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绿色化学的定义

篇1

关键词:学生;绿色化学;高中化学

一、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化学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化学工作者通过长期的总结与研究提出了“五 R”标准(减量 Reduce、重复使用 Reuse、循环利用 Recycling、拒用 Reject、再生 Regeneration)和十二条应用原则(防止污染优于污染治理;提高原子经济性;尽量减少化学合成中的有毒原料、产物,设计安全的化学品;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和助剂;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利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消耗性资源合成化学品;减少不必要的衍生化步骤;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优于使用化学计量助剂;产物的易降解性;发展分析方法,对污染物实行在线监测和控制;减少使用易燃易爆物质,降低事故隐患)。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中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绿色化学能很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思想,而历年的高考题也往往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因此,中学开展绿色化学教育与研究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渗透主要有以下的几种途径

(1)原子利用率的问题。原子利用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目标产物的摩尔质量与化学反应式中按计量所得物质的摩尔质量之和的比值。(高中教材定义为:期望产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比)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这时的原子利用率是100%。

高中化学在必修二第四章最后一节的内容中以生成环氧乙烷为例讲述了原子利用率的概念及应用价值,书中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途径经由乙烯来制取环氧乙烷,分别为氯代乙醇法和银催化法。前者经由两步进行,除生成环氧乙烷外还有CaCl2和水等副产物,而银催化法则可由氧气和乙烯一步反应制得。学生可以清晰理解原子利用率的含义并准确地应用,并做到由此及彼,可以自己或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原子利用率高的反应类型,深化固化知识点。

(2)能源问题。“能源危机”一词在现今的社会总出现的频次在逐渐递增,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能源也是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理念的又一重要内容。

①能源的综合利用。能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在目前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能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化学阶段对能源高效利用的要求是掌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学生要从物理(例如简单的粉碎或变温分馏)和化学(能源深加工)两方面熟练掌握能源的综合利用,建立起简约高效的原则,并培养以简约高效为原则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从而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

②替代能源的开发。依靠能源的综合利用仅能暂缓能源紧缺的问题,因此除了对常用化石燃料高效的利用之外,还需其他的途径来解决日益紧张的能源问题。由于化石燃料均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资源在慢慢地耗竭,替代能源的需求就越来越多。要培养学生建立完整的绿色化学理念,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常见的替代能源。替代能源是指以新开发利用的能源替代以往长期使用、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当今狭义上是指一切可以替代石油的能源,广义上是指可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海洋能等。

(3)清洁生产问题。清洁生产的定义为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中一类生产方式。而高中化学对清洁生产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实验设计上,包括原料为无毒无害的可再生资源、产物为环境友好产品(安全、能降解、可再利用)、应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应用无毒无害的溶剂等。如元素化合物章节制备硝酸铜实验设计为例,两种途径分别是铜与浓硝酸反应直接制取以及铜在氧气作用下生成氧化铜再与硝酸作用而生成硝酸铜。在理解了清洁生产理念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第二种方法才是安全可行的。此外,清洁生产理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推导位置的反应现象及原理。作为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由于知识点范围的界定,使学生对于某些反应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可通过基础原理而推测未知的结果。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高中化学绿色化学理念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在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都有不少的篇幅来说明讲解,其内容贯穿整个无机和有机反应。

①常见的有毒气体。高中对有毒气体都有明确的讲解,如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类物质如果任由排放到大气中,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污染源的来源、污染原理以及污染危害,以便通过化学的方法将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阻断或治理已形成的污染。高中实验中最常考查的是尾气处理问题,主要包括处理药品以及处理装置。因此,实验时除了体现防止污染环境之外,还要体现实验安全性原则,这是绿色化学思想的综合应用。

②水体污染也是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方面。高中阶段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氮磷富营养化以及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方面。其中,重金属污染考查的频次更高,要求学生了解常见污染离子及特性,并根据各离子自身性质和绿色化学理念合理选择适当的除杂试剂,做到除去杂质且不引入新杂质,尽量做到回收再利用,简约、安全、高效。

以上绿色化学理念无论是未来的生产生活中还是在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对高中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意识,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绿色化学理念以各种形式渗透到各化学教学环节中去,使学生建立起高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文祥.绿色化学与绿色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1(1).

[2]苏豪.新课程背景下开展绿色化学的教育途径[J].数语外学习,

篇2

关键词:普通化学;教学改革;绿色化学

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7-01

普通化学主要内容是以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化学反应基本规律和物质的微观结构理论为主线,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也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增大了普通化学教学的难度。

一、增加体现化学与不同专业间的交叉性内容

在了解学生专业背景的基础上,针对具体专业特点,授课过程中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对不同的专业区分对待。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又要不断引进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且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关注交叉学科的前沿、热点知识,让学生们感觉到化学实际上在他们未来从事的行业中有着重要地位和强大生命力。这样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给材料专业学生授课时,在沉淀—溶解平衡一章中,可以介绍用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的知识,使学生感觉到纳米材料的制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二、增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具体实例

将化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引入一些典型生动的具体实例;增加一些图片性、视频性的现实、热点、典型的内容。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图片、短片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讲解沉淀-溶解平衡时讲一下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促进沉淀形成,即增加肾结石的危险,尤其对于婴幼儿,每天饮食基本就以奶粉为主,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加剧了肾结石的形成。

三、增加与中学化学衔接内容

目前中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中学化学增加了许多内容,有部分内容与大学的普通化学有重复的部分,但是又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听到这部分内容时,觉得自己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了,不重视,也不能认真听讲,这样即使是不同部分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因此增加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的内容,便于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大学普通化学的学习系统中来,同时也能区别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不同点,不会产生大学化学是对中学化学简单重复性学习的观点。要特别注意化学基本概念的层层递进和铺垫过程。而对于教材中为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与中学教材重复的内容,教师只需交待概念, 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或自学来进一步了解,这就首先要求普通化学授课教师了解中学化学的教学现状。比如在讲反应速率时,高中阶段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变化表示反应速率,又进一步引申为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但都是用平均速率来定义的;而大学的普通化学中则主要是以瞬时速率来表示,考虑了反应进度的概念。

四、引入化学史料、化学前沿知识

借助化学史、化学重要发现、化学家故事内容,化学前沿的生动实例来说明化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应用,避免枯燥地讲授化学的理论知识,以减轻知识记忆方面的教与学的负担。一是让学生学起来有趣,二是让学生觉得学过之后有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科学态度、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讲一些关于我国的化学成就,使学生在求知中升华爱国主义情操。在普通化学的内容中,适当地延伸出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重大发现或目前的科研难题,让学生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比如在化学动力学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的分子束(离子束)碰撞器和埃及科学家泽维尔创立的飞秒化学,飞秒化学对过渡态理论有推进的作用。

五、引入绿色化学内容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体现了化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化学科学高度发展及社会对化学科学发展的作用产物。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对环境的治理从治标转向治本。绿色化学教育是化学教育的前沿,又是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如果要成为全面发展并具备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就必须接受绿色化学的教育,培养绿色化学意识。在进行基础课教学时,对教学内容涉及有关绿色化学知识的方面,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与更新及思维的拓展。比如说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节纽扣电池弃入大自然可以污染六十万升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而中国每年要消耗这样的电池四十二亿只;一节5 号电池可以使一万立方米的土壤遭到污染。让学生知道绿色化学的重要性。

以上这几点内容可以融入到每一章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单独进行1~2节专题讲座课,使学生较为详细的了解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还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自己来做一个简短的报告,大家再共同讨论。通过这些内容改革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翟林峰,杭国培,王华林.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 22(1): 94-96.

[2] 汪朝阳,李景宁.大学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大学化学,2001,16(2):19-24.

篇3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530600

【摘要】当今社会化学的发展已成为众多学科的重要基础,文章从化学与生活、社会间的联系、新旧知识的交叉,利用新闻的信息结合知识的特点来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情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培养学习化学兴趣 化学与社会 化学与生活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兴趣时,就会自觉主动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及合作式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在新课标下,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此我主要谈谈如何利用物质用途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从化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往往对某些化学物质的用途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课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促成教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例如,在学习乙烯的用途时,学生了解到:乙烯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用它可以催熟果实。我可以感觉到这知识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组织学生阅读有关的课外资料,并要求学生完成教材里的家庭小实验:用熟苹果催熟未完全成熟的青香蕉。学生们兴趣很高,有些学生把这个家庭小实验带到学校里做。如:讲述"铁的性质"时,从家中的钢铁制品很容易生锈(像防盗网的生锈等)讲起,引导学生展开"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学生们饶有兴趣的开展家庭小实验),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去发挥、去挖掘、去探索、去实践,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 因此,加强化学物质用途方面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老师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

我们还开设"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专题,以自然资源丰富的海水作为研究对象,引出海水中储量较多的化学物质的提取、性质和应用。在探究典型非金属氯、溴、碘及其化合物和典型金属钠、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的同时,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重要化学物质的工业制法。这样处理,既简化了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同时将物质的性质与应用较好地统一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专题以矿物资源中获得的重要无机基础材料为主线,重点介绍基础无机材料中包含的铝、铁、铜、硅等常见元素单质的冶炼原理,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金属材料的防腐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对铝、铁、铜、硅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提取、性质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深刻认识化学科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方面所起的作用,养成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化学现象,了解物质知识学习的思维特点。本专题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如合金材料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要联系前两个专题已学的有关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规律,及时应用和巩固,加强学生对规律的再认识。

2.从化学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景

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及生命、环境等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利用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为素材,设计成相应的教学情景。如在经过对水的比较系统的学习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到明污水处理厂参观,实地考察了污水状况及污水处理方法。这又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纷纷想知道课堂所学的知识从理论到实践是怎样一个过程,与工厂生产是否有相一致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升华和发展。从而对水有了全方位的认识,懂得了水的珍贵,并自觉地为地球上的一方净水约束自己的行为。如化学在文物保护上的应用,运用化学来研究和保护问户主要是通过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探索文物的裂变机理,为文物的科学保护提供技术依据和有效的防护措施,以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的损害能力。如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受油烟污染极为严重,而使壁画上的色彩不易看到。经取样分析,根据油烟的成分,可才用弱酸(醋酸)固色,弱减(氨水)清洗的方法来清除。

3.利用新旧认识之间的矛盾创设情景

人们有一些日常观念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错误原因,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学习的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 如在上到氯气性质的时候,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完之后,可以设问"燃烧一定需要有氧气的参与吗?",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学生也容易、清楚的知道答案,接着再指出初中学的燃烧定义不完善,重新解释、强调燃烧的定义。这样也体现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浅入深。

4.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化学老师可将世界上最新的化学科学成就如绿色化学、碳管储氢、具有胰岛素功能的简单天然化合物、SOD的模拟催化剂等知识介绍给学生。

利用新闻中的化学问题,设置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新闻,无疑是绝好的信息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周围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关心,新闻中利用化学药品来欺骗消费者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新闻中就隐含着很多值得高中生研究的课题。例如,我们在学"铁及其化合物"时,报纸上有报道"利用化学品制臭干子"的问题,于是我设计一个 "臭干子之研究" 的课题,让学生对自己爱吃的的小吃"臭干子"做一次研究。其中包包括"臭干子的制作原理"、"臭干子为和会臭"、"不法商人是如何仿制的"、"如何鉴别用化学制品制得的臭干子",按课题分组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市场调查,返校后做实验交流。由于这次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生自己生活较接近,学生兴趣很浓,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加深了对FeS性质的了解,还同生物中的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化学意识,增强了他们的化学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化学;延伸;过渡

作为初中生的入门课程,初中生一般对化学的都感到比较困难。如果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能及时化解,会给今后化学的教与学带来持久的负面影响,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因素。

1.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要方法,辅助访谈、个体追踪调查及学生间讨论,调查了3个班的123名学生。每个学生填写自己认为主要的1~3种因素。

结果:123名学生中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影响43人,占34.95%。认为同伴群体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8人,占7.32%。认为互联网对学生学习有影响21人,占17.07%。认为学校校风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4人,占11.38%。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及质量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1人,占8.94%。认为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习有影响6人,占4.87%。认为学生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有影响38人,占30.89%。认为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影响16人,占13.0%。认为青春期性觉醒及异性间不适当交往对学生学习有影响9人,占7.31%。在其他影响因素中认为学科难度大,内容多造成的学习致困107人,占86.59%。

2.分析结果:影响学生学习化学前3位的因素依次为:①学科难度大、内容多篇;②学习环境;③学生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二、措施。

1.化学知识要延伸到生活中去

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1)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

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将近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有多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

(2)加工制造色、香、味俱全的食品,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

如防腐剂、甜味剂、味精、色素、香料等,多数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者是化学分离的方法制成。

(3)合成纤维的化学技术的应用。

1995年,我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为330万吨,其中合成纤维是90%。更何况纯棉纯毛等天然纤维也是棉花、羊毛经化学处理制成的。

(4)合成橡胶、合成染料的应用。

合成橡胶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如果没有合成橡胶,你今天要穿草鞋了。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缤纷多彩的亮丽风景线。

另外,生活中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呢?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膏、牙刷、香皂、化妆品、清洁剂等,哪一个不跟化学沾边?

所以,化学学习就要从生活开始。

2.化学知识要延伸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

利用化学专家团队,把现有的化学知识,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进行延伸,使化学知识可以合理过渡,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情感等因素)。

(1)做好小学科学知识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良性过渡

知识本是有连贯性的,学科知识的过渡也就是要求各科老师对学生小学知识掌握程度有正确的评估,他们的能力达到哪个点,我应该在这个的点开始教授知识。为了做好过渡,我们要对小学知识进行复习。例如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向学生介绍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学生是否对自然科学有较强的好奇心?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方法?小学科学课中哪些知识学生最感兴趣?

有了这样的思索过程,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一个良性的对接。学生由熟悉的知识走向未知的知识,积极性高,成就感强,自然会适应教学,达到良性循环。否则猛然达到一个学生不能接受的高点,有些学生不能很好适应,就会养成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久而久之,成绩越来越差。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心,还会导致学生厌学。

可以把以下知识向小学《科学》延伸:

认识常见的材料――纸、木头、塑料、金属、陶瓷等,并能进行辨别。

通过回收利用易拉罐和塑料,掌握物质的循环利用等知识,培养学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对水、油、洗洁精三种液体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逐步认识液体――水的特点,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

学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

用简单方法验证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用途和组成。

了解什么是混合物,懂得如何分离简单混合物。

知道水能溶解许多物质(包括固、液、气态物质),不能溶解什么物质。在常温下,一定量的水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学会过滤和蒸发(包括认识所使用仪器和初步掌握分离操作过程)。

认识酒精,了解酒精的可以燃烧,可以消毒等,了解酒精灯并知道它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还应知道它的使用方法。

了解营养物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

了解和运用天平。

初步认识一些商品的标签。

(2)初中到高中化学知识的过渡

初中化学教材由于考虑到降低难度要求,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初中版教材的安排增加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但降低了一些理论要求,如只提电离名词,但不讲概念和定义;与此同时也没有讲电解质的概念,但高一使用的是全国的统编教材,要讲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致使学生措手不及,感觉难于接受。原因就是电离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间的跨度太大,形成了认识的断层障碍。如教师不了解这一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困难。为此,研究初高中内容及各年级的教材内容的过渡,显得十分必要。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研究地方教材和全国统编教材之间过渡,才能保证教学的畅通无阻。

3.消除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主要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入手,消除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延缓或消除脑力疲劳,还能使脑效率提高15%-35%。因而,每一位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必须重视。

(1)声音:包括躁音和乐音

教育家建议:学习环境的躁音应小于30分贝,思考时最好小于20分贝。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聆听悦耳的轻音乐,是使人身心放松、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

(2)光线:过强或过弱的光线对学习都有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在阅读时,以40-100烛光较为适宜。在阅读平面材料及书写时,光线宜来自后方,最好是左后方;在观察立体的物体时,光线宜来自左侧或右侧,同时保证光线与视线成直角,以突出材料的主体感;就光线的种类来说,宜用白炽灯而不用日光灯。

(3)温度:学习环境的最佳温度是20度

在这一温度下,人脑加工处理信息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强。当气温低于10度时,人的头脑虽然清醒,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当气温高于35度时,由于大脑的能量消耗增加,其疲劳的程度也随之增加,学习效率受到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4)空气:充足的氧气为大脑的高质量运转提供了可能性

保持学习环境中空气的流通、清新对学习的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5)气味:室内适宜的花草气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玫瑰、柠檬的香味给人愉快的感觉,使人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学习欲望。即使平时智力较差的学生,在弥漫着母菊、薄荷、新鲜的草散发出香味的环境中呆上几个小时,思维速度会加快,思路也变得清晰。

(6)色彩:人的心理对各种色彩的反映不尽相同

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淡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精力充沛;深红、深黄色可对人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人脑兴奋,随后便抑制。

参考文献:

[1]张向阳,郭子林,马玉龄.生物化学学习困难学生致困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6,6,12.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化学实验改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创造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既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创新的源泉所在。从化学教育现代化来看,化学实验是个突破口和生长点,现代化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教材都可以在化学实验中体现和应用,这同样需要不断地进行引进和研究。

在教育新理念下的化学教学,应该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和核心、以学生的学习实践和主动探索为主要特征的教学,也是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的教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化学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现行新教材中实验部分的研究是我们对化学实验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实验教学仍然属于化学教学的一个弱项,这突出地表现在学生的实验能力普遍较差,谈不上如何发挥创新能力;而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说,尚有许多未开发的功能。因此,如何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课题围绕这个目的,从新教材本身入手重新审视了家庭小实验,在实验的拓展、改进、设计和整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学生的创新技能方面做了理论上的论述和实践上的探索。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验证性实验仍然是高中实验教学的主流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较为薄弱,不少学校实验设施陈旧老化,实验经费短缺,实验消耗补给不够,高中扩招规模不断加大,教育资源出现超负荷运转。有些学校为了经济创收,不断扩大规模,教学班级一直在增加,班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个别地区一个班甚至多达百人,而与之配套的实验室及仪器药品几乎没有增加,与规定的单人单桌做实验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课本列举的实验教师只能随堂演示部分性质验证实验,顾不及学生分组实验和设计实验。

2.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索性实验较少

现行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多数是用来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属于验证性实验,这些实验始终处于概念和理论的依附地位,仅仅作为验证化学知识和化学理论的手段:原理、步骤、反应现象、实验结论在教材中均已写明,再加上大多数化学教师观念转变滞后,在实验教学中对实验的探究设计不够,学生习惯了进入实验室,一切都是别人准备好的,学生不必用心思考、分析,只要单纯模仿、重复,照方抓药,稍加动手即可完成实验。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自然就成空话。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提高。

3.化学实验忽视对学生全面实验能力的培养

化学实验能力可以定义为运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从智力因素看,形成化学实验能力的两个主要条件是知识和技能。从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化学实验能力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一种综合能力。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这种能力还包含了发现问题、选择课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观察实验并进行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

但是,在传统的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往往被理解为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即使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也主要被理解为是实验的动作技能。实验能力的这种较狭义的理解和定位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历史上维持了较长的时期,并产生一些偏误,这对学生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培养全面的实验能力具有很大的影。

二、当前新课程对化学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

1. 新课程改变了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认为,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验改革不能就实验谈实验,而应当将其置于整个化学甚至理科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加以思考。目前实验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发展方向如下:扭转实验的学术化倾向;拓展实验的功能;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三个方面。

2.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改革的特点

化学实验改革呈现以下新特点:①注重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②引入定量化学实验;③发展微型化学实验;④增强实验的探究性;⑤强调实验的趣味性;⑥增设实验设计的教学内容;⑦开发绿色化学实验。

3.新课程提倡“能动的化学实验教学”理论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多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进行实验的教,“能动的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它倡导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教师能动性的发挥,也不是过去意义上的“一言堂”,更提倡教师在设计、构思上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这一目标上下工夫,而不是包办代替。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这些目标的达成,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因为学习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更需要学生主动体验,认真思考,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

篇6

关键词 微视频;中学化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63-05

1 前言

微视频,3~5分钟的视频,兼顾娱乐性、教育性、新闻性等特性,满足人们使用手机、移动终端等多种形式来观看节目的需求。微视频的优点是时间短、内容精、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分享性高等[1]。笔者主要从微视频的教育意义以及教学意义出发,设计并制作化学课程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性视频,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化学知识进行分析,达到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目的。

2 微视频课程资源简介

微视频课程资源的由来 教育类电影的演变(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教育电影、教育电、网络视频课程资源以及微视频课程资源[2]。

微视频课程资源的研发与应用较为成功的案例是美国的Khan Academy(可汗学院),主要奠基人是沙尔曼・可汗(Salman Khan),自2006年开始陆续提供3400多个10分钟左右的资源,内容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科目[3]。目前各国都在努力将多媒体教学与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化学微视频也不例外,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国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研究,取得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根据美国互联网研究机构PEW2010年底的数据显示:在美国三大视频网站(YouTube、雅虎、Facebook)中,微视频在美国用户观看视频类型中占据相当的地位,搞笑、幽默类视频和生活、教育、新闻资讯类视频内容在点击排行榜中遥遥领先[4]。

从微视频课程资源到信息化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界也产生很大冲击,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可以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多年来只能想象、不能描述的现象,从而化解教学中的难题[5]。

我国有关化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主要包括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媒体的应用等方面。目前,众多信息、观念冲击着教师的教学思维,无论老教师的经验多么丰富,新教师的观念多么新、基本功多么扎实,如果不提高信息素养,也难免赶不上教研教改的步伐。

设计意义

1)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教育专家赫德(P.D.Hurd)最早给科学素养下了定义。他在《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科学与社会的联系[6]。本研究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在化学中感受生活,通过与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链接,挖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努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尝试使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探讨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化学教学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地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培养科学能力及科学态度。此外,更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7]。

由于微视频可以在多媒体设备中方便快捷地播放,学生可以通过观看一段微视频,了解一个化学知识点,并且能够发散思维,联想到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多个化学知识点。这一点符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习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8]

2)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生知识面。本次研究主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化学,通过与课本知识相呼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化学,同时也能够熟练地用课本知识解决食品中的化学问题,实现新课标指出的活学活用。在传统教学课堂上,教师作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填鸭式”传授,而学生也只是乏味地记笔记,很少有课堂活动,上课也只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几乎忽略了知识面的拓展。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教师有必要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微视频解决课本知识重难点,加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全方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能主动地在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解决化学问题。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化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吃、穿、住、行等都存在无止境的化学变化。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教师可以将食物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涉及的化学知识,与初高中的课本知识加以整合,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以及思考空间。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4)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好奇心,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快乐地学习并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灵活地转化为微课视频,使原本烦琐的内容更加直观化、系统化、简易化、趣味化。同时,学生更加关注于化学本身的意义,打破了传统说教式教学形式,使得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多媒体入手,提高教师科技信息化教学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3 《舌尖上的中国》中化学知识的微视频制作流程

本次研究主要是在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大型纪录片的基础上,利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截取编辑,然后到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微视频设计,编写文档,制作PPT,再用摄像机和超级录屏软件进行录制,接下来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剪辑、配音、制作片头片尾等。

本次研究以《生命之盐》为例,如图2所示:

阶段1是观看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其中含有化学变化并且和初高中化学课本有密切联系的内容节选出来;

阶段2是将所选的视频与化学课本联系,并且查阅相关资料,解释化学原理,利用查阅的资料进行课件的制作,写出策划案,整理出文稿;

阶段3是将做好的课件录屏,转化为视频,然后录音;

阶段4是将整理好的素材进行整合并编辑视频;

阶段5是将视频上传至移动平台进行分享;

阶段6是结合前期工作和网上反馈评价对微视频进行查漏补缺,看视频中还有哪些不足,及时补充;

阶段7是将经修正后的微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总成。

4 案例剖析:以《生命之盐》为例

视频模块脚本设计 《生命之盐》脚本设计见表1。

视频文本设计

画面1,内容说明:“生命之盐。”

画面2,有P食盐的视频节选片段。

画面3,内容说明:“【课程链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盐,即组成中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而生活中常见的盐就是氯化钠固体。同时,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微量元素’中也体现了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碘盐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调味剂,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有智力元素之称,食用碘盐可以预防碘缺乏症。”

画面4,内容说明:“盐,是一种奇妙的物质,它神秘莫测,却又遍布全球。”

画面5,内容说明:“【课程链接】据统计,覆盖地球表面70%的海水里,盐的含量达到3%,说到盐,人们肯定会和‘咸’联系到一起。盐几乎是地球上所有动物不可缺少的物质,海水中大量存在氯化镁等无机盐,但是含量最高的还是氯化钠。把海水蒸发后,人们就可以获得许多盐。据统计,比较大的海或湖泊中,每升海水或者湖水平均约含盐30克。”

画面6,内容说明:“【食用盐的获得途径】然而盐并不是海洋和湖泊的专利,我们生活中的食用盐获得的途径主要有三种:①从盐矿开采盐块并将其粉碎得到食用盐;②溶化盐石并蒸发获得食用盐;③蒸发盐田里的海水获得食用盐。”

画面7,内容说明:“【盐与健康】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体内都含有一定量的盐分。盐是我们身体所必需的物质,它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盐能调节人体内渗透压。白色小颗粒形状的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轮流堆积而形成的氯化钠晶体。人们摄入一定量的盐后,钠离子以一定的浓度存在于人们体内,起着调节渗透压的作用。”

画面8,内容说明:“【盐与健康】但是也有许多人缺乏这种认识,觉得这种作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人体内缺乏钠离子,那么体液的渗透压就得不到调节,严重的时候会引发肌肉痉挛。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但大致上所有的人都喜欢咸味。这可能是因为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是要明白过犹不及,就算对人体有益的东西,也切记不能摄取过量。”

画面9,内容说明:“【盐的摄入量】如果过量地摄取盐分,体内的体液平衡就会受到破坏,从而影响健康。那么,我们应该吃多少盐呢?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吃6~8 g的盐。”

画面10,内容说明:“【盐的用途】生活中盐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烫菠菜等绿色蔬菜时加盐,可以使部分叶绿素和钠结合,让色泽变得更加明显。”

画面11,内容说明:“【盐的用途】根据盐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反应的原理,用盐迅速凝固蛋白质,由此洒在肉类、鱼类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蛋白质流失,而且在铁板或石板上烧烤时也不易粘在上面。”

画面12,内容说明:“【盐的用途】剥皮后的水果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容易被氧化变色,将水果去皮后泡在低浓度的盐水中,可以有效地防止变色。洗涤沾血的衣物、煮鸡蛋时都可以用到盐。”

画面13,内容说明:“【碘盐】碘盐是我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盐,因为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人体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与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发育的不同阶段,缺碘会对人造成损害,特别严重的是智力损害,有些损害甚至无法弥补。但是这些疾病通过纠正碘缺乏可以预防。结合科学研究和局部试验,我国从1989年开始逐步改用碘酸钾加工碘盐,人们通过使用碘盐补充体内碘。”

画面14,内容说明:“【碘盐食用注意事项】但是食用碘盐也有一定的注意事项,要结合自身的居住地区确定是否要吃碘盐,缺碘地区的居民必须科学、长期使用加碘

盐;否则,一旦停用碘盐,碘缺乏症就会复发。”

画面15,内容说明:“【碘盐食用注意事项】每次购买碘盐不要太多,因为碘元素本身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很容易在风吹、日晒、潮湿、受热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挥发。因此,在碘盐的贮存中要特别小心,以防碘分子在贮存使用时挥发。盛放碘盐的容器应为加盖的,并放置在干燥、遮光、避高温处。”

画面16,内容说明:“【碘盐食用注意事项】不要用碘盐爆锅、长炖、久煮,在菜肴将要起锅的时候再加入碘盐,这样碘就不会挥发。”

画面17,内容说明:“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中的奥秘;热爱生活;关注化学。”

各画面的素材类型见表1。

《生命之盐》微视频 本节微视频主要介绍了盐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从盐的组成出发,通过“盐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堆积而成的氯化钠晶体”来解释钠离子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原理,又联系了碘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来说明食用碘盐的重要性以及碘盐的性质,分析了使用碘盐的注意事项。

5 设计总成与评价

以《生命之盐》等微视频构成的《舌尖上的化学》系列微视频的应用,尤其是在探究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在课堂上能够使师生间的双边互动更加频繁,真正地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本研究工作仅对《舌尖上的中国》中的个别案例进行分析设计,因此尚缺乏广泛研究,最好将纪录片中不同形体、不同类别的食物做详尽的研究,继续开展更多系列视频的制作;由于摄像机设备清晰度较低,视频处理软件版本较低,导致视频中的清晰度不够和特技制作枯燥,在以后的制作中要尽量争取经费,使视频质量更高;受时间和个人经验的限制,视频内容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M一步改进,今后将进行团队合作,集思广益,丰富实验内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DB/OL].

[2012-10-26].http:///In- Business-Madi

son/October-2012/The-Online-Video-Phenomenon.

[2]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

65-73.

[4]艾瑞咨询根据eMrketer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DB/OL].http://video.iresearch/cn/44 /20111008/151987.shtml.

[5]倪雪.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6]张建夫,赵辉,苑乃香.化学课程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23(2):77-80.

[7]侯明黎.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初探[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8]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7

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实验探究

1.课题的提出

1.1 课程改革和时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有关自主学习的阐述有多处,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使学生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应该是新时期每个受教育者致力追求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是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1.2 现在学校的教育现状呼唤自主学习。学校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基地,而现实生活中学校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提到一个十分不恰当的地位,片面的追求分数和升学率,造成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器,苦战于茫茫题海,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学、不想学、不会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高分低能的人,而不是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1.3 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所决定。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满堂灌”为代表的传统的“注入式”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可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多数人仍从“教”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还是“顺着教师的思路教学”,结果课堂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则在于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个性和自我表现欲常受到压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所以,如何认识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有何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主学习的内涵。自主学习的涵义是什么?对于自主学习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研究和界定。目前,国外对自主学习的研究比较充分,如研究自主学习的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巴里・J・齐莫曼(Barry.J.Zimmerman1985,1995)教授认为,自主学习即自我调节学习, 他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地表现为:自主学习的学生在元认知方面,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把自己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和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生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他还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做出合适的反应[2]。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设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着中介作用[3]。

我国学者对自主学习的本质问题也作了一些理论研究,其中庞维国(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的理论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他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化学自主学习是指在化学教学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学习者根据自身的认知风格自觉地确定化学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化学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主动建构过程。其中既包含学习者、化学学习内容及其物质载体,也包含学习组控者。

为了进一步把握自主学习的涵义,我们有必要对自主学习的特征作进一步的阐述。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指出,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5]。具体的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6]:

(1)学习者参与并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

(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2.1.2 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心理学把能力定义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按照这个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可以理解为:自主学习能力是顺利地完成自主学习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实质上是一种学习上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个体心理品质和创造精神,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

自主学习能力应当包括:自我定向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定向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正确地了解自己、诊断自己、把握自己、确定自己人生坐标的能力;自我选择能力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自主制订学习计划、自主确立学习方式、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媒体、有效地完成学习活动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学习者控制和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修正与完善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战胜困难与挫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达到的目标,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研究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针对自己情况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能动地锻炼自己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掌握知识、获取技能、获得发展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不是无师自通,而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2.2 自主学习的相关学习理论。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它主张心理学者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蕴藏着独立学习的潜能,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包括个人认知,情感等。人的主动性是通过内部控制才得以实现的,由此教育情境就需要帮助学生发现自我,了解自己的个性、学习风格、情绪特征、学习动机等思想根源,从而增强学生能动性的自我调控。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作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习观的主要观点:

学习的自主性: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人天生就有好奇心、寻求知识、真理和智慧以及探索秘密的欲望,学习过程就是求知或学习的潜能自主发挥的过程。因此,人的学习以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罗杰斯还提出,如果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的主体性:罗杰斯还主张,最好的和最有效的学习不是学习静止的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学习。要想学会如何学习,必须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学习,而要想掌握学习过程,就必须认真地参与学习过程。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而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事物)意义的过程。学习者的知识与经验是不能通过外部输入传授,而是从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即学习者要对外部的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这里的意义建构是指学习者在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为基础上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以建构自己的理解,原有的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对信息的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持学习者发展对整个问题或学习任务的自”,强调给予学习者解决问题过程或学习过程的自,同时,该理论指导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技能,使学生成为自主的学习者。

2.2.3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类似于科学家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它提倡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强调的是学习探索发现的过程[9]。他的发现学习,并不限于发现人类尚未发现的事物,而是主要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而获得对学习者来说是新知识的过程。

虽然,布鲁纳所指的发现学习主要指学生独立地获得知识的方式,它要比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容易得多,但是,学习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对于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具备善于发现学习和训练有素的认知能力。正如布鲁纳所说的:“发现与惊奇一样,偏爱有良好训练的头脑”。这样善于发现的头脑是在一定的环境作用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对于儿童和学生来说,良好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学习能力的教育和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他说:“某种教养儿童的方式,某种家庭气氛,将会使某些儿童比其他一些儿童更能成为发现者”。

2.2.4 元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莱维尔于1976年提出的“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对制约学习任务完成的诸因素如学习目标、学习能力、学科特点、学习策略等的认识。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元认知体验具体表现在:学习者学习前对自己学习结果(成功或失败)的预感,学习中对学习中内容的难易程度、掌握程度的感觉,学习后对学习结果的感受(如失败的困惑、成功的喜悦)。元认知体验对学习的成功与否具有直接的影响;元认知监控表现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的特点和学习的要求等定出计划、选择策略、评价每一操作的有效性,并根据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元认知监控是学习成功的关键[10]。元认知对学习活动起着整体监控的作用,所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而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做到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的成功。

2.2.5 终身教育理论。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人们试图凭借某种的知识和技能度过一生已不再可能。人类将进入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所描述的“我们正经历一场改变我们生活、交流、思维和发展方式的改革,这场革命使得我们今天知道的东西,到明天就会过时,如果我们停止学习,就会停止不前。”。《学习的革命》中还提到:“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地指出:“教育应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与1989年提出的“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等一起,构成现代教育思想的主旋律,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其中“学会学习”“终身学习”是这一系列教育观念中的核心观念,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化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终身教育要求人们具有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因特网络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信息化的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的个别化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人们获得知识除了靠教师的传授外,更多的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有选择地学习,自主性学习将成为未来社会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因此,今天的教育必须促进学习者终身教育所需要的自主学习能力。

3.实验假设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保持服务意识,转变“教知识”为“教学生学知识”,在教学行为上,进行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自主决策、自主体验、自主醒悟、自主探索”的过程。那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进而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化学学习的“思想与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实验变量

4.1 自变量:教师的态度,教师的吸引力,体验式教学,学生自主决策、自主体验、自主醒悟、自主探索。

4.2 因变量:“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5.教学模式与原则

5.1 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5.1.1 自学辅导式:呈现学习内容和目标――独立学习――个别指导、自学讨论――组织交流,归纳总结――联系整合――巩固――质疑。

5.1.2 实验探究式:

(1)科学抽象式:创设实验情境自主实验探究实验事实科学抽象自主得出结论应用深化。

(2)猜想与假设式:

5.2 教学原则。化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化学学习自主学习需要的前提。为了创设和谐民主的化学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行以下几个转变:

5.2.1 变教师指导为学生首创和集体设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有3个基本要素,即: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学生;被认识的客体―客观世界;促进主体认识和发展的媒体―教师和课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使学生通过活动产生发现真理、获得新知的体验(尽管它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也可以在活动中让学生共同参与设计发现规律、探求新知的方案或实验步骤,并进行寻求真理的实践活动,从而得到自己的感受或评价(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作好引导和调控),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和积极性得到增强,其自我实现的欲望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在师生共同参与“发现”真理的活动过程中,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课堂气氛达到和谐的、美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应该是每个教师所刻意追求的。

5.2.2 变平铺直叙为一波三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化学教学中应力图使教学过程“一波三折”,切忌平铺直叙。因此每个新课题的引人往往适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当学生的思维沉浸于一个新鲜的问题情境之中的时候,他的自主学习的需要就得到了强化,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他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在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师一生、生一生活动获得解决后,教师的任务是不能让学生产生满足感,此时应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创设出较原来层次更高而“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新的问题情境,并组织问题解决。在这样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思维层次由低到高的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不断强化,自主学习需要不断增强。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新颖性,并能引人入胜。

5.2.3 变“被动回答―接受”为“主动回答―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到师―生双边教学模式,再到师―生、生―生活动的多边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其中多边教学模式,可让学生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的气氛,这样的结果,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学习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此时的学生如果有了学习体会就会情不自禁的要求发言,或学生相互之间发生自发的小范围的讨论,而接着对学生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可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可选用“发现学习”模式、“集体讨论技术”模式等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当然,教师要能顺利地应用多边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质疑,即使其观点是错误的或质疑的质量较低,教师也应对其提出表扬。

5.2.4 变“单纯的知识教学”为“知识、情感并举”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心灵教育”过程,是一种内在的学习过程当一个人对事物有所认识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喜、怒、好、恶的情感,因而教师既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又要发展他们的积极好学的情感,以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善于分担学生的情感。教师应尽可能地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认识错误和情绪上的障碍,并及时帮助他们校正和克服。

(2)及时肯定学生的发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发现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并向全体学生肯定这种发现的价值。同时教师应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说明,并及时作出反应,使学生产生一种被尊重的自豪感。长期坚持如此教学,就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甚至达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能为学生所心领神会的效果。

(3)提出和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学生当前所关心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逐步地引导他们的思维指向集中到教学目标上来。

6.实验过程

1.实验对象:实验班 宾阳中学高一435班

对比班 宾阳中学高一434班

2.实验方法:行动研究法

7.实验结果分析

附录一

案例:氯气 自主实验探究教学片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发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猜想与假设式)。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将一朵鲜艳的红花放入一瓶黄绿色的氯气中观察,提出问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呈现自主学习内容

引导自主设计实验

指导实验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气体发生、净化、收集、尾气吸收)

已知氯气有毒、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并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化学方程式:

MnO2+4HClMnCl2+2H2O +Cl2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气体装置

1.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HCl、H2O)

2.除杂试剂(饱和食水盐、浓硫酸)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尾气吸收试剂(氢氧化钠溶液)

组装气体装置,收集氯气

思考

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个别自主实验提供自主学习的时空

注重自主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指导小结刚才红花褪色,是不是氯气使它褪色的呢?是不是氯气有漂白性呢?

一张干燥的红纸和一种湿润的红纸分别放入氯气中

说明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有漂白性

实验证明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思考、小结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指导假设、验证实验

指导小结

……是什么使得红色褪去呢?

假设:氯气、盐酸、次氯酸

盐酸滴到纸上

干燥的氯气和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应该是次氯酸有漂白性

……

思考、自主实验

……

注重自主实验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

续上表

实验引入将一朵鲜艳的红花放入一瓶黄绿色的氯气中观察,提出问题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

演示实验

指导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

指导小结

氯气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么证明?

在装氯气的瓶中注入少量水

新制的氯水中可能含有哪些粒子?如何证明?(H2O、Cl2、HClO、Cl-ClO-、H+、OH-)

有黄绿色―Cl2 ;氯水能使红纸红色褪去――HClO;滴入酸化的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Cl-

验证假设

氯水中可能含有微粒:H2O、Cl2、HClO、Cl-、ClO-、H+、OH-

观察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方案

思考、小结

注重自主实验探究

自主学习方法指导

联系整合

指导小结漂白粉的成分是氯化钙和,它的漂白原理是什么?

次氯酸钙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HClO而具有漂白性思考

小结联系整合

组织应用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氯气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激发课外自主学习动机

布置作业有关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与水反应的习题提供课外自主学习的时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氯气 (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MnO2+4HClMnCl2+2H2O +Cl2

2.氯气中可能含有的杂质(HCl、H2O)

3.除杂试剂(饱和食水盐、浓硫酸)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尾气吸收试剂(氢氧化钠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1)HClO的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2HClO2HCl+O2

(2)新制氯水中含有微粒:H2O、Cl2、HClO、Cl-ClO-、H+、OH-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 NaClO+H2O

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HClO+CaCO3

附录二

高中学生化学自主学习调查问卷

答题要求:你认为叙述正确的或符合你的情况的,请按要求选择适合的选项,A代表“完全同意”,B代表“基本同意”,C代表“基本不同意”,D代表“完全不同意”。

1.我学习化学有明确的目标。

2.除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外,我有自己的自学计划。

3.为了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化学,我会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

4.我能自觉地预习、复习。

5.上课时,我想睡觉时能提醒自己要坚持听课。

6.教学中,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的任务,我一般都难以完成。

7.化学学习当中,我觉得自己的学习毅力不够。

8.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不要求交,我也能自觉完成。

9.我能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现和总结错误,找出原因并从中有所收获。

10.我常与教师或同学交流学习化学的体会和经验,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

11.在做作业前,我经常先把课本知识弄懂后再做,这样可以事半功倍

12.教学过程中,凡是自己能弄懂的问题,我都希望通过自主学习弄懂

13.课堂上我希望老师给我们自己自主学习

14.课堂上,我希望不用自己思考,老师直接把结论告诉我们。

15.我常思考最佳的,最有效的化学学习方法。

16.我对能正确解答的习题常思考在哪一步耗时较多,并对有关知识加强复习。

17.交作业、试卷前,我会仔细检查。

18.学习一部分内容后,我检查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

19.每用一种方法解题过后,常思考我用了哪些化学知识和原理。

20.测验后,我常总结自己做错的原因,避免在下次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

21.我经常总结自己自主学习化学的成功经验。

22.我常反思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3.我常反思自己的自主学习活动,反思自主学习效果欠佳的原因。

24.我经常自觉地做错题笔记,并对错误原因仔细分析。

25.我对所解的习题常试图用多种解法求解,并比较其优劣。

26.对自己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常犯的错误,已采取一定的措施以防再犯。

27.对自己善于解答的习题,自己清楚为什么善于解答这类化学问题。

28.对不善于解答的化学问题,自己清楚以后该怎么做。

篇8

范的第一条(目的意义)为推动连锁超市的规范化运营,提高超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增强消费者购物信心,提升整个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第二条(适用范围)该规范适用于经营有食品项目的超市、便利店和大型综合超市等业态,逐步完善与食品操作相关的一系列过程。

二条和员工的培训第三条

范的(基本原则)本规范是建立在HACCP、GMP和我国相关法律基础上,同时考虑了超市的现阶段发展水平、可操作性等因素,着重说明了企业在食品的采购、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应避免所有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的因素。

本规范是推荐企业实施的实用操作手册,对企业的经营起指导作用。各企业应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学习执行。

第四条(术语定义)生鲜食品:按照加工程度和保存方式不同,包括初级生鲜食品、冷冻冷藏食品和自制食品三大类。

初级生鲜食品:凡属于新鲜的、未经烹饪等热加工的蔬菜和水果;禽畜肉、水产品等,经简单处理后在冷藏、冷冻或常温陈列架上贩卖的食品。

冷冻冷藏食品:包括冷冻食品和冷藏食品两类。冷冻食品:以农、畜、水产原料经加工调理,急速冷冻在-18℃以下储存并出售的食品。冷藏食品:以农、畜、水产原料经加工调理,急速冷却在4℃以下储存并出售的食品。

原材料:供烹饪加工制作食品所用的一切可食用的物质和材料。

自制食品:经过烹饪、腌渍等加工处理后的熟食、面包点心和其它即食食品。

即食食品:指对经过烹制成熟或者腌渍入味后的食品进行简单制作,即可食用的菜肴。包括熟食、冷菜、冷荤、凉菜、卤味等。

半成品:指食品原料经初步或部分加工后,尚需进一步加工制作的食品或原料。

成品:指经过加工制成的或待出售的可直接食用的食品。

预包装食品:指经预先定量包装,或装入、罐入容器中,向消费者直接提供的食品。

散装食品:指无预包装的食品、食品原料及加工半成品,但不包括新鲜果蔬,以及需清洗后加工的原粮、鲜冻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等。

自有品牌:指零售企业用自己的商标注册产品,自设生产基地或者选择合适的生产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并利用自己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的商品。

标签:本规范所称标签为食品标签,是指预包装食品容器上的文字、图形、符号,以及其他说明物。

中心温度:指块状或有容器存放的液态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中心部位的温度。

清洗:指利用清水清除原料夹带的杂质和原料、工具表面的污物所采取的操作过程。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破坏、钝化或除去有害微生物的操作,消毒不能完全杀死细菌芽胞。

交叉污染:指通过生的食品、食品加工者、食品加工环境或工具把生物的、化学的污染物转移到食品的过程。

超市购物环境:由超市的内部经营空间及与经营相关的设施设备和附属场所组成,包括商品陈列设施、设备布局、安全环境设计、停车场设施等。

营销设施设备:与超市经营直接相关的机器、设备、工具,如电梯、照明系统、收银机、货架、冷柜、手推车、购物筐等。

附属设施设备:对经营管理起到支持和辅助作用的场所、机器、设备、工具,如停车场、库房、收货区、消防系统、防盗设备、更衣柜、卫生间等。

从业人员:指零售企业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销售等相关工作的人员。

第五条对超市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要求

(一)基本要求

从业人员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和培训,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和食品卫生培训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操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手外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呕吐、流眼泪、流口水、咽喉痛、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卫生病症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应随时进行自我医学观察,不得带病工作。

企业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

(二)从业人员个人卫生

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理发、勤洗澡。工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化妆、不抹香水、不戴耳环、戒指等外露饰物。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时,手部应进行清洁并消毒,并使用经消毒的专用工具。

(三)人员的培训

企业应对新入职及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了解企业相关规定和工作流程,掌握各个环节过程中保证食品安全的要点,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定期对从业人员应进行培训和考核,记录并存档培训和考核的情况。

第二章采购环节

第六条(要点说明)抓好商品质量管理,采购过程是关键。采购环节的关键是索证索票。

第七条(工作手册)企业应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配备以下工作手册:规范的采购流程工作手册、商品采购标准手册。

第八条供应商审核

(一)供应商引进的条件

企业应有明确的供应商引进标准。

(二)资质审核

了解供应商的企业资质信用情况。主要审核的资质材料包括:供应商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一般纳税人证书;组织机构代码(集团化公司有其所属分、子公司使用集团组织机构代码的情况);卫生许可证;企业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

进口商品在国内未进行商标注册的,进口商要出示承诺书,注明该类商品今后涉及的一切侵权、冒用商标等行为均由进口商承担。供应商为进出口贸易公司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或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生产商生产许可证;自有品牌需提供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委托加工备案申请书。

全部资质材料应查看正本或清晰的正本复印件,同时留存企业盖章复印件。

供应商经营范围应在资质材料中限定的有效范围内。

商标注册人应与营业执照注册人一致、如不一致则需核准转让注册商标证明。

(三)对供应商的评估审核

采购人员在供应商自评的基础上,依据同行业标准或企业执行标准,通过照片、图片、其他资料,进行考评。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上报材料进行复评,并有一定比例的抽检,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实地考察项目应具体明确。

对高风险、技术含量低、非知名品牌及自有品牌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企业产品执行标准的要求组织生产,确保产品的理化、卫生、感官等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

第九条商品审核

(一)商品资质的审核

审核加盖供应商公章的有效资信材料(复印件):商品条码系统成员证书;属专利性质商品的专利证书;商品进入该地区销售的许可证;商品检验报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绿色食品证书;原产地域专用标志证明;酒类批发许可证;国产酒类专卖许可证;酒类流通备案登记表;动物防疫合格证;有机农产品证书;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批准文件等。

进口保健食品批准证、进口保健食品卫生证书;进口食品标签审核证书;进口动植物须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入境货物通关单。

(二)实物审核

样品包装的审核;食品品质的直观判定;包装内合格商品的重量应达到规定重量;每批商品应配有商品批次合格证明。

(三)商品评定标准

按照商品执行标准从产品分类、感官、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净含量、检验规则、出厂检验、标志、包装、运输、储存等方面进行评定。

企业根据企业采购标准向供应商提出商品的等级和质量要求,按质论价,等级标准应包括:品质、卫生、规格、感官、色泽、状态、年份、季节等方面。

(四)索证索票

有标准的索证索票流程和制度。

除了第九条(一)中规定供应商提供的相关资质文件之外,门店人员还要对生鲜商品,如:禽、肉、水产等商品实行按进货批次索要检疫证明和进货票据,并详细记录进货来源、品名、数量、日销售量,做到一旦发现问题,可以迅速追溯到生产源头。

如法律法规对资质材料有特殊要求,厂商应按指定内容及日期提供。

商品的质检报告必须是经省、地(市)局以上政府部门授权认可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的检测部门出具的质检报告,检测项目必须是按照商品的执行标准进行全项检测。

资质材料中注明有效期的以注明期限为终止日期。

第十条采购流程管理

(一)采购工作流程

企业应有明确的采购工作流程,采购人员应认真执行流程。

(二)采购流程中的要点

索证索票应严格、细致、全面、完整;应存档每一种商品的样品或图片资料;

应对高风险商品、自有品牌商品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企业应设立与采购部门对应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采购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和考核,并签订承诺保证书。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在本环节的职责包括:制订相关审核流程,对供应商和商品的资质进行审核,同时与采购人员保持协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存在质量隐患的供应商和商品有一票否决权。

第十一条(相关报表)供应商基本资料档案和商品基本资料档案。

第三章验收环节

第十二条(要点说明)本环节适用于商品在企业的配送中心或各门店进行商品验收的过程。

超市应制定并执行相关食品的验收流程和标准,以确保其合法、安全和质量符合相关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

第十三条(工作手册)企业应在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建有以下工作手册:进退货工作手册、商品验收标准、企业进退货工作流程、对运输车辆的管理手册。

第十四条商品验收

(一)企业应有保证食品安全的完整的进退货工作流程。

(二)卸货前检查

供应商的送货车辆应保持清洁;商品堆放科学合理,避免造成食品的交叉污染;如对温度有要求的商品应确定商品的温度,记录送货车辆温度,并记录存档。

(三)商品包装检查

核对订货汇总单,所送商品是否和所定商品一致;纸箱标示是否和商品一致,包装有无损坏和受潮;外包装应清洁、形状完整,无严重破损;内包装应无破损,商品的形状完好无损;外包装名称和包装内商品名称一致。

(四)商品质量的基本检查

商品应清洁,并符合企业相关验收标准;商品应无损伤、腐烂现象,无寄生虫或已受虫害现象;对温度有要求的商品应确定商品的温度与包装上指示温度一致,冷冻商品没有曾经解冻痕迹。

(五)定型包装食品的验收

门店收货时,对定型包装的熟食卤味、豆制品等食品应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和专用送货单;对运输工具、包装日期和产品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做好记录;检查食品的保质期,确保其在允收期限范围内;确保包装完好并符合相关要求,数量、批次和送货单一致。

(六)非定型包装食品(包括生鲜食品)的验收

门店收货时,非定型包装产品根据需要应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明,专用送货单据,国家或地方执法机构规定的相关证明文件,如屠宰、加工、检疫、销售的许可证明,相关载具的清洁消毒证明等。对运输工具、加工日期和产品进行验收,同时做好记录。

检查商品的剩余保值期,确保在允收期限内。对保质期较短的生鲜产品须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允收期要求。

确保包装和运输条件(如温度、湿度、卫生状况等)符合法定要求,无交叉污染危险,数量、批次和送货单一致。

检查食品的相关质量指标,包括但不局限于外观、颜色、气味、新鲜度、中心温度等指标。

对高风险产品建议根据产品特点进行定期的理化及微生物检验。

建议有条件的超市建立区域性配送中心,统一食品的验收、存储和配送。

(七)预包装商品标示检查

国产商品标示检查应至少具有以下独立信息(对于最小销售包装表面积小于10平方厘米的产品,可以仅标注:产品名称、生产者名称和生产日期):

a)食品名称;

b)配料表;

c)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固液两项产品)制造者;

d)生产者和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

e)日期标志和储藏指南(产品保质与储藏条件有关的产品);

f)质量/品质等级(国家,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质量/品质的产品);

g)产品的标准号。

进口商品标示检查应至少具有以下独立信息:

a)食品名称;

b)配料表;

c)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

d)进口食品必须表明原产国、地区名;

e)总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

f)日期标志和储藏指南(产品保质期与储藏条件有关的产品);

g)进口商品应有中文标识,中文标识应大于外文标识。

第十五条环境要求

食品验收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定期清扫,无积尘、无食品残渣,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食品验收时应当注意按生产单位、品种分别放置于食品专用栈板上,保证商品分类、分架。做到生熟食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在本环节中应保证冷藏食品脱离冷链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冷冻食品脱离冷链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

第十六条运输包装和车辆验收

食品运输必须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外包装和运载工具,并且要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运输车厢的内仓,包括地面、墙面和顶,应使用抗腐蚀、防潮,易清洁消毒的材料。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

独立包装的杂货类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装车后应有严格全面的覆盖,避免风吹雨淋和阳光直晒;运输过程中不得和其它对食品安全和卫生有影响的货物混载。有条件单位推荐使用箱式车辆运输。

直接食用的熟食产品必须采用定型包装或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密闭容器包装,并采用专用车辆运输,严格禁止和其它商品、人员混载。推荐使用专用冷藏车运输。

冷藏、冷冻食品必须用专用冷藏、冷冻载具运输,应当有必要的保温设备并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保持安全的冷藏、冷冻温度。有条件单位推荐使用温度跟踪器进行记录,特别是对于长途运输的食品,保证食品在运输全过程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

整个运输过程应科学合理,运输车辆应定期清洁,保持性能稳定,符合规定的温度要求,使运输商品处于恒定的环境中。

食品在运输过程中,冷藏车要全程开机制冷,冷藏温度应在-2℃~5℃,冷冻温度应低于-18℃,以防变质。不得将有冷藏、冷冻要求的食品在无冷藏、冷冻的条件下运输。

第十七条工作要点

验收工作人员应比较相关文件,以确保商品品种符合要求。如确定有所差异,应即刻通知送货人员。

如发现商品有损坏的情况,应在相关单据上记录所有损坏情况。建议对货物损坏情况进行拍照并存档。

对于商品验收的全部信息数据,验收人员应和供应商方面一起确认,并保留双方签字单据。

在退货过程中,对那些确定能够威胁健康的商品,建议企业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或进行协议销毁,而不是退货给供应商。

第十八条(相关报表)食品类商品每日验收QA报告和运输车辆配送单。

第四章食品存储控制

第十九条(要点说明)适用于企业在门店库房、配送中心商品存储环节过程的管理。企业应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行仓储管理。

第二十条(工作手册)企业应配备出入库工作管理手册。

第二十一条环境要求

贮存食品的场所、设备应当保持清洁,定期清扫,无积尘、无食品残渣,无霉斑、鼠迹、苍蝇、蟑螂,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如:杀鼠剂、杀虫剂、洗涤剂、消毒剂等)及个人生活用品。

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食品冷藏、冷冻贮藏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食品冷藏、冷冻贮藏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存放。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志,外显式温度(指示)计便于对冷藏、冷冻柜(库)内部温度的监测。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应做到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食品在冷藏、冷冻柜(库)内贮藏时,为确保食品中心温度达到冷藏或冷冻的温度要求,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冷藏、冷冻柜(库)应由专人负责检查,定期除霜、清洁和维修,保持霜薄气足,无异味、臭味,以确保冷藏、冷冻温度达到要求并保持卫生。

第二十二条商品管理

在食品专用独立仓库或存储区域,和其它食品有适当物理分隔避免受到污染。按常温、冷藏和冷冻等不同存储要求相应存放食品。

食品存储仓库和货架的设计应满足食品卫生要求和先进先出的操作原则。

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内包装应使用合法安全的食品级包装材料;外包装要满足相关运输和存储安全及质量要求。散装食品入库前应转移进带盖的食品专用周转箱存放。

在冷库存放的食品应分类、分架,按生产单位、品种分别放置于食品货架上或食品级的专用栈板上,做到生熟食品分开存放于不同的冷库内,避免交叉污染。

不同类别的商品应分库或分架存放,库房内备有相应的货架和货垫。

食品外包装应完整,无积尘,码放整齐,隔墙离地,要便于检查清点,便于先进先出。

常温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适宜(按不同产品的具体要求)、干燥的库区,避免阳光照射。

冷藏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湿度适宜的冷藏库中。新鲜蔬菜、水果的存放温度应控制在5-15°C。要求冷冻存放的食品应储存在温度-18°C以下冷冻库中。冷库要定期检查、记录温度、定期进行除霜、清洁保养和维护。库房内安装温度表、湿度表。冷藏库(柜)温度为-2℃~5℃以下。冷冻库(柜)温度低于-18℃。热柜的温度达到60℃以上。不得将有冷藏、冷冻要求的食品在无冷藏、冷冻的条件下储存。

根据商品储藏要求进行相应的湿度控制。

第二十三条流程管理要点

超市应建立食品储存、报废和出入库台帐,详细记录所采购食品特别是熟食卤味的品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号)、进货日期、保质期、进货数量、运输包装、产品质量等信息,确保食品从采购、运输、储存到销售环节的可追溯性。

库内储存商品应有明确直观的标识信息。标识信息至少包括货号、品名、数量等。

超市配送中心或门店仓库应按“先进先出”原则发货给销售部门。认真执行食品入库出库检验登记制度,做到登记清楚,日清月结,帐物相符。对库存商品应定期盘点检查,确保无过期报废食品,并做好相关台帐记录。

冷冻和冷藏食品在装卸和出入库必须保证冷链的持续有效,任何环节中商品脱离冷链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对货物验收相关单据的整理应科学有效,不应有遗漏。

商品在入库时,必须经过验收通道由收货部人员负责验收,并按进货日期分类编号,按类别存档备查。

对库存商品定期进行保质期和质量检查,发现将过期或腐败变质商品应及时处理。

对货物的存放应有系统的管理,将货物放置在规定的区域范围内,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十四条(相关报表)出入库记录表和特殊商品登记表。

第五章食品现场制作

第二十五条(要点说明)企业在配送中心和门店中,有对食品进行加工的这一过程。加工操作规程应包括对食品粗加工、切配、烹调、凉菜配制、现榨果蔬汁及水果拼盘、点心加工、裱花操作、烧烤加工、生食海产品加工、备餐及供餐、食品再加热和工具、容器清洗、消毒、保洁、食品配送等各道操作工序的具体规定和详细的操作方法与要求。

企业应按本规范有关要求,根据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原则,制定相应的加工操作规程。

加工操作规程应具体规定标准的加工操作程序、加工操作过程关键项目控制标准和设备操作与维护标准,明确各工序、各岗位人员的要求及职责。

应教育培训员工按照加工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使其符合加工操作、卫生及品质管理要求。

第二十六条(工作手册)企业应配备明确的加工工艺;加工配方;详细记录表单;简单明晰的标准洗手方法/图例展示;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清洁要点;食品加工环节的控制要点工作手册。

第二十七条食品加工人员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遵从本规范超市食品安全从业人员要求,见第五条。

(二)从业人员个人卫生

食品加工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理发、勤洗澡。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帽(操作间操作人员还需戴口罩)、鞋子,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化妆、不抹香水、不戴耳环、戒指等外露饰物。

操作时手部应保持清洁,操作前手部应洗净。接触直接入口食品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并使用经消毒的专用工具。

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用清水清洁消毒双手:

a)开始工作前;

b)处理食物前;

c)上厕所后;

d)处理生食物后;

e)处理弄污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

f)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

g)处理动物或废物后;

h)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

i)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双手活动(如处理货项、执行清洁任务)后。

操作人员进入操作间时宜再次更换操作间内专用工作衣帽并佩戴口罩,操作前应用流水严格进行双手清洗消毒,操作中应适时地消毒双手。不得穿戴操作间工作衣帽从事与操作间内操作无关的工作。

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食品处理区内不得有抽烟、饮食及其它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进入食品处理区的非加工操作人员,应符合现场操作人员卫生要求。

(三)从业人员工作服管理

工作服(包括衣、帽、口罩)宜用白色(或浅色)布料制作,也可按其工作的场所从颜色或式样上进行区分。

工作服应有清洗保洁制度,定期进行更换,保持清洁。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人员的工作服应每天更换。

从业人员上厕所前应在食品处理区内脱去工作服;待清洗的工作服应放在远离食品处理区;每名从业人员应有两套或两套以上工作服。

食品从业人员要穿工作服、工作帽进入工作区域,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人员操作时要戴口罩,进行工序时要戴一次性手套。

离开工作区必须换下工作服,重回工作区时必须洗手、更衣,消毒完毕才能回到工作区域。工作服、工作帽、口罩要保持干净、本色。

操作生食品后要洗手、消毒,更换干净的工作服以后才能进行接触熟食的操作。进入熟食切配间、糕点裱花间等操作间要洗手、消毒,更换干净的工作服以后才能进行食品加工操作。

由专人加工制作的操作间内,非操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不得在操作间内从事与加工无关的活动。

第二十八条环境要求

食品加工场所周围环境应整洁,保持适当温度湿度,配备合适的温度、湿度,防蝇虫及灰尘控制设施和设备,具备独立的排水、排污设施。食品加工场所周围直线距离应在10米内不得有粉尘、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扩散性污染源,不得有倒粪站、化粪池、垃圾站、公共厕所和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场所。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标准、规范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食品生产加工场所外卫生状况良好;加工间卫生良好,采光、通风良好,空气质量符合要求,并要设置灭鼠、灭蟑、防虫设施。现场制作必须有足够的用房面积,生产过程、所用设备、设施、公用器具、容器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

食品加工区应设有与加工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原料贮存、整理、清洗、加工的专用场地,如粗加工间、精加工间、熟食切配间、糕点裱花间等,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合理,不同阶段的加工制作必须在核定区域内进行,不得擅自搬离核定场所,防止交叉污染。

各食品加工区域应设有独立的冷藏(保温)、防蝇、防尘、加工用具和容器清洗消毒、废弃物暂存容器等卫生设施,配备符合卫生要求的流动水源、洗涤水池和下水道。

食品处理区应按照原料进入、原料处理、半成品加工、成品供应的流程合理布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宜为生进熟出的单一流向,并应防止在存放、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成品通道、出口与原料通道、入口,成品通道、出口与使用后的餐饮具回收通道、入口均宜分开设置。

熟食切配间和糕点裱花间的墙面和地面应当使用便于清洗材料制成,操作间内应当配备空调、紫外线灭菌灯、流动水(净水)装置、冰箱、防蝇防尘设施、清洗消毒设施和温度计等。操作间每天应当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操作间内温度应当低于25℃。

在食品加工区的暂存的食品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应严格分开一定的安全距离,分别使用易于识别的专用容器,使用明确的标签识别。原材料和其它生食要和熟食分别使用专用冷柜或冷库存放,避免生熟交叉污染。

粗加工操作场所内应至少分别设置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清洗水池,水产品的清洗水池宜独立设置,水池数量或容量应与加工食品的数量相适应。食品处理区内应设专用于拖把等清洁工具的清洗水池,其位置应不会污染食品及其加工操作过程。

食品加工区的地面、食品接触面、加工用具、容器等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由专门人员负责配制有关加工用具、容器和人员的安全消毒液。

第二十九条设备设施要求

备有标准的三水消毒池。

熟食、凉菜切配间和裱花间前应设有预进间,避免交叉污染。预进间内应安装紫外线消毒灯。

加工用器具应生熟分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防尘防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在每道加工程序完成后严格清理、消毒。

刀具用后应置于专用刀架之上;砧板应立放、干燥,以抑制微生物繁殖,并做到“三面”(砧板面、砧板底、砧板边)光洁。

机器设备表面均不得有积土、积水、油污、面垢、杂物等污渍;机器设备内部应定期清扫,避免有害菌滋生。

冷冻、冷藏及保鲜设备内外部均应保持清洁卫生。

每日营业结束后,对各种加工用器具按消毒程序进行消毒,使用的消毒方法或药物,必须经当地卫生监管部门认可才能使用,并掌握好消毒时间,药物浓度及使用方法。

应采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进行消毒。

消毒后的加工用器具应放入防尘、防蝇、防污染的专用密闭保洁柜内,已消毒器具与未消毒器具应分开存放,并有“已消毒”、“未消毒”标记。

第三十条重点品类商品加工管理要点

加工前,应进行认真的检查原材料。如发现有腐败变质迹象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和使用。加工后的食品或半成品应避免污染,和原材料分开存放。

(一)粗加工类

各种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应洗净,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应分池清洗,水产品宜在专用水池清洗,禽蛋在使用前应对外壳进行清洗,必要时消毒处理。

易腐食品应尽量缩短在常温下的存放时间,加工后应及时使用或冷藏。已盛装食品的容器不得直接置于地上,以防止食品污染。生熟食品的加工工具及容器应分开使用并有明显标志。

(二)烹调加工类

不得将回收后的食品(包括辅料)经烹调加工后再次供应。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需要冷藏的熟制品,应尽快冷却后再冷藏。

(三)凉拌菜

操作间使用前应进行空气和操作台的消毒。使用紫外线灯消毒的,应在无人工作时开启30分钟以上。操作间内应使用专用的工具、容器,用前应消毒,用后应洗净并保持清洁。

商品的剩余保值期,确保在允收期限内;,同时做好记录。送货单。供加工凉菜用的蔬菜、水果等食品原料,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带入凉菜间。制作好的凉菜应保证在当天内销售完,并用明确指示牌告知消费者选购后尽快食用。

(四)现榨果蔬汁及水果沙拉

用于现榨果蔬汁和水果拼盘的瓜果应新鲜,未经清洗处理的不得使用。制作的现榨果蔬汁和水果沙拉应贮存温度10℃以下。

(五)面包类、裱花类和主食厨房

未用完的点心馅料、半成品点心,应在冷柜内存放,并在规定存放期限内使用。

奶油类、肉类、蛋类原料应低温存放。水分含量较高的点心应当在10℃以下或6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贮存。

蛋糕胚应在专用冰箱中贮存,贮存温度10℃以下。裱浆和新鲜水果(经清洗消毒)应当天加工、当天使用。植脂奶油裱花蛋糕储藏温度在3±2℃,蛋白裱花蛋糕、奶油裱花蛋糕、人造奶油裱花蛋糕贮存温度不得超过20℃。

(六)烧烤类商品

烧烤时宜避免食品直接接触火焰和食品中油脂滴落到火焰上。

(七)再加热食品

无适当保存条件(温度低于60℃、高于10℃条件下放置4小时以上的),存放时间超过4小时的熟食品,需再次利用的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

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方可供消费者食用。

加热时中心温度应高于70℃,未经充分加热的食品不得供消费者食用。

(八)重要用具

用具使用后应及时洗净,定位存放,保持清洁。消毒后的餐用具应贮存在专用保洁柜内备用,保洁柜应有明显标记。餐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应定期检查消毒设备、设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不得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具。

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用具应分开存放,保洁柜内不得存放其他物品。

第三十一条食品加工工艺流程

食品加工工艺流程布局应按照从生到熟的流程设计,不得出现混流或回流现象。不同阶段的加工制作必须在核定区域内进行,不得擅自搬离核定场所,以防止交叉污染。

食品加工过程中坚持“随手清洁”。接触食品的工用具、容器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妥善保管;接触及盛装生食品材料和熟食的器具应当有明显标志区分,使用前严格消毒;加工工具要放置在固定场所,不得直接放在熟食上,每小时至少消毒一次。

食品加工过程中对于影响食品卫生和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应设立妥当的控制措施。

具备必要的防止异物进入食品的控制手段。

采用安全可靠的食品解冻方法,使用冷藏解冻或流水解冻,严禁死水或在室温下自然解冻。

烘烤、腌卤、煎炒食物时要注意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的安全水平并保持足够时间。

改刀、分装等熟食加工操作应在切配操作间内进行,非操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操作间,非操作间内使用的加工用具、容器,不得放入操作间。

食品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工业用的漂白剂、色素等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应用食用级的添加剂,并控制剂量,保证对人体无害。

按照企业标准的工艺要求执行,供应商应严格按照工艺和关键控制点操作。一般工艺流程包括:原料筛选、添加剂使用、产品成型、温度控制、包装、称重。

为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中毒事故,在加工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a)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品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

b)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温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

c)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提醒消费者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d)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一些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e)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第三十二条相关报表

加工操作过程关键项目:每日加工熟食的品名;加工和分装时间数量;关键原材料的品名、数量、批号、保质期;加工过程关键参数,如加热时间、食品中心温度等。

卫生检查情况、场所、设施、设备清洁计划表;工具清洁计划表;常用消毒剂及化学消毒使用情况;检验结果及投诉情况、处理结果以及发现问题后采取的措施。

第六章食品销售环节

第三十三条(要点说明)为保证食品安全,企业在商品(加工后)上架-销售过程中,应遵循的食品安全销售管理流程。

第三十四条(工作手册)企业应有简单明了的销售手册,明确工作人员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点;详细记录每天销售的食品的品名、数量等详细信息;详细记录每天销毁的食品品名、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号)、销毁数量、销毁方式和负责销毁的人员。

第三十五条人员管理

(一)从业人员的管理

遵从本规范食品加工人员管理要求,见第二十七条。

(二)对消费者的宣传和引导

通过宣传,对消费者普及食品安全的相关常识。加强信息的交流,给消费者知情权。

通过宣传,引导消费者进行健康购物,避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让消费者了解到如何进行健康购物,在保证自身和其他消费者安全消费的条件下,促进健康、文明消费的发展。

第三十六条环境、设施和设备管理

陈列清洁程序,员工必须使用恰当的用品,正确实施清洁程序。明确每天的清洁计划,每天填写清洁工作记录。

清洁设施适合,工作情况良好。刷子、刮水器使用恰当并清洁,有足够的刷子、刮水器、纸。灭蝇灯工作情况正常,且清洁。紫外线灭菌灯工作正常,食品上方灯防爆膜或灯罩状况正常。

清洁主要内容:地板、墙壁、天花板、货架、地漏、管路、无水积和液滴、展示柜的玻璃、销售及品尝用具、架子、灯罩、价格牌不得接触食品、周转箱等。

检查与食品有关的加工器具的破损、断裂、生锈状况,并清洁:容器、刀具、勺子、周转箱等。

针对不同品种食品的储存陈列要求配备相应的陈列保鲜设备:

a)销售需冷藏的定型包装食品可以采用敞开式冷藏柜或冰台,自行简易包装和非定型包装食品,应当采用专用封闭式冷藏柜,冷藏柜温度应当在-2℃~5℃,冷藏柜应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b)销售需冷冻的定型包装食品可以采用敞开式冷冻柜,自行简易包装和非定型包装食品,应当采用专用封闭式冷冻柜,冷冻柜温度应低于-18℃,冷冻柜应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c)销售自行简易包装和不改刀非定型包装熟食食品,应当采用专用封闭式热保温柜,保温柜温度应当高于60℃,保温柜应配有温度指示装置。

d)销售非定型包装熟食卤味的,应当设有专门的操作间,另设有流动水源、预进间。操作间的墙面和地面应当使用便于清洗材料制成,操作间内应当配备空调、紫外线灭菌灯、流动水(净水)装置、冰箱、防蝇防尘设施、清洗消毒设施和温度计等。

e)操作间每天应当定时进行空气消毒,操作间内温度应当低于25℃。改刀、分装等加工操作应在操作间内进行,非操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操作间,非操作间内使用的工用具、容器,不得放入操作间。

f)生鲜食品的销售区域应按照产品不同种类划分,配备相应的专用陈列和加工设备,如货架、容器、冰鲜台、水族箱、切割台、加工台,以及相应的设备等。销售区域内配备流动水源、清洁消毒设备、下水道。

g)食品销售区的地面、食品接触面、加工用具、容器等要保持清洁,定期进行消毒。由专门人员负责配制有关加工用具、容器和人员的安全消毒液。

h)对于需冷藏的食品,冷藏柜温度必须保证24小时在4℃以下,企业(商场)不得在夜间断电。

第三十七条商品管理

(一)食品销售时陈列必须符合其自身保质储存条件

冷藏定型包装食品可以采用敞开式冷藏柜或冰鲜台陈列;自行简易包装和非定型包装食品,应当采用专用封闭式冷藏柜。

冷冻定型包装食品可以采用敞开式冷冻柜陈列;自行简易包装和非定型包装食品,应当采用专用封闭式冷冻柜。

自行简易包装和不改刀非定型包装熟食食品,应陈列于专用的低温陈列柜或封闭式热保温柜。

非定型包装熟食卤味应当设有销售操作间改刀并陈列。

直接入口食品和不需清洗即可加工的散装食品必须有防尘材料遮盖,设置隔离设施以确保食品不能被消费者直接触及,并具有禁止消费者触摸的标志,由专人负责销售,并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及包装服务。

供消费者直接品尝的散装食品应与销售食品明显区分,并标明可品尝的字样。

超市内的食品类商品不应与洗涤剂、杀虫剂、消毒剂类商品混放,应保持一定间距,避免交叉污染。

(二)销售食品的包装和标识

食品的包装材料应达到相关国家和地方卫生标准的要求,不含影响食品质量及消费者健康的有害成分,包装强度设计应足够承受保质期限内的搬运、储存而不影响食品的质量。

定型包装食品的陈列外包装上应该按国标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要求清晰标注相关信息。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清单、配料的定量标示/净含量和沥干物(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日期标示和贮藏说明、产品标准号、质量(品质)等级以及其他强制标示内容。

陈列散装食品时应在盛放食品的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标识出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超市必须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并保证消费者能够获取符合要求的完整标签。

销售需清洗后加工的散装食品应在销售货架的明显位置设置标签,并标注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超市应保证消费者能够方便地获取上述标签。

由超市重新分装的食品应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级包装材料。其标签应按原生产者的产品标识真实标注,必须标明以下内容:食品名称、配料表、生产者和地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等。

(三)销售食品的保质期和销售期限

食品的保质期应严格遵守相关卫生和质量标准的规定,上架销售的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质期内,做到先进先出,并为消费者预留合理的存放和使用期。

由生产者和超市预包装或分装的食品,严禁延长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已上市销售的预包装食品不得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

对于散装食品,应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区分销售,先进先出,并明确生产日期。如将不同生产日期的食品混装销售,则必须在标签上标注最早的生产日期和最短的保质期限。

定型包装食品按照制造商标注于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管理。散装食品标签应明确标注包装日期,如同时标注生产日期,则生产日期必须与生产者出厂时标注的生产日期相一致。

超市自制的生鲜产品,如可以直接烹调的配菜、熟食卤味等保质期不得超过当日。

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应在经营场所内就地以捣碎、染色等破坏性方式处理销毁,不得退货或者换货。

(四)有全面完备的销售记录

第三十八条(相关报表)自控检查表。

第七章问题商品的处理

第三十九条说明

(一)问题商品

企业中,对于不符合有关食品安全规定和标准的商品,或给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或现实危害的问题商品,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启动商品撤架流程。

企业有明确的问题商品撤架工作流程。主要是门店自检发现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任何不恰当的、不安全的、标签错误的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均不得上架销售。

(二)食品安全事件

企业中,对于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一经发生,立即启动食品安全事件处理流程。主要包括顾客投诉,政府部门的抽查、调查以及协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安全事件。

企业有明确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工作流程。对于相关事故的基本状况及处理方式应形成报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月/周统计分析并存档。

第四十条处理方法

应根据食品的可溯源程度,事件影响的大小,健康损害风险的大小等因素,将问题商品或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分析,然后分级别、分步骤地开展实施。

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建立内部应急处理小组,由采购、存储、加工、销售、食品安全管理、法律、市场等部门人员组成,对发生质量或安全问题的食品的应急处理及时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

企业处理问题商品和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方法:超市内部的联动撤架。

企业中各职能部门应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各相关部门有责任全力配合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工作,在第一时间将食品质量和安全信息反馈到食品安全管理部门。

一旦启动产品的撤架机制,各部门应积极配合执行。采购、配送中心和门店应在撤架指令下达后于最短的时间内(48小时内)完成问题商品下架、封存、清点、运输在途食品的跟踪,并将有关信息反馈总部汇总。

应及时提供给消费者、公众、媒体和政府执法机构准确、负责和公正的信息,尽快配合控制流通渠道避免问题食品扩散,调动相关资源尽快查清问题的根源并采取必要的控制及反应手段,尽最大努力把问题食品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危害降低至最低。

应设置内部及外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通报机制,实时掌握上架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状态。对内部和外界发现的相关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进行应急反应和处理。

第四十一条(相关报表)顾客投诉统计-食品类;每月/周商品质量问题汇总与分析;政府抽检商品情况月报表。

第八章超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第四十二条(内容综述)企业食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各项规定应设立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基础上,确保实施并不断改进。

第四十三条工作手册

(一)总则

企业应有明确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相关目标的声明;企业根据自身规定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应建立能够确保食品安全相关程序和管理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控制的文件;应明确各个相关岗位的业务范围,以及具体参考信息、相关程序的交互关系。

(二)记录性文件

有完善的文件管理系统。

保持记录,各项记录均应有执行人员和检查人员的签名,以提供符合要求的证据。

记录清晰完整,易于识别和检索。有关记录至少应保存12个月。

各岗位负责人应督促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记录,并每天检查记录的有关内容。

食品卫生管理员应经常检查相关记录,记录中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督促有关人员采取措施。

第四十四条(基本方针)企业应有明晰的食品安全方针和目标,具体指出实现商品安全需求的方法。

第四十五条企业承诺/管理责任

企业总部应该明确对于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的法人立场,承诺诚信、合法经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质量的食品,要求并管理供应商生产并提供安全、有质量的食品。

配合并帮助有关社会、政府组织建立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公司领导层中有管理代表对食品安全目标负责。企业应该把保证食品安全和质量的目标层层落实到各级员工的工作考核中。做到从公司政策、部门工作目标、门店考核指标、员工业绩及晋升等各方面体制相结合,层层落实责任,坚决贯彻食品卫生安全的方针政策。

第四十六条管理架构

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一年度为标准)以上的企业总部应设置独立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负责本公司内部的自身管理和对食品供应商的质量监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中的专职管理人员,应通过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

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一年度为标准)以下的企业总部应设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管理人员,建立有关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负责本公司内部的自身管理和对食品供应商的质量监控。总部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应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并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具体工作。

收银线内的经营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超市(卖场)门店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下的超市(卖场)门店建议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管理人员,负责本门店的自身管理和对内对外的沟通。门店中的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通过商务部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门店的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应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并根据工作职责开展具体工作。

第四十七条内、外部审核

超市(卖场)管理公司总部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对向本公司提供食品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对其生产能力、卫生状况和产品质量进行不定期的实地考察。

超市(卖场)管理公司总部和门店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对食品供应商、门店和人员考察,考察情况分别直接向公司总部和门店领导汇报,对考察和检查发现的问题应立即要求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改正或进行处理,对情节严重的食品供应商停止其供货,并向当地食品药品监督部门报告。

为保证考核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有条件的超市(卖场)管理公司总部可以委托专业第三方检测机构对供应商、门店的质量和食品安全状况进行定期审核,对高危食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进行质量和安全性检测。

公司领导层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有效性进行定期审核回顾。

第四十八条管理层和员工的培训

(一)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要求

企业应明确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负全责。

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一年度为标准)以上的企业总部应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师一名,负责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食品安全管理员应具备高中以上学历,有从事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经验,参加过专业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身体健康并具有从业人员健康合格证明。

(二)食品安全管理员承担企业食品经营活动管理的职能,主要职责包括:

a)组织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b)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c)检查食品经营过程的食品安全状况并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

全要求的行为及时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

d)对食品安全检验工作进行管理。

e)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督促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和病症的人员调

离相关岗位。

f)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档案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g)接受和配合食品安全监督机构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并如实

提供有关情况。

h)与保证食品安全有关的其他管理工作。

(三)企业应制订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计划,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从

业人员参加各种上岗前及在职培训。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应针对每个食品加工操作岗位分别进行,内容应包括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各岗位加工操作规程等。

(四)企业应制订内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岗位责任制,制订食品安全检

查计划,规定检查时间、检查项目及考核标准。每次检查应有记录并存档。

超市(卖场)管理公司应针对部门、工种设定对应的教育训练要求及内容,

定期对员工进行食品安全技术培训。

门店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对店内员工进行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公司相关

规章以及食品安全保障技能培训。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规范为推荐性规范,文中“应”的内容表示强烈推荐,“不得”的内容表示对食品安全可能产生较大危害的操作,建议性的内容表示最佳实践方法。

第五十条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本规范自日起实施。

附件1:

从业人员洗手消毒方法

一、洗手程序

(一)用流动水(最好是温水)把双手冲湿。

(二)双手涂上适量洗涤剂。

(三)双手互相搓擦20秒以上。

(四)清洁指甲缝和手指之间,包括手腕。

(四)用流动水彻底冲洗双手,工作服为短袖的应冲洗到肘部。

(五)用清洁纸擦干或干手机烘干双手。

(六)关闭水笼头(手动式水笼头应用肘部或以纸巾包裹水龙头关闭)。

二、标准洗手方法

掌心对掌心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

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三、标准的手消毒方法

清洗后的双手在消毒剂水溶液中浸泡或20-30秒,或涂擦消毒剂后充分揉搓20-30秒。

附件2:

常用消毒剂及化学消毒注意事项

一、常用消毒剂

(一)漂白粉: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还含有氢氧化钙、氧化钙、氯化钙等。配制水溶液时应先加少量水,调成糊状,再边加水边搅拌成乳液,静置沉淀,取澄清液使用。漂白粉可用于环境、操作台、设备、餐饮具、工具及手部浸泡消毒。

(二)次氯酸钙(漂粉精):使用时充分溶解在水中,普通片剂应碾碎后加入水中充分搅拌溶解,泡腾片可直接加入溶解。使用范围同漂白粉。

(三)次氯酸钠:使用时在水中充分混匀。使用范围同漂白粉。

(四)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使用时充分溶解在水中,普通片剂应碾碎后加入水中充分搅拌溶解,泡腾片可直接加入溶解。使用范围同漂白粉。

(五)二氧化氯:因配制的水溶液不稳定,应在使用前加活化剂现配现用。使用范围同漂白粉。因氧化作用极强,应避免接触油脂,以防止加速其氧化。

(六)碘伏:0.3—0.5%碘伏可用于手部浸泡消毒。

(七)新洁而灭:0.1%新洁而灭可用于手部浸泡消毒。

(八)乙醇:75%乙醇可用于手部或操作台、设备、工具涂擦消毒。

二、消毒液配制方法举例

以每片含有效氯0.25g的漂粉精片配制1L的有效氯浓度为250mg/L的消毒液为例:

(一)在专用消毒容器中事先标好1L的刻度线。

(二)容器中加水至满刻度。

(三)将1片漂粉精片碾碎后加入水中。

(四)搅拌至药片充分溶解。

三、化学消毒注意事项

(一)使用的消毒剂应在保质期限内,并按规定的温度等条件贮存。

(二)严格按规定浓度进行配制,固体消毒剂应充分溶解。

(三)配好的消毒液定时更换,一般每4小时更换一次。

(四)使用时定时测量消毒液浓度,浓度低于要求立即更换。

(五)保证消毒时间,一般餐具、工具消毒应作用5分钟以上。

(六)应使消毒物品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