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下面就几种常用的探究性学习方法谈谈本人的浅见。
一、课题探究法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课题都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是课文的“眼睛”,吸引我们去阅读和探究。
例如《白杨礼赞》一课。首先引导学生围绕“礼赞”进行探究学习: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哪些方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赞美白杨树是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如果不是,作者最终想赞美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就掌握了文章的中心:白杨树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作者赞美白杨树,其实是要赞美抗日军民。
学生在以上由“课题”切入的探究过程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逐渐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了,思维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二、假想探究法
假想探究法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讨论现实存在的问题引向探究虚构、虚拟、假设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孔乙己》这篇课文,结尾写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了举人后,他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引导学生创作。如在学习了《犟龟》这一课后,我设计了如下想象探究题目: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展开你的想象,假如兔子没有睡觉,乌龟能不能获取胜利?乌龟除了在兔子睡觉的情况下,还有哪些情况下能获得胜利?你称赞乌龟还是称赞兔子?为什么?
上述各种形式的假想探究性学习,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调动探究想象和阅读写作的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文的乐趣;二、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自主探究法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运用自主探究法,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探究。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这个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郭沫若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强调了自主阅读的可贵。
例如,在教学《家》这一课时,自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探究:作者自己怎样认识家的?自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探究:从中体验到作者对家有怎样的感情。自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探究:对比作者谈谈自己对家的认识。这样的指导,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质疑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学《空城计》这一课,老师依据练向学生提出问题,教给学生质疑探究学习的方法。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学生们带着问题去探究学习,就会探究明白: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知己知彼,对敌将了如指掌。而司马懿中计是因为他未能全面真实地了解诸葛亮,过于多疑和谨慎。在此探究的基础上,又能分析归纳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诸葛亮足智多谋、运筹帷幄、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司马懿刚愎自用、狡诈多疑。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比较探究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研究法就是对物与物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异程度的研究与判断的方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篇2
为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课程,本人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一下几点参考信息,以便日后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能注意到有关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问题。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清楚米饭到底有没有味道,我先是让学生品尝一口米饭,说说米饭是什么味道的?再咀嚼一会有什么感觉?到最后的时候又是什么味道?有些学生说一直都没有味道,有些学生说刚开始没有味道,后来一直有,也有些同学回答说最后面是没有的。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恩格斯曾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在教学在《星空中(一)》一课中,建一个“星座”模型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清楚只有从地球上的角度观察才能得出北斗七星是一个勺子形状的,我将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观察7个小球的投影,而由此得出的投影肯定是不相同的,相机问学生为什么不同?在此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将这部分知识充分掌握了。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纵然孩子们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是这毕竟是孩子基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未知所做出的推测;同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使孩子走了弯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能可贵的,它促使孩子反思出错的原因,而探究学习中最主要的价值正在于其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对所探究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利用它把在教室里或在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但又必须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展示在他们的面前,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在教学《太阳系》等内容时,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但实际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整个太阳系的整体的知识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其效果是传统学习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篇3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方法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因此,搞好小学语文教学,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走向理性认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探究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学习情操,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灵感,让学生真实直观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的合理的开展合作探究教学,就成为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具体来说,合作探究教学要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合作探究要求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参与进来,采取集中学习,互相交流的方式取得进步。对此,合作探究需要按照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教师要转变角色、确立符合探究性学习要求的科学评价四个步骤进行。
一、教师根据合作探究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在整个合作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第一步,也是合作探究的基础,根据合作探究的要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对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目的等各方面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实践证明,有着科学的教学设计是确保合作探究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教师要严格做好这一基本工作,才能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取得合作探究的良好效果。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情况,教师可以对每一堂要讲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在这里,我们以《五彩池》一课为例进行说明,对此,可以涉及如下问题:“课文里描写了五彩池水的美,你最喜欢哪一段?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并说一说美在哪儿?”等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考虑了不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理解、领悟、表达能力的高低,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教师在进行了讨论式的问题之后,就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做好了问题铺垫。
二、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科学分组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第二步,是小组合作探究取得成功的前提。对学生进行分组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参照教材或者参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性别、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总之要根据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另外还要选定小组的负责人,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目标等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也要遵守上述原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或者每一个段落的讨论、内容设计等问题。当然,其他小组的所有成员也要进行相关的预习和准备,只是不用发言。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负责本部分的小组上台进行讨论,可以涉及到对该部分所讲授内容的认识,如何学好这部分的内容,找出重点、难点等。这样,在探究是基础上,全体同学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了。
三、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
教师角色转换是合作探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合作探究要求教师要从原来的主演变成导演,在整个过程中是引领者而不是知识的输出者。从课堂的权威变成学习的参与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必要的指导,而不是过多的权威命令或者干涉。否则,合作探究是不能取得成功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仅是在课堂中,在平时,教师也要深刻认识到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平时在思想上做好了准备,也就能为开展探究教学做好了思想准备。
四、确立符合探究性学习要求的科学评价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合作探究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的进行评价,评价的对象是合作探究的全体成员,评价态度要客观真实。关于评价方法,可以采取小组之间互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价等各种方式。对于取得的成绩要给予积极肯定,对于有问题的要给予积极纠正。
评价是做好探究教学的最后保障,教师要确保评价取得较为客观的效果。纵然学生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还不高,学生认识水平也较低,但是教师要多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特别是在每个小组发言结束之后,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让学生充满信心,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开展探究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学生参与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上述四个步骤进行操作,就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并积极的加入到探究式教学环节中去。同时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明确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努力使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完整的、和谐的人。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学生学会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性的学习无疑是一种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是按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少对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
实践证明,中学语文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终身受益。
1.比较分析法
实践表明,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对探究性学习是很有效果的。凡事有比较才会有优劣之分。我们在此方面不妨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比较,从而总结归纳出优劣,再加以优胜劣汰,仿效学习。例如对于某一类家用电器,我们可以分别从其设计外观、性能、价格、售后服务、运输等方面综合比较评价,从而得出最全面、客观的结论:哪一种产品是物美价廉的,哪一种产品是合乎自己需求的。同样道理,在语文课学习上,对同一类体裁的文章,我们可就其思想内容、结构、写作特色、遣词造句、主题等几个方面比较探究,从中分析出美文佳句来,以便进一步学习或综合运用,最终达到创新。这种比较分析法可以分为存异求同、弃异求同、存异弃同、替换比较法等几种方式。
2.发现质疑法
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往往会有一些发现、一些疑问,甚至产生质疑。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质疑,从而让大家一起探讨评析,或许就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令人喜悦的收获,而且这种探究方法也有助于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应用这种发现质疑探究法,教师应有充分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应以鼓励性的态度加以评价。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3.类似延伸法
这类探究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类似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山市》一中,学生不但要理解课文有关山市的内容,在问题探究中还应了解“山市”以及“海市蜃楼”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从而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的认知意识,并以此意识去探究更多的自然之谜。
4.尝试实践法
实践出真知,在探究问题上也忌空想,一些问题如果动手实践,也许就会识别出好坏,辨别出真伪,感受出美丑。我国哲学家胡绳先生在《想和做》一文中举了一个很能说明尝试的重视性:“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探究文学作品的一些问题,也正如学游泳一样,有条件的话就须跳下水去试验,否则就很难体会出思想感情,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或者体会出作品创作的独到之处。
5.发散探究法
即多角度探究问题,这种探究法有助于把书读深读透,更有助于学生打破常规,拓展思维,从而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甚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探究法对于培养开拓型、研究型人才是很起作用的。比如在探究鲁讯先生的《风筝》一文时,对得到无怨的恕,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的理解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究。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解析方法;案例分析
在中学科目中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气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除杂、固液气颜色及在空气中发生的反应等。而这些实验不仅能让我们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还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创新精神、探讨能力,培养综合性、复合型的科学人才。显然,这需要我们去探究、去研发、去大胆创新,而这不仅仅是依靠老师个人改变课堂所能做到的,而这显然是中学教学的一大创新改革,也是一大盲点。而我们教学从业者所需做的就是面对、适应及探究。更需要化学相关从业工作者对其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大胆研究、大胆假设、大胆创新。下面就职业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解析方法进行归纳分析。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试验的概述
化学探究过程虽简单概括是一种程序或阶段,但它更是一种对科学的探究,对科学的创新、改革。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解析方法
一般而言,化学由于是由许多的门类组成的,因此,每个化学门类都有自身的研究领域与方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途径和手段。这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而不存在统一的研究模式,但虽说如此无论是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从发觉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过程或阶段的,譬如,发觉问题,大胆设想,制订方案及检验假设,最后得出结论。
正是无论是从事哪一门类或哪一领域的研究,对于从发觉问题到解决问题,都要大体上经过这样一些类似的活动,而这期间的过程或阶段构成了被称为“探究”的科学过程,进而也成为判断某种活动是否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依据。探究学习是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对于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最先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教授施瓦布提出来的,他认为孩童是自己主动地积极地有意识地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活动知识的过程及具备研究自然的探究能力,这便同时形成了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的目的。而对于探究过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五个阶段:(1)明确问题;(2)收集适合问题解决的资料;(3)提出假说;(4)验证假说;(5)导出结论。
施瓦布教授等人的实验探究教学思想,强调学生像“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发现,对于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甚少,但是,同样,施瓦布教授提出的五个阶段对于任何年龄层任何职业身份都是通用的。在探究性的化学试验中我们所需做的就是大胆创新、大胆设想,并逐步实践。曾经一位著名学者说过“你教我学,我学不会;你做我看,我能知道;你让我做,我能记住。”所以学生需要动手实践,老师只是引路人,与此同时学生也应具备化学知识储备及操作的科学性,不能盲无目的地去试验,避免一些物体之间的反应。
三、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课堂教学中因适当穿插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小现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探究能力。譬如,生活中最常见的:水壶用的时间长了里面会有一层白色的水垢,也有人叫它水碱或水锈,那这种白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呢?还有为什么区域的不同水垢的多少也会有变化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我们学到化学理论来解答这些问题了。而这一实验恰恰证明了,化学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案例二:
课堂中最常见的便是运用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得到的空气。而对于空气中的氢气有个爆炸范围,当它与空气混合在爆炸范围内就容易发生爆炸,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重视科学性、研讨性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安全性,这是我们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重中之重。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需要注意实验时间,操作次数等,以便更加有利于课堂教学。
化学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很多学校的化学知识只是注重理论,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知。常言道,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不善观察者,入宝山空手而归。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新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学习模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其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教师、课本、教室三中心教学观念,改变传授型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笔者是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又是一位科技辅导员,除了在生物课堂上实施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之外,近年来,为适应探究性活动的需要,我在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上也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拓宽探究思路
创新并不神秘,这种求异思维的冲动和能力,可以说是人人都有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人生下来能够适应环境的天然保障。而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础。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新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考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探究,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探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创设好问题情境,以拓宽学生的探究思路。
二、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没有探究,探究过程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同时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具有探究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给学生留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由发展空间,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三、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
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端,这一弊端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反映在教师的教学中,严重阻碍了探究性活动的开展。笔者在生物课外探究性活动教学中,对学生们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没有标准答案。对各种问题的讨论只重视你思考问题的科学性、陈述问题的逻辑性,不强调结果的对或错。这样,打消了不少学生怕答错问题让同伴笑话的顾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把精力放在寻找论据上,广开了“言路”。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敢于各抒己见,慢慢地进入了主体角色。为此,笔者在课外科技活动的辅导过程中,只要学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完全局限于课本,就及时予以充分肯定和鼓励,尝试塑造鲜明的探究个性。
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才可能进行创造。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提供既用脑又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亲身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从而获得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等各种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求知欲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创新精神,并养成独立思考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在生物学课外探究性活动中,笔者注意让学生既用脑又用手,在课程里安排了一些小发明、小创造等既用脑又用手的活动内容。同时注意诱导他们做好用脑和用手之间的衔接,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个性。
五、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性的触发剂,求知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但是,单纯由“实验”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就要善于“创造”种种诱因。比如,从生产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不断明确实验目的意义,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等等。通过这些手段,及时地把学生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六、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篇7
查人韵1执教,刘晓萍2评析
(1.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215400;2.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5000)
【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考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要形成探究能力,首先要养成探究的习惯,让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等探究活动像呼吸一样自然。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最新的修订对从三年级上册开始的每一册都增设了以探究为主题的内容,这既从数量上增加了探究性学习的比重,也从质量上对前一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有效深化。
五年级下册所增设的规律探究内容是“和与积的奇偶性”,安排在了《因数与倍数》单元之后。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并积累了较多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新的角度丰富对奇数、偶数等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化前一阶段已经积累的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能力。
对于“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教材安排了四个环节:(1)探究两个数的和的奇偶性;(2)探究几个数的和的奇偶性;(3)探究几个数的积的奇偶性;(4)组织对活动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笔者认为,规律探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经历过程,积累探索活动的经验,促进探究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和把握。笔者发现,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发现的过程,用不完全归纳法发现一些规律,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因此,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笔者设计了两个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只研究“和的奇偶性”,目的是切实保障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充分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之后自主探究积、差、商的奇偶性作充分铺垫。
二、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师(投影展示摆牌过程,结果如图1所示)这里有一些打乱了的扑克牌,我把它们像这样排成5×5的格子。下面我要介绍一种“长方形翻”。什么意思呢?(投影展示翻牌过程,结果如图2所示)这是一个长方形,把它的四个角上的牌翻一次。明白了吗?
生(众)明白。
师现在请你选择一张你最喜欢的牌,可以是正面朝上,也可以是背面朝上;请你先把这张牌翻一次,再任意做几次“长方形翻”。等会
儿老师来猜你最喜欢的牌是哪一张。
(一位学生上台翻牌,底下的学生十分来劲,指挥着台上的学生翻这张、翻那张,结果如图3所示。学生翻牌的过程中教师背着身子。)
师现在要看我和这位同学是否心意相通,能否感应到他最喜欢的一张了。(伸手横着比划了几下后,指着第2行)一定在这一行。
生(有点惊讶)对的,对的!
师(竖着比划了几下后,指着第3列)一定在这一列。那,就是这张!
(全班学生爆发出惊叹声与掌声,接着就是小声的嘀咕。)
师(指着一位嘀咕学生)你知道用的是什么方法吗?
生我知道,是找缺角的地方。
师你很会观察,推断有理有据。我不知道你的答案对不对,但我的方法和你的不同。佩服你的思考,感谢你的观点!
(全班学生会心地笑了。)
生我猜和奇偶性有关。
师你是我的知音。想学会这个魔术吗?
生(众)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的奇偶性”。学好了今天的知识,大家就能揭开比魔术更精彩的谜底了!
[设计意图:利用魔术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得学生在惊叹于魔术神奇的同时,对新知的探究欲望
也油然而生。]
(二)简单入手,分类举例
师你是怎么理解“和的奇偶性”的?
生几个数相加,和可能是奇数,也可能是偶数。
师这位同学很厉害,说“几个数相加”,而不是“两个数相加”。“几个数”可以是
——
生3个数、4个数……100个数、无数个数。
师噢!这个问题可复杂了,你准备怎样研究?
生先列一些简单的数连加,算一算、找一找有没有什么规律。
生还要再找一些例子来验证。
师那你准备从几个数相加开始研究?
生(众)两个数相加。
师智慧的选择!凡难事都要从最简单的开始。
(投影出示一位学生的课前研究单,如图4所示。)
师这位同学从不同的算式中发现相同的特点,并进行了验证。
生我要补充,还有“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一半左右的学生附和这位学生。教师投影出示这位学生的课前研究单,如图5所示。)
师一部分同学发现了1种情况,一部分同学发现了3种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反思:怎样才能找全?
生应该先想一想两个数相加一共有几种情况,然后再分类举例。
师他找到了我们需要改进的关键。没有找全的同学来说说两个数相加一共有几种情况?
生“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3种。
师想了这个问题,再举例,我们就都能
找全了。
(教师板书:分类举例。)
[设计意图: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关注差异性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从无序举例到有序举例的学习过程,体会分类列举的思维价值,积累有序列举的方法经验,为之后学生自主探究多个数之和以及探索积的奇偶性做好准备。]
(三)数形结合,推理验证
师通过分类举例、猜想、验证,我们获得了两数之和的规律。(板书: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这些规律千真万确吗?真的找不出一个反例?
生(激动地站起身)有。我认为奇数加偶数也能等于偶数,如3+4=7。
生(众)7不也是奇数吗?
(这位学生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师虽然举的例子错了,但是积极开动脑筋、找反例的行为值得肯定。
(学生继续思考,但找不出反例。)
师我们来换种方法找反例,用图形。(投影出示图6、图7)如图是“4+6”的情况。偶数就是2的倍数,两个两个地圈,没有多余的,说明和是偶数。如果换成其他的偶数?两个很大的偶数呢?
生和还是偶数。只要是偶数加偶数,两个两个地圈,一定不会有多余的。
生(众)对的。
师(投影出示图8)奇数加奇数的情况会怎样?
生(上台作图,结果如图9所示)两个两个地圈,多余的两个正好也圈起来,和是偶数。
师换成其他的奇数呢?
生每个奇数都会多余1个,正好又是一个2,所以结果都是偶数。
师(投影出示图10)奇数加偶数怎么会是奇数呢?
生(上台作图,结果如图11所示)两个两个地圈,一定会多余1个。
生(补充)偶数一定没有多余的,但奇数一定会多余1个,所以奇数加偶数的和一定是奇数。
师同学们现在不仅能解释具体的例子,还能推理到一般的情况,真了不起!在验证规律时,我们需要像这样,从一个算式想到更多。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想象、推理,进一步理解两数之和的奇偶性,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推理的能力。]
(四)自主迁移,深入推广
师你准备怎么研究多个数相加的和的奇偶性?
生先研究3个数的和,再研究4个数的和……
生也分成3类:加数都是偶数的,都是奇数的,有奇有偶的。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我们就采用分3类列举的方法吧。(板书:加数为偶、加数为奇、加数有奇有偶)不过这次我们从猜想开始。第1类,加数全是偶数,和是——
生偶数。
师一口咬定,那就验证吧。小组合作,先约定一下各验证几个数相加的和,再交流验证的结果。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生我算了3个偶数相加,结果是偶数。
生我算了5个偶数相加,结果是偶数。
生我算了16个偶数相加,结果是偶数。
师(指着一位学生)老师看到这位同学只写两个就不愿意写了。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因为偶数是2的倍数,无论多少个2的倍数,和还是2的倍数。
生(补充)两个一圈,不会有多余的。
师能用刚才的经验来推理,高明。
师第2类,加数全是奇数,和是——
生3个奇数相加是奇数。
(教师板书:奇+奇+奇=奇。)
生4个奇数相加是偶数。
(教师板书:奇+奇+奇+奇=偶。)
生奇数个奇数相加是奇数,偶数个奇数相加是偶数。
师说慢一点,什么是奇数个奇数?
生比如,加数有3、5、7、9……个。
师(板书:加数的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加数的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请你们小组合作验证。
生我写了5个奇数,和是奇数。
生我写了6个奇数,和是偶数。
生我写了19个奇数,和是奇数。
生我不是算的,我是这样想的:所加的数都是奇数,每个数都会余下1个,有多少个奇数就会
余下多少个1;而奇数个1的和是奇数,偶数个1的和是偶数。
(学生自发掌声。)
师第3类,有奇有偶,猜想和是——
生看奇数的个数,偶数的不用看的。
生(补充)对于有奇有偶的,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奇数,一部分是偶数,偶数相加和是偶数,所以只看奇数的个数;奇数的个数是奇数时和是奇数,奇数的个数是偶数时和是偶数。
(该生展示验证算式:
师很好!就是看加数中奇数的个数。
[设计意图:有了探究两数之和奇偶性的经验,学生自主探究多个数之和的奇偶性就水到渠成了。这里,让学生自主猜想、验证、推理,通过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开放,
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热情,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五)提炼内化,反思总结
师(完善板书,结果如图12所示)看黑板,要记住今天的结论可不容易。找找相互之间的联系,看能否去掉一些。
加数为偶加数为奇加数有奇有偶
分类举例2个偶+偶=偶奇+奇=偶奇+偶=奇
猜想多个和是偶数奇+奇+奇=奇看奇数的个数
验证奇+奇+奇+奇=偶
推理加数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
加数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
生“奇+奇+奇+奇=偶”相当于“奇+奇=偶”“奇+奇=偶”“偶+偶=偶”,可以擦掉。
生“奇+奇=偶”,属于奇数的个数是偶数,和是偶数中的一种,可以擦。
生“奇+偶=奇”,属于奇数的个数是奇数,和是奇数中的一种,可以擦。
生“偶+偶=偶”,属于加数为偶数中的一种,也可以擦。
……
(学生越“擦”越起劲,最后的板书如图13所示。)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和结论。
[设计意图:擦去一些结论,其实是为学生
呈现理解、建构知识的过程。不管学生之前是怎样生成
这些的,留下了哪些“思维轨迹”,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繁到简地化归、厘清思路,
都会使本课的方法和结论澄明、透彻。]
(六)揭密启思,拓展延伸
师该是魔术揭密的时刻了!
生耶!
师(投影出示图14)我们先只看一行。做“长方形翻”,每次总是两张,不管你翻多少次,和总是——
生偶数。
(教师投影出示图15。)
师但是,如果你在这一行翻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牌,和就是——
生奇数了。
(教师投影出示图16。)
师其他几行呢?
生偶数。
生哦!知道了,只要找奇数就可以了。
师为什么找奇数?
生翻“长方形”,在同一行或同一列里,每次都是两张一翻,但是最喜欢的牌只有一张,所以它所在的行或列里就是:偶+偶+…+偶+奇+偶+偶+…+偶=奇。不管你翻多少次“长方形”,偶数不看,奇数只有一个,和一定是奇数。
师掌声送上!不过这个魔术可不只是这么简单哦,还可以自己创造升级版的:同学们可以事先翻几张正面朝上,再来玩这个魔术。它可是变化无穷的,但奥秘还是和的奇偶性。
(学生惊讶、好奇。)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除了和的奇偶性,还可以研究什么?
生积的奇偶性。
生差、商的奇偶性。
师乘法和加法关系最紧密,老师建议大家先自主研究积的奇偶性。你准备怎样研究?
生(脱口而出)分类、举例、猜想、验证。
生从两个数到多个数。
师看来同学们找到研究的法宝了。下课!
[设计意图:揭秘开头的魔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使得学生认识到本课所学内容的价值,感受到了数学的“威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延伸,既顺应了学生的思维,也引入了下一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有序思维的方法支撑。]
【教学评析】
“和与积的奇偶性”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新增的结合《因数倍数》单元的一个主题探索内容,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并加强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本节课中,教师突破教材的限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趣味情境的设置、思维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地展开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通过前置研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作了透彻的分析。多少学生能有序地分类思考?他们在归纳验证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他们在自主探究时又有哪些不足?教师发现,学生在举例归纳时倾向于用简单的数据,而在举例验证时倾向于用复杂的数据;不少学生举例时选择的是同一类数据,如都是奇数加奇数
、
都是奇数加偶数等,导致获得的结论不全面;还有一些学生举例时选择的是有特殊关系的数据,如相邻两数、相同的数等,导致获得的结论不具有一般性(过于特殊化)。通过归类整理,教师发现
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没有思考“两数相加一共有几种类型”而盲目举例。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相互补充,并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有遗漏、片面,从而突出重点解决“先分类、再列举”的问题。同时,教师通过评价肯定了学生自主探究中的亮点,从而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逐渐改善了学生的探究习惯。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当下,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使得学生见多识广,不再会因为几张幻灯片或彩色图就“眼前一亮”了。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才能让教学充满趣味和活力。而数学魔术或游戏,是让数学课堂充满迷人色彩,焕发神奇魅力,并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以一个魔术贯穿始终,并巧妙地融入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给予学生数学探究和推理有力的支撑,从而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较好地发挥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可以看到,这样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一直延续到课后——下课了,很多学生还缠着教师玩升级版的魔术。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本课的教学中,课堂上的探究,虽然是学生自主完成的,但教师始终在一旁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引导,目的
篇8
关键词:兴趣 写字 故事 竞赛 电教 氛围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71-01
写字是小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一手漂亮的规范字,可以给人愉悦之感。但要让学生潜下心来,好好地学习写字,并非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如何让孩子喜欢写字,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笔者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巨大内驱力,是开启写字智慧的金钥匙。
1 故事穿插激趣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把讲故事穿插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从而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喜爱,乐于书写。
1.1 古人习字故事
古人习字的故事有很多:如王羲之“临池学书”,怀素“蕉叶练书”,让他们学到了勤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使他们学到了自强不息;还有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智永禅师“铁门限”“退笔冢”等;古人勤学苦练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这些故事都是激励学生练字的生动教材。
1.2讲故事猜字谜
在指导学生写字时,可以穿插讲故事猜字谜,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悲”字时,给孩子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秦少游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有一天,他惊闻老母逝世,悲痛欲绝,立即乘船还乡。船行于江心,水急浪涌。一群海鸥绕船盘旋,声声哀鸣。秦少游触景生情,随口吟道:“一条大船两根桅,九只海鸥绕船飞,六只停在桅杆上,两只落在船头尾,剩下一只孤零零,落在甲板淌眼泪。”同学们,这几句诗不仅描绘出秦少游当时的心情,而且恰好是一个字谜。你能猜出谜底吗?孩子们听了兴致盎然,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猜起字谜,当他们猜出谜底后,我再顺势指导学生写“悲”字。这样不但使学生牢牢地记住“悲”字的字形,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2 活动竞赛促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在不断肯定中形成并得到强化的。而竞赛不但能调动学生练字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通过比赛,会影响着学生的写字态度。比如我在班级中定期开展写字比赛,并把字写得好的或者进步比较大的同学的作品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慢慢地他们会在写字方面产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同学。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举行的一些书法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3 电教手段添趣
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使抽象的笔画直观化,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如在教学活动中,我通过网络搜索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和汉字的造字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内涵美;通过课件展示象形文字与实物的比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用实物形象的比喻,加深对笔画、字形的印象;让学生在中国古典音乐中习字,感受意境美。这些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
我们还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习作,让学生的“通病”或“佳作”都真实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讲评,学生互评。还可以同时把多份作业进行比较、分析,能让学生从中受到启示。
4 营造氛围创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写字教学过程中树立榜样,是激发学生写字兴趣的重要手段。
4.1教师示范
俗话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向师性都很强,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模仿老师写字。教师平时无论是板书,还是批改作业、写评语等,都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美观的字还能够让孩子产生对于美的喜悦和追求,可陶冶心灵,变化气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2名家引领
针对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榜样效应明显的特性,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字,名贴,名作品。可以是古代的名帖、名碑,可以是现代的名家之作,供他们欣赏,让他们品味书法作品中蕴含的美感。也可以将中国历代的名碑、名帖装饰上墙,展示中国文字的演变史,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光辉灿烂。
5 多元评价增趣
新课标指出: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
5.1评价主体多元化
每个孩子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书写作品的闪光点,尽可能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挖掘其身上的潜能,使其不断体会到写字进步的喜悦。当然,评价主体除了教师以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和家长评价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注意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让每个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在进步。不仅要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而且学会互相评价,学会互相欣赏。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长重视孩子的书写,积极参与评价。
5.2评价方式多样化
篇9
【关键词】 自主 探究 评价 激发 自信 人生观 成就感
一、对于学习媒介的正确引导与使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也许是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人都有智能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工具。没有为了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查询的热情,坐在电脑前,登录网络搜索就得到了。由于方法越来越简单,学生们就变得越来越慵懒,不再看书,不再去书店买书,更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了。
对于丰富的媒介,教师应对学生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浏览网页、观看视频的同时具有目的性,并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紧密结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比如一门学科开始前,第一节课教师先不要急于讲授教学内容,而是应对学生分析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意义。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十分了解所学专业,或者知之甚少。教师应当从专业内容、教学目标、社会应用领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之前有宏观认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学好这门课程。
在介绍完成之后,教师要留作业,作业就是让学生自主查找相关专业资料,通过学生自主寻找资料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理解教学目的。只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习中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才能让即将展开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二、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质,采用全员参与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在的学生普遍比较懒惰,缺少主动性,只愿意等现成的。现在的学生不愿去思考,急于得到答案,然后去记住答案。由于缺少思维过程,这样即使得到答案,但很快又忘记了。限于模仿,创意能力越来越缺乏。不能将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这样学知识是不能牢固的。
专业课程,涵盖了多种学科。除了要在专业技术方面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之外,更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既要有好的创意,又要通过技术手段呈现,是综合能力很强的专业。
实现创意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求结果精彩。不像1加1等于2,一种结果是可以有多种方法来实现的。一个人每次做的不尽相同,几个人做一个案例,结果也不尽相同。评判标准是只要具有好的创意,完美的构图、色彩等美术要素,同时具备完整性即是好作品。完成好的作品,技术的实现并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创意上。创意从哪里来呢?他来自知识的积累,也是在个体智慧的碰撞中得以产生。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5、6名成员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作品,大家一起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议或想法深入研究,最后敲定一个可行性方案。这个方案由于是学生们自己想出来并通过的,比教师硬性的规定更符合学生的制作心理,制作起来每个人都具有很大的热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争着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技术手段表现出来。通过探究,学生们会发现一些问题,由于他们的想法海阔天空,这些问题在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怎么办?首先,学生们自己研究解决方法,看看用老师讲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触类旁通。其次,有的学生自己就去查找相关资源来进行解决,这也正是教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如果以上两种方法还没有解决,这时,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过程评价了。
三、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对各种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成果的评价,最后给出正确结论
通常的讲授法,填压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了。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出人出耳朵,好像讲的知识都听进去了,懂了,但其实没走心,回头问一下,什么都不知。教师在前面讲得非常辛苦,但结果远不尽人意,达不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好。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一点,那怎样学生才能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记忆深刻呢,那就是课堂一定要互动起来。学生自己参与进来,那么不论是讨论的过程,哪怕是学生错误的结论,都会使学生记忆深刻,教师再实时地进行评价,进而给出正确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牢牢记住,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师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找到解决方案。学生在困扰时,通过查找也不能得以解决的问题,被老师一语道破,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会豁然开朗,原来还可以这样,问什么我们没想到呢。通过一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学习到了思考的技巧,不是没有解决的问题,是没有找对方法。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再创作的欲望。使得学习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拓展分析,将知识延伸,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这是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由于问题是在思考中出现,并得以解决,学生对掌握的知识环节印象深刻,不必死记硬背就牢记于心了,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2013年国家技能大赛的集训中,我对于参加集训的学生应用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我为参加集训的学生制定好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目标的实现靠学生自主学习来实现,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将阶段成果反馈,我给出评价,指出优缺点,学生再完善。这样反复进行,最终学生通过市赛选拔,省赛选拔,获得代表全省参加国赛的资格,并在国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目前获奖的学生都去北京的中国知名企业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并深造。我为他们的成绩自豪,更让我欣慰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在探究中拓展了思维,在获得成就中树立了自信心,明确了什么是自己要的,并为之去努力。
综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过程性评价是目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他以坚实的专业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使学习者主动参与,教师实时进行评价拓展,能够在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兴趣;无机化学;开放教育
兴趣是对事物关切和喜好的情绪,它是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而紧张的心里状态,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认识和活动的效率和质量,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成学习任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机化学是电大药学专科开设的一门课程,它的学员学习基础比较差,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药学学员都为在职人员,还有很多学员年纪超过四十,他们面临很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学习时间和精力比较有限。因此,如何解决自己工作、家庭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成为大部分学员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如何高效的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利用好,也是我们教学人员所面临的问题,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教育活动中的起者至关重要的作用。
1联系实践,巧妙设疑
兴趣能够激发出灵感,它不是自发性的,是通过培养逐渐形成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联系生活和生产中的实践,合理设疑,唤起学员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化学是从生产生活中来的,那么教学就应该回到生产生活中去,基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无机化学教学,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材料,能够充实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无机化学素养的全面发展。讲授新课程时,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经验,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非金属的卤族元素时,可以利用卤素灯的例子来更好的阐述卤素与金属发生反应的情况:卤素灯的玻璃外壳中充有一些卤族元素气体,通常是碘或溴,灯泡加热后,钨原子蒸发与卤族元素结合形成卤化钨,由于卤化钨很不稳定,受热后又会重新分解成钨原子和卤素气体,这样钨原子又重新在灯丝上沉积下来,通过卤化钨的这种特性,大大地提高了灯丝的使用寿命,并且可以在更高温下,得到更大的亮度和发光效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联系实践外,还需要合理的设疑,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寻找到答案,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兴趣就会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式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巧妙的设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能够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自学前,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简练而巧妙的提出一系列疑问,以此作为学生的自学提纲。比如在讲稀溶液的依数性时,可以提出:冬天在冰雪路面上有时撒些盐,为什么?为何海鱼放入河水中会死亡?讲金属元素特性时,可以提出:最早出现的闪光灯,是利用了什么金属的什么特性?通过设疑,让学生能够更加有兴趣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教学情景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授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教学主体,并作用于教学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学习的具有学习景象、活动和背景的学习环境。适宜的教学情景,可以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联系,促进课堂内向课堂外的迁移,使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直观的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本质,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创设教学情景,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工作、生活,在学生工作和生活的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景的资源。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应该是直观的、感性的、摸得着的,能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能够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的转变和升华,它应该是形象具体的,能够有效的激发和刺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既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能将这种抽象的知识和形象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比如在讲到无机非金属时,可以把课堂设定到玻璃厂、陶瓷厂或水泥厂,利用最直观的环境,将二氧化硅和硅酸盐的特性、应用讲授给学生,进而引出碳族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应用。另外,对于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可以更加直观的将其与药物联系到一起,甚至可以将课堂转移到药厂进行教学。比如在讲到配合物异构体时,可结合抗癌药物顺式二氯二氨合铂(Pt(NH3)2Cl2)来介绍这种构效关系。顺式二氯二氨合铂这种结构具有抗癌作用,而它的反式结构却没有,这种顺式结构与癌细胞DNA分子上的两个邻位碱基相结合,仍然保持DNA的双螺旋结构,而反式二氯二氨合铂是与癌细胞DNA分子上的两个间位碱基相结合,使DNA的双螺旋结构发生变化,容易被DNA修复酶识别、辨认并修复,因而丧失了它对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因此,教学情景的创设已经成为新的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景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3利用课件,拓展视野
随着开放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良好的交互性和表现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变得更有效率,而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首先,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无机化学学习内容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等表现形式而变得直观、形象,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对动态画面进行讲解不足的问题,它能够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利用画面的多样化等特有因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它可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拓宽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无机化学课程涉及到大量的分子式、反应方程式等繁琐的内容,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光是书写这些内容就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讲授。而课件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恰恰解决了此类问题,通过它可以节省出大量时间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比如加大知识容量、丰富授课内容,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再次,它可以模拟演示微观、抽象的事物,甚至可以利用视频直接演示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化学实验。无机化学中原子结构、化学键等微观世界的内容很抽象,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有较大困难。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来讲授,学生也只是从理论层面上掌握学习内容,无法对这些内容产生感性的认识。但是,如果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动画、视频演示等方式,直观的将其展现给学生,能够使其加深印象,便于理解和把握。另外,将一些课程外极具代表性的、课堂内又无法完成的实验,通过课件中的视频播放出来,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扩展他们视野。因此,对无机化学这种需要大量实验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课程来讲,课件等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在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能,使学生能够乐学、会学、善学,卓有成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燕,朱燕舞,翟林峰,杭国培,王华林.无机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