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5: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能源技术的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能源技术的前景

篇1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技术瓶颈

随着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应用成本逐步降低,新能源产业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由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基本都在国外,而重大的制造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基本靠进口,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成本过高,不仅使得新能源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造成国内风电、核电等的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在国内消费市场难以打开局面,在内需萎靡,国际市场利润空间受控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产业要想壮大成国民支柱产业前景渺茫。而自金融危机以后,各国经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了重望,在国外市场需求的突然增加与国内环保压力的共同推进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当前如何克服发展的技术瓶颈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

1 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国际上低碳经济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新能源产业近两年获得了快速的膨胀,但由于扩张的速度太快,使得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陷入无序的状态,特别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明显的重复建设倾向,新能源产业这种虚热的状态,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①风电产业失衡的产业链。中国风电产业在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之后,连续4年实现新增装机容量翻番,2008年中国风电装机1221万kW,已占全球总装机的10%,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风电大国,仅排在美国、德国、西班牙之后。但是,在竞相上马的风电项目背后,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效益,风电产业陷入产能过剩的尴尬境遇。截至2008年底,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0.37%。同时,内蒙古约有三分之一的风电并网项目处于闲置状态;甘肃酒泉已经投运的46万kW风电装机最大发电出力只能达到65%左右。国内风电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成本过高、机组质量和电网模式制约等方面。

而从风电产业的产业链上来讲,严重失衡。今年上的风电项目都集中在风机制造一端,这是因为我国目前风电场建设的高歌猛进,催生了风电设备的巨大需求,使得风机制造项目一哄而上,造成了风电产业链的结构性失衡,所以我们说风电过热过剩其实指的是风电产业的这种结构性过剩。国内风电整机生产企业超70家,超过全球其他地区风电设备厂商总和。目前,不仅在整机市场上存在着过多企业涌入的状况,在叶片市场也出现了一哄而上的现象。尽管风电大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生产企业走的却是清一色的引进路线。

②光伏产业国外环保事业的打工仔。国际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促使太阳能发电成本大大降低,美国工业体系大约在0.21美元左右,这一数值已经相当接近于火电价格的成本。而且成本还将进一步的下降,可以预期不远的将来光伏产业将会迎来一个爆发的增长期。我国光伏产的发展也是随着国外的需求而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最近5年的年平均增长率在40%以上,其扩展主要在海外市场。按照国家制定的发展计划,至2010年,中国光伏发电的累计安装量将不会超过300MW,因此目前光伏产业的主要市场仍将在海外。

目前国内光伏产业上游多晶硅产业扩张迅猛,价格回落预期强烈,多晶硅行业的暴利时代将逐渐走结束。而且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了下游光伏需求,许多曾出台庞大扩产计划的多晶硅制造商必将推迟或取消其部分后期项目,近几年将发生无情的洗牌。下游太阳能电池制造业将摆脱多晶硅原料产能瓶颈,行业毛利率将会有所回升。

但是,中国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最主要的原料晶体硅,我国矿产储存很少,因此不得不从欧洲和日本高价进口。加工制成太阳能电池后,再返销回当地,这种发展模式无疑等同于担任着国外环保事业打工仔的角色。

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新能产业领域,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产品推广很快,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总量达到13284万m3,占全球安装总量的70%以上,产业形态也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生物燃料产业化风潮的促进下,我国生物燃料产业近年发展很快,2008年中国燃料乙醇产量达到190万t,受粮食产量制约,我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为了扩大生物燃料来源,我国已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茎秆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称为甜高梁乙醇),并开展了甜高梁的种植及燃料乙醇生产试点。另外,我国也在开展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的技术研究开发,如果农林废弃物纤维素制取燃料乙醇或合成柴油的技术实现突破,生物燃料年产量可达到上亿吨,从理论上讲,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产业化的进程还很缓慢。总体来讲部分新能源细分产业在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虽然目前发展态势来看还不错,但是如果不加快新能源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加强行业的规范与引导,新能源产业泡沫无疑将会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将来发展的又一隐患。

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我国新能源企业的大多规模小,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主要靠引进,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有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技术的专利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重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同时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我国新能源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低下,从而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化转化的效率和能力。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战略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大幅缩减了产业的利润空间。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产品的技术水平偏低,而且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光伏产业,目前太阳能的利用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电池的性能,而我国太阳能电池生产的上游产品最重要的专用原材料单晶硅基本都靠进口,由于前期生产过快的扩大,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因为缺乏核心技术,使得我国这些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后期的发展不容乐观。

②设备与制造技术落后使得新能源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这个问题在风电、核电等产业都很突出。风电机组制造技术是风电发展的核心,而目前我国风电整机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仍是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风电建设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其主要原

因是,没有加大力度依靠国内雄厚的机电制造业基础,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风电成套设备进行自主开发。随着世界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水平提高,更大的单机容量已经是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的趋势。据了解,国外风电机组目前已达到兆瓦级,如美国主流1.5MV,丹麦主流2.0~3.0MV,在2004年的汉诺威工业博会上4.5MV的风电机组也已面世。而迄今为止,我国在这一技术上处于落后位置,尚不具备自行开发制造大型风电机组的能力,且在机组总体设计技术,特别是桨叶和控制系统及总装等关键性技术上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且机组质量普遍不高,易出现故障,这就使国产设备的竞争力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新能源并网应用技术滞后形成了新能源的消费瓶颈。我国风电、光伏电站一般处于偏远地带后,电网负荷小,不能满足大规模风电接人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大幅提升必然对电网提出更高的建设要求。典型的例子便是,西北、东北和华北本是我国风电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但这些地区大部分处于电网产业的末梢,电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因而难以对当地的风电资源进行充分有效利用。就全国来看,如业内人士所言,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虽然在2008年底已突破1200万kW,但其中仅有800万kW的装机容量入网发电。将来新能源的发展迫切需要在电网的系统接入、并网技术标准、并网管理等方面开展突破性工作。

3 对策思路

①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超前布局。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我们应该做好超前布局和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应该提前进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从战略上提前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核心技术不足的软肋,迎头赶上甚至超越发达国家。

②建立起行业标准,引导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品的标准体系,以及质量控制体系,选择有特色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发展新能源产业基地,构建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积聚式发展。

③加强示范与应用,推进关键技术与产品产业化。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辅助装置、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重点包括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重点支持能够促进光伏发电并网发电,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围绕成形燃料开展能源作物的育种、繁育等高科技产业化;实施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等。通过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示范与应用,从而推动这些技术产品的规模化、商业化,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篇2

实事求是地说,日本在汽车混合动力技术上的发展的确比我国的汽车产业超出很多。我们总说日本是“弹丸之地”——地少人多,资源少却要养活上亿口人。也正因此,推动了其汽车产业节能技术的发展。在日本,为促进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发展,日本经产省下属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成立了“All japan”体制,集合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人才,投入了大量物力进行研发。除丰田、日产等5家汽车企业外,7家电池企业、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东北大学等10家研究机构也参加了研发。

就此来看,无论是本田Insight,还是丰田普锐斯以及此次推出的凯美瑞尊瑞,其能够搭载如此成熟的混动技术,绝非偶然。以往,我们站在中国市场的角度,常诟病混动汽车“价格高”、“太小众”,因而尽管诸多国产品牌号称“要在新能源技术上弯道超车”,其中也有不少在混动领域进行了尝试,但似乎都属“叶公好龙”,最终也没拿出什么真材实料。

此次,倒是丰田为铺路其混动汽车在中国的前景,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凯美瑞尊瑞25.98万-32.98万“贴地气”的定价让很多消费者称赞不已,其最低价格只比汽油版贵3.5万元左右,这个价格也比上一代混动版的价格直降了6万元。

在某门户网站的一项消费者调查中,虽然有40.5%的调查参与者认为混动车型价格还远没到位,但表示凯美瑞混动版的价格可以接受。对价格表示“满意”的调查参与者人数超过“不满意”的人数8个百分点。此外,有44.0%的调查参与者表示,在“购买同级别车型时会优先考虑混合动力凯美瑞”。另有33%调查参与者认为,凯美瑞将加速混动市场进入上升通道。

虽然凯美瑞混动版是否“叫座”仍然有待市场检验,但目前来看,至少“叫好者”颇多。这或许也给我们自主品牌提了一个醒:在不知不觉中,有了丰厚技术储备的勤奋企业,即将进入收获期;而对于自主品牌而言,仍需“厚积薄发”。

篇3

【关键词】新能源;应用;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我国的新能源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核心技术不完备、市场培育脚步缓慢等,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并不容乐观[1]。由此可见,研究新能源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能源的概述

2.1新能源的特征

和传统的能源对比,新能源的特征为:(1)还没有被大量用作能源进行开发应用,部分仍旧处于起步研发时期;(2)资源赋存状况及物化特点与传统能源存在显著差异;(3)开发应用技术较为复杂,开发成本高;(4)应用环保,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5)储备量大,分布较为广泛,且大部分新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

2.2新能源的类别

以新能源应用情况及技术开发水平而言,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对于新能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同。西方先进国家将常规的煤炭、石油、水资源及天然气等归类为传统能源,而将小水电界定为新能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新能源应用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新能源的类别划分自然也大不相同。现如今,我国大体上将新能源范围界定为:核能、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氢能等9个类别。

3新能源应用现状

3.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现阶段,我国能源框架仍旧以石油、天然气及煤矿等常规能源为主,因为新能源应用涵盖了各式各样的领域,相较于传统能源应用,其技术要求要复杂的多,再加上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新能源应用成本高等,从而使得新能源现目前还无法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

3.2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新能源项目普遍存在亏损情况,新能源行业全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新能源企业未得到科学合理发展规划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模糊,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我国新能源应用存在较高的对外依赖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需求,需要大规模地向国外进口能源,能源进口较高的依赖度,一方面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一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3.3新能源市场需求没有保障

新能源产品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获悉、接受,再加上缺乏充分的政府引导力度,社会大众新能源消费欲望较弱,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需求保障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构成不利影响。在新能源产业中,企业过度关注投资,而不重视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的开发,市场培育进展十分缓慢,造成新能源形成设备闲置、能力浪费的局面[3]。

4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新能源应用凭借其各方面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能源应用方式的不足,构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能源应用模式。全面新能源产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强化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4.1战略定位,经济援助

结合现如今历史背景及新能源技术发展实际状况,我国应当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促使新能源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促使优势能源更替稀缺能源,促使可再生能源更替化石能源等,全面深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核心地位[4]。此外,还应当给予新能源产业必要的经济援助,包括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投资、信贷政策等。以税收政策为例,可适宜地为供给清洁新能源的相关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半、减免征收,国家应当许可从事新能源开展、应用的企业于纳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等。

4.2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

经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促进新能源在部分区域先头展开推广,并发挥示范、聚集作用,进一步达到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应当引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应用企业相互间的关系,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好比金属硅生产厂、太阳能用多晶硅生产厂及芯片级高纯硅生产厂等,全面借助企业内外的资源、能源,积极促进控制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实现[5]。

4.3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应当学习国际先进新能源技术成果,在对国际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利用的一并,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以构建起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6]。同时,企业还应当提升新能源技术、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开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功效的充分体现。

5结语

总而言之,鉴于我国未有完备的新能源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导致新能源市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机制条件,为了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战略定位,经济援助”、“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等,积极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夏,史长东,程竹,饶金涛.低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05):86-90.

[2]赵华,张吉平,潘跃明,苏海红.新能源发展能否“风和日丽”?——我国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资源导刊,2011,32(03):16-17.

[3]吴琼,潘光杰.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科苑,2012,13(11):60-61.

[4]竹,张任之.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0(03):8-12.

[5]鲁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44-46.

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创新机制,前景

一、引言

随着对低碳生活的追求,新能源汽车也逐渐走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新能源汽车是使用除传统燃料以为其他燃料的车辆。文中剖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况并对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分析,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合理的预测。世界各国都受到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各国纷纷出台有关政策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并积极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现阶段使用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即是燃气汽车,大概占总数的 80% ~90%,具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体系。其他形式的新能源汽车也逐渐发展,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尽管我国传统汽车较发达国家发展较为缓慢,但是在新能源汽车研究和使用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技术人员都做出了极大程度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做出的努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拓了良好的前景。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意义

(一)提高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使用并提高燃料的使用率,在发动机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制造也有一定的突破,从多方面提高经济效益。拿电动汽车为例,电动汽车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电,其效率是小型汽油发动机或者混合动力发动机的百倍。其次,根据电动汽车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电动汽车的用电成本是较传统燃料的成本的八分之一。

(二)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各大城市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少大气污染负荷。于此同时合理利用新能源汽车对于节约传统能源有很强的意义,综合这两方面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节能减排,并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三)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新能源汽车节省燃油,可以大大较少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起到节省资源的主要目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三、新能源汽车面临的问题

(一)新能源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较之于传统能源没有优势,尤其是我国新能源技术相对落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距离大规模扩张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二)新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没有扫除。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市场化都缺乏制度创新。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华中和南方六大区域电网相对独立,不能相互支撑及消纳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导致风电、光电上网难。因此,电网的传统发展体制已成为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缺乏研发激励机制及合理的定价机制,也是新能源发展面临的制约之一。

(三)受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国际能源价格走低等影响,国内传统能源价格低迷将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成本劣势。未来中国将面临新能源发展不足和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并存的尴尬局面,新能源发展阻力较大。在能源需求增速较低的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和挤占有可能出现无序竞争,使新能源发展空间受限。

四、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创新机制建设。

1、完善决策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中国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决策和管理创新体系,加强新能源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加快新能源产业各级技术中心平台建设,建成联合新能源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科研体系。

2、加强创新机制建设。优化新能源产业内外部科技资源配置,加强产学研用的多方合作机制,支持重点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大力推进新能源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广泛开展新能源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重点领域的深化合作,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模式与机制。

3、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培育新能源产业创新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有机结合,创造良好的人才激励氛围,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进入新能源产业中,从事技术开发等工作。注重在新能源的创新实践中,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以产业、企业研发机构为载体,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培养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带头人。

(二)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结构。要实现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必须建立完整的创新能源产业链:

1、着力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相关产业的技术革新,主要是以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等为基础的新型制造工艺技术,提高制造精度,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

2、在生产制造设备零部件过程中,引导制造企业注重零件、设备的优化和改造,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

3、通过新能源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新能源企业集团。

(三)、加强国际交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规范、系统的新能源产业合作交流机制,多层次、多渠道地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学习与借鉴成熟的经验、技术及产业模式,必要时可以通过技术购买、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获得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为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支持。

五、总结。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如何提高自主创新效率、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针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创新要素、创新能力和创新规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分析,探究出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创新建设机制,实现规模化的新能源产业创新,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从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出发,结合国际能源发展趋势以及能源政策制定,尝试探讨中国实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举措,并提出从三大主体即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角度,进行相关的机制体制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均明,葛瑞原.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J].安徽科技,2010(3):25-29.

篇5

【关键词】:新能源技术;绿色建筑;应用

1、导言

建筑产业是全球土地、环境资源的开发使用者,对于能源方面消耗也十分巨大。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们在建设房屋时,除了将房屋建造的宜人以外,也要思考关于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的相关问题,因此新能源应运而生。所熟知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都是可再生的新能源。对于这些新能源的研究、使用与开发,会从某种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另外,物美价廉、安全可靠又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若加强对新能源的利用,就会减少对煤、碳、石油的开采,稳定生态系统,更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

2、绿色建筑与新能源

2.1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有关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是这样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通过最大限度地从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方面节约资源,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目的,促进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也就是说,绿色建筑是一种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具有全寿命期、绿色化、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整体设计等特点,实现了“以人为本”与“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2.2新能源

对比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可以发现,新能源具有丰富的来源,且新能源具有用不完的特征,同时在利用新能源的过程中也很少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生态性、清洁性。目前我国新能源主要分为传统的生物质能、太阳能和可再生能源等、大中型水电三类。而一次能源(如核电站外的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大中型水电站、常规的化石能源是目前我国开发利用的主要的新能源。这些资源的优势在于干净清洁、可再生、具有丰富的资源,将其作为替代性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发展潜力。

3、新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3.1地源热泵节能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并持续的减少建筑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在应用到绿色节能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根据地理进行建设和理性的选择自然环境的特点,特别是在大温差的地区,其中重要的是我们要保障施工的合理性。在使用地源热泵的成果上,夏天时,它可以对建筑内部进行有效的吸收多余的热量,在冬天时又会对室内产生大量的热量,以最合理的方式稳定的调整着温度。在所有绿色的节能建筑中,墙地源热泵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能够应用到实际的节能技术,当前我国的技术与世界领先的水平还有着不小的差距,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绿色的节能技术加强研究和推广,这样才会更好地实现高效、绿色节能建筑的节能。

3.2太阳能技术

3.2.1太阳能建筑

现在传统的太阳能建筑主要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因为设计步骤太为复杂、地理原因产生的成本过高,因此不易建造,基本没有出现在现实的住宅产业中。被动式的太阳能建筑由于整个过程中不主动使用能源,因而相对会比较简约,容易设计和操作,也是现行住宅中使用的比较多的形式。被动式太阳能住宅主要使用栏杆等围护结构来实现自我的放热吸热,不依靠任何外界的辅助手段,广受人们的喜爱。如使房间朝向南边,阳光直射过来;在房屋的顶部建造一个水池,也可以聚集热量。

3.2.2太阳能发电与发热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就是太阳能发电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就是太阳能发热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供暖和利用太阳能发电都是常用的方式。现在许多住宅小区中,随处可见有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其被广泛的使用于楼道、路灯和草坪灯等多处照明设备。值得一提的是,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使用范围最广、技术最成熟的一个家用产品。用户在顶楼上放置一个太阳能真空集热管,收集太阳能将水进行加热,然后连通管道到住户,就可以坐在家中使用热水,这项开发给业主带来方便。如何将太阳能充分吸收和有效的进行采集,是建造房屋保温工艺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我国北方广泛采用的是被动式的太阳能建筑系统,设计者采用特殊的建筑部件,使建造出来房屋的屋顶、墙壁以及地面都带有一定的保温效果。防止外界的高温进入室内,需要隔热墙的防护。冬天的时候可以收集大量的太阳的热能,从而使房间的温度升高;夏天的时候能对热量产生一个特定的通路,加快气体的流动,从而使房间的温度下降。另外,储热墙还有一个功能,防止外界的气体进入,同时也阻止内部的气体散发,通俗来讲,即里面的东西出不去,外面的东西进不来。利用太阳能还能制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需要用到机械装置,太阳能让机械装置开始工作,机械装置自行制冷;二需要吸收式制冷机,太阳能让吸收式制冷剂工作,然后制冷机制冷。

3.3可再生能源利用

所谓的使用可再生能源像现在常见的太阳能与风能等,我们就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这样就可以减少日常所需补充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能源消费的问题。目前,太阳能、风能是大多数使用较为熟练应用的节能技术。利用常见的太阳能,大部分是通过对建筑物的外墙安置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可利用的太阳能光电、在其他建筑物中经常会用到的就是电力和热水,这些节能方式大部分是使用风能的设施,在我们常见的风力发电技术中一般会使用简单明了的建筑设计,从而减少了建筑物、工作内部线路节能建筑。

结论

总之,新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可有效减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提供居民生活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建筑发展方向,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融合自然环境、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必定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走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青睐。

【参考文献】:

[1]常慧.可再生能源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建筑节能,2013,04:39-41.

篇6

新能源又被称为清洁能源,是在新技术条件下所开发利用的能源资源,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洁净煤技术、氢能、核能等。起始于美国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沉重打击之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被提到具有战略性的地位并被作为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手段。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大力推进新能源的发展,既着眼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更从战略的高度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

美国率先把发展新能源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显示了其对研发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改变美国能源消费方式的决心。2009年2月15日,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由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其中新能源为主攻领域之一,重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风能、太阳能等;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须占总发电量的20%,到2025年,美国新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技术投资规模将高达1900亿美元。欧盟把新能源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2007年初,欧盟就提出了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能源供应量20%的新能源政策。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盟为了加强其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2009年3月, 欧盟委员会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战略规划,从2009年至2013年五年间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绿色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保持欧盟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全力打造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新能源产业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中国政府把新能源产业视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09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要积极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5%。而即将出台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升级变革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等方面都进行了部署,该规划的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期内对新能源产业累计增加5万亿元投资,将每年增加1.5万亿元产值,增加1500万社会就业岗位。

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然而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在新能源关键技术上掌握得还不多,在太阳能、电力储存、风电等诸多领域缺乏核心技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后劲不足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展新能源外交已成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途径和战略举措。通过加强国际间合作与对话交流、开展务实合作,拓展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新能源技术合作,积极吸收和引进国外新能源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稳步发展。

二、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机制分析

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主要是以美国、欧盟为主要对象的双边合作,目前已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能源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与美欧更将新能源作为突破口,新能源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宽,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一) 中美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 两国在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具有共同利益。开展新能源合作不仅促进中美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改善,也推动国际气候合作机制的建设以及全球气候治理的成效。基于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空前重视,中美两国新能源合作便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目标,中美新能源合作不断深化,逐渐走向机制化和成熟化。

中美能源政策对话,是双方探讨新能源合作的重要机制,在2005年首次能源政策对话中,双方谈到在清洁能源、核电节能方面的合作;2006年第二次对话中美双方一致同意,将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作为两国能源合作的重要领域;2007年第三次对话双方签署了《关于工业能效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美两国强调加强在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发展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2009年第四次对话中美双方就两国新能源政策、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洁净煤技术、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等事关中美能源发展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签署了清洁燃料领域合作、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合作等三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

以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为契机,中美除正式签署《中美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外,为了对两国从事清洁能源联合研发提供便利,并为两国研究人员提供合作平台,双方还签署了《中国科技部、国家能源局与美国能源部关于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合作议定书》,并计划在未来五年投入至少1.5亿美元,重点开展包括新能源汽车、绿色建筑、清洁煤等课题研究。此外,双方还明确表示将在多个新能源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双方在利用太阳能、风能、先进生物燃料等方面技术和政策合作等。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则把中美新能源合作明确定位到战略层次,也进一步凸显新能源合作与气候变化这一重大全球性议题的关联性。2010年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煤技术合作以及推动两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先进生物燃料和现代电网制定路线方面的技术和政策合作等达成共识;并签署《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核安全局和美国核管制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西屋AP1000核反应堆核安全合作备忘录》等五项合作协议。2011年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就新能源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将深入开展智能电网、大规模风电开发、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页岩气和航空生物燃料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并在《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和《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利坚合众国国务院关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框架实施的谅解备忘录》框架下签署了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关系。

(二) 中欧新能源合作机制

中欧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深入,主要是双方对节能减排和环境环保问题的关注和共识。中欧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双方在产业政策、双边合作和科技交流方面形成了新能源合作机制。创立于1994年的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大会,是中欧能源合作最大规模和最高级别的会议,也是中欧新能源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第六次中欧能源大会上,中欧签署《有关二氧化碳捕捉和储存近零排放发电技术合作协议》,中欧双方就煤炭近零排放技术的研发、展示以及示范工作开展合作;2008年第七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上,中欧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生物燃料技术、煤和气水化合物技术、以及先进核能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2010年第八次中欧能源合作大会则侧重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和清洁汽车三个领域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

中欧峰会是中欧双方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2005年第八次中欧峰会签署了《能源交通战略对话谅解备忘录》,并发表《中欧气候变化联合宣言》,宣言内容包括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对话,以促进中欧经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九次中欧峰会上,双方强调增强务实合作,特别是加强在在《清洁煤行动计划》和《能效与可再生能源行动计划框架》内下的新能源合作;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签署《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声明深化了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2009年第十二次中欧峰会签署《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就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等新能源领域进行具体合作达成一致。2010年4月30日中欧清洁能源中心项目在北京启动,资金规模为1240万欧元,项目执行期5年。该中心将着重于推动欧洲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在中国的本土化,并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方案,方案涉及可再生能源、清洁煤技术、绿色建筑等领域。

三、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面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和美国、欧盟新能源产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政策导向和出发点也有所差异, 这使新能源国际合作面临信任机制、技术合作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方面的挑战。

(一)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有待加强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战略产业,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成为大势所趋,维护自身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使得新能源合作信任机制的建立成为一种必然。在中国和美欧新能源国际合作过程中,为了维护产业的竞争力,中国和美欧之间的互信对话机制在某些时期会处于脆弱的状态,这就导致双方非常重视合作的收益。

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将可能成为中国和美国、欧盟之间竞争和冲突的新领域。发展低碳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对美国和欧盟未来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影响重大,二者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和绿色壁垒以其竞争力,同时削弱中国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在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美国、欧盟担忧中国强大的仿制和技术升级能力,害怕在技术转移后,还未从中国新能源市场获得足够利益就被排挤出去。

(二)新能源技术合作壁垒的挑战

新能源是新的技术革命,但由于中国新能源领域创新能力不足, 许多高技术设备和材料严重依赖于进口, 诸多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因此,中国希望加大从美国和欧盟进口新能源技术力度,而相关技术出口的管制已经成为中国和美欧之间在新能源领域合作的障碍。

美国在高技术领域对华出口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美国出口管理条例》和《美国出口管制商品清单》是其进行出口管制的两个重要政策文件。2007 年6月美国商务部相继出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和再出口管制政策的修改和阐释》、《新的经验证最终用户制度》、《进口证明与中国最终用户说明要求的修改》,这是在《清单》基础上专门针对我国的新规定。这些出口管制政策给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技术合作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例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美国认为很多新能源设备、技术及关键材料会被中国军方使用。自1996 年的“瓦森纳协议”,再到2000 年欧盟通过的“1334 号法令”,以及欧盟各国自行实施的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等,欧盟对我国实施的出口管制政策从未间断过。在新能源合作领域,欧盟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转让的商业化, 意图以高价出售设备谋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则主张欧盟应考虑实际情况, 以较为优惠的条件向中国转让新能源新技术。

(三)新能源合作的贸易保护主义

全球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发展困难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美国、欧盟和中国的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愈演愈烈。突出表现为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等规则实行贸易保护,采用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等措施,范围已向新能源产业扩展。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自2020年起,将对包括来自中国在内,未达到美国所规定碳排放标准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些进口的产品主要是排放密集型的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光伏和风电产品连续遭遇美国的双反调查。2011年11月8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美方首次针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1月19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中国输美风电产品展开反补贴和反倾销“双反”调查,这是继太阳能电池后美国又一次对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欧盟碳关税进展更值得关注,2009年7月,在法国国内推出碳税之际,萨科奇总统积极推动设立 “欧盟碳税边界机制”,对未加入减排体系的国家开征出口商品碳税。2011年5月,欧盟宣布航空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实施碳关税,即自2012年起,凡是进出欧盟以及在欧盟内部航线飞行的航空公司(包括外国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碳排放交易配额制中,即航空公司将被分配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美国、欧盟“碳关税”政策的推出以及实施,将削弱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传统优势和成本优势,对中国外贸出口将带来严重冲击,并将引发中方采取相应反制举措,相关领域的贸易摩擦将影响中国与美国、欧盟在双边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四、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前景

中国能源外交正处在使用传统能源和开发新型能源“两种形态能源的交织期”。由于我国的传统能源比较欠缺,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量很大,且面临节能减排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新型能源可持续发展性的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但是目前我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还存在着一些制约性因素,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筹划

第一,构建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规划。我国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着眼于推动国家能源的多元化,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新能源国际合作既服务于中国能源安全,又服务于产业的发展;既争取国际新能源互利合作,又确保中国利益最大化。中国与美欧新能源合作的重点在于支持和促进提高能效,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促进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建设,为中国新能源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策激励和产业自身发展动力结合起来,使中国新能源产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加强新能源国际合作机制。新能源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把新能源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相结合,积极地吸收和引进美欧新能源先进技术、设备和成果,以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能源对话,阐述我国在新能源的立场、态度和政策,争取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积极维护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第三,完善新能源国际合作手段。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挥政府部门、职能部门、企业等多方面主体的合力作用。首先,充分利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欧峰会等战略对话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努力消除误解和分歧,建立新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互信,明确合作目标、强化机制建设。其次,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新能源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发挥外交、经贸、发展援助等多方面优势,全方位拓展与美欧新能源合作领域和空间。最后,加强民间、学术界与美欧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扩展合作规模,增加合作渠道,通过项目合作、标准制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推动新能源科技合作的发展。

第四,强化新能源国际合作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在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新能源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新能源国际合作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机制,把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核能等列入与美欧国际合作的重要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提升新能源技术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发挥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研究机构的优势,积极参与美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联合建设创新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积极吸收国外新能源先进技术和应用经验,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最后充分发挥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作用,为新能源国际合作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和合作交流等专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康晓,中国开展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的途径与问题,[J],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风能;风力发电;技术范式;互补发电系统

一:低碳能源技术范式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全球整体呈现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持续上升的态势。大量化石能源的使用,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越发严重。尤其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急剧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两极冰山熔化,海平面明显上升,使沿海地区遭受水灾,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种背景下,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并上升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低碳”概念的提出应运而生,并终将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低碳化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实现手段是低碳技术范式。从事科技史研究的美国学者Thomas Kuhn 于1962 年发表了《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2]。意大利经济学家G.Dosi 在1982 年把Kuhn 关于科学范式概念的阐述以及以此概念为基础而构成的科学发展模式,用于技术发展和创新研究,提出了关于“技术范式”(technology paradigm)的概念[3]。风能是低碳能源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缓解目前能源匮乏及燃料资源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远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替代能源[4]。因此,结合低碳技术范式和风力发电技术,风能技术范式应运而生。

二:风能技术范式

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风能的国家之一。公元前数世纪,中国人就利用风力提水、灌溉、磨面和利用风帆推动船舶前进。风能的利用,总体上仍是能量形式的互相转换。主要是将大气运动时所具有的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一般利用风推动风车的转动以形成动能。其具体用途包括风力发电、风帆助航、风车提水、风力制热采暖等方面。其中,风力发电成为风能范式竞赛阶段主要利用形式。

2.1 竞赛

作为风能利用的最重要形式,风力发电技术,是产业成熟度最好、市场竞争力最强、最易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技术。风电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近些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风力发电无温室气体排放,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技术,几乎适用于世界各地。风力发电的全球需求巨大,并持续增长。根据Dosi 的技术范式理论[3],在市场需求以及技术推动的双重作用下,风力发电逐渐成为风能技术范式竞赛阶段的演进路径。风力发电包含了风能到机械能和机械能到电能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在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其不但直接影响系统的性能、发电效率和供电质量,而且还影响到风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方式和效率。因此,研究并设计可靠且高效的发电机系统是发展风力发电的一个重要内容。

2.2 扩张

20 世纪70 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开始了风能利用的新时代。早期风电开发主要在陆地,随着工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对能源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竞争的双重推动下形成的,人们认识到仅仅利用陆地发展风能已经远远不够,开发海上风电场迫在眉睫。在得到欧盟的支持后,各国学者开始对海上风力资源和有关技术进行研究。自1991年世界上首座海上风电场在丹麦建成以来,海上风力发电成为风力发电领域的全新亮点,风力发电的研究重点也逐渐从陆地向海上转移。21 世纪是世界风电产业由陆地转向海洋的世纪,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发展的成熟,经济合理性凸显,风能将来必然会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可再生能源。风能技术范式扩张阶段亦从此拉开了序幕。

海上风电场的风速高于陆地风电场的风速,因此从能源利用角度出发优于陆地风电场。但是,海上风电场与电网联接的成本比陆地风电场要高,将这两个因素比较之后,综合考虑,海上风电场的成本和陆地风电场基本相同。海上风电场与陆地风电场相比,主要有以下优势:(1) 风速高与陆地相比,海上风速较高。一般说来海上年平均风速明显大于陆地,研究表明,离岸10 km的海面风速比陆地高25% 以上[5]。

(2) 寿命长。陆地因地面高低不平,对风力、风向、风量均有影响,有时还会引起紊流,对风轮叶片会产生破坏力,引发振动和疲劳断裂。而海洋风情稳定,海面平坦,具有稳定的主导风向,不会引发功率的异常变动和对叶轮的破坏。

(3) 时数高。由于海上没有静风期,因而年利用时数也高一些。

(4) 稳定好。海面上空高度上的风速比较稳定、变化幅度小,风电场输出功率波动小,有利于电网的稳定运行。

(5) 影响小。海上风电场对环境影响小,不必担心电磁波、噪声等对居民的影响,甚至可以实施高速运行。

(6) 造价低。海面风速随高度变化增加很快,风速变化梯度小,支撑风力机的塔架不需太高,可以降低造价,减少安装及维护费用.

2.3 转迁

风能、太阳能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中备受关注,其发展速度也很惊人。近几年来,每年均以40% 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发展。同时,它们又都是不稳定、不连续的能源。若将其单独用于无电网地区,则需要配备相当大的储能设备,或者采取多能互补的办法,以保证稳定的供电。再加上风能发电技术自然极限的出现以及风能发电效果累计绩效开始下降时,使得其技术的生命开始接近自然极限。在此种条件下,风力与太阳能互补发电系统(以下简称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应运而生,成为风能技术范式转迁阶段的主角。

太阳能与风能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有很强的互补性。白天太阳光最强时,风很小;晚上太阳落山后,光照很弱,但由于地表温差变化大而风能加强。在夏季,太阳光强度大而风小;冬季,太阳光强度弱而风大。太阳能和风能在时间上的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最佳的匹配性,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是资源条件最好的电源系统[6]。

三:结论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风能的认识不断深化,风力发电具有极大的潜力可以部分满足剧增的全球能源需求。风电是目前成本最接近常规电力、发展前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品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才刚刚启动。风能发电技术范式为政府以及研究者明确新能源技术发展规划方向, 不断完善能源技术创新机制,增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愉, 陈徐梅, 张跃军. 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 今日焦点, 2008, 30(7): 21C23

[2]赵建军, 郝栋. 低碳技术范式与生态文明建构.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586C591

[3]G. Dosi.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terminants and directions of technical change. Research policy, 1982, 11(3): 147C162

[4]陈达, 张玮. 风能利用和研究综述. 节能技术, 2007, 25(144): 339C343

篇8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市场结构;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6-0017-02

近年来,人们过度使用传统石化能源,导致其储量急剧下降。因此,我国必须着眼于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此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1 新能源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我国现在的新能源的储量较大,种类丰富,截至2012年底,我国已开发出了多种相关设备并兴建了多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创造出了数百亿元的经济价值。但是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市场结构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1 市场的集中度较小

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250家太阳能光能企业、268家风能企业、90家生物质能企业、20家储能企业、40家地热能企业、668家国外及国内相关产业企业,以及产业组织和研究机构。但只有不到7%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并且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还有许多是作坊式的小企业混在其中。此外,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少之又少,产品大同小异,市场极为涣散,所以,在短

时间内,新能源产业市场集中度小的问题依旧会存在。

1.2 知名企业的产品特点很明显,但中小企业的产品差异较小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产品种类少,生产出的产品大同小异,只有极为少数的一些大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够生产出一些高技术产品。就拿太阳能产业来说,皇明、桑乐等名牌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这些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各具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消费者认可度也较高。但其他很多小品牌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立足困难。随着产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地研发和升级自己的核心技术,积极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产品,届时产品的差异化会越来越明显。

2 基于SWOT分析法对新能源产业的分析

上文重点阐述了一些新能源产业市场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其实可以寻其根源,即众多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无法在新能源产业中站稳脚跟。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及其带来的问题。

2.1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2.1.1 优势分析:

(1)可再生能源储存量大,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首先,我国处于地球的北半边,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因此具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其次,我国有着储量世界第一的水资源,可以开发的水资源量也是全世界最多的。除此之外,我国有3.2万公里的海岸线,其中1.8万公里是大陆海岸线,1.4万公里是岛屿海岸线,这对于建设核电站是非常有利的,今后可以考虑向核电方向发展(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使用新能源具有低碳排放,污染少,保护环境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石化能源,太阳能可以在不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的情况下转化成热能及电能,风力和水力也可转化成电能,而这一过程基本不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有毒气体。而核能更是具有极佳的功效,可以使用极少的核能将其转化为电能,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可见新能源较环保,对保护环境很有利。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能源消费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2 劣势分析:

(1)产业规模小,融资困难。从2003年到2010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原煤平均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7.13%,原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了能源总产量的92.04%;新能源仅占到了能源生产总量的7.96%,可见我国普通能源远超于新能源的生产规模比重,虽然新能源的生产规模大体显现增长趋势,但其增长速度缓慢,现阶段无法替代原煤、原油等的生产规模。

(2)技术落后,创新不足。近几年我国的风电装机量已居世界第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但由于投资不足,基础技术的研发不能正常进行,关键的技术未能仔细研究,无法得以突破。

(3)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过高。与传统的石化能源相比,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之下竞争力较弱。而这种高成本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一是受技术的限制,我国无法自主生产相关的设备,需要向国外进口;二是由于新能源项目所需资金量较大,投融资渠道少,这也将推高企业投资者的融资成本;三是由于太阳能产业的主要市场在国外,这将导致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受制于人,无法按照自己的计划发展。

2.2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2.2.1 机遇分析:

(1)低碳经济下新能源需求不断扩大。21世纪是一个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是一个提倡低碳经济的世纪。在联合国峰会上,同志也曾向全世界承诺: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节能环保,极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逐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个承诺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2)国内外市场广阔。新能源产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是人口第一的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这些决定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的发展,对新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传统石化能源的使用会造成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人们逐渐开始使用新能源,也将决定新能源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政府的大力扶持,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不断颁布有关性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引导市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人们合理利用新能源,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也特别强调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逐步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

2.2.2 威胁分析:

(1)政府政策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首先是多头管理。新能源企业在出问题后不知找哪个部门处理,许多政府部门也会互相推脱责任。其次是存在着一些企业的垄断经营和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这让许多中小企业及从外地进入投资的企业很难存活。

(2)世界能源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能源价格不断波动,而新能源作为世界能源体系的一部分在未来可能也会像石化能源一样不断地波动。就如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几乎让整个行业濒临崩溃,这种现象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3)未掌握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新能源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太少;二是在技术来源方面,自主研发的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非常少,许多项目和企业都是靠从国外引进相关技术或者中外合作来进行生产经营的;三是缺乏大量新能源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3 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

多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向其学习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必要时可以通过海外并购、联合开发等手段,让企业获得所需的技术,让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可以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3.2 逐步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研发投入机制

新能源的技术要求很高,其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来支持研发。具体要做到以下三点:(1)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研究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逐步推进我国新能源技术的研究;(2)政府要建立相关的技术支持基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新技术;(3)尽快建立国家级的研究实验室和研究平台,集中攻克技术难题,早日让新能源产业步入我国的支柱产业行列。

3.3 优化新能源产业链结构

要想让新能源产业有一个长久的发展,必须要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而要想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则需要做到以下两点:(1)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主要发展设备的制造,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2)引导企业制造合格的设备零部件,注重技术研发,完善售后服务,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4 结语

新能源产业在未来具有极好的投资前景,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仍然很不成熟,新能源板块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严重。在政府尚未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管理的情况下,新能源产业仍然会存在产能过剩等问题。此外,我认为新能源产业中的许多企业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核心技术,靠自己的力量脱离困境,从而提升投资者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 蒙丹.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低端产能过剩问题研究

[J].经济纵横,2010,(5).

[2] 刘新宇.新能源产业:长期向好趋势和短期波动风险并存[J].FOCUS专题,2010,(6).

[3] 夏洪胜.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0,(8).

篇9

窗户能发电

你可能会问:“这行吗?我们真的可以利用照射在窗户上的阳光发电吗?”回答是“我们当然可以!这已经实现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价格降下来――这可是许多公司和未来技术热衷者的名言。

Oxford PV公司的技术是将基于染料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和玻璃基板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有色玻璃同时也是一个太阳能发电系统。

“我们把相关金属氧化物、染料、塑料和聚合物直接覆盖在玻璃上。光线与染料发生反应,产生电流,我们就通过两极收集电流,就像一块普通电池。”Oxford PV公司首席执行官Kevin Arthur解释道。

该有色玻璃的颜色和透明度可以各种多样,建筑师们也对其十分渴望,试图让Oxford PV公司加快研发进程。

据“绿色商业”网站报道:该技术在实验室里已经研发成功。最近,Arthur作为英国清洁技术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旧金山,目的在于募集350万英镑风险资金,支持开发一条试验性生产线。

Arthur说:“我们有10厘米×10厘米的小型电池样品,但是,我们想进一步开发一条全尺寸电池试验生产线,生产2米×3米的电池板。”他还提到,该产品商业化的大致发展蓝图是到2012年底完成目前的融资,并于2013年第三季度开始太阳能电池板的商业化生产。

前景看涨

“薄膜太阳能技术有许多价格优势。由于该技术主要是利用相关材料覆盖玻璃,所以生产成本要比传统太阳能电池低很多,并且,相关原料价格也在下降。”Arthur解释说,“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一旦某个公司决定使用玻璃作为其建筑的外墙,那么他们就已经决定要安装我们的基板了。”如今玻璃是多数现代建筑物表面的主要部分,太阳能玻璃前景看涨。

“绿色商业”网站称:“虽然该技术尚未达到Arthur所说的那样,但是,Oxford PV公司所完成的模型显示,该系统能够以35美分/瓦特的价格生产太阳能电力。”

目前,Oxford PV公司的太阳能窗户技术的发电效率仅为6%多一点,但相关模型显示,这一数值有希望达到20%。最为重要的是,其主要优点是总体成本降低和玻璃作为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将使得其应用前景广阔。

“建筑师所得到的数据显示,现在许多商业建筑表面积的60%都是玻璃。我们在得克萨斯州一座高700英尺的摩天大楼上模拟了该太阳能玻璃的效果,结果显示,我们每天可以发电5.3兆瓦时。”Arthur表示。Arthur 认为:“这些电力足够供5.2万台iPad使用。如果你给这栋建筑安装了太阳能玻璃,再安装LED灯,这些电力可以供应全部照明以及诸如笔记本电脑一类的直流供电设备。”

篇10

8月初,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煤炭工业协会下属分会)在呼和浩特组织举办了一场名为“新型煤气化技术与煤质”的专题研讨会。神华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煤炭分级炼制技术负责人秦强会议首日即抵达会场,并登上前台介绍了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自有的Coalref技术(催化热解煤分级炼制)。研讨会持续两天,十数家技术提供商相继走向前台,推介自有技术,包括煤气化、提质等领域。秦强的报告在密集的演讲中并未引起太多的关注。

仅仅会议一天之后,华银能源技术公司总经理何曙光听到这一消息,神情立马紧张起来,原先漫不经心的表情也随之消失,开始关注起细节。“他们的技术进展到什么地步了?”何曙光问道。

华银能源技术公司隶属大唐华银电力公司,8月刚从大唐华银长沙总部搬迁至郊区岳麓山附近一处办公楼。装修也刚完成,部分工具尚未清理干净。华银能源主营业务即为推广自有的LCC技术(低阶煤提质)。

LCC技术与Coalref技术份属同源,均在美国技术LFC技术(褐煤提质)上改良形成。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能源部“洁净煤计划”推动下,LFC技术开始研发,并经历了小试、中试和工业化示范。LFC技术所有权亦多番易手,最后归入MR&E公司。此后MR&E公司进入中国寻觅商机,先后与大唐华银、神华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进行合作。

经历一系列合作、纠纷之后。LFC在华已衍生为三种技术。包括华银能源LCC技术、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的Coalref技术以及由山西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的LFC技术。目前这三种技术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在煤炭提质愈发成为褐煤利用热点的背景下,LFC及其衍生技术,仍面临着业内众说纷纭的质疑声音,迟迟无法在国内落地。

丹尼斯和他的中国客户

“那个外国人的名字叫丹尼斯(音)。”华银能源、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包括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三方均提及了这个外国人的名字。《能源》杂志记者经历多次努力,最终未能联系上丹尼斯本人。

“丹尼斯已经回国了。”中美长青能源技术公司总经理王少华说,这个名叫丹尼斯的外国人,原来是负责LFC技术的主任工程师。长青能源曾拥有过MR&E公司,后来MR&E公司独立出来。此后长青能源与王少华合作,成立中美长青能源技术公司,来中国推广另一煤炭提质技术K-燃料技术。王少华对K-燃料技术深信不疑。“LFC技术是长青淘汰的技术,只能做到30万吨(处理规模),K-燃料技术是长青最后保留的煤炭提质技术。”王少华说,长青能源放弃LFC技术后,“丹尼斯花5万美元买走了图纸和知识产权。”

华银能源、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均未证实上述说法。不过三方均承认,丹尼斯是MR&E公司主要负责人,也是他们的主要接触对象。但华银能源、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均不认为LFC技术是有缺陷、被淘汰的技术。

“LFC技术30万吨的工业示范项目,持续运行达到126小时,这是写在美国能源部报告上的。”神华研究院副院长刘科说。此前刘科任低碳清洁能源所副所长,LFC技术即由他牵头引进。

何曙光介绍说,当时大唐华银公司看好煤炭提质的市场,同时也想用在自有的褐煤资源上,才考虑引进煤炭提质技术。“我们考察了多种煤炭提质技术,多次比选后,才确定了LFC技术。”何曙光说,大唐华银下属一家IT公司负责人有美方人脉资源,由他牵头,LFC才进入大唐华银视野。

此后大唐华银与五环工程合作,在LFC技术上进行改良,开发出LCC技术。2009年8月,大唐华银与五环工程共同出资成立华银能源技术公司,负责LCC技术推广、运营及相关咨询、服务工作。华银能源成立前两个月,大唐华银开始在内蒙锡林郭勒盟动工建设LCC低阶煤提质示范项目,年处理褐煤30万吨。此后这一项目转由华银能源生产、运营。

依托这一示范项目。华银能源开始推广LCC技术,并相继获得能源局、中咨公司等第三方的评估认证。“大唐华银拥有LCC技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何曙光说。

与大唐华银合作之后,丹尼斯开始了与低碳清洁能源所合作。刘科此前曾在美国工作多年。有知情人即称,是刘科获取信息后,利用其关系联系上丹尼斯。低碳清洁能源所随后在LFC技术基础上开始开发Coalref技术,并冠之以煤炭分级炼制理念。

刘科拒绝谈论Coalref技术,他更愿意讲述煤炭分级炼制的前景。所谓煤炭分级炼制,接近于国内煤炭常用的分质利用,即将煤炭中各种有效成分充分利用,常见如采用中低温干馏,获得挥发分,最终得到甲烷、氢气及煤焦油等高价值产品和半焦。刘科介绍说,煤炭分级炼制的灵感来自石油分级炼制。在他看来,采用煤炭分级炼制,可以减少污染,对降低雾霾有积极作用。

LFC技术另一合作伙伴是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该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说,该公司负责人同样有美方人脉,也是与丹尼斯进行合作,负责LFC技术在国内的推广。“我们只是,已经有五年了。”

华银与神华的产权之争

“丹尼斯和大唐华银闹翻了才去的神华。”王少华说,大唐华银和MR&E公司签署协议,约定300万美元购买技术知识产权,并由MR&E公司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大唐华银只给了150万美元,就把丹尼斯甩了,自己找五环工程去开发技术了。”

另一业内人士亦称大唐华银与丹尼斯闹翻了。“当时是150箱资料,所以是150万美元。”该人士透露。

不过何曙光否认了这一说法。何曙光介绍说,签订协议后,要开建锡林郭勒示范项目,大唐华银要求MR&E公司提供工艺包。“他们说合同约定只提供技术服务,没说提供工艺包,他们工艺包要价几百万美元。”何曙光说,所以他们才转而和五环合作。“实际我们也没给到150万美元。”

此后丹尼斯转而和神华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合作。何曙光说,刘科曾联系他们,要求去锡林郭勒项目参观,遭其拒绝。其后地方政府为刘科说项,何曙光仍没有同意。“后来他们通过大唐集团领导说情,我们才让他们参观。”何曙光说,他记得是神华国际工程公司一名副总带队,刘科就在参观团里面。

据何曙光介绍,当时他们就知道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和丹尼斯合作,也在开发煤炭提质技术。“因为我们和他们都是基于LFC技术,非常相似,我们不想技术泄露。”何曙光说。后来得知神华仍然基于LFC技术进一步开发煤炭提质技术,大唐华银给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递去了律师函,要求对方停止研发和侵权行为。

“我们的技术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刘科说,因为大唐华银最终和丹尼斯闹翻,协议也没有执行完全,所以知识产权转让的条款并不能生效。

何曙光亦承认这一点。他现在的态度变得更为现实。他已经不再纠结于其中的知识产权的问题。他更愿意强调LCC技术所具备的工程实践,以及多个部门开具的鉴定报告。“现在我们目光还是放在自身,关键是要把我们的技术发展得比他们好。”何曙光说。

何曙光在来华银能源之前,曾在大唐华银下属电厂工作二十多年。他声称希望可以与煤炭提质各技术方充分交流,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过他亦承认,交流对象中,“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不在此列。”

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相对来讲定位则明晰许多。作为LFC技术国内公司,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负责进行国内的推广。除LFC技术外,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还多项煤化工技术。“我们不存在知识产权问题,LFC技术的知识产权还在MR&E公司。”北威新能源煤化工技术公司一名孙姓员工称。

技术路线重新合流?

三家技术份出同源,当下也面临的同样的难题,即如何让自家技术尽快落地。华银能源是其中唯一一个投资有示范项目的公司。但其示范项目已经停运,且颇受业内质疑。

“项目陆陆续续总共运行了四个多月。”何曙光说,原因在于主产品半焦价格迅速下跌,且设计工程热源采用干馏出煤气并外购LNG补足,而LNG价格上涨,“项目一开就亏损。”

不过据何曙光解释,LCC示范项目初始是想解决大唐华银下属褐煤资源的外运问题。亏损的问题可以通过项目设计方案调整来解决。“如LCC提质只是配套项目,具体运行可采用其他项目单位废气作为热源,降低成本。”

华银能源提供两种项目模式。其中一种为独立式,即对煤种进行单独处理获取经济效益。按煤种不同又分两种方案。一种面向褐煤资源,以高品质半焦为主产品,辅产煤焦油、煤气等。另一种面向含油量高的长焰煤,主要为提取高附加值的煤焦油,次要产品为半焦。“第二种方案以新疆哈密淖毛湖地区为代表,这里一吨原煤可以提取0.15吨煤焦油。”何曙光说。

目前华银能源已与庆华新疆煤化工有限公司和内蒙古京能锡林煤化有限公司,签订技术许可及工艺包设计合同。此外为五家企业制作完完成LCC技术可研究报告。并有多家企业对LCC技术表现出兴趣。

去年2月,庆华新疆煤化工公司LCC项目破土动工。但目前进展缓慢。“这是我们进展最快的项目,现在业主想缓一缓,我们只能做好配合工作。”何曙光说。

相较之下,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Coalref技术工业化则缓慢很多。秦强介绍说,去年年底低碳所完成了百万吨工业包。他此次参加研讨会也是推介自家技术,希望有业主可以采用。

此前,神华集团曾规划有呼伦贝尔1000万吨/年褐煤提质项目,第一条生产线100万吨。此项目即采用Coalref技术。2012年10月,该项目即完成了管道仪表流程图审查。据神华集团高管透露,目前这一项目尚处于论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