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

篇1

然而,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有其特殊性,普遍都存在有厌学贪玩的现象。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称职的幼儿美术教师,这就对该类型学校所开设的幼师专业的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本人就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美术课教学谈谈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摸清了解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功底,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明确学习目的,是教好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美术课的前提

美术是一门专业性和技能型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天赋,又要对此学科有一定的兴趣。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对于这一切基本上可以说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因此,对每一位刚入学学生的美术基础及认识进行摸底,做到胸有成足,为以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措施的安排做好准备就显得非常必要。

兴趣爱好有助于专业的成就,兴趣爱好能助于勤奋,兴趣爱好需要有目的地激发和培养。从多年来的经验所得,绝大部分新入学的中等职业幼师专业的学生对美术本身的认识及此学科对专业、职业的作用的认识是相对模糊的,这就势必影响教与学的质量。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先导,明确学习目的为根本,促发他们从被动地学转化为自觉、认真地去学、扎实刻苦地去练。针对这一点,教师在上第一节课时不要急于进行讲授,而是要用热情且富有表情和生动的语言去展示讲解,诱导他们欣赏各阶段师姐们的各类型美术作品,老师顺势进行有趣的简笔画等技能的演示,使他们解除畏惧感并产生一种强烈的对美术的求学欲望。然后老师再从幼师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入手,引导学生想想3-6岁儿童的兴趣爱好,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教学的要求和作为一名合格且备受幼儿喜爱、家长和用人单位欢迎的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专业知识,再启发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美术都广泛地寓于其中的形态,使得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不但要懂得怎样才是美,还必须要善于去发现美、去创造美,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美术在幼儿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抓住中等职业学校幼师专业学制和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理论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是教好幼师专业绘画课的关键

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幼师专业的美术课,周课时只是在2-4节之间,而一般在读时间最多只有二学年,除去各种活动,实际授课时不足180节,而需学的内容多且广,如果死板地按现行教材和传统的美术专业方法去进行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80%以上是根本无法胜任幼儿美术教学。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善变地运用教材和打破传统的美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特点、幼儿园环境的布置、自身美术素养等方面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基础较差的和优秀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省时、易学、速成、实用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各类型物体的形体结构、动态变化、儿童画色彩等的分析、表达,简笔画、动植物等拟人化的训练。教学中要尽可能用最直观、易领会掌握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直观演示和生动有趣的语言的讲解中快速地领会、理解并能够较准确地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比如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画各种树时,总是很难把握住树枝、树干、树叶的上下左右、里外和纵横交错的结构特征等关系,这时我就适时地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结合缓慢清晰的演示并编出易记易懂的顺口溜―“树分四枝,上下里外,纵横交错,穿插有序,直中有弯,弯中带折(转折),上细下粗,变化自然,枝繁叶茂”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快速地领会、把握住画各种树的方法和技巧。

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留意并收集废弃材料是教好手工课的根本

篇2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新时代;全面发展面

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通过一些基础课程,使他们对美术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培养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促进中小学的创新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而不单单只停留在应试教育的狭小思维之内。

一、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以来,促进中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成为我国现今的教育主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要求,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改革,但是改革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传播教育理念,教书育人的重要角色,但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在中小学美术教育岗位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在教育程度发展不平衡的地区尤为突出,在教育落后的中西部地区,通常是一个老师身兼数职,既教语文、数学、外语,也教美术、体育和音乐。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社会的现实问题,许多高校毕业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都相继从事其他工作,主要原因在于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不足,这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更为明显,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也低,许多学生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一工作,更不愿意去中西部那些偏远的落后地区,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得不到足够重视

在以应试教育为当今主要教育方式的大环境之下,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只成为了表面工作,不论是在家长、学生还是在学校看来,体育、音乐、美术依旧是作为“副科”存在于教育教学之中,都没有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仅仅当做一个任务去应付,自然而然也就不会考虑过多,中小学美术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更是随便了事,从不深入探讨,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的重视也微乎其微,对于美术教育用到的工具,投入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三)中小学美术教育同高师美术教育相脱节

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对于美术这门学科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逐渐的加深,不断提高美术技能和美术观念,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和专业技能。而高师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学科划分过多过细,有油画、版画、雕塑、书法、陶艺、写生、素描等等几十上百个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也都在其专业课上具有相当好的素质,但是他们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中通常捉襟见肘,自己的学科专业化知识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传授给学生,影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使得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脱节,沟壑甚深。

二、解决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的措施

当下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甚多,这些问题束缚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影响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传播,针对这些问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用好新课改的大环境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师资力量的培育,提高教师待遇

对于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育,扩大美术专业的招生,开拓教师源头,并且提供最新的美术教育信息和美术专业用到的各种设施。政府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使毕业的大学生对于从事美术教育这一工作充满希望,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源头和基础,社会各界要对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给予足够支援。

(二)破除传统中小学美术观念的束缚,重视中小学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

脱离传统中小学美术教育观念的束缚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至关重要,使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从“副科”上升到主科,现在新课改的要求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大势所趋,是现代教育的新潮流。给予中小学美术教育足够的重视,大力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是相当主要的部分,既能够培养学生更多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衔接,是缩短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差距之间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三个方面着手。在培养目标上,高师美术教育不能单单发展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模式上,将高师美术教育由专一的培养模式多元化,加入人文综合素质和课堂组织能力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整体上把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三、结语

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趋势下,注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应该让中小学美术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破除传统观念,使高师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相结合,能够使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更进一步,使美术教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赵宏林.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学周刊,2016(33):91.

[2]王胜彩.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现象调查[J].安徽文学,2015(06):151+160.

[3]陈大伟.关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问题研究[J].美与时代,2016(05):114-115.

篇3

关键词:构建 高等美术教育新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2-034-02

21世纪,高等美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如:高等美术教育如何肩负传承民族文化问题,高等美术教育如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问题,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如何适应新时期美术发展的需要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关系到美术学科的发展,关系到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学校美术教育体系主要分三大块

一是各类艺术院校,二是师范类院校,三是综合类院校。从专业设置看,高等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于美术学学科之中,因此,谈高等美术教育问题,有必要首先对美术学学科发展情况进行简单分析。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艺术设计学科出现并快速发展,美术教育专业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原有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史及美术理论”专业改称美术学。90年代中期,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国家教育部将艺术学定为一级学科,将美术学定为二级学科。美术学由此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学科专业设置中。国内各类高校所设置的美术学学科基本上分为以纯美术理论研究为主的美术学和以美术教育为主的美术学两部分。以纯美术理论研究为主的美术学主要包括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美术史及美术学史四个部分;以美术教育为主的美术学,既有美术教育的性质又有绘画专业的特点,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本文主要针对后者进行相关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的不断变化,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全过程,过去那种重专业轻素养,重技能轻创新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成 为当前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目前高等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还是沿用了几十年的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模式,过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专业划分过细,不注重美术教育理论的修养,尤其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薄弱,这种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在专业课程结构中,技能训练课时比例过大,几乎占据总课时的2/3,专业基础课程中素描、色彩占据主导地位,专业选修课(通常为必选课)中又以中国画、油画为主,美术理论课程和自选课程比例很小。这种专业课程设置,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是以造就国画家、油画家为目标的,显然这与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

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教学上很多时候都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要特征,基本上采用的是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并且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通过示范、作业评价等形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结果是学生画出来的东西千人一面,缺乏生动性和个性表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长期以来,由于高等美术教育缺乏与基础美术教育沟通机制,缺少对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前瞻性研究,造成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例如,通常在素描、色彩等基础技能训练中,以几何模型写生、静物写生、人物头像写生、半身像写生、全身像写生等为主,中国画的基础教学内容有花鸟临摹与写生、人物临摹与写生、山水临摹与写生等,油画的基础教学内容有静物写生、人物写生、风景写生等。这些教学内容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但是,由于过分注重理性分析,内容设计思路过窄,训练步骤机械,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对学生作品评价标准的绝对化、简单化是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又一个问题。通常我们在写生训练中会要求学生注意透视规律、体积塑造、空间表现、质感表现、色彩变化等等,并且我们也会以这种标准去评判学生的作业,这些造型法则对传统造型艺术也许是合适的,但是,我们却无法把这些标准用于现代艺术评价,而现代艺术又非常有利于个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绝对化、简单化的评价标准会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自然,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情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等美术教育的教材建设滞后现象也比较严重,教材内容陈旧,教材版本混乱,不少作者东拼西凑,所著内容大同小异,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很多教师不愿使用教材,多凭经验教学,教材形同虚设的一个原因。

众所周知,美术是传播优秀文化艺术的有效手段,然而,高等美术教育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艺术方面还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传播形式单一,涉及面狭窄,相关教学课程仅限于美术史和美术欣赏课程,并且课时少,教师讲授重点多侧重于美术本身,并且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注重手工技能的训练上,片面理解民族文化的继承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应进行全面改革,以适应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需要。

三、近年来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由于近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增设新的专业,扩大办学规模,美术教育与绘画、艺术设计、雕塑等齐头并进,表面上看专业设置齐全了,办学规模扩大了,实质上却降低了自身的美术教育办学优势,因为专业设置过多,必然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发展资金等方面削弱对美术教育专业的投入,不利于美术教育人才培养。因此,高校的美术专业建设,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还应把专业建设的重心放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上,放在提高全社会的艺术素质上,不能单纯为了经济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优势专业。为了能够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高等美术教育必须从自身建设入手,抛弃片面强调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尽快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高等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应紧随时代步伐,课程开设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把美术新课改的内容纳入高等美术教育教学之中,使学生真正了解中学美术教育应该教什么,正在做什么,真正能够把所学的知识高质量地用于素质教育中去。

由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美术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广博的其它学科知识,要密切关注当今社会美术发展的动向,要熟悉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要了解国内外美术的发展动向等等,这些对中学美术教育的高标准严要求,会直接关系到高等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过去那种只强调专业技能培养,忽视美术理论修养的教学模式必须打破。课程内容应做大调整,弱化专业知识,增加周边学科知识,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融入美术教学之中。

谈教育,我们经常会谈到“素质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人实行真正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显然,我们过去所实行的单纯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高等美术教育模式是不能够适应的。未来发展中,作为素质教育重要载体的美术教育必须拓展自己的教育空间,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美术教学内容,广泛吸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这种吸纳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横向吸纳,把周边学科的知识融入美术教学之中;二是纵向吸纳,要从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吸收借鉴;第三,还应该放眼世界,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引进来。当然,提倡以人为本的美术教育理念并非就是要放弃专业知识技能培养,都去学习文学、哲学等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石不仅不能放弃甚至还要加强,关键问题是如何加强,在哪些方面加强。

篇4

一、影响美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动力系统分析

1.教师具有自主的教学实效意识是教学实效的动力核心。

教学实效意识是指教师教学活动前对整个活动成效的预设性心理活动,能导致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与他们的教学效率、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是解释教师动机的关键因素。人的动力系统包括需要、理想和信念三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教学实效的核心力量,而教师具有自主的教学实效意识,是实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实效,教师必须具备自主实效意识。

2.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学实效的动力保证。

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低,就意味着实效低下,提高学生参与率是提高教学实效的保证。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是统一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有人说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自目标、压力、鼓励、兴趣。在提倡“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不难发现,美术成绩不会对学生升学产生影响。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美术的动力,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美术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教学反思,大胆地从以往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属于自己表演的课堂舞台,变成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中不仅要注意各环节“趣味性”的贯穿,还要注意课堂内外“趣味性”的延伸。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从而由即兴性参与变成恒久性的参与,由被动性参与变成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为教学实效的实现做基本保证。

二、影响美术课堂教学实效的能源系统分析

美术教师从教的基本素质一是具备美术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二是有一定的课堂组织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1.从教者必须具备足够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美术教师不仅要取得从教资格,还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能力。美术课程改革拓宽了美术技能的范围,改变了单一的课程模式,使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趋向多元化、广泛型,也使美术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所以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除具备大专以上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知识技能外,还应及时增加课业类型,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如陶艺、综合材质塑形知识技能,设计、应用类美术、电脑美术等。教师的创造意识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实践和创造活动。教师经常性地参与美术创造实践和具有较高的美术技能,就会对美术本质具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从而能在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2.从教者必须具备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管理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能否正常进行。

低效的课堂总是和课堂上学生的不良行为相关联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没有“主课教师特权”和缺少课堂管理机制的美术老师,一旦走进未加“驯化”的问题班级,课堂往往就会遭遇“问题学生的盛情招待”,学生主宰无序的课堂,漠视学习,肆意地做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拖沓、敷衍地完成作业等。学生这种学习行为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驾驭课堂能力,组织管理课堂是保证实效性课堂的条件。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教师的因素、学生的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但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教育的失策往往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先行控制,预防问题行为。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有些出于无意,有些出于故意。因此,较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的方法,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这种策略往往来自教师平时的经验积累。

2.运用教师人格魅力感召学生的矫正策略,终止问题行为。

要真正有效达到理想的矫正效果,教师就要有足够的爱心,让学生爱上美术课,高度参与学习活动,享受其中的乐趣,这是用教师敬业爱岗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的过程。对于“故犯”学生应逐步矫正问题行为,使学生正确认识问题是行为矫正的前提,因为,没有正确认识就不能矫正问题行为。课后交谈时,可运用心理辅导的方式。陶行知先生的“三颗糖”经典案例值得学习,即先从肯定问题学生课堂表现好处入手,稳定情绪,使之乐于接受交谈,再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认识后果的严重,报以信任的态度,给学生改正错误行为的动力。小学美术教学实效的动力源泉是美术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智能素质。除了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补给能量,树立自我教育意识外,教师还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大胆实验反复探索,以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篇5

关键词:培养途径;教学现状;拓展知识面;实践

回顾现今高中美术教学现状不难发现,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美术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学生将美术当作副科,不配合教学工作,美术教育未取得明显成果。在当前高考升学压力较大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美术素养,拓宽美术教育发展目标,需要每一位教师的慎重思考。

一、高中生美术教学现状

人民网曾有一则题为《中国学生为何草草参观卢浮宫?不配中文讲解器》的新闻,讲的是中国学生参观巴黎卢浮宫仅花费40分钟,当法国游客为艺术作品惊叹不已之时,中国学生多在交头接耳、不知所云。采访学生有何参观感受,大多数学生表示只能看个皮毛,知道这些作品值得欣赏,但不知好在哪里。高中美术课程本应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全面提升美术素养,但学生为何一无所获?

1.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

高中生面临着沉重的高考压力,很多学生认为,语文、数学、英语等高考需要考的课程是主科,美术、音乐等都是副科,未能端正学习态度,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美术课堂上,学生要不就是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要不就是窃窃私语,或是蒙头大睡,教学工作难以开展,美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话。

2.学生美术基础普遍不理想

教授高中美术课程,教师面对的另一个挑战便是学生美术基础教差的现实问题。每次接手新班级前,论者都对所教授的学生展开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的基础并不是很好,感觉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有跳跃性,美术课比数学课还难学。有些学生表示:小学美术老师讲过基础知识,但那时没有好好学,现在也不知从何学起。很多高中生分不清印象派与抽象派,但又碍于自尊心,羞于开口,不好意思问老师,上课时不如采取不配合、不抗拒、不主动的学习行为,导致美术素养迟迟难以提升。

二、高中生美术素养的具体培养途径

1.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想全面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不能只教学专业知识,而忽视其他相关艺术理论的教育美术课程的学习。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作品中黄金分割理念的运用,正是得益于毕达哥拉斯数学观念的出现;临摹唐朝历史人物画,学生必须要了解唐朝时代背景和相关服饰特征;临摹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学生更应该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相关知识。

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加强学生本学科专业知识理解的基础之上,组织学生吸取其他学科的艺术思想。以高中历史学科为例,当学生学习到文艺复兴运动时,美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研究文艺复兴三豪杰之一达・芬奇的画作;当学生学习到罗马政治制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庞贝壁画《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当学生学习唐朝史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鉴赏阎立本著名画作《步辇图》。

2.实践出真知,引导学生实践学习

学生要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美术思想,必须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才能完成。实践出真知,艺术创作是培养学生美术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明确鉴赏方向,追求美术新意。现在的高中美术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没有得到实践学习的机会,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畸形的。

教师要转变传统“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大量实践,创作出具有个人审美特征的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临摹生活中常见事物。例如,葡萄、香蕉、菠萝等静物;教室、公园、大厦等建筑物;河流、花朵、草坪等景物。只有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增强鉴赏能力。好的绘画作品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的困难与喜悦之中,教师在实践中引领学生感知创作过程,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让学生触摸到美术作品的灵魂与血脉。

3.探究型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高中学生普遍面临着美术基础教差的尴尬局面,如何有效解决学生基础不扎实这一问题,是亟须探究的现实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高中美术课堂也可以采用探究型教学模式,解决学生基础素养不理想的

问题。

美术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自主探究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为学生吸收知识、消化知识提供了更多空间。通过探究型学习,学生的学习难度降低,建立了对审美活动的信心,为审美素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美术素养的全面培养需要教师的倾心付出,每一位美术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得到美的享受。高中美术课堂如何走出传统教学困境,切实将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提上日程,仍需众位教师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