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设计;新价值;
一、引言
传统工艺美术作为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推动工艺美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历程较长,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
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陶瓷艺术还是青铜器以及漆树和漆器,都是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成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引领了所处时代的发展。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及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的陶瓷艺术价值最高。在传统工艺美术发展中,陶瓷作为重要的工艺品,无论是观赏性还是实用性,都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从目前掌握的工艺美术文化中,陶瓷艺术的价值和艺术成就最高。第二,传统工艺美术的青铜器引领了当时时代的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代表了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到了重要阶段。以当时的工艺成就而言,精美的青铜器成为了当时时展的重要代表,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发展。第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漆树和漆器成为了当时工艺美术的代表作。中国是最早发现漆树、种植漆树、使用天然漆髹涂器物、制造漆器的国家。目前发现最早的漆碗是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漆碗,使用朱红色漆。三代时期,漆器是贵族用品,战国以后漆工艺进入了一个长达五百年的鼎盛时期,
三、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分析
传统工艺美术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在手工业时代的历史中,它是生活的创造者;在当代,它又以历史文化保持者的角色成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忆和象征,以手工艺艺术和文化的独特形态自立于以现代设计为主体的科技文明之中,成为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发挥着从经济到艺术的多种职能。所以,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是生活的创造者。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地位,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对生活的重要影响,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认为是生活的创造者,也可以认为是推动生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第二,传统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代,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广泛,而通过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迅速的认识到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使得传统工艺美术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载体。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肩负着经济职能。传统工艺美术奉献了有价值的工艺品之后,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繁荣经济的重要手段,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推动了艺术创新。
四、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重要影响
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来看,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由于传统工艺美术优点突出,其艺术成就和发展经验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和基础,使现代工艺美术能够有效满足艺术发展需要,提高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第二,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传统工艺美术集成了多年的发展了几代人的智慧,无论是对工艺美术内容的认识还是对工艺美术发展方向的认识都比较到位。因此,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指明了方向。第三,传统工艺美术解决了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受到发展理念和艺术设计方法的制约,现代工艺美术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通过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以及吸取传统工艺美术的优点,现代工艺美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迎刃而解。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传统工艺美术在工艺美术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基于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发展历程长的特点,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应用价值,并且在新时代表现出了一定的新价值,对当代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立足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实际,认真分析传统工艺美术的新价值,为当代工艺美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保证当代工艺美术能够吸取传统工艺美术优点,提高工艺美术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2]王茜,白京兰,夏晨茹.西部少数民族口传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及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3]朱霞,李晓岑.白族的手工造纸[J].云南社会科学,2014(06).
[4]李昶罕,秦莹,李娜.当代民主传统工艺的新价值[J].民族论坛,2014(18).
[5]聂爱文.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
篇2
一、符号学
所谓符号学(Semiotics)就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它研究符号的本质、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种种意义,各符号相互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多种活动之间的关系。“符号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费・德・索绪尔于1894年提出符号学概念,把每种符号(sign)分为:符征(signifier),即物体呈现出的符号形式,又称为“能指”;符旨(signified),即物体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意义,又称为“所指”。把符号的被表示成分(所指)和表示成分(能指)作为符号分析的基本条件和手段,把符号因素扩展到主体和客体的两个方面、形式、内容都分为两个层次:“一个表达内容”、“一个表达的形式”,“一个内容的内容”、“一个形式的内容”。
工艺美术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所谓Design(设计)这个单词就是做记号、画符号的意思,艺术设计就是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实现人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具体创造,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生活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设计在为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而运用符号学的原理来帮助理解画符号或是记号――艺术设计,也可说是一条不错且重要的途径。
二、 汉代的工艺美术
汉代的工艺美术在历史上成绩彪炳,意义非凡。佛教这时尚未传入(秦、西汉)或开始传入(东汉),还未对华夏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时期文化表现出华夏文化的一种原生态。 “深沉雄大”,这是鲁迅先生对汉代工艺美术的高度评价。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 “形神兼备”、“传神写照”,各种造型,各种精美的装饰纹样都表达了那个时代的审美风尚。
1.青铜器。青铜器在汉代的工艺美术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兽面纹呈现的多是一种凝聚而静止的美感,相对而言,秦汉时期的动物图案则是一种激昂跳跃的动感,表现出动物旺盛的生命力和恢弘气势。而汉代青铜器一般都是朴素无饰,仅只鎏金,类型与之前相比,也大为减少。汉代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为1968年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持灯宫女毕恭毕敬,透露出一种谨慎小心的神情,表现了下层宫女特有的心理特征。整个灯具分体铸造,然后组合而成,因而各部位均可拆卸,灯盘可自由旋转,通过开合灯罩来调节照明方向和光线的强弱,右臂与身躯相通,形成自然烟道,防止油烟污染,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作为日用品,长宫信灯结构合理,设计精巧,一改青铜器的神秘厚重,变得舒展自如,在雕塑与实用器形的结合方面达到了十分完美的艺术境界。
2.陶器、陶佣、瓦当等。汉代佣的代表作击鼓说唱佣,形象塑造颇为传神,运用了夸张的描法,造型上对比强烈,反映了当时各社会阶层的人物及其精神风貌。而瓦当是我国古代建筑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加形装饰物,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效果。
3. 石雕。雕塑是人类精神追求形象化的凝结。汉代雕塑表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造型简洁,有着古拙、粗犷、厚朴的特点,寓意深刻,体现出深沉雄大的气势。古拙是指汉代雕塑对细部不作过于烦琐的精雕细刻,线条简略带涩,块面坚硬,比例不合,造型随意无章,因势而成,厚朴是指在整体造型上讲究雄浑宏大的团块体积感。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的雕塑林林总总,但以纪念性、仪卫性的雕塑与明器雕塑为代表样式。汉代武将霍去病墓前的雕塑,表达了“匈奴不来,何以为家”,力求建功立业的伟大心声。
4. 其它:“存形莫善画”漆画、帛画、奉死如生的画像石等。包括神仙、奇禽异兽、打鬼图、历史人物和故事 以及墓主人生前行状,死后哀荣等,共73幅画像,构成了一部“哀荣录”,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伟大功绩。以丰富的大构图和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自由活泼的艺术风格,充盈豪迈之趣。
三、 影响汉代工艺美术的因素
1. 清静无为,与民修养的政策。灭秦以后,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残暴统治带来灭亡的教训而实施的政策。
2. 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礼教制度。先秦之时,礼乐制度完备,“礼经三百,威仪三千”。至秦时,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乐制度几乎丧失殆尽。大汉帝国建立之后,统治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建立了各种庄严威风的礼仪制度。
3. 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思想。《史记》记载:“及秦并天下,令司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秦灭汉兴,汉朝的皇帝信奉黄老之学,整个汉代弥漫着尊神信鬼的风气。人们尊神崇仙,向往着神地仙界的美好。汉朝崇尚黄色,以黄色为贵,因为他们认为汉朝是靠着“土”的德性得天下的,而土的颜色是黄的。古代五帝也颜色有关,“五帝”即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而中央黄帝又与“四神”相应。
4. 从用符号学角度进行分析。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看,弗洛姆认为,符号是人的内心世界即灵魂与精神的一种象征;弗洛伊德指出“符号是用来掩饰某种不便暴露的内容”的睡梦符号说;荣格则认为,符号不是对信息的掩饰而恰恰是对信息的揭示。汉代人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来体现文化中的思想及制度。无论是器物巧妙的变形组合,还是纹样的升级演化,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汉代文化和汉代人的精神风貌。所以表达“传统”不应是以实体为形式,不应是外在的显露的符号的重复,而应该从内在的、潜意识方面着手。其中所体现出的人类智慧、精神岁月、韵律之凝聚,是在不断发展、演化、升级的沉淀过程。
篇3
关键词:成因;功能;演变;纹饰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
一、青铜器的礼学成因
中国古代青铜器与其他古文明的青铜器相比,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区别于其他古文明青铜器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更多地不是以工具的形式出现并用于社会物质生产领域,而是用以制造青铜礼器而在当时社会精神文明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青铜器作为新兴的高端技术产品,必为当时全社会尤其社会上层的普遍新奇和珍视。青铜器伴随着早期国家的确立而出现,自然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说夏鼎历商而周,每当王朝改易,鼎便移于新主。
第二,同陶器一样,青铜器是人类采取物质文化的制造手段生产出来的,因此可以随意赋形,根据人们特定的功用需求制成一定形状样式,这与玉石等天然产物有所不同。
第三,取决于青铜器本身的基本特性或功用性质。 “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当然,青铜器之所以被历史性地选择为重要礼器,最终还是在于“礼”,在于礼的特质及其规定性。礼生于分别,成之文明,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古(吉)礼分两大系统,即以天地为主要礼拜对象的天道自然系统和以氏族先王为礼拜对象的人道祖先系统。由礼拜对象及其行礼方式的不同导致所使用的礼器的不同,天道系统的礼器,即沟通天人的媒介主要是玉、帛及少量所谓“牲弧薄H说老低车睦衿髟蛑饕是牺牲、酒醴、黍稷及其特定盛具。青铜器便是人道之礼中担当最为固定、显赫而重要之角色的礼器。而由于青铜器之铸造需要相对大规模的社会协作,且材质新奇,工艺要求高、造型卓硕、纹饰更具内涵,又不像其他礼器那样具有明显的消耗性,因此便顺理成章地成为礼器系统中最显要的构成。其中居牺牲之盛首位的鼎则尤其突出和显赫,于是理所当然地受到更特别的关注,进而被赋予了更多和更特殊的意义,其地位自然日益提升而最终成为所谓国家之重器。这一点也正印证了礼的基本发展规律和根本属性,即“礼者,人之所履也”,“人道之极也。”
二、青铜器的礼学功能
功能决定类别。分类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环节,也是古代文物研究的基础环节,而此研究又当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社会历史功能的把握的基础上,否则任何形式的分类的意义终将大打折扣。
基于对青铜器特定的社会功能的认识,我们把中国古代青铜器分为如下五大类。
(一)礼盛
礼盛即古代文献所专称之“器”或所谓“宗庙之器”、“祭器”、“庸器”、“宗彝”。可以“尊彝”概称之。以其实物之不同分为四小类:“1.牺牲之盛,即鼎、豆、鬲之属;2.黍稷之盛,即簋、、敦之属;3.酒醴之盛,即爵、小Ⅴ、之属;4.盥沐之盛,即典礼时参祭者盥沐洁身以示虔诚之所用盘、B、监之属。”
(二)乐器
乐器即典礼时所用以迎神,以隆其盛,以营造和谐之气氛者,亦即文献所谓所以“见情”者,包括钟、铙、铎、钲等。
(三)仪仗器
仪仗器即典礼时参祭者和侍卫者所执或所乘,包括X、戚、矛、戈之类以及车马器。
(四)明器
明器即文献或谓“鬼器”,乃墓葬之特殊随葬用器,或曰“遣器”是有道理的。宽而言之,实亦可谓之礼器,人之送终之葬器也。
(五)用器
用器即文献中所谓“燕器”或“养器”,周代青铜器中有自铭“器”者亦或指此类。此类器之青铜配料或与青铜礼器有所不同,有的则未必是青铜制品。当然此类还包括少数工具等。
三、纹饰礼学
青铜器纹饰和铭文的研究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方面。其意义除可作为分期断代的依据之外,更重要的当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青铜器动物象形类花纹主要有龙、鸟、蚕、蝉、龟、鱼、象、虎以及个别鹿、兔,而龟、鱼、象、虎、鹿、兔等均在西周以后先后失传。龙(蚕)鸟(凤)和蝉则是贯穿始终的主体花纹。因此中国青铜器花纹的社会文化意义至为明确:“龙,水物也”,“水以龙”,“蚕为龙精”;“凤者风也”,“鸟者,卵之母也”;而蝉则“潜蜕弃秽,饮露恒鲜”。露者,酒醴也。
青铜器铭文“乃铭书于王之大常”者,宗庙之器,即彝器,庸器乃大常之要器。《左传・襄公十九年》:“铭其先祖功烈以示子孙,明明德而惩无礼。”“铭者,论言巽其先祖之德善,功烈……列于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以祀其先祖者也。”
四、结语
礼制艺术最重要的特点是:每当中国古代有一种新的材料或新技术出现,它总是毫不例外地被吸收到礼器传统中来,并成为其专有的“财富”。中国古代极度发达的青铜艺术最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社会学中“青铜时代”这一概念一般指人类早期历史上广泛制造和使用青铜工具的时代,但在中国,礼制艺术却将青铜器定义为一个时代;这是因为青铜器和其它礼仪用器在这个时代成为这一时代传统最主要的代表。
【参考文献】
[1]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郑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出版,2005.
[2]郑岩.中国表情――文物所见古代中国人的风貌[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出版,2004.
[3]华梅要彬.中国工艺美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4]薄松年.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
篇4
一、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
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陶器
奴隶社会
崇高
青铜器、玉器
战国秦汉
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
古拙
陶器、漆器和丝织品
三国两晋
空疏、清静、平淡
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
隋唐
气势博大、精巧圆婉、富丽丰满
染织、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
宋
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
元
粗犷、豪放和刚劲
明
端庄、简约、程式化
清
矫饰雕琢、精致繁缛
二、主要内容、分类
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工艺美术
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工艺美术
手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
民间工艺美术、宫廷工艺美术和文人工艺美术
雕塑、锻冶、烧造、木作、髹饰、织染、编、扎、画绘、剪刻
传统工艺美术: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
现代工艺美术:室内环境设计、染织设计、服装设计、日用工业品造型设计、日用陶瓷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和书籍装饰设计等。
三、美学特征
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概述
石器
原始人从实用生产(还不是从审美)的要求出发,对造型样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造型手段。为了砍砸刮削等不同需求而有意打制成不同类型。
旧石器时代石器
新石器时代石器
动物陶塑
形象多生动有趣,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了原始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较强的造型写实能力。
陶猪
新石器时代晚期,河姆渡文化,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长6.7厘米。
从事稻作生产的河姆渡氏族,其家畜饲养业也有一定规模,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和水牛,猪的数量最多,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在遗址中到处可见。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一件陶盆,其上刻有一束捆扎整齐的稻穗和猪纹,反映了养猪与农业的密切关系。
陶鹰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陕西华县出土,高36厘米,器口开在鹰的背部,整体造型威武而雄壮。
狗的形象生动可爱,其伸着长颈,抬着头,眯起眼睛,像是迎接主人的归来。曲卷着尾巴成为器物的手柄
鸟形鬶
新石器时代.白陶双层口鬶,大汶口文化,这是个鸟形的鬶,最特别的是它的双层口沿,口沿四周还饰有三角形镂孔,双层的口很少见,既可阻挡灰尘杂物,又是很强的装饰效果。
鳖形墨陶壶
新石器时代。鳖形墨陶壶,仿鳖形造,壶腹即鳖身,短尾,周围有4个小爪,每爪有两孔,以作系绳之用。
红陶鸟形器
新石器时代。红陶鸟形器,齐家文化,此鸟形器结合了雕塑与刻划的表现手法,鸟身的一侧刻着细线翅翼纹,另一侧刻细线幼鸟纹,还印有小圆圈纹。
人物陶塑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不多,但有重要意义,它体现着原始先民对自身的形态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再现的能力。人物形象多是头像。
玉雕
原始玉石器造型匀称,类型繁多,制作精巧,技术精良,材料优质。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有很强的美感。
实用工具——礼器和装饰品
碧玉龙、玉琮、玉猪龙、玉勾云双鸟形珮、玉鳖、玉鸟形珮、玉兽面纹丫形器、玉双兽首、三孔器、玉兽形珮、玉鹰形珮、玉猪首形珮
其他工艺美术史
骨雕
牙雕
编织
装饰品
陶器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粘土,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中国最早的陶器资料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陶罐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左右,食器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相当原始。
新时期时代早期陶器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磁山文化
(前5400~前5100)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裴李岗文化(前5500~前4900)
河南新郑,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
红陶双耳三足壶
红陶双耳三足壶,裴李岗文化,1978年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高13.9厘米,口径6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磁山文化(前5400~前5100)
河北武安,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形,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刺纹、划纹、乳丁纹等。
大地湾文化(前5200~前4800)
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其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另外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红陶绳纹碗
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容器,甘肃秦安大地湾1期遗址出土,高7厘米,口径17.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新时期时代中晚期陶器
遗址类型: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陶器种类: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
仰韶文化
分布: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年代:公元前5500-前3000年左右。
社会经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以农业经济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原料:细腻而有粘性的黄土;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制作方法:泥条盘叠法、慢轮修整、直接捏塑
呈色: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彩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圆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直口鼓腹罐
风格:朴实厚重
彩绘纹样:动物纹(人面纹、鱼纹、
鱼鸟结合纹、
鹿纹)
几何纹
(写实纹饰-抽象几何纹)编织纹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葬具,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高16.5厘米、口径39.8厘米。这件彩陶盆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有的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
鹿纹彩陶盆
人面鱼纹盆
鱼鸟纹细颈瓶
彩陶船形壶
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高15.6厘米,长24.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几何纹彩陶钵、瓶布纹陶钵底部印痕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口径14.7厘米,这件陶钵的底部有布纹印痕,是制陶时把未干陶坯放在麻布上衬垫所致。布纹纹理粗细不均,粗线直径约
0.4厘米,细线直径约0.05厘米,反映出当时纺线、织布的水平低下。半坡遗址出土有许多纺线工具-陶
纺轮,用陶纺轮纺好一定量的线以后即可织布。当时人们织布使用的工具是水平式踞织机,又称“原始腰机”。
红陶小口尖底瓶
红陶小口尖底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汲水器,陕西临潼姜寨出土,高54厘米,口径6.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代表:河南陕县庙底沟和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彩陶
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风格: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
彩绘纹样:纹样多为两端相交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植物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几何纹),还有少量的动物纹和编织纹。
彩陶花瓣纹盆
陶花瓣纹盆,新石器时代,盛水器,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高12.2厘米,口径20.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勾叶纹彩陶盆
植物纹彩陶盆
鱼鸟纹彩陶盆
彩陶鲵鱼纹瓶
彩陶鲵鱼纹瓶,汲水器,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甘肃甘谷西坪出土,高38厘米,口径6.8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
漩涡纹曲腹盆
鹳鱼石斧缸
新石器时代、陶质彩绘、器高47cm、口径32.7cm。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彩陶双连壶
1972年,郑州市北郊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房基内出土,高20厘米,两壶并列,腹部相连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两侧各附一耳,圆腹平底。泥质红陶,红衣黑彩,器表布满平行线条,古朴流畅。在众多绚丽多彩的仰韶文化彩陶中,双连壶以其独特造型和新颖的构思,独压群芳,被誉为中国彩陶之冠,对研究原始社会的习俗和制掏艺术有重要的价值。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
年代:公元前3300~前2900年
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
纹饰: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
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彩陶舞蹈纹盆
彩陶舞蹈纹盆,盛水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型,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高14厘米,口径2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人形浮雕壶
彩陶人形浮雕壶,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厂类型,青海乐都柳湾出土,高34.4厘米,口径9.3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鸟纹壶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的新石器文化,以彩陶制作闻名。此壶属马家窑文化中最早类型的彩陶,
黑彩绘画,构图疏朗,看似几何形的纹饰实为鸟纹的变形,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彩陶钵
彩陶钵,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马家窑类型,1975年甘肃临夏水地陈家出土,高10.4厘米,口径29厘米,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
彩陶筒形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陶质彩绘。马家窑文化中曲线构成的旋涡纹饰是结构最复杂、完美而又有典型意义的几何纹饰之一。作为器物纹样的几何装饰手法,这件作品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中高超的构图技巧。
漩涡纹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分布: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
年代:公元前2650~前2350年
器形: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
纹饰:
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
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彩陶罐
彩陶瓮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分布: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
年代:公元前2350~前2050年
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
纹饰: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彩陶蛙纹瓮
彩陶蛙纹瓮,新石器时代,容器,马厂类型,青海柳湾出土,高52厘米,口径19厘米,青海省彩陶中心藏。
几何纹双耳罐
新石器时代
其他文化的彩陶
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白彩陶豆
白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公元前2500年)高29.3厘米
1974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彩陶双体罐
新石器时代.彩陶双体罐,卡若遗址出土,夹砂黄陶,绘黑彩,双体纹饰各个相同,其一为折线纹,其一为菱形纹,器形独特。
彩陶筒形瓶
彩陶筒形瓶,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四川巫山大溪出土,高19.2厘米,口径6.8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彩陶带盖罐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彩陶罐
高37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1936年内蒙古赤峰地区蜘蛛山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此罐为泥质红陶,整体接近竖向长圆形,乍看如直立蛋状,口微敛,方唇,粗颈,深腹近底部稍鼓。内凹小平底。口至腹中部间用黑彩绘对称的四片鱼鳞纹,每片以一竖条为中心,自里向外绘六条同心椭圆纹。器型优美简洁,为红山文化常见的风格。
圆底彩陶罐沙井文化
夹砂红陶,高颈,双耳,扁圆形腹,圜底,施红褐彩。颈、肩、腹部饰细长倒三角纹、乌纹、间以弦纹、连续菱形纹。此罐是沙井文化典型器物,反映发当时草原游牧族的文化特点。
人体彩陶
甘肃省临洮县辛店镇出土。经考证,该彩陶瓶的年代大约为3200年前,属于马家窑文化辛店类型。其造型为甘肃彩陶中常见的鱼口瓶,高约30厘米,整个瓶身呈土黄色,两侧有两只对称的耳把,瓶上有两个人体图案,均以黑色颜料绘成。经考证,这种图案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
双大耳罐齐家文化
红陶双耳罐,新石器时代,盛水器,齐家文化,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高12.6厘米,口径10.7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黑陶蛋壳杯
黑陶蛋壳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山东日照出土,高26.5厘米,山东省博物馆藏。
黑陶蛋壳杯龙山
黑陶豆龙山
黑陶双耳杯龙山
黑陶碗龙山
新时期时代
其他文化的黑陶
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
黑陶高足杯
黑陶高足杯,新石器时代,盛酒器,屈家岭文化,河南浙川黄楝树出土,高19.5厘米,口径7.5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
黑陶贯耳壶
黑陶贯耳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江苏吴江梅堰出土,高15厘米,口径7.2厘米,南京博物馆藏。
黑陶壶
黑陶壶,盛水器,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1983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高1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黑陶釜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炊具,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高25.5厘米
釜是与灶配套使用的炊具,用于煮食。这件黑陶釜的底部已部分脱落,从脱落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件黑陶釜是,用泥片贴筑法制成的。泥片贴筑法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普遍使用的一种制陶方法,先把陶泥弄成片状,再把陶片层层相贴,直至贴筑成器形。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
印纹陶
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
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美。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战国时期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为其代表。
陶瓷工艺
商代的陶瓷工艺分灰陶、白陶、釉陶和原始瓷器等多种。
灰陶占全部陶器出土的90%以上,轮制和模制较多,以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
白陶为商代陶器工艺珍品,高岭土制成,商代以后,不再出现这种产品。
釉陶和原始瓷器为瓷器的萌芽,数量较少,品质也有缺陷。
这一时期的陶瓷工艺,在装饰手法上为青铜工艺所主导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
春秋战国的陶瓷工艺,比西周时期更为发展。
浙江绍兴地区发现了许多战国时期的窑址。
这一时期的典型品种有暗纹陶、彩绘陶、几何印纹陶和原始瓷器。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彩塑和瓦当也卓有特色。
雕刻工艺
《诗经》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具体反映了雕刻工艺的制作过程。
商代的雕刻工艺有石雕、玉雕和牙骨雕等。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
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工艺还有玉器、木雕和琉璃等。
琉璃即原始玻璃。我国的玻璃为铅钡玻璃,西方为钠钙玻璃。
战国时期琉璃的产地为长沙地区。
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
当时临淄的罗、纨、绮、缟、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纺纱织造较为普遍,染织刺绣工艺也得到发展,在今天的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湖南一带,尤以齐鲁地区最为著名“齐纨鲁缟”全国知名。
而以湖南长沙和湖北江陵地区的出土最为丰富。
漆器的色彩也要符合礼制的规定。“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春秋》
用蚌泡作为镶嵌,是周代漆器工艺的一种流行装饰手法。为镙钿装饰的前身。
1、商代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宗教由多神教转为一神教。宗教色彩浓郁。
2、崇尚武力。造型多为方正庄重的直线,装饰采用对称规整的格式。神秘、庄重而威严。
3、其青铜器的组合为酒器的组合。造型来自实用要求。型制多样而丰富。
4、商代工艺装饰的社会意义,其宗教意义大于审美意义。
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春秋战国一、具有时代的共同性和地区的特殊性。齐国的刺绣、楚国的漆器、吴越的刀剑等。
二、思想学术领域的“诸子蓬起,百家争鸣”带动了工艺美术领域的巧思、清新和活泼的特色。
三、重叠缠绕、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四方连续装饰,来自于创新,也来自于制作技术的发展,同时与当时的文学格式“回荡法”有“异曲同工”的呼应。
四、诸子百家关于用与美、文与质的论述,如孔子“文质兼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以及墨子“先质而后文”,韩非子的“以文害用”,孟子的“与民同乐”,荀子的“万物之美可以养乐”等,均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很大,及至今日。
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了中国,至汉代呈现出
大一统的强大国势,也是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得到全面发展的盛世。
美术和工艺美术都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奠定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基点。
秦代的工艺美术品种主要有:青铜器、漆器和陶器。
秦代的青铜器部分为秦并六国,陆续从别的国家运来的具有其他国家特色的器皿,还有部分为秦自己地方特色的器皿。蒜头瓶和鍪是其特色品种。
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是秦代漆器工艺的代表。
而秦代最有特色的是陶塑作品。举世闻名的始皇陵兵马俑,一、二、三号俑坑出土了武士俑7000多件,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另有著名的“秦砖汉瓦”。
秦代风格淳朴,崇尚务实精神,语意平直,不重文采。
汉代的铜器已向生活日用器皿方向发展。以素器最为流行。其中,灯、炉、奁、壶、洗、镜等的产量最大,也最具特色。
另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流行铜鼓。
汉代还出现了优秀的铜雕工艺品“马踏飞燕”、“铜屋”等。
汉代的金银器,主要是制作各种装饰用品。
最为著名的是河北定县汉墓出土的金银错狩猎纹铜车饰。
汉代的陶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陶瓷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瓷器、以及砖瓦、陶塑等。
装饰手法丰富多彩,有印纹、划纹、堆贴、彩绘、雕镂等多种。
这时期的釉陶、彩绘陶、砖瓦、陶塑等均有出色的成就。
汉代的丝织主要产于齐、蜀。品种有锦、绫、绮、罗、纱、绢、缣、缟、纨及织成等。
汉代的锦为“经锦”,经丝彩色显花,同一图案,同一色彩,形成直行排列。
汉代丝织的装饰划纹有云气纹、动物纹、花卉纹和几何纹,以及文字装饰。
汉代的印染工艺有涂染、浸染、套染、媒染等。
汉代的刺绣主要为辫绣,著名的有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
汉代的漆器工艺是鼎盛时期。以四川为主要产地。
汉代的漆器有木胎、竹胎、夹纻等,主要为木胎,旋制、剜制和卷制。造型多种多样,有取代铜器之势。
装饰花纹主要有云气纹、动物纹、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
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另有针刻、铜扣和贴金。
汉代的石雕非常发达。分圆雕和平雕两大类。
圆雕以陕西霍去病墓为代表。
平雕以著名的汉画像石为代表。以山东的孝堂山、武氏祠、沂南、江苏徐州、河南南阳等地为代表。
平面阴刻和阳刻的手法,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等题材。
玉器亦有较大发展。
汉代的其他工艺还有琉璃、木器、编织等,也各有特色。因多见于文献资料,遗存尚少。
1、是工艺美术的空前繁荣期,成就较高。
2、厚葬风盛行,羽化升仙、祥瑞迷信等为题材。
3、在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上,取得实用与美的统一,并向一物多用化发展。
4、其装饰风格:质、动、紧、味。
5、其图案装饰方法:
变形的处理--剪影法
构图的处理--分割法
装饰的处理--填充法
材料的处理--减地法
六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汉代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我们把这一时期简称为“六朝”
战乱同时也促进了各民族、各地人民的交流,使得不少手工业者能够较自由地进行生产和技术改造。
在各工艺美术品种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漆器也有一定的发展。
佛教的勃兴使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成为独特的时代特色。
六朝时期,我国工艺美术工艺美术已进入瓷器时代。
自六朝以后,陶瓷制品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一个主要的品种。
陶和瓷的主要区别,一是原料不同,陶器用陶土,瓷器用瓷土。二是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c左右,瓷器较高,约1200
°c左右。三是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最早的瓷器为青瓷。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越窑最具代表性。
鸡头壶、莲花尊、魂瓶等为代表器型。
莲花纹和忍冬纹为代表装饰纹样。
另外,河南邓县的画像砖也享有盛名。
三国两晋时期,四川生产的蜀锦最著名。至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染织工艺已经普遍发展起来。
六朝时期的丝织纹样,改变了汉代云气纹高低起伏的不规则变化的格式,构成了有规则的波状骨架,而更加样式化,形成几何分割线。
铜器中日用器皿的生产开始衰落,而用于佛教铸造铜像。
六朝时期的金银器出土较多,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
六朝时期的漆器工艺,较为突出的有夹纻造像、斑漆和绿沉漆几种。
这一时期,石雕工艺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成就。
佛教,在公元前6至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它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释加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参悟“苦、集(因)、灭、道”四圣谛而成佛。
在公元1世纪中叶,贵霸文化自身所形成的融汇古印度、伊朗、希腊文化的多文化特点,使佛教艺术在这个阶段呈现出以希腊神像为范本的过渡阶段特征,称之为“犍陀罗”艺术,并主要体现在雕塑方面。后来,佛教艺术东渐,在中国的早期佛教艺术中仍可见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佛教艺术的壁画、雕塑和建筑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系统。
早期的壁画石窟寺以天山以南的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土拉千佛洞等为代表。而最具代表性是敦煌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
今新疆库车一带古称龟兹,克孜尔石窟现有洞窟236个,是新疆最大的一处石窟。窟型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在正壁塑造像(均已无存),或称为大像窟;一种是有一宽敞的主室,正壁两侧开两条向后的甬道通向后室或后甬道,以便僧徒环绕礼佛。主室正壁开龛或不开龛,塑有一尊主要佛像,满窟绘壁画,此种形式称龟兹型窟。
莫高窟地处沙漠深处,现存从南北朝到元代的492个洞窟。保存着历代塑像2400余身,壁画约四万五平方米,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一处石窟寺。莫高窟洞窟壁画、雕塑主要是北朝、唐、隋、宋、西夏、元的作品。
莫高窟壁画可以分为:佛像画(佛说法图)、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和故事画。早期的故事画以佛传故事、因缘故事、和本生故事为主。
其中,275窟(十六国)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其《尸毗王本生图》最具特色。257窟(北魏)《鹿王本生图》、254窟(北魏)《舍身饲虎图》、428窟(北周)《须达那太子本生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北朝壁画常以红、白、蓝、绿等浓烈的原色为基调,给人以庄重深沉的感受。
今知我国最早的佛像是在四川乐山发现的东汉崖墓上的石刻浮雕佛像。
中国石窟造像之风,兴盛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与日俱增,一直到十三世纪。仍是中国石窟的黄金时代。
最有名的石窟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界于河北、河南间的响堂山、江苏栖霞山、河南巩县石窟寺、甘肃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永靖炳灵寺、以及四川大足的宝顶山和北山石窟。
早期佛教雕刻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造像为代表。西部昙曜五窟造像最为典型。
二、洛阳龙门石窟的宾阳洞造像为代表。
三、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
由沙门统昙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以西武州山开窟造像,即今日的云冈石窟。云冈16-20窟,通称昙曜五窟。主像形体塑造充塞窟内空间异常高大,强调给礼拜者以无比威严的压抑的气氛,是君权、神权高度统一的象征。
继昙曜五窟之后至迁都洛阳(494年)以前,皇室勋贵在云冈开凿了一批重要洞窟,即1、2、3、4、5、6、7-13窟,这些洞窟均以双窟形式出现。这时期许多作品技巧高超、塑造了面貌清癯、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13公里处伊水河畔。开凿在东西二山上,又称伊阙西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再次开凿的一处石窟。北魏时的代表洞窟有宾阳洞、古阳洞、莲花洞、石窟寺洞等。龙门的北魏造像已达到北朝雕刻的颠峰,呈现着浓郁的中国作风和气派。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附近,其艺术风格有异于云冈、龙门石窟,雄伟、庞大的石刻造像,呈现出秀丽、典雅的风格。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少数知名雕塑家,戴逵(约326-约396年),东晋著名画家也是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哲学家。尤以擅长佛教雕塑著称,他努力探索和完善铸造、雕刻的技法表现,改善国外传入的佛像式样而创造出为当时民众易于接受的佛刻形象。在为灵宝寺造丈六无量寿佛和菩萨木像时,又以十年精力制作五躯佛像,此像与顾恺之画维摩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进献的玉佛像并称瓦官寺三绝。
南朝陵莫雕刻与陶俑
在今南京郊区和句容、丹阳县境内,分布着30余座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帝王、贵族陵墓,墓前依一定制度树有神道石柱、石碑、石兽等。陵墓前石兽一般通称辟邪,形如狮子而有翼,双角者称为辟邪,独角者称为天禄。这些石兽形体硕大,气度恢宏,形象虽源于狮子,但形体极尽夸张。
佛教建筑主要有塔、寺庙、石窟三大类。
塔,也称“浮图”、“浮屠”,是寺中的主要建筑,是为藏置佛的舍利和遗物而建造的。由台基、覆钵、宝匣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河北登封嵩山南麓嵩岳寺塔,为国内现存最早的砖塔,建于北魏(公元520年)。
石窟,原为依山开凿的佛寺。基本形制有:中心柱窟、覆斗顶方窟、穹隆顶椭圆窟、崖阁、涅磐窟以及大型佛龛、摩崖等。
寺庙,传入我国后,与我国木构建筑相融合,扩为宫殿式庙宇,包括宽阔的天井、楼阁、画廊、花园等。南方多修佛寺,北方以石窟寺为主。
哲学思想领域中崇尚玄学的清淡、放任无羁和超然物外。具有玄虚、恬静、超脱的特色,出现了反映宇宙观的新的题材。
工艺美术风格清秀、空疏。
与佛教有关的题材和形式开始流行。夹纻造像、莲花、忍冬纹样的流行,以及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都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时代特色。
隋唐时期的工艺美术
隋代(公元581年-618年)短暂的过渡统一,便迎来了如日中天的唐朝。
唐代是一个文学艺术成就非常高的时代。诗、书、画、歌舞,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各门类艺术,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的工艺美术也非常发达,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木工等,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唐代的装饰艺术,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清新活泼,富丽丰满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
一、隋代的陶瓷
白瓷烧制成功,是一项突出的成就。
二、唐代的陶瓷
1、青瓷:越窑“类玉、类冰”“巧剜明月,轻旋薄冰”、“秘色”
2、白瓷:邢窑“类银、类雪”,河北内邱。
3、彩瓷:彩釉瓷和釉下彩绘、及绞釉绞胎等多种瓷器。河南鲁山、湖南长沙等地。
4、唐三彩:三彩陶器烧胎后涂以黄绿、褐、蓝、白等釉烧制而成,由于掌握了大量金属釉的特点,两次烧成,使其成为绚丽夺目、鲜艳多彩的艺术品。长安、洛阳为主要产地,多为明器。
隋代的丝织生产,北方以河北定州为中心,南方则依然是著名的蜀锦。隋代的印染工艺中,出现了夹缬等新技术。
1、唐代的丝织:生产中心已经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唐锦的花纹主要有联珠纹、团窠纹、对称纹(窦师纶所创的“陵阳公样”)、散花、几何纹和晕涧。唐锦为纬锦,纬线提花,清新活泼,华美流畅。
2、唐代的印染工艺主要有夹缬、蜡缬、绞缬、碱印、拓印等。
3、唐代的刺绣工艺除辫绣外,还有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手法。
隋唐时期的金属工艺,以金银器和铜镜最为发达。
唐代的金银器以银熏炉和舞马衔杯银壶为代表。装饰精美,手法多样,金碧辉煌。
唐镜因馈赠和献礼而发达,菱花型、葵花型,特色鲜明。
唐代的漆器工艺也有所创新。
金银平脱:唐代首创。螺钿:雕漆:唐代首创,现为剔红。
唐代经历着自古以来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过渡阶段。
家具由矮向高发展。品种有几、案、挟轼、箱、柜、胡床、屏风、棋局等。
菩萨像在唐代彩塑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莫高窟彩塑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利用泥塑与色彩、壁画相结合而达到统一的效果。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
著名的六骏石刻浮雕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这六件石刻作品纯熟地使用了“起位”这一典型浮雕创作技巧,因而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体积感。
顺陵(武则天母亲的陵墓)石狮和独角兽高大独特,四足挺立。作缓步停留姿态的石狮,造型真实,单纯而有力,具有整体的完整性,充分表现出对纪念性石刻特点的掌握。
乾陵和顺陵的石刻所表现的雄伟气魄是服从政治的要求的,是重要的纪念性雕塑的杰出作品。
唐代的装饰风格具有近代装饰的特点,采用了大量的花草植物纹。
人的意识的解放,带来了开放、自信的清新和活泼。
装饰的生活情趣化,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
较大弧度的外向曲线、多彩运用以及秀美、富丽、丰满、工整的装饰手法,丰富而清秀。
艺术风格概括为:博大清新、华丽丰满。
宋代的工艺美术
五代是继辉煌的大唐帝国以后的又一个各国分裂的时期。北方由于战乱频繁,使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尤其是南唐和西蜀,一度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北宋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南宋虽然偏安,但城乡经济和对外贸易仍趋于上升趋势。宋代在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医学和科学技术方面拥有突出的成就。
宋代的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最具有突出成就的是陶瓷,因此,宋代也称为“瓷的时代”
一、五代的陶瓷:以越窑的“秘色瓷”(青瓷)为代表。专为贡奉使用。
二、宋瓷:南北方众多名窑,各展异彩。
北方地区:定窑-河北曲阳,官窑,白瓷、金银扣、印、刻、划花。
汝窑:河南临汝。青瓷窑。多素器,葱绿色。
官窑:未现窑址。北方青瓷窑。粉青,紫口铁足,蟹爪纹开片。
耀州窑:陕西同官,青瓷,刻、剔、印、镂空花。
钧窑:河南禹县,青瓷系统,色釉乳浊,窑变“夕阳紫翠忽成岚”。
磁州窑:民间特色窑系。河北彭城一带。黑白花装饰。笔力豪放简练。
南方地区:景德镇窑:江西景德镇,影青为其代表。
龙泉窑:浙江龙泉一带。粉青青瓷,釉色苍翠,堆贴、浮雕装饰。
哥窑:釉面开片,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金丝铁线。
建窑:福建建瓯一带。盏为特色,兔豪、油滴、天目釉。
吉州窑:江西吉安。南方民间窑系。木叶、剪纸入釉,玳瑁斑。
宋代的丝织品以罗为特色。而以缂丝最具成就。
缂丝,通经断纬,具“雕镂之像”,朱克柔、沈子蕃、吴煦为名家。
另雕版印染和刺绣也具成就。
宋代缺乏铜原料,此时铜器锐少,仅用于铜镜。镜薄而花式较多。
金银器也甚发达。
宋代漆器主要品种有:金漆、犀皮、螺钿和雕漆。
金漆分为戗金和描金两种。戗金为宋所创。
犀皮也为宋所创之新工艺。俗称虎皮漆。
螺钿则多黑白对比,富丽典雅。
雕漆有各色剔法,剔犀、剔彩为著。嘉兴为著名产地。
玉雕以“巧色”为最高成就。
石雕以歙砚和端砚为全国第一。
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以朴质的造型取胜,有清淡之美。
严谨含蓄,是为“理”
文学和绘画对工艺美术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元代的工艺美术
1271年,蒙古族统一了中国。统一伊始,经济和文化遭到很大破坏
。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畸形繁荣,有的凋零衰落,一部分奢侈享用的工艺品,制作堪称精美。
如:织金锦、棉、毛织品,以及青花、釉里红为代表的元瓷等。
元代的陶瓷工艺总的趋势较为衰落。而随着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彩瓷大量流行。白瓷也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景德镇开始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
元代陶瓷的主要成就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金属元素,呈色性很强,鲜明而稳定。元后期达到成熟。
釉里红与钧窑紫红釉的烧制有关。元时较为灰暗。
元代瓷器造型大而笨重。装饰多见松竹梅、和“琛宝”。
在元代的建筑中,琉璃运用较多。山西为最。
元代丝织品中,纳石失金锦最为著名。工艺精美,手法繁多。
捻金、片金、拍金、印金、描金、点金等。
毛织品中毡、罽较为普遍,与其游牧生活有关。
棉织是元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习海南彝族人的棉纺技术,促进了我国棉纺工艺的发展。
元代非常重视金银器,而铜器逊色。
金银器出土较多。
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和螺钿等。
张成、杨茂是当时的雕漆剔红高手,有“堆朱杨张”之称。
彭君宝为当时戗金高手。
螺钿也很秀美。
元代强盛而统一。“尚武”
粗旷、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
喇嘛教、道教盛行一时,对工艺美术也有影响。
明清时期工艺美术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强盛时代。手工艺得到巨大发展,外贸经济也得到振兴。新理学的兴起,使经史派更加注重实用和科学技术的研究。
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科学的产生,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清代的工艺美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清代中期以前,继承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
中期以后,艺术创作走向了繁琐堆饰,格调不高,但生产技术仍取得一定的成就。
明代以后,我国的陶瓷主要以白瓷为主。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白瓷画花成为主要的装饰方法。
明代官窑器开始以年号作款,一直延续明清两代。
清代陶瓷工艺继承明代传统,在釉色、彩绘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雍正以后走向繁琐堆饰的作风。
明代永乐年间的景德镇窑,压手杯是著名品种,脱胎器也是佳作。
甜白釉和红釉最具特色。
宣德瓷器,以青花最有名,瓷胎为“麻仓”土,青花原料是南洋进口的“苏泥勃青”,色调深沉雅静。有“灯草口”的霁红釉也是此时精品。
明成化时期,青花加彩(填彩和斗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上下斗合的“斗彩”,成化时期最为精美。小件酒杯,如鸡缸杯著名。
弘治、正德时期总体趋向衰落,但“浇黄”或“娇黄”釉特色鲜明,正德的回回花和“正德式”也各具特色。
嘉靖、万历年间,民窑官窑产量巨大,分工很细。嘉靖的葫芦瓶、
万历的蒜头瓶为当时佳器。五彩初露端倪。
明时福建德化窑的白瓷最为著名。法人称之为“中国白”。
瓷塑像也很有名。何朝宗是当时的瓷塑高手。
宜兴窑和石湾窑为明时的精陶产地。石湾窑仿钧瓷,又称“泥钧”
宜兴紫砂壶以造型取胜,“供春壶”为代表。
珐华器与佛教有关。花纹轮廓用高起的凸线,再饰以蓝、紫、绿等釉彩。
清康熙年间,以红釉为著,宝石红、郎窑红、豇豆红器口呈淡青色。古彩“硬彩”笔力健劲,单线平涂,色彩浓艳。青花则称“康青五色”渲染次数加多,更富层次感。
雍正时期陶瓷逸丽清秀,富装饰性。以粉彩(软彩)最具成就。
乾隆时期陶瓷富丽繁密,细致精巧。珐琅彩、墨彩、模仿器最具特色。
康熙刚健、雍正雅致、乾隆华缛。
康熙装饰多用人物,雍正流行花鸟,乾隆早期尚奇巧,晚期重模仿。
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乾隆珐琅彩成就均高。
明代的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方面,在花色品种方面,都比元代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丝织品以江浙、四川、山西和闽广为著。妆花、本色花和织金锦各具特色。江南成为棉织品的主要产地。并有“画绣”之“顾绣”为最。
清代丝织种类更加齐全。苏州织造、南京云锦和缂丝为特色。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各领。
明代的金属工艺中,最具突出成就的是宣德炉和景泰蓝。
宣德炉是利用从南洋所得风磨铜铸造的一批小型铜器,为宫廷和寺庙作祭祀或熏衣之用。
景泰蓝的学名叫铜胎掐丝珐琅。艺术特点形、纹、色、光。
清代的景泰蓝继承明代。又出铜胎画珐琅,为景泰蓝的演进。另有铁画别有特色。
明代果园厂雕漆、嘉兴姜千里的螺钿和扬州周翥的百宝嵌、苏州蒋回回的金漆最为著名。黄大成的《髹漆录》作为漆艺专著,享有盛名。
清代的漆器工艺以北京的果园厂雕漆、扬州的螺钿和福建的脱胎器最为著名。
明式家具注意木材的质地,多采用硬制的树种,所以又统称硬木家具
充分体现木材的色泽和纹理,不加油漆
注意家具的造型,采用木构架结构
明代家具的艺术特色可概括成:简、厚、精、雅
简,造型洗练,落落大方
厚,形象浑厚,庄穆质朴
精,做工精巧,严谨准确
雅,风格典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格调。
明代玉雕、石、牙、角、竹、木、核、匏雕均很发达。
其中玉雕和竹雕最著。
清代的玉器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极盛。石雕出现端砚、歙砚、青田石雕、寿山石雕、石雕等名品;彩塑以“泥人张和惠山泥人为代表。
吉祥图案是明清以来最为流行的一类图案。“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分类有:表现幸福者、美好者、喜庆者、丰足者、平安者、长寿者、多子者、学而优者、升官者、发财者。
表现手法:象征、寓意、谐音、比拟、表号、文字。
明代是中国民族风格发展的成熟时期。
篇5
关键词: 师承制 美术教育 影响
1.师承制的发展阶段
师承制贯穿于整个美术教育阶段,是美术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俗谚所谓“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师承制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概括起来如下:
1.1原始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向有劳动经验的人学习各类劳动技能技巧,如如何进行纺织、打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学会了如何制作具有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工艺品。在古代的墨西哥,显贵的子弟可以不参加体力劳动,在特别的房舍中由指定的“教师”教授学习书写充满着装饰意味与艺术气息的象形文字,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原始社会中已经略见雏形。
1.2奴隶社会时期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得到了繁盛发展。作坊的兴起为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此时的作坊工具简陋,由作坊主带领帮工或学徒在生产中实行简单协作,以实现各项工艺的传承和制作规模的扩大。在奴隶社会时期,师承制逐成规模。
1.3封建社会时期的发展
封建社会时期的美术技能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进行的。出现了世代相传手艺的形式,被称作“世业”,通常是传男不传女。除此之外,还有大中小型的作坊,作坊最典型的传授方式就是师傅带学徒,也出现了官办的美术教育的机构――翰林画院。画院具有绘画创作与专业绘画教育的功能,有别于现在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修养极为重视,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宋代官方对美术开明与重视的做法,在历代都是不为多见的。
由此可见,师承制在封建社会时期规模逐渐扩大,在进行美术教育的传输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1.4在当今学校教育中的发展
师徒制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与完善,潘天寿说:“学习中国画,自古以来都是师徒传授加自学。”在当今的画室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比较典型的师傅带徒弟的影子,学生在画室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绘画的前期不断模仿自己老师的绘画风格,从而稳固自己的基本绘画能力。谈到研究生教育,通常是一位或几位学生在追随导师的绘画风格、特点中,不断地学习各项绘画技巧与技能,从而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特点。在大学,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一地只跟着一位师傅学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专业与兴趣进行相对应的教师的课程的选修,学习的课程也不像过去那样单调。因此,当下美术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教师的修养、知识技能等整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5美术学院的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美的艺术”与“手工艺”分离开来,艺术家们想要提高自身的整体文化素质修养,提高理论方面的研究能力。这一要求促成了全面教育的规范化。因此,美术学院创办的呼声越发高涨。最著名的美术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蒂赛诺学院。该学院是意大利画家瓦萨里在佛罗伦萨大公爵西莫・美第奇的赞助下,于1563年创办的。该学院将素描教学作为核心,认为素描是建筑、雕塑、色彩的基础,严格按照师徒制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传统的师承制教学与以素描为核心的点性教学方式至今影响着各大美术学院。
2.师承制的门类表现
2.1工艺美术类的表现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在中国古代,“百工”的社会地位历来是不受重视的,而且被归于工匠一类,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指出:“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人高士,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尽管“百工”地位不高,但是他们的劳动产品依旧有大大小小的作坊经营。因为“百工”的技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皇室贵族至黎民百姓,各类工艺品在当时几乎无处不在。通过一个个瓷窑的创办,中国的瓷器制作技术得以流传及发扬,当时瓷器就已远销海外,出口至日本、朝鲜、埃及等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家们为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革新。“14世纪末,美术家们已经开始脱离中世纪‘工棚’式的作坊,纷纷建立自己的工场”,这些工场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在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对学徒进行全方位的整体培养。这种师徒制教学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2绘画类的表现
绘画是受师承制影响最深远的艺术门类。翻阅相关资料时,经常会发现“吾师从……”之类的字眼,五代荆浩在总结唐人绘画时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在绘画中,直接的师承较为多见。如唐寅是直接师承了大师沈周的画风,后自成一家,别具风格。米友仁则是直接秉承了其父米芾的风格,二人在画风、用笔,尤其是米点山水等各方面几乎如出一辙,很难加以区分。这些画家们多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师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入自己的创作情感与元素,是我们当今教学中应当提倡和肯定的。
3.结论:师承制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3.1美术家地位的改变
由于师承制的发展,美术学院逐步确立,师徒制的教学方法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是单纯的手把手教导。师承制在美术学院的完善与发展中也更加规范化、高级化。美术家们得到了更好的整体素质教育。师傅、工匠们成为了教师,学徒们也成为了学生。美术家们地位的改变对今后的教育、艺术、经济等无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2“门户之见”
由于师从不同,每个艺术家呈现出了不同的绘画风格和面貌,如五代的荆浩与董源,在构图与绘画形式上展现了气势磅礴与清新秀丽的不同特点。明代的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也体现了这一特质。因此,师承制的发展促使了美术发展的不同流派的形成,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3.3师承制传承美术教育
在工艺美术方面,师承制使得优秀的、精湛的制作工艺从远古得以保留。国画中的师承关系,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底和绘画技能,而且使其在借鉴古人、大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利用,独具个人特色。
3.4师承制的弊端
师承制同时也对美术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①过于金科玉律式地追求师承制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使得美术教育方式陈旧,学习者毫无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作品之中;②导致某种技艺的失传。如“世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师承制,这类不对外公开的师传方式,很可能会导致某种独门绝活的失传。
综上所述,师承制的教育模式作为中西方古代美术教育模式的典范,还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与吸收的地方。当然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不足之处与局限性。我们在对其进行研究与借鉴时要秉承“去粗取精”的辩证思维看待问题,从而研究出更好、更适合当下美术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峰.外国美术教育史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5.
[2]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3.
[3]李红,姚敏苏.中国工艺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4]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1.
[5]吕少卿.承传与演进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
篇6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重视和谐,无论是人与自然、美观与实用、物质与文化、形态与神韵、心灵与技巧、材料与工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谐”与“适宜”。对于完美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工艺美术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事物的外观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物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美学的感性关系与理性规范的和谐统一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对比变化,在对比中又追求统一完美,以达到最佳的和谐效果。单从传统工艺所用的色彩而论,就非常能体现出这一点。追溯到商周时期,由红、黄、蓝三原色加上黑白两中极色所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的基本色调。从汉代之后直至明清则表现得愈加丰富,形成了成熟而完整的色彩体系。尤其在明清和近代的工艺品、建筑彩画以及民间工艺美术上表现得最为充分。不论是色彩艳丽的五彩瓷、霓衣云裳的云锦、绚丽夺人的景泰蓝还是五颜六色的民间年画、彩塑、刺绣等,无不是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而北京故宫所代表的古建筑群,更是中国传统工艺色彩特征的集中体现,那些红墙、黄瓦、汉白玉的基石所构成的鲜明的色调都是中华民族美学的集中体现。这些色彩在强调对比变化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一种统一和谐的完美展现。即将色彩中对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正是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因素所产生的变化与更新,才能使中国传统工艺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象征性
当中国摆脱了野蛮时期,进入到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又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工艺思想一直十分重视器物的伦理道德规范,特别强调事物在使用的感受和审美的情感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要求这种联系符要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长期受制于强烈的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的造物包含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色彩、尺度、体量、纹饰等方面象征性地喻示这种伦理道德观念。这种象征的普遍性,常常使工艺美术沦为纯粹的伦理道德观念的附属品,进而造成矫饰之态或者物用功效的损害。例如,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思想代表的儒家思想就十分强调审美与伦理的结合,孔子的“尽善尽美”、荀子的“美善相乐”均是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从而强调艺术的政治伦理作用。他们要求艺术不仅要在形式上显示自身的审美价值,还要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颂扬伦理道德。在《周礼》中规定:“皇帝冕服,玄衣纁裳,用十二章,从公爵起视帝服降一等用之。”又如《宋•舆服志》中规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可见,以形态来划分贵贱、等级,这成为了权力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相。比之下,更多以生产者自身的功利意愿为象征内涵的民间工艺美术则显得刚健朴质,充满活力。常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以彼屋比此物,引譬连类,借物托意。如秦汉瓦当工艺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就是方位、季节和颜色的综合象征。
三、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性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脱离不了情感和意念的表达,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形式的,中国人在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和谐统一的,将天、地、人、物以及情感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使主体人的生命性灵在造物上获得充分的体现。中国传统工艺在造型特点上并不拘泥于现实,而是经过抽象、夸张、变形、寓意、暗喻、双关、谐音等方法结合传统文化思想,加以工艺制造而形成的。如商代的青铜器图案造型中的饕餮纹,则是将传说中的凶兽简化概括为平面形象,夸张五官特征,以表现狞厉之美。唐代的宝相花,是以莲花为原体,结合牡丹等其他花卉,创造出的一种唐代人理想的艺术形态,花瓣层层交错,丰满华丽,富丽堂皇,不仅反应了唐代社会的审美风尚,同时也彰显了大唐盛世的文化象征。中国传统工艺造物还有许多在造型和装饰上保持着S形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富有生命的韵律和循环不息的运动感,使工艺造物在规范严整中又显变化活跃、疏朗空灵。如流行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缠枝花,以主茎环绕主花并彼此相连,具有连绵不断的续世之意,成为中国传统连续纹样的一种主要形式。
四、总结
篇7
【关键词】中国元素;美术教育;艺术传承
一、历久弥新——中国元素震撼世界
震撼首先来自2008中国北京奥运会……
从击缶开始,史诗般的故事编排将孔子讲学、笔墨纸砚等弥漫着中国历史长河沉淀过的古老文明的元素串连起来,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丝绸之路,从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到太极拳,一台极具“中国元素”的视觉盛宴呈现在世界面前!水墨洇开,日月山川,或恣肆,或灵动轻盈……世界,在北京奥运开幕式上看到了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踏着“焰火脚印”的足迹,一幅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展开,光影旋动中,身着黑衣的写意画以舞蹈的方式在黄色如宣纸的画布上留下一道道墨迹,在最后一个舞者华丽的转身后,一幅山河日月图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长卷上,中国文化从历史深处尽情流淌出来,无论是活字印刷的表演,还是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无论是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还是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无论是簪花仕女的优雅,还是击缶而歌的朴拙,无论是《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还是“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在紧张中把悠久绵延、浩然大气、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夸张的肢体语言和规模宏大的背景把和谐、团结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传达给世人。
二、精彩纷呈——中国元素的艺术多元化
打开美术课本,从中国画,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到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再到中国古代建筑和中国民间美术…无不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和美术的博大精深。
1.形神兼备——神奇的中国画
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2.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1)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图。
(2)商、西周时期,中国工艺美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原始青瓷和漆器获得初步发展,而青铜器和玉器则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3)春秋战国至秦汉时代的工艺美术显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经济实力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由此而产生的轻利活泼、飞动奔放、雄强古拙的美学特征,在陶瓷、漆器和丝织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4)三国两晋南北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上的转折,造成工艺美术生产格局和价值追求的变化。生产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艺造物趋向内在人格和心性的显示。这一时期崇尚主体人格精神的造物倾向和空疏、清静、平淡的审美风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整体发展。青瓷、建筑物件和宗教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5)中国工艺美术在初唐和盛唐获得全面的发展,呈现繁荣发达的景象。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艺水平和生产规模都超越了前代。
(6)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出现在宋代,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上。染织工艺的织金锦、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献。
(7)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特点。
(8)现代工艺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工艺造物活动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树立起新的审美风范和价值标准。
3.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总的来说,可分为:①绘画:其中包括版画、年画、建筑彩画、壁画、灯笼画、扇面画等。② 雕塑:有彩塑、建筑石雕、金属铸雕、木雕、砖刻、面塑、琉璃建筑饰件等。③玩具: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铁制玩具、纸玩具、蜡玩具等。④刺绣染织: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⑤服饰: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⑥家具器皿: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⑦戏具: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 。⑧ 剪纸 :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⑨纸扎灯纸:各种花灯、各种纸扎。⑩ 编织 :草编 、竹编 、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 、纸编等。
三、艺术上的民族荣誉感——本国艺术的传承
在美术教育中提倡民族艺术融入中国元素,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
参考文献:
[1]美术鉴赏
篇8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next]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超级秘书网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参考文献:
篇9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原始社会到明清各时期都有其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其中包装无疑是工艺美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现在的包装外观看似与古代包装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实质功能却并无太大差别,古今包装设计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包装的结构功能,下面我就结合包装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今包装案例,从包装的结构功能方面来谈论一下古代包装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发。
我们现在包装设计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商品、方便运输、美化商品以及帮助商品促销等,而其中很多类似保护商品等的基础功能正是从以前的包装设计中发展进化而来的。纵观中国整个工艺美术史,我们发现包装的演变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是经过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设计意识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的发现发明等众多因素,最终才逐渐发展成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各种包装形式。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采用藤条、葫芦等自然物对物品进行捆扎、包裹。随着人类认知能力和手工意识的提高,人们渐渐学会了用黏土和陶土制作陶器,陶器成为了储存物品的主要包装。随着材料及工艺进一步发展,商代出现了漆器材质的包装。后来又出现了瓷器,瓷器拥有更为坚硬精良的质地以及更弱的吸水性,更适于存储物品。随后硬度更大的青铜器诞生,作为包装其实用性大大提高。材料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贵重金属金银器,其包装更加重视了外表的装饰性和美观性,制作出了很多奢华精美的金银器包装。
随着纸的诞生,包装的材料和形式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纸的特性是柔软且方便折叠,作为包装材料具有更大的便利性,使包装更具生活化,平民化。考古学家发现,古纸最先并不是用于书写文字的,而是用于包装,因为这些古纸的表面有的并没有文字,而有文字的古纸上,文字也并不是顶头书写,而只是在古纸的某一角上书写了几个文字。将这样的古纸折叠成包装,发现文字正好处于包装的表面,由此大致可以推断出古纸最先的很重要的一个用途是对物品进行包装,比如包装茶叶或是药材等。还有一些古籍文献里也为古纸包装作了佐证,如《百官六礼辞》中写到的六礼文都需要加封套,首先用纸张把外表封套起来,再用帛包裹起来。这些文献资料很好的印证了古纸在当时的包装用途。
了解古代包装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古代包装已能很好的体现包装的结构和功能。在古代包装领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双层九子奁非常著名,其器型为简单质朴的圆形,是一种专门放置女子梳妆用具的存储器物。
值得注意的是,双层九子奁的包装结构非常巧妙,器物分为三个部分,上下两层为器身,一个器盖。上层放置了手套、丝绵絮巾等,下层放置了不同形状的九个小奁,这九个小奁很好的对梳妆用品进行了分类,小奁内放置有胭脂、假发、梳子、粉扑等物品。双层九子奁这种分为上下两层的器物结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储物量,九个小奁安排的错落有致,不仅很好的节约了空间,方便实用,而且具有美观性,很好的体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的完美融合,实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包装设计。
我们把目光转回到现代,如今大部分包装看上去好像和古代的包装已经相距甚远,然而细想除了新科技以及运用的包装新材料,包装的实质和核心功能其实并无本质的区别。
例如现在很多学生用的双层铅笔盒和双层收纳盒,它们在结构以及空间的处理上就与双层九子奁有异曲同工之妙。以双层铅笔盒为例,它由三部分组成,一个盖子、两层盖身。顶上一层的盖身通常空间高度比较矮,适合放普通的铅笔、尺子等较扁平的文具,而下面一层的空间高度相对较高,且有分出隔断,可以按照物品大小及种类将类似橡皮、圆规、夹子等稍大的文具放到合适的位置。这样的包装结构设计让我们可以将凌乱的文具合理的分配在不同的隔层里,方便需要时快速取用,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所以在我们对于包装的实际设计制作过程中,基于古代包装经验的基础,我们会有效的学习和借鉴以前的包装器型以及包装方式用于我们现在的包装设计中,并利用现在的新科技、新材料和新意识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创新,让包装设计更好的服务于我们如今的日常生活。
古代包装设计对现如今的包装设计具有基础和启示作用,虽然古代包装与我们现在的包装形式已不尽相同,但基本功能等本质要求是没有太大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代众多优秀包装的结构形式来加深自己对包装设计的理解和感悟,将古代包装的经验或元素合理的运用到现代的包装设计中去,争取结合现代科技和新材料对包装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篇10
图案; 工艺美术中国传统艺术浩如烟海,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更是光辉璀璨,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的装饰艺术形式。充分体现出了古人卓越的艺术创造力,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以彩陶、青铜器、画像石砖为研究对象,从装饰艺术的独特审美情趣上对这三种艺术的形式构成规律、风格差异、特色语言进行阐明。通过研习传统艺术来领会古人发现、创造美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从事艺术创作尤为必要。对传统艺术的研究要抓住纵横两条线,纵向是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横向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风格的差异。沿着纵横两条线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就有鉴别,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研究传统是为了继承,继承是为了创新、发展。传统装饰图案的形象经分解之后,不仅可以在传统图案形象之间组合,还可以与现代图形组合,按照现代设计的构成形式重新组织成现代装饰图案来供我们使用。另外,研究中要注意把握由表到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规律,重点抓住形式与内容关系,形式与生活关系,形式的构成规律这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
一、彩陶装饰艺术“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彩绘陶器,是以黑色、红色,或白色颜料在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上绘制装饰花纹。历史上把制作彩陶的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称之为“彩陶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从装饰艺术角度来看,不论哪个时期的彩陶,其表面上的纹饰均可归纳为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四类,其中以几何纹最为普遍。研究彩陶艺术重点放在其旋律美、抽象美上,同时体会其装饰纹样与原始信仰的关系。半坡类型的几何纹的构成规律,如:三角、斜线、菱形、网形、波形。鱼纹的几何构成与抽象符号化的关系。彩陶的节奏与韵律的表现是很独特的 ,如:螺旋纹的衔接变化,绳纹的连续处理变化在节奏与韵律关系的体现上很有特色。
二、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时代特征的艺术品产生,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是原始人类在祥和的社会氛围中的杰出艺术创造。到了中国商代,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伴随着奴隶主阶级假行天意的集权统治,青铜器这种具有权力象征的物态工艺出现了。从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角度看,端庄大方、浑厚的造型美与其表面充满神秘感的各种狰狞纹样的完美结合形成庄严、狞厉的艺术风格。而到了周代,随着统治者的裕民政策的实施,青铜器的纹样已少用各种凶狂的饕餮纹,而以凤纹、几何纹为主,表现出了轻松质朴的韵律美。1.商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商代青铜器一般都饰有饕餮纹或结合其他纹样而形成神秘壮观的风格。其中商代牛首饕餮纹尊,器物造型特点为敞口、收颈、折肩、鼓腹、高圈足,整个外轮廓线的收放很有节奏感。其表面装饰是分区进行的,纹样按分割的块面有秩序地逐一填充:颈饰弦纹;肩饰夔龙纹带和突起的高浮雕式三牛首,两者具有强烈的层次感;腹饰饕餮纹带,饕餮纹是动物纹的变异,兽头由两个侧面龙形纹样构成,以鼻为中心向左右对称展开,饕餮纹的使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风气和图腾观念,另一方面凶狂的造型也显示了当权者的威严。肩、腹均有联珠纹镶边形成规整的分割带,圈足装饰的弦纹和饕餮纹与颈、腹的纹样彼此呼应,浑然一体。另外还有一种商代三羊鬲,是一种烹饪器,具有双耳、三足以方便使用。其纹样装饰手法采取二层重叠装饰法:即作为主纹的羊面纹线条宽平,微微隆起;地纹铺衬以几何纹类云雷纹,且有大小疏密的变化。从器物整体看,纹样主体突出,前后层次分明。
2.周代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周代的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相比,周代青铜器的风格从装饰纹样上看突出特点是凤纹取代了饕餮纹和夔纹,而且各种几何纹应用的更多,这可能与当时社会崇尚创作自由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周十三年壶这款青铜器,其整体风格清新典雅,颈饰二方连续的带状重环纹和头首垂冠鸟纹,颈中间刻有铭文,腹饰有横竖相交的鳞纹带,足饰环带纹。腹部大面积空白与规整的几何纹带所形成的空间对比更显纹饰的流畅,这也反映了周代新的审美倾向。
3.研习青铜艺术的心得
(1)青铜工艺的造型在继承陶器造型的基础上更注重了其使用的性能,实际用途的多样性产生了多种美的造型,这一点与包豪斯所提出的现代设计理念相符合,即功能性是第一位的。(2)青铜器的表面装饰纹样的设计与选用与器物本身结合的十分完美。青铜纹饰中的饕餮纹、夔纹等多是根据一定的客观物象和原始图腾而创造出来的神秘物象。在商周时代铜器即具有“通天地”的神秘色彩,其上也需要有神秘感的纹样来装饰,这样可实现统一的整体风格。
(3)古人创造的饕餮纹、夔纹虽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从艺术创作层面上看很值得借鉴、学习:取自于自然的素材通过变异、想象、重组等艺术手法可形成既具有深刻内涵又富有形式美感的标志性视觉符号。三、汉画像石、砖艺术1.汉画像艺术概述从艺术角度来看,新石器时期彩陶与商周青铜器上面的纹样可以视为装饰图案,而作为祠堂或墓室建筑中属于石刻的汉画像石、砖上面的纹饰有相对完整的构图和情节主题,所以画像石与画像砖上的画面可算作是装饰画。汉画像艺术整体给人一种飘逸、洒脱、充满浪漫气息的感觉,大部分带有故事情节:有些与生活密切相关,如:渔猎图,冶炼图等。构图饱满充实,布局合理,给人四平八稳的视觉效果。装饰画与普通绘画不同,装饰画必须采用装饰性的表现手法,构图注重形式美,形象概括、夸张且突出典型美。汉画像石、砖的遗物比较集中地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三个地区,这些有代表性地区的石刻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整体来看:河南石刻艺术造型在写实中略有夸张,风格粗犷、古拙;山东地区的石刻则给人朴实、浑厚的感觉;而四川地区的画像砖数量相比其他地区更多,在风格面貌上具有自由泼辣的写实性,呈现出坚实、劲利的气质。不论哪里的画像石刻,在装饰题材所反映的内容上可归纳为四类:天文星宿,神话迷信,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在装饰手法上,山东画像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用石刻竖向地纹所形成的灰色层次与画面主要形象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同时增加了画面的一份厚重感。四川画像砖上的装饰画是用模子压印在砖面上,砖面上的装饰画类似于画像石上的浅浮雕。装饰画的题材基本上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作者在创作思路上比较开放、自由。
2.汉画像整体艺术特征从整体上看,汉画像艺术是浑厚的,生动活泼的。形成这种风格面貌的主要原因应该归于创造者大多来自于各民族的匠师和农奴的缘故。广大劳动人民整体的审美取向是一个民族心理的重要反映,推广开来,整个汉代艺术都具有朴拙、厚重的艺术特点,这点从霍去病墓前雕刻上同样能够可见一斑。
四、结 语
- 上一篇: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
- 下一篇:公积金走访企业宣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