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目标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改革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课程的设置来完成的,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素质。在化学课程改革浪潮下,要培养出能够顺利实施化学新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使其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更需要具备富有较强的人格魅力[1]。而这些素质的培养,需要一套完善的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来实现。
1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
课程理论家泰勒早在1949年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就用一种折衷的态度把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并列为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这种观点一直沿用到现在。
1.1学习者的需要所谓学习者的需要,即“完整的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由于学习者的人格发展既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又具有个体间的差异性,所以引导学习者的需要的过程也是一个尊重学习者的个性差异的过程[2]。对化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开展的相关调查[3]中集中反映出化学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的科学素质水平是较为低下的,突出表现在科学精神的缺失上,多数师范生理论上可以认识到对待科学的态度和从事科学研究与学习文化知识的精神,现实中却很少这样实践。这使得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功利化迹象。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们真正热爱科学,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1.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当代的社会生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迅猛爆炸、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化学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在不断遭受大自然的报复和重创之后,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要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用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去探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及生命安全问题。所以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确定需要提倡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对人类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探究学习,这也是培养化学教师的社会责任感、重构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环节。
1.3学科的发展美国G.CPimental教授等化学界杰出人士就21世纪化学学科将如何发展,在《化学中的机会———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预言:化学将成为中心学科。化学在很多方面,诸如开发新能源,为日益减少或稀缺的材料提供可再生的代用品,改善健康和征服疾病以及监视和保护环境等方面显示了化学学科的魅力,向众多学科渗透的化学将发展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关键学科。化学学科的发展要求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在目标上要体现出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即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和谐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在不断地分化,向微观、纵深进展;另一方面又不断向宏观、交叉、复合、综合的方向发展,在这学科不断分化、不断综合、又不断重新组合的情况下,变单一性的化学专业教育为综合性的知识技能教育,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在掌握化学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有关知识,使之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以适应中学新课程教育的需要。
2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围绕着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课程改革既要体现出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又要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满足学生的需要。
2.1化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化学教育专业课程可以分为四大模块:教育课程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拓展性知识模块和实习实践模块。
2.1.1教育课程模块教育课程模块是对化学师范生来说,含有教育学、心理学、化学教学论老三门核心课程。陈旧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化学师范生的实际需求。本次改革在公共必修课中除了开设原来的老三门课程外,又增加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化学文献检索、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估等课程,旨在强化化学师范性的特点,满足新课改对当代中学化学教师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内容丰富,学院开设有学法指导、学习动机与心理学、教与学的评价、教学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有效思维与学习的策略、危机处理等十多门选修课,这些课程的开设旨在开拓师范生的视野,丰富其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系部开设限定选修有微格教学与教学实践、化学教育技术、中学化学课程分析、中学化学解题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关注化学教师应有的高等、初高中化学知识背景;另一方面,特别强调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突出化学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与引领作用。
2.1.2专业知识模块在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教育要求“学科性”和“师范性”并举。而以我们所了解的高校为例,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学四年都设有专业必修课程,另外还有一些专业方面的选修课,学生实际反映专业课内容偏难,有些课程在未来的教师生涯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我们可以将部分专业课内容精简,适当降低难度,将某些专业课设为选修课,供需要进一步深造的学生选学。
2.1.3拓展型知识模块新课程理念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动态性,淡化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展示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为应对中学课程综合化的走向及未来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要大力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要体现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弹性,在课程选修上给学生主动权,学生可以根据专业要求和自己的知识基础以及能力和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4]。该模块又分三个方向,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职业定向自由选择一个方向,三大方向分别是食品、制药、精细化工。
2.1.4实习实践模块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见习分多个学期穿行,可结合一些具体课程如化学教学论、中学化学课程分析、中学化学实验研究等来开展;教育实习原则上安排在大学的第七个学期进行,实习周期为八周,此外,在大学四年期间支持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利用寒暑假自主到地方高中进行实习,在实习之前老师会给予必要性指导。实践环节出了教育见习、实习,还包括社会调查、工业见习,可分在几个学期安排该专业学生开展拓宽视野的探究式的社会调查和工业见习。
2.2化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2.2.1课程设置综合化在重视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强调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此外,专业选修课程中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设置,力求使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大学四年内的化学专业水平和教育专业水平都达到较高要求,保障了化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双专业性,也解决了“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
篇2
一、目标引入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引入新课环节是一节课中的先契,引导好了,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支配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水到渠成地引流下去,学生会积极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目标的引入应力求多元化、生动化,努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因此,我在备课时就深入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体系、重点难点等,努力设置出符合学生口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导入语。如教学《听潮》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你漫步于春花秋月之下、流连于芳草碧水之间时,你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优美?而当你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登临三山五岳之巅时,你是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崇高、壮美?然后播放克莱德曼的两首钢琴曲为朗读配乐。这一导语的设计,一下子就吸引、感染了学生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和一睹为快的欲望。
二、目标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目标实施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则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此,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消除权威定式对学生的影响。权威定式是人们逐渐习惯以权威的是非为是非,对权威的言论不加思考的盲从,缺少自我思索、冲破权威、勇于创新的勇气。传统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学生以老师、课本为权威,老师的说法、课本上的答案是“标准答案”,学生不敢质疑问难,不敢批评老师,更不敢怀疑课本,只能“唯上”、“唯师”、“唯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学生,我们尊重权威,但决不迷信权威,老师不是圣人,课本不是绝对。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本上的说法和观点也不是绝对的真理,名家名著也不是尽善尽美的,要敢于质疑问难。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鼓励那些常发“怪问”、“爱出风头”的学生,学生常常打乱座位的次序,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如在学习《石壕吏》一诗“如闻泣幽咽”一句时,我解释为“好象听到儿媳妇隐隐约约的哭声”,一学生大胆地说:“我认为不一定是儿媳在哭,会不会是逃走的老翁回来了,看到老伴被带走,伤心地哭呢?”“是不是孙子在哭呢?”我立即肯定了学生的大胆想法,及时对他们进行了表扬和鼓励。
2.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质疑”的欲望。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敢问、好问、善问的习惯。我国古人曾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中学生求知欲强烈,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大胆发问、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了选评“问题专家”等奖励办法,让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多角度认识一种事物、一个道理。要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敢说。要力戒课堂上教师声色俱厉,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应以学生为友,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意见,创设能让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
在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解疑,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人人解疑”的欲望。
三、目标评价的过程应该是立足过程、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过程
目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目标教学的中介,它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的目的、性质、对象等,选择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加强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由于新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因此评价的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多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少考查学生记忆性的内容。
篇3
关键字:学习情境;多样化;分层递进
中图分类号:G423.07
1.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掀起了课程建设的,项目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成为课程开发的主流方法。由于计算机专业很多课程即要求学生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使课程开发困难重重。机械的按照项目课程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方法开发的课程往往效果不理想,本文提出的基于学习情境分层递进与能力目标多元化的课程开发方法在《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实战》、《网络攻击与防御》两门课程的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明这是一种有效的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方法。
2."分层递进"学习情境设计与编排方法
2.1 学习情境设计的分层原则。"分层"是把一门课程的学习情境分成两层,第一层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重点是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层学习情境中默认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部分项目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要求学生综合这些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
2.2 学习情境编排的递进原则。"递进"要求每一层的学习情境之间要有一定的递进关系,两层学习情境之间也要求有一定的递进关系。这个原则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如《中小型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课程中学习情境的编排遵循两个原则,网络规模有小到大,知识和能力复杂度有简单到综合。
3.创建并实施能力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3.1 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背景。在我们教学实践、就业工作、企业访谈中发现,同样是网络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企业对人才的能力结构要求有很大差别,如企业中关于网络安全的岗位分为售前工程师、销售、安全顾问、售后工程师、安全实施工程师,对于售前工程师工程要求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对网络技术只要求总体上的把握,不需要做具体的实施,而对于安全实施工程师更加偏重于技术细节。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班的学生中有些适合做售前工程师、销售,有些则更适合做安全实施工程师,但我们目前的教学中,往往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和考核学生。通过这个项目做一些改革,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2 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教学方法。能力主要分为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不一样,对这三方面的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有准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任务时,让性格外向、希望从事售前工作的同学有更多机会从事组织和汇报工作。课程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模拟项目招投标法、引导文教学法、小组对抗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PPT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鼓励学生创新。
3.3 能力目标多样化教学模式中的考核方案。我们为不同的角色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方案,我们从企业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工作业绩(角色扮演、工作态度),通过学生自评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项目成果。
4.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教学方式
由于是大班教学,很难做到个性化培养,由于我们的学习情境往往要求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团队之间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个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此我们创建了基于学习团队的个性化指导模式。这个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注重团队内成员的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要求团队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很多基本问题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得到解决,节约了教师的时间,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团队进行个性化指导。
5.结束语
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的课程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学习情境的设计原则必须要和课程的特点相结合。尤其是第一次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设计的学习情境往往难以实施,因为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一般要求每个学习情境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大部分来自企业,虽然有的教师会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实施,但还是很难实施,"分层递进"学习情境设计与编排方法很好的解决了学习情境设计流于形式的问题。
基于能力目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源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宗旨在于在现有教学条件下,通过能力目标多元化教学使的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摘自《叶圣陶教育文集3・答梁伯行》1962年7月491页。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境界,是在研究“教”与“不教”的关系。换言之,“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这里的“教”指的是教学的手段和途径;“不教”指的是最终的效果和目的。从“教”到“不教”,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则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系统性、合作性和实践性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有效缩减学生离开校园后,面向社会时,适应岗位工作所需的“过渡”时间。
一、课程的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参展商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课程定位为拓展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为学生素质与能力培养、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方向。但课程教学中仍有一些问题有待改善:
1.教学模式需进一步验证和改良
本课程现在的教学为“1+1”的模式,即在校专业教师、企业业师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课程的考核形式以阶段性考核为主。
2.校企师资团队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程开设至今,已形成一支以教学实习基地为基础,真实项目为导向,由在校专职教师和企业业师共同组成的校企教学团队。但鉴于团队建设时间不长、业师团队人员尚不稳定、相互之间缺乏进一步的沟通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如需要加强本课程校企师资团队的稳定,则需要再一个阶段建设和维护。
3.学生需更广阔的专业实践的平台
现有课程的实践比例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实践也主要以参观展会、调研企业、评估项目为主,由于缺少实操性项目的锻炼和业界权威的指导,学生的收获有限。校级会展专业实验室的建成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校企师资团队建设和引入企业项目等,也本课程建设提供了契机和可依托的平台。
综上所述,本课程需要在教学模式、校企师资团队建设、考核方式和学生实践实训等方面进一步的调整、强化,进一步拓展实训实习基地,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导入更好的企业项目。同时邀请更多的行业专家要走进课堂,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与方法。
二、课程的建设目标
随着浙江企业对参展的重视,企业国内参展和出国参展都发展非常迅速,从近年来全省如春笋般成长起来的会展公司,尤其是以出国展为主要业务的会展公司可看出。因此,我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就是:培养浙江企业的会展参展人才。因此,结合专业发展,本课程的建设目标如下:
通过课程改革,强化校企联合教学的师资团队,进一步扩充师资队伍,组建校内教师与业师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团队水平;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加强专业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通过课程改革,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考核多元化。突破传统的“一对多”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在教学计划中以任务为导向,有目的地组织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校企团队合作机制,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引进真实企业项目,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课程改革,依托校级专业实验室,积极引进企业项目,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的组建,倡导学生能力的差异性培养。 努力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为不教”的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1.校企联合培养,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比重
课程邀请行业内具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业师,联合学校专任教师共同授课。帮助学生真实感受职场环境和行业市场对人才的多元化能力的要求。课堂上以“先”提问,“然后”讨论,“再”解析际案例,“最终”引发独立思考,的互动式的授课形式,让学生自发式地思考和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并养成正确职场态度,提升学生实务能力与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联动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可以要求教师时刻与行业保持联系,同时也能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创造更多产学研合作机会。
通过提升课内实践教学的授课比例,[实习(实训)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授课占总学时的1/2以上;实践、实习、实务内容占总学时的1/3以上],加强学生对企业参展流程、参展管理、参展满意度评估等环节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增加课内实践、展会项目调研、校内展会项目运作、业师讲座、邀请行业专家配合学校专任教师协同参与授课等教学创新形式,分散课时数,有效调整单一的师资结构,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多元化方向发展。
2.真实项目导入,提高学生自主性、合作性学习
改变传统的课程授课形式和考核形式,以项目导向为基础,进一步充实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课程以浙江树人大学创办的“大学生潮流生活展”――校园学生自办展为基础,学生以团队形式服务于不同商家企业,帮助企业完成参展、现场服务等工作,展后完成参展商满意度调研和展会整体评估报告的撰写。
学生在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接触到行业最真实的现状和商家最尖刻的问题。学生在团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协作精神,而且能让一部分平时因为理论知识考核不优秀,而排斥学习的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一定的成就感、荣誉感,并激发理论知识学习的欲望;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及时发现书本理论知识与真实项目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疑惑”,从而努力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真实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系统性学习。可见,课程以项目化运作、任务驱动,以企业真实商业问题为专业指标,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实践的成果也能有效地转化为进一步自主学习的动力。
3.实训与竞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内容
实训与竞赛相结合,指的是课内实训、实践教学,结合项目,依托校企联合培养,以团队竞赛的方式进行考核。也能进一步加强教师在教学、实训及指导过程中与企业工作工程、企业实际项目与教学过程相互渗透及融合,提出的“教师团队+学生团队+业师团队+项目”为依托的“实训与竞赛相结合”的改革构架,可以巩固、提升学生团队的协作精神,加强业师的课堂责任感,有效强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联合项目的建设。
本课程的“实训与竞赛相结合”是在课程的实践环节阶段中以技能竞赛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展商组”和“展览组委会组”,由业师和教师提出相关的参考项目和技术指标;学生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组展和参展实施计划和应急对策。并联合会展展览模块课程中的“会展服务与管理”课程,以真实情景模拟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最后由业师和教师共同作为竞赛的评委老师,现场点评。最后的成果可以作为学生科研项目进行延续和完善,企业业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订单式”培养、挑选优秀的人才。
通过“实训与竞赛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改善“教师与企业”的衔接、“教师与学生”的衔接、“学生与项目”的衔接、“学生与企业”的衔接,构建一个相互协作的互通平台。同时,也对课程修订教材、课件实训指导书、授课计划和课程考核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以课外实践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倡导能力的差异性培养
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课程希望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尝试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制。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导师,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专业实验室免费向要参与项目的学生开放,提供场地和仪器设备,并提供技术指导、激励政策和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等服务。
在实践实训教学中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能力差异化培养”的原则,强调自主性、团队协作和实践性,其目标是为了培养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是为了努力实现“教”是为了最终“不教”,~圣陶先生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和境界。
四、“参展商实务”教学效果
“参展商实务”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1)课程的教材、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手册得到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2)校企联合导师团队发展相对稳定,并努力建设“导师制”;(3)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差异性能力的培养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4)通过课程改革不仅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提升,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而且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新民.新建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育,2013(7):18-20.
篇5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中有很多难理解的法规条款,传统的授课是以理论讲授为主、简单模拟为辅,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比较被动,缺少综合素质的培养,难以符合招投标、合同类企业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招投标文件的编制、开标的正确顺序、投标报价的决策、合同示范文本条款理解、施工合同管理与合同索赔等。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教改内容和目标
2.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现代教育学者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过程,是一种要求学习者必须全部身心参与的特殊认知过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课堂讲授,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不出一起学习的气氛,造成学生没兴趣、上课玩手机、作业网上抄袭等现象。如果采用角色代入法、案例分析法、对比施教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中依据课堂气氛和所讲授的教学内容,灵活地应用课堂教学手段,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角色定位是角色代入法的第1步,是学生在所从事行业中的角色定位,让学生认识到行业中各工种的职责,是学生管理职责执行力的切人点。在学习过程中,先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建立各个协作公司,学生自己角色定位,包括企业定位和岗位职务定位。可以通过招投标的程序来进行细化分配,各筹建模拟公司可以细化各工种人员职责,如可以分职责设置前期的招投标负责人、总工程师、项目经理、造价预算部长、总监、技术员等职务,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挑选角色。在知识储备的后续教学中,通过模拟公司的职责,根据任务需要安排相应工作给学生完成,使学生对建筑业相关人员职责有初步认知。
2.2提升学生的实践及综合应用能力
传统教授方法看重理论讲授,没有系统规划整个招投标全过程,没有建立该课程与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角色定位到模拟现场实践:要求学生在提升技术的同时,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全部程序。尽量做到"四能”:①能做。在工作中解决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②能写。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写出各种可行的报告;③能说。准确无误地表述自己的看法;④能干。做好每一份工作,有组织协调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独立承担岗位工作。通过在课程中模拟现场实践,使学生参与到招投标过程中,实现“四能”培养目标,增加就业率。从模拟实践到观察感知,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人的做事能力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这些认知过程的学习就是加深知识的过程”。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先以现实工地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及投标文件等做为学习的切入点,是学生了解自己所学课程的良好开端。让学生们带着3个W去学习知识,从而解决疑问。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接受,解决问题的同时拓展创新能力。课程教授过程当中采用对比施教法,用下列三种方式解决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①提问的同学自己查阅相关书籍或网上收集资料;②由其他同学来帮忙答复问题,查阅相关书籍资料,再讲解;③由教师逐个解答。对于工程招标、投标、合同章节,交叉采用第①种、第③种方式进行解答。当老师直接回答时,学生只是听,知识接收差;同学们配合密切、主动积极是前两种学习方式的情况;第②种方式优势更多,一个人学会而且能讲出来,那肯定是学通了,在讲解的过程当中语言表达能力、个人的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教改实践中,通过引入招投标模拟实训软件,在学习、应用软件的过程中了解招投标过程,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效率,在此基础上巩固、强化了所学的专业知识。
3结语
更新过时、落后的教材,要与建筑行业相关规范相符合,要及时更新课程知识,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发展。通过实际案例,模拟企业角色,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相关理论知识,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思考后的实践操作,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同学们毕业后的发展和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佘立中.土建类学生工程合同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4(2):59-62.
篇6
作者简介:谢静,1983年生,女,陕西西安人,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研究、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摘要】针对EDA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自身就业需求,对EDA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实践一体化改革”,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模式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强调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EDA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能力Study on the EDA Curriculum Reform Aim at the Ability
Xie Jing, Zhu Hui-l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According to EDA curriculum-teaching problems,combined with practical situ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nd instrumentation specialty,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reformation in the EDA curriculum, put forward the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im at the ability " .Through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reform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 we obtain quite good effects. First, we guide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academic idea, second, enhance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 finally,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the EDA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capability1绪论
EDA 是英文“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1], EDA 课程是一门发展迅速、工程性强、紧密结合现代电子技术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目前EDA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就业需求,对EDA课程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将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能力为目标的一体化教学体系。
2EDA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EDA课程以控制理论、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为基础,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作为后续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4]。
从教学效果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 理论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枯燥、单调,引不起学生兴趣,学生不愿学、学不会。 (2)实践教学弱化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实践内容来看,EDA 课程实践性很强,实验中验证性实验较多,芯片接线复杂,要花费大量精力接线、查错,缺乏灵活性。因此,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实践平台来看,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与之相对应的试验平台有关,近几年电子技术发展如此之快,要求实验平台更新换代的频率加快,这无疑增加了学校的经费投入,而多数学校的设备更新换代远远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生知识的落后。(3) 难以将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传授二者兼顾在一起。学生满足于概念、公式、作业、考试的学习过程,不清楚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在电路设计中,缺乏对市场、成本、制造等现实因素的考虑,难以提高工程创新能力。
3EDA课程改革
3.1理论教学模式改革
3.1.1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中不再区分“理论课”、“习题课”和“讨论课”,将教、学、做有机的结合起来。针对学生设计电路时由于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出现的现象或者故障,理论教学中引入仿真软件,直观体现电路的功能以及性能指标,加深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3.1.2教学内容改革。在课本内容之外补充讲解“工程应用实例”,并向学生推荐几篇近期核心期刊上的有关文章, 弥补理论教学内容落后实际的缺陷,扩展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3.2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实践课程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对理论课有画龙点睛的作用[7-8]。
3.2.1实验方法改革。本着“少而精、易掌握、重实践”的原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在实验中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3.2.2实验平台改革—增加仿真实验平台。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项目多为演验证性内容,实验结果早已知道,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做实验敷衍了事,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
仿真实验平台是在计算机上虚拟出一个元器件种类齐备、先进的电子工作台。在硬件实验实施前,利用 Multisim 软件和modelsim软件的仿真功能先进行模拟仿真、调试,成功后再用硬件进行实际实验。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克服实验室各种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以针对不同目的(验证、测试、设计、纠错和创新等)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和创新的能力。与传统的实验方式相比,突出了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模式,不仅实验效率得到提高,还能训练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和熟练地使用仪器技能。
3.2.3建立创新实验中心。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个性发展,要求创新实验室做到实验内容开放、实验时间开放和实验室资源开放,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
4实施改革后的成效
EDA课程一体化改革改变传统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结构,整合了能力和项目要求,解决了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与个人能力的培养不能兼顾的这一矛盾。
4.1理论教学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可编程器件原理+EDA设计环境+VHDL语言+数字系统设计”的思路,系统讲述相关课程。在教学开始绪论部分,讲述EDA技术在提高电子产品功能、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上市的时限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使同学们认识到它已成为电子设计领域的热门技术,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的必需手段,同时向同学演示交通灯、出租车计价器、抢答器等几个实验,激发学生想掌握EDA技术的迫切心情。在良好的课堂气氛基础上,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通过在课堂上搭建仿真实验平台,与学生一起设法解决有关问题,捕捉课堂上的奇思妙想,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4.2实践教学方面
4.2.1实验平台建设。开发了一套基于CPLD的VHDL软件模拟平台。CPLD芯片可实现上万次重复编程,使得系统内硬件搭建软件化,降低实验成本的同时,扩展了实验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实现了实验的多样性。
4.2.2通过项目灵活运用课程内容。为弥补传统教材教学内容滞后当今前沿电子技术应用现状10-15年的缺陷,在实践教学中,以项目为驱动,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请校外高级工程师指导学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或教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类学科竞赛、学术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
4.2.3实践课程效果。以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很多学生只是照搬书本上的电路,对所设计内容并未真正理解,花了很大功夫最终设计的电路却错误百出,不能运行,导致效果很不理想。将电路仿真软件作为项目论证、元器件选择、设计与检测、改进与优化设计制作的先行手段,运用软件中提供的各种仪器和电子器件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进而深入理解所学电子知识。课程改革后95%学生成功制作了电子作品,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信心。
该专业学生在2012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湖南赛区获得1个二等奖,衡阳市第五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得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
5结束语
本文对EDA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模式改革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调了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期望能够解决EDA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本研究,反思我国目前EDA课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寻找到症结点,为EDA课程的改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松,黄继业.EDA技术实用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1
[2]薛鹏骞.EDA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2(3):103-105
[3]谢小东,李平.“EDA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6):181-183
[4]柳秀山.EDA 教学与现代化电子设计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92-94
[5]徐强.基于 CDIO理念的机械制造模块教学模式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l):82-96
[6]邹耀斌.融合CDIO教育理念的“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80-81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0-4680-02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目标应是实现对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双向培养,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完成日常的通用操作,简化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解决方案。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现出重视专业技术应用、涉及范围适度够用、满足未来就业需求和机动灵活、创新实用性强的特点。具体到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其就业领域有所不同, 通过对各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环节中对计算机应用的时机进行分析汇总,得出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更为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就业单位为了适应本职工作,除了必须具备计算机通用素养和操作能力外, 还必须能够自由灵活地综合实践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才能。因此, 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应具有公共基础操作层面、通用专业技能层面和职业技术应用层面上的基本信息素质,能够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技能解决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具备计算机的操作使用维护能力、设计开发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并努力取得与未来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关的技术资格证书。
1 构建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建设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为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服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参考各个专业岗位群的知识技能评价体系,设计符合不同专业应用需求且具有职业特色的优化课程,供各个专业具体选择。从体系上包含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类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培养计算机基础操作、使用维护能力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有效数据资源,为学生进一步的求学和发展提供技术工具的支持。(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等课程);第二类是根据不同专业领域应用及开发需求所开设的专业限选课程。以计算机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功能为主, 并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解决专业中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第三类是依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了提高就业的筹码而开设的辅助选修课程。其目的在于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具备专业素质基础的职业创新能力提供支持保障。使学生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提出多种问题的多种解决思路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案。(包括平面图象处理、网站制作、网络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具备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满足自身的兴趣爱好,从而一步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样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确实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和发展需要。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环境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促使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应该适时调整各门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更多新进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更多高效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确定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时,要把计算机应用领域体现科技前沿方向的内容作为有益补充,以使学生逐步适应当前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应使计算机类课程更具有先进性、合理性和鲜明时代特性,真正使学生学到有用的,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方法、综合技术应用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全面了解,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落到实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指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元化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虚拟仿真等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并且通过这些技术实践多媒体化的教学手段、组织网络化的学习资源、规范自动化的教学管理、虚拟实验实训教学环境,来构建新的教师引导辅助,学生自主实践为根本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教育技术形式相结合作用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先进教学设备进行整合,集成多媒体计算机、高品质投影仪、屏幕展示台等高端先进设备为一体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在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建设课程网络学习环境、提供教学视频、在线测试等教学主题资源。利用仿真实验和虚拟实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便利的自主实验和操作训练的机会,拓展了实践技能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计划开发实训测试软件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巩固学习效果。
3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采取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方面紧密围绕工作岗位实际应用的需求,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现针对学生基础的分层教学、对教学方案进行分类规划与实施。并积极引入在教师指导辅助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大力加强项目开发式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重新构建学习情境,设立对映与每个项目的若干任务情境,实施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结合行业企业工作岗位中对微机操作维护和日常信息处理的操作需求,积极探索,实现以真实项目实施过程带动日常教学,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完成规划分析指导,对项目开发的具体环节和开发任务提供技术支持,并对项目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在课程改革中完成了教学项目的选取、教学项目的细化和对教学项目的详细分析。设定Windows操作系统的功能使用、企业文化宣传报的设计与制作、公司员工工资情况分析表的制作 、“产品推介展示”幻灯片的设计与制作、多媒体素材个性化编辑、高品质因特网网上冲浪等主要的教学项目。让学生熟练使用Windows 系统;学会文本综合排版、学会绘图及图片制作;学会表格制作及简单计算、学会创建主题风格的电子演示文稿;学会浏览网页、查询检索信息、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等。具备使用计算机辅助日常工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品质的能力。在这种以企业真实项目为导向、通过任务驱动形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由教师完成任务情境展示、向学生提出总体任务目标、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补充讲授知识点并演示操作过程、学生小组成员协同工作完成任务要求、教师对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等环节组成。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再是单向的灌输知识,而是承担了任务指导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方向,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潜能和自主能动性。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是把综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为学生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交互式学习。通过沟通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
5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资源建设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选择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教材的重要原则应该是:充分考量教材的实践案例是否简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步骤,能够把实际的问题说清楚说明白。要求教材一定调理清楚的以项目案例引导读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思路,严格筛选精品。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有共享性、自主性、交互性和协作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中最为核心关键的是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和实践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无界共享也会促使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得更有效率。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应该包括配套课件、教学视频、在线测验、在线作业、技术讨论、操作案例、图文图表、参考文献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评价,课程采用综合形成性的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一个学生的阶段设计成果和作品演示来评价学生的阶段学习效果,即学习过程评价。通过对模块操作单元的综合应用能力测试来完成结果评价,其作为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信息,参考结果评价这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管理自己的学习进度。
7 总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须完成对高职院校中各个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繁重教学任务,这直接关系到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通过深入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目标的结合点,依据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来构建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才能不断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岳海峰.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15).
[2] 苏畅,蒋道霞.基于职业技能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9).
[3] 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5).
篇8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创新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1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动漫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动画教育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对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动画角色设计课程在高校动漫专业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如何使动画角色设计教学适应市场变化,在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产业链中发挥良好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动画角色设计创意与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动画角色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动漫专业教学肩负着培养面向动漫产业链中动画、游戏、动漫衍生产品及动漫图书出版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设计环节之一。
动画角色设计课作为动漫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面向几乎所有动漫、游戏类专业授课,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教学形式传统单一。目前,部分高校在动画角色设计课教学形式上以传统的单一模式为主,方法陈旧,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及创造性,教学方法一成不变。由于学生被动地听讲,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失去应有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学生课程学习的思考和发散式思维,容易造成学生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方面的滞后。
2.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动漫教学模式改革属于探索阶段,动画角色设计课教学普遍采用依据教材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先讲、先演示,学生再做。课堂教学偏重理论讲解,实践内容缺少必要的设计和拓展,容易导致学生被动学习、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仅能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应用的目的,不能完成培养学生良好实践能力这一目标。
3.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启发和引导,培养出来的学生易于缺乏个性和自信,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知识的价值,没有创新的主动,仅满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不习惯去主动探索学习,丰富和提高自己,形成创新知识落后的局面。
三、优化动画角色设计课教学内容
动画角色设计课,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需要较强的造型能力,同时又需要创造性思维,才能完成角色完整的设计过程。因此,在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动漫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优化教学设计,使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知识、能力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
1.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创新教学思维。传统教学大纲的设计主要以理论课讲解内容为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角色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方面没有过多要求。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加强对课程标准实践环节中的设计内容,适当减少理论叙述环节。
2.选择实用教材,优化理论环节。教材的选择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教材,可能为了出版字数需要,都以大篇幅的理论论述内容为主。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使用这样的教材授课时,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理论推导,会让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还有的教材,主要以角色设计的具体表现方法分类,以实践案例为主,淡化理论论述部分环节,主要解决如何画、画什么的问题。这样的教材,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有所提高。
3.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原创能力。结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做出一定的倾斜,根据课程要求设计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在实践环节过程中,注重引导、启发学生的原创能力,开发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更具拓展性,为后续的创作奠定良好基础。
4.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通过自身专业素质、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示范或讲授,对学生起到直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创新实践的认知能力上有很快的提升。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本领,是教师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驾驭能力的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可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通过完善创新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促使教师提高自身实践与创新能力。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序实施,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2.努力激发教师创新欲望,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积极性,不断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更新教育思想,培养教育创新能力,为推进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提供根本性的前提条件。
3.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要有一支既能胜任实践教学,又懂理论教学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同时还要通过教师培训、挂职锻炼和技能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创新实践能力。
4.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创造各种国内外培训与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宽视野,开阔眼界,使教师在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人格魅力方面有所提升,保证教学质量。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构建学习环镜,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强调应用多媒体将教学手段与课堂“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及学生动画设计实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使学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兴趣,学习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为积极活跃,有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课程学习水平,以便教师及时对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导。
通过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本,通过典型项目设置、任务设计与分析的方式,达到强化学生对动画角色设计意识的目的。例如,学生通过已学完的剧本写作课程编故事,结合故事情节,分组进行动画角色设计,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数字信息教学资源有效地与动画角色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对教学课件的科学设计,使教学内容中的图片、视频、重点文字描述内容,达到很好的呈现,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状况,而且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不断构建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演示大量国内外优秀动画角色和相关动画角色设计作品案例,讲解和分析案例,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展学习思路,明确学习目标。
3.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绘制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多媒体手段与动画角色设计手绘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表达、传授角色手绘与描线上色和软件应用,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重点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结合动画角色设计实际,具体讲解角色设计流程。通过直观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动画角色设计的创意设计与实践方法,深化对动画角色设计的认知,师生互动交流更加直观,教学质量都会有更大提升,促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辅导式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实施教学,应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确立动画角色设计思路,调整设计内容和表现形式,解决个性问题。例如,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选择不同内容、题材的角色设计训练课题,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注重学生价值和个性发展,培养灵活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束语
结合我院动画角色设计课程,进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利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协作学习,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对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构成学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学会文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唐爱平,项建华.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以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版),2014.
篇9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改革;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52
[本刊网址] http://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该门课程涉及到酒店中最为了重要的两个部门:前厅部和客房部。前厅部是整个酒店的门面,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各家酒店对前厅部的员工都经过严格的挑选,将综合素质最好的员工放于前厅部。客房是酒店的主要产品,客房部是酒店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部门,客人来酒店在客房的逗留时间最长,对客房的服务质量要求也最为严格,它将直接影响着客人对酒店的综合评价。因此,客房服务是酒店服务的首要表现,它将直接影响和左右酒店的综合服务质量。
酒店业的飞速发展致使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来,而生源数量的急剧下降、酒店入职门槛低、传统思想及独生子女并序的存在,使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数量持续低迷,这就使得在供需市场上供小于求。而学生普遍认为客房部锻炼不了自己能力,是自身形象不好的学生才会被迫去的部门。而到岗位之后,从工作内容(重复单调)、工作同事(大部分酒店客房服务员以年龄大的房嫂为主)等方面学生不适应,使得的流失率较大。这给学校和酒店企业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满意+惊喜”是酒店在面对严峻的竞争压力下提出的对客服务理念,各个酒店都希望在顾客满意的基础上带给顾客更多的惊喜,使顾客成为酒店忠实的回头客,而作为酒店“老大”的客房部更是如此。客房部希望通过更多的创意和惊喜让客人感受到酒店温馨细致周到的服务,而房嫂在创意环节这一部分显然是不能胜任的。经过我们大量的实地调研,各个酒店对这一部分员工的需求量较大,职位和待遇较高,可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人员却少之又少。
我们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又能够为企业解决用人难的问题,这将是我们《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的改革的动力和方向。
二、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具体做法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程在经历了以就业为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块教学四种模式的改革和沉淀的基础上,加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考核等方面注入新的内容和元素,改革创新,在师生、校企共同努力协作下,不断提高职业服务意识,实现学生能力从服务技能向管理技能转化,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转化,达到技能或服务创新,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上创新能力的注入
为了增加客人对酒店品牌的认同感、忠实度和归属感,酒店大都推新除旧,营造个性化服务,给予客人更多的惊喜。为此在教学内容上我增加了浴巾创意折花、纸巾创意折花和创意WELCOME TEA三部分。
1.“四巾”创意折花
浴巾、面巾、方巾、地巾统称为“四巾”,是客房中最常见的布草。如今它们除了为客人提供洗漱便利外,还在客房服务员的巧手下,变出了各种花样,成了美化客房,营造气氛,传递情意的重要物品。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让“四巾”动起来?雪白的方巾怎么变成可爱的大象、浪漫的天鹅、美丽的蝴蝶,为宾客带来更多满意与惊喜?各类动物折叠方法及技巧展示;动物折叠美学及摆放方法在客房布置中的重要作用。
2.纸巾创意折花
学生时代,见过同学用纸巾写字,用卫生纸打小抄,传答案,但你见过用卫生纸折花吗?卫生间是最受客人重视,而又被服务员忽视“美”的地方,我们可以用纸巾折叠出各种造型的鲜花、实物和动物,让客人随处可见我们的用心。服务的精彩在于细节,最能感动客人的服务往往都在细微之处给予美好,让客人时刻都在发现美和看到美,而作为优秀服务人员能做的就是创造美。
3.创意WELCOME TEA
创意WELCOME TEA主要为客房小景布置,就是根据客人的类型通过各类用品的组合,如摆件、鲜花、水果、酒水、西点、巧克力、欢迎信等元素组成的有特色、有主题的创意布置。在此部分环节中不仅体现我们服务的细致,更能体现出我们的文化和内涵。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创新能力的注入
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学生要利用他们的课后时间,鼓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去研究、去创意。
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就已经分成了小组,之后的铺床练习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可是随着内容的逐渐增加,个人单次练习时间的增长,同小组中其他人的休息时间就会增加,每个人可能就练习一两遍,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而且这还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操作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出现聊天、打闹、看手机等现象,学生的时间严重浪费掉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F,我将学生在原来小组的基础上又分成了三个大组。这三个大组分别是“四巾”创意折花组、纸巾创意折花组和客房小景布置组,由等候练习铺床的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组别,彼此之间互相探讨,设计出来成型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课堂上做到有序、有趣、开放,学习气氛浓厚。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投其所好,重在引导
现在的学生普遍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手机不离手,即使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也是心痒痒的想去看手机、摸手机。针对这一现象,我顺势利用,每次课后都会给学生留一些查资料的作业,这些作业不需要学生写出来,而是归纳总结后讲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样做的好处是:(1)实现学生充当“师者”的满足感;(2)学生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思考后才能表达出来,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挤占了学生无用的上网时间。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内容上我虽然增加了浴巾创意折花、纸巾创意折花和创意WELCOME TEA三部分,但是它们并不占用我的授课学时,在教学计划上不作为单独的授课内容体现,只是作为填充内容出现。在讲授过程中,我只会交给学生几个常见的、必会的造型和基本的折叠方法和技巧。更多的则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查找、自己去创造,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艺术美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信心。
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所谓对错之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充分发挥它们想象力、创造力。二、现在的学生好胜心是非常强的,他们都非常渴望能证明自己,而这一点正好可以被授课教师利用,形成一种“你超我敢”、争当先进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考核上创新能力的注入
考核是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而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则使学生在学习中重理论、轻实践,盲目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会记不会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为此我对本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了改革。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在此部分中除了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及作业完成情况外,还加入了学生的仪容仪表、服务意识、创造能力三部分的内容,其中前面三项内容作为主要考核内容,而后面三项作为辅助考核内容,做得好的有加分,做得不好的给减分,有加有减,做到公开、透明,而一学期下来之后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职业素养显著增强。第二部分为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考试分为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前厅对客模拟表演、西式铺床、中式铺床(带夜床)。主要考核学生的问题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改革成效及今后设想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不仅学生反馈较好,也受到了企业和兄弟院校的一致好评,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弥补了企业中创新能力人才缺失的不足,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良好局面。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影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去粕存精,开展一些此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贺昌文.《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8(8).
[2]臧兴兵,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3]王国顺,张旭,李宝良.引导与创新理念在“制图实践”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10(5).
On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Ai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Ability
――Taking the Front Office Room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ONG An-na
(Liaon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of Modern Service, Shenyang Liaoning 110000,China)
篇10
一、以内科护理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1.病例讨论法
完成了系统疾病护理授课之后,教师提出一些典型病例,将相关的护理问题提出来,在上课前,学生对文献进行查阅,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上课时,学生小组讨论,结合具体情况,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控制在8到10人左右,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小组之间讨论教师提出的护理问题,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积极提出来,找出答案;在课堂展示环节中,教师对病例随机抽签,然后将本病例的护理方法展示出来,小组选派相应的代表上台。完成了小组展示环节之后,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小组代表进行回答,本小组的成员可以补充内容;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展示的情况,分别对小组打分;同时,考虑其他指标,得出最终得分,如语言表达流畅程度、普通话标准程度、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护理措施全面等。结束了课堂讨论之后,学生需要依据课堂内容,将病例分析报告写出来,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专科护理知识。
2.模拟临床情景教学法
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对教学情境进行设计和模拟,让学生对角色分别进行扮演,如病人、护士、医生等,这种方式比较简单和直观,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病人的痛苦、护士的辛苦,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体会实践操作。比如:在对脑出血病人护理进行讲解时,笔者就设计了教学情境,有学生将病人的发病状态模拟了出来了,有学生则是扮演焦急的病人家属,而扮演护士的学生则是结合指导,急救处理病人。完成了模拟之后,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互相讨论,对操作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进行总结。
3.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选取相关的病例,比如在教学急性心肌梗死这个章节时,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的案例,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地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急救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得到了提升。
4.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本种教学方法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综合分析和讨论,找出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在授课之前的几天,教师向学生发放相关问题,让学生自主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借助于掌握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对内科护理中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等进行了解,然后对诊断依据和护理措施等内容进行明确和记忆。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进行启发,最后总结知识。如在教学高血压疾病护理课程时,如果病人出现了偏瘫、头痛等症状需要如何处理,这样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了出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5.标准化病人教学法
通过大力的教学,学生护理评估一些慢性疾病病人,将相关的护理问题提出来,并且进行健康宣教。比如在教学糖尿病病人护理过程中,结合糖尿病病人护理程序,学生进行护理。在课堂中引入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这样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就可以得到强化,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强化。
6.录像教学法
在本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安排多媒体电教片,电教片因为比较生动,有着较强的感染力,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激发出来,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如在教学胸腔穿刺术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一些录像,让学生对操作技巧和方法更加熟练地掌握。
- 上一篇:大学之道的逻辑推理特点
- 下一篇:工艺美术行业发展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