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C9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前言
COSO框架最初是基于营利性组织(公司)提出的,但其基本思想同样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将COSO框架应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可有效发挥COSO框架价值,优化单位内控水平。在内控优化过程中,为了高效应对未知的挑战,需站在国际化角度,即了解全球大商业和国际经济形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符合时展要求,最终为社会服务。
一、COSO内部控制框架概述
1992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即COSO报告。报告阐述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性,提出了在内部控制实践中,需把握好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对环境的监控这五个要素[1]。在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实施中,应由领导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共同执行COSO框架所提出的任务,遵从相关法令,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管理,其中,控制环境的管理应由承诺、道德价值观、诚信等进行反映,而风险评估由三个要素,即设定目标、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共同决定。另外,控制活动的内部控制,需从批准、授权、核对、资产保护、职责等几个角度入手,最终通过对COSO框架中各个要素的管理,提升公司内部控制水平,进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二、COSO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从COSO视角来看,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环境缺陷。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氛围来看,尚未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人力资源管理格局,增加了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难度。此外,积极的内控意识尚未形成,缺乏实施内部控制的动力;
第二,风险评估意识薄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主要提供非盈利的公共服务,经营活动较少,因此,部分单位领导层人员认为事业单位不存在经营风险,风险评估意识缺失,一旦发生风险,将给单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2];
第三,控制活动实施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提出了会计控制、单据控制、财务保护控制、预算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多种控制手段,但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健全相应的控制措施,此外,控制活动缺乏严谨的岗位分工,最终在一人多岗等问题的影响下,削弱了内部控制的效率。
三、COSO视角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构建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控制环境的缺陷影响单位整体的管理水平,因此,需在内部控制实践工作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过程中,应参照COSO标准规范,明确各个内部控制岗位责任范围、奖惩办法、权限等,同时,应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本着成本效益的原则,确定具体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程序,形成一套科W完整,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操作规范,形成自上而下、全员参与、有章可循的内部控制环境,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
(二)外部审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在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失职、缺位、越位等问题,影响到了内控效果,因此,需在内控管理实践中,建立、完善内部监督实施办法,通过科学、完善、合理的内部监督体系,实施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通过岗位分工形成牵制,防止贪污、腐败等问题的发生。此外,采取外部审计措施,即由国家审计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监督与指导,规避经济犯罪案件的频繁凸显[3]。在国家法定审计监督之外,也可聘请中介机构对单位内控工作进行专项审计,客观、公正的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促进内控工作的持续改进。
(三)完善风险评估环节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施过程中,应当居安思危,强化风险评估意识,加强风险评估管理工作。首先,在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评估工作中,应明确财务活动目标、风险识别标准、风险应对措施等。其中,财务风险目标的设定应将财务信息真实性、财政资金有效性、财务活动合法性、国有资产安全性、行政审批合法性、数据统计真实性等纳入其中,以实现对内部控制风险全面、科学的评估[4]。其次,在内部控制风险识别过程中,需站在财务风险、业务风险两个角度实施风险识别工作,其中,财务风险识别应考察资产安全风险、财务审批风险、资金短缺风险、专项资产被占有等风险元素,而业务风险识别工作需分析行政审批风险、执法稽查风险、安全监管风险、风险等,最终通过对风险的识别,提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问题,然后,结合风险特点,确定风险处理预案,灵活运用风险规避、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管理工具,将风险降至最低。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中,传统内部控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发展需求,因而,在COSO框架指导下,应不断完善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和监督等工作事项,即从完善风险评估环节、强调外部审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等层面入手,应对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的基础上,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产品。
参考文献:
[1]马丹丹.基于COSO报告框架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30(24):183-184.
[2]唐大鹏,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11(01):68-75+97.
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问题 措施
事业单位是具有服务职能与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的重要机构,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就是通过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程序与手段,保护单位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预防各种财务管理的风险,保证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与水平,以实现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的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能够保证资产的完整安全以及安全运行,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效率,保证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此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在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运行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变化巨大,内部控制不完善部分开始显现出来。因此,必须要以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全面分析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质量,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内部控制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其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环境有待完善
首先,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不能满足内部控制的需要,不能保证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利益相互关联,难以实现有效监督。其次,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这样不能充分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最后,事业单位文化建设的落后阻碍内部控制的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念与行为的规范,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但是,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2、事业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事业单位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对运行的程序与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建立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沟通与共享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实践中事业单位忽视了信息资源的整理与运用,阻碍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例如,事业单位没有对有效的业务内容进行识别、记录等;对于相关人员的职责与责任没有进行及时的明确;没有针对突发事件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与沟通方式;没有建立促进内部控制的相关的配套制度等。
3、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忽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以及风险的应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实行应该以风险评估为基础,但是,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实行过程中,忽视了风险评估过程的重要性,对于影响事业单位管理的风险没有建立相应的识别与应对机制。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只是重视事中与事后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对于风险的事前预测与控制。这样,当风险出现,不能及时做出判断与反应,严重影响整体的管理效率与质量。
4、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必要的监督与约束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实行,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以保证活动执行的正确性与准确性。事业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却忽视了监督与约束机制的重要性,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监督与约束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与标准,不能很好的发挥其监督的作用。并且,在某些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兼备实行与监督两项职能,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在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的事业单位中,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缺乏审计的资格,业务素质不达标,也会影响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要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与实行内部控制制度与监督制度,两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障,科学地进行内部控制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要重视并采取措施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发挥内部控制应有作用。
1、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是保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首先,事业单位内部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对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以提高管理的效率;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且配备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良好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其次,采用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重视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促进员工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素质,为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必需的人才,促进事业单位发展;事业单位还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与激励机制,促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肯定员工的成绩,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要促进文化建设。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道德,为工作人员的工作与行为提供正确的导向作用,增强事业单位内部向心力与凝聚力,促进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
2、建立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系统,促进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方式也应该随之变化。首先,在事业单位需要建立新型的信息沟通方式。在收集、整理与传递单位内部的信息基础上,还要对与事业单位管理相关的信息进行科学选择,并保证信息的及时交流与沟通。其次,要加大投入,维护与开发相关的信息技术,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然后,在加强内部信息交流与沟通的同时,还要加强与事业单位相关的外部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预防问题发生,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报告并采取措施解决。最后,完善与内部控制相关的配套制度。例如,可以建立反舞弊的机制,明确反舞弊工作的重点与职责,规范相关的举报与调查程序等,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3、 重视并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任何的事物与活动都有一定的风险,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也是存在风险的。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中,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对于风险的识别与判断,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评估与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管理与运行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估。
首先,要科学设定风险评估的目标。在进行风险评估中,要对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根据本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可以承受的风险程度,保证风险与单位发展目标的统一。其次,要准确识别风险。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对来自于单位内部与外部的各种风险进行是识别,特别是对于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科学识别,保证内部控制活动顺利进行。再次,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风险分析要在综合考虑事业单位实际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对风险进行排序。通过风险分析,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明确风险的类型与相应的应对措施。最后,要积极应对风险。风险的应对是以风险识别、分析等为基础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风险存在,事业单位要不断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识别与分析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4、建立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科学合理
完善的监督与约束机制能够保证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执行,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可以由外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部审计机构与制度的完善对于内部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内部审计可以参与风险评估,促进信息的收集和沟通,检查与监督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状况。建立并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与约束机制,采用科学的考评标准对于内部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中,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内部审计的权限,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审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良好的道德修养,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关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8)
篇3
(一)财务工作人员素质高校财务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职业道德是财务工作的基石。我国多数高校对其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普及工作力度有待加强。《规范》对财务工作人员队伍提出了要求,其中第三章第十七条规定,“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高校从业人员应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新的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改革。
(二)财务规章制度《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均有涉及财务内部控制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之间存在着不衔接、重复、甚至冲突的现象,不能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的颁布,使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了系统性的规章制度依据,明确了其内控的目标、原则及方法,为推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支撑。
二、高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
风险评估是指一项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与应对。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提高高校内部控制效率与效果的关键。前些年,由于高校扩招与合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幅攀升,高校曾大规模向银行借贷,筹措建设资金。由于缺乏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高校现仍面临相关后续债务和遗留问题。《规范》从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的相关问题做出的要求与指引有以下方面。
(一)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我国传统高校财务管理中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不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扩招,高校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随之增加,基本建设贷款大幅上升,巨额贷款本息使高校当时的资金运作捉襟见肘,高校偿债风险不断增加的问题当时日益凸显。《规范》第二章第十条规定“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从单位层面上,明确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的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风险评估控制制度。首先,高校财务议事决策机制,对校园基础设施建项目贷款规模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论证。其次,岗位责任制和内部监督要求校园基建项目贷款的决策、执行、监督程序实现有效分离,从而规范对潜在事项的管理,强化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降低高校财务的偿债风险。
(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我国一些高校对经济合同的管理不够规范,存在所签订经济合同由不同主管部门分别管理的现象。没有对经济合同统一管理,加之监督力度不够,导致高校资金管理存在风险。《规范》第二章第十一条从业务层面,强调了行政事业单位核心经济活动风险评估控制应注意的问题。高校要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牢固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予以规范。《规范》指出,应加强合同的归口管理,同时对其履行情况的进行监控。高校财务可以建立经济合同的统一登记管理,实时监控签订合同事项的进展,合理评估和控制已签订合同带来的相关风险,掌握资金的实际情况,降低潜在事项对资金的影响,保证高校工作的持续、健康、稳定运转。
三、建立《规范》配套指引,进一步发挥其对高校内控的指导意义
篇4
一、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差
近些年以来,“表哥”、“房叔”等负面新闻屡屡出现,公众对于事业单位财务控制的关注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比如说“表哥”杨达才的事件,就引发了大面积的社会舆论,将事业单位推上了风口浪尖。杨达才是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在陕西省8.26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一张杨达才面带微笑的照片瞬间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大批网友对杨达才在如此惨烈的事故现场还能有微笑的表情表示不满。不仅如此,火眼金睛的网友还发现了照片中的杨达才带着价值不菲的名表和名腰带等,这些名表和名腰带似乎在向公众传达着一些暧昧的消息。“表哥”杨达才就是典型的行政事业单位以权谋私的例子,这种情况不仅仅发生在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局,还存在于许多事业单位中,这种内部控制的不正之风让事业单位在群众心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风险评估体系差
要想做好财务管理控制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这样才能有效识别风险、应对风险。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债务指标逐年增长,这使得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事业单位对于风险评估体系建立的不重视,没有一个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纵容贪污舞弊等不正之风,导致公信力逐渐走低造成的。
(三)内部控制不科学
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帮助事业单位识别风险,并且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良好运行,但是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仍然不够科学和完善,诸如“假发票”等问题屡屡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事业单位的监督只能没有被有效发挥,内部控制环境仍然有待提升。
(四)信息沟通机制差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信息沟通的作用显得更加的明显,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能够让事业单位各个部门之间与外部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从而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但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比如说2011年,中央单位的“三公经费”首次公开后,日均消费27万元的中科院成为了群众议论的焦点,这个事件表明我国事业单位在信息沟通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控制的对策
(一)构建内部控制环境
一个健康良好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环境是事业单位得以构建一个健康财务管理系统的重要基础,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必须重视起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通过对事业单位从管理人员到基层人员的素质,来打好这个基础。尤其是要加强对于领导的素质提升工作,督促领导严于律己,清正廉明拒绝“房叔”、“表哥”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完善风险评估体系
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好坏,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已经树立起了风险管理意识,但是在事业单位中,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就有待提高了。虽然事业单位没有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大,但是仍然会存在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等容易使得事业单位形象受损的风险。所以,我国事业单位必须加强风险意识,完善好风险评估体系,做好风险预防工作,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避免风险、应对风险、战胜风险。
(三)加强沟通机制建设
事业单位要以增强信息对称性为目标,从多种角度对现有的沟通机制进行加强。第一步,事业单位要将相关的信息进行公开,将相关信息透明化。近几年来,我国群众将目光越来越多的聚焦在了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问题上,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事业单位应当顺应群众的要求,将事业单位的相关财政信息及时准确的展示在群众面前,这不仅能够加强事业单位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更能够有效防止腐败问题。第二步,在事业单位内部,也要重视起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完善好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让信息及时的在各部门之间传达,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步,事业单位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信息反馈机制,让事业单位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及时对群众的质疑进行反馈,保证群众的权利得到有效发挥。第四步,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之下,事业单位可以使用现代化设备和信息技术,将内部控制的效率大幅度提升上来。
篇5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
(一)事业单位缺乏健全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内部控制意识,拥有较高的内部控制意识对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负责人对于内部控制知识认识不够全面,更没有意识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对于事业单位的重要性,还盲目地认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有可无。更存在部分事业单位为了应付检查,建立了形式上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真正的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不够规范
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不规范,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秩序的维持。特别是近些年伴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规模的增大,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的不完善,没有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和监督手段,造成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严重浪费。另外就是部分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不遵守法律。经常会出现利用虚假发票掩盖支出的行为,财务管理不合理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也造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不规范。
(三)事业单位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已经将风险评估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但就当前事业单位的发展状况来说,我国实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还没有建立完整、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都是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和事情结束的时候,缺乏对事情发展前的风险评估,对于风险的认识还不够,更没有设定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
(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力度需要提高
从当前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来看,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专门机构,事业单位中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还是由本单位自己承担,这样的监督方式无法最大限度地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效果。从目前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看,很多事业单位在财务工作外没有建立独立的监督和审计机构,造成事业单位监控力度的薄弱,影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执行,进一步影响到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运行。
二、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完善措施
(一)提升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意识
一是要严格按照《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和《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事业单位负责是财务和会计工作的首先责任主体,并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负责,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二是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对事业单位薄弱环节和重要岗位的控制,明确责任,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非常重要。三是做好内部会计控制的整体意识提升工作,事业单位在进行的会计内控不仅仅设计单位财务部门还设计事业单位其他部门。因此,提升事业单位各部门的整体意识和内控意识,实现与财务部门内控责任共同承担,确保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通过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作用,极大地提升财政资金和事业发展资金的利用率。一是事业单位强化资产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做好资产盘点和收发工作,做到资产有人管理,入账有人验收,领用有人登记,这样才能准确的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账单的准确。二是要完善和建立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程度的报批,并对于那些报废的残值变卖做到及时入账,这样能够极大的防止“小金库”现象出现。三是建立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像,公务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并做到责任制度的落实工作,严格按照费用开支制度和报销手续,从而极大程度降低事业单位经费的浪费。
(三)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会受到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影响。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培训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一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通过对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知识能力,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让他们能够正确的行使会计人员的权利。二是事业单位应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岗位,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更好地明确岗位的职责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强化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标准,进一步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防范风险 杜绝漏洞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履职能力,关系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覆盖于单位各业务层面,有助于强化资产、预算、财务管理,形成一体化的管控整体,促使单位提高履职能力和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保C财政资金使用率
国家财政资金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财政资金合理使用。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杜绝出现擅自挪用、侵占、浪费资金的现象,进而起到规范单位财务活动,约束相关人员经济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会计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管控,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监督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同时,内部控制要重视对资产的定期盘点清查,通过核查资产实物与账面价值是否一致,有效杜绝违规处置资产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使得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监督层面。还有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存在着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内部控制存在抵触情绪,经常只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没有将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于单位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评估落实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如经营环境变化、监管环境变化、信息系统升级、新业务拓展、新制度实施等,这就需要单位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消除影响单位持续发展的隐患。但是,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经济管理,没有针对经济活动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未能对各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细致梳理,难以把握住风险控制点,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一定的运营风险,阻碍了内部控制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内部控制重点不突出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结构的规范性不足,岗位安排的合理性较差,加之制衡机制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其二,授权审批制度的科学性不够,大权独揽的现象非常严重,监管的缺失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其三,预算控制与执行弱化,预算编制不合理,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定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是约束机制的缺乏。
(四)信息沟通不畅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信息系统与沟通是有效交流渠道,覆盖于单位各项活动中,实现信息数据的及时传递,便于单位领导者掌握单位运行情况,作出正确决策。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信息系统不健全、内部沟通不畅的问题。单位内部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使得财务处理经常滞后于业务开展,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中心等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获得职能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支持。
(五)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是其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部门,但却都是由会计人员兼任内审工作。由于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致使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也很难有效发挥。而在外部监督上,财政与外部审计部门过于注重财务收支问题,大多都是以资金使用作为监督的重点,由此间接造成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下降。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创建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的良好环境。首先,提高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培训教育转变管理者陈旧的观念,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意识,给予内部控制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也要将自身行为纳入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内。其次,提高单位全员内部控制意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增强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性,消除抵触情绪。再次,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全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杜绝存在违法乱纪行为。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按照单位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单位业务开展需要,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找出风险控制关键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的良性运行。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每个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综合判断各种因素变化潜在的风险隐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财务部门还要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将分析结果上报到管理层,为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加强重要活动的内部控制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加以明确,除了要确保业务流程的手续完备之外,还应当确保文件、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为立足点,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要求,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中应当包括如下内容:预算编制与执行、预算分析与调整、决算的编报以及绩效评价等。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制度,但凡涉及三重一大的内容时,必须由单位的领导班子集体进行研究决定,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也不得对集体决策进行随意更改,由此能够避免的问题发生。单位还应建立健全资产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对资产的有效管理,推动内控制度规范化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促使内部控制与信息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获取有关信息,为单位运营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信息沟通机制要明确单位员工的职责,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上级汇报单位经营过程中的资讯。同时,单位应建立起集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于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引入内部控制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沟通系统,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运作,确保财务部门及时获取单位业务活动信息,并进行相关财务处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利用信息沟通系统,及时传递内部控制信息,让单位领导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各项决策的执行情况,以便对单位运行、信息安全等方面作出风险评估,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为有效解决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加以完善,借此来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与其它机在内控监督中的职权,并对内部监督程序、方法及要求进行规范,强化内部控制及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单位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解决处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对于监督检查中的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通报和信息反馈,并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来突显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外部监督力度,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外部监督的职能作用,提高单位的内控水平。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在系统梳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经济活动风险管控,有效杜绝腐败现象发生,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当代会计,2016(5):58- 59.
[2] 李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96- 98.
篇7
高校内部控制建设遵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对高校自身不同层面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分析方法,针对性地建设高校内部控制是全文主要框架。文章利用风险矩阵分析方法对高校单位及业务层面进行了风险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风险矩阵;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1992年,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内部控制理论和实务操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继而,在2004年,COSO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对风险管理理论及其同内部控制间的关系带来新的观点与提升。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为一体。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均经历了自身的理论体系创新及实务操作发展,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内部牵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风险管理也由分散的财务、经营、战略风险管理逐步发展为整合风险管理。两者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倾向一致性,内部控制实施有赖于风险管理技术方法,风险管理离开内部控制这一手段支撑也将流于形式。由此,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无论是从战略目标实现的目标导向,还是从过程控制的技术支撑,乃至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理念都较脱离风险观念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具优势。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事件,这些事件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代表了风险,产生正面影响的事件能抵消不利影响或为单位带来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管理。基于风险管理理念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经济业务活动的风险,识别风险点,然后综合运用风险控制方法。良好的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往往以完善的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建设为起点,按风险评估四步骤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风险应对展开,进而构建更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识别采用了头脑风暴、SWOT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并结合风险发生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利用敏感性分析法、行业标杆比较法、VAR法、风险矩阵法等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风险分析,给出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风险应对策略。风险矩阵分析法将企业面临的风险划分为:高风险高几率的“红灯区”,高风险低几率以及低风险高几率的“黄灯区”,低风险低几率的“绿灯区”。针对不同类别,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红灯区风险规避、黄灯区风险降低或风险分担、绿灯区风险承受的应对策略。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情况
相对企业而言,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目前,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构成,自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来,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已了18个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等。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可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仅有2012年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因此,从制度建设上,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还相对不够成熟。从内部控制建设范畴来看,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还不够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将控制客体界定为单位经济活动的风险,诸如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等;非经济活动的风险暂时还未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从实践应用方面来看,高校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也不够完善。首先,高校战略管理思维贯彻不够,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还不到位;内部的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监督机制不能为内控建设提供有效运行的体系。其次,控制方法相对单一,高校内部控制控制方法主要以岗位设置、权限控制、预算控制等以“内部牵制”理念为基础的传统方法,诸如绩效考核控制、分权控制、现代信息控制等方法的运用还不够成熟。最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风险管理理念及风险分析的意识还不够,作为内部控制未来发展方向基于战略目标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还没有有效体现。正是由于高校存在诸如上述的战略目标弱化、风险管理意识淡化、控制方法单一等种种不足之处,笔者基于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理念对高校内容建设提出建议。
四、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一)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的建设
高校应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小组由高校主要负责人、主管财务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风险评估小组的日常工作机制应强调多部门间的协作,可以单独设置内控部门,也可以成立跨部门的工作小组。内部控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合作联系。动态工作机制,高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管理要求一般相对稳定,但为更及时发现各类风险,高校也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学校自身的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风险评估动态机制可结合“五年规划”展开全面性评估和局部评估。
(二)风险评估及管理建议
1.建立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一致的风险管理目标
在明确单位发展战略和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识别自身潜在的风险是内控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因此高校内控建设首先明确战略目标,并在内控建设过程中坚持围绕战略目标。高校作为提供公益的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掌握资源,高效率的输送人才和社会服务是其主要职责,也是其战略目标。在履行职责中,因软硬件、历史发展等导致资源差异也会产生诸如国际一流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个性化战略目标,这也是基于自身资源而提出的差异性合理战略目标。这些均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标“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一致。因此,无论从制度建设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而言,内控建设目标服务于高校自身战略目标均必须的。
2.不同层面的风险识别、分析及应对
高校可以从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两个层次上对自身的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识别,并利用风险矩阵进行分析。
(1)建设高效完整的内部控制架构
高校内部控制在制度建设、组织支撑、控制范围、以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高校可以借助业已成熟的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新型的高校内部控制架构,制度层面上充分参照企业风险管理理念下的内部控制制度。组织层面则需要突破想法,高校管理的顶层设计理念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因此,内部控制建设不单单是高校行政部门的事情,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设置、机构设置等均由党委进行顶层设计。在控制范围角度,高校沿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关注的经济活动,为提升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高校也应关注影响学校发展战略实现的其他非经济活动,如学科发展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建设等。在工作机制方面,高校内部控制应该在时间上强调全过程控制,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过程动态监管,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组织支撑、控制范围及工作机制是内部控制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其中尤以组织支撑更为重要,因为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设置、机构设置均对内控有效实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当前高校实际情况来判断,当前高校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中,制度建设、控制范围、工作机制属于低风险低几率的绿灯区,属于可承受范围;而组织支撑则属于高风险低几率的黄灯区,应采取风险降低的策略,重点通过建立相互牵制的岗位设置、监督组织体系来降低风险。。
(2)建立针对性强的业务层面风险控制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建设得到长足发展,高校、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中业务复杂的代表,会计及内部控制改革均走在前列。同时,高校作为人才相对密集的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制度建设相对比较完善。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高校内部控制业务层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活动方面,非经济活动方面也应投入关注。当前,高校经济活动风险比较突出的业务主要集中在采购招投标业务层面。采购招投标业务即涉及了体量较大的基本建设工程,也涉及到日常大额的资产、服务采购支付。因为涉及的资金较大,寻租空间大,容易滋生腐败,给高校带来的损失也往往比较巨大。因此采购招投标业务建设应作为高校内部控制的重点建设内容。从重要性和实际发生几率来看,采购招投标业务控制属于高风险高几率的红灯区范围,应对策略采用风险规避策略。具体将应严格按照管办分离(采购审批和采购实施分离)、重点岗位轮岗制度、招标业务外包等方式,降低风险进而规避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风险。高校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既有财政拨款收支,也有带有公益性质的自筹运营收支,因此预算及收支管理业务也是内部控制重点管控对象。高校预算工作主要问题存在于预算执行方面,诸如预算执行进度难以达到预期,项目经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预算超范围开支,预算列支真实性欠缺等。在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资金结算不符合规定、收入不及时或存在小金库现象、票据开具不规范、存在虚假列支问题等等。在上述收支业务中,对于单位整体而言,上述收支业务给单位带来的损失及几率属于低风险高几率黄灯区范围,应采取风险降低的策略,做好日常规范化管理工作以降低风险。资产管理是高校内部控制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有的高校还未理顺资产管理组织框架,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有的高校虽已理顺管理框架,但日常管理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资产盘点、出入库管理、标准化管理等。高校资产融合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多方面职能,教师等个体对资产存放有较大的掌控权,因此资产分布情况复杂。很多高校资产盘点受限于传统手段,盘点多以自查结合抽查的方式展开,现场盘点有时流于形式,存在较大的资产流失风险隐患。出入库管理方面,高校库存管理较企业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对存货管理从经济效益角度及安全角度均建立了较完善的制度,而我国很多高校的存货管理基本缺失,存货采购忽视效益,无统一的存货管理仓库,出入库流程流于形式。资产标准化管理则主要体现资源效益问题,高校预算管理多采用项目制,项目经费开支由负责人掌控,由此导致资产采购标准差异较大,经费多的采购标准较高,从而造成资源浪费。资产管理业务属低风险高几率业务,应采取加强资产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非经济业务风险主要为决策不能同自身战略目标相结合。高校应结合自身资源及所处宏微观环境,凸显自身优势特点确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不应盲目地按照专科-教学型本科-研究型本科的传统思路发展,发展战略一定要体现出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经过充分论证确定。经论证后,发展战略不应轻易改变,尤其是不受到高校领导层的变更而轻易发生改变,高校的人才发展战略、学科建设方向、专业设置等均应服务于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
综上,风险管理理念侧重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和薄弱点,将该理念应用于高校内部控制建设过程更多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改变传统内部牵制设置的设计理念。正式基于风险管理理念,高校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战略管理、采购和招标管理等重点建设内容,同时针对预算收支、资产管理等建立一个动态的风险评估理念,适时调整控制力度,以更好地建设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作者:郭长安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沈烈.论高校内部控制的转型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优化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资产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实践证明,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模式是最适合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模式,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效率。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和作用
1.内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内容
为了能够有效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优化配置、会计核算准确以及资产安全完整和内控程序合法,需对资产的获取和和验收、使用和维护以及盘点、清查和处理等,进行严格管控,以此来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能够有效发挥其效用。
2.内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应当确保单位资产安全可靠、管理规范有序。物质基础的有效管理,对行政资产管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强化资产管理机构、授权审批体系管理,加强预算管理和资产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和资产流动管控。由此可见,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和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内控模式
1.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
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中,需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模式,这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和健全内控资产管理机制,主要从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准确评估风险以及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交流和规范科学内部监督等方面着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管理过程中,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应当划清界限,并对其分开管理;资产管理过程中,应当保证严谨性、严肃性,不断完善资金管控模式,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还与单位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交流、内部监管和内部控制等方面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资产的有效管理。
2.构建内控管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构建,对加强资产管理体系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应当建立一套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与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加强资产管理。在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大内控体系透明度、准确度建设,这对有效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与资产管理机制的高效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加大内控关键要素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内控模式建设过程中,需对内控体系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强化内控组成要素管理,以此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内控管理工作中,财务工作首要加强,立足实际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工作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素质高、业务强的资产管理人才,确保内控视角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行。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资产管理的有效策略
1.将资产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起来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有效控制资产管理,首先要必须要对现有的内部控制资产管理模式进行完善。在单位内部成立评估小组,对资产管理进行风险评估,为单位的资产配置提供合理建议;对各部门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其次,资产管理模式的完善离不开内部控制系统的协助,通过制定适应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制度,保障本单位资产增值的同时,提升资产管理效率。避免盲目追求资产收益,应坚持以保值为主,避免过分的商业化行为对权力造成寻租作用,防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将内部控制与资产管理有效结合,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管理,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预算控制与授权审批制度
实践证明,资产的有效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机制,预算控制是建立与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关键、核心环节。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通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实现对资产管理的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保证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与严谨,严禁盲目调整单位预算,以避免对财政资金造成浪费。加强对预算管理的事中控制,尤其要对支付审核加强监管,保证各项款项准确落实。做好事后记录,为解决资产管理出现的问题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强化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与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与相应职责,保证权责一致。
3.积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的资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开展各项业务活动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单位长期稳定发展,资产管理运营过程中,必会存在内部与外部可测与不可测风险,威胁了资产安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及时对财务风险管理经验进行交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预警一体化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应该有章有制,资产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运营效率和效果,以求防止资产流失管理机制的有效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主要有:资产购置审批制度、资产采购制度、资产入库登记制度、资产保管清查制度、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处置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岗位奖惩制度、内部审计和考评制度、资产统计报告制度等。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与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在购买的过程中,必须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才能实施,同时根据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办理采购手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下的资产管理更加有效,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资产管理模式,加强内部控制,对内部控制和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为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2):3-4.
[2]姚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新经济,2014(2):70-71.
篇9
[关键词]物价系统;内部控制;行政单位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40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85-01
内部控制既是行政单位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又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是行政单位治理的基石。随着我国行政单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这种放羊式的管理方法无法与时俱进,严重制约了行政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建立健全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加强完善我国行政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极具必要性。
1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特点分析
1.1 行政单位目标的侧重点与企业不同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所以,企业常常会出于自利性,更多地强调效率,而忽视了公平。而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其性质是非盈利的、是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并非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其内控制度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与企业存在明显差异。
1.2 行政单位内部控制范围较小
行政单位主要受国家机关的领导,其组织结构、部门设置等也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限制;同时,其经费大多来源于国家补助,没有独立的经济核算,造成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空间较小。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的对象主要是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一些常规的经济业务,而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则更强调全面内部控制。
2 广西物价系统内部控制的现状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只有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自觉地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才能实现单位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目前多数单位所建立的风险评估机制并不完善,不能及时预警单位可能出现的风险。
2.1 风险意识薄弱
单位中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普遍对风险认知不足,有些人员甚至无法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例如在清点存货时,可能会发生人员贪污偷盗行为,如果库存管理人员无法预知此风险,就会给单位造成损失。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风险意识,无法准确地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
2.2 风险目标设定不合理
风险目标是整个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对不同的控制对象采取不同的控制目标,合理、有重点地设定目标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风险,对单位产生实际效力。目前,许多单位对风险的目标设定并不明确,例如:支出业务的控制目标重点是支出业务符合开支范围标准并经过适当的授权审批,但单位关注的重点却是资金的流向和金额大小,未能从源头上实现支出业务的有效控制,目标设定偏离主线。
2.3 风险应对措施失效
风险应对是风险评估机制实施的最后一环,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将决定单位是否能成功地降低或者规避风险。但由于物价系统的内部控制本身存在缺陷,负责人的不重视或者下属人员的执行不力,造成了许多风险识别了、分析了,但最后却没有得到妥善的应对,整个评估流程功亏一篑。
3 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行政单位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各类风险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制约行政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及时预知风险并做出合理应对,成为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根据风险评估的4个程序及单位风险评估机制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增强风险意识
加大对领导、员工的风险意识教育力度,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事故后果的“害怕”意识。要强调居安思危的观念,使单位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多思考、多观察,发现风险所在。
3.2 风险目标设定
依据总则中规定的内部控制的5个目标及物价系统自身特点来设定目标。单位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实际情况,实行风险评估。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收集量和力度,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单位内部控制的5个方面是单位得以长治久安、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风险评估首先要设定目标。
3.3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在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内外部主要风险因素。对于单位内外部各类风险,应当有重点地关注各类具体工作中的主要风险,避免“样样抓,样样抓不牢”的局面。这些风险是在单位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通过日常或定期的评估程序与方法加以识别的。在单位经营过程中,应将各类风险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单位的风险清单。
3.4 风险分析
单位进行风险分析,应聘请专业人员,组成风险分析团队,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开展工作,选择合适的分析程序方法(定性分析或者定量分析),确保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其优缺点,单位要根据不同的风险因素来决定使用何种方法。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一、事业单位易出现的财务风险特点
事业单位一般都会在投资、筹资以及管理方面面临财务风险,这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特点。事业单位的性质会导致在管理中投资受限,容易造成资金多数转化为固定资产的情况,在投资的时候出现资金周转不开的情况,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大多数的事业单位在筹资过程中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如有些事业单位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长期项目中,资金数额较大、运营时间较长、回收较慢等问题容易导致资金出现问题。还有一些事业单位仍然固守原有的管理方法,制度不完善造成明显的管理漏洞,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的常见问题
1.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某一事业单位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一定要对单位外部的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把控,应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财务工作。事业单位有些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往往只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工作,严重缺乏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2.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一些事业单位在开展活动时,不注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导致单位无法提前预防财务风险,对国家政策法规理解不够透彻,执行也不到位,具体工作责任得不到落实,这样容易使事业单位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3.监督力度不够。从事业单位外部的监督环境来看,大部分单位必须要受到监管部门的临时检查,然而监管部门因检查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不了监督合力,检查得出的结论也较为单一,影响监督部门发挥的实际作用。对于内部监督环境,少数事业单位缺乏对审计的重视程度,没有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审核监督作用甚微,造成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4.职责范围不明确。对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做好防范财务风险的问题,还要对内部进行有效控制,与各部门之间也要保持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各项财务工作干涉过多,由于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培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致使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顺利,另外多数财务管理人员还是其他部门资历较老的员工兼任的,有的财务工作人员甚至是兼职人员,员工缺乏一定的专业水平,这些因素极易造成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然而,在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营中,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缺少严格的规定,对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工作有重大的影响。
三、事业单位防范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1.强化财务部门预算管理的建设,提高员工风险意识。事业单位必须要强化每名员工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在预算过程中应根据财务管理的规定严格执行,有效防止因财务预算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主要从加强审核,构建新的预算编制等监管行为来加强预算管理。利用完善的预算编制方法及时发现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及问题,将各类涉及到经济支出的活动都记录清楚,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化、合理化,以此达到对财务风险问题的预防。另外,财务部门的每个活动都存在财务风险,要想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就必须加强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应对能力。财务人员必须具备提前检测到未知风险的能力,在财务工作中做到未雨绸缪,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及时处理,以此减少事业单位因财务风险造成的损失。
2.加强内部控制体系,预防财务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在进行重大问题决策时,要构建完善的决策机制,提前做好风险测试及市场调查,对得出的结论进行深入分析,将风险在事前进行有效防范,对决策的事件进行严密追踪。必须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中,如在事业单位监督工作的决策环节中要做到各部门互相影响,有效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而完善财务风险的预防体系。与此同时,事业单位需要准备多种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面对突发性的财务风险问题。在事业单位的工作中要确定责任人,有效建立责任制,将财务风险防范细化到个人,由个人进行风险评估等问题,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加强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把重心放在风险评估上,明确事业单位的活动流程,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从多方面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
3.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从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环境中,单位要设立单独的审计机制,加大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为预防在财务部门中出现违法违规以及贪污的情况,事业单位要定期对财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对单位各部门的任务进行检查,同时要保障信息的公平性和公开性,将财务工作进行公开,让广大群众进行监督。另外,事业单位还要做到未雨绸缪,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同时,在单位的外部监督机制下,要注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从得出的评估结果对部门之间开展有效的协调工作,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机制更加完善,避免不必要的财务损失。
- 上一篇:农村农业工作基本知识
- 下一篇:会计监督职能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