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会计电算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习会计电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学习会计电算化

篇1

[关键词] 会计专业; 电算化教学; 引导学生; 学习方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6. 046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6- 0095- 01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的实际情况,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满足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引,调动学生“想学”、“爱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求知,创新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逐渐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我想学”的积极性

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当刺激、新奇的事物与个体需要相符合、相联系时容易发生兴趣,并形成活动的动机。它是促进学生细致观察、良好记忆、创造思维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中的一些实际现象,例如,大家都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制表,用计算机玩游戏,那么能不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呢?用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与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相比有哪些好处等,首先提出疑问;再通过上机演示使学生产生特别的好奇心理,从而萌发出急于寻求答案的求知欲望;然后适时地采用图文并茂的板书授课、VCD多媒体课堂演示等多种教学方式进行耐心地启发、释疑,并利用实验、实习机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各种上机操作实验等,让学生感到学习这门课程“有趣”、“有用”。从而既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好奇心理,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 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增强“我愿学”的情感

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人的情绪、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根据客观事物的不同特点及其与人关系的不同,人就对这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情绪高涨,就能引发极大的兴趣,使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提高,感受性增强。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积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加强情感联系,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从“我想学”向“我乐学”转变。比如,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学生、用积极的话语表扬学生、用肯定的动作认同学生等,满足学生对温暖关怀的渴望及对自信的需要。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① 正确地评价学生。评价要建立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善于发现和认同学生的“闪光点”。中专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具有渴望表现自己并引起别人注意的潜在意识。如果在展现自己的过程中,自己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就会增强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参与动机。② 要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励,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③ 要善于利用自己健康的情绪影响学生。要以自信乐观的心境、饱满热情的情绪感染学生;同时要注意把握既符合学习情境、学生心理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共同需要,以调动学生最大限度的情感共鸣与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

3 遵循智力思维规律,教给学生“我会学”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的心理过程。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东西会给人们带来求知、理解的满足和幸福,进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为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中专学生正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学习的主要方式和常规性的思维活动是再现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提高创造能力的前提。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发展学生的再现性思维,不断满足学生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将思维的基础建立在感性知识之上,让学生凭借对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的联想及以往知识经验,使思维逐渐上升到抽象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如会计电算化是为会计工作服务的,因而它的基本核算功能如填制凭证、审核凭证、记账、结账等工作与手工操作是相似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账务处理,然后再进行计算机操作,让学生通过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发展他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实践第一的观点。

篇2

(一)各岗位无严格权限限制在传统手工会计做账中。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相应权限人员的监督审核和盖章。在手工模式下以账、证、表为依据,修改会计凭证或会计账薄都可以从各自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归属,如若发现更改会计信息也能准确找出相关负责人。但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期初的金额与发票的录入等,操作人员一人就可以进行完成。在会计电算化审核方面审核人员也与操作人员无严格岗位限制。会计电算化期末时从计算机输出的结果仅能看出最后的金额与报表,根本无法辨别谁进行了操作。

(二)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的认识由于会计相关人员没有接触过会计电算化这样的新鲜事物,没有操作经验,导致不能适应。而会计人员这一方面知识的缺乏,对实际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影响十分严重。许多会计人员认为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以后会导致自己失去工作,触及自身的根本经济利益,却不清楚会计软件也是需要专门会计人员进行操作的。这样的负面情绪导致会计人员从心理上对会计电算化有所抵触,不愿意接触电算化,更加不要说进行深入学习。反而增加了会计相关工作原有的难度。一方面会计人员缺乏对会计电算化本身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发展日新月异会计相关知识也层出不穷,在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认识的同时也阻碍了对新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

(三)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新时代产生新事物,会计人员不能完全理解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方法及操作意义,导致会计人员整体电算化实际操作技能偏低,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一些年长的会计工作人员还停留在手工记账、做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的熟练中,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十分薄弱,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只懂得如何简单使用计算机,不能熟练操作并且运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对于电算化操作软件更是知之甚少。更不可能掌握软件维护及管理方面知识。会计人员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技能低,应用达不到灵活的要求,对企业的日常工作也会有所影响。在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方面也不能紧跟时代步伐,更不能时时进行知识更新。致使会计电算化方面专业人才短缺,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技能差一直是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的重要问题。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网络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事物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会计软件是基于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和手工会计模式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本质来说,计算机只是是充当了传统会计的工具,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了达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应该从会计软件创新入手,使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标准化财务软件变得刻不容缓。如何研发标准化会计软件应做到以下几点:各大会计软件开发商统一意见协调开发研制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标准化会计软件。会计电算化系统应有统一的对外连接口径。

(二)建立健全职责分工制度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制定职责分工制度是最重要的,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管理方式与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传统会计手工做账,多人完成一笔会计业务,而在会计电算化模式下一位操作人员就可以完成全套信息数据的帐套。所以为了防止作假舞弊的行为出现,建立健全的职责分工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合理进行人员分配。如何做到职责分工的明确应做到以下几方面:系统部门只负责数据处理,不经管系统部门以外的财产物资;除非差错产生于系统内部,否则系统内部不得擅自更改差错。

(三)提高会计人员对电算化的认识在企业进行电算化知识普及,大力宣传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和意义,使会计人员处于开展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良好氛围中。使会计人员转变对电算化的看法,让他们清楚的明白会计电算化能使财会人员从传统手工会计的记账做账中解脱出来,还可以避免因计算错误导致的会计数据失真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会计电算化还可以迅速的、准确的、面面俱到的反馈会计信息,有利于单位领导及时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信息,用之于经营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时使用会计电算化还可以带动单位办公自动化。这样,可以使他们投入资金和人力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3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课程教学

一、引言

随着ERP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ERP上线后的核心组成部分,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以往的会计实务能力上,而更看重会计专业人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为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然而,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长期在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与教学实践,普遍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致使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会计实务在电算化课程中的渗透教学。因此,如何在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以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会计专业人才,本文结合ERP上线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与实际,总结了近十年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实现新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中等会计专业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1. 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普遍以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相应的教学内容为针对该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教学中忽略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能力培养的渗透。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电算化的学习与操作实践中缺少基础概念与理论支持,更无法将会计实务实践迁移到电算化的应用上,只能照本操作,离开课本、离开课堂,真正上岗时即无从下手,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2. 教材选用单一。

目前,为响应 “普通高中有高考,中职教育有大赛”,适应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需求,各中职学校普遍热衷选用用友T3版的会计电算化教材,教学内容则以技能大赛的大纲为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级专业技能竞赛,努力跻身在各级大赛的前沿。我校目前选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虽然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由于现行社会各企业选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仅培养学生熟练使用用友T3版软件明显不足以满足社会各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中等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

3. 教学方法、形式单一。

如前文所述,在中职学校中《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针对某一财务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进行详尽的介绍与示范,忽视了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对会计电算化专用术语的解析以及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会计实务实践的渗透,教学形式单调,使学生将《会计电算化》与《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4. 缺少实践性教学。

随着各中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断配备与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立与完备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课时已能基本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求。但是,由于专业教师普遍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且缺少企业会计实践经验,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会计实务中的应用等,致使许多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并未能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此外,由于会计信息涉及企业商业机密等,在开展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延续性的实践性教学时常遇到一定的阻碍与矛盾,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弱,未能满足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1. 适应社会实际,明确教学目标。

近年从各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以下能力的不足:①缺乏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常见的系统维护能力;②对运行会计软件所出现的异常操作问题的解决能力不足;③对其他会计软件的适应能力较差。

为适应企业对中等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标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能只注重培养学生对某一特定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该软件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引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基于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后,自学掌握其他常用的财务软件。

2. 充分发挥自编教材、自编《上机指导训练》的作用。

以本校为例,目前我校会计专业电算化课程选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会计电算化(用友T3版)》及《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用友T3版)》,上述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实用性强,较适合中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但也存在不足:①教材详尽地介绍了用友T3财务软件总账、工资、固定资产等常用模块的应用,但却未考虑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其他系统模块学习的需求;②上机指导的实验设计能适应“教与学”的同步,也考虑到了阶段强化技能训练的需求,但却未能有效地与会计工作实际相结合,未能满足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的目标要求,使学生离开课本、离开课堂即无法适应、满足企业日常会计电算化业务处理的实际需求。

为使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能与企业会计工作实际需求有效接轨,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编电算化教材(补充出纳管理系统、往来帐管理系统、购销存管理系统等模块的应用知识;补充金蝶财务软件的基本应用知识等)、自编电算化上机指导训练(结合基础会计模拟实操教材、财务会计模拟实操教材及近年会计电算化省赛试题等,编写仿真会计电算化上机指导实训),弥补了学校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上的不足,既实现了在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渗透会计实务,使学生较具体地体验仿真ERP上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又能满足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使他们能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学实现理论迁移、技能拓展。

3. 教学方法、方式多样化。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逆向思维教学法、作业设计教学法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班级授课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采用“边讲演边练习” “先讲演后练习” “先练习后讲演”的具体教学方式等,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会计岗位角色扮演、分组竞赛等。

电算化是一门以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入门容易深刻难”,尤其是如何使学生能不仅熟练应用某一特定财务软件,更要能将其掌握的会计实务知识渗透应用到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中来,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方法、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体验快乐学习,利于知识的巩固与迁移,也利于技能的延伸与拓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4. 因地制宜加强实践性教学。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中等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标准要求。近几年,省教育厅推行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锻炼,联系工作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与社会实际相脱节,同时,应当结合会计工作实践,积极做好经验积累与总结,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与素材,更新教学案例,更新自编教材及上机指导训练,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同步更新,使会计教学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全面应用,《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甚至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个分支领域。《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因地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及教师的个人经历与发展而有所差异,如何创新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适应社会实际的需求,培养中等电算化专业人才,仍需电算化教师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使电算化的教学研究与电算化的全面深入应用具有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李志云,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学校;李志清,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谢伟文.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教育(职教),2011,(5).

篇4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探讨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向。我国许多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积极对社会当前形势的发展。在当前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仿真性与实践性,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账务与实务工作环境融入其教学中,已成为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一)缺乏实践性的教学

会计电算化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必须结合财务软件及会计业务核算,而当前许多高校仅仅是单纯的对财务软件操作进行教学。许多会计专业的教师演示相关课程资料后要求学生自行进行操作,这种教学与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不相匹配。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作为一名会计资料输入员,并不能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遇到会计核算业务与问题时无计可施。另外,许多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通常提供一个月的资料,造成学生难以掌握与理解会计核算的连续性,会计核算的主要工作任务集中在年末,而高校对这一方面的教学重点未得到有效的认识,严重制约了学生对会计核算的综合处理,导致学生难以适应实际企业的会计岗位。

(二)教学软件单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财务软件的发展不断发展,当前财务软件有金蝶、用友、管家婆等。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许多企业主要使用的软件有金蝶与用友,学生对软件掌握必须是全面、多样性。而在许多高校中普遍存在软件单一甚至版本过低,会计教学软件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甚至在教学课本上的软件也是落后的版本,其软件使用与现今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不相吻合,导致高校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另外,高校学生在校所学习的理念知识与企业新会计的要求存在的差异,易使学生造成教学与核算的混淆。

(三)教学环境与企业实务环境的差异性

当前,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单机操作的情况。会计工作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通常是由多个人员分完成。而在高校电算化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会计系统的初始化、输入、审核、编制报表等工作。许多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分工完成核算工作。高校所实施会计电算化难以使学生体会其工作流程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时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模糊。

(四)师资力量薄弱

会计电算化结合了计算机应用及会计应用,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会计电算化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不仅要求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基础,还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应用,在教学当中能够系统性的维护与管理会计电算化软件,有效解决会计软件运行的问题,这对于学生会计电算化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高校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中,严重缺乏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许多会计教师担任着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电算化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无法引进更加专业、系统性的电算化指导老师,从而导致电算化仿真教学课程中出现会计教师讲授的情况。

二、探索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路径

(一)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

针对于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单一,可通过以下几个路径进行改善。

其一,增加账务月份。高校由原来1月份的账务核算增加到11、23及1、2月份,从而使学生在所学单月会计核算操作流程的同时,还能掌握跨年度的账务核算流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年会计核算的直观理解,使高校会计电算化实践符合企业的实际核算。

其二,引进多个财务教学。当前高校所使用的软件教学还是遵行财务链的教学,并未根据供应链进行教学。供应链是当前企业最重要的核算内容。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融入信息技术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只有综合型人才能得到企业欣赏与重用。高校要在财务链的基础上融合更多的供应链教学内容,实现两者的结合,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会的实际流程与熟悉企业销的整个核算流程。

(二)实现分阶段教学

高校安排会计电算化的课程中,还需增加课程教学的课时量,综合仿真实践教学与软件操作的阶段进行。在软件操作方面要学生熟练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通过仿真实践教学结合模拟实训课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模拟企业的实务操作,通过多人一组核算会计财务工作,从使学生在校期间内了解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进一步促进学生提前融入企业的会计实务工作环境中。

(三)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

高校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

其一,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作为会计电算化教师,自然要具备扎实的理念基础与软件应用基础。高校对教师开展电算化知识培训的过程中,可选派2至3名核心教师参加软件的培训及会议,有条件可通过财务软件进行合作,如参与ERP系统或大型财务信息系统工作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及软件操作应用水平。

其二,利用暑假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不仅要定期开展教师知识水平的培训,还应要求教师在暑假节日到企业进行学习,充分了解的核算环境及相关要求,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为会计电算化仿真实践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加强校企合作

当前,随着高校教育逐渐走向职业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及提前熟练企业的工作环境等。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十分落后,与企业信息化管理要求的差距较大。要切实有效的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质量并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最有效的路径是进行校企合作,依托于企业的实际要求建立起会计电算化实践基地。通过这种路径不仅为高校学生提供仿真教学的教学资源,还能通过企业的资源将企业的综合型会计人员为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指导。另外,高校可组织学生走近企业进行实地的观察学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进一步提高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减少与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的差距,有效实现产学结合。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社会上对会计电算化的综合型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教学软件单一、教学环境与企业会计实务环境差异等。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无法有效融入企业的实际会计操作流程与工作环境,导致许多学生转行现象增多,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因此,必加强会计电算化的仿真教学,如提高教学内容与实践层次、实现分阶段教学与加强校企使用的路径,从而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英.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的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02:177-179.

[2]陶迎春,王静.关于加强会计电算化仿真教学的探索[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03:124-125+46.

[3]祝红艳.如何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践性和仿真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3:64-65.

篇5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18-02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开设虽然有相当一段时间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却没产生一本较为理想的教材:思路清晰,概念完整,逻辑严密,因而给电算化教学及学习带来了不少困难。模拟实验资料的不完整、不系统、仿真度低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教学中普遍对这门课把握不准,要么将它上成软件培训课,要么上成程序编写课或计算机基础课;而学生往往也错误地认为上这门课就是学习几个程序而已。现将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感受陈述如下。

一、会计电算化实验前应注意的问题

1.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来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不仅仅是电脑操作的问题,而更多的是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对软件操作的不理解性,因此,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且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初级会计电算化》教材第四章、第五章的学习,内容是纯粹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比较抽象,通过案例教学在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案例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会计理论和生动、实际的现实案例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

2.学生在上机之前,首先安装系统盘时应强调尽量采用光盘中的配套SQLServer2000数据库,否则会影响实验的顺利进行。其次准备好实验资料。上机实验时,要按规定步骤进行操作,要充分利用有限的上机时间。最后实验前应选择好学生账套的保存方式,防止数据丢失影响以后的业务处理。

3.制定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财政部在1994年5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事业的意见》中提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会计核算方面全面实现电算化,其他单位达到10%~30%。第二步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电算化。文件中规定了会计电算人员培训目标及层次,根据财政部规划,到2000年在城市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应有60%~70%已接受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掌握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的技能;5%能够从事程序设计和系统设计工作,成为会计电算化高级人才。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应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要放在15%接受中等专业知识培训,基本掌握会计软件维护技能这一层次上,同时也要兼顾一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让他们达到更高层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应按照“应知”、“应会”的要求,照顾大多数学生,认真贯彻教育要创新发展的原则,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培养创造型人才,这就要求学完本专业课后学生能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已经学习和掌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能够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财务软件。

(2)独立操作通用的会计软件。

(3)用掌握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对财务软件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维修、维护及二次开发。

(4)根据会计电算化知识,熟悉财务软件的基本流程,掌握会计软件内部控制,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及准确性进行判断。

二、理论教学体会点滴

1.讲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知识时,要结合具体财务会计软件和典型会计业务;讲解操作过程方法时,教师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演示,采用高清晰度大屏幕投影或在计算机网络教室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教学。

2.教师要在上课前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可遇见的问题并加以重点讲解及演示操作,这样引起学生的重视,为实验课上机操作做好铺垫。

3.不断地总结学生上机操作遇到的问题,反复在理论课上对其进行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验教学体会点滴

1.课程目标定位不正确,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是否能胜任会计工作?

2.课程设置缺乏正确的参照体系,缺乏端正的课程框架。

3.没有正确认识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4.对于这种操作及课业连续性要求高的课程来说,机房的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践学习。

5.上机实验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基本功太差,计算机基本操作太不熟练了。诸如制作会计报表,当单元格里出现“#######”时都慌了手脚不知发生什么事了,不敢再操作,不管等多久都要等到老师来帮助解决,这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知道,导致辅导老师在课堂上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非常有限,甚至出现每节课都拖延直到差距变大后最后放弃实践操作,而且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

基于多年的中职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上好这门课,首先是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即教学目的,还要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改革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并要充分考虑到生源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及学生今后就业的需要,电算化的教学导向以实用为主,尽量避免会计电算化系统仅仅是手工系统和计算机技术的简单“撮合”,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养。例如学校应定期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加财务软件开发商开展的各种认证考试,及时更新知识;学校应提供机会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考察了解财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或是专业进修。

2.保证多媒体教学正常进行,上机实验室硬件和软件的质量的保证缺一不可。

3.改进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做到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并重。在讲授电算化理论,尤其是各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功能,例如账务处理系统设计、工资、销售等子系统的设计理念及内部结构时,最好是在穿插讲授小程序的基础上,演示相应的系统软件,以便加深感性认识。

4.要适当扩充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

5.要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在应用的基础上寻求理论的归纳、内化与拓展,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理论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运用于实际工作的结论,而只是作为一种方法或思维工具,帮助和启迪掌握理论的人去作出科学的推论,达到加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6.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需要。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分散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两种形式:(1)分散实践课程。初级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包括:基础会计中针对原始凭证的实训、针对记账凭证的实训、针对日记账的实训、针对明细账的实训、针对总账的实训、针对资产负债表的实训、针对利润表的实训、针对现金流量表的实训等;财务会计中针对存货核算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实训、针对无形资产核算的实训等;成本会计中针对品种法的实训、针对分批法的实训、针对分步法的实训等;初级会计电算化中针对工资子系统的实训、针对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实训、针对总账子系统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安排在各自理论内容之后,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实训教材。学生毕业前的岗位实习则是另一种分散实训,包括出纳工作实习、成本核算实习、固定资产核算实习、往来款项核算实习、存货核算实习等。(2)综合实践课程。电算化会计流程实训从建立账套开始,经过账务初始、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最后编制会计报表。该实训应安排在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学完之后。复杂业务综合实训,是在财务会计课程学完之后,模仿企业的会计环境设立各会计岗位,针对财务会计课程的复杂业务对学生进行实训,定时轮岗。专业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学完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单位社会实践之前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阅兵大检验,主要由学生来做,实训内容应涵盖所有会计课程,实训教材应专门编写。

7.加强学生的相关学科的学习。特别是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的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但具有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同时也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财经类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知识高速更新的背景下,能力的获得远比知识的获取重要。教师应强化案例教学和学生应多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因此,如何才能将我国会计专业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适应当前社会的模式?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既懂计算机知识,又懂会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重点掌握会计电算化应用软、硬件的开发、改进、维护等问题。这便成为现在中职学校和专职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管友桥.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究.中国电力教育[J],2009(2)

2.康莉.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规范化构思.内蒙古电大学刊[J],2007(12)

3.聂旺,胡红菊.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问题及对策.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8)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探讨

会计电算化通过其自动、高效、精确的数据处理这一显著特点,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做帐。但经济信息时代高速的发展,使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面临匮乏的窘境,制约着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

1.师资力量薄弱。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师资队伍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需的高水平、经验丰富的人才本来就不多,而从事教学工作的就更少,大部分教师只通过会计软件操作的短期培训,根本不具备系统开发设计知识,讲授会计电算化课程,其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必然很难得以保证。

2.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专业性。我们通常是在常规会计课程基础上加上电算实训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却忽视了解决电算系统维护或熟练运用财务软件的培训,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

3.教学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因任课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总体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关系密切的章节很容易被省略或简化。有些学校因缺乏必要的实验室,教学手段还停留在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本生动和形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呆板的描述,同时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的日新月异,也给教学设备和软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会计教材不适应。目前高职院校采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五花八门,品种各样,缺乏会计电算化知识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整套的实验要求和实验课本;不注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和电算化系统审计的介绍;

5.实践环节薄弱。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阻碍了实践环节的有效实施;课程安排不合理,挤掉了实践环节的时间,因而总是匆匆忙忙走形式,即使有实践环节效果也不大。

二、构建新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定位准确,能力培养至上。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能力的培养,一定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及市场的需求,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理论型及创造型不同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是否能进行会计实际工作能力为主线,把能力培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这三个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使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给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只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需要将多门课程交叉开设,相互融合。在安排教学课程时,要兼顾会计和计算机类的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开设:(1)会计类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2)计算机类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3)会计与计算机结合类课程:会计电算化;(4)其他类课程:市场营销,电子税务等。

3.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增加实验、实习环节的时间,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安排不仅要有理论教学、实操教学,还要安排到企业实习的时间。实习过程要以操作为主,老师全程指导。学完整个会计电算化整个课程后,还可安排一定的会计实操比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提高综合技能。

4.改变教学方法和方式。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停留在如何使用软件的操作上,却没有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如可以通过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C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通过运用便捷实用的互联网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使学生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从而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师资培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于一名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不仅要精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会计技能的知识,而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会计电算化教师应接不暇、手足无措,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

一是可以定期让教师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比如目前用友软件公司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推出的教师资格培训;

二是招聘专业毕业生充实到老师队伍中;

三是让教师深入电算化水平好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革新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已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共识。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时代,会计电算化已成为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掌握初级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技能,是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加强中职会计电算化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中职会计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补充已有教材,满足实操需求

现行的教材编排不够合理,存在着或陈旧或片面等等弊端,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感到枯燥,因而学习十分被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是按传统教材的编写进行的,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是现在较为普及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介绍会计软件的发展、开况及具体软件开发;第三部分是关于会计软件的使用,就某一会计软件的具体操作。由于课时有限,教师按照这三个部分进行讲解,只能是简单讲解,没有重点,学生对软件的使用和开发均没有完全掌握。为此,我们电算化老师和会计实务老师进行合作探究,在实务练习中使用同一个大练习,结合高教版的《会计电算化》,自编教材,使得既能满足手工实务帐的要求同时又能满足电算化的需求,并根据会计证考试要求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减轻学生考证的压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以后的自我提高极为有利。

二、打破学科限制,理论结合实际

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初始化设置,对企业日常经济业务及其全部账务处理流程用电脑完成,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此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我们既要让学生懂得电脑做帐的整套理论,还要让学生懂得实际操作如何通过计算机和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那么如何安排好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呢?我们让理论学习占1/3而实训学习占2/3 。而且不是独立分开进行,而是互相穿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果持续比较长的时间单一讲解理论,学生学起来比较沉闷,而且有的理论只有学生操作过才能够比较好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初实行“双轨制”(即要求手工做账和电脑做账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种让学生较快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的好方法。具体做法是:

首先,复习手工做账的核算程序(记账凭证核算程序):购买记账凭证与账本初始数据录入据经济业务填制记账凭证(包括转帐凭证的填制)凭证审核记账(结帐)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利用手工做一套会计资料的案例(注:一般只有简单的初始数据和几笔业务,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软件的整体),先理清思路。其次,以上面的手工做账核算程序为依据,做同一套会计资料的案例,在会计电算化软件里也依次核算一遍。通过练习,使得学生加深了实务的理解,又锻炼了操作能力。

三、利用项目导向,目的明确达成目标

行动导向项目化,是我们又一改变。在教材中我们设计好工作情境,并在每个情境中指出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是什么,了解的知识有哪些,这部分理论知识怎么解决。我们以工作情境下的项目或工作任务为导引,揭示学习目标,对必备知识进行提示,为解决工作任务做铺垫,最终解决任务。同时为了扩展学生视野,方便自主学习,我们还增加知识链接学习指南和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资料。

在行动导向项目内容设计中,我们不是对理论知识的丢弃,而是作为一种新的任务驱动下的对必要知识有选择性地编辑,删去大堆作用、意义描述,把相关理论知识转化成技能生成要素,使传统的理论加例题的枯燥脱节模式转变成技能要素储备到完成岗位情境下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技能生成新模式,使理论知识技能素材化、生动化,更易于接受。我们不是把知识体系完整为目标,而是以工作环境下的具体任务从技能分解到集成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提炼成工作任务指南和操作手册,把理论和知识要点溶入到技能操作中去,理论体现够用并以技能操作要求为准绳。为此我们精心编制了87条实务作业,实战训练。在教学中力争达到学生探索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通过项目实践完成教学内容,掌握岗位工作技能。

为了整理出与教材相呼应的操作内容,我们到企业中收集了生产经营的原始凭证资料,然后要求学生一人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如:系统主管、会计主管、出纳员、凭证审核员),先在实务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手工记账,然后按所给的原始凭证资料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上进行会计核算程序操作。这样使得学生对整个流程相当熟悉,在就业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程萍.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时空,2006.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 会计电算化 中等职业教育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的一场技术革命,给会计人员带来不仅仅是信息处理工具的改变,随之带来的更是一种新的信息系统的理念。会计电算化使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数据处理之中解脱出来,从事到更高级别的财务管理之中去,使财会人员的能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地利用。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起的边缘学科,它结合了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两门学科,会计人员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会计基础、会计实务处理能力,而且还要掌握计算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密切相关,会计电算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

一、以财务软件为信息处理平台,明确教学内容

1.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规划是:2010年,80%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为了提高会计业务处理效率,政府在推广会计电算化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实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会计人员的财务软件知识单一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组织方式有几种:企业自行组织学习、企业与软件供应商合作开发软件和各地财政部门组织统一学习,还有一种人才来源于学校的毕业生。在各种人员培训中,往往是以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为主,而且是针对着一种财务软件进行学习,缺乏对会计软件工作原理的学习及理解。当面对不同的财务软件时往往不能举一反三,随机应对。

(2)不能活用软件

部分企业在开展电算化过程中,对相应财务软件只能做到基本运用。比如,只能使用某些特定的模块,对功能模块的初始化功能掌握不透,不能应付复杂的工作需求。

这些情况都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归根到底,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人才问题。怎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中职会计专业擎需解决的课题。

2.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误区

会计电算化教学应避免进入“会计电算化教学就是会计核算软件操作教学”的误区,甚至有些教师拘泥于到底要用哪种财务软件来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是培训实务型人才,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至两门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不少学校的老师因为学生难于掌握理论知识或者认为“理论知识无用”,只关注会计财务软件实训教学,或关注于选择用友软件还是金蝶软件教学,这样都是不可取的。我国会计软件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销售的会计软件品种较多,这种只要求学生掌握特定会计核算软件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财务软件。

3.明确教学内容

教学中树立以软件为信息处理平台的理念,其实质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选用实训的软件只是做为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一种工具。

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才具有针对性。会计电算化知识体系中,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只是其中的一项基本内容,理解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原理、熟悉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了解会计信息在会计功能模块中的联系等同样重要。教学用财务软件的选用,只要有代表性就行。在教学中,把实践教学与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紧密相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以某种会计核算软件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平台,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软件操作技能的同时,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才能应付实战工作中的各种状况。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

1.采用分段式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教学往往是以企业一个或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它涉及到企业会计部门的各个工作岗位,涉及到会计软件中的各个功能模块。怎样才能在有限的两节课内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的效率,有赖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实践教学中往往会遇到如何保证账套资料的延续性问题。学生电脑一般装有还原系统的软件或硬件,机器一旦重新启动就会恢复到上次的状态,学生操作的账套状态不能维持在一个连续的状态,而会计持续性原则是不允许失去账套前面的资料的。即使没有系统还原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可能有前面的账套业务没处理好,导致后面的业务难以进行的情况。

采用分段式教学方式,是解决账套资料延续性问题的方法。所谓分段式教学,指的是对实践资料进行合理的划分,准备好实训用的前期账套资料。

如何对账套资料进行合理分段,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应事先对整个账套资料进行操作,把本次实践前的账套做成一个断点,备份好账套,以便学生实训时引入。分段要考虑知识点的完整,列出实践内容及要求。如总账系统,建账及各种基础资料的输入可以做为一个分段内容,凭证的输入,编辑,审核,记账环节可以设置成一个分段,自动转账凭证可以设置成一个分段,每一个分段练习,学生都能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另外,要考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的熟练程度,如打字速度及操作系统运用能力,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践练习,并预留有适当时间讲解,及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阐明软件的工作原理。

2.设置信息“地雷”,提高实战能力

实践练了让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及操作方法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发现问题。学生的课堂实践往往能顺利完成,在工作时却遇到各种问题无法解决,这与实践教学资料设置的全面性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练习资料是模拟一个企业的真实业务状况来设置的。实验资料的安排一般是按业务流程进行编排,学生按资料顺序操作可以较顺利完成操作,但无法出现的意外情况,不利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练习凭证输入的资料是按照凭证的日期按顺序排列的,按顺序输入凭证是不会触发“序时处理”选项规则的。现实的情况是:操作员可能漏输入了一张凭证,由于“序时处理”规则,将无法输入该张凭证,遇到这种情况时,学生将不知怎样解决。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账套资料全部都是正确的,同样无法触发到会计软件的某些规则。如科目代码规则设置为4222,当我们录入科目代码100201时,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如果我们把科目代码提供成1002011,必然触发科目编码规则。

所以编排实验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到会计软件初始设置中选项的各项规则,在资料里面设置适当的人为错误信息,这种错误信息能触发一些异常情况。学生日后工作的处理状况是复杂的,可能会遇到各种情况,通过人为制造一些“错误”资料,提早让学生遇到各种状况,锻练学生实战操作能力,我们把这中信息资料称为信息“地雷”。

3.组织好学生的岗前实训,加强适应能力

毕业前,组织会计电算化的岗前培训,能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前一般都安排有手工会计业务的实训资料,会计电算化的岗前培训资料可以用手工业务资料在软件中进行操作,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双轨运行。会计电算化日常教学的实训方式是一人担任着各项工作岗位,具备有所有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整个账套资料的练习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这种实践方式有利于学生了解整个会计核算软件的工作流程及掌握各个功能模块的操作技能。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适应工作,还应该根据情景模式,设置好工作岗位,让学生分组分岗练习。组中轮流让一人担任电算主管,负债工作的分工,明确相应工作岗位的权限及职责,一个会计期间业务处理完毕后,由电算主管对各岗位人员做业务评价。通过岗前实训,可以起到如下效果:(1)加强职业岗位认识,清晰会计资料的传递流程;(2)加强分工合作训练,培养团体意识;(3)对教材中工作岗位职责的规定有深刻的认识;(4)通过双轨运行,加强了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异同点的对比。加强岗前强化训练,有利适应工作岗位。

4.开展校企合作,拓展软件的应用能力

校企合作是对常规教学的一种有较的补充,校企合作有两种方式:

(1)教师参与的校企合作

教师会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际会计工作经验。通过教师深入到企业调研,可以了解企业的真实工作状况,熟悉企业会计业务工作流程,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热点。通过实践调研,教师还可以收集到实际的会计业务信息,整理出满足课堂教学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材,使实践教学更具有针对性质、实战性。

(2)学生参与的校企合作

让软件公司走入校园,在学校开展培训业务。此举带来两个好处:

其一,软件公司把信息产业及会计软件行业的最新动态带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状况,了解软件行业的热点。

其二,有利于拓充课堂知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定位是初级水平,即掌握软件一些主要的功能模块的使用,如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模块,而且是在单机状态下进行的。通过参与软件公司的相关培训,学生可以了解到网络版的会计软件工作情况,掌握进销存相关功能模块的操作甚至是ERP软件的操作技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另外,可以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财务部门见习调研,直接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会计核算软件应用中的热点问题。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趋势,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求,需要我们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实务处理能力,搞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疑,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桦.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思考.职业技术(下半月),2007,(1).

篇9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所以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技术应用型和技艺型为主,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能用传统和现代的方法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虽通过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到了工作单位后仍适应不了岗位工作需求。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后,主管领导惊讶地发现:他在电脑上连个下料单都做不出来。类似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和偶然,说明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教学目标模糊,造成了各校在设置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时缺乏针对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另外,各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间短,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对开设哪些相关的专业基础课、讲授哪些内容、如何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和上机实践、学生应掌握哪些理论和技能等缺乏总体规划,这难免造成教学上的混乱。

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重视不够。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目前大多数院校对实验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课时安排相对较少,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充足的实验条件,如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和会计模拟实验室,由于上机锻炼的机会少,影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正常进行,更影响了教学质量。

3、教学实践教材不尽合理。目前现成的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实训教学用书在教学中极少见到,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文档也仅仅只提供了一些非教学内容的说明书。因此,设计一套完整的、适于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的教材非常必要,但这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却是极繁重、极精细的工作。

4、师资队伍知识老化。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老化是制约会计电算化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高校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大部分属于“半路出家”型,不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识,就是没有系统学习过财会专业知识,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很难适应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随着Sybase、Oracle等大型数据库在财务会计软件中的广泛应用以及ERP等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的不断完善,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深感身上的压力之重。如何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5、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主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任务中包含有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蕴含着学习者需要的能力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掌握知识点与技能点。虽然这种任务驱动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对学科的知识体系掌握较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应注重解决的问题

1、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归属于会计专业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的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相关的知识;在确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在本专业教学定位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注意知识的连续性与变革性的有机结合,培养出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才。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应用技术型、技能型会计人才。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2、重视实验教学,做好课程设计。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以培养从业能力为导向,加大实践性教学改革措施。会计电算化实验包括教学实验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验掌握教学中的基础知识,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则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弥补那些在教学环节上没有重视的知识点,对所学课程做综合的归纳总结。

3、解决实训教材的问题。会计电算化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要理解这种思想必须借助良好的实践课教材并保证充分的操作时间,这是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很少,高质量的更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于“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篇10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

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工,为生活带来了便捷,但也给人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懂得如何运用相关技术。在会计这门专业上,学生就必须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具体操作流程,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至于缺失这项技能。

一、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存在偏差

有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只是教导学生运用会计计算机系统。这样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因为会计电算化课程除了基础的应用训练外,还包括统筹管理、完善制度、档案管理、综合审计等方面的内容。对课程的狭隘认知会导致课堂教学方案出现问题,所以即使已经有很多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至今也没有形成一个非常统一的课程标准,有些学校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输。最正确的做法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的两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2.课程安排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都很高,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就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的两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理论课堂时间较少,往往是两周或三周才有一个课时的理论教学,且课堂内容复杂繁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把握。其次是很多高校一直沿用老的教材,没有及时更新换代,很多书本上的内容与实际软件根本不同,无法满足学习的需求。

3.硬件及软件环境不达标

不管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大学,会计这门学科都是一直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每个学校都具备相应的教学设施。第一是因为会计专业软件大多非常昂贵,有些学校无法提供这笔资金,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一些版本较低或者演示版的软件;第二是某些高校无法建设专业的电算化实验室,只能将其他公共机房改装为实验室。自然其中的硬件、软件设施都无法满足要求,同时公共机房由于使用人数过多容易产生大量的电脑病毒,破坏电脑内的专业信息。这些资源的限制使学生无法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师资力量较差

老师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连老师都没有清晰的知识架构,自然也无法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如果老师都无法熟练掌握相关设备软件,那么实验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会提高。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校中负责会计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很少,且大多缺乏专业经验。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1.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定位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精确的定位,同时教师应安排多种教学模式,例如公共课、研讨会等,使会计电话化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学校还应当多了解相关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明确应重点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并据此对课程做适当的调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样重要,学校应当调整课程课时安排,增加理论教学的课时,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各项专业知识。

2.加大在软硬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上的投入

首先,要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教学设施必不可少。学校必须购置专业的教学设备,并逐渐建立专业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另外,对于专业的会计软件,学校要请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升级等工作,保证软件的正常运作。其次,学校在招聘会计电算化课程老师的时候,应当尽量选择本专业毕业、专业过硬、技能熟练、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学校还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去其他高校学习专业知识和交流教学经验。也可以邀请业界知名人士在学校开讲座,向老师和学生介绍会计电算化的未来发展和具体研究方向,使他们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了解更加深入。

三、结语

创新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克服高校中现存的许多问题,学校必须完善会计电算化相应的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资源投入,促进会计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学得有用的知识,成长为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春明.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论加强普通高校专业的建设与改[J].新闻爱好者,2010(14).

[2]高志英,张兆沛,崔琳霞.关于农业职业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