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安全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5: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安全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家扶持的朝阳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具有电力能源特点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本文以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为例,通过阐述安全文化建设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特点,从而提出多晶硅生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安全文化;思考
青海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分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26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东川工业园区的最东边,目前主要从事多晶硅生产与技术研究。已成功地系统引进了国外发展成熟的改良西门子法电子级多晶硅生产工艺路线,完全实现了多晶硅生产工艺的闭路循环,节能降耗、安全环保。2011年12月,新能源分公司顺利通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现场测评,并正式入选为第一批符合《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成为全国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中唯一一家能够生产半导体级一等品多晶硅的企业,成功填补了国内半导体应用材料的空白。6年来,新能源分公司历任领导班子根据分公司内外安全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多晶硅建设、生产、运营及管理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企业安全生产理念——风险无处不在、可控就是安全。伴随这一安全理念形成的企业安全文化已经成为是分公司全体职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为实现多晶硅生产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多年的安全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众多的规章制度仍然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面对新形势,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职工,让职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激发职工“生命至上、安全为天”的本能意识,才能实现根本的安全。
一、安全文化在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多晶硅生产过程中的原料、介质大多属于易燃、有毒、腐蚀性的危险化学品,故使得多晶硅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点。极易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管理应该是在安全科学技术与安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制度、规程等,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使员工学会安全的行为,以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二、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升华,它呈现了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无形管理。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区别消失,有利于减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人为的磨擦,提高了安全生产的管理绩效。第二,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全面管理,以文化的无孔不人的方式弥补以往管理的不足。第三,安全文化管理是灵活、能动的管理方式,是以精神,价值观为导向。因此这种方式能体现出现代的、科学管理的全部内涵。安全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分公司发展的力量源泉。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奖惩和管理制度约束.员工态度的改变主要是因为员工受到外部的压力,如胁迫或者诱惑的影响,从而采取的表面顺从行为,最终形成员工个体人格的一部分,不再轻易改变。因此,企业制定安全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标准通过约束员工的行为在企业创造在创造外部环境,以改变员工的态度。(2)榜样的力量。员工有时态度的改变也可能从不知不觉地模仿他人的态度开始。因此,在安全文化形式系统建设过程中,还应考虑到英雄模范对员工的影响作用。(3)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领导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推动者,领导在企业中充当说服者的角色。(4)沟通。领导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相互宽容,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工作的开展,而且有利于个体之间形成良好的情感,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时,其态度容易与企业所倡导的安全态度!安全价值观保持一致。(5)员工参与。员工参与有利于员工以良好的心态接受企业所做出的决定,可以保持其良好的心情,有助于员工态度的改变。(6)对信息的掌握。这就不仅要求领导者对安全文化信息的宣传讲究策略,尽可能多的传递有,效的安全信息,而且需要员工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有能力认识事物,可以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7)员工素质的提高。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其掌握相关的安全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重视企业安全精神的培育和发扬,企业安全文化并非是一朝一夕自然形成的,而是在企业建设、生产、运营、管理等生产实践中精心培育起来的,各级领导应成为安全文化的直接体现者,这是倡导安全文化最有力的榜样作用,也是为安全文化树立鲜明的旗帜。
三、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及方法
安全文化可以补充安全管理的不足,就像安全管理可以补充安全技术的不足一样。因此,安全文化绝不应该是一种空中楼阁,而应该紧密结合企业的安全生产实践活动。如何建设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的安全文化事业,成为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一)坚持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先进的安全文化方向
新能源分公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组成部分,其发展的条件是新能源分公司对安全文化的高度重视,经过对安全文化的提炼,培养了新能源具有特色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拼弃陈旧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新能源在坚持先进的安全文化方向的指导下,也应该借鉴其他行业的先进文化理论,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企业安全文化。
(二)着力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倡导“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倡导把隐患和问题当作事故进行“四不放过”处理的管理思想。在管理层和执行层,不断强化“风险无处不在、可控就是安全”的安全理念,从而营造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特有的安全文化使其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一是要不断强化班组及员工的安全文化建设,动用“多级教育”模式,培养全体员工的良好安全心态,不断强化全员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提高员工安全技能,最终达到充分利用员工安全意识指导员工的安全行为,用安全行为有效控制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二是加强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体系,实现全面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例会制度、领导值班带班制、将安全工作定期汇报制、定期检查制、促进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避免违章指挥,全面控制事故的发生;三是加强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利用生产现场随处可见的安全警示牌上言简意赅的提示和语重心长的叮咛,苦口婆心的嘱咐,引导员工“天天学习,日日反省,处处警戒”,营造了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升企业形象,实现安全文明生产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四是加强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建设。采取张贴安全标语、悬挂安全标志、制作事故警示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安全竞赛活动、安全演讲比赛、安全知识抢答赛等传统有效的安全文化建设手段,让每个员工真正体会到生命和健康的珍贵,规范每一个员工的个人行为,使员工牢固树立对企业和社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努力实现企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让安全管理工作逐步向自主管理、团队管理的目标发展。因此,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要为员工持之以恒地创造一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光荣,违反安全行为规范可耻”的管理环境,使每一个员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的良好氛围,使企业员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
(三)充分发挥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作用
企业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研究宣传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切实增强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时效性。一是会同人力资源部门要研究党员、干部的特点,强化“安全责任和政治使命”的造势,形成一支安全责任感强和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攻势,做到寓教于乐。其次,在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中,企业党群部门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党群部门在安全文化阵地建设中应发挥总策划作用和核心领导作用,站在全局高度,从安全理论阵地、安全媒体阵地和安全文化设施阵地等三个不同层次和领域上进行总体组织和策划。通过各种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提炼出适合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安全文化建设方案,在安全目标、安全主旨、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哲学、安全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理论引导,指导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三是党群部门应发挥监督保障作用。这种监督保障作用体现在扑下身子对每一名党员、干部、安全员、团员“安全绩效”的细致考核;对每一起安全隐患人的细致帮教和人因分析。只有始终把做好广大职工安全思想教育作为服务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提高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综合知识与技能
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将安全培训教育放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安全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员工的自觉需要,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以“时代性’’为特征,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丰富传统的安全培训模式。将培训内容制作成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多媒体课件,使每一个员工从感官上得到全方位的触动,实现安全知识传播的立体化;二是坚持以“互动性”为手段,以问题、启发式安全培训来进行。改变以往培训人员上面讲,下面员工听的方式,新能源改变形式僵化的培训方式,尽量压缩培训时间,增加培训过程中的思考时间;三是坚持以“针对性”为突破。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共性知识教育培训外,重点加强与多晶硅高新技术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多晶硅行业安全事故的分析,用活生生的案例来唤醒新能源员工安全生产的重视态度;四是坚持以“系统性”为要求,制定完善的新能源个人培训档案,根据多晶硅行业的技术特点“量身”制培训计划,把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日常安全检查、事故应急演练、安全简报、事件通报、安健环管理体系、安全标准化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反复循环开展培训;五是坚持以“全员性”为目标,将安全生产意识深入成企业员工的自觉行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形成全员“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氛围。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地位是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补充,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是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基础之上,着力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素养,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海峰.论安全文化及其建设.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2]韦兆凡.浅淡员工素质与企业文化的关系[J].广西电业,2007(01)
[3]朱晓宏.提高经济效益与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因素[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8(10)
篇2
一、能源生产消费现状
(一)能源基本概况。*市属于典型的能源消费城市。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电力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格局。2005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含外输成品油)折标煤2411万吨,能源调入量2154万吨标煤,其中:调入煤炭1540万吨,调入原油466.5万吨,调入电量63亿千瓦时。
1.煤炭。全市煤炭探明资源约19亿吨,现有煤矿45处,其中:地方国有41处,股份制2处,乡镇煤矿2处,核定生产能力391万吨/年。在建煤矿一处,设计规模年产45万吨。2005年,全市生产原煤361万吨,消费煤炭1901万吨,其中重点耗能行业电力和热力用煤550万吨,冶金用煤500万吨,建材用煤120万吨,化工用煤124万吨。现有重点耗能用户65家,消费煤炭占总用煤量的90%左右。
2.电力。*电网现有主供电源点为黄台电厂、章丘电厂、石横电厂、500千伏*变电站和长清变电站,以及地方热电厂、企业自备电厂等。全市现有装机总容量达1736.7兆瓦,2005年发电量为90亿千瓦时,全市最高用电负荷2862兆瓦,全社会用电153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101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4亿千瓦时。2005年*电网外购电量占总售电量的41.2%。
3.热力。集中供热主要供应中心城区,涵盖范围东至东巨野河、西至南大沙河、南至南部山体北缘、北至市区边界。目前,城市集中供热采暖面积总计约4172.3万平方米,普及率43%。中心城区现有集中供热热电厂5家(明湖热电厂、南郊热电厂、北郊热电厂、东新热电厂、黄台电厂),锅炉总容量约5213t/h(蒸吨/小时),装机总容量1113.5兆瓦。集中供热主管网以蒸汽管网为主,高温热水管网为辅,蒸汽主管网铺设长度约220公里。
4.石油。*市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济阳、商河两县,目前探明含油面积70平方公里,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约1亿吨,可开采储量3000万吨。市域内现有原油输送管线2条,长度100公里,年管输能力600万吨。*地区原油年产量在100万吨左右。原油加工企业3家,年综合加工能力550万吨,2005年实际加工原油466.5万吨,其中加工进口原油115万吨。年产成品油360万吨,现有成品油库6座,汽柴油加油站624座,年销售汽油50万吨。2005年成品油消售量150万吨,已成为成品油加工外输地区。
5.燃气。*市拥有天然气、焦炉煤气、液化石油气三种气源,采用管道天然气、管道焦炉煤气、瓶装液化石油气等多种供气形式。市区已铺设燃气中压干线管网337.8公里,加上支线、低压及庭院管网总长度已达上千公里,老城区道路管网已基本铺设完毕。全市共建有液化石油气瓶组站约180座,另建有小型液化气灌装厂50座。2005年市区管道燃气用户34.5万户,天然气用量达1.5亿立方米,其中:生产用9500万立方米;管道煤气供应量417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气2542万立方米。瓶装液化气用户45万户。城市用气率达到97.5%,管道气化率达到41%。
6.可再生能源。“*”以来,*市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年产沼气8600万立方米。全市现有太阳能光热光伏生产企业近100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3.91万平方米,全市累计利用太阳能热水器53.91万平方米,可节约煤炭8.1万吨标煤,*市在太阳能光热利用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小型风力发电装机总容量为3.8千瓦,风力提水灌溉面积300公顷。
(二)“*”期间能源发展情况。“*”期间,*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能源生产和消费也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2005年全市能源消费量,比2000年增长75.3%,年均增长11.9%。
1.煤炭。原煤产量361万吨,比2000年增长189%,年均增长23.6%;煤炭消费量1901万吨,年均增长27.5%。
2.电力。2005年全市用电量153亿千瓦时,比“九五”末增长67.4%,年均增长10.9%。2005年最高负荷达268.2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67.4%,年均增长10.9%。
3.原油。消耗原油量466.5万吨,比2000年增长68.4%,年均增长11%。年产成品油360万吨,比2000年增长77.5%,年均增长12.2%。成品油消费量150万吨,比2000年增长150%,年均增长20.1%。
4.燃气。年产焦炉煤气110886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2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6.9%和15.1%。全市天然气消费量1.5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用量5.5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5.4%,16.2%。焦炉煤气以工业用为主,民用消费4750万立方米。
能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2005年全市每万元GDP综合能耗1.28吨标煤。主要产品单位能耗:2005年与“九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时415克标煤下降到385克标煤;吨钢可比综合能耗由736千克下降到680千克标煤;大型旋窑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115千克下降到114千克标煤;集中供热系统单位面积年采暖耗煤量由35.5千克标煤/米2下降到32.5千克标煤/米2。
(三)存在的问题。
1.消费结构不合理,传统能源比重过高。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原煤和原油所占比例近92%,其中:煤炭比重高达61.7%,发电用燃料主要为煤炭,天然气等其他清洁能源消费量所占比重过低。
2.煤炭供应缺口大,交通运输成本高。近年来,全市煤炭消费量与生产量缺口一直在1500万吨左右并逐年增加,外供煤炭需从山西、内蒙及省内调入。目前,*煤炭调入的主要铁路通道为邯济、京沪、胶济铁路。由于铁路通道运力已基本饱和,铁路货运提请率不足35%,公路运输承担了大部分煤炭运输任务,公路运输价格为铁路运输价格的3-4倍,导致煤炭供应安全可靠性低,运输费用居高不下。
3.电网建设滞后,时段调峰能力不足。目前,*电网500千伏系统网架薄弱,220千伏系统备用容量不足,110千伏系统变电站布点偏少,中、低压配电网不能满足新增用户需求和供电可靠性要求,部分区域过负荷现象严重。
4.热力建设滞后,体制约束亟待解决。*市现有集中供热热源以小型热电厂和燃煤锅炉房为主,供热主管网以蒸汽管网为主。在热源方面,存在热源厂容量小、参数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大气污染严重;在管网方面存在热损失与凝结水损失严重、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供热公司小而散等问题,导致地区供热成本过高。
5.消费方式落后,综合利用率不高。全市经发电等途径进行转换的原煤比重仅占原煤消费总量的50%左右,大量原煤被直接燃烧作为终端消费。由于能源综合利用率低,对大气环境产生严重影响。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总排放量的98.3%和98.9%。
6.再生能源利用水平低,节能技术有待推广。*市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起步较早,涉及领域广泛,但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不够。太阳能发电产业已经起步,但规模尚小,上游原料配套市场有待开发。地热资源未有实质性开发利用。以沼气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使用量仅占全市农村能源消费总量的2.5%左右。节能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工作急待加强。
二、能源发展环境分析和总体要求
“*”期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能源工业面临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
(一)发展的有利条件。
1.发展步伐加快,需求带动强劲。“*”期间,按照建设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将处于经济实力、整体素质、城市地位跃升的发展新阶段,全市经济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消费结构加速升级,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较为旺盛有利于发展。
2.产业结构提升,增长方式转变。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能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调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3.具备区域优势,交通条件良好。*市距离晋、冀、陕、蒙等能源基地较近,省内能源资源相对丰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有一定赋存,开发利用仍有潜力。同时,交通运输网络较为完善,有利于能源调入。
4.政府高度重视,节能意识提高。国家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能源安全问题,节能型经济和节能型社会的意识不断提高,为节能和能源综合利用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期间,*市将面临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社会结构的全面转型,能源工业发展与国际国内和全省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和挑战。
1.世界能源格局变化加剧,资源争夺形势严峻。国际油价剧烈震荡,全球石油资源的争夺斗争将更加激烈,*国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有石油基地急待接续,今后新增石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解决。*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增长平台,工业步入重化工阶段,能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不可避免地对*市能源安全产生影响。
2.资源供应自给率低,能源平衡难度加大。随着能源生产资源地区的自*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资源配置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价格不断攀升,能源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将继续持续。土地、水资源、空间布局、交通运输、建设资金等资源要素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重大能源项目建设难度增加,能源工业发展投资巨大,依靠现行投融资体制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3.忧患意识薄弱,节能工作存在差距。对创建节能型社会认识仍不到位,节能技术创新速度缓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建筑节能问题依然突出,配套标准和政策的出台相对滞后。
三、能源发展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安排经济社会和能源发展。调整能源发展工作重心,把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创建节约型社会作为“*”能源建设工作的主线,积极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能源保障。
(二)任务目标。“*”期间,*市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在能源供应总量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能源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实现全市能源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末,每万元GDP能耗按可比口径比“*”末降低22%以上。单位产品能耗与“*”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每千瓦385克标煤下降到323克标煤;吨钢可比综合能耗由680千克下降到613.1千克标煤;旋窑水泥综合能耗由每吨114千克下降到112千克标煤;集中供热系统单位面积年采暖耗煤量由目前的32.5千克标煤/米2降到18千克标煤/米2。
全市综合能源供应总量控制在3500万吨标煤以下。煤炭在全市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适当下降,消费总量控制在2700万吨左右。原油需求量预期增加5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争取达到1000万吨,积极规划建设黄河北炼油加工基地,新增成品油生产能力500万吨。电网新增装机容量90.5万千瓦左右,装机总量达到275.35万千瓦时,比2005年增长68.5%。建设500千伏环网,500千伏系统满足N-1准则;增加城市中心220千伏变电站布点,提高220千伏输送能力和供电可靠性;增加110千伏变电站布点,缩短10千伏供电半径;整合电网调度自动化、配网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建成生产、营销一体的数字化电网。增加天然气供应量,所占比重力争从2005年的0.85%提高到2.6%左右。中心城总采暖供热面积达到1.1亿平米左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达到0.7亿平米,城市集中供热热化率达到60%;大型区域供热面积达到1亿平米,占总采暖面积的55%。工业蒸汽用热总负荷达到362t/h(蒸吨/小时)。中心城以大型多热源环状热水管网代替目前分散的蒸汽管网,管网(一次网)损失由目前的25%降低到10%左右。
四、能源需求预测
“*”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至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3500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预期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折标煤3500万吨,年均递增7.7%。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折标煤3210万吨,年均递增10.5%。“*”末主要能源供求预测:
———煤炭。全市煤炭消费量可达2700万吨,比2005年新增用煤量800万吨,需从市外调入煤炭总量达2200万吨,其中:新增煤炭调入运输量660万吨。规划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40万吨,本埠原煤产量达到500万吨。
———电力。全市用电量年均增长14%,2010年达到292亿千瓦时;全市最高用电负荷年均增长15%,2010年可达到545万千瓦。全市新增装机容量145.5万千瓦。新上大型热电联产机组180万千瓦,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机组197.4万千瓦,关停退役机组34.5万千瓦。2010年全市可用装机容量达到456.35万千瓦,发电最高负荷407.1万千瓦。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新增变电容量3500兆伏安。2010年全市可用发电最高负荷及通过500千伏变电站统调输入发电容量达到682.1万千瓦,在未考虑备用容量的情况下,电力平衡盈余137.1万千瓦。
按照总体电力电量平衡结果和对各电压等级变电容载比的规划要求,“*”期间,需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3497—4845兆伏安,110千伏变电容量2808.5—3798.5兆伏安;安排新增220千伏变电容量5370兆伏安,110千伏变电容量4400兆伏安。电网供需基本平衡。
———热力。全市建筑总面积将达到1亿平方米左右,集中供热率达到50%以上;以现状和近期工业热负荷为基础,集中供应的工业热负荷将达到362t/h(蒸吨/小时)左右,增长20%。通过加快实施供热规划确定的热源点和供热管网项目建设,可满足全市供热负荷的增长需求。
———石油。全市原油消费预期量为1000万吨,新增500万吨,年均递增14.9%;成品油需求量可达400万吨,新增250万吨,年均递增21.7%。“*”期间,随着石化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炼油厂原油综合加工量达到500万吨,30万吨PX和50万吨PTA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市原油消费量将有较大幅度增长。积极争取在黄河北规划建设千万吨级原油储备基地项目,以增强*市应对原油市场的抗波动能力,为建设黄河北石油化工加工基地奠定基础。
———燃气。全市市区燃气气化率由95%提高至97.5%,管道气化率由41%提高到60%。天然气消费量增加到7亿立方米,新增5.5亿立方米,年均递增36%。焦炉煤气需求量维持8000万立方米左右。液化石油气年需求量保持在10万吨水平。到2010年,*市西部将获得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天然气气源,新建长清归德和历城孙村等门站,设计年供气能力分别为7亿和1.5亿立方米,届时天然气供应紧张的状况将得到缓解。
五、工作重点
根据“*”期间能源需求,为确保能源工作总体任务目标的实现,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能源建设,确保一次能源供应。提高煤炭供应的自给率。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外,还要加快建设长清煤矿和黄河北煤田的开发,启动高王煤田开发,力争新增150万吨/年生产能力,做好煤炭资源的勘探接续工作,重点开展章丘柳沟井田北的勘探。在体制整合的基础上,重点做好资源整合、小煤矿联合,改进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水平,开展安全技术改造。依托济北煤田,发展煤炭化工产业。
打通运煤通道瓶颈。全力支持胶济四线项目工程建设,确保2007年前建成投运,为既有胶济铁路线腾出5000万吨货物运输能力。争取开工建设黄河北铁路及聊城—泰安铁路,在聊城与邯济线连接,于泰安连接京沪铁路,连通京九、京沪两大干线,缓解*铁路枢纽压力,打通新的运煤通道,形成年运输3000万吨的能力。积极推进黄河北铁路建设,在桑梓店车站与晋煤东运主通道邯济线连接,形成年2500万吨的运输能力。通过新建铁路为*市新增2000万吨以上的煤炭调入能力。
(二)加强电力建设,满足经济增长需求。电源点建设。章丘电厂扩建新上2×300兆瓦机组;黄台电厂新建2×300兆瓦机组,#1-6老机组退运;*炼油厂新上油焦代油自备电厂;争取开工建设济阳电厂。围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推动利用工业废气、废渣、油焦等进行发电及余热余压发电,重点抓好济钢集团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炼油厂油焦代油热电联产、明水化肥厂动力结构调整、山水集团余热发电等项目。
电网建设。建设500千伏环网,尽快实现分区供电,降低电网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的可能性,新建扩建500千伏变电站。为提高供电可靠性,对*、长清变电站实施扩建,其中*变电站建设容量1×750兆伏安,长清变电站建设容量1×750兆伏安;在济阳县境内建设新的500千伏变电站。全市形成500千伏变电站3座,总容量达到4750兆伏安,供电负荷2000兆瓦。规划新建、扩建220千伏变电站29座,新增变电容量5370兆伏安;提高电网输送能力,满足西电东送的输电要求,重点做好220千伏石长Ⅲ、Ⅳ线、长饮线的建设,同时配合新建变电项目优化电网结构,为城区电网东、西部开环运行创造条件。全市形成220千伏变电站25座,总容量达到10050兆伏安,容载比为1.99。其中城区220千伏变电站19座,总容量为8970兆伏安,容载比为2.0。规划新建、扩建110千伏变电站48座,新增变电容量4400兆伏安,全市110千伏变电站达到92座,总容量为8414兆伏安,容载比2.2。其中城区110千伏变电站达到74座,总容量达到7114.5兆伏安,容载比为2.2。城区35千伏电压等级不再扩大规模,原有系统将结合城市电网发展逐步退出运行,对现运行35千伏设备进行改造更新。大规模建设和改造中、低压电网,城区中低压配电网建设、重点建设与改造,新出10千伏线路工程、新建低压公用区工程、10千伏线路改造工程、低压公用区改造工程、电缆管网建设改造工程、10千伏线路电缆化改造工程。
(三)加快热源点建设,优化供热运管模式。建设以燃煤集中供热为主其它能源为辅的供热体系。目前,*市煤炭、天然气、电力以及其它能源在供热能源消费总量中分别占90%、6%、3%、1%。到2010年,中心城区年度采暖能耗结构调整为:燃煤122万吨标煤,天然气1.8亿立方米;电力8.6亿千瓦时;其它能源140万GJ(吉焦),通过优化供热耗能,使煤炭、天然气、电力以及其它能源在供热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71%、14%、9%、6%的合理结构。
建立大供热格局体系。主城区及东部城区的大集中供热系统由章丘电厂、黄台电厂、北郊热电厂和西部热电厂联网形成。南部供热区域由南郊热电厂负责;长清区和大学园区为西部独立供热区域,两区近期以燃气和燃煤锅炉房联合供热为主,远期考虑建设热电厂;新建孙村、浆水泉、力诺集团周边和西部城区等调峰锅炉房;对大热网不能或不易到达且供热面积又相对较大的区域,建设10t/h(蒸吨/小时)以上的燃煤锅炉房。对地理位置偏远、符合密度低和难以集中供热的老城区,采用分散的燃气采暖或电动热泵采暖。重点加快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城市供热工程建设,尽快启动西部热电厂(2×300兆瓦),抓紧建设调峰锅炉房,逐步拆除10t/h(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房,北郊热电厂维持现有规模不变,南郊热电厂不增加发电装机容量,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城市供热工程实施后,明湖热电厂与东新热电有限公司逐步退出城市供热。
多渠道解决工业用热。结合工业用蒸汽热负荷布局分散、用户对用热性质要求(热介质类型、参数及用热量等)差异的特征,一是对现有蒸汽管网覆盖范围内,承担工业蒸汽总量超过20t/h(蒸吨/小时)的,保留相应蒸汽网并专供工业负荷。二是规划热源厂周围经济供热半径以内的工业蒸汽用户,首先使用热源厂蒸汽,若蒸汽参数特殊,或距热源厂较远,可单独解决。
改造优化现有供热管网。建设高温热水主管网,逐步对老城区现有蒸汽管网进行改造,建设ф200mm-ф1200mm高温热水主管网1100公里,配套建设水—水换热站。以大型多热源环状热水管网代替目前分散蒸汽采暖供热管网,将一次管网损失由目前的25%左右降低到5%左右,坚决禁止建设任何用于采暖方式的蒸汽管网。对经十路已敷设的蒸汽管线适当改造作为热水管线使用,既有两条管线分别作为供水管和会水管,由黄台电厂沿大辛河敷设主热水管网(管径ф900mm以上)至经十路接入热源。为保证供热质量,该管线西段供热面积控制在150万平方米以内,东段供热面积控制在70万平方米以内,主供经十路沿线、林家片区和浆水泉片区等南部区域,并优先保障近期热用户的供应。
(四)调整能源结构,扩大天然气利用。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改善市区大气环境为目的,扩大天然气利用。结合“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争取省电力燃气调峰机组的布点,配套建设输气主干管网,大力发展管道天然气用户,缩小焦炉煤气和瓶装液化气的供气范围及用户,建设重点气源接收门站和调压站点,市区管网布局仍以现状分区实施,各区域内合理连网形成网络,重点建设东部产业带和西部片区管网。积极发展燃气汽车和配套建设汽车加气站,加快建设天然气加气母站,配套建设加气子站,年用气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城市。
(五)开发利用新能源,扶持相关产业发展。鼓励开发利用以太阳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支持太阳能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包括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关键技术、新型太阳光伏电池产业化技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配套新材料等。鼓励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利用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支持利诺集团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走高科技、外向型、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发展模式,力争成为国内光热利用行业的排头兵。深化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研究,将太阳能利用系统设计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步进行、同步施工,实现集热器与建筑物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美观。进一步完善太阳能电池及热水供应技术,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制定相关政策,逐步改造既有建筑。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风能、水力发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力争到“*”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20%。
(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济钢集团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建设一批资源节约型示范企业、清洁生产型示范项目、循环经济型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合理布局上下游资源加工生产企业,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代谢平衡。鼓励和扶持利用废气、废水、废物及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项目。
六、能源发展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管理体系。参照国家、省能源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市能源管理组织体系。指导全市能源发展和供应保障安全工作,制定能源发展战略规划,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制定的各项能源政策,推进重大能源项目建设,加强对能源开发与节约、能源安全与资源平衡、能源对外合作等工作的领导。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研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扶持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事业稳步发展。一是在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基础上,出台*市具体实施细则。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统筹用于扶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研究开发,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市场前景好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产业化。二是对经批准建设的太阳能1.6兆瓦光伏发电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积极向国家、省争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策划、研究、储备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三是对重大示范项目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对重点推广项目给予财政、价格等方面的优惠和扶持。四是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民间投资、吸引外商投资、利用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等。
(三)加快结构调整,贯彻节能优先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行业能耗标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发展。对能耗超标的企业,责令其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治理后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由政府主管部门责令其停业整顿或停产关闭。
坚持能源节约与能源开发并举,把能源节约放在首要地位,并作为能源发展战略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长期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推动全社会实现整体与综合节能。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是建立节能型工业、节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节能技术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技术创新体系,加快节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四)加强环境保护,促进能源清洁利用。从源头抓起,推广应用除尘脱硫技术,全面完成市区电厂、热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大力推广洗净煤、水煤浆、煤炭深加工等洁净煤技术和先进燃烧技术。进一步加强烟尘控制,主城区全部实行烟尘控制,“*”期末,脱硫效率平均达到90%以上,除尘效率达到99%。继续推广天然气和车用乙醇汽油,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和管理,确保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