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隧道施工新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隧洞的施工主要考虑围岩的地质条件,同时也应考虑施工条件、施工材料、施工机械、施工技术以及隧洞长度、断面大小等情况;在施工中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达到经济、高质、安全的施工目标。
一、低温高原隧道施工技术
(一)工程实例
青藏铁路在格尔木~拉萨段全长1141千米,线路长度为1110千米。由于其所处的海拔高、修筑面积大、自然条件恶劣,而使得施工难度非常大,因此也使得建设者为了克服种种施工困难而采取了很多种新的施工方法、施工经验。
隧道海拔为4900米,为高原地貌,自然条件极其恶劣。隧道的出口为山地,坡度较大,出口位于山凹地带。隧道全长采用曲墙带仰拱的整体式模筑钢筋混凝土衬砌,支护采用模筑,衬砌与支护间采取5厘米的隔热保温层,防水板在全断面进行铺设,在防水板的外侧设置盲沟,与侧向盲沟与纵向盲沟互相连通。
(二)施工方法
隧洞的进口段位于饱富冰冻土,出口段分布在水土层与含土水层。在暖季施工时由于雨水多、气温较高、阳光辐射大,在进行开挖时极易因为冻土热熔而引发坍塌。因此在施工时应采用"快开挖、快防护、快弃渣"的三快原则,尽量的少扰动原始地温,防止其产生坍塌。并采取"分段和分层开挖,并分层防护",暖季白天应用轨行式钢桁架并覆盖棉帐篷遮阳措施,防止冻土的融化;采用挖掘机和推土机为主的施工设备,钻爆松动的开挖为辅,自卸汽车运装渣土;开挖边坡采取网喷、锚杆支护,在边坡上喷PU聚酯隔热层进行防护。
(三)经验总结
1.隧道保温防寒技术
在隧道开挖后,施工破坏了冻土区原有的稳定热力条件,被开放通风的对流所取代,这时衬砌后面的围岩会形成季节性融化圈。产生一种对隧道衬砌支护不利的反复作用的冻涨力。冻涨力加之其他作用力共同作用于隧道衬砌上将会造成隧道的剥落和开裂,会使隧道出现裂缝、漏水等情形,对隧道的正常运行产生危害。为了使冻害对隧洞的不利减少到最低,在隧道口采取了敷设隔热的保温层来减弱洞内外空气与岩层间的热交换,从而使得冻融圈的范围得以减小,采用聚氨酯的保温层,敷设型式主要采用硬质泡沫型以及喷涂型材料。
2.低温、负温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在低温以及负温的条件下,混凝土中的水化速度较慢,混凝土的强度得不到快速的提高,隧洞施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了混凝土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对原材料进行加温。建造位于拌合场内的预热棚,搅拌站布置在棚内,利用热风机以及蒸汽对砂石料进行加热。
混凝土外加剂以配合比的选取。选取降低混凝土水灰比干硬性混凝土,同时也添加低温的减水剂以及早强剂。
其次,混凝土的搅拌与运输。现将骨料加热以及将水搅拌均匀,然后再添加水泥,这样能减少热量损失。运输车上采用PU聚氨酯板保护层,并覆盖塑料保温膜在保护层上,确保了混凝土的入膜温度。
最后,混凝土的养护措施。在隧洞的进口设置密闭的保温门,阻止洞内外的热量交换,并设置2个保温加热的混凝土拌合站及风机,使混凝土出炉的温度确定不低于15℃。采用保温的混凝土运输车,缩短混凝土运输的时间,以及保证混凝土入模的温度不会低于5℃。
二、小空间立体较差的隧道施工技术
(一)工程实例
某铁路要穿过当地一山主脉,隧道的穿越区有13条断层以及4个背斜、2个向斜。隧道穿过的主要地质为岩堆、岩溶、煤层瓦斯的采空区、涌水突泥等问题,特殊岩土为石膏、粘土等。交叉段范围为DK200+423.35~DK200+435.38,斜长13.35m,两轨道面的高差为10m,上部隧道的仰拱与下部隧道初期支护的拱部相连。立交通过断层破碎带附近。
(二)施工技术
1.1号隧洞的立体交叉段施工
由于框架结构段的轮廓为矩形,该轮廓线的尺寸要比 一般的隧洞断面要稍大些,目的是为了保证车辆的通行。当开挖至渐变段时,周边孔眼的布置逐步被改变,根据衬砌设计要求外缘的轮廓尺寸要调整孔眼的数量,在持续进尺下,逐渐的使隧洞轮廓得到扩大,使其在达到隧洞交叉点时,轮廓结构就与框架尺寸一致,然后再向前掘进时,当到达直洞段时,再进行交叉段轮廓的修复,从而使其满足初期衬砌支护轮廓的要求和框架结构的要求,然后再进行喷锚支护的施工,在喷锚支护结束后,就进行框架底板模板的支立工作、底板钢筋的绑扎、混凝土的浇筑,当底板混凝土的强度达到1.2Mpa时,进行顶板钢筋及边墙钢筋的绑扎,脚手架的支立,混凝土的浇筑。
2.2号隧洞交叉段施工
当1号框架式交叉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80%时,可根据2号隧道的施工进展情况,进行交叉式的掘进。在2号隧洞爆破时,为减少对1号隧洞的影响及扰动,在交叉段采用上下阶的方法进行开挖,并将减震带设置在下台阶的底部。
3.施工效果
2号隧道在2008年4月顺利的通过了交叉段施工,在测量监测后,2号隧洞未对1号隧洞衬砌禅生明显的影响,2号隧洞也未产生下沉,在施工过程中也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工程实践表明了该施工方法以及施工措施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也具备了在同类工程中的借鉴作用。
4.经验总结
①小空间立体的交叉隧道在开挖时可采用上下台阶的施工方法进行施工,从而减少对岩体的扰动及影响,在交叉部位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机械破碎的方法配合人工施工的方法进行开挖。
②2号隧洞爆破时设置了减震带,此种方法减少了爆破冲击波对1号隧洞的影响,1号隧洞的混凝土衬砌未出现裂缝。
③采用毫秒微差弱爆破的爆破工艺,运用若爆破、短进尺以降低一次性爆破对隧道施工带来的影响,制定合理的爆破参数,保证施工安全。
三、结束语
文章选取了低温高寒地区隧洞施工以及小空间立体较差的隧道施工进行阐述,详实的叙述了施工中采取的先进施工方法 ,并对施工经验进行了总结,为后续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TBJ204-96,铁路隧道施工规范[S].
篇2
关键词:公路隧道 新奥法施工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设计及地质概况
洪岭头隧道位浙江省泰顺县下洪乡,同时是泰顺县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隧道全长1265m,内设双车道及两侧人行道,隧道行车宽为7.5m,隧道建筑限界净高5m,最大开挖断面积89.33m2,隧道全段为直线。
隧道穿越山岭重丘,山体较短,山坡较缓,相对高差较小,山体主要属下白统朝川组(KIC)火山碎屑沉积岩区,上保罗统西山组碎屑岩压和九里羊组喷隘岩体。
隧道区主要发育NE向NW向断裂,影响隧道围岩工程地质条件的断裂构造主要为区域性断裂。
2、施工方法
2.1施工方案的确定
鉴于隧道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断面净空较大,为确保施工安全、质量、经济、技术比较,确定在Ⅱ类围岩采取长台阶法开挖,Ⅲ类和Ⅳ类围岩以上采取全断面开挖,开挖及初期支护到400m时,进行二次衬砌。在确定上台阶开挖高度时,考虑到施工机械(侧翻装载机ZL50型)活动空间将上台阶高度定在5.2m-5.5m,以保证装载机足够空间运行而至致影响施工进度,上下台阶滞后距离(台阶长度)确定在50m,以保证施工平行作业。
2.2洞口段施工
在洞门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开挖时边坡的稳定,需在仰坡顶开挖线以外5m,开挖环形截水沟一条,将坡面水排至水沟,开挖遵循自上至下的原则,利用挖掘机抓坡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特点,采用不爆破或弱爆破等施工手段乾地施工,洪岭头隧道进出口两端岩层节理发育,且风化严重,为保证洞口围岩的完整性,减少暴露时间,在开挖洞口表土后及时对洞门边、仰坡以及截水天沟进行处理。
洞口边、仰坡采用22砂浆钢筋锚杆加双层ΦR620×20cm钢筋焊接网片,锚杆间距在土层按1.2m×1.2m,石方层按1.5m×1.5m的梅花形布置,然后喷射混凝土封闭洞门范围内的所有外露部分。
由于洞口围岩风化严重,稳定性差,洪岭头隧道洞口设计进出口两端各28m长管棚+2m导向套拱,配合18号工字钢超前支护。管棚采用Φ108mm无缝钢管,壁厚60mm,节长6-9m,采用丝扣连接,比扣长度150mm,注浆采用BW-250/50型双液注浆泵,浆液水灰比为0.8:1,注浆压力(终压)为2.0Mpa。
2.3洞身施工
开挖分上、下半断面进行,上断面超前,下断面50m,初期支护紧跟施工掌子面,隧道上半断面(圆心以上)施工高度为外拱下5.4m(包括围岩预留变形易),开挖采用ZL-50型侧方装载机装渣,东风自卸车出渣方式,下断面同上半断面。
在工作面开挖、出渣和清理后及时进行初喷以及架立格栅钢拱架,中空锚杆施工、挂网片,然后进行复喷,直至达到设计厚度完成初期支护,复喷砼工序都与开挖工作面钻眼工序平行作业,以保证初期支护及时受力和加快施工进度。
为保证隧道建成后达到防水要求,在二次衬砌与初期喷锚支护之间全段铺设专用防水卷材及土工布,安装透水管沟,橡胶止水带等。然后进行二次模筑混凝土衬砌,衬砌模筑混凝土采用定别的整体式钢模台车,在轨道上滑行。
2.4不良地质段施工方法
在破碎带施工时,采取超前支护、先护后挖的原则,洪岭头隧道设计有超前锚杆及格栅钢拱架加密加固措施。
为保持围岩稳定实施短进尺,弱爆破的作业方式,每循环开挖进尺严格控制在1.0m-0.8m以内,基本与钢拱架间距1m相适应,在下一循环超前锚杆施工采用φ22钢筋,砂浆锚杆长3.5-4.0m,环向间距为40-50cm,仰角在5°-20°之间用风钻钻入岩层,锚杆尾端部于格栅钢拱架焊接牢固,然后喷至设计厚度并完全露盖钢拱架,保护层在30mm以上。
2.5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在新奥法施工中占重要地位,通过现场量测获得围岩力学动态和支护工作状态的信息,用以检验设计、施工是否正确,监视围岩和支护是否稳定,以调整围岩支护方式和掌握确定永久衬砌时机。洪岭头隧道监控量测主要项目和内容:①洞外地表沉降量测;②净空水平收敛量测;③拱顶下沉量测。洪岭头隧道洞内周边位移量测点布置为20m-50m一组,每组5个点位(如图)
量测主要仪器选取用21型隧道位移计、全站仪、水准仪、以及其他辅助工具。
3.体会
3.1新奥法原理以岩土力学原理为基础,合理地利用围岩的直承能力,尽量减少开挖隧道时对围岩的扰动,以喷射混凝土、锚杆、挂网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封闭,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围岩与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再进行二次衬砌的修筑,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重要内容,通过监控量测指导隧道设计和施工。
3.2新奥法原理的使用较之传统的矿山法施工,更科学、更合理。与传统矿山法施工区别在于:新奥法的初期支护是永久衬砌的一部分,矿山属施工中初期支护为临时设施。
篇3
1我国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企业意识存在误区
隧道施工行业具有极高的劳动强度,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且作业人员水平通常参差不齐,几乎没有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因此对有效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全面增加个人安全作业的意识存在误区,再加上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创新意识过低,形成采取陈旧安全管理方法的习惯,进而导致隧道施工时无法接受新颖的技术及管理方式,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就是指信息化技术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应用的推广存在极大的难度[2]。
1.2信息化技术资金投入有限
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隧道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隧道施工项目均纷纷应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从而致使各隧道施工企业间出现严重的恶性竞争现象,企业所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甚至还出现少数企业为了获得工程,投标报价与成本接近或者低于成本,受上述各种现象的影响,隧道施工企业及工程项目均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信息化技术管理必不可少的软件及硬件中,从而导致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应用中严重缺乏资金投入。
1.3管理部门对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很低
首先是受当前我国在隧道施工行业方面关于信息化技术应用并没有构建规范且完善的标准,从而导致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出现多次投入大、成本耗费高的现象,企业管理部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及时完成目标,很少愿意将资金投入在信息化技术方面。其次是信息化技术在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中应用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会使工程的施工现场受到更加严厉的监管,因此少数隧道工程因为现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不肯被监管部门发现而罚款。
2信息化技术在我国隧道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2.1语言双对讲系统
语言双对讲系统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指的是信息化监控技术下,隧道施工安全管理经常使用的工具,可以有效对隧道安全管理人员实时与现场取得联系。语言双对讲系统主要由无线或者有线通信手段所提供的帮助,与监控中心取得联系,从而确保通话得以维持通畅[3]。隧道施工安全监控管理人员能够在语言双对讲系统所提供的帮助下进行远程或者通知隧道施工流程安全,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能够迅速指导施工人员开展快速的疏散,并且对施工人员的疏散秩序进行保障,因此可以知道,语言双对讲系统在隧道施工管理中占据极大的比例,为隧道监控隧道施工安全管理手段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2.2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
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主要是充分发出互联网技术的功能,对施工人员的详细位置进行有效的监测及监控,从而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可以有效对隧道每个区域的施工人员情况进行实时及精准的分析,并且将监测结果如实反馈到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接可以随时掌握施工人员的分布与走动情况,为应用远程技术有效管理及指示施工人员提供便捷。此外,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还可以形成考勤的功能,可以有效直观地将施工人员的到岗情况如实反映出来。当隧道施工出现安全问题后,监控中心通过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反馈的施工人员分布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对施工人员展开救援,同时对相关人员制定应对措施进行指导,使救援有效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需要注意,隧道施工人员定位系统应用在隧道施工管理中的要求并不低,需要使用定位软件、无线传输网络、读卡器及感应芯片等,可隧道施工安全是施工人员定位的重要内容。
2.3有害气体监控系统
因为隧道施工环境的特殊性,周边的地质结构不断被损坏,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极其容易形成对施工人员身体有害的气体,加之机械设备运作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有害气体,若这些气体积攒的相对的浓度,致使施工人员中毒、窒息及导致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隧道工程的施工空间存在封闭的特点,有害气体非常容易聚集,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对隧道施工现场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非常重要[4]。而信息化技术当中包含了隧道有害气体探测器,可实时对空气信息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按照隧道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现场有害气体的含量及浓度,且将结果如实反馈到数控中心,设置警报系统,监控中心便能够按照所监测数据,马上应用相关的应对对策,对施工人员的撤离及疏散进行指导。
2.4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的应用
隧道施工过程中增加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TSP等超前预报的应用,利用超前钻、TSP等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在隧道施工前有效掌握岩土体结构、性质、状态,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赋存情况、地应力情况等地质信息,进一步对隧道施工进行有效指导,避免施工过程中重大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安全。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超前钻,要按照设计蓝图的测量控制点,布设并测量施工测量控制网,依据施工测量控制网进行施工放样。放样结果及时上报监理部门核查,待监理部门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TSP隧道地震波预报勘探能够通过地震波的反射勘探到隧道前方的不良地质,通过勘探结果采取不同的施工方案,其专门为长距离隧道施工地质超前探测预报而设计,能够有效保障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超前地质预报是隧道施工安全的保证,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隧道施工工人和管理者一定要做好隧道施工和安全两者的关系,遇到不良地质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为出发点,进行隧道施工。
3结束语
篇4
关键字: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 施工参数 优化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速公路的交通量需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的交通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此种情况,一般采用高速公路扩建的办法来增加交通量。新建大断面隧道具有形状扁平、施工后的岩层应力高于原岩石应力、稳定性差的特点,施工危险系数较大。因此研究施工参数的优化,促进隧道工程的安全施工,保证工程如期按质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1.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概述
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会改变隧道岩层的受力情况,尤其是隧道施工必不可少的爆破环节对隧道岩层产生的影响非常大,容易导致支护损坏,破坏隧道的稳定性[1]。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式具有多样性,对隧道周围岩层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伤,只有对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进行优化,才能保证施工和隧道的安全性[2]。下文将某隧道中的一段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参数优化实验。
2.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试验及结果
2.1实验方案
该隧道具有空间分布、双侧壁使用导坑法施工的特点,因此本次实验选取ZK448+612作为实验的监测面,安装检测设备。该设备监测的项目有围岩内部位移、声波波速、爆破震动。使用单循环开挖1、3号导洞,右侧进尺为1.5米,左侧为0.7米。其他导洞的参数在施工过程保持不变,1号洞和3号洞作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爆破参数安装炮眼。
2.3实验结果
该段隧道破包震动监测如图1所示,其中1、3号导洞爆破最大的速度为每秒29.74、36.65厘米。
图1 爆破震动速度
对声波波速的监测每隔10厘米选取爆前的波速和监测期间内的声波速度作为样本进行结果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声波空监测曲线图
由图2可知该段新建的隧道在爆破前声波波速超过了每秒4000米。可见此时的岩层较为完整。而在检测区间波速下降到每秒1500米以下,速度变化明显,说明该岩层的完整性受到破坏。由此可见在隧道的开挖过程随着爆破次数多的增加岩层受到的损伤越来越多。因此使用单循环加大进尺和药量的开挖方法可以减少新建隧道岩层受到的损伤。
3.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参数优化计算
有学者研究表明,隧道岩体中的等效体积的应变是岩体微裂纹继续扩展的决定性因素。将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监测的数据利用二维计算模型对围岩损伤范围进行计算[3]-[5]。可以得出1-4号导洞的围岩应力的变化,其余开挖面关系如图3。
开挖面编号:10-20
图3隧道围岩压力变化图
由此可知,2、4号的围岩的压力较大,最大值为-1.49MPa,将其加入计算模型,可得出围岩结构状态较为完好的结论。通过对各导洞的岩石应力计算,可以得出新建大断面隧道以0.7米的速度进行单循环开挖时,围岩损伤成都较大,导致隧道周围的岩体压力加大,由于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的完整性保证了支护的效用。如果以1.5米的速度进行开挖,围岩损伤程度较小、同时新建隧道周围的岩体压力较小,如果隧道的支护结构发生损伤,失去支护效用,对新建隧道的支护结构的效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应该调整开挖速度将不同的开挖速度值插入技术模型进行运算,可得到当开挖速度为1.3米时,围岩的损伤范围是3.2米,该值在岩层厚度的50%以内,其中最大应力是-0.90MPa,远低于新建隧道的支护的-1.2MPa的应力,而支护结构的效用处于起效与失效的临界点。由此可见1.3米是最佳的开挖速度。但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具体施工中应该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将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酌情降低,开挖速度应该定为1.2米为最佳。通过该隧道的具体施工可得知1.2米的开挖速度不仅减少了围岩损伤范围,且控制了围岩损伤程度,发挥了隧道支护的效用,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而且实现的工程安全进行。
结语: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施工中使用推进式的往复爆破施工方法对围岩造成的损伤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将损伤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就不会对隧道岩层的稳定产生影响。越靠近开挖线的围岩受到的损伤程度越大,位移量越多,且在施工过程中使用的爆破次数越多对岩层造成的破坏力越高。因此在邻近既有隧道的新建大断面隧道的施工中应该综合损伤情况,优化施工参数,制定最佳施工方案,促进工程的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金鑫,朱文岳.复杂条件下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稳定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123.
[2]李腾云.砂质黄土超大断面隧道下穿高速公路安全施工[J].山西建筑.2011(10):425.
[3]宋康年,王晓波,潘济.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5):236.
[4]苏江.高速铁路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数值模拟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 2011(05):489.
篇5
关键词:公路工程新奥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合同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公路等级越来越高,对公路线型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山岭区追求线型平顺,就不可避免地大量修建桥梁隧道,尤其在山岭区修建高速公路,桥隧比大多高达20%以上,隧道占路线总长度的比例也大多在10%以上,多数山岭区隧道的地质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且埋深较大,难于保证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施工过程中,不仅安全风险大,如处理不当,还会浪费大量建设资金,隧道质量也很难得以保证。随着隧道监控量测技术的不断改进、隧道支护技术的不断完善和隧道设计技术的更新,新奥法隧道设计施工技术在山岭区隧道建设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在软弱破碎围岩地段修筑山岭区公路隧道的一种基本方法。
新奥法以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进行初期支护,控制围岩的松弛和变形,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监控量测来指导下道工序的设计和施工。贵州省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在新奥法应用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贵州省晴隆至兴义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0.91公里,设计速度80km/h,有6座隧道计8834.5延长米,隧道占路线总长度的比例为12.5%,全部隧道建设均采用新奥法施工,通过动态设计手段较施工图设计预算节约较多投资。
施工顺序
新奥法主要施工顺序如下:
1、洞身开挖:山岭区公路隧道洞身开挖主要采用钻爆法施工,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放样、布孔、钻孔、装药、爆破、通风、清渣、清理松动岩石等作业。
为充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支撑能力,应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技术或机械开挖方式,减小对围岩的扰动,并尽量采用全断面开挖,地质条件较差时可以采用台阶法等分部开挖方法。一次开挖长度应根据岩质条件和开挖方式确定。岩质条件好的中硬岩,一个循环长度可为2.0~3.0米,岩层节理、裂隙发育;风化严重、或地下水发育地段应尽量短些,以1.0米左右为宜。
如围岩破碎,自稳时间过短,要在开挖前,对前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超前锚杆、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超前管棚等);如地下水发育,应采用超前预注浆止水技术,以策安全。
2、初期支护: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初次喷射混凝土、打设锚杆、挂设钢筋网片、架立钢或格栅拱架、复喷混凝土等作业。
在洞身开挖作业完成后,应尽快喷射4-6cm厚混凝土,初次喷射混凝土的时间应尽早进行,在二分之一围岩自稳时间内完成为宜。可在开挖的渣堆上进行,先初喷,后出渣,以争取初喷时间。
为使围岩形成一定厚度的承载拱,应按一定间距打设系统锚杆,与深层围岩共同受力,挂设钢筋网片,架立钢或格栅拱架后,复喷混凝土,将锚杆、钢筋网片、拱架等包裹在复喷混凝土内。
初期支护也称柔性支护,与围岩紧密粘结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可缩性,允许其与围岩有一定的协调变形,以释放围岩应力重分配产生的过大集中应力,并在围岩中形成一定范围的塑性变形区,初期支护在与围岩共同变形中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越来越大的支护反力,亦使围岩的自承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能够抑制围岩产生过大变形,有效控制围岩塑性区适度的发展,防止围岩发生松动破坏。
在初期支护施工过程中,应按监控量测要求埋设应力计、应变片及测点量测装置,以便有效进行位移、应力等监控量测数据的采集,依据量测数据及现场观察情况了解围岩的动态,以及初期支护抵抗力与围岩相适应的程度,以便调整相关支护参数。
3、二次衬砌: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防水层、钢筋制安、模筑二衬混凝土等作业。
初期支护完成后,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在初期支护和围岩趋于稳定后,及时进行防水层和二次衬砌施工,起到提高整个隧道复合式支护结构安全度的作用。
新奥法施工要点
1、严格遵循“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的隧道施工“十八字”方针。
2、新奥法将围岩视为隧道承载结构的一部分,因此,施工时应尽可能全断面掘进,以减少隧道周边围岩的扰动,并采用光面爆破、微差爆破等措施。减少对围岩的震动,以保全其整体性。同时注意隧道表面尽可能平滑,接近设计断面,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3、施工过程中既允许围岩有一定量的变形,发挥围岩的固有强度。又要避免围岩变形过大,导致围岩强度的削弱,甚至引起失稳、结构破坏。
4、充分重视监控量测工作,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监控量测,对围岩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并用监测结果完善设计,修改设计参数,指导下步施工。
5、有条件时,初期支护优先选择湿法喷射混凝土,以控制回弹量和粉尘,改善作业环境,保证工程质量。
新奥法隧道动态设计合同管理体会
新奥法与其它传统隧道施工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主动与被动支护相结合的动态设计,通过动态设计、施工、监控量测的不断循环,使隧道施工和设计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的过程如下:
动态设计在隧道建设中是一把双刃剑,其具体表现为:对于单价合同,隧道施工成为施工单位追加投资的热点;对于总价合同,它又成为施工单位节约投资的热门。因此,运用得当,它是福祉;运用不当,它是灾难。
由于岩体生成条件与地质作用的复杂性,施工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对支护参数准确性的要求,在动态设计、施工、监控量测的循环过程中,施工单位是实施主体,动态设计(变更设计)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施工单位手中。
对于单价合同来说,偏于安全的保守设计,施工单位一般不会提出变更设计要求,达到修改设计参数,节约投资的目的;而对于变形或应力较大的地段,施工单位则会提出变更设计要求,通过修改设计参数,加强支护,达到追加投资的目的。
对于总价合同来说,偏安全的保守设计,施工单位会根据地质超前预报和监控量测分析结果提出变更设计要求,节约建设成本,而对于变形或应力较大的地段,有些施工单位常常存在侥幸心里,冒险蛮干,而使新奥法动态设计优势尽失,导致隧道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篇6
关键词 杂交水稻;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推广前景;创新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052-01
杂交水稻稳穗攻实粒高产栽培技术是以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为基础,依据旌德县土壤、气候、肥力等实际,在经大量试验和对高产田块产量结构分析而产生的适合山区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旌德县地处皖南山区与著名旅游圣地黄山一脉相连。全县现辖10个乡镇,123个行政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水分充足。该县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达1万hm2左右,年产量5.7万t左右,素有“徽州粮仓”之称。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一些适合该县杂交水稻高产的栽培技术,该项技术较其他技术有明显的创新性和可使用性,但是该技术的使用面积不大,还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使得这项技术在旌德县大面积推广使用。
1 该技术创新性
推广学认为,一项新技术能否被大面积推广使用关键在于该项技术的创新性,使用者对新技术创新特性的认识也十分重要。因此,要想推广该技术,就必须全面有效地解释该技术的创新性。经过在旌德县多年多点的试验,总结出适合旌德县杂交水稻生产的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其创新在于稳穗保穗,主攻实粒数[1-2]。该技术是以水稻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为基础,栽培要点是选用重穗型杂交水稻品种或组合,稳定或保护有效穗,利用肥水管理和调控将栽培重心放在提高杂交水稻的结实率上,并使实粒数增加,从而获得高产。
2 该技术推广前景
推广学原理表明,判断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前景是否良好,应该从相对优越性、相容性(一致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进行研究。
2.1 优越性
2.1.1 提高水稻产量。旌德县自2005年起开始使用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据统计,2011年旌德县单季稻播种面积近8 000 hm2,产量在6.9 t/hm2左右。而2005年前产量仅为6 225 kg/hm2,相比之下,该项技术的使用使旌德县杂交水稻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1.2 提升水稻品质。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以前旌德县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较为频繁,水稻的品质较差。应用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以后,无论是籽粒的饱满度还是营养成分都得到了改善,水稻的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1.3 提高经济效益。2006―2010年,旌德县有近16 700 hm2的水稻田使用了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共增加产量达1 500 t,共增加收入达2 100万元。由此可见,该技术的应用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2 相容性(一致性)
新技术推广使用总会伴随许多不确定性。相容性(一致性)越高,不确定性越小,新技术被推广的可能性越大。
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是以叶龄模式栽培技术为基础,在肥水管理上注重精确定量,以增加实粒数为重点,多年来的试验表明该技术的应用在产量的提高上有一定的作用,且产量恒定无明显差异。2005年,将该技术应用于旌德县农科所基地,2010、2011年又分别在兴隆余双羊农户家进行试验,产量在6 000 kg/hm2以上;此后在篁嘉村、版书乡、三溪镇、蔡家桥等地进行推广使用,产量稳定,较以往增加的十分明显,相容性(一致性)较高。
2.3 复杂性
一般说来,新技术越复杂,推广前景越不好。该项技术的要点有2个部分,一是稳穗,重点是选用重穗型杂交稻组合,保证一定的穗数;二是攻实粒,要点是适宜的密度,促进早发,控制基本苗数,充分利用早期分蘖成穗,从而达到实粒数和粒重的增加[3]。该技术体系源于实践生产经验,技术要点清晰明了,极易理解,因此复杂性不高。
2.4 可试验性
依据推广学原理,农民在使用新技术之前会产生犹豫。犹豫的原因是因为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只有经过试验,让农民真实地看到新技术应用带来的效益,才能打消他们的犹豫,推广前景就会越大。
自2005年起,旌德县先后用扬两优6号、丰两优4号、天优华占、深两优5814等大穗形品种和组合在兴隆、版书、旌阳等多个乡镇进行试验示范,都获得了大面积增产,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因此,该技术的可试验性很强。
2.5 可观察性
新技术在被使用后,因为无明显的特征和现象,不易被观察,从而阻碍了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因此,可观察性对于新技术的推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稳穗攻实粒栽培技术的直观性很强,可观察性很高,主要体现在水稻抽穗后的颖花数多且结实率很高[4-5]。2010年,在兴隆余双羊农户家进行示范,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此后周边许多农民都主动要求应用该技术,使得推广面积大大增加。由此可见,该项技术的推广前景较好。
3 结语
总而言之,稳穗攻实粒栽培优越性很明显,要使该技术在乡村中推广,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这样的观念深入民心[6-7]。同时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稻单产,让农民真正富起来,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让城乡人民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4 参考文献
[1] 张根贤,杨发贵,徐肖平,等.单季稻“稳穗增粒高穗重”超高产栽培途径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稻米,2006(3):34-35.
[2] 银永安,陈林,王永强,等.膜下滴灌水稻技术优势及在宁夏推广前景的分析[J].北方水稻,2013(5):35-36.
[3] 张志庆.山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0):157-158.
[4] 谢成宜,李开慧.水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105,150.
[5] 许成军,郭延敏,封文雅,等.淮北地区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J].北京农业,2013(36):43-45.
篇7
1.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俗话说:隧道施工怕软不怕硬,怕湿不怕干。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作业面狭窄,工序之间干扰大,作业环境差,不安全因素多,加上防护措施不落实,很容易发生各类事故。但是,造成隧道施工事故多发的根本原因不只是客观条件,我认为主观因素者居多。
(1)领导管理不善
少数施工企业管理者,满足于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缺乏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对隧道施工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作认真分析研究,不作事故预想;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进度、安全与管理、安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重进度,以包代管,追求收入,忽视安全;更有的企业把隧道工程分包给民工队伍施工,缺乏监督检查,工期没有保证,安全更没有。
(2)施工秩序不良
有的企业不能坚持科学施工,隧道施工支护不及时,衬砌远远落后于掘进,特别是喷锚支护不符合要求,愉工减料严重,甚至无支护盲目掘进;有的机械设备不配套,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带病作业;“三管两路”无序,材料、机具堆放不齐;通风排烟不畅;施工资金到位不正常等因素,都潜伏着大量事故隐患。
(3)职工违章违纪
不认真学习安全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有章不循,有禁不止,明知故犯,满不在乎,逞能冒险,无知蛮干,劳动纪律松弛,酿成伤亡事故。
(4)基础工作薄弱
基层管理人员缺乏,技术干部不足,班组长能力不强,工人技术水平不高。随着科技进步,在隧道施工中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机械,但企业对职工队伍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没有跟上去,很难保障各项技术规程和安全措施在工点上落实。
2.控制事故的主要对策和途径
为了确保隧道施工人身安全,企业必须从强化员工管理,工程管理和安全管理入手,采取综合治理措施,由单纯的经验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由被动处理事故向主动预防事故转变,真正把隧道施工搞上去,把各类事故降下来,以达到安全、优质、高效之目的。其主要对策和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1)正确选择隧道施工方法
在选择隧道施工方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应根据围岩级别和岩性、隧道断面的大小、设备、工期及技术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二是优先采用能够使支护尽快封闭成环的全断面法、下台阶法、CD法、CRD法、中洞法进行开挖,以减少工序干扰,便于机械施工,改善作业环境,保证施工安全;三是对地质条件变化大的隧道,选择施工方法应考虑到适应性,尽量避免变更施工方法,打乱施工秩序,影响安全和进度;四是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有保证安全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施工单位要根据设计要求及施工方案,运用网络计划技术,认真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在实施中,要经常分析施工形势和执行施工组织设计的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按期完成任务。
(2)搞好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安全
对隧道施工安全来说,不良地质的主要问题是岩石破碎,极易坍塌,甚至伴有大量涌水、流石、流泥,因而给施工安全造成威胁。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应首先核对设计文件,详细调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做好相应的准备,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施工控制。施工中,应按照先治水、短开挖、弱爆破、先护顶、强支护、早衬砌的原则,稳步前进。应加强检查与量测,经常观察地质、地貌和地下水的变化情况,检查支护、衬砌的受力状态,防止突然发生事故。在制定处理方案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向施工检查员进行交底,据以贯彻实施。长沙引水23标萑家冲隧道,被工程专家确定为典型的区域性不良地层,是长沙引水工程咽喉工程。然而,我们施工单位广大职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组织施工,坚持标准化作业,根据地质差、断层多大、地下水丰富等特点,召开施工技术研讨会,研究施工方案和技术攻关措施,采取先管棚后注浆的方法,坚持“短开挖、不爆破、快喷锚、强支护、勤量测、紧衬砌”的原则,稳扎稳打,保证了隧道安全贯通。
(3)坚持标准化作业
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工地建设,积极推进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建立良好的隧道施工环境和秩序,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企业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施工技术规范,掌握设计标准,正确指导施工;严格要求每个作业人员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正规化施工,为安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在隧道开挖中,必须严格实行光面爆破,实施正确的喷锚支护,搞好围岩量测,加快后部衬砌的跟进。塑料导爆管引爆既安全又经济,目前是用于隧道爆破作业比较理想的器材,应普及推广使用。同时,要搞好隧道施工通风防尘,采取喷雾洒水、机械通风和个人防护的综合措施,使洞内空气含尘浓度降低到国家标准以下。特别要搞好含瓦斯隧道施工安全防护,来防瓦斯爆炸事故发生。
(4)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篇8
关键词: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技术;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一、隧道工程施工的测量方法
1、隧道施工测量
1.1进洞点及洞内导线测量的标定
在隧道施工中,施工导线是为了便于指导布设开挖面及放样的一种导线,通常导线点是一边开挖一边予以设置的,需要沿着中线进行布设。一般边长大约介于100米至200米之间。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当注意洞口点的布设,利用洞口布设的导线点坐标作为进洞点,借助于极坐标法且采用经纬仪亦或是全站仪进行测定,设置相应的仪器于洞口点,再采取反算极坐标所得到的方位角,测量距离,最终将进洞点确定出来。
1.2中线测量
要想有效的保证隧道工程施工能够真正的按照具体的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那么就必须进行中线测量。按照施工方法,曲线设计半径大小与断面开挖宽度等的不同,往往中线测量的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正是因为洞口施工方法具备着其自身较强的特殊性,因而可以将中线划分为永久中线和临时中线。当掘进隧道至20米的位置时,便需要重新标定检查临时中线点,检查结果得出与相关要求相符后,再对永久中线进行标定。通常直线隧道的中线需要采取经纬仪正倒镜法加以测设,并且联合采用激光指向仪导向法和瞄直法。
1.3贯通测量
往往贯通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使两个掘进工作面或者多个掘进工作面,在预定地点根据设计要求正确的贯通所展开的测量工作。隧道工程的贯通测量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应当在正确的确定测量方法与测量方案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确保贯通精度;对各项测量均需要独立客观的校核检查,严格的避免差错的出现。贯通之后测定实际偏差的方法主要包括:(1)测定贯通竖井后实际的井中偏差。贯通竖井以后,可以由上水平或者地面上的井中部位挂上中心重球线至下水平,将井筒中心间的偏差值直接丈量出来,也就是丈量出实际的竖井贯通偏差值;(2)测定贯通平巷时的竖直面偏差。采取三角高程测量或者水准仪测量已知的连测两端得到的高程控制点,将高程闭合差求出,以此将贯通高程测量的精度体现出来。
2、隧道工程施工测量的具体步骤
2.1测量方案的准备
在隧道工程开工前,要详细的阅读有关设计图纸,熟悉设计规范和测量要求,正确领会设计意图,了解隧道施工步骤和工艺,提前将隧道工程的施工放样准备做好,并且制定施工测量方案。
2.2闭合测量隧道进出口
按照现场测量交桩和设计技术交底,在正式的实际测量以前,在保证与精度要求相契合后,才能够开展放样工作。精度如果无法满足要求,则必须尽早的通知相关单位予以联合测量。对于相对较短的隧道来说,可以实施全站仪闭合导线测量,而如果是地形复杂或者长大隧道,则需要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
2.3进出洞口的测量
总的来说,进出洞口的测量主要涉及到标高埋深、地貌地形等项目。复测隧道进出口处的地形是至关重要的,关系着今后是否能够安全进洞。复测洞口地形,主要是检查核对是否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主要包括是否偏压、覆盖厚度、工程量复核以及进洞口桩号等,当出现偏压时,要测量地形影响洞身结构的程度,确定所应采用的洞口变更位置、洞口地貌特征、临时支护形式参数、洞门形式等。
2.4洞内测量
要想将隧道净空控制好,那么就需要加强洞内施工测量,开挖、支护以及二衬等要严格避免侵入净空,并且还应当控制好过大超挖的问题。根据实际的围岩地质状况或者设计围岩地质状况,具体的测量精度也可以划分成三大级别,也就是开挖轮廓测量、初期支护定位测量和二次衬砌施工测量。
2.4监控测量
从隧道工程开工到竣工的整个过程中,隧道施工测量监控工作始终存在,可谓是必须测量的一个项目。监控测量的作用主要就在于:提供信息为安全生产,掌握施工中动态的支护和围岩信息,及时的反馈信息、超前的地质预报,以便于正确的指导施工作业,并且为施工及设计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提升工程施工测量控制管理的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程测量人员素质
随着隧道工程建设进度的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就需要配备高技术、高素质的专业测量队伍,才能保证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1隧道工程的测量工作是一件难度高的技术工作,隧道主管部门应该组织测量人员在上岗前进行专业的培训并考核,对合格者发放上岗证,准许其上岗。严格保证上岗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质量。
1.2在加强测量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通过引进、派出等措施,加强企业内部测量人员同企业外测量人员、国内测量人员同国外测量人员的交流学习,提升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
1.3隧道工程测量人员要主动学习,多参加培训,多方面寻找自我提升的方法。熟练掌握与隧道工程测量相关的各类知识和仪器操作、维护、保养等方法,并且要熟知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图纸、工程设计、施工规范等。不断的学习隧道工程测量的新知识,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
2、加大对测量仪器的投入,提高工程测量水准
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测量事业也不断的出现新技术、新仪器,且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给工程测量界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隧道工程测量作为测量事业的一种,老技术和旧仪器受到新技术、新仪器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落后就要被淘汰,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隧道工程测量,必须被先进的测量方法取代。隧道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战略性目光,不要只考虑到眼前的利益,要从长远角度出发,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的更新实用的新仪器,普及新技术。只有适应了现代隧道工程发展的需要,隧道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都应该具备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等设备,有实力的企业还购置了高端的测量仪器。如果一个隧道企业固步自封,不引进新技术,不购置新设备,那么它就不能适应现代隧道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它就会被其他企业逐渐取代,被淘汰出市场。因此,加大对测量仪器的投入,提高工程测量水准,在现代企业中十分重要。
3、对建设监理的有效控制,更好促进工程测量水平
在工程建设中要将工程测量的成果检查和验收纳入日常的监理工作中,坚持“事前控制”的原则,加强对水利工程测量的管理。
3.1监理部门要提升自身监理队伍的监理测量水平,才能更好的完成监理工程测量的任务。
3.2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那么相应的工程测量可能会存在问题。因此,在对工程测量质量的监控中,一定要坚持“事前控制”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比如抽检、旁站、复测、巡视等方法监控工程测量的质量。对于主要工程的测量放样,一定要进行复测,待到测量结果合格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只有保证了测量的质量,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3.3对于工程测量监理测量的结果应该予以认定,双方都要签字,并以此作为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等级的评定资料。在工程施工中加强对工程测量的监控,能有效的防止测量事故。不但保证了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在工程测量管理上的水平。
结束语
隧道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测量结果,是工程施工的重要依据之一,而施工测量技术又决定着测量结果的正确与准确性,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测量技术并有效运用于工程施工中,不仅能进一步确保工程质量,还能一定程度促进我国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年宝.隧道工程施工中的测量技术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1.
篇9
经济的发展以及土木施工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交通运输方式中最为重要的铁路运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铁路隧道施工,人们对其要求水平越来越高。这也是由于有各类新技术新设备作为支持,在隧道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一些复杂地质条件所造成的施工难题被克服。例如在高地温、湿陷性泥土以及淤泥质粘土和岩溶地区隧道施工就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先进技术的引入克服了这些难题,为铁路建设提供了基础。本文便针对铁路隧道施工中所遇到的两种复杂地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高铁路施工技术水平,消除施工安全隐患,确保铁路施工质量,保证人们交通出行安全。
1 技术分析
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进了经济的发展,而铁路运输作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成为了建设的重点内容,而随着铁路线路的延伸,所遇到的地质越来越复杂,所以就需要采用桥梁、隧道的施工方式,而其中铁路隧道施工工程越来越多,而多变的复杂地质队施工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只有极大技术投入,从现阶段所遇到的施工技术难点入手,不断攻关,提高技术水平,以此适应运输事业发展,推进铁路事业的进步。在铁路隧道施工中,由于铁路线路跨度较大,因此施工单位需要面临各式各样的地形,而其中不乏存在各类复杂地质问题,面对这样的地质条件,若施工中对该类地质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便有可能引发各类灾害性事故。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所引发的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相对较大,由于地质原因,灾害往往是突发的、复杂多变的,因而更加危险。所以隧道施工安全问题最关键的便是解决复杂地质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难点,才能顺利推进隧道建设,才能够加强复杂地质条件中隧道施工技术水平,才能顺利延伸铁路网络覆盖范围,才能够保证铁路运行的安全。
2 浅埋偏压隧道分析
作为常见的复杂地质条件,浅埋偏压一直是难以克服的施工难点,只有解决地质条件所带来的问题,才能够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突发地质灾害,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也保证后期铁路运行的安全。而克服这种复杂地质条件所造成的技术难题便需要充分了解地质特点以及施工要求。浅埋偏压对于隧道施工极为不利,是常见的复杂地质条件之一,在这种环境中地质容易因为施工作业而发生变形,且变形幅度相对较大,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事故,且造成事故规模相对较大,因此极大的威胁了人们的安全。所以对于此类复杂地质条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降低灾害事故的发生。
在施工过程中,从开挖环节便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通过准确判定施工地段各个部位的地质特点,进行预期的定位检测,从而实时监控地质变化状况,预防灾害的发生。通过围岩形态的变化,从而分析其变形规律,制定出正确的施工参数,对施工参数依照施工条件进行调整,并制定合理系统的施工方案,避免灾害性事故的发生。
3 软弱围岩隧道分析
在明确软弱围岩隧道的特点之前,我们需要对隧道围岩有一定的了解。隧道围岩是建立在应力的基础之上的,是指隧道工程中存在应力的那部分岩体,能够对隧道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地质条件下,围岩的特点及稳定性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在研究软弱围岩隧道之前对各种地质务件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地质特点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改善围岩隧道的稳定性.使其能够产生合理的应力,对施工过程以及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铁路隧道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根据围岩隧道的特点,在施工技术方面要不断加以改进,尤其是隧道周围的地质判别技术方面。隧道地质判别技术对于施工能否顺利进行以及隧道工程的效益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是施工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施工技术与施工工序。但是,隧道地质判别技术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处于探索和研发的初级阶段。这项技术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成熟,很多国内外的地质判剐和预测技术主要还是依靠一些地质判别仪器进行零星的预报工作,不够全面、系统和科学。总而言之,地质判别技术在目前尚处于一种发展阶段。作为地下科学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判别技术只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与应用水平,才能够满足铁路隧道施工的要求,形成一系列完善、完整、完备的科学技术体系。
4 有效对策
随着铁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我国铁路工程量不断扩展,铁路线延伸范围不断深入,这就使得施工所要面临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地质条件也由简单变得复杂,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铁路施工技术发展还相对落后,尤其在隧道施工中,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出现很多突发安全事故,这极大的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在隧道施工问题中最常遇到的便是软弱围岩和浅埋偏压两种问题。所以,在进行隧道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从技术方面着手,依照这两种隧道实际的施工状态以及地址特点,依照施工标准要求,对施工技术不断予以改进,同时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与时俱进,提高技术的科技性、技术性。从而提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增加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推进铁路建设进程。
篇10
【摘要】各种测绘新技术,比如影像提取技术、GPS测量技术、数字化技术、遥感(RS)技术等,正在渗入到各个工程领域中,深刻影响着工程测量的施工质量。在目前这种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应用这些新技术保障工程测量的精度,提高工程测量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测绘;施工质量;新技术
当今,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出行和居住等条件的需求,建筑工程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发展生存的根本就是工程的施工质量,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的存活下去,必须对其旗下的工程的质量严格把关。而工程测量技术的应用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必须要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加强工程测量管理,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测量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工程测量的质量。本文将从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测绘新技术应用分析和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等方面浅析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重要应用。
1. 工程测量重要性分析
测量学是从人类经验中发展而来兼有时代性的一门学科,是人类在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一个重要手段。工程测量中,无论工程项目的大小,系统的工程测量、公路测量和大面积测绘等,都少不了测量技术,工程测量在工程项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阶段,测量技术主要提供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和地形资料,还要提供地址勘测、水文地质勘测和水文测量的数据;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把测量之后的设计变为实地建设的依据,即根据工程现场地形和工程性质,建立完整的施工网,逐一把图纸化为实物。总之,从施工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工程测量这项工作。因为对于一个工程,首先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定位,确定其实际位置,之后确定准确的标识从而确定该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筑物或者其他,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基础设施完毕后,还要进行竣工线的投测,即对设备的平整度等进行跟踪测量,来保证设备工艺的流畅。在建筑物的运营管理阶段,工程测量同样重要。通过测量工程建筑物的运行状况,对不正常现象进行探讨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发生。为了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必须重视测量技术和新时期下测量技术的新发展。
2. 测量新技术应用分析
2.1TMS隧道测量系统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1)TMS是隧道测量系统的简称,这个系统主要包括TMS Setout隧道放样和TMS Profile隧道断面测量全站仪机载软件包,两者有共同的数据处理平台TMS Office。其中,TMS Office主要用于管理测量数据、测量数据后的处理和定义工程数据。TMS隧道测量系统应用于引水隧道测量是最新的技术,引水隧道施工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及时的进行开挖轮廊线放样,测量开挖的断面,在竣工后,测量一定间距内竣工断面和检查浇筑回填的情况。早引水隧道测量中使用TMS隧道测量技术,测量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使机载程序驱动全站仪自动测量,并且全站仪还可以自动将满足条件的数据保存到其的CF卡上,这些测量的数据精度很高,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效率。将测量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后,可以使用TMS Office进行数据的处理,这个软件操作很方便,性能也很稳定,极大方便断面报告的输出,而且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输出格式,例如PDF、EXCL、TEXT等格式。
(2)测量报告中还包括详细的各种信息,像断面列、超欠挖面积列、断面桩号、断面点列、施测仪器、日期和人员等信息。这个软件还可以进行地质超挖面积的计算和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拟合断面中心等计算。总之,TMS隧道测量技术在引水隧道洞断面测量中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
2.2GPS测量技术在水电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1)GPS(全球定位系统)在车辆导航、变形监测、航空航天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的独特性,GPS测量技术在水利水电测量中也有广阔的应用。由于GPS测量仪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测量不再受到地形地势等条件的影响,通过控制测量的观测方法和布局类型,大大减少了传统测量中的传算点和过度点的测量工作,使控制选点变的较为灵活。并且控制测量也可以不受到时间、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了。
(2)特别是在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中,GPS测量技术的优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因为在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中,控制测量的方法得到了极大的简化,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布点,在此应用GPS高精度的特点,测量工作可以大量节省人力资源和减小工作的时间和劳动的强度。例如,在引水式工程中,特别是长距离引水工程,明渠引水对地貌的损坏很大并且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如果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对人力和时间的消耗将会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在项目建议书和设计施工阶段都采用GPS测量技术,就可以克服这些工程所面临的地形地势、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去大量的人工控制复核,大大减少甚至省去中间过渡点的测量,就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GPS测量得到的数据精度很高,大大方便以后的工程建设。
2.3工程测绘数字化分析。现代测绘技术和测量仪器向数字化、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测绘方式。数字化测绘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PC机上直接反映出地形、地貌等我们所想得到的数据或者图像,特别是当一个地区需要用到数字地形图但是受到经费或者时间等原因的限制时,这种测绘方法的优势就被充分体现出来。因为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而仅仅需要PC机、数字化仪器或者绘图仪和扫描仪再加上数字化的软件就可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更可贵的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数字化的成果。总而言之,数
字化测绘技术具有劳动强度小,方便、精度高和便于管理应用等优点,在工程测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4工程测量中的遥感(RS)技术。遥感技术已经得到了普及,之所以普及的如此迅速,因为它能够实现大面积同步观测,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经济性等优势。目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成为了对地观测获取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到各种比例的地形图,可以为工程测量中快速的提供基本地形图、地籍图等,十分便利。
3. 工程测量新技术发展方向及其应用分析
经济的发展带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工程测绘技术正向着内外一体化、智能化、测量过程的可控化、测量成果的数字化、测量信息的可视化、数据获取和处理的自动化、测量信息共享数据库的方向发展。它的目的主要是为提高工程测量的工作效率和测量数据的精确度,方便工程的施工。测绘技术的快速更新也要求我国有关部分和企业加强测量人员的培养,使有关人才及时了解新的测量技术,使工程测量顺利进行。
4. 结语
工程测量技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我国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随着各种新的工程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对测量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状况下,就要要求我国的工程测量人员必须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自己的技术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对新的测量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在工程测量工作的开展中才能提供精确的数据,为工程的施工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建松.地理信息系统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7.
[2]张建军.GPS工程测量技术应用分析[J].测绘周刊,2008,7.
[3]姚传玺.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应用[J].建筑工程资讯,2008,10.
[4]马丽华.工程测量新技术概述[J].测绘信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