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算化会计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算化会计概念

篇1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企业使用计算机处理会计和财务数据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部门不仅利用计算机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还能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种原先没有的或由其他部门完成的更为复杂的业务活动,如销售预测、人力资源规划等。随着远程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业务事项可以在远离企业的某个终端机上瞬间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原先应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有关业务事项,现在可能由其他业务人员在终端机上一次完成;原先应由几个部门按预定的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现在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和可靠、达到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显得更为重要,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由于电子商务、网上交易、无纸化交易等的推行,每一项交易发生时,有关该项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先使用的每项交易必备的各种凭证、单据被部分地取消了,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变为由计算机自动完成了。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机控制为主的,控制的程序也应当与计算机处理程序相一致。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计算机犯罪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发现计算机舞弊和犯罪的难度较之手工会计系统更大,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因此,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不仅难度大、复杂,而且还要有各种控制的计算机技术手段。由此可见,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相比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是范围大、控制程序复杂的综合性控制,是控制的重点为职能部门和计算机数据处理部门并重的全面控制,是人工控制和计算机自动控制相结合的多方位控制。根据以上变化,笔者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后所改进的会计电算化控制的具体办法进行总结归纳,与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1)加强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素质。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在使用微机处理业务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是除了开机使用财务软件之外对微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当微机出现故障或与平常所见的界面不同时,就束手无策,而且这些会计人员操作很慢,在上机时经常出现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之东流,造成财务数据丢失,严重的导致系统崩溃,使会计电算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必须首先培养电算化人员的会计和计算机专长,两者缺一不可。

(2)建立和加强计算机环境的安全控制。在会计电算化中,主要财务数据都保存在计算机中,一旦计算机遭到损坏,将使计算机中保存的会计资料永久丢失。因此要建立计算机的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机房环境保护,保护性设备配备,安全供电系统的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安装,装有财务数据的微机不能同时上互联网等。

(3)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维护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础,只有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工作才能保证电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软件维护是指当单位会计业务发生变化时进行的软件修改和软件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进行的排除修复工作,硬件维护是指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时的检查修复,以及在设备更新、扩充、修复后的调试等工作。会计部门应设立系统维护岗位,设立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负责系统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的维护工作,根据不相容原理,该人员不得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工作。

篇2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理论;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原理

会计信息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造成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但是在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术语,除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之外,还有电算化会计、会计计算机化、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这在会计界和信息技术界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产生了规范并统一这些概念的需要。

一、若干会计信息化的名词与其概念简介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以下名词概念:

1. “会计电算化”,这个词是1982年8月在长春召开的 “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提出的,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2. “电算化会计”是对会计工作中全面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界定,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工具处理会计工作的方法和规律的。从会计电算化到电算会计的概念转化,反映了传统会计与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程度,代表了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务发展的认识。使用电算会计的概念,还表达了需要建立电算会计理论体系的设想。

3. 计算机技术界开始直接称其为“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由此出现了“计算机会计”或“计算机化会计”等名词。

4. 比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产生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名词。

5. 近年来比照管理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等,又提出了“会计信息化”名词的概

念。

6. 在上述情况下,许多学者提出了建立相应理论的设想。如,会计电算化理论、电算会计学、计算机会计学、会计信息化理论等。

名词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实在有规范并统一的必要。

二、对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分析

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名词概念,可以作以下分析:

1. “会计电算化”是参照机械化、自动化等概念产生的名词,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会计电算的“化”字的涵义反映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不具有精确的意义,不能说明“化”到何种程度为尽头,缺少一种具体的衡量标准。其特征是注意模拟手工会计处理过程,满足企业内部的需求,忽视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的反作用与影响,不能突破传统会计思想,促进会计学科的发展。

2. “会计信息系统”是用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为指导思想,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为物质基础,以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信息技术,以经济活动联系中产生的经济信息为资源,进行会计加工处理的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相似的有统计信息系统)。

3.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受到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影响,一般地认为它是应用会计理论,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及其所构架的网络的物质基础上,使用计算机程序软件和数据库为工具的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

4. “会计信息化”是相对于“会计电算化”所产生的概念,是由于企业经营与管理信息化、国家经济管理信息化等造成的理念创新。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生产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无不在创新中革新,推动这些领域的传统理念在产生变化。它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传统的方式,而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突破传统的理念与方式,并改造传统理念与方式,创造适应信息技术下的方式。这些革新也推动了会计界的观念的改革。于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理念也从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初步看来,相对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理念有以下发展与创新:

(1)信息处理的物质支撑条件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以计算机与通讯技术及其构成的网络,作为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

(2)信息处理的软件技术条件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单机或局域网的操作系统发展到局域网和远程网结合的企业网(Intranet),创造了全球共享信息的条件;第二,开发工具从程序设计语言发展到浏览器等,丰富了软件的开发手段;第三,数据管理从数据文件管理发展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以至数据仓库管理。这些信息处理技术为会计信息的处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条件,将支持会计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3)在这种条件的支持下,特别是经济管理各个领域信息化革新理念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程序处理会计事务,而是强调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再创造,密切结合信息化能力条件给予会计信息处理的支持。

(4)会计信息系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企业内外可能并可以共享的会计信息。

(5)信息时代的知识经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新的需求,以及会计实践与理论面临的种种挑战,促使会计理论的新思考,产生了推动会计信息化理论创新的动力。因此可以说,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网络化信息技术交叉、综合和融合的发展过程。但是,会计信息化之概念与会计电算化的“化”字基本涵义相同,反映的是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

5. 会计信息化理论明显的是在会计信息化概念基础上的一种顺理成章的提法。但是这种概念却有了新鲜的意义。简单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应该是研究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及其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事物的功能、方法和规律的科学。理论地和系统地说,会计信息化理论是会计理论与以现代“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新三论(指突变理论、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等为基础,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经营学为基础的经济管理学、法律等约束与影响,是一门实践性、交叉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边缘性科学技术。

而且,在当前的特定阶段,研究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也有其特定的需要。

三、规范会计信息化的若干名词概念的设想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对于规范会计信息化的名词概念,有如下的考虑:

1. 虽然目前“信息化”之词颇为流行,但是其“化”字如前所述的模糊性,所造成的缺乏严谨性,(下转13页)(上接23页)使得“会计信息化”不宜作为规范性术语。

2. “会计信息系统”之词既与手工条件下的会计概念相同,又体现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只要适当区别,作为规范性术语是比较妥当的。

3. 如前分析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之词是可取的。

4.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作为一种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但是,这种思想观念存在一定问题。其不仅影响所开发的信息系统功能与效率,而且不能解决相应开发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异功能所能产生的优势,特别是不能利用信息技术这种先进工具推动相应开发领域的革新与创新发展。在当前优异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会计信息系统不能克服信息失真的难题,不能极大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是明显的例证。由此,笔者提出另一个名词概念。

篇3

一、会计学原理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一)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必要手段,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根据会计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立,会计高级专门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与要求,也就决定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学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所构成,目前国内外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成一般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围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这一主线,配以其他的会计学分支课程构成。其特点是: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关系,表明会计专业高级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层次;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严谨的推进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课程必须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为基础,《高级财务会计学》则又必须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基础;各门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交叉关系,如《中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与《管理会计学》等课程都有关于成本核算问题的内容,虽然各门课程具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存在着内容交叉。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经济门类与管理门类的其他专业核心课程之间体现得不太明显与清晰,也由于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之间这种关系的存在,目前在世界范围各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基本一致与相对稳定。

(二)会计学原理的重要意义根据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会计学原理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学习会计学原理课程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学习会计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学专业课程都是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其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在各大学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但根据笔者对一些大学会计学专业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的调查,存在着较大差异。

(1)从学生应掌握的课程内容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系统地讲授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以会计要素为主线,以会计核算程序为辅线,介绍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以原理的说明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突出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运用各会计核算方法”。

(2)从会计学原理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甚至与学生未来工作的关系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财务会计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使学生通晓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学会会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会计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会计组织与管理基本内容,为后续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审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乃至为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3)从学生应明确的会计的作用、职能、目标方面来定义。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目的是“旨在使学生了解会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掌握会计的目标是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作用,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二)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 上述有关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的不同观点表明,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进行探讨,以取得共识。笔者认为,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接受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该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起的作用。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两部分:一是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二是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会计学原理教学在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只有一个: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因此,其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会计学原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为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基础。

三、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

(一)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的现状类型 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探讨的问题之一。从总体上看,国内目前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内容构成有四类:

(1)比较传统且普遍使用的内容构成,主要是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的生成、会计工作的组织来确定内容的。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绪论,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循坏,账簿的发展,会计凭证,实地盘存和永续盘存,对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费用的归集和营业收入的确认,权责发生制和账项调整,成本结转和利润确定,所有者权益,工作底稿和会计报表,账务处理程序,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电算化等内容构成;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初级会计学由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编制报表前的准备工作,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计算机会计的特点,会计工作组织等构成。

(2)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簿记原理、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信息系统的生成、会计监督制度与会计工作规范来确定内容。如厦

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总论,设置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与账簿,会计循环,利润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资产负债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工作规范,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等构成。

(3)从企业的角度根据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知识及其应用、会计基础工作和会计规范体系、以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来确定内容。如21世纪会计学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企业综述,会计学科与会计职业综述,会计基础理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企业经济活动的日常会计记录,企业主要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反映――会计报表,会计基础工作,会计规范体系,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构成;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基础会计由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基础,账户与复式记账,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账户的分类,成本计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规范体系,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构成。

(4)比较新颖的内容构成,主要以会计信息为核心,根据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这一主线来确定内容的。如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由会计的性质,会计信息,会计要素,账户与复式记账,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会计规范,综合案例――以中国企业为例等内容构成。

上述四类会计学原理的内容构成,尽管一些内容的定义、前后安排顺序不同,但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每一类都有会计簿记、会计主要报表信息生成的内容,体现了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精神,但对于会计学原理教学目标所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的基本规范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上述第一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第二类、第三类与第四类内容构成,包括了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问题,但没有涉及会计工作的组织问题,其中在会计规范或会计工作规范内容阐述中,仅有会计学原理――21世纪会计学系列教材等少数教材论述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另外,关于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各教材之间的差异较大。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构成笔 者认为会计学原理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会计的性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的学科分支与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会计是怎样一种活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对会计学科分支以及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会计理论结构建立起初步的概念。在关于会计学科分支的内容中,应该明确会计学原理主要从公司制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论述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对于这一点目前大多数会计学原理教材中是不明确的,造成学生在后续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或税务会计乃至非营利组织会计等不同课程学习中的一些概念混淆。

(2)会计簿记原理。包括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其中会计核算程序内容中在介绍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后,应该介绍电算化会计的核算程序,以避免学生接触会计核算实务时与所学的不相同的感性认识,因为目前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已实现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

(3)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初步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关于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建立起任何会计信息是可验证的,即账实相符、账证相符与账账相符的观念。

(4)会计工作组织。包括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的,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及工作关系环境具有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于会计职业及其特征应予以客观的介绍,对于会计人员的素质应提出较高的要求,因为通过对其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会计规范。包括会计规范的性质与体系构成,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核算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受到多纬度的会计规范制约;让学生具备作为会计核算依据与会计行为依据的初步的会计规范知识。按规范办事是每一位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观念,因此,在会计学原理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会计规范的内容。其中关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需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会计规范之间的相互关系;关于会计核算规范,主要论述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让学生建立起会计核算的技术标准的概念;关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应该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意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以及施行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阐述,让学生从学习第一门会计课程开始,接受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熏陶,并逐渐形成牢固的会计职业规范约束观念。目前我国为数不少的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原理课程中不安排有关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是不妥当的。

四、会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学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 会计学原理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学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学的知识殿堂,会计学原理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会计学原理教学顺序应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簿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

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会计学原理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上述21世纪普通高等学校会计系列会计学原理在论述会计的基本概念与簿记原理后,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尽管结构新颖,但不利于学生对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对一些必须掌握的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会计账簿的设置、登记以及对账和结账,会计核算程序等会计基础知识可能被疏忽。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二)会计学原理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作 为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笔者认为,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会计学原理时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簿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簿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簿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簿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簿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中级财务会计学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三)关于会计学原理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地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如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再把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如图2所示)的会计核算的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的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篇4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替代人工记账、算账、报账的过程,它的出现是会计技术手段上的一次“革命”。会计电算化的到来,把广大会计工作人员从那种日夜埋头于抄写、计算、整理、汇总、核对等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得以腾出精力,逐渐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从而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整个管理规则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工会计系统的纸张、笔墨、算盘己被电子计算机所替代,但会计规则(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并没有因使用计算机而改变。因此,有人将此时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称之为“手工会计系统的仿真”。

近期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预示着会计技术手段由会计电算化进一步跨越到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均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在于:它不再是会计技术手段的简单替代,或电子计算机的延伸,而是由此引发的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对此,一些有识之士,适时提出“网络财务”或“网络会计”的全新概念。

一、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网络是internet/intranet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新的场所,开创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交易方式。

1、网络为生产经营提供了新的场所。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它是对新技术和商务信息的捕获,是将这些技术与信息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过程。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可通过internet/intranet不断拓宽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了解最大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从最大范围的供应商中挑选出最佳的供应商,通过畅通于客户、企业和供应商间的信息流,减少诸多中间环节,从而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及时把握并不断提高和巩固竞争。

网络经济的兴起,还使没有经营场地、没有物理实体、没有确切办公地点的虚拟企业出现。这些企业只要在internet的一个结点上租用一定的空间,经过认证,便可在网上接受订单,寻找货源等买卖活动。虚拟企业使传统企业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方式。

总之,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成为全球网络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企业经营和管理信息都以电子方式进行,企业的管理对象和管理流程都可以数字化,管理成为前计算的活动,网络成为“经济的新战场”。

2、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接触方式完成的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电子商务分四种类型:一是BTOC即企业对顾客的电子商务,二是BTOB即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三是PTOP即个人对个人的电子商务,四是NAMEYOUROWNPRLEE即记名拍卖。从本质上讲,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市场运作方式,它的核心仍是“商务”实践表明:从适用范围看,电子商务应用比较成功的是在企业的业务领域如企业物流系统、网上虚拟商店以及金融证券交易系统和个人理财系统等。如1999年11月,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先后宣布将它们庞大的采购部门转移到互联网上。

电子商务已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内容,它使企业的经济环境、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并着力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能够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的结算;二是能够实现远程操作、动态会计核算和在线管理,而传统会计对此是无能为力的。

二、网络化会计体系构架

1、网络化会计采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系统结构,在内是一个与经营管理及各种业务活动紧密联接的内部网络子系统,对外则与各种对外业务的处理及特定目的相联系,通过与多种公用系统的多极链接融入整个社会网络系统。

2、内部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完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会计系统作为整个经营管理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与各种基本业务的执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各个业务点(不一定是固定的地理意义上的点,而是以业务为中心的一台计算机)上直接进行基本数据的输入,通过网络系统按设定路径以即时形式传输到有关方面(包括会计系统中央处理机),构成一个以电子联机实时处理为基本特征的网络化控制及信息系统。

3、会计系统的对外连接将是会计系统结构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许多对外交往事务、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大量的经济业务(如网上投资、网上购货、网上销售、网上结算、网上办税、网上信息、网上信息交流等)会在网上进行,因此,内部管理控制网络(包括会计系统)将以多极链接的方式直接与外部保持联系。

4、在组织内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会计(财务)信息处理控制中心(或称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以信息集成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以设定会计频道的方式对外信息与交流。这种系统结构的优势在于:

(1)、通过会计体系与业务处理及管理控制系统的密切结合,实现对基本业务的实时财务会计控制;

(2)、形成以业务为中心的责任考评体系及便利迅捷的内部信息交流;

(3)、突出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的作用。会计系统中央处理单元将是整个会计系统的核心,其主要职责是以满足内外各种信息需求的信息集成的设计、管理及信息。包括:内外基本会计数据的收集、会计数据的分类处理(集成)、会计分析、预测、信息管理和反馈控制等;

(4)、通过网络进行内外各种相关会计业务的处理,利用网络系统的处理优势,极大地加强会计控制的力度,扩展会计信息的范围与内涵。

三、网络时代会计基本理论的变更和发展

(一)、网络时代的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人们在会计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经济环境中产生的最为基本的观念做出的总结,是对那些未经确切认识的或无法正面论证的经济事物和会计对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所做出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是决定会计运行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现行的会计假设是与“实体企业”经济环境基本适应的,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会计基本假设将有新的内涵、新的发展。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在网络社会中,经济活动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使企业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媒体世界,会计主体的外延不断变化,使会计主体对应于“虚”、“实”两个空间,如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Amazon就是个虚拟企业(VirtualFirm),这种公司利用现代化信息沟通技术将众多公司或企业组成一个网络组织,具有一个公司或企业所不能具备的市场能力。作为一种有独立的供应商、制造商、生产商及顾客,以各自相对独立的优势为节点而组成的网络,往往是各个网络成员出于自身的某种战略考虑而临时组建的动态合作方式。这种临时网络关系不是法律意义上完整的经济实体,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虚拟企业以高度发达的通信、信息技术为必要的物质基础支持,通过合作进行竞争,具有高度的弹性与灵活性,在网络空间中迅速重构和解散,导致会计主体多元化和不确定性,甚至具有自己的现金流量和负债的单一产品都可以形成一个报告主体。

因此笔者认为,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假设应具备以下特征:(1)它应是具有特定财产的经济实体,并有经济业务或事项发生;(2)它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经济业务或事项应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会计主体”;(3)它应有资金的管理、使用权,应能进行经济核算并对外报告经济活动状况或业绩;(4)它应有相应的工作人员,有相应的技术技能;(5)它应不断地与周边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因此,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的新概念应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其会计活动空间范围可以包括传统会计系统界定的“实”的物理空间中的公司、企业、集团及其分支机构和内部独立核算组织、责任中心、行政事业单位、基金组织、独资企业等,亦可涵盖以网络“虚”的媒体空间为主的“网络公司”、“虚拟企业”等网络化开放式公司、组织、社团等临时性结盟组织。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股份公司的出现、两权分离、有限责任股权分散、现代化大生产的大规模投入,使持续经营成为一种客观需要。会计不能建立在突如其来的终止企业营业活动的可能性的基础上。但虚拟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联合公司的时间间隔,属于临时性结盟且分合迅速,具有随时性和随机性,是一种动态的有其适应能力的组织。市场机遇是虚拟企业建立的前提(多是基于具体项目、产品或服务的合作),虚拟企业随机遇获得而产生并随其消亡而解体。1994年展出的新型宽体客机波音777就是一例。该客机由美、英、法、加、日等国大公司的34个工作小组共同完成。整个过程完全在网络上进行,依靠网上信息的充分交流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各零部件之间拟合度十分精确,组装中没有出现一次返工。对于这种虚拟公司来说,建立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许多会计处理方法显然不再合适,因为它违背了持续经营假设的基本前提——假定会计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被解散、终止。

笔者认为,网络化经济环境中经营活动面临巨大的风险,其经营活动具有“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人力资本、经济资源的快速流动,已否定了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因而有必要以“项目清算”会计假设取而代之。

项目清算会计假设是指在网络化经济环境中会计主体为实现某个或某组合作项目,通过INTERNET手段,将大量的网络资源(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等)迅速组织起来,并按照客户的具体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创新、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和最终消费。当合作的某个或某组项目一旦完成,会计主体就需要对项目收益进行清算。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和跨期摊提等会计程序和方法。这种融数字环境和物理环境为一体的商务环境是由交互式数字而不是由生产要素驱动的,即端到端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资源在网络媒介中实现着快速的流动和整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清算”概念,与“实”的物理空间条件下的破产清算不是同一的概念。因为,当一个合作项目完成并进行清算之后,“网络公司”又重新寻找新的投资合作项目。

3、会计分期假设

因为信息的提供受到技术限制,会计信息系统加工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传统的会计假设要求必须为编制报表日出一定时间,人为地将企业持续经营的时间长河划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连续的期间,形成定期报告形式;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核算和报告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的组成成员之间的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仿效签合同的公司形式,也可以在短期内解除这种联盟。对于这种短暂的经营过程,再去人为划分多个时间间隔恐怕已无必要,这时可以以“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报一次会计报告即可。这样就可使交易的帐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也有效地避免了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等问题,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也不存在配比问题,便于企业清算。

另外,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建立以后,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披露都向着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这种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的信息处理与报告模式的选择,使得企业各业务部门可借助于“群体软件”共享的接口环境协同工作,所产生的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已内化为Intranet一部分的会计信息系统可通过对数据库的实时访问,同各业务部门随时保持信息沟通,发挥会计的反映与控制职能。而且,由于Internet与Intranet是一脉相承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或根据授权通过防火墙身份检查,正当合法地利用数据库中心游览所需数据。这样企业外部与内部信息使用者都可以实时获得最新的信息,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而会计分期假设则可变更为实时按需获得信息的非等距交易期间假设。

4、货币计量假设

这一假设的内涵主要包括:货币计量、币种唯一、币值稳定。货币计量假设往往要求在不断变化的经济时空中优质不变,于是就有了应用上的局限性。

“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将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对于经济决策多余的信息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网络经济时代,虚拟企业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存在,其最重要的资产只能是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在资产负债上毫无显示,大量非财务信息得不到充分的揭示与利用。

“网上银行”的兴起,使电子货币进行结算的网络交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从1996年美国纽约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FNB)成为全球首家Internet电子银行至今,已有1500多家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电子货币是实施电子商务的重要条件,它是采用电子技术和通讯手段,在信用卡市场上流通的、以法定货币单位反映商品价值的信用货币。传统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目前电子货币是由银行发行的,其使用只能宣传引导,不能强迫命令。在使用中,要借助于法定货币去反映和实现商品的价值,结清生产者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

网络货币所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大大加快了资金流动速度,资本市场交易更活跃,各种现实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更为频繁,加之网上交易可瞬时完成,记帐的“币值稳定”假设受到冲击。而计算机技术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确工具,使会计假设敢于选择“币值变动”。数以千计富有创造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可以提供精确和灵活的金融管理软件,对公司的货币收支和资金流通进行精确管理。

对于币种的唯一要求,就是突破手工方式下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的限制,可根据需要采用多种货币计量。比如运行功能货币和报告货币两套核算系统,按照经济事项发生当时的汇率即时折算入帐,以克服在会计报告时产生各种外币报表折算方法选择上的弊端,使报告的信息更加尽如人随着网上经济的建立,货币的形式和本质都将发生变化。有形的金钱为数字化所代替,货币流通变为电流与数字运载着货币的形象价值在社会中流通。货币越来越抽象化,实际资产储备与货币总量之间的差距将继续扩大,最终建立起一套完全独立于实际资产的、抽象的全球货币供应系统。一种与其它所有货币一起实行汇率浮动的新型国际货币将会在网上出现,那时在网上所有的商务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货币单位,则“币种唯一”的要求就显得多余。欧元的诞生就是一个明显的先兆,而影响这一全球货币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是政治上的国家观念和经济上的安全意识。这种全球一致的浮动的电子价值单位是对货币计量假设一种新的继承与发展。电子货币将成为未来企业记帐的统一计量单位,将资金流与信息流合二为一,货币真正成为观念的产物。

以上可见,网络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产生了极大影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引起的;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会计的创新提供了途径。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出现和运用,摆脱了会计基本假设的束缚。在任何时点上提供财务报告突破了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对于那些处于不断分合之中的会计主体只需提供时点报告或非等距交易期间报告,就能够很好地克服会计主体仅设的缺陷;各个部门或大中企业若能够共同提供企业全方位的信息,也必须突破单一货币计量的局限。

(二)、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一般是指财务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会计界在70、80年代形成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在受托责任学派看来,由于社会资源(主要是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受托责任学派认为,为了有效地协调委托和受托的关系,客观、公正地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企业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其次,在会计计量上,由于历史成本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因此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再次,在会计报表方面,由于经营业绩是委托者最关心的一个方面,因此收益表的编制显得尤为重要。

在目前经济环境中,尽管受托责任普遍存在,在会计上反映,或比较侧重这一责任的履行情况的反映也无可非议,但是,若将“认定和解除受托责任”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妥之处:(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的整体完整性,认为只有完善的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才能确保会计实务的正确性,但会计系统和会计制度内容复杂,保证两者的完善性这一提法比较抽象,一旦实务中出现问题,则难以确定问题的根源,造成众说纷纭、难以统一的局面。(2)在会计处理上,由于受托责任学派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历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会计作为一门服务性的学科,应随时注意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的变化,只能使会计这门学科墨守陈规,弱化其服务功能。(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资源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这一思想,会计人员往往难以体会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渐丧失完善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也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局限性

1964年—1966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初步提出了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计信息的用途、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和经济决策联系起来的会计目标思想。在报告中,会计的第一项具体目标被描述成:为了“做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则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1)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2)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3)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概括来说,在决策有用学派看来,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认人员在会计上不仅应确认实际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然尚未发生仅对企业已有影响的经济事项,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从会计计量方面来看,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并鼓励在物价变动情况下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在会计报表方面,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报表应尽量全面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会计报表上强调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现金流量表一视同仁,不存在对某种会计报表的特殊偏好。

网络这一工具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会计目标的传统内容显然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会计目标的内容将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1)、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传统会计目标仅注重现有投资者是其一大缺陷,因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股东的注意,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增强其发展潜力。网络的应用使得潜在股东从企业获得信息成为比较简单的事,他们只需直接登录公司网页或到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即可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不像在传统形式下,必须找到公司财务报告和某些重要的申明等书面资料才能获取信息。因此潜在投资者必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

(2)、提供的会计信息

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更倾向于决策有用学派,由于潜在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的是能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进而来决定是否采取某一行动或决策,所以网络时代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决策相关性。在网络时代,由于集成化的优势,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日趋细微化(细到各部门各岗位各事件),所以可提供给使用者进行决策所需的详细信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公允价值的确认与计量相对简单,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广泛使用后将提高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②面向未来。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

③实时信息。有了网络,用户可随时进入公司网页或在有关搜索引擎上搜索当日、当时企业的情况,因为企业已将信息集成为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可随时向外提供信息。

④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理解企业的经营思想,在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的网络时代,非财务信息将给使用者许多新的信息以弥补财务信息的不足。

(3)、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

有了网络技术的保证,会计信息的提供方式不再拘泥于以纸为载体的财务报告形式,而是以光电和网络为载体,以在线交流的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可随时登录企业网站读取网页上的信息,因此可以实时了解企业的每项变动,解决了信息及时性问题;使用者可通过超链接或内部搜索引擎的运用查找与自己正在进行的某项决策相关的信息,使信息实现专用性;还有就是信息的不再单纯地使用文字,而是与图形、图像、声音并存,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三)、网络时代的会计确认问题

目前,在各国财务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所谓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与费用的归属作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而计算出利润,而不管其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出现金。但是,近年来世界经济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大量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标志着世界经济正逐步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环境的改变,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缺陷日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费用摊配、计提折旧等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造成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使得损益信息严重失真。

2、权责发生制下的传统会计最终决定的是净利润而不是现金流量。然而,在某种程度上,现金与现金流量比会计利润更重要,特别是在金融风险日益加剧的今天。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现金流量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即便企业盈利,若没有足够的现金,也无法顺利实施其投资计划,从而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若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甚至可能导致破产。

3、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实现财务会计过去公认的目标——“向所有者报告资源的经管责任或经营责任”是很必要的。但是,经济环境的变化使财务会计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向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实践证明,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最相关的信息乃是现金流量的信息,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但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能计算过去的损益,这样无疑难以满足实际的需要。

4、根据权责发生制计算的损益只反映经营损益,而不包括持产利得,这不仅使传统损益概念在反映企业绩效方面过于狭隘,而且也使企业的损益反映不实,这样既不利于对企业业绩的评价,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全面而正确的决策。

5、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即在会计系统中只处理与反映那些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这使一些已形成的权利或义务,由于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在会计上无法确认,最典型的是自创商誉问题。自创商誉因为没有直接相关的某一笔或几笔经济业务,在会计上一直不予核算。还有一例就是近年来大量兴起的衍生金融工具。它以高风险、高报酬的特点对企业产生极大的影响。企业在持有衍生金融工具期间,可能承受各种高风险与高报酬的变化,但是由于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交易行为发生,基于传统的、以交易行为的发生为依据的权责发生制,对这种市场风险与报酬的变化不予反映,这显然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而且权责发生制会计立足于过去的交易事项,对未来趋势的信息不予反映,这样无疑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要。

6、提出和接受权责发生制计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项目的根据是,它们可以为计量企业的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可为预测企业未来活动和利润分配提供相关信息。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分配程序和以历史成本计价所造成的弊端,在今天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方法能否达到上述目的很值得怀疑。而且,传统会计方法下所确定的净收益也有缺陷,如对费用的估计不足而使利润虚增,导致企业实际税负过重和超常利润分配,使得后续经营乏力,风险加大。以取得收款权力作为收入实现的标志,低估坏帐的影响,使企业虚收实税,负担过重等等。仅以净利润来预测利润分配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利润分配决策必须考虑很多的其他因素,如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企业的发展计划与融资能力等,而且利润计算的主观性也使这种预测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偏见。

7、权责发生制会计以历史成本原则为基础,然而目前历史成本备受批判,其基础已经发生了动摇,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①不切实际的币值稳定假设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币值变动造成的历史成本差异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②历史成本会计由于很少考虑实际价值的变化,使资产价值数据严重失真。③过去注重资产的可验证性使得许多重要的数据无法得到反映。④忽视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使信息的有用性不断下降。

8、权责发生制会计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会计分期假设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表现在以下两点:①未来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信息的及时提供是决策致胜的关键。但在会计分期假设下,只能定期提供财务报告信息资料,信息使用者不能及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滞后;变化越快,滞后越严重,这无法满足未来经济社会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做出及时决策的需要。②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会计分期变得不再象原来那么重要,大量网络公司的出现,使非持续经营也变得比较普遍。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变革权责发生制,实行现金流动制,实行现金流动制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金流动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在收付实现制与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只确认和处理期初与期末的净资产的现金流量,在报告企业效益时以现实发生的或预期可能发生的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出为标准,以反映企业实际承担的风险与报酬。根据现金流动制会计,利润的确定不是通过确认收入与费用并运用收入减费用的方式进行,而是比照存活盘存的方法确定资产净值,利润就是前后两期净资产价值的变动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利润=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其中,资产已现行市价进行计量,这样,企业期末所持有的所有资产,就可视为虚拟企业的现金净流入(如果此时企业售出这部分资产可望获得的现金数),所有期初企业的净资产可视为虚拟的现金流出额(企业为取得这部分资产的使用权而应该付出的现金数),两者相比较,就相当于党旗的现金流入额与流出额的对比,其差额——虚拟的现金流量——就是当期所取得的利润额。目前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按现行市价列示短期投资,成本于市价之间的差额形成利得或损失,便是现金流动制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因为它是基于可能的现金流入出发的。

从西方国家现行实务中对短期投资按市场价格处理可以看出:传统的基于交易观的权责发生制正逐步向基于非交易的现金流动制过渡,这样,是否存在客观的、可验证的市场交换活动显得不再重要,而反映企业实际已承担的风险与报酬的实质是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预见,在未来经济社会,随着各种交易活动与交易手段的不断创新,现金流动制必将成为会计核算的主流。

与收付实现制相比,现金流动制所关注的,不只限于实际已经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或虚拟的现金流量;收付实现制只能用于对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进行处理,而现金流动制还用于处理现在或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与权责发生制相比,现金流动制具有如下优点:

1、现金流动制会计在计算利润时,不需要将现金收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配,减少了会计中的确认、判断与分配,因而比较客观可比。

2、现金流动制会计的特点就是可以及时反映与陈报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它不仅提供历史的现金流量信息,也可以提供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现金流动制下计算的损益不只是经营损益,还包括持产利得,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了解当期企业财务业绩的全貌,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4、现金流动制会计以现时价作为计量基础,计算的损益考虑了物价变动因素,使其显得更加科学。

5、现金流动制会计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以免因虚计收入,多交税款而给企业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6、现金流动制会计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以随时提供有关的会计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7、现金流动制会计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彻底摆脱了交易与事项的限制,自创商誉(代表未来现金超额流入能力)与衍生金融工具(代表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报酬)可以得到反映。

(四)、网络时代的会计计量问题

历史成本原则是传统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指会计人员在进行资产计价时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变现价值.而是根据它的原始购置成本计价。因此,在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上所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历史成本由于客观、可靠、可核而得到普遍采用。但是,这与历史成本原则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的经济发展状况密不可分。在前工业社会,社会进步缓慢,科技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也十分缓慢。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缓慢性,不但决定了商品的内在价值变化缓慢,而且决定了货币本身的价值变化也是缓慢的。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商品价格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了相对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历史成本原则自然成为近似科学、合理的最佳计价模式。

然而事实上,劳动生产率从来就不是恒久不变的。从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从手工劳动到作坊劳动,再到企业化大生产、自动化生产,每一种变革都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标志,每一种经济内部都有劳动生产率量变的过程,只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有差异而已。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空前地显现出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飞速进步,从根本上动摇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

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知识估价与人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以及企业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与经营活动,动摇了历史成本的计价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历史成本原则对以知识为代表的无形资产的计量感到力不从心。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知识资本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源泉,以知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动力。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甚至在某些高科技企业中绝大多数资产是无形资产。但如果对知识资本按历史成本计价,可能只是几本书的价格,或是委托培养费以及其他为取得知识而花费的实际支出,这无疑极大地歪曲了知识资本的价值。实际上,许多无形资产是很难确定其历史成本的,例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的点子,不费分文,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故而,忽视这类无形资产的计量显然是失策的。

第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模式。一方面,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预期合约,在签订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权利与义务,而由于交易事项尚未发生,自然无历史成本可言;另一方面,任何一项金融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的平仓、交割都要经过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在不断发生变化。如果以签订合约时的价格入帐,就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金融监管更是无从说起。如果从反映会计主体业务活动真实价值的变化出发,就应以公允价值或现行市价人账,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第三,企业兼并事件的频频发生,向以交易为基础的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发出了挑战。当兼并事件发生时,被兼并企业的整体资产的交易价值,往往大大超过了它所包含的单个资产的历史成本价值之和。为了处理这类交易中所出现的巨额差异,会计上便出现了"商誉"这一概念。由于商誉并不代表任何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并且很难通过单个实物资产的市场交易来实现其价值,于是,商誉便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而与企业本身的持续经营联系在一起。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被兼并或被收购时才确认商誉。但商誉并不是企业在兼并之时产生的,而是在兼并之前已经实际存在的,是建立在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之上的会计所没有的、也无法反映的事项。兼并的频频发生,巨额商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又一挑战。

笔者认为,对那些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已无法准确计量的资产及负债,可采用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市场价格或可实现净值等其他计量模式,并建议加快发展公允价值会计。

(五)、网络时代的会计报表

1、网络财务报告内容的拓展

网络经济时代,信息这种特殊产品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为满足信息使用者多元化的需要,财务报告既要反映货币信息,又要反映非货币信息,既要反映财务信息,又要反映非财务信息,既要反映历史信息,又要反映现时信息。要有充分地披露信息,信息才更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网络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向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为此应拓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信息资产价值。网络环境下,信息资产的增值能力正逐步超过有形资产的增值能力。信息资产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网站域名。②分部信息。企业集团化经营和跨国性贸易使得按行业、地区划分的分部信息成为评价企业收益能力、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的有效指标。主要包括各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各分部之间的内部转移价格等。③衍生金融工具信息。如期权、期货等。④物价变动信息。主要反映通货膨胀期间按现行价值对历史成本的调整数据、调整方法及计价基础。

(2)、非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是指与公司财务状况无直接关联,但与公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大都不能加以量化描述,因此着重于定性分析,其揭示内容和方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具体包括:①背景信息。主要披露公司简介、产品与服务情况、市场动态、关联企业交易状况、公司经营的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公司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公司的影响等。②前瞻性信息。主要提供公司发展前景规划、公司管理决策部门的经营计划与投资计划、公司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效益的预测、公司将面临的机会与风险寄信息。③社会责任信息。主要包括公司对员工的责任信息、公司对所在区域的责任信息和对生态环境维护的责任信息。

(3)、审计信息。有关公司网站的连续性、经常性审计信息主要包括:①web鉴证信息,如网上交易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情况,网络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评价结果,网络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结论等。②财务报告审计信息。

此外,还应反映企业网络系统的安全状况方面的信息。

2、网络财务报告的要求更新

传统财务报告的编制重点强调数字真实、内容完整、计算准确、报送及时。网络环境下,集中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信息处理方式不仅要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同时还要有新的提高,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此应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①设立具有直观标志的网址,及时宣传公司网址,扩大财务报告信息的使用范围;②在网站主页建立独立的财务报告链接点或在起始页列出财务报告信息栏,使财务报告访问者一目了然,便于测览;③提供在线分析工具;④支持多币种多语言,以利于国际商务的开展;⑤实时提供过去和现时记录,以利于信息的纵向比较;⑥具有反馈功能,以利于信息的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经常性的沟通。

四、网络会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1、网络会计理论制约着网络社会实践的发展。网络会计是信息化社会经济的产物,网络会计的环境和目标对会计数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理论迫切需要对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作出回答。例如: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人,会计信息研究究竟应达到什么质量标准,如何规范会计信息等。网络会计实践迫切要求会计理论进一步丰富起来,所以网络会计理论应摒弃传统,逐步探索,达到与网络会计实务的互动与发展。同时,只有网络会计理论丰富了,才能为网络会计发展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2、市场环境问题。网络经济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市场,网络会计要发展,必须重点解决市场环境问题。市场环境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结算制度不完善。我们知道,电子商务有两大支持系统(平台),一是物流支持系统,二是银行的信用支持系统;两者缺一不可,但目前这两个系统都有待于建立和完善。虽然现在许多银行都推出了网上银行业务,但真正能够实现网上银行结算且比较成熟的还谈不上信用支付系统还存在人们担心的安全问题。只有这两个平台建立好了,才能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财务打下基础。第二,运行成本较高。目前所谓的网络财务实时查询只能做到定时查询,还不能做到24小时在线办公主要因为上网费用和通讯赛用太高。第三,软件功能尚须不断完善。在网络环境下,有些会计信息是很有用的。比如集团公司内部可能存在着某家企业还欠本集团公司一家企业的应收帐款,而集团公司的另一家企业却又在支付这家企业的应付账款的情形;还有客户的信用问题。这种集团内部的信息就需要通过软件来整合,但是我们感觉到这方面的功能现有软件还没完全开发出来。

3、网络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

4、政策、法规问题。网络会计作为“新生事物”,具体在会计程序和方法上如何操作,理论界和实务界也都在探索,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使全球税收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存在的缺陷也暴露无疑。有人惊呼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征税工作将比以前更难。互联网代表了无国界,有一种“无处不在又无法触摸”的感觉。正是互联网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也是互联网将可能严重影响目前的税收体制,使政府难以获得足够的税收以提供满足居民所需的公共服务。同时,在互联网时代降临之际,税收部门也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另一烦恼即“税收竞争”。针对一些国家采取低税率政策吸引国际资本和业务的做法,欧盟最近表示税收竞争已经影响到政府的收入并将在今后几年内反映出来,对此应予“宣战”。而互联网具有增加税收竞争的潜力,轻击鼠标就可以使跨国公司轻而易举地将其业务转向低税收地区。今后许多公司都会像默克的新闻媒体公司那样,自1987年以来在英国获利14亿英镑却不交一便士的公司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适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而不能一味地等网络会计实践成熟后再制定政策、法规。。

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重视网络会计实践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的过程,过早地制定详细的政策、法规,很可能会抑制网络会计实践的创造性,这反而不利于网络会计的发展。所以当前制定既能指导网络会计发展,又不束缚网络会计实践的政策、法规,是摆在会计管理部门面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结束语

当人们发现国际互联网络象“多米诺”联动效应一样走进人们的生活之际,作为传统行业的会计也不可逆转地要受到其冲击。会计界对会计系统进行主动性革命,包括对会计传统理念的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研究、对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等,将是迎接网络时代来临的最好礼物,同时也将会给会计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框架--《上海会计》潘飞

走进网络财务凌翔、---

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必须解决的问题---《财会月刊》李汉兴、李忠诚

网络时代,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研究》崔也光

浅谈网络会计夏火松、--顾留

建立网络会计的新理念孔庆林、--陈威

论网络时代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化会计体系构架及其他宋小明、--侯金良

略论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的会计假设--李霞

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分析---《财会月刊》杨平波

刍论未来会计确认基础---《财会月刊》黄中生、金亮

篇5

【关键词】会计目标业务流程重组网络决策模型驱动面向对象技术源数据信息实时财务报告系统

会计业务流程是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的,其与会计所依赖的技术手段一起成为会计目标的实现途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的依赖程度加强,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然而,在网络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原有的技术手段和会计业务流程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从此引至的是批评和责难。在人们走入新千年之际,计算机及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维方式的改变,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的重视程度几乎前所未有。网络技术成为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会计摆脱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机。本文从会计目标出发,借助于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的经营哲理、网络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中的面向对象技术(ObjectOrientedTechnology),对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会计业务新流程能较好地实现“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

一、对网络时代会计目标的思考

在西方国家的会计研究中,一般将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在会计实践中,会计目标又决定了会计的程序和方法。按照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既然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就必然要有一个目标,以达到指引系统运行方向的作用。因此,财务会计的目标可以说是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它的内容受到人们主观愿望的影响”[1]。会计是一定环境下的会计,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物质技术环境等的影响,会计目标的选择不能脱离现实条件,否则,就成为毫无希望的梦想。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物质技术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的根本看法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对“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的要求不同;而在会计实践中,为了实现不同的“目的或境界”,必须设计出相应的会计业务流程实现之。如果在某一时期,会计行为能够满足人们对其的期望和要求,则会计事业将达到繁荣和昌盛。否则,会计受到的是批评和责难,还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寻求其他信息来源渠道。同时,会计目标又成为会计业务流程的设计导向,会计业务流程的一切内容都必须围绕会计目标而协调地发挥作用,即通过优化会计业务流程来实现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一般是指财务会计目标,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美国会计界在70、80年代形成了关于会计目标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流派,即经管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经管责任学派主要从显性的委托关系出发,认为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因此承担了(1)合理有效地管理与使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保值增值的责任;(2)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受托人向委托人报告义务,即成为企业会计所要完成的目标。而决策有用学派认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决策有用学派认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目前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而决策有用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或然性的信息;二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

管理当局的受托职能是主导财务会计目标的早期观点,管理当局是资本提供人授权控制其部分财务资源的受托人,财务报表就是提供给资本提供人易于评价管理当局受托关系的报告。经管责任观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现象,如果受托者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所有者可以更换并寻找新的经营管理者。然而,由于资本市场程度的增强介入,使得委托方变得模糊,不仅包括目前的还包括潜在的信息使用者,管理当局的经营绩效如果不能令人满意,所有者一般不直接更换管理者,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卖出这部分产权,购入投资者认为有效的产权。特别地,股份制已成为现代企业主要组织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使社会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普遍分离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类在进入20世纪的9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储存能力等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及随着计算机相关的各技术的发展,如通讯技术,特别是远程通讯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等,使代表资源所有权的证券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交易成为可能(在二十一世纪,资本市场有走向全球化的趋势)大量潜在的交易买方的存在,使潜在的投资者、潜在的债权人等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要求企业提供对他们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信息成为必然。

顺理成章,在未来的网络时代,迅速的计算机处理速度、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以及更加动荡不安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灵活多变的微观经济环境,使“决策有用性”将取代报告“经营责任”而成为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而且,网络时代的“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强化和提高:(1)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及时性方面看,半年呈报或年度呈报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特征,实时联机报告系统既是需要又成为可能;(2)从会计信息呈报的内容方面看,要求从着重财务信息扩展到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从着重呈报最终经营成果信息扩展到呈报企业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为主的信息等。然而,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是无法满足上述要求的,这也是目前的原始成本会计模式受到批评和责难的原因所在。我们必须根据会计环境的变化,依托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对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以期达到网络时代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业务流程重组理念在会计流程改造中的应用

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80年代末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根据Michael,Hammer在《改造企业:再生策略的蓝本》中的权威性定义,BPR是对企业业务流程作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巨大提高。西方国家的众多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极大地提高了经营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福特公司是业务流程重组的一个最著名的例子。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将会计信息看成是会计活动的产品的话,会计活动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活动就具有相似性,面临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更好地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好地服务、提高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降低会计成本等问题。因而,会计可以借鉴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会计业务流程实施重组,使会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和飞跃。

1、现有会计业务流程及其缺陷

现有会计业务流程是建立在劳动分工论下的一种顺序化业务流程。所谓劳动分工论是将一定的过程分解为个别作业的做法,认为管理活动的重点在于努力提高个别作业的效率,如在会计业务处理中,一般将会计系统(包括我国目前的绝大部分电算化商品软件)分解为原材料核算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销售核算子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财务处理子系统、报表编制子系统等。在各个子系统中再进行细分,如将固定资产核算子系统又细分为开工模块、固定资产账册模块、固定资产报表模块等,以上各模块继续进一步细分,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然而,也正是这种过于细分的结构,使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一致性、系统性,各核算模块是彼此独立的“孤岛”。所谓顺序化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按照从金字塔底端一层层向上的顺序进行,不可跳跃。在分工论的体制中,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标准化的产品或零件,相对稳定的生产;(2)工作的分割细化可以简化工作内容,使其易于操作,便于组织。在分工论产生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环境与生产要求、会计环境与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能够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分工论的推行一直表现为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分工论事实上有提高效率的一面(如工作者的熟练程度提高),也有减低效率的一面(分工引起的合作增加额外的工作量)。顺序化的会计流程带来的结果,虽然在内部牵制方面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会延长相互等候时间、降低会计报告的及时性、单一化会计信息的内容(工作量的限制使财务会计一般只提供以原始成本表示的货币性信息)。

2、会计目标的变化要求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基于经管责任的会计目标,主要是为了向企业的所有者报告按原始成本计价的资产状况和使用效率,亦即报告应计制下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目标要求相对比较单一,现有会计业务流程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然而在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下,潜在投资者的引入和证券交易市场的广泛存在,使所有者通过改变投资方向而不是更换经营者的方式参与投资,证券市场可谓瞬息万变,加上企业融资方式的扩展等原因,使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规模急剧上升。大规模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策略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投资决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只是较多地考虑了可靠性,而相关性明显不足。为了在满足可靠性的基础上,满足投资者的多元性信息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迫切需要对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3、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策略与方法借鉴企业业务流程的策略与方法,下表中列示了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关键因素的比较,以说明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策略方法。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实际上是一种经营哲理,是克服分工论在新的环境下的不足而产生的,其与分工论有相互补充的功效,而不是取而代之。会计业务流程重组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新的业务流程并不是要否认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将作为新业务流程中一个子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子流程,即落实经管责任方面的子流程。原始成本会计仍然是新流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因而,会计业务流程重组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扬弃的过程中又有重大的突破性发展。

三、网络时代会计业务流程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过程,给我们设计重组后的网络时代新流程提供了思路。早期的计算机使用的是机器语言,不能完成一连串的复杂的工作,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同时也使该项技术无法迅速普及与发展,这个过程相当于复式记账产生之前的会计阶段,会计没有固定的程序,随意性很强。在计算机高级语言产生之后,计算机可以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顺序执行一条条指令,最后完成一次工作目的。这个过程相当于目前的会计业务流程,按照“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顺序,完成报告一个会计期间落实经管责任情况的工作任务。而目前的计算机已发展到面向对象的技术和网络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可以并行完成一系列任务,网络时代的会计借鉴计算机,也应可以创造象当今计算机一样的辉煌。

1、将原始数据适当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

在现有的会计业务流程中,数据被加工成与财务报告项目相一致的综合性、通用性的主要信息,以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共同需要。然而,实际上信息使用者在使用信息时有自己的偏好,加总的方法也许并无共识可言(有时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往往是不能划分的,主次之间可能会相互转化,特别是决策时可能专用信息比通用信息更重要),而且任何加总一般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为什么不能将源数据而是将累计后的数据进行呈报?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处理这些数据的比较成本。在目前的手工会计处理(即使使用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情况下,将源数据进行加工的成本是比较大的。在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对数据项目的处理也许还可以采用某种相对统一的方式(如加总),但如果由公司来执行这种处理,而不是由分析师或投资者来多次重复这种处理,也许更具有成本效率。然而,当以累计数据呈报时,用户在试图找回这些损失信息的过程中也会发生成本。更进一步讲,除成本问题外,由于累计数据的缘故,还可能存在其他的非披露性影响[2]。在网络环境中,上述情况将发生根本性逆转。因为,随着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迅速提高和计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将源数据进行加总的成本远远小于找回由于累计数据而丢失信息的成本。

当然,我们所称的源数据并不是指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数据,而是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经过了类似于现有会计流程中的统一会计科目的标准编码等简单加工。这方面的工作也将成为以后广大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另外除模型设计、程序设计以外的其他工作将主要由计算机替代人工完成。

经过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可以满足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所有的信息使用者使用,使数据真正做到同出一源,实现共享。更进一步讲,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信息使用者造成的影响。

2、关于事件驱动(EventDriven)

在重组后的会计业务流程中,企业会计部门主要提供经过简单地加工的、具有标准编码的源数据信息,这种源数据信息应集中在Internet网上的一个数据库中,我们称之为源数据信息库。如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83年开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上市公司会计数据库,取名为电子数据收集。分布和提取系统(ElectronicDataGatheringAnalysisandRetrieval,简称EDGAR)。经过9年的试运行,于1992年正式进入运行阶段。EDGAR是与Inter-net相连接的一个系统,每个能够进入Internet的人均能收集、分析和提取EDGAR中的信息。在有了全国性的网上会计信息数据库后,可与之相连设立一个加工模型库,在模型库中主要设立重分类汇总模型、财务报告模型、预测模型、决策模型、财务分析模型等,采用事件驱动的原理,将模型库与源数据信息库相连接。对于特殊的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设计一些模型满足自身的需要,如在企业内部设立的成本核算模型(因为成本信息为企业的商业秘密)等。

“事件驱动”是一种计算机术语,是指当某一特定事件要求代码进入工作时程序指令开始执行。也就是说,在平时,对源数据信息不进行进一步的顺序性加工处理,当决策者需要某项专用信息时,只要驱动相关专用信息代码处理,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度,随时可以满足要求。在事件驱动的方式下,可以把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按使用动机不同划分为若干种事件,为每一种事件设计相应的“过程程序”模型,当决策者需要某种信息时,根据不同事件驱动相应“过程”处理程序,从而得到相应的信息。

决策驱动原理图(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46页)

3、数据规模扩大,相关性提高,数据之间存在多重对应关系

在现有会计业务流程中,一般情况下仅仅以原始成本进行计量,原始成本在可靠性方面确实具有优良的品质,然而,其相关性却削弱了。会计要发展,提高其相关性是必然途径,会计只有提高有用性才能带动加速发展。公允价值会计可以较好地解决相对性问题,但现有会计业务流程为什么不用或较少使用公允价值会计(在西方国家已有较少部分使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情况)呢?原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不容易得到;二是使用多重属性计量的簿记成本过高。公允价值不容易得到主要是因为市场规模太小,很多资产、负债没有市场,或得出公允价值所花费的成本过大等。在网络时代,这种状况将被改变。由于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网上购物极大地扩大了市场容量,市场将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公允价值所代表的更具相关性的各种计量属性将较易取得。互联网络、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广泛应用,也将极大地降低会计的处理成本。随着证券市场在网络环境中的国际化,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齐和大量潜在投资者的存在,也迫切要求会计提供更具相关性的信息。因而,在网络时代的会计业务流程中,除将继续保留具有很强的可靠性特点的原始成本外,增加公允价值等相关性的信息将势在必行。

具有多重计量属性的会计业务新流程,在提高了相关性后,其数据的规模将在现有会计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增加若干倍,如此庞大的数据如何将他们相互对应是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其实,无论是在会计上还是在计算机方面,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途径。在会计上,解决多重对应关系的多式簿记法已见之于有关会计名家的著作中。科勒(Kohler)早在1952年就提出了棋盘式分析表,马蒂西克(Mattessich)1959年提出矩阵会计,井尻雄士在六、七十年代提出的多式簿记,以及后来提出的三式簿记等,为多式簿记的最后建立提供了基础。在计算机方面,数据库组织结构主要有层次组织结构、网络组织结构、关系组织结构、实体——关系组织结构。其中,网络组织结构和实体——关系组织结构,为经济事项多维属性之间的有序组织和联系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4、实时财务报告,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

建立在网络时代基础上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目的之一,是要改变财务会计目前所面临信息提供滞后的颓势。根据鲍尔与布朗的一项著名实证研究表明,85%一90%伴随着未预期收益的股票价格变化出现在收益公布之前;比弗所作的实证研究表明,仅有2%—5%的非正常回报由公布的会计收益数所引起[3]。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主要要借助国际互联网络,建立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如在建立类似于上文所提及的美国SEC的EDGAR系数的基础上,再应用大众传播理论,实现会计信息使用者提取信息与企业处理信息同步。大众传播方式下的实时财务报告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财务报告的呈报方式可以采用“企业信息披露部门EDGAR中心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形式,使会计信息真正成为大众化信息,不仅解决了信息的及时性问题,还可以让潜在的信息使用者和现有的投资者同等地获得相关信息;(2)综合信息与明细信息相结合,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信息中,有些是已知的共同性的信息,还有一些是使用者个性化的、需要经过特殊加工的信息。对于前者,可以在信息中心提供加工成综合性信息的软件;对于后者,由企业提供明细信息到信息中心,由使用者自己加工成所需要的信息;(3)信息可以多元组合,可以打破财务报告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使用者可以得到一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一年或若干年等任何时点、任何时期的信息,也可以得到企业整体、单个分部或若干个分部的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