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现代教育;问题
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句俗语更是验证了小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基石。国人的受教育程度对整个国家的将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的智慧与能力是通过经验和阅历逐渐形成的,而不是一出生就赋予的。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被当成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环节。学校应对现实状况时绝不能单纯凭借制度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而是必须让教育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及家长的心中。下面笔者将浅析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是联系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各方面品质的塑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阶段不仅仅是教育的基础,它还影响着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将来。但是,目前的小学家庭教育却有着极为严重的问题,这对极大的阻碍了小学生的发展。孩子具有优秀的学习成绩,能进入高等学府,具有不菲的收入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而正是这种心愿导致了家长秉承着不打不成材的理念,丝毫不关心这种理念对孩子造成了怎样的伤害。教育方式的差别会导致教育成果千差万别。教育孩子时必须坚持相同的教育态度,不能过于疼爱。和非独生子女不同的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往往会产生教育态度相异的状况,因为是独生子女,所以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中的部分教育者会偏向独生子女,从而导致对其的教育不了了之。这种不同的教育立场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溺爱心理进行克制,使孩子能够在遇到艰难困苦时锻炼自己,如此才是真正的关爱孩子。
2养成教育问题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必须使小学生树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行为意识。
2.1小学生素质教育:
目前很多小学生对于各种行为准则都背的滚瓜烂熟,但是却在公共场合乱写乱画、乱丢乱扔;也有很多小学生在学校以雷锋为榜样,回家后却把所有的事都推给父母完成。所以,针对以上情况,必须利用合理的教育模式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培养学生“小时从我做起”的能力。从爱护花草树木到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从穿着合体到在校内向老师打招呼等等。以上所有事情虽然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可却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
2.2小学生行为教育:
小学生的行为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让小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发展。对小学生进行行为教育必须要做到坚持不懈。培养一个好的行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训练的结果。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而养成好的习惯又离不开时间。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忍耐。部分老师在纠正学生的坏习惯时极其缺乏耐心,往往几次还没更正过来就放弃了。殊不知只有锲而不舍的对其进行锻炼和教导,才可能完全的改掉这个不良的习性。例如上课爱开小差,作业完成不及时等坏习惯,它的形成绝非只有两三天,让学生立马矫正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纠正和指导,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2.3家庭学校双项教育问题:
在进行小学教育时必须联合社会与家庭的力量,创造养成与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由于家庭和父母是学生的启蒙学校与启蒙教师,因此家庭氛围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某些家长向老师反馈说自家的孩子自己不会收拾东西,每天的作业也完成不了,只会呆在家里玩游戏等等,想让老师对其进行教育。这里要说明的是教育并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家长不能认为让孩子在学校自己就可以坐视不理了。家庭与学校两者是学生日常出入的主要地点,在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时必须将学校与家庭紧密结合,共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生活中经常发生以下事例:学生A因为无法承受过低的考试成绩而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学生B因为小事与家长发生争吵而不知所踪;学生C由于没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而自暴自弃等等。以上事例无一不说明学生的内心其实非常脆弱,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当今的独生子女身上。我们的人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可能也会经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各种挫折会接踵而至。所以,我们必须要着重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勇于面对生活。
3结语
总的来说,在进行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家庭与学校结合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来进一步增强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教育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持之以恒且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另外,对于学生的不良习惯也需要家长与老师对其进行不断地纠正。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够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材是老师与家长共同的目标,只有家长与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增强小学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小学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徐岩.试析小学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221.
篇2
总起来看,有关“交往”、“教育交往”、“教学交往”等的研究涉及以下一些关键词:理解、意见一致、互相来往、沟通、情感交流、人际往来、语言、对话、讨论、争论、倾听、主体间性等。综合以上这些关键词,笔者认为,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交往活动的参与者或交往主体(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等)之间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情感交流和为达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我们可以将教育交往的这一含义或本质规定演绎为以下几方面。
1.语言中介性。社会交往的媒介或中介多种多样,有物质性中介、精神性中介;在诸多中介性因素中,教育的文化性、发展性决定了教育交往的主导性中介因素是文化性客体——语言。语言作为教育交往的中介,它应是动态的。这是因为教育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外显的“实际的人际交往”,①这也就是说教育交往是直接现实的,具有动态性。教育交往的动态性,决定了其中介是语言的运用——言语;只有语言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产生“互相来往”、有来有往的交往关系,才产生教育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交往。在教育交往过程中,交往参与者不是把言语当作一种事物来经验,而是当作人的行动的结果来解读,获得解释性理解;将言语作为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并领会、理解彼此言语表达的思想、情感,交往者以言语为中介建立起表达、对话、领会、理解的亲密的交互关系。
2.主体性。在“交往活动”、教育交往活动中,尽管存在中心式的“主体-客体”关系,但这种关系是蕴含于“主体-客体-主体”关系中的,中心式的“主体-客体”关系只是作为后者的一个环节,这也即“交往活动”、交往关系更为本质的是非中心式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或“主体间性”,是“主体间际关系。非中心式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关系赋予交往者主体性,交往关系是交往者都作为主体,自主地介入的对话、讨论、交流的关系,具有自主的话语言说权力。交往者主体性的发挥是言语发生、言路畅通、交往成功的前提。交往者主体性更大程度的发挥,更加解放、自由,也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的实现过程中实现的。
3.目标导向性。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是教育交往之所以发生的缘由和存在的根据;教育交往以一定的教育目标为指向,受一定的教育目标的规范,教育目标的指向即为教育交往的导向。就教育交往的中介来看,教育交往中的各类言语,如工作性言语、非工作性言语与交际性工作言语等,都不是随意的,都不应是无中心指向的话语;相反,教育交往的中介性言语都有其目标方向,否则,言语就是非教育性的,就不成为教育交往的中介。
4.情感精神性。与任何言语一样,教育交往的言语,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表达,而且负荷着言语者丰富的情绪、情感,折射出教育交往者的情感、意志、人格品质、人格样态,因此,教育交往的过程不仅是言语的知识信息的表达、倾听、领会、理解的过程,更是交往者“精神的相遇、相通”②的过程,更是交往者彼此受言语负载的情绪、情感的熏染、人格感化的过程,交往者的“精神世界在对话和理解中接受洗礼和启迪,”③因而以语言为中介的教育交往“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性的关系,”④人们“……通过交流建立起自我与自我间的纽带,并充分意识到,……如果缺乏这样的纽带,他的生活就将彻底地非精神化,就会变成一种单纯的功能。”⑤知识信息和情绪、情感、意志等共同构成作为教育交往的中介——言语的本质性结构要素。
5.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非制度化形式的教育向非制度化形式与制度化形式的教育相结合的转变。当代,非制度化形式教育的边界日益收缩,制度化形式教育的疆域不断拓展,制度化形式的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形式。与之相应,教育交往经历了由日常交往形式向日常交往形式与非日常交往形式相结合的转变,并且非日常交往形式日益增加,非日常交往形式或体制性的制度化交往形式成为教育交往的主要形式。但制度化教育的拓展、非日常交往形式的增加,并不意味教育、教育交往能与生活世界相脱离,教育、教育交往的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交往的基础,教育交往应融入生活世界,以生活世界的意义、价值为自身的意义、价值,生活世界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价值的整体诉求应是教育交往的诉求。也只有建立在生活世界的整体诉求基础上的教育交往,才能建立起交往主体相互理解的背景,交往才具有沟通性。完整地体现教育交往本质规定的教育交往,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目的性价值,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其工具性价值体现为:在交往中,交往主体彼此间“建立起沟通性的共同环境”而增进相互理解,从而为教育任务的完成提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背景,建立起教育活动顺利展开的平台;同时,教育交往也应是交往主体彼此都“获取发展‘素材’的一种方式”。⑥目的性价值体现为,教育交往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文化化、个性化的实现过程,因而,增进教育交往本身是教育的价值、目的追求。
二
我们言说教育交往的缺失和阻隔,一则意为教育交往的匮乏、空白,但更多地体现为教育交往的本质性改变,出现了与上述教育交往本质规定相背离的非本质性的、异变性的交往形式。其典型症候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直接交往的减少,间接交往的增加。交往可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前者是声情并茂、形神兼备的交往主体“同时在场”、面对面的交往;而后者虽是交往主体同时在场,但却是声与情、形与神分离,交往主体的一方隐去了的交往。相对于间接交往,直接交往更具交往性,“因为只有在我们与人类的直接交往中,我们才洞察人的特性。要理解人,我们就必须在实际上面对着人,必须面对面地与人来往。”⑦现代教育交往的一个显著症候是师生之间的面对面、直接言语的交往在减少,而传输文字符号、图片、图表、图像信息等的间接交往形式在增加。在间接交往的过程中,突现在主体面前的是视屏、屏幕等界面,而交往主体另一方虽然在场,但却隐而不现,处于失语状态;真实的交往主体成为虚拟化主体。视屏、屏幕等屏蔽了交往者之间情感的丰富性、真诚性表达,阻隔了交往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
2.“点对点”式交往的减少,“点对面”式交往的增加。如果我们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看作是“点对点”式交往,而将教师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交往看作是“点对面”式交往的话,那么,当今在教育交往中出现的一个典型的症候是:“点对点”式交往在明显地减少,而“点对面”式交往却在显著地增加。与“点对面”式的交往相比,在“点对点”式交往中,由于“eyetoeye”、“接近呈现”理解、“相互包含在对方的生平情境之中”⑧的机会更多,因而交往主体彼此间更易于进入知、情、意的整体性投入,人格精神的整体性际遇的深入交往状态,因此,交往参与者之间的“点对点”式交往越多,越有利于彼此间的精神充盈、人格的成长。“点对面”式的教育交往更多地限于如阅读网页目录那样,交往双方还未能解读“目录”下的具体内容;也许交往双方都曾试图深入彼此的心扉,但呈现在交往者面前的是“此页无法打开”。
3.交往的情感成份的减少,非情感性成份的增加。情感是联结交往主体的纽带,同时,获得一定的情感、精神的满足也是人们之所以交流、沟通的重要目的;以高尚的人格,积极、健康的情感来影响人,更是以培养人、发展人为本质依归的教育活动或教育交往活动的重要目的。但就现代教育交往来看,交往中的情感成份在减少,而情感淡漠的交往或完全祛除情感性成份的交往却在显著增加。正因为交往情感性成份的减少,因而教育任务完成之时,往往也就是教育交往结束之际,教育交往成为即时性的、“露水式”交往。
4.体制外交往的减少,体制内交往的增加。体制内交往是指发生于组织制度内、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制度化交往或工作往;体制外交往是指在教育教学任务之外而进行的非工作往。在体制内交往中,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方法也即为师生交往的目标、任务、内容、形式、方法,交往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受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规章制度的严格规定,教育交往的规范、准则与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确立的规范、准则两者高度同构,因而交往更为组织化、制度化、程序化。当今,在教育交往中,体制内的工作性的交往迅猛增加,而体制外的非工作往的时间和空间被体制内的交往挤占、侵蚀,造成体制外交往、非工作往的“地盘”大大缩小。
5.教育交往的非历史性。当下,在教育交往中,无论是工作往言语,还是非工作往言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平面化、世俗化倾向,交往话语的内涵缺乏历史性、崇高的神圣性,缺乏与文化传统的联系,成为一种应景性、同时性、“并置性”话语,因而,交往变得平面化、世俗化,甚至媚俗化、粗鄙化。教育交往的非历史性,阻隔了人们对人类的历史认识,对生活意义、价值的历史缘起性的总体把握,使教育交往缺乏方向感、未来感;这导致教育交往主体易于在知识真理性的理解上达成一致,而难以在价值真理性的理解上达成一致,缺乏理解价值真理性的一致性背景。
6.自主往的弱化,非自主往的强化。在现代教育交往中,另一症候是交往自主性的弱化,即交往者不是自觉、自愿地进入交往,而是完全根据教育体制及其制度的安排,被动地进行交往,交往者缺乏选择交往的对象、内容、时间、空间、形式和方法的自主性,彼此在缺乏交往热忱的情况下,被动、机械、形式化地卷入交往。
三
导致教育交往匮乏、异变的缘由十分复杂,既有复杂的社会缘由,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从教育自身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导致教育交往匮乏、异变的主要原因。
1.教育价值的偏颇。苏格拉底曾说:“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的人,而田园草木不能让我学得什么,能让我学得一些东西的是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人民。”⑨苏格拉底在此否定人认识自然或物的意义与价值,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交往关系对于学习、教育的重要性。与苏格拉底所秉承的教育价值观正好相反,现代教育价值严重地偏向人与物这一端,使人与物这一端极度地扩大,而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一端却严重地萎缩,这使得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僭越于教育目的性价值,科学知识教育僭越于人文精神教育,作为手段的知识成为教育目的本身。教育价值的这种偏颇对教育交往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目的性价值从教育价值体系中的剥离,导致在教育交往的场景中,教育交往受工具性价值、功能理性支配;教育交往在与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相脱离的境况中进行;教育交往因成功地掌握知识及其可预见的衍生结果而发生、维系,“导向成功”的教育活动与以对话、交流、相互理解为基础而导向交往者人格相互感应、提升相脱离,教育交往的参与者彼此视对方为功能化对象、还原为单纯的功能,进行着功能化的工作、学习,工具性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交往的满足;是功能而非人格、精神成为教育交往参与者的“镜像”;人们功能性地看待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交往关系,人以待物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人与自身的交往关系。结果是“我—你”、“我—我”关系都向“我—它”关系回归,“你”、“我”所面对、所理解不是人,而是物性的“它”;教育交往成为工具理性左右的非情感精神性的、物化的交往活动,教育交往变得无历史性,变得无崇高、终极关怀的指涉,变得平面化、无方向感。
2.教师权威的绝对化。民主性、平等性是现代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在我们的师生关系中得以体现,但同时轻批判与创造、重服从与权威,将权威绝对化、权威使用过度的教育传统因素仍严重存留、弥漫于人们现实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教师权威的绝对化必然导致教育交往的缺失与阻隔。因为教师权威的绝对化,必然导致学生权威人格的出现,如“很容易接受权威,信仰权威,”“重视权威”,“因循守旧,随波逐流”,“对事物抱着刻板印象”,“人云亦云。”10不难想见,具有权威人格特征的学生,主体性必然被压抑,必然是意志的消磨、独立人格的丧失、交往动机的缺乏,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作为单纯的听众“出场”,不可能作为主动地对话、沟通、交流、积极言说的主体而登场。另外,由于人格特征的稳定性,学生权威型人格必然使非交往性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常态。
3.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非交往性。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扩大了师生、生生交往的范围,这是班级授课制的交往性一面,但班级上课制也存在非交往性一面,即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进行深入交往。在班级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直接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师生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只是一种“点对面”式而非“点对点”式的交往,师生之间局限于面上的了解和交往。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对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学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撤、改、并了一大批教育规模过小的所谓“麻雀学校”,这使得一批中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陡然大增。在它们那里,一个班级五六十人已是十分常见,六七十人的班级也不难见到。过大的班级教育规模与实际运作于教学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班级上课制下的师生之间难以深入交往局面更加突显。
4.教育管理的理性化倾向。理性主义的文化精神和基本原则是现代社会的本质性原则和机理11。在教育管理领域,理性主义文化精神体现为强调把被管理者的行为作为纯客观的对象来对待,并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使其具有高度的可控性、预见性。教育管理的理性化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这种管理效率的提高是以高度制度化、规范化为前提的;各种规范、制度布满整个教育活动的空间,使教育活动成为由各种制度、规范编织的极度密实的网络,陷于此网络中的人们“被管理化”、被高度角色化,被封闭在按教育教学工作职能划分的组织单位(科组、年级组、教研室、系、院等)中,人们程式化、形式化、机械性地行使着各自的角色义务,按照各自的角色定位、依照组织制度和规范规定的程式,进行着非自主自愿、非开放性的交往。
四
教育过程要成为教育交往的过程,异变性的教育交往要得以扬弃,不仅应进行教育价值的重建,而且应进行教育交往言语环境的重建。
1.教育价值的重建——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人是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统一体,人无时不在这种关系的统一体中。生活世界的意义与价值正是在这一关系的统一体中得以实现的,因而协调、统整三者的关系是现实生活世界或人的意义、价值的必然要求。教育(这里指学校教育)尽管已成为专门化社会系统,但它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的,它必须以生活世界的意义、价值为自身的意义、价值,生活世界是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而体现生活世界意义、价值要求的教育,应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应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也即目的性价值既应是工具性价值的“脚本”,又导演“工具性价值”。但目的性价值在导演工具性价值时,它自身并不退场、隐而不现,并不退居幕后,它还自导自演,它也登场、在场。教育以目的性价值统整工具性价值,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的,确立并努力践行起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将带来教育交往的革命性变革。首先,在教育语言系统或知识中,不仅那些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简明性的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那些须进行广泛对话、讨论、人际交往、情感交流,才能观照、理解、真切体悟的非简明性、非确定性、情感性的人文知识也受到重视。教育交往言语的空间不仅有概念语言、命题语言、“逻辑的或科学的语言”12的位置,而且自我表达的语言、情感语言、诗意语言、确立交往主体之间关系的语言、导向相互理解的语言、“解释性对话”,也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交往的言语将是认识性、情感精神性的统一,是言语的交往性意蕴的充分展现,而不是只体现为认识性、可接受性。在这样的言语系统中,教育交往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你”之间基于对话、交流的相互理解的交往关系,是“你”与“我”之间情感性、精神性的相遇、交往的关系,“我与你”之间都以文化知识和彼此投射的人格精神为中介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精神与精神、人格与人格的交流。因而,教育交往将不仅是功能性的,也将不仅是作为维持知识教育的背景、手段,不仅是作为知识教育的附带现象而退居其次,而且其本身将突显为教育目的的追求。其次,在目的性价值的统摄下,教育行为的制度规范将是从人出发的,是为人的,制订各种制度、规范的程序是人性化的,是在“商谈”、对话,并较广泛地达成认同一致的前提下拟定的,这样,制度规范将从一种外在的要求变为交往主体的内在自觉,制度、规范将不是异在于交往主体的,它们不再是束缚交往主体意志的力量,不是交往者主体性的边界,而是交往者主体性发挥,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往,使交往获得成功的条件。
2.教育交往言语环境的重建——增强言语表达的“外部组织”的自由度、开放度。言语作为交往或教育交往的中介,从属于其“外部组织”与“内部组织”。“外部组织”是“指交往参与者之间的对话、相互讨论在时空上的顺序安排,包括谁能够参与对话、讨论和按什么顺序来参加对话、讨论等”;13“内部组织”是指言语的运用应符合“普遍语用学”的有效性要求,即“我们所说的东西是可理解的,它是真实的,正确的(例如,表达总有一种常规性作为基础),它真诚地表达了言说者的情感”。14也就是说,作为交往或教育交往中介的言语表达应同时合符“可理解性、真理性、正确性、真诚性等原则”,15应尽显其结构要素的丰富内涵,言语的运用才具有传输知识信息和传情达意的功能,言语表达才是“交往性地运用语言”,16才成为交往性中介,并作为相互理解的基础而使交往或教育交往获得成功;否则的话,言语将被信号化,被当作默然、机械反映的符号或信号,这样,言语“就不能实现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目的,而是变得以自身为目的了”。17而言语是否为语言的交往性运用,是否符合语言交往的“运用要求”,受其“外部组织”负担大小的影响,“……外部组织负担过多其必然会导致讨论的内部组织出现问题,并会引起一种系统性歪曲”;18而内部组织出现问题或被歪曲必然破坏交往中言语理解的基础,此时,交往参与者或者放弃话语言说权利,从而使交往阻隔、中断;或者不能自由表达,而使教育交往的性质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所以,言语要成为语言的交往性运用,必须减轻其外部组织的负担,增强其自由度和开放度。对于我们来说,增强外部组织的自由度和开放度或重建教育交往的言语环境,应包括教育交往言语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建设两个方面。从内环境建设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应使学生都能成为自主言说的主体,从而都“能够参与对话、讨论”。
篇3
学生可以通过iPad阅读、做作业、考试,老师也直接在iPad上批改学生的作业,并且完成出试卷、备课等教学任务。除了没有开设“数字化课程”的语文、英语等学科外,数学书、历史书和政治书已经不见了踪影。学生的书包得到了“解放”。成都市教育局现在也推出了“智慧教室”项目,所谓智慧教室,是旨在利用校园内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一系列数字技术,并且用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对课堂内与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数字化,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侧重于学生在课堂内利用移动设备端口通过WiFi接入校园网及互联网,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连接无线网络随时随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备课及进行科研工作。通过无线网络的课堂利用,实现无纸化教学。据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智慧教室’拥有包括投影仪、电子白板和及时反馈系统等一整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同时还将iPad引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从2013年开始,青羊区一共有7所学校参与试点‘智慧教室’项目。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已先行试点用iPad来辅助教学,当时还面向家长及部分媒体开展了‘智慧课堂’公开课观摩活动。之后,其余6所学校也已陆续展开该项目。”
二、新旧教育的冲击与融合
如今这个快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旧事物终究会被新事物所取代。和新事物相比,旧事物会显出许多的不足与落后。虽然它们对于过去充满现实意义,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脚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这样,新媒体的诞生才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新媒体为时代带来的革新风潮,也正在对我们的传统教育产生着深刻影响。不单是设备硬件上的升级带来教学方式进步,也对我们的社会教育方式、认知进行了改造。新媒体的诞生,使原本碎片化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以及百度、谷歌等新媒介,更加便捷地被人们获取;同时,获取信息的方式与时间的选择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即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使用新媒体。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间环节较少,基本上都是点对点、点对面的传播。从消息者到信息接收者(群体)之间,具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并且可以通过零碎的时间完成信息传播的特点。正是这些因素,使得新媒体能够蓬勃发展,逐渐取代了相对落后的传统媒体。不止如此,新媒体依靠它的这些特征,更对人们的教育、生活乃至思维习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环境下,由新媒体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新教育方式正在对传统教育方式进行冲击与融合。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在于三个模块:上课、作业以及考试。传统教育的上课方式就是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的作业与考试,也是在纸质媒介上,不论学生在课上还是课后完成了作业或者考试,最后都必须交到老师手上,让老师在作业(考试)的纸质媒介上进行批改与指导。老师在完成任务过后,还需要由自己或者拜托他人将纸质媒介交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算完成传统教学模式的环节。但在当今新媒体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媒体主导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活动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传统元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如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并且,很多高等院校还开展了网络课程公开课。通过多媒体赋予了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开展网络公开课则大大扩大了整体教学效果与教学受众群体。
三、矛盾孕育着变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教学资源稀缺与不合理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不是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公平地享受的。正是由于这类问题,于是产生了矛盾——有限的教学资源与无限的学习需求的矛盾。而“当迫切的需求突然成为可能,重大突破便会降临”(托马斯·弗里德曼)。业内专家对这一观点也深刻认同,在全球高水平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时代环境下,随着信息数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全球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也必将来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戴芙妮·科勒对此观点深信不疑。在2012年,她与斯坦福大学的另外一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吴恩达合作,一起创办了旨在与世界顶尖大学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向大众在线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的项目:Coursera。该项目成立不足一年,便吸引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万名学生注册124门课程。而早在戴芙妮·科勒之前,由孟加拉裔美国人、麻省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萨尔曼·可汗,在2006年创立了一所非营利性的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可汗学院通过网络(YouTube)提供一系列免费教材,如今已经在YouTube上,载有超过5600段涉及各个领域的教学影片。美国爱达荷州在2011年州议会立法通过:中学毕业47学分中的2分必须为线上学习课程,而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被二十多所公立学校采用。创办人萨尔曼·可汗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以及哈佛大学的MBA学位。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住在远处的亲人,于是试着把自己的教学影片上传到网络(主要是在YouTube网站)。而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信息共享性的特点,以及YouTube平台的开放性,除了可汗的亲人外,还有很多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网络用户看到了可汗的教学影片,并纷纷表示赞赏。由于受到广泛好评,相关影片观看次数急速上升,受到鼓励的可汗于2009年辞去工作,全职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按照萨尔曼·可汗给出的数字,可汗学院到目前已经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0万注册教师,月独立用户1000万人。除了Coursera以及可汗学院,近年来还诞生了许多线上学习社区:edX、学堂在线等等。这些接二连三出现的线上学习社区,正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它们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在对传统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求学者只需要拥有一个新媒体的工具,例如一台电脑PC或者掌上电脑,甚至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线听课,获取知识。戴芙妮·科勒也好,萨尔曼·可汗也罢,他们作为线上教学模式的先行者,利用新媒体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便利条件,创造出了新的教学模式,不但为人类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也正在改变着世界。
四、前进还是倒退
世界的改变,是否都只是往好的改变呢?是否只有上述的美好与进步?或许答案并非完全如此。我们知道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满足人们对知识的了解和积累;其次,实施对人们综合素质(思维、行为、心理)的培养和提高。前者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或许几年就有成果),而后者则是一个缓慢浸润的过程,因此对前者能很快看到积极显著的效果,而后者的效果则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成都市青羊实验联合中学的语文老师樊老师是初三3班的班主任,她带领的41名同学在今年6月份已经参加完中考,结束了他们的初中生活。虽说毕业了,不能经常见面了,但她与学生们的联系并没有中断。她已经与她的学生们通过手机加了QQ好友以及微信好友。她们时不时地在QQ或微信上互动交流。但这情况在2个月前是不被允许的。樊老师说道:“校方在规定上是不允许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现在的学生已经和以往不一样了,曾经的学生带着小灵通到学校就算是重点‘关照’对象了,现在我们班41个学生当中,至少有30个学生身上是有手机的,并且大部分还都是智能手机。他们经常在上课无聊时使用手机玩游戏或者看小说,甚至在写作业与考试的时候作弊。6月份学校组织模拟大考的时候,我还没收了两名作弊学生的手机,他们正在偷偷上网查答案。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比如文言文翻译、阅读等难题,也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答案并非自己写的,而是上网搜的,遇到作文题还有直接从网络抄袭别人的文章来完成的。”当我们需要知道信息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选择使用新媒体——强大的网络搜索引擎,例如百度、谷歌等,只需要在搜索栏输入我们想要知道与了解的任何信息的关键词,我们就能在网络上找到很多很多信息,这样就不需要我们亲自跑到图书馆去翻遍万卷书。当需要记录我们的个人信息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强大的云技术软件,在云端记录下我们的任何资料而不需要我们自己去找支笔找张纸来记录。这些新媒体下的学习方式,带给了我们便捷,却容易养成我们不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够直接从网络上拿别人的知识使用;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取很多很多的知识,但我们自己却不独立思考来获取深层次的道理;我们可以靠云技术帮我们记录一切,但我们却不靠自己的记忆力来将信息储存在我们自己的大脑中。我们新的教学方式或许也正在给我们孩子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带来消极影响。
五、结语
篇4
要 为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应用水平和学科素养,语文任课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设计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尽最大努力优化现代教育资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言交际能力,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现代教育资源;语文教学;电子阅览室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1-0048-02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环节,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激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他们对教材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1 巧用现代教育装备设置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话题。面对大量的语言文字,教师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想办法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从情感上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只有这样,学生的精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
例如,在进行陶潜的《归园田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归园田居》的动画片创设情境。学生很认真地欣赏着动画片,不放过每一个镜头,个别学生还能背出后边的诗句,尤其是播放到“夕露沾我衣”的画面时,学生更是兴奋,有的学生甚至也跟着站起来,有抖衣服的动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看完后,教师设置问题:这首《归园田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师生结合动画、教材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诗文要表达的意义。教师还可以叫学生结合诗文的意思和动画片的提示绘制田园图,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加强语文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好语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也不是短时间就能见效的。因此,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理解感悟文本,对学生的终身学有帮助。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必须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技能的指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享受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2.1 科学利用图书资源,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对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必须做到分层次、分阶段地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感。如一、二、三年级学生可以阅读图文并茂版的《海底两万里》《三字经》《西游记》《奇妙的沙漠》等,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科学大众》等,让不同的学生读不同的书籍,获得不同的收获,实现递进阅读,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发挥工具书、网络资源的作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淀
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生词要及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掌握其读音和含义,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另外,好多课程可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相关信息,学会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延伸,有效增加课外阅读积淀。
2.3 通过媒体展示,加强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提示学生不同题材的文章的不同学习方法。对于一般性的文章主要是采用略读,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章大概意思,明确文章的题材、写作手法、用词技巧等。教师把这些学习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及时做笔记,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思路。对经典的语句、段落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以提醒学生注意。尤其是那些需要精读的段落,教师把内容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再次品读,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教师用彩色字体加以强调,使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或者思想,能理解文章的结构,深化文章的主题,延伸文章的思路,也就是做到精选美文要细嚼慢咽。
例如,在进行《形形的植物》的教学时,利用大屏幕图文并茂地展示需要精读的重点段落,从而形象直观地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文章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语文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例如,在欣赏《西游记之通天河之争》时,反复播放通天河河水汹涌澎湃、湍流不息的画面,让学生深刻理解通天河的深、险,理解唐僧师徒西去取经路上的艰辛,同时使学生深刻理解师徒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和困难作斗争的意志和决心。在大师兄、二师兄与沙和尚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故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的语言、动作描写,唐僧的神态描写,猪八戒的心理描写,等等),使学生理解这些描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尤其是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孙悟空跳跃入海的画面,更是感染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理解孙悟空的那份勇敢,那份衷心,那份自信。这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通过视频的渲染,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渲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鉴赏力。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对事物有个客观综合的评价。在品读《西游记之取经女儿国》的音乐之美时,用现代教育技术播放视频《女儿情》,师生欣赏着美若仙境的画面,聆听着优美动听的旋律,感受着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女主人翁的那份眷恋之情不待言表,一种美轮美奂、如梦如画的情境浮现眼前,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播放与音画作品的巧妙融合,使枯燥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5 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这就告诉任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必须让学生对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以往那种枯燥的说教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其中绘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地口头讲授“小鸡画竹叶,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让学生说说小动物们都画了什么,这将是一节很枯燥无味的课,即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很难投入到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来。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图画功能进行教学,效果就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地模仿“小画家”的思路绘制图形,深刻感受作品带给他们的快乐。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篇5
听觉媒体是动态的视觉与听觉的结合物,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近似身临其境的感性替代经验,弥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不足。视听觉媒体通过声像并茂的画面和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人物活动、情节形象都显示出来,使学生直观感受,增强感知效果。例如,笔者在教授《桂林山水》一文时,运用PPT软件做成桂林山水的美景图片,在讲解时,按照授课内容的需要,将桂林山水的静、清、绿,奇、秀、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学生的自己探究发现,加以朗读体会,使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突出了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课文。再如教授《五彩池》一文时,笔者先放配乐朗读录音,以达到探奇、激发兴趣的目的。接着,播放五彩池资料片,让学生感受到五彩池的形状美的同时、感到色彩更美。在讲到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玲珑多彩的五彩池时,可在播放资料片的同时间隔穿插投影,运用投影的静态定格的效果,将大小进行比较,用复合式的投影片印证五彩池像“葫芦”、“镰刀”、“盘子”、“莲蓬”的比喻,揭示出形态各异的石笋在阳光下照射出不同颜色原来是池水色彩变化的原因,使学生探奇解谜的愿望得到满足。
二、运用交互媒体———计算机,增强兴趣能力
视听媒体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只能是单向传播,只可称为“单向媒体“,但是教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在教学的传者和受者之间建起一个双向通道,使教师和学生处在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形态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高度交互的媒体,方兴未艾,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把学生朗读、复述、口头回答、口头作文、讲演的内容自然输入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作出分析、判断、综合处理,从语言、语调、语质、语气以及内容诸方面找毛病,加以评判,提出改进措施。再如,计算机软件,大多是通过提供有趣的图像,让学生在做拼图游戏中,寻找字词,填充组词,自然缀文等游戏中学习语文知识,增强语文知识,增强语文能力,而且每一次游戏的结果都通过声音或图像给予反馈强化,由于是直接参与,学生可以在一种活泼轻松的环境下,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竞争进行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取得十分有效的学习效果。运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还可唤起注意,诱发兴趣、体味情感(主要通过计算机使学生如临其境,恍闻其声,若见其人,从而加深情感体验)。
三、运用多种媒体组合教学,减负增效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教学要传递越来越多的信息,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种知识,更要提高各种能力。因此,必须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动用现代教育媒体,使传统媒体与现代教育媒体有机结合,各展所长,以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各类现代教育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功能与作用,对于解决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现象的问题都具有奇优势,特别是多种媒体结合后其功能更强。教师采用多种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其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教师在处理语文教材时,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化大为小,化宏观为微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这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传统教育媒体难以讲清的重点和难点,使教育过程既具科学性、先进性,同时又具有深刻性、透彻性。
篇6
1.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认识不足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双重特征,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只需要通过口头讲解和板书书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即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浪费时间,还画蛇添足。于是,在偏颇的思想观念指导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闲置、利用率不高的现象。
2.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不高
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过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部分教师不熟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操作流程、应用方法,使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许多数学教师虽然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欠缺,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时无法将自己的想法转换为相应的课件视频,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教学辅助价值尚未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过度依赖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个别数学教师没有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盲目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制作的课件可以吸引学生眼球,但是过于注重形式,脱离数学教学实际与学生的现实情况,极易导致数学课沦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的欣赏课,难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问题的策略
1.转变教师思想认知,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
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精神、教育信息化思维为指导,及时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树立现代化教育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巧妙应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领域当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利用率,有效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闲置应用问题。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管理作用,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应用纳入教学要求体系当中,端正教师教学态度,组织教师定期观摩以现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主的教学示范课,引导教师感受现代教育技术为初中数学教学带来的转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
学校要加强初中数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课件制作培训、教师经验交流等活动,逐步提高教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学校可以开展教师经验交流活动,指导教师全面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方式,深化教师思想认知,拓展教师教学视野。以“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课为例,使用Flash动画的形式可以轻松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以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因动画制作技术不过关,在教学实践中难以发挥动画的辅助教学作用。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帮助教师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方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高效应用。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 教学方法
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初中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到一定层次,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涉及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加强现代文的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由于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对事物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而现代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载体。初中学生在现代文的阅读中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了解社会动态、欣赏文学作品,更可以通过阅读扩充知识、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二)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增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现代文阅读材料日趋多元化,名人传记、地域风情、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并且难度日趋加大。而据调查在近几年中考中,考生失分最多,败的最惨的一块领地,莫过于现代文阅读这一版块儿了。因此,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背景下,提高学生现代文的阅读水平,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关键点。
(三)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率。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困扰着学生和教师的难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现代阅读理解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综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下拿高分,实现“高分高能”。
(一)立足全局,细化局部
阅读文章首先必须要把握全文大意,在此基础之上才可能了解文字的思想核心,才能把握作者的本意,才能真正进入文本语境。但是,整体的掌握,不代表细节的了解,古人讲求“微言大义”,现代人在文章写作时,也通常会借助细节,或者说局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要想提高现代文的阅读水平,首先就得了作者情感倾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揣摩。而这样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可以发挥出重要作用。学生学会立足全局,细化局部,就可以在做题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
初中语文不仅是汉语教学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养成默读习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要想在现代文阅读中取得好成绩,技巧是外在的,知识素养才是内在的,是必需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坚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学宗旨,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点,强化文章中的文化意识教育,把文化这一代表人类文明的基本形式,作为教学的重点。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课堂效率
在现代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并利用好课堂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因而,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语文课上得更有效。
1 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力,而人的兴趣总是建立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高中生这个时候是求知欲最强的时期,以有趣、新奇的事物,特别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只要有了兴趣,学起东西来亦佳事半功倍。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集图象、声音、文字、动画等于一体。清闲、有趣的画面,可吸引学生的视觉;悠扬、悦耳的音乐容易把学生引到老师安排的教学情景中去;生动、活泼的动画,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反映事物的样貌、特点等,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进入到老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情景中,不得不觉,身临其境,全身心投入到课堂,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目的,使学生从厌听厌学转为自觉去听、自觉去学。
我在上《边城》这一课时,先播放了一曲由黄磊演唱的歌曲《等等,等等》。歌曲一播完,马上有学生叫到:“再听一遍!”“那是唱翠翠的!”于是我顺势联系课文,向学生介绍《边城》及翠翠的故事,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导课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我讲《促织》第三课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作了课件,图、文、声并茂,课堂上新旧知识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这节课若只凭借黑板粉笔,无论如何也完不成这么多信息量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难点
有些文章感情抽象复杂,扑朔迷离,学生在体会的时候感觉很困难,甚至教师费尽口舌也难以奏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遗憾。如果能将这种感情形象化,就能使学生在具体可感中眼到心到,感知深切。如在记叙文教学中,教学中离不开“情景”教学。但一般的教学中,用音乐来渲染情景,用图象来显示情景,用文字来注释情景等方法可以局部运用,不易有机结合。而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课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千年,沟通显示,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干枯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在学习《边城》这一课时,放完导入音乐,我开始声情并茂地为学生讲述起了这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一个湘西小山村的凄美动人的故事。美丽的山村风光,古朴的民情风俗,善良慈爱的爷爷,正直磊落的兄弟,明慧执著的翠翠,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可是音乐与讲述仅仅依靠声音传递了有关《边城》的故事内容与艺术情感,学生获得的也仅仅是抽象的,无形的信息,他们还需依靠自己的想像去勾勒翠翠的人物形象、湘西的民俗风情。而电影《边城》的实景拍摄,演员的独到表演,极好地充实了学生的想象,使每个人都能在多种体验和积累中,畅想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丽的《边城》画卷。这样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古诗从内容的情趣性、语言的简洁性、形式的整齐性等方面体现了美的内容和美的语言的辨证统一,因此,古诗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诗歌鉴赏,把先进的现代化教育媒体和诗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如教学屈原《离骚》时,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首先介绍屈原的生平、中国民间划龙舟的习俗、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故里、楚辞及《离骚》等知识背景,再结合骚体诗句式、节拍等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诗歌语言的品味中,走进屈原的时代和生活,把握屈原的人物形象,从而感受到屈原为追求理想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操和高尚的思想感情。
同时,语文课本中文字运用较多,如字词的教学、精美的语句、片段欣赏都离不开文字。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体;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字的颜色可以是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做衬托,文字的魅力尽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一个审美的过程。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教育学家曾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们是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教育跨世纪的建设价值规律的历史重任。但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术的更新可谓是一日一个样。教师还老是只会用粉笔加口水,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会“吃”不饱。现代媒体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它进入课堂,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视野,使课堂冲破了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密度和容量,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文化教育环境,为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通过录像、实物投影、电脑等形式进行再现,让学生可以亲眼目睹,亲自体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开拓视野, 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这丰富新颖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形式能打动学生,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寓教于乐,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素养,让这45分钟更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占军.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语文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1)
篇9
芙蓉区五一中路小学: 刘婷婷
现代技术教育,通俗而言就是多媒体教学。它只是一种辅手段。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掌握教学内容,但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手段不能代替目的。在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最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误区一:赛课赛课件,课件让人忧。
在很多学校为了一堂比赛课,多名教师费尽心思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但在平时教学中则无力顾及。另外在我区,各校的多媒体教学实力各不相同,因而课件质量高低不一。但老师却在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赛,课件制作得好的学校获奖的机会就大一些,这样对老师是否有点不公平,同时也打击了一些老师的积极性。应当看到,制作课件除了硬件不足外,最重要的是相关课件素材的匮乏以及制作的困难。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在教学中,可多用WINDOWS 98中的POWERPOINT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一软件易学易用,效率较高,非常实用。 同时设计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花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另外我觉得区内应设立专门的素材库以及课件库,这样便于资源共享。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意图,但如果能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重新组合与加工,岂不是省事很多。这样一来,每个学校就都能制作质量较高的课件来参赛了。
误区二:课件内容太丰富,语言交际变苍白。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老师便在课件上运用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说英语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气氛热烈的英语对话在多媒体教学的冲击下已经日渐苍白。我认为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双边教学活动的进行,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交际的能力,促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所发展。有时课件在英语课堂上的使用,让人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误区三:滥用多媒体,效果差人意。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课堂效益
0 引言
信息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必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语文课堂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育技术则是势在必行,因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教师必须活学活用这一新型的“教学工具”,而语文教学的审美性又决定教师必须活用善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如何才能选准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提高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以下简单谈一些我的做法和体会。
1 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及丰富的影音形式,把难以引起学生兴趣的抽象理论转化为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音响画面,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巧用多媒体,让课堂“活”起来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即将下课时又在教室内响起欢快轻松的春的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不仅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享受了视觉、听觉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绪从上课伊始到结束都持续高涨,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 巧用多媒体,拓展教学空间
多媒体为课堂教学拓展了无限空间,只要轻击鼠标,便可突破时空限制,简便快捷地增加课堂信息传输量。比如古诗教学,在鉴赏诗中的形象时,可展示有同一形象的不同的诗歌。既形象易懂,又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在感悟古诗意境时,把难以理解的意境类型换成一幅幅的画面,并配上诗朗诵,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辽阔、大漠的荒凉,或高山险峻,或“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雄壮激越等等。让学生比较、分析、理解、归纳,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4 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方面
4.1 避免让多媒体成为扼杀学生想象的“凶手”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尤其是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因为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这样的辅助教学不但不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解读能力,反而替代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直接获取形象的过程。所以不要让多媒体剥夺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4.2 避免让多媒体削弱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张扬,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用多媒体难以形容和传达的。所以说,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但自从有了多媒体,课堂上教师的泛读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书声也越来越稀,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4.3 抑制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传统教学,都是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完成的。换一句话说,是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手势、神态等等来交流情感。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缺少了教师的热情参与,在课堂上,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关注的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教师只是一个多媒体的操作者,人性化的师生情感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所取代,教师也便将课堂拱手让给了多媒体,这严重妨碍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互动。
4.4 避免让多媒体课件与学习内容相脱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