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色彩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

引言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只是儿童不知道而已,我们应注重让儿童用自己的经验和对色彩的反应,去大胆的表现,经常鼓励儿童内在的表现冲动,提高儿童色彩的表现力。

一、有效的课前引导

展开色彩教学,其前提仍旧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丰富色彩进行探索和学习。因此,做好有效的课前引导,仍旧是色彩教学方案的重点,也是成功的关键。

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叙述自己春游的经历,让学生倾诉自己在春天看到的美丽景象。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分享自己的经历,也在倾听他人的经历。

在叙述和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向往,对学习的内容自然有了足够的兴趣,这种兴趣将是色彩教学的重要支撑点。

二、引导学生生活中注重对色彩的观察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充满色彩的,只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掌握色彩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合理的观察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色彩进行观察,从而体会色彩背后所包含的不同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例如,将色彩与光源与环境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光源下,色彩会发生不同的明暗变化,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涵也会有所变化。对色彩的有效观察是合理应用色彩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认识到色彩观察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三、在听觉中感受

欣赏乐曲,如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边听边指导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让学生随着恬静优美的旋律展开想象并交流独特感受,教师此时可以提示:节奏舒缓旋律优美流畅的音乐呈现的是一幅协调色的画面。第二遍听赏过程伴随图片、配音解说一起进行,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去领悟音乐与协调色的关系。第二曲《金蛇狂舞》,重点让学生感受锣鼓声所渲染的热烈欢腾气氛,教师促使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动起来,学生体验着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感受此时的色彩搭配所体现的强烈对比,再如古诗“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指导读出诗句的音律。提问:读诗时联想到怎样的画面?你能感觉到哪些颜色?学生感知出绿的莲叶、清的碧水,红的荷花相互映衬对比。领悟诗人用饱蘸生活的彩笔,创造出多姿多彩的诗篇,描绘出多彩的神韵。

四、加大对现代教学设施的应用力度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新型科学技术及其设备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所以,在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教师应该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多媒体设备则是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设施之一。小学美术色彩教学中,多媒体设备可以为教学提供很多便利之处,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利用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为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色彩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实际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对色彩的J知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施,向学生清晰展示色彩的对比效果,让学生确切认识到色彩的变化,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辨析能力。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无法在生活中看见的色彩对比和变化,如观看地球的全貌,观看宇宙中的天体颜色,以此来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提升学生的色彩辨别能力。

五、合理指导小学生掌握和运用色彩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根据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成对学生美育的塑造。因此,在对色彩进行观察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色彩。观察色彩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色彩。运用色彩就是要促进学生和色彩的沟通,激发学生想象的灵感,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让美术作品栩栩如生,所展现出来的内涵更加深刻。因此,教师要合理指导小学生掌握以及正确运用色彩。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美术馆或者展览馆观摩有内涵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分析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搭配和色彩运用。之后,让学生自己自由地搭配色彩,肯定学生大胆运用色彩的积极性,在练习中熟悉色彩的运用。

六、通过画作赏析,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生命

小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其画作赏析是占据了很大的教学比例的。所以,教师们可以在可当中专门开设赏析课程,例如,国外著名画家梵高、爱德华・蒙克的表现主义作品以及国内著名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的中国绘画作品,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赏析。由此,学生们也可以理解何为水墨,何为油画。每一幅美术作品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切身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愫,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这些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无论是任何一种科目的学习,其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如果想要学好美术教育,就必须牢固的掌握好美术基础知识,也就是对于色彩的认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以及辨别、调色能力,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不仅没有负担,而且是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安宇.浅议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色彩教学[J].亚太教育,2015(09):32-33.

[2] 徐佳.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的分析和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0).

篇2

关键词:目标技能;课程设计;专业技能

众所周知,随着世纪之交的教育格局调整,中师教育从辉煌逐步走向彷徨,美术教育也日益边缘化。无论是生源、教学目标,还是教材及培养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五年制中职师范生相当一部分毕业后,都将走上特岗教师或各级小学、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工作岗位,所以,有必要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要求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以及求实创新精神,能为人师表;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胜任小学美术和艺术课程教学;能承担美术活动课教学,组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并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本专业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心理素质,身心健康,富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情感丰富,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计划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是哲学原理、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语文、英语、音乐、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书法、电脑美术设计、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国写意画、中国工笔画、儿童画创作、简笔画、小学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中外美术简史等。

在上述课程中,应体现出专业特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的元素。应围绕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合理、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其中,专业基础课、儿童画创作、简笔画、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手工制作、小学美术教学法等课程能突出专业特色,在教学中应当着重研究、落实并见成效。

由于生源的变化,五年制师范生既不同于高校扩招前的三年制师范生,又不同于现阶段师范院校的美术学科的学生。他(她)们的文化课起点普遍较低,分数线一般每年都在中考成绩的300分左右。美术专业课水平多数学生基本从零开始。所以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内心里接纳学生,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美术专业一年级的课程为素描几何形体、简笔画和美术基础知识,使他们初步懂得造型的方法和绘画的乐趣。万事开头难,老师应精选教材,研究教法,注重教学的实效性。素描以抓住结构、比例为主,简笔画重在用线,感悟线条的美感。二年级学习素描静物,色彩及简笔动物、人物,中国美术鉴赏常识等,注重造型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三年级学习石膏人像、白描花卉、图案的制作、色彩静物及外国美术鉴赏常识等。四年级主修素描人像、工笔鸟类、平面设计、色彩风景及艺术概论等。五年级主要学习油画、美术课件的制作、工笔人物、儿童画及小学美术教育理论、教学法等。

三、专业技能

1.能欣赏,会鉴别

著名画家潘天寿说:“学艺之道,首在鉴别。”学美术首先要眼高,懂得造型的规律和美学辩证法,将美术学习提高到文化的高度。运用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什么是和谐、优美、意境、神韵等。在绘画实践中明了比例、结构、色彩、调子的高下之别。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充满着神秘莫测和人文主义的光辉。而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给人一种力量之美,大气磅礴,充满生机和活力。欣赏印象派莫奈的《日出―印象》,可体会到画家笔底涌动的色彩,表现大自然光色奇妙的变化。面对齐白石透明的河虾、徐悲鸿奔腾的骏马,形神兼备,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能写美术字,会画简笔画

在当今读图和键盘时代,汉字的书写功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退化。去年央视科教频道的“全国汉字书写大赛”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美术字将汉字和美术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技巧性,是未来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人人会写,且有相当的书写水平。实际上,写美术字要比写毛笔字容易。只要有一定的素描功底,写好美术字就不是十分困难,但要写出相当高的水平却另当别论。简笔画造型较简,容易入门,学生较感兴趣。学好简笔画能为今后的儿童画辅导打下基础。简笔画重在用线,要求学生画出均匀、有力、流畅的线,结合有趣的形象,画得既快又生动。

3.能出黑板报,会设计制作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编排黑板报是师范美术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功。它涉及构图、文章内容、书写、图案、美术字及色彩等综合知识技能。且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指导学生编排校园生活题材和青年成长题材的黑板报,要求内容健康,主题突出统一,版面美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设计制作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制作一个小动物、一个人物、一个建筑物,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能力,力戒浮躁和马虎。设计制作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以廉价、易得和环保为宜。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变废为宝。

4.能教学设计,会评价反思

学会教学设计,又称会写教案,是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的需要,也是教师未来从业的需要。首先必须告诉学生教案的结构。如: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时及教学过程等。教学目标应包括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节课应有一个重、难点,有时重难点是重合的。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可切分为导入、活动(老师和学生)、评价、小结、反思等几个部分。导入应新颖,可多样化。而活动部分又是重点,有老师的教,又有学生的学,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学写教案者不易把握,要对所教的课程内容进行挖掘,才能抓住关键。如教小学生画树、花、鱼等动植物,可进行关爱自然及环保教育的渗透,又如教《我的妈妈》《今天我值日》等美术课,可进行亲情关爱和热爱劳动的教育。

评价即对学生的作业、作品进行评述和鉴别。以鼓励为主,但要真诚,实事求是。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盲目吹捧,应恰到好处。评价的方式可多样化,如师评、生评、学生互评等。

反思即教师或执教者对所授课的得与失进行的自我小结。一节课有成功的亮点,也有不足的败笔,可理解为自我评价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一个人的教学水平越高,其反思和小结的水平就越高。这正如高考生的自我估分,成绩越好的考生,估分越准确。

教学设计可先仿写,再由学生设计,循序渐进。尽量写他们熟悉的课题。如《美丽的大森林》《海底世界》《大公鸡》等。

教育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中师美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仍在路上,向着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个性培养;策略

个性指的是一个人在意志、性格、情感、态度、思想等方面与众不同之处。个性常常是点燃创新火花的引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提倡张扬个性,这也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美术教学理念、形式的影响,很多小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未能培养起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进而阻碍他们发挥创新能力,影响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一、个性培养的必要性

小学是学生接触、认识美术的起步阶段,小学美术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美术教育都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机械性演练,忽视学生个性的发挥,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并使他们缺乏相应的人文素养。

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此一来,既可提高小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又可夯实全面发展的基础,让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

二、个性培养中的问题

1.重视灌输理论知识

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美术教学侧重讲解美术理论知识,传授死板的技能,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展示个性的机会。孩子的美术作品变成美术技能训练的成果展示,要求按照统一的标准创作,并且评价孩子作品的标准相对模式化。这样的固定的画法通常导致学生的作品风格、审美观都趋向统一,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个性。

2.教师过分干预

学生应该是美术课堂的主体,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这一要点抛到脑后,只顾单方面灌输,甚至过分干预。这种教学严重影响孩子个性思维的萌芽、发展。换句话说,目前很多的小学美术教学尚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无形中制约了孩子的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极其不利于孩子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3.压抑孩子的个性化鉴赏

传统的美术课堂缺乏学生表达个性想法的机会,有时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对名家名作的个性化想法,很多的老师都给予否定。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在课堂积极表现,而且使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也使得他们不得不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创作,致使作品失去生命力。

4.课堂缺乏师生互动

在很多的美术教学中,师生间缺乏沟通互动,关于美术教学、学习的交流很少,教师就难以理解孩子的性格、思想,这样就无法对他们的美术创作进行个性培养。

三、个性培养的措施

1.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当营造各种有利于学习美术的氛围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将历史、政治等知识和美术联系起来,使孩子在丰富的知识背景中体会美术的内涵,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引导小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探索。比如,在教学《火红的向日葵》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孩子们介绍向日葵的外表外,还可让他们联系科学知识,思考为什么它一直面向太阳,以引导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教师也可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绘画。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因为孩子往往不受经验的束缚。所以,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个性培养,教师应当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支持孩子一些新奇的想法,并且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并依据自身的想法进行美术创作。例如在教学《影子的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去了解身边不同事物包括花草树木、人物、动物、交通工具、玩具等的影子,然后引导孩子描绘自己观察到的影子,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个性化的作品,比如有的学生给影子添加了色彩,认为影子的颜色随着心情变化而变化……

3.引导小学生培养个性化的审美

美术作品鉴赏涉及质感、色彩、线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再体验其中的境界美和内涵美。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小学生很难对美术作品有全面的审美。因此,需要引导他们去发现,不断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和感知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维比较固定,缺乏差异性、个性,导致审美观也逐渐趋同。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个性化的审美,因为对于同样的美术作品,每个孩子其实都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身的想法,同时及时反馈,培养孩子的个性。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个性

篇4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G623.75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视觉艺术,是静态的再现艺术。它的美是通过线条、色彩、构图,在二度空间范围内以动人的造型,来再现现实,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而儿童绘画则是人类幼稚阶段的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孩子纯真思想感情的倾诉,也是人潜意识的一种外溢。小学美术课的内容包括绘画、手工制作、剪贴画、记忆画、想象画、美术欣赏等几个部分。为了顺应儿童爱美的天性,培养学生欣赏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儿童审美的能力,促使其有美化环境、美化生活的智能,发展儿童关于美的发现能力和创造,指导儿童对于我国固有艺术的认识和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想方设法给学生插上想象翅膀

黑格尔曾说过:“想象是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艺术领域。” 而在美术教育中, 想象力的培养、 开拓和应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师在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油彩画的时候,我在教室里播放热情欢快的民族音乐 《金蛇狂舞》、 深沉悲壮的交响乐 《命运》、 节奏强烈的《爵士乐》等,要求学生闭上眼睛, 用心欣赏, 展开想象的翅膀。随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然后每组派代表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点评, 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同时,我利用学生的点评, 把这些音乐跟绘画进行相关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 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 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 各具特色的画面。

美术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的教育,将美术视为一种认知活动。重视在经验的层次中,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的能力,并依次对现象世界进行分类,从而上升到一般化的概括。同时,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助益一般智力发展。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以临摹为主。老师依据教材或自己的认识在黑板上或纸上画好范图,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想象的发展。由于孩子年龄小,认知有局限,往往图画的局部与整体两方面难以一一顾及,即便是竭尽全力也往往是事倍功半,难尽如人意。所以,我在讲解形体结构、色彩、物体的大小和构图等知识的时候,不把基础知识当成“紧箍咒”,而是采用引导启发的现代化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把隐藏的潜能发挥出来。在记忆画、想象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性思维,对那些稚拙、纯朴、生动的儿童画,不要认为技法表现不好而修改或否定,让孩子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儿童画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表达了自己纯真的感受都是真实的,就是好作品,鼓励学生勇于想象,善于想象,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寻找更生动有趣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使绘画变得更有趣,内容更丰富,作品更充满活力。

二、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其小作品美化生活

美术在特质上是一种动手的实际操作活动,必须培养学生一定的描摹和制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广泛的职业需要。美术的生命在于创造,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和发散的思维。美术具有超时空的重组性表现特色,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容易突破人的思维定势和对事物习以为常的观念,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因此,在手工制作、剪贴画的教学中,我重视了训练学生的能力,通过工艺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美化生活和手工制作的能力。书本世界是现象的世界,而手工制作则让抽象世界的美变得更具体、更现实。我让学生在立体构成、纸版、正面多面体造型、线材构成、面材构成、块材构成等训练中,既了解了立体构成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各种造型的构成方法,又提高了对各种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了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们用满腔热情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中、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中、鲜活有趣的奇妙想象中,亲手打造出各种作品,装点、美化生活,从中获得创造并取得成功的乐趣。

三、恰到好处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孩子的创造成果,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过去,当学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时,教师一般都是拿着学生的作品点评,让学生欣赏,如果这时能用上投影仪展示作品,对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激励。当孩子创作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出现在屏幕上时,孩子们都欢呼雀跃,兴奋不己。这时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课堂气氛也达到,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较为持久的创作欲望。利用幻灯和投影这两种教学手段就能够改变传统美术课的生硬枯燥。鲜亮的色彩、生动的画面就能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玩中学、W中玩,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我们把知识和美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间。比如画小鸟可先将小鸟画好,然后按需要把它裁剪为头部、身体、尾巴、翅膀四张,再以一张小鸟的完整图像为低,示范时在投影仪上拼保小鸟的整体图像,还可做成可抽动的灯片,在教学中随意变换头部、身体、尾巴、翅膀的位置,拼出形态各异的小鸟,从而展示出生动鲜活的画面,有助于培养儿童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深思熟虑巧设教学情境,感化学生学习情感

小学美术教学可分为四个部分:视觉感受、审美心理变化、意象感受和心理共鸣。 即在美术欣赏或创作中先产生视觉,再有了意象和心理的感受,最后产生情绪心理的共鸣。产生审美上变化和共鸣的外在因素就是这里所说的情境,要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内化学生情感就必须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融入到教学氛围中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画时,教师可以在教室悬挂一些有代表性的古、现代的中国画,让学生置身在中国画中,引起学生的欣赏和学习欲望。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教师还可播放一些优美的古典音乐,结合与之有关的古诗词对学生讲解这些画的背景、绘画者经历等,达到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这样,既渲染了学习氛围,又帮助学习欣赏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墨分五色的艺术特色,以此来能更好地内化小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接受能力;学习习惯;主动性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57-01卡尔威特曾经说过:孩子能在绘画中学到精益求精的好品质,也在绘画中耐心和自信。由此可见,幼儿美术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其优良的品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接触美术、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教师引导的好坏对学生美术观的形成、美术能力的提升和美术水准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考量学生的智力因素外,对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也是构建高效优质小学美术课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优化课堂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玩是儿童的天性。而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其具有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理解能力低、接受速度慢等特点。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情感、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代表性强、层次鲜明的教学内容,来增强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灵活性和生动性。从而在科学、合理、有效的美术指引下,逐步培养小学生"爱美术、学美术"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例如:在学习色彩基础知识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多看一些色彩构成简单、层次简单明了、表达主题单一的图片、动画和实物,从而在引导学生区分颜色、认清色彩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色彩感、层次性和审美水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临摹卡通形象、画出简单的图案、为图形涂色等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美术创造能力和美术空间想象能力。这种层次鲜明、富有梯度性的美术课堂,不仅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小学生进行美术创造、拓展美术想象力构建了良好的学习空间。

2.加强思想教育比重,以德育人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孩子的智能发展有其关键期,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科学、系统的教育是培养超级智力结构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小学生的美术教育进行科学、规范、有序的指导,同时也应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上课态度不认真等行为,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比重,从而在逐步培养小学生必备的美术素养的同时,促进其意志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听音乐、看课件、做游戏、编故事、版画展等形式来丰富小学生的美术课堂生活。如:在学习有关祖国风光的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去桂林、泰山、北京等地旅游的所见所闻,并提倡学生大胆的用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绘画来表达出来。最后以绘画展出的形式将学生的作品在班级上展出,并评出一二三等奖。这种思想教育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能提高小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水平,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美术思索的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生从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从再现想象过渡到创作想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德育与美术素养的同步提升的最终教学目的。

3.丰富实践活动,综合素养协调发展

塞尚曾经说过: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达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受和知觉到的具体化。由此可见,增加课堂美术实践活动的比重,是促进学生动笔、动脑、动手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动手制作卡片、制作橡皮泥卡通形象、班级涂鸦墙制作等方式,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所学通过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小学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美术知识的讲解、美术图片的欣赏上,更应让小学生在参与美术欣赏、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美术实践水平。例如:在学习运用形状和色彩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自己选取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图片、形状和事物等进行临摹、添画、记忆画、想象画练习等,这种有步骤、分环节的小学美术创作不仅能有效提升小学美术课堂的活跃性、灵活性和生动性,同时也为小学生"画喜爱的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可以带来小学生到植物园、野外、动物园进行写生活动,让小学生在观察实物、感受美的过程中,激发自身的创作热情,从而画出具有生活气息、生动灵活、色彩艳丽的美术作品。

4.多鼓励、勤激励,树立学习自信心

罗伯特特拉弗斯曾经说过:教学是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是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于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语言鼓励、亲切交谈、眼神激励等方式来鼓励小学生多发言、多创造,从而在帮助小学生消除美术课堂畏惧心理的同时,帮助小学生树立美术学习自信心和自豪感。

鼓励的语言、亲切的举止是帮助小学生打消美术学习畏惧心理,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其智力发育、开发和提升。例如:在学习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时,教师可以运用图片、视频、影像等资料为学生播放优秀作品创作、制作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美术知识。如在学习《漂亮的拉花》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笔描绘出自己喜欢的拉花形状,并按照书上的制作方式进行制作,而后通过小组赛的形式,评出一二三等奖。而后对小学生的色彩运用、制作精细度做出一一点评。在评价中应本着"多鼓励、勤奖励"的原则,鼓励小学生多动笔、勤动脑。从而让小学生在教师的鼓舞中,树立自身的美术优越感和自豪感,进而为其"乐在其中"自觉进行美术创作营造良好的美术氛围。

篇6

1.从美术教育理念上看,很多院校搞不清自己培养的学生到底是未来的画家还是教师,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偏重美术的纯技能性训练,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画家为目的,重视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纯艺术的环境下也就只能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其他方面无法涉足。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师范性不突出,教学模式更是单一。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内容不仅具备纯技能性,还要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因为,“内容的综合性更能明显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展示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然而,现在很多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只是偏重素描、色彩和其他纯美术技能的训练,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不注意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种实用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职业的需求。

3.从师资力量配置上来看,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是非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学习的是纯艺术性的绘画技巧,没有进行过美术教育技能的训练,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偏重美术技巧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不管现实怎样,美术教育专业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师这个讲台,成为传播我们本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品位的人。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美术教育专业办学偏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为培养新时期人才而努力。

二、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回归美术教育本原

美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拥有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及艺术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他们要具备这样的素养:一是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切造型专业的基础。二是要拥有好奇心。作为未来的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三是要善于表达。作为教师要能够把知识传播给学生,甚至要身体力行。要想把普通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成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学校要确定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改变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向美术专业靠拢的传统观念,摒弃过去那种重视眼前价值轻视长远价值、重视显化价值轻视潜在价值、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的陋习,发挥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与长项,为社会的长远价值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素养的培养,激发教师的潜力。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一代之间的桥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显示器,它肩负着教育兴衰的历史使命。“教师”一词最初是专指年老资深的学者的,后来才把教育学生的人称为“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先是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深入细致乃至广泛的研究后再把它传播出去的人。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几个方面:必须有宽泛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课堂管理手段,有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完成的质量,因此,它不可小觑。同时,美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品德,这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局面一直存在,美术教师对自己是专业画家还是教师的身份认识非常模糊,所以很多教师虽然专业技巧纯熟,但是重专业创作而轻视教学研究,在课堂上无法向学生传递美术教育的知识,这既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训练,激发教师的潜力是势在必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用在教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

三、基于师范性质的课程体系创新

从广义上讲,教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计划内、外的一切活动范围和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分工的结构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呈现,而且是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完整的系统体系,更要有时代感,“因为时代性是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好的课程体系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掌握获取重要知识的方法。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美,正直)而爱之、乐之,坚持的精神与习惯。通过这种训练,大学生才有可能称之为现代知识人”。美术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这个中心点展开教育活动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也受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育类课程在其中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经常出现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美术专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毫无差别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即前两年学基础课、两年后开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理论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而美术专业课的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等,大三开始分油画、国画、工艺设计等等。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在大学四年里占了太多的比例,美术教育的理论课与教法培训课程比例失衡,其他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更是微乎其微,这完全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的重现,远离了国家所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以综合素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安排。在这种理念下,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只能是学技能再学技能,造成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上要与专业美术院校学生一争高低的局面,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追求。我们认为,基于师范性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师范教育性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大一大二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的模式。缩小基础课即素描、色彩的比例,这些课程学生们在高考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其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进大学后再原封不动地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二是加大美术教育性质的课程比例。这些课程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法组成的,过去这类课程往往是作为大课来教学的,主讲老师一般由公共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熟悉整体的教育学知识却并不熟悉美术教育的特点,因此,只能用书本上的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缺乏时代感与专业性,更没有针对性,完全脱离了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意义,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改变传统,就要打破过去美术专业课程与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互不相干的局面,整合两大类课程体系,让具有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给学生上美术教育学的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的方式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做未来教师的意识

一是丢掉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增加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有关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加大综合技能的培训,如画、折、叠、塑等课程安排,增加讲授、演示、练习、谈话等教法职业能力的练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界备战状态,为今后走向社会培养自信心与竞争力。二是设立“创作”课程。把“毕业创作”改为一门连续的“创作”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然后找到表达的方式。改变以往创作课程在大四阶段完成的传统,从大一开始随着基础课的进程而逐渐跟进。同时,在这门课程里还要增加欣赏课、构图课、符号学、色彩学等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整体思考与观察的能力。另外,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创作种类的权利,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是他们四年学习的积累与呈现,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油画、国画等基础类课程作品展,失去了创作的性质与意味。

(三)完善学分制建设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的限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方式,但是现行的学分制其实是学年学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学分指标,如果学生要修完学分必须得读满四年的书。学年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所受训练的质量的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点也是这个———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才的能力。而完善学分制建设,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弹性学时制和自由选课制。所谓弹性学时制,就是以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为参考,但又不完全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提前毕业。所谓自由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甚至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

(四)积极推进校际间资源共享

篇7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如我在上《魔幻的颜色》一课时,让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会成为什么色,“红色+蓝色”会成为什么色,“蓝色+黄色”会成为什么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教学是教和学的活动的统一体。教学方法既包含教师的教法,又包含学生的学法。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实现从教到学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应有系统地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愿望也有能力参与学习,进行创造。因此,应加强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观察能力的培养,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角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学生在绘画中观察比较自然和具体对象后,思维就有素材,接着以自身体验进行绘画就水到渠成。如《校园里的花》一课,先让学生看看校园里各式各样的花,再看看画家笔下的花,最后看看以前小朋友画的作品。进行比较,感知画面的处理、提炼,创作作品。

2.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想象是创作的源泉” 世界上许多创造发明都是从想象开始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可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来拓展想象空间,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间创设一种“ 不协调” ,使学生在探索的乐趣中寻求知识,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合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要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教师可有意识的讲述关于大人国与小人国的童话故事,把学生的思维越迁越宽,让他们仿佛进入了想象中的大人国与小人国的共同游戏,学生进入情境后,就会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期望中进行。如《灵巧的手》一课,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将各种材料运用剪、折、贴、卷、插等制作方法加工成各种画面,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三、注意渗透德育

篇8

1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逐渐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学科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鉴赏能力。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教师负责讲解知识,然后在黑板上绘画,学生在听完相关知识后,会按照教师的绘画流程,进行临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以临摹水平为标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陷入被动学习的环境中,有很多学生原本对绘画的兴趣很浓,都习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画画,但是教师对其的评价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课程失去兴趣。实际上,在小学阶段开设美术课程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独立创新、自我发掘,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但是当前的美术教师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太多的机会,部分教师也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仍然在实行传统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因此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能动性。

2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增强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

2.1 在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课堂氛围

每一部画作,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鉴赏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在小学美术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某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展开讨论,或者抽取一个话题来讨论。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理由。学生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强对美术的理解,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的途径之一。同时,教师观看学生讨论时,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对美的鉴赏与理解等。这对于后续的课程安排、课堂设计都会起到一定指导的作用。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形成一个轻松、预约的课堂环境,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一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因材施教,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受到教师的鼓舞,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因材施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激发出创作的灵感。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自己比较擅长的中国画,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常见风景进行创作,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绘画来表达记忆中的一幅风景图,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实际上,同一个命题下,许多学生表达的思想并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对学生作品的观察来挖掘其具备的潜力。比如,有些学生能够良好地运用色彩,使各种色彩可以协调的搭配,也有些学生善于组织构图,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个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推动其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只有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深化。

2.3 精选图片,让学生去品味

如果一堂美术欣赏课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那将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所以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课上要适时留出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做课堂真正的主人。美术课程是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达到视觉上的美感,并对美术作品的真假、创作年代、艺术质量的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在美术课上,教师对美术作品图片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美术作品图片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雕塑的图片,这一组图片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雕塑,其中包括市中心步行街的雕塑,还有购物公园内的景观雕塑,以及学校内的雕塑等,所以在看见图片时,学生会产生一种熟悉感与亲切感,这会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4 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美术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课堂之上只有让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够使其有所领悟,否则一切都只是浮于表面。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可以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基本的操作,而后让学生自行发挥想象随意操作,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此保证教学有效性。比如教师在讲解“闪光的烟花”一课时,应该首先讲解绘画烟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巧,并且要求学生预先准备好各项工具,比如画笔、涂料等。而后鼓励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各种烟花,或者是自己想象中的烟花,不拘一格这就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信任,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大程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对一些经典的、著名的有关烟花的画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为学生日后学习创作指明方向最后学生相互点评,教师点评,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以此让学生真正的对美术产生兴趣。

篇9

关键词 小学 美术教学 作用

美术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美术教学是进行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新课标规定:老师要“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落实好美育是贯彻新课标精神,完成美术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

1.启发小学生感受美。感受美是指人们凭借感受器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感受美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欣赏美、创造美的前提。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应启发小学生感受美,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小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小学生获得对审美对象的感受。

2,引导小学生欣赏美。欣赏美是指人们对美好事物审美趣味的领略活动,是人们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引感、想象、理解、对审美对象进行分析评价,使人们明确该审美对象“为什么美…美在什么地方”,并受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情感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美,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认真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提问方法,引导小学生欣赏美,从而实现小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

3,激励小学生创造美。创造美是指人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运用某种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创造出美的事物。创造美是审美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在美术教学中激励小学生创造美,要注意向小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造型技能,要注意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习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突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促进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小学生能大胆地进行艺术的创造。

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进行美育,要贯穿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感受美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欣赏美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创造美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这三点相互依赖,层层深入。抓好这三点,就基本完成了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任务。

此外,还要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美育。在绘画教学中就要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教材。教学过程中带领小学生到郊外写生,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绚丽优美的风光,或鼓励小学生到生活中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小学生对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感受和认识能力,使小学生热爱生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小学生追求美、高尚、健康等能力,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从而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改造丑恶东西。我们要充分运用美术的特点把美术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接受美的教育,把学生引向健康成长道路。

二、美术教学是发展能力的重要推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活动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自主地发展。美术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分工明确。学习美术教学可以使右半脑得到锻炼,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小学生对其他各学科的学习。

小学生进行绘画练习,首先要观察对象。观察是小学生认识对象和描绘对象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观察和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地表现对象。所以,老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借以培养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一个受到良好美术教育的小学生,观察事物时就比较敏锐。观察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观察能力对于从事各项工作的研究都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所有的创造性活动中,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是极其重要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出头脑中的形象,进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思维是小学生智力活动的核心部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美术教学要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运用形象思维进行美术再加工、再创作。所以美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要重视美术教学对小学生能力发展的功能。

三、美术教学是培养美术技能的切实手段

篇10

当今少儿美术教学出现了几种怪现象:教学生画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教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师越来越少;画画获奖的儿童越来越多,真正懂美术、会美术的儿童越来越少;各级各类的少儿书画大奖赛越来越多,真正检阅美术教学成果的美术展览越来越少。

这些现象的出现无疑给少儿美术教学带来冲击和影响,使少儿美术教学偏离正确方向。少儿美术教学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由于当今少儿美术教育忽视美术基础知识教学,教师为参赛而教画,学生为参赛而画画,致使小学的美术课与中学的美术课严重脱节。中学的美术教学与高等美术教育也出现断层。这一系列的连锁反映给整个美术教学造成混乱。

造成这种混乱的原因主要有两大因素。

其一,市场经济冲击少儿美术教学。近年来,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书画展览、少儿书画大奖赛、少儿书画评定会等泛滥成灾。据了解,一个学校每年都收到各地各级邀请参赛的通知十多封。什么国际级的、国家级的、省、市、县的。参加比赛要求每幅儿童作品缴十元、二十元不等的参赛费。据说有的大奖赛一次盈利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这些大奖赛不视作品质量高低,只要交钱基本上都能获奖。一个孩子把太阳画成绿色,主办者说好!有创意,于是就给个一等奖。此外,大赛的主办者还以各种手段诱惑参赛者和组织者。如给组织者回扣、邀请免费观光旅游,发组织奖、集体奖、辅导奖、园丁奖等等。

大赛的组织者利用人们的心理牟取暴利。1.由于美术教学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很多不懂业务的领导把儿童画作品获奖的档次和数量视为教学成果,在工作上大加支持。2.教师评职称、晋级急需证书,所以美术辅导教师是很热衷组织学生参赛的。3.儿童好胜心、虚荣心强。这类活动只要教师号召,儿童都积极响应。4.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孩子有特殊爱好,并能获得奖励、当然乐意慷慨解囊。大赛的主办者钻国家对艺术门类管理不完善的空子,乱收费,乱评奖,乱命名。打着弘扬少儿文化艺术的招牌,以盈利为目的的少儿艺术大赛,降低了艺术的品味,还大大地冲击了少儿美术基础知识教学。

二、个人名利思想严重,影响少儿美术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美术基础课教学见效慢挨累不得好,不如搞儿童画“见效快”,于是学校的美术课、学后班、校外的美术班全教学生画儿童画。哪儿有少儿大赛往哪送作品,得了证书学生高兴,家长满意,领导表扬,自己还能得到实惠,可谓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利用教学为自己服务,很多美术辅导教师这几年就是靠儿童画起了家。

以上问题不难见出,主办少儿书画大赛的发了财,教儿童画的教师得到了实惠,受害的是少年儿童——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真正的美术知识没学到,由于赛事多、压力大,文化课学习还受到了影响。

学校历来是传授知识的圣地,每门学科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美术教学更不例外,它不应该受到经济因素的冲击与干扰,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会使整个美术事业走向衰退,会成为提高我们整个民族文化艺术修养的一大障碍。

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画简笔画、儿童画、或是为参赛而画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学,势必要把少儿的美术学习引到死胡同。那些只顾个人名利的做法,那些不正确的教学内容会误人子弟,那些不正规的教学会给少儿以后真正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带来不良影响。

如何使少儿美术教学沿着正确轨道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建立健全少儿美术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体系。

2.禁止使用非科学,不系统的教材,特别是简笔画、儿童画、儿童国画等内容。

3.要按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讲课,特别是素描写生、色彩写生、色彩原理、物体比例、结构、透视等美术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掌握。

4.要理清小学美术教学与中学、大专美术教学的关系。不能只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