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篇1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程资源 概念 分类

1.引言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实施和体现,而课程资源是学校开设课程的前提与基础。高校体育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体育课程资源这一重要条件来支持。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这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思路。但目前因为我们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欠缺,而且对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所以造成一方面体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体育课程资源未被挖掘出来,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引入实际的各级课程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体育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建设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2.课程资源和体育课程资源概念辨析

正确的分析源于清晰的概念。由于课程资源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理论界对此下的定义还不统一:顾明远先生在其编著的《教育大词典》中提出了与课程资源相类似的一个概念,即教育资源,指的是“教育过程中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徐继存等对课程资源的定义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又是课程实施的媒介。范蔚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吴刚平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也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通过以上对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课程资源是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2)课程资源的属性是一切可资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等的总和,即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体育课程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对体育课程资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有关文献中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有影响的、较为规范的体育课程资源的概念,如: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体育课程设计、编排、实施、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其他资源的总和,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基石。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体育课程的编制过程中,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所开发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还有人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于实现体育教育目的的资源。这些概念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的。依据课程资源概念的分析,结合体育课程的特征,我们认为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形成体育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3.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体育课程资源范围是宽泛的、多元的。下图是体育课程资源一种比较典型的分类。

课程资源分类图

3.1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

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可能成为体育课程来源的知识。如体育理论知识,各种球类的技、战术,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练法,体育经验、体育活动方式与方法,各运动队合作意识、凝聚团队精神,情感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属于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具备的条件,它的特点是作用体育课程却并不是形成体育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国家工作行政人员、体育课程研究人员、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设施、周围的环境等,都属于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当然,把体育课程划分为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线。现实中的许多体育课程资源往往包含体育课程的素材,也包含体育课程的条件,比如操场、人力和环境等资源。

3.2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空间来源,可分为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和校外体育课程资源。

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包括:校内人力资源,比如体育教师、教学班级、学校体育代表队、班级内部和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等。校内体育设施、器材,如:体育馆、田径场、篮球场、体操房、体操架、钉鞋、各种球类等。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的价值观、锻炼行为等,社区的体育设施、体育比赛,整个社会中各种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无论是校内体育课程资源还是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对于体育课程的实施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校内体育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因此,校内体育课程资源应该占据重要地位,校外体育课程资源则更多的是起一种辅助作用。

3.3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物质属性,可分为物质性资源与非物质性资源。

物质性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和体育物力资源。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课程活动组织所拥有的劳动能量,包括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体育物力资源包括体育课程教材、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非物质性资源主要指体育从业人员的体育思想资源。如:国家和政府的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学校体育管理人员的思想,体育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的体育思想、体育行为和体育价值观。

3.4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体育课程资源和隐性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显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教材、计算机网络,山、水、空气、阳光等自然资源,以及社会中的实物、活动,等等。作为实实在在的实物物质,体育显性课程资源可以直接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便捷手段,相对易于开发和利用。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体育课程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体育课程资源,如:体育民族精神,团队协作精神,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师生关系,等等。与体育课程资源不同,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它们不能构成对体育课程教学的直接影响,所以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

4.结语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多样性与特色性、价值潜在性与可开发性、功能多元性与可替代性和过程性与生成性等特点。体育课程资源不是机械地为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的资源。它不仅是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而且是产生体育课程目标,形成体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资源。体育课程资源对体育课程活动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创新,应紧紧围绕着满足学生体育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广泛进行开发和利用,实现课程改革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2002,8.

[4]李艳萍.体育课程资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张惠红.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理论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VOL30,(12).

[6]陈莉.体育课程资源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VOL27,(2).

[7]赵俊荣.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5,VOL9,(2).

[8]吴健,常生.关于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理性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2,(1).

[9]黄向平,唐远金.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VOL21,(3).

篇2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体育教学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将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中,是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主要课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在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承载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学校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改革

Abstract:Our Country, a multi-nationality country, has so a long history in traditonal PE culture, which is the precious resource in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PE teaching and health course. It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PE teaching course in the school, not only it can inherit and develop our country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legatary, but also it is the important course reformation topic.minority national traditional PE project is integrated into rich teaching course resource, meanwhile, it also plays a important pole in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onal PE project.

Key Words: minority national tradtional PE project; PE teaching, PE course reformation

我国《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我们要“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2002〕13号]文件说明要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在体育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要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相信通过在各级学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人才培养以及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1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

21世纪的各级学校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教育的发展变化,体育课程方面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尤其是学生)对身体发展的需求,需求的变化则导致体育课程发展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同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生活目标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和引导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使得他们更加注重自身价值需求,更加关注自身个性的发展与主体地位的体现。因此体育课程应该在关注学生基本体育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兼顾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特长及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地位的培养。体育课程改革依据为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的变化,而学校体育应以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为导向,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在需求中获得发展,包括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社会需求决定着体育课程的性质和取向,个体需求决定着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因此,课程指导纲要形成以后,作为一个学校和教师在编订具体的课程方案之时,就要更多的思考一下学生的个体需求。[2]个体需求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需求、健身的需求、健美的需求、娱乐需求、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需求,这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动机和必经之路。

首先,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最基本的是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当代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加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有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方面的需求,如: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美学、健康教育学等知识的体系。其次,是健身的需求。随着“健康第一”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和落实,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以及身体健康教育的加强,学生健身的主体意识必将大大加强,这就有可能使国家、社会需要和主体需要得到内在的统一和协调。再次,是健美和娱乐的需求。

体育课程改革核心的内容就是开发适应社会需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的课程资源。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持,体育课程资源已成为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体育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是制约体育课程改革深入的重要因素。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打破了原来的不管区域性差异而造成的体育课程内容使用上的差强人意的做法和清规戒律,充分考虑到学校当地局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风俗习惯等特色因素,一些符合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民族风情韵味的体育运动项目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走进体育课程,这些脱胎于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课程内容,经由学生的流动所带来的发扬广大可反过来促进当地的体育文化建设,尤其是那些在地方尚未得以开发的运动项目,通过这些富含民族底蕴的运动项目的开发,可以发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辐射功能,为当地体育文化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3]。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分类

体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逐步产生发展起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人类古代原始的生产活动、日常和娱乐,早期的宗教活动及军事战争等[1]。

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造就了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使得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量和形式之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贵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冯胜刚教授以民族传统体育的存在方式为分类标准,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成如下三个大类:一是具有成熟程度不同的竞赛规则的竞赛项目,如满族的珍珠球、侗族的抢花炮、布依族的抵杠,拉祜族和哈尼族的打陀螺,及广泛流传于多个少数民族中的射箭、射弩、摔跤等项目;二是在民族节日和民族庆典活动中主要用于烘托气氛、增加喜庆色彩的表演项目,如苗族的高跷,仡佬族的高台舞狮,彝族的斗牛舞等项目;三是广泛存在于民俗活动和日常文化生活之中、与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交织在一起并因其具有程度不同的体育性而可称之为民俗体育的传统项目,如苗族的跳芦笙,贵州毕节地区彝族的乌蒙铃;此外,还有存在于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中与本民族传统舞蹈尚未发生清晰分离的各种形式的体育项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着自己的特征。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一定地域内的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处于同一区域环境以及由区域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各个民族都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方式。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里,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是本民族所特有的。即便是同一体育项目,也各有本民族的特色。其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丰富的民俗性和广泛的普及性。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习惯。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即丰富了民俗的内容,有促进了传统体育的发展。再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原始传承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文化、智慧、信仰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文化,其项目是在各民族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发展的。原始的元素已经在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中成为基本的要素呈现出来。[4]最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正因为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各民族的生存发展。那么,出于人们对自身体魄和闲暇时间以及充实民俗节日内容等需求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生产活动相剥离,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趣味性、娱乐性得以充分的发展,并提高了其项目作用于参与者的健身效果,同时也增强了传统体育在本民族内的普及程度,被人们所喜闻乐见。[5]

民族传统体育所富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娱乐性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和人文内涵是现代体育所不具有的,相对普及性较高的现代体育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以其动作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原生性及附加民族服饰和道具的新奇性等给现代人类以更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受到了人们的追崇与欢迎。[6]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程教学必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扬光大,对弘扬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体育教学的实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为体育课程改革开创了新的模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补充和完善现代竞技体育,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外,少数民族体育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群体性,符合青少年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而且技术简单易学,使所有参加者心情舒畅,充满活力,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情景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体验运动,享受快乐,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健康发展。[7]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有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宗教、祭祀活动的,有表现民族风情风俗的,也有满足民

族群众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

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性,而且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趣味性、表演性、健身娱乐性等文化特征和质朴的民族精神内涵。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高的开发体育教学课程的价值.这些流传久远,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是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和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宝库。[8]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在丰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同时,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体育课程改革来讲,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和发展也是其重要内容。我们坚信在体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会日渐融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我们更加坚信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加强,[9]作为我国民族瑰宝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会日益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张红.大学体育课程的需求导向[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崔瑞雪. 体育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0(2):55-56.

[3] 田菁.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1页

[4]冯胜刚等.全球化之下――我们在哪里[J].中国民族,2008(8):5-7.

[5]张国选.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历史背景及现代社会价值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2):120-121.

[6]崔乐泉.民族传统体育新文化的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5.(3):68-69.

[7]郑重.我国重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D].重庆:西南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大学体育 体育课程 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

为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大学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很多学校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精神的号召,都纷纷做出响应,制定一系列实施办法。开展体育课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程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提高学生素质,对此教育部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着重强调了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广义上说,课程资源指的是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 比如说当地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师资力量、网络资源条件等;狭义上说指影响课程形成的直接因素:课本、器材、场地、师资力量等。显而易见课本与课程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资源的存在是课本实施的前提。课程资源却不能全然代替课程, 只有对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利用, 形成课程要素,融入课程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资源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资源初始含义指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所有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客观来源。资源得以开发利用的程度以及事物运行的成功率与资源的多少成正比。社会运行中所有事物都是以资源为支撑的,体育建设也是这样。2001年课程资源概念提出,指的是一切课程要素以及实施课程的相关条件,狭义的讲是教育资源。课程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逻辑存在基础,一直以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总体上讲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自然资源以及人为的为达一定目标而做出设计的社会环境资源。该资源表现基础主要是以人为载体的,这种生命载体主要包括资深体育工作者、课程专家;非生命物质载体则是一些课程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学系统等。

二、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课程资源概括为不同的类别。按资源的来源分,可以将体育课程资源分为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两部分;按课程资源存在形式分,可将其划分为显形和隐形课程资源;按资源性质划分,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分为“硬件设施”、“软件”以及“活件”三类资源;按体育课程资源功能特点分,又可将其分为条件性课程资源以及素材课程资源。本文中主要将体育课程资源分为师资力量资源、仪器设备资源、运动项目资源、非课内体育资源以及体育信息资源和非人为环境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从教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等;仪器设备有运动场地、器材;项目资源比较广泛但也比较受限制,主要有:校内设施项目、流行项目、民间传统项目等;相比之下课外体育资源较为充分也较为灵活,包括体育俱乐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等;就信息来说,互联网是主要的也是最大的信息载体,如今各大高校的体育信息的获取也大都通过网络,当然还有报纸,书刊;自然环境资源也较为丰富,是当今人们活动向往的方向。

三、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措施和方法

当今社会,体育资源已经相当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水平。其实体育资源的丰富程度是以所居高校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在遵守娱乐、健身以及多样性的原则上,要充分的开发利用本校以及所在地的体育资源,对不同的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开发与利用。

(一)师资力量的开发

对师资力量的充分开发利用就是要发挥老师的潜能,充分体现其在体育教育上的价值。不得而知,体育课程的开设不仅需要设备的支持,还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做引导,才能充分利用设备的价值,以创造更高的体能素质水平。在此就需要教师的能力了,在课上,教师不仅仅是组织者,还是指挥员,对课程的进行与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指导和决策作用。但在师资力量方面,由于国家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高校体育是质量还是比较匮乏的。因此体育老师不仅要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力量,学校还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重视体育教师力量的培养。总之,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一代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己,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

(二)对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是否齐全直接决定着学校是否可以正常开设体育项目,所以对设备的开发重视极为重要,学校要以“一材多用,一材多能”为原则,使之与时间、人物、地点充分结合,旨在充分利用现有器材设备的价值,比如跳绳,一般情况下是一人使用,但可以对器材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团体运动器材,可以双人跳,多人跳,不仅增加了很多乐趣,还充分挖掘了器材的使用潜能,充分显示了一材多用的效果。还适当打消了学生因体育课上器材资源不足而产生不愿锻炼的念头。同时老师要注意学生的意见,当一个器材使学生玩得失去兴趣时,要及时想办法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挖掘现有器材的功能,旨在提高学生体能素质。在器材设备条件一定时,可以采用比赛或团体赛的形式增加学生锻炼次数以及锻炼人数。

(三)运动项目资源的开发

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开发要基于一定的体育知识基础,不仅要让学生感兴趣,还要使之有采用价值,能确切提高学生体质,这就需要教师有较为深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取舍比如篮球、田径、越野,不仅仅是要改造规则,还要适当对器材做一些调整,目标是简化规则,在简单易学的基础上才能普及、推广。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深一步的剖析,旨在找出提高现代学生体能素养的方法途径。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情况。我们的工作要本着提高在读大学生身体素质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各种体育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现在我国高等教育都在提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体育课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承担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但现在体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分析,希望为研究体育课程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分析的专家与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体育课程 职业能力 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是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而体育课程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借助多种途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有效性的特征

(一)体育课程以实际效果为主,以提高效率、收到效益为辅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等都应遵循高职院校教育的规律,围绕高职专业定位、学生身心特点、未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等进行合理规划,实现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由学生不爱学体育知识到爱学、好学、主动学;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依据自身专业会学等一系列的转变,养成终身体育锻炼行为,为将来专业发展和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是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是根本。

(二)体育课程体现针对性、职业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种类众多,每个职业所要求人才身体素质不尽相同,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优势,按照学生的职业特点、就业岗位需要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才能真正发挥体育课程的价值。有的职业对四肢力量要求较高;有的职业对手指与手臂的灵活性要求都很高;有的职业对耐力素质要求较高,如司法警官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中提出掌握这一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是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敏捷的身手、机智灵敏、有勇有谋等,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离不开良好的身体状况和体质水平。

二、体育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体育可以发展学生职业体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体育的节奏感和协调性可提高职业工作效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处于跑动、躲闪、追逐、抗等运动状态,特别是一些周期、非周期性的运动项目和小关节的精细动作控制等,能够强化节奏控制、动作转换和协调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将体育教学活动融入职业能力培养中,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实践技能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里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为职业生涯发展准备的“实习实训”,期间的经验教训是可以供日后借鉴的、锻炼的能力就是日后闯荡社会的资本。如:在校期间,参加或带领一个集体项目的运动团队和现实生活的工作团队有许多共同之处,都需要共同的奋斗理想(即工作愿景),要有总体的分析和训练计划(等同于企业战略规划),具体的分步实施计划(相当于工作流程安排),还要同队友和领导(同事)、赞助商与对手等各种人交流沟通等。管理和组织并不神秘,在明确职责的前提下进行明细分工就是组织和管理,任何一个参加过、组织过运动会的人都能理解和做到。

三、改革体育课程,发挥其有效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一)更新体育课程观念,保持与时俱进

从体育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角度而言,体育课程改革和观念的更新刻不容缓。体育课程改革与设置要考虑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学生专业特点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体育学科功能需要;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要多样,才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体育课程教学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使学生“要学、乐学、会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种类要多,深刻认识“一物多用、自制器材、资源整合等”的效益;体育课程师资力量要突出团队精神,优化师资结构,体现专业性与多元性。

(二)发挥职业性体育课程功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在于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除此之外,体育课程还有益智、健心,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功能。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宗平指出,动商是智商和情商的基础。可见,体育课程不仅有益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动商――体能,也有利于职业能力的智商与情商――智能。职业性体育课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与过程。植根于高职院校,巧用体育课程资源,服务学生健康需要,夯实学生职业就业,体育课程定位合理,职业性体育课程功能效果才会事半功倍、持续发展。

总之,合理利用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特点和就业需求,通过更新体育观念、设置体育课程内容、课内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巧妙借助信息资源平台、优化师资结构等途径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其未来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黑龙江省教学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提高高职土建类学生职业能力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研究;课题编号:ZJ C1316028。

参考文献:

[1] 李淑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2016(32).

[2] 卢玉梅.论广场舞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5).

[3] 张勇平,胡安义.体育课程中探究教学刍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篇5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方法与过程

“天机与云锦”出自陆游的诗:“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尺非刀尺”。在本文中“天机与云锦”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条件。研究怎样“裁剪”这些资源条件上好体育课,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还实行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要开发课程,必须拥有足够的课程资源,于是课程资源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提出来。

1.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这一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资源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运行的软件,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锻炼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体育情感与价值观等。条件性资源是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硬件,包括实施本课程的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

2.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全国执行学大纲的体育课程管理体制。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很大,以致于不少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执行大纲。结果对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是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课标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并从中筛选出受学生欢迎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各种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性地去实现课程的目标,做到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3.更新观念,全面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体育课程被理解为仅仅是按课程表排的,在学校操场上的体育课,是一个限定在学校中和规定的45min内的封闭系统。如今,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已被看作是存在于校内外广大空间且不受45min限制的开放系统。“因此,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家庭和社区生活结合起来,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1〕。”这种新的体育课程观有利于我们开拓眼界,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3.1 树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间观。要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首先要有时间的保证,每周2~3次体育课加上学生在校内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外体育活动过程,包括学生节假日参加的家庭、社区等体育活动过程。学生的这些体育锻炼时间都应当被看作是体育课时间的延伸,属于体育课程的时间范畴。目前,不少学校的选项课、俱乐部等,就不但打破原来的班级授课制,也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需要采取课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还可以安排在周末进行。

3.2 拓展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空间。 体育课程的实施需要有较大的空间,这是体育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学校应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当前,人们正在呼吁学校的体育场馆应向社会开放,反过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的体育课程也应当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差异很大,各地区都拥有丰富和独特的校外体育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将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2〕。近年来,为了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不少学校都开始积极地尝试开发校外的体育资源。 在关注校外体育课程空间资源开发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校内空间资源的开发,充分挖掘学校的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3.3 开发丰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素材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不作硬性的规定。这就要求地方、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去选择课程的内容与方法,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创造出令学生喜欢又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锻炼方法。体育课教学内容的开发还应当包括对常见的竞技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利用,不少竞技体育项目,只要我们降低技术要求或器械标准,突出其健身与娱乐的功能,仍不失为受学生喜爱的好教材。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传授一定的有关健康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用一本好的教材外,还应当经常通过各种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广泛搜集有关材料,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内容。

3.4 充分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人力资源。 体育课程人力资源可以理解为介入该课程并对课程的实施起积极作用的人力来源。课改要求体育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人力资源不但包括校内的体育教师、学校有关领导、班主任、学生等,还包括校外的有关专家、教练员、社区体育指导员、家长等。这些人都可能对体育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作用。提倡在允许的情况下让体育教师走出校门,担任社区体育的指导工作,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与途径 当我们建立了新的课程观后,我们的视野将扩大,将会发现体育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但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而应当根据资源的优劣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

4.1 开发原则

4.1.1 健身性原则。“健康第一”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宗旨,因此,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健身性原则。所以,我们在选择素材资源时,应当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发展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作用。

4.1.2 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动力,只有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环境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们应当根据青少年活泼好动的特点,选择他们喜爱和欢迎的运动素材,包括一些娱乐、休闲和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使他们能在学习的乐趣中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4.1.3 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是指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时,应考虑到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如学校的场地器材、财力和环境等是否具备应有的条件,体育教师是否具备开发的能力,学生是否具备应有的基础,甚至还要考虑到能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

4.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4.2.1 调查研究。 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各城市、自治区,甚至每所学校所在的社区,都客观存在着许多可开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但这些资源如不去发现它、挖掘它,就谈不上利用它。因此,开发体育课程资源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可利用资源的实际情况,再经过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必经途径,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当提倡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实验的结果证实所选择的资源的有效性,并从中选择最佳的资源加以利用。

4.2.3 交流推广。 近年来,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这一工作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他们在素材资源的特色化上,在社区条件资源的利用上,或在人力、财力资源的开发上,都打破了原有旧课程的框框,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在开发课程资源的工作中应提倡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以上三项工作,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区教研部门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开展,也可由各学校体育教研室在学校的支持下展开研究开发,甚至还可以由有热情、有能力的体育教师独立进行开发。总之,应广泛发动各方面力量开发和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资源,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生动活泼,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0 — 02

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关系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1〕为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体育健身知识、时尚体育的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应该根据各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2〕可是,由于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认识不够,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又比较陈旧和缺少,以及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投入资金不足,使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受到影响。单一的体育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掌握的科学健身方法较单一,很难激发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部分高校虽然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但由于体育教师缺少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使许多体育场地器材被闲置,没有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服务的作用,严重影响了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高等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分析,可以为体育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提供一个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最终达到进一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

1.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价值分析

1. 1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完全是前苏联的竞技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程资源以竞技体育为主。传统的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课程资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并且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必须加快拓宽体育课程的研究领域,为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时尚、休闲的体育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终身体育的需求,达到丰富大学生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目的。通过研究将提高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深入理解,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丰富和发展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发展;促进高等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促进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 2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体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局限于校园内部,体育教师要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进行统一授课,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是排球、足球、篮球、田径、体操等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与社会体育的需求相隔甚远;各级学校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后,都在闲置浪费;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难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出现,并得到传承与发展;由于应试教育现实的存在,虽然学生学习的是竞技体育项目,但是通过学校培养的竞技体育人却才少之又少。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出现了各自为战的现象,制约了我国体育强国建设。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实现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前提和保障,如何确保广大的青少年在学校体育的教育过程中,提高对体育促进健康的正确认识,掌握多种科学健身的方法,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的融合与发展。而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打破了学校的空间界限,使更多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等,通过提炼、加工等改造成为新颖的大学体育课程资源。使时尚新颖的体育项目在大学校园得以光大,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得以传承和发展。

1. 3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以及校园文化之间的融合

体育学科在很长一个时期基本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状况,阻碍了体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影响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3〕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促使体育与校内其它学科的资源以及校园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融合与发展。如,射击、拓展训练等体育课程的开设,加强了对学生的国防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传统养生、运动康复等体育课程的开设,既提高了学生对身体健康知识的掌握,又加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使体育学与医学、人体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得到了融合与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组织学员人数剧增,新的体育社团组织不断成立,推动了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2.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价值分析

2. 1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是“三基”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必须按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完全不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体育的需求。体育教学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实施“三自主”选课。体育课程“三自主”选课的实施,充分挖掘了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拓展了课程内容,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调动了广大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了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使广大体育教师根据自身体育专项特长,主动专研新颖时尚的体育项目,改造传统的体育项目,争取开出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课程,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需要教师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和体育技能水平,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4〕。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和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5〕首先,增强了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传统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师被动地执行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体育课程计划,制约了体育教师专项特长的充分发挥,降低了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根本就没有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造和开发的意识。新《纲要》的实施,使体育教师主动要求学习,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其次,促进了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排球、足球、篮球等传统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学生对你的体育课表现出“不喜欢”,学生不选你的课程进行学习,促使这部分教师必须重新进行体育专业技能的学习,有的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明显感到力不从心。但是,这种压力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最后慢慢转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强大动力。而且,这种动力是持续的、源源不断的,是随着大学生的需求而不断升华的。第三,提升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体育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与总结,不断进行反思和提高,才能不断提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2.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是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主动学习的原动力,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丰富多彩,为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量现代的、时尚新颖的、休闲的、与社会体育相适应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可以给青年大学生更多的感官刺激、信息刺激和思维刺激。这既可以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调动其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的能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体育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系统,自主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来学习。面对新颖、时尚、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学生如何对体育“三自主”选课进行正确的认识,如何选择体育项目来学习,如何看待体育成绩的获得,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三自主”选课的有效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三自主”选课认识的教育,采取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各种新的学习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课程学习。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小结

随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如何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改革的关键所在。新颖、时尚、丰富的体育课程资源,是连接这两个方面的纽带。加强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分析,可以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高等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决定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大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可以拓宽体育课程研究的领域,促进体育课程及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以及竞技体育之间的融合与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4,(03):53~56.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2002,(09).

〔3〕魏秋珍.大学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2):69~70.

篇7

摘 要 云计算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存储技术,为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便。通过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瓶颈,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关键词 云计算 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掀起了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数字教学资源低水平重复和校际共建共享不足的现象。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学训矛盾等问题,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能够节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云计算的内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为网络用户提供一组抽象的、虚拟化的、动态可扩展的、可管理的计算资源能力、存储能力、平台和服务的一种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的聚合体。云计算有三种服务类型: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可为用户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的资源(软件、平台和基础设施)。云计算技术具备跨平台、跨时空的人机交互功能,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目前硬件投资过大、人员技术要求较高、运营维护成本过高等缺点,有助于广大体育教师利用手机、iPad和台式机随时随地的建设数字课程资源。

二、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操作问题

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场馆游刃有余,面对日新月异的计算机软件却手足失措。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应用多种软件才能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学视频的录制与剪辑等设计到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编辑软件(如PowerPoint、Acdsee、Cool edit、Animantor、Flash、Camtasia Studio)的使用和版本升级让大多体育教师望而却步。

(二)平台应用问题

建设数字教学资源的目的是依靠网络平台实施教学的,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学训矛盾等问题。但是,网络教学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需要教师灵活掌握和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作业、在线答疑、统计分析等功能,这对于习惯口传身授教学模式的体育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三)基础设施问题

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相关软件和硬件。目前可用于网络教学的硬件有台式机、笔记本、iPad和智能手机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Windows、Android、iOS等),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存储兼容性不足,不能很好地跨平台实施教学,面对众多数码设备及其纷繁复杂的操作系统,体育教师大多会望而生畏。

三、基于云计算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对策

(一)使用网络软件,在线建设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软件即服务,云计算为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方便的网络软件。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Baidu Wenku查找下d教学课件,利用在Google Docs创建教案,在Youku中查找或上传教学视频,也可以使用美图APP在体育场馆拍摄教学图片、使用美拍APP录制教学视频,并进行适当的编辑剪辑,然后使用美篇APP制作图文声色并茂的网络教学资源。

(二)借助网络平台,在线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平台即服务,云计算把开发环境作为一种服务来提供,用户可以使用中间商的设备来开发自己的资源。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灵活使用现有的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如通过QQ群的作业功能作业信息,利用WeChat朋友圈共享自己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给学生学习,利用飞信课程通知信息,通过平台互动的状态数据来分析数字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

(三)借助移动设备,在线分享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

基础设施即服务,云计算通过虚拟化的云存储把数据存储到云端,解决了传统硬件设施的存储兼容性问题。高校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在智能手机、iPad和台式机上分别登录QQ、WeChat或借助手机、电脑管家软件实现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在不同设备之间的传输与分享,利用Baidu网盘、360网盘等云存储适时分享大容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NBA、世界杯等大型体育比赛实况录像等)。

四、结语

云计算作为一种大规模的资源整合与存储技术,为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方便。高校体育教师要积极探索云计算对网络教学方式的影响,加大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力度,努力提升体育课程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质量和使用效果,加快高校体育教育信息化进程。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资助项目(16YBA181)。

参考文献:

[1] 张怀南,杨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性高校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6:45-50.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 民俗体育 引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117-01

民俗体育是一种传统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由民众创造且由民众享用的风俗活动。民俗体育在我国文化意义重大,将民俗体育引入到初中体育课程中,对民俗体育的传承与校园文化的打造都有着积极作用。

一、初中体育引入民俗体育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初中的体育课程偏重于竞技体育教学,课程中的体育内容大都参照于西方的体育项目,这使得学校的体育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学生的课程参与热情也不高。民俗体育的引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体育教学内容民俗化,同时也为初中体育课程提供了宝贵的特色教学资源。

(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民俗体育在我国长期处于发展缓慢阶段,其重要原因是民俗体育在场地、工具和传导方面实施困难,没有一个条件完善的平台进行传承与普及。而学校在以上方面有专门的优势发展民俗体育事业。在学校中,体育教师首先可以根据本地的文化特色选择适合的民俗体育项目,经过全面的了解后,再通过课程、活动、竞赛和文化节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民俗体育的推广与传播。此外,民俗体育经由学校挖掘和整理后会逐渐走向规范化,比如舞龙、舞狮民俗体育项目就是从民间引入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后,不断完善和规范发展的。

(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民俗体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是各个民族共同的文化、智慧结晶,每一个民俗体育项目都是在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熏陶下产生的。学校将民俗体育和体育课程相结合,使体育教师在传授民俗体育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民俗文化中深刻的民俗寓意和独特的文化魅力,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目的。

二、初中体育与引入民俗体育的措施

(一)改革体育课程

为了让民俗体育更好的融入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深入改革传统体育课程,积极调整课程的安排与计划,在原有的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加入民俗体育内容,将有利于开展体育教学的民俗体育资源有目的性的引入其中,并制定出详尽的实施方案。在政策上,学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切勿使引入过程走形式过场,有意识的把课程的安排和教材的选定偏向于民俗体育方向。只有这样,学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工作才能得到确切落实,对民俗体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二)结合地域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域大国,地域、环境、社会和生活习俗的不同,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出众多的支流与派系,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局面。由于地域条件的差异,我国民俗体育可具体表现为“南人擅游,北人擅骑”。例如,狩猎游牧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有“叼羊”“骑射”和“摔跤”等。农耕民族的民俗体育形式就有“舞龙”、“舞狮”、“打草球”和“抢花炮”等。而以渔牧为主的民族形成了“赛龙舟”和“珍珠球”等民俗体育项目。由此可见,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也产生使民俗体育的形式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此外,即使不同的地域有一个同样的民俗体育项目,也可按照南北区域的不同进行划分与区别,如民俗体育项目“舞狮”就有“南师”和“北师”之分。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广泛收集多种形式的民俗体育资源,并以结合实际和用于创新的原则,利用独特的地域优势打造民俗体育课程,以此使学校形成特色民俗体育文化。

(三)加强学术研究

民俗体育的引入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集中体现,因此加强民俗体育的学术研究,为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是引入民俗体育重要的措施之一。

1.学校可以在体育部门设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再借助已成体系的相关资源,在本校中搭建民俗体育的学术交流平台。

2.相关体育部门还要要加强传统体育学科的基础建设, 在此基础上,培养出专门研究和实践民俗体育的人才。

3.除了独立的研究和实践外,学校还要把发展措施延伸到其他形式的资源,比如加强与民间民俗体育人才的联系,以合作的形式开发与创新民俗体育项目,以此让学校的体育课程更具层次性。在其立项课题方面,学校可以持合理的政策倾斜态度,推动民俗体育的研究工作。

(四)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培养对民俗体育的引入起关键性作用。民俗体育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其背后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运动原理,只有为教师创造出更多的培训与实践的机会,鼓励教师投身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教师才能设计出高效和生动的教学方案,使民俗体育更好的面向学生传播。此外,高水平的民俗运动员大都是民间艺人,因此,学校应安排技师与民间艺人加强对民俗运动的交流,使两者多互相学习和沟通,帮助教师纠正不足,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加大资金投入

如今民俗运动发展的制约性原因是资金短缺,学校应该从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出发,关心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状况,加大对民俗体育的资金投入,让民俗体育对体育课程和青少年的运动水平发挥积极作用。加大资金投入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增强对特色民俗运动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优势项目科重点发展,一般项目也要得到切实扶持。

2.改善学校的运动场地,提高设备质量,增加器材种类,为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打好基础。

3、重视活动和比赛这两种形式的重要性,定期组织民俗体育活动,举办民俗体育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民俗体育社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补助。

以上措施的积极实施,能使民俗体育能朝良性化发展,激发出学生和教师对民俗体育的参与热情。

篇9

关键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 学校 民族民间体育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82―04

1 民族民间体育的概念

民族民间体育是指各民族在日常生活、劳动、民族节日、娱乐中,没有高度的组织化和制度化,被大多数人群喜欢且同现代体育在运动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异的体育活动,是各民族通过历史凝聚和特殊的体育文化传承的创建,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追求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积淀形式。

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湘西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有全国共同流行的踢毽子、爬杆、拔河、放风筝、跳绳外,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吉首、凤凰等县市的苗族特别喜爱武术、玩狮子、打苗鼓,每逢节假日都有精彩的表演。苗区矮寨、腊尔山、麻栗场都有传统百狮会,每到这一天,上百头狮子比武献技。俗话说:土家“摆手舞”,苗族“猴儿鼓”,白族喜欢“打仗鼓”。这些项目历史悠久,特色鲜明。苗族武术中的四门派、品字桩、半手棍、棒棒烟、钩钩刀等,是十分罕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族的摔抱腰、斗角、抵杠等,对抗激烈,是意志、力量、智慧的较量。有许多体育项目把文体融为一体,既是体育活动,也是文娱活动。苗族的跳鼓、踩鼓、接龙舞,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三棒鼓,白族的仗鼓、九子鞭等项目,另外还有:射箭、射弩、扭扁担、拉鼓、跳芦笙、舞吉保、脚踢架、穿针赛跑、斗牛、爬坡杆、掷鸡毛球、跳狮子、打泥脚、跳马儿、花棍、踩脚马、抢贡鸡、珍珠球、抵扛、打花棍、划龙舟、斗鸡、打波螺、划龙舟、滚铁环、八人秋、捏落子、板凳龙、骑竹马、猴儿鼓、打草蛇、织麻赛跑、踢枕头、芦笙刀、抱蛋、网鱼、茅古斯、扳手劲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

3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认识局限于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上,使得大量鲜活的体育课程资源未被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结构单一,不能实现人力、物力、环境等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更加缓慢。湘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土家、苗、侗、瑶、白、回、壮、维吾尔、满、蒙古、畲族、布依、彝、黎、佤、仫佬、哈尼、藏、朝鲜、傣、拉姑、水、土、高山、锡伯、纳西、毛南、布朗、僳之、景颇、吉诺、京、善米、羌、塔塔尔、克孜、哈萨克、俄罗斯、门巴、鄂伦春、珞巴、东乡、达斡尔、德昂、独龙、怒、保安、裕固族等50余个民族。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能够得到及时的传播与实践,旧的体育教育模式一直沿用,严重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导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全国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以下简称为《标准》)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没有得到及时的贯彻落实,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及开发与利用,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挖掘整理“国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壮举;是化劣势为优势,扬湘西少数体育课程资源之长的又一创举;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其意义相当深远,实用性相当强,使湘西地区的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更富于知识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并且使学生在掌握地方工作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真谛;培养学生继承发扬地方文化的情感;具备将当地文化、经济、建设和生活融到全民族多元价值趋向的和谐社会,正确对待西方文化价值的价值观,使湘西地区地方体育课程在现代社会教育中发挥它应该发挥的健康育人的作用。在越来越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现实中从新泛发新的活力,为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可以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中得以传承与发扬,为湘西少数民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 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本文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大、中、小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地区14所学校的80名体育教师和1000名学生就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根据本课题的构思和研究目的,结合有关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整理确定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构框架。共设计学生、教师两套问卷,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收回976份,回收率为97.60%,其中有效问卷937份,有效率为93.70%;发放体育教师问卷份80份,收回75份,回收率为93.75%,有效问卷73份,有效率为91.25%。

4.1 体育教师师资状况

通过调查得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师学历情况为:专科占12%,本科占46%,硕士研究生占41%,博士占1%;职称情况为:教授、特级教师占13%,副教授、高级教师占30%,讲师、中级教师占40%,助教、初级教师占17%;年龄情况为:50岁-59岁占10%,40岁-49岁占23%,30岁-39岁占52%,25岁-29岁占15%;性别比例情况为:男教师占72%,女教师占28%;教龄6-15年的占到总数的56%;专职体育教师占到总数的82%,兼职体育教师占18%;学源结构情况为:吉首大学毕业的体育教师占83%,北京体育大学、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毕业的教师占17%。调查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雄厚,但自身所具有的知识技能没能很好的在体育课中发挥出来,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是体育教师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将校外民间体育艺人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充分参与到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来,为湘西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4.2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状况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项目为:篮球、软式排球、健身操、乒乓球、田径等现代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较少的学校开发了高脚、板鞋、秋千、蹴球、陀螺、苗鼓、跳竹竿、摆手舞,并且有许多已经开放的民族民间项目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到常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而是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业余训练、大课间中得到应用。调查结果表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开发利用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资源不太理想。

4.3 体育课程信息资源的状况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教师了解和提升民族民间体育项目运动技能主要源于影像资料自学(占69%),其次向长辈学习了解(占56%)和网络自学(占56%)这2种渠道。学生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的主要是通过老师上课(占27%)、看报刊(10%)、看电视(12%)、电脑查询(10%)这4种途径。调查结果表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师生获取民族民间体育课程信息的途径相对比较单一,民族民间体育知识更新速度较慢。

4.4 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实施标准了解程度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体育教师对新课程实施标准比较了解(占56%),但同时也有一部分老师只是一般了解(占26%)。调查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在业务学习上相对滞后,主动性教差,这不利于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尽量多了解新课程实施标准,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实施体育课程标准。

4.5 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状况

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学校的教学场地设施等到了有效的改善,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设施基本上都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加之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对场地的要求不高,器材制作简单,只要有基本的场地保障就可以开展,因此在场地设施上各学校都不会存在多大的问题。

4.6 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的状况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自然环境优美,许多学校周边都具有山地,小溪、森林、草地、丘陵、沟渠,这些只有山区才有的地质地貌成为了民族民间体育最好的授课天然教学场地,教师可以根据独特的自然环境,科学的筛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使学生在自然、阳光、户外、草地这样优美的环境中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体育教学目标。

4.7 课外、校外体育资源的状况

调查发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被调查学生中70%的学生从不参加课外活动或较少的参与课外活动。这对平均体质偏低的学生来说,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了。调查还发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业余运动队训练和自由活动。业余运动队训练主要有:各学校为参加各类级别所举办的运动会而准备的运动队,主要内容有:田径、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但是也有少数被国家体育总局、湖南省民委、湘西州体育局所指定的少数民族训练基地学校开展了秋千、板鞋、蹴球、高脚竞速、民族健身操、舞龙的业余训练,这表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课外、校外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情况一般,并且不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的要求。

5 民族民间体育进入体育课堂的意义

(1)对于年龄在40岁左右的中年人来说,童年时代那些打陀螺、踩高脚、踢毽子、滚铁环、跳皮筋、跳房子的儿时感觉一定牢牢地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这种感觉是那个时代的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发现的乐趣和创造幸福的源泉。但是随着世界各国文化通过更多途径的相互交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将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既是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弘扬,也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民间项目从体育的角度了解各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在选择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一种延伸,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2)民族民间体育拥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特点突出,在民间长期流传,深受群众的喜欢,同时他所具有的健身价值也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是学生比较喜欢参与的体育项目,把民族民间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也能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毅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当今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面对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民族民间体育中所蕴涵的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向心力,都是许多现代体育不具备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因此让这些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中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一种极好的方法与手段。

6 建议

(1)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具有形式多样、欣赏性强、简单易学、趣味性、健身性强、场地要求低、规则简单等特点,体育教师要积极开发可以进入体育课堂的民族民间体育,但在开发时一定要遵循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各项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地方民族特色,开发好、利用好传统的、民族的、特色的体育课程资源,从而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2)开发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不仅仅是靠体育教师一己之力,还需要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民间艺人参与、家长的帮助和支持,这些都是影响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因素。只有把所有的重要因素凝聚起来,所有的有志之士共同承担起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好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更好的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民族民间体育信息在网络上出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领导就要在制度上鼓励体育教师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加强自身民族民间体育知识的学习,从网络视频上学习民族民间体育技能,再根据体育教学规律把学到的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引进到学校体育课程中去。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应急体适能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许龙成(1980-),男,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拓展培训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体适能评定与拓展训练。(江苏淮安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高职体育教育纳入突发事件应急体适能训练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YB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50-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非典”、2004年春季爆发的禽流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这些事件无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众多同胞的伤亡,在国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不可忘却的记忆。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密集的高校要积极行动,利用一定的课时把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和应急体能教育科学化、常规化,切实把大学生应急体适能课程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来。因此,笔者就目前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自身的观点,并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引入“应急体适能课程”进行了试探性研究,以期更多的高校乃至学校的体育工作者投身于此研究中来。

一、应急体适能课程概述

1.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一词来自英文的Physical Fit? ness,最早出现在半个多世纪前由当时“美国健康、体育、休闲协会”组织和制定的《国家青年适应能力测试》的文件中。1996年美国健康与服务部将体适能定义为“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能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而具有良好体适能的人通常是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劳,以充足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能适应各种突发事件”。

2.应急体适能的概念。近几年,随着全球突发事件的剧增,尤其是汶川地震、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件后,一些学者开始对高校突发事件领域展开关注,而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但就其概念,目前已经出版的体适能教材、专著、体育百科全书以及有关学术文献中,尚未对“应急体适能”概念做出界定。笔者试探性地将应急体适能(emergency fitness)定义为,是指在各种突发事件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大学生身体活动为载体,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应急知识、应急技能、身体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该门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具备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突发事件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应急体适能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面临各种突发事件期间能够熟练掌握应急处理的方法。

二、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依据《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中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急体适能课程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应急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法规。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是国家对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十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从这两个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需要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纳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施行。

3.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课程是实现高校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够满足当今大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突破原先的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并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高校应根据学生兴趣和职业特点开设较为有意义的体育选项科目。而应急体适能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创设模拟的情景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既符合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又兼顾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急素质。当代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急救技能匮乏,造成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大学生仅有的急救知识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取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知识和身心能力的学习过程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而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可让他们从理论学习到分组讨论、模拟演习,再到回顾点评的教学程序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应急素质。

5.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导致的压力下,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譬如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多,长此以往会导致自身适应能力的下降,甚至对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排斥反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应急体适能课程讲授,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应急知识,以及如何运用体育锻炼手段来调节情绪,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预防作用,还能够在应急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1.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具体目标体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顺序加以组合,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的直接依据和评价标准。课程目标按要求共划分为五个领域,分别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具体目标内容如下:(1)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多媒体、情景设置、分组讨论以及模拟演习等教学方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应急体适能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突发事件应急意识,并能够独立地制定应急处理方案。(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锻炼大学生应急逃生所具备的肌肉力量、速度、耐力和柔韧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和机能。(3)身体健康目标。让大学生了解应急体适能水平,客观地评定应对突发事件所具备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身体机能状况,并能够熟练掌握提高应急体适能的锻炼方法和手段。(4)心理健康目标。传授大学生学会在突发事件前期的心理准备、中期的心理适应以及后期的调整方面锻炼自己,并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5)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挑战个人体能极限,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应急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身心适应。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分成两个模块:一是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包括交通事故、人为火灾、抢劫事件、活动伤害、溺水、烧烫伤等项目;二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地震灾害、地质灾害、自然火灾,洪涝水灾、核生化伤害等项目。按照课程形式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程主要讲解基本的应急知识、应急技能和心理适应;实践课主要是通过情景设置、现场演习和分组讨论等环境让学生来亲身体验,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应急所需的身体能力的水平。一般课时安排在两个学期(56个学时左右),第一、二学期分别为基础班和提高班。

3.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育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授课教师,也就是体育教师,他们不仅仅是课程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策划者、开发者。体育教师在具备应急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知识和娴熟技能,但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并不具备,这就需要他们积极参加比较系统的、正规的专业培训后,通过考试合格方可担任此课程的授课工作。财力资源主要是用于投入一次性教学材料和定期置换及维修体育设备的经费。物力资源包括教学场地、器材和情景道具。自然地理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运动场、图书馆、实训室、宿舍、食堂和学校周围气象、水文、地质、地理、生物等有利资源。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阶段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要关节,它是执行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过程。首先要确定课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是体育教学部(体育学院),然后要考虑课程的类型,即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再考虑课程的组织形式,应急体适能课程采用非传统的模块教学法,即理论学习场景布置分组讨论模拟演习回顾点评。课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是否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5.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应急体适能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度、学习态度、应急体适能的理论知识、体能、技能以及心理水平组成。理论知识既可以是试卷形式,也可以是课堂提问形式;体能和技能水平是考核的核心内容,主要有肌肉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身体素质和应急知识、应急救护等技能。

四、结论与建议

应急体适能课程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国内高校首次提出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建议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加强对应急体适能课程的建设和指导工作,加大经费的投入,确保课程得到落实;加强师资培训和训练基地的建设,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健.健康体适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文庠,杜文东,王挺,等.非典期间大学生心态及心理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孟惠平,栾天宇,杨廷哲.突发事件对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调查[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