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观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骨疏灵胶囊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骨疏灵胶囊中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以控制制剂内在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水(V甲醇∶V水=48∶52)为流动相,流速11mL/min,色谱柱为C18柱,检测波长为245nm。【结果】异补骨脂素在00342~02736μg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211%(RSD=189%,n=5),方法重现性好(RSD=205%)。【结论】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骨疏灵胶囊中的异补骨脂素含量,可避免制剂中其他化学成分的干扰,专属性好,且操作简便。
关键词:骨疏灵胶囊/分析;异补骨脂素/分离与提纯
骨疏灵胶囊是由羊藿、补骨脂、女贞子等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对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疗效。补骨脂为方中君药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对两者的含量进行测定,因暂缺补骨脂素对照品,本实验仅对制剂中的异补骨脂素含量进行了测定。
1 仪器及试药
高效液相色谱仪(LC10AT输液泵,SPD10A紫外检测器,日本岛津);异补骨脂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色谱纯);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制剂由香港浸会大学徐敏教授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异补骨脂素对
照品171mg,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每1mL含异补骨脂素00684mg)。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骨疏灵胶囊内容物50m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min,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用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23 色谱条件
色谱柱:EMerck Lichroshpher 100RP18(250mm×4mm,5μm);流动相:甲醇水(V甲醇∶V水=48∶52);流速11mL/min;柱温40℃;波长245nm[1]。
24 测定方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μL、供试品溶液1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结果见图1。
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05、1、2、3、4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得回归方程:Y=54695+66999×106X,r=09998,异补骨脂素在00342~02736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6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μL,按上述色谱条件重复进样测定,异补骨脂素峰面积平均积分值为493247(N=5),RSD为107%。
27 重现性试验
用同一批号的样品,分别测定5次,测得异补骨脂素含量平均值为0239%,RSD为205%。
28 回收率试验
取骨疏灵胶囊内容物24m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mL,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的方法制备并测定,结果见表1。表1 回收率测定结果(略)
29 样品测定
根据拟定方法测定,3批骨疏灵胶囊中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结果见表2。表2 样品中异补骨脂素的含量(略)
3讨论
骨疏灵胶囊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所含的异补骨脂素成分属于香豆素类[2],由于结构中含有苯并α吡喃酮母核,可产生紫外吸收,故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离与检测。实验色谱图显示,阴性对照溶液中的组分不干扰制剂中异补骨脂素的测定,说明方法的专属性好。
方法建立中反复对流动相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以甲醇水(V甲醇∶V水=48∶52)为流动相,流速为11mL/min的测定条件,异补骨脂素的分离度及拖尾因子均符合药典[3]要求。本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但回收率稍低,估计与实验中样品的取样量偏低有关。
参考文献:
[1]陈发奎.常见中草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1-342.
篇2
其实,学习是件好事,活到老,学到老,那要看怎样学。想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的思想。
一、真正渗透素质教育的含义,让学生全面发展
到了今天,老套的教育观念依然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吞噬着我们的灵魂。教育上高呼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有几个人得到了全面发展?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恐怕有些人至今也搞不明白;有些人堂而皇之地记住了素质教育的定义,但也只是略懂皮毛而已,他们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些教师看到了教育的现状,但迫于社会的压力,上级的压力,家长的压力。当然,更多的是来自考试制度评价教师的压力,也从来不敢去改变什么,有时甚至不敢去想。不能真正渗透素质教育的含义,应试教育还占据着人们的思想,还谈什么让学生全面发展?
二、改变教育观念和考试评价方法
中国的教育形式和评价方法决定了,教师不得不更多地关注成绩。有些教师甚至早出晚归,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用时间去磨炼学生学习,以求更好的成绩。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了玩的时间,成了考试的机器。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就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去学小学的知识,学生每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中,这样极大的抹杀了孩子的天性。
三、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让学生中规中矩,却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他们思维的拓展,学生没有时间去动手,去操作,去想,哪里还能提发明、创造呢?所以学生只会机械地运用知识,却不能创新。有时我们不得不问:“学这些知识有用吗?”
多年以后,看看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很多教师纳闷:当初学习很好的学生,有的却没找到工作,相反,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却能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这究竟是为什么?有哪位教师或者教育人士真正反省过?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开拓才是课堂的关键。
四、关注孩子学习,更要关注孩子品行
现在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都只关注成绩而忽略了孩子们品行。孩子们都关心是否迟到,而同学摔倒了没有一个人去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难道连这样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了吗?有些孩子重病的家长,不盼孩子学习如何,期待孩子早日康复,孩子一旦康复了,又期盼孩子努力学习,人心无足!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内涵;教育目标; 偏离;回归
教育目的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全部工作,贯穿于教育各个问题、各个环节之中。一旦教育目标定位错误或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偏离,对整个教育事业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笔者认为: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实践过程中,在教育者层面上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偏离。本文试论述素质教育目标的现实偏离、偏离的原因及回归的对策。
一、 素质教育的应然目标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定位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是否正确理解素质的概念、人的素质结构的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目的的核心和关键。那么,在对素质教育目标定位之前,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什么是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素质,从教育学角度来看,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是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等要素的综合。它是决定主体活动的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内在因素,是保持人同一性的基本原因 [1]。人的素质结构是由3G(三个球形结构)组成,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非认知因素构成。其中知识结构:由信息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经验和技能四部分组成,知识性知识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起到“工具”的作用。能力结构:由二维因素组成,一是内容维度,包括空间、语言、数字和行为四个方面;二是操作维度,包括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五个方面。它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个体知识具有运作和操作的功能。非认知因素: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五大方面。非认知因素在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起“指挥、调控”作用[2]。
根据素质的内涵、人的素质结构的组成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使他们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非认识因素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与提高。
二、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
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指的是素质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实际存在状况,是素质教育目标在不同的主体身上的表现。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在现实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下简称双基);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二:双基+特长;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三:双基+特长+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之四:双基+特长+个性发展+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之五:双基+智力+个性;
素质教育实然目标六:双基+特长+非认知因素。
三、从素质教育发展历程看素质教育实然目标与应然目标的距离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它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质量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对人的素质的一个全面认识的过程。素质教育目标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素质结构认识而不断演进。素质教育在中国经历了四个时期,四次进化:第一个阶段偏重知识结构,表现为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二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光强调双基教育不重视学生能力、智力是不够的,容易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高分低能”“书呆子”,因此,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纳入教育目的的范畴。第三阶段:人们在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又发现学生的一些非认知因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在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于是目标又变成“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第四个阶段:人们意识到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于是提出了要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四个阶段展现的是人们对素质教育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但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然状态来看,人们似乎还没做到与时俱进,没跟上素质教育目标的步伐。很多人实践素质教育目标还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大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甚至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大部分家长、一部分孩子他们的目标还没达到第一阶段水平,他们的目标还是瞄准考试,认为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与学的目标就是考试拿高分。有另外一部分人,他们的素质教育目标就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能在某一方面学有所长,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所以加上个性发展。当然,不可否认,他们这种“组合式”“合金式”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摆脱“片面素质”教育的事实,都与应然的素质教育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四、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的原因
通过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然与实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人们在践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素质教育目标与国家层面制定的素质教育“理想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也就是说,素质教育的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为什么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会偏离目标?什么原因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偏离?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人们对素质教育、素质结构认识模糊,导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目标迷失
对素质、素质教育定义认识模糊甚至错误是导致素质教育目标迷失的根本原因。对于素质教育是什么,教育界存在以下看法。①素质教育就是“跑、唱、跳、琴、棋、书、画”的教育。②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3]” 。 ④“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4]。”当然,素质教育的定义远远不止这四种。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的回答,有人曾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1996年上半年,素质教育已有9类15个定义,两年之后,定义不下30种。如果现在有谁愿意再作统计,可以肯定地说,一定超过了30种。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素质教育”定义大丰收,使“素质教育”走入了一条死胡同。理论层面未曾达成共识,基层领导和广大教师对这一概念或主张更难明确认识和领悟,因而导致了素质教育目标的迷失。造成了人人都认为自己搞的是素质教育,而结果人人搞的都不是素质教育的局面发生。
对人的素质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教育理论者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回答:有人认为:人的素质结构是由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部分构成。有人认为:素质教育是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组成。还有人认为素质结构就是包含德、智、体、美四个方面的内容。由于人们对于素质结构的组成不明确,导致对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素质的判断失误。结果导致了片面的素质教育观的践行。
2.应试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的完全对立,导致素质教育主途径偏离
由于人们总是用对立的观点来看待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认为搞素质教育就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而应试教育总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联系,与知识讲授方式相统一。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搞素质教育应该抛弃课堂教学的形式,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方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这一命题存在前后是否匹配的问题[5]。传统的课堂无法培养学生认知以外的素质。全面的素质教育离不开扩展和丰富的课堂教学。必须打破时空界限,将课堂延伸到教室之外,扩展到学校、社会之中,将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际交往活动都纳入其范围。这种丰富和发展了的课堂观,其实就是人生处处皆课堂、处处可以进行素质教育的观念的反应。号召人们把素质教育的重任从学校、课堂之上移到社会、课堂之外。转贴于
3.素质教育与考试对立观,导致素质教育目标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考试是我国现行的主要的人才选拔与评价制度。受其自身的局限,考试一般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的内容也往往侧重于文化知识层面。对于任何一种优质资源,社会都会制定一整套分配方针,以便排除多数人的资格,在少数人中进行分配。而考试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主要的分配方式。学生是否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享有接受哪一类型的教育机会都取决于考试分数的高低。由于受分数在学生升学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及“以分数论英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的影响,对高分的追逐成为家长、学生甚至教师的目标。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由于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力素质、非认知因素等无法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测与评价,而相对被人们所忽视。
此外,由于一部分人认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而相对放松了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放松了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搞素质教育,教师、学生把大部分精力与时间都放到了素质教育课上、放到兴趣小组上、放到课外活动上,用来学习书本知识的时间少了,也会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素质教育似乎与考试完全对立。而人们对分数的执着追逐,以及对素质教育的排弃,最终导致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家长、学生层面上出现某种程度让位。
4.技术操作失误,导致目标实际偏离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采取全新的教育方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依也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模式可以循。一线工作者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过程,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谁也不清楚究竟怎么搞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由于每个践行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模索性,因此,难免会有实然目标偏离应然目标的现象发生。
五、 素质教育目标的回归
1.规范素质教育的概念,明确素质的组成要素,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的目标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来的,目的是彻底抨弃违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应试教育教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模式。这一看法或意见,已有学者表达过了,只是未被当一回事,以至于大家都专注于对一个含义宽泛、歧义丛生的素质概念,作形而上或形而下的种种探讨,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明确的界定,而如何针对应试教育弊病作出改革本身及其探讨,却不经意地被疏忽了。其结果是第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因此增进,反而越来越糊涂,而对此进行改革的明确目标却被搞模糊了。概念、内涵对人们正确定位素质教育目标关系重大。笔者认为,具体对“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这几个关键性的概念国家层面要有一个具体、明确的界定。
2.目标表述具体明确,避免对教育目标的理解错误
我们国家教育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虽然表述比较简单比较容易记,但却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实践操作。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德的构成、智的成分、体的方面、美的部分都缺乏详细、具体解说。以至于广大一线教师、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的目标认识模糊,不知道要究竟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做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3.正确处理考试与教育的关系,实现教育目的考试化向考试目的教育化转变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素质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概念。它指的是个体的知识能力、涵养等各方面的综合提高,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追求自我、战胜自我的意识与能力整体增强,是对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与抉择,是知、能、情、意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乎考试,考取高分。考试只不过是教育的一种检测、评价手段。要充分利用考试的功能,改革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评价。建立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考试机制。
4.加强纠偏力度,保证素质教育目标实现途径的正确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多种,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社区服务、社交活动等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受教育者某一方面的素质,但这些都只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辅助方式而不是主要途径。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素质、习惯养成的主要场所。又因为学生在校的时间80%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的信息知识、经验和技能知识、思想方法性知识大多数都是以课程为载体、以书本为媒介、通过课堂进行传播的。学生的感知、记忆、分析、综合、评价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加以形成、发展、提高的。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得以健康发展。由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本身的优势,能面向全体学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从在社会之中,在课堂之外转移到学校之中,在课堂之内。当然,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都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以改革。
5.加强对教师素质培训,提高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能力
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目标必须借助于教师才能付诸于实践。教师是教育目标的直接践行者。教师对素质教育目标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线教师素质难以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一方面,教师教育理念陈旧、落后,另一方面,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欠缺,又缺乏反思教学、研究教学的能力,素质教育无法落到实处,难以走进课堂。加强教师培训,是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核心和关键。
参考文献
[1] 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篇5
关键词:体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243-01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从广义的定义来讲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的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人文”一词,最早见之于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所说的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通过自身努力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基本品质和素养。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做人的根本所在在于个人品质的培养,发展人文素质就是要学会如何做人,正确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自我存在的价值,不仅要发展人性、完善人格,还要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在高校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去影响学生,去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的人,为其以后就业提供保证,也为其完善人格,发展自我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体育教育即狭义的体育,俗称“小体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手段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是提高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基础与保证,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体育课程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也越来越鲜明。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 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承古老中华文明的迫切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天、地、人三学,文、史、哲三科合构而成。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与加强学生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也趋同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人文素质教育就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这些优秀的文化对青年思想感情的熏陶,对精神境界的提升,对创新能力的拓展,对古老文明的认识,对民族精神的凝聚均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失去根基和底蕴。以人为本,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意识,在传统文化中就有古代知识分子“严于律己”、“自强不息”的传统,通过“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的做法。借鉴这样的理念,我们把学生作为主体,把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作为有效途径,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达到,但是最直接、最好的形式莫过于体育教育。从体育教育的内涵分析,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体育美学和体育精神的陶冶。然后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所以,作为体育教育而言在对这些素质培养中起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作用。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影响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要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只有在体育教育中坚持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在整体教育中的作用,才能发挥体育教育对促进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三、结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大教育观念确立的背景下,人们已经充分的认识到在体育教育中渗透富有时代特点而且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素质教育,必定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以及情感上的支持,作为高校要提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性,点点滴滴影响学生。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多思考,让学生通过对体育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的理解,培养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DB/OL]
.cn/o/2004-08-30/05433529060s.shtml
篇6
基础医学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必须转变传统医学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思想,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培养新世纪德才兼备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在医学教学中曾存在误区,即“医学教育特殊论”,认为医学生将来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必须掌握特别多的知识,这种观点对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利。正因为医学生将来要面对病人,而每个病人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因此,更要让医学生掌握自己主动获得知识的本领。我们在病理学教学中尝试“实践—理论相融会”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学习理论—应用理论”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旁观为参与,变痛苦为乐趣,既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体现授课的人文化和人性化。学生不仅理解了枯燥的理论,还能活学活用,不断创新,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素质教育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我教研室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结合病理学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通过改变以往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缺少独立思维活动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把学生作为主体,通过他们的思维活动而达到认知、理解知识的目的。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
教科书是学生接触最多、利用最广的书籍。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掌握书中的主要内容,要帮助他们分析教材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对于书中众多的名词概念,要教他们逐一解剖,弄清重要内涵,并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而不要照本宣科。例如,在讲述“心力衰竭”时,通过分解得出:心力衰竭的本质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衰时病理变化的基础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心衰的重要标志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通过这样逐级分析,起到强化概念的作用,学生也易于记忆。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加深对事物认知和理解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谱、大体标本、切片标本、多媒体课件等非常必要。例如,在讲述溃疡病时,可以先复习胃壁的组织结构(粘膜、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然后通过观察大体标本定义溃疡的概念(较深的皮肤、粘膜缺损);再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溃疡的好发部位、直径大小、外形、深度;最后联系临床病例讨论溃疡病患者由于病理学上改变会引起哪些相应的临床表现。这样,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也理解并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理论,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真正实现“会学”,仅仅局限在课堂是不够的,毕竟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有限(专科三年,本科四--五年),且新时期要求医学人才不但要治病救人,还要有解决病人及自身心理、社会方面不良因素的能力,这就要求医学生必须扩大知识面,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启发式教学外,更应该注重学法指导,将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会开锁进门。当通过自学得出答案被肯定时,学生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获取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篇7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竟争、人才竞争和创新意识竞争的时代,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是优化教学培养能力的根本保证。所以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是时代赋予每个教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同时也是适应数学高考教学的宗旨。下面,笔者谈谈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仅供同行们参考。
1 扎实基础、着眼双基
扎实基础、着眼双基是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前提,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根本的保证。数学教学必须“抓钢务本”。因为课本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实现高中数学目的和任务的基本依托,它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较高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它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法则的引入和建立都有较深刻的阐述及准确的论证;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都有较详细、生动的说明。因此扎实基础、着眼双基是是高三数学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如在椭圆复习课中,对椭圆的定义、性质要讲解深透,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性质的应用。又如在复习均值不等式时,要特别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同时可设计练习:
2 立足知识、学以致用
教育部指出:高考命题原则之一是“既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教学大纲”。这说明了教师不但要根据教学大纲来教,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因此在总复习中要十分注意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积极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充分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重视与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环境等有关的应用题教学。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课举办数学知识应用的专题讲座或基地活动形式,促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拓展知识、深化理解
总复习课自然有别于新课,上新课偏重于基础教学,而复习课则是通过温故知新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拓展和延伸,以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如在复习用同底法解指数、对数不等式时可如下例题:
通过以上例题,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出其解法,最后师生共同小结。这样学生基本上掌握怎样用同底法解决指数、对数不等式问题,同时通过学生自主讨论,不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而且能把学生带入学生的“动感世界”,使学生能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应用类比的思想去完成问题的迁移,从而对所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4 培养思维、注重创新
怎样着眼让学生学会学习,怎样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教育战线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有利于高校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同时国家考试中心将“综合应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列为三大测试目标之一。可见突出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高考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这一宗旨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因此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及时树立创新素质教育观,改变“口接、耳听、笔演”的教学方法,注重创新意识与科学素质的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不但知其然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实质。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根据创新思维的特征,在数学总复习中应进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密度和深度。如在复习不等式解法时,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迁移转化思想,可设计如下题组,指导学生讨论解决。
(1)若不等式2x-m(x-1),对2≤m≤2的所有实数m都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2)若不等式2x-m(x-1),对2≤m≤2的所有实数m有解,求x的取值范围。
篇8
1.先进的教学管理观
先进的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只有拥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将学校管理好,才能使学校健康、和谐地发展。
1.1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才能使学校的工作处于良性循环。因而在管理上要摆脱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理”上,理顺学校的各种关系;建立科学的、规范的、人性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成长平台,促使教师成才。要把握好管理的“度”,做到“三宽”(宽松、宽容、宽厚),“三严”(严格、严密、严明),使管理者严而不失机械,宽而不失散漫。在作风上领导要以身作则,树立“领导就是实干,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使制度成为被管理者的自觉行为,真正从内心接受学校的管理,从而达到“不治”而“自律”的境界。同时也要充分发扬民主,使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
1.2“全校一盘棋”的观念。学校的工作如同一盘棋,教师就是这盘棋上的棋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管理者就要从全局出发,从每个教师的特点考虑,做到知人善任,让每一个人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优点,同时还要努力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成合力,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共同推进学校的工作。
1.3竞争出效益的观念。古人云:“逐曰竞,辨曰争。”竞争作为人的生命本质的具体体现,其内容是对同一目标的追求,力量和素质的较量。竞争给人以勇往直前、奋力进取的动力,可以调动和激发个人或集体的积极性。所以在学校的管理中要建立竞争机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整合人力资源,优化人员结构,让人才在岗位上活起来,从而激活学校的管理,使竞争出效益。
2.独特的教育文化观
教育是事业,教育更应形成文化。只有实现教育文化的精品化、特色化、系统化发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提升办学品味,才能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飞跃。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创设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领导必须具有强烈的特色文化意识和观念,把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种活动都看成是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积累,都作为一种创造特色文化的手段和举措。
3.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学生的发展不单纯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还包括道德素质、智育素质、生存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会生活、学会健体。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把教育质量狭义地定义在学生成绩这一量化指标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综合素养的提高,使学生不能得到全面发展,使学校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工厂,使教师成了培养考试机器的工人,影响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进步和学生的终身发展,使教育走入误区。而新时期的管理者,则应该彻底摒弃这一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学校先进、规范管理提供决策上的支持。
4.动态的教育评价观
学生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潜质。这就决定了教育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发展也不能用统一的标
尺来衡量。因而管理者要有动态的教育评价观,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建立一种由多种评价体制和标准组成的教育评价体制和标准去引导教育的多纬度发展。为教师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发挥,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从而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潜质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适合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发展。
5.管理的革新理念观
校本管理是当代学校管理改革的潮流。由于受“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长期制约,小学校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传统与实践经验,校本管理制度化运作仍需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随着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校的主体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这又为校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应立足我国学校的现实基础,借鉴西方的校本管理,促进我国小学管理的革新与发展。
篇9
关键词: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38-02
引言
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是从1980年开始提出的,从1995年开始在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而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素质教育进而被提高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高度,因此,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重大课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由于高中就开始文理分科造成的学科型偏好,到了大学阶段就逐渐显现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偏颇与不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文、史、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素质等方方面面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美国的通识教育也是试图尽可能地给予学生一种综合的素质教育,来避免学生所受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在给予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提供综合的人文、科学、艺术等全面的教育,为大学生今后就业、融入社会及今后更好的个人发展打下基础。美国的通识教育开展得很早,至今已成为美国本科教育最大的特征和亮点,与此相对的是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缓慢、滞后的发展,形式主义的现状,而对美国的通识教育的研究必然能给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带来有益的启示。因此,通过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及其发展的现状等,我们能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意义、方法和策略上得到更好的启示。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既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们高校驾驭改革必须解决的大课题。
一、文化素质教育与美国通识教育
1.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或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的交融上。文化素质教育界定为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以及个体的实践,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当中。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探索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保证。
2.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通识教育理论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全人而不是工具人。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次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美国高等教育界一直争论的重要话题,美国研究型大学、四年制文理学院通常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个内涵丰富、模糊不清、很难界定的概念。通识教育被广泛地看作专业教育的必要准备,有很多母体或别称:普通教育、共同学习(Common Learning)、核心课程、文理教育(Liberal Arts)、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博雅研究(Liberal Studies)等。美国高等教育界没有绝对权威的定义,国内学者更是众说纷纭,基本共识是把通识教育看作宽度的保证,而专业教育是深度的保证。按照美国课程专家阿瑟・列文(Arthur Levine)描述性定义,通识教育是“本科生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在全校或学院范围的基础上定义的。它一般涉及在若干主题领域的学习,通常目的是为某一所院校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本科生体验。”美国大学和学院联合会(AAC&U)把通识教育看作博雅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提供多学科宽广视野,为培养重要的认知能力和公民素养提供多方面的基础,要求全校所有本科生共同学习。哈佛大学多明戈(JorgeI.Dominguez)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成为有教养的人的同时,获得的事实知识被遗忘后所剩下来的东西。
二、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优势
1.通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有好处。学生涉猎文、史、哲、自然科学等多样化学科,能使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培养他们文理科不同思维,具有综合能力,同时,涉猎多领域多学科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进一步升学或就业方面提供更多选择,扩大就业面。
2.通识教育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兴趣再思考,从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美国的大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不分专业,而是进行通识教育,第三学年才选择专业,进入专业学院学习具体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涉足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使学生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最终从事自己真正向往与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专业。
3.通识教育让学生更具创造力、竞争力。通识教育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跨学科、跨领域思考问题,使他们常常能突破学科间壁垒,具有更强的创造力。目前,经济全球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世界更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而通识教育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4.通识教育能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实习工作的压力、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等等,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部分学生以不良的竞争心理参与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甚至做出病态的行为。如复旦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投毒身亡案,甚至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等,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多姿多采的活动、多领域的课程,能促进学生交流,丰富学生生活,给心理亚健康的学生提供更多交流、宣泄的渠道和机会,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
5.通识教育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有积极意义。通识教育能培养心理更加健康的、知识全面的国家建设者,能培养国民的人文素质、艺术修养等,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素质。
三、启示
1.在我国必须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改革。美国,相比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只有短短两百多年的建国历史,而当今美国已成为世界一号强国,这与它的教育制度是密切相关的。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在采用通识教育的模式。其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塑造了美国教育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位。我国号称为世界文明古国,祖先的四大发明遥遥领先于世界,而当代中国有着世界最勤奋的学生,却多年无缘诺贝尔奖。这一切证明一成不变的专业化教育已经不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迫切需要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2.提倡在我国实施本科三年级选专业的改革措施。大学生在一、二年级统一进行通识教育,广泛涉猎,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在三年级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术专长选出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我国,很多高中生的大学志愿是父母、老师帮忙选定的,可是到了大学发现很不适合,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中途改换专业在目前中国的大学并不容易,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业课成绩下降,甚至不能毕业。大学生三年级选专业能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同时,由于三年级离毕业时间较近,也能规避一些社会上相对较饱和的专业,从而有利于学生就业。
3.加强认识,建立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在美国,通识教育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制度。美国高校普遍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行政机构,建立了通识教育委员会、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等决策或咨询机构。在美国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资金投入到通识教育中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刚上任就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不受重视。老师和学生都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很多高校即使有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也是挂靠在团委等部门,没有独立的人财物,因此很难有话语权。我们应真正把素质教育认识提高到“战略高度”,通过政策保证,建立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采取多渠道拓宽文化素质教育。
四、结语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留学大国。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学子,漂洋过海去美国接受教育,这让人反思中国的大学改革与大学建设。美国的通识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成功之处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应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经验,根据我国社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制定和开展有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精神解读与热点、难点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
[2]刘颖.美国通识教育的渗透性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2,(6).
篇10
关键词 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74-02
1 引言
比起传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注的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开发及培养,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成为被社会青睐的优秀人才。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创新能力,增强教学实效性。为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当从教学理念、方法等方面加以改革。
2 高校数学教学和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素质教育直接受到数学教学的影响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上,高校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为保证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重视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高等数学为高校数学教学的内容,其应用广泛、逻辑严密且较为抽象。为发展当代数学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当今中国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高校必须加强其数学教学,可以说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高校数学教学工作的展开情况尤为关键。
数学教学受到素质教育理念的促进 高校数学教学的内容、理念及方式会在较大程度受到素质教育方针的影响。比如各高校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应更新教育理念、方式,展开全方位的教改工作。其原因是高校数学教学发展会因领先的素质教育方式、理念而受到促进;反之,若教育理念落后,则会妨碍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3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意义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 作为中国大学教育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学工作在为国家培养优质人才中作用比较关键,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理念意义重大。首先,高校数学教学培养更优质人才可得到有效促进,更多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较高的高水平人才会被培养出来;其次,高校因素质教育的推行可培养出更多利于国家建设的优秀人才,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让我国具有更高的国际地位。
促进高等数学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在现今世界形势下,各国在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就是是否拥有优秀的人才。高校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不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应当关注对学生思维素质、创新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数学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可改良以往数学教学的一些陈旧观念及方式,让高等数学教学工作不断进步。例如:以往高校的数学教学过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训练,教学工作的质量并不理想;如今,将素质教育观念进行有机融入,可充分提高教学实效性,使得数学教学工作发展得更快、更好。
使培B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 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中,对高校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适应当今社会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改变教育观念,全方位展开素质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自身观念,持续学习与成长,保证自己跟上时展需要,成为被社会青睐的人才。比起原有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其关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全方位培养及开发,并让学生学会不被社会淘汰的方法,保证其在毕业后支持国家各方面的建设及发展。
4 目前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学生认识存在偏差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的数学学习并不重要,无须特别努力,导致一些人不认真听课,到快考试时才翻看笔记及教材,临时做题、背公式,学习成绩不理想。分析其原因可知,除了学生的认识不足,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问题,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习方式的讲授,而仅仅一味灌输知识,并以教材课后题作为考题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学习效果不佳[1]。
教材内容不够合理 现在高校数学教材多偏重于讲解知识,在训练应用数学知识能力上着力不够,导致教学过程和实践相脱离,学生无法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实用性,仅仅是为考试而学习,学习动力不足。
上课氛围比较沉闷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习过程枯燥,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听课、气氛沉闷的现象,很多人甚至不爱和教师进行眼神交流。这种状况根本无法保证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学生应付作业现象严重 很多学生在做作业时会抄袭他人答案,导致教师看到的作业内容大同小异。并且学生在拿到经教师批改的作业后不愿仔细修改,学习效果就无法得到较大增强。
5 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改变教学观念
1)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致力改变学生观念,让学生知道虽然在大学生活中会有很多自由时间,但不可荒废时间,而应当主动学习教材知识点,并不断培养个人的自学能力、应用知识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
2)教师不可一味将教材中原题作为考试题目,应当有一定变化,让学生能够为了做好题对教材知识主动理解及掌握,而非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答案。
3)教师应改变其“填鸭式”课堂教学方式,而应使用科学引导方式,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技巧,还让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2]。
强调数学的应用性 高校数学教师不可仅仅关注理论讲解,还应当加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改变教学内容,加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常微分方程的现实应用,如可使用微分方程化解交战问题、医学问题、生物共生问题等,让学生了解到在经济、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中应用数学思维的重要性,只有在数学思维模式的支持下,人们才能在各学科领域取得卓越的成绩。
改善教学氛围,加强与学生互动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教师和学生互动不足,导致教学过程单调、乏味。为改善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致力于改善教学气氛,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1)为充分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应当保证其具有较高教学功底,以优秀的姿态、表情、书写、语言呈现让学生乐于听课。并且教师应当丰富其教学内容,多举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教材中的定理、定义,使其理解不仅仅局限在抽象层面。比如高等代数教学中线性空间知识比较枯燥,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带大家复习向量的相关知识,再自然过渡到线性空间的八条运算定律。同时除了通常的向量空间,线性空间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元素属于P的a×b矩阵,按照数和矩阵数量乘法、矩阵加法,可构成数域P上线性空间,等等。学生通过各种例子,可了解到在通常向量以外,还有一些抽象的对象也会被包含在线性空间的研究范围内,比起通常向量空间,线性空间更广泛、更抽象[3]。
让学生更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方式,教师可让学生上台解题,也可适当提出问题找学生回答。因学生可能在开始时并不积极,教师可先以点名方式让学生回答,并在这个过程中多加鼓励,学生可渐渐克服害怕心理,参与积极性变得更高[4]。
2)教师可致力课堂氛围的宽松化,为此应在教学中面带微笑,并和学生平等、亲切交流,尽量不批评、责备学生。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也会逐渐消除紧张感,感觉受到尊重,因而变得更喜欢教师,乐于听课,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5]。
3)为活跃教学气氛,教师可尽量使自身表达幽默、风趣。教师具备良好的智慧、修养及人格素质,才会富于幽默感。与此同时,若教学太过一板一眼、严肃压抑,则不会得到学生的喜欢。为吸引学生注意,教师可使用风趣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学生溜号时,可以幽默的语言进行提醒,让其因感觉被尊重而改变状态;在带大家理解知识点时,学生会因语言幽默而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等等[6]。
重学生作业 很多学生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做作业,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作为重要教学环节的作业,其作用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巩固。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知悉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可据此及时调整教学;而学生若对作业直接抄袭或不认真完成,就无法让教师及时了解其接受程度,并针对其情况进行合适的指导,这样也影响了学习效果的增强。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及时、仔细批改作业。目前有些教师会找研究生批改作业,或者仅仅批改部分作业,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过程,应当予以改变。并且,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以较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最好不画红“×”。另外,教师不可单纯以打分形式进行评价,而应多写些正面鼓励的评语,如“不错”“再接再厉”“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等。
6 结束语
为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应当从观念上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并增强对应用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了解到,若想在各领域中取得卓越成绩,必须培养良好的数学能力。同时,教师应致力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踊跃参与教学过程,对所学内容深刻理解及记忆。
参考文献
[1]董庆来.地方高校数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1):55-57.
[2]美合日阿依・乃比江.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4(3):67-73.
[3]张晓利.大学数学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J].科技创业家,2014(1):139.
[4]王仲平.优化大学数学教学过程推进素质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14(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