以上。

篇8

关键词 旧厂房改造 文化设施 案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6-000-01

一、调研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沈阳市文化局于《“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建筑、设计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品牌,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调研目的与意义

本次调研以沈阳最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对象,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分析其成功原因与不足。同时以总结的成功经验,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出建议,也为进一步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理论支撑。

三、企业信息

1905文化创意园是辽宁省、沈阳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以铁西区工业文化为基础,在保留原工业车间建筑风格和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对建筑内部重新分割设计,赋予老工业区新的生命力。

创意园成立以来汇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餐饮、主题酒吧、创意工作室,也是各大品牌新品会、文化节等活动的举办地,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窗口。除此之外,园区还策划举办了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以此提升园区的整体文化氛围。

四、成功分析

1905创意文化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传统工业厂房进行改造,使之成榇匆馕幕园,留存工业文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留存工业文明

老厂房、老工业设备作为工业遗迹是沈阳工业文明的载体,一方面作为物质载体,能够最大程度地记录沈阳的工业历史,是沈阳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作为精神载体,是沈阳工业文化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记忆功能,记录和还原沈阳工业历史。

沈阳1905 创意文化园正是充分利用沈阳老工业资源,对老工业厂房进行合理规划,使工业文明与创意元素相融合,借由文化创意的手段记录沈阳工业历史,丰富沈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并且凸显出老工业城市的新风貌。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当前,文化产业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又一重要领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

京报网(2007年)报道指出“保护工业遗产和一般古迹遗址的不同之处在于,往往要通过对其进行合理的再利用来实现其价值。工业遗产往往能催生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沈阳1905文化创意园依托老工业厂房资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把铁西打造成历史同现代完美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促进文化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调研思考

不置可否,1905文化产业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目前产业园区内部店铺翻新率较快,客流量呈现平稳状态。基于以上问题,笔者经过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一)产业园区问题:定价偏高,游客年轻化

之所以有些店面鲜有人问津,是因为部分店面定价略高。店家为了多赚钱定价偏高,高价格自然降低了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经过询问与观察参园游客,发现年轻化游客较多,而文化与创意的本意是面向大众。

(二)解决方式:多轮次文化消费提高收入,全龄化消费

迪士尼文化消费为先电影与品牌,以优质动漫IP开发主题乐园,最后进行周边设计。以文化为依托娱乐性消费的1905产业园可以借鉴其经验:

1.先品牌:利用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家,依靠媒体曝光率与广告吸引游客,打造品牌效应。基于沈阳市多数市民还是具有“文化即贵”的思想,在定价方面,先实行平民化价格,通过此方法吸引多数消费者。

2.1905产业园的多轮次收入:1905产业园店铺为依托逐渐扩大影响力后,通过多次举办庆典活动或运用夹层开辟文化娱乐设施,全面商业化,通过此方式实现二轮收入。三轮收入来源于1905产业园各店面文化周边设计与征集,利润分成,并在此过程中同时逐步实现全龄化的收入。

(三)单一补贴模式不够

政府在文创中的作用应当是引导而非主导,政策优惠应当是持续性激励与多样化措施并行。从现行措施看,产业园目前优惠政策主要是单一税收优惠政策,而在南方已经相对成熟的企业跟踪服务、设立引导基金、风险补偿机制等在我省文化改造中均不常见。

篇9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篇10

一、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缺失及原因

从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法律制度的缺失,甚至是空白:

(一)农民工不享有失业保险。城镇居民在失业期间,基本都享有失业保险,但农民工由于不是城镇职工,没有被纳入失业保险制度的范围,不享有失业补助。在失业期间,他们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或者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直到找到新的工作。因为找不到工作,也有一部分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家去,很少能够依法得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

(二)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农民工尽管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但生病也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重体力、超强度、多危害的工种,很容易引发疾病。据调查显示,有36.4%的农民工生过病,甚至多次生病。他们生病以后有许多人因经济问题不是选择去医治,而是凭着年纪轻、体质好硬挺过来。即使有的农民工花钱看病,支出绝大部分是自费,用人单位往往为他们支付很少的医疗费甚至根本不支付,农民工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十分严重。

(三)农民工不享有工伤保险。绝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危险性高的工作,经常会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伤害。但很少有用工单位愿意为农民工办理伤亡保险,甚至连保障人生命健康的工伤保险也不办理。一旦出现工伤事故,很难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受到伤害最严重的是农民工,轻者终身残疾,生活无保障,重者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四)农民工及子女不能享受到平等的培训教育。不少农民工是举家进城打工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城市现有的公共教育资源不能接纳和满足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求学的愿望,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成了一大社会难题。无论进入私立学校或公办学校,都要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城市居民都感到吃力的教育费用,农民工更是很难承受得起。在农民工就业培训方面,也存在不平等问题。城市职工一般都能享受到培训、提高的机会,即使是下岗职工,政府也会采取再就业培训措施,增强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但农民工与此无缘,他们本来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一技之长,很少有用人单位或政府机构愿意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机会,即使有少数的机构组织农民工进行培训,往往也是留于形式,走走过场,针对性不强,效果不好。

(五)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主要表现在:1、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十分普遍而且严重。据统计,我市农民工拖欠的工资占应发工资的13%。据省妇联对进城务工妇女的调查,有34%被调查者不能足额按月领取工资,餐饮服务业拖欠率占43.9%,而且老板以各种理由扣发工资的现象也最为常见。因拖欠工资导致讨要工资的各种恶性纠纷和问题屡见报端。20__年5月31日,30多名外地民工为讨要拖欠工资,被殴打致伤,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2、农民工劳动保护措施不力,生产、生活条件差。许多用工单位为农民工提供的住宿条件很差,拥挤、脏乱、不通风,不仅危害农民工的身体健康,而且极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传播。3、超时工作或加班成为“家常便饭”。很多企业为了赶工,要求工人超时工作或长时间加班,有的甚至无偿占有农民工的休息时间非常普遍。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市10%的农民工没有休息日,13.3%的农民工没有固定休息日,60%的农民工日工作8~10小时,10%的农民工日工作超过12小时。建筑业力工平均日工作12小时,建筑工地工程紧张时,最多一天要干14~15个小时,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明确的规范,农民工的休息权很难得到保障。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制上的弊端 。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缺失的根本原因。中国特有的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城乡相互隔离的社会结构,即城乡二元结构是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领域渗透的结果。由户籍制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社会功能,即户口与入学、公费医疗、低价住房、各种补贴、退休养老等权益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城乡严重不平等。同时,社会保险关系接续难,目前我国的养老、医疗等主要社会保险被分割在多个统筹单位内运行,各统筹单位之间政策不尽统一,难以互联互通,保险关系转移难以落实,农民工流动性大,担心只参保、难受益,保险关系难以接续。只有真正解决了社会结构、社会体制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

二是立法上的缺失。由于当前我国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所立的法位阶较低,效力等级不够高,没有很好的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到市一级这方面的专项立法就更少了。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有关法规,如《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但这些主要是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有的是通知,有的是决定,而且使用的大都是口号性或号召性的语言或参照或比较原则的规定,操作性不强,不仅法律效力等级低,而且其权威性不够,在实践中很难执行。

三是思想观念上的不认

同。第一种观点认为:政府承担城镇居民特别是下岗职工社会保障的负担已经是异常沉重了,因而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已无力承担。这种单纯从经济视角来看待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观点显然是不合适宜的。城镇社会保障负担沉重并不构成不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当理由。同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代价估计过高也是一个误区。第二种观点认为:农民工虽然从事工人职业,但他们仍是农民,并且有土地,如果他们在城市里无法生活,还可以回农村去。因此,完全不必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其实,“农民”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身份标记,而只是一种职业。农民工已逐渐从这种职业中分化出来,成为非农职业的劳动者。另外,农村土地的生活保障功能也在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种地成本的不断上升、农产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而逐渐消弱。因此,该观点既不符合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意愿及现实选择,也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第三种观点认为: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仍然是农民身份,因而同样可以不考虑。然而,现代社会保障是建立在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基础之上,是基于人们对平等、幸福、和谐生活的追求和保障全体国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正义举措。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确保每一个国民均能够免除生存危机的必要举措,政府有义务根据国家财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不能将社会保障视为“包袱”,因为保障民生是政府的当然责任,也是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

四是行政监管上的不到位。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保护的原因,还反映在执法能力不足,监管不到位。农民工日趋增多,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就是一个长期的社会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农民工维权的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劳动监察部门执法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在劳动监察部门中,人员不足、经费不够、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加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本身所涉及方面很多,对农民工问题执法常常显得力不从心。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农民工会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逐渐被城市接纳。而且农民工队伍会越来越庞大,涉及的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复杂。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显得非常重要,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说,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体制下产生的独特现象,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而出现的。农民工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培育完备的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对于完备市场体系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农民工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了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民工才能在不同的地区、行业、部门,不同的所有制企业之间合理流动,达到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可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构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条件。

(二)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据前述调查,农民工是一个主要有年轻人组成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64%;31岁以上的人仅占36%。这样一个高活力群体如果失去经济生活来源,又不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所接纳,他们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可想而知的。一旦他们的中部分人员“失业”,没有了经济来源而陷于困境,或因遇到不公平待遇而又得不到法律保障,就极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过激行为,甚至是报复社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可以使农民工享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农民工所处的工作现状看,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许多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是得到严重侵害。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就是要从法规制度层面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纳入法律规范范畴,真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法律制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是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四)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客观要求。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健全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与需要而予以立法完善的。一项好的社会保障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说明它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客观要求,因而依法赋予一定的法律形式确立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反之,其立法内容尚欠单薄与不完整时,可以通过法律的修改与完善,使之趋于完整、成熟。因此可以说,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实质上就是推进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健全与完善的过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上,国家已经提出了很多重大举措,特别是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最近又通过了《劳动合同法》(20__年1月1日施行),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做了制度性安排,提供了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政策依据。目前,从我市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一)加快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力度,解决好目前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层次低、立法空白等问题,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依据国家就农民工问题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推进《__市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障办法》的立法工作进度,为农民工在劳动就业、获取报酬、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同时,根据新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有必要对我市相关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重点是就有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济等法律保障制度及其原则作出明确规定。

(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配套制度建设。1、逐步建立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一体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制度。建立市一级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逐步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地市间、省市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全国社会保险关系信息互联互换。2、制定统一的农民工保险基金地市间、省市间转移管理办法,保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能够随之进行转移和对接。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分类管理信用制度,分类对农民工进行管理,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纳入所在务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与城市职工相同的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应确保其个人帐户能在地市间、省市间等较大范围内转移;对于短期务工及没有固定和稳定工作单位暂时不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民工,应逐步建立与其身份证相一致的社会保障个人账户,保证其个人账户能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或与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接续。4、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放开农民工进城落户限制,尽快解决身份转化问题。可在原来落户政策基础上,参照河北、福建等地做法,对于在哈有稳定工作、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解决在哈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户籍问题,让他们及子女享有市民待遇,身份平等。5、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按照即将施行的《劳动 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完善相关的制度规定,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利,实行同工同酬。6、深化教育制度改革,实行农民工子女教育“国民待遇”。按照《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充分发挥我市各级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推行农民工就业培训政策,为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提供良好服务。

(三)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目前,农民工还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当受到不法侵害时,大多请不起律师,也不知道如何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20__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法律援助条例》,为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国家应给予法律援助提供了保障。近年了,我市在法律援助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专门机构非常必要,用法律援助方式维护农民工权益,帮助农民工在处理法律纠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法制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工会的维权主渠道作用。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要求,必须改革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注入新的机制与活力。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在城市社区,基本的社会保障功能日趋完善,如社会互助、医疗保健、治安联防、社区福利与救济、再就业安置等,这都为解决居住在社区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途径和可能。工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工会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把农民工纳入工会,积极发挥各级工会的点多、面广、贴近基层、亲和力强等优势,能够尽快了解并帮助解决好农民工遇到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维护其劳动权益和经济权益,从创造和谐、稳定大局出发,开展创造性工作,切实做好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工作。这是工会在新时期工作领域新拓展,也是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课题。因此,完善和发挥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和工会的维权主渠道作用,将对建立健全我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