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6: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信息技术

篇1

如果说硬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骨架,那么软件便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血肉,教师的运用能力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

1.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全员培训:电教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懂得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的教师队伍,使成为农村教育教学战线上掌握现代化教育的尖兵,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运用的培训工作———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各种电教设备使用的全面培训。骨干培训:教师虽然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但如果不经常使用,同样不能熟练运用。因此,要求教师平时尽可能地多使用电教设备,进一步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设备使用能力的提高。学校要对骨干教师进行最新、最前沿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骨干教师当“二传手”传授带动其他教师大胆尝试、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有条件的学校全面推进微机辅助教学,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

2.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建立得是否适用、能否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资源,关键在于系统的管理。资料的收集和材料的组织更新甚至比技术更重要。多媒体信息资源库的资源只有不断充实、更新,满足教师及广大学生的需求,使信息资源库不断保持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信息资源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力支撑,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效能,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因此信息资源库要逐步建立。

3.管理制度化。昂贵的高科技的现代化设备要管好、用好,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要求设备和教材分类编号登记造册,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进出清楚。在使用管理上下工夫,为使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制定必要的奖惩制度,使用好的奖励,人为损坏的要写书面报告,必要时要赔偿。

二、重点应用

电教的广泛使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趣味性,扩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1.明确服务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这并不是说用媒体来找教学需要,用方法来找问题。而教学实际的需要才是选用电教媒体的前提。例如:教师用一句话或一个板书就能说明的问题,就不必牵强附会地运用电教媒体。如果教学内容与媒体不相符,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更谈不上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课堂上不论投影、播录音、放录像,还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都是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绝不能为放录像而放录像,为播录音而播录音。如为说明物体形状、色彩的概念,用静止的图像符号辅助教学,效果最佳。

2.强调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校所能提供的电教媒体、班级教学及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在选择电教媒体时,要尽量避免单纯呆板的静止图像和文字或图表幻灯,提供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电教媒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使之更好地理解、巩固知识,促进观察发展思维。

3.加强指导性:在电教媒体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使用电教媒体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在使用电教媒体时要对它进行必要的交代与解释。如在听录音时教师事先要交代注意或思考的有关问题,在看录像时适当地插入解说和点拨,看电影后的必要评述等,这些都是“点铁成金”的手段。

4.注意适度性:电教媒体再好,也是课堂教材的辅助或配套教材,不可能完全取代教材,只有当非用电教媒体不可而用了电教媒体又能取得更好效果时,我们才适时地运用它,并且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多种电教媒体的优化组合,又要注意一堂课中不可用得太多、太滥,否则变换频繁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走入千家万户,信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但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乡存在很大的差异,那么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农村是如何发展?又是拥有怎样的前景及困难呢?这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浅谈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蓬勃发展

国家重视、学校重视,铺设了一条信息技术成长的光辉道路,自上而下地一系列学习制度、文件精神,保障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蓬勃发展。

1.资金投入,购置硬件设备。国家拨专项资金,为学校购置计算机,修建微机室、电教室、多功能室。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整套设备,并安装到位,直接可使用。

2.开展培训活动,软环境提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校长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师国培也把信息技术放在了首位,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远程教育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增强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

二、信息技术前景广阔,与时俱进

1.强调整合,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信息技术得到了各个学科教师的认可,一些影视资料、声音特效等进入课堂,由传统的枯燥的“一言堂”,过渡为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知识的新局面。

2.灵活运用,进入课堂常规模式。不再是只有公开课、示范课才能使用,部分先进学校已班班有白板,校园网络通畅,在常规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由进行信息化辅助教学。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三通两平台落实不到位,家长经济条件落后,部分地区与网络运营商不能形成合作;教师空间与家长也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无人问津的情况屡有发生。

篇3

关键词: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促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080-01

一、 现状分析

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着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为:

(一)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素质不高

这是个普遍问题,先别谈农村,就是普通城市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更有少数信息技术教师是因为学校要开信息技术课,但又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学校只能安排那些比较年轻或者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兼任,于是只好既教信息技术课,又教其他科目。还有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学校任物理、数学等中考或统考学科,而信息技术课则用于辅助他教的考试科目。就笔者所在城市,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农村的就更别说了,中小学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专业人才凤毛麟角,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难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二)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面对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流行,绝大多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校长对农村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站位不高,思想上存在种种畏难情绪。他们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离农村还很遥远,师生学无所用。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存在着计算机数量多?,配置水平低,难以保证学生上机时间等问题。

(三)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软件注重形式

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未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软件只有在优质课、公开课才难得一见,且普遍存在“只要运用了教学软件,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的错误认识。忽视质量和效果,真正从学习规律角度设计的教学软件很少,并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四)认识不足,成为摆设

由于部分领导认识的不足,在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被认为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很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相当肤浅,开设信息技术课仅仅是“摆摆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和“蒙”取上级对应的拨款。在学校教育里,信息技术学科明显弱于其他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的客观地位。原本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设立的信息技术课,成了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原本满腔热情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到不公平对待,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被逐渐吞噬。

二、促进发展的措施

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从目前的实际来看,亟待解决以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谋划适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

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提出的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农村中小学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可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发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师资的优势,培养信息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并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四)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州教研室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全州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五)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网络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在社会中得到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将人类带入到信息时代,已对人们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造成深远性影响。而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承载着培养出新型信息技术掌握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可为其他学科奠定良好基础,让信息技术知识更好地渗透到英语、语文、政治等学科中。所以,此学科因时展日益重要。但此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较多不足和问题,均对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造成较大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一、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缺乏计算机硬件性设施

此点缺陷中首先所面临的则为计算机数量较少,如最初我校建立的计算机房,可供学生使用的仅仅只有25台,而每个班级至少共50人以上,与学生数量对比,相差甚远。但近年来,此方面有所改善,基本可达到每人一台。但机房缺乏维护和管理,上课用的机器和初三学生口语考试机器未进行区分,也可表明缺乏硬件条件。其次为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机房均建立在普通教室中,仅为简单地将电脑集中在一起,进而建立网络。和城市中的学校对比,不但需设立信息技术教学专门教学,还需铺设防静电设施。因农村学校环境和城市学校环境相差较大,计算机房中的计算机均存在较多灰尘。再次则为计算机配置不高。最初我校在建立机房时,因多方面因素,电脑存在不稳定性兼容状况,使用机器过程中,会发生较多问题。部分电脑往往无法开机,偶尔一节课内,会有多台机器出现死机状况。

2.学生能力有区别

经总结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上,有一定差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究其原因则为大部分学生缺乏对计算机的认识,用神秘的眼光来看待计算机,往往无法大胆进行操作,遇到小问题则不知所措,或不敢做出下一步处理,有的学生会因担忧弄坏计算机不敢操作。而部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稍微好点,自己家里已有计算机,其操作均较为熟练,可一定程度上应对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部分问题。教学过程中,需避免发生顾此失彼的问题,做到共同进步和共同学习。

3.缺乏学习时间

信息技术学科在安排课程时间存在严重不足。按照目前课程安排,每周仅一节信息技术课程。而实际教材中,部分课程内容较多,学生无法在每周一节课程中得到相应巩固性联系。且因此学科具有相应特殊性,学生无法在课后进行加强。而农村大部分学生家中均暂时未配置电脑。因此,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每周一节课的学习效率,整个教学中,教师需做到精讲多练,确保练习时间的充分性。

二、解决农村信息技术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按照学科特征,分析有效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属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艰巨而迫切的任务。充分明确学生实际信息技术水平,端正其对此学科的认识,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存在地区性差异,经济较为发达区域早已进行信息技术教育,部分经济落后区域现暂无解决信息技术教学缺陷的方式和条件,部分初中学生在此阶段均未更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所以,学生刚如入初中时,老师需明确学生的实际信息技术状况,按照所了解的真实状况分组,评分接触过和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让其可互相带动,并按照分组状况制定教学计划。农村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层次较低,学生无法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的价值,好像不懂和懂信息技术均不重要,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整个学习过程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而仅对游戏和QQ聊天软件等感兴趣,并未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时要做好各学生的思想工作,主动积极地介绍信息技术在此后工作和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和重要性,让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农村初中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到计算机时,其好奇心较强,加之部分学生可在校外听到、接触,引发了对游戏的兴趣,往往对课本中的知识无兴趣,仅仅找计算机中的小游戏和精美图片。针对此点,需大量宣传教育,正面引导,让其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仅停留在感兴趣的课题上,还需正确学会信息技术。此外,教师还需转变观念,提升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而针对缺乏电脑数量方面,相关部门需加大关注度,加大经费投入,逐步改善此点。且在整个教学中需适当调整教学方式,确保教学方式的可应用性。不仅如此,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进而达到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刘丽颖.问题导向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A版,2014,(9):60-61.

[2]马晓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新校园(中旬刊),2016,(9):58.

篇5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 教学方法 学生主体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课成为了小学的必修课程,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无疑成为了小学教师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我结合这一目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一、拉近人机距离,让学生“敢”学习

虽然现在计算机在农村正在逐渐普及,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个新鲜玩艺儿,他们的心中对计算机既充满好奇,同时又存在一丝丝“敬畏”。因此,他们在操作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畏首畏脚,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弄坏了眼前“宝贝”,或者会感觉计算机很神奇,很复杂,学起来会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在成功的过程中逐渐消除恐惧心理,拉近人与计算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教学语言上应避免使用“它非常神奇”“它非常有本事”“计算机无所不能”等类似吹嘘计算机的词语。尤其是对于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更要多使用主动的语态,如“我们能让计算机……”“计算机能帮我们做……”,让学生感觉到计算机是自己的工具、帮手,是很听话的。学习计算机没什么困难的,增进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消除隔阂,放开手脚,“大胆”学习。

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乐意学习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农村,学生平时大多是在电视中才能见到计算机,因此他们对于计算机的好奇心更大,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也更高。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设计多彩的教学环节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乐意学、主动学,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能够认真地、精神集中地来对待课上的每一个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做到根据教材内容,灵活设计自己的课堂语言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你能把你自己的姓名‘写入’计算机里吗?”“你能让你的计算机为我们唱一首动听的歌曲吗?”“你能让计算机画画吗?”……用一系列贴近学生心理的问题扣住学生的心弦,驱动他们的好奇心。另外,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笔”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Flash制作的漂亮的动画……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总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三、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

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总量在成倍递增,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是浩如烟海,农村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又很差,要赶上信息时代的步伐,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有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知识更新的速度如何加快,都能运用自学能力去有效地进行自身知识的更新。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单纯随着教师的讲、演示而进行操作,课堂的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练——教师再讲——学生再练……”如此的循环往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而且学习的兴趣也会随之减淡,他们常会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学就会,没有新鲜感,但过后就忘,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因此,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所在。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体验自学的乐趣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对于某一种软件,往往同一个操作目的,可以由多种操作方法完成。而这些教学内容就成为树立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的绝佳内容。

如在教学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修饰文字格式时,学生经过自学认识了格式菜单中的“字体”按钮。笔者出示打印好的宋体的课题文字,但有些学生喜欢楷体,有些学生喜欢隶书……笔者便让他们自己设计喜欢的字体。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更为简单的方法——直接单击工具栏“字体”旁的下拉按钮,将课题文字修饰为各种不同的字体。还有的学生不仅设置了字体,而且学会改变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使文字更为漂亮。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自我探究的乐趣。

五、学会举一反三,让学生会学习

信息技术的知识具有雷同性,如各种软件的打开和关闭,软件的安装,各种软件的基本操作、基本用法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就能让学生做到学一知十、触类旁通、一通百通、无师自通,从而能够避免教师对重复性知识的讲解和示范,大大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好平时的每一节课。教师讲课时要多引导,多让学生自主探究,敢于创新,敢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知识真正成为打开学生思维的钥匙,而不是束缚学生想象的枷锁。

信息技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能力去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在农村,不应在乎教会了学生使用多少软件,创作了多少作品,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信息技术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成只会按要求操作而不会思考的“信息技术呆子”。在思想意识上能否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信息技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非常重要。以这个目的指导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冬梅.信息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篇6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新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

信息素养;现状分析;课程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观念、师资等原因相对于城市的教学水平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也深深的知道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面对的学生是14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是信息技术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必须研究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他们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具有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新型人才,必须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同志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这是对新世纪时代特征的科学概括,也是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中小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从1982年起即开始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是中国正式将信息技术教育提升到中小学的教育课程中来,同时也让国人看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希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经过近20年、三次浪潮、三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整合、网络教育三大热点领域齐头并进,并且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趋势,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迅猛发展的大好局面。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教育部也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力政策支持,将使我国中小学在近几年内掀起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潮。

二、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其原因

随着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然而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相比,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有着自身的许多弱点与不足:信息技术条件较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知较弱、教师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认识水平较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更深深懂得其中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学校教育设备落后,硬件设施差;

3.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不足,专业素质较低;

4.教学过于注重形式;

5.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停留在“好玩”基础之上;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罪魁祸首,而我们当前需要的不是一味的埋怨,而是需要找到怎样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

三、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方法

1.转换滞后观念、寻求新的发展。

先进的思想可以给人力量。21世纪是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知识的急剧增长,现代社会生产日益科学化、智能化,要求培养出来的人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而且要有较高的智能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加速掌握知识,增加知识量,尤其是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因此,仅依靠传统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众多教育、教学资源及信息合理组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人们的文化知识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满足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最后达到全民进步的最终目的。

2.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学水平。

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动态,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还要学习与教学内容有关或无关的其他知识,硬件和软件都不能缺。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立足于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走入未来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必修课。

4.努力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力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将教学与之整合,不仅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强烈的要求各学科教师必修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从而正确的引导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资源、教育形式、教育技术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通过整合促进教育的发展。

5.通过教育资源建设,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篇7

关键词 信息技术;农村;开展

一、直面问题,寻找原因

人们常说,这是个信息时代,数字化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信息化时代成为现今社会的主要标志。而反观农村的原始落后与贫穷局面,显得对比十分鲜明。贫穷落后对农村的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开展造成阻碍。

(1)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度不足。虽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还没能像语、数、英一样成为主体课程,以致使大部分信息技术课也只是流于形式。对于更为落后的农村学校来说,设备不足使信息技术课难以开展,学校也处于有心无力的状态。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还处于应试教育,大多数人都认为成绩好的,才是光明前途的重要指标,特别在农村,对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不足和不全面,不能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甚至未来前景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教育被成绩、升学率,主科课程所“技术性击倒”。

(2)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缺乏。农村本来人才外流严重,加上学校设备不足,条件有限,各个家庭有电脑的也不多,使得本来接触计算机机会就很少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严重缺失,就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成为问题之一。目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两大极端。一是有专业信息技术知识,由计算机信息专业等相关毕业的教师,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但由于教育课程的安排需要,未能任教于相对口的专业。二是,本来就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让其他语、数、英等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业知识不足,操作实践上自己也有困难,教学上只能现学现卖,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内涵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资源缺乏、人才缺乏、知识缺乏,根本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的良莠不齐。农村中小学教师中,不是有专业信息技术毕业的教师任教于语、数、英主科课程,就是中老年教师偏多,大部分中老年教师本身对计算机的应用,以及基本信息知识、信息素养缺乏,以致使就算学校引入多媒体平台,有计算机却不会好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流于单一的传统讲授形式,课程缺乏新鲜感和吸引性。加上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培训使得农村教师整体信息素养停滞不前。

(4)缺乏信息素养意识。农村学校由于长期对计算机硬件设备及技术的缺乏,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有部分中老年教师甚至认为只要学好语、数、英三门主科课程就足够,使得他们对信息素养意识低下。学校应在校内组织学习培训,使得教师对信息化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并针对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开展分层培训,使得中老年教师认识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知识,而学有余力的教师甚至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一个提高自我的平台。

二、正视问题,致力发展

(1)纠正思想,开阔视野。针对各种老旧一派的思想“主科课程比其他课程重要”、“毕业大于一切”、“成绩是衡量成功的标准”等等,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他们的认识。通过组织学习,参观,使得他们认识信息技术是现今的一项普及的教育。信息技术的教育是现今教育必要的主流课程,是中小学教育课程的重点教育之一。信息技术、多媒体的应用使得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富有时代创新性。学生更加在这渗透到信息技术的认知,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2)合理安排,加快师资建设。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教师不能以一本书走天涯,时代是发展的,进步的,教师的思想和知识水平也必须随时代不断更新,不断进步。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科技,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更完美的结合,优化课堂的教学水平,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加强对广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的培训,与时代同步进步。

(3)加大资源建设,满足教学需求。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必须借助政府及广大社会群众的力量,搞好硬件设备,保证信息技术的顺利开展。及时更新电脑硬件,很多学校的电脑使用已过十多年,不但速度慢,性能差,有些甚至老化不能使用,只用作充数的废旧电脑。学生2人甚至多人用一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师学习的需求。充足良好的设备是信息化建设开展的前提。

篇8

关键字:积极性教学活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的操作性、实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广泛应用,客观形势要求我们一定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这门课。但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信息技术教学,与城市差距相当明显。以笔者从教的这所民族地区的农村初级中学为例,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我校到2008年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直到现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存在着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通过几年的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一下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些因素,也对如何提高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质量,做了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小学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

由于学校地处乡村,好多农村小学没有电脑,他们对计算机知识毫无所知。学生中知道开机和关机的为数不多,还是利用周六或周日老师带学生去学区才学到的。没有一个学生的家中有电脑,很大一部分学生到了中学后才开始接触这门课,对计算机知识有了一些了解。

2、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浓

信息技术是一门考察学科,自然就引不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在他门心中,学好学坏一个样,反正在初三毕业会考中不计入正式考试科目,学好了有什么用,要是换成数理化就不一样了。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自带的游戏或是音乐很感兴趣,对基础的理论知识、输入文字、制作表格等不感兴趣,感觉懂与不懂基本的操作对他们的学习或生活并没有带来什么不便,致使好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不是很重视。调查发现,85%的同学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及基本操作不感兴趣。

3、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尽量少讲解,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进行操作探索,这说明学生不喜欢老师“满堂灌”式的教学,喜欢凭兴趣自主操作,如玩游戏、交友聊天等,不喜欢过多地约束他们。当然,这并不是因为老师的指导不重要,而是说明老师的指导和教学方式还存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观念落后等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改变老套的教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方法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1、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老师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内容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我们给农村学生上信息技术时,首先从最基本的练习打字开始,但是如果在教学时单纯地讲解键盘练习指法,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兴趣。因此,在教他们打字时,我以比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我让班上会打字的学生用正确的指法很快地打出一行字,许多没有打过字的学生不禁惊叹:“如果我能打得那么快多好啊!”我赶紧鼓励学生说:“老师相信,你们经过努力一定会超过他的,有没有信心啊?”学生异口同声:“有!”接着我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个打得最快,最快的老师有奖励。”我采用能及时反映学生打字速度的软件,他们打字速度的微小进步也能反映出来。学生打完一次后觉得不满意可再打,在“比赛”中,为了更快提高速度,学生主动请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不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2、拓展教学内容,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讲的比较简单,在教学过程中只讲这些东西,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在紧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需求,适当的拓展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倾向实用性,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当给学生多讲一些计算机的实用性及给人们带来的方便,让他们感受到其重要性,否则学生就很容易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也变得很难了。比如在讲解PPT制作时,增加在PPT中怎样插入音视频、flas等等。这些很实用的内容,调动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可以即学即用,就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自主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各科一样,让学生能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目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举一反三,共同促进。我们可以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带学生到机房进行学习操作,学会的同学帮助其他同学,并且分享自己的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既解决了老师忙不过来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总之,虽然农村学校学生接触信息技术较晚,软硬件设施也较为落后,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只要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研究信息技术,主动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信会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会给国家和生活培养出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J].李海燕.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3(12)

篇9

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模式在飞速发展当中,但是在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也相当的局限,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也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浅层面上。本文就目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现状及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在各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而目前农村小学“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抓应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于农村的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校领导感到这门课程指导难、控制难、收到效果更难,因此采取了自由发挥,爱咋玩咋玩,爱咋上咋上的原则。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校内是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其他老师也根本不知道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到自己教授的学科中去,使自己教授的学科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收到更大的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的整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有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身在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们必须要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使之作用于教育教学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

那么究竟如何做到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有效整合的应用呢?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关注的话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只要是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的都可以算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首先要接受并使用信息技术,然后进一步追求使用的质量问题。结合我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应用根据不同的视角大致分为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应用于课前的预习

要想上好一节课,首先要让孩子们做好充分的预习新课程的前提工作,预习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要讲授的这节课的知识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预习之中去不乏是个良方。例如语文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可先要求同学们上网查一查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奇幻图片等资料,一来可以建立学生们对于这节课的知识背景;二来可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应用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一节课上的好坏,收到的效果大小,当然主要取决于课堂之上的教学过程。一节课如果只有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和黑板上单调的板书,那么学生们在这种无趣乏味的情形下绝对不会引起太大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结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去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这学期我教授的第一堂语文课,这是一节古诗课,照以前的讲课方式那就是先把这首诗抄到黑板上,然后先教孩子们怎么读再分别讲解这首诗的作者,背景,诗句意思,讲的同时再让孩子们把需要记住的诗句单个词和句子的意思抄到书中,再记录作者的思想感情。总之老套无味。可是这节课我采纳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我先从网上搜集了作者的故事,把它用投影仪打出来讲给同学们听,在听故事的同时他们认识了解了诗作者的知识,然后又用电脑播放了与本诗对应的精彩动画片,一边看精彩动画一边学古诗,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一个个兴奋异常,没有一个困乏的,没有一个调皮捣蛋的。下课提问他们这节课的内容和知识点时,他们的表现让我惊讶与兴奋,连平时最不爱听课的两位同学也明白了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可见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时多么的重要啊!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优化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将呆板的文字描述用录像片段、动画、形象的模拟等形式展现,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让学生体会到物体的特点和运动过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

(三)应用于课堂学习后的复习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培养其信息技术素质,打好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有学生能熟练进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对常用软件熟悉;使部分学生将来能成为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农村初中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地域差异,对新鲜的东西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强烈的好奇感。因此,我们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这种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操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中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是现在中小学生最愿意上的课程之一,由于学生对电脑的喜爱程度,所以对学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的渴望是很强烈的。但很多学生却希望教师上来就教他们实际操作,不喜欢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方面我用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比如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搞“限时学习,实际演练”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的状态中快乐地掌握信息技术课上必要的理论知识。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结合在一块,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生与机器交互的方式。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方式灵活,动手能力更远超过十几年前的同龄人。在现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熏染下,学生早已不能满足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这种本身就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课程,他们更希望信息技术课教师能给他们展示出这门学科的神奇魅力。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四、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些与学习目标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任务驱动法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授Excel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你们将语数外成绩汇总,而且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 应用中的统计、排序方法,学生自主利用Excel应用软件独立完成上次全班月考成绩统计工作,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 操作技巧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设计自己喜欢的一节课的课件,要求有文字、插图、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最终完成整体效果设计,选择极具创意的优秀作品,进行展演,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五、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任务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题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特色的作品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