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篇1

1.1家庭对独身子女教育理念的缺失

教育理念的缺失主要存在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在物质层面的投入很大,但往往忽略对孩子心理素质的锻炼。这种教育理念现在现实生活中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孩子过于依赖物质层面的刺激,而缺乏健康的心理品质。其次是现代大多数家庭都非常看重孩子智力的培养,在孩子还很小时就为孩子选择超出年龄阶段的智力开发课程,不仅增加了孩子们的身心负担,而且也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发展。在很多家长忙于对孩子智力培育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思想素质的教育。要知道在子女成长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家庭环境的思想道德熏陶对其以后的成长十分关键,良好品德是人成为社会合格有用之才的基础。

1.2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

我国的家庭教育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生改变,与过去的那种旧社会教育模式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改善,但在社会市场经济的潮流下,很多教育模式已经显得比较滞后,出现了与整体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大部分家长不懂得良好的教育方式,往往易采用一些不科学的方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控制型家庭

这种类型的家庭,其主要特点是女性比较强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女性占主导地位,父亲基本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家庭教育结构容易导致孩子更偏向于女性的个性特点,娇惯、脆弱,而男性品格中的坚强、负责任等优良品质较少得到关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很容易依赖父母,自己的性格品质没有特长。不善于与外界沟通,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生活孤僻单调。

1.2.2打压型家庭

在打压型家庭中父母经常强迫子女做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做错了事就会遭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孩子害怕父母严厉的惩罚而被迫接受表面的要求,但心里的叛逆感越来越强。现代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过高的期望值有时会产生相反的作用。

1.2.3溺爱型家庭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性格比较脆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就很容易退缩不前,缺乏独立自主精神,自理能力较差。一旦受到批评就会感到自尊心被伤害,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又由于他们的低自尊低自信,会使得他们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可能会攻击自我,逃避现实。

2.2.4放纵型家庭

放纵型家庭是指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在物质上给了孩子必要的保障,其他方面就要看孩子自己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任性、孤僻,他们在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造成独生子女和父母缺少感情的沟通,没有安全感。由于他们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导,性格变得冷漠,对身边的人缺乏责任感。还有一些独生子女渴望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爱,会故意采取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而当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关注的时候,他们就会自我放逐。

1.3家长自身因素及不和谐家庭关系的影响

1.3.1家长的文化程度对独生子女的影响

家长的文化程度会对独生子女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其教育思想、方式、目的具有理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些家长关注的不仅仅是子女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关心子女的情感需要和内心世界,注重对孩子能力和人际交往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自身的角色,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没能尽到自身的责任。

1.3.2家长自身的修养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最先接触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曾经指出,年幼的子女在早期的生活中很喜欢模仿自己的父母,甚至有的孩子过于依赖父母,完全按照父母的行为习惯。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高低,对孩子的后天环境有直接的影响,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会深深印刻在孩子心里,父母道德素质的高低对孩子自身的行为品质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好多现代家庭父母自身道德修养不够,对孩子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整体社会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切实提高父母的自身修养水平也是对孩子成长的负责。

1.3.3父母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独生子女最依赖、最信任的总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孩子在家里往往都会把父母的关系看得很重要。当父母感情已经破裂的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予独生子女强烈的刺激,惊吓、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会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问题。

1.3.4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紧张的亲子关系不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孩子无法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甚至有时会把父母的关心当作是一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注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中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2、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途径

2.1家庭治疗方法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模式中,沟通模式是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沟通包含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面。要实现家庭的合理有效沟通,需要兼顾好上述三个层面,掌握其中沟通的艺术技巧,实现家庭内部的良好沟通。家庭社会工作方法解决亲子关系问题时,首先要改变不合理的家庭沟通方式。不合理的沟通方式,对亲子关系的伤害是最大的,这就需要让父母学会专业的沟通技巧,比如支持、反应、引领、影响及疏导情绪的技巧,以便在此基础上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其次,引导父母学习有关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正确了解独生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树立一种全新的子女教育观。

2.2小组工作在改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运用

根据系统成长理论,个体的成长主要有四个特点:首先,成长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其次,成长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第三,成长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最后,成长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所谓的家庭教育中产生的问题,大多是因为家长们忽略了孩子成长的这四个特性。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更有优势,采取“填鸭式”教育方法,忽略了孩子的发展阶段从而导致问题;有的家长、老师总是拿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来鼓励其他孩子,从而给发展较慢的孩子造成压力,忽略了孩子成长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家长总是用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发展的可变性,没有很好地结合孩子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更好的发展;此外,目前教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化,一切向分数、升学率看齐,这也导致了家长对孩子评价标准的单一化,从而扼制了孩子其他兴趣的发展,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个别化差异。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家庭小组社会工作者在推进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家长们了解到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认识子女发展的一些规律,从而按照孩子的成长发展的顺序,在充分考虑孩子的自主性、个别性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不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伤害的教育。因此,系统成长的理论可以启发家庭教育指导者的思路,让我们不断探讨怎样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面对不同特质的孩子我们应该怎样对其家长进行有针对的辅导,从而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2.3社区工作在构建家庭教育网络中的作用

篇2

这一命题的基本思想是,作为整体的独生子女既可能具有某些与非独生子女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可能具有一些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从独生子女“整体上”和独生子女成长的“全过程”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避免现有研究中大量存在的“孤立的”、“个别的”、“单一时期”、“单一对象”的研究视角和探讨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本质上加深对作为一代人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的认识。这一命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将包括不同年龄段独生子女心理特征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独生子女区别于非独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征及其理论解释;没有兄弟姐妹对青少年人格的主要影响;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新特点与新问题等。

命题二:社会结构视野下的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中国大量独生子女现象出现以来被整个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现有独生子女研究中探讨最多的一个方面。但目前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基本是从单纯的教育学学科视野出发,研究焦点通常仅围绕相对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问题,忽视了存在于局部教育环境之外的更为广泛、更加强大的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需要将目前与独生子女相关的各种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放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放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中去分析和探讨,努力从决定和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现象的社会结构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方面去发现联系和寻找因果关系。这一命题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父母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目前的教育分层与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大众传媒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影响,同辈群体在独生子女社会化中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结构因素探讨等。

命题三:发展变化中的独生子女婚姻与家庭。独生子女家庭是中国社会中一类新型的“细胞”,许多与独生子女人口密切相关的问题和现象,都源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别是由于第一代独生子女已长大成人,伴随着他们的婚姻和成家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独生子女家庭现象与家庭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从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不同学科的视野来获得。这一命题的研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与目前大量存在的、以“三口之家”为主要特征的普通独生子女家庭(或称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二是与那些由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成家后建立的新的第二代独生子女家庭有关的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关系的变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及其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现象等。

命题四:独生子女的风险与社会保障。独生子女对于家庭和父母的唯一性,意味着其家庭和父母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风险。成年独生子女的意外伤亡将成为这种风险的集中体现。与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密切相关的另一些问题将包括“空巢”家庭的增多、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弱化、家庭养老面临更大困难等方面。因此,研究独生子女家庭的这种风险和社会保障的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无疑是最近一个时期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主要内容将包括成年独生子女意外伤亡与独生子女家庭风险,纵向家庭关系与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独生子女父母老年生活中的“空巢”现象及其解决办法,农村独女户家庭的养老支持及其面临的挑战等。

命题五:独生子女与国家人口政策的改变。独生子女人口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但作为政策的结果,这一代人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又给中国社会的人口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近30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人口不断增加、成长,中国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这又必将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新的影响。这一命题的内容将包括:“双独家庭”二胎生育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婚姻市场及其婚配结构,“双独二胎生育政策”影响下的中国生育率水平变动,独生子女人口规模及变动趋势的定量分析与预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调整方向,独生子女政策与人们生育观念转变等。

篇3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成长

我们知道,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不久以后,我们的教育对象将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这一特定人口的成长、发展,与他们有关的现象和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但在今天,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必然成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我们大家关注的话题,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1独生子女成长中的有利条件

1.1独生子女容易在精神上得到满足

独生子女是“独苗”,在家庭中会比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父母和祖父母爱,有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在性格上,常常表现为开朗诚实,天真活泼,对人富有同情心,自尊心强;求智欲旺盛,这些有利于激发儿童认识客观事物的主动性和上进心。

1.2独生子女能更多地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爱护

当前,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国家不但在政策上提供保障,保证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而且在精神和物质上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如给孩子一定的经济补贴等。毫无疑问,这些有利条件都会积极促进孩子从小在体、智、德、美几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

1.3父母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安排各种娱乐活动,如利用假日和业余时间,带孩子去旅游,看电影,欣赏文艺表演,观看体育比赛、旅游等,给孩子提供认识自然、社会的机会,拓展思维,提高智力。

2独生子女成长中的不利条件

2.1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般缺乏经验

独生子女的父母一般比较年轻,市场经济环境下绝大多数家长从商较忙,对育儿经验不足,他们一般只注意孩子吃得好,穿得好,长得胖胖的,对孩子的品德、人格等教育重视不够,不了解溺爱孩子的危害,不十分明确自己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切言行对孩子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2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易摆正,在外面缺乏与小朋友互相爱护,互相合作的精神

独生子女子家里没有兄弟姐妹,容易成为家中的“核心人物”。孩子似太阳,父母,祖父母,长辈似“地球”,地球自然围绕太阳转,孩子要怎样就怎样,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自私、任性、孤僻、不尊重别人的坏毛病,生活能力比较差,缺少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互相爱护,平等相助的锻炼机会;缺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玩具和图书的愉快体验;加之多数家长怕孩子在外边出危险,喜欢把孩子关在家里,使孩子减少与小朋友和睦相处的机会,和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容易使孩子养成不合群的坏习惯,社会性发展更不用提了。

2.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容易不一致

我们经常见到父母之间、祖父母之间对孩子们教育要求不能统一,甚至相互矛盾。有时父亲能严格要求,而目前和祖父母则娇惯放纵,生怕难为孩子,甚至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也要护短。常常出现“爸爸严,妈妈宽,爷爷奶奶打圆场”的情况。

2.4父母对独生子女溺爱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有些父母对子女宠爱,一味听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习惯。多数家长经常夸奖表扬,缺少正面引导,有些家长因疼、宠孩子,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的一切都要包办代替,会自己走路的小班幼儿,家长非要抱着送幼儿园;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中大班孩子家长非要代替他做,长此以往,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3对独生子女的针对性的教育

为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使独生子女得到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做到:

3.1爱而不娇

爱孩子,是父母的共同特点,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高尚的情感。他们把时间、精力、心血、金钱和全部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真是难能可贵。但是要爱而不娇,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和独立的生活能力;要爱有节制,不能让孩子在心理上有“优越感”,溺爱是要不得的,溺爱实际上是一种愚昧的表现;不能把溺爱当成理智上的爱护,溺爱是幼儿一切不良行为的温床,要把情感和理智结合起来,爱得适当,要在爱中有教,教中有爱,家庭成员之间,父母教育,要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做到态度一致,方法一致,不能在一件事上,有的批评,有的袒护,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是非标准不清,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更加放纵。

3.2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

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家长和孩子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孩子作为正在成长的新一代,要关心他,爱护他,同时还要启发他,引导他,认真地教育他。如果使幼儿长期处于是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地位,就会养成好逸恶劳,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得尊重别人劳动,不关心别人疾苦的坏习惯。

3.3重视孩子的集体活动

为了弥补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的缺陷,除了经常对他们进行关心集体、团结友爱的教育外,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置身于小朋友的集体之中,逐步的使儿童从“自我为中心的壳”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区别,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起各种各样的良好品行。

3.4强化积极行动,弱化消极行动

独生子女一般都处在物质的优越和精神孤独的生活环境中。父母要注意给予子女创造使其形成良好行为品德的条件,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能迁就。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使孩子懂得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要求?在家长的正确教导下,孩子的良好行动被稳固下来。反之,在家长的放纵下,孩子的不良行动就可能被强化,因此,对孩子的第一次错误行为处理,家长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循循善诱,要采取灵活生动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幼儿明辨是非,明确取舍。

3.5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要注重身教

对幼儿来说,言教的作用很小,身教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是在父母的身边长大的,对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印在心里,因此,当父母的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是幼儿最早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教育者,他们与子女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其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世,性格特性都对子女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教化和感化作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家长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家长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家长对自己每一举止的注意,这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家长亲自给孩子树立榜样,生动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而家长处处以身作则,会进一步提高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威信,把握教育子女的主动权,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实施教育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一、引言

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父母是他们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学习、健康、成长的意义十分重大。因此,研究家庭教育环境对独生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为探究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关联,笔者在江西省上饶市上饶二中进行了“关于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学生成绩影响的调查”。调查以该中学中高二年级四个班级的221名独生子女学生为主要对象,调查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其中以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为调点。

二、调查对象及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对象选取江西省上饶二中高二年级1班、7班、15班、24班共四个班级的221名独生子女学生。上饶二中是江西省重点中学,本次选取的这四个班级中,1班、7班为重点班,15班、24班为平行班。以下为本次调查的具体抽样情况表:

表1 上饶二中高二年级抽样调查情况

班级 问卷总数 有效问卷 无效问卷 男生 女生

高二1班 50 49 1 26 23

高二7班 55 53 2 27 26

高二15班 55 51 4 26 25

高二24班 61 56 5 32 24

总计 221 209 12 111 98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问答式调研,通过反馈的数据将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1、家长文化水平;2、家长教育方式;3、家庭学习环境。

(一)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学生语文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以下为具体的统计表格:

表2 家长文化水平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文化水平 语文成绩优良(人) 百分比 语文成绩中差(人) 百分比

大学以上 42 20% 12 5%

中专 23 11% 36 17.2%

初中 16 7.6% 33 15.7%

小学以下 3 1.4% 44 21.1%

【问题分析】

一般情况下,文化水品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准。文化水平越高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也能够采取较为正确的思维教育方法和更为科学的教育手段,因此,在子女的教育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相反,文化水平低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往往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采取专制或放任教育手段的也越多,在子女遇到学习困难时,往往将问题归咎于子女本身,表现为粗涉或束手无策、放任自流,也没有耐性和能力与子女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处于差生的行列。

(二)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独生子女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同时思想上的任性化程度也较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成长,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以下为本次关于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具体统计表格:

表3 家长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教育方式 语文成绩优良(人) 百分比 语文成绩中差(人) 百分比

民主 72 34.4% 20 9.6%

专制 31 14.8% 51 24.4%

放任 3 1.4% 32 15.3%

【问题分析】

1、采用民主教育方式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能够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兴趣和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建立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帮助孩子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当孩子学习遇到挫折时,他们能以民主的方式与孩子们谈心、交流,从而激励起他们的学习信心;当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他们也能够及时地帮助他们分析成功的原因,提醒他们做到“胜不骄”。这种民主、健康的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学习的正确选择,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采用专制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则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视子女的兴趣和要求,不考虑孩子的性格、爱好和实际情况,用自己的个人意志去主宰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孩子在这种教育方式下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主动的沟通,在学习上出现困难时也往往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自行处理,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

3、采用放任教育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的父母则完全不管孩子的学习状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完全由学校来解决,当孩子成绩出现下降时,要么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要么怪责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很难获得提高。

(三)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还在在每天放学后,家庭便成为了他们的主要学习场所,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本次调查中关于家庭环境因素对独生子女语文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数据:

表4 家庭学习环境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数据统计表

家庭学习环境 语文成绩优良(人) 语文成绩中差(人)

独立的学习环境 72 24

没有学习的地方 25 88

【问题分析】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如下结论:拥有独立学习环境的学生中,语文成绩优良的比例要大大超过成绩中差的比例;反之,没有独立学习环境的学生中,语文成绩中差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优良的比例。因此,家庭学习环境对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

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门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充分适应新形势下的子女教育问题。

具体来说,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典范

父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教育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平时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应尽力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塑造好自我。

2、家长应努力学习语文和教育学知识

通过表2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家长文化水平越高,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也越好的结论。因此,家长应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尤其对于语文相关的知识,例如文学、阅读、口语交际等知识要进行学习。子女的教育过程同时也是家长实现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家长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在平时的教育中,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多采用民主、策略的教育方式,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尊重子女,注意倾听子女的心声;赏识子女,善于发现子女的优点;严慈并重,是教育方式向积极型转化。在对子女教育方式的选择中,要结合自己子女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子女实现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三)家长应尽量为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

一天24个小时,孩子在家里要待16个小时以上。每天在学校学习的语文知识,必须回到家里进行消化吸收,因此,家庭学习环境对孩子的语文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影响。

家长应尽力为子女提供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天地,包括宽敞明亮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安静的周围环境等。这些环境是孩子实现语文成绩提高最起码的外在因素,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尽力满足。

五、结论

通过调研可知,家庭教育对独生子女的语文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平时的教育环节中,家长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尽力为孩子创造优良的语文学习家庭氛围,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语文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5

儿童小说的写法多种多样,翻看马N嘉新近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小说《小男生凡拉》,又一次发现了儿童小说写法的多样性。这篇小说并无意于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儿童形象,或者刻意表现一段别样的童年生活,或者捕捉童年生命的本真状态。然而,小说在一场紧贴现实的叙事中以特殊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

杨凡拉,是一个10岁的三年级孩子,中国国情下典型的独生子女的代表。如何爱孩子,什么是真爱,什么是错爱,在一些家长身上这个答案回答得那样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问题。三“代”宠爱于一身,长辈过多的呵护和娇惯甚至溺爱,构成了一件厚实的错爱之褓,紧紧包裹着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骄横、无礼……等等多种负面情商的培养,那些独立、包容、同情、自尊自爱……等等优良品质却无法真正获得成长。小男生凡拉就是在这种错爱的环境中长大。10岁的孩子,的确是到了非得正确教育不可的时候了。这些都发生在一个不自觉的假期中。凡拉和父母去看姑妈家的新房子,凡拉当然见好就要,提出自己要在新房子里过暑假。既然“小皇帝”开了口,全家当然也都鼎力支持。可是,凡拉没想到,从自己家里搬到姑妈家,这次自己却遇上了一个对手,一个不那么娇纵他、错爱他的对手。这个对手是一个富于主见的成人――姑父。本质上,这个假期这次遇见不仅是某人遇见某人,而是一次对有偏差的儿童教育的正确校正,一个品性劣迹初显的孩子及时的精神洗礼。最终,凡拉成了一个有爱心、懂得尊重他人、不那么自我中心的好孩子。

正是从这些角度,我们发现了作者的创作宗旨,即作者首先是要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尖锐问题――如何正确地去教育独生子女。这就使这篇儿童小说在写法上有些类似教育小说的写法,但是和教育小说又不是同一回事。全篇小说基本围绕生活现实阐述,没有过多的文学渲染和虚构,也就是说,作者叙述视角和生活视角其实是在同一平面上:凡拉就是凡拉,既没有拔高也没有压低;生活场景就是现实生活,行走在故事中的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这种视角使这种写法来得随意轻松,没有教育小说写法上的严肃和一本正经,多了些日常生活的顺手拈来,多了些生活场景的司空见惯,多了些现实生活的见怪不惊。说到底,这原来是一种与现实生活零距离的写法,即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试着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孩子,这虽然不是什么新论,但是在尖锐现实前重提,引起广大父母的重视和借鉴,大有必要。这种新的写法在当下国情中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发展状况;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女性优势;素质培养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化,年青的父母们把全部的爱和希望赋予孩子身上,但效果不理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怎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牵动着大家的心。看了优秀妈妈们的成功教育事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优秀的妈妈对培养优秀人才的巨大作用,她们为子女教育付出的心血和智慧是多么有价值。教育孩子从改变父母开始,提高年青父母们的文化道德素养和建设和谐家庭生活,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国家的振兴在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的未来,培养人才是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老师、家长的通力协作。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学校教育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传统的单一依靠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和年青父母们的期望,人才培养从小开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怎样的家庭才是孩子理想的成长环境,怎样的父母才是孩子们理想的老师呢?幸福的婚姻、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孩子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妈妈的聪慧、爸爸的能干与孩子的聪明成正比。怎样维护婚姻家庭的温馨与和谐呢?由于传统的婚姻习俗,婚嫁是以女子离开自己的家庭,进入丈夫的家庭为标志。因而在维护婚姻家庭的温馨与和谐中女性往往起关键作用。孩子拥有亲爸亲妈是他们一生的幸福,家庭也就成了孩子成长的天堂,这有利于他们智力的发育和情商的培养。在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上女性有独特的优势。有感情基础,生育的恩情刻骨铭心,妈妈们无私的爱与无微不至的抚养感天动地,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人热泪盈眶,子女们最信赖母亲,这一路上处处有绝好的教育时机,这种适时的个性化教育是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有效地奠定了孩子幸福的人生。妈妈的勤劳、乐观、富有爱心、善解人意、能烧一口好饭菜、拥有教育子女的知识与智慧、并能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乐此不疲,就能使家庭成为温馨的港湾,孩子的家庭生活成为幸福的时光。家庭的凝聚力增强了,子女的成长环境就更优越。年青妈妈们要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丈夫的亲人,转变心态,适应角色,从内心接纳他们,全身心融入新的的家庭生活中,公公婆婆也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把心血浇灌在你爱人的成长中,爱老人,关心孝顺老人,才能迎得丈夫的真正依赖与怜爱,激起他们内心的力量,真正实现婚姻的美满和家庭的幸福。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虽然属于自己的空间小了,但从一切为了孩子的角度考虑,却有更多更大的好处。拥有了培养孩子更多的时间、精力、心情、环境和经济基础,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更好地解决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的三口小家,孩子身边缺少爷爷奶奶、缺少同龄玩伴,长期的独处生活,使他们缺乏他人意识、缺少交往技能,逐渐形成性格内向、兴趣狭窄、以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不会与人分享,孤独、暴躁、不合群、感情脆弱,爷爷奶奶的加入,给孩子一个丰富的社交群体,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孩子从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的概念,对孩子来说,父母在家中的言谈举止就是活的教课书。他们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关心他人、尊敬老人、与家人友好相处的优秀品格,有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和平、阳光、积极的心态,同时有利于解决家庭和社会的养老问题,伴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扩大,留守老人成为在外工作的子女们的牵挂,能使辛苦劳作一生的父母安度晚年是青年夫妇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每一位年青人都想力所能及地照顾父母们的日常起居,能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也是天下所有老人的心声。不为建立小家而购房将极大地减轻了年青父母们的经济压力,中国人多地少房更少,由于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婚房已经成为高房价的有力推手,高房价成为压在年青父母们身上的泰山,挣钱占据了他们太多的时间、精力、智慧和心情。如果把本该属于陪伴孩子的时间、精力、智慧和心情适时地用于孩子身上,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多大的有利影响啊。开发银色人才库,老人们一生的风风雨雨,都化成了生活的智慧,把自己的时间、精力、智慧和爱心倾注在孙子孙女的身上是一件多么快乐、多么有意义的事啊。家和万事兴,老人们奉献了生命的余热、享受了天伦之乐;年青父母们赡养了老人,抚育了孩子;孩子们拥有了幸福的童年和无限的未来。这是一举多得,皆大欢喜的事。

从哪些方面入手提高年青父母们的素养呢?发挥舆论作用,进行广泛宣传,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妇女的家庭教育地位,倡导和谐的大家庭的建设。典型引导,把成功的家庭典型和优秀的年青妈妈进行广泛宣传和深入报道,让他们的成功经验促使年青父母们觉醒,重视家庭教育,尊重他们的劳动,宣传大家庭的优势,重视和谐大家庭的创建,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培育孕育天才的高品质土壤;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新课程的设置要实现教育实用化和特色化,优先发展女子教育,大力提高女生的知识储备,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提高她们的艺术修养和道德水平,塑造优秀的品格和积极乐观的态度,培养得体的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思想情感。各类毕业学校力所能及地开展基本课程培训和实践操作,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深入开展音乐、体育、舞蹈、美术、心理学、教育学、普通话、阅读、写作、烹饪、育儿常识、儿童教育、婚姻家庭教育、劳动技术等教育,只有使她们真正具备培养子女的良好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爱孩子就从爱家庭开始,培养人才从建设和谐家庭起步。年青的父母们为孩子的未来奉献青春和智慧,这是太阳下最美丽的事业。

参考文献:

[1]《情商教育》 吴琦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年1月.

[2]《好孩子的成功来自妈妈1%的改变》 张炳慧 重庆出版集团 2008年6月.

篇7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教育的长足进步、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负担系数的降低,极大的改善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存质量,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生存环境的改善与望子成龙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当代独生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实现人生梦想的强烈渴望相纠结,也导致了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一些新问题[1]。

1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作用。而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对子女教育越来越重视,关注投入也越来越多。但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各种文化观念的不断更新给当前家庭教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带来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把握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推进其不断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观念落后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不少家长认为子女升学就是一切,他们只看分数,只重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而把子女升入重点中学,考上名牌大学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目的和任务。“学习至上”成了孩子的生活格言。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孩子在学习上是佼佼者,而在生活上却缺乏自理能力。甚至有的孩子长期沉沦于书本之中,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极为低下,思想道德素质也因此被忽视。

(2)教育内容单一

目前不少家庭教育的内容往往是单调、枯燥的,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在给子女的人生定位是“学好课本知识,做白领阶层”,因而对其教育的内容常常是单方面的。有的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请家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或是给孩子报辅导班,利用假期给孩子“充电”,其教育宗旨是通过超强度的训练使孩子不作者:

断进步并早日成才。而对孩子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等其他教育内容却弃之不顾。

(3)教育方式简单

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放纵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放纵型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或疏于教育,而对于子女的成长与发展无暇顾及,使子女的生活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专制型家庭则恰恰相反,家庭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加管制,强迫就范,使孩子整天在恐慌中度日;溺爱型家庭则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不惜一切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助长了孩子的贪欲,使其缺少理想,缺少爱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4)教育环境不优

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至孩子的生活与成长。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力度不够。特别是下岗失业家庭大多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有所放松,甚至使其缀学回家或是过早地流入社会。社会弱势群体家庭以及流动人口家庭环境的恶化也客观地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好坏。此外,不少家庭长辈自身素质不高,打牌、闲游等不良行径也是家庭环境不优的重要表现[2]。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3]。

2 家庭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任何问题的存在必有其诱发的因素,家庭教育问题的存在,主要有以下原因:

(1)传统家庭教育思想

中国家庭教育一向以儒家为正宗,以“子女是私有财产”为思想基础,以“严父慈母”为角色分工,以“望子成龙”为价值目标,以“子曰诗云”为内容,以“单向输出”为方法构成了中国家庭教育牢固的理论―实践框架,造就了家庭领域千余年的明确与宁静。而现在,这一明确与宁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重重的困惑和纷至沓来的杂乱。

(2)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而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受到太多的呵护与钟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种理性行为,一旦重“情”轻“理”,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当今中小学生普遍“只知受爱,不知爱人”,依赖性强,心理素质差,学习怕吃苦,知难而退等现象相当严重。

(3)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调查表明:90% 左右的家长期望孩子能上大学并成为有用人才,而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不良表现的屡次出现,家长因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而逐渐变得“失望”。孩子小时候“众星捧月”,一旦大了,出现了问题,家长则大声训斥、批评,甚至采取更极端的教育行为。他们只允许子女在家学习,不许他们参加课外活动,或盲目请家教,花高价“买”学上,这种教育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4]。

(4)家长忧患意识的转移

由于近年来社会生活中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把自身感觉到的危机感、紧迫感,过早地转移到了孩子们的身上。一些家长一味希望孩子学好功课,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社会地位相对高点,经济收人相对多点,千方百计想让子女出人头地;有些家长不仅仅盼望孩子将来高人一等,还将孩子作为一个筹码,促其为自己争光争利,升官发财、光宗耀祖。长此以往,由此引发的后果令人堪忧[5]。

3 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更新思想

要解决家庭教育问题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下列出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十个方面[6]:

(1)亲子观。破除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从根本上铲除家长制赖以生产的基础,确立“为国教子”的理念,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

(2)评价观。破除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全面关怀孩子的身心健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孩子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观。破除过度的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尊重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亲子互动的家庭教育形式,构建教学相长的家庭学习氛围。

(4)人才观。破除“ 升学=成才”的人才观念,树立“ 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尊重个性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社会化。

(5)发展观。破除“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狭隘发展观,以人的发展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6)学习观。破除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习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7)育人观。破除以说教为主要方式的家教方法,树立言教与身教结合并注重身教的教育理念,促进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注重榜样的力量和感受、熏陶的育人功能。

(8)成才观。破除把学校视为培养人才惟一渠道的观念,树立当代教育必须实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理念,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支持学校的教育改革。

(9)民主观。破除家长制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和正当权益,以民主、平等的心态和对话、交流、商量的方式教育孩子,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10)主体观。破除单纯以家长的意志塑造和要求孩子的观念,尊重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自主权,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促进孩子身心的自由发展。

3.2 具体对策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在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8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0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6 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要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3]。

第一,不要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意志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不要怕孩子脏着,累着。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锻炼,孩子才懂得珍惜生活,才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第二,经济上限制他们。向西方国家学习,让他们学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不能一切靠父母。父母最多只能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剩下的得靠自己去挣。

第三,尊重孩子。一切事情得征求孩子的意见,什么事情让他们自己作主,而作为父母,最多就给点孩子参考意见,不能一切包办。具体怎样,还得看他自己的意愿,哪怕是错的,也无所谓,让他经历后,他就会积累很多生活阅历,对他今后的生活才会有帮助。

篇8

[关键词]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审美价值

文学文艺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经过创作者的提炼、集中和创造,以具体可感的、概括的,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完整表现与再现、个别与一般的塑造过程,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和审美观点,而再现于作品中的具有美学意义的生活图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家必须用“思想”来美化“天物”才能成为艺术品,“倘其无思,即无美术”。他还说:“刻玉之状为叶,髹漆之色乱金,似美,而不得谓之美术”,也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电视剧《名校》以一所著名中学在成立理科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波折为线索,深刻思考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教育问题。将视点聚焦在了独生子女的中学教育上,着力塑造了三代人:以杨乃农为代表的祖父母辈的人;以张一白为代表的父辈人;以张目、佟止非和左昊为代表的独生子女,用还原真实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

张一白,一个理想化的新时代的教师典型。他儒雅、豁达、睿智,善良,见解深刻、能弹钢琴,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能文善武。在学生面前他要把自己变成严师,教育好叛逆的学生;在学校领导和家长方面他也要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试图让学生得到全新的科学教育。这一艺术形象近乎完美,让观众叫绝。

第一,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来自他的真实性。

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典型观的核心命题。是对现实的真实描写,通过卓越的个性刻画揭示出更多的政治和社会的真理,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符合历史尺度的真实性,历来是典型塑造的最高追求,也是典型具有艺术魅力的第一位元素。巴尔扎克说:“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于是,读者便会为典型的真实性拍案叫绝,形成一种震撼灵魂的审美激动,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使人终生难忘。

正像张一白的扮演者马跃说的那样:许多老师都能从张一白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剧中,乍一看张一白有些玩世不恭,说话很幽默甚至还有些尖刻,他善于出怪招、险招,完全不像一个人们想象中的教育工作者,然而他却是将个人的前程和身家性命都搭上,立志在理科班搞改革的进取者,正因为如此,使得他的形象越来越高大,根在观众心中也扎得越来越深。在推行“矫正教育”中,被认为是“魔头”,不顾自己女儿多次带头闹事,罢考、罢操、绝食……对此,他毫不退让。当学生们饿着肚子在长跑时,一个个倒下了,张一白却紧紧盯住自己的女儿,严厉地大声命令:“别人不跑可以,你必须跑完。因为你带头捣乱,你不跑所有同学就都别想吃饭,这是你必须付出的代价”,张目流着眼泪跑着,张一白带领学生齐声朗诵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张一白终于取得了一次胜利。

第二,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它合乎理想。

黑格尔说:“艺术可以表现神圣的理想。”所以,他把典型直接称为“理想”,并且认为它高于自然中的原型。这是因为典型是“从心灵生发的”,“在心灵土壤中长着的,受过心灵洗礼的”,“符合心灵(愿望)的创造品”,这“比起任何未经心灵渗透的自然产品要高一层”。这里所说的“理想”,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审美理想,而典型便是人类根据审美理想的范型模式创造的艺术至境形态,它已不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合乎人类心灵愿望的审美的升华物了。

自始至终关心救助当志愿者时结识的房东患有重病的孩子,并自掏腰包接孩子来城里动大手术。深夜里和学生们一起看星星,领着孩子们在心灵的天空自由翱翔;他忍受着不被理解的痛苦,坚持做学生的意志品格训练。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他有足够的耐心面对问题学生,他坚信“没有坏学生,只有犯错误的学生”。在实际行动中,他以自己的这种信念身体力行,苦心孤诣,终于感化了以左昊为首的问题学生,也感动了身边的教育工作者,感动了家长。在他不得不离开时,孩子们最后自发地补上他布置的劳技课植树作业,并全体背沙袋自罚站在沙场上含泪请求张老师留下来――他们真正接受并爱上了他,也真正懂得了老师的苦心,认识到了自己的任性和错误。这一形象近乎完美,虽然是文艺作品塑造的典型,但他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改革者、新型教育家的榜样。

第三,张一白形象的艺术魅力还来自它的新颖性。

新颖性就是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画廊里,绝不允许重复。别林斯基认为: “在真正的艺术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所特有的生命在生活。”

在以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模范教师形象都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而张一白的形象则不同:他有着时代的、独特的新颖性,从他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矫正教育第一课是教学生会“吃”。即让学习轮流到食堂“助厨”,这就是“学会生存”。他让学生时刻背着4公斤重的沙袋,学生们不得其解,观众也在猜测张一白的用意到底是什么。谜底后来被揭开:目的是“感受生命的诞生过程”,切身体验母亲10月怀胎的艰辛,知道自身生命的由来,他含泪告诉学生“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一辈子也报答不尽的”,从而增进对父母的爱,其用心之苦令人信服。张一白很强调让学生“学会做人”,他认为连怎样做人都不会,怎能成为栋梁之材?“学会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追求分数。“分数”仅仅是学习的一点点结果,而不是学习的主体和本身。

篇9

关键词: “80后父母” 家庭教育 教养方式 教育管理

“80后”作为中国计划生育背景下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步入爸爸妈妈的行列,承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80后父母”与老一辈父母在教养方式的理念和方法上,既有传承和延续好的传统,又有其独特的一套做法。这些特点决定了“80后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既有优势又有不足。

一、“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泰州市海陵区四所小学随机收取75份问卷,通过对结果比对分析和访谈结果的梳理,笔者发现“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及家庭成员的情况对教养方式的影响最大。现具体分析如下:

1.文化程度对情感温暖、理解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对家庭教养情感温暖、理解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家长情感温暖维度均分为60.68、标准差为5.87;大专均分为56.5、标准差为8.82;中专及以下均分为55.79、标准差为7.9。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p=0.035,p

研究结果表明,在情感温暖维度,文化水平越高,对子女的感性关怀分数越高,但是分值同时居高的包括对子女的拒绝值;一部分的父母本身文化程度高,因此对于子女的感性关怀更多,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达到互相尊重与理解;还有一部分父母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一味地只是通过否认、惩罚及棍棒式的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导致孩子出现忧郁、反抗等不健康的精神症状。

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和父母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直接反映了她的受教育程度,当然这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是影响之后效果又会直接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

当然,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感性关怀更重视,同时会对孩子进行过多的干涉。在现实生活中,高文化程度家庭,为了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期望发展,父母会对孩子倾注全部的心血,孩子成长中的任何环节,包括报考什么学校、发展什么兴趣、将来学什么专业等许多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都给予过多的关心。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期望较高,关爱过多,保护较严,造成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不强;而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不如前者,父母多忙于生计,和子女在一起的时间较少,对子女的管教、关注不够,子女有更多的空间,独立性、适应性较强。

2.收入水平对惩罚、严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收入水平是对家庭教养惩罚、严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均分23.67;标准差4.509;2000元到4000元的均分18.96、标准差3.784;4000元到6000元的均分18.47、标准差3.319;6000元以上的均分18、标准差3.16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0.062,p

本次调查表明,月收入越低的父母,对子女的惩罚越多。家庭经济收入关系到“80后父母”的自尊和压力,因此收入不同的“80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考虑到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有一定的一致性,例如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就越体面,收入就越高,所以可以说“80后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受其社会地位、不同行业职业的影响。收入较高的父母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的投入也更大。收入越低的父母,从事的工作更艰苦,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的状态。

3.父母角色对过分干涉维度的影响。

“80后父母”的双亲不同角色是对家庭教养过分干涉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过分干涉维度父亲均分20.67;标准差3.454;母亲均分23.17、标准差3.167。p=0.004,p

本次调查显示,“80后父母”在过分干涉维度有明显差异,母亲占主导作用,母亲干涉明显高于父亲。被访谈调查的10位家长中,8个家庭孩子的学习生活都主要由母亲来承担,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父亲及其他人。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母亲的直接影响也最大。母亲的言行会成为子女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中左右子女价值观的最初形成,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4.孩子个数对父母偏爱维度的影响。

家庭中孩子的个数是对家庭教养偏爱维度影响最大的因素。“80后父母”偏爱维度已经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均分12.68;标准差3.519;已经有2个孩子的父母均分8.5、标准差2.067。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p=0.001,p

本调查研究表明,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家里只有1个孩子的“80后父母”比家里有2个孩子的“80后父母”更偏爱孩子。“80后父母”由于生活压力大,基本以工作事业为主,家里有2个孩子,孩子们之间会相互交流帮助,父母的爱也相应分担到2个孩子身上。家里有1个孩子的父母相对来说会更容易迁就孩子。孩子一生下就交给老人,平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不论是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学习,都以命令式的口吻教育,有些事情甚至是亲力亲为,这样就不知不觉中剥夺孩子很多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甚至是犯错误的机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从错误中孩子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还能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但是很多父母由于小时候自己吃过不少苦,因此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吃苦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尽量帮孩子做了,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是帮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也会比其他孩子弱。

二、“80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分析

考虑到“80后父母”的受教育情况、成长环境与老一辈父母的巨大差别,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尽相同,直接决定了其在子女教育上的方式、方法、资源也呈现出不同老一辈的特点。

1.书籍、网络、父母经验,成为“80后父母”教育子女的资源及经验。

“80后父母”在成长为社会生力军的同时,也成为家庭的主要力量。他们有知识、开明、愿意和孩子做朋友,也敢于带领孩子尝试新事物。相比父辈只能靠自身经验积累、传教来带孩子,“80后父母”的成长期,正遇上国内互联网的起步发展,对网络的熟悉和依赖同步而来。连哪一种奶粉比较好都不用亲自尝试,直接上网就能搜到,这是他们拥有教养下一代的有利条件。

2.早教班对“80后父母”的影响。

“80后父母”或多或少都让孩子上早教班。父母对孩子早于正常育龄入培训班没有太多的制止。而且在投了反对票的父母中,有相当部分坦言,虽然不太认同过早教育,事实上还是送孩子接受了一些才艺培训。大多数“80后父母”觉得上早教班是趋势,如果不参加就和社会脱轨,不但孩子间差距变大,连大人间也没有共同语言。另一个更主要也是最无奈的原因是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如今“80后父母”在社会上已经担任了单位工作的主力军,白天工作的繁杂,晚上已经没有过多的时间教育孩子。所以,上早教班可以让孩子们比较系统地提前接受教育。

3.“80后父母”与祖父母两代人教育观存在矛盾。

一个令“80后”很纠结的教育问题是,科学教育和隔代抚养的矛盾。如今,“80后”成家立业,开创了自己的事业,承担起了社会责任,担当起为人父母的角色。所有“80后父母”都表示在教养子女时有自己的“科学系统的计划”。然而,在实际情况面前,80%的人在其后又选择了“因事业而将孩子交给父母抚养”。两者带来的结果是,“80后”表示,会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方式上,与长辈发生争执。曾经反感的父辈教育方式,大部分仍用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自己思考良久的科学、系统的教育计划,大部分得不到实施。还有部分“80后”表示照顾孩子常感到力不从心,需要长辈协助,这带来了两代人教育理念的摩擦。

4.“80后父母”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80后父母”对待孩子教育非常慎重,多数经过反复、严谨地考虑,还是走保守路线。但是,与父辈明显不同的是,他们更重视孩子的个体差异性,认同孩子生而不同、会受环境影响、男孩女孩要区别养育。自己都知道要重视亲子关系,不管如何忙碌,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玩耍。“80后父母”还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情商的培养,不再只单单培养会学习的“书呆子”,从与人交际,生活自理等多方面培养孩子。

参考文献:

[1]郝玉章.已婚独生子女父母角色的实证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3):10-12.

[2]张琳.从独生子女到独生父母的角色适应研究.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大学,2008.

篇10

关键词:80后父母;独生子女;亲子互动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099-02

亲子互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近十几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指父母和子女之间在心理上的相互作用和行为上的相互影响,具有血缘性、长期性、亲情性等特点[1]。良好的亲子互动表现为父母与孩子有较为亲密的情感联系,可以平等愉悦地进行思想观念交流,有一定数量的活动。较差的亲子互动表现为父母与孩子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冲突,不能很好地交流思想观念,双方互动时间有限,双方在消极情绪下难以解决冲突甚至恶化。研究亲子互动有利于了解当代社会背景下亲子互动的内容形式及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措施避免或解决它,有利于家庭内部亲子互动良性发展。现阶段对于家庭内亲子互动现状的调查研究较多,但对80后家庭这一新生家庭形态内部的亲子互动调查极少。80后这一群体最特殊的地方在于80后为独生子女,我国独生子女有兴趣广泛、社会化程度较差、较为任性和娇气、生活能力较弱等特点。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已陆续进入婚育期,如今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独生子女身上所具有的特性将导致他们在成家生育子女后,与自己子女的互动上也带有了一定的特殊性。为了了解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引导80后父母认识到亲子互动的重要性,我们开展了有关80后父母亲子互动状态的调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大连市内选择了246个80后父母,并考察父母学历水平、父母职业和子女性别等对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影响。

(二)研究工具

自编《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从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80后家庭亲子互动的行为、亲子互动的频率和子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四个维度编制问题,每个维度下设1-2个问题,主要采取单选或多选的问答方式,共由11题组成。问卷共发放250份,回收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98.4%。

为了保证研究的客观性,本研究又选取了2个80后家庭作为我们的个案观察对象。

(三)研究程序

编制《80后父母亲子互动现状调查问卷》的初始版,然后请3名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对问卷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完善问卷。再邀请10名80后父母初步填写问卷,并对问卷的编制情况提出修改意见,从而形成正式问卷。以该问卷为研究工具,向250名80后父母发放问卷,问卷由幼儿所在的幼儿园发给符合条件的家长,第二天回收问卷。对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同时选取了两个80后家庭作为我们的个案观察对象,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每周到这些家庭里与家庭成员共处两个小时,期间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在结束观察时与父母进行简要交流,以澄清某些现象和问题。

二、研究结果

(一)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现状

1.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

如表1所示,80后父母对家庭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上,父母意识到最多的是亲子互动可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比例最高,占被调查者的72.36%。大部分80后父母能够认识到亲子互动会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促进儿童自我情感体验。选择亲子互动促进父母心理健康、影响父母情绪情感的分别占4.47%和4.07%,也就是被调查者中只有8.54%的家长能够意识到亲子互动也会对父母产生影响。

2.亲子互动中80后父母的参与程度

如表2所示,在家庭亲子互动中80后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占总体的35.77%。亲子互动的主要参与者是母亲,以母亲为主进行亲子互动的家庭占总数的35.37%。以父亲为主进行亲子互动的家庭只占总数的2.03%,说明父亲在家庭亲子互动中的单独参与度不高。

3.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关注内容

如表3所示,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时对子女的主要关注内容中,选择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多,占总体的52.03%,其次是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占总体的32.93%。而选择人生价值观的最少,只占总体的2.03%。80后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期望是身心健康发展和道德品质良好,相比来看,80后父母对孩子学习认知的关注度居于次要位置。

4.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时间

如表4所示,随时随地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的家长占总数的45.12%,父母一有空就进行亲子互动的占总体的42.28%,只有1.63%的被调查者表示很少与孩子进行互动。数据表明,绝大多数80后父母比较重视与孩子的互动,愿意抽出较多时间陪伴孩子。

(二)影响80后父母进行亲子互动的因素

1.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不同,在家庭中的亲子互动的频率、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在对亲子互动意义的认识上更加全面;教养方式更加民主科学,他们中的大多数会关注和有意识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亲子互动中父母共同参与的程度高、时间长、频率高[2]。如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时随地会进行亲子互动的家长中,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者比本科以下学历者高出10%。在对两个80后家庭的观察中也发现,文化水平较高的父母,会使用较为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教养方式合理,互动方式多样,互动频率高,当家长与孩子双方出现矛盾时,家长多采取说服教育。文化水平较低的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相对主观,不科学,教养方式不合理甚至有极端现象,亲子互动形式单一简陋,互动频率低,很少尊重子女的想法,缺少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思想观念的公平交流。当孩子犯错或者双方出现矛盾时,受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容易采取体罚、打骂甚至羞辱等暴力方式[2]。

2.教养方式对亲子互动的影响

由图1所示,有大约78%的80后父母采取的是民主型教养方式,所占比例最大,以父母心情来决定孩子的事的占1.63%,所占比例最少。由此可知,当今80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以商议的民主型为主,但专制型和溺爱型仍占不小的比例。民主平等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能充分调动孩子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可以使家庭人际关系良好,家庭生活和睦温馨,亲子互动方式文明健康。运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亲子互动中能够比较充分地尊重儿女的合理意愿,根据孩子发展的真正需要进行教育,亲子互动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亲子互动取得好的效果。

3.子女的性别对亲子互动的影响

在针对孩子的性别是否对亲子互动内容有影响的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71.1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不影响亲子互动的内容。说明大多数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并没有固定孩子的性别角色,在与女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互动内容不拘泥于洋娃娃等传统性别角色里女孩子专属的游戏内容,也不给女孩子固定安静温柔的行为方式;在与男孩子进行亲子互动时,互动内容不拘泥于球类等肢体冲撞较大的游戏,在对男孩子性格的培养中也注意培养男孩子细致、耐心等性格特点。

三、讨论分析

(一)80后父母的亲子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对个别家庭的观察发现,80后父母与子女的亲子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高校扩招、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80后父母的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使家长越来越认识到亲子互动对于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家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诸多80后父母与子女进行亲子互动的频率增多,时间增长;互动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多样性、创新性,更加考虑子女发展的真正所需;对亲子互动意义的了解也更加深入。80后父母的亲子互动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特点、国民特点,也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于儿童的要求,整体形势良好,时代性突出。

(二)80后父母亲子互动具有先进性

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注方向影响亲子互动的内容和形式。80后父母中,52.03%的父母最关注儿童的身体健康发展,32.93%最关注孩子的道德品质培养。由此可见,80后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倾向于尝试多种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并且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尤为突出的是,家长经常使用电子设备与子女进行互动,例如在电脑或手机等电子设备上下载儿童学习软件,与孩子一起学汉字、读故事等。80后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这样使亲子互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三)80后父母亲子互动影响因素更加复杂

从父母的角度看,父母双方的文化水平越高,家庭中亲子互动的效果越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家庭氛围和谐安定,父母双方婚姻状态幸福的家庭,亲子互动进行状况更好。从孩子的角度看,性别和气质类型会影响亲子互动的内容及效果。除此之外,80后父母由于工作原因,会经常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看管,老一辈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与80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发生碰撞,使影响80后父母亲子互动的因素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父母文化水平是良好亲子互动的前提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80后的被调查者中,学历水平在大学本科及本科以上的达到了61.79%,说明在80后这一家长群体中,大多数家长的学历水平较高。但学历水平并不是拥有良好亲子互动的硬性指标,即使父母双方学历水平高,在教育子女上,也应当多多主动地去学习育儿知识,不断更正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使用正确的育儿方法,做到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并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尤其避免在亲子互动中发生冲突时,使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体罚。

(二)运用正确的教养方式

根据调查对比,发现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为科学的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宽严相济,在父母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不仅应该把孩子当作孩子,也应当把孩子当作朋友。家长需要懂得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同时让孩子理解被拒绝的原因。家长在孩子的面前,需要保持对事物的一贯性态度,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必要的限制和指导[3]。这样能提高亲子互动的效果,使亲子互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三)明确父母双方教育子女的责任

大部分80后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父母双方基本都是在职人员,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基本是在每天下班之后一直到睡前。许多家长因为一天工作的疲劳,减少与孩子亲子互动的时间和频率,更有甚者将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权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这不仅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相处时间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亲子互动过于被动;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溺爱更会给孩子养成娇惯、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气。80后父母应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自己父母应尽的义务。

(四)亲子互动的内容及形式应当尽量多样化,切忌过于电子化

在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80后家长在亲子互动中倾向于将电子产品的使用引进到亲子互动中,比如在电脑和手机中下载亲子互动的软件,与宝宝一起听故事、学汉字、做游戏。虽然网络资源丰富,但是父母对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会引起孩子对于网络资源和电子产品的依赖。久而久之,这会导致亲子互动的形式单一、亲子沟通的频率降低;孩子对于电子产品和网络资源的依赖会导致学习动力和能力的下降,网络资源中不适宜孩子接受的内容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敏.亲子互动行为现状及问题研究――以西安市A、B亲子园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