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主线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农村工作主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农村工作主线

篇1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从过去的数量矛盾转化为现在的结构矛盾。”陈锡文指出,过去12年,国内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8654亿斤增长到2015年的12429亿斤,年均增长300多亿斤。即便如此,和13.7亿人相比,还有不足。现在国内粮食大概还有500多亿斤的缺口,所以必须要进口。

缺口有500亿斤,但是去年的进口量接近2500亿斤,为什么呢?陈锡文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供给结构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其中最突出的品种就是大豆。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但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大豆进口量第一的国家。国内去年只生产了240亿斤的大豆,但是进口量超过了1600亿斤,大豆严重供不应求。

小麦、玉米和稻谷等品种国内基本能自给,但是也进口了1000亿斤左右。原因在于国内生产成本高,价格也高,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这几年,我们在粮食生产上出现了“三量齐增”的复杂局面,即国内的产量、进口量、库存量均增加。这就是品种结构的矛盾和缺乏国际竞争力所导致的。陈锡文指出,所谓农业供给不足,不是短期内根据市场需求,在品种和数量上做一些生产方面的调整,根本问题在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解决好这两个问题,重点在于调结构。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加快体制创新。

四大原因导致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当前国内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有复杂的原因。

第一,价格管控不到位。随着经济发展,土地、资金、劳动力成本都在上涨,农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尤其在粮食产业上,过去几年,小麦价格上涨了66.6%,水稻价格上涨了119%,国内粮价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40-50%。

第二,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后,经济复苏缓慢,消费品、工业品的价格越降越低,引起国际粮价下跌。

第三,能源价格下降使得粮食贸易中的海运价格明显下降。

第四,人民币持续贬值。国际市场的粮食价格都是按美元结算,人民币持续贬值不利于国内农产品出口。

总体来看,当前国内农产品和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陈锡文对当前一些坊间的认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去年有人提出中国生产粮食经济上不划算,财政上要补贴,农民种粮入不敷出。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低,不如从国际进口。从经济上分析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并非如此。”陈锡文算了一笔账,到目前为止,全球每年生产的小麦、大米和玉米这三大谷物最高产量是7000亿斤左右,而国内的粮食总需求大概接近13000亿斤。从国外进口,不现实、不可靠、不安全,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依靠国外的话,中国的农业不会安全,中国农民的就业和生计不会稳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确保粮食安全,就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努力实现谷物基本自给。

多方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陈锡文认为,改革是多方面的,但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下一步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见效、真正落地。

第一,要使市场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央已经明确提出,对东北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改革机制。今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播种面积减少了2300万亩,比去年减少了4.5%。现在新玉米已经上市,辽宁的玉米收购价大概在0.75元,黑龙江最低价大概是0.6元,农民遭受很大损失。但还有价补分离,价格定下去了,政府会给农民补贴。当然,农民实际交售的价格加上政府补贴,也不可能超过过去的收购价格。但从长远来看,如果东北玉米临储制度改革成功,对其他粮食品种将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很多地方鼓励农民调整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成效明显。要通过有效的改革和有序的市场价格来引导农民生产。

第二,要加大风险管控。国内去年的风险率超过了56%,问题很严重。以大豆为例,大豆产量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大豆的科技投入太少。所以必须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才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

第三,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过去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土地的规模化经营。现在在粮食价格下降的背景下,规模经营的效果受到了很大损害。因为很多农民发现,用这么高的价格租来的地种出来的农产品,没有多少利润。但是规模经营毕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很多地方的农民发现,用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去成立当地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避开了土地租金问题。这样统一起来,更重要的是推出了土地托管和社会化服务。

篇2

一、指导思想

农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促生产、保供给、强服务、增效益”的目标,把“访农家、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作为这次活动的工作主线,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建设,以服务“三农”为工作重点,准确把握2012年全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服务要点,切实解决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活动内容

1.走访调研,摸清情况。每个综合服务组联系3-4个镇(街道、开发区),采取蹲点、联系点、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下基层、访农家、走基地、进企社活动,调研农业生产和管理,帮助合理把握农时季节,特别要正确把握好春耕备耕、冬春防疫、夏收夏种、秋收冬种等关键季节;通过开展大走访活动,摸清农民在想什么、基层需要什么、发展中碰到哪些困难,同时及时了解今年农业生产新情况新特点,收集并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宣传政策,取信于民。宣传、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宣讲省、市、县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编印、发放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册、明白卡,宣传资料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并运用各项政策。

3.疏理重点,落实责任。对大走访调研中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疏理,将今年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建设任务与重点,以及重点项目、面源污染整治等分解到各专业服务组,由各专业服务组分别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指导各镇(街道)加快建设。

4.深入基层,科技服务。组织全县农技人员深入基层指导服务,开展现代农业“良种、良机、良法”等多项咨询活动,现场解答今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配方施肥、科学种田、畜禽防疫、水产养殖等各种问题。

5.加强监管,确保安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落实情况检查,组织“绿剑保春耕”活动,开展大宗农资组织供应及农资市场执法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保障农业生产顺利推进。

三、活动时间

农业科技服务年活动从2012年2月中旬开始到11月底结束;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月中旬至3月中旬,主要工作是摸农情、寻问题、问需求。

第二阶段,3月中旬至9月下旬,主要工作是找对策、解难题、强措施。

第三阶段,10月初至11月底,主要工作是抓提升、强标准、促完善。

四、活动方式

1.组建队伍。全县组建5个综合服务组,9个专业服务组。综合服务组由局领导带队,结合农事季节和阶段性工作重点,到19个镇(街道、开发区)开展大走访调研和农业科技服务,指导督促农业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突出问题的查找。专业服务组由局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家组成,对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服务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

2.座谈交流。组织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代表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农民需求和投资意向,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商发展对策。

3.现场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基地,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提供面对面的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宣传推介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和新模式,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培训授课。举办基层农技人员、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宣讲中央1号文件、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现代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增收致富能力。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年四季在于春,当前是春耕备耕重要时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全年农业的布局和收成。各服务组要高度重视,及早开展服务活动,周密制订方案,精心设计载体,扎实开展走访调研,把农业科技服务年活动抓实抓好。

2、突出重点,扎实推进。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两区”建设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作为此次活动的重点。各服务组要在解决农民创业增收、支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等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扎实开展各项活动。

篇3

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

市委书记刘淇讲话指出,北京要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动郊区农村城镇化建设。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调整首都城乡结构,推动郊区城镇化建设,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城镇化的各项规划政策,抓紧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抓紧落实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各项工程项目。

夏占义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北京要集中力量统筹城乡,集中资源聚焦“三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首先把加强“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国民收入分配要真正向“三农”倾斜。二是坚持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加快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政府公共资源更多投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基础性作用,引导要素向农村聚集。三是要强化规划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四是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要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重点建设为抓手,加快拓展新的战略发展空间。全面推动城乡结合部改革发展。其中包括诸多亮点。

整体启动50个重点村建设,同步加快其他城中村改造。探索土地利用多种模式,实现农民在自己土地上富起来的城市化。按照“先难后易”的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原则,今年本市将启动包括海淀区唐家岭村、丰台区夏家胡同和昌平区东三旗村等50个村庄改造工程。这50个村庄因被列入市级挂账整治督办重点,被称为“挂账村”。50个“挂账村”规划方案已基本形成。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郭援表示,“挂账村”整治改造方案在编制时有一个“双50”原则,即回迁安置房按照每人50平方米安排,产业用地按每名劳动力建筑面积50平方米安排。他同时透露,允许村集体组织在产业用地上建房出租,村民持股分红。除“挂账村”外,其他村庄的整治改造也会陆续启动。本市227个行政村中大约有198个村可以利用其紧邻城市集中建设区、拥有一定建设用地资源的优势,将行政区划范围内建设用地的开发与城乡一体化改造相结合。另外,对于29个位于第一道绿隔地区绿色空间中的村庄,将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实现农民上楼,通过绿隔和绿色产业保障农民的长远利益,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城是另个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着力点。报告提出,北京要切实解决好新城建设中的涉农问题。对于新城规划区域内符合条件的镇村,及时实施整建制农转居。新城的土地储备占北京市的70%,新城是北京未来发展重点。“新城将比中心城更加宜居,每一个新城的规划都引入了低碳生态、绿色宜居、自主创新等理念。”市规划委副总规划师王飞日前接受采访时说。他同时表示,新城必须成为首都面向未来建设世界城市新的空间平台,新城建设必须采用新的建设标准去发展。低碳生态、绿色可循环、公交优先、人性化规划设计、精细化管理、产业的自主创新等,这些新的理念在新城规划中都予以体现。

“新城在很多方面都会超过中心城,如生态宜居环境。”王飞说。以通州规划为例,通过优化空间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强化建筑标准、促进绿色交通等途径,规划一个低碳、生态的运河核心区,同时以新能源产业为核心,力争形成低碳经济高端服务产业链,最终将通州建成“低碳城市”。

小城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报告提出,要确保42个重点小城镇都有适度规模产业集中发展用地,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抓好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据悉,目前有关促进重点镇加速发展的有关意见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在做客《首都之窗》直播节目中,谈到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的北京农村发展。他说,简单概括,就是北京农业是“现代化”,农村是“城镇化”,农民是“工资化”,体现在这“三化”上。“农业现代化”是指,北京农业是世界城市的特色产业,为北京世界城市增添光彩。“农村城镇化”,指大部分地区,包括城乡结合部、小城镇、新城及广大农村地区都要发展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各种服务配套。“农民工资化”就是农民收入要提高,要进一步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解决从事农业户有工资的问题,农民也要挣工资。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互相促进,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夏占义在报告中强调,2010年,北京市要下大力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首先,北京要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质量。报告提出,北京要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涉农企业、研发总部落户北京,使北京农业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窗口。着眼基础设施最领先、成果转化首选地,籽种品种顶尖级、机械装备现代化,服务体系最完备,人才素质第一流的标准加强农业建设。做好加快良种培育,特别是要办好世界种子大会,打造北京种业之都等项工作。积极争创国家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精品工程。着眼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引进吸收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高端科技人才。

其次,北京要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北京要加快构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家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对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科技企业。同时,要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要抓好农产品市场建设,统筹制定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规划,推进高水平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建设。支持本市龙头企业在外埠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覆盖。还要做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

第三,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强规划引导,促进镇村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上市,同时,扶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母体的中小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建设旅游之都新定位,推动乡村旅游业集群发展。支持民俗旅游村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第四,要加快发展沟域经济。使沟域成为城乡一体化亮点,市民休闲度假首选地。编制全市62条重点沟域5年发展规划,启动重点沟域建设工程,开展7条沟域规划国际招标。市委常委牛有成表示,今后北京沟域

经济发展,要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标准,用高标准规划促进高水平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北京市农委主任王孝东说,初步统计,北京拥有1公里以上的沟约2300余条,其中3公里以上的有220余条。目前,七个山区区县已有70余条沟域完成或正在编制发展规划,其中起步较早的17条沟域,已形成一定规模并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实际发展,沟域经济已经出现文化创意先导、特色产业主导、龙头景区带动、自然风光旅游、民俗文化展示等五种模式。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报告提及的重要内容。报告指出,首先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政府固定资产对农村投入,全面推动水电气路及生态环保、信息化等大型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启动山区50G公里主线,400公里支线道路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42个重点镇全部用上安全、清洁能源。积极推动液化气下乡,改善农民生活用能。年内实现村庄建设规划全覆盖,全面完成“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启动新农村社区与新民居建设试点。鼓励通过多种形式,支持农民依法依规建设改造安全、节能、环保的自用住房。

其次,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年内新建郊野公园10处。全面完成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163平方公里绿化。启动林业碳汇行动计划,鼓励社会单位和市民认建认养树木绿地、购买碳汇。

再次,科学开发利用农村水资源。开展水资源战略规划和总体评估。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建设,推进重点镇集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要地表水水源地和市级民俗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快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和潮白河生态建没。完成山区31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报告还提出,吸引央企与乡镇对接,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教育转变观念,改善农村民生。教育引导农民选择就业到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就业的跨越。尽快完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相关规划、土地手续。实现农民“工作在园区、居住在城区,生活在社区”的目标。靠服务保障就业。完善市区镇村四级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

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关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报告提出,2010年,北京将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坚持农利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完善流转合同签订和等级备案制度。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确认到每个具有所有权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农民利益。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依照规划、利用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农民入股方法,发展股份合作制租赁房。

报告提出,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力争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任务,不断深化配套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规范林地承包合同管理、林权登记发证、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和集体林权流转。建立生态效益促进发展机制,实施生态公益林审改效益补偿。探索集体林业经营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等具体办法,拓宽林业融资渠道。加快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发展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林业合作组织、林业专业协会。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坚持“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加快进度,使更多农民成为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2010年,完成改革单位450个以上,重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新城规划区,重点小城镇及群众积极性较高地区改革。

篇4

一、把握重点,全力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两乡一镇”合并建立新乌加河镇的开局之年。乌加河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旗委扩大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发展工业经济,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养殖效益,加快城镇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推进产业进程”的发展思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为主线,以肉羊养殖和集镇建设为切入点,以项目引进和生态建设为支撑和保障,着力推进产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乌加河镇。

主要思路是:围绕“一条主线”,突出“十个新”。

围绕一条主线:即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突出“十个新”:

——服务要有新观念。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党的农村政策不断调整,乡镇过去靠行政指挥一切的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需要把政府的主要职能从过去的“管理”转移到“引导、支持、保护、服务、调整”上来。尤其是“两乡一镇”合并以后,我镇的服务半经明显增大,但服务职能、服务水平绝不能销弱。所以,我镇[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把此项工作作为全镇的重点工作之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建服务型乡镇。在这方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了党政机构设置,改进村组干部管理机制,制定镇村组三级干部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今年,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工作,让广大干部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任务、新作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二是按照“廉洁、高效、透明”的原则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工作,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三是进一步完善镇村组三级干部目标激励机制,使业绩和待遇挂钩,人人有创收任务,个个有服务指标,调动广大干部干工作、搞服务、抓创收的积极性。

——农业结构调整有新内容。以市场为导向,按照“两高一优”的原则,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品种,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用抓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引企入农,建设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具体工作重点突出“两抓”。一是抓特色。依托和挂靠龙头企业、培育镇域特色经济基地,集中力量抓好山药、番茄、密瓜、甜菜、脱水菜等特色突出、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结构。建立山药基地20__亩,工作重点是品种更新、规模种植和返季销售;建设3000亩密瓜生产基地,工作重点是成立协会,组织瓜农与市场接轨销售;与富源公司合作建设1万亩番茄生产基地、1万亩甜菜生产基地,当地在甜菜种植方面群众有经验,但由于前几年农民种植甜菜白条结算,到现在部分甜菜条子还有没有结算清,损害了农民利益。今年,富源公司决定启动甜菜制糖生产,计划安排原料10万亩,企业承诺,种植甜菜实行“两赊一现”的方式和农民直接签订种植合同,即赊销种子、赊销化肥,保证现款结算,绝不拖欠;收购价格10公里以内320元/吨,超过10公里的,按实际里程0.5元/吨公里,给予计算运费;收购执行国家糖用甜菜标准,合格甜菜扣杂率不超过9。这些承诺经过了临河区公证处的公正。二是抓订单。以我镇农畜产品专业营销合作社为载体,利用我镇的地域区位优势,挂靠周边龙头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联合运作模式。今年,我镇共落实订单农业13万亩,重点同洽洽集团合作完成葵花订单5万亩,与三华面粉公司、恒丰集团等面粉加工企业合作,建设3万亩优质绿色小麦生产基地。

——畜牧业有新发展。我镇继续把发展农区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和镇域特色经济的核心,重点抓好四项建设,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一是肉羊改良体系建设。围绕巴彦淖尔肉羊育种工程的实施,加快发展以优质德美肉羊为品牌的肉羊产业,逐步形成镇域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对全镇现有78户育种户,加大支持和建设力度,使其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力争使全镇德美种羊总量达到10000只。同时,为加快肉羊改良建设,在现有5处人工授精站的基础上,新建3处人工授精站,推广德美种羊1000只,年内完成人工配种羊5万只以上,把肉羊产业做大、做精、做强;二是营养工程建设。针对当前农民青贮强度大,投入人力、时间多,导致延误青贮最佳时期的现状,年内计划购置大型青贮机械3台,饲草加工机械100台,加快青贮进度,解放劳动力,提高养殖效益。全镇共落实优质牧草2万亩,积极推广农大108、巴丹3号等活秧成熟玉米品种,推广种植青贮专用玉米科青1号1万亩,每个村委落实550亩,新建青贮窖池1000座,预计全镇青贮总量达1亿公斤,青贮养畜覆盖面达到72;三是组织化建设。整合现有养殖协会的基础上,组建乌加河肉羊育种协会,组织规范肉羊育种户建设。以科技示范园区、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为载体,大力发展规模经营,提高规模养殖比重,加快专业村、专业小区、专业户建设,推进规模户、区域化、标准化、专业化、集 约化、市场化的养殖园区和专业村发展。全镇新建肉羊育种村2个,肉羊养殖专业村3个,每村确定5户示范户,重点发展300户;四是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牲畜疫病防治和科技培训工作。牲畜疫病防治坚持“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加强防疫人员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落实防疫责任追究制,保证技术服务全程到位,工作人员划片包村、责任到人,与包片兽医签订责任状和防疫合同书,切实规范防疫程序。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和信息反馈网络,开展及时、迅速的报告制度,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综合服务水平。

——集镇建设要上新台阶。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搞好小城镇建设,对促进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镇党委、政府把握“两乡一镇”合并的有利时机,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之一,放在突出位置来落实。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市场运作、高标准建设”的发展思路,运用城市化的经营理念来谋划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未来发展,加快我镇城镇建设步伐。一是引资新建3800平方米小学宿舍楼;拆迁改造镇中心街东南侧700平方米商贸楼;引资新建3200平方米住宅楼;完成国土资源局1200平方米灌区办公楼;完成地区法庭360平方米办公楼建设;拆迁改造600平方米中心小学大门两侧建筑物和200平方米的中心街西侧乌北林场围墙及旧房改造。二是按照城镇规划,建设完善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商品供应市场、休闲娱广场、工贸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住宅产业区、服务区、旅游开发区即“三场五区”。特别是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贸市场和活畜交易市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三是加快发展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乌加河镇的城镇水平,打造各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四是开发利用现有的水资源,规划镇区南15公里的神克卜洞天然海子、北部阴山距离镇区5公里的瀑布群和北部阴山10公里处的阴山岩画地带作为辐射区,并在镇区北部山区新规划一处“北山公园”以发展旅游业。

——产业化发展有新的进展。围绕我镇的肉羊、葵花、番茄、密瓜和特色种植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重点做好“两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对接和拉长。一是抓住产业化龙头,优化区域布局,争取引资5000万元,促成肉联厂的建设项目;协调发行,促成农资储备中心的建设,使农畜产品加工成为我镇产业化建设的亮点。二是构建基地,壮大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我镇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年出栏25万只优质肉羊生产基地,1万亩番茄生产基地,5万亩葵花生产基地,1万亩甜菜生产基地和3000亩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林业生态建设有新跨越。我镇结合受风沙侵袭的严重实际,一是认真抓好“一线五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重点对建成的乌加河生态保护区、宏丰风沙治理区和繁荣风沙治理区重点实施保护,完善充实保护区内容;在油房村沙区新建一处生态园区1000亩,种植杨树和葡萄树;在荣丰村新建一处生物压碱示范区,分别在田板仁和杨四圪坦种植红柳500亩。二是争取项目扶持,实施20__亩退耕还林工程。四是全面推行采伐更新建设。分别在宏丰分干沟、宏丰魏贵闸——原宏丰乡所在地、原石兰计黄济渠,原石兰计乌兰补隆沟——南树圪卜、乌加河黄济渠、乌加河五星渠、乌加河红星渠等地安排种植,共安排植树1500亩。植树造林被有识之士誉为绿色银行建设。但我们这里的人们对植树植树造林的好处认识不高,行动不快,今年我们要在易林地区放宽政策,实行“谁栽植、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优惠政策,凡在渠旁、村旁、路旁植树造林,镇政府帮助解决矛盾,负责办理林权证。指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种植,对种植规范、成活率高、管护好的农户,政府将给一定数量的苗条补助。

——农民组织化有新的突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这个核心。一是以我镇肉羊产业基地、番茄基地,葵花基地等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形成专业村,推进区域特色规模基地的发展,实现“化”;二是育强企业龙头,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重点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和外向型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促成肉联厂、番茄厂、炒货厂等农畜产品加工厂的建设,促使企业和农民建立起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企业组织化”;三是依托“乌加河农畜交易市场”和“宏丰集贸市场”,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拓宽农产品流通新渠道,把零星的农产品组织起来,把分散的农户带动起来,实现“流通组织化”。四是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为途径,整合、优化、完善我镇肉羊养殖协会、密瓜协会、农民用水者协会、山药协会、番茄协会和专业营销合作社,利用基层场地、资金、经纪人队伍等优势,联合农民组建一批区域性专业营销合作分社,实现“合作组织化”。

——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有新办法。撤乡并镇后,我镇的土地面积扩大到729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1090人,全镇18个村委89个村民小组,“三个”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地区风貌差异较大,特别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形成东部快西部慢的发展状态。我镇今年将根据镇域西部的实际特点,立足资源、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联系,主动靠挂周边地区龙头企业,规划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镇政府也在项目上给予倾斜,使东西各村组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

——新农村建设有新的起点。我镇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在村镇规划上,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规划;在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方 式方法上、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一是将条件好、起点高的奋斗村、小康村、联丰一、二组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实施规划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创新思路,积累经验;二是将原“两乡”政府所在地和红光二、四、六组等产业亮点突出的村组作为推行点全面铺开,实现农村产业化发展;三是将基础条件差,产业亮点不明显的村组,加快资源整合,总结经验,逐年规划建设,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国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这是我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的一个千载难逢是机遇,我们一定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强抓机遇,争取列入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早建设、早见效、早受益。

——先进性教育有新举措。随着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我镇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也要在六月份之前结束。为了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实现“党员受教育、组织增活力、群众得实惠、发展出成果”的目标,各党支部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把是否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与深化“三级联创”、“双链双推”活动结合起来,建立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使先进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和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近期工作安排

(一)黄灌区清淤和水利工程的维修。

税费改革以后,国家出台政策,严厉禁止加重农民负担乱摊派,给农民一个修养生息的机会,有的村组渠不挖、桥不修,出现了用水渠道不畅、桥涵口闸带病运行的现象,这些事情,各村要不等、不靠,严格经过一事一议的程序,经社员同意,组织实施,并要做好会议记录,对拒不交纳工程款的农户,可以执法部门,要形成依法治镇的良好氛围。

(二)水电费的回收。

水电都是商品,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先买后用以被广大农户接受,今年贷款数量较大,去年农副产品的产量高、价格好,农民收入较好,开春时,各村要把全年的水电费尽量收清,争取用水、用电上的主动。对因灾因病生活确有困难、历年尾欠贷款还不清、信用社不给贷款的农户,村两委班子成员要协调好信用社,采取联户担保的方式解决贷款困难问题,确保贫困户按时耕种。

(三)购买农资要谨防上当受骗。

假种子、假化肥坑农、骗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工商所要加大对乌加河境内的种子、化肥经营摊点的检查力度,发现假种子、假化肥坚决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同时,各村支部、村委要教育农民购买化肥、种子要当有经营许可证的地方购买,索要发票,原包装袋保存,防止发生质量问题时,掌握赔偿证据。

(四)积极争取项目,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税改后,镇财政困难状况众所周知,维持正常运转都十分困难,用于发展建设的资金几乎没有。各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很少,运转经费主要来源于转移支付。因此,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借梯上楼、借鸡下蛋、借船出海、借助外力促发展是我们现在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改善生产条件的主要手段。各村要充分利用各种关系,主动出击争取项目,力争在短期内,当地有大的项目落地,为群众赢得更大的实惠,为基层政权树立良好的形象。

(五)坚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建设和谐社会。

村务不公开、暗箱操作、管理不民主、少数人说了算,是农村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要求就是要管理民主,管理民主才能充分发挥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才能充分集中民智,才能群策群力把本地的事情办好。今后凡是涉及到向农民收取资金搞工程的事、群众投工投劳的事、项目资金使用的事,都要召开社员会或群众代表会议,征求群众意见,争取群众的支持;凡涉及到群众集资、转移支付资金的支出、集体财产出租出售的收支和其他集体收入都要定期向农民公开。

(六)加强审计工作,摸清尾欠基数。

合乡并镇竞争上岗后,农经站人员已经配齐。下一步,要针对镇、村、组三级尾留费用进行审计,希望各村对这项工作积极配合。凡尾欠三级费用的,要张榜公布,有问题及时核对,这部分费用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如果不收,影响很大,一是没有体现公平合理的原则;二是给人形成鞭打快牛的印象。农经站要在春播前要完成这项工作。

(七)加强建筑管理,巩固“三打通”成果。

前几年,我们花费了很大的财力和物力,在农村进行了“三打通”,有的地方还搞了规划,但近两年,建设不审批、占线搞建筑的现象时有发生。今后,农民建房必须要履行审批手续,履行审批手续不是向农民收钱,而是要做到按规划搞建设。希望各村要把住第一道关,加强宣传,给农民讲清楚建设要服从规划,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撤乡并镇后,镇里对各股室设置和人员配置做了全面安排,希望干部们根据自己所在股室内的业务,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尽快进入角色,对业务上所涉及的政策法律知识学懂、学通,树立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待人礼貌、工作勤奋的公仆形象。

(九)加强禁牧工作,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一线五区”和近几年新植树地区是禁牧工作的重点,治安联防队要加大工作力度,对违反禁牧规定,特别是在禁牧区放牧,要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在乌加河镇境内风蚀沙化区植被的恢复,保证树木能种起来、保的住。

(十)严禁乱砍滥伐,有计划地实行更新采伐。

篇5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为迎接新的挑战积累信心

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增加、不确定因素较多的特殊环境下,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围绕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任务,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62亿元,同比增长4.87%(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其中,农业产值89.36亿元,同比增长2.55%;牧业产值25.27亿元,同比增长6.0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9.56亿元,同比增长4.54%。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7元,同比增长13%。深入实施扩大规模、优化升级、省工节本、服务引导、盘活资源、政策扶持“六项计划”,全年为农民增收5.37亿元。

--粮猪等主要农产品稳步发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28.55万亩,总产量82.74万吨,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年末全市生猪出栏100万头,家禽出栏2200万只。

--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和重大动植物疫情平稳。切实加强生产、流通等各环节的监管,积极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有效遏制违禁投入品的销售、使用行为,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采取专项行动和非常措施,确保了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供沪供粤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防控,确保不发生重大动植物疫情。

--“两区”建设稳步推进。编制完成了7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落实了年度10万亩粮食功能区创建任务;编制完成了11个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和4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68个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建设方案。启动8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1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32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建设,在建项目114个,实际资金投入达4.53亿元,完成规划总投资的20.6%。

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年为“十一五”我市农业经济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一五”是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全市农业产值、牧业产值分别比年增长了35.66%、38.31%,也就是说,短短5年,我市农牧业的块头大了1/3以上,这是一个惊人的发展速度;农民人均纯收入跨越了万元大关,年均增幅持续在两位数以上并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全市农业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

(一)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全面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安全供种体系,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强品种改良,5年来,仅推广水稻主导品种就达400多万亩。加强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加大中国农业台州湾、农民信箱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网络覆盖9个县市区所有乡镇和85%以上的行政村。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先后制修订各类农业标准463项,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农产品,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56%以上。市内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了无公害的目标,各类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累计通过“三品”认证种植基地面积71万亩。将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工业立市”大战略之中,农产品加工业这条“短腿”有所改观。注重农产品营销,发展了35家农产品配送机构。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西兰花、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大棚葡萄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

(二)主体竞争力大幅提升。农民培训进一步强化。建立了6个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累计培养农民中专生3768名,组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2.40万人,举办了首期大学生农民培训班。已有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在我市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已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992个,市级规范化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了700个。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总收入50多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了557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51家。年全市农业组织化程度达59.68%,比年提高了19.07个百分点。

(三)空间竞争力大幅提升。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进一步融合,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领域。有7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4万多农户“走出去”实行跨区域经营,建立市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百万亩以上,“追着太阳种西瓜”已成为我市农业“走出去”的生动写照。农产品市场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农业品牌建设与效应不断增强,已拥有5563件农业注册商标、4件中国驰名商标、40件浙江省著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2个浙江名牌农产品、37个浙江名牌产品(农业)、1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依托这些品牌,仙居杨梅、玉环文旦、临海西兰花、涌泉蜜桔、三门青蟹等名特优农产品走向了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年引进外资4979.44万美元,实现农副产品出口总额7.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56%和19.27%。

(四)制度竞争力大幅提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提升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年土地流转面积81.94万亩,流转率43.19%,分别比年增加了32.1万亩和16.92个百分点。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成立了一批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创新经营机制,建立了合作社·公司·农民“三位一体”复合型经营模式。创新质量安全机制,基本形成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探索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大力推广仙居县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探索建立政府支农新机制。

(五)农业生产方式和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把现代农业定义为“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初见成效,产生了一批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种植养殖循环化、环境影响无害化的典型,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73%,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涌现出了以西兰花茎叶加工饲料、秸杆致密利用、畜禽粪便有机肥制作等一批新型产业。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211万千瓦,机耕机械化程度达73%,机收机械化程度47%。农业设施化程度达21.83%。

(六)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加强工厂化育秧配套机插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水稻栽种机械化水平由原来的近乎空白发展到10%。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420多万亩,每亩减少施用化肥4.76公斤;累计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151万亩,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21.4%。开展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各类专业服务逐步覆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大力开展农作制度创新,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有力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七)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全面建立“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完成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积极推进政府性农业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生猪市场风险预警和调节机制。

五年来,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前沉着应对,经受住了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各种考验,全系统干部职工恪尽职守,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坚持科学发展,赢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成效,为现代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奋战在一线的农业系统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农业发展的各位领导、有关部门、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一五”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始终自觉坚持的根本指针。我们把加快发展以高效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作为“十一五”台州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战略层面上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更新了发展理念,明确了发展方向,营造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推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大力构建现代农业“四大体系”、“三大平台”,即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构筑以黄岩西部现代农业开发区为标志的“特殊区域平台”、以“万元田工程”为载体的“普适平台”和以仙居县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代表的“县域平台”建设。“四大体系”建设促进了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科技创新,完善了发展机制,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了农业发展的活力。“三大平台”建设,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为我们推进“两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三是全力提升“四大竞争力”。我们在全面分析市场化、国际化背景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竞争力跃升工程”,并且分解为产业、主体、空间、制度四大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一抓信息服务,二抓种子种苗工程,三抓标准化生产,四抓农产品加工,五抓现代物流配送;主体竞争力的提升,一抓经营主体素质培训,二抓组织化程度的提高;空间竞争力提升,一抓农业内涵拓展,二抓“走出去”扩张;制度竞争力的提升,就是不断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竞争力跃升工程”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市农业的素质。

四是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我们通过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决策能力,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了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干部职工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二、解放思想,提升理念,为完成新的使命夯实思想基础

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仍然没有根本改变,“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跨越。

(一)为什么又要提“解放思想”?

年初市委、市政府作出开展“解放思想、创业创新”大讨论活动的决定,这是一项非常有针对性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就是要是突破思维惯性,突破旧的框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顺势应变,与时俱进,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一流业绩。

“十二五”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一些矛盾更加突出,新的任务更为艰巨。具体而言,我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在给我们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农业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任务”繁重。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生产成本上升与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质化还刚刚起步,强农惠农的政府机制还不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现代农民,农业的装备和设施还比较落后。总之,我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也非常艰巨。“十一五”的发展为我们积累了很多珍贵的经验,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面对“十二五”的新任务、新要求,囿于原有的经验是不行的,我们只有在汲取经验的同时解放思想,才能破解固有的和新生的难题,才能确保“十二五”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怎样解放思想?

第一是转变观念,提升发展理念。我们的观念和理念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与时代要求相一致。农业工作是否坚持科学发展,主要有四条判断标准:一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二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经济规律;三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四是我们的认识、决策、行为是否符合自然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一要处理好粮、经关系,平衡好保供与增效的关系。即便是粮食生产,也有个转变生产方式、改善服务节本增效的问题。二要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发展为了人,农业创业创新的所有举措,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对农产品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负责;必须切实保障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三要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与环境代价问题,杜绝短期掠夺行为,在科学发展的高度上把“高效”与“生态”更好地统一起来。四要处理好物与人的关系。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装备和设施固然重要,但更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提高他们驾驭现代农业的能力。五要处理好发展的质与量的关系,亦即好与快的关系,使农业从数量型、粗放型发展转到精品精致发展的轨道上来。

第二是要有清晰的战略目标定位。当今时代,农业发展不能自我封闭,要跳出农业看农业,站在全局看农业,把农业发展放在国际化大背景下谋划,放在市场化背景下衡量,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审视。要在市场化、全球化、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找准定位,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第三是要激活群众创业创新的活力,强化政府的推动力。这里的关键,一是要继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二是要明确发展路径,三要有给力的手段。

(三)解放思想要解决哪些重点问题?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我们既要客观地看待改革开放的历史成果、冷静总结历史经验,又要对即将面临的复杂的经济社会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要通过解放思想,盯牢几个事关农业发展的大问题,一个一个攻坚突破。这里我重点讲几个问题:一是资源制约问题。我市人均占有耕地仅0.38亩,低于全省的0.52亩,更是不到全国1.2亩的1/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70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2200立方米的人均拥有量。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青壮年劳力、社会资金等优质资源不可避免地大量外流,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农业投资亟需增加,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集聚必需的资源?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二是产业化经营水平问题。尽管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早,但低、小、散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我市50%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70%以上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这种状况,显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四是农业事关吃喝,事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农业既是经济问题,也是伦理问题,必须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五是农业装备和设施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装备和设施水平虽有较大提高,但仍然不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主导产业发展的要求。六是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问题。农业财政投入与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宗农产品的市场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还没有建立,农业主导产业受市场波动影响越来越大;基层“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起步早,建设慢。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上这些问题。

三、把握大局,抢抓机遇,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绘好蓝图

“十二五”是我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在收入分配格局调整中促进农民增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指出,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作为中心目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全面提升统筹城乡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把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创业就业方式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为“三农”工作的关键问题来抓。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也对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省农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基于对形势和任务的研判,“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农业部门保供、增收、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战场,以生态循环、精品精致为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健全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质量安全体系、科技与物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空间竞争力、主体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推动农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精品精致产业转变,由依靠自然资源的粗放型经营向依靠智力、资本、技术紧密结合的集约型经营转变,由依靠纯农业态的单一型增长方式向依靠一二三产协同发展的多元型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优势凸现、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

“十二五”农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明显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经济生态文化多重功能彰显、一二三次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66万吨左右,主导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匹配。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物流配送体系。农业信息服务、农村金融保险、农业产权交易等现代服务业得到新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基本普及。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5万亩、现代农业园区40万亩以上。农业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在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等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把农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风险控制、农民合法权益保护、农村政经资源整合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培育一批年轻有为的现代职业农民,农民合作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品牌农业加快发展。全市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模式得到普遍推广,水资源、肥料、农药和农业废弃物利用率提高,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支撑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和9%。

重点建设区域是农业“两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市所有承担粮食生产任务的县(市、区),都要选择适宜种植水稻、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山区连片50亩)以上的区域,作为粮食生产功能区进行重点建设。以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建设吨粮田为核心,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粮食生产功能区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统一服务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现代农业园区。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转型升级,立足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按照“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主体明确,水平领先;整合力量,注重示范”的要求,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农林牧渔综合配套的区域,创建现代农业园区。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用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突出建设理念的先进性、设施装备的先进性、适用技术的先进性、经营机制的先进性、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公共服务的先进性,按照更高的标准,建设质量更高的现代农业大平台,推进全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农业工作,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转型升级。“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将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主旋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以转型促发展、以升级强后劲,着力推进农业产业、主体、物质基础、经营机制、经营方式、支农政策体系等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由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追求面积、产量向更加注重品质、更加注重生态、更加注重效益转变,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是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两区”建设是“十二五”农业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坚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并重,精心编制规划和实施计划,突出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在规划的引领下落实项目,提高规划的执行力。要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优质要素投入“两区”。加强部门协作,引导相关部门共同为“两区”服务。做到经营主体、技术措施、资金项目、管理服务到位,使“两区”真正成为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现代农业先行区。

三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十二五”期间推动农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也是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要严格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范工业和生活污染影响农业生产。要进一步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力推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和农作制度创新,力推畜牧业进“两区”,鼓励施用有机肥,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形成既使产业持续发展又为生态文明建设作贡献的良性互动新机制。

四是促进体制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要着力解决农业转型升级中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加快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种子种苗、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关节环节的改革创新,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活力。

四、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为“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农业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明朗,中央、省、市强农惠农政策将进一步加大。同时也要看到,今年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多、起点更高、任务更重、难度更大。气候条件和自然灾害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国内通胀预期加大,农产品价格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人工、土地、农资成本较快上涨,农业生产效益收窄。对今年农业生产形势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在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在态度上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在工作上不能有片刻的放松。

(一)扎实推进“两区”建设。今年“两区”建设的重点要转到项目实施和项目推进上来,着重从抓项目实施入手,建立项目跟踪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同时要做好项目申报和项目招商工作。各地还要抓紧出台“两区”建设政策,探索、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模式,加强园区建设的指导、管理、服务和保护。

(二)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力推畜牧业进“两区”,推广种养结合、清洁生产、能量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扶持一批再生能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废弃物回收企业,促进产业循环。广泛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鼓励施用有机肥,努力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大力创新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农作制度,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

(三)大力发展粗粮杂粮。粗粮杂粮作为健康食品已为消费者普遍接受,发展粗粮杂粮是人们食物结构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低山缓坡资源把发展精品粗粮杂粮作为我市农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粗粮精做”,按产业化、精品化、精致化的要求,争取经过几年努力,全部达到万元田的标准。今年重点要做好规划,先行试点。粗粮精做的关键环节,一是要选好有特色、品质优、市场前景好的品种,二是设施建设要跟上,三是要实行规模经营,四是要产加销配套,进行深度开发。

(四)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没有强大的生产经营主体,就不会有现代农业的生机和活力。培育新一代职业农民,争取出台政策,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扶持基金,提供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吸引和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做大做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五)大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组织体制,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复合型经营模式。健全产地准出机制,建立以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推动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大力推广仙居县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的成功经验,推动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市场或专门交易区(专卖区),实施产销直通、亮牌贴码销售,充分实现优质优价,激发农产品生产者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内在动力。鼓励各类主体和社会力量开展供种育秧、机耕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使服务逐步覆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六)加强农业支撑和保障体系建设。农业公益体系存在建设滞后、功能不强、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不能适应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要求,不能满足新阶段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业支撑和保障能力,十分必要和紧迫。要精心设计项目和载体,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现代农业;要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努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能。在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的同时,争取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市场风险调节基金,避免农业主导产业大起大落。

五、转变作风,提升能力,为圆满完成“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目标任务提供组织和智力保障

农业系统干部队伍是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前,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提升驾驭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成就感。

(一)提升学习与思辨能力。加快队伍知识更新速度,加大业务技能学习、培训力度,创造条件,为优秀技术骨干、专家型人才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同时要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使自己成为真正掌握先进适用知识的专业人才、技术专家,与时俱进地研究事关农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善于从发展变化中分析研究问题,善于从复杂局势中把握发展规律,善于从矛盾困难中寻求破解措施,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

(二)提升谋划与决策能力。着眼科学发展,科学谋划,科学决策,多搞调研,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专家,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重大情况公开通报,重大决策咨询论证,重大事项公示听证,实现议事规范化、决策民主化、监督经常化。要以全国的、全球的眼光看台州农业、谋台州农业,切实提高农业部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