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家校合作基本要求

篇1

关键词:知识 经济 时代 大学 教育 模式

一、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在大学教学中引入“沙龙”这一概念,将学生聚集在一起,增强学生间的交流,通过群体的智慧去锻炼个人能力,使学生们养成遇到问题主动交流的习惯,能够增强团队的合作意识。本文主要从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新要求入手,对“沙龙”这一教学方式的应用进行简单阐述。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决定了其经济增长,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以高新技术为主要产业支柱,依托于人力智力资源,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下面就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大学教育两方面的新要求进行阐述。

(一)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是经济基础的话,那么创新就是这个时展的动力,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创新、合作能力。企业要通过不断地创新去产生新的观点新的知识,进而确保了知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创意通常是一个团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因而团队的合作创新能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教育的新要求

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学生在大学时间学到的知识对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在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不断学习,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才能立足于企业得以生存,因此,大学期间的教育要确保学生能够养成勤于学习的习惯,提升其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引入“沙龙”这一概念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其能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三、简述“沙龙”教学模式

“沙龙”是一种学习型组织。

“沙龙”最初是起源于17世纪的法国,在当时主要是上层人物(政治家、诗人、画家等)兴趣相投一起聚会的一种形式,大家可以欣赏典雅的音乐,抱膝长谈,无拘无束,后来这种形式被引入国内,转变后成为一种教学方法,老师们组织学生确定一个个小“沙龙”,加入“沙龙”的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话题,通过讨论等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

四、“沙龙”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沙龙”在大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沙龙”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学习型组织,通过团队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开阔视野,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观点不同的地方,这就造成了个体思维的碰撞,这是这种思维的碰撞才会逐渐去改变个人的守旧的观点,通过团体讨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团体的自我超越。

(二)“沙龙”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

1、“沙龙”适用的学科

沙龙主要是通过交流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因此其适合的学科是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来纳入教学范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总结,到时在“沙龙”中与团队其他人进行交流学习,经过与其它人观点的碰撞,往往会产生一些十分有创意的观点。

2、“沙龙”在教学中的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需要去解决的一些问题。首先老师需要提出一个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其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我们还要确保这些问题是可以根据现在所学的理论等去解决的。当然也要留下一点空间,让学生团队自己去继续讨论研究。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团体讨论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实力,我们可以把“沙龙”的环境做的更加轻松和谐一些。在一张桌子周围环绕着摆放几把椅子,桌子与桌子之间不要太拥挤,以免在讨论时互相打扰到对方,可以在每桌选出一个小组长,主要负责组织组内成员的讨论,当然小组长与其他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这样便于拉进组员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们建立开创性思维模式。

在讨论的过程中,要选择循环讨论的模式,这样便于大家随时补充自己的观点,或者其它创意性想法等。对于每个问题,进行循环式讨论,注重深入的探讨。为了确保能够增加学生的接触面,对每一个问题,至少要有20分钟的讨论时间,每轮之间可以有一段课余时间,通过学生的钻研提高他们的的创新、合作能力,尽快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重团队总结与汇报。根据“沙龙”的程序,结束后,之前参与讨论的团体成员要回到各自最初团队里去,形成组织共识。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给予一段充分的时间,来让团队一员简述探讨的结果。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科学的评价和激励。为了使学生养成踏实、务实的好习惯,在汇报评价中要鼓励那些科学、实效、而且有特色的解决办法。针对学生的成果,除了与学生的期末成绩挂钩,还要把学生的智慧成果落到实处,例如帮助其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入挑战杯等学生科研等,真正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

五、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时代的发展,“沙龙”作为一种新的教授模式将学生个人与团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着重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成为交流、协作、创新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尽快地去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能够为这个时代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本玲.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J].当代经济,2011(7)

[2]刘本玲.学习性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学习、创新与合作能力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1(03)

[3]张声雄.《第五项修炼》导读[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03)

[4]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10)

篇2

教师是伟大的职业,但是只有把自己认识清楚,才能更好的承担这个职业,作为学生们的准确的路标。需要一份自我鉴定来鉴定自己不足之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教师自我鉴定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1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2)的历史工作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我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景总结。

一、主要工作:

1、本期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业务学习和教科研理论学习。

2、深入学生实际,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兴趣,爱好及方法等。

3、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前进取参加团体备课,或突破难点,或选择教法和学法,或设计作业,或营造情景。

4、进取参加政史地教研组组织的出谋划策、集思广益的听课、评课活动。

5、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景。

6、开展课外辅导,课外活动如:交流历史学习方法、经验;

观看爱国主义影视片;学习方法,复习方法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兴趣,拓展其视野,并与同组教师交流心得。

7、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8、经过多样化方法和现代化手段,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二、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异常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了解和分析学生情景,有针对地教对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异常是世界史的资料比较陌生,很多知识点无法理解,课堂上又无法补充太多。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进取,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所以,讲得太深,很难照顾到整体,有时课堂教学效果不如梦想。从此能够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景,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天我都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不浅。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资料。

4、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伙伴。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2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资料目标性。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仅有经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资料标准、实施提议等资料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具体资料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能够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进取、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完美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进取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我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经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经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构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本事,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经过观看“欧共体构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进取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资料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经过图示教学法,帮忙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经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提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本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欢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本事也得到必须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景,理解教材的资料,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

之余,进取撰写。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必须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资料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资料严重脱节,初中资料蜻蜓点水,高中资料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明白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教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进取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明白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经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我的历史思维本事。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我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经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构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团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一样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团体备课、团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团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并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仅是应对面的交流,也能够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齐点和机遇。我们仅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3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现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师德方面

本学期继续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法》等各项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依法执教,没有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

加强师德学习,阅读了《教师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有读书笔记,并写了读书心得体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中考工作

1、顺利开展了中考复习工作,严格按照工作计划开展复习。

坚持书写教案,理清教学思路,保证了中考复习的质量。学生历次月考和模拟考试的成绩稳中有升,尤其是九年一班历次考试的及格率和优秀率均到达了100%,为学生迎接中考做了充分的准备。

2、中考成绩:中考历史成绩有3名学生到达了满分:蔡博文、房一、杨红艳。

学困生的成绩也有提高。

三、个人提高

1、教育教学工作:本学期结合课题研究进行了以九年级复习课为主题的教研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听课教师的好评。

2、参加培训工作:4月26日——27日,参加了珲春四中举办的全州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研讨会,并把珲春四中开展的合作学习方式作为师徒结对子的学习资料。

本学期,由学校推荐,上级批准于8月初参加初中班主任省级培训。

3、课题研究工作:参与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职责教育操作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初中实施职责教育的研究》已经结题,撰写的论文《树立职责意识强化职责意志》荣获吉林省第二届职责教育研究优秀成果奖论文类贰等奖。

参与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间操组织形式及资料改革研究》已经结题。

主持研究的延边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七年级历史学科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处于课题结题审查阶段。

4、严格按照工作计划,认真完成岗位练功、听课记录、政治业务学习等任务,保证了自学笔记的质量和数量。

四、下阶段工作设想

1、继续加强师德学习,提高师德素养,争做学生喜欢的教师。

2、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力,继续深入课题研究。

用心参与学习的课题研究活动。争取申报新的课题。

3、用心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并把先进的经验和学习心得向学校汇报。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4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我,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资料,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在实行新课改后,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要到达怎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哪些教学任务呢?我们认为关键在于摆正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有许多教学资料,包括我们以前认定的重点主干知识,此刻都被冠以“了解”、“明白”、“感受”、“课外阅读”等要求,一些章节的教学目标中还有“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大部分学生掌握和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所以,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定位太高,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及实际的教学时间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目标。如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资料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构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一样本事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终根据上下节的课标资料,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资料的处理和学习探讨。

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能够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经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这样的目标定位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能有效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事实上高一学生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时间、学习目的的限制,不愿意也不可能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所以,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高一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前提。

二、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

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1、对问题进行“变式”。

“变式”是对问题的变换样式,“变式”的目的是转换问题的呈现情境和样式,以使其与学生所构建的认知结构相接近,为知识的迁移和问题的解决做准备。如,20__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长城题中的一问:“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请参照材料(略)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那里面的“所学知识”即是在平时学习中的书本上的知识,可是在教科书中却没有关于魏晋时期经营河西地区的资料,也没有关于汉长城促进河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料,这样,本题便无法纳入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中。

所以,需要将本题的呈现情境进行转换,以接近或适应所构建的知识结构的情境。如,根据材料所知修筑长城是西汉开拓河西地区(西北地区)的一个举措,代表了西汉经营西北地区的努力和活动,所以能够将此题变换为“分析西汉、东汉为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及影响”,便可将该题纳入到所构建的知识结构中了,能够顺利地迁移“西汉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入侵、设置西域都护、使者校尉”等资料进行分析和回答。

2、依据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将问题进行“类化”。

“类化”是指将问题纳入相应的同类知识结构中,并从这个结构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过程。在转换问题的情境后,根据转换后的问题与认知结构间的共同因素和联系,将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类化”这个新问题。如上题,问题的情境进行转化后,便将该题“类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关于“西汉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和意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三、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针对普及高中教育时期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将教材资料的问题化。要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资料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我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其次将教材资料结构化。

我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所以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我既能够提出教材资料的“纲要信号”,也能够利用“先行组织者”,还能够指导学生自我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总之,新教材教学中,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我们在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加强了团体备课,从而到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历史教师自我鉴定5本人在工作中,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教师的行为规范,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进取推进素质教育,敬业爱岗。平时注意学习理论和党的有关文件和法规,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团结身边的同志共同提高。

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自觉提高自我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本事。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思想,进取参加新教材培训活动,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本事,能进取组织各年级的教学研讨会,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平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探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减轻学生负担,教学效果好。几年来,先后自觉参加了教师继续教育、省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远程教育等培训活动,学习了《大教育论》《教育简史》等教育理论与著作,全面提高了自我从事教育事业的本事和水平。

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工作。注意研究教材教法和班情学情,不断改革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细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辅导,尊重并严格要求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从每一节历史课上都学到知识、受到启发、得到薰陶,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本事和水平。

为了上好课,我坚持备好每节课。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逻辑体系,认真了解学情,并采取相应措施,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落到实处。

课堂上,我注意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几年来,从事七年级的历史教学时,我异常注意课堂的趣味性,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而九年级因为面临升学考试,我则在努力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构成完整而系统的历史体系,培养其正确认识、辨析、分析历史问题的本事和方法。几年来,结合教学实际,我不断思考,及时总结经验,并陆续在报刊上发表。

进取改革教法,注意因材施教。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我在认真学习洋思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取探索改革历史教学的新方法,从创新课型上下功夫。根据班情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每一节课。几年来,学生学习历史的进取性很高,成绩也十分明显。除历年来统考、中招成绩一向在许昌市名列前茅。

篇3

黄教授提到学术成果进入高考的途径主要有五种类型:第一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理解原始素材的能力,第二是借助学术新成果提出与教科书不同的观点,第三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史学方法的掌握情况,第四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的史学理论素养,第五是借助学术新成果考查学生对学术史的理解情况。上述五种类型概括起来涉及三个方面: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史学常识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有些要求对中学师生来说确实高了点,不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面对这种专业化趋势,中学师生就束手无策,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很多做法经过完善、整理还是能够适应这种趋势的。

一、坚持史料教学的普适之法

史料教学是新课改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教学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对于这种教法的研究透彻,论著也很多,就适应高考历史专业化趋势而言,我们还需要对史料教学进行完善。

1.尝试让学生来选史料

现阶段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任务重、时间紧,教师应该是课堂史料选择的主力军,但就历史研究的过程而言,史料的搜集和选择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的史料选择都由教师来垄断的话,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阅读老师给定的材料和观点,潜移默化地形成“史料注我”的定式,这就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如果我们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史料收集、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养成“我注史料”的意识,这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史料的选择对学生认识历史研究过程和完整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也有促进作用。因而,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参与史料的搜集、整理和选择工作,在实践中认识历史研究和掌握研究方法。

2.优化史料来源

在中学,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教师在选择史料上渠道有限,主要是利用教材、教参中提供的史料,或者是从网络上搜索的内容,但是网络资源鱼目混杂、真假难辨,有些材料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那么应当选什么样的史料?黄教授在文章中对被引用的学术新成果从学者、论著、高校、出版社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中学师生在选择文本时,要事先了解作者和版本的情况,关注专业核心期刊的内容,把握史学研究的新动态,一些不知名出版社的书籍及网络上的素材一定要慎用或者不用。

3.坚持长期、规范的训练

高考试题在运用学术成果的考查方面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近年在各地试题中出现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2012年江苏卷为代表,该题涉及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史料学的基本内容、历史研究的一些方法以及史家治史的基本要求,不经过长期和系统的训练是不可能养成良好的解难品质的。每一个教学行为的预设目标如何实现、如何救济等都要有明晰的规划和系统的操作体系,绝不是用一两节课点缀一下就能够达到目的的。

4. 提升教师学养

史料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很高,对史料进行选择、阅读、解析、练习,如果教师没有精心准备和进行悉心的指导,学生不仅不能从中受益,反而会有害。要想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就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阅读一些专业书籍,例如白寿彝的《中国通史》、马克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和齐世荣的《世界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R.R帕尔默的《近现代世界史》、本特利的《新全球史》等等。还应该关注一些学术期刊,例如《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这些论著和期刊一方面能让教师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它们也是高考命题资源的重要来源。

二、追求能力达成的过程之美

高考历史试题在呈现专业化趋势的同时,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运用学术新成果的试题来看,有考查学生显性的技能:阅读历史材料(文字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清史实与史论,进而分析和概括;编制历史图表(譬如时间带、大事年表、知识结构、形象示意图等),进行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表述历史(简述历史梗概,描述历史情境,论述历史认识),对历史进行历史性的撰述。也有考查隐性的技能的: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够独立地根据史实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历史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做出个性化的解释;具有广泛迁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能够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面对考查要求的提高,我们只有站在能力立意的高点,向知识和学生认识的深度不断进行推进,才能适应越来越强的专业化趋势。就操作程序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然后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理解历史上的人和事(历史主义方法),并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与方法),形成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基本趋势。

二是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分析性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挖掘史事的联系)

三是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四是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

五是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学会与教师、同学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能够积极汲取他人的正确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为例,我们在解读课标的基础上就学生能力培养设计如下方案:(1)标清地域,明确时序与线索(含大事);(2)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晚清时期民族工业兴起的呈现方式(材料来源);(3)事实运用下的因果分析(逻辑推论),例如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及其与民族工业产生的关系;(4)买办、官督商办、新气息的探究、发现与证据。

三、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之要

1.学点史学史,了解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

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些古代史学理论的著作或者名篇,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了解古人撰史的目的“述往事,思来者”。学习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和章学诚增补的“史才四长”,明白史家对自己的修养要求,学习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提倡实录,编写信史。了解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将新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了解陈寅恪注意史料真中有伪、伪中存真的特点和诗文的史料价值,善于以史注诗文和以诗文证史;了解顾颉刚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拓展历史研究的范围。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一是求真,即说话或亮出观点需要根据,需要史实支撑,需要逻辑判断,否则只能是猜测。二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这也需要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不能是戏说、胡说。

2.懂点史料学,初步掌握史学研究的方法

明白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能够知晓和简单运用数学、系统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及调查法等方法。能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简单鉴别,例如史料分为口头的(民间传说、民歌、回忆录、口述史)、实物的(遗迹、遗址、遗物)、文字的(碑刻铭文、档案、文献著述、图片)、影像的(照片、影视、录像)。史料的搜集可以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字典、辞典、表谱、索引、年鉴等),也可以通过平时读书积累资料,利用访谈、调查等搜集资料。能够对鉴别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出各种有用的信息。同时要学会尊重史学认识客体的客观性和历史性,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方式研究和解释对象发展的规律,把历史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坚持史论结合和的原则。

3.尝试研究性学习,感受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光靠理论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勤于实践,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完善和拓展新的知识。历史教师一方面在课堂上要进行史料教学外,课后以多样化的作业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如布置历史习作、历史制作任务,开展历史调查等等。另一方面要经常性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从课题选择到材料收集再到得出结论、成果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研究,锻炼、提升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

在目前考试成为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功利性的考分追求是不可回避的一个方面,但是功利视角和新课程理念并不是分割了的两张皮,而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如果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坚持能力立意为先,史料教学为规,强化历史研究的方法,在长期的教学训练和熏陶中,中学教学就不仅能适应专业化的高考趋势,也定能收获历史独特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陶瓷营销;人才素质;人才需求

众所周知,陶瓷生产是江西省景德镇市最主要的传统行业。随着近年陶瓷产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和一些企业实力的不断增长,景德镇陶瓷企业的营销工作也正随着企业的发展而进行着观念、方式、手段、机制等方面的调整,这使得景德镇陶瓷行业的人才需求必然发生结构上的变化——技术型人才不再是人才需求结构的唯一主体,企业将需要拥有越来越多的管理与营销人才,以加速竞争要素积累、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市场,形成稳定的消费者群体。那么,能够适应当地陶瓷行业需求的营销人才到底应具备哪些素质?有关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使用又大体存在哪些问题?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论述。

一、陶瓷行业营销人才的素质需求分析

陶瓷行业营销人才与其它商品制造、销售行业的同类人才相比并不会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诚信与服务意识等方面。但是,陶瓷行业毕竟是一个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传统行业,所以其对陶瓷行业营销人员的素质需求也还是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特点,现将其中值得强调的部份素质特点列举如下:

(一)足够的陶瓷艺术鉴赏能力

我国陶瓷产品产地众多、品种繁杂、规格各异。而且,不论是艺术瓷、日用瓷还是建筑用陶瓷,都存在着因艺术水平、装饰效果不同而造成的价值差别。而营销人员如果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无法对相应陶瓷产品的类别和艺术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将不利于促进产品销售,甚至有可能误导消费群体,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针对多种多样的陶瓷产品,营销人员应能准确辨明特点、分清类别,从而找准自己的卖点;另一方面,营销人员,尤其是以艺术瓷和日用瓷见长的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营销人员也应当具备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以能够对陶瓷产品的艺术水平、装饰效果及相应价值等做出恰当评判,从而能将正确的产品信息传递给目标客户,并更合理地开展市场定位、价格决策等工作。

(二)对陶瓷产品技术特性和质量标准的了解程度

陶瓷行业虽然古老,但这并不代表现代陶瓷产品的技术含量会逊色于其他行业。目前,用户对陶瓷产品的使用性能、理化特征等均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并不断向精细化、高标准化、高要求化方向发展,高技术陶瓷也已被景德镇市确定为未来陶瓷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有效地发掘、了解和把握客户需求,营销人员对陶瓷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应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要对作为产品质量依据的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内控标准有充分的了解。为此,营销人员应当能通过企业内外的各种渠道,如参与进修、培训或实地学习、调研等,主动了解生产加工、产品技术特征、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手段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强其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复杂特征的认知,并能在推广、销售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切实的运用,以更有利于推动陶瓷制品在市场中的流通。

(三)学习进取的欲望与能力

一个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壮大的企业以及其中的个人,都必须具备学习能力,以构建学习型组织。而且,这也是使营销人员更加符合上述其它素质特点的一种“基本要求”。首先,无论是与艺术知识,还是有关陶瓷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或者是国家的方针政策、国际上的贸易规则等,都要通过实践学习或专门的培训才能掌握;其次,即便是已经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营销人员,也依然需要不断学习,因为陶瓷行业的传统色彩虽然很浓厚,但也仍是一个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的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层出不穷,而且,市场活动本身的科技含量也正越来越高,电子商务等新兴手段已成为营销活动未来发展的总趋势,〖JP+1〗对各类市场信息的捕捉和利用方式也必然会变得更科学快捷。陶瓷企业的营销人员必须能认清这个趋势,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对关系营销模式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陶瓷产品具有重复购买率极低、购买决策周期较长、关注度低等特点,企业若能利用现有顾客口碑进行宣传,营销效率便往往能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相比之下,传统的营销模式是通过不断挖掘新顾客来获得销售增量,而“关系营销”模式则更重视现有客户关系的发展与维护,这与陶瓷产品市场的客观情况显然更为适应。近年,部分陶瓷产品出现了供大于求的问题,不少企业陷入价格战,关系营销恰能通过与顾客建立长期相互信赖的关系,避开价格战等低层次营销措施,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形成差异化的经营壁垒,提高竞争力。此外,对重视关系营销的企业而言,除了重视与终端客户的关系外,生产商与分销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自然也不会被忽视,因为在陶瓷行业的整个供销价值链中,经销商和设计、生产部门同属最重要的战略环节。〖JP+1〗例如,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原营销经理何干就曾力主由厂家直接对经销商和市场进行保护,他甚至不惜主动从经销商手中把本不需要厂家负责的滞销产品买回来,由厂家直接处理,使经销商从产品积压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这些做法使得经销商对企业重新恢复了信心,使销售收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就突破1 000万。可见,能够善于运用关系营销、积极与价值链上各关键环节实现合作共赢的营销人员,无疑能让整个企业的营销活动变得更有效率。

二、陶瓷行业营销人才供需与使用问题简述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确实会给营销人才的素质水平带来一定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景德镇本地陶瓷企业的营销人才需求和使用状况却不甚乐观,它们或是未引进足够的、符合上述素质要求的营销人员并建立真正自主、有效的营销体系,或是虽有自己的营销队伍,却在这部分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存在问题。

(一)对营销人才重视程度不足,需求有待发掘

景德镇目前有陶瓷生产企业数千家,资金规模大多仅有十来万元左右,企业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为主,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方式还停留在作坊阶段;而且它们的老板大多是原国有瓷厂下岗职工和刚刚步入商海的农民,在经营管理方面缺乏做大做强的企业家素质,存在小富即安、只顾当前利益而无远见、只重生产而不重市场、只懂卖货而不懂营销的思想,所以这些企业往往缺乏建立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营销网络的实力与动机,甚至根本就不配备专门的营销人员。而在分销渠道方面,陶瓷生产企业往往采用以下两种:第一是通过展销会进行销售,这也是最常见的;第二是地方制,实质上就是由专门的销售企业进行代销,这种方式使企业不能直接接触终端消费者,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也必然迟钝。上述两种渠道所使用的营销人员状况也同样堪忧,其中,陶瓷展销活动中的销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了景德镇陶瓷的声誉;销售企业在销售岗位上也大多是聘用下岗人员或无业青年,人员文化和素质低,很难起到应有的营销效果。  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自然可想而知。要知道,在企业发展初期建立起来的市场销售体系,有其相当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如果不利用这一阶段所积累的资金和竞争力,迅速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市场管理体系的话,这个企业的衰败将仅仅是时间的问题。

甚至,在一些已经拥有成熟的营销人员队伍的陶瓷生产企业里,也有“架空”营销人员和部门的现象出现。因为这类企业销售额的主要来源往往是商,而当企业与商的关系比较稳定之后,一些“精明”的商便开始直接跟企业老板或核心高管人员打交道,使营销人员的地位变得远不如以前。在这些企业的高管人员眼里,营销人员已经不再代表企业的核心价值,哪怕是一位大区经理甚至是销售总经理离开,对销售额和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像“市场部”这类部门的员工也往往都被人们看作是“打杂的”,而且大多数企业也没有结合行业特点从实质上为他们组织好系统的培训工作。

(二)营销人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不过,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重视程度只是体现出了人才需求尚待发掘的问题,陶瓷营销人才的供给其实同样未臻完善,使得现有的人才需求亦无法得到完全满足。景德镇市所属区域内的高等院校是当地企业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我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级专业人才高等学府——景德镇陶瓷学院便设立在此。问题在于,本地院校长期以来较偏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像市场营销这类专业则起步较晚。而且,即便学校可以提供足够的相应专业毕业生,营销也是一种极需要大量经验的工作,一般的毕业生在这方面恐怕难以满足要求。当然,营销人才也可以通过从内部培训和从外地企业“挖”人才的方式获得,但一方面如前所述,大多数企业并未对这类培训加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本地企业又缺乏从外地企业“挖”人才的实力——营销人群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与外界接触面广,在获取信息和机会上占有较大优势,所以对企业期望值普遍很高、跳槽频繁,实力大多不及外地陶瓷企业的景德镇陶瓷企业自然没有太多机会去争取并留住他们,合格的营销人才来源的短缺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建议对策

(一)充分发掘并满足自身对营销人才的需求

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重视程度虽然不一定会直接影响到眼前的业务,但肯定会从人才引进、队伍管理以及营销理念、手段等方面影响到将来的业务发展。所以,企业既要充分认识到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与重视不足可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的影响,也应切实采取措施,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对目前的陶瓷企业而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从总体的角度看,企业要努力破除传统的管理定势,建立可行的营销体系,强化全员围绕市场抓营销、围绕营销抓效益的理念,积极打造以市场营销为主导的,生产经营各部门高度协调的企业运行机制。这一点是改变陶瓷企业对营销人才重视程度、发掘对营销人才的需求、提高营销水平的根本途径,也往往是企业在未来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发展,企业必将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任何轻视营销工作和营销人员的做法都将使企业付出代价,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程度将会自然而然地增加。

2.在提高对营销的重视程度、发掘自身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应当以良好的待遇与工作环境吸引营销人才,满足自身需求,公司内部也要培育和建设营销文化,增强营销人员的凝聚力,造就一支忠诚企业、勤奋工作、不畏困难、素质过硬的营销队伍。首先,应根据“行情”,向营销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酬,而不要单凭主观意愿订薪酬,或者过份地强调企业内部待遇的“平衡”,与其日后被迫参与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倒不如先不吝成本地参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利用人才优势构筑壁垒,回避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此外,也不要总把营销人员看作“打工仔”,要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利润转股、期权、赠股、折价配股、分公司参股等形式转变优秀的营销人员的身份,以充分激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更好地留住人才。只有由富有经验的、长期为企业服务的营销人员所组成的团队,才能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和关系网络,发挥关系营销模式在陶瓷营销中的优势。

3.企业不能仅仅为了少投入,多产出,就不肯在营销人员培训上下功夫。加强培训工作,同样可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大都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上进心,而且在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理念时,相关知识的补充对他们也很重要,所以,企业如果能按照陶瓷行业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企业营销目标的达成也会起到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作用。

(二)完善高校教学模式,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区域内高等院校担负着为企业培养人才的责任,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必须切实为经济发展服务,经济的区域性特征也必然要求学生的素质特点与之相适应,所以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要能够经受市场和企业的筛选和检测。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景德镇陶瓷企业的营销人才需求,学校应从完善自身教学模式入手,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首先,真正满足陶瓷行业要求的营销人才应该是一种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如前所述,他们应当具备陶瓷产品的分类和鉴赏能力,并了解陶瓷产品的技术特性和质量标准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高校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仍单纯以经济、管理、营销、策划等为主,所以学校应放宽专业口径,要求学生学习陶瓷艺术鉴赏、陶瓷工艺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最终建成跨学科型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文理结合、理工结合。

其次,高校毕业生往往难以适应需要大量经验的营销工作,区域内高校的营销专业教学也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经验。对企业而言,使用缺少经验的大学生需要在时间、培训费用等方面付出很多成本,对学生而言,工作经验的缺乏也给自身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可行办法就是尽快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实践教学和课程教学的相互促进、融合,形成从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面一体化的新体系,进一步促进以就业为导向的能力培养。在不断改善校内教学与实践条件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陶瓷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或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本地陶瓷企业兼职、调研,从而增加学生技能培养和经验锻炼的行业针对性。如此一来,学校便可以提供更多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才,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区域内的陶瓷企业也可以借此获得急需的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从而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首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作了简单的阐述,并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具体介绍了“创设情景――启迪思维――积极参与――结合生活”几个教学环节的课题实施步骤,最后简述了实践的收获,并对实践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作了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探究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改实验已成为眼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焦点。但课程改革的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教育改革和实践过程。它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21世纪的人才是创造型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素养,而且应具有独立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由应试教学转化为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关键是在课堂教育中。

另一方面,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农村初中生中似乎很难实施。农村初中生的普遍现象,就是学习欲望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主动参与意识浅薄,缺乏探究创新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孩子的这种需要在其内心深处也是有的,只是受家庭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这种需要被封闭起来了,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用恰当的措施将其挖掘出来。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把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到教研活动中,从自身做起,改变自身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全过程,使他们从中得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概念界定

1. 创新品质就心理学概念来说是指有利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从事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知识品质、智力品质、个性品质之总和。也可以简单地表达为“同创新实践活动联系紧密直接、相关系数较高的基本品质的集合”。数学课堂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一般是指思维主体的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性思维品质、发散性思维品质及想象力等几个方面。

2. 独立性思维品质是现代创造活动的高度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创造人才从事现代创造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具体来说,独立性思维品质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提出自己的独创见解的能力,是对于原有理论的严谨审查和持之有效的怀疑和判断能力,它也是一种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论和已经积累的经验教训,独立地、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发散性思维品质是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素养和思维能力。这种思维品质不受过去知识的束缚,不受已有经验的影响,从各个不同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散性思维品质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在学生的创造心理诸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品质是至关重要的方面。

4. 想象力是在原有的形象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能力。它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中的实在因素,是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设计师,是直觉和灵感的源泉。“创造”一般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有意识的想象产生出以前尚不存在的事物,因而想象是创造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必经过程。事实上,大多数创造都是经过“想象―假设―实践”这样的三段递进实现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完善其创造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

因此,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面向绝大多数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进行思维创造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质。

三、具体操作过程和措施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听好一堂课的关键。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的情趣和意志领域,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开展各类有趣“活动”进行教学,从而变枯燥为有趣,变复杂为简单,变困难为容易,可以使教学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兴趣盎然。故在备课时,笔者都精心设计新课的引入,有时也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或时事政治。如在上“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先出示如下情景:刚过去不久的10月12日是一个全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日子,这一天,神州六号飞船成功发射到太空,17日,聂海盛和费俊龙两位宇航员成功着陆。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演示)。接着问:“大家是否思考过:在草原上我们是怎样找到两位宇航员的?他们的位置又是怎样确定的?(大家既激动又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确定位置的方法。”学们带着这种好奇心来完成这个探究过程,整堂课都很积极、活跃,效果当然不言而喻。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一堂课也如此。但备课毕竟是一种预设,活生生的课堂少不了随机应变。比如,在某次教学调研活动中,突然有几位领导进教室听课,学生们顿时鸦雀无声,非常紧张,而这节课又是学生们最怕的应用题(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于是一上课我就问大家:同学们喜欢春游吗?答案是肯定的。再承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有关春游的问题,若大家解决得好,我们就组织一次春游活动。顿时,学生们兴奋不已,刚才的紧张感全抛于脑后了,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会说话了:老师,你快出题吧!紧张、恐惧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二)启迪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作为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其重要的特点是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当主体接触的问题难以入手时,思维就不应停留在原问题上,而应将原问题转化为另一个比较熟悉、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解决,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比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举例”这一节中,我对教材中的例1进行了大胆的处理,选用了开放性例题如下:一农民要给一块稻田用氨水施肥,计划需要纯氨的质量分数为0.2%的氨水50千克,现农机站只能提供纯氨的质量分数为0.1%和0.3%的两种氨水和水(足够)。请你帮助他设计配制方案?拿到这个题目后大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于是我先举了个生活中的常例。

师:大家在用餐时盐是少不了的调味品,比如,一碗汤,在制作时一般要放盐,尝一下还不够咸,就――

生:再放一点盐。

师:若太咸了,就――

生:再加水。

师:若你面前有两碗汤,一碗太淡,一碗太咸。

生:把两碗参和了,可以调到自己适宜的口味。

师:那么这个咸的程度用我们所学数学知识如何表示。

生:纯盐的质量分数。

师:很好!刚才大家说把咸淡两碗调和,那么调和后的那碗汤的纯盐的质量分数有何特点呢?

生:介于咸淡两者之间。

经过一段小插曲,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求知欲望也更高了。先由小组讨论、归纳,得出方案:1)用0.1%和0.3%的两种氨水调配;2)用0.3%的氨水和水调配;3)三种材料都用。接着给予一定时间书写解答过程,然后选两个不同方案的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实物投影,与大家交流。对于方案3,一开始大部分学生认为算不了,数据不确定。但一会儿也起了议论:

学生1:如果把一种确定了,那么另外两种也能确定。

学生2:对,但是0.3%的氨水最多只能取100/3千克。

学生3:而且0.3%的氨水至少要取25千克。

结合这几位学生的回答,答案很完美,其他学生也茅塞顿开。

另一方面,有些数学问题的难,难在综合题,其相互关系越复杂,其综合难度就越大。因此,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应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笛卡尔曾经说过,他决心遵守的思维规则之一是“把我所考查的每一个难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可以而且适于加以圆满解决的程度为止。”因此,我在解题教学中,时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尽量转化为若干个原来已经较为熟悉、掌握的小问题,使问题更趋明朗化,最后达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这样,既探索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又发展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过程中,学生尝试了解题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

(三)积极参与,体验实践乐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以及创造的机会,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满足每个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让其动手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让其插嘴,使其感到心理自由,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争论,让其说说另外的问题思路、解法……学生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愉悦,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志和力量。如在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节中,根据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薄弱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按要求自己设计,裁剪粘贴,用硬纸板做一个立方体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强化了形象感知,进而对具体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再在课堂上展开所制作的立方体,互相交流,发现答案并不唯一,通过合作,总结出共有十一种方法,并将其归类: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己一番手脑并用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长久,运用灵活。

(四)结合生活,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价值。

数学教学不但要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性,当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趣的、亲近的、有价值的,他们就会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比如上面讲到的那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在学生们的渴望中出示问题:航坞公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所列,某校初一(5)班、(6)班两个班共104人去游航坞公园,其中(5)班人数较少,不到50人,(6)班人数较多,有50多人。经估算,如果两班都以班为单位分别购票,则一共应付1240元;如果两个班联合起来,作为一个团体购票,则可以节省不少钱,问两班各有多少名学生?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分小组来分析题意,讨论解题方法。最后归结出如下的解题过程:

解:设初一(5)班有X人,初一(6)班有Y人,根据题意得:

x+y=10413x+11y=1240?摇?摇解得?摇?摇x=48y=56

答:初一(5)班有48人,初一(6)班有56人。

在学生们解出问题、兴趣高涨的前提下,再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一瓶饮料3元,空瓶回收价为13个1元,聪明的你能出一个点子盘活这1240元,让两班学生都有门票和饮料吗?请你简要说明一下你的好点子,给予一定时间思考、讨论。

有同学说:“先买饮料,那么104人则需要3×104=312元,发给每位学生,喝完之后把空瓶回收,则回收价为104÷13=8元,剩下的总款为8+1240-312=936,刚好够104人每人9元的门票。”

这个问题提出后,马上又有一组的学生反驳:“这样不好,因为刚到航坞公园就每人发一瓶饮料,并且要喝完回收,纯粹是为了这道题目的答案,似乎没有实际意义。饮料应当是在航坞公园中游玩时边玩边享用的,而不应当像是在完成任务似的在门口就把它灌完。”

这时我刚想抓住这个机会加以引导,马上就有一位平时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指出:“老师我有办法。1240元要既买饮料又买门票只相差8元,如果由老师(或同学)先垫上,同学们不就可以把饮料带入航坞公园了吗,同时我们应该教育同学们喝完饮料不要随手乱扔,必须带到门口兑换,这样既符合实际意义,又可以对同学们进行一次环保教育,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这位学生的发言博得同学们的共鸣,得到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们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我紧接着提出如下问题:“假如(5)班想要单独买票,请你帮他想出一个比较经济的购票方案(简要说明)。”

许多学生几乎异口同声:“13×48=624元。”

同时我也看到有一位平时比较内向的男生没出声,还在专心算着什么。“还有更省的方法吗?”我话音刚落,这位男生指出:“如果(5)班的同学买51张,则应按团体票即每张11元购票,这样只需11×51=561元,比买48张票624元来得便宜。”大部分学生马上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同时也有学生提出:

“(5)班只有48人,为什么要买51张票呢?”

“反正这样合算,管它多几张呢?”

“我们可以把这三张票送给(6)班呀。”

“或者再转卖,那就更合算了。”

“……”

我一直鼓励学生做出大胆的想象。其实这是属于一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也是一个数学对策问题,它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与创造。

四、收获和反思

(一)收获

1. 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就某一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而且很有成就感,解完一题,往往意犹未尽,渴望着下一个挑战。从而带来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有了心理期待。

2. 实施本课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探究性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相互协调活动中,构建了学习主体,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竞争意识、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3.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下表是在历次重要考试中本班本学科的几项指标与校年级平均情况的比较:(本班是笔者在04学年第二学期接的班)

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上课注重学习方法,又善于思考,所以学生主动提问、答问有创见、动手操作、知识迁移等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促进了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促进了其他学科的提高。同时为他们以后的创造性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表是在历次重要考试中本班的几项总分指标占校年级(10个班)的人数:

(二)反思

1. 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一直是课题实践的软肋所在。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每堂课学生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但能提出问题的往往集中在一半的学生身上,如何让更多的学生也善于提问,还须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探索。

2. 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创造性思维品质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选择多种方案去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证明和生活中碰到的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数学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保证。虽然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已实施了新课标,但因为考试制度不变,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任务时,一般都是紧密联系考试大纲和中考要求,完成课时目标中所规定的知识点,很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拿出很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如何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又不影响当前的课堂教学任务,笔者感到难以协调,这也是笔者目前感到困惑的一个问题。

3. 课题的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质要求。首先,要树立创新的、主体的教学思想,要把培养创新人才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学生视为真正的主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质。其次还要有正确的数学教学观与数学教学质量观,并使之贯彻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地教。这就要求教师本人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学方法,要善于突破,大胆尝试、质疑和创新,注重把各种创新思维训练融汇到课堂教学中。再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数学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打破了我们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教学常规和教学形式,让我们的教育经历了一次改良和重构。在新课改的教学课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并主动探求知识,解决问题。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播、发展知识,还在于孕育和发展社会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通过新课程的改革,我们的数学课有了温暖的人性和情感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在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中处处充满着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周明星.思维创新与创造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