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1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主要采取“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一政策问题在于:一是与就近入学政策相矛盾。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标志着对户籍地政府而言,承担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非户籍人口子女因为其户籍不在流入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加之《义务教育法》没有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这就代表着流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责任。

二是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相矛盾。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7条指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而“两个为主”政策事实上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转嫁至流入地政府的身上。这种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了流出地政府无任何责任,而流入地政府消极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

此外,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为流动人口,而不属于户籍人口数;教育部门对入学率、巩固率或保留率的统计也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这就造成了一些地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地区可以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两个为主”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以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各自的责任,形成良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协作机制。第二,在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加强与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机构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流动情况、教育的需求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张家港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科室,按照“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平等对待,热情服务”的原则,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三,修改义务教育法,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就近入学。第四,国家统计局应该改变统计口径,将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改为以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以引起流入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重视。第五,开展强有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专项督导,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国家要彻底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的界限消除,建立全国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义务教育经费究竟该由谁来埋单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政策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自身存在矛盾。从现有体制来看,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其实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把流出地政府对其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转移到流入地政府身上。同时,中央政府又将自身应该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流出地政府,凸显出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性。在教育投入大为增加却没能获得相应补偿的条件下,流入地政府只能够采取消极抵制的举措。

二是对于户籍地(流出地)政府而言,承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具有“属地问责”的强制性质,但是流出地政府则视流出的儿童少年为“泼出去的水”,根本不愿意再承担任何经费投入和管理责任。流出地政府因此既得到了国家应该承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又被“豁免”了对流出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自然乐得逍遥。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属于“非户籍人口”,因此流人地政府往往把接纳非户籍学生入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加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持续快速增长,若严格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就会普遍面临巨大困难,如财政压力巨大、教育用地紧张、学校校舍不足、教师资源短缺等。流入地政府面对这些困难,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消极抵抗”。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流出地政府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其子女理应享有与流入城市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人地政府则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为本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但是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本地学校就读,需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付巨额费用,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些费用包括: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增加经费、教职工工资经费、学校建设经费等。因此,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已经造成了“流人地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政府要将“两个为主”具体化,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其中,至少流出地政府应该将国家支付流出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拿出来,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国家给予自己的相应义务教育经费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第二,实行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制度。即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支付给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出地政府按生均经费直接分配给每位适龄儿童,并以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哪个学校就读,就由这所学校凭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到有关金融部门兑付为本校教育经费。第三,实行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根据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数量进行统一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是加强教育审计力度,保证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第四,国家可以考虑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对流人地义务教育经费进行适当补贴;或者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将所得收入用于支持流人地政府更好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第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救助基金,帮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弱势群体,以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本地居民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差距。

从长远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教育银行。总行设于北京,隶属教育部与人民银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分行,各区县设立支行。其主要负责对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收支掌控。另一方面,建立由国家统筹义务教育经费,形成中央政府埋单,地方政府管理的新机制,依据实际就读人数,划拨经费。再者,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机会、过程与结果上的真正均等。

三、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人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人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

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GRE),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及队(团)籍如何管理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政策的缺失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与队(团)籍管理规定,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有各的章程,各有各的管法,各有各的规定。二是流入地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常常是项目不一,条目不一,这些都亟待进行统一管理。

(二)政策建议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卡,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卡与队(团)籍管理卡的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与队(团)籍管理网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建立专一的、规范的、统一的学籍与队(团)籍电子卡,将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入队及入团情况等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盘棋。

五、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更深层次的隐性排斥问题日益彰显。例如,许多流入地重点学校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设置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单独编班;不单独编班而单独编组;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存在歧视。

此外,各地推行新课程改革,出现了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与教材难度差异等现象。这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进而造成课程歧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也使之遭到隐性排斥。

(二)政策建议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学校内享受到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

第二,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基于此,各级政府都必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学校都必须平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此外,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又出现了三个新问题。一是由子女随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向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迁移问题。即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哪里教育优质,外来务工人员就到哪里务工的情况。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黑中介问题。即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专门通过帮外来务工人员或老乡的子女办证,来助其子女在教育发达城市入学,并从中渔利。这一现象为顺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罩上了又一层阴影。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真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顺利入学,同时又制止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违规入学。三是金融风暴的冲击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返回流出地。这一方面导致了有些流人地学校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走而出现教室、教师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流出地学校人满为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键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与城市管理、户籍制度、税收政策、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多方联动,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孙向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地方政府作为的个

案研究:基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红蕾工程”的实地考察

篇2

包头市第七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它位于包头市昆区西北部,离包头市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租住地较近,学校近80%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这些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家长及班级内学生间调查等形式基本得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通过查找文献和开展相关活动找出应对措施。

一、包头七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和自我封闭

包头外来务工人员多数从事的是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职业,也有的在街头做小买卖,收入不高且社会地位较低,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对生活环境的改变较难适应,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等都无法与同龄城市同学相比,这些物质条件的落差使学校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了很强的自卑感,从而不愿接触外部环境,甚至不愿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低落,心境忧郁。尤其在青春期,产生自我贬低、自我否定、自我鄙视情绪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是自我封闭。

2.出现敌视心理和破坏心理

步入中学之前,学校的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已在包头本地读完小学六年,从怀揣美好未来开始学习生活到慢慢知道自己是别人眼里的“农村”孩子,再加上6年来班内部分条件优越孩子的歧视、个别老师的不平等对待等,他们中的一部分慢慢厌恶城市,敌视情绪油然而生,并将这种情绪带到中学阶段。在初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成绩差等原因经常被老师或同学嘲笑,自尊心受损,但他们又不太可能直接向打击对象报复,于是就出现破坏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报复心理,这使得他们用破坏行为来发泄。越是新的、好的,越会破坏。譬如他们中有人会在周围无人时将学校车棚内一大排车子踹倒;会将自己靠墙不易被发现的课桌侧面挖出很多小洞;会在学校刚刚抹好还未干的水泥路面上踩上脚印;还不止一次把班内条件较好的城市孩子的书包或笔袋丢到垃圾桶等。

3.无归属感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城市同学的排斥、个别教师不公正的态度及行为、其他学生家长的偏见,使他们既想融入班级这个大的集体,和城市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身份,“农村人”的标签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强烈的无归属感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二、包头七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解决及教育对策

1.学校方面的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为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集中的包头七中,针对这种生源结构的特殊性,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向学生传授人体生理、心理卫生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客观正确的评价自己,克服自卑心理,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整方法,使他们实现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

(2)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老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彼此间的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记得我曾带的一个班中,有一位高个子男生,父母来自农村,在包头靠打零工养活他和妹妹。新生第一天报到,他的言行举止表现得格格不入,课上也不好好听课,一切无所谓的人生态度着实让我头疼。为了改变他的言行,我几次与他沟通,每次交谈我都会让他坐下来,并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与他谈爱好、谈追求,而且尽量从他的闪光点出发让其对学校、对初中学习生活逐渐感兴趣。一个学期的朋友相处,他开始学会用尊重的眼神面对老师,上课不再捣乱,同时我也了解到他热爱足球,在与体育老师沟通后让其进了校足球队。之后,这个男生慢慢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之余刻苦参加校足球队的训练,两年半后的中考中他以突出的足球技艺被保送到包头重点高中。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更能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信心,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2.家长方面的教育对策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与爱好,亦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发展。

(1)家长应走进孩子内心,理解尊重孩子。

孩子最渴望父母对自己能以朋友相待,真正走进自己的心里,能够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而包头七中很多家长每天忙于生计,与孩子相处时间很短,平时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等,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暇关心,更不会去主动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为此学校提示家长要改变这种态度,将孩子作为独立平等的人来看待,理解孩子并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

(2)懂得欣赏自己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保护者,生活中既要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要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家长的通病就是他们不是用赏识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缺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长此以往,这样的“贬低式”教育使得孩子做事没有信心,逐渐形成消极态度。

3.“问题”学生自身方面的应对措施

(1)学会宽容、放下面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对社会的歧视、不公,要学会释放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可以是学生和老师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现有的环境下,进一步增加外来务人员工子女宽容、平和的心态,不再过度地看重面子。少了面子的负累,孩子们方能轻松地生活和学习。

篇3

Abstract: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Work Law of contract" to the enterprise employing labor behavior's influence” as well as “the peasant laborer professional manager's present situation, the ques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hese two SRT topic group's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to Nanjing, Suzhou area's external work personnel has carried on the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zes, reflected the external work faces aspect and so on employment, rights and interests safeguard as well as child education question difficult positions, and propose the related question solution measure.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困境对策

key word: External work personnel difficult posi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顾艳 女 江苏苏州人 预备党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 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一、外来务工人员面临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职业技能不高 就业压力大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在223份有效问卷中,高中(中专、技校、职高)文化程度的占33.5%,约50%的外来务工者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部分外来务工者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同时不愿意放弃休息时间或花费金钱参加城市的收费或者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城市部分企业因经营困难采取了减薪待工、减产轮休、调整班时等措施,致使部分员工“隐形失业”。

另一方面,预计2010年的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30万,大学生将面临无比严峻和复杂的就业形势,这无疑加强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难度。

2、权益保障缺失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书面协议,它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但就目前而言外来务工者劳动合同签订率还不高。在对南京、苏州两市的用人单位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发现,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企业合同签订率的影响仍不够广泛和深入,对76家用人单位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仍有62%的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基本没变。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毋庸置疑的对企业用工成本产生巨大影晌,加重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而处于弱势的务工人员面对用人单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无计可施。其次,外来务工者工作流动性较大、工期不固定,高速频繁流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再次,外来务工人员法律知识缺乏,法律维权意识薄弱,忽视了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不得不面对劳动强度大,工资收入低甚至工资被扣拖欠等情况的出现。

3、子女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分为流动子女和留守子女两类。在调研过程中,主要调查了流动子女的教育和生活情况。

对于随父母来到大城市的流动子女,父母虽在身边,但由于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精神生活, 与子女之间的交流过少。从异地或农村转学而来,这些流动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方法;同时缺乏与同学、老师间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出现了社交困难和各种人际适应不良现象,极易引发孤独感、忧郁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对陌生的城市环境充满了疑虑,幸福感比较低。

另一方面,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沉重,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城市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文件,如南京、苏州两市06年就实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全免费。然而,据相关新闻表示,某些地区教育部门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外来务工子女的户口不在当地 ,以义务教育经费与户籍挂钩为由,收取“借读费”,使得外来务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城市户籍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二、对策与建议

针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所面临的三大困境,我认为应及时有效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促进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与素质

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理念转变为服务理念,采取扶持、帮助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城市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面向市场需求的、有层次性的同时能较全面提高外来务工人员职业素质的培训机构和服务。另一方面,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必须认识到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转变就业观念,与时俱进,根据市场需求主动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能力素质,以一定的投入换取长远的竞争优势。

2、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体系

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主动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确定双方合法权利与义务。在创造企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为务工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权益。

3、父母、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促进流动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外来务工父母不仅要重视子女学校和精神生活、还要多与子女交流、沟通、谈心,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想法,与子女建立起互动、友好的伙伴关系,及时纠正子女的心理偏差,防止孤独、抑郁感的消极影响。

学校方面,老师要多关心流动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与其他同学一样甚至更多的关怀与温暖,多组织学生之间的室外活动,并及时了解流动学生自身的想法以及同学对流动子女的想法,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才成长的氛围的形成和友谊的建立。

最后,杜绝在义务教育时期收取借读费,防止加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负担。社会各界要对流动子女给予各方面的关系和支持,促进其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政策演变说明政策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当前广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

>>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报名难”问题研究 教育部研究部署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条件准入路径选择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综述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调查 中山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综述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陕参加升学考试方案公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的价值选择分析 探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浅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教育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语文教学研究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对策 毕节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政策及其问题探析 山西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与思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与成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国务院关于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

⑥ 国务院关于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的通知[EB/OL]. 2008-08-15.

[18]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办法的通知[EB/OL].2011-06-13.

篇5

【关键词】政策看护点小规模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22-02

一、国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

(一)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区的相关政策

广东省惠州市惠州区为响应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号召,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接受学前教育,结合本地实际,将学前教育纳入城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在政策、机制、经费、管理以及师资等方面给予支持与保障,为流动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提供了条件。[1]惠州区通过政府统筹,建立了以教育局主管,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及(街道)上下衔接、互相配合的管理网络,设立专职幼教管理干部,保障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建立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和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创新机制,实现规范化的管理,通过出台《惠城区托幼园所管理细则》、《幼儿园校车接送管理流程》、根据广东省《关于加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通知》、结合制定的《幼儿园年度检查量化评分标准》、《惠城区幼儿园办学情况复核审验评分标准》,规范办园行为、建立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构筑强有力的监督机制;通过合理收费,教育局统一各园基本信息及招生信息,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

(二)上海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

上海市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一直秉持“以政府为主体、多种资源共同办学”的基本原则,推出了一系列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管理措施。上海市中心城区不设专门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幼儿园,主要是在城郊结合部和郊区设立“学前儿童看护点”。2008年开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在一些农民工同住子女集聚的区(县)推出了“民办公助农民工幼儿园”政策,颁布《区民办三级幼儿园和看护点管理暂行办法》,以规范看护点举办的基本条件和管理举措。2010年9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上海市教委、市财政局、市卫生局制定的《关于加强本市郊区学前儿童看护点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自此,“学前儿童看护点”作为一种新的学前教育组织形式开始受到人们关注。[2]

二、国内部分省市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政策的启示

(一)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相关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力度

2001年,在我国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的前言部分就指出“随着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人口的转移,这些人群中儿童的保健、教育、保护问题亟待解决”。2003年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指出“各地区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低收入家庭和流动人口子女享有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些政策强调了要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但是并没有谈到资源分配以及责任分工的问题。2012年云南省出台的《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中提出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不得歧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对有条件接收但拒绝接收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前教育机构进行处罚。根据对昆明市五华区26所幼儿园中1652名外来务工家长调查显示,40.8%的家长认为公办幼儿园的户籍限制是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最大困难。

(二)扩大城市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学前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普及学前教育的瓶颈。当前城市尚面临“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已有的学前教育资源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需求,《国务院关于当前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三)设立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

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需求问题,上海市和北京市设立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上海市的“学前儿童看护点”是设立在郊区,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享受政府适当补助的民办幼儿看护机构。北京市的小规模幼儿园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家机构以及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均可举办。通过举办专门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有效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园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04-02

燕子岭小学是一所公办小学,位于南宁市东部燕子岭山上,距离市区比较远,周边没有繁华热闹的商业区,且居住在附近的基本上是原属城郊的村民和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我校在校生825人中,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667人,占总人数的80.8%。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都与本地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教师普遍感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教。尽管也有部分孩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表现较好,但由于受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学生总体上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甚至有自我封闭现象。因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校里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不强;有的染上骂人、打架、抽烟、逃课等不良习气。如何帮助这一学生群体摆脱困境,成为了我校近年来着力探索解决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困境的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的原因

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因此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不足,或者忙于生计,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时,这些家长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不够,也很少主动与学校沟通,甚至无暇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和学校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孩子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往往会受到家庭教育的消弭。此外,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成才的观念落后,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好,家长就高兴;如果子女的学习成绩较差,要么干脆放任不管,要么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造成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身心健康发展。

2.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少外来务工家庭居住条件较差,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及近郊地区,多数居住在简陋的临时用房、搭建的棚屋或狭窄的租用房里,孩子的家庭环境不理想。而这些区域存在着居民打麻将、赌博、喝酒成风等不良社会风气,甚至吸毒的现象也不鲜见,这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很大,甚至是深刻的。此外,还有不良游戏的侵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甚于其他在较好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3.学校面临的困境

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为了满足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要,许多学校不得不断增加招生名额,使得很多班级学生超过了45人的规定人数。大班级上课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其一。其二,城里孩子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校同班,班级学生思想品德基础不一,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较之于其他学校的教师工作量大了很多,困难也多了很多。其三,由于学校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教学困难多,学校也就难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同时原有的一些优秀教师会谋求调离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观念

我们学校一直坚定地贯彻“人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权利”的现代教育观,全体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他们的权利,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全体教师都要树立起这样的态度,即对外来务工家庭少一分苛求,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多一分宽容;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尊重;少一分失落,多一分希望!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三不三要”的学习实践活动,以培育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深切感情,即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不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不烦;对外来务工家长要热心、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有爱心、对他们的教育要有信心。每学期的开学典礼在国旗下讲话都以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为主题,以宣扬和营造“同享蓝天,共沐阳光”的校园氛围。在过去两年的新学期招生中,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名多,我校每年都打破计划向城区教育局申请在一年级增招一个班,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近读书的问题。

2.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了让学生拥有更优雅的校园环境,我们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在教学楼楼梯上张贴本校十二条学生文明行为常规,孩子们每天上下楼梯时,将行为常规尽收眼底,时间长了,学生从无意识地浏览,到熟读谨记,最后见于行动,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楼各楼层的走廊上张贴了图文并茂的“弟子规”“学习习惯”“成语故事”“科普知识”等挂图,让环境文化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此外,学校对占地3亩的生物百项科普园进行了重新规划与整修,同学们在科普园里种植绞股兰、兰花等花草,学习各种常见花草的种植、护理,观察植物的成长。科普园成为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校本基地、课间小憩的休闲场所、师生谈心的好地方。校园的美化,增强了文化氛围,为这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80%以上的学生群体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3.开设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快乐实践》和《欢欣鼓舞》两门校本课程。在《快乐实践》课程中开展了《校园花卉植物的研究》《的认识》《揭密绞股兰》等主题活动,成立了信息组、培植组、标本制作组及产品开发组等实践小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处理信息,亲自动手种植,写观察日记,办科学手抄报,制作标本,进行环保宣传,开发实践基地产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培养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在学习中增强了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体会到劳动的苦与乐,懂得了怎样面对挫折与暂时的失败。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中感受了父母维持生计付出的艰辛,学会了感恩父母,在校学习更加自觉了,在家更加勤劳懂事了。在《欢欣鼓舞》课程中,我校把舞蹈、音乐、体育等文体教育活动融入腰鼓操,让学生在艺术的乐园里体验快乐,熏陶情操,培养艺术素养。以上两门校本课程的开设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夯实了基础。

4.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体活动

篇7

一、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有中小学四所,其中小学三所,完全中学1所。早在2007年,市五中、马路小学和白浪小学被市教育局指定为接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近年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到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总数为6019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为4230人,占总人数比例为70.3%;留守儿童127人。

二、外来务工人员医疗服务工作情况

1、流动人口同常住人口一样纳入免费公共卫生管理,提供0-6岁儿童免费体检,孕产妇免费体检,慢性病管理和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等公共卫生管理。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通了对流动人口的新农合门诊统筹,在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医可以直接报销。

3、正在积极申请开通对流动人口住院补助及时结报系统,实现后流动人口在开发区人民医院住院能够按标准进行补偿。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相关工作

开发区以其开放的经济发展模式,迎来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投身到开发区经济建设。为了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工作,在开发区党委、管委会关心和正确领导下,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

1、不断完善保障机制,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开发区党委、管委会高度重视教育,将教育的优先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提出了教育发展的“四个优先”,即优先解决教育方面的问题、优先安排教育资金、优先解决教育及教师的难题、优先落实教育政策和教师待遇。对于外来务工指定就读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上,开发区党委一视同仁,投入3500万元,拆除七栋7000平方米D级危房,新建校舍19600平方米,基本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投入6000万元,新建占地46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班级48个、办学规模2000人的一所完全小学,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大班额”、“入学难”问题;投入1500万元,为每所学校建起了功能教室,配足配全了标准的实验仪器、体音美劳器材和图书,实现了“班班通”,全面实现教育装备现代化,确保了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2、实行“三无”措施,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得了、读得起、学得好”。

(1)报名无障碍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零障碍”、“零拒绝”、“零门槛”、“零负担”,全员接收。

(2)待遇无差别

在指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就读,享受与本地学生同等待遇,在费用、师资、补助等各方面都一视同仁。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以来,无论是本辖区户口还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享受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学生只要办理了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就可享受相应的医保待遇。

(3)融入无距离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经常搬家,经济和生活等方面的差距,容易造成其子女封闭、冷漠、不自信、不会合作,甚至胆小、拘谨、自卑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各学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学习互助小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辅导等方式,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早发现、及早疏导、及早治疗,并经常开展以“关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用集体的关爱来消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卑心理,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3、提高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

各学校党支部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生活拮据,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敏感、脆弱的情况。进入陌生的新环境后,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学校全体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教师与学生们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满足他们的表现心理,提供他们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

4、开展“关爱”行动,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管理。

各学校每学期以班为单位召开一至两次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培训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成立了关爱外来务工子女之家,开展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工程。在校园里做到对“外来务工子女”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外来务工子女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贫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每年的开学、“六一儿童节”,开展对贫困学生的慰问、结对关爱帮扶、心理辅导、励志讲座、赠送学习用品等活动,使在开发区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5、多渠道开展活动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德育教育。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由于家长的不定期流动务工造成学生不断“漂移”,给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意识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外来务工子女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不讲文明、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现象,学校以活动为载体,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在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以班团队会为主渠道,进行全校性的班团队主题活动,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各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教育日活动等。同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举行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与家长签订学生安全协议书。在家长学校中,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8

英国哲学家弗・培根在《随笔集》中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指出:“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可见,人从小就应该通过教育,去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才能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关爱每一名学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具有自卑及较强的保护心理,他们觉得自己比不上本地学生,性格内向,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缺乏自信;对同学、教师有提防心理,总觉得他们看不起自己,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但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平等交流,渴望在班上自己能有一定地位。因此,就需要学校、教师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他们,相反,我校还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当他们有困难时,学校、教师应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他们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教师不会以异样的目光对待他们,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关爱,逐渐清除他们的保护、自卑心理,让他们真正融入到学校及班级中去。

二、寻找闪光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在行为习惯、学习等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他们也有自己特有的一些优势,如体育、劳动、动手操作等,往往是他们的强项,因此,教师要关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的表扬,肯定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还可以给他们以展示特长的机会,充分认识自己的优点,进而让他们树立自信心。

三、耐心教导,严格要求

在注重消除学生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的同时,我们对他们进行耐心教导,严格要求,督促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端正认识态度。如可利用养成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组织开展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举办规范在我心中知识竞赛、“我为班级添光彩”征文、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要健全完善学生规章制度,让他们行有所依。如学校可依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制定学校学生规章制度,如学生一日常规、文明礼仪规范、班级日常规检查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办法、学生学期品德行为考核办法等,制度要尽可能定得细,规范他们的行为,真正实现行有所依。

再次,要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各种规章制度上,而应落实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检查制度,并认真落实。做到处处有人查,时时有人查,事事有抽查,检查有密度,有力度,让学生不能有侥幸与松懈心理,使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另外,还要建立奖惩制度,可以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的评价、班主任工作的评价挂钩,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对养成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能通过广播站、宣传栏等大力进行宣传,树立榜样,激励后进。对“问题学生”,要耐心进行教导,出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并督促其改正。

四、家校配合,形成合力

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没有科学的“儿童观”,他们缺乏尊重子女的观念,随意训斥殴打,加上思想陈旧,往往重生不重养,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另外,他们行为不检点,行为习惯差,他们不思考如何教育子女,认为教育子女是学校及老师的事。家长的这些意识、言行等无形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不良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可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有赖于学校,更重要的是依靠家庭教育的配合。对于外来务工人员,要让他们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培养,关键是要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向家长传授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家访时针对孩子的表现,与家长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家长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去教育孩子,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家庭教育。

其次,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家教指导、交流等。

篇9

关键词: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入学难,还包括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努力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保障其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截至2020年,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188.16万人,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2008年12月,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73645名,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1%。

(二)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北京为例,“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元-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三)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被父母带到城市后,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乡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还有因节俭被城市同学笑话。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这些教师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更懂事、更坚强、更爱劳动。同时,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智力开发较晚,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既造就了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也影响了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居住条件差,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自卑。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传统体制与政策决定的身份、收入与待遇不平等的进一步延伸。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与市场经济日益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国各地方学校在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时仍基本上实行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归口入学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只对户籍在本地的适龄少年儿童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其户籍不在本地,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担强制性义务和责任。而流出地政府虽然承担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法定义务,但鞭长莫及,也难以解决从本地流出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二)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适应,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在城市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财政负责,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当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使一大批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财政支持。

(三)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

首先,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无法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这种制度的不适应性所引发的。其次,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时,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例如,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把农民工的贡献排除在外,造成了对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但对人均教育水准或者是人口受教育的质量时却把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排除在外,这对农民工子女是很不公平的。

(四)落后的农民工观念

农民工中的一部分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认为孩子即使读书,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赚钱,为结婚成家做准备。

四、走出制度贫困的基本对策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否则将会影响到数目巨大的民工子女的素质,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增加教育经费,支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流出地财政中扣除教育经费,同时,流入地政府也应该负担起自身责任。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保障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

(二)改革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改革户籍制度,“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改革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与居住地相符合的居民身份证制度,许多民工及其家庭已经在城市中常年居住,应赋予他们市民的身份,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

(三)规范学校收费

对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必须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相结合,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保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据报道:2004年春季开学伊始,武汉市政府宣布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免收借读费。此举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提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一方面,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当中许多人性格比较内向,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心,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树立自信。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农民工子女能够融入到新的群体当中,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规律,实施因材施教,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规律。对农民工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五)给农民工基本的保障,才能保证他们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条件

1、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进城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有些城市对农民工就业设置障碍,并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工种由城市人从事,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民进城务工保护条例。同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保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镇,消除阻碍他们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的因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外来人口保障机制,积极推行外来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督促企业落实外来务工人中工伤待遇规定,要特别研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及其他劳动保护。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受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欢迎的必要的工伤、大病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依法送子女入学,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总理曾在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字,希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为此必须继续完善相应政策并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06-07.

2、于涣茹.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学术,2007(3).

3、杜越,汪利兵,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4、周民书,张万波,周茂生,田虹.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

篇10

活动主题: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一、活动背景:

乡村建设越来越快,市目前小商品集散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许许多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乡村,孩子学习生活的环境也随之由乡村来到乡村。由于他工作的特殊性,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人们关注。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差收入不稳定,不能在其子女学习、生长过程中给予其稳定的支持,致使其子女们不能受到应有的良好教育。寒暑假期,更是由于父母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们生活起居,往往会发生很多令我痛心的意外事故。外来建设者子是一群敏感而易受伤害的孩子,临时的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经济差异、教育差异、文明差异,还有烙在孩子心灵深处的心理差别和尊严差距。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使许多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和乡村建设者们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以及使他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作为社会对他报答。让我奉献一份爱心,暑期抽出一点时间,帮帮这些渴望学习渴望融入乡村的孩子们真诚奉献,爱心支教。

二、活动目的:

让孩子们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对乡村建设者们得回报。协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减少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意外事故的发生。让他乡村里也能感受到一份温暖。让幼小的心灵懂得爱与感恩。也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心与奉献精神,让我用所学知识和力所能及的行为回报社会。让他过个充实的有收获的快乐的暑假,同时也让父母们减少担心,这就是本次暑期实践的最大目的.

三、活动对象:市外来建设者子女(2-6年级小学生)

四、支教内容及形式:

本次暑期实践除了日常的课业辅导、作文训练、英语辅导等日常教学外,还针对当前国家时事政策和社会焦点问题进行一系列活动1.特色活动如下:

①校园安全防灾集训营

活动背景目的:近段时间以来,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多起校园安全事故,给正在成长的孩子们的身体和心里都产生了诸多不好的影响。对于民工子弟的子女们,由于家长常年忙于工作,往往对孩子疏于教育和管理,特别是缺乏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教育。根据近几年的调查得知,外来民工子女安全事故频发,沉重地敲响了我们的安全警钟,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加强学生相关安全教育成为此次教学的重点。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

活动亮点:利用网络以一种新颖而非传统灌输的形式给孩子们带去真实体验与正确反应做法。邀请专业护士给学生讲解及演示相关安全知识,带给学生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要求专业消防员为学生以小学生喜欢参与的消防演练运动会形式模拟逃生现场及正确灭火方法,对其处理相应的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②仲夏“循环我们的爱”

活动背景目的:爱心公社“爱心书包漂流”活动开展四年来,在全国范围都有了很大的知名度,已经成为了市一大“爱心品牌”项目,我们想让参加夏令营的受到帮助的流动花朵们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回馈社会让他们用自己微薄的爱关注更需要帮助的山区的贫困儿童,循环我们的爱。

活动形式:我们志愿者得到了爱心人士彭老板赞助了470多个环保袋。彩色铅笔工具(还在等着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赞助),让流动花朵们,画出心中的梦想。手绘环保袋,义卖环保袋。利用休息时间我们志愿者将会把手绘的环保袋拿到的绣湖广场上进行爱心义卖,第一宣扬环保,让市民了解一些环保知识让环保袋循环利用起来,第二是宣扬大家的爱心让大家加入有意义的公益活动中。我们会将环保袋义卖所得的善款以流动花朵们的名义来认捐一批爱心书包,由爱心公社负责把爱心书包漂流到今年的主漂流地四川大凉山。循环利用环保袋,就想我们的爱心一样一直循环着。

③我爱我家

活动背景与目的: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流、理解与体谅正是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主要途径。通过各种形式亲子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让家庭充满爱。教育的目的在于给予人幸福,而亲子活动一方面可以让父母亲与孩子间的爱升华,另一面还可以让我的爱传递给孩子们,使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充满爱。让平时因为工作繁忙而与子女沟通不够的外来务工人员兄弟与孩子有一次亲近的机会,让家庭更加和谐,生活工作更加幸福。

亮点:我们借由明信片的方式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向父母吐露心声的机会,形式新颖,让孩子与父母之间能够真正的听到“连心之音”。通过孩子的绘画和文字,拉近他们与思念的亲人朋友的距离,记录外来务工人员的一天,感受其忙碌与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爱,形式新颖。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地点:

1.连心之音——我想对你说“爱你”

形式:让孩子用自己的绘画和文字记录对父母或远方亲人、朋友,用明信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写给远方亲人朋友的由孩子放到邮箱,写给身边父母的为下面的环节做准备。

2.生活光影——父母的一天

形式:在孩子和父母同意的情况下,组织2—3名队员随孩子回家,让孩子将明信片亲手送给父母。队员针对孩子父母在的工作、生活、子女教育等问题其对进行采访,并摄录其一天的生活过程,将录像制作成感人的CD。

④爱在仲夏——文艺汇演

活动背景目的:一个月的夏令营活动,为了让这些流动花朵有一个深刻的暑期生活,在闭营的前一晚我们志愿者会与流动花朵们举办一场主题“为爱上色,圆你童梦”的演出,让家长与孩子们有一个难忘的夜晚。也同时让我们志愿者有一个难忘的支教经历。

时间:月日周五

地点:暂定绣湖广场

活动流程:我们志愿者会去找礼仪公司赞助我们搭建舞台,联系一些暑期艺校班,来友情演出,我们志愿者也会与我们的流动花朵们精心安排个节目,使这场演出充满欢笑与快乐。演出中我们还会播放我爱我家活动中的短片,拉近家长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其他观众有心灵的触动。

2.课程设置:

各年级课程由各年级学习情况具体确定,初拟于下:

语文:给同学们读一些优秀作文,初高中精品文章,一些杂志上富有启发性的文章,并讲一些作文技巧,在课堂写作文,点评作文,以提同学们的作文水平和阅读水平。并开展情景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数学:讲授数学知识,并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寓教于乐。

英语:教学生们英文单词,课文,儿歌,动物名称、简短的对话、小故事等。

自然:介绍奇妙的大自然和一些自然常识

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要爱祖国、爱人民;要讲卫生、讲礼貌;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3、集体做运动

开展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教学生们基本的动作。

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等运动,把奥运会精神送到我们可爱的学生中间去。

做游戏,支教人员通过学习,教一些简单游戏。这不仅让我们回到童年时代,也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完美生活。

五、地点:务工子弟学校民工子弟学校

六、活动时间:年月日-年月日

七、活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