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

篇1

1.家校合作是什么

(1)问题的提出。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教育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学校教育又牵扯到千家万户,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合作也成了教育的重点。传统的观念总是认为教育的责任在学校,把所有的教育问题都推给学校,其实,家庭同样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校合作在今天的学校教育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2)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互相协调的一种教育方面的互动合作。

2.农村小学的家校合作现状

教育界的问题很多,很复杂,农村小学的问题也很多,然而农村小学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对于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合作的意愿和倾向,根据一些研究调查表明有70%的家长认为自己提出的建议可以被老师和学校接受,一些家长也经常打电话向学校的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和一些其他的在校表现,学校及教师也时常和家长进行沟通。

(2)家校合作追求形式,缺少实质性的交流。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的时候可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为了完成这些活动教师的心思可能都在怎么举行活动、怎么能让活动更丰富多彩上,对真正有效的交流上可能就会不到位。其实,有些复杂的活动只会让家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实质,而违背了从活动中进行家校合作的本意。

(3)家庭教育在观念和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孩子一旦出现了什么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学校教育有问题,把责任都推给了学校,而不作自我反省。

二、家校合作的影响因素

(1)家庭方面。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个人素质也不尽相同,对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家校合作沟通交流的时候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2)家长的教育观念农村的家长素质水平相对不是很高,教育观念也很传统,传统的认为,家长总是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才可以。孩子做错事经常会受到父母的严厉斥责或打骂,甚至有些家长的做法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孩子的想法总是被压抑,也不敢和父母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代沟又进一步拉大,在学校里就算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也不愿向父母提。

(3)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严重的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教师如果有足够的热情和积极性去进行家校合作,家长方面但凡有些想要了解孩子情况的意愿,这家校合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合作是双方的,需要双方都积极主动才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学校方面,一些教师对家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就这样教师不说,家长不问,家校合作也不进行,双方合作意识不强。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做法,毕竟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目的还是一致,都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然而,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知道该如何和教师进行交流。

三、关于家校合作的对策

(1)对于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规范家长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家长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的情况由教师向家长进行传达,使家长随时随地全面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目前笔者经调查发现家长往往流于形式,成为学校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成绩和老师向家长告状的代名词,把学生至于被动地位,使学生对家长会产生恐惧和排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阻碍了家校之间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对家长进行全新的定位,改变引导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平等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不以成绩论能力,多方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教师共同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2)学生家长需进行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修养。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知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避免与教育规律发生相冲突的事件而阻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校教师按照教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家长对此应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推动力,同时让家庭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

篇2

关键词 留守儿童 问题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059-02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我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特别是试点学校的“留守儿童”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必将赋予改革以新的艰巨的历史使命。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我校而言,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校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也逐年增多,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但与此同时,也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其次,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不知节省,每天只喜欢看电视、打游戏、无节制地玩耍等,直接影响其他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极易出现偏差,在去年我所教的班级里就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均外出打工,他被留在家里由祖父代为照顾,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乏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使这个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出现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特征,而且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极差,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不专心,爱打架,撒谎,老师多次教育也是屡教不改,产生了叛逆情绪,而由于照顾他生活的爷爷没有文化,教育起来也感觉到力不从心。诸如这样,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义务全部推向了学校,给学校的管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障碍,使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出现了断层,增加了学校的压力,这一社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探究留守儿童常见的行为偏差,分析其成因,加以预防和化解辅导,力求主动权,把心理困惑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对策及建议

1.关注留守儿童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合作。首先最为迫切的就是改变家长及其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展家校合作课题实践、建立留守儿童基地、进行广泛的家访、编订家长教育读本、开展家校联谊等方式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合力。其次,在学校层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给流动人口子女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比如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档案,同时学校可以尝试学校教育家庭化,这又可以从两个方面做起:第一,搞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第二,建立教师“代管家长制”。再次,就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第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设立一个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项目基金。第二,加快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小城镇的投资办厂环境。使农民工有就近就业的可能性。最后就是加大社会支持力度,比如通过各大媒体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报道增加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弱势群体的了解和关注。社会还可以通过支持一些民间组织的建立,来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如“麦田计划”“春蚕计划”“希望工程”北师大的“农民之子”、联合国儿基会的“西发”项目等都是很好的民间行动,体现了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公民社会的价值。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社会服务功能与附近农村学校之间的联系,开展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村官活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工程、欠发达地区扶助工程等,都体现了高校应有的社会责任。

2.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

篇3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奇台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80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自愿组织的进行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形式。目前合作社已经在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建立,合作社市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实现农村强、富、美的致富之路。

1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目前新疆奇台县合作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农业类的有奇台县粮都专业合作社、奇台县农鑫源节水用水专业合作社等9家;畜牧类的有奇台县半截沟镇兴牧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奇台县吉布库达坂河牧业村海纳尔草畜联营合作社等5家;农机类的有奇台县西地镇振兴农机专业合作社1家;林业类的有奇台县西域盛世林果专业合作社1家;其他类2家。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2.1 主要问题

2.1.1 合作规模小

目前,奇台县的17家合作社,但是整体来看合作规模很小,都是由几户组成,有的甚至就十几个人。

2.1.2 合作意识差

奇台县合作社的农民合作经营意识很薄弱,根深蒂固的小民意识十分强,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是一个合作社的农户往往也很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为合作社考虑的较少。

2.1.3 合作社自治水平低

奇台县的诸多合作社虽然成立了合作理事会,但是还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有些已经运营的合作社,在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理事会的分量低,出现问题往往会共同议事,争议严重,最后确定不出最佳的解决方法。而且制度不完善,合作社员工不收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十分涣散。

2.2 限制因素

2.2.1 合作社服务领域窄

目前奇台县的大部分合作社是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合作社,还有一些节水用水专业合作社,但是这些合作社所经营的产品都是初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小,而且还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多数的初级产品以该地区常见的产品为主,新品种引入的较少,在该地区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服务的群体较小,领域较窄。

2.2.2 合作社缺乏管理人才

合作社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大多数的合作社都是由当地的农户联合组成的,而这些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不懂市场、生产技术和管理,因此合作社会出现管理混乱,技术缺乏创新等问题;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了解一些管理的知识,但是整体水平较低,还没有足够的能力管理合作社,因此引进人才十分必要。

2.2.3 受政府管理方式影响

在政府管理方面,政府往往只重视规模大的,能够带来较大效益的合作社,在政府的助推下,这些合作社往往会做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而规模较小的合作社,政府重视程度低,扶持力度小,如果资金不够运转的话,这些合作社往往就走向解散,但是奇台县的合作社的总体规模都较小,因此政府的帮扶力度较小,合作社之间发展不平衡。

3 农民合作社发展对策

3.1 发挥社员在合作社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提高合作社社员的自身素质,目前农广校开展的新型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新兴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为合作社社员提高自身素质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培训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此外,还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自己的素质。其次,注重农户参与的意识,除了理事会成员参与以外,要组织农户参与,但是以学习的方式不断提升农户的议事能力,转变遇事以吵为解决方式的传统参与模式。最后,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大学生村官,支农的大学生参与到合作社中。

3.2 拓宽涉及的服务领域

逐渐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将农产品以半成品进入市场,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实现合作社的利润增值;此外,合作社的发展应该面向其他地区,不要仅局限在本地区,要开展运输功能。要将合作社发展成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和运输等多途径的发展方式。

3.3 转变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角色

政府应该重视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帮扶功能,下大力气推动合作社的发展,转变扶持的合作社对象,不仅要考虑合作社的规模,还要重视合作社的发展潜质。注重合作社功能的建设,在政策、项目、资金上予以帮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村职教 公益性 教学实践 对策

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实施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途径试点项目(以下简称试点项目),项目明确要求我校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这是我省贯彻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截止2012年12月,我校在全市农村基层设立了九个教学点,招收学员530人,开设有农业机械化使用与维护、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园林技术等专业。但试点项目在农村实践毕竟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问题需认真分析,找准原因,采取对策妥善解决,真正探索出农村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的有效途径,实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教学公平,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目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难以寻找合适的教学点,实质性“送教下乡”难以深入推进。试点项目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首要条件是必须在农村基层设立好教学点,为学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但在我市难以找到良好的合作教学点,致使教学实施困难重重。即使能落实合作教学点,学校与其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协作,难以推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有些教学点有教学场所,但无桌椅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给教师教学实施带来困难;有些村教学点教学基础设施较好,但又缺少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实践教学难开展。由此,导致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周期不同步,教学实施困难。目前,我校建立的教学点,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实施十分困难,如:农村农忙季节,农民忙于生产,不能按教学计划安排参加学习;寒假期间,农民农闲,暑期又逢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农民急需教师下基层上课和指导生产,而教师放假,既给教学安排带来了困难,又增加了教学成本。

3.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教学效果难以突显。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农民方便、快捷地获取学习资料、交流信息,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利用学校网络平台,构建在线辅导、网上模拟练习、网络答疑、学习资料下载等网络教学新模式,但有些农民家里不是没有网络,就是没有网络设备;有些农民家里虽然具备上网条件,但不能熟练地操作网络平台。因此,对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均受到一定的制约。

4.教材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基础公共类课程教材,学校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专业技术教材,虽然我校坚持沿用国家规划教材或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科技实用教材,但是在实践生产中,教材有些内容理论较深,农民不易读懂,且操作性不具体,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农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教材中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5.师资队伍成为深入推进试点项目的瓶颈制约。广袤农村,涉农专业多,且专业课程、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种类繁多,并不是现有的教师都能胜任教学需要,尤其是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生产经验还不足,不能更好地指导农民发展产业,学好农村实用技术,满足农民的迫切需要。

6.工学矛盾十分突出,农民学习时间难以保障。学校注重的是教育,希望各教学点学员学到知识和技能,而农民讲求的是眼前利益现实性。除了干好自己家中的农活之外,还要寻找打零工赚钱的机会,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对老师所教的知识进行消化,甚至发给他们的教材基本上都没翻一下,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在实际生产中碰到的困难也无法与理论学习联系起来思考,以致于少数学员认为学校教师所教的知识对生产起不到帮助作用,学与不学都一样,对学校的教育功能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影响到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试点项目在农村推行,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新举措,然而,试点项目教学在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农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属性,是试点项目教学实施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农民则以当前利益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利益。虽然农民自觉自愿参加试点项目学习,但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学校是能快速、高效地为其创造价值,否则他们就不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结果就造成试点项目“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导致试点项目教学工作难以持久开展。

2.农村工作量重,劳动强度大,农民为了生计,也是影响试点项目有效实施的原因。农民为了生计,在干好家庭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外出务工,特别是贫困的家庭,为了多挣些钱,减轻家庭负担,甘愿承受高强度、超工作量的劳动,很难有精力顾及到学习。

3.专业不是非常贴近生产实际,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矛盾较为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目前,学校虽然在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改革力度不够,还未真正形成“以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为出发点,以实用技术为主线”的教改新思路。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明显滞后,未能达到学校教学与农民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其结果就导致教学与生产脱节的现象。

4.工学交替时间安排、工学矛盾、学员管理等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各教学点根据学期初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情况,确定各教学点教学时间,但还要等联系教学点落实后,才能开展教学工作。“工”与“学”的矛盾究其原因,学员不像在学校,学习生活很有规律,为了生活,他们经常参加繁重体力劳动,回家只想休息,那有时间顾得上读书学习;再次,学员管理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农民自觉意识较差,自我约束管理能力较弱,同时,学校对新的管理措施和办法研究探讨不够。

三、对策

1.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是农村职业教育公益实现途径试点项目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能不能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把“送教下乡”长期做下去,最根本的保障是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府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试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推进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和参与试点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活动,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农业部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参与,把最新的实用农技、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并及时信息,牵线搭桥,促进学校与农村教学点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促进试点项目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提高广大青年农民综合素质,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2.深化教学改革,科学设置课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教学要想让农民学员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首先,学校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改革之前,必须认真做好调研与论证,改变原有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努力形成以地方产业为主导,以基地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学做“一体化”,尽量采用“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做一体,产练同步;积极开设现场教学,边讲解,边示范,使学员学习知识、专业技能尽量与农民产业紧密相连,重点对学员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其次,积极做好学校与教学点负责人、班主任与学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正确处理“工”与“学”关系,力求做到“工”与“学”的统筹兼顾。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践行,专业教师队伍的技能和素养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学校着力抓好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主要以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为引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面向全体教师培训,尤其是抓好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转型培训,使全体教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新的提升。其次是聘请农业行业的资深专家、农业部门的政府官员、农村“乡土人才”、农业院校的专家教授等担任“送教下乡”任课教师,切实补充校内教师不足,有效地推行试点项目教学工作有序推进。

4.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民参与试点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人才,当地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必须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村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民的参与,更不能缺少农业科技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来培养与提供。农民不但要抓当前生产和发展,而且更应该放眼未来,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当地产业趋势,积极参与学习,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

5.适应新形势,增添新举措,努力构建教学服务平台。首先利用学校网站建设试点项目网络学习平台,使有条件的农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其次,建立师生QQ群,给学员与教师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及时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次,加大教学投入,购买电教设备和实训设备,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没有条件的教学点,学校自带教学设备下基层,使所教的知识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让农民真正能够接受,达到学习有成就感,从而使农民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努力构建与校企合作、工学相协调的高等职业院校运行新机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

[2]王晓飞,孙志河,史帆.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送教下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2012(27).

[3]李胜利.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势在必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8).

[4]周基,皮修平,农村职教投入主体与投入方向分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篇5

关键词:农二代;家庭教育;家校合作;有效途径

1 引言

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即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是家庭与学校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参与,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当今教育的价值取向表明,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资源,教师也不再是教育学生唯一的权威。在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关心的问题,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大规模的持续流动,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二代应运而生。农二代有四种情形: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进城子女、流动子女。其教育问题有其特殊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诸多因素和障碍,农二代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学校教育也深受影响。本文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数县为研究样本,以农村留守子女为重点,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对中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调查,讨论了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关问题,以探讨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有效途径。

2 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家校合作具有相当长的历史,并积累了宝贵经验。美国早在1897年初就成立了历史久远且规模最大的“家长教师联合会”(PTA)。二战后,PTA被引入到日本的教育改革之中,该联合会致力于沟通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力量。英国家长担任“教学助手”,法国配备家校之间的“协调人”,欧洲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课题研究。1998年4月,欧洲七国(苏格兰、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开展了“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新加坡在“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三维教育网络的构建中,教育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我国港台地区也很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在我国,近二三十年中,家校合作在理论、实践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家校合作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更新家校合作的概念,补充家校合作的内容,探索家校合作的形式,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积极主动地争取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配合,将家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理论研究方面,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分析国内现状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概念、内涵、价值等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校合作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学术界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探索少,比较零散,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原则、分类、模式等方面的建构,对家校合作的特点、理论基础研究较少;对国外的理论引进、译介较多,本土化研究薄弱;研究的视角比较单一,对现存问题的分析比较笼统,没有将其置于不同的视角或背景下,重复性强;现有的研究主要以城市为主,对农村家校合作尤其对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研究少而且零散,对农村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策研究及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完善,有些研究是对城市家校合作的移植,缺乏针对性。

3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模式

3.1 家校合作的理论背景

目前,家校合作在各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备受关注,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框架,分析家庭-学校-社区关系,为家校合作的实践提供了全面、有力的理论依据。

3.1.1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J.S)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引入教育研究领域的,他指出,社会资本是内在于家庭和社区组织中的整套资源,它们有利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认知以及社会发展。这些社会资源因人而异,极其有利于儿童和青少年的人力资本的发展。就教育来说,科尔曼将社会资本分为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前者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关注、投入、教育期待、亲子问的互动,而家庭外社会资本是指父母在社区内的社会关系,包括社区邻里关系、与子女的教师联络、与子女的朋友和父母认识、师生关系等。在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的深入调查之后,科尔曼发现,在社会资本相对高的教会学校中,学生的辍学率相对于社会资本低的公立和私立学校来说明显的低,而学业成绩相对较高。这一现象说明通过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增加社会资本可以增强教育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对美国的家校合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促使家校合作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使学校开始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家长、社区等社会机构开始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中,充分利用家庭内社会资本和家庭外社会资本。

3.1.2 发展生态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容丰布任纳(Bronfenbrenner,U)的发展生态学理论(the ecology of humandevelopment)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与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交往和影响的结果;而人的生态环境,是由家庭、邻里、学校和社会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一系列不同层次和结构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个层次和结构不同的系统,因其与个体之相互关系的独特性,而对人的发展产生特殊的影响。生态学的理论注重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之间对人的教育的交互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各机构影响力的积累与协作,忽略了三者整体力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3.1.3 重叠影响阀理论

重叠影响阀理论是由美国学者爱普斯坦(Epstein.J.L)等人基于生态学的解释框架和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爱普斯坦提出的重叠影响阀理论将学生置于家庭、学校和社区关系模式的中心,认为,孩子们成长所依托的家庭、学校与社区都抱有相同的目标,承担着共同的任务,它们之间经常进行高质量的沟通和互动。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各种机构中感受到关怀,从各种人那里接受到相同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概念。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个背景实际上对孩子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重叠的影响。重叠影响阀是对生态学理论的补充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在对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影响力会不断的积累,将儿童置身于一个关怀性社区之中,改变了家庭与学校的影响力是依序的认识趋向,增强了家庭、社区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更好的促进了三者之间的联系。

3.1.4 权变管理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的各个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问的相互联系,以及组织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教育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与社会的其他系统之间具有高度的渗透性。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类型一体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三者之间应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共同促进教育和儿童的全面发展。对于家校合作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多变和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学校教育不可能仅凭自己单方面的力量来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家庭、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学校要努力摆脱过去和家庭、社会在儿童教育方面相脱节的错误做法,注重三者的相互沟通和联系。这就要求学校要从封闭转向开放,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政策,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鼓励、吸引家庭和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

3.1.5 协同学理论

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成为协同系统。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过程之中,需要其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家校合作正是教育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效应的表现。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黄河清所著《家校合作导论》列举了“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变理论”、“利益群体理论”、“包容理论”、“共同责任理论”等理论依据,用于分析家校合作。

3.2 家校合作的实践模式

国内外学者对家校合作的模式有许多阐述。在国外,具有代表性且被广泛认可的理论是戈登的三种模式说,即家庭影响模式、学校影响模式、社区影响模式。

爱普斯坦(1990)指出,全面的家长参与应包含六种类型:亲职教育、家长协助子女学习、家庭与学校沟通、家长义务工作、家长参与校政、学校与社区建立协作关系。这一模式在国外具有广泛影响。

美国学者斯维普(Swap,1987)受家校分离式影响理论、嵌入式影响理论和重叠式影响理论的影响,探讨了学校用来抵制或者鼓励有效的家校合作的四种实践模式:保护性模式、家校单向传播模式、课程充实模式和合作模式。

美国学者穆勒(Muller,1988)运用美国国家教育长期研究的数据,将家校合作的模式归结为“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主要模式。

国外学者设计的家校合作的方案中,运用了许多不同的策略。这些家校合作策略中,直接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称之为直接策略:与教学和学习活动并不直接有关,但是支援教学活动的,称之为中介策略。与教学活动无关的教育活动称之为边缘策略。

在国内,有以地区为主本的合作模式,多元参与教育合作模式等,使用最多的家校合作模式理论是“以校为本”和“以家为本”两种模式。我国学者马忠虎编著的《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一书中,对有亲模式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国内学者在实践层面提出了一些操作步骤。主要有:王维荣在其“我国家校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四个步骤:谭虎等在“努力构建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中提出了家校合作的五个步骤:杨天平在“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六项标准”中提出了五个步骤:香港大学学者何瑞珠(Esther,Hosichu)根据香港地区家长参与的重心,将家长参与活动分为家庭为本、学校为本和社区为本三大范畴。在《家庭学校与社区合作:从理论到实践》一书中综合爱普斯坦及韦氏(Weiss)的模式,提出家校合作的六个步骤。对各种模式加以综合,归纳出家校合作的内容、操作路径分别图1、图2。

4 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分析

4.1 现状分析

为了解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从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内容和形式、合作的效果三个维度,自行设计编制了家校合作现状调查问卷。通过实地考察学校、个别访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等形式,以甘肃三市五县农村学校为样本,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为重点,对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展开调研,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757份,其中教师问卷252份,家长问卷505份。

4.1.1 对教育责任的理解:学校为主家庭为辅

教师和家长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责任的分担,应该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频度分布为:学校为主家庭为辅>家校均担>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4.1.2 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有必要,可行

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教育持支持态度,认同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家长的支持态度,为家校合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3 合作方式:家长会为主

合作方式以家长会和电话联系为主,合作渠道比较单一,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名存实亡,徒有虚名,家长开放日、亲子互动等方式应用少,家访渐受冷遇,家校结合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制约了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

4.1.4 合作时机的选择:非常规事务为主

家校合作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和思想出现异常时,以解决问题为主,没有形成常态性工作,缺乏持续性。

4.1.4 合作内容的关注:学习成绩为主

家长和教师对家校合作内容的关注点基本趋于一致,尤其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方面,家校双方达成了高度共识。说明家校合作双方具备合作可能和基础,有利于家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但是,明显存在合作内容狭窄,忽略了学生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4.1.5 交流的频度:有时有

教师参与家校合作很不平衡,以班主任联系为主,表现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的专业性不强。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只是偶然发生。

4.1.6 家校合作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产生的效益:有效益

大多数家长和教师从家校合作中得到了收获,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家校合作产生的效益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评价积极。

4.2 特征

综合分析各种调研材料,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呈现出以下三种结构特征:

4.2.1 一般性合作

在一般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家长和学校或教师之间存在低层次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通常着眼于一些常见的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这种类型的家校合作教育在农村最具普遍性,虽然时效性好,对于维持基本教学秩序具有一定作用,但是计划性和前瞻性差,其合作仅停留在较低层次。

4.2.2 随机性合作

在随机性家校合作教育中,各合作主体没有明确的合作意愿和意向。家庭与学校双方彼此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的交流范围狭窄,除非一些重大、突发的非常规性事务,双方很少走到一起。

4.2.3 主导性合作

在主导型家校合作教育中,学校、教师是主导,要求家庭、家长积极配合,家校合作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都较强。但是,这种做法不是一般农村学校所能企及的。因此,虽然这种类型的合作较为理想,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有条件、有心情予以配合,较难推广。况且,学校主导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家长这两个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从而造成家庭、家长对学校、教师的另一种依赖。

4.3 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目前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组织松散,管理不足,家校合作缺乏保障机制。(2)渠道单一,时间拮据。制约家校合作功能的发挥(3)内容狭窄,深度欠缺。忽略学生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4)单向为主,缺乏互动。合作中教师和家长角色定位不当。(5)质量不高,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多以“解决问题”为主,只有“问题”出现才能激发大多数家长和教师的合作需求,合作层次不高。(6)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

上述问题与多数学者同类研究结果相一致。

4.4 障碍分析

4.4.1 社会因素

(1)农村生活环境不佳。中国西部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多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时间和精力不足成为影响参与家校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碍。

(2)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在受教育方面,农二代上学难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弱势群体,缺少先天的资源优势。

4.4.2 家庭因素

(1)时空受限。为了生计,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大,远离家乡,远离子女,时空隔离,形成了留守子女、“准单亲”子女等农二代类型,家庭教育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亲子教育被削弱或消解,对家校合作无暇顾及,鞭长莫及,影响学校教育。

(2)家长信心不足。农村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文化水平的差距,导致家长仰视教师,缺少心理沟通,在心理上与学校和教师产生障碍和隔阂,处于被动地位,对讨论教育问题缺乏自信。

(3)家校合作能力欠缺。农民工自身知识浅薄,学历层次和文化素质低,缺乏教育素质的训练和指导,虽有望子成龙之心,缺少点石成金之术。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力不从心,对子女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

4.4.3 学校因素

(1)教师的时间精力不足。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量大,班级规模虽小,但工作时间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常规的教育和教学工作,还要准备应付一项又一项的“突如其来”的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因而无法熟悉所有的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同时,如果学校的价值观和规章制度不支持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就不能得到物质支持或者弹性工作制的时间补偿,导致他们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非常少。

(3)教师合作能力受限。目前的师范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并没有向教师提供有关家校合作的专门训练,教师缺乏家校合作的技巧和能力。部分教师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对教师职业的归属感、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情和投入欠缺,使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难以开展,不能落到实处。

4.4.4 管理因素

(1)教育评价机制单一僵化。现今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前述家校合作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单一,便是这种单一僵化评价机制的产物。

(2)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基于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管理缺位,造成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5 改进策略

5.1 升华合作理念

尽管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合作的态度和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但是这种认识并未内化为理念和意识,行动上未能形成自觉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及研究人员共同推动。如果家庭与学校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性质上、在学校和家长的角色上、在家校合作的性质上具有新的观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合作的障碍。

5.2 创新合作模式

前文已经介绍了多种有关家校合作操作层面的实践模式,均有借鉴价值。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环境赋予“家校合作”更深的含义,也给家校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合作方式。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得参与合作的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网上的交流和互动,解决了农民工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远离学校家校沟通时空受限的难题。基于网络的互动式交流,既克服了传统单向交流的弊端,也符合家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和认同。基于网络的“三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模式如图10。

5.3 制定政策法规

健全的法规政策是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维系和促进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有利于实现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

5.4 提高合作能力

提高家长素质和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工作。目前而言兴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教育是一种可行的权宜之计。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补充、协调配合,促进孩子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应加强家校合作技能的教育,教研活动就经常性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交流,提高教师实施家校合作的能力。

5.5 建立合作的组织

组织机构是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家校合作领导小组、家长教师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学习能力

一、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就目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况分析,在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普遍缺乏创新,过于守旧和传统。教师是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推动者和促进者,在学生没有形成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之前,教师需要不断督促和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训练。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健身效果,且必须将学生发展作为第一基础。基于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农村小学现有的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应该积极寻求突破,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和体育训练组织形式。

2.师资力量不足

对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而言,针对学校自身的情况,除却体育教学资源的问题,体育教师团队也是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兼职教师占比极大,部分学校中仅有一名正式体育教师,其余的全为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因此,无法达到或完成现有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3.教学资源匮乏

就目前农村小学的情况而言,其教学资源问题尤为严峻。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开展的重点就是各种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建设,而农村小学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相关资源。就我国普遍的农村小学而言,几乎没有更新体育场地,仍旧使用的是八十年代建设的体育场地,泥泞的操场,毫无正规性,且极度缺乏现代感。小学生对体育非常感兴趣,其教师和家长也是十分赞同并支持的。但由于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致使学校体育教学资源严重缺乏,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体育学习。

二、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

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尤为重要。除此之外也有俗语讲:“兴趣是最好的导师。”的确,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原动力,才会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吸收、消化并融会贯通。学生与教师零距离的接触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崇拜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崇拜感能够促使学生想要更加靠近教师。在这种交互的心理作用下,学生会自发主动地学习体育并不断训练,从而加强学生学习体育的信心,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2.充分发挥学校资源

农村小学所具有的某些资源和优势是城市小学中无法比拟的,如,在某些体育项目和体育设施方面。相对而言,农村小学在用地方面不受限制。广阔的田野完全可以当作学生的体育训练场,无论是障碍越野还是极限冲刺,这样的体育项目设置都会具有相应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充分利用农村自身的自然资源,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自主开发并组织相应的户外体育训练,最大程度地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将小学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3.加强学生合作意识

根据体育教学课程自身的特殊性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必须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无论是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都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开展这种合作项目,充分把握每一次的合作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是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研究中最为重要且迫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措施。相信通过实施上述措施,我国农村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一定能够取得相应的进步和突破。

篇7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重庆 400000)

摘要:家校合作是新时代的发展呼吁下的一种全新的关系理念,探索家校合作对当今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家校合作的概念、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家校合作的反思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家校合作的进展及其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家校合作;现状调查;文献综述;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02-02

苏霍姆林斯基说:“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的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可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1]因此探索家校合作以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参考了1999年至2051年校园CNKI中的30篇期刊论文及万方数据中的20篇学位论文,并对其进行了整理。

1.家校合作的概念

“家校合作”目前未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英语中表达“家校合作”的最常见的是"home-school cooperation"。对此,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家校合作进行了解释。

徐锦俊从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意义上指出,“家校合作指学校与家庭在认识一致、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双向互动地共同促进学习型家庭的生成和发展。”[2]刘衍玲,臧源,张大均,在其论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中指出“家校合作是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两种力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协调的教育互动活动。”[3]周丹认为“家校合作”既是一种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理念,也是一种处理两者关系的行为模式。他指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更好地实现社会化。[4]岳瑛在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时指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指教师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手段等方面的一致互补。[5]杨俊认为"家校合作"即家庭与学校已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6]我国家校合作研究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机构--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地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7]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家校合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综合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从他们对家校合作概念的理解中,我们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应把握以下几点:(1)家校合作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家长要对学校教育给予支持,学校要对家庭教育做出指导,其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2)家校合作活动围绕的中心应该是学生,学生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最终目的。(3)家校合作是社会参与学校教育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

2.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

国内关于国内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有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述,其中苗建玲在其论文《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中对各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总结:[9]

对家校合作的认识。

在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家校之间要保持一致进行合作,强调共同发挥家校“合力”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能互补。

许多教育人士从家庭、学校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以达到两者的功能互补,实现教育最优化的目标。

在德育方面强调家庭的作用。

有的学者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和家庭环境的不同类型角度,阐述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角色理论两个方面分析了家庭与学校在德育方面存在的对立与冲突。

3.家校合作中各参与人员的角色定位

家校合作中家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家长在家校合作活动中因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需要的不同,在不同的实践,不同的地点,充任的角色就有所不同。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也是这样。他们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不同角色,才能更好地去履行相应的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11]

3.1 家校合作中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学校管理人员在家校合作中具有四种角色.首先,他们是鼓舞士气的"宣传员"和组织者。他要通过对家校合作的大力宣传、指导,使教职员对家校合作充满信心和热情,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对家长参与的欢迎,营造出学校与家庭合作,通力共育人才的新气象。

其次,他是家校合作活动的策划人和支持者。要实现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目标,校长必须明确家、校、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建设这样一个合作关系。

再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第三个角色就是他自身,“学校管理者”。他必须在家长与管理人员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他除了影响学校的整体气氛和精神外,还要使学校保持"门户"开放政策,为家长提供相应的学校教育资源,组织家长教育活动等。

最后,学校管理人员是活动的协调人。缺乏对家校合作活动的有效协调与管理,家校合作就无法实现连续性。

3.2 教师在家校合作活动中的角色。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他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担任的角色除教师本身外,还包括活动的推行人、指导者、咨询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交流的对象等。

在家校合作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以上角色外,还与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家长”。教师也会为人父母,也是一代儿童的抚育者。当他们从家长的角色再回到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角色时,他们就能很好的理解家长的想法和需要。

4.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家校合作的问题上,许多家长,学校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和在实践中的偏差两方面进行论述这一问题。

4.1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家校合作的认识问题

马忠虎对这一问题的论述包括以下两点:[12]

1.从家长方面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意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

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孩子的一切都应该学校负责,因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的全推给学校,认为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提供钱,供穿,从思想上放松了孩子的教育。在这种思想下,如果不是学校“请”,他们是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的。

2.从学校方面看,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忽视了家长的教育。

许多教师往往认为家长不懂教育,他们不能也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请他们来反而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因此,学校单方面教学生,使家长不能全方面了解孩子的情况,无法进行针对性教育;老师说教流于一般化,变成空洞的说教,泛泛而起不到相应作用。

(二)任学兵指出家校合作的问题出在政策上支持的力度不够[14]

至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制订家长参与教育的政策或法律,明确家长参与教育的合法权益,使家长在监督、参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活动时有法可依,合法的行使自己的权力。同时,强化家长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加强家长自我教育和教育孩子的责任。

(三)合作欠深度

关于这一问题任学兵在家校合作与素质教育一文中进行了讨论,他认为目前常用的合作方式是开家长会,让家长签字,家访和个别交流等。这些活动以了解通报情况为主,至于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使各自的事情,缺少有计划,有深度的共育层面上的合作,更缺少对合作活动的检查,监督等措施。[15]

五、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家校合作前人已经从概念,各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理论基础,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是我国在家校合作研究领域中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水平较低,家校合作的研究比较分散、不成体系,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本研究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家校合作相关理论和经验,通过研究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并对学校的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探寻和发现我国农村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和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提出一系列具有实践价值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100-105.

[3]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30(2): 400-402.

[4] 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34-36.

[5] 岳瑛.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家校指导,班主任.2003,2:34-36.

[6] 杨俊.关于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9:29-31.

[7]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8] 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科学院学报.2002,6(3):50-53.

[9] 苗建玲.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济南市棋盘街小学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08,10:7.

[10] 张丽竞.国内外中小学家校合作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50,(3):158-159.

[11] 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36-39.

[12] 马忠虎.影响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3):25-32.

[13] 历以贤.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348-350.

[14] 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8-95.

[15] 徐金贵,颜辉荣.中小学家校共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6-38.

[16] 岳瑛.教师与家长的合作[J].班主任之友.2002,(2):14-15.

篇8

【关键词】花溪农村合作银行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对策分析

贵州省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是贵州省第一家农村合作银行,该行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模式,在组织架构、运用方式、产品设计、营销模式和服务理念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该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新增额均居花溪辖区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首位,已成为花溪辖区内银行机构中小微企业客户数量最多、支持客户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但面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公认国际难题,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同样面临着不少阻碍。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对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在服务小微企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改善花溪区小微企业的融资条件、优化融资环境,促进花溪区内实体经济的繁荣发展。

首先,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产品类型仍较为单一。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以商户贷款和商户存款为主要内容,尚未开始对小微企业进行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同时小微企业融资主要以企业法人授信为主,极少采用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方式。然而,贷款和存款仅仅是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部分内容,交叉销售才是花溪农村合作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景所在。增加产品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高银行在单一客户身上的产品覆盖力度,可以降低银行单一信贷产品的风险。从国外经验来看,富国银行、花旗银行等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中有超过60%来自非贷款类产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已开发出大量针对小微企业非贷款类的收费、支付和财务管理等服务,这些产品在盈利方面有很大的吸引力。另外,充分利用电子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更可通过网络和电话银行提供远程服务。最重要的是,通过对非贷款类产品的销售,可深入到小微企业内部,和小微企业携手共同成长,最终成为小微企业最可依赖的银行。

其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创新不足。小微企业自身“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决定了银行特别要注重控制风险,但一旦严格控制银行的风险,小企业融资的难度就会提高,一旦银行放宽标准,银行自身风险就会增大,只有平衡好这一矛盾,才能实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虽然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已将传统侧重贷后风险控制变为全流程的小微企业风险控制,从客户准入、业务审批、放款管理、贷后管理、资产催清收等方面入手对小微业务全过程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评价,推动全过程、全覆盖风险管理思想的实施。但该行仍主要以质押、抵押和担保等传统的针对大、中型企业的贷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服务,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的贷款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处于较低的位置。因而,探索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更新理念,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该行应根据小微金融业务的风险特征,在保证业务总体风险高度分散和对个体风险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风险定价,变被动控制风险为主动经营风险,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结构中的弱担保比例;其次,发展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根据资本约束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从区域、行业、集群、客户、担保方式、定价等方面入手,有效调整各类零售资产的风险组合和结构,在保持全行小微授信业务合理、协调增长的基础上,有效地防范小微授信业务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最后,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小微企业服务员工素质有待加强。随着花溪农合行发展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经营产品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同行业竞争的加剧,银行自身人才问题已日益加剧。花溪农村合作银行针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相关部门中高学历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导致根本无法为小微企业提供诸如咨询、担保性业务等高层次、高科技含量的服务。同时,对银行自身而言,素质参差不齐的信贷员在为小微企业服务过程中,容易对小微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经营状况分析、判断失误,形成操作风险。制约未来花溪农合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金融高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因此,为了让花溪区内小微企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花溪农村合作银行应高度重视人才问题,把对金融人才的吸纳和培养作为今后工作的关键。可通过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充分利用花溪区内高校集中的优势,举办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班,如会计、财经、审计、风险控制等;同时,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并将他们充实到高级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外聘资深行业分析师以及风险投资专家对花溪区内各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更为深入地了解小微企业的生存状况,以弥补行业分析领域本银行内高端人才的缺陷。

参考文献

[1]王国才.先行先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7).

[2]郭敏,刘畅.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1(5).

[3]牛鹃鹃,万荃.研判经济走势 关注热点问题 2011年下半年经济金融形势展望[N].金融时报,2011-7-9.

[4]王小燕,党红斌.略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N].金融时报,2011-11-14.

篇9

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不让人误会是抄袭或者是剽窃他人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同时是论文作者对学术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2〕209号,2012.

[2]李苏.关于农业标准化问题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5(04):12-14.

[3]张洪程.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杨汉明.论中国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J].中州学刊,2001(4):46-50.

[5]孙晓康.现代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3.

[6]阎寿根.标准化:农业和名牌战略的基础[J].中国农村经济,2000(9):24-26.

[7]张灵光.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与对策[R].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网站,2002.

[8]刘兵.农业标准化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7(6):21-23.

[9]王林枫,谭学智.从“永胡”和“嵩胡”的兴衰谈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J].大众标准化,2008(3):51-53.

[10]章家恩,陈建军,骆世明.我国农业标准化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战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3):157-159.

[11]陈红金,何乐琴.浙江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7(4):368-371.

[12]金仁耀,汪刚.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31-235.

[13]虞轶俊,白玲,王健,吴声敢,杨桂玲.浙江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5):30-33.

[14]骆浩文.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研究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

[15]周洁红,刘清宇.基于合作社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研究一来自浙江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6):88-97.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国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1,(6)1-44.

[2]冯永晔.河北省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状况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05,(6)1-72.

[3]肖黎.眉山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3,(5)1-58.

[4]徐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05,(5)1-85.

[5]王冰.浅谈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论证评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8)37-38.

[6]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7]钟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评估体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国中冶科学院,2001.

[8]许毅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运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

[9]高志勇.福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2.

[10]满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13

[11]樊锡聪.加快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311-312.

农村农技论文参考文献:

[1]贺警钟、牟筱玲.论农业高等教育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0,(4)35-36.

[2]邓振营.农业高等教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关系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86-87.

[3]董成森.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省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8)8-9.

[4]张令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88-289.

[5]朱明芬.杭州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估与提升对策研究[J].杭州科技,2007(5),45—47.

[6]徐鹤群.浅议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开发与装备,2013(12)67.

[7]徐荃子.西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 失效原因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17-01

当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触的知识面也在扩大,思维能力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传统教学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与此同时,伴随新课改进程的日益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目的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于是各级各类学校纷纷采用了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作为一所农村高中,我们也想顺应主流,于是分别在高二文理科各选定了两个班级进行小组合作的试点教学,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经过多次反思,现将出现的失效现象及解决方案总结如下:

一、课前预习效果不佳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根据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要求,在课前完成相应的预习内容。

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农村中小学仍然一贯实行传统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上课看到的都是一片片空白的导学案。

解决对策:习惯不是一日培养而成的,对于这种不按时完成预习作业的现象,我们采用课前留出5-10分钟的时间来弥补课前的预习不足,达到使学生即便不能掌握教材初浅知识,也能大致了解老师的授课框架,这样才能有效的掌握当堂老师的教授内容。

二、导入情景枯燥

现在高中课堂的导入形式单一,一般都采用教科书前面的导入问题,这部分内容有的与实际生活关联不大,这样自然不能勾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这对合作学习也是不利的。

解决对策:这个问题的解决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更加努力的备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巧妙的将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中的有趣现象结合起来。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新课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师:“我们都知道24节气预示着季节的转变,大家学过地理,也应该知道我们地球上这种四季交替更换的现象是由地球的公转产生的,那么地球是怎样绕太阳公转的?它的轨迹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导入设计会让学生觉得原来生活与数学问题之间可以这样进行转换,一下子就唤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问题设置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的组内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成员间争得面红耳赤不得其解或者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觉得没有谈论的必要,从而部分学生就出现嬉戏打闹或者懒于讨论的现象,这是因为我们设置的讨论问题不合理,极端化的原因。

解决对策: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应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要体现出一定的价值,设置的讨论问题既要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又能烘托出课堂的气氛,过于简单和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不要设置,如推导椭圆标准方程时为什么要设问题,这就是知识层面的一个规定,所以并不需要讨论这是为什么。而且设置的问题要层次化,能满足组内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四、学霸与学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每个合作小组中都存在合作意识差,交流技能薄弱的同学,每次老师下达交流任务后,优秀的学生常常“大显身手”,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小组中的学习顶梁柱;有的学生则习惯扮演听众,合作过程中不爱与他人沟通交流,既不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观点也不质疑;还有一部分学生悠闲自在,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完全忽视团体合作的概念。众所周知,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如此看来,小组中缺乏互动,没有团体意识和合作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则令人怀疑。

解决对策:合作学习要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个人任务,以实现成员之间良性的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他同伴学习负责。

五、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实施初期,好多教师还摆脱不了传统教学的禁锢,在实践过程中,很多时候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还未解决,教师便终止了大家的探讨,害怕其出错迫不及待的给出答案,致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此外,小组合作学习也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的课上时间,很少有教师安排小组共同完成课后任务,课上小组在课下便自动解散。另外小组的构成形式也较为单一,多数是按照学生的前后座次序搭配而形成,这种简单的分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所构成的学习小组未能有效搭配。

解决对策: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必须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不要害怕学生出错,熟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试过了才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重小组人员的配置,组内应按照异质的原则,以高中低三个层次合理搭配,而组间则应按照同质的原则,及时保持各小组水平程度一致,这样各小组在具体实施中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小组的分配上还应进行人员轮转,因为小组一旦形成固有的成员集体,必然就会产生强势成员和弱势成员之分,这样在讨论时,一般弱势方就会被动接受强势方的意见,使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

六、周围环境没有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