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材;自主性;创新

从2010年秋季我国高中数学开始进行新课程改革,到如今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中存在数学教师对改革的动因认识不清,对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入、透彻,对教学新模式不了解,还是以旧模式进行教学等问题。课程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学到知识。然而,虽然高中数学改革后的教材更简单,但是学生的数学素质还是没有提高。就目前改革的效果来看,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教材多、杂,编序乱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确实比较简单,学生更易学习。然而,新教材却比老教材多、杂。新教材除了有必修之外,还有选修,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多东西都混编在一起,让学生的学习更困难。虽然教材内容多,但是有许多内容是教师不会讲的。学生不知道什么会讲什么不会讲,什么都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除此之外,教材顺序混乱,教师讲完某个章节,不是让学生继续预习下一个章节,而是让学生预习另外一个章节,这让学生很苦恼。

2.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不了解

虽然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缺乏了解,高中教师还是以旧的教学模式授课。如今的高中数学课堂还是以教师为主导,整节课主要还是教师讲,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也没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直到考试时才能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教师对学习好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放任自流。除此之外,高中数学教师还是以自己的传统习惯进行教学。

3.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没有适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还是以传统学习方式学习,等着教师讲,教师不讲就不会动手做,自主学习能力弱。其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外主动预习和复习课程的人很少,即使教师布置了预习课文,学生还是不会主动去看书。面对不会做的题目,学生不会主动请教教师,特别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为觉得自己的实力不好,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然后自暴自弃。当然,有很多的学生是因为讨厌学习才不会去学习。有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很难,特别是文科生,面对数学,脑袋都大了,能避免就尽量避免,更不用说主动学习了。有许多想学好数学的学生认为学数学就是多做题,想要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数学成绩,盲目做题,不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完善教材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已经了解。教材多、杂,编序乱,教师可以把多余的内容删除,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此外,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编排数学教材的顺序。对于旧的教材,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开设有关课程,让高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改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为习惯了旧的教学模式,改革让教师适应不过来,对新课改也不是很了解。许多教师只知道新课改,但是新课改的动因是什么,新课改到底怎样做,很少有人知道。首先,我们可以派相关专家给教师讲新课改的内容,怎样展开相关工作。学校也可以让数学教师成立相关学习小组学习新课改。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备课讲课,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整堂课都是自己在讲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最后,不要轻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平等对待。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的自主性

改变以往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正是由于传统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导,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多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任务: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大学,而不是任性,不想学就不学。最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能只跟着教师学。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找到适当的学习方式,这样我们才会学得轻松。

总之,新课改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但是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机遇。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学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罗荣.新课程视阔下高中数学教学得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4(39):3-4.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评价制度;探究合作

【基金项目】周口师范学院校本项目(zknuB1201601);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7A110039).

我国发端于21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全国各地众多的省市都在纷纷进行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有过激情冲动,有过茫然困惑,正在理性反思中,那么在课改中我们到底存在什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本文通过对西华城关中学进行调查探讨了这个问题,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的困难

该校本着“走出去、拿过来、用得上、出精品”的主旨,向课改先进学校学习,然后研究探讨、总结改进,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六步”数学教学模式,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探究―精讲提升―当堂训练”.这一“基本套路”以其特有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引领着课改工作,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方案,使他们很快地教有所依,并及早地过渡到独立教学,从而大大减少盲目探索、尝试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六步”数学教学模式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综合素养,任课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六步”教学模式驾驭课堂.尽管如此,该校领导及骨干教师纷纷表示在新课改推行中遇到了以下困难:

(一)在探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别学生合作适应能力不强,课堂上出现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的现象,有的学生对合作探究环节很感兴趣,每节课都争相发言,相反,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内向,不主动参与讨论的环节,还有一些极个别的学生浑水摸鱼,把合作探究看作是玩耍的机会,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情,喧嚣声不断[1].

(二)在教材上存在的困惑

教师们普遍感到新教材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大,还有纰漏之处.新教材加入了许多新知识点,教学难度增大,实施课改,总感觉课时不够用,觉得一节课下来,老是在不断赶课、赶时间.

(三)还未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2]

教师在新课改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从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效果和教师的施教效果.不少人对如何正确处理抓n改和抓质量的关系不够明确.尤其对高考,领导和教师忧虑颇大,想改革教学方式,又怕高考质量降低,这样很不利于课改实施,导致课堂教学虽有所改进,但举步维艰,变化不大.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还是看升学率,考试改革不会有质的变化,只能是形式上的改良.

(四)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模式

个别教师过于追求教学的模式化,缺乏对学情的认真研究,对课堂预设不够,结果造成过度套用“六步”数学教学模式,缺乏灵活和生动,各个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够自然.还有个别教师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注重对学优生的关注,忽视了学困生,以及学生合作不够充分,探究不够到位等.另外,有个别教师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把解决问题的任务交给小组长,教师既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更不会去解决相关问题.

二、针对以上现象应采取的措施

如今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已成为一个瓶颈问题.因此,一方面,需要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另一方面,也需要重视前进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3].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及时吸取以前的教训,找出不足之所在,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以保证课程改革植根于一个肥沃的成长环境,向着更健康、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集体学习,增强对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使其对改革目的有明确的认识,认真进行会议精神的传达,并具体落实会议精神的每一个环节,让教师明确自己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让他们有理可依、有据可凭.

(二)加强集体备课,多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观摩课,要保证观摩课的合格性,严格把关,将正确的课型提供给全体教师,以免带来不良后果,并以此铺开,及时开展研究课、汇报课,即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的流程.

(三)建立一套与数学新课改相匹配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改革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要一改过去只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激励功能;评价功能由单一化转为多样化;要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努力将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全融入评价机制,将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使新的评价机制真正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数学教育改革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许多问题不是在一时之间就能解决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改革的理念,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我们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改革会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更新的活力和前所未有的生机.随着改革浪潮的进一步推进,我们的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必会结出更硕大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查有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12(11):5-9.

篇3

【关键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现状;改革探讨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Discussion of the Course Design for Pump and Pumping Station

LIU Hai-fang LIU Yue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Energy&Environment,Zhengzhou Henan 450007,China)

【Abstract】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design and some existing problem are analyzed,combining with to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of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ump and pump station course design,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pump and pumping station,the reform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from design plan and assessment method.

【Key words】Pump and Pumping Station;Course Design;Present Situation;Reform discussion

泵c泵站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设计是与该课程配套的一个重要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1-3]。泵与泵站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掌握泵与泵站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给排水泵站的工艺设计步骤和设计方法,使学生所获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系统化,整体化,以便于巩固和扩大所学的专业知识,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打下夯实的基础[4]。因此,为了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满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对其目前所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透析以及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传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传统泵与泵站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泵与泵站》课程结束,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的2周内进行,一般由指导老师指定课程设计的题目,学生根据设计任务和给定数据,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规范,进行水力计算,机组和管道布置,泵房尺寸确定,附属设备选择,图纸绘制等工作。课程设计的评价方法是指导老师将学生课程设计期间的平时表现和图纸及其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综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

1.2 传统课程设计存在问题

1.2.1 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分成十组,每组的设计任务和给定参考数据多年不变,学生只要按设计任务书中给定的数据、规定的泵站工艺设计步骤和方法,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即可,这就导致了相互抄袭的后果,特别是每组的同学,水泵及电机型号选择方法和结果一样,水力计算步骤和结果也都是相同的,分不出优、良、中、差的档次。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缺乏新思维,师生同受其害。

1.2.2 课程设计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上1.1所述的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图纸、设计说明书等纸质材料只能从表面上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评判学生是否抄袭,这样不断助长了懒惰学生抄袭的不良风气,影响了勤奋好学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课程设计任务结束后,师生的交流与互动缺乏,课程设计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大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课程设计到底哪里存在问题,看到自己成绩合格了,就以为万事大吉,不再关心自己的课程设计是否存在问题并给予改正,严重违背了课程设计教学的初衷。

2 改革方法和建议

针对目前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时间短促、设计任务书给定的数据单一、考核方式不科学等现象,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和建议,以提高泵与泵站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2.1 将课任务书数据进行扩展,激发学生设计主动性和创新性

在设置课程设计任务书时,采用多题目、多数据。如:取水泵站工艺设计、送水泵站工艺设计、污水泵站工艺设计等,数据可以把传统的给定的某一输水量改为不确定的输水量,如:近期设计水量250000m3/d,要求远期发展到400000m3/d,改成为近期设计水量(15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要求远期发展到(300000+2000×学号后两位×班级)m3/d的形式,每人一组数据,即使题目相同,但数据不同,可以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独立计算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设计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2.2 将自评、互评列为课程设计考核依据

“自评”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后,自己检查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纸质材料,整理出存在不清楚、不理解的问题。“互评”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合作,通过学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对方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评阅,找出设计说明书和图纸中存在的缺陷。在自评、互评之前,指导教师用表格的形式给出评审指标体系,包括指标、分值和得分。学生根据评审指标体系进行自查、互查,然后给出成绩。

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不够科学的考核方式,除了1.1的评价方法外,要将自评、互评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约占总成绩的20%。

将自评、互评机制引入课程设计成绩考核,既体现了指导老师的引导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合作、监督的能力,这样不仅课程设计完成了考核,实践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3 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泵与泵站教学质量,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革。在不断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鲁群.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课程教学,2013(8):106-108.

[2]张亚宁.《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J].价值工程,2012(8):211.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弊端;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以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为重点,注重优化教学策略来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能够更好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更能够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基础上,促进其技能有效内化生成。笔者在近来的教学调研中发现,尽管新课程教学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但教学中存在的被动灌输、强化教法运用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教师应从上述现象的弊端中不断总结反思,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英语教学被忽视的地方进行深入探究解决的方式,不仅是课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需要,更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必然选择。

一、课堂教学角色错位,教师应以主导为本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即要求学生在教室的引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真正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人翁。这样的角色地位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应多以积极主动为特征,让学生自觉主动深入学习探究过程,增强知识积累。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碍于课程教学时间不够和害怕学生胡思乱讲,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主动探究。产期以往使得学生仍然在教师被动支配下学习,更不用说是自由探究了。这些现象主要表现:(1)教师讲授仍占重要位置,甚至是一言堂的讲到底,学生仅是教师的听众,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2)问题讨论仅是蜻蜓点水,未能真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的表达交流过程,知识接受更是被动应付。(3)忽视学生对疑难问题的深入探讨,害怕学生花费时间而不愿意引导配合。这些现象的存在,难以真正激活课程教学氛围,不利于学生自由愉快学习。

上述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师生课堂角色错位而导致。对此,教师不妨以主导者的身份来关注学生学习认知,充当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让学生能够真正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探究过程。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利用互联网络来搜集与学习故事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建议学生能够围绕“How to understand the title of‘fog’?”,并鼓励学生能就文章表达思想内容进行自由交流,以强化学生的认知理解。

二、忽视后进学生心理,教师应该平等教学

学生的学习差异是客观存在。在教学中以“为了一切学生”的生本主义教学价值观来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味尊重与平等。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多关注学习优秀学生,而漠视了学习困难学习的存在。

这样的忽视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间产生一种无形的自卑与压力,容易引发学生学习不满。这样的忽视不仅是人为的因素造成,更是为平等教学埋下了苦果。教师的这样教学行为,一方面,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容易形成一种被遗忘和边缘化的学习心理,容易自暴自弃;另一方面,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够有效合理分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应该以“尊重和信任”来善待学生,尤其学习困难学生,真正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2 Sporting event的“Reading The honourable games”教学中,不妨多关注学生的业余爱好,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种体味尊重与信任,增强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教师可以“My favourite sports game”为题,鼓励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积极参与,建议同学之间互相竞争,以构建互助友爱的学习氛围。学习困难学生在这样和谐的课程教学环境分为引导下,更能够增强语言学习信心,积极主动参与课程交流互动,形成良性的学习过程和氛围。

三、教学方法指导失衡,教师应差异化教学

教师为了不教。过多运用所谓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更是不适合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发展。教学方法的过多指导,仅是教师对课程知识的概括,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感悟升华。

这就需要教师一心课程标准为根本,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指导,从研究教材、精心备课、学习策略指导等方面入手,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实施分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学习方法,提高英语知识技能的转化生成。以学习策略指导为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情感更为活跃,更能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正如上所述,从英语教学中被忽视的地方来探究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就是在运用反思教学方法来注重改进教学策略,以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思教学不足为改进教学过程和方法做好铺垫,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多元化探究方法为指导,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汪海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文理导航(下旬刊),2009年02期.

[3]龚梅萍.高中英语课堂母语使用“回潮”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0期.

[4]苏茂文.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英语(高中教师版),2011年31期.

篇5

关键词:精品课程;ITIAS;教学录像;教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2-0072-05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录像是体现课程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客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集中反映了课程教学团队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娴熟的教学能力技巧,丰富的教学内容资源以及高效的教学组织管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6000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其中5000门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的方式建设。[1] 如何提升现有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的质量,使之适应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求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录像的深入观察和数据统计,研究总结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教学特征、拍摄要点和存在问题,对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一、ITIAS在课堂教学分析中的应用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以下简称FIAS)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系统。该系统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2] FIAS虽有其优点,但是其强烈的结构化、定量化研究特点,且无法反映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给它的应用带来局限。不少学者对其作了改进。首都师范大学的宁虹教授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思想指导下,对FIAS进行了三方面的改进:(1)对编码的赋值赋予意义的联系;(2)绘制主要参数的动态特征曲线,描述课堂教学过程;(3)通过描述性观察、访谈获得质性资料,与FIAS 主要参数及其动态特征曲线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2] 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结合自身实践,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能够反映学生行为的内容,以及能够反映多媒体技术与师生互动的内容,并将改进后的编码系统称为ITIAS(Information Techno -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以下简称ITIAS),具体内容见表1。[3]

由于改进后的ITIAS更能全面体现课程教学过程,且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全部采用多媒体演示系统授课,因此本研究采用将描述性观察、课后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与ITIAS编码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量化评价结合的研究方法,既能客观真实地反映课堂的原貌,又保证了课堂分析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二、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分析

本研究从我校已拍摄完成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课堂录像中选取出15门精品课程的20位主讲教师的20节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课程涉及医学、教育学、文学、工学等不同学科,所有主讲教师均为该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这其中校级以上教学名师就有10人。首先采用ITIAS 编码系统分别对20门课堂录像进行手工编码。为了确认编码的准确率,我们利用可以读秒的视频播放软件对课堂录像进行反复查看确认。将这些编码对每部课程录像生成迁移矩阵、动态特征曲线、课堂交互行为比率表。记录编码的同时用文字在课堂记录表中描述课堂教学过程。然后利用分析矩阵法、比率分析法、时间线标记法等,从课堂结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效果5个方面进行分析。

1.课堂结构分析

图1为20节课的教师言语比率、学生言语比率及课堂沉寂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言语比率集中在48%-86%之间, 学生言语比率在6%-27%之间, 课堂沉寂比率集中在8%-31%。这说明所有课堂均采取教师控制为主、学生参与为辅、师生积极互动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堂录像观察发现,课堂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的语言不多。课堂沉寂部分中一部分是学生在思考问题,一部分是学生在做练习。

通过ITIAS的代码对教师与学生的行为状态按时间发生顺序进行统计,我们汇总出每一堂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交替出现的次数,见表2。学生的主要行为是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发言,平均每节课学生行为频度次数为10次,这说明主讲教师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讨论机会,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我。

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反映的是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念,立即使用问题的方式以响应学生话语的倾向。数值愈高,表示教师愈能实时追问学生的话语,其计算公式为:

从图2(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图)中可以看出教师实时发问比率大都集中在43%-56%之间,说明20位主讲教师倾向于通过问题来引导教学的进行,能及时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通过ITIAS迁移矩阵我们还能观察到主讲教师提问的创新程度。教师提问驱动学生回答的情况,代表了训练型提问的程度,由矩阵中的4-4、4-8、8-4、8-8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显示;教师通过接受或采纳学生意见诱导学生主动发言的情况,代表了创新型提问的程度,由矩阵中的3-3、3-9、9-3、9-9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显示。[2]通过对20节课的迁移矩阵进行分析,发现有14节课形成了由3-3、3-9、9-3、9-9四个单元格所形成的闭环。主讲教师提问的创新程度较高。同时通过录像观察发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观点不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不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行判断什么是合理的。

2.教学风格分析

通过对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风格的倾向,其计算公式为:

从图3(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图)可以看出所有教师间接影响与直接影响比率均大于100%。这说明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是以趋向于接受学生的情感,鼓励表扬采纳学生意见的间接影响为主,师生关系融洽。通过录像观察发现,主讲教师教学中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是以讲授知识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

3.教学方法分析

通过录像观察,20节课的主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经过精心备课,大都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使用的频次如表3所示。

20节课均使用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表明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受欢迎。根据课程学科的特点,主讲教师已经不满足于一节课用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将多种教学方法穿插融合。

4.多媒体技术应用分析

通过研究分析20节课的录像,统计出每节课中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如图4所示。多媒体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由于学科的不同数值各不相同。医学课程涉及大体标本,教师将实物展示台、虚拟实验室与计算机相结合,因此数值较高,而数值较低的是理工科中与定律运算推理有关内容的课程,这些内容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

5.教学效果分析

图5为20节课程中积极整合格与缺陷格占总采样的比率。从图中可以看出,每节课积极整合格的比率都远大于缺陷格的比率,说明这些课程主讲教师很少用指示的口气直接控制学生,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双向的。通过录像观察发现,主讲教师紧密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提出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反馈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课堂教学特征总结

通过对20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课堂录像观察与数据统计分析,我们看到主讲教师们仪表端庄、大方,讲课从容、镇定、有激情。作为教学名师,我们将他们的教学特征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1.对待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热情

主讲教师们经过精心的备课,认真消化课程内容,通过富有激情的讲课,将学生吸引住。主讲教师多为该专业领域的科研专家,他们在讲课时注意把自己学科的前沿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里,深入浅出的讲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善于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将各种教学方法相互渗透、综合运用,体现了“教无定法”的思想。

2.知识广博、专业精深,注重基础

无论医学、理工还是人文学科,教师都有深刻的思想,有全面的、甚至跨学科的知识,他们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关注基础知识在当前社会中的应用以及与前沿工作的关系。这样不仅使课堂生动有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比如1号课程教师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成果与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听课时注意力非常集中,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开拓了视野,体现了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3.注重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课堂上教师讲解所占的时间较多,但他们并不是一直在讲授课程。教学教的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讲教师在教学中不会对学生灌输观点或结论,而是让学生自己“悟道”。

4.关注、尊重和理解学生

通过课堂录像观察,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并对学生给与表扬或鼓励,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的讲授内容,师生交流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5.合理地应用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技术的先进不能代表教学方法的先进性。教学思想,实验演示,现场学习等是技术无法代替的。教师们应结合学科特点组织课堂教学,适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四、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拍摄技术及要点

教育部在2010年制定了《国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技术标准》,目前各个高校都按照这个标准拍摄课堂教学录像,有很多学校按照技术标准建立了全自动课堂录播教室拍摄课堂录像,拍摄制作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流程化。为保证录像的教学质量,在准备和拍摄时,结合学校精品课程录像拍摄经验,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教师服装颜色应着暖色调,与黑板和白墙有区别;服装款式宜正装,最好有口袋,方便放置无线话筒;服装花色上不宜选择格子和条纹的图案,以免在镜头中产生眼花的错觉;

2.教师要尽量将学生安排在满足摄像机最佳拍摄的位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安排在教室中间,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教师要维持好上课纪律;

3.讲课的课件要在上课前提前拷贝到教室电脑中,并播放调试好,防止教学过程中因课件播放的问题而中止课程的拍摄;课件的背景与文字要有明显的色差;非音乐类课程要慎重使用音乐和课件切换特技;

4.一节课50分钟,包括导语、正式内容和结束语,要连贯完成,不能讲与课程主题无关的内容,不能做小动作,影响拍摄画面的效果。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

教育部对精品视频公开课制定了教学与技术规范,与其对比,我们现有的教学课堂录像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录像是在互联网上共享的,有些主讲教师讲课中带有地方口音,不但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传播的效果,建议教师在拍摄前至少将主要的名词术语的普通话练习标准;

2.所有课程均为随堂拍摄,均是在学生原来上课的教室拍摄,没有注意教室环境的布置,建议拍摄部门要为教师选定光线好、环境整洁的教室;

3.教师虽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备课,但面对摄像机镜头,仍然有点紧张不够自如,有时仍然会出现一句话重复几遍在说的状况,建议拍摄前与教师多交流,让他们把摄像机视作学生在听课;

4.使用双机位拍摄-后期剪辑模式制作课堂教学录像,不能完全生动展现课堂教学内容,比如在互动环节,1个游动机位很难立刻追赶上学生回答问题,在做实例展示时,很难多角度反映教学内容,建议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技术规范,将拍摄机位增加到4个,并根据教学内容先期进行脚本设计,将拍摄镜头设计好,使用导播台,导播工作站、专业录音话筒等设备现场实录。

5.目前使用的2010年版的《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规范》压缩视频文件,图像较小,视频不清晰,特别是动态的镜头都是模糊的,建议参照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技术规范压制视频文件。

六、小结

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已经开始,为更快地适应新的课程建设发展需求,本文分析和总结了目前现有的精品课程教学录像,找出问题与不足,对拍摄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像,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教高[2011]8号文件,“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280(5):23-27.

[3]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9-21.

篇6

【关键词】TC课;教育改革;实践分析

应用型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缺乏工程概念,与企业需求脱节.造成了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院近几年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推出了TC(Technique Center)课,即技术中心课程新模式。TC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基于企业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与组织环节中,要求满足以下要求:

(1)要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理念,依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开发方法和教学组织模式。

(2)试点班教学团队(至少2人)要共同备课,共享教学资料,在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案例使用、教学情境设计等方面应保持基本一致,在课后作业、大型考核项目、考核方式等方面保持一致。

(3)对于适合于集中讲授的内容可以不分班,保持理论讲授深度的一致性。

(4)在教学过程中完善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资料,重点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和职业素质养成。建立或丰富试题库,试题要体现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

(5)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学生考勤,按小班(

在本轮TC课程执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并同时从中也总结出来一些经验与对策,简单陈述如下:

1 TC课程总体情况

《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开展TC试点课程教学。建设目标主要是按照已经完成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设计方案实施课程教学,发现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实验实训设备的与课程的配合可用程度与维护要求。

本学期讲授的《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于一体。一方面,在教学时采取分组教学,小组成员强弱结合来完成每个项目任务。借鉴真实项目的管理方式,要求学生保存项目文档。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包括教学案例、试题库、案例集、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资料。通过教学素材的收集,如项目涉及的国家标准及规范、施工图纸、招投标及验收文件、教学片等资料,为学生自主拓展学习,提供了更进一步上升发展的空间。

2 授课体会

《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楼宇)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智能楼宇控制类工作的核心职业能力,在本课程中体现为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安装与维护能力。

本课程主要针对智能楼宇技术领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进行介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验、实训模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引入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了学生对智能楼宇工程的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通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智能楼宇的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有一个初步的,全面的正确认识,并初步掌握智能楼宇消防联动子系统的基本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可以胜任设计单位、建筑智能系统集成公司、工程承包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工程招标公司等单位的在技术、施工和维护等方面的日常基本工作。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智能楼宇消防子系统的外在复杂性和内部系统性;由于消防联动系统关系的人员生命,消防联动系统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技术规范是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必须遵守;关注智能楼宇消防联动系统的最新和最主流的概念、原理和技术;注重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在授课时,我是这样处理课程难点及解决办法的:

(1)难点1: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内部结构复杂,且与其他子系统存在连的关系,逻辑复杂。

本课程第一次作为TC试点课程。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等没有经验可借鉴。由于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从设备器材、系统结构、应用技术等方面发展都非常快,如何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易于接受并对课程产生兴趣,进而完成自主研究与学习;在课程结束后,仍然能够自主学习,抓住专业发展方向与潮流,这是本课程的第一难点,也是开展“工学结合”项目教学培养能力的最终目标。

解决办法: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传统的基于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模式不同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案例(结构完整,难度较小,贴近生活,易于理解)项目,站在全局的高度,从综合集成应用的视角来组织工程项目案例教学的内容,从而揭示其内在的系统规律。其次,给学生布置项目,让学生自己进行方案设计,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项目施工。

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通过实际工程促进本课程教学,带领学生到实际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让同学们对智能楼宇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中的最新的主流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有最直接和最切身的认识和感受。

(2)难点2:把握与本课程相关的学科发展动向

智能楼宇行业作为新兴行业,是一个多学科支撑,共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领域。而本课程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性的综合应用技术,涉及多个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根据智能楼宇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发展的规律及时补充新内容,更新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

解决办法:教师不光要抓教学,还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紧跟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将新技术和新标准及时纳入教学内容, 把新的认识融入教学内容中,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

(3)难点3:教学内容的取舍

本课程又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头是面向实际的工程,一头的基础是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成果,这两方面内容如何取舍是本课程的另一个难点。

解决办法:在课堂教学内容取舍方面,我总结了四个要点:对于前面课程已讲的内容,本课程侧重应用说明。

3 存在问题和改进建议

3.1 存在问题

(1)本次试点班级为五年制班级的第8个学期,并且本学期在第12~15周安排了4周“企业生产实训”。由于生产实训的存在,将前后授课学习时间分隔开,并且间隔较长。对学时在前期、后期的学习态度与知识掌握程度都带来了很多的影响。

(2)在学习任务结束,进行答辩时,由于理论基础不牢,学生在答辩中存在很多问题。

(3)课程内容较多,而课程教学时数按照学院的安排相对较少,部分任务只能压缩学时,对课程效果带来了影响。

(4)实验实训基地设备配套问题。由于便于动手操作的设备不足,造成学生只能轮换使用或者只能旁观,造成的学习态度散漫,难于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并发现问题。

3.2 改进建议

(1)在TC课程中,按照学院的安排,在第11周的时候进行了一次期终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建议最好将笔试放在全部课程学习完成之后,这样可以考核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点。

篇7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本文随机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样本为320人,包括224名男生和96名女生,男女生比例为3∶1,与全校男女生比例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具有代表性。(1)课程开设情况。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131名学生(约占样本41%)明确表示所在院系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9%的学生表示未开设课程或者不知道是否已开设课程。可见,部分学院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不具备开课的师资力量。(2)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分析数据发现,滨院大学生关注的前四位心理问题为就业(18.8%)、学业规划(17.6%)、交友(12.3%)、情绪控制(11.1%)。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可参考这组组数据。(3)课堂听讲情况。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观看多媒体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经实地考察上课情况发现,学生昏昏欲睡、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而专业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讲授知识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学生投身学习。(4)教师备课情况。经访谈发现,有些老师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网上资料备课:有些教师根据查阅以前PPT素材备课;有些老师根据日常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备课;有些教师根据专家教案结合自己理解备课;有些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情况备课。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丰富,有的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重视度不够。近年,我校为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制定了《滨州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测评内容。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的阻碍。经实际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的院系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做“摆设”形同虚设,用来应付检查。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大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遵从教材、偏重知识的讲授,多讲授枯燥乏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偏重于照本宣科,大面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得不到重视,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拓展。(3)考核方式不完善。经调查发现,滨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提交作业、课程心得或者卷面考试为主。这些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考察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程度。经访谈发现,学生们更主张将个人课堂反应、参加活动情况等平时表现纳入课程考核。(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滨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结果看,授课教师多为院系辅导员,其中更以理工科教师为主,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念PPT、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篇8

关键词:能源审计;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F239.6-4

1 能源审计的概念和作用

能源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节能法规政策 、技术标准、消耗定额等,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的物理过程和财务过程进行的监督、检查和分析评价,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评价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及确定节能潜力的全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审计可分为企业能源审计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两种。

企业能源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弄清企业能源利用现状,分析企业能源消耗指标体系,查找企业能源利用存在问题和节能潜力;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提高公共机构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财政支出。

2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我国从80年代由国外引进能源审计,1997年国家才了《企业能源审计技术通则》,对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写等做了规定。而公共机构能源审计管理暂行办法于2016年1月26日才正式。因此,在我国开展能源审计工作起步晚、基础差,虽然对从事能源审计的机构有一定的资质要求,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却比较低,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且数量少。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重视和能源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市场对能源审计工作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就必须承担起培养高水平能源审计人

才的责任。但就目前各学校的师资配备情况看,明显存在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2 授课老师缺少从事能源审计的实际经验

由于大多数授课老师没有从事过能源审计工作,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对能源审计工作的范围、程序、内容、方法、作用、重点、难点等不明确,大多是照本宣科,所以容易出现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课堂气氛枯燥、单调,学生提不起兴趣等情况,教学效果差,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3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师生互动

能源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对基本知识和方法的讲授,也需要结合审计案例分析,更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和讨论。但是大部分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由于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课没有激情,且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极易产生疲劳感,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果差。

2.4 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单一且不合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与大多数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不同,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能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为此,本文作者采取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消了期末闭卷考试环节,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课外实践活动与期末结课论文水平等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可以轻装上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能源审计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针对能源审计课程授课教师缺口大、业务水平低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快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建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在职业务培训或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积极鼓励和有计划地让中青年教师到能源审计单位参加能源审计现场诊断、数据收集、能效测试、审计报告的编写等工作,在实践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真切体会能源审计的过程,增加感性认识,发现难点和重点,总结和提高能源审计的技巧;通过亲自编制审计报告,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经过归纳和整理,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为教好能源审计课程积累的经验。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建议聘请专业审计单位的专家到学校兼职讲课,以他们的实践经历和体会,对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号召力,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都会对学生产生较深刻的影响和激励作用。

3.2 应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能源审计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应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不仅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应突出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授课教师能够结合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历,归纳和总结出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教材中选取比较适用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避免学与用的脱节。同时,对于关键知识点,还可做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应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应以能源审计案例等来系统地展现能源审计的内容、依据、方法、程序及能源审计报告的编写全过程,使能源审计理论更贴近实践,具有生动性、启发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领悟到能源审计的真谛,同时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要做好能源审计工作,其重点是要准确统计被审计单位的能耗数据、弄清楚用能单位的生产工艺及能源流向、正确计算能耗指标体系、分析诊断用能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查找节能潜力;难点包括:能耗数据的收集与统计报表及凭证的核实、核对、主要工艺或工序能耗指标计算、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网络图及配备率统计表、能耗实物量平衡表、节能整改建议的提出和节能潜力分析、主要能耗指标的对标分析等。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上好能源审计这门课程的关键和灵魂。

3.3 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课程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为本,因此,教、学的方法更多地体现了直观性、启发性和实践性。首先设计了各章节的学习目标、案例分析等项目;其次,设计了新颖的能源审计知识与技能的练习环节,取代传统的习题模式;此外,对于比较重要且枯燥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师生互换角色,提前布置课程内容,由学生先分组讨论,选出代表来讲,明显活跃了课堂氛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快乐中体会能源审计知识的真谛和乐趣,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3.4 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

能源审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专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课外实践环节,与多个能源审计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了多个从事能源审计的校外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交谈中了解能源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其次,还引导学生在短假和长假期间到这些专业审计单位直接参与能源审计过程,通过参加现场节能诊断、主要耗能设备的能效测试、能耗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审计报告的撰写、现场专家评审会的讲解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

目前高校大多数课程的考核办法仍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很低,考试内容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易误导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偏离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种考核方法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学生考完后也就基本上忘记了所学内容,达不到教学目的。

本人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能源审计工作的经验,对该课程的a考试方式采取了大胆创新和改革,彻底抛弃了学生唯考试而学的做法,把所学知识的应用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再把期末考试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而是根据平时上课期间的师生互动情况、学生讲课准备情况及效果、课外阅读情况、自觉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以及期末的结课论文水平等,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成绩。这样学生就没有了期末闭卷考试的压力,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工作后的实际需要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结论

能源审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目前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形式等不适用该课程的学校要求,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思路,从青年教师队伍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的生动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完善的课外实践体系及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和考试内容的灵活性等入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尹洪超.企业能源计与节能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 孟昭利.企业能源审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谷学良.建筑工程造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马洪亭,等.能源审计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J].节能,2013,1:4-6.

[5] 于淼,等.浅析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J].广西财经学报,2006,19:135-137.

[6] 杜德权,等.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2(27):80-83.

[7] 袁敬,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2011,5(上旬刊):40,64.

篇9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47-01

一、引言

MIS是一个由人、机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由于该课程理论复杂,实际操作困难,使得教师和学生在讲授和学习过程中都遇到了很大障碍。针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我们需要找到症结所在并进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资料陈旧,缺乏针对性

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材、案例、实践系统等资料陈旧,针对性较弱。以MIS系统开发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内容较难理解和掌握。此外,已有的很多案例也是若干年一直讲述的,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与实践环节较弱

(1)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信息系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上,主要采取闭卷考试的方法,没有实际操作的考核。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死记硬背,没有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2)目前教学大多以讲授理论为主,在内容的讲授上一般是基础理论加技术加应用,现有MIS教材中,完整的开发案例较少,加之教师实际开发系统的经验不足,很难从社会实践中收集到合适的案例。学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知之甚少,已有的一些案例对企业背景介绍也不够详细,使学生理解困难,无法做到透彻地分析。(3)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但是在我国高校的MIS教学中,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

(三)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

大多数管理信息系统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的系统开发能力。随着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即便是经过了专业培训或者有过系统开发经验的教师,也很难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将理念与方法传授给学生。

(四)学生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习盲从、动手能力差、案例分析不透彻、缺乏兴趣等。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积极探索改革,找到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投入实践,加速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一)编写符合学生使用的教材,改进培养目标

首先,应根据教学要求和专业的不同确定教材重点。其次,内容要突出专业特色,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要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重视实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学科,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鉴于大多数学生对企业实际运行缺乏了解,教学中应采用社会调研、案例分析、上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环节中突出社会系统的一面,淡化技术系统的要求。内容安排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企业中体验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并积极发现问题,分组进行MIS战略规划;(2)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教师解决学生发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流程重组;(3)上机实验,利用现有的MIS软件,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按规定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的业务处理;(4)信息处理,组织学生搜集并分析一些企业现有的数据,鼓励指导学生找出能帮助企业管理改进的规律;(5)课程设计,学生自行选择企业,以小组的方式动手开发一个简单的MIS。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吸取知识,学生做不到深入理解。因此课程的教学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以下几种形式:

1.组织课堂讨论。这种方式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先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原理性讲述,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分组组织课堂讨论。而教师的角色是一名研讨活动的组织者,确保研讨活动的每一环节都顺利进行,并且要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评价,并适时的给出建议。

2.课堂教学与实例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建议采用“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案例。在日常教学中,应针对每章的教学内容,搜集整理出典型案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库。

3.学生作业和考核。以学生自主创建的系统为作业,完成各个环节的内容。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分为两部分: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在试卷题目设置上倾向于对分析实际问题。对于实验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考核,要有利于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探索。

(四)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要密切关注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掌握信息系统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跟踪学科发展,编写合适的教材,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注重实践,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人才做好准备

四、结束语

本文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进行了教学现状分析,针对存在问题,从教学内容的设置、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考核方法的建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教师应不断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大力培养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陈波.经管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篇10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 课程改革 教学方式 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59-02

一、引言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和环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门学科不仅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更与人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倍受关注的今天,学习土壤地理学相关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促进《土壤地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来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参与国家体系的建设的主要方式[2]。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增强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逐步培养起以研究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也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3]。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4]。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更要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为了迎合新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探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了当今时代的迫切要求。

二、《土壤地理学》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土壤地理学》是各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它对培养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土壤环境的认知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往传统的教学由于受课时及经费等条件的限制,对《土壤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不够深入,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理论教学

(1)教学形式不创新、模式太单调

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土壤地理学》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教学手段虽然先进了但与课本内容脱节;学生与教师课下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越积越多;考前划重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学生考前突击、上课却不认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了解,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

(2)教学内容不新颖,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的土壤资源以及土壤环境也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此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涉及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但是由于教材更新与学科发展的不协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跟不上学科的发展;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教学内容衔接也相对较少,对课程相关的前沿领域拓展相对不足;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二)实践教学

(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不少的高校中,对该《土壤地理学》的教学目的了解不清楚,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有一部分的教师缺乏教研的意识,只教不研的现象普遍存在。此外,缺乏市场的导向性,没有很好的结合市场需求培养相应的人才,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导致很大一部分的学生走向社会时手足无措,缺乏严重的实践性。

(2)实践方式不先进,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实践是对理论知识具体运用的最好的检验方式。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对《土壤地理学》这门学科开设了实践的课程,但是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撰写实验或实践的过程和具体步骤,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应的步骤即完成了整个实践活动,很多学生对其真正的原理并不了解;所以这种方式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实践的能力的培养都起不了积极的作用。

(3)考核方式太僵硬,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发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方式;其最为明显的作用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反作用力,即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当前阶段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闭卷考试来进行,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老师划出的重点进行复习,记忆性的答卷。且不说这种考试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且也很容易导致学生课堂也不积极以及作弊的现象增多。所以改革考核方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

三、《土壤地理学》课程改革实践

本文通过对当前《土壤地理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土壤地理学》课程教学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一)理论教学改革

(1)打破传统培养模式,重组课程内容

作为拥有地理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培养高素质、有基础、有知识、能创新的适应性人才[4]。与此同时,将专业特点再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方案;教师可以根据培养方案灵活设定课程内容,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科发展重组课程教学内容。以广西师范大学环资学院为例,《土壤地理学》课程共10大章47个小节,可以适当的删减陈旧的课程内容,精简重复内容,合并、归纳对某些章节具有指导意义的知识点,这样也可以节省出课时。在此基础上,也增设现代土壤地理学方面的最新理论、最新进展;也可以将任课教师及相关专业课题组的科研项目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以增加对本专业前沿领域的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加强了内容的新颖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结合当前现状,补充土壤环境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如环境恶化对当代人类生活的影响等,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结合课程特点,改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与多门学科交叉,比如生态学、地质地貌学、气象学等,内容相当的广泛、概念也多,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高质量的教学的需求。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研究性教学取代以往的灌入式教学,具体表现为问题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5]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借助网络信息化发达的技术手段,可以实行网络教学,如利用微信教学、微博教学、QQ教学以及超级课程表教学等;教师可以建一个群,如微信群、QQ群等,然后在群里对相关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用案例,再进行讨论,讨论之后让每个学生进行总结,在上课的时候进行抽查;同时,为了促进师生感情、更好的帮助学生减轻压力,教师也可以在群里面和学生一起组织一些课余活动。在利用超级课程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总体的要求,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目标自主进行安排,每个月可以在课程表上抽查学生的落实情况。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进行微格教学,在课余时间给学生申请一个教室,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内容,然后每个人撰写课程心得,之后教师根据自己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抽查。

(3) 拓展新思维,有力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土壤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土壤也具备空间属性,因此可以将GIS运用到土壤地理学的教学课程中去。例如,我国的土壤沙化、盐渍化问题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借用GIS手段的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更好的辅助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们运用ArcGIS和MapGIS对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对土壤类型图、坡度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分析,生成土壤资源类型图,并对图斑进行颜色变换、添加指北针、比例尺、图名、图幅、图框、制图者等信息,也可以评价土壤质量;同时也可以运用 ArcGIS 中的查询、统计工具,根据指定查询条件对具体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周长、类型、分布情况查询统计,制作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图;运用ArcGIS对空间分析结果制图设计,并制作土壤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图[6]。这不仅提高了土壤数字制图的精确性、灵活性与可视性,对获取土壤知识也变得更直观和便捷;同时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大大的提高了学习与研究的兴趣。

(二)实践教学改革

(1)明确教学目的,优化课程实践方式

《土壤地理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教学方面既不忽视理论,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相关资料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实验与实习两种实践教学形式不衔接;实验一般是在学期内分期进行,而课程实习一般是在假期或是学期末进行,这样很容易中断知识点间的关联性,不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广西师范大学环资学院《土壤地理学》的实践教学现状为例,其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64个课时,其中实验课占14个课时,每个实验课都是相互分开来的,在实验中,完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导致学生很难在实验中确切了解该实验的前因后果和每个实验之间的联系,思维易受中断,降低学生的研究兴趣。野外实习主要设在猫儿山,一般是在暑假进行,为期15天左右,由任课教师带队,学生听老师安排进行观察即可,之后写一份实习报告就完成了整个实习,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实验方面可以将原有的实验课改为技能培训。即在野外实习前单独安排两周的技能培训课,在培训的期间,教师主要是作为“场外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培训结束后再叫每个同学总结培训的心得和提出相关建议。这不仅提高了实验的连续性,同时也将实验和实习两者之间相互衔接了起来。在实习方面,由于之前刚进行了校内的培训,可以在实习的前5天,教师安排学生去实习地点,告诉相关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根据之前的培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野外实践上去,提出问题,写下不能理解的问题和现象,之后将相关问题和建议上交给任课教师。在接下来的10天时间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以及结合原来的实习方案进行实习,有针对性的指导与答疑,也可以删除一些不必要的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导。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又体现了当代人才培养需求。

(2)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一个检验方式,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7]。现在多数高校中《土壤地理学》课程考核以闭卷形式为主,考试方式单一、无法有效的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不能全面的表现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理解;考前的突击,也容易导致考生考后即忘的现象。根据《土壤地理学》课程的特点,建议课程的考核方式由期末闭卷成绩、实验成绩、论文成绩、考勤成绩四个部分组成。其中闭卷成绩是进行期末闭卷考试,主要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以基础知识为主,占试卷的百分之五十;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占卷面的百分之五十,题型可以以分析题和问题解决题为主。实验成绩分为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的成绩,其中分值比例可各占一半。论文成绩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的前沿能力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两项的分值比例亦各占一半。考勤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状况和平时作业情况以及课堂的活跃程度。四种成绩的分配比例可由任课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

四、结束语

《土壤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它不仅融合“天、地、水”等自然要素,更与当代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能否学好本课程对今后的发展也影响重大。因此,在对《土壤地理学》课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两手抓”原则,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践;重视对新型技术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技术资源,开展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意识到土壤地理学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关于高校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7,25(4):2~3

[2]宁滨.创新型人才培养应把握三个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10-01-28(3)11~12

[3]王润孝.李小聪.构建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9):37~38.

[4]王志敏.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地理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新校园(中旬刊)2014(9):10~12

[5]耿玉清.王艳青.土壤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C].韩海荣.改革・创新・发展――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选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