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家校合作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构建家校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构建家校合作

篇1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班主任 家长 平等 创新 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22-02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两者在教育学生成才的目标上是一致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是希望学校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教育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积极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工作中,我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作的双重功效,一直在摸索中前进,取得了许多的成功经验,下面,我就如何有效开展家校共同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和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最初打开学生智慧心灵重要的一环。由于学生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天长日久,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有的行为习惯甚至影响孩子一生。学校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共性”,但是,由于不同的孩子性格存在差异,以及所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同,学生不可能总在同一起跑线上,有的甚至形成巨大差异,势必加大班级化教育难度。因此,正确认识和定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尤为重要。

1.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不存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班主任绝不能 “居高临下”凌驾与学生家长之上,应放下老师的“架子”,心平气和地用商量、征询的口气,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处理好学生问题。

2.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了如指掌,能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因此,班主任要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要有宽广的胸怀,摒弃自己是“专业教育者”“我懂你不懂”的一些想法,虔诚而耐心地倾听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家长。由于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状况的不同,班主任不能人为地把学生和家长分成三六九等,班主任在接待家长时绝不能带着世俗的功利色彩,以貌取人,以职取人,以财取人。

二、做好家庭教育中学生家长的好帮手

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如今社会,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品德修养,孩子出现问题了往往采取比较简单或粗暴的处理方法,还有部分家长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无限夸大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缺点要么忽视,要么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粉饰缺点等等。

2.帮助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强烈,独立自主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迫切需要多一些个人自主空间。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首先是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

3.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让孩子学会变苦为甜。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长几乎包办代替了孩子的所有家务劳动。结果到了学校,孩子连扫地都不会,反而变得任性娇纵。因此,班主任要认真开导学生家长,要让孩子在做事中明白责任,在失败中获得毅力,在流泪中铸造坚强。

4.帮助家长走出一些“教育误区”,认识教育的规律,给自己孩子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例如,家长常常中断孩子正在做的事,让他去做功课;这些现象会让孩子对工作缺乏投入感与专注力,会使孩子把学习放在了兴趣的对立面,孩子们也会因此对父母产生一些烦躁、不满或是抵触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立的情绪。

三、深入调查学生家长教育方式方法,并建立学生家长信息档案

多数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健康。为了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起来,既要了解孩子也要了解家长,针对家长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谈话方式。

多年来,我通过研究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五种类型:物质刺激型、惩罚型、放任不管型、束手无策型、科学教育型;如果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也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全面发展型、言传身教德育型、智育至上型、自由发展型;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情况可分为以下几类:文盲半文盲型、完成基础教育学习型(比例最大)、受过高等教育型;从性格特征来分可分为以下几类:文质彬彬有理有利有节型、粗犷型、胆怯型、蛮横型等;从个人情感和日常处事态度上大致上有以下类型:实事求是型、好面子型、个人行为至上型、随大流型;从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有以下类型:说到做到型、善于操作型、只说不干型、行动迟缓型。

根据多方位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了解,对照以上类型的分析,为学生家长建立准确的基本信息档案,这样,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就能轻而易举找准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其结果必然是事半功倍。

四、创新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

早期家校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定期家访,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但是,由于大班额教学,居住分散,操作难度大,时间周期长。90年代后建立的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集体面对面沟通。这种方式快捷、面广、省时,同时还促进了学生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横向交流,但是,弊端多,只能反映学生共性问题,不能满足个体要求,且易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学生家长满怀信心而来,却带着遗憾而归。

篇2

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配合策略学校与家长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阵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阶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加强学生与家长的配合,积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构建家庭与家校教育网络机制,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时政热点。

现代教育理论表示,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组成。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基于素质教育要求下,如何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作为教育孩子的主要阵地,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予以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当学生回到家后,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与家庭携手并进,在这种系统的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一、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构建交流桥梁

要想提高学生与家长的配合度、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必须要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构建交流桥梁。当新生入校时,学校每月将会编辑出版校报。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家长担任校刊的栏目编辑,基于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秀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让家长在立体的交流互动过程中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其次,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构建家长专栏项目,定期掌握家委会的家庭工作状态,通过开展简报活动来阐述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刊登相关的家庭教育工作经验的过程中能够使学校与家长和谐共处。此外,可以设立留言板栏目,家长可以实时反映自身的看法,或者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学校的相关领导以及部门要开展留言回复工作。同时,基于班级建立班级博客的基础上,让家长得以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从而便于家长结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家庭教育,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完善学生长效发展机制

强化学校发展制度建设,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促进当前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突破口。基于党政部门领导的前提下,建立以学校、教育部门为主、家长自觉参与的联动组织管理机制,明确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强化通力合作。教育部门要做好家庭教育引导工作,切实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设立专人负责与管理家庭教育工作,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控。同时,教育部门要将其归入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体系之中。学校应自主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构建教师与家长的和谐沟通桥梁。此外,大力发展网上家长学校,形成多元化的学生学习模式。在此基础上,设立家庭教育评奖激励制度以及评估督导制度,切实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另外,积极建立社区家长教育模式,构建多元化、多渠道学生教育发展机制,促进家长教育的发展。

三、健全学校家长互动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般而言,学校要求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要对学生开展家访工作。在构建教师家访预约制度的基础上,有助于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同时,完善家长开放日活动体系,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的邀请活动,在全面了解以及掌握学校教育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填好调查问卷,及时反映学校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其次,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要定期组织家长之间的家庭教育工作心得探讨会,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办法,家长要积极响应学校创建的优秀家长义工活动,基于组建家长委员的基础上,进行共同评议,推选出优秀家长,交流家庭教育心得体会。同时,学校可开展优秀家长义工评比工作,家长要积极参与,家长之间要积极互动。此外,要构建家长与学校的教育探索机制,积极推动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良好互动,形成家长、教师以及学生这三者之间的沟通机制,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家长委员会,提升家长合作能力

各个家长要积极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桥梁,从而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提供保障条件。家长委员会在学校的帮助下,开展有计划的家庭教育工作,提高家长与家校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帮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包括六个方面:学校教育知情权;选择学校权;学校教育决策权;教育过程参与权;学校教育监督权;学校教育评价权。基于家长明确自身权利与义务的条件下,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自主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积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实现学校与家长的和谐发展。同时,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有针对性的活动,例如专题讲座、家长自学指导活动,帮助家长掌握先进的教育方法,在认识到自身教育方式不足的过程中,引导家长培养孩子的个性。家长在参与过程中不断进步,获得了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自身的知识水平,有助于完善家庭教育工作办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学习的延伸已经摆脱了学校与课堂教学的束缚,诸多学生的学业主要是在家庭教育的背景下完成的。因此,家长必须要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学校与家长教育信息互动平台,健全学校家长互动机制,构建家长委员会,从而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方中政.“约请家长”作为一种学生管理手段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2012,(5).

\[2\]董一乔,李大鹏.浅谈新时期国防生辅导员家访工作\[J\].理论界,2012,(3).

\[3\]罗晶.家校合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9).

篇3

关键词:家校沟通;家校合作;家庭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何发挥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在创建浙江省家长示范学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践。通过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全面培训学生父母,争创学习型家庭、书香型家庭;全方位构建青少年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实现学校和家庭互相沟通、互相合作,构建和谐的教育网络做了探索。

1 问卷调查结果及结果分析

2013年9月我们对全校2324个学生家庭情况等进行调查,特别对三年级的365位家长进行样本调查。

1.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社区的了解,我校区域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1 随着城乡差距的缩小,大部分家庭进城务工,所以导致城里学校班级人数增加,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子女占学生人数的53.5%。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成了关注的焦点,因此,学生的成份比较复杂,这也给班主任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加大了难度。

1.1.2 区域内家长教育素质的背景。(1)家长文化背景: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仅占20%左右,部分为时期的高中生,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家长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教育的难度系数非常大。(2)家长的职业结构以个体和务农为主,家庭的收入来源较少,多数的家长基本上靠打工维持生活。几乎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去。(3)单亲家庭的增多,部分家长外出生意、就业,孩子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管,也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1.1.3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状况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各自为营,各自为战,没有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好像各自都是一个独立的“操作间”,更谈不上合作的份上。主要表现情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互脱节,不予理睬,甚至走向对立。居民中大多数对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不理解。他们认为,国家给教师的待遇高,做好教育的任何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2)家庭和学校双方相互抱怨:家长方面指责学校管理不严,认为教师应该是全天候的管理,学生出了问题就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学校方面教师和管理者都抱怨家长的工作不力,常常是不愿家访或家访得不到家长的支持。(3)特殊家庭(含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特困生家庭、心理问题学生家庭、学习困难生家庭等)的情况更是比较复杂,有时是学校里所不及的,有的教师讲“屡败屡战”的感觉,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显得苍白无力。

2 搭建沟通平台,开展传统家校合作方式

针对调查结果,我校围绕以“家校携手,和谐发展”为主题,开展了如何搭建家校平台的实践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内容和方法的结合,以创新的和实际的相结合,在行动研究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地经验;学校立足于校本培训和校本研究这两块主阵地,尤其是在家长学校建设方面追求创新。

2.1 加强家长学校授课内容的针对性

组建家长讲师团,积极开展菜单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通过对家长、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对小学各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规律的研究,初步建立了讲师团,形成各年级的授课菜单,有针对性的给家长进行授课。如低年级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教育,高年级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等。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创建学习型家庭的讲座、教育子女经验交流、如何教育问题学生等,经常开展问卷调查、致家长的公开信等,促进家校联系,及时沟通子女的教育问题方法。

2.2 建立家长学校的激励机制

每年我们都开展优秀家长评选活动,开展教子感言征文活动等。每年六一节,我们把评比书香家庭,创建读书型家庭列为重点项目。并对评比出来的书香家庭进行展示,表彰,一方面让一些学生和家长有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为广大家长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2.3 建立家校教育合作情况联系分析会

这种调查分析会可以和有关的会议形式结合在一起,通

过校讯通、家访、电访、问卷式、座谈等形式,便于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学生的想法。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并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安全等。同时通过反馈信息,学校也了解学生在家表现,了解家长对工作的情况满意度、改进意见,措施等等方面。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友好平台。

2.4 丰富多彩的家长开放日、家长讲坛活动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从而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家长讲坛进课堂。将家长请到学校来,直接面对孩子,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家长将自己的所想通过行动直接表达出来,真正参与到了孩子的教育教学中来,促使我们的孩子和谐健康的发展。三年来,我们推出了 “家校携手,和谐发展” 家长讲坛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自己孩子的班级课堂,给孩子班级的学生进行讲座。走进家长讲坛的各位家长,来自于各个行业,他们给孩子们上课的主题也各不相同,如:想像力的培养、安全小常识、诵读《弟子规》、春季传染病防预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家长讲坛这一活动,丰富了上课的内容、形式,让孩子们感受到别样的精彩,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这一新的内容也增添了我校家长学校的生命力。

2.5 分类学生家长指导会、亲子对话会

一般根据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共同协商来组织。这样的家长会,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自尊心理,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好的方式。这样,家长们在一起能够交流各自的感受,交流学生的一些情况,相互取长补短。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一个桥梁,也可以结合地方课程的开发来进行。如:以孩子眼中的家长的教育素质为题,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在家庭中开一次家庭恳谈会,在班级中召开学生与家长的对话会,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的时机促成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3 完善服务载体,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传统的家校合作过程中家长被动多于主动,更多的时候是“教师讲家长听”,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家校合作中我们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服务载体,创新现代家校互动模式。

3.1 家校联系模式的创新

改变传统家长会,开设“家长俱乐部”、举办“家长沙龙”,充分听取家长的意见;通过“联系本”、“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交换教育孩子的意见;开通知音信箱、创办家庭教育专刊;开展“亲子运动会”、“亲子辩论赛”,创设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家庭教育热线电话,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

3.2 网上家校平台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基本都具备电脑,每个家长也都有手机,在这个社会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家长们或工作繁忙,或忙于生计,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习惯于用网络联系。为此我们学校各班级都建立了学生家庭的通联档案,通过网上家校平台与家庭取得联系,共同教育。

此外,我们将在网上家校的基础上尝试开办微家校,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情况、学校重大活动、调整作息时间等信息反映给家长放在微信、微博空间,家长只要打开手机、电脑就能及时查看与学习,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学校的情况。

3.3 建立班级博客和qq群

建立班级博客,以班级为主的网络空间,将跟班级有关的活动照片、文字、学生作品、家长育子心得、教师教育心得等上传发表,让家长更加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对家长来说,班级博客可以发表自己个人生活感悟、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及所遇到的困惑和一些育子经验,以网络的形式与其他家长交流沟通、互相开拓思路、取长补短。同时在博客中可以看到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信息以及其他家长的观点,可以促进家长之间在网络的空间中不受时间的约束、也无须面对面的无限制的深度交流。对教师来说,为自己进行家校联系找到了一种新的方式,可以将班级的各种信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也可以选择较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理论知识在网络上对家长进行指导。

4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我们在家长学校的创建中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但是我们也努力寻找问题,看到了差距。

4.1 家长学校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当前,我们给家长授课的讲师团成员多数是由学校比较热心德育的一些领导、中层、老师负责。他们一般没有通过家长学校知识专业方面的专门培训,很难出现预设的效果。同时面对二千多名存在文化层次差异、家庭教育意识不一的家长,学校提供的培训很难满足他们的需要。

4.2 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问题急需改变

现在的家长对教育孩子的意识不高,多数停留在学习成绩上,特色是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长、单亲家长、留守儿童家长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对家庭教育问题在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达不到对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4.3 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主动寻求市教科室、教研室、市关工委、市妇联等科研部门、领导专家给予指导和支持;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要促进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注意建立规范的德育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德育档案;在做好家校合作方面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并把研究成果与具体的学校工作紧密结合,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办好家长学校,重视家长家教知识的传授与普及,加强家校合作,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创新家校互动模式,这是我们今后推进家庭教育的目标与梦想!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

2 张坤霞.家校合作教育研究[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10)

3 李培明.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

篇4

从2008年秋季起,教育局出台了具体方案,2009年4月组织赴冀鲁考察后,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上级领导强力推进课改的决心为我们推进课改增添了信心,一年来,我们走上课改之路,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 出发前夜深思——确定改革目标

第一,为什么要改。全国都在探索教学改革,外面的课改世界已经一天比一天精彩,尤其到山东考察让我们目睹了许多课改的成功做法,那些走在课改前列学校中的孩子,已经将自己的视野和思绪放飞于广阔的天空,而我们的孩子的视野和思绪只能在一间教室中碰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实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思考怎么改。杜郎口的“三三六”教学模式,“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都散发出成功的芳香,这让我们充分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好的经验,是最适合他们本校的、适合初中学生学习水平和学校各方面实际的,有各种管理机制作为有力保证的。应经过反复审视、思考,寻求我校的改革出路。

第三,本校实际。(1)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有限。(2)小学开设的学科全,课节多,单拿出预习课节是不可能的。(3)农村小学教师任教科目多,如果出预习学案,教师的时间难以保证,况且学校分散、经济状况差,复印问题难以解决。(4)我校98%的学生是走读生,教师指导下的有效预习时间不能保证。

第四,寻求出路。近年来,全校教师对课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务实创新的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设计观念实现了三大“转变”:由教师的教为本位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由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价值观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价值观;由以静态教案为本位的备课观转向以动态为本位的设计观。构建了新课程理念下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法、策略及操作样式;充分发挥了以“发展”为核心的“进步评价”激励功能。但是,我们深切地感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彻底。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来自他本身的需要,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教学设计要从研究学生入手,要从关注学生的认知点、兴趣点和困惑点开始。

第五,确定目标是为了实现在目标和理论上的引领与规划,我们经过反复研究确定:(1)近期总体目标:一是教师目标:精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努力实现一次飞跃。二是学生目标:学会预习,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提高展示学习成果的综合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成效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达到各种质量目标。(2)年段学科改革目标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及学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探索不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3~6年级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构建“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模式,1~2年级各科构建“玩中学”的课改模式,创设学习情境,把学习内容设计成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边活动边学、边玩边学,提前渗透培养预习方式;3~6年级英语、音美构建“趣味教学”模式,3~6年级体育构建“自主学练”教学模式。

二 指引行路方向——完善更替方案

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是改革推进的蓝本,迄今为止,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是第四套方案。第一方案主要是开展校级达标活动;2009年4月到南方考察后制定第二方案,发出“人人都努力上课改课”的口号,提出教师学生课堂时间分配硬性指标;2009年5月以后制定第三方案,确定了较完备的改革总体目标及年级学科目标模式,配合确定校本培训五大专题,重点探索3~6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课型,配合实施课堂导学流程改革,配合进行自主作业和分层作业,对课前预习提出硬性要求,每名学生备课前预习专用笔记;2010年3月制定第四方案,重点推广3~6年级“课前自主预习——课上合作探究展示”的改革课型,同时重点研究1~2年级“玩中学”课改课型。

三 合理规划队伍——组编课改梯队

起跑线上,一齐涌向跑道,势必影响奔跑速度。合理规划课改队伍,精心组编课改梯队,是奔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们建立了由中心校及各村小领导组成的第一梯队,全面学习领悟课改理论,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引领实践、总结反思,成为改革队伍的领跑者。把各年段各学科教学突出的教师确定为课改典型教师,成为课改队伍的主力军。其他教师作为课改大军,在“领跑”与“主力军”的带领下,快速前进。

篇5

一、明确责任,完善家校合作机制

家校合作需要完善责任机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解决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相互推卸教育责任和共育意识不强的问题,双方已明确“家校合作”是双方互动、主动有为的教育教学行为,在“家校深度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形成双方的具体职责,有明确的责任机制,并落实监管理。

完善沟通机制。建立媒介信息和双向交流相结合的沟通方式。校讯通,家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对教师、对家长的工作制度,规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以依法治校的方法杜绝校园的不正之风,以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赢得家长的尊重与支持。

完善管理保障。学校全面构建校家长委员会―级委会―班委会为纵线,亲子义工、家长导师、家长项目义工、学校特色家校活动为横线的家校工作管理架构框架网络,全方位推进学校家庭工作。

完善培训保障。邀请教育指导中心、教育局、区妇联等专家到校进行工作指导,联动各方力量,搭建家长学校新平台,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家校教育顺利开展。

二、拓宽家校交流渠道,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

学校积极拓宽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渠道,互通信息,互相协作,形成强大的教育协作合力,使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之间拥有不断的对话,让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鲜活的知识伴随着思想和情感,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中积极有效地沟通渗透,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教育平台。

1.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

在召开家长会前,要确定好家长会主题,要求教师开出新意,开出成效。例如,专题性家长会:“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又如将家长会升级为家长交流会,让家长成为交流会的主体,互相交流学生的状况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师也可以以家长的身份参与其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育意见。邀请有关专家讲座等。

2. 进行有效家访

教师进行家访的目的就是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从而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成长,完善教学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也会发放家校联系单,一方面了解家长对家访情况的反馈,如:五年级的一个家长在联系单中写道:此次家访对我们家长和孩子收获都比较大,因为我们作为家长平时比较忙,很少和老师、孩子三方面对面交谈,通过老师对孩子在学校里的优点和缺点详细的描述,让我们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通过与老师的交谈,使我们提高了如何给孩子检查家庭作业和如何安排业余时间,使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另一方面可以收集家长对学校持续发展提出的金点子。还有家长提出:学校前期开展传统节日文化的探究大家拍手称好,但不能随课题结束而结束,应该继续开展下去,弘扬中华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孩子的情操……家访工作的有序推进,化解了许多矛盾,解决了办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篇6

【关键词】家校教育;校讯通;班级博客;QQ群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而三者之间的协调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所以,重视家校的联系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的家校合作模式准确地说是发信息、电话、家访、面谈、家校联系本。作业、通知发信息,一般问题家校联系本解决,重要问题电话谈,重大纪律问题就是请家长来校面谈或家访。这样看起来机制全面,实际上都是很肤浅的家校联系,而且是以学校为主的单方面联系,家长完全处于被动或依赖地位。我们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也是让人不够满意:家校联系本流于形式,家长和老师之间无话可说;有些家长连最基础的作业监督也做不到,孩子做错或少做照样签字或者根本不管;一次两次的电话或面谈根本不能解决深层次问题,尤其对于班上问题孩子或学困孩子来说更是难以解决;低年级的老师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稍微复杂一点的班级活动根本不能有效贯彻下去,学生不懂,家长更是云里雾里,老师也无法对所有的家长面讲。现有家校合作模式当然有其成功的地方,如方便、快捷,但容易流于形式,无法进行深层次的合作。网络环境下的家校互动平台超越了实际的时空距离,有条件让老师和家长的信息交流变得更顺畅、更及时、更深入、更全面,让彼此的心更贴近,合作更紧密更有效。下面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家校交流提出我的浅见。

1 充分利用“校讯通”的作用和功能,实现学校、家庭互动教育网络。

“校讯通”可以让老师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等及时发送给家长,也可以让家长随时随地向老师反映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方便老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我校的“校讯通”主要提供如下功能:学校通知――提供学校咨询,包括家长会、运动会、竞赛通知、学校新闻等。教师评语――提供教师对在校学生实时的评价,利用短信发给家长。考试安排――提供学校考试安排信息查询。学生成绩――为家长提供学生考试成绩查询功能。家庭作业――提供当日学校留作业情况,便于家长监督学生完成当日作业。

校讯通平台是信息技术与家校联系的有效整合,其快捷、方便性能很好地为广大教师、家长所认可和接受。若是以前,班级和学校若有重要事情需要及时通知学生和家长,往往不知所措。有时忙不过来,因此有些事情被耽搁,致使家长和学校间产生一些误会,现在学校的重大事项、紧急通知、收费公示、作息时间的变更、考试安排等都通过校讯通及时地传达到家长的手机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更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校因特殊情况临时听课或提前放学,班主任需及时和每一位学生家长联系,以前的做法是由班主任一个一个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如果平均每个学生家长用1分钟时间,全班起码要50多分钟,而通过短信群发则只需要1分钟,校讯通平台的优势显而易见。另外,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有些话当面或电话中可能难于启齿,换一种方式,通过短信发送,情况就不一样了。总之,“校讯通”这一网络平台构建了家校立体教育网络,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

2 充分利用“班级博客”的新型平台,实现教育的新亮点。

2.1 “班级博客”使人人能够参与班级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主要依靠几个班干部和几个科代表,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在“班级博客”中,我设立了《班级管理之我见》栏目,向学生征集管理班级的建议,收集班级管理的反馈信息。以网络为媒介的交流,消除了面对面的压力,即使胆小、内向的学生也乐于参与。学生们将自己对班级管理的建议频频发到“班级博客”上,比如,建议每人轮流管理班级、建议班级设立“学习互助小组”等等。我对每条建议都及时回复,并且评比“小小诸葛亮”。学生的意见受到了关注,非常开心,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事自律性也大大提高。

2.2 “班级博客”成了激励学生奋进的平台。我在“班级博客”上开辟了“习作乐园”栏目,把学生写得不错的日记、随笔、作文到这个栏目中,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被在网上,异常惊喜,大有“小作家”之感。对于发表的文章,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回复的方式互评,个个成了“小评委”,写作热情极其高涨。各学科老师也可以在“班级博客”上公布学生当天的学习情况,学生依据这些评价,有针对性修正自己的错误,发扬自己的长处,完善自我。

2.3 “班级博客”为老师、学生和家长创造了广阔的交流舞台。在“班级博客”中,主要创作者是学生、老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对班级中的某些现象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敞开心扉,述说自己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老师可以用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互通,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如我看到一名学生最近表现有很大进步,就在日志中写道:“孩子,看到你的进步,老师很高兴。”这名学生看后留言道:“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这样的交流是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家长也可以通过“班级博客”了解到孩子当天的各科作业及在校表现,或在博客上反映他们的心声,交流家教经验,共聊育儿话题,同事也可以提出对班级建设的意见或建议。

3 充分利用QQ群,构建交流沟通的桥梁。

篇7

一、建立新型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与“网”为友,构建和谐德育。网络化社会,学校和家庭围绕教育后代都期盼建立一种新型的沟通渠道。网络家校互动适应了这种需求,增加了老师和家长之间共同关心、彼此交流的话题,也让家长和孩子代际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便捷,为学校构建和谐德育,追求理想教育开辟了研究空间。

1.主动认识网络,成为网上“行家里手”。家长需要认识网络,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上网教育培训,现代教育呼唤家长和教师都来认识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的剑”给我们整个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要想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前提是不要怕它,不要排斥它,要走近它,积极了解它。我们要重建网络条件下的亲子关系、家校关系,让家长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再次社会化。当家长都成长为“网络行家”时,教育才能在大变迁时代真正形成积极有效的家校互动。因此,学校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学校要引导让家长积极应对网络时代的大挑战,成为网络高手!

2.与“网”亲密合作,拓展家校互动的新空间。信息时代,空间无限“无网不胜”。如何监督孩子上网?作为家长应该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如果你是孩子,也不希望有一个人随时随地监督,这样真的很难受。但孩子的自制力不足、综合判断能力差,作为父母又必须经常给他们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上网从扶到放,逐渐养成一个好习惯,特别关注孩子最初上网的那段时间,着力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家长要想帮助孩子学走路一样,“搀一把、扶一阵、送一程”都是很有效的,告诉孩子上哪些网站,哪些是健康的。在孩子上网的初期,家长最好与孩子一起学习,让上网的过程变为亲子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当然在网络上,老师应该对家长交流互动,告诉家长学校学习的要求,让家长也熟悉网络,感知网络平台文字、声光、图色、影像等多方面的信息,共同体验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上网变为“学习型家庭”和“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其之中,家长不仅仅作为监护者,更是作为一个学习伙伴,一位学习型家庭建设的合作者,共同分享上网的快乐。

3.育良好网络品德,不断促进“人的社会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使人社会化。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从而在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孩子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就网络条件来说,网络的联系常常是个别化的,是平等的,对每个人都没有亲疏,没有好恶,排除相互干扰的。家长和学校加入到网络互动中来可以从中得到源源不断的教育信息,开展积极的教育方法的研究和策划,共同总结提炼培育后代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网上互动的过程,是培养家长和孩子良好网上交流互动品德的过程,家长健康有效的运用网络平台进行家校互动,必然给孩子做了良好的示范,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在上网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使用和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制作网页、发表言论、讨论问题养成网络沟通决策能力、网络上自我保护能力和培养网络责任感(包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在家校共同帮助和的指导下,学生这多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就一定有助于和谐德育水平的提升,促进人的社会化。

二、建立互动平台,促进网络互动,在构建和谐德育中促进家校教育一体化。学校网络环境是基于全球网络环境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但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却是新时期办公、管理、教育的环境。要创建和谐德育的网络环境,必须做到“软”“硬”兼施,从硬件和软件上去完善,从技术和内容上去创新。

1.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包括学校课室的多媒体平台,具备由教师机、学生机、服务器和控制网而成的计算机系统,除了供给学校教学使用外,还可以让学生家庭进行使用,精心维护、管理学校网络并保证其畅通。“软件”是既靠资金支撑,又是“含金量”更高的依靠多个老师协同合作的智慧集合。我们有网络设备支持,依托现有的校园网,在学校主页上建立“家校互动网站”,建设足够大的空间中逐步完善各项子目录,主要包括:第一,共享资源库。第二,素材库:包括各类图片、视频以及关于构建和谐德育的信息。第三,优秀教育案例、论文集。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14-0104-02

1 引 言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实行“三改一补”政策的推动下,先后有一大批专科学校、成人高校、中专和部分本科院校申办改制成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随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的提出,如何使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而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主要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因为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然而实践证明,相对于高职院校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来说,财经专业的合作更难持久,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①学校找不准“引企入校,办校进厂”的切入点;②学校希望企业参与人才方案的制定,但因为财经专业限制的原因,真正深度参与的企业并不多,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所面向的均为“岗位点”,不像工科类专业通常面向的是“岗位群”,每个“实习点”接受学生的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校企合作实施的难度;③企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考虑,接受实习生存在一定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2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大多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期,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把校企合作形式,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以下三种:

21 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22 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23 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一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毋庸讳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一方面,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另一方面,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也不到位,存在着恪守固定模式、关门办学等观念上的问题,合作不够积极主动,要么强调客观原因原地踏步,要么被动跟风搞花架子,必然会是坐等企业上门,缺乏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不少财经类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校企双方还是两张皮,离互动介入、相互交融、深度合作及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

(3)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4)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由于地域差异、学科差异等客观原因,我国校企合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市州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财经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

(5)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导致理论知识难以转化成科学成果,而企业往往更重视科技成果的展现。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6)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处在蓬勃的发展阶段。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尤其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区域经济都面临产业升级改造的压力,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愈发强烈。而此时区域内高职院校作为输出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校企合作这个重要的人才培养机制中,高职院校和企业都没有充分理解本地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合作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状态,不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两者之间的不对接导致高职院校实际功效的降低和企业效益的下降,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不能稳定健康地增长。因此,完善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更多资金投入,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些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 构建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的模式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遇到上述问题和困难,应该说是客观的。但也不能否定,有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推动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成功典范分析,以下几种校企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41 “订单培养”模式

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培养适合该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配置计划,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量身定制,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企业和学校商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操标准,实行企业冠名制,实现招工与招生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订单教育”有效地保障了学生就业,使学生进校后就有归宿感,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实现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发展的格局。

42 职教集团模式

职教集团是以龙头高职院校和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和人才培养为纽带,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和校企“自愿参加、优势互补、权责对等”的原则,在不改变原有隶属关系的前提下联合组建而成的。这种模式有利于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利益共通、目标一致,在统一的管理机制下更好地合作。

43 与区域产业群全方位合作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校企双方可通过社会调研等措施,充分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区域发展的规划和定位来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与职工培训等措施构建人才交流平台,通过联合开发产品等措施构建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场地设备的共享构建物资交流平台,建立上述四个平台从而实现校企之间的信息、人才、技术资源与物质资源共享,达到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校企共同助力经济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经类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点,改变原先“一厢情愿式”的被动合作策略,从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强劲需求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多渠道、多形式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形成了“全员参与、全程对接、全方位服务”的校企合作局面,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与社会的多方共赢,随着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系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必将成为“企业心中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迎新.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06(12).

[2],刘媛媛,郑喜群.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的经济学思考[J].北方经贸,2008(9).

篇9

一、教材研究,我们研什么,怎样研

集体备课中最容易让人倦怠的地方,就是教材研究了。因为主备人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时,大家听起来经常是漫不经心的,这也很正常。首先因为主备人的教学设计有时是比较简约,好像有些泛,不容易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另一方面因为大家没有执教过,想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合理化建议也有一定难度。因此,这也是极易流入形式的一环。为了提高这一环节的实效性,多年来我们一直倡导“五备”,即备教学目标,备问题预设,备重点问题的点拨方法,即备教法,备板书设计,备达标检测。五备的推行,进一步丰富了集体备课中教材研究的内容,克服了简单空洞这一弊端。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我们还创造性地运作了这一环节,也就是在教材研究中时常变换角度,也就是不需要从头到尾地叙述教学设计,而是从问题入手展开,教师言之有物,易有收获,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却有助于目标的达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针对要研究的教材,常常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摸底,就是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已有经验有哪些?并以此为起点设计教学。这一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是连续任教本年级的老师,这样的研讨可让大家少走弯路,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再如,信息窗的处理方法,是全面呈现让学生自行整理信息,还是局部呈现,教师人为地把信息归类后降低难度,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核心问题的解决上?练习设计中,如何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为好生设计的提升性练习,如何进行评价订正等。在一次备课中,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三五个主要问题之后,本次教材研讨的任务也已基本达成,最后主备人再进行系统地梳理即可。如此操作,教材研究也就容易化虚为实,而且老师们参与的积极性也有较大提高。

二、小课题研究,研什么,怎样研

集体备课中的小课题研究我们尝试运作了几年,小课题呈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渗透式的,也就是把小课题的研究与本次集体教研中的教材研究有机结合。比如,教材研究的是两位数乘法,而我们小课题也恰好是与计算教学有关的,如此,就可以整合研究。而另一类是独立呈现的。也就是小课题的内容与教材的内容不一致,或者说有的小课题具有普适性,每节课都可能会用到。比如,合作的有效性研究,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培养学生会倾听的能力等,这些常常需要独立研究。而无论是渗透式研究还是独立研究,我们都倡导这样一种方式:就是事先收集组内每位教师个人的经验及做法,然后进行即时交流;同时主备人事先收集有关这一课题的他山之石,也进行交流及相应的补充。这样两方面的经验一合并,就提升了我们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价值。最后,择成一人合并这所有的经验,形成小课题研究论文,收存并上传到校园网上为大家共享。

经历了远程研修后,我们对小课题研究进行了反思。其实我们的第一种课题――渗透式的小课题,也就是远程研修中提到的专题研究,我们学过以下几个专题:计算教学如何使算理和算法有效结合;如何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真正理解;如何让数学好玩――聚焦“认知冲突”的教学策略;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构建数学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这些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也对我们后续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课题的提出就得下功夫,也就是要提出更有研究价值,更有思维含量,更具前瞻性的问题当作专题进行研究。然后,还要对此专题的概念进行界定,查找专家观点,操作规程进行研读学习,然后再落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样研的分量更重了,同时我们研究的视野不仅仅拘限在组内教师之间,而是间接地与专家对话,与有过成功经验的学校对话,也就是学习推广人家的科研成果。如果我们按此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能力与收益就会突飞猛进,这也是我校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及设想。

三、观课时,观什么,怎样观

自上学年起,我校就尝试操作了观察式听评课,我们设计的观察量表共有七个,分别是课堂教学结构记录与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提问的有效性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学习预习或尝试情况评价表、课堂发言覆盖面评价表,最后是对教师的一个整体评价。其中有部分是针对我校构建的有效课堂模式中的环节设计的,比如学生预习或尝试情况评价,还有一部分是关注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些表现。结合本次的远程研修的观课量表,我们发现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量表质性评价较多,量性评价不够。而目前倡导的观课理念是让数据说话,因此,这也是在制做量表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篇10

关键词:课堂作业;课堂学习共同体;助推器

随着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实验,教育界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兴趣日益升温。这股热潮又与当下教育研究回归课堂研究这一趋势结合,使得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学者对如何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这一问题虽已有诸多建树,一线教师也将这些理论奉为圭臬,然而,以这些略显晦涩的教学理论武装大脑的一线教师在面对现实的课堂时,又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着手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本文旨在破解一线教师的这一困境,将教师的关注焦点转移到课堂作业上,通过对课堂作业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一、课堂作业概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在校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课堂中度过,学校教育的成败取决于课堂。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教室、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活动等要素有机组成,只有当各要素搭配合理时,课堂的教育功能才能发挥到最佳。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盘活课堂诸要素,使诸要素以课堂作业为平台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一)课堂作业的界定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认为作业是学生为完成学习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与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才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种,课内作业即课堂作业。同时该书将作业界定为动态的活动,而不是静态的习题。

我们认为,课堂作业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由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研究的课堂作业不是指课堂上的习题,而是将课堂作业作为一项课堂教学活动来考量。

(二)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课堂作业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课堂作业不再是静态的、片段的场景,而是动态的有机连续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课堂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课堂作业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设计,课前对课堂作业进行精心设计是课堂作业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教师应该明确该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设计课堂作业的内容、类型、题量和来源。设计之后便是作业实施环节,课堂作业的实施是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学生学习的发生几乎都在这个环节当中实现,教师应重视课堂作业的实施,正确作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课堂作业实施后就涉及作业评价的问题,课堂作业优于课外作业之处就是反馈及时,学生能够得到教师和同伴及时的反馈信息,对促进学有裨益。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概述

“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杜威把学校视为“学习共同体”,他认为学校就是各种各样的人通过“沟通”形成共享文化,形成民主主义之基础――“共同体”的场所。日本学者佐藤学秉承并发展杜威的“学习共同体”理念,认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互相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互相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从佐藤学为我们描绘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蓝图中可以发现,学校的围栏不见了,课堂的大门也敞开了,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学伴”关系,教师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家长和市民进入学校和课堂,与教师一道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界定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必须从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开始。佐藤学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中对课堂学习共同体有过这样的描绘:“在课堂里追求‘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学习’。所谓‘学习’是同客观世界对话(文化性实践)、同他人对话(社会性实践)、同自我对话(反思性实践)三位一体的活动。其基础就是柔和的声音与身体的交往,及‘倾听关系’的对话性沟通。具体做法是,所有的教学(小学三年级以上)由男女生四人组成的小组展开合作学习。”由此可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为基础,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以学习为中心。

(二)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

根据佐藤学对学习共同体愿景的描绘以及结合我们对学习共同体课堂的深入观察,我们绘制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如下图),模型大致呈现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态特征。课堂学习共同体以倾听和思考为基础,尤其强调倾听、思考和讨论。师生之间强调双向交往,教师不仅讲授知识,还须倾听学生的发言,准确应对学生的表现;学生要倾听教师的讲授,除记录教学重点之外还须积极思考问题。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倾听、思考对方的发言,之后互相讨论。各小组之间同样需要保持相互倾听的关系,保证学生之间都有所交往。学生与教材也应保持对话,教师应督促学生反复回到教材当中,使学生不偏离教材进行学习。

三、课堂作业是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助推器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合作学习”,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关键在于构建起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相互交往的合作关系,营造彼此之间都能互相勉励的学习氛围。互学关系是“合作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要变学生之间的互教关系为互学关系。“合作学习”是一种项目式的学习方式,它必须围绕具体的活动展开,而课堂作业是一种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作业中展开“合作学习”,从而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其能够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课堂作业的设计

课堂作业的第一步是设计课堂作业,这一环节的主体是教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作业的内容、题型、题量以及来源。

1.作业内容――保障挑战性学习

佐藤学认为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必须设定在比通常的教学水准更高的层次上。要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必须保障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内容可以让“上层”学生发生学习,让“中层”和“下层”学生向“上层”学生求助,同时“上层”学生通过帮助其他同学可以丰富自己的思维。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有助于营造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学生关系,从而有利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作业内容的设计是课堂作业设计环节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作业内容,适当提高作业内容难度,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课堂作业,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学习。

2.作业类型――以促进学生交往为宗旨

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倡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发生在动态的人际交往当中,很少发生在静态的独立思考之中,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的类型时应充分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发生交往。

课堂作业的类型主要有四种: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实践操作类。作业内容往往决定作业类型,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必须考虑作业类型,两者的设计应同时进行。阅读类、口头类、书面类课堂作业更倾向于学生独立完成,而实践操作类课堂作业则更适合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设计作业类型时可以更多地设计成实践操作类作业,通过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交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学习。

3.作业题量――把握合作学习的节奏

课堂作业的题量直接决定合作学习的节奏,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题量太多将导致学生思考、合作不充分,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更谈不上形成课堂学习共同体。题量太少则不能达到学习目的,甚至可能导致学生的合作流于闲谈。课堂作业的题量应在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设定,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适当的作业题量能够将课堂节奏控制在学生感到安全、舒适的范围内,从而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4.作业来源――鼓励原创和学生参与

大多数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练习题当作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但这些作业一般都比较简单,且没有针对性。在合作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自创课堂作业,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堂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课堂作业的实施

课堂作业的实施是课堂作业各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业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课堂作业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学生为完成课堂作业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积极作为,千方百计地促成学生的交往与合作。

1.学生表现――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作业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以四人一组、男女混搭的形式组成学习小组,作业的实施最好以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在清楚课堂作业的要求后必须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答案之后再与同组的其他成员讨论,如果经过思考还不能自己得出答案,可以向同伴求助。在同伴发表观点时,其他成员应认真倾听并完善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学习小组内“下层”学生要敢于向“上层”学生求助,“上层”学生也要积极帮助“下层”学生,同时要从其他同伴的观点和答案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2.教师作为――千方百计促成学生交往

作业实施之前,教师应清晰地布置作业,并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向同伴求助或者讨论。布置完作业后,不是教师的休息时间,而是教师促进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应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观察、倾听、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W”字结构上部分的那双“手”应在课堂作业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教师应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鼓励学习困难的学生向同伴求助。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是指导者和记录者,指导学生如何开展讨论,促进学生充分交往;记录学生的合作情况,以备作业评价环节准确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之用。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以俯身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用手轻抚学生,对学生微笑,向表现好的学生竖大拇指等,这些细微的动作可以使学生感到温暖和鼓舞,使课堂气氛更加温馨、融洽,学生更易敞开心扉,与同伴畅所欲言。当学生感觉身处一个安全的环境当中时,思维的束缚将大大减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更多地涌现,学习将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发生。

(三)课堂作业的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实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每次练习之后没有信息反馈,就无法有效地调控和促进学习。课堂作业也涉及反馈问题,有无评价或者评价及时与否将极大影响课堂作业的实施效果,要使课堂作业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就必须使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当堂反馈”。

1.评价贵在及时

如果把整堂课比作一部电影,学生是演员,那么教师就是导演,教师负责把握整堂课的节奏。教师应控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保证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并且留有时间及时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作业的评价应及时,否则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及时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小组继续开展合作学习。

2.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课堂作业完成后,教师应根据作业类型确定评价方式。如果是口头作业,可以让学生口头回答;如果是书面作业,则可以让学生写在黑板上或者口头表述;如果是实践操作作业,则最好让学生通过展示的方式呈现。无论是哪种评价方式,都最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回答问题时小组成员都起立,大家可以相互补充,营造一种共同面对的感觉,促进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生成。

3.评价语言激励为主

课堂作业评价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评价语言,教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完成课堂作业之后教师应根据观察到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作出点评,表扬合作良好的小组,尤其是有进步的小组,鼓励合作不太顺利的小组。然后,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悦纳不同的观点,追问观点在教材或生活中的依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大胆想象。学习共同体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追求百花齐放式的景象。教师的评价语言应以激励为主,这样能够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进行合作学习。当然,以激励语言为主并不是一味地表扬,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和答案,教师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4.学生参与作业检查

课堂作业的评价时间有限,教师并不能评价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作业,对于发言展示观点的学生教师可以评价其作业情况,然而对于那些因为时间有限或者不敢当众发言而没有发表观点的学生教师却鞭长莫及。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力量完成课堂作业检查的工作,让同伴互相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互相倾听对方的观点或者批改答案,这也是促进学生交往的好时机。这样一来,所有学生的答案和观点都能得到回应和反馈,或来自教师或来自同伴,使学生感到被尊重。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课堂作业可以加速这一进程,成为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助推器。课堂作业是一座金矿,需要教师加强重视并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