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形势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就业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者简介:魏立明(197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韩成浩(1972-),男,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1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H12181)、2012年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教学质量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07-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普通高等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带来了较多良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如何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进行培养成为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构建新的培养模式,优化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良好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应用型工科院校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是吉林省建筑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属于二本院校,其办学理念是培养“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建筑电气领域内的相关设计工作、施工工作、运行与管理工作,并且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建筑行业的特点,加快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实现飞速发展的有效渠道。为此,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优化培养方案、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首先强调应用性,所以既不能延续普通本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不能削弱相关基础理论的教学,而是应该两个方面同时发展。特别是应该加强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充分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环节中应突出实践应用与理论教学的相互渗透,坚持工程实践与科学教育并重的原则,逐步建立合理的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二是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参加相关专业工程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建筑电气方面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因此,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电气工程教研室教师进行了广泛调研,主要通过座谈会和实地访问等多种形式。通过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同时向沈阳建筑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有关其他院校进行调研,获得其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还定期组织召开电气学院校友会,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大学期间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反馈。学院派教研室主任和骨干教师参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指导委员会会议,了解该专业最近动向,广泛听取设计院和施工企业中的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及建议。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自身的特色。该方案应以夯实基础、开拓专业知识面、重视应用能力为主要原则,切实加强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工程实践教育,删除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构建了注重建筑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应依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办学定位,主动汲取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等相关单位的意见,合理确定专业课程的学时以及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整合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平台由“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构成。该平台体现了课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注册电气工程师资格考试应必备的理论基础,其中有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电机与拖动、电气控制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应体现建筑行业的特点。我院设置了建筑电气技术措施、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电气施工与概预算等课程。每一模块含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内容。上述课程的设置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符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要求,使得学生在就业时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方向。同时课程体系平台还可以根据就业方向进行相关选修课程的设置,以满足工程应用性要求,例如设置综合布线、楼宇智能化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
二、加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1.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指导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包括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的建设。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开课程中电气控制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优秀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校级精品课,自动控制原理以及消防与安防系统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电路原理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也非常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应该体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成果,要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学课件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同时结合本学院课程撰写相关建筑电气教材。
2.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推动学院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措施。为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电气学院充分发挥领导和学院教师的力量,建立起包括毕业设计(论文)规定和实习要求等相关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从制度上保证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和实验室主任组成的二级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成员通过平时听课、 课下与教师、学生交流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状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学院进行教学二级化管理提供了相关的依据。
按照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学质量评估实施规定,每学期由每一年级的辅导员组织各班学生对每一位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估,根据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应用环节,学院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制订了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流程和考核办法。该办法规范了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性。
3.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提高课堂质量
在教学形式上,改革传统的“以老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形式,实行“老师教与学生学互动”以及“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有: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优秀的学生在课后充当其他学生的“老师”;让学生讨论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一位老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引入课堂,将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讲授该课程知识点在科研项目中是如何应用的。优秀学生当“老师”就是拿出一部分较容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就是在每一堂课中留出部分时间组织学生讨论,每一小组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相关专业课程QQ群、构建课程教学资源网站等。
三、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所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以工程能力训练为主要特色。这其中包括编写实践教学计划、实纲和、专业教材时将本专业的的技术实用性及时反映出来。在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时,应该明确规定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每一个实践项目分批次规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以往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型实验为主,现在变为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导。同时在实验考核要求上改变以往的考核方法,取而代之的是以每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以及实验过程中解决实验疑难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考核方式。对于专业基础课实验考核(例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等课程),应该在做实验的时候一人一组进行考核。考核时应该根据教师所提的要求单独设计相关实验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并且对实验结果误差进行分析。实践证明,上述做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我院拥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与节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和吉林省科技厅建筑电气综合节能重点实验室,上述两个实验室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场所。我院建立了较完善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制度,举办了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竞赛(北方赛区),从2004年至今连续举办了九届校内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所参加的各种课外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2010年参加吉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获一等奖。
四、结语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方院校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具体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构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尝试。同时,根据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体现建筑行业发展和要求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4):55-56.
[2]华红艳,楚随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97-98.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铁路特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作者简介:苏宏升(1969-),男,甘肃靖远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副主任,教授;董海鹰(1966-),男,陕西临潼人,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27-03
一、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是1958年由姜嘉猷教授等一批电机工程专家组建的电力机车专业和1959年组建的电力机车供电专业。1999年,学校根据国家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设立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开始招生。2000年,该专业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管理的专业点名单,并于2004年获得了财政部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资助。[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成立以来,沿袭兰州交通大学(兰州铁道学院)多年优良的办学传统,本着服务铁路和面向地方电力系统领域进行人才培养的原则,已为国家培养了1000多名铁道电气化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西部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时期,而大众化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分配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演变成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这仅仅通过提升教学质量,狠抓教学水平的努力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必须从社会分析做起,正确定位,找好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做好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完成高校肩负的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和服务社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国工科院校普遍设立的一个专业,专业规模相对庞大,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如前所述,兰州交通大学如何能够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在当前诸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关系到该专业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在对当前该专业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铁路院校类特色,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革,即将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在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有方向的基础上设立了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和接触网工程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两年的专业尝试,证明电气工程系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定位于铁路特色专业的实践是完全正确的,出现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不少人已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特色专业方向的设立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规定》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社会特殊需要及自身优势和特点,可在完成基础课教学后,在现设专业范围内自主审定专业方向”。在此规则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开展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设立特色专业方向的探讨和研究工作。
1.电气专业宽口径下的问题分析
纵观当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状况,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部分高校沿袭着我国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知识传授的教育理念,忽略了人自身的教育,又缺乏明确的专业定位,导致培养目标过大而无法适应时代需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教学以具体专业为导向,将相应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较少考虑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完全消化,是否形成了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否能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专业化日益突出,培养更加专业的电气方面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建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决定了我国铁路交通运输在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铁路电力牵引相比其他牵引方式在高速、重载、环保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是未来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发展的牵引模式。“九五”后期,随着一批时速超过200km的客货共线铁路和200~350km的客运专线铁路的建成,我国铁路进入高速发展期,加上这些铁路多采用信息技术控制和管理,客观上决定了对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更高要求:要求电气专业对铁道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要求作为铁路自动化、现代化和科技化代表的牵引供电系统要从可靠性到先进性满足高速铁路建设的要求;要求现代的电力牵引供电要向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国铁路建设掀起了新一轮,且正在向新疆、等边远地区渗透,而这些铁路建设的特点是高起点和高标准,急需大量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铁路供电和接触网方面的人才,从事与牵引变电所与接触网有关的运营维护工作,确保大动脉的安全畅通。另外,由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朗或培养计划满足不了高速铁路发展的要求,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困难。
根据我们在乌鲁木齐、呼和浩特、哈尔滨、武汉、郑州、兰州等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公司,以及南车、北车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调查而得出的结论来看,这些企业每年对牵引供电专业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是学校能够提供的三分之一,缺口达一半以上,而且这些铁路企业对牵引供电的人才需求还将继续增长。
一方面是宽口径下电气专业学生由于技能欠缺和诸多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带来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是铁路牵引供电专业的人才匮乏,出现了多家用人单位提前到学校争抢人才而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的局面。鉴于此,根据兰州交通大学原铁路类院校特色,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决定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下开辟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同时,考虑到接触网是电力牵引必不可少的载体,与运营维护工作往往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又设立了接触网工程方向。这样和原来的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一起,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共有三个专业方向,即两个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和一个传统专业方向,较好地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四、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改革的具体措施
电气工程系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确定就成为兰州交通大学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这也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有该方向的本科院校。为了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即铁道供电和接触网方向)的教学要求,院系两级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资助。
1.教学计划的修订和课程设置的完善
电气工程系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而设置的,具有课程门类比较齐全,覆盖面广的特点。缺点是缺乏特色,定向模糊,培养目标不清晰,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能和铁路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使之既能符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计划,又能体现铁路特色供电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此,研究小组认为:新教学计划的制定应该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充分反映本课程方向的新技术和发展前景;删减就繁,除旧布新,突出重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结合大纲对原教学计划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以及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四个方面进行了修订。[2]
(1)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外,学院还构建了由14门课程组成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平台:“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数值计算与MATLAB方法”、“嵌入式系统设计”、“计算机导论”、“DSP技术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软件开发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Web技术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鉴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对数学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修订计划时增加了工程数学教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数学物理方程”、“矢量分析与场论”、“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课程,为学生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厚实的基础。
这样学生既能在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宽口径下学习,又能掌握特色专业方向课的基础课教学内容,为以后分专业方向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包括“电路分析”、“电路实验”、“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学”、“电气工程导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通信与网络技术”10门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共同构成大电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
由于接触网专业对机械和力学知识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平台中增加了“机械设计基础”和“工程力学”课程,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也为以后学好接触网专业方向奠定了基础。
(3)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主要涉及“高电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测试技术”、“电器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电气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配电网络自动化”等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一起构建专业技能获取平台。
专业课程教学平台的修订对确保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做了较大的调整。针对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专业方向,增加了“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与设计”、“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及装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牵引供电所设计与施工”课程以及这些课的课程设计。针对接触网工程专业方向,增加了“接触网工程与设计”、“接触网规程与规则”、“接触网施工”、“接触网检测”以及“接触网工程与设计课程设计”。上述两个特色方向除必修课外,均有9个学分的选修课。表1是调整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方向课程教学计划。
(4)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修订。工程实践能力教学平台的调整主要基于两方面:一是调整工程实践平台本身的实训内容,如认识实习由参观刘家峡水电站改为参观兰州铁路局供电段兰东牵引变电所,生产实习由原来的兰州电机厂实习改为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陇西分站接触网实训基地实习。二是开辟新的实训内容或实训基地,如增加了有关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的零部件拆装实习,以及开辟了兰州铁路局供电段电调中心实习基地。此外,学院还定期聘请各大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公司、青藏铁路公司等现场专业人员来学院任课或作报告,使得学生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到现场的知识。
2.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师资力量的配备直接影响到专业建设的成败。在优化师资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具体措施:一是安排教师到相关院校进行实习培训,加强学习交流。如2008年安排张廷荣、李红两位青年教师去华东交通大学学习,安排李亚宁教师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学习,2009年安排张廷荣、李红去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分院学习,2010年安排闵永智教师去西南交通大学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除了每年安排相关教师进修实习外,学院还着力出台了“1+2”研修计划和“1+1”帮带计划。二是鼓励教师利用暑、寒期到工厂或铁路建设现场实地考察,与现场工人、技师交流学习,做到真正实践学习。三是在院内积极开展铁路特色专业方向方面的科研工作,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通过承担和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四是强化教师专业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要特别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的建立
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相应的实验室建设对于专业发展尤为重要。铁道电力牵引供电系统和接触网专业方向建立之前,我们就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论证工作,一经专业方向确立就开始了实验室建设工作。由于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特殊性和庞大性,所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研究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完成有代表性的实验设备从而完成实验室建设,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所学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异常重要。学校采取了以自我建设为主的方式,同时加强外来资金的引入。一方面,学校利用日元贷款大力建设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实验室,先期建成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模型实验室,包括一个电力系统沙盘及一个牵引供电系统沙盘;全部偿、半补偿及接触网简单悬挂模型;断路器、隔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牵引变电所电力设备模型;AT、BT及接触网直供方式下的挂板模型;牵引所二次回路、直流操作电源的挂板模型,满足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和特色办学机会,争取国家财政支持。通过各方积极努力,获得财政部数百万元建设基金,建立了远动及综合自动化实验室。最后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学校投入配套资金进行二次开发,展开对遥测、遥信和遥控系统的深入研究,完善实验室设备和技术。[3]
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接触网专业方向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规程测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其特殊性决定了实习的重要性。利用现有条件和依托相关企业单位建设新的实习基地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学校利用兰州铁路局职工培训站接触网实习基地的优势,在实习阶段将学生送到接触网实习基地进行接触网零部件拆装练习,并设法考取上岗证。另外,和企业积极联合,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如与兰州铁路局兰东供电段达成就业实习协议,给学生一个熟悉和实习的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4.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进行了不断地尝试,目的是寻求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最佳结合点。
教学内容上不再采取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丰富教学内容。首先在教材的选取上采用“三位一体”的教材,再经过大量的比对,选取最好、最先进的教材。对不恰当的教材经过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进行修正;课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方面从交流单位引进录像,另一方面根据需要去现场实地制作教学录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注重能力培养。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些课程采取了教师讲授、学生参与的方式。例如,对于轨道交通概论,任课教师讲完部分课件后,布置学生课后通过资料查取完成一定任务,并让学生们课堂讲解。由于学生查阅的知识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教师在其中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共同受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
五、铁路特色专业方向取得的实效
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铁路特色专业方向一经开始就显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在校内受到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铁路局、设计院、中铁电气化局、中铁建和机车车辆制造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目前除部分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外,大部分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最近连续三届的毕业生就业分配中,无1人待业。在最近连续两年的高考中,报考该专业学习的学生数量大大增加。该专业与铁路信号、机车控制两个专业配套,构造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优势,填补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空白。
六、结束语
自1999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恢复招生以来,历经10年有余。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电气工程系教师孜孜不倦、呕心沥血,建立了国家特色专业和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两个平台,设立了电气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吸引了大连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工业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陇东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酒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乌克兰克列门丘格国立大学和斯洛伐克马捷贝尔大学等院校教师来中心参观、学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苏宏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铁路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5):193-195.
篇3
从入学情况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人对自己所投身的事业都有着清楚的了解。尽管在新生入学后,系里的老师就为同学们做了专业认知方面的报告,但是在这些报告中并未对整个电力行业作过多介绍,也缺乏对电力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而这恰恰是大部分同学关心却又不清楚的。经观察和调研,目前报考电力专业的同学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并未填写电力专业,因未及其他专业分数线而经调整而来。二是填报志愿时并不了解专业实质,只因专业“时髦”、“热门”而盲目填写。三是对电力专业有一定的客观了解,立志投身电力行业。但这一类同学的数量大约只占总人数的1/5左右,且其中大部分属于电力系统的子弟。
由此可见,电力专业的高校学生对专业、行业缺乏了解的大有人在,对就业前景的迷茫,甚至是因性别因素对未来工作的顾虑等导致的消极影响,致使学生中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情绪,很多人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打算毕业后转行。电力行业是否真的已成为一个夕阳产业,毫无发展前途?性别差异在电力系统中究竟有多严重?现阶段电力行业的就业形势又是怎样的?
电力行业的形势分析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电网、大电厂、大机组、高电压输电、高度自动控制的新时代。虽然时至今日,电力工业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几近完善,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仍不断增加,加之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在电力中的采用,整个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电力行业的发展虽然不如新兴的电子通信行业那样突飞猛进,但作为推动一切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能源工业,电力工业还是迈着坚实的步伐,正以稳定的速度向前发展。电力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整个电力职工队伍的素质看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学历、高能力的优秀人才的加盟。
电力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每年全国各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有大量毕业生走向社会,主要流向的工作岗位大致分为4个方向:(1)高等院校。留在各高等学校的电力专业任教。本科生毕业生因学术知识水平有限,一般从事学生管理等非教学工作,而从事教学岗至少需要具备硕士以上学历。(2)科研院所。包括各级电力科学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主要负责电力技术的科研开发,向电力相关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技术服务以及负责电力基建项目的调试工作。(3)电力企业,包括国家、地区、省的各级电力公司及市县的供电局,负责电力部门的行政管理工作和调度全国各级电网进行电力的输送和分配;发电厂,包括各级火电站、水电站、核电站;电力建设,包括各省的火电建设工程公司和直属国电公司的13个水电工程局,担负着全国大型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工作,同时还包含各电管局下属的电力工程设计院,主要从事电力工程的设计工作。(4)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电力电子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技术研究。这类单位属于纯粹的经济企业,工作强度大但相应待遇也很好,是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选择的去向。
以上可见,电力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乐观,毕业生就业形势大都较好。电力专业毕业生具有“点多、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一般来说,毕业生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担任重要工作,也能到各级发电厂、供电局、电网调度所、各类大中型企业从事电力设计、建设、调试、生产、运行、管理、市场运营、科技开发和技术培训等工作,或从事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从事其他行业中的电气技术工作。
电力专业学生应该面对的问题
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各院校普遍要求经过三到四年的本专科教育后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电工理论、电机学、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2)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初步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3)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实验、测试、设计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5)初步具备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
篇4
一、改革方案
1.方案制订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设计中得到实在的锻炼,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实行单人单题目制度,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这种主要的模式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协作能力的培养上却有所不足。因此,试点班BG10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班)尝试通过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模式,即2个学生相互合作、完成一个较大的综合性题目的模式。指导教师选择上尽量选择具有一定硬件开发能力及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此次试点班指导教师配备了2名教授、5名副教授(高工)、2名讲师。团队合作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个人的设计内容与他人的相互关联,具有下列特点和要求:
(1)题目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或合作性,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了能够满足2个学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课题,选题就比较重要,需要满足2个学生的工作量,又能彼此分工。本次选题要求能够完成实物,并在正式答辩时能够进行实物展示。
(2)题目来源多样化、自由化。指导教师可以根据专业内容或自己的科研课题命题,也可结合学生的想法和思路与学生商议共同命题。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项目有学生自己提出。本次选题类型有硬件设计、PLC控制、基于单片机的开发、基于ARM的开发、基于DSP的开发、仿真设计等。
(3)团队合作模式可以有三种方式:同一项目分工,可以一个硬件设计、一个软件开发。例如:超低功耗无线车位探测控制系统设计研究、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等项目就是采取该模式。同一项目可以不同方案实现。该方案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没有团队采用。同一项目,可以一个通过软件仿真实现、另一个完成实物开发。
(4)要求教师对合作的两个学生同时进行指导。除了按照统一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给予指导外,还要针对相关联和合作的内容,组织相关学生共同分析、探讨题目完成中遇到的问题等。团队合作模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不仅在各自的研究内容中得到科学研究方式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且能从相互间的配合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毕设执行情况
对于试点班的毕设执行情况,跟其他班的采取措施一致,同时进行。BG1001学生人数为43人,学生按照签约单位要求,在签约单位实习学生人数为29人。毕业实习单位主要有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振华港机重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1研究所等17家单位。因此该班也存在着提前到岗的情况,给毕设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少的困难。1.开题报告2014年3月7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答辩,电气系共有149位本科毕业生,系部组织了6个答辩小组。试点班的学生答辩时分配到各个小组,同一课题的学生分到同一组。由于试点班的学生是2个人一个题目,答辩时,可以两个人一起进行答辩。这样方便参加答辩的老师整体上把握学生的研究内容、工作量,及时指出不足。答辩老师肯定了试点班学生按新方式进行毕业设计。认为学生的分工比较明确,题目选取上也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适合学生开展此课题。开展毕设过程中,能把该专业学过的电路、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语言等灵活运用,达到了开展毕设的目的。但同时,但也指出了一些同学的不足。试点班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不明确以及课题范围太广,需要补学的东西较多,论文工作量偏大。例如基于ARM的四轴飞行器姿态控制研究,该课题涉及无线遥控、通讯,四个电机的驱动,飞行姿态的控制,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飞行姿态的控制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的知识,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没有学过这方面的课程,因此需要补学得知识就比较多,学生完成该设计的难度也会比较大。有的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稍简单,难度偏低,工作量偏小,应增加其量程及控制功能。例如“基于单片机的电压-电流转换电路系统设计”,该题目主要是完成电压-电流转换,这个主要是运用运放及其反馈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能增加其量程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控制切换并进行良好的显示,也能符合毕设的要求。“一种新型非接触式钢轨裂纹检测系统”该题目需增加其巡检功能,检测系统不仅能在固定的位置检测出裂纹,而且在移动中也能正常工作。
2.中期检查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加强对毕业设计过程环节的监控,切实做好毕业设计工作,2014年4月18日,电气系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课题的进度、毕业设计(论文)教师指导记录本、中期检查报告等。电气系中期答辩的分组跟开题报告答辩时一致,这样参加答辩教师对学生所做的东西比较熟悉,能够对学生现阶段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发现学生的毕业设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试点班总共不通过人数为7人。其中4人是缺席了中期检查,三人应论文存在问题比较多,进度严重滞后而没有通过答辩。缺席4人次也说明这个班的部分学生对待毕设的态度也不是很积极。存在问题:部分同学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较少,在中期检查中发现他们对研究内容尚不清楚,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理解不透彻,课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突出重点。例如:光伏最大功率跟踪电路设计论文,该论文没有实际开展,对文献综述也比较简单,对里面的重点技术MPPT也不是太了解,论文中期报告也没有按照学校要求的格式撰写。部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欠缺,毕业设计内容稍单薄,数据运算、分析、处理能力不够,图纸规范化程度低,设计实验线路和搭建实验装置、实验数据的处理(图表,曲线)、实验结果与讨论能力稍欠缺。
3.全院毕业设计(论文)答辩2014年5月27日、30日、31日,电气学院举行了2014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要求每一位毕业生进行PPT汇报答辩,并检查了毕业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等。具体情况汇总如下:本届共有394位本科毕业生,学院组织了18个答辩小组,共有391位同学参加了答辩。其中3位同学(其中一位海外留学生)因为毕业设计(论文)没有完成,故没有参加答辩。经过答辩学生的宣讲、答辩组老师的询问和学生所交材料的检查,答辩组老师认为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陈述、基本上能围绕主题展开,概念基本清楚。试点班学生基本按照预先的要求完成了实物,14个作品进行了展示。在参加首次答辩的391位同学中,最后经过答辩组专家的一致推荐有3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9名)的毕业设计被评为电气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试点班学生约占23.7%。经过电气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选优答辩、讨论研究,最终推荐8位同学(其中试点班学生2名,约占25%)参加学校的公开答辩,最终试点班学生一名获得三等奖,一名获得优秀奖。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2],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
(二)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
(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3]。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突出对于技术发展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岗位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实际内容。
二、面对人才需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解放人的思想意识,开放性的态度理解世界,提倡个性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不断突破前人的创新所形成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提出问题,利用他们认为可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他们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性的,整个教学的展开都牢牢的体现这一基本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突破在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创新的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养成。大一介绍自动化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重要设备、主要理论创始人的名字、学历,职业经历等基本内容。大二时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难点,近些年的突破点,研究的方向,学校专业的带头人,取得的成果等。大三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以兴趣小组、社团、创新实验课题参与等多种方式亲自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大四为分水岭,就业的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实习的途径了解企业需要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技文献,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理论研究、分析和讨论是有效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专业老师、企业的突出技术人才,甚至还可以邀请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经验,介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灵感的源泉,困难的解决思路等。讲座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已有的科研项目、创新计划,与学生们分享,从新的思路分析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评定,进一步提高对创新的认识。
(二)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时期的学习本身上就是“自主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教学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却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这段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建立,关键知识内容的储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后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步骤的能力形成。安排学习主线,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补充的只是课堂外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宽度,对于兴趣点加深深度。成立若干个自学小组,由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力争在组内解决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反馈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答疑,或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解答。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即使出现失败的情况,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明显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时,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发展性的分析和记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推进,对于存在的知识掌握不清,理论混乱的情况,选择突出的问题利用答疑时间处理。还可以抽出少量的课时,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讲解,增强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方式与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向的创新
1.创新方向确定的方法教学创新和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新方向,只有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在明确创新改革方向时,首先需要对社会上各大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从而制定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需要对历年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制定详细的改革措施。最后,要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2.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要兼顾其他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既要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生产、服务型人才,因为电气行业不仅涉及到电气设计和电气制造领域,而且还有电气产品的销售领域,所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侧重点。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强、实践性高,大部分岗位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时必须依据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原则进行。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创新中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样分配到每科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教师很难讲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全部讲完,学生要完全理解吸收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加入实例分析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材内容改革中,首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框架,然后加入实例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将社会生产中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引进教材当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最后,在课后作业题中加入对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进步方向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2.专业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这一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但是,就课堂教学的理念却是可以得到创新。首先,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次,善于利用现达的通信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能容,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电子图书、音像、模拟软件等的利用。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电气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的考核观念要改变,在制定考核计划是,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上。3.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首先,建立双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在岗实习。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在岗实习主要是学习时间技能。两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其次,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扩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降低验证型实验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研究型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研究型的思维,增强学研究能力,发展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实习阶段的模式创新
首先,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是电力行业的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培训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培养学生。其次,要创新实习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实习。最后,要在最后毕业考核中加重实习成绩的考核,可以和单位签订合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用人单位和学生意向在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业,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考核期。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结合,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电气专业人才,也能促进社会电气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等.“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78-82.
[2]陈海霞,王锁萍,熊田忠.面向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90-193.
篇6
1 高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工科类专业招收女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但女生比例还是偏少。大部分工科女生学习成绩较男生来说更加优秀,但在择业过程中却面临更多困难。事实上,女生尤其是工科女生的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工科女生应该正视现实,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主动出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赢得择业的成功。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同等条件下会倾向于优先选择男生。以工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例,该专业本是热门专业,但在求职过程中,男女生遭遇却有较大不同。如果前来面试的女生确实品学兼优、能力较好的话,仅因为是女生而遭用人单位的拒绝,的确令人扼腕。与男生相比,高校工科女生的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性别歧视 许多用人单位招聘公告上明确写着只要男生,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写明,但女生上前投递简历时也常常会被告知该职位的工作环境更适合男生。用人单位不愿招收女生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单位。对工科院校毕业的女生来说,转行成为一个大趋势,很多工科女生最终转向经济、教育、内勤等就业方向。而同专业的男生却大多能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业形势明显好过女生。
1.2 传统观念 很多用人单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男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要强过女生,在关键岗位的人选上还是偏向男生。而女生的升职加薪之路明显比男生困难得多。工科女生择业面比较窄,所以更容易被迫接受低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完全找不到工作。事实上高校工科女生和男生一样,受到了良好的高等学府教育,文化素质较高,同样属于社会的高层次人力资源。如果这些工科女生的工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解决高校工科女生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2 高校工科女生就业难的原因
本文从社会、学校和女生自身这三方面具体阐述。
2.1 就业市场低迷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整体欠佳,不少用人单位缩减了就业岗位,在招聘方面提高了对应聘者的要求。相较之下,用人单位更偏向于选择男生。造成工科女生更容易被迫接受低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甚至完全找不到工作。此外,除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往届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工人等一大批求职人员。这支庞大的求职队伍给整个就业市场带来很大压力,更造成高校工科女生的就业,难上加难。
2.2 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缺乏针对性 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源头,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在这项工作上投入力度不够,较少开展针对女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同时为女生开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针对性的求职信息等方面需投入更多精力。
2.3 自身因素 影响工科女生就业的不仅是社会和学校方面,女生的自身方面也是问题的关键。女生的就业态度、就业意识,综合素质与能力也严重影响着就业的顺利与否。据有关数据显示,一半左右的女生都喜欢依赖别人获取工作,近一半的女生不喜欢处在竞争的环境。不积极的就业态度会影响女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因缺乏法律意识,若遇到侵犯就业权益甚至遭遇人身伤害时,不能够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造成择业过程中容易受骗,继而影响了就业积极性。
3 解决高校工科女生就业问题的应对措施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女生走进了大学殿堂,其中有近一半的女生选择了工科专业。如何解决这些工科女生的就业问题非常迫切。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总结了以下5项应对措施。
3.1 培养健康的就业心态 一方面要引导工科女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要让她们认识到只有真才实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同时要学会发挥优势,合理定位,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关注工科女生的就业心理,多加引导,针对就业薄弱环节加强辅导,让其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就业。
3.2 加强专业实践能力 就业形势严峻,工科女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高校应为女生针对性地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譬如可与专业对口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创造更多机会让女生到工厂、企业中得到锻炼,提升她们的就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3.3 重视职业资格培训 工科的女生可以通过考取更多职业资格证书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职业意向考取相关证书。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教师资格证等等,还有一些专业相关的证书,如电类专业可以考嵌入式工程师,建筑类专业可以考建造师等等。高校也应当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引导工科女生理性选择合适的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她们顺利就业。
3.4 实施针对性更强的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实施无差别化教育,即男生女生一起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但在择业过程中男女生并不享有相同的待遇,用人单位大多对女生有偏见,更倾向于选择男生。所以,高校培养模式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女生的思维方式和自身优势,设计符合女生的知识体系,增加一些如人际交往等女性更易发挥特长的学习内容,进一步提高工科女生的综合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5 投身基层、支援西部 女生独有的特性更有助于她们到基层就业。语言表达能力强这一特点更有助于女生选择教师或文职工作;思维细致考虑周全这一特点更有助于女生选择基层管理工作;耐力强这一特点更有助于女生选择基层艰苦工作。现在国家号召毕业生支援西部建设,就业机会非常多,而且有很多优惠政策。高校也可以动员有闯劲儿的工科女生作为志愿者到西部区,为西部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4 结语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15-03
引言
2010年5月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1]。许多高校都身体力行,在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实践改革尝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高等学校面临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凭借政府大力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契机,站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风口,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的特点,量身定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理念,把握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利剑,抢占下一轮成为教育高地的先机。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3]。高等学校的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和独立思考的指定实践环节,通过教学改革迎合当前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势头,构建一个突出创新创业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我校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秉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一直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遵循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设计的思路,坚持从“教”和“学”的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切实改善本科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良作风。
一、基于“教”层面的改革与探索
(一)梳理教学计划,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
学校一直把实践教学的改革作为日常工作来抓,但其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作用还不够凸显,从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发散思维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等环节,综合考虑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各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制定,突出和细化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通过课程模块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安排。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是全校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效果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步骤之一。
(二)开设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不同的工科专业具有不同的专业要求,从而制定不同的课程体系。学校统一部署发出通知要求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从培养目标与定位、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优化课程设置,通过通选课、专业领域课、个人拓展计划、实践环节等模块的形式,增设一定学分的创新创业类课程,逐步调整不同课程的学分比例,完善课程体系。电工电子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除了发挥日常实验室的功能和作用外,还应努力探索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拓展和推出优质的在线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选课要求,对全校学生全天候开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善课程体系,除了增设课程外,还应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的学分与成绩管理,做好学分认定与成绩登记工作。学生按规定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后,成绩计入成绩单,这就要求每一门课程都必须单独设课,设置独立的学分与学时,采用等级制或百分制的考核,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保证课程教学效果,更好地贯彻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的作用。
(三)实施创新创业类学生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面向教师有科研项目、基金项目、教改项目等,面向学生则设立并规范使用学生研究计划专项基金,专款专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金可以帮助补贴学生购买元器件等材料费用和等版面费。该项目可细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地形成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三个等级项目制[4]。电工电子类学生项目的顺利开展,对锻炼学生初步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在项目中的分工以及进展的监控,到中期检查对于没有实质性进展的学生项目,采取停止项目研究并视情况追回部分或全部项目经费;项目结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工作量,以及取得一定的年度成果,并经过五名以上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答辩小组的考核;每学期末由指导教师通过衡量学生参加项目的工作量多少和成果贡献轻重,评价并记载每名学生的成绩,给予五级计分制。如果项目有两名以上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则由指导教师协商后给予统一的成绩,填写《学生项目成绩明细表》提交教务处,完成学生项目的成绩录入工作。学生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内,并设置独立的学分,一般情况下国家级项目取三学分,省级项目取两学分,校级项目取一学分,再多的计入课外创新能力培养部分。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类学生项目,挖掘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项目的立项申报、课题研究、结题答辩等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初步具备开展科研的水平,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经验[5]。
(四)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因为各个专业的学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对相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和应用,所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太一样,所以需要通过探索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的差异性,培育不同的实习产品,安排更加精准化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实习产品,努力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在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输电工程等专业开发了《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实习产品,针对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发了《单片机控制LED点阵显示电路》实习产品,与专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试点部分实验课程,通过优化学生实验操作步骤的监管,加强实验数据准确性,其中《电路实验》是独立设课,有单独的学分,学生除了完成安排的实验内容外,还要参加实验考试。考试采取70%的实验连线和30%的回答问题的比例进行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考试过后甚至有少量学生会出现不及格重修的情况,因此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通过探索差异化教学,改进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五)拓宽校企合作途径,倒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
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是提供更多与社会紧密结合的体验方式。拓宽校企合作的途径,让学生直接面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难题,倒逼学生能力的提高。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既有强电实验又有弱电实验。在强电方面,校企合作的一大典范就是一年一度的电气专家委员会,至今已经成功连续举行八届,在学院与电力行业之间建立友好、长久的合作关系,为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与会学生与专家间的互动活跃,专家热心地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成才和就业的热点问题。电力行业和企业专家的独到见解,对学生的知识面和学院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共同探讨,学院的定位更加明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在弱电方面,校企合作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其目的是借助这一平台,利用著名主流芯片供应商赠送先进的高性能单片机实验箱平台和软件,保持校内实验室条件与企业公司最新技术同步增长,让学生在实验室如同在企业实习一样,积极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从优化的单片机实验技术开展过程角度作为起点,完善创新创业实验室教学体系,并倡导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考证,推广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二、基于“学”层面的改革与实践
(一)成立学术性社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学术性社团具有学术性高、专业性强等特点,是培养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的有效途径[6]。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高校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十分有兴趣,理论课时与实践环节难以很好地结合,甚至实践课时缺乏,造成学生学习欲望不高。电工电子类学术性社团作为电工电子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不仅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平台,还能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讲座、专题讨论、科技竞赛等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7],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兴趣。
(二)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学习需要场地,更加需要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得到授权后可等价相应的学分,可与类似课程互认,甚至还可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氛围。对于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来说,可采用分层次教学和考核,对于简单基础类型的实验来说,可采用免考试方式[8],而侧重于日常的操作过程、数据记录等,实验结束后主要是综合评定做过的实验报告的质量来决定实验成绩,这一举措缓和了师生之间“教”和“考”的矛盾。对于学生研究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使得实践过程中消耗的元器件等费用得以报销;对于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加大奖励力度,特别是省级、国家级以上奖项在本科生综合测评中有明显的加分奖励等。学校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提供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组织学术科技竞赛,搭建创新创业竞技平台
学术竞赛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开展的比赛活动,让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团队竞赛中得到提高。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9]。“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全国性的学术竞赛活动,目前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赛制,层层筛选,逐层选拔,让学生的锻炼一步一个脚印,磨砺出有深度的作品。电工电子类赛事除了“挑战杯”外,还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学校已经意识到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专门开辟了独立的学生创新实验室和教师创新工作室等基地,提供比赛竞技平台,统筹规划学校科技活动,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四)开放创新实验室,组建学生兴趣研究团队
开放实验室是高校的普遍做法,帮助不少学生从初学者成为优秀毕业生,从实验室走向工作岗位,其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得到教师队伍的认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空余时间进入实验室,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课题进行拓展式关联性学习。目前,进入开放实验室的学生大都以个体的形式,按照基础性验证实验进行训练,根据创新性设计进行颠覆,进一步完成课内学时的延伸,但这些措施对于学生实际动手的提升还不够明显。电工电子创新实验室通过学生项目立项、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竞赛、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子课题等途径,组建学生兴趣研究团队,以小组的形式,有分工有合作,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学生兴趣小组与指导教师共同商议探讨可行性方案,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的设施平台,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教师的研究领域,开展探索性的课题研究和试验,做出更多的成果和转化。
(五)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毕业班学生创业就业工作服务
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10]。随着国家出台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形势的发展和人们观念认识的转变,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毕业生首次创业的路子并不平坦,成功率并不高,这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因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如个人能力、素质修养、创新意识、家庭影响等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创新创业的开展。客观原因主要是创业环境的问题,如创业场地、政策措施、技术支持、流动资金等等困难,都会直接导致创业的风险。只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计划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认可,通过营造宽松的鼓励政策环境,建设创业服务平台和孵化基地,设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团队,缓解甚至解决学生创业所遇到的难题,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对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电工电子实践教学中,从“教”的层面对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学生项目、差异化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从“学”的层面对提高兴趣、营造氛围、搭建竞技平台、组建研究团队、自主创业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事实证明,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尝试,电工电子实践教学取得了有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2]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2015〕36号.
[3]邢祥虎.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影视编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5(23):62-64+67.
[4]谭志合.对国家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14(4):154-155.
[5]杜龙兵,徐书克.浅析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2):81-84.
[6]赵娓.关于依托学术性社团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4):34-36.
[7]田启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5(13):12+15.
[8]于海,赵雅静,付凤至.浅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J].高教学刊,2015(1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