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体育课程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学生;价值
前言
价值是主体需要和客体满足需要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实践和认识关系为基础一种特殊关系,价值存在于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同时价值的各因素相互独立且相互作用。
能够满足价值主体正当需要的客体就对主体有价值,相反不能满足或者有碍于价值主体需要就没有价值。实践是制造价值主体的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此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价值主体是学生( 实现何种价值),教学中涉及的其他因素都是满足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的客观实在。通过大学生对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调查结合历史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要求进行分析:当代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应该顺应时代特点,结合大学生价值,更主动推进社会进步服务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工程。更能实效的完成当代课程改革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四所高校736名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对学生分别以一百为满数对业余体育活动和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进行打分。
2.资料分析法:查阅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相关文件、政策及评价要求;“十七大”报告内容。
3.逻辑分析法:通过现有资料和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科学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业余体育活动喜好平均分值为68.25,对公共体育课程喜好平均分值为56.76。问卷调查结果很显著——大学生对于业余体育活动的喜好程度远远大于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喜好程度。为何精心设计、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课程不及业余体育活动的引力和影响。二者都服务于价值主体学生的价值实现但是影响大相径庭,业余体育活动任由学生选择的因素较大更接近学生主体的价值需求。我们从我国宏观高校体育课程态度和高校学生价值变化入手,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于高校学生价值实现的影响。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服务于教学主体的价值实现过程。围绕教学主体实现的各种因素是相应主体的客体部分。教学是主体实现价值的实践部分。
2002年以前我们国家对于高校体育的要求都是以指令性计划颁布实施的。2002年以后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标志我国对高校体育课程领导开始走向指导性。与其相符合的就是对学生评价的对应变化。2002年7月以前实施的是《大学生体育课达标标准》。2001年元月在广州大学召开“2001年全国大学校长体育工作研讨会” 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希在报告中提到:‘多年来我们对入学的大学生进行跑、跳、投三项体能测验,结果发现 ——学生体能测试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不及格。’学生体质测验不和格不可能是清华大学一所高校存在,应该是普遍现象。说明《标准》的制订、实施偏离了现实学生的情况。2002年7月后实施《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于2002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标准》测试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达标标准》把具体测试项目、评分标准规定很清楚;《健康标准》把锻炼项目放开,但是测定形式以较科学的形式规定下来。相对2002年以前对于学生的锻炼项目有所放宽。
2002年7月后实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以前比更符合学生的现实,但是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在发生巨大变化——高考招生年龄段大范围放开,导致考生年龄差距加大;学生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受父母能力影响较大;学生客观条件、起点不同,却用相同健康标准去推动健康工程只能满足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行使管理权。现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与学生的毕业联系。身体健康是学业完成和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结果是学生为了考试而练习体育课内容,谈不上积极性的调动和培养,体育课程结业以后是一种负担的摆脱,很难建立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激情。
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观点,其中“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被顺应历史潮流提了出来。
恩格斯说过:“时代的性格,主要是青年的性格。”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的性格将主宰时代的性格,高校学生是青年人的杰出代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应该为了学生的价值实现而设置,应该彻底打破传统指令性模式,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创造条件。
二、结论
课程建设要有时代感,紧跟历史潮流。历史上教育是对经验的总结和传授——这样的教育模式具有一定滞后性;现代的教育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知识发展的预测,教育面向未来是当代的教育的主流。同样高等教育中的公共体育教育也应该具有一定前瞻性,满足于学生未来对于体育锻炼的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体育意思的培养。
三、建议
学生的身体生理基础不同,对于体育运动技术掌握不同,遗传造成的运动能力不同等等众多客观因素条件下采用相同模式进行评价可能形成评价结果有一定不公平性;强制的迫使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缺乏积极性的调动,这样的结果可能含有不科学因素。
为了公平、科学的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应该考虑取消强制的评价形式,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及锻炼方法途径开发上。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身体健康发展,真正拥有健康身体从事未来的事业。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教育部教育体育艺术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13号文件.
[4]“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
篇2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模式;体育教学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6-0813-04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 of Four Threes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s
CHEN Xiaorong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P.E. curriculum should include three parts of class teaching, aftercl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campus sports culture atmospher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summarized as Four Threes, Three Independents, Three Interactions, Three Selfgovernments, and Three Opens. The mode of Three Independent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dependently choose events, teachers, and class time. The mode of Three Interactions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ass and afterclas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pot and network. The mode of Three Selfgovernments is that college students selfgovern afterclass exercises, afterclass competitions, and afterclass training. The mode of Three Opens is open time, open space, and open resources. Ten years practice show that these mode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effectively complete the goal of college P.E. curriculum.
Key words: P.E. curriculum; P.E. teaching; P.E. curriculum mode; P.E. teaching club
1 大学体育课程“四三”模式解读
10多年前,在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传统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已经无法适宜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难以调动大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我们依据现代教育、现代体育和现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遵循本校“办学以学生为本,育人以素质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厚积薄发,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型的,符合青年大学生身心需要的大学体育课程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全过程全方位的接受体育教育。
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可以是狭义的,也可以是广义的。狭义的课程概念或是指学科或活动的总和,指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指教学内容的组织等某一个方面。广义的课程概念是指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
我们认为新型大学体育课程应该是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是一种大课程概念。它应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课余体育参与和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三部分内容。大学体育课不仅局限于体育课堂内的体育教学,而应是融课内与课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教学指导思想、组织教学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各个环节,将显性课程与潜性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我校以体育教学俱乐部为中心和主线,使体育课内与课外溶为一体,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课内、校园、社会的体育活动,在体育实践中学习体育知识、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0多年来,我们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结合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和反复试验完善,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体育课程 “四三”模式。“四三”模式如图1所示:
2 深圳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2.1 “三自主”模式
2.1.1 大学体育课程运动项目设置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当体育课程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和学生群体时,要求我们体育课程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渴望掌握富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体育运动项目设置方面,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以培养目标为依据、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考虑我校主客观条件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设置时并考虑运动项目健身性、文化性、丰富性、时尚性和层次性。
在体育项目选择方面,我们力求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随时增减调整,保持动态的过程。我们的体育课程开设了足球、篮球、排球、棒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毽球、保龄球、橄榄球;保健体育、武术、瑜伽、健身秧歌、太极剑(拳)、太极养生;女子养生防身术、散打、自由搏击、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韵律操、女子形体,艺术体操、健身秧歌;定向越野、围棋、街舞、游泳、高尔夫球、击剑、野外生存、健身等。30多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运动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
2.1.2 三自主网络选课系统 1998年,我们针对体育课学生人数多,运动项目多,人工调配分项工作太过繁杂的状况,开发了网络三自主选课系统软件。把每个任课教师开设的项目、开课的时间挂在网上,规定相应的“关门”人数,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业课表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喜爱的教师,在网上灵活选择体育课。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选择中充分享受自主性和学习自由。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据对深圳大学学生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1.7%深圳大学学生能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使体育课向着既强身健体,又娱乐身心的方向发展。
2.2 三互动模式
2.2.1 教师与学生互动模式 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知识建构者。学生应处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教师要从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权威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自我控制管理者。无论是在教学课堂还是课余体育活动,新的体育课程模式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交流。无论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上,还是课余体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的。在课内,学生协助教师进行教学工作,两者是平等的、对话式的关系;在课外,师生共同负责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及体育竞赛,教师更多的是提供技术支持和设备条件的保障。
我们认为:在体育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能够使学生学习与自我兴趣结合,减少强制性;使学习更加主动,提高自律性;师生互动促进,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强调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增强体育锻炼意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94%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俱乐部采用“以学生自我锻炼为主,教师教授为辅的教学形式”较合适。
2.2.2 课内与课外互动模式 体育课无疑是实现体育课程最好的组织形式。但对大学生来讲,更重要的是应在更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参与和去体验体育,为此,我们打破传统体育课程观念的束缚,用大课程观的理念去设计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空间不仅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富趣味、更开放的多元化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多体验、多尝试、多协作,给他们更多的体育课程空间,让他们的体育经历丰实,涉猎范围更广,从而更灵活、更有弹性地运用四年大学学习时间,充分开发出自己的潜质和个性。从而,去获得体育运动的直接经验并感悟体育运动的真谛。
我们以体育俱乐部为开展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单元,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开展各种活动。主要形式有:结合网络学习、开办各种讲座、技术辅导站锻炼、自我锻炼各种形式、多层次的课余比赛、课余训练、校园体育文化宣传和各种观摩学习活动等等。学校体育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场地设备支持、宣传支持和经费支持等。
2.2.3 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认识特点,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和特点,将体育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课堂与网络互补、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根据构建学习理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教学形式如图3示。
2.2.4 运动技术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运动技术“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技术教学模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状态的比较见表1。
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具有以下优越性:在学生学习方面:使体育学习更具自主性、使体育学习更具全面性、系统性 、使体育学习更具生动性、使体育学习更具能动性、使体育学习更具个性化 。 在教师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要求教师放大教学能力、要求教师提高文化内涵、要求教师备课更加仔细周全、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有机结合。
2.3 三自治模式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组织能力特点,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管理应采取大学自治的方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管理的基本形式应以各单项俱乐部为基本管理单位,进行体育竞赛和余暇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各个俱乐部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成立了俱乐部委员会,协助指导教师组织课外锻炼、竞赛组织、裁判培训、宣传与经费管理等工作。
每个单项俱乐部由一名本专业的体育教师为指导教师,负责该俱乐部的课堂教学(一周一次)技术指导,负责俱乐部委员会的组建。总体把握单项俱乐部的发展方向和计划安排。主席由学生担任,负责单项俱乐部的课外辅导和安排组织竞赛的具体事务以及与校、系学生会的协调配合。单项俱乐部委员会的组成及其职责如图4所示:
体育俱乐部管理工作流程是:各个俱乐部每学期开始自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与俱乐部指导老师商量工作计划――向联盟执行主席提交工作计划――联盟与体育部批准工作计划――按计划开展工作――年末各个俱乐部主席提交年度工作总结――俱乐部联盟执行主席及体育部审核――召开总结大会,各个俱乐部主席陈述工作――各个俱乐部投票选举年度优秀俱乐部及优秀俱乐部主席――年末校运会闭幕式全校表彰。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率的工作程序确保了全校群体活动蓬勃开展。
2.3.1 课外锻炼自治模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应是独立的、自治形式的,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采用课外体育辅导站的形式实施大学生课外锻炼自治,各辅导站由各单项俱乐部培训部主持,体育部协助提供支持。在各辅导站参与锻炼的人员主要有:参加本俱乐部学习的学生、该项俱乐部积极分子、该项运动的爱好者。开设课外体育辅导站的目的是:针对性地解决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增加学生锻炼次数、提高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培养定期锻炼的习惯等。课外体育辅导站力求做到“三固定”:固定辅导时间(学生自定,每周1~2次)、固定辅导场地(学校提供)和固定培训人员(各俱乐部培训部指派)。
2.3.2 课外竞赛自治模式 竞赛集中体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和乐趣,以组织好学校的各类竞赛作为龙头和杠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活跃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搞活大学余暇体育的核心和关键。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大学被访学生中有92.2%的人认为学校体育部门通过增加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来调动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是有效的。'
大学余暇体育的竞赛组织与安排应有别于普通的竞技体育比赛,其特点应是以固定赛季时间和比赛项目为基点,形成惯例以加强计划性,每月举办2―3项比赛,每年如此,即便于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比赛进行准备性训练,以赛促练,也有利于竞赛的组织和管理。用竞赛调动学生围绕赛季的赛事开展余暇体育活动。
在组织形式方面应赛事内容丰富,即有竞争激烈的球类比赛,又应有表演、娱乐性质的比赛,把校内的运动竞赛当成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促使学生多方面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不同的特色和魅力,此外,每一俱乐部杯联赛的组织和管理又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培养提高。
在竞赛层次方面应考虑到使不同层次和运动技术水平的学生均有参赛的机会,均有在竞技赛场上一展风采的机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体育比赛中的挑战和竞争的滋味,并逐渐喜爱体育运动。由此我们将比赛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组别。
在竞赛的组织管理方面应充分发挥单项俱乐部的作用。通常校级大型比赛、综合性比赛由体育部主办,如全校综合运动会;单项比赛由俱乐部主办,系级和其它类型的比赛由学生会或与俱乐部联合举办。我们认为: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大学的条件特点,大学课外体育竞赛应以体育俱乐部为组织核心,通过俱乐部组织展开各种体育竞赛,能够调动大学生从事余暇体育的积极性。
2.3.3 课外训练自治模式 课外运动训练是大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除4个高水平运动队外,其余的各个项目代表队都由单项俱乐部组建。
各俱乐部指导教师即为该俱乐部代表队教练,这样便于在所授项目体育课中发现具有训练潜力的苗子,鼓励其参加高级俱乐部学习或成为代表队预备队员。各俱乐部主席俱乐部挑选一名专项运动技能突出的学生担任代表队队长,委派其在该俱乐部辅导站、业余比赛中寻找技能运动优秀的选手,向俱乐部教练推荐。
各单位俱乐部代表队队长负责“非集训”期间的训练工作,教练参与训练计划制定,学生运动员自愿参加训练,体育部门给予场地支持。俱乐部代表队若要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赛事,通常赛前3~6个月进行集训和参赛准备工作。此阶段教练员负责代表队训练工作,体育部给予经费支持。
多年实践表明,这种学生自治的训练体制优点很多,不仅充分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课外训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训练的能力,而且训练效率高,训练经费开支节省。事实表明,在一些运动项目中,我们同样能够在普通大学生中训练出获得全国冠军的高水平运动员。
2.4 三开放模式
2.4.1 开放时间 我校体育课程在排课时间安排方面采取“全天候”的方法,早晨、中午、晚上、周末均可以选课,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资源。
2.4.2 开放空间 依据《纲要》的精神,我们在体育课程中开设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课程,鼓励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既能减轻扩招给学校的体育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又能使学生亲近大自然。
2.4.3 资源开放 我校体育课程在人员资源与物力资源方面,都采取对外开放的方针。
人员方面:我们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将所学得的体育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例如,太极俱乐部组建了“太极义工队”,利用休息日在校园、社区、中小学校普及推广太极拳运动;又如篮球、足球俱乐部的裁判队伍,为深圳市及深圳大学周边社区、单位的各种比赛提供裁判技术服务;再如,定向越野俱乐部是深圳市定向越野活动开展的最有力的技术中坚,多次协助有关单位举行大型活动与比赛。大学生走向社会,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物力资源方面:我们既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的体育场地资源上体育课,又对外开放我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服务。
4 结束语
体育课程“三自主”、“三互动”、“三自治”、“三开放”的“四三”模式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在1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近年来,有近百所大学的体育部负责人来校参观学习交流,在全省及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了一定的好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钢,等.课程理念的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3
[关键词] 滨州医学院 “三自主” 体质健康
1.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1.1 体质
体质是人体机能最重要的表现,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工作能力、创造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质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必要保障。从人体学的基础上讲,所谓的体质是在遗传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物质的综合稳定的状况和特征。体质受到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体质状况。而后天因素对体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体质。衡量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有很多项目,但是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组织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紧急反映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体质条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精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时效性和成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1.2 “三自主”选项课
所谓的“三自主”选项课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高效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自主性,在尊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打破了高校原有体育教学模式系别、班级建筑的限制,让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重新组合在一起上体育课,有效的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三自主”教学方式出现以后,很快得到了高校的认可,现在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因为实施“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以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如喜欢篮球的可以选修篮球课、喜欢足球的可以选修足球课,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最适合的上课时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大大增强,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对于学生自主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3 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从“三自主”选项课对学生整体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来看,健美操、球类课程主要能够促进学生学生呼吸系统功能的良好发展;比武术课程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心和抗击打能力;球类、民族体育类在提高学生爆发力和力量上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
2.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全日制在校2007、2008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3780人,其中2007级(简称为:对照组)共计1850人,男生833名,女生1017名;2008级(简称为:实验组)共 1930人,其中男生952名,女生978名。研究对象均为18-22岁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良好,近期无重大疾病,要求课后尽量不要做过多运动的全日制大学生)。
2.1 课程设置
2007级学生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田径(跳高、短跑、中长跑、铅球)、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各个项目依次学习)。二年级开始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体育选项课,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五个项目,三年级开始体育选修课。
2008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施行 “三自主”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模式(共开设十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二年级延续这种教学模式,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取2007、2008级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两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三自主”教学模式对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身体指标是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身体指标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方面上。在本次调查中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18周教学实验后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三自主”教学模式对滨州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详见表1)
3.2 2007级、2008级大学生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实验结束以后实验组的学生50米、立定跳远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滨州医学院2008级、2007级学生,在体育课上实施“三自主”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比较,经过一年的教学比较,发现“三自主”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三自主”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上更具优势。
4.1.2 实施“三自主”选项课以后,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学生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印证了这一点。
4.2 建议
针对医学院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三自主”教学模式采用分解和完整教学法相结合等方法,解决各类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大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勇.贵州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制约因素及实施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121-124.
[2] 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时间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97-99.
[3] 项立敏,张青.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产生的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7,14(7):88-91.
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自主式学习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提高,使其在日益竞争激励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同时对于社会来说,它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大学生的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代表着祖国的希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的一个缩影,更关系着我国未来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当然身体锻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学习的主要是一种方法。然而在现有的大学教育中,存在了许多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对体育课程望而生厌。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让其对体育课重拾信心,我对自主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企图研究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目的。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是一个与自己的主动性有密切联系的学习过程,但是它没有表现出来的是自主学习还应是是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特征可以进行这样的总结:首先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对其设立一个目标,然后针对这一目标进行一系列的规划,最后对学生的个人、外在环境、外在结果进行总结,自主学习就是这个总结的过程。在这个总结的过程中,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进行对学生的能力进行锻炼,相应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是对学生自我控制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我们可以把自主学习进行这样阐述,即,学习动机是在自我的驱动下产生的,学习内容是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学习策略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调节的,学习计划是自己制造的,学习时间是自己安排的,并且还能对学习结果进行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
二、大学体育教学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
(一)通过对自主模式的运用,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在20世纪末,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风行,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无疑受到了影响,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课程已经从单纯的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的初级阶段,进化到了对学生的身体、心理各方面进行锻炼的高级阶段。相应的古板的老旧的教育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发展。因而在现阶段,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关键就是发展出一种新的适应当今高级阶段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这个最适应素质教育的大学生体育教育的方法就是自主学习模式,它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同时也可以使大学生形成一套自我约束的严格法则,从而完成对当今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美好希冀。
(二)通过改变对教育方式的改变建立一种适应自主学习模式的外部环境
在过去的体育教育中,过于强调整齐划一,统一步调,统一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现在我认为为了适应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我们应该改变思路,在体育教育中尽量全面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挖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自觉自愿自我的在体育课程中得到训练。我认为为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进行改变的就是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定位为管理者这一高高在上的角色,这是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推广的,应转变思想,将自己定位为体育指导者。其次由学生进行配合,教学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因而只有二者积极的配合才能使外部环境真正的得以改变。
(三)以学生为中心,选择自主学习的内容
在以往的体育课程中,教师需要依照大纲的指引,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结束课程。但是教学大纲是针对全体的大学生的,而不是针对某一学生群体专门设计的,其必然没有针对性和全面的可操作性。对于身体素质高的同学来说,教学大纲可能太过简单,激不起他们的兴趣,而对于身体素质还没有达标的同学来说,教学大纲又太过高难度,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而更没有兴趣,这就导致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在体育课上没有兴趣,必然无法达到体育的教育目的。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应当由教师来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因为教师处于教育第一线,对学生最为了解,更容易起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在体育教学中高校教育中推行自主学习的方法我已在上文中具体阐明,我认为其更有利于当今体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推行,使其进一步的适应素质教育产生的新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新时期不能不进行思考的新任务。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篇5
摘 要 本文以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探讨如何对其进行改进以适合体改后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希望能够为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大学 体育课 教学现状
专项体育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应用。以下将对其在大学体育课中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做一探讨。
一、大学体育课教学现状
在新形势下的高校体育课教学中,大学的体育课已经进行了新的模式结构,但是出于多种方面的原因,新的模式并没有最大化地发挥其优势所在,对于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意识培养等方面能力与预想的效果还存在差距[1]。
(一)理论知识欠佳,健康习惯不足
如今在高校中,体育课的教学相对以前比在科目上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变,学生更加乐于选择自己喜爱的课程来修,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理论不足现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都是实际的训练和示范,在示范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将技术要领讲解彻底[2]。这样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始终在进行实际动作的练习,很难在与理论结合的情况下更有效率地完成体育技能的学习。另外在科目的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过于狭窄,学生能够学到的也只是单一科目的内容,教师缺乏将科目内容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样的素质,导致在生活中学生仍然不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锻炼意识。
(二)教学方式单一,课程设置欠佳
如今在高校中,不同高校的实际条件不同,能够开设的科目种类也不同。因此学生在科目的选择范围上也比较狭窄,在实际的体育科目教学中,教师的上课方式也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模仿中,学生不能够进行多样化的拓展训练方式,这样学生能够学到的体育技能也不够系统,很难在课余时间中得到延伸应用[3]。另外在以学期为单位的教学课程中,许多教师并不能够系统规划教学进度,甚至临时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在体育技能的学习上不够科学,很难全面锻炼到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
(三)教学意识不强,技能亟待提高
现今的高校中,许多体育教师对自身的任务要求仅仅停留在完成课目,组织学生搞搞活动与比赛就足够,但是这样的想法在学生中明显不能够得到足够肯定。体育教学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还需要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与教学有关的专业知识,这样就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大量的事实案例,帮助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更好地管理学生和教学活动安排,此外教师也需要从培训和专业技能的交流培养中学到更多的教学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将体育课的内涵随时传达给学生,同时自身也要做好表率作用,学习优良的体育技术,给学生做好优秀的示范和榜样作用,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
二、大学体育课教学改进措施建议
现有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征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还不能够与现有的体育教学改革方案完全形成匹配,在众多方面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因此也需要学校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一)树立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最终目的还是教会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好地从事其它工作。因此教师需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制定的体育课教学导向也需要教师从学生最基本的健康问题着手,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在课程的制定与规划上使之适合学生的身体需求[4]。现有的教学模式还带有众多传统方式的印迹,因此教师和学校也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转变,尽快适应体育课改革后的教学活动需要。
(二)科学安排体育课程
体育课程的安排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否得到科学锻炼,体育课的功能是锻炼好学生的身体,这是高校体育课的根本目标。但是学校与教师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要能够教会学生基本的特定项目体育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养成健康的锻炼习惯,不仅在身体上获得了锻炼,还在心理和情操上得到锻炼,良好的健康锻炼意识才是最好的教学成果,这样才能在身心方面都得到锻炼,将体育课的功能更加丰富化[5]。
(三)合理设置教师队伍
与传统的体育课相比,新形势下的大学体育课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教师需要了解基本的体育技能,更需要通过学习和交流培训等手段提高自身的体育专业知识与交流表达能力,真正从身心上都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的人格与创新意识等素质在教学中可以影响到学生,不仅在人格上可以进行感染传达,更是可以在创新型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创新意识,只有让学生在身心上都获得有效提高,才是真正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教师。
三、总结
总的来说,大学的体育课教学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理论不足、形式单一、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教师和学校从健康教育的理念出发,合理安排体育课程,并且为学校与学生配备一致具有高素质和能力的教师队伍进行体育课教学工作,只有这样,高校学生在新形势下的体育课中才能够真正养成健康的锻炼意识,身心都得到有效的发展,更好地从事其它方面的工作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付安国.刍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5):98-99.
[2] 海木沙·瓦依提.高校体改后体育课现状调查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11):81-85.
[3] 黄正岚.江南大学公共体育课选项的现状及分析[J].成才之路.2009(35):12-13.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课程 设置方向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61-01
一、研究目的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与手段。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工作的中心,是高等学校计划所规定的必修课,在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上有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作用。能否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是衡量高校体育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志。那么,对于高校的体育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内容如何确定,体育教学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等已经成为各高校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要课题。当然,各高校的体育教育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构建自己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方向。现在的体育课程对于我国发展学校体育以及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因此,无论从课程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对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等研究方法收集了我国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及专家学者的大量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并分析论证从而找出普通高等院校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规律。
三、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现状
3.1.1 体育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笼统,教学较为自由。
3.1.2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缺乏,教学环境较差。
3.1.3 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地位问题亟待提高。
3.2 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向
如今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素质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其主要特点为:
(1)现代社会价值需求导致体育课程社会化、生活化。
(2)以“终身教育”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本。
(3)设置方向要与大学总体改革、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同步发展。
3.3 体育课课程设置类型
学校应开设公共课、选项课、保健课、选修课、理论课。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课,第二、三、四学期开设选项课,对于体质较弱、或有某种疾病和肢体残疾的同学开设保健课。三、四年级应增设选修课。理论课穿插在公共课和选项课的教学过程的始终。
3.4 体育课开设项目
第一学期可以开设的项目有:奔跑、跳远、三级跳、篮球、排球、羽毛球、单双杠、篮球、羽毛球、太极拳等公共课程。
第二学期可以开设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交际舞、武术、网球、体育舞蹈、乒乓球、艺术体操、散打等。
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同第二学期一样,开设选项课同时也可开设一些选修课。学生每一学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项目,老师在根据学生人数进行班级调整。
3.5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原则
3.5.1 内容的基础性原则
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能够反映当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总体状况。内容不应该很专业,既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达到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其内容应包含:理论知识性内容、技能性内容、情感性内容、操作性内容四个方面。
3.5.2 应符合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题材应该符合我国健康教育的思想,从体育社会学、养生保健学、运动处方理论、终身体育理论、健康教育项目、养生保健运动项目、学生爱好的娱乐体育项目等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和建立终身体育为目的。
3.5.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原则
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在筛选教学内容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材料。如:休闲娱乐、现代时尚、野外生存和户外极限等运动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4.1 课程设置要符合实际。注重自身因素
各高校应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和当今世界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如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学校特色和学生生源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制订合适的课程设置方向和教学计划。
4.2 课程设置应该硬件、软件两手抓
经过近几年的体育教育改革和实践,有些体育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普通院校教学的需要,但是,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不能只是从教学的硬件着手,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对于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即教师要成为一名具有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多面手。
4.3体育精品课程可以实现课程设置的最优化,可以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方法、时间和空间。既能充分发掘和利用高校有限的体育资源。又能达成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健全人格的课程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各高校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它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拉动各高校体育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在较短的时间内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大学体育 教育现状 发展策略 分析
一、现代大学体育教育现状
(一)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仍未摆脱传统“填鸭式”传统观念教学
学生缺乏主动性,主体地位缺失。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一直未曾摆脱竞技体育和运动素养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体育运动技能的重要性,不切实际盲目追求提高学生运动素质的短期效果,忽视了不同学生身心发展各异的特点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大多数高校体育轻理论重实践,不利于学生对某门体育技能具体要领的掌握。再者,一如既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度和兴趣度均不高,显然无法发挥出高校体育教育应有的功能。
(二)学生在选课时因为对大多数项目缺少了解而盲目选课
高校体育课一般都为公共选修课,学生自主选修某门体育项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学生受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对体育技能是缺乏全面完整系统的认识与了解的。这导致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还未真正认识理解某一项目,更未结合自身实际考虑自身特点以及发展需求,而去盲目选课。这样所选的课自然不会尽如人意,这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容易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错误的认识,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三)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体育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课程单凭学生的到课情况、期末考试达标情况等因素来评判学生的体育表现体育成绩。很多高校安排课程时不考虑学生成长特性以及学生素质提升需要,设置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有违素质教育的最初意图。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虽然力求融进新课改理念,采取新的更为灵活自由的教学方法,但是却过度的放任学生,降低了教学标准,不利于学生体育技能提升。
二、现代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学校应尽可能多地组织主要领导和体育教师认真学习教学改革的精神,深刻领会其重要意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门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基础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并领悟更多更全面的教育理念,灌输和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浓厚兴趣。学校也应该致力于拓展体育教学内容,适当增加一些理论课教学;拓展一些有趣味性、健身性、教育性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系统
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为体育教育的创新埋好伏笔,更为体育教学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做好铺垫。首先,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将学校所有体育活动都涵盖于体育课程的编排上,把与体育相关科学知识也穿插于课程的构建和优化方面,丰富体育课程的内涵;其次,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联系,了解和掌握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程系统构建的进程中提出容易被学生群体接受和喜爱的项目。再次,本校教师也可自己试着编写适合学校发展的教材,内容可以涵盖养生保健、人体科学等实用的内容,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学以致用,使得体育精神更加发扬光大。当然,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系统也是应当与时俱进的,并不是一成不变,高校教育者应根据新情况随时对课程系统进行调整和补足,在动态中逐步优化创新使其真正良好地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
(三)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授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校应当重视学科梯队建设,重视高校师资队伍的“断层”危机,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教学科研骨干。同时,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上,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积极申报高级职称,促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学术梯队尽快形成,解决好学术年龄断层问题。另外,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战略”,有计划分批次定向培养,加强教师的进修与深造,如攻读学位,出国深造,参加各种类型的专项培训班等,特别要加强弱项的强化学习。同时,也请一些有影响力的教授、学者来校讲学,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体育教师自己也应该利用高校提供的良好条件,积极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与理解,根据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教学实际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及时发现自身不足并改正。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在考评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习成绩制定实用的考核方式,在尝试中逐渐取消单一的运动技能考试模式,注重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科学评价,使得体育教学以及成绩的考核都能处于相对和谐的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实际,并且鼓励师生大胆献策,制定出全校师生满意并且欣然认可的考评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努力。
三、结语
教育部长周济曾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需要身体健康、心灵美好、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在位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占据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高校体育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不断促进大学体育教学的现代,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通识教育的内涵,同时阐述了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关联,最后总结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旨在强化多远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充实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高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建议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
通识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欧洲,指的是弱化专业技能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公共事务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追求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人性化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保障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识教育还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种非专业、非功利性的素质教育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基础的能力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对于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另外,通识教育还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保障全体大学生学习内容的一致性,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价值观与道德观,强调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过程。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可以从性质、教育目的和内容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从性质上来看,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教育目的上来看,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品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和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多方面发展状况,为社会输送全面型人才;从内容上来看,通识教育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是一种非专业技能的教育活动。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生体育教学之间的关联
(一)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大学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学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都存在过度强调运用技能教授的问题,对于学生身体素质、对体育运用的兴趣以及心理状况等诸多内容较为忽略,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2.教学主体不明确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导致出现“填鸭式”的教学问题,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气氛,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3.课程形式和内容过于单一
目前,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安排和设置进行了解,发现大部分的高校将体育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只有少部分的学校,或者是体育相关专业的院系才会在大三与大四学年设置体育课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很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使得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不能持续性的进行,整体上影响了体育锻炼的效率与质量。同时,大部分大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安排较为单一,甚至存在不少学校体育课直接就是自由活动的时间,消磨了学生体育活动、锻炼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教学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从教学目标和教W重点上来说,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通识教育是一种强调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为社会输送全面型的新时代人才,二者在教学目标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重点上具有一致性,换句话说,大学生体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应用通识教育模式。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强化通识教育理念
强化通识教育理念的主体在于教师和学校各级领导,只有正确树立和深化学校领导与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才能更好、更准确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将通识教育理念作为教学课程安排与内容设置的理论基础,意味着大学体育的教师团队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当做大学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优化和完善大学教育体系的改革策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明确体育教学目标、教学主体
明确体育教学的主体和目标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模式的应用强调了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大学体育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技能传授模式,强调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实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体育教学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运动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大学体育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面向的是校内各个院系内的所有大学生,因此需要教师在考虑到学生差异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不同需求,强调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完善学生的品德和行为。
(三)完善和健全体育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时,应当在参考通识教育教学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进行,尽可能的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与运动的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领悟和实现体育教学的教育目的。
(四)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上文已经说明过,大部分的高校在体育课程设置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应当纠正和解决大学体育课程安排中所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解决大三、大四学年没有体育课程安排的问题。结合通识教育的教学目标,调整体育课程课时数量安排。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基本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保障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不合理的课程安排与较短的课时会限制大学体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因此大三、大四年级也是需要设置体育课程的,应当相应的增加体育课的课时安排。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通识教育的内涵,了解了当前大学体育教育问题的诸多问题,明确了大学体育与同事教育之间的关系,然后从强化通识教育理念、明确体育教学目标与教学主体、完善和健全体育教学方法以及优化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完善了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优化了大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综合性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慧芳,蔡皿.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92-95.
[2]姜彬.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 当代体育科技,2017,04:7-8.
篇9
【关键词】开发体育;体育课程;课程教学;资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55-01
随着教学模式在各大学校改革的风气日渐扩大,素质教育在学校内部的广泛普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促进行时的全面发展,培养成为21世纪需要的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对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丰富体育课堂上的内容,创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方面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发挥体育资源的优势。下文关于如何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一、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必要性
(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
近几年,各个学校都更加注重学校的升学率问题,课堂上总是一遍一遍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一定要更加重视主要科目的学习,而体育课程被大部分老师当作是辅助课程,体育课变成了很多老师想要暂用的时间,学生唯一一节课外活动,锻炼身体的课程也被剥夺,这一现象就导致当代学生的身体素质大不如从前,跑步等最基本的体能项目也达不到测验时的要求。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是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仅让学校对体育这一课程加以重视,更要使学生通过新课程下对体育的学习,进而对体育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加自身体育技能和知识,在课余时间多用一些时间学习,提高身体素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所学知识的最大价值。因此,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是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高身体素质重要的环节。
(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
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在课内传授体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对该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利用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体育课有进一步的认识。开发体育课程教学的资源开展新的课外活动,增加学校体育设备的数量,及时对损坏的健身器材以及锻炼场地进行维修,积极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户外活动和学习,利用新的方式启发学生体育方面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激发其对体育知识和活动参加的积极性。
二、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具体方法
(一)创新教学方式,传授积极健康的体育知识
正能量一度成为群众热议的话题,向学生传授正能量的体育知识是每个教师的责任。随着社会各界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也成为家长越来越关注的科目,21世纪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局限于三尺讲台的教学,想要学生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开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想要把一节体育上好,在课下就必须做大量的功课,围绕这节体育课的基本内容,结合当时学生热议的正能量积极健康的话题,把课程内容生动形象的传授给学生。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体育的乐趣。
例如:教师在课下准备课堂内容时,可以结合当时热播的具有健康主题的电影或者动漫,利用其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打造一个良好的开始,然后一步一步深入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体育专业的知识,进而加深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学习的认识,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以体育为中心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利用课余时间,学校开展一些关于体育知识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体育课程中要求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使体育文化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的实用性。在活动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利用该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相应的实践,体会到体育活动的乐趣。
例如:学校在学生不上课的周末,可以举办一些以体育为主题的活动,体育知识争霸赛等,通过考察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状况,评选出相应的一等奖,二等奖等,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树立榜样的作用,方法激发其他同学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通过该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争霸中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使其既获得了知识有的得到了一定的奖励。在轻松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三、总结
21世纪是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迅速的阶段,在大部分群众不在为填饱肚子发愁的当代,身体素质成为人们关心的对象。开发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也是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想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就要提高其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利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开展关于体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是促进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有效方法。该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学习的印象,为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全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华.MOOCs.革命:独立课程市场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场新格局[J].开放教育研究,2013(3).
篇10
关键词 课程设置 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是教学的中介或媒体, 也被视为培养人才的“蓝图”,因而,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心必然向教育领域转移, 并最终转向实践。学校体育是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设置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完成高等教育培的主体思想和魂魄,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课程怎样设计和编写已成为社会多方面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1 我国现行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开展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刚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1.1 普通高校体育项目设置状况
在《安徽省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一文中对安徽省13所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指出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中,均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太极拳、健美操等项目,有8所学校开设了体育舞蹈、乒乓球项目,5所学校开设了羽毛球、散打项目,2所学校开设了网球、跆拳道项目,一所学校开设了轮滑项目。该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网球运动受到男女大学生的喜爱,这与网球课程开设的现状是完全不符合的。许桂芝、路俊艳在《对体育课程设置与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对福建中医院体育课程涉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于受师资力量、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仅有排球、足球、篮球、健美、健美操、武术6个选修项目。袁莉萍在《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对湖北省13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类型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马力对安徽省13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安徽省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大致有普修课、选修课、保健课等几种。郑国荣、廖建媚对福建省15所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做了调查,指出福建省现行体育课程类型较为丰富,开设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的是选项课、理论课、保健课、选修课。袁莉萍对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的类型也做了类似的调查,也是这几种类型。李吉远从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随机抽取了106所作为调查学校,发现所有的普通高校均已开设体育课程,多半数以上高校对3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为部分身体异常、病、弱、残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一般有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特设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综上所述研究中发现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种类基本符合目前课程发展的状况,为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思想理论研究
袁莉萍在分析湖北省高校体育课程现状时指出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要本着“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学受竞技体育思想观念的影响,片面地强调技能而忽略学生体质,片面强调增强体质而忽略学生的综合素质。
曹诗卉、李连伟指出在未来的研究中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把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渗透到研究中去,在调研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质以及将来走向社会所扮演的角色,树立现代化的体育教育观和牢固的终身体育观,把传统体育与终身体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课程设置体系。同时还指出要深入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依靠于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作为基本内涵,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3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经过查阅文献发现高校体育课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尽管各高校对体育课程做了调整和优化,且部分高校取得的成效明显,但是,从整个大局来观察和分析后仍然得出:课程改革和调整方面普遍滞后和迟缓,高校间差距大、课程调整失衡等多方面问题。
3.1 改进和丰富课程的内容
郑国荣、廖建媚在研究中指出要丰富体育课程的内容,开设体育项目应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符合未来人群健身活动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锻炼的知识。张凤玲在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的研究中指出高校体育课程存在重点不突出,与社会体育相脱钩,教学实效性差等问题,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大众喜爱的项目开设不足,学校体育与社会相脱钩。建议如果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想更贴近大众就必须进行项目创新,比如开展三人篮球、沙滩排球、软式网球、毽球等人数少、技术容易、趣味性强的项目,以此来增强课程设置健身、娱乐的实效性。
3.2 普通高校体育课修课形式
目前许多文章对高校课程类型也进行了归纳,总结。郑国荣在文章中建议改变学生在大一、大二修完体育必修课程的限制。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计划,在大学期间任一学期修完体育必修课时和学分,不再对课程的修课时间段加以限制。
4 结论与建议
(1)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始终以健康第一和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健康和教育的理念应该渗透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这个理念指导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
(2)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是体育课程的命脉。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不是很多,要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改进内容体系才能推动体育课程的发展,在实践中必须紧紧抓住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课程与课外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四个优化组合,以实现体育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优化目标。
(3)师资力量不足是体育专业课程结构及内容体系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之一。特别是小球和健身健美类的教师缺乏,建议加强这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4)建立传统的常模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系统。传统的常模评价即建立统一的标准常模,学生对号入座,主要看成绩等客观因素。而过程评价则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实施个性化评价,过程评价主要看态度、努力程度、提高幅度等主观因素。常模评价客观、准确,较易操作,过程评价具体、公正,操作时工作量较大。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高校体育课程采用的学生评价趋势将是对多数学生采用常模评价,对少数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采用常模加过程评价的综合评价系统。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Z].教体[2002]13号文件.
[2] 杨海龙.对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1997(2):88-913.
[3] 詹晓梅,曹开华.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0(3):76-78.
[4] 李志杰,于素梅,刘笑舫,王伟,梁磊.河南省三年制师专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6-91.
[5] 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94-96.
- 上一篇:财务监督管理职能
- 下一篇:公积金如何提高缴存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