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家庭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调查显示(见表3),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 in Poor Areas.An Educational System Grappling with Poverty[M].China 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 Report on the Child Development in 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15、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角色要正确[EB/OL].教育互联网,2004-09-18.
篇2
老师如何更有效地纠正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帮助他们适应集体生活,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教学、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
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3
引导语:当今社会,我们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呈如下趋势:①对教育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不仅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会提高家庭教育投资的主动性和投入量.②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明确和具体,家庭教育投资一方面为农村家庭子女就业提供必要的基础,另一方面为子女实现社会流动提供条件,因此,会加大对子女的升学投入.③进一步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会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④时代的发展,家庭优生优育观念的增强,国家对生育行为的制度化,会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抑制农村新文盲人口的产生.⑤在教育投入,教育期望及投资选择等方面会淡化性别和年龄偏好.
一、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数据分析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现在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们未来的历史,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家庭教育的成败关系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这种创造力,使他们成长的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言传不如身教”,换言之,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生活的规范,而一个孩子的成长是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广大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受教育水平相差近三年。在15—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十三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和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仍屡见不鲜。自1994年以来,全国中小学入学率逐年提升,在校生辍学率逐年下降,但是今年在校生辍学率又逐年回升,达到了5.47%。每年约有1000万农村中小学学生因不能升入高一年级而辍学回家。据有关方面统计,从全国计算,即使每年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3%,一年也有100万人辍学,新生文盲仍以每年100万的速度在扩军。数以百万计的没有接受义务教育的人进入劳动者的行列,这不免对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现代化产生负面影响。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目前我国仍有文盲1.8亿人,其中青壮年文盲5000万人,90%以上在农村,70%是妇女。我国每年新生人口200多万人,2000年以来,还只能在全国覆盖约60%的人口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这意味着农村有大量文盲,半文盲人口将长期存在。
二、影响农村家庭教育投资的原因
(一)家庭子女数量对农村家庭教育投入有一定影响.
在各项投资上,独生子女家庭投资所占比例比其他各类家庭投资要高,各项投资基本上随家庭子女数量的增多而呈减少的趋势,即子女数量越多的家庭,家庭的各项投资也就越少,各项投资与家庭子女数量呈一定相关.这一结果符合常理:家长在为孩子进行教育投资的时候,孩子的数量往往会影响他们的投资方式。同时,子女数量少的家庭另有其热衷的投资方式。
(二) 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有一定影响
在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大多数家庭都会做出理性的行为,但在理性之中,也存在着非理性的倾向,也就是存在性别偏好和年龄偏好,其表现为以男孩为重和以幼为重。其次,农村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投资上会采取某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即在子女未升入高一年级时,靠付出更多的经济力量换来子女继续读书的机会,而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独生子女和独子,独女单性别子女结构的家中。
(三)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影响不大
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教育投资产生重要影响。面对被教育制度淘汰下来的学生,家庭是否对其继续进行教育投资,这并不是经济所能解决的问题。大多数家庭的首选模式是送到职业技术学院学手艺,学技术,是想其经过职业培训后再谋出路;其次是家庭为实现其理想的目标,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找到高一级的学校继续读书;也有一部分中,高收入家庭选择的是想办法,找路子,若办不好,只好回家务农,让孩子成为其直接的劳动力。
(四)农村家庭母亲文化程度对家庭教育投资有一定影响
篇4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V州市9所幼儿园的539名3-6岁幼儿,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抽取的幼儿园在类型上有公办园和私立园,在层次上有省一级幼儿园和市一级幼儿园,规模上有20个班以上、10多个班、10个班以下,地域有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覆盖小、中、大三个年级。由父母和班级教师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幼儿的睡眠状况、情绪行为和教养情况,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对少量有典型问题行为幼儿的家长和教师进行访谈。之后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人口学变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父母教养方式、幼儿睡眠及SDQ因子的相关矩阵和分层回归模型,最终建立三者之间的中介模型。考虑到父亲与母亲在家庭教养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因此将分开研究他们各自的教养方式。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收集资料,使用2个自编问卷:《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父母版)》与《学龄前儿童睡眠状况调查(教师版)》。经检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克隆巴赫系数α=0.70,睡眠障碍量表α=0.60,SDQ长处和困难量表α=0.63。可以用做研究。
二、研究结果
1. 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描述统计数据显示,民主型和专制型的父亲教养方式同时有较高的分值,说明父亲对孩子的教养存在两个相反的倾向。而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民主性为主,可见随着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母亲更关注孩子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养更倾向于开明。我们在家庭教养研究中,需要改变家庭教养方式一体化的观念,将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作为不同因子分开研究。
2. 在父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因子中,仅有溺爱型和放任型与情绪行为问题呈显著相关,民主型与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而父亲教养方式、幼儿亲社会行为及情绪行为问题均与幼儿睡眠障碍无显著相关。回归分析后,睡眠问题在父亲教养方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没有得到验证,睡眠问题在父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因子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没有得到验证。虽然样本量有限,但初步分析已经显示,溺爱型和放任型的父亲教养方式更容易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产生负面影响,民主型的父亲对孩子的情绪行为更易产生正面影响。
3. 在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因子中,溺爱型和放任型分别都对幼儿睡眠障碍、幼儿亲社会行为及情绪行为问题显著相关(其中放任型与之呈边缘显著)。溺爱型及放任型的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的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呈正相关;而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呈负相关。此外,专制型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的情绪行为问题成边缘显著相关。可见,溺爱型及放任型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的睡眠障碍及情绪行为问题的产生有直接影响,也抑制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形成。
4. 回归分析后,睡眠问题在溺爱型与放任型母亲教养方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验证,睡眠问题在溺爱型与放任型母亲教养方式与亲社会因子之间的中介作用也得到验证。可见,溺爱型和放任型的母亲教养方式会通过影响孩子的睡眠状况,来进一步对孩子的情绪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篇5
【关键词】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
一、前言
从《小爸爸》到《辣妈正传》,再到《孩奴》以及2013年热播的《爸爸去哪儿》,电视荧屏上满是关于孩子家庭教育的剧情,将家庭教育再次推向了年度的。其次,我们在做社区亲子活动的过程中,经常遇到有家长提出诸如“孩子不听话”、“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家庭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完全处于“没有地方可以去”、“没有专业人士可以咨询”、“没有系统教材可以学习”等“三无状态”。是的,病了我们可以去医院,饿了可以去饭店,放松可以去公园……但遇到家庭问题难以解决时,该去找谁呢?去问谁呢?去哪里可以系统学习呢?国外的家长感叹中国家长真的很可怜。因为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起为国民解决家庭问题和生活问题的“服务体系”,宏观上家长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微观上中国部分家长的不成熟,这种不成熟表现在家长的“内三无状态”:遇到家庭问题时“无知(没有知识)、无法(没有方法)、无奈(无可奈何)”。 既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为了推进荆州市“文化壮腰工程”的进程,更为了了解和认识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在本次专题调查中,下发问卷200份,回收198份,有效问卷195份。通过EXCEL和Spss17.0统计得出:社区孩
子监护主要存在亲子(包括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亲戚或邻居)监护及同辈监护四种类型,而处于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多,中年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教育投资。
二、荆州市社区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社区孩子监护的基本状况
对调查的家庭孩子监护类型作了统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见图一):隔代(祖辈)监护占52.2%;亲朋(亲戚、朋友或邻居)监护占3.8%;同辈监护占1.7%;亲子(父母)监护占42.3%,其中包括单亲监护的家庭。在隔代监护的人群中,还有隔2代监护情况的出现。经调查这些家庭大多经济比较困难,一般都是子女外出务工,留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孩子一起,定时往家寄“家庭抚养费”。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在外消费高,经济负担比较重;②流入城市,孩子上学学费昂贵;③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入学不稳定;④孩子在外地入学易受到歧视;⑤担心孩子在外地生活不习惯等。
(二)监护人文化程度
对调查家庭监护人文化程度做了统计:不识字、识字少的人群占38.2%;小学文化程度占40.5%;初中文化占5%;高中文化占10.5%;大学及以上占5.8%。在孩子学龄期,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统计显示隔代监督在孩子学习上的比例占了31.2%,父母对孩子的监督比例为42.8%。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达到了78.7%。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隔代监护中祖父母或者外公外婆以及部分父母因为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学习很难再给予严格的监督或具体的指导。尤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监护人(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水平)来说,他们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可以说束手无策。
(三)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方面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观念落后占10.5%;教育方法不当占33.7%;教育能力不够20.8%;教育知识缺乏占35%。
(四)教育投资
经过数据统计,我们得出一个比较意外的数字:带孩子参加活动的中年父母(中年得子)人群达到10.5%,他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比老年人和年轻人更注重质量教育,更有耐心去和他们一起成长,在教育投资上也比较注重。
(五)隐性失陪
在统计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有78.52%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但是在进行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却存在另外一种现象―隐性失陪,即爸爸妈妈虽然陪着孩子,但心却不在孩子身上,看手机,打游戏等,让孩子独自在一旁玩,让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被动留守儿童”。
三、建议
在了解了学校所在周边地区家庭及家庭教育的现状后,家长学校的创建成为了荆州市的迫切需要,以家长学校为依托,进行家长教育。
(一)依靠社会力量,成立荆州市家庭教育协会,关注家长的需求,强化服务意识。运用最简洁、亲切、家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家长予以辅导。
(二)构建学习型家庭,成立家长学校,集广大受教育者家长、学习型家长和教育型家长为一体。
(三)拓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互动式、研究性、探究性学习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家庭,充分挖掘和开发多种教育资源。
(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尽量每隔一段时间都邀请学校讲师团进行专题授课,不定期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做专题辅导报告,努力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帮助家长树立辩证思维方式,使家长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看待孩子的成长需求,克服“惟智力论”。
(五)关注弱势群体,以志愿者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扶助活动。例如,在学校或社区适时开展“爱之旅”“、爱在成长中”的爱心帮扶结对活动,经济上捐款赠物,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经常与学生及家长谈心交流,使家庭与学校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作者简介:肖力(1962―),男,副教授,现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工作;
李红(1988-),女,硕士,现从事幼儿行为心理研究。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205-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出现,意味着这一新兴群体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能否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将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长期地、持续地开展下去。当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到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领域,绝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在政府部门的指引下通过不断的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就是如何确保把经验上升为刚性制度?那就是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 一、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涉及社会转型的众多问题,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政府要着力建立和形成留守儿童工作的协调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也要利用各种力量,形成调动各方积极性的社会帮扶机制。同时,还应发挥政府在制度创新和政策牵引方面的优势,着眼为外出务工人员离乡就业解除后顾之忧,农村基层政府应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地方工业,增加农民在家乡的就业机会;城市有关部门亦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待遇,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把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纳入当地公民教育之列,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 二、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形成以社区为主的安全监护机制
乡镇政府应加强辖区内的治安管理工作,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此外,乡镇政府还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跟踪体系,掌握本乡镇辖区内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应对。可以村民小组为中心,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由村委会牵头,各村民小组组织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人组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托管中心,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安全保障。关于托管费用问题,可以采取留守儿童家长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的办法来解决。 三、加大改革力度,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等相关配套机制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虽表现在乡下,但其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却在城里。应尽快改革现行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实行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原则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在基础教育方面应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纳入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在教育财政拨款时纳入预算。要建立健全进城民工子女就学的规范化制度。农民工集中的城市和地区的政府,应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政策,适当降低办学“门槛”,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的新形式。 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设立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利用实施“农村学校寄宿教育工程”的契机,不断改善寄宿学校的条件,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控制和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加强对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指导,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和体系,把留守儿童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五、依法维护权益,形成以家庭为主的亲情关怀机制
篇7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成绩、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父母对孩子的课外辅导和监督以及学习计划等很多方面都与非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区别,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而且平时的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孩子的学习,平时也基本没有时间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知之甚少,对于他们出现的一些情况也不能有效的解决,日积月累就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毕竟孩子年龄尚小,有时候还无法及时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
留守儿童经常都是被临时监护人照顾,但是也会受到家庭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影响,有一些临时的监护人通常对于孩子的照顾都不是很到位,因此就导致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不是很好。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旁,所以他们会比较缺乏父爱和母爱,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这样就会造成孩子的性格上比较孤僻,不爱与人交流或者是自卑,更严重的也会导致孩子产生抑郁症。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错位与缺失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三是单亲监护、四是自我监护。对于农村的留守儿童来说这些监护类型本身就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实际上留守儿童的家庭就已经分散了,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会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出现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孩子的生活、学习还是在心理或者是安全方面都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二)经费不足是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重要瓶颈
因为受到经费的巨大压力,很多学校都无法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落到实处,通常也只是夸夸其谈。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就算实行寄宿的制度,因为住宿条件的简陋和卫生设备的缺失,同时也得不到生活老师的指导,所以情况并不理想;此外,对于老师老说,因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这样一来老师就成了学生们的“家长”,不仅劳力又很伤神,而且都还是义务型的工作,有时候学生的生活环境太差,老师还要为学生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久而久之也会导致老师降低关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热情。
(三)缺乏对留守儿童必要的公共政策支持和保护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教育问题存着在复杂和隐蔽的性质,尤其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就算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这些方面的政策并加以执行,这些问题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效果,因此又会降低政府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积极性。根据目前的情况来说,部分地区关于留守儿童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因为在执行力度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同时由于政策的有效性等问题使得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城乡“二元分割”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对于我国来说,一直都是走渐进式的改革道路,同时我国的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也走这条路。就业非正规化、居住边缘化、生活“孤岛化”、社会名声污名化、发展机会弱化和社会认同内卷化,决定了农民工短时间内不可能贸然采用家庭化的流动方式来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对农民工来说,短期不可能完全城市化,因此他们的子女短时间内也离不开农村。所以,如果城乡体制一直存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将会在长期内一直持续下去。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坚持留守儿童利益优先,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父母应该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作为最主要的目标,一定要尽一切能力支持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工作中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要舍得投资,坚决不能给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影响他们,对于父母来说,他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增强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意识和观念,认识到科学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使得家庭教育的成绩得到显著提高。
(二)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与管理理念
学校应该树立以学校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科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体现出学生们的个人行为方式、心理和情感等。在学校中想要使留守儿童的生活氛围增强,最好的方法就是全面实行寄宿制,这样一来有助于学校为学生们营造出更好的生活氛围。
(三)明确政府对留守儿童的责任
留守儿童同时反映出了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想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出了学校以外还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进行引导和协调,切实的将这个问题解决好。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把那个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只有解决了财政问题才能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四)加快城市化进程,改革乡城流动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篇8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隔代教育问题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On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ZHU Chang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of Education,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Heilongjiang 152061)
Abstract With China's economic sustained development, groups of migrant farmers, seeking economic benefits, resulting in the hollowing out of rural young adults appear.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re has been a huge rural popul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while producing this increasingly become a common topic of concern to the public. This particular phenomenon is accompanied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ts appearance is caused by many factors, but it also brings some of the pros and cons of impact. More than half of China's rural population,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has become a ring underestimated in China's education cause.
Key words situ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1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产生的原因
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时代步伐的加快,一些父母将其子女全权托付给老一辈抚养,由此出现了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的隔代教育或祖孙教育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尚处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①随着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时代步伐的加快,生活节凑的增速,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农村“空巢”趋势不断上升,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逐渐凸显出来。为此该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在一次学者对湖南省洞口县、隆回县等欠发达地区的调查中发现, 隆回县109 万人口,长年外出务工或经商者至少有22 万(2000 年隆回县统计局数字)。与亲子教育的孩子相比,缺少亲自教育的孩子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是其两倍。②由此看来,亲子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2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彼此缺乏长期的的交流,影响儿童性格全方面的发展
由于城镇化的推进,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为了生计长期在外务工,这样就将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隔离。有些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数年都不能与父母相见,他们之间的沟通大多是通过电话。这样一来,孩子与父母缺少有效沟通,他们之间的爱无法传递与表达,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会抵触与父母的交流,这样就会造成恶性循环。长期以来,缺少父母亲情的呵护和行为科学的指导,容易心理健康失衡。同时长时间生活在祖辈身边,祖辈用他们教育他们儿女的方式教育孙辈,或对于他们过分溺爱,不了解新生代他们内心的需求,再加上对于他们性格方面的误区不及时地进行疏导,很容易使他们性格方面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性格扭曲。
2.2 政府和社会对重视不足,弱化了留守儿童的管理
当地政府和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和重视力度不够,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极为不到位,甚至是欠缺有效的管理。同时关于农村的教育:农村的经济落后,对于学校的各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匮乏和教育观念守旧使儿童行为、思想、生活等各方面的教育没有及时得力的指导和重视,缺少具体有效的计划措施。留守儿童正处于系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雏形形成阶段,这时期身心不成熟,自制力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再加上农村村委会等一些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投资力度不够,管理方案与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为此不能及时并适当地约束与科学引导,则极易使其受到不良诱惑,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2.3 留守儿童的监护环境恶化,降低儿童监护效果
留守儿童的监护环境不容乐观。首先在农村祖辈的监护能力不足,这就造成监护质量下降。(1)由于祖辈年龄较大,他们不仅不能为孩子提供生活照料,相反孩子要为祖辈洗衣做饭,这种逆向监护不利于孩子的学习进步。(2)祖辈与孙辈生活的年代不同,尤其在农村祖辈接受的教育较少文化素养较低甚至是文盲,农村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教育孙辈,致使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不能及时了解新生代内心的需求,在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沟。孩子内心的情绪无处排遣和释放,会造成自闭以及情绪暴躁,对孩子身心成长都会造成极大伤害。其次,由于监护方式经常发生变化,使得孩子缺少安全感。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长期疏离父母的监护,在单亲、祖辈甚至一些亲友之间流动监护。孩子需要时间适应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负担。儿童长期对于本该拥有属于他们的关爱和抚慰得不到满足,显而易见的引起了一种心理压力,进而导致儿童在心理产生失落感和性格的孤僻,或是过于顺从,缺乏主见,或是狂放不羁,调皮捣蛋。监护环境的恶化导致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发展问题。
2.4 家庭教育缺失,削弱儿童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家庭是儿童从小到大不可缺少的成长驻地。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指导者和引路人,父母的亲子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的培养和思想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现在由于农村教育综合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受教育现状的影响,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一些落后观念,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③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环境的落后与思想观念的保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因循守旧。祖辈因教育观念的滞后与教育能力的匮乏,不能辅导孩子功课,不能带给给孩子创造浓厚的家教理念和帮助孩子形成科学的学习策略。农村留守儿童本来视野就不够开阔,再加上陈旧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心智的开启、好习惯的培养、对事物的认知都落后于非留守儿童,当然更落后于城市儿童。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长大后,很难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他们会辍学进城务工,给农村教育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3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的路径
3.1 加强留守儿童和父母的沟通
父母在儿童的心理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亲子关系和早期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与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④首先提到的是父母是儿童的应有监护人,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及时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及时地因势利导,通过亲子互动辅佐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利用更多的接触机会,加强与孩子的内心沟通与了解,建立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使亲子互动始终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其次,父母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良好品德和综合素养来感染儿童,即使长时间外出务工,利用空余的时间教导孩子,端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的思想,在孩子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孩子自觉地以父母为榜样监督自己,鞭策自己。为了能够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监督其学习,外出打工的父母还要关心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定期与学校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动态。使留守儿童通过各种形式能够体会到远在外面父母的关心。
3.2 加大政府和社会重视和管理力度
加大政府基层管理,强化政府职能,在解决农村问题是是至关重要的。在城镇化演进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党和国家的现实问题。如今在城市化过程中派生的隔代教育问题又要亟须解决,其中从问题的根源寻求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政策引发的。为此政府部门就要加强对农村的建设,从根源出发解决农民的生存生活问题,加强经济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同时在户籍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入手,保障农民的权利和权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保障农民的经济生活减少外出务工人员,进而使留守儿童得到父母更多的照顾和关心。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大对于农村的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的财政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平等地享受城市教育。政府基层部门优化政府职能在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辅助。
3.3 创造安全和健康的监护环境
学校也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进行教育,使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和师资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同时学校也要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针政策,针对留守儿童有目的采取各方面的教育措施,比如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一帮一”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扫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问题,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意识。 村委会也可以为安全和健康的监护环境的创建贡献力量,对留守儿童家庭加大帮助力度和工作力度,及时关心留守儿童家庭的动态,做出扶持工作。
3.4 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任何个体的成长都不能脱离家庭。家庭教育是透过亲情、家庭文化、亲属关系等维系的,以教养幼儿为中心的活动,家庭中的成年人、老年人都因这种教养活动产生持续的变化,带来种种“异质性因素”。在“给予”和“爱”的基础上,融通彼此之间的“异质性因素”,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更大意义上的“给予”和“爱”,将对个人的关怀推广开来,不单纯固守在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和关注上,而能扩展到对整个家庭成员的关注,甚至对全社会的关注,这样更有利一个良好家庭氛围的形成。父母与孩子经常地疏通感情,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与发展动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作为家长的,包括父母和祖辈父母,他们彼此之间对于孩子问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隔代教育的最终价值在于实现共同成长。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角度地给予关心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 段成荣,杨舸,王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学海,2005.
② 范方.欠发达地区的亲子教育缺失与问题行为.教育评论,2001.
篇9
1.家庭教育内容片面,与子女缺少情感沟通
家庭教育应当以德育为导向,以智育为支撑,同时结合“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笔者的调研中,近80%的农民工家长将智育理解为教育内容的全部,将分数的高低视为孩子成长的“晴雨表”。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有着不切实际的教育期望,给孩子造成思想压力,不利于子女良好性格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此外,许多家长不善于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导致子女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爱与支持,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2.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欠妥,重言教而轻身教
部分家长强制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过分干涉子女的自由,不懂得换位思考,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相关报告显示,当孩子学习成绩下降或犯错误时,66.8%的父母只是简单地给予惩罚,只有33.2%的父母会给孩子讲道理、分析做错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此外,多数农民工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0%的农民工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超过20%的农民工父亲在孩子面前打牌、赌博、夫妻吵架。子女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中,难免感染上某些不良习气。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成因
1.家庭内部因素
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所增加,但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大大制约了他们对子女教育资金的投入。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在服务、制造、建筑领域就业,过长的劳动时间和过高的劳动强度,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家庭教育上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据统计,14.5%的农民工每星期检查、督促一次子女学习,9.1%的农民工每半个月一次检查、督促子女学习,而23.6%的农民工一个月一次或从来不检查、督促子女学习。可见,他们与子女的交流时间很少,再加上由于工作变动带来的家庭流动相对频繁,久而久之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隔阂,子女对父母的认同感、家庭归属感逐渐丧失,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外部环境因素
首先,学校与家长缺乏合作和沟通。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和制度条件的制约,农民工子女很少能进入到公办学校就读,多数只能选择民工子弟学校,而民工子弟学校受到办学资源限制,难以像一些公办学校一样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联系制、家校短信互通等常规联系制度,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桥梁,致使家庭教育质量低、效率差。另一方面,在公办学校就读的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有的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影响到教师个人的业绩考核和班级声誉,使很多教师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勉强接纳后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有不平等对待,也不愿花心思找家长谈话。其次,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关注偏少。一是社会大众传媒关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节目和报道少,出版行业几乎看不见有关宣传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书籍,使得想要了解家庭教育的农民工家长缺乏学习的渠道和方法。二是从学界来看,虽然我国在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但大多集中在义务教育、教育政策等方面,关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具有系统的理论研究了。三是各社区组织、街道办事处、妇联部门等未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帮扶的功能。在开展各色各类的社区活动中,很少看见以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为主题的宣传讲座或帮扶农民工家庭的公益活动。最后,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工作投入不足。尽管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是户籍、学籍的限制以及高考设限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根本保障。学校教育工作难见成效,势必影响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同时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和指导不够多,支持力度不够大,有关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专项帮扶项目尚未落实,农民工家长学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忽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性,政府还需进一步采取推动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相关措施。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强化各级政府职能,为农民工家庭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从根本上拆除制约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同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力度,重视广大农民工的民生工作,为农民工家庭教育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其次,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家庭教育目标的有关条文,强调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子女健全人格、学习做人的重要性。可以考虑将家庭教育纳入法制轨道,进行专项立法,制定一部《家庭教育法》,与《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起规范我国的基础教育。通过立法形式,使全社会形成关心家庭教育、重视家庭教育、支持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而地方政府应当依据各地条件,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办多类型的针对农民工的家长学校,组织家庭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及志愿者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定期开展讲座,引导家长确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再次,由地方教育部门拨款,投入经费支持组建“农民工家庭教育”的专项课题研究组。几年前,北京红枫咨询中心针对农民工家庭教育,设计了“每日家教三个10分钟”模型并配套编写了《农民工家教手册》,通过家长课堂、入户辅导等形式,具体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掌握科学民主的家教方法。各地研究小组的专家学者可以就此模型展开深度调研,加以区域推广,将调研成果运用于实践指导。
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更新家教观念与方法,营造民主和谐的家教环境
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础。农民工家长对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视程度却远远低于对孩子的关注,尤其是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电”。这就使得体现家庭教育特点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积极作用大打折扣,也不可避免地在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上产生偏颇,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障碍。首先,家长可通过读书看报、听广播、看新闻等方式的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储备,增强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需求方面的了解;注意学习文明的言谈举止,加强自我约束,以身作则;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养和行为习惯,提高理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尽可能抽出时间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培训与辅导,通过各种支持平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通过家长整体素养的提升来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再次,注重与子女间的情感沟通,学会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不要局限在学习成绩的关心上,应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要多留心他们在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对子女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给予引导;多站在子女的立场考虑问题,尊重子女的想法,这样子女才能敞开心扉,家长也能真正了解子女内心的所需所想。
3.发挥学校优势,密切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学校完全有必要利用这个优势,建立家校合作制度,多渠道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帮助农民工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通报学校情况、子女学习情况,以便家长能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计划,配合做好家庭教育工作;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接待日、开通家教咨询热线、建立“家校通”网络等形式,提供家长与教师之间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各色各类的家教指导活动如开办家教培训班、举办家教经验交流会、发放家教读物等,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学校还可根据条件开设时事政策、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讲座,帮助家长提升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营造积极的家教氛围;教师在对农民工子女的家访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潜能,帮助家长明确家庭教育责任、端正家庭教育方向,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了解子女在校情况的同时,注意把孩子在家学习、生活和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反映给教师,使得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进而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实施教育;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要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解答,结合孩子自身特点,与教师共同商讨教育策略。
4.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筑农民工家庭教育的援助网络
社会(社区)教育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帮扶的功能。首先,以社区为媒介,建立和完善社区帮扶农民工家庭机制。社区应与学校、各类民间帮扶救助组织、教育咨询机构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农民工家庭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和有关咨询。其次,在农民工家庭较为集中的区域,创建家教工作室、家教服务中心、亲子学苑等社区家庭教育指导载体,广泛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工家庭教育活动。比如开展公益性质的家庭教育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讲座,让农民工家长协同子女学习;组织家庭才艺比赛、文明先进家庭评比,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动员一些城市家庭自发自愿地帮助农民工家庭,社区还可以组织召开家庭教育经验研讨会,以城乡家庭结对的形式,互相交流教育心得,取长补短;开展“志愿者进农民工家庭”的关爱家庭教育行动,组织家庭教育专家、学校教师、心理咨询师、大学生等共同参与,可根据需要分为改善亲子关系小组、纠正教育观念小组、更新教育方法小组、学业辅导小组、心理咨询小组等为农民工家庭进行专门具体的指导与帮助。
篇10
〔关键词〕 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2-0004-05
一、引言
国外学者关于离婚问题研究的全面展开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离婚率与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随着整个社会向后现代化迈进,社会的流动增强,抑制离婚的社会约束力逐渐减弱,家庭传统功能逐渐弱化或被剥离,离婚率上升[1]。
国内有关离婚问题的大规模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多元主义文化的不断涌入,后现代婚恋观影响着越来越多城市青年的婚姻态度,成年男女逐渐改变家庭本位的价值理念,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国内学者对于离婚原因的解释带有明显的社会历史性,李银河认为离婚主要是由于婚姻基础不牢,婚后一方或双方发生过失、性格不合、性生活不和谐。叶文振、林擎国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择偶观、家庭观、性事观和离异观的变化影响着离婚率的高低。徐安琪则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离婚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并在其《离婚率的国际比较》一文中指出:三十年来,中国家庭的离婚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伴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子女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整个社会由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转型过程中,关于离异家庭问题的研究主题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从最初法律层面的子女看护、抚养权及教育供给等问题的探讨,转向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及社会化问题,而教育困境作为研究主题的探讨还尚显不足。教育本身是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发展性资源,而离异家庭子女受到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等的因素影响,在处理与父母、老师以及同辈群体的互动关系时,容易产生困惑和适应不良。本文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应用于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生态系统的改善,以青少年教育困境为切入点,寻找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引导离异家庭子女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适应不良,实现个体的健康成长。
本文所指的离异家庭泛指因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及父母离异后再婚重组的家庭。这类家庭子女的教育困境,特指离异父母的自我教育欠缺、青少年面对不良教育生态时的处理不当以及学校作为施教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离异家庭学生特殊性的困难。这三种问题的处理直接影响到离异家庭青少年在面对不同教育生态时的心理和行为,不恰当的教育互动导致了失败的教育结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解决的新视角和新路径。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
社会工作中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理论的分支,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个具有整合意义或折中主义的社会工作理论,它是用于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2]。该理论把人成长的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看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各系统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3]。
个人的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因此,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问题需要从整个教育环境系统中加以考察,注重分析家庭、学校、社区等生态系统如何与离异家庭及个人相互作用并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强调揭示在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对青少年整体发展的重大影响。在学生的教育场域,个体的教育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教育因素构成的功能性整体,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及社区等社会系统。人在教育场域中,与各种生态系统进行互动。个体的成长发展既受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个体同时又以自己的方式对各种教育环境做出反应。根据社会生态理论的观点,可以将教育场域的系统分为微观的学生系统、中观的家庭、学校与社区系统及宏观的社会系统,本文分别从离异家庭青少年本身、家庭与学校及社会四个层面来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所面临的教育生态。
(二)离异家庭青少年面临的教育生态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导下,分析离异家庭青少年所面临的教育生态,需要从离异家庭青少年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系统中挖掘其所面临的教育困境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良性互动的社会支持系统,为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的解决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互动平台。
1.青少年个体的认知偏差
近年来,学者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这也是解构主义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应用的一种新视角。离异家庭子女要正确认识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社会身份,他们拥有着同完整家庭孩子同等的享受家庭及社会教育资源的权利。青少年身上的“问题”是被他周围的关系,通过社会互动体验和内化的结果。青少年认识到问题不是他自身的,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是被他人建构的[4]。离异家庭青少年建立自信、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实现公众对离异家庭孩子去标签化的根本途径。
不可否认,离异家庭因婚姻失败承受着生活和精神上的极大折磨,家长的不良情绪状态必然会对子女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引导青少年从后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中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而克服和消除家庭结构不完整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纠正离异家庭子女认知偏差的重要途径。
培养离异家庭子女应对社会风险因素的能力,搭建个体积极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纠正离异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偏差,是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2.家庭系统中离异父母的教育主体责任缺失或不当
家庭教育是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但现实生活中家长的教育方式却让人不敢苟同。“溺爱型”的离异父母因对孩子存在愧疚之心,想尽办法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以弥补对孩子爱和教育的缺失;“放任型”的家长则认为孩子只要不闹出“大乱子”,给孩子最充分的自由,有逃避教育责任的嫌疑;“专制型”的离异家长则会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所有的行为都必须指向学习成绩的提高,孩子在沉重的学业和心理压力下,心理及行为问题频发。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状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也是导致孩子各种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
此外,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把教育的主要责任归咎于学校,他们害怕面对和承担孩子教育失败的结果和主要责任。父母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认为孩子成绩或者行为不理想,责任主要是在学校教育的不当。这种教育观念直接导致学校老师陷入教学两难处境,学校本身是知识传授的主要单位,家庭才是孩子性格塑造的主战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及人格的塑造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是导致青少年教育困境出现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离异家庭从家庭解体到重组家庭或者处于单亲状态,父母双方都在不断寻找新的生活机制。父母由家庭功能解体到寻找新的社会适应方式的生命历程,孩子才是最有发言权的见证者。因此,离异家庭的父母应该和孩子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将孩子排除在自己的婚姻关系处理之外。家长应该打破对孩子情感忽视或搁置的惯性思维,接受孩子也是自己婚姻关系中的重要参与方,对自己的婚姻有参与表达的权利这一现实。“合作伙伴关系”是改善与修复青少年与成年人关系的明智之举。成年人不再扮演青少年的说教者、监督者及对立面,而是以理解者、倾听者、陪伴者的角色与青少年同行[5]。这也是实现离异父母与孩子之间真正的情感接纳及良性互动的关系形式,有利于青少年的积极健康发展。
3.学校系统中离异家庭学生的问题搁置
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失或者不当使学校教育面临尴尬的处境:一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德育渗透力量明显不足;二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实施收效甚微;三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面临巨大的压力[6]。
另一方面,家长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出现发展到今天,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其建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有效链接的目标。目前,社会对于家长学校教育的意义尚没有形成共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常把家长学校等同于家长会或视为可有可无的机构[7]。
离异学生在面对家庭和学校课业的双重压力下,极易出现偏差行为,而离异家庭中的父母多忙于处理自身各种情绪和事务,能够陪伴和教育孩子的时间甚少。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教育”时代,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理念,家长不能及时地与学生保持同步,更不能在处理学校课程作业等方面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不能达成一致。
4.对离异家庭青少年污名化的社会系统
社会还未形成有利于离异家庭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离异家庭青少年受社会的污名化影响颇深。
一是家庭内部,基于问题视角处理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的不当。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倾向于认为婚姻破裂已经给孩子带来了沉重伤害,孩子是处于心理状态不佳的问题孩子。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缺乏自信会严重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塑造和积极心理情绪的体验。
二是社区层面,孩子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被父母疏远而害怕孤独,这时候社区里的同辈群体是离异家庭青少年情绪宣泄的主要对象,而现实生活中,社区玩伴更多对离异子女产生排斥心理,导致青少年不良情绪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
三是学校层面,学校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离异子女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同辈关系更多,因此,很多离异学生为了逃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选择独自一人,把所有精力用于学习功课上,因为成绩的突出表现,可以换来周围环境的赞赏,弥补内心情感的缺失。这也是离异学生常常在学业成绩上优于他人,而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出现障碍的原因。
四是社会舆论的偏见影响。现实生活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抗击风险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他们在面对危机情况和外界事物的刺激时,有着完整家庭孩子所没有的独立和坚强,他们知道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虽然也有部分离异家庭青少年会出现偏差行为,但是我们更应该审视那些经历过父母离异等重大家庭事件而仍然能社会适应良好的青少年。另一方面,大众媒体对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报道主要是负面的,受害者、缺失者、越轨者是三个被高频报道的标签词汇[8]。社会环境越开放,社会信息越透明,社会舆论的偏见对离异孩子的影响越深。公众习惯用有色眼光看待离异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幼小的年纪就承受着父母失败婚姻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其弥补不足,创建有利于离异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环境。
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上述关于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维度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是必要且重要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处理离异家庭问题特别是青少年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专业优势。
首先,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依靠家庭、学校或者社区某一方面的努力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离异子女面临的复杂多样的教育问题。家庭、学校及社区是不同的教育场域,而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专业实务技巧可以很好地满足离异子女不同教育场域的特殊介入方法需要。帮助离异子女形成在家庭内部、学校及社区环境中良好互动的沟通机制,从而解决离异子女自我偏差认知和行为问题,促进青少年积极发展。
其次,社会工作强调“助人自助”“平等”“接纳”“增能”等价值观,注重对人的接纳和尊重,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成长和改变的潜能,这对于离异家庭青少年来说,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更能激发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克服人际交往的恐惧,接纳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增强自身抵抗外界压力的能力。
再者,在青少年教育问题上,家庭、学校及社区更多地关注孩子成绩的提高,而忽视青少年个体发展的需要。离异家庭子女更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他们渴望被关注,渴望能保护好关系亲密的家人及朋友,这也是由离异子女爱的缺失感所导致的。“赋权”“增能”等社会工作理念和模式能很好地满足离异子女渴望独立的需求。整合个案、小组及社区工作三大实务模式,为离异家庭青少年搭建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个人―家庭―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解决。
四、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
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的具体实务模式众多,本文主要选取比较有可能适用于离异家庭青少年教育困境解决的服务模式进行简单介绍,分别是青少年的叙事家庭疗法、学校层面的师生互助小组,家庭层面的家庭教育辅导及社会层面的社会支持网络搭建。本文尝试将各个模式的基本论点和离异家庭青少年的教育问题结合起来进行阐述,探索离异子女教育困境的解决途径。
(一)青少年个体层面――叙事家庭治疗,挖掘不良教育困境体验
叙事家庭疗法是叙事治疗领域的新方法。它认为“叙事”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基本形式,人们会对他们经历的事件进行选择性的讲述,而人们的叙事行为是为了表达个性和建构生活。该疗法要求社会工作者将案主置身于整个家庭系统或家庭情境中,把案主的问题看作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问题,通过分析家庭系统找出导致案主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9]。该疗法注重分析案主的故事叙述中未曾注意或被遗漏的片段,通过案主的自我叙事将问题外化,使人和问题分开,帮助案主积极建构新的自我认知,提高其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离异家庭青少年对于家庭、人际交往及社会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通过青少年的自我叙事,社会工作者可以发现在面临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中的各种情境时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困境体验,同时注意记录青少年在自我叙事时的内容选择和场景选取,从而找出教育生态系统中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教育环境,挖掘青少年内心的真实体验状态。
此时,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从观察者转为参与者,积极鼓励案主的叙事过程,引导青少年解构并重新建构积极的教育体验,树立对自身、家庭、学校及社区的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能够勇敢面对不利的教育环境因素,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及成长态度。
(二)学校层面――师生之间的小组互助及自我觉察
互惠模式又称“互动模式”或“调解模式”,是小组工作的主要理论模式之一,该模式认为在助人过程中要尤其注重个人子系统和整体系统(小组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强调依靠群体的力量以及互助支持系统的建立。互惠模式下,成立师生之间的互助小组,如家庭离异学生的学习困境小组、人际交往困境小组等。小组成员选取离异子女比较多的班级,将具有相同教学困境的老师和离异家庭学生召集起来。在这些基础上通过初步的小组游戏互动,筛选出那些教学困境异质性较高的教师,而学习困境同质性较高的离异家庭学生。这样选取组员的目的是探索不同教师对待家庭离异学生问题的不同教学方式,以及可能面临的教学困境,促进师生双方的自我觉察,在动态的小组互动中及时调整各自的互动模式,增进师生感情,实现教育目标。
在小组辅导过程中,家庭离异子女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师的教育行为,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模式。离异家庭青少年在与小组其他成员的互动中积极塑造自己的行为并自觉适应环境。此外,离异家庭子女学习困境同质性小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小组成员的经验共享,共同探讨教育过程中不良的情境体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更能看清自己面对同类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实现情感共鸣,寻找自我调整的方式。互惠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案主的助人自助,有利于增强小组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但是,对于个别情况较为特殊的小组成员关注不够,工作者所能提供的专业服务有限,这也是互惠模式的不足之处。
(三)家庭层面――专业的家庭教育辅导,掌握教育规律
教育是一门科学,孩子成长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家庭教育是实现青少年教育目标的根本。首先,教育规律和教育科学知识并不是教育从业者的专属,解决家庭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向家长普及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其次,离异家庭父母的家庭关系辅导,家庭的产生、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离异父母应该学习婚姻家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识本身家庭发展状态的根源,掌握家庭发展及青少年成长规律,从而更好地处理婚姻关系及子女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辅导作为解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具体实施层面,针对不同教育问题需求有不同的教育活动设计。如学校可以根据家长的不同需求,举行专家专题讲座,鼓励家长参与研究家庭教育;建立家教咨询站,安排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资深班主任等为家长答疑解惑;设立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观摩教育教学活动,直观地了解学生班级互动情况;也可以教师与家长一起编写家庭教育指导小手册;通过网媒、纸媒、校刊等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方法等[10]。
(四)社会层面:推进家长学校建设,构建良性的教育生态网络
在现有制度和条件下,家长学校的办学更多地还是依靠校方,办好家长学校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为保证家长学校的正常运行,政府应该出台规范的家长学校管理政策,推动家长学校学员管理、教师管理、家校合作等制度的完善,确保家长学校实施的师资、财力和物力充足。
再者,学校应该为家长学校输送优质师资,并提供家长展示平台。学校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实施载体,邀请资深家庭心理辅导师,搭建离异家庭亲子活动的平台,向公众展示离异家庭成员在活动中展现的自信与乐观,增强离异家庭自信力。离异家庭的父母应该克服内心的自卑与恐惧,从失败的婚姻状态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这也有利于离异家长与完整家庭父母的沟通,在学校教师的引导下,使离异父母看到自己的教育责任,向其他家庭学习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11]。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徐新.家庭社会学导论[M].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2]文军.西方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师海玲,范燕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阐释下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4-97.
[4]蒋灵娟.从问题视角到优势视角――培养案主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模式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2):17-19.
[5]田国秀.建立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的思考[J].前线:实践思考,2013(5):75-77.
[6]燕代春.家庭教育缺失状况分析及学校作用初探[J].新课程研究,2009(157):164-165.
[7]李季.家长学校发展:问题、对策、创新[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29(4):1-8.
[8]田国秀,胡蝶.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媒体形象:偏见与纠正[J].人文雅致,2013(3):117-123.
[9]莫小枚.叙事家庭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16,35(6):49-52.
[10]雷健红,卢静.谈初中生家庭教育辅导工作[J].中学教学参考,2009,4(12):127-128.
[11]梁涛.家长学校:通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致性的路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