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种植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种植产业规划

篇1

关键词:病虫草害防治;高效农业;挑战与对策

植保工作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中要切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 优质米、双低油菜等生产病虫草预警系统建立与控制

着重开展水稻条纹叶枯病灾变规律、稻飞虱抗药性监测与成灾机理、稻纵卷叶螟猖獗危害机制、主要病虫中长期预测预报与控制技术探讨,优质稻米产业化无公害安全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抗性油菜菌核病的灾变机制、预警系统和综合控制技术探讨与应用,农田杂草发生演变新特点及其综合治理技术探讨与应用等7项课题,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测报办法,达到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农药成本降低三分之一,病虫危害损失小于3%,无公害农产品合格率达95%以上,亩增产增收300―500元的目标。

2 设施栽培、露地种植蔬菜产业化中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设施栽培、露地种植蔬菜田灰霉病等多种病害发生规律及配套控制技术,水芹、花菜、甘蓝等叶菜类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小菜蛾等重大害虫的灾变特点及其预测预报技术,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葡萄产业化无公害生产中主要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稻田立体养殖无公害生产中病虫草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产业化安全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的制订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集成适合本地且行之有效的高效实用新技术,并进行大力推广应用,力争经济效益翻一番。

3 高效、优质新型植保药械替代和使用技术的探讨与推广

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病虫草害防治的实际情况,实施产业化生产基地或重点村统防统治、专业机防代治示范工程。重点推广高效低毒、经济安全的农药品种、植保新技术,融先进技术于服务之中,大力推行统防统治,积极组织防治专业队和机防队,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方法、统一施药,提高防治效果。主要通过政府加大经费投入、项目补贴、机手自筹等形式,解决购买高效新型药械费用,逐步建立一支规模较大、设备完整、能征善战的机防队伍,同时辅助以专业使用和植保技术培训等措施,加快高效、优质新型植保药械和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真正提高病虫草害防治效率和专业化防治服务水平。

4 切实加强植保体系建设的配置健全和保障

实施镇村植保技术培训工程全面实施对村植保科技人员、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农户及种植大户在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产前、产中、产后的植保技术专业培训工程,切实解决当前存在、专业不对口的被动局面,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更好地为高效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优质到位的植保技术指导服务。加强体系建设,配置专职植保人员,保证其专心、全心做好本职工作。

5 开拓创新植保科技,服务高效农业规模化

逐步建立探讨、开发、生产和推广融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面对需要、紧贴实用,大力开展科研创新。一方面为了适应高效农业需要,积极研发高效综防技术,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多的实用新技术,组织人员大力普及行之有效的成熟植保技术,充分提高技术普及率、应用率;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科技人员针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细致和大量的试验研究:一是研究主要农作物和特种经济作物病虫草发生规律,二是进行科技创新和开发研究,储备植保新技术。三是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需要,积极研发高效低毒新配方。努力加快植保新技术、农药新品种、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力求植保新技术与服务载体的配套推广应用,不断提高成果转化率,达到社会经济的最佳

效益。

6 充分发挥植保信息作用,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对农业生产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全面加强植保信息工作,加大植保信息工作、新农药、新药械推广应用和安全用药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我镇高效农业规模化可持续性发展,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做到一能节本增效,对高效农业项目实施病虫无害化治理;二能使农产品安全性提高,三能使生态环境改善。加强植保信息网队伍建设,规范病虫信息,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发挥自身优势,不继丰富和创新信息传递形式;利用体系优势,搞好内部信息传递。利用职能优势,深入基层开展信息工作。利用技术优势,开辟信息传播新途径。建议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切实解决好农村广播通响率,满足农民对植保信息需求。

篇2

发展支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农民致富、农业振兴、农村发展的一项伟大工程,必须坚持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会议精神,按照镇政府要求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科学规划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通知,结合我村实际,特制订我村“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李家城则村位于天赐湾镇政府驻地东南9公里处,地形地貌为典型的梁峁涧地。全村总土地面积33.2平方公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年降雨量300mm左右,有包茂高速,307国道,206省道贯穿南北。

该村主导产业以肉牛、生猪、羊子养殖和玉米、洋芋种植为主,现有耕地9447.82亩(其中水浇地1100亩,梯田地500亩),垻地300亩。人工草地7000亩,林地16203亩,退耕还林地4376亩,养殖水面150亩。截至2020年底羊子存栏7500只,生猪存栏500头,肉牛150头。

2019年我村种植黑土豆(黑金刚)34亩,新建狗獾养殖场一处,购进种獾20组(每组3只,一公两母),2020年将养獾场改为养猪场,现有大小猪一百多头。

二、主要产业情况

种植业和肉牛、生猪、羊子养殖业是我村的两大支柱产业,全村的9447.82亩耕地,种植玉米、土豆、杂粮。由于肉牛、生猪养殖的强势发展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农民生产条件也得到较好改善。随着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农村科技培训,也得到了强化,农民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85%以上的农户都基本掌握了1-2项实用科技或增收致富项目,尤其是肉牛养殖业,大面积的土地流转让更多的劳动力得以释放,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剩下来的可就近在一些流转土地承包方内务工,双向收入增加家庭收入,主导产业水平大幅度提高。

三、近五年发展规划

(一)规划原则

本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逐步推进、效益永续的原则抓好我村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工作,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牢固的经济基础。

(二)规划目标

篇3

1畜禽规模养殖概况

资阳市是以生猪为主导、山羊为特色的畜牧生产大市,畜禽养殖主体呈现以大中型养殖场为代表的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以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为代表的专业化适度规模养殖和以散养农户为代表的粗放式养殖并存的格局。

2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现状

全市畜禽粪污常年产生量约470万吨。9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均配套有粪污前端处理设施,50%的规模养殖场初步实现了种养结合就地利用,并建成了现代种养循环园区17个,面积2万余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初步形成了以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2.1就地利用主要是种养结合的园区采取该模式,实行干粪直接还田,沼气用作能源,沼液用于作物追肥。该模式中,种植和养殖为同一主体的效果较好,不同主体的效果次之,协议消纳的效果较差,上下游间几乎无利益联结。

2.2异地利用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养殖场产生的、自身不能充分利用的干粪,种植业主采取远距离运输用于高效种植,少数实现了商品化。有些养殖场把干粪收集装袋,以每袋5元的价格销售给果蔬种植大户,将资源转化为效益。该模式运输成本高、劳动强度大,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2.3林下养殖主要是利用林下资源开展肉禽养殖,采取禽-粪-草-禽的立体生态养殖方式,实现粪肥“零排放”。该模式投资小、成本低,养殖效益非常显著。

3粪污循环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产业规划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种植业和养殖业规划未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兼顾高效种植与生态养殖有机结合,种养严重脱节,未将种养循环园区作为现代农业规划重点。畜禽粪污尤其是沼液,处于种植业想用却用不上,养殖业想排无处排的窘境,导致种植业化肥过度施用、农产品品质不优、经济效益不高,养殖业治污成本高企、面源污染犹存、循环利用不畅。同时,养殖业选址布局随意性大,养殖业主重场内的生产性投入、轻环保成本性投入,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场内是亮点、场外是污点。加之,养殖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未突出自身优势,着眼市场,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以低水平同质化方式生产。

3.2政策项目支持力度不够规模养殖粪肥收集、处理环保设施投资占建场投资三成以上,田间利用所需的土地整理、机电提灌、沼液储存、排灌管网、道路渠系投资巨大,单靠种养企业自身投入无力承担。加之,种养分属不同主体,相互间无利益联结,养殖场建设,种植户受益,存在建而不管、有而不用的现象,既影响养殖业的积极性,又制约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支持项目有限。资阳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系建设与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3.3人才技术支撑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尚无成熟的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和规范标准,而资阳市循环园区建设起步晚、规模小、水平低、模式制度创新不够,需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撑,而现阶段资阳市循环农业的专业技术和人才较为缺乏。全市区域化、专业化粪肥加工和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尚未形成,至今全市未建成一家生物有机肥厂和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

4促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建议

4.1规划先行、种养协调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修订完善《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做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种养业规划相融合,与成都都市农业相对接。合理布局优势特色种养业,按照场区微循环、园区内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理念,科学规划适度规模养殖、大中型规模养殖场和专业化有机肥生产。把建设种养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园区作为重中之重,围绕生态养殖布局高效种植,围绕高效种植布局生态养殖。加快发展集废弃动物无害化处理于一体的区域性现代生物质产业,大力培育跨区域性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动、循环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带、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加大对乐至县创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的规划指导与服务,在特色产业发展、循环园区建设、生物质产业培育、制度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4.2创新模式、促进循环在深入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的同时,不断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新模式,配套完善生态循环利用相关设施。

4.2.1对治污设施不配套、循环利用不充分的园区,实行种养结合、就地利用,打造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完善前端的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中端的干粪堆放、沼液处理以及后端的沼液提灌、田间排灌等设施设备。

4.2.2对治污能力不足、消纳土地不够、不能循环利用的大中型养殖场和专业大户,围绕资阳市百万亩柠檬、蜜柑、蔬菜等优势产区,实行二次转运、就近利用,打造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养殖场配套沼液暂存和处理等设施,种植基地建设田间储存、施用道路和肥水输送等设施,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

4.2.3对利用畜粪、秸秆、废弃动物等农业废弃物,建设区域性、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加工项目,构建农业区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要落实用地指标,重点支持原料收集、转运、加工、包装等成套设施设备。探索创新“谁使用谁建设、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谁付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建立种养业上下游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3政策引导、加大投入市、县(区)政府每年要从农业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园区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重点支持粪肥收集、处理、利用、转运、加工等环节。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策支持、有效监管的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种植方出一点、养殖方付一点”的方式,通过招标,向社会购买服务,重点支持服务组织购置沼液转运设备和补贴运输费用。招引和支持有实力、有资质、有技术、有市场的大型企业投资建设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弃动物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区域化、专业化的生物有机肥厂,制定有机肥生产和使用的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项目用地、废弃物收储,在企业用电和税收方面予以优惠,同时对种植基地施用有机肥予以补助,并探索用秸秆换肥料、畜粪资源参股的新路子。

篇4

一、乐居乡农业发展概况乐居乡地处洒渔坝子中部,滇字1号工程渔洞水库大坝前,距城区18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人口28598人。全乡国土面积84.57平方公里,耕地17768亩,其中旱地10068亩,水田7700亩,人均耕地0.64亩。辖区内除新河村二半山区外,4个坝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水利条件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乡镇。长期以来种植业收入一直占农民收入的60%左右。因此,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使我乡的农业特别是种植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使乐居乡一直成为市、区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乡的传统农业,特别是种植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业经济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瓶颈。因此,乡党委政府认为,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增加农业扶持资金投入,是当前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

二、乐居乡农业种植发展具体规划及扶持资金概算〈一〉苹果生产乐居乡现有苹果面积8000亩,通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果农管理水平和果园收入都得到了较快提高,但由于大部分果农的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落后,低产果园面积较大,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致使亩产量不高,果品档次低,亩收入低或增产不增收。因此,要提高苹果单产,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农收入,必须加大对4000亩低产果园的改造力度,改于以下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冬季整形修剪;加强灌水;(4)进行人工或壁蜂授粉;(5)加大疏花疏果力度;(6)普及果实套袋;(7)加强夏季修剪;(8)进行配方施肥;(9)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10)进行果园种草;(11)铺设反光膜等。主要技术实施扶持资金概算为:

1、技术培训:计划全乡培训25期,共培训果农4000人次,需要扶持资金5万元。

2、壁蜂授粉:计划推广壁蜂授粉技术500亩,每亩补助果农40元(实际成本70元),需金费2万元。

3、果实套袋:计划4000亩果实套袋2千万个,每个补助果农0.03元,需金费60万元。

4、配方施肥:计划4000亩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每亩补助果农20元,需金费8万元。

5、推广银色反光膜:计划示范1000亩反光膜,每亩成本费350元,每亩补助果农100元,需金费10万元。

以上项目共需扶持资金85万元。

(二)水稻生产乐居乡现有水稻种植面积7700亩,制约水稻增产的因素主要是施用钾肥及微肥不足,水稻稻瘟病及8月低温,因此,排除自然因素不可抗拒外,必须进行配方施肥增施钾肥项目和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全年计划实施增施钾肥项目2000亩,每亩补助农户20元,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三)玉米生产乐居乡常年种植玉米8000亩,主要以玉米套马铃薯2:2种植,制约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常规点种,叶向杂乱,光合作用差。因此,全年计划推广玉米单株定向种植2000亩,实行每亩补助农户20元种子费,需金费4万元,技术培训费1万元,合计5万元。

(四)马铃薯生产乐居乡常年种植马铃薯9000亩,以玉米套种为主,净种为辅,当前制约马铃薯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品种老化,高淀粉品种缺乏,钾肥施用不足,病害发生严重等。对此,近年乐居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为满足威力淀粉加工厂对高淀粉马铃薯的需求,在市农科所的帮助下,积极从省农科院引进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云薯201、云薯101、ya0.3---7、ya63----6、99---12---2,在本乡新河村试种及推广,今年已扩繁云薯201、ya---0.3---7两品种30亩。因此,2008年全乡马铃薯的发展规划为:扩繁云薯201、ya03----7300亩,每亩补助农户60元,需金费1.8万元,建高规格垄作马铃薯生产基地3000亩,每亩补助农户增施钾肥30元,需金费9万元,技术培训费2万元,三项合计共需扶持金费12.8万元。

篇5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兵团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94-04

一、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近年来兵团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尤其是伴随着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农业机械化推广、现代农业示范“三大基地”的建设,以及六师五家渠垦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师阿拉尔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兵团在节水灌溉、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处于较高水平。兵团节水滴灌技术广泛应用于粮油、糖、果蔬园艺等作物种植,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2011年兵团有效灌溉面积1 091.5千公顷,占到耕地面积的88%,其中高新节水灌溉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59%,旱涝保收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6%。节水滴灌技术的广泛使用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6提高到2011年的0.52,灌溉定额由2005年的680立方米/亩下降到620立方米/亩,水资源利用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兵团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9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棉花机械采收面积45.8%。全兵团有124个团场、13 742个机组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目标,分别占总数的87.32%、44.23%(见表1)。

(二)兵团农业生产结构情况分析

1.农业依然以种植业为主

兵团农业内部结构在兵团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下不断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兵团提出农业要形成种植业、果蔬园艺业、畜牧业“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变化看,种植业比重由2001年的85%调整到2011年的76%,畜牧业比重由2001年的13%变化为2011年的16%,其他行业的内部结构变动不大(见下页图1)。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的结构变化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2.种植业呈现“稳粮、优棉、增果蔬”发展格局

新世纪以来,兵团种植业内部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根据兵团种植业发展的重点行业,种植业产值可划分为粮油甜、棉花、特色林果、蔬菜、其他五类。粮油甜的产值比重由2001年的27%变化为2011年的11%,基本保持在11%~15%之间变动。棉花的产值比重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占种植业的72%,现基本保持在产值占种植业的55%。特色林果、蔬菜的产值比重明显上升,2001—2011年间分别增加了16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见图2)。果蔬色林果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尤以红枣增速明显。红枣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8 535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104 943 公顷,增长了11.3倍。“南枣、北葡”的水果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红枣、葡萄种植面积占果园面积的比重接近80%。

3.畜牧业发展以生猪、肉羊和牛为主

新世纪以来,兵团畜牧业内部结构变化明显,但猪、肉羊、肉牛和奶牛基本保持统治地位。一是传统的肉羊养殖业产值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由2003年最高峰时期的占比33%下降至2011年的占比23%,但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产值比重。二是生猪、奶牛和肉牛养殖业产值比重上升明显。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特别是2007年以来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替代肉羊成为养殖业产值比重最高的畜种;奶牛和肉牛养殖业蓬勃发展,奶产品和牛的产值比重提高14和10个百分点(见图3)。

二、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依然较为薄弱

现阶段兵团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发展以规模数量为主,基地地域分散,质量较低。从四大基地来看:第一,粮食基地中粮食安全控制目标与团场职工增收的目标不协调,优质高产种植面积少,基地带动职工群众数量少,主要是由于种粮效益低、种植收入少;第二,棉花基地科技成果应用普及率低,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少,标准化基地规模小,基地区域分散,不利于兵团棉花基地单产和总产的提高,也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三,特色林果业栽培技术不规范,栽培品种较落后,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速度慢,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集约化程度相对低,精品园和高产园少,主要是由于栽培品种退化,导致优质果品率低,优质高档果只占总产量的40%左右,许多林果产品有优无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此外,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果园认证数量少;第四,畜牧业基地规模小,基地连接的养殖户分散导致带动能力低,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受资源承载力和生产条件限制发展空间缩小,生产水平低导致牛羊肉和牛奶质量差,化程度低,肉牛和奶牛养殖分散,饲养方式落后和管理粗放,标准化养殖基地规模和数量小,养殖质量不稳定,影响了畜产品深加工质量。

(二)农业产业结构依然不合理

兵团农业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依然存在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棉花为主的局面,2011年棉花种植面积、产值依然占到种植业的一半以上,“一花独开”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畜牧业产值比重经过十年的调整,仅提高了3个百分点,畜牧业较弱的局面在兵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种植业中的果蔬园艺业在十年中产值提高了38个百分点,但主要增长的是红枣。近几年全国红枣面积大幅增加,仅新疆红枣种植面积就由2002年的18 836公顷增长到2011年的456 074公顷,增长了23倍。红枣种植面积的大幅增长,给以红枣种植为主的南疆部分团场,带来了极大的市场风险。

(三)团场职工群众生产利益保障程度低

(1)在目前兵团农业经营过程中,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更大,团场职工群众利益难以到保护(一般是对农产品和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保护),挫伤团场职工农业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主导产业和基地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农产品价格变动加大情况下,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加剧,职工群众利益保障如何“共担”与“均沾”没有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获得垄断利益分配,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经营利益无偿转移,缺乏组织、制度和机制保证。同时,团场职工群众的农业生产从生产资料供给到农产品销售均缺乏必要的保障,其退出壁垒极高,而其他主体退出壁垒均比较低,经营风险与经营收益不对等。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兵团的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急待加强,原料基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的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牛羊肉、乳品、甜菜、加工番茄等生产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商品率低,原料质量和供应不稳定,这也导致部分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能力闲置。

三、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构建

(一)总体思路

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经济和增加职工收入为重点,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强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能力、科技支撑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农业生产体系。

(二)农业生产体系发展重点领域

农业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依托,建设好生产基地,有利于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当地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它将众多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促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发展。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把基地建设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打好坚实基础,还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一是要科学制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兵团、各师(市)、团场(镇)各部门应密切配合,从当地实际出发,根据各师市、团场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地制定农业生产基地发展规划,以指导生产基地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

二是制定促进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差别化保护政策。对于各师市、团场相关部门规划内的生产基地以及主导产业项目,从财政、信贷、投资、税收等方面予以优先扶持,实行差别化倾斜扶持政策。同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到兵团创建农业基地,兵团各师市、团场对此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护,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农业科技的投资,以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强基地发展后劲。

三是理顺和建立兵团农业生产基地管理体制。按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基地的要求,应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和条块分割,站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全局的高度建设生产基地。

四、兵团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快高标准基地建设的速度,提高原料产品的质量

兵团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效益已经显现,但继续增值的空间狭小,必须加快发展高标准农产品基地,提高基地为兵团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的品质,从质量提高上创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1)区域化布局:在巩固好现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专业户、专业团场,形成稳固的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2)集约化经营: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引导团场职工、群众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程度;(3)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生产基地要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大力加强农产品的标准化建设,包括选用优良的种子、种苗;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的施用标准,从源头上降低污染和公害;(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强对农产品安全的测试工作,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二)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力度,促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

(1)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农业科技成果为动力,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先导,推广农业灌溉技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节水灌溉示范推广基地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三大基地建设;(2)用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企业化管理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重点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重点增强现代节水意识,以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逐步在全国推广应用节水灌溉运作模式和支撑体系,健全节水灌溉服务体系;(4)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装备质量,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健全农机经营管理体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逐步将农机服务辐射到周边地区。

(三)调整兵团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高品质产业基地

立足兵团主导产业,以兵团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兵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四大基地主产区为中心的高度集中产业带。

(1)高产优质粮油基地:在实现兵团粮油生产自给自足、区内供需平衡的基础上稳定兵团粮油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重点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粮油基地,逐步实现粮油增产的主要手段从增加种植面积转变到提高单产上来;(2)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兵团优质棉花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大力建设八师、一师、三师、六师和七师棉花生产基地;(3)畜牧业生产(养殖)基地:兵团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应该转变牧区畜牧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畜牧业养殖基地的区域结构,重点建设优质畜种的养殖基地、优质畜产品的生产基地,提高兵团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效益;(4)优质林果基地:兵团优质林果基地的建设应该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和产地的认证基地,实现认证面积和基地建设面积同比增长,保障特色林果基地的产业化发展。

(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实现产业集群的较好方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较易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合理布局、建设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引导国内外先进科技生产生产力向兵团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团场聚集,提升兵团农业科技生产力,促进兵团科技农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盛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问题与对策[J].理论研究,2007,(3):10-13.

[2] 姚建民,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道路选择[J].理论研究,2011,(3):284-286.

[3] 赵慧峰,等.农业产业化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案例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0,(1):1-5.

[4] 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

Construction Corp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JI Qi-guo,ZHU Hong-hu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China)

篇6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Meng Na

(Excellence Property Group Limited Shanghai Branch,Shanghai 20024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ose parks need relevant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for guid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features of such parks, and put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contents for the parks' planning and desig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have a direct guidance on the long-term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ark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ark; concept and features;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and design contents

近年?恚?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各地已成方兴未艾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按照科学的理念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业生态园走上功能充分发挥的健康规范发展之路,是值得探求的一个重大问题[1]。

1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本内涵

1.1 基本概念

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及教育培训为产业,研发并推广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新设施,从而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生产、开发、示范基地[2]。它是集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的展示示范、农业技术示范与教育培训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

1.2 一般特征

依据有关学者的观点,如刘钻石[3]、苗志艳等对农业科技示范园特征的描述及分析,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特征:

1.2.1 高科技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引进及推广;积极运用信息化栽培、雨水收集、低碳能源技术等多样化新型农业高新技术,努力为园区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2.2 创新性。农业科技示范园响应国家创新的政策,注重研发并推广使用创新科学技术,吸收引进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强企业创汇能力[4]。

1.2.3 多效益性。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与建设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兼顾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进而使园区能够健康、长久、持续发展下去。

1.2.4 多功能性。农业科技示范园是一种集多种功能与一体的新型农业园区,其基本功能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示范、技术研发推广、展示教育、休闲娱乐等方面。

2 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

2.1 规划设计原则

2.1.1 科技先行。引进并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以科技为先导,建立和完善高效循环的园区产业链,促进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示范项目的引进及开发,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 以人为本。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关注人的活动需求,从园区生产者的生产活动、工作者的日常活动到游客的观光休闲活动,在充分考虑这些活动能得以有序开展进行的基础之上,对园区的功能分区、景观节点及游览线路等内容进行合理地规划。

2.1.3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根据基地的详细情况,采取合理措施,包括园区本身以及园区周边区域的资源条件等,如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信息、农业科技、农耕生态文化、农业设施等各个方面。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优势及特色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促使园区达到与众不同。

2.1.4 统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进行可持续规划,兼顾近期与远期利益,综合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兼顾考虑园区发展的生态效益及文化效益,从而发挥园区的综合作用。

2.2 规划前期分析

2.2.1 背景条件。近些年,国家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与发展也受到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和推动,国家农业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深入分析园区所在政府相应的政策方针,对园区的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2.2 基地资源。农业科技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全方面收集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农业资源,分析其优势资源及劣势资源,充分挖掘其特色资源,规避其劣势资源,可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更好地对园区进行产业定位,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园区。

2.2.3 基地现状。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基地现状,指的是其农业及相关联的现状条件,包括:园区与城区的位置关系,原有用地状况,园区地块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资料,园区所在地未来发展情况等方面,深入分析并进行合理规划改造,以期指导园区稳健持续发展下去。

2.3 规划设计具体内容

2.3.1 功能分区设计。根据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功能特征,可将园区分为农业生产区、科技示范区、娱乐休闲区及管理服务区,各区的规划内容各有相应的侧重,并始终以“科技示范性”为主题。

第一,农业生产区:该区域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形、气候、土壤条件较好并方便排水及灌溉的区域,一般应远离园区的出入口、规划在园区的外围。与一般农业园相比,农业科技示范园更注重新型农业品种的研发、生产及推广,农业生产区主要包括农业种植区及农业养殖区。其中,农业种植区又可分为露地栽培区及设施栽培区。露地栽培区一般种植时令植物,注重作物间的轮作及间作种植,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园区的经济效益。设施栽培区常选用温室大棚进行规模化集中生产,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温室设施管控措施。农业养殖区包括畜禽养殖区及水产养殖区,对园区有一定的污染,应规划在娱乐休闲区的边角地段和下风方向,并进行适当地隔离,远离游客的活动范围。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是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农业科普示范及农业科学研究的区域,一般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光照水分较为充裕的区域,可规划与农业生产区较近,可有效利用?r业生产区的农业设施资源等;该区域的示范性项目可考虑规划在游客的主要游览线路周边,便于吸引游客进行参观学习,并能体现园区的科技示范主题。科技示范区主要包括科技研发区、科技展示区和科普教育区。科技研发区是进行农业高新品种、农业技术研发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区域,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必不可少的场所。科技展示区展示农业科技、科技示范农业品种及立体栽培、循环灌溉等先进农业技术。科普教育区常设有农业知识长廊、科普厅等,展示农业新品种及新技术,对游客进行科普教育。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是开展观光休闲活动的区域,是作为景区或景点最为丰富、最具乐趣的区域,一般较能吸引较多游客,因此常规划在靠近园区出入口,选择地形多变、景观层次多样化的区域,需要规划足够的广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娱乐休闲区主要包括陆地活动区和水上活动区。陆地活动区,常建设小木屋、休闲竹楼等具有古朴农业风格的景观建筑,可充分利用农业新品种如葡萄等攀援植物,形成纳凉赏景的休闲空间。水上活动区围绕景观用水规划,可考虑开发水上垂钓、水上捕捞、水上划船等休闲项目。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是园区管理及提供服务的区域,并能为游客提供餐饮、购物、住宿等入园活动活动的区域,规划时应考虑该区域与园区主干道有方便的联系。管理服务区主要包括配套服务区及办公展销区。配套服务区为游客提供游览、餐饮及住宿等服务,可考虑建设服务站、餐厅、住宿点。办公展销区包括园区工作人员日常办公、园区农产品的展示与销售,一般规划在园区的主入口附近。

2.3.2 绿化设计。本文研究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的绿化设计,指的是园区园林绿化植物规划,不包括园区农作物的规划。规划时在满足植物布局规划美观的基础上,应以不影响农业设施功能为前提。园区绿化设计应与各区的农业作物保持协调统一,不同的功能分区其绿化的布局与种类选择也不尽相同。

第一,农业生产区:农业作物生产区、温室大棚周边及生产道路两侧不宜种植高大乔木,以不影响农业作物的生长为前提,一般考虑选择种植小乔木和低矮耐成活花灌木,再合理搭配种植地被草花植物,以形成丰富的“上木-中木-下木”景观效果,在保证其绿化美观效果的基础之上,所选植物所需养分应不与农作物所需养分进行竞争。

第二,科技示范区:该区域的绿化树种选择相对于农业生产区应更加多样化,综合考虑色彩化、香味化和美观化,考虑与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搭配,烘托农业设施的科技先进性,共同展示其科技性、趣味性及观赏性以吸引游客,并兼顾对园区绿化季相变化的考虑。

第三。娱乐休闲区:该区域的绿化规划可根据园区的主题,打造出不同意境的绿化景观效果。在游人活动较多的区域,需规划一定的开敞空间以保证游客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可考虑规划开阔的草坪,周围种植高大乔木以形成林荫效果。另外,该区域可考虑营建不同造型的花、果、菜和大花篮景观,从而展示园区的景观丰富度。

第四,管理服务区:该区域绿化设计较为多样化,既可以种植高大乔木并结合花灌木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多样化的景观效果,也可考虑种植较为低矮的小乔木并搭配彩叶树种,以形成季相变化丰富的绿化景观效果。对于后勤管理,其周围可种植高大乔木进行遮挡。

2.3.3 道路设计及水体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道路系统是连接园区各个功能分区的纽带,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基地原有道路状况,有效与自然地形、地势高差相结合,以达到用地的合理规划布局。园区的道路系统不仅担负着景观序列的组织作用,还能突出园区的生态功能,如廊道效应。同时,还应考虑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进行串联,便于游客的参观。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水体设计可以分为生产用水体系设计及景观用水体系设计。生产用水,包括水渠、水沟,结合原有地形进行开挖和改造。景观用水,多为水池、河湖,周边可开发一定区域的垂钓区。农业生产区附近水系设计以满足农业生产主要功能,同时可兼顾水系的景观效果应兼顾生产及景观功能;娱乐休闲区可仅仅考虑规划景观用水。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整个水体规划设计需充分利用园区原有水体状况,并将园区的示范项目有效结合进行合理布局和改造。

2.3.4 景观游憩设计。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游憩规划设计主要包括游憩项目、游憩服务设施及游览线路的规划设计,与一般农业风景园的游憩规划设计比较相似,但各个项目更加突出于园区农业的“科技示范”主题。游憩项目的设置加重农业科普教育类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考虑规划建设农业科普展示长廊、农业技术培训教室等场所,开展农业科技的讲解与推广、传统农业文化的普及农事工具的识别,也可以考虑开发采摘、种植浇水、施肥等农业活动体验项目,从而实现游憩空间与科技示范有效组合与渗透。游憩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游览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住宿设施、管理设施及宣传设施,规划时其具体设施项目可参阅下表1所示。

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览线路的规划,需围绕农业科技示范进行展开,将园区的科技示范项目有效合理规划在游览线路的周边,并形成主次合理、动静适宜的游览线路。在具体规划时,应结合园区基地原有现状条件,根据旅游项目在园区的布置,合理规划园区的游览线路,使得道路系统和水体系统有序结合,形成丰富并富有变化的游览线路,以增加游客的游览趣味性。

篇7

随着党和政府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可喜成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与此同时,农村经济领域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引发的弊端开始显现,影响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确保农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不断在理念、思路、机制、政策、措施上向农村倾斜,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畜牧养殖、蔬菜、薄皮核桃、烟叶、冬凌草五大产业基地。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一个极其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关系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必然发展过程,其根本意义在于通过调整,构筑我国农业融入全球的生产结构,构筑农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结构,构筑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社会结构。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该市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达到7784元,居全省第2位,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06年的2.36:1缩小到2.12:1。之所以农民能够不断增收,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该市持续不断地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2009年,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为2807元,比5年前增长了8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2%。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补齐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

农村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短板”,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农业作为农村的基础产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发展水平的快慢。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补齐城乡一体化发展“短板”的重要抓手。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加快减少传统农业比重,改善传统农业生产条件、设施装备、经营形式,建立现代农业体系。必须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通过龙头带动实现规模化,通过科技引领实现高效化,通过经营运作实现市场化,推动农业生产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二、济源市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现状

济源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隅,总面积1931.36平方公里,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其中山区丘陵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8%,全市总人口68万,其中农业人口393787,非农业人口292673。耕地面积40余万亩。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城乡一体化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三农发展的关键和突破口,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机化标准示范区、全国无规定免疫示范区、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区、全省玉米机收先行区引领发展市和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一1五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1 蔬菜产业形成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蔬菜产业以东部、北部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周边镇为重点区域,打破区域界限,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实现了由粗放松散型到集约集聚型的跨越。截至2009年,全市蔬菜温室和大棚达到14335座,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余亩,蔬菜业产值增加到2.9亿元。蔬菜产品质量检测连续8次以100%的合格率名列全省第一,2008年被列入北京“奥运蔬菜”供应市,初步形成了“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良好格局。

2 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该市畜牧养殖业坚持以生猪、禽类、奶牛为重点,以集聚、集约、集中为导向,大力实施“退川进岭上山”战略,实现了由家庭分散经营到小区型、场区型、企业型经营的转变。截至2009年,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增加到210个,养殖专业户达到9507户,全市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0.4亿元,柳江禽业生产的“依山依林”牌鸡蛋成为全国首个通过“中国有机食品”、“欧盟有机食品”双认证产品。

3 薄皮核桃已成为济源对外的一张新名片。以薄皮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坚持以集中种植、连片开发、专业经营为导向,深入推进退耕还林、林地流转、林权改革,着力在山岭区打造薄皮核桃专业园区。截至2009年底,全市林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全市薄皮核桃产业总产值达1700余万元,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途径。如今,坡头产的“蓼坞”牌、北海产的“水运”牌薄皮核桃已远销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成为驰名商标。

4 烟草产业已成为山岭区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烟草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进烟叶农场、生产合作社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方式,着力培育烟草重点镇、重点村和示范区,基本实现了烟叶生产“两头工厂化、中间机械化”。截至2009年,全市烟田面积增加到5万亩,全市烟草业产值达到4100万元;植烟户人均烟叶经营收入达到3400元。

5 冬凌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冬凌草产业充分利用该市冬凌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冬凌草国家标准诞生地的品牌优势,利用济世药业的技术、加工和市场优势,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建设模式,不断扩大冬凌草种植规模,加快冬凌草种植基地认证和药用成分提纯生产线建设,推动冬凌草产业扩规模、上水平、提效益。截至2009年,全市冬凌草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产值达2000余万元,冬凌草产业已成为济源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二)农业结构调整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因此,应着重注意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尚未建立的问题。调整后的农产品农民种植风险较大,而农民承受风险能力差,风险意识薄弱。

2 传统的土地经营制度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问题。体制的某些不足之处逐渐显现出来,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受到限制。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变幻无常,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农户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3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初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 各种“欺农”行为已严重挫伤了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的问题。农户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与各产业化组织的交往中明显处于弱者地位。我国针对农民的各种法律组织不健全,法律援助措施得不到落实。

三、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季节性强、时间跨度大的工作,当前正处于“十二五”开局的重要阶段,必须抓住这个重要阶段,切实做好农业结构调整的谋划、规划和落实工作,推动全市农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的飞跃。

(--)高标准编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要立足实际,统筹考虑,及早着手,科学编制“十二五”农业结构调整规划。~要明确定位。农业结构调整规划编制要注重“三个衔接”,要与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三规”相衔接、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相衔接,做到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谋划、高层次编制、高标准实施。二要提升目标。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围绕“五大产业”,加快提升发展规模。三要科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四要细化分解。规划编制要细,要把产业布局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种植面积落实到农户;要及早充分考虑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把规划明确到图上、登记到表上、分解到账上,全市一盘棋,形成合力抓好落实。

(二)创新农业发展体制机制

创新体制机制是加快发展的“开关”和“引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从创新体制机制着手,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利用好现有土地流转有形市场,依托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这个载体,全面整合土地资源,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加快探索离农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的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二要创新服务机制。农业技术部门要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逐步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

(三)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

通过加大扶持和政策引导,解决好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问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一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市财政投入重点要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倾斜,向农村新型社区、城镇组团和小城镇建设倾斜,合理调配,科学使用。二要强化金融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推进市、镇、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探索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问题。三要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引导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建立起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条。

篇8

长沙市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种植面积约37万hm2,其中稻谷播种面积约33万hm2,常年出栏肉猪约800万头。丰富的农业资源,为长沙市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在长沙各地区方兴未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循环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一定的不足。

1.1常见循环农业模式得到有效应用

长沙县星沙镇和浏阳市沙市镇早在2000年时就开展了“稻-鸭”共生模式的试验示范,实现了稻谷增产和鸭子增值的双赢效果;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县的养猪户从2005年开始应用“猪-沼-粮”循环模式,陆续建设了户用沼气池,进行了改圈、改厨和改厕。利用猪粪便生产沼气,沼气作为家用燃料,沼液和沼渣随沟渠进入农田作为有机肥料,其中以沼气利用率最高。截至2013年底,长沙4县市拥有户用沼气池约35万个。

1.2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

区内种养结合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比例不高,除了传统的水稻种植外,多数农户都是单一的发展果树种植、苗木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少数农户同时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如长沙县跳马乡农户主要发展苗木种植,黄花镇的农户主要发展蔬菜种植,极少同时发展生猪养殖;长沙县白沙镇农户主要发展生猪养殖,极少同时发展果树、苗木、蔬菜种植。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一方面种植的苗木、蔬菜基地不能近距离、有效的利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另一方面畜禽粪便的沼液沼渣不能近距离运输到果树苗木、蔬菜基地,严重制约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良性循环。

1.3资源再循环利用链条较短,循环模式单一

因同一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种养结合度不高,导致循环方式单一,资源再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条短。各县市只是简单的运用了“猪-沼-粮(果、蔬菜)”循环模式和“稻-鸭”共生模式,没有充分利用“养殖业-沼气-种植业”这个链条原理,结合发展其他产业,进而主动构建“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农业模式。

1.4基础设施欠缺,技术瓶颈制约明显

长沙市各县市的农民追求发家致富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较强,但因基础设施欠缺和技术瓶颈制约,难以自主构建科学的循环模式,资源再利用的生态产业链条比较短,没有完全充分地利用当地资源,农业废弃物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和低层次利用,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如稻草秸秆未能得到有效收集和利用。稻草秸秆的收集是一项费时费劳动力的农活,因缺乏科学、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而导致秸秆丢弃于田间地头,或者就地焚烧,秸秆利用率不高。另外,沼液和沼渣因输送管道设施不到位,且受区内种植作物面积、位置影响,只能随沟渠排放至附近的农田,随意性较大,不能有效贮存或远距离管道输送,限制了沼液和沼渣的利用。

2长沙市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延伸和资源节约。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循环经济的“3R”原则,结合区内产业,构进长沙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循环农业模式如下。

2.1农业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的模式

主要是充分利用畜牧业产生的畜禽粪便和种植业产生的秸秆。根据刘朝晖等统计估算,长沙市2010年畜禽粪尿产生量为1713.07万t,其中,粪尿产生量最大的是肉猪及繁殖母猪,产量为1100.34万t;2010年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99.84万t,其中以稻谷秸秆产生量最大,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82.67%。可见,解决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问题,对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农业有重要的作用。

2.1.1畜禽粪便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加工处理可资源化,即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如通过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也可以通过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目前,长沙各县市有农户散户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议农户继续推行户用沼气利用方式,沼气用于家庭生活燃料,沼液和沼渣用于灌溉自家蔬菜地和水稻田;规模化养殖场因畜禽粪便、尿液产生量大,建议采取干清粪工艺,将粪便加工成颗粒肥料和颗粒饲料。因加工颗粒饲料的技术和饲喂技术较高,以加工颗粒肥料为推荐利用方式。建议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应配套建设专业化有机肥料生产加工厂,将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除臭、发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运输和储存的有机肥料;分离的污水进入沼气池,通过发酵处理后,用于灌溉农作物,实现废水再利用。

2.1.2秸秆充分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秸秆经收集处理后可作肥料,如秸秆直接还田、堆沤还田、过腹还田等;也可以作为动物饲料,通过青储、微储及氨化等处理措施,制成便于牲畜消化吸收的生物饲料;初级利用可以作食用菌培养基原料,编制草帘草苫,用于蔬菜产区的温室大棚等,也可以直接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深层次利用可以作造纸原料、提取生物乙醇、秸秆压缩固体燃料等。结合长沙市的产业和现有秸秆利用技术现状,近期建议秸秆作初级利用。一是作为食用菌培养基原料。区内食用菌基地可以收集周边的稻草秸秆作为食用菌的培养基原料,减少对木屑、木材的消耗量;二是入沼气池发酵产沼气。根据长沙市2008年开始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规定城市建成区退出养殖业,各区、县(市)制定当地的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调整全市畜禽养殖业布局。因禁养、限养、适养等规定,部分农户减少了养猪数量,之前建成的沼气池因粪便原料供应不足产气量减少,甚至部分沼气池闲置。建议该片区农户收集秸秆直接入沼气池发酵产气,一是能继续使用方便、干净的沼气,二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使之能源化。远期建议作深层次利用,当前秸秆造纸、提取生物乙醇、秸秆压缩固体燃料等技术正在不断改进,国内个别地方秸秆压缩固体燃料技术已较为成熟,今后长沙地区可结合《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规划》,增加资金、设施投入,运用新技术以秸秆为原料生产固体燃料,取代煤炭,为日常生活提供能源。

2.2产业链循环利用的模式

2.2.1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种植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动植物利用”的循环链,长沙市各县市主要发展的产业有水稻、蔬菜、食用菌、茶叶、果树、苗木、生猪、山羊、水产和禽类。建议在粮食、蔬菜、茶叶、果树和苗木种植基地发展“猪-沼-粮(果、蔬、茶、苗木)”、“猪-沼-果木-鸡(林下养鸡)-蚯蚓-菌-沼”、“稻草秸秆-养牛-牛粪-沼气-粮食”等循环模式;在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猪-沼-鱼-鸭”、“猪-沼-鱼、湘莲、藕”等循环模式。总之,遵循“畜禽养殖-沼气-沼肥-种植业”的原则,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型循环产业链模式,带动区内农户走“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多业发展”的致富之路,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2.2.2立体种养结合的产业链循环利用模式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性及其对外界生长环境要求各异的特点,利用共生互补原理,在同一时间、空间内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同步发展的种养模式。建议区内结合产业积极发展“稻-油菜”、“稻-鸭-鱼”“、鱼-湘莲、藕-鸭”“、果树(苗木)-蚯蚓-鸡(鸭鹅)”、“秸秆-菌(菇)-蚯蚓-鸡”、“牧草-羊(鹅)”等立体种养模式。农作物还可以实行间种与套种等立体种植,如“果树-花生(大豆、白菜)”、“玉米-花生(大豆)”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互补优势积极发展农作物种植,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优质、高产、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种养模式。

3发展长沙市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循环农业不仅需要生产者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引导者政府的积极引导与支持,还需要各部门、各层面的协调配合,才能从上到下,全方位的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3.1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氛围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循环农业的理念、模式、效益和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宣传,形成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循环农业知识与技术,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意识和技能,增强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促进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作观念,以发展循环农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好发展循环农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激励区内农民发展循环农业。同时还可以引导科技工作者的研究领域方向,引导科研人员侧重对循环农业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增强循环农业的科技理论和应用水平。

3.2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循环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坚强后盾。循环农业是一种跨学科的农业综合发展模式,需要掌握生态学规律、生态工程学原理,并运用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学科知识,组装集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技术集成复杂,需要加大对循环农业相关科技的研发工作,为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实施循环农业专业型技术人才工程,充分利用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科技资源,重点培养一批循环农业领域的专业人才。二是完善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推广体系,以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三是搭建循环农业技术交流平台,加强区域间循环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促使不同的循环理念和模式实现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3.3宣传典型示范,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培育并宣传典型示范,引导区内农业生产者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发展农村沼气,使沼气建设与发展循环农业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相结合,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循环农业示范发展模式,辐射带动长沙市乃至湖南省循环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长沙市各县市紧邻长沙城区,社会经济水平相对其他地区较发达,近年来,长沙市各类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庄等现代农业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和成效。建议根据园区特色经营项目构建新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发展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如“农业+加工业”循环模式、“农业+餐饮服务业”循环模式、“农业+休闲观光业”循环模式,构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3.4编制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前期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提出循环农业的发展思路、途径、目标和模式及相关的工程措施、支持重点领域与保障体系,科学地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重点包括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农业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把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整体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成立专门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做好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工作,以规划引领全局,统筹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3.5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循环农业发展

篇9

关键词:生态效益 循环农业模式 食用菌种植

我国是人口大国,耕地面积少、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产力水平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农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的步伐。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是采用循环生产的农业模式,它主要是推进农业资源向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节能减排,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一、我国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一)循环农业的特征

减量化:节约农业资源的使用,减少农业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农业垃圾”的再次使用,提高农业产品的利用率;再循环:农业产品利用后的再次循环。

(二)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意义

循环农业模式是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利用农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有效地遏制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资源匮乏O问的眼神,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目标,循环农业的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这也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循环经济是构建社会循环经济的重要因素,所以,循环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循环农业在发展中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循环农业模式任然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型专门人才的短缺、农户文化素质不高、模式的规划不全面、资金的匮乏导致循环农业模式发展规模较小,在当前的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高,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发展氛围。

(四)对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提出的措施

要进行科学的规划指导,制定一套长远发展计划;结合相关法律条例,完善循环农业的管理体制和运用机制;要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专门性技术人才,加强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力度;要致力于保护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食用菌种植的循环农业模式的分析

(一)食用菌种植的循环模式

食用菌种植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一种新型农业技术,它是以循环利用为核心,变农业废弃物为农业生产的原材料,食用菌种植产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它主要是把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业垃圾循环再利用,例如:农业秸秆、果皮碎壳等都是食用菌种植的原材料。

1、“农业垃圾”的第一次利用

食用菌种植就是把那些不能被人体直接利用的“农业垃圾”通过菌丝体在纤维霉素的融合,将“农业垃圾”中的纤维素等成分分解成葡萄糖等小分子化合物,种植出人们可以食用的绿色、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2、“农业垃圾”的循环二次利用

已经分解过一次的“农业垃圾”还是可以再次利用的,把废弃物加入农田中,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沃程度,促进农作物的健康发展,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食用菌的种植就是“变废为宝”,充分的利用了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垃圾的再次利用

家禽的非编其实也可以利用到食用菌种植之中,在农业的生产中,食用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农业生产中废物的多次循环利用,实现了食物链的良性循环。

(二)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市场发展前景

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人类循环农业发展重要产物,在我国未来的市场中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食用菌产品是含有高蛋白有机物绿色健康的食品,它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它不仅能起到保健作用,还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人们对食用菌产业品的需求两越来越多,所以食用菌种植产的发展前景很广阔。而且食用菌种植产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型产业,它的生产利润是最高可达到产值的75%。

(三)食用菌种植产业的效益分析

1、生态效益方面:

我国每年在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是很庞大的,2015年我国的秸秆产生量达到7.5亿吨,如果把这些秸秆焚烧,将会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生态环境。通过食用菌种植的方式,有效的利用这些“农业垃圾“,变废为宝,不仅能解决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还能够提高土地的肥沃能力和改善土壤结构,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经济效益方面

食用菌种植可为农户带来很大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安徽省庐江县为例:近年来,庐江县大力推广开展食用菌种植这一新兴产业,到目前为止,该县建成食用菌专业村50多个,发展10亩以上园区100余个,总面积累计达2万亩,菇户1万户,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到2016年年全县基地规模已达到2.5亿盘(袋),产量达23万吨,创产值22亿元。,该县不仅注重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效益效益,同时还注重将食用菌种植产业和其他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延长食用菌种植产业链条,形成了“秸秆―食用菌原料―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蛋白饲料―畜禽养殖―粪便肥料―还林(田)”的“绿色产业链”,这不仅促进生态环境与产业的互促共赢的局面,同时还实现了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循环,提高了“农业垃圾”的循环利用率,促进了化工原料、交通运输、包装、印刷等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结语

综上所述,食用菌种植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秸秆和家禽粪便等“农业垃圾”处理困难的问题,通过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原材料,节约了种植产业的成本,同时,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保护了我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强,王鸿磊,邹积华,崔从光,宋俊芬,慕美财,高民,马云飞.以食用菌种植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1(11).

篇10

关键词:川中丘陵 土地整理 农业产业化 实证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农地细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的瓶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土地整理来减少农场细碎地块数量,扩大农场规模,改变土地细碎化,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斯科勒瑟(Schlosser)在对乡村发展政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的历史回顾中,通过对开展过土地整理的区域和未开展区域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土地整理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土地整理政策制定初期通常有明确的农业目标,但后来就逐步变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基于特殊的国情背景和发展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整理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具体表现为:(1)增加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上。(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但土地利用方式却较为粗放。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耕地地块细碎、村落零散、农田基础设施功能减弱、耕地质量低下的现象。(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化,可增加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持续提高与农业的持续发展。(4)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又包含农业人口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全面、持续的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且可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收入。(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农产品贸易受到巨大压力与冲击。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减少农业保护的呼声很高,使我国农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又受到了WTO规则的约束,因此积极拓展“绿色”保护空间,使农业保护达到一个合理水平,也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个地方受到特殊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等约束条件的影响,采取的土地整理手段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以四川回春堂药业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例,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川中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遂宁市区域地理、经济、政策环境分析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纬30°10’.31°10.5’,东经105°3.26’.165°59.49’,东邻广安市,西接资阳市、德阳市,南靠重庆市,北临南充市和绵阳市,有“川中明珠”之美誉。全市幅员面积5320.42平方公里,下辖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

1、气候状况

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376.6小时,年均辐射总量为90.67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7.2°C,年降雨量908-993毫米,无霜期238-300天。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四川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果、蔬菜和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

2、区域河流水系状况

遂宁市船山区境内江河溪流众多,尤以涪江、江、琼江等河流水量充足。涪江贯穿全境,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江河溪流呈树林状分布,供水资源丰富。全区人均水源占有量416立方米,全区无污染企业,灌溉水采用的是支流上流水源,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64万亩。

3、水文质量状况

该区水域上游无工业污染区,河流及地下水检测表明,其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毒有害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适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

4、土壤质量状况

种植基地乡、镇属川中丘陵地区。该土地肥沃,各种养分含量较全,特别是钾、磷、微量元素等极为丰富,为中药材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市环保局、农业局、技监局和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检测分析,土壤无超标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5、空气质量状况

种植区没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的污染,也无城市生活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粉尘的污染,同时也无酸雨的危害。经对项目区空气质量的检测,其空气质量良好。

6、原料资源状况(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

川中丘陵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2005年,遂宁市药材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8.69%,药材资源充足。四川回春堂药业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带动4,000户农户种植规模达到年产中药材瓜萎3,900吨,金金银花、黄精及丹参等1,600吨。能够满足公司下属中药饮片加工厂年产1,000吨中药饮片对药材的需求。

7、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遂宁市交通方便快捷。国道318线、省道205线、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在此交汇,各乡镇均有高等级公路相通,县、乡镇等级公路通车率达100%,村道公路通车率达95%,交通运输便利。可利用公路、铁路、水路等多途径运输,年货运量达到1,213万吨,区域内货运能力能保证中药材原料及饮片的通畅运输。

8、社会经济状况

遂宁市幅员面积5,32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15万亩,2005年全市人口380.71万人,农业人口302.3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国民生产总值206.59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07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2亿元,增长26.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增长20.80%。农民人均纯收入2,828元,增收309元,增长12.3%。

9、政策环境

国务院总理提出“抓住生物技术,发展中医药产业,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川省和遂宁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现状,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自始至终将发展农业,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四川省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格局。全省有16个市州、75个县成立了中药现代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全国中药材品种为12,807种,四川省有5,042种,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有383种,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大宗药材90种,道地药材38种,居全国第一位。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明确指出“将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支持中药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鼓励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促进中药材流通方式的改变。鼓励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

遂宁市在《遂宁市十一五医药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中药材基地规划,依托回春堂、银发等中药饮片企业为龙头,以推动实施中药材GAP基地项目为载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高标准、规范化、规模化建设药材生产基地,打造‘川中药谷一。

二、四川回春堂药业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发展现状

四川回春堂药业成立于1989年,经过20年的发展,企业目前拥有四川回春堂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已形成集药品连锁经营、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中药产品、保健品开发、医药商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公司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回春堂药业已成功建立起两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0余亩,一个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园1,000余亩,并带动和引导仁里、永兴、桂花、三凤等等7个乡镇发展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具体情况如下:

(一)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概况

1、船山区仁里镇中药材种示范基地

建于2005年,基地建在土地贫瘠,较为缺水的荒山坡上,通过耐旱中药材金银花套种的“药药套种”模式,既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较高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金银花和,使瓦店子村两个社形成观光农业带,有力的配合了灵泉风景旅游区的开发。

2、安居区玉丰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建于2005年,主要示范中药材种植的“庭院经济模式”和“粮药套种模式”。庭院经济模式主要以利用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立体种植,也可在路边,沟旁,空闲杂地发展瓜蒌的种植。粮药套种模式主要是在中药材吴茱萸行间种植花生等粮食作物,既能让农户收获粮食,还能让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3、四川回春堂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

位于船山区桂花镇,是公司于2007年投资1,140万元,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市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成的一个集产、学、研一条龙的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园。公司在中药科技产业园区规划中做到科学统筹,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立足于川中丘陵区特色中药材资源的收集、开发和研究,同时以遂宁地道中药材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主,将园区建设成为遂宁地道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中心。

(二)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管理模式的创新――扶持大户带散户,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植

通过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协会+大户+散户”为主要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通过“龙头企业扶持大户,大户带散户”,引导农户科学、规范地种植中药材。同时,建立“统一提供优良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中药材的市场化动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1、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主要体现在减免大户的种子种苗款、免费提供化肥、农药,定期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等。公司还建立种植大户、贫困示范户的档案,做到户户有人管,户户能成功。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有数十户大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

2、在船山区保升乡、船山区桂花镇、船山区永兴镇、大英县回马镇通过示范基地引导和带动5,300户农户按照吴茱萸与粮食作物套种的粮药套种模式种植吴茱萸8,500亩。吴茱萸为常用中药,每亩种植100株,亩产200公斤。据统计,近2年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吴茱萸价格走势为23-25元/公斤,市场最高价达120元/公斤。平均计算,每亩吴茱产值达6,000元以上。

公司在船山区仁里镇以金银花与套种的药药套种模式引导和带动3,900户发展中药材6,000亩。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金银花新品种已获得国家专利,每亩可种植300株,产花0.5公斤/株,亩产可达150公斤。近年中药材市场价维持在25元/公斤左右,每亩金银花产值在3,750元以上。每亩种植1,200株。亩产干品208公斤,近年中药材市场价格维持在22元/公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4,576元。采用金银花套种模式,直接经济效益达8,326元/亩。

在蓬溪县金桥乡、蓬溪县三凤镇、船山区新桥乡发展2,800户农户种植以瓜蒌为主的庭院经济5,500亩。瓜萎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一年投入,多年受益,既可以利用屋前房院立体种植,经济林幼林间套种,也可以利用沟边、路旁、零星杂地种植。亩产鲜瓜蒌1,500公斤,按2元/公斤计算,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

重视与农户利益紧密连结。由公司投资为药农垫购中药材种子种苗,以保护价签订收购合同。药农除了领取公司优质种子种苗进行种植、享受公司免费技术指导培训外,还在药材销售上享受到二次返利的实惠。

公司承诺以保护价100%收购符合标准的原料;无偿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每年拿出利润的3%用于奖励成绩优秀的农户和作为市场价格变化的调节基金。使农户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构建专业化的技术平台

公司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拥有实力较强的专家和自主研发队伍,队伍中涵盖:农学、药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

1、专业技术研发机构。

(1)回春堂药业投入巨资,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大力推进相关技术研究。从中药材GAP种植到中药饮片GMP加工生产,从保健品和生物技术开发到中药材资源研究

及中药产业开发,公司技术中心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四川回春堂药业技术中心已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目前正在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中心技术人员利用隧道式微波干燥灭菌箱对川芎、泽泻、白芷等多个中药饮片的干燥加工工艺进行改进,解决传统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控制和包装贮藏等问题,实验效果较好,其工艺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已经通过省级科技创新鉴定并上报国家科技部。

(2)开展产学研合作。公司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对“金银花非试管苗快繁技术研究”、“半夏规范化栽培研究与示范研究”、“瓜萎功能性产品研发(含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包装设计)”等科研项目进行开发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公司基地.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项目成果应用。为合理开发中药材种植资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引进“国家丰粮工程泽泻引种开发研究项目”,通过对遂宁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引种后的泽泻药材质量的研究,探索开发出了粮药种植模式,即利用水稻收获后种水生药材泽泻,泽泻收获后再种水稻,做到水稻药材种植两不误。

通过不懈努力,该项目在船山区桂花镇开展实施以来,引种后的泽泻每亩产鲜品1,300-1,400斤,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100元/亩,切实帮助了地方农户增收致富。

2、建立专合组织,发展中药材种植协会作用

发展中药材种植协会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量,是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协会通过合理的运作方式,实现了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了投入要素价值的充分转化和增值。

公司于2007年组建成立了遂宁市中药材种植协会,目前会员已经近千人。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帮助农户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在三凤、金桥乡等地召开瓜萎种植座谈会、到西眉镇为半夏种植户张伟等人进行现场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了与农户的联系.保证了以后的持续合作和共同发展。迄今为止,协会已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余次,培训人数达12,000余人次,接受会员咨询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培训达40余次,真正为药农解决了实际问题。

四川回春堂药业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主要业务范围,在合理的政策引导下,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农业专合组织推动技术扩散,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民人均耕地仅2.4亩,超小经营规模所造成的不经济问题普遍存在。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农户初始经营规模的超小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初始经营规模的长期凝固化,使农户的超小经营规模无法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扩张。在农户超小经营规模的凝固状态下,农户对技术进步的理性选择必然倾向于劳动使用型,即优先追求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以粮食为例,目前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300多公斤,为世界农业劳均粮食产量的一半,仅为美国、加拿大的1%左右,但粮食亩产量却是逐步提高,并超过了世界中等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呈逆向运动的关系,这种逆向关系不仅与特定的农业资源禀赋紧密相关,而且主要由于现阶段超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凝固阻滞了农民对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的选择,这也是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偏离了现代化基本方向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由农业企业组织产业化生产经营,将有效解决超小经营规模所造成的不经济问题。

1、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家庭土地经营的分散化与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市场化的农业是商品化的农业,受经营规模的制约,但家庭土地经营的分散化难以协调农户在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利益矛盾,难以克服分散经营在的各种局限。因此,有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走规模经营道路是农村土地集约式经营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规模经济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这种联合,本身不一定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众多农户连接起来。在其内部,尽管单个农户规模小,但由于他参加了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了独立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因而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扶贫效益

运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吸收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工作,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可大大激发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社会效益极好。不仅帮助农民系统学习先进科学种植技术,而且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脱贫途径。

3、社会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出资组建的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有效的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直接引导贫困村开展科学种植,促进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土地的种植经营效率,进而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将党和政府扶贫济困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可以最大幅度地发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拓展农村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吸纳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参与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直接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