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艺术创作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符号论美学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达,以象征和符号的方式来表达艺术情感,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创作和鉴赏理论进行了创新,用人类哲学文化来阐释艺术创作,引领着艺术创作的发展方向。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从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艺术与美,推动着美学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符号论美学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当中,作为独树一帜的美学理论,符号论美学从独特的视角,“符号化”的表达,与神话、语言以及科学相互联系,更加形象的进行艺术表达,将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去,实现艺术创作的自由和创新。符号论美学是按照直觉将进行艺术创作的事物“形式化”,形成符号。将艺术创作作为一种主观意识上的形式构建过程,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极大的增加了艺术作品的创新性,有利于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符号论美学能够将艺术更加真实的进行表达。根据符号论美学理论,艺术真实性表达并不是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将其真实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不是创作,而是模仿。真正意义上的真实性表达是从符号形式上进行创作表达。通过形式真实的表达,来呈现真实的艺术作品,真正体现出符号论美学的内涵以及艺术创作的本质。
另外,符号论美学的审美鉴赏,让人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体验艺术形式化创作的魅力。而艺术创作过程当中,艺术创作者将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形式有机的组合,实现艺术形式化的创作,无论是从绘画的光影、线条,还是从音乐的节奏、旋律,或者还是诗歌的文字等艺术形式,将艺术更加完美的呈现,具有更高的审美鉴赏价值。符号论美学开拓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引领着艺术的发展方向。
二、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
无论是卡西尔最初提出的符号论美学理论,还是经过苏珊?朗格创新推广的新理论,都对符号论美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从艺术本质上进行分析,将艺术创作赋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符号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理论体系,而艺术鉴赏是最能阐释符号论美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理论的解读,使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能够更好的表达。
(一)艺术鉴赏的内涵
对符号论美学理论基础下的艺术创作进行鉴赏,需要从艺术内涵出发。苏珊?朗格认为,艺术鉴赏更深层的内涵,并不是固定的形式和可以进行逻辑解释的表达方式,而是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理解和解释的。真正的“符号化”或是“形式化”的艺术创作,都是抽象进行的作品。无论是从光影、线条、节奏等表达方式的组合应用,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能更加强烈的激发美感,而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当中。艺术是由各种形式的符号组合而成,而艺术本身也是人类的情感符号。人类为了抒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时,就以艺术创作作为情感符号,将情感完整的表达在艺术作品当中。符号论美学的艺术鉴赏的内涵,就在于“形式化”的情感表达。除此之外,符号论美学与现代科技以及各学科之间的结合实践,使其艺术内涵具有时代的气息,其艺术鉴赏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
(二)艺术鉴赏的形式
艺术创作就是情感表达的“形式”,符号论美学将艺术表达更加“形式化”,把抽象的的艺术形式更加具象的表现出来。艺术形式作为生命形式当中的一部分,人的逻辑思维、情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艺术的表达。利用人类情感进行感知,对艺术形式当中的“形式”或是“符号”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并能进行准确的判断和预测。而艺术审美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的一种形式。通过情感的感知,将艺术鉴赏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上,以艺术表达来震撼人心。生命创造出情感,情感创造出艺术,艺术形式的表达是生命形式表达的重要一部分,是生命的投影。艺术创作就是利用抽象化的手段和方法,将艺术作品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与生命的成长是类似的过程。生命形式的艺术表达,是符号论美学的内涵。通过构造符号形式,创作艺术作品,表达生命情感。因此,符号论美学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篇2
只有重视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才能积极能动地传达出创作内容的艺术魅力,催生播音语言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在播音艺术创作中以主持意识的特点、方式和目的去选择和驾驭一切表现方式和手段,是使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和创新的关键,亦是弥补现有传媒教学的缺失、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正如张颂老师所言:“播音艺术创造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都离不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层面,注重语言主体的研究,也许能冲破‘工具论’的机械性,集结‘文化论’的普泛性,打开语言本质的大门,推动语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以主持意识的视角观照播音艺术创作过程,既能开拓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视野,又能为播音主持艺术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实证,对当前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持意识产生的适应性需求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属于创作范畴。在这种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传播主体按照创作要求运用主持意识,积极能动地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创造性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张颂认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必须完全符合创作要素(创作目的、艰苦劳动、改变形态、完整作品)的要求,否则就称不上创作”;①创作主体按照播音创作四要素的要求进行语言传播时,需要发挥主持意识的能动性,掌控创作的主动权,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人们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目的,播音创作的目的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大众。在明确播音创作目的的过程中,创作主体需要在主持意识的统率下,规范创作过程,搞清对具体内容的创作是在规范社会公德还是在痛斥社会陋习,是在宣传家庭美德还是在开掘审美视角,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致迷失航向、偏离主题。播音创作的第二个要素是需要艰苦的劳动。播音属于二度创作,是把冷冰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的过程,创作主体需要在对文字进行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遣词造句、表达情感。这时创作主体在进行反复推敲和再三琢磨的劳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挖掘艺术思维中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启发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力,实现播音创作的目的。在这种创作中,创作主体运用主持意识深钻苦研,提高播音创作的自觉性,增强对播音艺术的创作力。播音创作的第三个要素是改变形态,是创作主体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把内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行传播的活动,完成了语言艺术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的形态转变。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念字吐词而是把文字转化为创作者自己的语言,亦不是漫无目的闲谈性的聊天,而是在理解与升华基础上的以理服人、以美愉人。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改变形态中发挥主持意识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遵守播音创作的规律、呈现创作,从而使主次关系明晰、表情达意贴切。播音创作的第四个要素是需呈现出完整的作品,可以是一档完整的节目也可是多人共同完成的诗歌朗诵作品等。作品的“完整性”体现出创作者调动自己的主持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完整性”不仅是形态的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还是作品内容中的“不可重复、不可模仿”。这就要求创作主体以主动性的思维对语言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具体感受,引发不同思想情感的深化,传达出具有个性印迹的艺术作品。这个完整的作品包含着创作主体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趣味,更融入了个人在生活道路和艺术历程中的体验、触动、思考与启发。
三、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主持意识是建立在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主动性语言表达方式的创作把握上。所以,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每一部分(内在感受、有声语言的组织特点及创造表达等)都是来源于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把握上,以主动性语言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轨迹进行思考,是使有声语言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的关键。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储备,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完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种创作的准备就是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有这一点作为基础,可使创作者更为集中地抓住稿件的精神实质,更为恰当地把握表达技巧。但不善于运用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开掘播音创作的表现力,便无法使播音创作有的放矢。创作主体也只有在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丰富的艺术素养的广义备稿、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扎实的播音技能的狭义备稿的基础上,才可以更为主动驾驭稿件的主次关系,恰如其分地运用表达方法,吸引和感染受众。文字稿件是将静态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而播音艺术的创作必须把静态的形态改变为动态,改变成一串串鲜明生动的语言符号以丰满受众的想象力。播音艺术创作是把文字的东西转变为创作者要说的话,所以不能被动地“播”、被动地念字出声,要理解、感悟,激发播讲愿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声音意象表达,以主动性的方式思考节目的内容形式、选择语言表达手段,从而使播音鲜明深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持意识在播音创作的每一环节中的呈现。“音”是播音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播”则是这种创作的趣味核心,更是播音之所以称为“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播音艺术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重视个人的具体感受和情景表现的自由,使文字稿件里的任何一种对象都可以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打通情感动脉,赋予其生命;作品的生命在创作主体的调度和发挥中,充满灵性,富于韵味。创作主体发挥主持意识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运用表达技巧,把技巧转化为表达工具,为传播服务。创作主体通过停连的回味想象、节奏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拟人夸张等技巧的运用,使有声语言创作串联起听觉微妙的感受,描绘出富于情节的精彩画面;作品的内在韵味基于创作主体主动积极的内在感受过程,也只有主持意识所引发的主动性思维运用方能将文字内容的原汁原味解读给受众。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因其是实物的呈现,所以在创作上的表现力是相对写实的,这就限制了受众的接收空间;但播音艺术创作则不是,作品中创作的所有对象可通过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赋予其灵性,让受众意念自由挥发、任意驰骋。这就是有声语言创作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所带来的优势,这也正是有声语言创作在表现力上无可比拟的一个特点。所以,播音艺术的创作意义不是简单的“播报”与“发音”,而是创作者在以负责、掌管的主持意识的运用后所给予受众多姿多彩的意境空间;重要的是在语言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力上怎样以主动性的思维、主动性的目的进行创作,充分运用播音语言的“主持”优势营造魅力声场。运用主持意识所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对受众进行吸引与统领,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播音艺术的创作,不是自娱自乐,亦不是漫无目的胡侃,而是吸引受众,让受众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价值。所以当受众感同身受时,创作者必然会对受众的潜意识进行统领,以“催人向上”为目的,知善恶、辨美丑、明是非。以主动性的方式与主动性的目的去思考、设计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灌输的内驱力,是播音员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前进力,使播音员的语言创作拥有了生命力,凝练着感召力。这种与受众在情感上所达到的心理默契充满了人文关怀,可以在创作中营造沟通的氛围,疏通交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中达到一种情感共鸣,以承担起广播电视媒体“教育和鼓舞”受众的职责。
四、主持意识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的培养
篇3
丹纳(1828-1893),法国著名的史学家和批评家。他的《艺术哲学》这部著作较为全面地论述艺术创作的根源。“在他看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1]
丹纳一开始就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2] 换句话说,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决定了艺术品的种类。时代精神与风俗习惯就是作者所言的环境。丹纳认为,环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种而淘汰其余的品种,所以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社会文化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艺术品种。例如,希腊雕像产生于热爱运动、崇尚艺术的古希腊时代;哥特式建筑产生于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意大利美术产生于17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
不同的时代精神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映射出不同的种族特征。种族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而具有的独特的特征。作者将种族比喻为艺术创作根源中的原始花岗石,它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它是一个民族的永久的本能,它与民族的寿命一样长久,一样牢固。
二、种族、环境、时代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表现在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及精神气质上的心理特点的总和。[3]由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作用,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性格。
在古希腊时代,全身是希腊人特有的习惯,衣着只是附属品,不拘束身体;房屋室内配备简单,即使是他们喜欢的露天生活中的广场和练身场也一样简单朴素;在古希腊城邦,公民享有参与公共职务的权利;在练身场和舞蹈学校的培养下,公民可以轻松地成为一名军人。古希腊人生活的所有这些特点存在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这种心灵产生于古希腊时代,而不是封建时代,也不是文艺复兴时代。所以说,特殊的时代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当时希腊人民的性格是:简单、朴素、活泼、乐观、勇敢。
再来说说种族,以日耳曼族和拉丁族为例。日耳曼族,比如德国人和英国人,身材高大,外貌平平,但是安静、慎重、理智、有恒心,可以坚持不懈地做事业。拉丁族,比如意大利人,生活简单,头脑敏捷,能说会道,感觉敏锐,行动迅速,但是经常过犹不及,遇到刺激会过于兴奋,以至于会忘记责任和理性。通过对日耳曼族和拉丁族的比较可以发现,种族不同,性格也会不同。
三、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以一定的创作方法为依托,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感悟,将特殊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的创作性劳动。艺术家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中,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精神气候造就了特殊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直接影响艺术家的性格,进而间接影响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
精神气候是指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而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是产生作品的决定性因素。精神气候并不产生艺术家,但却明显地影响着艺术家的才干,精神气候改变,艺术家的才干的种类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国家的艺术宗派,有时以理想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写实的精神为发展的趋势,有时以素描为主,有时以色彩为主的原因。艺术家若是不走群众路线,就会被社会排斥,甚至于淘汰。
那么,精神气候是怎么对艺术品产生作用的,这里用精神状态以悲观绝望占主导的社会环境来加以说明。首先,艺术家是群众中的一员,是集体中的一个分子,苦难使群众伤心,也使艺术家伤心。其次,艺术家在苦难中长大,看到的、经历到的、感受到的都是悲伤,于是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以悲伤为主。再者,艺术源于生活,在悲伤的时代,艺术家只能获得悲伤的暗示,教堂中的仪式、屋里的家具、别人的交谈,都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最后,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是,在悲伤的时代,只有悲伤的作品才能引起悲伤的群众的共鸣,群众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土壤,悲伤是艺术作品生存的养料,二者缺一不可。总而言之,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也就是环境,先是影响了艺术家的生活和情感,造就了艺术家符合环境和时代的性格,进而影响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最后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种类。
在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时代、封建与基督教的中古时代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特色的艺术或艺术品种,并且作品的主要特征都与时代和民族的主要特征一一对应。
希腊是一个三角形的半岛,一面是丘陵地,一面是滨海,天气温和宜人,夏季没有酷热使人消沉或懒散,冬季没有寒冷使人迟钝僵硬,在这样温和的气候中生活的民族,精神平衡和谐,性格聪明开朗活泼。希腊人不沉溺于宗教,神明跟人类一样是快乐的。希腊人的社会生活也同宗教生活一样轻松愉快。希腊人喜爱学习,善于思考,所以头脑敏捷;热爱生活,所以年轻乐观;天生是理想主义者,所以容易成为优秀的艺术家。成为优秀艺术家的三个特征也在希腊人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是希腊人感觉精细,善于捕捉微妙的关系,易于分辨细微的差别,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造型、色彩、情感等所有元素结合得非常融合,换句话说,可以将源于生活的素材,很完美地创作出高于生活的作品;二是希腊人凡事追求清楚明白,喜欢简单而明确的轮廓,讨厌不清楚的、抽象的、怪异的事物,这使得艺术家可以将作品的意境限定在容易被想象力和感官理解的范围内,让作品成为不同民族和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欣赏了解的艺术,并且流传千古;三是希腊人对现世生活的喜爱和重视,对于人的力量有着深刻的感悟,追求愉悦,这使得艺术家倾注于表现人的健康的心灵和完美的肉体,而不是病态的精神或残疾的肉体。
神庙是希腊城内重要的建筑物,而雕像是神庙的重要内容,它们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简单、朴素、宁静、高雅、雄壮,这种印象与希腊的民族精神完全一致。希腊人的心灵和肉体是健全的,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健全的;希腊人不喜欢过度兴奋的幻想,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清明的理智的产物;希腊人喜爱运动,追求健美、强壮的肉体,造就的建筑和雕像自然是舒展的、雄壮的、优美的。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显而易见。
四、结语
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刻的。民族性格是由种族、环境、时代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的,是一种不容易变化的特征,它就好比地质结构中的原始地层,无论经过多长时间,构成民族性格的特性始终存在。艺术创作也是有等级之分的,最肤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流行的风气和暂时的事物,略为经久的艺术创作是那些被当时的一代人认为的杰作,而经久不衰的艺术创作是那些可以跨越时代和民族的不朽之作。明白理解了民族性格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后,将更易于探寻到艺术创作的根源,更易于领会艺术创作的内涵,更易于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 丹纳.艺术哲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人生经验 艺术经验 内省 艺术创作
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过程,是画家“自我实现”的过程。画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有着自己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会有意无意地将自身的人生积淀流露于创作过程,并将其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独到的人生经验,是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不过,这种生活经验,不同于客观意义上的生活现实,不是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已经进入到画家感知领域,是从客观内化入主观,与情感世界建立了牢固联系的生活,这是一种人生体验。画家在人生体验中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并通过人生体验获得了对生命与生存境遇、社会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瞬间领悟。画家的这种经验世界也就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巨大能源。
一、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
画家的人生经验源于多种渠道。这种人生经验可以是在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也可以是得自于他人的作品中间接获得的经验;这种人生经验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发现,主动地去尝试、体验,从而自觉地积累起来,也可以是在无意识中自然获得的。
画家的人生经验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画家自己生命历程中的亲身经历。画家从童年时期开始,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作为人生经验积淀。对于画家来说,最可能影响甚至直接进入艺术创作的,往往是那些曾经在身心方面引起过强烈震撼的经历。有些人生经验,时隔久远,由于时间的冲刷甚至似乎淡忘,实际却永久地埋藏在记忆的深处,总会在适当的时机浮现出来,因为那毕竟属于与生命历程息息相关的心灵体验。如:凡高用痛苦而又短暂的生命,积累了人量人生经验,通过作品的传达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动感人的世界。生活经验各不相同,幸福的生活经验有时会给艺术创作注入特别的活力。人生的挫折与磨难,动荡与艰辛,对于作家来说,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打击,往往对作家形成强烈的刺激,使其更为清醒,更为深刻;逆境,往往对艺术家构成严峻的考验,能诱发出抗争的勇气和拼搏的力量。中国的屈原、曹操、杜甫、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都是人生逆境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创作。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里。他自幼就受到父亲的压抑。他那柔弱、忧郁、内向、羞怯的个性气质,使得他在强悍、专横、粗暴的父亲面前永远处于卑微、被动的位置。正是在这种精神压抑的状态下,他创作了《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城堡》等一系列著名小说。在他的作品中,有变成一只甲虫拒绝与人交流的推销员,有服从父亲的判决而投河淹死的青年,有在风雪中赤身逃命却永远也到不了家的乡村医生,也有少年身上那无法治愈的伤口,还有遥望城堡却永远无法抵达的土地测量员……这些形象荒诞怪异,但却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许多艺术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
艺术家的间接经验,虽然不像亲身经历那样真切,但是作为对对亲身经历的一种丰富和补充,也不可忽视。听取别人的转述,阅读各种文字资料,同样可以开阔眼界,了解人生,认知社会,使艺术家的人生经验更加广阔多样。艺术思维可以通过联想、直觉的想象而进行,有时甚至是从一条消息的字里行间穿越过去。间接经验在艺术创作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艺术家具体的创作实践中,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合一的。没有哪一个艺术家是单纯依靠直接经验或单纯依靠间接经验来创作的。当然,亲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无疑比间接经验更为重要。艺术家缺乏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只凭书本或道听途说,是不可能领悟到人生真谛的。有时,艺术家为了创作某些题材的艺术作品,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生活材料,体验生活对象。如:、石涛、黄宾鸿、吴冠中为了搜集创作素材、无数次饱游中国的大山名川。但作家更多的人生经验并不是刻意去获得,是在生活历程中凭借着高度的艺术敏感而自然积淀的结果。
艺术家的艺术经验与人生经验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所不同。艺术经验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主要体现为对艺术规律和艺术技巧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每个艺术家的艺术经验都是独特的,如巴乌斯托大斯基,是一位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独具风格,不仅散发着温柔的抒情气氛,而且景物描写十分生动优美。他的艺术经验是:重点描写秋天的感觉,描写因秋天所引起的感情和思想的状态。这种艺术经验是建立在超越时空的心理体验至上,包含对审美记忆的翻检、重温和艺术提炼。艺术家原有的艺术经验,会对其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题材的选择,构思的处理,意蕴的把握,形象的塑造,技巧的运用等。获得艺术经验并通过艺术创作将艺术经验转化到艺术作品之中,是艺术家的基本能力之一。艺术家的艺术经验,具体地凝结在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之中。
二、经验的内省与艺术创造
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艺术创作当中,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基础。
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它源于艺术家对生活和艺术的切身领悟、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有别于随意的日常经验,不是主体单纯的静态观照,而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与艺术,体悟生活与艺术。它是创造主体对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的凝聚、深化和动态发展,也是对富有人生昭示力量和审美意味的客体事物的深层把握,对艺术规律的深层把握。经过经验的内省,不仅主体和客体达到了交融统一,而且主体与客体都在相互联系中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们已经有别于这一过程之前的主体和客体。艺术家对现实、人生、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得到了加强,更加深入、透彻,感觉、情感、意志、理性等方面也获得了升华作。社会生活在艺术家的审美体验中获得了新的意义,进入主体的精神世界,从客观事物转化为了主体的内心形象。经验的内省,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回忆调动起隐藏在记忆深处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使内省成为可能,并进一步使艺术创作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回忆也就没有艺术。经验内省所依赖的回忆,不停留于心理学上的那种对过去感知的情景的简单复现,它能够在复现记忆表象的同时,向着审美体验延伸,向着艺术的想象和联想延伸,通向艺术创作的自由天地。
艺术家的经验内省,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审美体验是人类实现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重要心理功能之一,其有别于一般的体验的地方在于,它在再感受、再认识、再消化、再把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主动的内省精神。这种审美体验的结果,则是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内在化而成为真切的生命意识。杰出艺术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审美体验的深化,离不开艺术家经验的内省。深度是艺术家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内省的关键,经验内省的深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而经验内省的深度则与艺术家对社会、人生认识和思考的深刻程度直接相关。认识和思考的深刻,带动着经验内省走向深化;而经验内省的深化,又促进着认识和思考对生活和艺术深度的征服。是通过经验的内省,在精神的跋涉与艺术的传达中,艺术家得以突破生活与艺术的表层,不仅使自身的心灵得剑了升华,而且使艺术创作的成果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艺术家通过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欣赏者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在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的内省,体现了艺术创作规律的内在求。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
显然,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应雷同、模仿、重复,它不是用习惯的思维定势去感受生活,不是用现成的形式去表现事物,而是翻新出奇,是一种永不停顿的超越。艺术家为了完成艺术创作的使命,既依托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艺术世界,人生经验和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对经验的内省,是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l]王朝闻.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孙犁.孙犁文论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汪晓曙.绘画创作论[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4][保]A・利洛夫 著,郭家申 译.艺术创造的本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伏尔泰.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篇5
【关键词】高校;素描教学;人文精神
一、高校素描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教学现状
艺术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语言,它和文字作品一样,可以给予人们精神层面的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人们的心灵,好的素描作品应该通过细致入微的高超技巧传达给观赏者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出当代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特征。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绝大多数素描教学老师都过于注重对素描技巧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教学,致使许多作品只是技巧堆叠出的工艺品,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艺术院校的素描教材普遍缺少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内容,相对缺乏关于素描历史人物的人文精神分析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只注重人物表面的现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乏使得学生过于关注空间构设、轮廓修饰以及写实能力的训练,忽略了人文精神对于作品整体表现张力的提升作用,这在极大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艺术创作的质量提升。学生缺乏对于作品整体文化内涵的思考,过于注重写实,导致艺术成品多了工业制造的感觉,少了艺术创作的精神内涵。其次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素描成品的评价流于形式,多从技巧方面进行打分评估,致使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作品缺少发展根基,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和发展。素描是绝大多数艺术创作的基础,学生应该通过对笔触、整体画面布局以及光影运用的思考去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提高作品中表现人文精神的能力,创作出真正的艺术品,而非工艺品。
篇6
关键词:艺术;情感;形式;关系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个人的情感,那么艺术家怎样把个人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情感需要艺术家通过艺术技术来实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是艺术家所追求的,通过传统技法、个人经验来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把释放的个性、情感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作品创作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意识的产生、发展、升华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命线。那么个体情感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情感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形式产生的源泉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载个人情感。
一、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艺术形式产生的源泉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首要是要对现实生活有主观感受。艺术家应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能洞察到普通人所不能观察到的细节,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独特感受和体会来唤起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反映和升华,才能在艺术家心中形成一种“意象”,才能唤起艺术家对“有意味形式”的创作激情。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源于艺术家划生活的体验,是艺术家从生活的某些动人的细节中激起了情感反映而升华为艺术形象的。如郑板桥画竹称表现的是“胸中之竹”,就是典型的主体情感与外在形式的结合,就是艺术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外师造化”进而达到“中得心源”的境界,通过观物-取物-比较-体道的步骤,对人自然的外在形态的体察,直接升华为对道的感悟,然后或整体或局部取事物之表,拟诸其形象,加以整括、构思,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有意味的视觉形象”。因此艺术作品“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来源与对自然和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是艺术家情感产生的母体,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必需的心理感受过程。
优秀的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心目中的意象”应该是“有意味的”,这是艺术家与普通人情感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艺术家的情感之所以具有意味性,是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具有趣味性,形象思维具有独特性。如齐白石大师能从普通生活中的虾体验出他画面中虾的形象,是因为齐白石能从虾的外在构架中直接体悟出艺术语言的形式,能将现实生活的虾升华为个人的情感符号形式。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物象经过不同的艺术家去表现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形式?原因就是不同的艺术家个人的情感体会是不同的,发现美的切入点也是不一样的,都在各自寻找自己心目中美的形式和因素。通过对事物的独特审美,从中激起个人情感体会,最终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而普通人是不会从这些平常的事物中发现出美来的。这就是艺术家同普通人审美的差异性,是艺术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造成的。
艺术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感受后,运用自身的独特的形象思维能力将客观事物直接升化为一种有意味的外在符号形式。如一座山,国画家看到的是各种皴法,看到的是泼墨,雕塑家看到的是驼峰马背。而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所体会到的只能是现实的表象面貌,他们的情感是缺乏意味性的。因此艺术家所创作出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意味性取决于艺术家情感的意味性和所采取的技术形式。所以说,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少不了对自然生活的体悟,否则就成为无源之水。艺术家的一切艺术活动,都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基础上。
二、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达主体情感
关于“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给予了恰当的阐述,他说:“在每一件作品中,线条和色彩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组合起来。一定的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关系这些线条和色彩的组合,这些美的运动,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因其具有意味所以才打动人或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那么,艺术形式的“意味性”来自于哪里?前面已论述过,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意味性”决定外在形式的“意味性”,它是形式的“意味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同时,就艺术语言本身而言,外在形式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意味性。作品中的线、形、色等按照特定的艺术方法、技术构成特定的形式,从而表现了物象的某种特质,同时又传达了与之融合的审美体验、审美胸襟。只有这种形式才能打动人,才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这时候的形式才有了“意味性”,即自身特定的含义。
并不是任何形、色彩、线条等形式因素的随意组合都能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不是摈弃了一切内容因素的纯形式就有意味。而是真正打动人的恰当的情感和恰当的形式才能共同构成“有意味的形式”。这里的“意味”与平常说的主旋律、思想内容是有区别的。“意味”是内在与外在之间更为深层次的构成因素,是由情感的意味和技术处理上的意味共同构成的。要求艺术家个人情感意象必须找到一种具有个人特色的有意味的技巧形式,通过台理的运用,才能使有意味的形式最终体现。
能够体现艺术中情感与形式的关系的例子较多,如毕加索在创作作品《格尔尼卡》时,对画面的形式构成进行了反复探究。在作品中马的形式安排设计有过多次变化。按照毕加索的理解,马在作品中代表人民。在这幅作品的构思中,马的形象一直都在反复变化着。毕加索对开始的形式都不太满意。到了最后,马的形态才最终确立,在作品的中央马头高高抬起,与作品里的提着灯的手臂和太阳并驾齐驱。马张大着嘴表现出一种强烈反抗的样子,体现了毕加索个人情感中对人民顽强的反抗精神的理解,对于马的形象在构图过程中的反复变化直最终确立,我们所能找到的一种可能的解读是,它是随着毕加索的情感基调的反复变化和逐步确立而形成的。不同的情感意识由不同的外在形式传达出,而形式的最终形成是受艺术家情感决定的。
三、结束语
艺术用符号形式表现普遍经验或对生命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含义就在符号形式自身,而艺术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形式创造了艺术。除了外在形式以外,情感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无法创作;情感是判断构思是否“合理”的标志;情感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都以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为最重要基质,任何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即使是再冷静的作品,艺术家的主观判断与相应的情感也是隐减在作品中可以仔细捕捉山来的。总之,个人认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必须在艺术家的情感、形式两者统一协调的推进中得到形成,才能使艺术获得健康和好的发展。在人类的艺术世界的召唤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激活审美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化成恰当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伟大得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张黔,《设计艺术关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篇7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教学设计 艺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学的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等方面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经验。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
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意无意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载体相比较,感受到了数字化影像带给艺术全新的变革,其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这种全新的创意和创作使得刊物、网页和电影生动起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使人们得以在现有的环境中体味和感受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而这也必将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化现代设计理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艺术创作水平通过技术的再现。与传统的数码影像和简单的电脑绘图相比,数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可宣传、传播性。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告、电影电视、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二,成本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只用在很少的场景中。第三,视觉冲击力强。任何刊物封面、电视电影场景、地产广告加入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便有一种直观性和立体感。数字媒体艺术把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元素用二维、三维等各种技术构建了与现实不同的奇异世界,而这反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其特有的节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
随着数字化影像艺术在国内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庞大的需求在各大、专院校也引起反响。各大、专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艺术、多媒体等方面的学生加入这一学科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笔者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实验。
1.市场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在近几年强势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图像、影像已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渠道,甚至影响到社会某种体系的变革,毫不谦虚地说,数字图像艺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显得捉襟见肘。既懂影像技术又具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对此,市场和社会急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人才。
2.培养方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有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影像、音乐、图像、图形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专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适应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理论、建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服装表演艺术欣赏、动画作品的欣赏、网页设计的欣赏、室内设计的鉴赏、景观设计鉴赏、展示设计鉴赏等课程。
计算机方面课程如现代艺术设计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制作、影像编辑、音响技术、互动技术、二维、三维多媒体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课程如造型设计、数字表现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插画艺术。
创新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数字媒体创意思维训练、数字媒体专题。
4.教学手段:这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教法分析:
第一,课程体系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元进行课程整合,进而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并辅助技术,进而心中有数,做出理想的艺术品。电影中数字化影像艺术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关注上,电影中色彩、光影、音乐、音响、画面、造型的细节更为人所重视。一部大片问世,人们总会评价电影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画面色彩、光影、画面等的运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风格,数字媒体艺术为不同的导演群体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第三,总结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刊物的设计,抑或是电影,都开始把数字化影像运用其中,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固定的黑白单一模式,尤其是电影,一组组快速变化的画面,各种场景的氛围几乎都可以看到艺术的韵味和数字化技法的运用。从一个个场景的变换到演员的服饰,处处都渗透出数字媒体艺术的痕迹,很多场景中,表现人物心情常常通过周边环境的移动和色彩的变换来体现,更多时候,一部电影中写实和写意的创作手法用数字化技术体现。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场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中最佳的诠释。
第四,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并让学生根据自身艺术的领悟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设计作品,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实验需要三四年时间课程的教学,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过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仍旧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统的理论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的教学都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规律与方法,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国内却是缺失的一环,在教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应有的研究热情和氛围,导致国内大、专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中,艺术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对称,学校教育要么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么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在国内教育体制中,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上,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过多地重视和强调技术层面,只会使这一学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难满足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部分,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表层上,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艺术的表现,看起来更像一种技术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方面,有些大、专院校在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很多时候排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仅仅是另一种艺术的载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对数字媒体的技术完全茫然无知。纯粹的表现艺术或者对纯粹的关注电脑、影像的技术,两者割裂使得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专院校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数字媒体艺术正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处于滞后封闭状态。当国外的数字媒体处于成熟期时,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推广刚刚起步,其现有的技术与理念难以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高校有意识培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外接受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教师队伍还是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
第四,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滞后和创意的缺乏也是其问题所在。国内各大、专院校的这一专业还停留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是电脑绘图的初始阶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绘图、电脑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区别,表现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对这一专业的观念没有跟上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人们对创意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创意主要是抄袭外国的一些刊物、画册甚至是他们在电影、电视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应对措施
1.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应加强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授业解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国家应考虑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对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教育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比如和国外某些擅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一批教师去深造;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2.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艺术或者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缺一不可,这一专业的佼佼者需要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修养两者实现和谐统一。
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时候,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学校应当深入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双向培养,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的需求,能较快地适应这一领域在社会上的实际功用,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最后能快速填补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冬梅,纪涛.浅析当代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前景[A] 数字影像传播研究,数字艺术理论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徐军强.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创作;构思;直觉
1综述
摄影最初是作为一门科学技术诞生,比绘画更快更真实的记录着每一件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摄影不论是设备器材上的突飞猛进摄影技术也是日益精进。逐渐的被许多艺术家用于表达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过程的特殊表达手段,透过摄影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创作都是那一瞬间产生的,对美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但绝大多数都能产生社会共鸣。但摄影的两个品性—作为证据和作为艺术—分别为达盖尔和塔尔博特实践着,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也是达盖尔银版摄影法与塔尔博特碘化银纸摄影法之间的差异;前者直接呈现正像,且效果清晰、精确、明亮,所以具有科学品质;后者是负像,需要转换成正像,因此会减少一些细节,或变得模糊,可这种品质正式魅力之所在,对艺术家来说妙不可言,美不胜收。正如达盖尔和塔尔博特的不同遭遇(达盖尔是他那个时代的宠儿,而作为真正现代摄影法奠基人的塔尔博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两种不同的摄影术似乎也暗示出摄影前后截然相反的命运[1]。
2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对摄影创作的影响
2.1艺术是摄影创作过程中的特殊体现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摄影是通过艺术表达的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更多人接受的主观意识,把生活中的点滴精华用艺术的作品呈现出来。2.1.1摄影家的艺术直觉与构思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在摄影艺术创作过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是统一的,在审美的意识形态中两者相互存在。我就是因为看了电影《猫女》后,结合自己所看过的一些书籍,网络上的一些图片,再加上一些生活上的创作灵感想出这次的毕业创作,但是在拍摄过程中增加了个人的思想,并且每次拍摄都有不同的感受,不断的改变光的效果,构图上的多元化,以此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美感,更突出自己的创作目的。2.1.2摄影家的艺术直觉与构思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摄影创作活动过程中,作者通过体会美,创造美用摄影的方式去展现艺术这一过程是没有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后做出的,而是那一瞬间对美的理解。我在看《猫女》这部电影的时候最开始是被他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看完电影后,我在网上收集了很多与电影有关的资料及图片,了解了很多拍摄现场的准备工作,看到了更多的花絮照片。从拍摄方面看,无论是电影的构图还是色调,都深深的吸引了我,启发了我这次毕业创作的整体构思。在创作过程中只能懵懂的感受到美,真正研究和总结形式美的还是在后期,需要经过反复的去琢磨、推敲才能发现不一样的美。我在初步拍摄完毕后,对画面还存在很多的不满,所有的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诠释出我所想表达的。感受和理解两者相互融合最终达到统一。2.2在摄影创作中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起着关键作用“美”是有规律可循,摄影家除了要发现美还要创造美,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特殊的美,在这过程中艺术直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2.1摄影艺术对美的发现和理解摄影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用审美的方式结合艺术直觉而产生的。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审美的对象一般都是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美学是一门艺术学科它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是属于哪个区域。由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主观意识对美的观察,所以美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单独存在的基础,它包括两方面记录性和瞬间性。艺术直觉在发现美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摄影艺术是造型艺术的其中一种,对美的理解很重要的。2.2.2捕捉瞬间形象的能力,摄影艺术起着主导作用摄影创作过程中,捕捉事物的瞬间能力至关重要。新闻摄影是最能体现这个过程的艺术,它主要凸显的是时效性和真实性[2]。瞬息万变的生活会有万千变化,想要留住其中一些精彩瞬间需要有独特的造型艺术通过摄影的方式记录下来。时效性就是在事情发生的瞬间把他拍摄下来,然后通过媒介把他传输出去;真实性就是所有被记录下来的艺术瞬间都是真是存在的,不是通过后期加工而成的,展现了我们对真理的追求。但是,很多精彩的瞬间,摄影者往往没有精心准备。这时的拍摄活动很少带有比较完整、系统的对艺术的思考,一切都是靠经验以及对美的惯性思维。
3结语
文章以摄影与艺术的关系为主题,包容了对艺术直觉与艺术构思对摄影创作的影响的阐述,并围绕这一点分析了摄影作品中摄影创作的艺术构思,艺术直觉在摄影创作中的表现形式,艺术直觉对摄影创作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三方面。最后得出结论“摄影创作中的艺术构思贯穿于摄影创作的全过程,同时摄影中还应把握中心环节。在摄影艺术活动创作过程中,内心领悟和艺术感觉的形成,不仅和生活积淀、艺术积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技巧积淀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美感顿生的直觉,往往是由于受到美的事物以及直接技巧经验引发而产生的”[3]。
【参考文献】
[1]殷宗伟.试论艺术直觉与摄影创作的关系[J].潍坊学院学报,2006.
[2]杨健.新闻摄影的艺术化趋势解读———以近年荷赛获奖作品为考察对象[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04).
篇9
【关键词】声乐演唱 二度创作
在声乐表演艺术领域中,任何声乐作品都必须通过二度创作来表现其审美价值。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就是对创作者一度创作成果的再创造,它赋予了音乐作品鲜活的生命力,充分体现出音乐作品丰富的内涵与意境。二度创作是决定演唱成败与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我们要充分了解二度创作的内涵,并认真投入地对作品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全面展现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塑造出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从而赋予音乐作品崭新的艺术生命,更好地来表现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审美价值。
一、二度创作的本质与特征
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声乐作品的艺术创作从精神表现向物质表现进行转化的过程。声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仅仅是停留在歌谱上的精神表现,因此,只有经过演唱者的艺术实践创造才能使其转化为欣赏者的听觉可以感受到的物质表现。所以,在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一度创作的准确的表达和再现,更是在一度创作的基础上,通过表演者对声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准确分析,将乐谱符号转化为听觉音响,运用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的诠释再现乐谱中生动的乐思,赋予音乐作品新的生命及崭新的艺术形象。完美的二度创作在再现原作的基础上,通过富于创造性的表演形式,可以探索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在含义和意境,对一度创作予以补充和丰富,使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从声乐演唱中二度创作的本质看,忠实地再现原作与表演者的再创造,始终是它的基本特征,词曲作者在声乐作品的创作中,虽然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和音乐的专业术语,将声乐作品需要表现的内容以音符的形式固定在乐谱上,但都不能完整详细地记录声乐表演中内在的细致变化,以及音响内在律动的声腔和情感表达的微妙变化,因此,仅仅是规范地再现原作是无法获得好的艺术效果的,而只有通过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在规范再现原作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给予新的解释和艺术处理,使原作的思想内涵和审美倾向以及情感表现体现得更加充分,使原作的精华和内在的生命力得到更加鲜明和全面的展示,才能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二度创作的前提与基础
在声乐演唱艺术中,演唱者作为二度创作的主体,要想完美地创造和表现音乐作品,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这是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掌握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提高自身对音乐作品准确、深刻的感悟和理解,更好地领会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此,演唱者要不断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充实和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同时从相关姊妹艺术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艺术创作上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与个性。
声乐演唱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歌唱者除了具备全面的文化修养,还要具备扎实的艺术修养,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与音乐理论知识,就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声乐作品,从作品的结构入手深入研究其基本特征,对调式、旋律、节奏、节拍以及作品内部细微变化特点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准确地研究与分析。所以,演唱者具备全面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艺术综合素质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诠释作品。
三、二度创作的原则与保证
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它的艺术创造内容与艺术表现以及创作形式与风格等,都有着自身的艺术特征与规律。声乐教育家石惟正在他的著作《声乐学基础》中曾讲:“二度创作不是任意、自由、无限制的,它有一个原则和范围。这个原则和范围也就是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维系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的纽带。”因此,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二度创作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规范地按照音乐作品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内涵进行二度创作,要全面了解乐谱中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的时代背景,甚至是词曲作者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加强主题的艺术感染力,初步达到对音乐作品本身的真实再现,同时在再现原作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演唱者的创造性,使规范性与创造性实现结合与统一。这样二度创作才会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其次,要尊重一度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民族、历史风格等。所有艺术创作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也必然会受到传统风格的限制及其背景的影响,音乐作品也会随着创作者的内心感受而表达时代的精神和思想,同时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因此,我们强调二度创作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它必须在尊重一度创作的前提下,从历史背景、时代风格等方面把握作品的特点。以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发现作品中新的元素,以新的时代风貌对音乐作品加以扩充与丰富,从而使得音乐作品具有崭新的活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
再次,演唱的技术技巧是进行二度创作必不可少的原则和保证。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不管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多么深入,情感表达多么准确,如果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扎实的歌唱技术,都无法将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内涵生动、完美地表现出来。钢琴大师霍夫曼曾说过:“艺术上的自由需要有充分地运用技巧的能力。”因此,只有把扎实的歌唱技术技巧融合到深刻的艺术表现中,在二度创作时才能更加自由,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动人心弦的精神内涵。所以,声乐演唱中掌握的歌唱的技术技巧和表达手法还要根据声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风格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声乐作品表现所需要的,给以恰当和准确的运用,更好地发挥歌唱的艺术表现力。这样,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通过对声乐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内涵的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内在的艺术魅力,并且还能将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得更加完美,使作品的艺术再创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歌唱者的个人表演风格体现得更鲜明。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第一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3]亨利·伍德,章彦. 亨利·伍德论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4]罗小平.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J].音乐研究,1986(2).
[5]索菲娅·丽萨,于润洋.论音乐理解[J].音乐研究,1988(2)(3).
篇10
【关键词】油画;艺术创作;素描;作用
一、素描的概述
素描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素描指所有单色的绘画,狭义上的素描特指用于学习美术技巧、探索造型规律、培养专业习惯的绘画基础。素描只需要用铅笔、钢笔等以线条来画出物象的明暗,无需加入色彩,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绘画形式。
二、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素描作用及影响
对于油画艺术的创作而言,素描是其绘画创作的最基础的表现形式,作画者可以通过素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绘制出来,只有把素描的基础打牢,才能创造出极具鉴赏价值的油画作品。
(一)线条的作用
线条是素描的基础,作画者可以通过线条将所要表现的物体绘制出来。油画的创作需要基于各样式的线条和造型加上各种颜色的调和填补来完成,线条对于油画的创作是最基本的要求,反映着油画创作者对所要表现的物品的整体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在创作过程中,作画者可以通过素描的线条运用对所描绘对象的整体性、构图、形体等做出展现,来勾勒出物体的基本的完整形态,从而完成油画的起稿。能否恰当的运用好线条,直接影响着油画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也影响着油画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神韵,决定了作画者能否将心中所想顺利表达出来。所以,没有线条的勾画基础就更谈不上色彩的调和与应用,一幅油画若没有一个好的素描构造做基础,就无法成为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
(二)对油画创作空间塑造的作用
素描对油画创作中的空间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油画的创作中,需要依托素描的手法,通过对三维立体空间的塑造来强化画面的立体感,通过运用素描艺术的明暗关系、线面关系、结构关系、虚实关系等技法,完成具有立体空间特征的素描草稿,并在这种空间里表现出客观物体。素描可以通过线条将现实空间中的三维立体物品转化为画布上的二维的表现形式,作画者可以通过素描的手法用线条将物品表现出来,运用素描的绘画手法,通过明暗关系增强画面立体感,通过线条手法运用虚实、机构关系将事物的远近描绘出来,令作品表现出很强的立体感,塑造出强烈的立体空间,最后配合色彩的调和,来完成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
(三)素描对油画艺术创作的影响
素描对油画艺术创作有着重要影响,素描的水平和风格也将直接影响到油画的质量和风格。具体来说,素描虽油画艺术的创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素描水平对油画艺术创作水平有着重要影响。每一幅成功的油画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素描稿为基础,较高的素描水平可以帮助作画者在油画艺术的创作中达到更高的艺术成就。因此,古往今来,越是优秀的油画家越是注重提升素描水平,以求最大化的发挥素描在油画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因为素描水平不佳而影响到整幅油画作品的创作与完成。不是所有擅长素描的画家都擅长油画创作,但一个优秀的油画作家一定具有较高的素描水平。第二,素描风格对油画艺术创作水平有着直接影响。许多油画大师的油画风格与其素描风格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达•芬奇,他在油画的创作中比较重视构图的完整性与庄重性,而不太注重色彩的表现,而在绘画技法的运用上,又比较擅长运用素描中的明暗关系,故其创作的作品能够对物体做到准确简练的描绘,有着强烈的真实性与视觉冲击力。对于不同的油画大师,对于油画的创作也有着不同的表达理念和变现手法,也正是因为如此,造就了油画史上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同时,作画者的素描风格和油画创作风格也并非长久一成不变的,随着对艺术的不断认知和自己技法的提升,无论是素描风格还是油画风格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也是同一个画家在不同时期作品呈现出不同风格的原因。
三、总结
综上所述,素描对于油画的艺术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许多优秀的油画大家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素描大师,素描作为油画作品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油画学习者来说,无论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创作的过程中,都应该对素描艺术的作用于影响更加的重视,通过提升自身的素描水平来提高油画创作的水平与质量,创作出优秀的极具鉴赏价值的油画用品。
参考文献:
[1]曹应秋.论素描在写实油画创作中的作用[J].青春岁月,2013,(17):116.
[2]包胡其图.简论油画创作中素描的作用[J].现代交际,2012,(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