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设计美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设计;教学重要性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当今社会成为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在当今时代中,社会早被各种低俗的广告冲斥中,导致很多艺术设计的人过于依赖电脑来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创新意识。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设计人员更多的缺少创新意识、美术基础的素描色彩等认知,在设计中更多的依赖于电脑,在电脑中进行杂七杂八的堆凑,这样在一定的成都上也就影响了艺术欣赏价值与效果等。在该种背景发展中,艺术设计专业就应该要加强对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对美术中素描色彩等认知的程度,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实现美术基础与艺术设计和谐统一的发展。
1 美术基础教学与设计专业
本文所说的美术基础课程主要就根据广告、服装等实用美术的特点来对色彩、造型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基础性的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的能力,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美术基础教学主要包含3个方面:基础绘画的训练、艺术资源鉴赏与设计创意。素描的训练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塑造造型的能力,有些学生会认为素描比较枯燥,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可以省略,但是其却是美术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运用较为单一的色彩来进行描绘对象可以为其增添独特的艺术风格。若是把素描当做是心灵的话,那么色彩教学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快的掌握与运用色彩的变化,在美术基础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该目标,就应该让传统色彩、装饰色彩和创意色彩更好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不应该否定传统教学中的写实色彩,但是在发展中应该要在原有的基础有着一定的突破。同时视觉语言教学内容上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与理解中有些困难,尤其是对设计法则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要有所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很多高校的教室都是在摸索教学方法与内容的道路上。笔者认为艺术的设计的基础也是核心就是创意,因而艺术设计专业应该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都应该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核心来进行。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艺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的人才,能够从事研究、设计、教学等方面工作。同时,若是想要培养专业的人才是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等,即使会更多的理论知识也都是纸上谈兵。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设计上,而不是把理论知识背的很熟,在社会中是不需要这种人才的。
2 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基础教学是其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为了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意的设计人员,就应该要加强对美术基础教学的重视。
2.1 美术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与核心
美术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素描、色彩与视觉需要的训练,这些都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基础项目,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通过对主题的创设,让学生来运用美术基础知识的创意,通过对色彩、线条等元素的利用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基础课程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欣赏他人作品的时候来体会其创意与内涵,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培养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加深对美学价值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
2.2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基础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引导学生来观察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重点主要还是在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但实际上对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美术基础教学虽然没有办法引导学生如何的去设计,但是却可以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奠定美学基础。在当学生具有深厚的美术基础中,那么在设计上也就会胸有成竹。因此,美术基础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2.3 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可以这么说,美术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的艺术具有硬要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将学生的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增加对美术基础的学习,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创作,同时也会增加学生对艺术门类的热爱,也会越来越重视美术基础的教学,对于美术基础的提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同时我们也应该要相信学生们凭借自身的努力是可以追赶前人的,提高自身的素养,让自己得创作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美术基础课程教学不仅仅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更是从事美术道路上重要的核心,也是同学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3 总结
总而言之,美术基础教学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水平。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应该要充分的重视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忠正,祖秀霞.高职院校艺术类之美术基础教学[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01)
[2]戴凌云.独立学院美术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 学理论. 2013(11)
[3]华杰.美术基础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4)
[4]钟建,林荣芳.对当前高校美术基础教学的思考与研究[J].美术大观. 2013(04)
篇2
工业产品设计必定是贴近人类生活的,从写字用的笔到路上开的汽车都留下了它的影子。如果说科学技术像一个马车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则艺术,美学便是马车上绚丽夺目的纱帐。
也许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就有了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理念。如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一的?斯就是掌管科学与艺术之神。而在庄子《天下篇》中也提出“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的观点,它分析并判定美与析理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那么什么是艺术和技术呢?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而技术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
从这里给的定义,我们看出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现象。而技术则是一种方法、过程。这两者不存在本质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甚至是统一的共生体,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技术作为支点的工业产品会是什么样的空洞,而一件没有艺术作为情感镶嵌的技术性设计产品又怎么能让人们使用的舒适。
以福特汽车的发展为例,亨利?福特于1908年设计并制造了第一辆T型车(图一)。而亨利?福特的公司在1927年末到1931年间,共设计改良了450多万辆不同车身造型和不同颜色的A型车(图二)。
很明显地看出,福特的A型车无论是造型还是性能都远超T型车,也更讨好消费者,这是一种明显的技术与艺术的双重进步。在汽车轮子技术还未发明之前,笨重的物件需要原木或滑板作为物与地面的基础介质来移动而轮胎的出现使得物体的灵活性、轻便性及其驾驭性得到了大踏步的发展。“蒸汽、电力、内燃机的发明可为交通工具从古代到现代排定出优劣次序。” 交通工具的进步,显示了技术的巨大作用,由此可见技术给造物设计带来的进步是不可否认的,但艺术的发展也给了技术十足的动力。自从福特设计并制造出T型号车后因为其技术无可替代的革命性而取得当时市场成功。但产品始终是为人服务的,T型车因为生硬的线条,乌黑的颜色以及少之又少的款式让消费者渐渐抛弃,而福特也不得不放弃它转而投向A型车的研制去挽救市场。从最初简陋,技术低下的第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到现代拥有诸如奔驰车那样拥有流畅、优美曲线的造型,怎能不说是艺术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科技”一个人性化的表现力呢?科技作用于机器而艺术则成功的为人与机器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美学要素组合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83-01
一、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不仅体现了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因此环艺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性。
再次,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和组成部分,环境设计旨在创造合理、舒适、优美的环境,以满足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在设计美术学中,环境设计集形式美、功能美、艺术美于一体。 环境设计利用各种形式美造就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视觉感受。在环境中的设计应该首先让人在空间流动中产生视觉观感,再经由空间中的虚实在造型、色彩、尺度、比例等方面产生形状各异的空间心理体验,最后达到视觉上的美感。
二、美学
美学是指通过绘画、色彩和版面展现自然美感的学科。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映。
美的这个定义,抓住了“人的需求被满足”这个美的本质,克服了以前许多美学家把美的属性当作美,把美感当作美而引起的诸多问题。
三、美学要素组合和应用
(一)空间组织造型要素
空间组织和界面处理,是确定环境基本形体和线形的设计内容,设计时以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依据,考虑相关的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的身心感受。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环境的要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 现代空间组织需要满足人们的生理、 心理等要求,需要综合地处理人与环境、人际交往等多项关系,需要在为人服务的前提下,综合解决使用功能、经济效益、舒适美观、环境氛围等种种要求。
(二)美学色彩要素
1、色彩的运用因空间的使用目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空间具有不同的使用目的,所以在满足色彩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性格的体现,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2、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
大的空间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调,以增加的重量感;反之,应采用浅一些的色调来增加空间感。
3、色彩的选择应根据空间的方位而定
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因此,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如朝北的房间常有阴暗沉闷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光线转趋明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东西方向的房间有上下午光线的强烈变化,且光线的温度较高,所以迎光面应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综合自然光线对它的影响,整个房间以冷色调为宜。
4、色彩的选择应注意使用者的偏好
一般来说,在符合色彩搭配原则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爱好和个性。这种爱好和个性是因人而异的,是受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影响的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在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综合的方法选用一些类似色和陪衬色进行合理搭配,并用一些对比色进行点缀。
(三)光
光照是指环境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光照除了能满足正常的工作生活环境的采光、照明要求外,光照和光影效果还能有效地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
因此, 环境艺术设计把设计美学发挥的淋漓尽致,而环境艺术设计自身中的美学横跨了多个领域,从单纯的空间设计美学到多层次的、向其他领域延伸的美学,使环境艺术设计正真成为“美”的代名词。随着人们生活内容的多样化,每个人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也更加丰富多彩。环境艺术设计以自身的美学与丰富的艺术手段让人们体味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美感,能动地为人们表现生活、美化生活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大概只有正真体会到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才能悟出一个道理――生活。
篇4
目前,随着建筑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化,装修业也迅速崛起。现代化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个性的体现和房屋舒适度的追求。无论是室内的整体色彩、质感,还是家具的布局及家电的安装等,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外更加注重个性和美观。基于美学理念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把美学理念融入环境设计中,满足人们现代审美心理的同时,给人们提供了高品质的家居生活。
一、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演变
随着人们价值观的不断改变,人们的审美理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美学行为,但是随着人这一主体的介入,变得更具功利性。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缺少心理和情感的体现;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注重人的主观性。目前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无论是从空间利用、装修材料的运用还是绿色植物的切入,都更加具有人文性,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有关调查表明,我国传统的卫生间设计大部分以公用为主,目前我国的卫浴设备无论从空间上考量还是从舒适度上考量都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关怀。另外,居室面积利用、家居色彩设计、客厅厨房的基础设施配备都能体现出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性。
二、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审美功能和意义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是指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另一方面指整体建筑环境的设计。室内环境设计应该以目前装饰行业的整体审美趋势为基础,它既能够表现出地域文化内涵,也应该具有时代意义,在设计过程中植入当代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个性的追求,室内设计中的美学理念也有着不同层面的表现力,现代室内设计要更加体现人们对个性和时尚的追求。
室内环境设计与整个建筑的大环境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室内环境设计作为建筑环境装饰的组成部分,应该以整体的建筑环境为基础来进行室内环境设计。当前室内环境设计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总体的审美理念上来改变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现状,让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更加具有个性、创新和美感。
三、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要素
室内环境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造型艺术。但是欣赏价值并不是室内设计的重心,它只是作为设计中的一个分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基于美学理念下的室内艺术设计,更加注重的是其实用性。
1. 美学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体现
优秀的室内设计能够给人以意想不到的美学体验。现代住宅的装修设计更加注重对室内空间的合理利用,合理的室内空间设计和布局,既能够体现设计者的专业素养,也能够给人以心灵及感官的审美体验。设计者应该摆脱传统的住宅设计框架,最大程度上地开发室内空间的利用率,让其更具美感的同时,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并且不断提升住宅的室内美感和舒适度。设计师们不仅能够合理分配、组合室内空间,而且能够赋予人们以崭新的观感体验。室内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室内设计的整体布局,因此,设计师应该注重美学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设计理念的更新,合理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的室内环境设计布局,能够最大程度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对现代住宅的设计要求。
2. 美学理念在家居色彩设计中的体现
色彩搭配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色彩能够对人的感官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室内设计中合理进行色彩的搭配设计,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直接影响人的心情,甚至可以在无形中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时,除了遵循基本的设计规律外,也应该注重住宅主人的审美爱好及新时期的审美要求。
室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直接决定了居住者的日常生活舒适度以及日常的家居气氛等。设计师们应该考虑建筑风格、住宅主人的爱好、室内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建筑室内设计的色彩搭配。同时,要兼顾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合理搭配,无形中提高住宅设计的品位。
3.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装饰要素
室内空间的装饰直接体现了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住宅主人的喜好、品位。室内空间的装饰既包括对墙壁、顶棚的装饰,也包括对柱子、卫生间等各个建筑构件的装饰。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和安排装饰材料,釆取合理及多样的形式对住宅进行装饰。以体现住宅的风格及整体审美效果。室内设计既是一种装修实践,同时也是一门能够创造美学价值的艺术。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设计师不仅要有设计才能,而且要兼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带给人以审美体验。不仅要用绘图形式把自己的设计思想表达出来,而且要与施工人员一起,通过对室内的总体布局和建筑材料的合理搭配,让美学的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满足人们对现代优质住宅环境的需求。室内设计和施工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并不仅仅依靠设计图纸或者施工图纸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融入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工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中将崭新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设计元素应用于室内设计和装饰中,以实现室内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实用性。
四、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学理念
美学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体现既彰显了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显示了人们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基于美学理念的室内环境设计,更加追求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化。
1. 艺术性与实用性
美学理念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既能够体现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也应该彰显出住宅的实用性特征。艺术性是现代室内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果室内设计仅仅囿于传统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缺乏艺术的表现力,很难体现出住宅的美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在满足人们各项生活设施的实用性基础上,更加追求艺术性。随着装修行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装修理念和装饰材料被应用于住宅的室内装修,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性的追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适和惬意。当然,注重室内设计艺术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室内设计的实用性。
2. 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
室内环境造型表现为结构性造型和装饰性造型。结构性造型是从整体来对室内进行设计和规划,比如用建筑材料进行空间的切割和分配等,来凸显设计的美感;装饰性造型,是以室内的个体性元素为主体进行的造型,主要为了突出整体的装饰效果和氛围。设计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元素的搭配,来增加室内设计的艺术美感。
3. 整体审美意义
室内环境设计是一个大的整体,设计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又相互和谐。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住宅整体风格的设计。确定设计主题,然后根据这个设计主题,进行设计元素和色彩的搭配,保证主题风格的统一,提升室内的整体审美内涵。比如,墙壁的造型和色彩要与家具的造型和色彩相匹配,形成统一的风格,防止因设计元素的搭配与设计主题不一致而造成的突兀感。
五、结语
篇5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它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些原则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有诸多启发,它有利于发挥师生积极主动性,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是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杂交而生的产物。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科恩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建构主义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原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建构主义在关于人与客观世界的的关系问题上给出了经典的阐述,它认为世界所赋予个体的意义完全由个人决定,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人的认识的本质是认识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自身的经验能动地建构他对客体的认识,每个人的经验都是由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每个人的经验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建构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主要内容是:
1.突出主动建构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往接受的。知识是由思考的主体积极建构的。个体认知的作用就是适应的方式,即在词汇的生物学意义上的适应,其目的是适应或生存力。认知服务于主观经验世界的组织,而不是服务于一个客观的本体论实在的认识。建构主义坚持认为人们定义的所有的知识仅仅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思维的主体只能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他的知识。所以,建构主义学习主张一种基于个体能动性的主动、自觉、自我组织的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它要求学习主体充分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各种现象的把握、分析、组合,积极主动地去探寻客观世界的奥秘,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2.提倡走同化和顺应的学习路径。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同化是指学习者把外在的信息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以丰富、加强已有的思维倾向和行为模式。顺应是指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的外在信息产生冲突,引发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只是学习的基础。
3.强调情境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知识也总是在~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脱离情境的教学必然足枯燥无味,只有把学习者嚣于真实的情境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应用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主张互动性的知识构建方式。语言是知识的文化积累、传输和表征的基本形式,对各个领域中任何问题的表征需要经过社会性的相互转换才能获得合理性。知识是在学习者进行的为他人所知的建构活动中获取的。而这种知识建构需要借助于语言和对话。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强调人的学习和发展发生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之中。认为语言的功能并不体现在其真理定向性中,而是体现在过程的关系之中。即我们使用语言并不是用其作为一种反映世界或表达自我的手段,而是作为我们“在一场游戏中的行动”。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过程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1.能够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而是知识的加工与转换,是运用各种方法促成认知主体发生主动的知识建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介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认知工具,教学环境和和教学任务应该是真实的。
2色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强调把“理解的认知过程”和有用的“意义建构”作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非常重视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使每一个学习者的智慧通过“合作”和“会话”化为整个学习团体所共享的智慧。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或外显行为的改变;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建构是多元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应该与他人协商并达成一致。学习是为了保持有机体的适应和生存,而不是为了追求真理。 三、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原则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中心。意象造型介于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臆造、写实与抽象之间,具有最为开阔的自由表现空间。因此,探索和研究意象造型在素描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对于挖掘学生的综合艺术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意向造型的素描教学中我们将有关人物、景物、动物在各个场景下的状态排列出来,并将这些信息分类整理。然后教师提出各种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作回答说明。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造型写不写实,准不准确,去规范和束缚学生的个性和激情,而应该释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客观物象,将生动、鲜活作为绘画的基本要求。只有感动自己的东西才能进而感动他人。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创作和生活,发掘和表现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课堂上,照一定的规则,大家轮流发言,而后是评比、总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学生们开动脑筋把自己融入具体角色环境中去。
2.设计情境。建构主义薛系设计原则指出情感(与乐趣和恐惧的交往)以及个人的认同对学习内容也是有意义的,因为合作学习、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同错误的交往、自我控制和使自我经验服务于学习等要求都超越了理性。素描中情感是意象造型的内在驱动力,夸张和变形是意象造型的语言和特点。夸张是一个度的概念,任何一件写实的绘画作品都不免要进行形象夸张的艺术处理。常人一般面对于夸张程度较大的艺术形象才能意识到其夸张,意象造型应该是比较明显的夸张。但夸张的形象仍不会失其原始形象的本来面貌,而变形则意味着质的变化,是在原始形象基础上作根本的改变使其彻底成为另一种形象。意象造型注重作者情感的表达,它放弃纯客观地再现,主要是画家的情感和审美心理需要所致。它不仅是表现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喜、怒、哀、乐,更是画者对于人生对于世界的关切和体验的表现,同时也是画者审美情趣,形式美演绎能力,画面整体把握能力的体现。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各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前给学生设定任务,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画家的素描资料,比如:席勒、梵高、毕加索等。课上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做出评价。
3.协作学习。教师应该重视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素描要培养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能力。素描要在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培养学生。因此素描教学不仅是对素描材料的认识和技巧知识的应用,还包括由不同的艺术观念对素描提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诠释方式和内容。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艺术能力的指向也趋向多元。笔者课前先把学生5~6个人一组,分成若干组。要求学生课下合作分工去完成课前布置的搜集信息的任务,课堂上分配的任务也要求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商达成最佳方案。在方案完成向全体同学陈述时,与其他组成员之间的问答以及竞争都是一种协作学习。学生们普遍认为,协作学习使得自己的思路拓宽,并且锻炼了个体的协商以及会话的能力。
篇6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美术教学设计;作用
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其与科学主义相对的形态出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影响了社会的诸方面。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同的教育理论之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摒弃了那种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间的联接的传统观点,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学习者的潜能、情感、价值观、学习品质等因素上,使其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有着区别于其它教学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及其深远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机械联接,而是一个有意义的心理过程。学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学习,另一类是意义学习。所谓意义学习,是指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情境,学生不应该经受那种因升留级制度或统一规格的考试而带来的失败感。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一)意义学习的要素
1、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即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两方面都参与学习的活动。
2、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动机来自外部的,学生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仍是来自内部的。
3、学习是渗透性的,它能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乃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4、学习是学生自我评价的,学生最清楚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导致他想要知道的内容,是否明了自己原来的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
(二)意义学习的原则
1、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才能发生。
2、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3、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
4、涉及学生整个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5、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创造性地开展学习时,学生的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6、最有用的学习是了解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义学习的方法
1、构建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的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
2、提供学习资源。关注促进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学功能的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安排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及讲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多元化学习提供多种信息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消化学生在利用资源的必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
3、同伴教学方式。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而且它对双方学生都有好处。因此,学生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同伴教学,学生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
4、分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轻松,从而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发表意见、交流信息、相互启发、畅所欲言。
5、探究性的训练。探究性学习(即发现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并成为一种参与性和体验性的学习方法。
6、交友学习小组。交朋友小组学习方法是一种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个人经验,其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参与学生面临一种轻松的心理状态,彼此之间进行自由、直接和自我沟通,这种方式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更直接的效果,大大增加对自我的理解,使个体更真实和更独立,以及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接受的程度。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美术教学设计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自我实现
罗杰斯认为,为了达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要以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自我感知为基础,适当应用外部力量,最终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自我选择和判断能力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为了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罗杰斯主张把下一代培养成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罗杰斯把这样的特征概括为: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现实中是可信赖的;作为恰当并能适应社会;具有创造性;能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经常在自己身上发现新的东西;自尊也尊重别人。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表扬,将更有助于学生走向成功。但是许多老师往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批评往往多于鼓励和表扬,这就严重地挫伤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积极性。因此,获得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自由发展
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安全的心理气氛中不断释放内在能量的过程,而自由发展是实现释放先天能量的最好条件。在自由发展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教师细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是挑剔指责、讽刺挖苦,而是首先肯定大胆的设想,然后对其进行合理的指导,进行解除学生担心失败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一个人只有在心理自由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自己,才可以完全自由地想像和自由地感觉,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向着凡是能构成他的创造力的一部分的知觉、概念和意义广角度地敞开。课堂气氛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气氛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纪律、自我感觉和人生态度等有重大影响。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宽松、和谐的环境的创造者,作为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必须懂得如何创设适宜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三)教学的根本原则是对学生的真诚的信任
罗杰斯认为,要使学生在自由发展中做到自我实现,教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去掉“假面具”,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学生充分信任,相信学生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立的自身价值,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掘自我潜能。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洞察学生的情感及其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才能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实现自我。重视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并不意味着它忽视认知教学,而是强调应该创造一种包含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的框架,让不同的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不同的课堂教学作出不同的心理反应。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真诚、信任和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原则,这一点无疑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好的启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的方法是对学生的“非指导性教学”
罗杰斯认为,在意义学习中,应采取非指导性教学。所谓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种学习的发起,不是依赖教学艺术,广博的知识和授课计划,而是依赖存在于教师和学生彼此关系中的某些态度。”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鼓励学生学习和产生学习动机的最好方式是依靠教师的指导和个人经验,以及把学生的选择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单纯的自我选择容易使学生缺乏成功感和竞争感。这种非指导性教学,必须使个人沉浸于学习之中。非指导性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是自我发动学习,无组织方式。在非指导性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作为和态度。非指导性教学是根据学生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激励思考,重视接受学生,这样便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无疑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经历自选材料、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将得到充分发展,“自己选择”并不是让学生进行毫无目的的个人选择,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个人选择,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多地注意自我评价而不是依靠他人评价时,独立性、创造性、自力更生等因素才会产生有效作用。
三、利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美术教学设计
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美术课堂教学设计,就构成了人本主义学习的美术课堂教学设计。
(一)美术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强调学生的内部学习条件,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强调学生的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是从做中学,这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际问题,是最终解决这些问题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可通过设计各种学习场景,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鼓励学生进行各种探索,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己正在从事独立的研究探索。例如,在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幅作品时,学生一看首先感到新奇:一个个挖山者,赤身,并且勾勒的线条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教师不讲解,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通过交互作用,最后得出:画家之所以用来表现,主要是体现人的力量,而线条的粗细变化,主要是突出人体的结构。学生明白了这幅画主要是表现“力”的作用。
只有当学生自我进入到学习情境之后,学生才会积极地深入实际的学习活动,才会自我促进学习,使学生的整个身心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都参与进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兴趣有利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兴趣是美术教学成败的关键。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中,所涉及的内容、呈现内容的形式及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时,这种好奇心会驱使学生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掌握这些学习内容。例如在开设素描之前,若把中国西汉的画像《荆轲刺秦王》用文学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先不必说画像是什么,艺术特色是什么,先讲内容,可从荆轲怀才不遇,到与太子丹信誓旦旦,到易水送别,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义凛然的气魄,还可引用骆宾王的诗《易水送寒》,并可把荆轲死后,高渐离(荆轲好友,音乐家)矢志不移,处心积虑,以瞎双眼和断双腿的代价去接近刺杀秦王,这样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九方臬和田横五百士也可讲给学生,随意性很大,但更重要的是把严肃的感情渗透、输导给学生。这样,学生听得认真、感兴趣,在学生被故事感染打动的时候,像递进式地讲了画像和历史人物,更不忘讲徐悲鸿,学生可明白这是绘画,而绘画自然的对他们构成了诱惑,然后可讲作品的艺术风格,以及色彩和造型的特色,学生的感情培养起来了,这样也就会主动地聆听了。
一个对美术学感兴趣的人,他的认识就会优先指向与美术学有关的事物,并且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应,而且这种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还应该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使学生能够保持这种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教学设计时要使用丰富的激感的方法,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使用不同的、最适宜的呈现手段;或者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三)美术教学中应建立师生平等关系
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功能,适时给予学生“人情味”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适当肯定学生的错误。例如,在设计如何培养学生的素描观察能力的教学时,首先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任何所能看到的形体均是由各个局部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离不开局部,局部受整体的制约,这就决定了素描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更完善的整体”。要想让学生掌握这个观察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若失去整体,导致所画的形不准。这是学生在素描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毛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观察方法的重要性。再如,一堂素描课可以这样设计:把一个花盆端在讲台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花盆五分钟后,就把花盆端到教室外面,学生凭记忆画花盆,并每组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练习,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种是花盆的高度比例失调,把花盆画成桶状或盘子状。另一种是局部变形严重,部分学生可能把花盆口画得很圆,而盆底则简单地处理成一条直线,花盆变成了上圆下扁的形状。十分钟后,学生基本上画结束,再把花盆端在讲台上。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画的花盆,然后教师可对画在黑板上画进行讲评,不要责怪学生画得不好,要用表扬的话鼓励学生,让课堂充满“人情味”。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四)实现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
罗杰斯认为,学习是人主动利用环境和现有资源来发展自己的过程,只有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而较少依靠他人评价时,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才会得到发展。因此,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美术教学设计,可以从基于问题求解的需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问题空间的设计及问题求解过程的引导控制等多方面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空间。例如,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利用视频投影仪将学生的作业反映出来,作品的不足通过大屏幕将弱点放大,便于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而学生面对自己被展示出的作品,会异常兴奋,情绪高昂,然后可将具体环节交给学生自己鉴评,并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通过横向比较,对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较清醒的认识,对他人的作品增加了理解,取长补短,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应仅仅用分数来评价,而应提倡自我评价,让学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去追求特定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权利。学生的自我评价,可通过现在与过去的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已有成就与不足之处,进而明确下一步行为的目标。当然,自我评价如同人本主义本身一样需要与他人磋商才能更全面、更深刻,所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仍需与教育者的评价相结合。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Intem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设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在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进行美术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经验的产生,不直接或轻易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学习。
参考文献
[1]况姗芸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课件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1,(9)。
篇7
关键词:教学课件;视觉元素;形式美;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经非常普遍。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件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信息量大,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二是能通过优美的版面设计,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课件版面设计常见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只是认真搜集各种文字、素材,忽略了学习者的心理要求与视觉感知。教学课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有:文字过多、字体不统一;图片层次感不强;动画效果杂乱;色彩搭配不协调;版面形式不统一等等,这些都是视觉元素没有与形式美有机结合的现象。如何恰如其分地协调布局这些元素,突出需要表达的主题,使版面看上去轻松和谐、美观大方、易于接受,是教学课件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版面设计的视觉元素
1.文字
文字是个非常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它在平面设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多媒体辅助的教学中,电脑美术字体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节省了板书的时间,既美观大方又方便快捷。
2.图片与动画
图片(表格)等元素通过计算机图形图像软件进行数字化编辑和处理后,更全面、更透彻、更精确、更省时地展示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引起学生听课的高度兴趣,把乏味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视觉化,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间、地点、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尤其是加入动画效果,使画面更生动,学生会对内容有更深刻的印象,更容易记住重要的知识点。以上元素的组合,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学情境变得形象生动,展示了新型现代化教学课堂的教学优势。
3.色彩
色彩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不同学科、知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色彩应用。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来自于它的感性识别性能,即色彩的情感效应。对色彩的准确应用是版面设计表现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较好的配色方案有:白色做背景色,文字或者图形的颜色选择与模版色调对比或协调的颜色等。教师选择模版时应考虑,版面的色彩应用是否与教学内容相适应,能让学生产生正确的心理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升学习效率。
三、视觉元素与形式美有机结合是版面设计的关键
如何将前面所述的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应遵循以下形式美的原则:
1.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形式美的总法则,两者完美结合,是版面设计最根本的要求,也是艺术表现力的因素之一。变化是强调种种因素中的差异性,通常采用对比的手段,造成视觉上的跳跃,同时也能强调个性。统一的目的是达成和谐,统一的手法可借助均衡、调和、秩序等形式法则。
统一的版面设计其版头和配色方案都是基于相同的元素,有相同的图形、标识和色调,有内在的联系。另外,为获得整体协调的色彩效果,避免杂乱,增强视觉印象,版面色彩必须要根据传达的主题选择一种起支配地位的主色,并考虑色彩心理效应的影响,使整体效果协调统一。版面的配色方案要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在此基础上寻求和谐的变化。课件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所以,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以纲要性的文字编排为主,突出重点。字体类型要统一,主要的类型有宋、黑、楷、隶、魏。在同一类型的字体里,标题与内文的字体要有区别,可以用笔划线条的粗细识别,如:标题为粗黑体、内文为黑体。重点部分可选用活泼的手写字体和艺术字体。
变化是寻找各部分之间的差异、区别。统一是寻求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点或共有特征。没有变化,则单调乏味或缺少生命力;没有统一,则会显得杂乱无章、缺乏和谐与秩序。课件的版面设计只有重视风格与标准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在课件的版面设计中,根据文字字体的特点,加以巧妙地利用,字画结合,象形会意,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视觉效果。如:展示“视窗”二字,利用“窗”字下半部分是全包围结构的特点、将收集到的相关插图、图案和照片巧妙地放入“囱”字里,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不失为字与画结合的成功作品。
2.对称与均衡
对称和均衡都是达到画面平衡的手法。对称的编排形式近乎完美,会让人感到静止、单调和呆滞,缺少变化是它最大的弊病。均衡感的设计有从版心的上左到右下或从上右到左下。如:在一个版面中有三幅图片,可以运用动画效果将图片依次从左上到右下出现。对称是静止的形态,均衡则将动态包含在画面中,比较活泼生动。实际设计中,均衡有着更多的变化空间和形式,容易产生新的效果。
3.调和与对比
对比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以达到相互映衬的目的。对比的形式有很多,在版式设计中常用的对比形式有形象对比、色彩对比、明暗对比等。在课件设计中教师应注意文字、色彩、图片、动画等元素要有明显的差异,且应对比分明,重点突出。调和即和谐融洽,是指适合、舒适、安定、统一,强调近似性,使两者或两者以上的要素相互具有共性。
调和与对比是相辅相成的,在版面设计中,一般占版面率高的元素宜调和,占版面率低的宜对比,这种平稳、温和的感觉,适合表现各种类型的课题。在配色时要注意:明度和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经过长时间的注视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因此,背景色应避免大面积地采用明度和饱和度很高的色彩,而小面积对比强烈的色彩可以营造出视觉重心,吸引人的注意,增强易辨别性。前景色与背景色之间的对比要适度,使两者之间的色彩距离拉开,造成醒目的视觉效果。一般情况下,背景颜色深,则前景色就要浅;背景颜色浅,则前景色就要深。这种深浅变化在色彩学中称为“明度变化”。如:在深色或中度色调的背景下采用白字或黄字,在浅色的背景下采用深色字。充分考虑两者之间的适度对比,才能达到主题形象突出、色彩效果强烈的目的。
4.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对应视觉流程的动态过程,借用的是音乐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效。节奏是视觉元素通过一定的变化,产生有规律的重复。节奏是韵律的条件,韵律是节奏的深化。韵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版面的整体节奏,增强版式的感染力,开阔版式艺术的表现力。在单独的版面设计中,应考虑动画节奏的变化,要渐进地选择快慢,如需同时展示几张图片,可以按照图片的明暗或色调的变化依次排序导入。在版面设计中,何为韵律?即要文字、图表的编排详略得当,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调整,使其内容以清晰、流畅的形式呈现。
综上所述,课件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将文字、图片等视觉元素与形式美有机结合,产生视觉美感,是教师制作优秀课件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将抽象的说教化为形象的演示,不但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形象化、立体化,而且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修休.动画课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利条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11-114.
[2]张艳.形式美法则在版式设计中的应用.科技论坛,2010(20):30.
[3]王若鸿.色彩在版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60-62.
篇8
论文摘要:工业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意象”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虽然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与设计师,总是企图摆脱传统文化的阴影,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里程碑,但传统文化还是如影随形,到处可见。因此,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对现代工业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
1“意象”的产生及研究的现实意义
“意象”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审美范畴,它包含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两个层面的含义。所谓“意”是指意图、意向;“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象在传承与整合中不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意象”概念产生于先秦两汉时期,最早由王充提出,主要在哲学范畴内讨论;魏晋时期刘册将“意象”概念引人到文艺美学中,是最早关于文艺方面的描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一书中写道:“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它是指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在这里,刘姗指出“意象”是在心与物互相交融,在物象感知之上而产生的,并肯定了“意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为后来“意象”在艺术创作上开拓了新的思考方式和领域。它产生和存在于工业设计的审美活动之中,是一种理性化的科学命题。因此,研究“意象”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意象”造型与现代工业设计的关系
“意象”是整个现代美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亦为造型设计美学的核心概念,工业设计是“意象”的思维结果。这里我们按照用途可将其分为: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功能意象和以追求更高的精神愉悦为目的审美意象两个方面。前者是以实用为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具体的某种思维产物。从理论上来讲,这种“意象”化的审美设计就是把理论美学的原则应用于物质生产和日常生活领域而产生的一门美学分支学科,它追求物质生产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它的核心范畴是功能美。后者则是精神层面的问题,根据想象力所形成的某种形象呈现,它能引起人想到许多东西,是让人们在看到设计者的作品同时,感受到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内涵。这两种概念是理智与直觉、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高度统一。
从中国的传统美学来讲,“意象”相近于想象,也可以认为是想象中的“艺术”。而工业设计是产品设计师物化想象产品艺术化、人性化的具体体现,它直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设计过程中的“意象”实际上就是设计者大脑中产品模型“情、景”的体现,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设计的成效;“意象”与工业设计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缺一不可,互为系统。“情”(意象)、“景”(产品)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不能还原单纯的“情”,也不能还原单纯的“景”。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也就成了“虚景”;离开客观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审美意象。只有“情”、“景”的统一,才能构成审美意向。
3“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深刻影响
“意象”造型观在工业设计中的影响涵盖古今,随处可见。古代的手工制品都是早期人类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在思维的作用下,经过制作者按照“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意象”造型设计之后,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经过简单的加工之后完成的。如5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制作的木锁等生活用品便是佐证。如今,过去的手工制作变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目前市场上一些运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式生产出来的精美的工业产品设计令人眼花隙乱、目不暇接,这些产品是设计师大脑中“情”、“景”的高度统一。也就是传统“意象”造型观影响现代工业设计的深刻体现。
现代工业设计产生于欧洲,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并形成很多不同风格的艺术设计流派和体系。在中国,虽然没有西方工业革命的经历,但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却早已积极主动地把现代设计思想、理论、方法引进中国,并且一直想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振兴中华民族,圆百年近代史上中国人的强国之梦。这种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文化艺术结合的标志性参照物,就是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90年代的北京世纪坛;以及兴起于80年代,至今还方兴未艾,可圈可点的全国性“城市开发热”。在这些建筑中,不仅体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都有中国本土传统“意象”造型美学的缩影。
综上所述,“意象”在现代工业设计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没有“意象”,就不存在现代艺术设计,正是由于设计师把产品的使用功能科学化、艺术化、美观化,现代设计才发展到了今天。
4结语
篇9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职英语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一、接受美学的基本内涵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是以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德国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波兰英加登的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最杰出的代表是姚斯和伊瑟尔。接受美学作为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它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者和作品上移到了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上。在接受美学看来,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读者对作品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真正得以实现其自身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基本内涵是:
(一)读者中心论。接受美学首先确定了读者的中心地位。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读者对作品意义的具体化是能动的、决定性的。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及其具体化在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中心地位。读者作为审美主体在作品意义具体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真正价值在于读者所做出的种种不同解释。作品的真正生命在于永无止境的读者的解读之中。读者是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而不断变化与生成。
(二)意义空白。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一个充满了“空白”和“不确定”的结构,,文本的意义并不在作者完成文本时就已经产生,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由读者完成的,在读者的阅读中被重新建构(reconstructed)和具体化(concretized)。理论上讲,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些“空白”和“不确定”是激发读者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源泉,赋予了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的文学价值,读者通过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想象去填充和改造文本,进行新的创造。
(三)期待视野。接受美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具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时化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是读者对文本进行解读和接受的前提,具有个体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社会经历、个人性格等因素影响,不同读者必定拥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因而在具体化过程中必然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解读。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提供的视野融合时,读者就完成了作品的接受和理解过程。读者的“期待视野”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处在不断建立和改变的过程中。随着融合的不断深化,读者的接受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随着读者接受能力的提高,读者的期待视野相应不断提高,从而促使作者创造出更多的文本。
接受美学具体内涵为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它颠覆了长期以来教师作为文本代言人的权威地位,让我们意识到学生是具有主观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努力探索如何在语言知识与技能传授之外,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而全面贯彻英语素质教育。
二、接受美学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文本接受。接受美学明确指出“在文学作品的传播中,以读者为主,以具体化为主。读者是第一性的,未定性的文本是第二性的。”在接受美学的阅读过程中,读者的主动性始终贯穿着整个阅读阶段。接受美学读者角色的概念,为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教学设计的主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准备时要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导航器,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注重增强课件的交互性。课堂教学中要改进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多层次、全方位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收”,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从而一方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指“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本文及本文创造的预期结构”。学生每次在接受英语教学之前,已经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思维定势,他们会对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心理“期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按既定的期待视野去审视教学内容,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适当超出学生的“期待视野”,学生就会产生兴趣,愉快、顺利地接受教学,反之接受效果会大大降低。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巧妙地处理好教学与学生期待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适当超出学生的“期待视野”。当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适当超出学生的定向期待,而超出部分又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求时,同学们既兴奋又信服,它既复习了旧知识,同时又让学生获得新知识,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视野”。只有整个教学的不断创新和改进,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才能引起学生学好英语的浓厚兴趣,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知识为能力。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有许多空白与未定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这启迪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以科学引导并实现学生的“参与”。在实践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语言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通过“英语课文剧”或“配音表演”等来开展师生、生生的互动活动,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英语实践的氛围,又能有效增强学生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成绩,大大加快主体变知识为实用能力的过程。最终填补上作品中的“空白”,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云龙.接受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1:126-128
[2]徐洁雯.接受美学与英语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87-188
篇10
旅游美学是关于旅游美的创造、展开及符号化应用性型学科,属于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应用美学的范畴,直接相关于旅游学、美学与心理学学科。旅游美学以美的理念为基础,以审美客体的分类为主线,从审美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审美主体之间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旅游美学》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1.真。真即真理、真实,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即“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是美的基础。就旅游美学教学客体的内容而言,追求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美。就教学主体而言,真成为对人性的关注,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目的;将人看作完整的人,提倡让学习者主动投入学习、自主地相互帮助与公正地相互评议。
2.善。善就是合目的性,善是美的内核,孔子认为美取之于“仁”、老子相信“美恶相生”、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等这些都从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探讨美。旅游审美心理问题,主要是研究审美主体的价值观问题,即是有关善的问题,“旅游审美给人们带来精神情感的愉悦,我们也应带着寻求精神情感的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旅游美学。”[2]
3.美。美的前提是真和善,但不是两者之和,美不是单纯的真,也不是单纯的善,美是人类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在原始时代,人类就开始发现美、追求美与创造美,但是,不同时代的人和不同文化的人创造了不同的发现、认识和创造着不同的美。孟子提出真善美相统一的思想,即“充实之为美”,《旅游美学》课程就具有这样的性质,旅游文化活动的过程及其欣赏对象都属于审美文化的范畴。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旅游美学》课程中的应用
《旅游美学》课程的参与式教学体现为以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激励参与培养学生的旅游管理职业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教学中通过设计参与、情景参与、实际模拟参与等,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各种专业实践与实习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内在的兴趣与努力,在参与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历练能力,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多层面对接。在《旅游美学》参与式教学过程中,考试方法属于参与式教学法的一个侧面,尽可能地压缩基础知识部分的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60%。另外,旅游仪式与接待言行考试与导游词演讲比赛等综合测试占40%,这不仅能综合地体现学生的理解力、反应能力、应急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参与学科教学的动力。
1.设计参与。学生可以参与的设计包括需要设计、内容设计、目标设计、分组设计、活动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从《旅游美学》学科来看,对于部分教学设计,就有一个审美能力问题。如学习美的存在领域与审美形态问题时,是从自然美入手,也是先开始社会美的教学内容,这种设计源于主体对美的存在领域关注的厚重问题。因此,当学生参与到这种教学需要及内容的设计时,学生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成为什么。当然,教师是独立的个体,而学生由于人数量大,意见可能会不统一,但是,“众口难调”绝对不同于“众口不调”。教师应给予学生这样一种自主参与审美教育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设计中提高判断能力与审美能力。
2.场景与情景参与。《旅游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通过游戏、小品、实景练习等方式,尽力与学生一起创设一种专业场景,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扮演角色模拟并参与实际情境,展示所要解决的审美关系与矛盾;或由角色扮演者现场处理问题,模拟旅游管理者的决策方式,锻炼学生的解说、反应及应急能力。情景参与和角色扮演能让参与者直观地感受和领悟所涉及的“实战”问题,能让学生熟悉管理中的实际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将来求职以及处理实际事务做准备。
3.职业技能实习与训练参与。《旅游美学》课程的任务是学生能够具备从事旅游审美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职业素质。在职业技能的实习与实训中,倡导以“学习主体为本,以具体实践活动为根”的职业技能参与,学生参与到训练的各个环节之中,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凸显主体的就业与创业的教育目标。
三、参与式教学法在《旅游美学》课程中的价值与意义
从人本主义反观教学,学生就是教学的目的与出发点,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达成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之上,这正是教学的真正价值,也是参与式教学的真谛,可以这样说,参与式教学法创造价值。
1.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参与式教学法应以学生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为基础,在学生自我发展和现实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来实现教育对人的自主性的本真追求。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3]。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如果能够自由地发挥主体性即具有思想、道德与实践的特性,就能够发挥能动性。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主体性的自在规定性,否则,主体性就会失去人性的根据和基础,也就必然会以主体方式存在、思索、活动和把握世界的本体论意义和方法论。因此,参与式教学可以使教学主体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每个人在其中形成与展现其主体性,进而提高师生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
2.达成学生自由平等的人文理想。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4]人类的历史就是从奴役中挣脱出来走向自由向往。参与式教学法强调自由参与、平等相处、达成共识的人文理想,这也是教育的本真追求。参与式教学法顺应人类的自然天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和培养道德情感方面,都处于自由平等的地位,即你、我、他是一体的,每个人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主体在共同分享知识、体验情感的过程中彼此相遇,理解与他人共同生活的要义,自尊自强、尊重他者、接受差异,形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这种始于自由并指向自由的教育就是民主教育,民主教育通过对自由个体的塑造来实现健全社会的人文理想。
3.培养对话、交往合作的职业能力。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往是合作的前提。在《旅游美学》的教学实践中推动师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对话是德国伽达默尔用以比喻解释者与解释对象之间的关系,认为对话是由双方围绕共同的话题进行的交流,不是由对话者的意志决定的,因为解释本身没有止境。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讨论,将学、思、问、答联结在一起,使学生在参与中合作,满足表现需要、求知需要和发展需要,再次达成下一次对话。人存在的基本状态就是人际的,因为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别人的认可和尊重。学生在平等对话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个人体验和经历,并产生新的结果与智慧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另一方面,在合作中达成对话,提高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自信心和自立能力。交往合作还可以激发成员之间的积极情感,减低人际间的疏远和孤独感。在合作情境中,学习主体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还得到了他人的尊重和关注,锻炼了职业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