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技术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技术现状

篇1

关键词:新能源;节能;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407.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9-0071-02

1 引 言

众所周知,人类生存所依赖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进入现代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能源因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而急剧减少,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能源专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目前,业界对新能源的界定存在诸多争议,笔者认为,“新能源”应该是两个方面:一是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改造而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对煤炭的高效利用,车船飞机等运输工具用新型燃料以及智能电网、新储能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

我国政府正在组织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于年内出台,按照该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无疑将加快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本文拟就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作一些探讨。

2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

在新能源产业中,风能、太阳能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应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我国核电规模不到总能源消耗的百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具有很大的空间,应该加速发展;我国的生物质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基于这些因素,我国新能源发展要步入快车道,各种新能源技术应全面发展、不应偏废任何一种。

2.1风能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近几年来,大规模投资建设了数十个百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场,并陆续并网发电。华北的内蒙古、河北省、东北的辽宁省、黑龙江省,西北的新疆、甘肃省、陕西省,西南的四川省,华东的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华南的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等地,风电机组高高矗立在陆上、海滨,风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2.2 太阳能

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主要通过太阳能集热、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暖房、太阳能发电等方式。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我国比较成熟太阳能产品有两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产业近年在我国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全国推广农村太阳能热水器近6000万m2、太阳房2000万m2、太阳灶200万台。为促进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健康发展,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近年将这一产业的能效标识制定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太阳能利用专业委员会共同主持该项目标准的制定工作,特别是中国财政部出台了十大措施助力产业发展,其中的“金太阳”工程,为太阳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3核能

核电建设有利于我国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与安全。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核电也是我国保增长的重要投资方向。近10年来,我国核能发展的成果是举世瞩目的,目前已经建成和即将建成的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主要分布于广东省、浙江省、福建省沿海地区。按国家核电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投资3000亿元、装机容量达4000万kw。核电面临大发展。

2.4生物质能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而所谓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所以从广义上讲,生物质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表现形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是世界第4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我国地广人多,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常规能源不可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立足于农村现有的生物质资源,研究新型转换技术,开发新型装备既是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减少排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如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将产生巨大的能源效益。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的新能源发展迅猛,节能工作也在同步展开,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能源短缺,节约了资源,并形成了一批新的产业。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3.1风电设备制造技术相对落后

风电设备制造技术落后,对风能开发产生严重制约:我国只有近70家企业进入并网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制造行业,且只局限于中、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制造。风能领域的电机制造技术主要被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四国(挪威、瑞典、丹麦和芬兰)掌控。目前2.0~3.0兆瓦的风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但国外风机生产巨头为保持其技术的垄断性,不愿意向我国输出2.5兆瓦以上级风机制造技术,也没有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因此,我国风机制造商多数采取购买国外风机公司生产许可证的方式,引进的机型主要集中在1.0~1.5兆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为此,国家应该做一些战略性的投资,重点扶持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开发,满足风电快速发展需要。

3.2硅提纯技术自主开发刻不容缓

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多晶硅和单晶硅的提纯技术,这一技术长期以来基本上依靠从日本和德国进口。即使在日本和德国开始向我国输出硅提纯技术之后,我国还是面临着“技术租借”这一瓶颈。根据规定,只要我国采取类似的工艺设计和制造流程,就必须向出让国交纳技术转让费,这相当于用太阳能光伏每发一度电,国外技术就会从中拿走0.1元钱,这里面还不包括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费。加强我国自主技术的开发,刻不容缓。

3.3核电设备制造能力尚显不足

与风电一样,核能的发展也存在巨大的隐患:核电的核心原料为铀,但我国储备少,需要进口,产业发展一旦上规模就容易受制于人,此外,核能技术也主要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另外,由于国内业界对核电发展思路不统一,有三条技术路线在同步实施,在部分关键配套设备中,国内厂家自主的能力依然不足。“技术是自己的、设备是别人的”现象还很普遍,成套的设备还无法制造。解决核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整体制造业来说,既是一次大挑战、又是面临的千载难逢的大机遇。

3. 4 节能问题

开源节流,是新能源发展的二个方向。开源,总有这样那样的发展障碍,节流却容易得多。中国财政部“加快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发展循环经济;支持节能减排能力建设”,都朝向节能。

而人们能源消费观念的改变,将决定政府“节能”工程的效果。我们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进行全民节能教育,推广“绿色能源”、“绿色照明”、“ 绿色电器” 多项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制定节能中、短期对策,向低能耗产业转型,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节能的良好氛围。

4 结 语

自2008年以来,全世界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各国政府在思考拯救经济的同时,也在为实现能源自主而积极努力,可再生能源、核能和节能技术成为了各国积极发展的对象。特别是对发展中的中国,能源问题更是急需解决的战略问题。面对这一世界难题,中国到了全民觉悟、共同努力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篇2

目前,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近年来,以丰田、日产、本田和通用公司等为代表的国外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进行了研发,并且申请了大量的专利。国外汽车企业利用其核心技术的领先优势在我国进行专利布局,设置专利壁垒,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汽车企业及研发机构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的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

本文通过对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探明该领域的重点技术分布以及主要申请人的专利申请重点,对国内外相关专利技术状况进行比较,以期为我国汽车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专利技术的现状

(一)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专利技术分析样本构成

1、检索范围

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涉及动力源、变速器、减速器、差速器、电机等关键部件以及多动力源协调控制、变速器控制、减速器控制、差速器控制、电机控制、再生制动控制等控制技术,而这些关键部件以及控制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也适用于其它类型的汽车的传动系统。因此,如果研究对象涵盖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中所用到的全部部件,不仅难以体现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区别于其它类型汽车传动系统的特点,而且也难以理清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关键技术的发展脉络。因此,本文最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对涉及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整体结构以及控制技术的中文专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的中文专利数据检索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中的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数据采集时间截至2012年12月,利用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的专利信息分析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深度挖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发明专利可以在申请日起18个月公开,以及公开后数据整理入库也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本文中仅2010年12月前的数据为有效数据,但为了全面地反映专利申请状况,本文中同样包括了2011-2012年的数据,以提供一定的参考。

2、检索结果

通过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结合使用涉及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的IPC分类号和关键词,检索得到该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5720件。从图1中可以看出,自1998年以来,本领域总体申请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0年后申请量呈现降低态势,这与发明专利申请公开时间滞后有关,并不代表申请量下降)。尤其是进入2001年之后,申请量更是出现较快速增长,到2010年时,年申请量已达1146件。

(二)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专利相关数据及其分析

1、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历年专利申请量总体情况分析

从图1中的专利申请量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专利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专利技术处于技术引入期,专利年申请量基本维持在5件左右,不超过10件;第二阶段从1994年至2000年,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处于发展初期,专利年申请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态势,但绝对数量仍基本停留在60件以下;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专利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年增长量快速提升,增长率保持稳定。

从图2中可看出,在涉及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全部中国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共3466件,占申请总量的61%;实用新型专利为2254件,占申请总量的39%。

2、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国家、地区、技术领域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3及图4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在涉及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的中国专利申请中,主要还是以国内申请为主,占到了总量的73.13%;日本、美国、德国、韩国分列第2至第5位,其中,日本、美国两国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数量上呈现出绝对领先的优势,这是因为日本和美国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较早地开展了研究,而且在该领域内的技术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上面的数据一方面表明,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这四个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并业已取得了领先优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日本、美国、德国、韩国这几个国家较为重视中国市场,本着市场开拓,专利先行的原则,其已在中国开始着手相关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优势技术的专利布局,这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按IPC小类)

从图5中可以看出,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主要涉及3大领域,根据IPC分类,即作业与运输领域、电学领域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作业与运输领域的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B60K)、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B60L)、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B60W),电机(H02K),机械传动装置(F16H)等。

图5同时反应了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几大技术热点,即传动结构布置、电动车辆以及多系统联合控制等。

从绝对数量上来看,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领域中国专利申请中的技术重点主要集中在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方面(B60K),涉及该部分内容的文献占样本总量的31%以上,其次为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方面(B60L),以及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方面(B60W),上述三个领域内的申请量占样本总量的56%以上,这说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中的中国专利申请重点集中于上述三个具体领域。

3、国内外主要申请人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图6表示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的专利申请情况。图7是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的申请量份额图。从图7中可以看到,丰田排名第一,其申请量份额达到23%,排名第二的是通用,其申请量份额达到21%。可喜的是,国内申请人奇瑞、比亚迪、长安、清华大学和吉利的申请量也进入了前十,虽然从数量上远落后于丰田和通用,但至少显示出我国企业和高校已经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

图8是申请量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技术领域分布图(按IPC分类部划分);图9是申请量排名前10的申请人技术领域分布图(按IPC分类大组划分)。由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本身包含多个技术领域,且涉及各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在技术改进方面也呈现出多领域的分散性,例如传动系统拓扑构架、传动结构及传动控制等方面都可能产生创新点。就国际专利分类系统IPC而言,中国专利申请的技术主题主要集中在作业与运输领域(B部),主要是关于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以及混合动力;另外,也有部分申请是关于电学(H部),主要是针对传动装置的控制。

下面选取国外申请人中排名靠前的丰田、通用,对国外主要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中国专利申请特点和技术路线进行分析。

4、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国内外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领域分布

1)丰田公司

图10为丰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中国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图(按IPC小类)。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关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方面的申请基本分布在B部,其中大部分申请集中在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的联合控制(B60W),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B60K)以及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B60L)方面,还有少量涉及燃烧发动机的控制(F02D),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例如电池组(H01M)以及电动机、发电机或机电变换器的控制或调节(H02P)。可见丰田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且在投入和研发方面很重视,研发扩展到各个相关领域。

图11为按照IPC小组对丰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中国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进行分析,该图中截取了申请量较多的小组。从图11可以看出,丰田公司在使用初级电池、二次电池或燃料电池供电的用车辆内部电源的电力牵引(B60L11/18)以及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即具有两个或多个不止一种类型的原动机的车辆的控制系统(B60W20/00)以及包括内燃机的动力单元的控制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B60W10/06)方面的申请量多于其它方面的申请,这说明丰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电力牵引,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系统以及包括内燃机的动力单元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系统方面较其它方面更为重视。此外,丰田公司在辅助装置或方法的燃料电池及其制造(H01M8/04)方面,带有轨道运动的齿轮,以传动装置为特征的,以专门适用于HEVs的设备、部件或装置为特征的包括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原动机,用于共用或通用动力装置的多个不同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B60K6/365)方面,包括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B60W10/10)方面,用于电能的包括能量储存装置的控制的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B60W10/26)方面,包括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原动机的用于共用或通用动力装置的多个不同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B60K6/20)等方面也有部分申请。

由此可见,丰田公司的申请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控制方面,而在新能源传动系统的结构布置方面如新能源车辆不同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方面的申请量较少,这也说明该公司今后的发展将更多地集中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控制方面,以及如何进一步节能和提高传动效率方面。

2)通用公司

图12为通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中国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图(按IPC小类)。可以看出,通用汽车公司申请的关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申请基本分布在B部和F部,其中大部分申请集中在“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专门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系统;不与某一特定子系统的控制相关的道路车辆驾驶控制系统”(B60W)、“车辆动力装置或传动装置的布置或安装;两个以上不同的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辅助驱动装置;车辆用仪表或仪表板;车辆动力装置与冷却、进气、排气或燃料供给结合的布置”(B60K)以及“传动装置”(F16H)方面,另外还有很少量申请涉及“电动车辆的电力装备或动力装置;用于车辆的磁力悬置或悬浮;一般车用电力控制系统”(B60L)、“燃烧发动机的控制”(F02D)以及“用于直接转变化学能为电能的方法或装置,例如电池组”(H01M)方面。可见通用汽车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且在投入和研发方面非常重视,相关技术的研发已经扩展到各个相关领域。

图13为按照IPC分类的小组对通用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中国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进行分析,该图中截取了申请量较多的小组。从图13可以看出,通用公司在“专门适用于混合动力车辆,即,具有两个或多个不止一种类型的原动机”(B60W20/00)方面的申请量远远超过其他方面,申请量排名第二、第三的小组也集中在“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车辆子系统的联合控制中包括内燃机控制的”(B60W10/06)和“用于共用或通用动力装置的多个不同原动机的布置或安装中包括电动机和内燃机的原动机,例如HEVs”(B60K6/20)方面,这说明通用汽车公司在具有两个或多个不止一种类型的原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方面的研发较其它方面更为重视,而且从B60W10/06和B60K6/20下的申请量来看,所涉及的混合动力车辆的原动机主要是包括电动机和内燃机。此外,通用公司在传动系统的控制方面也有不少专利申请,如在本图中所反映出的在分类号B60K6/36,B60W10/10,F16H61/00,F16H3/72下的专利申请都是具体以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为特征的申请,其中B60K6/36和B60W10/10还是专门涉及混合动力车辆中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

由此可见,通用公司的申请主要集中在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原动机的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以及该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传动装置的控制方面。这说明了该公司对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的研究相对于丰田公司来说,技术路线较为集中,重点在于混合动力车辆方面。

结束语

本文从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领域专利技术的现状分析入手,对国内外申请人在我国提交的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对比。以此作为基础,对该技术领域研发实力领先的国外申请人的技术路线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梳理,以期能对我国国内申请人的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帮助。由于技术水平、认知能力有限,再加上检索策略不尽完善,本文的统计、分析及预测难免有偏颇之处,敬请谅解、指正。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2;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53-01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2] 王黎明.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J].企业导报,2016,(13):78.

篇4

关键词:新能源 民用建筑 节能减排 应用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能源的应用在当前社会中是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而且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用能量也急速攀升。据统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直接、间接消耗的能源已经占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7%,且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民用建筑的采暖、照明和空调三项能源消耗就占到建筑总消耗的50%——70%。近年来,我国为节能减排,建造绿色建筑而开始大量应用一些新能源技术,下文就对新兴的绿色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及其使用技术在民用建筑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探讨如何更好地使用新能源技术。

一 新能源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现状

1 太阳能

太阳能指的是太阳光的辐射能量,是一种绿色且可再生能源,其具有资源丰富、清洁无害和地域限制少等诸多的优点,因而其相关产品及应用技术与建筑的结合成为实现民用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太阳能在民用建筑上的应用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太阳能的直接热能应用。主要是采用平板或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来实现热能的回收。通常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可使热水达到70℃——90℃,而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可使热水达110℃的高温,这就为利用热能取暖,生活热水以至空调制冷等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但是由于太阳能容易受天气的影响而具有不稳定性,因此需要利用电炉或燃气炉进行必要的能量补给。

(2)太阳能间接电能应用。主要是利用硅晶片的光电效应来产生电能,这个完全可以满足民用建筑的通风能耗需求。

目前多数建筑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还普遍停留在“生产生活热水”这样低水平的应用层面上,再加上产品成本较高,价格恶性竞争等原因,使得一些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导致消费者产生了信任危机,从而使太阳能技术和产品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推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地热能

地热能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洁净能源。地热资源的利用可分为地表地热和深层地热,在民用建筑中多为地表地热的应用。我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利用地表浅层地热的地源热泵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低温天气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高温天气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从而达到供热或制冷的目的。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供应生活用水,可谓一举三得,是一种有效利用能源的方式。

地源热泵包括三种不同的系统:

(1)以利用土壤作为冷热源的土壤源热泵;

(2)以利用地下水为冷热源的地下水热泵系统;

(3)以利用地表水为冷热源的地表水热泵系统。

其最大的技术特点就是只需消耗少量的高品位能源,便能将蕴藏在浅层地下的低品位能源开发利用,以此来满足建筑物的供暖、空调和热水供应需求,这样达到了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因此利用热泵技术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项新技术。但是我国的热泵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各地对岩土地质材料的性质缺乏全面系统的测试和统计分析,因而该技术仍处于按经验设计实施的阶段,导致时常发生热泵系统运行效果与设计要求偏离过大的现象,造成了地热资源的无谓浪费。 3 风能

风能就是地球表面大量空气流动所产生的动能,是一种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自然现象。风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有风力发电和风能动力两种,其中又以风力发电这一形式为主。在民用建筑中大多选用微型或者是小型的风力式发电机,这类相关产品在我国已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以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目前在风电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我国已具有领先的优势,但当务之急是应当加快探索我国沿海岛屿、城镇乡村的建筑领域,尤其是在城市高层建筑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直接利用风能资源的先进技术。

二 新能源技术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在民用建筑领域,新能源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成本问题。譬如,目前风力发电系统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民用建筑中使用时,由于造价过高,不能产生规模效应,出现电能效益与其系统造价严重脱节的现象,从而陷入了无法收回投资成本的尴尬境地。在大力开发新能源的今天,建筑领域在有效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还需考虑如何合理降低开发和转化利用的成本,摆脱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发展的健康轨道。这已然成为当前新能源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和环境特点,制定出相应的适合各地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分步实施。与此同时,需进一步加强财政、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方面的探讨工作,适时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措施。另外,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国家应尽快完善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并从建设规划、设计、监理和工程竣工验收以及运行效果等各关键环节强化监督管理,尤其应重点加强对新能源技术在民用建筑应用中的能效考评工作,使新能源绿色建筑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建设环境得以逐步形成。

2应打破目前该行业中各自为阵的分散局面,加强行业或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新能源产品与建筑产品的集成化技术研究工作,使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相关设施与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并满足与建筑主体同时设计、同步施工和具备相同使用周期的要求,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新能源解决民用建筑供暖、空调、照明和生活热水等日常用度需求,使建筑产品在逐渐降低对常规能源消耗的同时,还能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和低能耗的建设目标。

3应该在太阳能的转化技术方面突破低温利用的制约瓶颈,着力开发中高温太阳能光热利用的核心技术产品,特别应在新型高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器的研究开发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太阳能装置转换效率的基础上拓宽太阳能技术产品的应用领域。

4为了充分利用和保护地热能这一宝贵的清洁能源, 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测试研究和统计分析工作,并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及宝贵经验。严格制定地热资源开发的审批制度,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逐步推动地热开发利用向着规范化、规模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还需避免造成地热资源的浪费或地下水质资源污染,使我国的地源热泵应用技术早日步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用建筑行业风生水起的现状下,开源节流是降低能耗的关键。民用建筑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是顺应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大趋势的有效举措。这不仅是确保我国中长期能源供需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先决条件,还是提高能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能源利用水平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措施。需要从根本上克服各种阻力,将全社会利于新能源发展的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全力推进民用建筑领域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工作,从而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海玲,彭宏艳,佟晓鹏,等.民用建筑节能影响因素分析[J].节能,2008(6)

[2] 陈淑琴,李念平,付祥钊,等.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的研究[J].暖通空调,2007(3)

篇5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003-03

近年来我国在氢能开发技术、风力发电、光热能利用等方面都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河北省在风能、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前景广阔。但我省是能源消耗量很大,能源结构主要是煤炭,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能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矛盾日渐明显,在新能源技术进步加速、资源环境硬性约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转变用能方式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新能源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关机制不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新能源发展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为完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支持体系提供可行性对策。

1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中太阳能和风能发展较为迅速。保定市已经形成了在风力、光伏发电、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中航惠腾拥有3.0兆瓦左右系列叶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目前是国内外风轮叶片专业化制造企业,其产品占国内市场的45%。英利集团靠其价格优势享誉国内国际市场。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工程落户张家口市张北县,总投资约120亿元,开发规模为5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11万千瓦储能装置,项目一期工程已于2011年12月底建成投产发电,二期扩建工程将全面展开,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国内陆上单机容量最大的风电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化学储能电站,智能化运行水平最高、运行方式最为多样的风光储输四位一体新能源示范工程。众多装机超过10万千瓦的风电场项目在承德、黄骅等地也纷纷开工建设。另外邢台的神州巨电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与储能方面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应急电源、军事领域、储能电源等新的绿色动力能源。

总的来说,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产业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我省对建设多元化新型能源结构认识不足,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种类来看,目前主要集中在陆地上的风力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相关产业发展较快。而潮汐发电、垃圾发电等其他方面研究尚不足,生物质能利用率较低,核能和海洋能等其他产业尤未形成。从新能源利用技术的推广来看,我省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新能源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服务等行业有待完善。

2 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及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法规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保障。发展新能源,政府支持是关键,系列化的优惠政策是保证。新能源行业的领导和管理分属于多个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导,该管理机制既不利于新能源开发体制的建立,也不利于出台统一的政策措施。

第一,结构缺陷: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我省现在新能源专项规划体系中仅仅只包含了光能、风电与生物质能,结构不完整。

第二,内涵缺陷:政策手段缺乏规范设计与组合,宣传手段体现不够。政策内容中缺乏研发战略的具体设计,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不足。

第三,配套缺陷:河北省综合配套政策不完善,许多还没有完全落实。政策激励体系中除详尽的战略规划之外,还有综合配套政策落实和出台,相应政策具体配套措施应该紧跟落实到位。

2.2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技术引进,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河北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格局是材料、销售市场、关键设施三头在外。如天威英利、中航惠腾和科诺伟业等龙头企业虽加大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但部分核心技术仍需进口。研发科技的滞后,不仅使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技术难以实现产业化发展,也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2.3 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支持体系

目前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在缺乏明确的行业规范、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下,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企业恶性竞争,导致在全国范围内新能源企业参差不齐,企业生产的产品也是良莠不一,很多产品未经任何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这些质量安全隐患严重阻碍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企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的情况十分明显,市场呈现无序发展的情况,这无形中也给新能源产业带来了隐患。为此,新能源产业需在现有的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完善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体系。

2.4 绿色产业链保障支持体系

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无污染,然而,在新能源产品制造过程中,由于成本和技术的制约,导致环境污染。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是新能源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又一瓶颈。为此,新能源产业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3 完善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的对策

河北省面对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化以及其他省份的激烈竞争,省内各地区能源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趋势有所差异,如何保障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明确重点、差异发展。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研究制定并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倾斜,对设备制造的企业给予适当所得税优惠,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

第二,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创新体系技术。创新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省新能源产业应尽快实现粗放式过快发展模式到自主创新为主的稳健发展模式转变,利用各种方式支持新能源设备制造与技术创新。新能源产业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技术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来支撑。为此,新能源产业人才战略应将高端人才引进、自身培养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人才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产学研创新模式,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三,健全质量认证标准与监管体系。建立新能源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制定行业标准与监管制度,促进优势资源和优质生产要素向新能源产业集聚;有针对性地制定新能源产业产品的市场促进政策,支持其产业化应用和推广;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新能源产业投融资平台,建立新能源产业协调推进机制。政府部门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等各种关系,保障新能源产品的质量认证与市场监管。

第四,完善绿色产业链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对新能源产业污染环境监管力度,健全环境监管和督察力度,建立分层次的环境监管制度,实行专管员公示制度,建立督查机制,找出督点,提高督查频次。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保障新能源产业无污染,可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建立一套新能源产业发展支持体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支持体系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

4 结语

在面对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新能源行业技术发展也比较快,竞争比较激烈,如何应对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金融压力,怎样保持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并具有环保优势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该深思熟虑的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新能源产业的各个支持体系需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使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保持可持续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艾建军,郭兰,任光欣.河北省新能源产业人才瓶颈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0).

[2] 吕天文.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电源世界,2011,(11).

[3] 王玺,蔡伟贤,唐文倩.构建我国新能源产业税收政策体系研究[J].税务研究,2011,5(312).

[4] 朱永亮.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阵痛与对策探析

[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5).

[5] 陈焕新,甄亚丽,王纪,等.试述保定新能源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J].区域经济:178-179.

[6] 郭毓东,江立明.论新能源的产业引力效应及政策创新——以湖南为例[J].价格理论与实践.

[7] 郭超英.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1.

[8] 杨洁,刘运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研究——基于太阳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分析[J].行业扫描.

篇6

内容摘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重要求下,低碳经济视角下能源结构优化举措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文章认为,优化能源结构需从能源结构战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技术创新、能源产业结构、能源管理方式、能源体制结构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结构优化 优化方法

低碳经济概述

(一) 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2003年在该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内涵为: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和较低的环境代价,转化为较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创新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提出后,世界各国的政府和研究学者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低碳经济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减少高碳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 低碳经济的特点

低碳经济兼顾了“低碳”和“经济”,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气温升高和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良性经济发展形态。低碳,是对目前全球高碳经济发展下对气候严重破坏的情形下提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完成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转型。经济,是指在优化能源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产出最大化,保持稳定的和持续的经济增长。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它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上,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洁净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双赢。

(三) 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要求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促进能源结构优化,提高能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加大新能源的研发,增强洁净能源的消耗比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我们尽可能限制高碳能源消耗经济,发展“新能源体”,建立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产业”。具体的实质内涵包括:

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结构直接决定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能源结构又受到资源禀赋和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调整。所以必须处理好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洁净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率。在保证主体消耗能源的基础上,加大对主体能源的技术含量,降低主体能源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作为一个煤炭储存丰富且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就是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强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和碳减排项目机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低碳经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低碳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高碳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关键因素。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可持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方针,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将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新能源、洁净能源。

发展洁净能源集约型经济。建设“低碳经济产业”,即是发展洁净能源型集约型经济。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是建设“低碳经济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洁净能源型经济就是发展以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消耗能源,在零污染或较低污染物排放情况绿色健康发展的一种可持续经济。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去碳化”,它也是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战略要求。但能源“去碳化”的过程却是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践和验证,它必将经过高碳、低碳、零碳化的过程,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家利益冲突,在高碳的低碳化过程中已经困难重重,那么达到零碳化更是难上加难,但该趋势不会变,因为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

我国能源结构现状

(一) 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中国的煤炭储量大,占世界探明的13%。国内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总体消耗能源的70%,原油占21%,天然气占3%,上述数据表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严重失衡。虽然近十余年来煤炭在我国总体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在逐渐下降,但煤炭作为我国最安全、最可靠的能源,随着洁净煤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煤炭相关消耗器具的推广使用,煤炭的洁净化和低碳化在逐渐增长,至少在未来50年内煤炭占消耗能源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

(二) 技术总体水平落后

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技术研发投资解决能源成本高、转化率低的难题,却导致能源设备的附属成本越来越大,反而降低了效益。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期望充分利用劣质煤,提高能源利用度,减少资源运用中的浪费;虽然工业生产技术等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价值,但以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能源转化等为核心的技术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

(三) 洁净能源开发利用率低下

我国对洁净能源的开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以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为主的洁净能源开发力度,政府加强对洁净能源理念的推广和引导,但洁净能源开发技术导致洁净能源开发率较低。另外,由于洁净能源开发技术本身的不成熟,导致洁净能源转化技术水平不高,实际转化产品和产品种类少,顾客关注度高却实际购买少,市场占有率低,造成洁净能源实际利用率低下。

(四)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产业的投资乘数效应很明显,对带动对口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保障我国能源中长期供应出发,现阶段通过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砝码。由此,实施积极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刻不容缓。但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经济增长的短期利益致使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长期性,具有带动效应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缓慢,区域输送通道建设缺少战略性,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缺乏规划性。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建议

(一) 优化能源结构战略

我国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战略已经不能适合当前低碳经济和国际环境公约对我国应尽义务的要求了,推动能源多元化发展、减低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替代率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机构战略的主导战略。但在目前和今后几十年中,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格局不会变,而煤炭等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逐渐降低,据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随着风能、太阳能、新型核能、氢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费比例的提高,促进能源供应体系的升级和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双赢。

(二) 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归根结底要靠能源技术创新。我国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持和建立能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目前,突破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是我国能源技术公关的第一课题,这一课题的解决直接减轻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创新的压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集聚效应。在以自主创新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由于我国能源技术开发起点低,我国可以通过和某些技术研发和实践运用良好的国家或企业联合开发,采用能源技术“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提高我国能源技术水平。

(三) 引导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情下,能源消费呈现出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煤炭等化石能源为消耗主体等特点。在这种情形下,首先要有步骤地降低能源消耗总量,减少以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新能源和洁净能源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逐渐增加洁净能源的消耗比例;其次,通过价格、公益宣传等手段,引导社会合理的能源消费需求和意识,促进能源结构消费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再次,政府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以能源消耗效果为导向,适当运用行政手段限制能源消费单位或个人的能源结构和比例。政府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降低能源消费的不合理性,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四) 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能源产业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同时,经济危机造成的能源供需紧张状况的缓解为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根据我国能源产业结构实际,要逐渐降低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常规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例;其次,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开发以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新型核能为代表的替代能源,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第三,在开源同时要加强节流。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基于普通消费者和工厂生产员工能源节约意识薄弱的状况,在社会生活中,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的宣导,提升社会成员的能源节约意识;在企业生产中,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创新工作,提高能源运行效率,推广应用能源产品。

(五) 转变能源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高要求,从能源管理方式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减缓能源高消耗的压力。首先,目前应该坚持以化石能源为主,积极开发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我国的能源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依靠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化石能源,但基于传统化石能源的污染控制成本高和不可再生性等缺点,我国必须大力开发新能源,发展并扩大天然气、核能、风能、太阳能、氢能等的规模效应。其次,加强向需求管理优化和能源供应过程转变。传统观点一直把能源供给作为能源管理过程的重点,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能源需求管理和供应过程也是提高能源效率不可忽视的方面。需求管理是能源管理的第一环节,需求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能源管理利用效率和成本;而供应过程中供应渠道、供应管理方式、供应商的选取等都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因此,我国要加强能源需求管理,优化能源供应过程。最后,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众所周知,人类对地球非可再生能源的存储量探明度越来越高,人类不可能依靠非可再生能源可持续生存下去,加强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势在必行,而科学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工具,我国要加大人财物的投入,提高我国能源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多元化的新能源。

(六)创新能源体制激活机制

在目前政府体制中,各部门或政府单位单纯地从自身利益出发,分割政府权力,增加了能源结构优化的难度。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建立健全能源市场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能源的战略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成败,放弃对能源的控制权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在保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质和量的优势下,要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放宽市场运作环境,建立和完善多元投资体制,充分发挥能源市场的作用。其次,要构筑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的联营体制。一直以来,我国能源开发和能源器具制造业分属两个不同行业,能源器具制造业的研发严重滞后,推迟了新能源的投入市场时间。上述二者的联营可以尽快新能源进入市场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通过市场检验后的新能源的附加值,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正相关关系。再次,规范行政管理体制。虽然国家已经组建能源局,但各省市县的能源行政体制需要加快组建,整合现有行政部门的职责,及时解决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坤民等.低碳经济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王顺庆.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6(11)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9

篇7

从2006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对新能源产业的配套鼓励政策,新能源产业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期,正成长为我国未来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合理优化新能源产业结构,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依据优势对新能源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这对于实现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健康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能源产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源消耗量已占到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幅上升,即将面临着能源短缺的瓶颈约束。同时,由于中国一直以来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使得中国的环境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发展新能源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和潜力。中国仅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资源,在现有科学技术水平下,一年可以获得的资源量达73亿tce,大约是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量13亿tce的5.6倍、煤炭消费量的8.3倍。并且新能源的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为建立分散型能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中国目前太阳能热水器装机容量在全球居于首位,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中国新能源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如果将大水电装机计算在内,中国是世界上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突破3GW,保持全球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地位;风电新增装机突破1GW,成为全球新增装机最大的国家;燃料乙醇的产量也只是位居美国和巴西之后。

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8600万千瓦,风电装机接近1.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千瓦。

中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全面启动下,我国2011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市场的全面开启,未来中国的清洁能源将迈上更高的台阶。

预计在未来十年中国新能源产业仍会持续快速增长,市场规模继续扩大,成为世界新能源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市场。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地对新能源产业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了很大提升。2010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将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根据规划,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被立足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并逐步打造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中,新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资源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确立以太阳能和风能、核能和生物质能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太阳能是资源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风能、生物质能及某些海洋能都间接或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相当于当前世界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 万倍。我国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已经走在世界最前列,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可显著减少煤炭消耗,也相应减少煤炭开采的生态破坏和燃煤发电的水资源消耗。同时发展太阳能能够促进系统安装和生产配套设备以及大中型晶体硅、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等产业的发展。另外,太阳能的开发将会有利于解决电力发展的区域限制,到2020年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将达到约3亿平方米,光伏发电约10万千瓦时,将解决约100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生活用电问题。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优势,同时把发展并网光伏和屋顶光伏作为长期发展重点。

风能是利用成本最低的新型可再生能源,风电成本可以在几年内降低到常规发电的水平,目前已经初步具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风电也是效率极高的新型绿色能源,据统计,风力发电每生产100万千瓦时的电量,便能减少排放600吨的二氧化碳。我国风力资源较丰富的区域为西部地区及东部沿海,属于电网难以到达或电力供应紧张的地区,发展风电能够有效缓解供电紧张的局面,是该区域近期和中期的努力方向。风电产业增长速度居各种新能源发展之首,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质能的使用总体上不会增加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环保效应明显,同时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林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比较适宜中国的国情,应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中重点的发展方向。

同时,考虑到短期内煤炭仍将是中国支柱能源消费品这一中国能源结构特色,以及燃煤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环境污染影响,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使用技术,实现煤炭向绿色能源的转化,这对于我国的能源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法规体系规范,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我国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 为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确立,明确规范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主体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确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措施,包括制定新能源中长期总量目标与发展规划,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实行新能源优惠上网电价,设立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等。

美国和西方国家非常重视通过制定能源战略、政策、法规来具体指导本国能源产业的有序发展。这些政策和法规的制定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很好的全局预见性、可操作性和政策的连续性,值得借鉴。

另外,国家有关部门和政府还应密切跟踪国外新能源现状,充分考虑新能源资源储量、技术发展水平、环境减排目标、常规能源现状等因素,对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和完善,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指导。

只有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和市场化,才有可能使新能源的利用成本降至具有竞争力的水平,为新能源普及打下基础。在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使用不便的情况下,推进新能源产业化和市场化必须由政府作为推手。促进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措施涉及电价、配额、示范工程、技术转化、税费减免、财政补贴、投资融资等,要对各种新能源的不同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分门别类地制定合适的激励政策。

国家应及时更新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新能源的投资。同时,也要对新能源投资行为进行规范,避免造成局部重复投资或投资过热,约束高污染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行为。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有效要建立完善的督促检查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处,以维护国家政策措施的严肃性。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

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的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这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美国加州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政府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补贴,德国的收购光伏上网电价制度等。

目前,我国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我国应从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积极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加大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规模;借鉴国外绿色证书交易模式,在国内各省区市间建立市场化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源丰富地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和BOT投资模式,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具体来说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适时出台风电、太阳能的“电价――利率联动机制”,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电价补贴提供保证,从根本上解决风电、太阳能项目赢利能力差的问题,创造风电、太阳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我国新能源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由于缺乏足够的开发与研究,不少关键性设备不得不进口,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足。目前我国从事新能源技术研究的机构分布在上百个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虽多,但由于力量分散,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

可以建议整合具有一定实力的新能源研究机构,成立中央级新能源科学研究院,并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和薪酬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行业内高端研究人才。我国还应适时改变相对封闭的科研体制,打造开放的科研合作平台,密切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同时我国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并进行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努力实现技术水平的跨跃式发展。

篇8

[关键词]新型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322-01

一、新型能源种类分析

(一)风电

目前,我国风力发电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发展还不成熟,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当前风电基地规划主要是在西北,规模比较小,传输距离远,并且存在许多复杂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所以风力发电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促进节省成本,提高发电效率。同时风力发电由于投入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大大抑制风力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国家在这一领域投入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风力发电的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

太阳能是最常见的新能源,目前有待进一步开发。加强太阳能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起到一定的功率峰值。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我国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较少,所以还需要加大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研发力度。

(三)核能

核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但是具有高风险,应重视对核反应堆技术的改进。当前使用的核反应堆技术还不成熟,核能源的使用范围也过于狭窄,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技术开发上的突破。核能的发展存在核泄漏的风险,由于技术不成熟会导致放射性危害极大,恢复也比较困难,因此在核能技术的利用过程中应加强监督使用。

二、电力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性

(一)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

我国能源的需求非常大,能源需求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电力新能源作为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结构。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极大地缓解用电压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煤炭的紧张局面,解决能源危机。

(二)发展新能源有利于节能减排

新能源的使用直接结果就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将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石能源的需求,煤矿的开采将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将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有利于节能减排。使用新能源发电将使非法煤矿开采量大大降低,并促进空气污染水平降低。

(三)发展新能源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我国目前煤发电和北方冬季取暖是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新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电力新能源发展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因此,电力新能源发展已成为电力行业的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现状

就风能发电而言,我国规划的风电基地所在地区电网规模偏小,通常会带来复杂的电力系统技术和经济问题,对电力新能源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国风电新能源发展数量多,但电网规模小,对电网的顺利运行需要依靠更高电压的支持,才能可以实现远程传输。同时风力发电的大规模发展造成了系统调峰和频率调制新问题。掌握核心技术不够,关键部件所需的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同时无创新平台开发新技术。同时,当前太阳能发电技术发展缺乏社会的支持。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技术,太阳能发电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深入使用。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过程缺乏社会支持导致其应用活性研究受到严重限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带来了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发电的发展不协调,加之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增加导致新能源发电设备闲置。

四、加强我国电力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创新新能源发展制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极为严重,所以国家应根据新能源,在充分调查和评估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电力行业中的新能源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定,加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思路和阶段性任务。对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制度不断进行创新,对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继续完善投融资体制,鼓励民间资本,商业银行和国际资本进入新能源产业,并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种财政补贴,解决新能源产业投资成本高的问题。

(二)注重新技术的研发,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

使用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首先必须确保新能源技术研发投资稳定增长,支持新能源和工业产品发展,增加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力度,在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加强技术合作,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促进新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推进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

(三)规划新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广新能源的使用

积极规划未来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建设综合能源基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将来能更好的适应可持续发展。在电力行业中大力推进新能源使用,加强新能源基地建设,结合各地不同资源结构头部,基于相关行业发展的规模,进一步解决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而推广新能源的使用,有效改善电力行业发展中的能源结构。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能源的需要越来越大,能源发展形势和面临问题越来越严重,虽然我国在发展新能源和电力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一系列问题。因此,新型能源在未来电力行业中所处地位及前景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电力行业的新能源开发利用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创新电力新能源开发利用策略,总之,新能源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影响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坤云.论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2).

[2] 陈月阳,朱冰,王聪.浅析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4(01).

[3] 郭淑贞.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08).

[4] 连杰,王璐.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3(11).

篇9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

随着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成本逐步降低,新能源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都在国外,而重大的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基本靠进口,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过高,不仅使得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造成国内风电、核电等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在内需萎靡,国际市场利润空间受控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要想壮大成国民支柱产业前景渺茫。而自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与国内环保压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当前如何克服发展的技术瓶颈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1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膨胀,但由于扩张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这种虚热的状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①风电产业失衡的产业链。中国风电产业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连续4年实现新增装机容量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1221万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竞相上马的风电项目背后,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效益,风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0.37%。同时,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kW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国内风电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机组质量和电网模式制约等方面。

而从风电产业的产业链上来讲,严重失衡。今年上的风电项目都集中在风机制造一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风电场建设的高歌猛进,催生了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使得风机制造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风电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所以我们说风电过热过剩其实指的是风电产业的这种结构性过剩。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尽管风电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生产企业走的却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②光伏产业国外环保事业的打工仔。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工业体系大约在0.21美元左右,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于火电价格的成本。而且成本还将进一步的下降,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光伏产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的增长期。我国光伏产的发展也是随着国外的需求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其扩展主要在海外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至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安装量将不会超过300MW,因此目前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仍将在海外。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产业扩张迅猛,价格回落预期强烈,多晶硅行业的暴利时代将逐渐走结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下游光伏需求,许多曾出台庞大扩产计划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将推迟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项目,近几年将发生无情的洗牌。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将摆脱多晶硅原料产能瓶颈,行业毛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但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晶体硅,我国矿产储存很少,因此不得不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这种发展模式无疑等同于担任着国外环保事业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新能产业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推广很快,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3284万m3,占全球安装总量的70%以上,产业形态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2008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90万t,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的进程还很缓慢。总体来讲部分新能源细分产业在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虽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还不错,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行业的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泡沫无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又一隐患。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大多规模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技术的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效率和能力。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战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幅缩减了产业的利润空间。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目前太阳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性能,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上游产品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单晶硅基本都靠进口,由于前期生产过快的扩大,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后期的发展不容乐观。

②设备与制造技术落后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个问题在风电、核电等产业都很突出。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是风电发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

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MV,丹麦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MV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新能源并网应用技术滞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费瓶颈。我国风电、光伏电站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后,电网负荷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人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对电网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kW,但其中仅有800万kW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将来新能源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电网的系统接入、并网技术标准、并网管理等方面开展突破性工作。

3 对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应该做好超前布局和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不足的软肋,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

②建立起行业标准,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积聚式发展。

③加强示范与应用,推进关键技术与产品产业化。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重点包括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能够促进光伏发电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围绕成形燃料开展能源作物的育种、繁育等高科技产业化;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通过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与应用,从而推动这些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商业化,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一)地下能利用

沈阳市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层厚度较大,导水能力强。地下水水质属于中型水,水质相对较好。地下水温变化较小,经多年多次测试,地下水温在9-15℃,绝大多数为12-14℃,且不受季节变化影响。而且目前地下水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6月30日,全市累计已有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项目551项、应用面积已达到4019.18万平方米。

沈阳市现有供热面积1.58亿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供热面积为4000多万平方米,其余为民用建筑。沈阳市每年公建和住宅的竣工量都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沈阳市通过推广再生水源热泵与集中供热联供项目,可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多能互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约运行成本,改善大气质量。这一项目的启动,使沈阳市同时拥有三种形式的地源热泵,即地下水源、土壤源和再生水源热泵热泵。从而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区域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使用不同形式的地源热泵。

(二)风能

通过收集整理沈阳地区7个常规气象台站49A风速资料以及沈阳北部地区10个加密测风站资料,分析沈阳地区风能时空演变规律与特点,风速与海拔高度、发电量的密切关系等。在总结十几年来康平、法库两县风力发电工作实践经验,结果表明:沈阳北部的康平、法库两县为沈阳市乃至辽宁省风能资源丰富区;区域内海拔130M以上的低山丘陵,经前期测风,轮毂高度年平均风速在6.0M/S以上,具有开发大型风电场的可行性;在开阔的丘陵山地,高度每增高10M,风速将增加0.3M/S。因此,在设计制作风机时应根据风电场所在地的海拔高度,适当加高机身并增大单机发电量,以期充分利用沈阳地区有限的风能资源。

2009年,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沈阳风能的业绩仍然持续增长,纳税额达1.4亿元人民币。沈阳工大、沈阳华创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沈阳远大集团及通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沈阳瑞祥风能有限公司等1500KW/70M/77M风机先后研制和部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没有形成优势产业。

(三)太阳能

作为东北最大的制造业基地,沈阳市拥有众多的太阳能设备制造企业。沈阳市天佑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管清洗风干数控生产线、自动热管式真空管法兰口成型机床、简约型玻璃管内管清洗机等设备是太阳能光热行业的著名企业。爱发科中北真空(沈阳)有限公司生产各种真空炉,真空感应熔炼炉,真空烧结炉,真空钎焊炉,真空热处理炉,高压气淬炉,真空油气淬炉,连续真空炉等系列产品为太阳能非晶硅生产提供了各种关键设备。沈阳汉锋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空调、净化厂房,并设有工艺技术及过程设备装备研究所,非晶硅和CIGS太阳能薄膜式光伏板生产线设备研发、装配车间,是一座研发和生产功能齐全的工厂可生产非晶硅及CIGS薄膜电池。

目前,沈阳市太阳能利用主要是光热利用,在工厂、医院等公共建筑安装的太阳能集热板约80万平方米,普及率约5%。完成了一批新能源的应用示范,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路灯、交通信号灯等一批新能源的示范项目。沈阳工程学院科技园太阳能研发中心大厦100KW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进入安装调试阶段。

(四)生物质发电

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填埋沼气发电项目规划规模为5MW,一期工程建设4×500KW沼气发电机组,投资2643万元。一期装机容量2兆瓦,年发电1300万千瓦时,目前已运行1兆瓦。按目前的装机容量,年发电可达1000多万千瓦时,能满足2.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该项目二期工程将在两年后建成,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600多万千瓦时,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场每日接纳处理沈河、和平、浑南、东陵部分、苏家屯和桃仙副城等6个城区生活垃圾1700吨。项目利用上述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计划动态投资近600万美元,年发电2600多万度,可供5万城市居民1年用电。

(五)依法推进节能降耗和新能源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沈阳市建筑节能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管理办法》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增列节能篇暂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以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了《沈阳市节约技术政策大纲》和《沈阳市推荐节能技术目录》,引导全社会开展节约降耗工作。为促进沈阳市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印发了《关于加快我市风电产业发展规范风电项目管理的若干意见》,并组织编制了《沈阳市风电产业发展规划》。为规范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及应用管理,了《沈阳市地源热泵系统建设应用管理办法》。为了确保燃气汽车的改装、加气站建设的顺利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使用燃气汽车的通告》。

二、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新能源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拉动效应;二是能源供给效应;三是技术进步效应。通过对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市场因素、政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受制于市场、成本、技术和政策激励等,沈阳新能源产业短期内仍无法担当起支撑经济增长的重任。

市场方面,新能源产业供给结构性有余而需求不足。长期以来,沈阳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支持技术发展相对缓慢。除了风电和太阳能热水器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外,大多数新能源产业因开发利用成本高、资源分散、规模小,而缺乏竞争力。

成本方面,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及激励措施力度不够,激励角度存在偏差。支持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新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其他国家的已有经验来看,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政策激励方向主要集中于用户方面,旨在提高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能力,这经过理论论证和实践印证都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目前,沈阳新能源产业政策,各级政府通过补贴、投资等激励方式,对企业进行直接支持,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其账面收益。但这不利于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积极性,也不利于继续拓展市场。

技术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技术进步提出更高需求。科技投入不足,研究成果转化缓慢,新能源产业的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而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新能源产业具体到实际应用,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总体而言,沈阳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体系薄弱,新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等体系还不完善,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促进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措施

(一)发挥优势,慎选产业发展方向

发展新能源产业,要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然资源和技术比较优势,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慎重选择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充分考虑沈阳新能源资源赋存、基础、技术、人才储备等发展条件,合理选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力争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起步期,抓住机会,乘势而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应主要集中在大容量风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煤高效改质技术及其应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与装备、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装备、先进核能技术与装备。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对于新能源这样发展时间不长、技术和市场环境等还有待完善的新兴产业来说,理智的发展尤其重要。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要设置技术壁垒、环保标准等行业门槛,引导新能源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

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产业应当因地制宜。沈阳的优势之一就是发展新能源设备的制造业。为此,沈阳要增加研发投入,搞好软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在重大能源设备上有所突破。要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分工中,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如在风能产业链中,除了风电场运营与风机制造外,风机零部件制造同样蕴含机会。太阳能的产业链更加复杂,从金属硅到原生多晶硅的制造、硅片切割、光伏组件、光伏电池,到电池组应用,以及第二代薄膜电池的超白玻璃制造、镀膜等,整个产业可以容纳众多企业。

在产业布局方面,鼓励、引导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到装备制造业聚集区投资发展,并筹划建立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大力引进太阳能装备和风力发电项目入驻;在土地规划方面,土地指标将优先保障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专项资金方面,规划设立新能源产业发展基金,对光伏光电、风电制造等重大新能源项目的技术改造、自主研发进行优先补助,安排适量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的贷款贴息。

(三)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支持力度

在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初期,政府部门应当承担起政策引导的责任,理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相关的行业标准、治理监管、金融服务、技术平台、补贴扶持、市场培育、消费转型等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支持其发展和规避商业机构的经营风险。政府应设立发展新能源专项资金,根据发展需要和省财力状况确定资金规模。同时,要运用税收政策对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支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对设备制造等给予适当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强制性的市场保障政策,如采取优惠的固定电价收购新能源发电量,实行新能源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实行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采取产品补贴和用户补助结合的扶持政策等,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市场拉动。市财政也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新能源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七大行业的发展趋势[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4,(03).

[2]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首超美国居世界第一[J].工具技术,2010,(04).

[3]闫晓梅.我国风电产业投融资战略选择[J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05).

[4]颜秀焕.厦门开发利用太阳能与风能的可行性分析[J].福

建建筑, 2004,(04).

[5]周凤起.中国风能发展的形势和挑战[J].新材料产业, 2009,(08).

[6]敖秀芳.发展绿色能源产业 打造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