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监察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监察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完善市直企业财务约束机制,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国资委决定开展市直有关企业财务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并依据调查结果对加强市直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指导意见。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范围
本次摸底调查涵盖市直企业三个层面。(一)各集团(公司)本部财务管理状况;(二)集团(公司)对下属分子公司的财务监督管理状况;(三)各分子公司自身财务管理状况。
二、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了解企业财务基础工作入手,对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企业国有资产统计、综合绩效评价、财务预决算、财务动态监测、风险控制、利润分配、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重大财务事项审计等财务活动现状进行全方位调查。主要细化为以下十二个方面:
(一)企业基本情况;
(二)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状况;
(三)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状况;
(四)企业成本费用管理状况;
(五)企业应收款项管理状况;
(六)企业投资管理状况;
(七)企业对外担保及高风险业务管理状况;
(八)企业不良资产管理状况;
(九)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状况;
(十)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管理状况;
(十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状况;
(十二)财务总监工作运行情况。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及走访座谈两种方式对市直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各市直企业在详细填列调查问卷的同时要接受市国资委调查小组的实地走访。对集团(公司)下属分子公司的调查由各集团组织实施,调查内容及要求统一执行国资委调查通知。
四、工作要求
(一)请各市直企业在接到调查通知后组织成立调查小组并指派负责人,根据本公司现状如实填写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并依据调查问卷所列11个方面内容形成公司财务管理状况书面调查报告;同时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我委调查人员对你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走访调查;另外,各集团(公司)负责部署所属分子公司的调查工作,下发调查通知及问卷。
(二)请各市直企业对国资委加强和完善市属国有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提出意见与建议,汇同调查问卷报告整理后一并上报。
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效能监察;工作体系
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是构成企业管理的四大核心要件。严密的监督系统是其余三个系统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的重要保障。近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日臻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建章立制,深度参与国有企业管理,内容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覆盖面逐步扩大,在规范管理、提高执行力、预防腐败、防范风险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企业的经营环境、目标、手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体制和制度不够完善,管理和监督不够到位,围绕重大投资决策、成本管理、产权转让等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效能监察工作未能得到深入持续开展,渎职、腐败、侵吞国有资产等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而,如何治本抓源,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体系,发挥其约束和促进的双重作用,遏制违规违纪现象蔓延,推动国有企业向现代企业管理之路迈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体系,不失为国有企业全面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1 效能监察的内涵与特点
2006年出台的《中央企业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对效能监察给出了明确定义,“企业效能监察是企业监察机构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在西方制度经济学“路径理论”的视阈之中,企业只有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避免付出沉重代价。在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科学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围绕管理效率、效果、效益等问题开展效能监察,对企业管理进行再管理,无疑是一条理性路径。
1.1 效能监察与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公司治理结构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委托”理论认为,股东出资者是公司经营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公司全部控制权归出资者所有。但随着股权的日益分散化和多元化,股东们只有支付薪金聘请专业人才进行规模化的经营管理,并凭借严密的契约和监督手段对经营者行为进行限制。这样,监督就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成为公司治理结构调整完善的必然结果。因而,通过效能监察,对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效能情况进行常态化的监督检查,能够及时有效地降低公司治理中的委托风险,节约成本,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1.2 效能监察与管理控制
经典的控制理论认为,所谓“控制”,就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通过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并加以该受控对象上的作用”。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就是通过明确的行动计划和完善的组织机构,不断地反馈信息、发现偏差、纠正偏差,改进工作,进而推动管理组织目标的实现。效能监察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监督检查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为途径,将监察职能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监督约束管理人员行为,提高管理人员履职效能,并对违规违纪行为进行查处,严肃组织纪律,实现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
1.3 效能监察与廉政监察
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须会产生监察”。在政治生活中,“监察”特指行政监察,也就是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监察对象)遵守和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纪律情况进行监督的活动。在国有企业管理中,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都是监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均具有防范风险、预防腐败、提高效能、增加效益的作用,但二者侧重点有所不同。从目标来看,前者侧重于对员工履行行为和履职效能的监察,后者侧重于对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工作的监察。从特点上来看,前者偏重于动态监督和综合监督,后者则偏重于静态监督和专项监督。认清这一点,对于做好效能监察工作至关重要。
2 效能监察工作实践中的误区
2.1 效能监察的认识尚有偏差
近些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将效能监察工作置于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但受传统观念和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些企业对于效能监察的理解和认识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有一种明显的倾向认为,企业应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开展效能监察应该无条件地服务于追求经济效益这个大局,甚至认为过多地开展效能监察会束缚企业的发展。受这种观念影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国企领导者表面上热忱支持效能监察工作,但实质上却认为它只是一种“摆设”,不理解,不重视。还有一种倾向认为,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核心职责是防治腐败,将效能监察工作过多介入企业经营管理是“越俎代庖”。因而,在一些企业管理实践中,效能监察的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产生这两种错误倾向的根本,都是因为一些企业领导者和员工,对于什么是企业效能监察,为什么要开展效能监察,如何开展效能监察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效能监察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没有准确的理解。
2.2 效能监察的机制尚不健全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其内容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要保证效能监察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就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体制和科学的工作运行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虽然一些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起步较早,成效明显,但仍然存在机制运行不力、制度刚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效能监察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完整的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尚未形成,相关制度配套不够完善,大多数企业对于效能监察的领导体制、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成果评价以及激励制度都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致使工作中出现操作难度大、责权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凭借主观经验武断从事等问题,阻碍了效能监察工作良性有序运行。另一方面,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效能监察制度实施的刚性不足,责任追究不力,在企业管理中没有形成敬畏制度、敬畏规则的氛围,没有形成不能违规、不敢违规、不愿违规的风气,使违规者心存侥幸,制度威慑力弱化。
2.3 效能监察的合力尚未形成
在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组织、财务部门、审计部门、法律事务部门共同构成企业监督系统的监督主体,这些组织和部门在不同环节工作,行使着各自的监督检查职责。企业纪检监察组织在诸多监督主体中,处在组织协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综合作用。但由于企业管理实践中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这些组织和部门往往“各自为政”,监督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彼此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衔接和互补,有些部门甚至处于监督与被监督的双重角色之中,职能和定位没有充分明晰。再者,由于“多龙治水”,责任体系不完善,对于各个部门如何参与效能监察,参与到什么程度,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致使实践中一些部门对效能监察工作有抵触情绪,没有把效能监察工作与企业的业务工作同安排、同布署,行动迟缓,影响了整体效能的发挥。
2.4 效能监察的方法相对滞后
效能监察的核心是对企业各类经营管理行为和过程的控制和监督,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由于监督方法的滞后和对企业管理关键环节介入的不充分,导致效能监察浮于表面,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立项,轻落实。一些企业效能监察项目的上报非常及时,但因为方案不够细化,缺少量化和硬性指标,造成工作部署和实施“两张皮”。二是重专项,轻综合。专项监察,是指对某一专门问题或监察对象的某一行为进行的效能监察,如对专项基金使用、某项重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的监察。专项监察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相比之下,综合监察则涉及内容广,更能反映监察对象的全面情况。由于缺乏系统的方案设计,一些企业的效能监察总是停留在专项监察的层面,不能通过综合监察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貌进行系统监控。三是重结果,轻过程。一些企业没有积极打主动仗,而是等到出现问题、接到举报后,才组织事中、事后的效能监察,不能积极有效发挥企业效能监察应有的预防作用与过程监督作用。
3 治本抓源,推动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1 扩大效能监察范围
只有将效能监察由单项监察向综合监察延伸,由事后监察向过程性监察拓展,才能克服企业管理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整体应对经营管理风险的能力。一是要注重对企业决策的监察。要加强对企业总体目标、发展规划、大额资金使用、重大项目投资,重要人事任免、工程项目招投标、主要物资采购等重大问题进行监察,确保企业决策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注重对管理过程的监察。要将效能监察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力求通过过程监管规范一类工作,完善一项制度。例如,应当强化对企业重大资金调配和使用的监督,对资金使用过程和效果进行全程跟踪,及时纠正违规现象。三是要注重对执行环节的监察。要充分发挥效能监察的监督和奖惩功能,着重解决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执行不力和执行梗阻现象,确保企业各项决策落到实处。比如,对于企业重大工程的投资建设,要从工程设计、预算、招标、施工、质量、验收、结算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效能监察,增强决策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2 健全效能监察制度
制度建设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只有强化效能监察制度建设,才能编织出严密的制度网络,避免各项违规操作行为游离于制度和监督管理之外。一是要按照健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效能监察领导机构,完善效能监察工作体系,创建公司效能监察工作管理程序,使企业效能监察的流程更加清晰,工作更加透明,确保遇到问题有纪可依、有章可循,不断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威慑力。二是要推行效能监察项目组责任制,通过细化指标,明确任务,完善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办法,进一步促进效能监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将其有机纳入国有企业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之中,减少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实现企业由效能监察向效益型监督的转换。三是要强化效能监察的制度执行,严格按照量化、分解、检查、落实、考核、评价的流程,对效能监察工作实施过程控制,严格奖惩,适时督办,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确保制度执行不走样。
3.3 形成效能监察合力
效能监察工作要有效整合国有企业内部各方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能动性。一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督组织的协调配合。要通过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的沟通协调作用,有效整合财务部门、法规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以及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和部门的监察力量,建立联合监督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把纪检监察组织的监督与监事会的法定监督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党政协调、权责分明的监督体系。要充分整合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力量,通过内部审计的方式重点进行财务管理的审计,重点在建账和入账等程序缺失中发现违纪问题,并及时进行查处。二是要强化民主监督。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大力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将企业重大生产经营管理事项、重大决议、人事任免、大额资金往来、与企业或职工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事项等通过一定的方式向企业全体职工公开。要健全民主评议、民意测评、职工代表审议等由职工发表意见的民主监督渠道,让广大职工群众通过有效形式,对企业的事权、物权、财权、人权进行评议监督,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三是要积极发掘外部监督力量。创造条件自觉接受上级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新闻媒介监督等多种形式的监督,使内外部监督力量有机结合。四是要国有企业思想道德和廉政文化建设。要积极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关于反腐倡廉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力度,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制高点,以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制度约束为保证,进一步强化廉政教育深度,拓宽廉政文化广度,使廉政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和制度建设之中,在企业形成廉洁从业的文化氛围。
3.4 提高效能监察能力
建立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效能监察队伍,是做好效能监察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一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人员素质。要通过多种渠道组织现有专职效能监察人员进行企业管理和业务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并掌握企业管理、财务审计、工程建设等相关专业理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要以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水平。要通过开发、完善和推广效能监察相关技术和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统计汇总分析自动化、信息处理网络化、综合查询便捷化和监督制约智能化,为现代国有企业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打下基础。三是要建立完善效能监察评估和考核体系。要在加强组织领导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科学的效能监察评估计划,设计效能监察评估项目,量化、细化效能监察评估标准,形成完善的效能监察评估和考核体系,以此对效能监察工作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充分调动纪检监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美】维纳,《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3
关键词:电力设备采购;监管体系;质量控制;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电力设备采购,指的是电力部门通过市场化操作对自己需要的电力设备实施采购的过程。因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我国现阶段的电力设备采购体系非常不健全,存在着不少的常规问题。
1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1缺乏健全的采购监管体系
电力设备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如果缺乏科学高效的监管体系,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首先,缺少监督的采购主体较易滋生腐败,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出现疏漏和过失的概率会增加。其次, 我国目前大部分电力部门进行电力设备采购时,对于各个环节缺乏监督,细节问题不处理,日积月累就会导致电力设备滞后,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营,降低效益。
1.1.1电力设备采购过程缺乏科学指导,没有建立系统的监察制度。
制度化建设的落后势必会让电力设备采购过程出现复杂化、混乱化的问题,前期不监察,后期监察的难度也会随之增加。部分电力部门没有建立专业化的采购监督体制,不知道可否建立新部门,还是赋予原有某些部门进行监察管理的新权力。监察制度不建立就开始进行电力设备采购,自然无法保证采购的质量。采购之前,应当构建合理科学的监察制度,并有效地实施到位,在制度上确保有人负责,有人监察。
1.1.2采购负责人缺乏科学管理供应商的能力。
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因为业务量的增加需要大力采购电力设备,在挑选供应商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也可能因为供应商数量太多,供应电力设备的范围在逐渐增加,没有统一供应商,而是采用在不同地域使用不同供应商的原则,导致了供应商群体过分零散。另外,因为电力企业事关国计民生,这种特性会导致某些电力部门在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对新兴供应商的限制要求较多,进而在挑选供应商的过程不可能实施平等招投标,招标流程形同虚设。
1.1.3追求低价招标,缺乏质量监控。
目前,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采用的大都是依赖于价格体系的招投标模式,对技术和质量方面的管理不够。过份的追求低价招标,短时期内可能会节约成本,但长远看来会致使一些高质量的电力设备供应商无法进入招标流程。低质量的电力设备会影响产品质量,使用寿命短暂,同样会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的供应商在设备造价上或许较高,但后期投入少,设备维修费用少,其实更符合市场需求。
1.2电力设备采购招投标过程不公正,评标体系不健全
市场化的招标制度会将众多供应商集中在一个竞争领域,往往涉及到许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导致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的招投标过程和评标过程不透明,缺乏公平公正的原则。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要改善和健全评标体系,参与评标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提高职业素质。暗箱操作必须要杜绝发生,尤其在评标的关键时期,评标人员是否依照科学地评标标准完成工作,事后可以通过公示相关文件,由上级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和处罚。
现行的电力设备采购评标方法不完善。我国现行的评标指标存在着“有定性,但定量不足”的缺点。许多评标人,没有根据相关标准对评定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仅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做出判断,容易实现暗箱操作,缺乏公平与公正。指标设置的不合理则造成某些指标比重偏大,却又削弱了诸如“财务报表完整性”这类可靠指标所占的比重。
1.3无法提高电力设备的质量,却提高了采购过程的成本
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要确定采购电力设备的标准,保质第一,保量第二,降低采购成本第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电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能。如果单方面地降低采购成本,却忽视了电力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能,即便以低成本低价格购买到设备,也只会增加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的后期投入和重复性工作。过去一些采购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习惯于虚抬成本,虚构各环节用项,这样的蛀虫如果长期留存,势必影响恶劣。
2改善的措施和具体方案
2.1强化对电力设备采购整个流程的监管
有效地监管能预防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要做到对电力设备采购进行合理监管并不简单,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好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实施:第一,在采购的前期做好准备,对供应商进行多层次了解;第二,采购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相互监督,可对上级管理层对有问题的人员提出举报;第三,在采购的后期要注意核查供应商提供的设备资料和数据,多测试多检验。总之,这是一个长期的监管过程,要使用人员监督、后期审核、评价反馈等多种方法,让监管真正落到实处。
2.2对采购招投标和评标过程实施细致化管理
针对目前电力设备采购招投标和评价过程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标体系,这个体系依托于法律法规,同时也要从企业本身的特点出发,确立评标标准。评标标准一旦建立,就要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评标,不应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评标时,评标人需要对投标单位展开严格、系统、细致的多方面审耍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反复验证,挑选出真正优秀的供应商或投标单位。
2.3保障电力设备采购的质量,降低虚高成本
通过有效的措施保障和提升电力设备的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在面对供应商报价单时,应当核查设备的原料价格,评估技术价值,并从整体资金运转方面进行预算。对待不同的供应商要区别对方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还是低成本企业,只要质量和技术过关,设备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稳定运行,就不要单从价格上来筛选供应商。
另外,采购过程的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要降低采购过程的成本,要遵循这样几点原则:1、不走不必要的流程,验货、检测、试运行是不可减少的基本流程,其他的环节能简则简;2、对设备质量的检验不能马虎,每一步都要实施到位;3、设备质量和采购成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疏忽任何一方。
3结束语
要解决目前我国电力设备采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最重要的是健全监管体制,强化对于采购流程的管理,并且控制采购成本。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时间较长,电力企业或电力部门要有打持久战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谯丛辉.电力设备采购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7:23.
篇4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和学校改革逐步推进的新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改进工作流程、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形象、防止资产流失,把高校国有资产真正用到校园建设的“刀刃”上,从而提高办学质量,提升教学、行政、科研及各项工作效率,是亟待思考的问题。
1.提高意识。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1.1依据新规定,明确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向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围绕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根据政府、学校新制定的相关规定,调整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向,进一步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规范、管理高效的体系,提高资产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方向。
1.2结合新情况,提高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标准
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要求,设置相对应的归口管理部门,分工明确。资产配置方面要求编制资产配置年度计划,并按下达的预算计划执行;资产配置科学合理并符合有关要求;大型仪器设备配置经过专家论证,并编制可行性论证报告;严格规范招标采购程序等。严格控制高校国有资产采购、验收、登记、入库、调剂、维修、出租出借等日常管理制度,定期对国有资产使用情况进行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做到原因明白,责任明确到个人,并制定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管理方面要求高校进行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并按规定报省有关部门审批。强化物资设备验收环节,由采购部门组织专家组验收,备齐验收材料,会同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现场按合同规定条款验收。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合理配置国有资产,促进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健全体制,提高国有资产整合利用效率
2.1健全和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深入改革和高校建设发展的多元化,加大力度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成为必然。建立职能明确、设置科学、监督约束、高效协调的管理体制,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专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监督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合理配置高校国有资产,优化资产使用配置方案,提升资源利用率,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大事项分析研究;认真仔细完善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登记、资产处置等工作;审核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分析规划。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完整、管理安全、使用合理、配套完备的管理模式,形成能够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制度体系。
2.2加强资产监察制度建设,扩大监督范围
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离不开监察制度,完善有效的监察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制度体系的成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规范资产治理结构,做到“四分离”,即管采分离、管监分离、招评分离、评监分离;二是相关资产的归口管理,建立健全各类、各项资产的管理制度;三是健全财务监督体系,委派财务人员对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及时跟踪反馈,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以高校国有资产监察制度为基础,以本科教学水平审核评估相关指标为参照,以“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不断扩大监督范围。
2.3管理革新,实现资产动态管理
一方面创新资产管理方法和手段,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新思路。加大信息化建设,利用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平台,及时提供实时数据。加强预算控制,确保资金和资产结合。利用新技术,分级管理考核、远程调剂等,从源头上缓解部门编制紧、人手缺而造成的资产管理难度。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及时更新资产信息,充分运用资产管理系统分析资产总量、结构、使用状况、收益等情况,实现资产运作动态化管理。利用该系统平台,切实掌握高校资产的总动态、监督相关资产使用单位,为合理配置高校国有资产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为高校设备设施建设发展等提供明确承担决策的依据。
3.完善机制。提高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能
3.1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高校的国有资产很多是房产、土地等,具有极强的增值性及良好的成长性。如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仅仅局限于实物形态的管理,使高校国有资产没有得到有效盘活,高校国有资产自身价值没有充分发掘,势必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不利于高校国有资产的深度管理。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由实物形态管理转变为价值形态管理,通过资产集中营运,促其保值增值,形成一种高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以提高高校经济资源整合使用效益和利用效率为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互相适应、有机兼容。使高校国有资产的物质要素能时时处于一种增量优化配置和存量优化重组的状态,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
3.2开展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国有资产高效利用。
新时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进步离不开资源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信息的交流、资源的交互,充分发挥资产调剂的作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减少资产流失。首先学校各部门要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资产配置要遵循合理配置、调剂与购置、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按规定程序报批采购。大型设备配置要科学论证,要建立健全实验室资源共享机制,避免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资产的利用率。其次可以利用资产调剂平台,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益,鼓励各资产使用部门主动参与物资、设备的调剂,对调剂物资、设备的使用状况、使用途径、使用次数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对闲置的物资、设备,根据实际需要直接进行调拨,使校内调剂使用的物Y、设备实现保值增值的效果。开展资源共享有利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行,实现资产、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
篇5
第1条为严明纪律,奖励先进,处罚落后,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益和经济效益,物制订本制度。
第2条对员工的奖惩实行以精神鼓励和思想教育为主、经济奖惩为辅的原则。
第3条本制度适于公司全体员工。
第4条董事会监察委员会和公司监察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贯彻实施。
第5条本制度适用于未注明条款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
第二节奖励
第6条本公司设立好下奖励方法:
1.大会表扬;
2.奖金奖励;
3.晋升提级。
第7条对下列表现之一的员工,应当给予奖励:
1.遵纪守法,执行公司规章制度,思想进步,文明礼貌,团结互助,事迹突出;
2.一贯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全年无出现事故;
3.完成计划指标,经济效益良好;
4.积极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公司采纳;
5.全年无缺勤,积极做好本职工作;
6.维护公司利益,为公司争得荣誉,防止或挽救事故与经济损失有功;
7.维护财经纪律,抵制歪风邪气,事迹突出;
8.节约资金,节俭费用,事突出;
9.领导有方,带领员工良好完成各项任务;
10.坚持自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任职期内取得中专以上文凭或获得其他专业证书;
11.其他对公司作出贡献,董事会或总经理变为应当给予奖励的。
员工有上述表现符合《晋升制度》规定的,给予晋升提级。
第8条奖励程序如下:
1.员工推荐、本人自荐或单位提名;
2.监察委员会或监察部会同劳动人事部审核;
3.董事会或总经理批准。其中,属董事会聘任的员工,其获奖由监察委员会审核,董事会批准;属总经理聘任的员工,其获奖由监察部审核,总经理批准。
第三节处罚
第9条员工有下列行为之一,经批评教育不改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扣除一定时期的奖金、扣除部分工资、警告、记过、降级、辞退、开除等处分:
1.违反国家法规、法律、政策和公司规章制度,造成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的;
2.违反劳动法规,经常迟到、早退、旷工、消极怠工,没完成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的;
3.不服从工作安排和调动、指挥,或无理取闹,影响生产秩序、工作秩序的;
4.拒不执行董事会决议及总经理、经理或部门领导决定的,干扰工作的;
5.工作不负责,损坏设备、工具,浪费原材料、能源,造成经济损失的;
6.,违章操作或违章指挥,造成事故或经济损失的;
7.,违反财经纪律,挥霍浪费公司资财,损公肥私,造成经济损失的;
8.财务人员不坚持财经制度,丧失原则,造成经济损失的;
9.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敲诈勒索、赌博、流氓、斗殴,尚未达到刑事处分的;
10.挑动是非,破坏团结,损害他人名誉或领导威信,影响恶劣的;
11.泄露公司秘密,把公司客户介绍给他人或向客索取回扣、介绍费的;
12.散布谣言,损害公司声誉或影响股价稳定的;
13.利用职权对员工打击报复或包庇员工违法乱纪行为的;
14.有其他违章违纪行为,董事会或总经理应予以处罚的。
员工有上述行为,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提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10条员工有上述行为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责任人除按上条规定承担应负的责任外,按以下规定赔偿公司损失:
1.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下(含5万元),责任人赔偿10-50;
2.造成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由监察部或监察委员会报总经理或董事会决定责任人应赔偿的金额。
第11条各企业领导发现本企业员工犯有本《制度》第三百九十三条规定的行为时,应及时向监察部或监察委员会报告;员工也可向上述部门检举、揭发任何人的违纪违章行为,要求处理。
第12条监察部或监察委员会接到报告、检举、揭发,应即报经总经理或董事会批准后进行调查处理。
调查完毕,监察部或监察委员会提出《处理意见书》呈报总经理或董事会批准,交有关部门执行并通知受分人。
第13条给予员工
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应当慎重决定。必须弄清事实,取得证据,经过一定会议讨论,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并允许受处分人进行申辩。第14条调查、审批员工处分的时间,从证实员工犯错误之日起,开除处分不得超过2个月,其他处分不得超过1个月。
第15条对员工进行处分,应书面通知本人,并记入档案。
第16条员工对处分决定不服的,允许按监察制度规定提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允许向上级主管机关申诉。
篇6
【关键词】加强 制度建设 预防 职务犯罪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财务人员违法犯罪案件的报道见诸于报端,并且呈现上升趋势。财务人员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要求,在利益和贪欲的驱动下往往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任何单位都应该高度重视,建制堵漏,防患于未然。
如何从制度上着手,有效地预防和遏制财务人员职务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财务主管人员和审计监察部门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无论从制度的建立,还是检查和执行,都需要作为重点监控对象。笔者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财务部门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如何预防财务人员特有的职务犯罪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财务人员违法犯罪的主要情形及危害
1、公款私存,侵吞公款利息收入。这种违法现象,通常有三种方式:一是编造合理借口,骗取领导信任,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他人大额借取备用金,长期占用;二是利用单位对现金管理不当,监督部门检查不严的漏洞,白条抵库,长期非法占有单位资金;三是利用单位银行存款和银行预留印鉴管理漏洞,将单位资金转出,达到个人周转目的之后再予以归还。这三种方式都会造成单位利息收入损失,中饱私囊。
2、挪用公款,或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的亲属、亲戚或朋友提供贷款担保、抵押、质押等,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一旦被担保人出现经营或周转困难,无法偿还债务或进行恶意拖欠,单位作为担保人就会因提供担保等事项承担连带责任,给单位造成损失。
3、贪污公款,收入不进账。这种情况,一般是出纳人员和审核人员合谋,销毁原始凭据,共同谋取非法利益。这种违法犯罪现象在很多单位比较普遍,造成后果比较严重。
4、出租、出借账户,为洗钱等非法活动提供帮助或便利,谋取非法利益。一旦涉及法律事项或纠纷,往往造成单位行为违法或承担连带责任。
二、财务内控制度缺陷的主要表现
第一,未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分设出纳和审核人员岗位。现在许多单位为了精简人员,擅自将本应把业务分开的出纳和审核报销业务不相容职务由一人兼任。第二,银行预留印鉴未按规定分别保管。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一是本来不相容职务没有分设相应岗位由一人兼任;二是即使分设了相应岗位,出于“信任”、“方便”,却没有严格执行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规定。第三,允许财务人员独自一人办理审核报销和收付款业务。第四,财务人员白条抵库,自己或纵容他人长期非法占有单位资金。第五,不按规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或者由出纳人员自行编制。第六,银行票据、有价证券及贵重物品等登记保管手续不健全。第七,财务岗位交接手续不全,过程不完备。很多单位出纳岗位移交的监交过程中,仅对现金进行盘点移交,其他往往仅限于账簿移交,没有到单位开户银行核对银行存款的实际余额,也没有落实银行票据或有价证券是否用来抵押、质押或担保等情形。第八,财务内控制度缺乏日常检查和有效监督。
三、如何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
财务人员的基本职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核算,二是监督。财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责的时候,其监督对象一般是本单位具体经济业务事项。一般情况下,监督的方法和手段都有章可循,并且有具体的操作规范和制度约束。但是,谁来监督财务人员办理的业务,谁来监督财务人员的行为,由于各个单位性质不同,业务范围千差万别,单位赋予财务人员的职责也不尽一致,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做法。一般而言,单位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往往是依靠一个单位的审计或监察部门进行的,并同时接受广大职工的群众监督以及社会监督。然而,由于这种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虽有一定积极的威慑作用,但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专业性比较强,如存在犯罪行为,过程一般比较隐蔽。大量的事实表明,财务人员职务犯罪造成的后果严重,不但给单位造成损失,而且社会危害巨大。
财务人员犯罪的最根本原因,一方面,财务人员自身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犯罪造成的严重后果未能有足够的认识,对获取不正当利益抱有侥幸之外。另一方面,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设计存在缺陷和漏洞给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造成了可乘之机,制度设计欠缺、执行不力、检查不严是重要外因。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是财务管理和审计监察部门的共同责任。
1、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一套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关键,也是治标治本的有力保障。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严密的划分,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权限、责任,从而形成财务岗位职责分明、环环相扣的内控管理运行模式。有了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才能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有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便于财务主管人员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对财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和标准。我们从几年前就开始执行对财务人员的月考核制度,对出纳人员的白条抵库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解决了多年来难以纠正的顽症。事实表明,并没有出现当初一些人认为的会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同时还应对出纳人员办理岗位交接手续时,坚持到开户银行现场核对余额的做法,保证了财务人员对自己经办的业务责任落实清楚。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基础。
2、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只能流于形式,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日常检查,制度的保障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这种检查,从时间上,可以是定期检查,也可以是不定期抽查;从内容上,可以全面检查,也可重点检查;从范围上,可以是针对所有财务人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财务人员。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多种方式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有力保证。
3、充分发挥单位审计监察部门监督作用。一般而言,大多数单位把对财务人员的监督职责赋予了审计监察或纪检部门,尽管这种监督往往是事后监督,虽然查出了违法犯罪事实,对已经造成的损失却无法挽回,但审计或纪检部门的监督作用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因为,审计部门所进行的监督比较有针对性,对财务人员违法犯罪有很强的威慑作用。近几年,我们单位审计监察部门坚持了按月进行的财务监察制度,既能够及时检查纠正日常核算中的不规范事项,还能及时地发现财务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财务监察与财务部门自身组织的日常检查互为补充。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4、依靠职工群众进行社会监督。财务人员与其他员工一样,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的社会环境、小的社会群体。很多情况下,一个财务人员的生活起居的消费水平超过了正常收入,合法的投资超过了其本人经济能力承受的限度,尤其是炒股、赌博甚至吸毒的财务人员或其家庭,应当是监督和监控的重点,在这一方面,往往依靠职工群众能够及时及早地发现问题。事实上,充分发会社会监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篇7
[关键词]企业集团;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母子公司治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49-03
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具体模式有两种:一是“金字塔型”的持股型结构,又称母子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一般由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与多个核心企业(子公司)及若干个在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密切联系的非核心企业(子公司或孙公司)所组成。集团公司(母公司)通常是一个实力强大、具有投资中心功能的大型资本运作企业,其他企业(子公司或孙公司)则是由集团公司(母公司)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纽带控制和联接的具有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功能的专业化或多样化经营实体,各成员企业之间既保持相对独立的地位,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层管理的制度,由此形成一个多层次、规模巨大、实力雄厚、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经营的企业联合体。这是标准的产权控制模式,也是国际上包括我国企业集团的主流模式。二是“环形”的交叉持股型结构。这种模式一般是由若干个“金字塔型”集团重组后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业联合体,或称“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金字塔型”集团中的成员企业(或者是主要成员企业),依次循环交叉持有股份,形成环状型的持股系统。这是特殊的产权控制模式,也是日本企业集团的典型模式,在其他国家包括我国较为罕见。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主要针对前者而言。
企业集团作为企业联合体,其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不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其整体权益要通过明确的产权关系和集团内部的契约关系来维系。集团公司与核心企业(母公司或子公司)基于生产、销售、资金和管理上的绝对优势,控制其属下成员企业(子公司和孙公司)按照企业集团的总体目标协调运行,并为其属下成员企业提供强大的技术、管理、市场和融资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但是,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成员企业之间难免产生利益冲突或矛盾,基于成员企业之间的内在关联,某一成员企业的成败也必然会影响或危及到其他关联企业。这就需要企业集团内部必须建立完善的母子公司治理机制,包括母子公司管理组织制度、集权与分权制度、激励与监督制度等,以便从制度设计上有效地提高企业集团战略管理、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投融资管理、财务监督与控制管理、技术创新与发展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本文将围绕其中的一项重大问题――企业集团财务监督与控制问题展开讨论,旨在研究和提出一套嵌入在母子公司治理制度体系之内的企业集团财务监督与控制制度体系,以提高企业集团财务监督与控制的制度效率,促进企业集团有效运行、健康发展。
一、母子公司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构成与要求
母子公司企业集团作为多个法人构成的企业联合体,其财务控制主体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且有层级性。不同的财务控制主体所进行的财务控制,其内容与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建立不同的财务控制制度与机制。这就要求,构建有效的母子公司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必须按照财务控制主体不同,将其财务控制分为两种,即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和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针对不同的财务控制,按其内容与要求,建立两种不同的财务控制制度,由此形成一个母子公司既统一管理,又分权而治,两种财务控制制度与机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母子公司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这个系统,要嵌入到母子公司治理体系中,与母子公司治理机制融合,从而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
1.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母公司基于所有权而对子公司进行的外部控制,具有所有权监管经营权的属性,需要从集团母公司开始,并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按照持股多少与层级,逐级建立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外部控制制度与机制。主要控制内容与方式包括:一是制度建设控制,即:母公司基于股东身份,要求独资、控股和参股子公司依法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与之相融合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强调制度效率;二是战略控制,即母公司利用股东会投票机制,控制子公司董事会的重大投融资决策和利润分配方案等,同时派出人格化代表进入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通过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决策与监督机制,落实母公司的财务战略,监督子公司的财经活动;三是审计监督,即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与报告定期审计监督,对主要责任者定期进行责任审计,包括离任审计。通过上述三方面的控制与监督,保证母子公司既相对独立,又统一管理,以维护母公司权益和集团的整体利益。
2.各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各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是各成员企业基于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而进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具有企业内部治理与管理的属性,需要在企业内部治理与管理制度框架内建立财务控制制度,形成以会计核算与监督为基础、内部审计和董事会与监事会监督相结合的财务控制系统。主要控制内容与方式包括:一是决策控制。即在企业内部治理与管理制度框架内,对企业重大经济决策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评价与风险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企业因重大决策失误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二是过程控制。即在企业管理制度框架内,建立严格的财务会计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全过程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严防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三是审计监督与反馈控制。即在企业内部治理与管理制度框架内,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报告制度(包括合并报告制度),内部审计与董事会独立审计、监事会财务审计以及纪委监察制度相融合的审计监督制度,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定期审计,并进行反馈控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或可承受程度。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核心,而各成员企业内部的财务控制,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的基础或延伸,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决定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务实性和有效性。
二、完善母子公司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效率。母子公司企业集团作为多法人的联合体,既面临着母子公司各自的所有者如何管理和监督经营者这一古老的公司治理问题,也面临着母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协调与控制问题。
第一,建立健全母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财务控制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也就是,母子公司都要依法建立股东会(独资公司除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互独立、各有分工、各负其责的公司管理体制,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各方面包括财务控制方面各自不同的权利和责任,由此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经营决策权与监督权和执行权的有效分离与制衡,为建立和完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提供坚实的企业法人治理与管理组织制度基础。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并努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在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少数股东具有绝对或相对控制权,董事会可能既受制于大股东,又受制于管理层,导致大股东可能滥用控制权甚至与管理层合谋,董事和董事会难以独立于大股东和管理层而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股东会可能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较为严重,导致股东会难以发挥作用,董事会和监事会难以有效履行其善意经营与监督责任。三是在母子公司之间,母公司凭借其控股地位可能会利用关联交易来增加自身利益,导致其他股东利益乃至公司利益受损。四是在国有股权比重大、国有产权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国有股权代表缺乏自然人股东所具有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要求与能力,导致国有股权可能成为“廉价投票权”或者滥用控制权。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创造性地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强化董事会与监事会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同时要改革和完善国有产权监管体制,根除国有产权缺位、错位与越位问题。
第二,以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健全母子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制度。母子公司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包括经济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制度、会计核算与监督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纪检监察制度、独资子公司财务总监外派制度、财务监督人员岗位交流制度与考评制度等,这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的重要基石。基于这些制度,要切实加强企业经济决策的财务分析与评价,统一集团内部会计核算规则与方法,提高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人员及工作的独立性。此外,要整合监督资源,构建审计监督、纪检检查与监事会监督协调合作机制,以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
2.强化预算控制,提高财务控制的科学性。预算控制是企业财务控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全面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控制方法。
各公司必须着力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防止或消除预算编制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是在组织分工与协调方面,要有一个权威部门牵头,按照各部门业务工作的需要来制定、协调并完善计划,防止预算编制工作难以落实。二是在编制方法上,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适应的预算方法,如零基预算、固定预算、弹性预算等,防止预算编制工作被简化为一种在过去基础上的外推和追加,从而使预算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作用,甚至偏离了方向。三是在预算审批环节,要重点审查预算编制方法和数据来源,防止预算审批走过场,甚至以主观想象为根据任意削减或增加预算。在此基础上,要严格监督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否则,再好的预算也失去了价值。
3.完善集团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增加透明度。信息不对称,既是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也是上述各种制度安排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如何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必然是公司治理和财务控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般地,为了保证控制主体能够及时获得各种必要的公司信息,能够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正确决策,并对有关人员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企业集团内部必须建立严格的信息披露或报告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要依法或依据公司章程明确规定各公司信息披露或报告的方式、内容、时间、渠道、责任主体和不同责任主体所要承担的各种责任等问题,保证信息披露或报告制度的科学性与完备性。二是要依法或依据公司章程规定集团内部统一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审计制度等,保证各公司所披露或报告的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应该说,有效的财务会计制度和独立审计制度,是保证信息披露制度能够发挥有效作用的基石。没有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和有效的独立审计制度,即使建立了严格的信息披露或报告制度,提供的财务信息也可能不全面、不真实或不及时。相反,利用相关的财务会计政策和独立审计政策而提供一些能够粉饰公司业绩、掩盖公司风险的财务信息,更会产生一定的欺骗性或误导性,在客观上起不到积极作用。因此,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必须以科学有效的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独立审计制度为前提。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良好的制度建设,还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一是建立一套切合实际、务实有效的财务监督人员选用标准,包括政治素养、专业素质、职业背景、身心状况等多个方面,保证所选用财务监督人员能够胜任专业性强、压力大、责任要求高的财务监督工作。二是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不断提升人员素质,满足日益复杂变化的工作要求。三是建立以收入分配制度为核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构建一样,要改进财务监督人员的收入结构,提高其收入水平,规范其职务消费标准,使之成为激励和约束财务监督人员自觉自律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郑跃.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研究[J].企业会计,2014,07.
[2]张娜.我国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研究[J].经营战略,2014,20.
[3]张战平.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及对策研究[J].财务与管理,2014,07.
篇8
【关键词】节约型高校;财务管理;资金使用
现代高校财务管理中的诸多环节都对构建节约型高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对这些环节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管理,促使其养成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
高校的财务工作是由财务工作人员来具体负责和执行的,他们本身的素养对于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效果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育财务工作人员厉行节约的职业素养。比如:(1)通过日常培训,使相关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构建节约型高校对于高校自身未来的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价值;深入认知节约消费对于我国发展以及全球能源困境的意义;学习到一些现代化的节能措施和技术,从而有效的提升财务工作人员在构建节约型高校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还可以举办一些高校财务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活动,通过相互交流和沟通加深他们对节约的认识,提升其厉行节约的职业素养。(3)制定相关岗位职责制度,要求工作人员重视对办公资源的节约,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在财务管理中形成节约风气。
二、提升对财务管理中节约制度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有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节约制度,从而使各项节约措施和行为能够经由一些量化的指标进行较为精准的表达和衡量。比如:(1)建立细致的财务管理明晰账目,对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设备维护、工程验收以及教学楼、实验楼等耗费能源与资金的场所实施财务审计和管理,以便于有效的避免因为高校受益者和承担着相分离所导致的浪费状况出现。(2)制定财政收支的监督监察制度,运用制度来对高校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监察,把节约责任以及实际的执行效果纳入到教职工干部年末的考核体系之中,奖励践行节约者、惩罚浪费者。(3)严格制定财务效益审计制度,坚决查处在重大项目预算中的作假情况,提升高校资金的投资效益,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从制度上来消除贪污浪费的漏洞。
三、创造节约型校园财务管理文化
节约型高校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是节约理念和知识在校园中普及和传递的过程。因此,教职工要做好榜样,在科研、行政以及后勤服务工作中,都要做好表率,充分利用各种有限资源,提升其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来获取最大的办学收益。所以,高校在财务管理中,要有意识的将一些由刘的财务管理节约文化沉积并传递出来。比如,可以可以着力从节约的财务报表分析、节约的财务账目登记、节约的财务信息披露诸方面营造优良的财务管理文化,让财务节约文化成为高校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并通过相关活动的开展,将这种影响扩大到所有的教职工中,促使高校师生更加深入的认识节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并乐意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积极践行。
四、不断完善财务管理节约机制
财务管理是高校运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一所现代化高校的综合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财务管理工作体现出来的。比如,在高校中建设水循环使用设施,推行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严厉禁止把校园的土地用于或者变相的用到商业开发中。只有不断完善财务管理节约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的节约意识以及节约执行能力,高校的财务管理节约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为构建节约型高校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量。
五、注重对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的细节渗透
构建节约型高校财务管理,不但要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微处入手。在工作中,可以通过高校财务管理系统,使节约资源的意识渗透入校园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充分激发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的想办法来提升对各种资源的节约能力,为构建节约型高校提供一份力量。比如,通过内部的精细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少漏一滴水”、“少用一度电”、“少费一张纸”、“少耗一件办公物品”、“少跑一趟车”的节约理念,从而有效的实现对办公费用的控制,降低办学成本,实现了对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构建节约型高校无论是对于高校本身还是对于我国社会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财务管理作为构建节约型校园中不可不谈的一项工作,对于构建节约型高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工作中,要采取措施加强对高校财务的管理,以节约型财务管理来推动节约型高校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消防 财务基础 保障
一、当前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供需矛盾突出。我国2009年颁布实施的《消防法》中明确指出:“公安消防部队承担重大灾害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消防部队职能的进一步拓展,以及消防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日益频繁,使应急救援、战勤保障、信息化建设等建设任务不断增加,这对经费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某些地区目前只是为消防灭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而对应急救援等工作并没有明确的经费保障条例,从而导致地方财政对经费投入不足,经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预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虽然经过多年建设,消防部队在预算编排、审批上报、执行调整、分析报告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预算在财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科学、预算执行过程不够严格,导致有些单位经费投向投量不合理,预算管控作用不强;由于预算执行不严,公务接待费等行政消耗性开支居高不下,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难度;资产和预算相结合的政策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在进行资产清查时排查不够彻底,重供轻管、重钱轻物、重要轻用、重建轻护的现象严重。
(三)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领导者依法管财,科学理财,节俭用财的观念淡薄,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认为财务基础工作对部队建设的作用微不足道,抓不抓影响都不大,只要找到钱就行,因此对管理问题熟视无睹。
(四)财会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地方财政投入的增加,基层大队资金流量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懂管、会管、敢管的专业财会人员。然而由于目前基层没有财会人员编制,不能解决兼职财会人员技术职称问题,造成财会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财会人员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新准则、制度规定、新方法、新问题研究不够,不愿、不会、不敢管的问题在部分单位比较突出,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对策
要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经费使用效益化、资金管理规范化、基础建设制度化、队伍建设专业化”的工作目标,为消防部队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保障,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改进:
(一)着力于建管并举,努力实现经费保障机制化。针对目前消防部队职能任务范围不断拓展、经费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应与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协调,获得理解和支持,尽快修订消防经费保障标准,扩大经费保障范围,从而确保消防经费保障机制根基牢固,运行长效。为实现建管并举,经费保障机制化,一要建立“双考”机制。一方面,提请省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将消防经费投入作为指标,纳入到省政府与各市县政府签订的《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中,年底考核,政府督办;另一方面,采取总队军政主管与基层支、大队军政主管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将争取消防经费事宜纳入到班子考评和年终考核中,从而充分调动基层主管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落实“双促”措施。积极与上级政府沟通协调,争取采用“省级财政补助、市县财政配套”的保障模式,促进省财政在消防经费安排中,继续向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倾斜;通过总队党委成员联系贫困地区消防部队,定点帮扶,沟通协调,促进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二)着力于绩效预算,努力实现经费使用效益化。要大力推行绩效预算,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减轻环节经费收支矛盾。一是将重点放在如何把好经费投向投量上。要以战斗力生成为标准,进一步优化经费投向投量,科学统筹财力资源,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增强财力资源综合保障效能。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掌控经费运行上。要牢固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意识,在经费运行上下功夫,求实效,切实做到严格预算管理,不超预算花钱;严格经费供应,不超标准保障;严格经费合身,不超限额开支,大力压缩“三公”等行政消耗性开支,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全面推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改革。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工作部署,逐步建立资产配置标准化、管理动态化、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的“三化一统筹”机制,充分发挥资产最佳效益,杜绝资产闲置浪费现象。
(三)着力于规范会计核算基础,努力实现资金管理规范化。长期以来,消防部队会计确认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收入与相关支出应当配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规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消防事业的飞速发展,消防经费来源渠道呈多元化趋势,这种以强调收付实现制为主导的会计确认基础,由于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比性,不能全面反映财务收支及资产状况,已越来越不适应消防部队财务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使财务部门更加注意经费使用效益,做到“跟踪问效”,从而有利于引进管理效果更佳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此同时,积极探索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实现财务操作电算化、财务管理信息化、资料应用网络化,做到网络查询、资源共享,网络监察,公开透明。推广网上一行结算,规范资金电子支付管理办法,加强对资金流动的适时监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篇10
关键词: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内部控制;意义
一、事业单位实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资金的监察度。新会计准则对原来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修订,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监察。加强对资金安全的流动保护,以及利用资金的用途进行规范,有利于加强对单位资金的进一步监管,从而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也有利于保障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第二,提高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准确度,要求更加准确的实际会计信息。因此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度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和规定,并且制定了更加完备的方法策略。这就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新会计准则在推行中要根据事业单位的内部具体情况进行操作执行,这样有利于事业单位内部更加和谐,有利于内部更好的协动发展从而推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良好发展。
二、事业单位采用旧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规范不够完善
旧会计制度准则对于内部控制的规范不够明确,对于内部控制的规定特别宽泛,缺乏明确的针对性,这样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金的运转时没有准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这样就会使内部控制系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实行,这样内部控制体系就会出现漏洞、缺口。
(二)会计信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旧的会计制度主要是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形式,这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大的背景下已经不能够很好的实行,所以就会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管理力度,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推动企业的进步。
(三)审查监督机制不完善
事业单位不同于普通的企业单位,它的资金来源比较特殊,主要来源于财政的拨款,因此它的资金用途要进行公示,资金使用要公开化,使大众能够了解其资金的使用动向。但是旧的会计制度对于这一方面的公开公示缺乏明确的规定要求,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资金用途不明确,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事业单位采用的旧会计制度审查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不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就会造成事业单位资金使用不够公开透明,从而造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失调。
三、采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改善旧的会计准则制度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有利于改善旧会计准则制度的漏洞,弥补旧会计准则制度的不足,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
在新的会计准则制度下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部门,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部门能够按照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这样可以使内部控制系统可以更加有序的进行管控,明确内控部门的职责、规范权力,制定完善的内控管理流程使内控部门能够按照流程顺序进行,这样有利于加强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旧的会计信息制度下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但是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严格要求,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内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新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样就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形成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
(三)加强审查监督机制
第一,事业单位的上层管理人员要在自我意识上有提高,加强内部管理控制,在自我意识提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的规范,加强内部管理控制使内部的审查监督机制更加完善,弥补监察漏洞,加强内部控制。第二,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情况的公开公示,使大众能够更好更清楚的了解事业单位资金的利用动向,从而使资金利用更加透明化更加有效率,这样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腐败,也可以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选举内部管理人员,通过民主选举了解民众的意向从而能够更好的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样能够很好的加强内部控制促进事业单位的进一步发展进步。
四、结束语
在大的经济环境下旧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颁布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于内部控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体系,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完善内部审计监察制度加强内部监察力度,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事业单位永久的运转,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宋晓东.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5,(10):50-50
[2]苗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N].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16(1):39-42
- 上一篇:小学美术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冬季预防火灾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