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rinciple of Value Engineering, the basic concept and principles of Value Engineering are def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Value Engineering in the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sketch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ts principle in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ayroll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er resources management;the principle of Value Engineer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001-02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经营环境以及社会地位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教研单位和教书育人的场所,而成为了我国创新科技的主力军和实施科教兴国的主要阵地,是推动我国社会生产的关键因素。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关系到高等院校发展实力和潜力,所以,一支高素质的教师资源队伍对高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价值工程基本概念及其原理
所谓价值工程是指从一定的功能出发获得在劳务、产品、工作、工程等方面的价值的研究方法,价值工程是一种科学的价值提升方法,这一概念的提出者麦尔斯将其定义为“一个用以处理和鉴别服务产品在工作中的缺乏主要作用却能够降低工作量或者成本的要素的完整的系统,这一系统融合了现有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能够将用户的需求与无实际利用价值的成本进行区别,达到改进服务、产品的目的”。而美国价值工程师协会负责人马蒂则将其定义为“价值工程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努力,能够使系统、产品、服务的能够达到一定的价值目标,它实际是以最少的付出获得必须的价值工程”。
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的内涵: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及其包含的内在规律的书面反映即为原理,价值工程基本原理是对价值工程活动反映出来的普遍规律的反映,价值规律包含了三点基本内容即价值本质性原理和准则性原理以及费用与动态的关联原理,这三点原理互相联系、互相以来,是对价值工程活动的内在规律的反映。价值工程原理的基本模式为价值=产出价值/投入成本,或者价值=产出功能/投入成本,这一公式的作用在于以对象的最低使用周期成本实现使用者的需求功能,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出,价值越高,则有效利用资源的程度就越高,利用价值原理对某项管理活动进行评价时,是进行经济和技术、成本与功能的综合性评价。
2 价值工程规律在高校教师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学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增强,但是目前高校内普遍存在缺乏专任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等问题,高校积极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 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利用价值工程原理加强高校教师资源的管理可以最大程度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学校工作效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高校教师不但有自身的关于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而且还有个体特殊的思想感情以及人格尊严,在对高校教师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可以加强在物质、精神、政治、行政方面的激励,注意改进管理方法,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能够保持教师饱满的工作激情,促进他们加强对业务和技术的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促进更多教研成果的诞生。
2.2 促进高校各项科研研究的正常进行 对教师资源加强管理可以为高校顺利开展各项科技研究活动提供人才基础和技术保障。高校教师资源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保证教务活动正常开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只有合理组织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活动,才能将高校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充分协调,从而形成教师资源与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高校科研活动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生态绿化;园林设计
前 沿:
近多年来,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山区及沿海的发展,同样暴露了植被破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了较多的环境地质灾害,加剧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加快公路建设和汽车工业发展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在确保高速行车安全的同时,美化高速公路环境,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应遵循的生态学理论
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促进自然界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
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恶化,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的大小可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加以确定,大至生物圈,小到一个细胞都称为生态系统,即使是生长在墓碑或岩石壁上的地衣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因此,由不同树种构建高速公路绿地系统也必然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故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生态学原理。
1.1主导因子原理
生态系统的动态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这些复杂的生态因子中,有少数是有支配作用的,称为主导生态因子。高速公路绿化生态系统有诸多生态因子可影响生态系统的恢复,但总的来说,其主导因子是土壤,主要是土壤贫瘠,固体废弃物较多,土壤压实度高、通透性差。对于基本无植被覆盖且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第一步是控制水土流失,翻松土壤、清理垃圾、提高土壤肥力。
1.2最小因子定律
每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如果环境中缺乏其中的一种,植物就会发育不良,甚至死亡。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受浓度最低的关键元素的限制。
1.3耐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存在一个范围,在该范围内所有与该因子有关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发生。早期先锋种就要根据耐性定律选定植物对营养(包括光、温、水、肥)的忍耐区间很大的种类。
1.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原理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总体上有随机、均匀和集群分布格局的方式。分布格局是由种的生物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多数时候可采用均匀格局绿化,但有时采用集群格局造成林会更有利于种群的发展。
1.5种群密度制约原理
种群密度太高或太低,都可能成为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合理的种群密度可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种群的稳定性。
1.6边缘效应原理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称为交错区。在交错区内,不同的生物群落都有向外扩张的趋势,使得交错区内有着生物多样性增大、生产力、生态效益改变等状况,这种效应称为边缘效应。在一个系统内要尽量使更多的生态种群并存,并创造更多的交错区,提高边缘长度。
1.7生态位原理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总占有一定的资源和空间,其生态位的大小反映了种群的遗传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在生态恢复中应考虑各物种在水平空间、垂直空间和地下根系的生态位分化。使物种在分布、形态、个体大小、生理、营养的选择、吸收、年龄、物候、高度、根系深浅等方面有适当的差异并分别占领相应的生态位,如乔灌草菌混交植物种的空间配置。
1.8生物多样性原理
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尽管理论生态学上关于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有许多争论,但生态系统的网状食物链结构的增加,无疑可以使生态系统更趋向稳定。此外,多样性的增加也促使处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2 高速公路绿化中生态恢复应遵循的
基本原则
2.1 自然法则
恢复生态学理论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恢复,否则会背道而驰,事与愿违。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物种与高速公路生态环境条件的自相适应,才能确定最好的恢复方式。
2.2 最小风险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某些环境要素的突变性,加之人们对生态过程及其内在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可能对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后果以及生态最终演替方向进行准确地估计和把握,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透彻地研究被恢复对象,经过综合分析评价、论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限度。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态恢复的实施中,重视科技的投入,不仅要注意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也要注意基础理论的研究。
2.3 效益最大原则
生态恢复往往又是一个高成本投入工程,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为美化环境,为行车服务。因此,在考虑当前经济的承受能力的同时,又要考虑生态恢复的经济效益和收益周期,这是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十分现实而又为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2.4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要充分了解当地植物群落的演替特点,只有符合当地的植物群落演替要求,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减少维持群落稳定的人为干预,才能减少养护费用。
3、高速公路生态绿化的设计方案
3.1 生态绿化设计的总体原则
(1)在满足高速交通功能的需要,有效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改善公路自身及其周边环境景观,结合华中地区特色,使其成为集功能性、观赏性、游览
性于一身的综合体系。高速公路绿化是结合公路线型特征、公路特点和功能要求,绿化美化服从于公路功能景观需要,在保持和发展当地园林绿化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多品种的选择、合理布局、科学配置,从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出发,从植物品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入手,点、线、面结合,使公路主体与周围环境充分协调,从而构成优美的自然画面。
(2)以植物造景为主,改善高速公路环境。绿化材料采用常绿树种、草坪及植物地被,以乔木为主体,选择适量落叶树种和开花树种,辅以千姿百态,
色彩缤纷的灌木,适当点缀草花,增加景观变化,公路设景旨在调节乘驾人员情趣,应重视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树种的栽植与引种。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3)充分考虑绿化植物的生态防护功能,保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根据本地区地形地貌及生态特点,遵循”因地制宜、景观协调、易于养护” 的原则,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力求提供一个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
3.2 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设计
3.2.1 中央分隔带
中央分隔带环境恶劣、气温高、空气污染严重、空气流动迅速。由于部分太阳辐射热量被路面所吸收,路面温度较气温高;同时行车的速度快,引起中央隔离带空气流动性大,导致水分蒸发加速,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考虑到中央分隔带绿化起着遮光防眩、诱导视线、改善生态的作用,绿化树种应选择耐贫瘠、耐高温、抗旱、枝叶茂密的常绿灌木。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防止对向车灯产生的眩光并诱导视线。总体布局以低矮人工造形树木为主,同时栽植抗逆性强、景观效果好的植物满足中央隔离带的美化效果。
3.2.2 互通区 互通区绿化模式类型强调以生态
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建设结构优美、功能高效、布局合理的高速公路生态防护绿地系统,在对当地植被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植物选择贯彻“适地适种”
的原则,大量应用当地野生的、生长健壮、适应性强、观赏性好的品种,尽量避免外来植物对原有生态的破坏。互通立交区面积较大,场地是原来的施工料
厂,绿化设计时必须考虑全部清除垃圾,多数绿化种植区地势低洼,选择植物品种除抗性强外,还要有耐水性,可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手法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经济树种与观赏树种相结合,树种配置协调统一。同时注意在靠近引道处避免使用乔木和大灌木,保持视野开阔,确保交通安全。另外,因互通区面积较大,大的构图造型可结合苗圃建设进行设计,因主线上绿化苗木需不断补植,因此有选择地建设相应品种的苗圃,即美化了互通又有效地提供绿化主线的大量苗木,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养护费。服务区、管理所及收费站则采用园林手法,以绿篱草坪为主,点缀花灌木色块,及乔木和花架配合,植乔木,组成花园式庭院。
3.2.3 边坡
边坡是高速公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由于边坡较陡,雨水的冲刷会造成边坡水土的大量流失。因此,边坡绿化其首要功能是生态防护,保护路基,稳定边坡,恢复边坡的自然生态。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上,考虑土质及环境特性,要选用抗干旱、耐热、根深、固土性能好的植物品种。
3.2.4 沟外及沟外绿化设计
沟及沟外绿化是高速公路绿化和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目前多是以乔木为主的绿化防护林带,林带的设计要与路外绿化状况和建筑及自然景色相协调。林带可为纯林即某区段用同一种乔木组成,也可以是混交林,即林带由两种或几种乔木组成,在种植方式上可以孤植、丛植或行植,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可单行种植或双行种植;在林带用地较宽松时,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合式栽植法,突出生态性和景观效果。边沟是高速公路的排水区,在这里栽植的树木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水性能。
4 、结束语
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高速公路建设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二要应用生态学原理,恢复高速公路周边的生态环境,尽量降低因高速公路建设而造成的环境质量的降低。在绿化中选用抗性强、绿期长、观赏价值高、耐修剪,并且不需要特殊管理的植物种类,除大量选用城市绿化苗木的种类外,还应采用抗性强的当地野生植物,既可降低养护成本及绿化工程的造价,又可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实现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少麟.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生态学理论和应用[ M]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1996 , 4(3):36 -43.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解析;土木工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43-01
我国工程管理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随着我国大规模工程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国土木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筑施工组织与技术土木学与地基基础、城市规划的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科学、创新、有效的工程理论体系。工程建设在朝气蓬勃的发展,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我国的工程理论体系已经有较大发展,但仍然不够成熟完善,因此加强理论解析与体系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1 浅析工程管理类的理论内涵
1.1 浅析工程管理项目及工程经济学的内涵
工程管理项目是指以工程本身为基础,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计划、决策、控制和协调,结合其他工程管理科学实现工程目标。工程管理项目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与其他管理方式不同,工程管理项目不仅具有管理学特性,还兼备工程学特征,工程管理者要针对工程环境,运用现代的工程学和管理学手段进行工程管理,实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管理与经济息息相关,从工程经济学的角度将,工程管理项目能够提高工程效益,促进工程完成进度,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2 浅析工程管理类的界定与分类
工程管理及基本原理与其他管理学有所不同,其兼备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特点,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在独特的工程技术背景下,运用管理学的策略与方法,实现工程管理对工程的预期目标。工程管理类的界定与工程自身特点息息相关,包含技术集成性和产业相关性,是工程管理者在特定的产业环境基础上,运用特殊形式对技术集成体的综合管理。随着当前工程管理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工程管理不仅是在建筑工程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其他行业,例如石油、化工、矿业、通信等也被广泛应用,因此,当前的工程管理的界定与分类更加广泛。目前,针对工程管理的分类主要按照工程性质有以下几种:第一,建筑类工程管理。主要是对道路、铁路、房屋建筑、水利工程等建筑工程的管理。第二,制造类工程管理,包括机械、化工、电气等技术性行业工程的管理。第三,采掘类工程管理,主要是石油、天然气、煤矿等开采工程的管理。第四,探索类工程管理,主要是航天、生物医学等科学探索工程的管理。[1]
1.3 浅析工程管理体系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工程管理体系涉及内容复杂,与其他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工程管理与工程学,其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特征,运用工程理论和技术要求,促进工程学的发展;工程管理与管理学,其运用管理学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合理配置工程组织、人力、财力和物力,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工程管理与经济学,工程师将运用经济学特点,从宏观、微观等视角分析工程决策、投资,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评估和管理;工程管理和系统论,系统论是以研究系统模型、结构、规律为基础的,运用逻辑学和数学等学科对系统进行管理。工程管理结合系统论的理论和思想,构建更加科学的工程管理体系;工程管理与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深入工程管理的组织,调节管理理论和思想、方法间的互动,最终改变整个过程管理系统及其理论与实践。
2 简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特点
2.1 简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特点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与一般管理体系的特点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管理对象以工程技术为主,根据工程技术管理规定,具有一定的行业特征。其次,具有理论和应用的互动特征,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不仅是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的应用,更是工程技术与建设实践的结合,是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的互动过程。最后,涉及领域广泛。工程管理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工程整体,从工程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行,从开发管理到制造生产,包括技术创新和改革等,工程管理范围非常的广泛。此外,工程管理体系与其他项目管理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管理对象不同,环境形式存在区别,但是,管理目标相似,项目管理的思想、方法在工程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2.2 简述工程管理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工程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甚远的影响,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提高投资效益,为工程建设提供创新的平台,推动科技的进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首先,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工程管理理论将工程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保障民生安全。通过对工程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合理的控制工程工期,控制工程成本,提高工程投资收益,对工程作出科学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推动工程技术进步。工程管理为工程建设铺设良好的平台,不仅能够促进行业的科技进步,还能够引导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提高整个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最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工程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工程理念,促进人与社会、自然间和和谐相处,寻求环境与经济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
3 浅析工程体系的构建
3.1 浅析土木工程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
土木工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以人为服务对象的,所以其构建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协同创新,构建和谐。以哲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工程理论体系的建立的目的就是促进人与社会、自然间的关系,运用工程管理对工程进行正确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使工程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土木工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将工程系统管理更加完善,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在工程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解决问题,实现工程顺利进行。
3.2 浅析建筑施工工程理论体系构建的方法
建筑施工工程理论体系相对系统、复杂,工程理论体系也是一个犹记得、逻辑化的体系,通过严谨、科学的构建方法实现建筑施工工程理论体系的完善。首先,逻辑方法。逻辑方法是以逻辑思维出发,从基本概念和没有经过证明的假设为出发点,对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推演。逻辑方法能够结合大量工程实践和经验,通过推演总结提炼出规律、定理和定律,将知识提升至理论,在将理论系统化处理,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其次,历史方法。历史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形态和过程来研究理论体系,运用历史经验和实践经验反应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对施工工程理论体系的构建。
4 结语
工程管理体系建立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和互动,运用科学的手段加强对工程的决策、计划、组织和协调、控制,实现工程的顺利发展,促进工程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继善,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 [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
篇4
首先,在什么地方。我们的地理原理,规律和各种事象不是凭空存在,都是要落实到一个具体的区域才有意义。在什么地方,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在什么地方,也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地理定位的训练。在什么地方,也是学生地理分析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要求,特别是进入高二以后就要逐渐的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山河位置,典型的地理事物位置等方面来准确的定位一个具体地方。例如四川11年高考文综3~4题中有纬度位置10°~0°~20°,海陆位置南北两侧是海洋中间是陆地,还有典型海洋加勒比海和城市里约热内卢,这样通过图中的这些信息的综合分析就可以正确的定位,来快速的解答后面的问题。同样的5~9题和36题、39题都先要明确是什么地方,才能解正确的答后面的问题。当然要能快速准确的定位,必须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多下一些功夫,打下丰富的区域知识的基础,并掌握区域定位的一些正确的方法。
第二,有什么地理事项。各个资料、地图、图片、图像、图表中反映了哪些地理要素,是自然的地形的、气候的、水文的、植被、土壤还是资源等要素,或是人文的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商业等各种信息。同时要明确各要素有何特征,有什么样的规律,并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为后面的进一步分析打下基础。例如我们从青藏高原的等降水线分布图上,知道等降水线的分布的特点,就可以发现这里降水的分布规律东南向西北递减,发现这个规律后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的问题。又如,四川11年高考文综36题图8为北半球某区域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第1问根据图示有关的地理要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图幅范围内:①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是______;②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是______。
这里就是让学生从图表中发现有什么地形区,是怎样分布的,才能总结出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同时学生对两地的气温年变化图的观察分析就能发现冬季气温分布的总体特点。再如全国卷文综选择题6~8题和综合36题(1)问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42题.(10分)旅游地理分析图示,独自写出旅游的优势条件。等都可以从图表资料中,通过认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找到相应的正确的答案。有的题也可以在准确的定位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上,直接说出有什么的问题。因此地理事物特征定要把握准确全面,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找出各地理要素的优势与不足,开发的经念与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这是地理学习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篇5
摘 要 中部地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蕴藏很大潜力,区位优势使其物流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物流业的进步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部六省投入产出表物流业的数据进行抽取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物流业结构进行比较,并采用层次聚类法对各省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进行聚类分析。
关键词 投入产出 聚类 中部地区
一、引言
物流业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后才能发挥行业优势。,中部地区含六个省份,处于内陆腹地,有着承东启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全国物流网络中的重要环节,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如果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全国的物流产业就难以形成完整的网络,将阻碍国家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发展水平进行详细分析。
二、模型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制约的数量关系,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
层聚类分析通过对样本和变量数据的不同特征指标值进行差异程度计算,根据变量或样本间不同的差异程度大小重新结合分类,产生一个更有效的类。聚类结果间存在着层次关系,整个分析过程都可以用一张二维空间的树状图形来表示,结果清晰明了。
三、实证分析
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资料不完全,故本文主要利用从2002年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年鉴抽出的中部六省的数据,然后将整合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物流业、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业)四部门进行分析。其中,物流业指的是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和邮政业,将第三产业(不含物流业)简述为第三产业。投入产出表的第二象限即最终使用产品,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流出。第三象限即增加值部分,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1.对六省投入产出表横行物流部门的分析
将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第一、二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的分配使用去向,表现了这样一个平衡关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我们将各省物流业的分配使用去向单独抽出,得到各省物流业提供给各个部门作生产使用和提供给社会最终使用的数量的表。然后,计算出各省物流业分配系数表如下表。
中间使用合计这一列反映的是各省物流业产品被用作中间使用占物流业总产出的比重,是物流业因提供中间产品而从各个部门得到的收入之和。由表可得,河南省物流业提供的中间使用分配系数相对较少,而安徽省物流业提供的中间使用的分配系数大于1。说明了安徽省物流业对生产的直接支撑作用最大,河南省相对较小,其他四省居中。
最终使用这一列反映的是各省物流业产品供社会最终使用占物流业总产出的比重。可以看出,河南省较大,主要流向了社会最终消费。湖北省物流业的资本形成占比例最大。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省物流业是净流入部门,从外部流入的物流服务很多,安徽省最为突出。
2.对六省投入产出表纵向物流部门的分析
将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第一和第三象限联系起来,反映产品部门的各种投入,表现为:中间投入+增加值=总产出。将各省物流业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产品和物流业的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增加值这一列单独抽出,得到各省物流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最初投入的表。计算得出各省物流业对各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及增加值构成系数组成的下表。
表中的前四行是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中间消耗所发生的生产联系。将每生产单位物流产品所消耗的各种产品进行加总,可得到各省物流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即中间投入合计一行。六省中山西、安徽两省物流业对其他产业及其自身的中间消耗是最高的,均在62%以上,说明了这两省的物流业对各种产品的生产依存程度很高。安徽省的物流业对其自身的直接生产依赖程度最大,其余五省物流业均对对第二产业的直接消耗最大。说明了中部地区的物流业仍然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江西、安徽两省物流业的有机构成都比较低,物流业单位产出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额明显低于其他省份。湖南省物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低,单位产出消耗的活劳动占了34%以上。河南省物流业的生产税净额系数最大,安徽省、湖北省次之,说明了河南省的物流业对财政的贡献相对较大。物流产业单位产出获得盈余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湖南省的物流业处于亏算状态,这也与其劳动生产率过低有很大关系。
3.层次聚类谱系图
通过对两个谱系图的观察,以及对两个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河南省的物流业总产出最高,并且远远领先,其余五省的总产出基本处于一个水平,湖北、湖南两省的物流业投入产出结构最为相似,江西、河南次之,而山西、安徽两省的结构与其他省份最为不同。
四、结论
六省同处于中部,但物流业发展却参差不齐,物流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地位,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部地区必须让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综合资源、特色产业得以充分发挥,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物流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发展现代化的商贸流通,把中部地区的物流业中心城市组合起来,让中部地区成为我国物流的重要中转站。各省可根据自身结构,与其他省份互相结合,积极利用各种优势,互相协助支持,发展更多的交易渠道,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配置各项社会资源,挖掘物流潜力。
参考文献:
[1]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0.
[2]谭跃进,陈英武,易先进.系统工程原理.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1.
篇6
关键词:GPS-RTK;测量;给排水;管道建设;精准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技术员采用GPS-RTK这种技术进行给排水管道建设中的测量,这种技术的存在为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帮助,也同时促进GPS测量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在城市建设中,给排水建设工程是重中之重,水源对于生命能量的促进作用引起越来越多居民的重视,因此一切的基点都需要从源头探寻,在城市建设中如何能够使用测量技术进行位置和参数的准确获取是需要仔细深入思考的。如今,使用GPS-RTK技术进行水下测量的技术已经不断地成熟,许多有经验的技术员能够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并且巧妙地将误差值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对于建设的精准性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考虑和实验依据。对这种方式进行整体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在测量技术领域继续深造具有很大的价值。所以,笔者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介绍GPS-RTK测量的基本原理技术等,其次根据掌握的技术原理和手法进行实际测定的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有望推动GPS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
一、GPS-RTK测量简介
1.GPS-RTK测量原理简述GPS-RTK这种技术是一种实时动态的GPS测量技术,它的全称是GPS-RealTimeKinematic,GPS-RTK技术是由GPS卫星导航系统、地面基准站、流动站3部分组成,在测量中架设好基准站后,在一定的作业半径内流动站可以实时的提供指定地点的三维坐标大地坐标(B、L、Z)和相对基准站的网格坐标差值(Dx、Dy、Dz);经过坐标参数转换,可以得到施工坐标,其理论上GPS-RTK水平测量精度在2cm左右,高程(垂直)测量精度在5cm左右。2.GPS-RTK测量方式简介水下地形测量作业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数字化测深仪、数据通信链和便携式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等组成。测量作业流程大体分3步来进行,即测前的准备、外业的数据采集和数据的后处理。测量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包含求转换参数,了解一切基础之后创建工程,根据之前定好的计划进行计划线布设。外业的数据采集需要做到准确和精确,尽量减少误差的存在,同时确保测量方法的准确性。数据的后期处理包括对各种取样的分析,以及对于存在的误差的分析和实验结果的解释等,数据分析需要掌握一定的软件使用,并且在使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结果的分析和说明。最终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综合的改正,只有这样才能够将误差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3.GPS-RTK测量优势总结GPS-RTK技术的测量在给排水工程建设中使用广泛,主要的优势有测量精准性高,很多的户外测量都有一定的误差和测量的阻碍因子等,因此,在排除一定的干扰因素之下进行方法的选择就非常重要。而给水排水工程建设主要是对于地下的数据测量,工作内容较复杂,工作时间较长,因此,需要有一个精准的方法去测量,这样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高标准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如今存在很多的方式进行测量,包括后期的数据分析等也有很多新的软件进行操作,使用GPS-RTK测量技术主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任务的完成,获得的数据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误差较小。
二、GPS-RTK在给排水管道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优势
1.作业效率高、测量工序简单、测量精度高GPS-RTK测量方法的测定程序主要有3个步骤,首先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给排水工程建设测量位点的提前熟知,其次就是对于设计的方案完善和细化,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于误差的控制等进行最大化地减少,最后就是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分析要完成综合误差的改正和结果的阐述。所以,实际操作中的步骤比较简单并且方案完善,在测量的时候能够有意识控制误差的存在。2.获得精确数据,及时完成工程任务在设计阶段,采用GPS-RTK配合设计人员进行踏勘,对于给排水建设中的某一位点进行测量,设计员将方案制定好开始测量,一些高程变化较大的区域进行加桩测量,仅用两个星期就完成88km的线路纵横断面测量,相对于普通方法测量节省了两周的时间,并且采用这种方法测量的数据是非常准确的,实际的有效点也较多,并且可行性分析之后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方法的优势。那么,在城市建设中,给排水工程建设选择GPS-RTK测量方法就可以有效控制测量的准确度和测量的工程期限等,一切未知的因素都可以进行量化而充分考虑,提前规划,并且不断完善实验方案。3.平面测量提高给排水管道测量精准度给排水管道线路的平面位置及高程测量以往都是采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数据的获取较缓慢,导致后期的误工误时,原本拟定的工期被停滞或者延缓,造成极大的损失。但是,如果使用GPS-RTK技术测量的话,测量人员与设计、施工人员同步,实时测量给排水管道线路的平面位置及高程数据,并及时反馈给设计、施工人员,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缩短了工期,同时也避免了因沟通不畅而发生的麻烦,同时还可以在给排水管道管网普查中迅速得出坐标与高程,大大提高了普查的进度,这样对于给水排水管道的建设进程就会大大改善,同时对于误差的控制也会做到最好。
三、结语
如今时代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产生,对于很多的未知因素的探索也逐渐拉开帷幕,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勘测,准确的高质量的勘测能够促进建设的完善性和可行性,在给排水测量中设计人员勘测的时间会大大节省,工作效率会大大提升,数据误差等也会大大减少。在不同的位置测量出的结果是不同的,因此,如果能够在多个位点测量之后分析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和结果等,那所得到的结果就非常具有说服力。GPS-RTK平面位置测量在大型引水工程及基础建设中普遍使用,高程测量使用比较谨慎,对高程测量精度要求较高、作业半径较大的工程仍以水准测量为准。但是,涉及数据的项目就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差,要想将这些误差较少到最低,除了在分析时候进行误差的综合分析外,还需要从测量方案和测量方式上进行处理,相关文献表明,GPS-RTK高程测量精度与五等水准相当,可代替五等水准测量来控制给排水工程的施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和实际测量中还需要继续进行误差的减少和给排水建设勘测方案的不断完善,从而为城市建设提供最具有保证的方案,用知识造福人民,用技术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晓飞.GPS-RTK在给排水管道工程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6(9):42-45.
[2]高金良,金溪.GPS技术在供水管网工程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2004(4):102-106.
[3]赖仁纯.给排水管道井底高程测量专用尺及其支架的研制[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5(2):55-58.
[4]汪族仁.GPS高程测量的研究和应用[J].工程与建设,2013(2):178-179+182.
篇7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高层建筑 性能化 防火设计
1、引言
在我国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得以广泛应用。但在有效利用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设计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问题。相对于指令化设计,性能化防火设计是一种新型的防火设计思路,更具灵活性、科学性、安全性与经济性,以其优异的性能正在不断地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2、高层建筑火灾与性能化设计简述
2.1高层建筑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火灾具有以下的特点:
(1)火灾隐患多:多用精装修,装修材料易燃;大量使用电气设备,各种“暗线”老化后容易漏电、短路;建筑施工用火不慎、检修焊割容易引起火灾;
(2)疏散时间长:高层建筑结构复杂,层数多,人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疏散到安全场所;高层建筑安全疏散主要是靠楼梯,普通电梯火灾时无法使用,疏散速度受到限制;高层建筑内部居住和工作人员多且集中,疏散难度大;
(3)火势蔓延快:高层建筑井道多,热气流作用下火势容易从低处迅速上窜;火灾荷载大,尤其是一些高级宾馆,商住楼等,其内部可燃物多,且燃烧速率快,会迅速蔓延且燃烧猛烈;高层建筑风势大,更易于向上部楼层蔓延。
(4)扑救难度大:高层建筑高达数十米,甚至达数百米,发生火灾时从室外进行扑救相当困难,一般要依靠室内消防设施采取自救。
2.2性能化防火设计方法
2.2.1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特点
性能化设计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原理与方法从整体着手从而得到整个设计的性能化目标,并针对建筑物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与预测,最终得到最佳的防火设计方案。其基本特点:
(1)目标的确定性:指建筑物防火设计应达到一个基本的安全水准,用以满足整个社会以及人民大众对建筑物的不同要求,从而确保建筑物内人员财物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2)方法的灵活性:方法的灵活性是指在建筑安全水准这一目标确定前提下,设计师可以选择不同途径来对这一要求进行满足;
(3)评估以及验证的必要性:通过验证对防火设计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做一个评估。同时计算建筑物出入的人员达到心理承受极限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火灾在这段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2.2.2 性能化防火设计的基本步骤:
性能化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工程参数与具体要评估内容:首先要了解工程的各方面信息,比如建筑物在使用中的要求以及在结构上的要求等;其次对建筑的工艺特征进行详细研讨,如特殊的作业区、危险物品存放区、昂贵设备区及零故障区等;
(2)确定目标:总体目标:保护生命、保护财产、保护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保护周边环境等不受火灾侵害;功能目标:一个建筑物怎样才能达到以上社会要求的安全目标;性能目标:需要建筑材料、构件、组件、系统以及建筑方法等都要满足某一性能水平的要求,进而达到消防安全的总体目标;
(3)设定设计目标:可采用两种方法来满足性能化要求:一是视为合格的方案,只要采用了即可视其为满足性能化要求,包括如何采用材料、构件、设计因素以及设计方法的示例;另一是替代方案,如果能证明某种设计方案能达到相关性能要求,或者说可以认为与视为合格的规定等效,那么即便不同于上述视为合格的方案,仍可被批准采用。
(4)场景设计:对特定的某一个火灾场景进行工程描述,用一些参数如火灾增长速率、物质分解率、热释放速率、燃烧产物以及与或在相关的量来表现它的特征。
(5)初期设计与评估:尽可能多的提出消防安全设计方案,并进行初期的尝试性设计,然后按照规范的规定对其进行评估研究,从而确定最好的设计方案。
(6)完成性能化设计报告:应该包括:设计目标及制定此目标的理由、设计的基本原理的阐述、工程基本信息、性能评估指标、火灾以及火灾场景的设计、方案的描述、参考资料及结论等。
3、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3.1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因素
一是火场空气温度。火灾时需要疏散的人员都会受到一些来自火灾建筑物的辐射热,由于辐射热的数据难以直观的获得,因此可参考避难者的临界火场空气温度来确定危险时间。
二是烟气中的有害气体。据统计,在建筑火灾中约75%到85%的死亡人员是由烟气致死的。根据对火灾死亡原因的调查得知,烟气的毒性和烟尘颗粒堵塞呼吸管道造成窒息死亡占很大比例。主要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影响。前者含量为0.2%时,即到了危险的程度;后者的体积分数为3%或者氧气的体积分数降为15%以下时就到了危险程度。
3.2火灾场景设计
3.2.1 火灾场景分类
(1)固定型火源的火灾场景:火灾发生后火源发展被局限于特定的一个空间里,且不会蔓延到相邻区域,热释放速率一般是线性或者是稳态的;
(2)扩展型火源的火灾场景:火源以及火场边界不断发展变化,并且会在火灾发生以后从局部逐渐蔓延至整个空间。比如商场类大空间火灾场景在没有设置自动喷水系统的情况下属于此种类型;
(3)爆炸型火源的火灾场景。这类火源一旦发生就会产生巨大冲击波,从而使临近的可燃物迅速燃烧;同时可燃物的燃烧又促使火源产生更大的冲击波,冲击波又反过来使火灾向更迅猛的方向发展。
3.2.2 火灾场景确定原则
(1)必须体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要求从而描绘出真实火灾场景并使其主要特点鲜明的表现出来;(2)根据高层建筑结构及各方面不同情况,来确定火灾发生时的火源形式,必须突出火源的特殊性质;
(3)必须充分考虑影响火灾蔓延的各种因素,考虑不同建筑物的不同特点以期反映不同的边界条件。
3.2.3 火灾荷载的确定
(1)材料的燃烧值:燃烧热也被称为热值,用单位质量的材料完全燃烧所释放的总热量来定义。或者更标准的说是标准条件下氧化剂与可燃材料反应且生成产物所产生的反应热。这个热值可以通过理论公式计算获得也可以通过试验测得;
(2)火灾荷载密度:室内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产生的总热量和相对应的房间特征参考面之间的比值,即单位面积A上可燃物的总热量。
3.3热释放率设定
在建筑设计或分析现有建筑火灾安全状况时,建筑内部可能发生火灾的热释放率是火灾发展与危害的主要参数,也是如何采取消防措施的主要依据。热释放率假定越合理,建筑物的消防性能与经济性能也就越好。火灾初期热释放率是控制火灾的主要因素。
3.4烟气计算
火灾产生的烟雾大都是存在有毒气体并且这些有害气体都会对人身造成很大的伤害,火灾中烟雾的危害要远大于火灾本身。
(1)烟气羽流和火焰高度:大量实验表明,火灾燃烧形成的火羽流和火灾火焰这些火焰都是自然扩散性质的,在火灾燃烧中并不存在单纯的动量射流火焰。
(2)烟气流动特性:烟气流动需要符合一定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烟气流动是气流总是从压力高的地方向压力低的地方流动,如果房间内出现负压,那么火灾产生的烟气就会通过各种各样可以流动的孔或者口流进去。相反的情况下,烟气就没有办法流进去。
4、结语
性能化的防火设计方法在现代高层建筑设计中越来越重要,而且要将防火设计与建筑物结构特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这必然对今后防火设计与理论分析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炎峰等.建筑火灾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太阳能微动力;生活污水处理; 环境效益;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太阳能污水处理运用技术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装置是在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发展而来,克服了传统污水处理系统需要用电、专人管理等缺点,该项技术利用太阳能板进行发电,全程采用微电脑自动化控制系统,运行方便,节约能源又无任何污染,为新农村建设及国家环保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系统主要由太阳能发电系统、逆变系统、光电控制系统、太阳能专用蓄电池、微电脑控制系统、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太阳能曝气机、太阳能回流泵、生化填料、专用曝气器等组成。
我公司在采用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第四代技术,具有自动启动停止、自动识别充电电压,自动防止过冲、内置温度补偿、远程监控、现场遥控开关、可光伏发电与民用电两用等技术特点。用采用的三阶段充电方式(强充――均衡充――浮充)更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使用寿命由原先的3年左右提高到现在的5~6年。
二、淮北相山污水处理工程太阳能技术运用
(一)、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水量及水质
1、淮北相山生活污水的污水的进水水质如下:
项 目 指 标
PH 6-9
CODCr ≤400mg/L
BOD5 ≤200mg/L
SS ≤250mg/L
NH3-N ≤40mg/L
动植物油 ≤20mg/L
(二)、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污水经处理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一级B标准 项 目 指 标
PH 6-9
CODCr ≤60mg/L
BOD5 ≤20mg/L
SS ≤20mg/L
NH3-N ≤8(15)mg/L
(三)、污水处理工程工艺的选择及确定
3.1 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通过以上对准北相山区生活污水水质、水量特点的具体分析、处理工艺经济技术比较以及排放标准的要求,我们认为此项工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该区排放污水具有一定的间歇性,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需进行一定调节稳定措施。
2、污水处理采用工艺必须稳定可靠,处理效果好,运行费用合理,管理维护方便,减少人为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在区的各户排污点污水宜尽量集中处理,提高效率,避免分散处理,增加成本与运行管理费用,如管网增加投入较大,可适当增加处理点。
排放废水含有机质多、浓度较高且悬浮物含量较大,污水B/C=0.30~0.50,可生化性较好,同时在本工程中出水水质要求较高。考虑到以上因素,工艺宜选用运行稳定、效果显著的生化处理工艺。
因此,我们从投资规模适度、处理效果稳定可靠、管理维护方便、运行费用合理等角度出发,结合在该类废水处理工程方面的实践经验,决定采用如下处理工艺方案。
3.2 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工艺流程
3.3 工艺简述
首先,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内的格栅井,内部设有过滤格栅,对污水中悬浮物进行有效去除。经过格栅处理后水中粗粒、不溶性COD、SS等大大降低,栅渣通过人工定期清理外运安全处理。经过滤格栅去除部分悬浮物,以及大颗粒悬浮的有机、无机等物质后的污水,再流入厌氧池,在此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使大分子复合链的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单链的有机物。污水和从沉淀池回流的含磷污泥,在厌氧状态下释放出磷,在太阳能好氧池内可吸收大量的磷,从而通过排放污泥进行去磷。污水中的部分氨氮,在太阳能好氧池内被转化为NH3-N。经过回流泵污水进入缺氧池,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从而去除氨氮。经过以上处理后,污水再进入太阳能好氧反应池,太阳能好氧采用光伏板提供动力。光伏发电原理是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的能量足够大,能克服金属内部引力做功,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光伏发电,其基本原理就是“光伏效应”。太阳能专家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制造电压的工作。因为要制造电压,所以完成光电转化的太阳能电池是阳光发电的关键。太阳能电池,通常称为光伏电池。目前的主要的太阳能电池是硅太阳能电池。用的硅是“提纯硅”,其纯度为“11 个9”,比半导体或者说芯片硅片“只少两个9”;又因为提纯硅结晶后里头的成分不同,分为多晶硅和单晶硅;目前,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为15%左右,最高达到了24%,使用寿命一般可达25 年,比转换率仅12%左右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综合性能价格比高。太阳能曝气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组件(阵列)、控制器、蓄电池、风机负载等组成。其中,太阳能电池组件和蓄电池为电源系统,控制器为控制保护系统,负载为系统终端。
3.3.1太阳能电池板:
太阳能电池板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太阳能发电系统中价值最高的部分。其作用是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或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太阳能电池板的质量和成本将直接决定整个系统的质量和成本;
3.3.2太阳能控制器:
太阳能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整个系统的工作状态,并对蓄电池起到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的作用。在温差较大的地方,合格的控制器还应具备温度补偿的功能。其他附加功能如光控开关、时控开关都应当是控制器的可选项;
3.3.3蓄电池:
本公司采用了太阳能专用的胶体电池取代了铅酸电池(使用寿命为2年左右),使用寿命可达5年左右,其作用是在有光照时将太阳能电池板所发出的电能储存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释放出来。我公司一般可保证3天连续阴雨天正常运行,在连续阴雨3天以上时,系统自动切换至用电模式。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自身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1)无枯竭危险;
(2)绝对干净(无污染,绿色能源);
(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
(4)可在用电处就近发电;
(5)能源质量高;
(6)使用者从感情上容易接受;
(7)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
(8)供电系统工作可靠。
经过太阳能好氧池处理后,污水中的污染有机物已经被微生物基本消解,混合液流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处理。为保证生化池的污泥浓度,将沉淀池的污泥回流到前池中。
经沉淀池处理后的水已是合格的水,为保证处理出水的稳定性及提高出水水质,设计出水经过湿地池进行吸附过滤后再进行排放。
湿地池后出水后即可稳定的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达标排放。
三、结束语
据此,太阳能微动力处理技术解决了常规微动力处理技术采用常规电,需要电费,需要专业操作维护人员进行操作管理的不便。解决了湿地处理技术占地面积大,季节性强,植被维护投入大的缺点。也解决了无动力处理技术出水水质差,对氮磷去除差,有臭味的缺陷。
太阳能微动力技术的投入费用与常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可降低10~20%,而运行采用绿色太阳能,运行费用为0,是其它处理工艺所不能比拟的。
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角度该项技术都是解决当前农村污水处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洪斌.刘滔.李云苍.防阳能光催化污水处理的研究现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6):24-28
[2]文麒麟太阳能在污水方面应用[J]大众科技,2010,134(10):130-131.
[3]刘滔.蒋展鹏.李云苍.太阳能光催化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J].新能源,1999,2(18):24-32.
[4]芦丽霞,何争光,熊辉东,申景方太阳能光催化氧化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 2006,34(5):11-19.
篇10
一、 冲刺复习策略
1. 强化区域空间定位,构建区域空间概念
学好中国地理首先要解决地理空间定位问题,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经纬线定位法:识记一些重要的点、线、面信息,然后利用这些点、线、面对应的经纬度,进行定位(图1)。
图1内容说明。(1) 高原:Ⅰ内蒙古高原;Ⅱ黄土高原;Ⅲ青藏高原;Ⅳ云贵高原。(2) 平原:A松嫩平原;B辽河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E长江中下游平原;F珠江三角洲平原。(3) 丘陵:①山东丘陵;②东南沿海丘陵;③辽东丘陵;④两广丘陵。(3) 盆地:a准噶尔盆地;b塔里木盆地;c吐鲁番盆地;d柴达木盆地;e四川盆地。
(2) 相对位置定位法:以熟悉的地理事物或控制点为参照物,利用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去推导陌生的地理事物,实现区域定位。如天山的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3) 区域轮廓定位法:在区域微观图的综合考查中,一般要先解决定位问题。命题中常呈现中国省区的局部轮廓。如“丁”字形是重庆,宁夏像个“十字架”等。特别要注意省区相对于河流、山脉、湖泊、海洋的位置信息。
(4) 区域特征定位法: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进行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热带季雨林在我国云南南部、海南岛、台湾南部等都有分布。
2. 探究区域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在复习中国地理专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区域,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区域发展与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点培养和提高“发现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可结合图2进行相关知识的拓展式复习。
3. 突出区域特征,重视区域发展
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应结合教材中的重要区域案例,以区域特征及区域差异的分析为重点。在对具体区域特征进行分析时,应重点把握区域突出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确定区域内国土整治的任务和发展方向。如江南丘陵的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立体农业是符合当地特点的农业生产模式。
二、 重要考点整合
1.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从地理位置看,我国既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又有跨越经度多的特点。从地势上看,呈现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从地形类型上看,具有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大的特点;从地形分布上看,具有东部多平原与丘陵,西部多高原和山地的特点。这样的位置与地形对我国的气候、河流、植被、土壤、人类活动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1) 对气候的影响:增强了气候的大陆性,使我国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产生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得季风气候显著;增大了热量的南北差异和水分的东西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更为复杂多样;便于海洋上的暖湿气体深入,形成降水,也使气流随地形抬升,造成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导致高原气候区的形成和气候垂直差异性的产生;阻碍气流运行,使夏季的湿润气体难以深入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加大了西北内陆区的干旱程度;减弱了冬季南下冷空气对南方地区的影响。例如,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低;台湾山脉东侧的降水明显多于西侧;秦岭冬季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夏季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使汉中谷地与渭河谷地在气温和降水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 对河流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多向东流入大海;山脉成为分水岭,影响到河流的流域范围;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 对植被、土壤的影响:造成土壤和植被在山脉阴坡、阳坡的存在差异;植被和土壤存在水平及垂直的差异。
(4)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能带来便利的海运,便于与海外各国交往,因而我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同时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有利于发展多种经济;造成东耕西牧的农业生产差异;形成了东密西疏的交通网差异和人口分布差异。
2. 中国气候相关考点整合
(1) 中国气温分布及成因分析
①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气温相差很大。原因是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得到的太阳光热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
②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原因是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虽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南北光热差异小。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总体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由于是盆地地形,不易散热,沙漠广布,吸热快,空气干燥少云,太阳辐射强,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2) 降水分布及成因分析
①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南距海近,受夏季风带来水汽的影响,降水多;西北距海远,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季风的影响(东南季风主要影响到我国东部,西南季风主要影响我国的西南及华南地区)。
②时间分布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即夏、秋两季,这段时间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左右;南方雨季开始得早,结束得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得晚,结束得早,雨季短;各地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小不等,南方较小,北方较大。成因: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进退的迟早有关;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有关。
(3) 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我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表现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季气温偏低,夏季气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都较大;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组合好。成因: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盛行。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使需热较多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的种植范围大大向北扩展;雨热季节配合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大风、严寒、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等。
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表现为: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成因:跨纬度广;东西距海洋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从而使我国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
3. 河流主要考点答题技巧分析
(1) 河流特征描述和成因分析。河流特征描述一般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河流水系特征描述内容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上游、中游、下游的划分(各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地形区等。河流水文特征侧重描述:年径流量;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如塔里木河水文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成因是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变化影响大。
(2) 河流水能开发条件分析及对区域影响的评价。河流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地段水能丰富,水能资源的开发还需有能修筑水坝的峡谷地形、有能蓄水的库区地形(宽谷盆地)。对区域的影响表现在促进经济发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缓解电力紧张局面;改善环境等。但要注意水能开发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珠江上游红水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峡谷多、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红水河水能资源开发对流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缓解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围绕水能开发的大量投资,将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环境。
(3) 河流航运价值分析。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降水分配均匀,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河道深且宽阔,航运条件好。
社会条件: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需求量大,航运价值大。
注意: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纬度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流域内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运输量小的河流,航运价值不大。如长江航运价值大的原因:①自然条件。长江流程长,支流众多,流经亚热带地区,丰水期长,通航时间和里程长,水量大,中下游沿岸为平原,河道宽阔,利于行船。②社会条件。长江流经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货运量大,可以沟通东西联系。荆江经过裁弯取直后河道宽阔,三峡工程改善了川江的通航条件,提高了通航价值。
4. 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国土整治与开发的任务艰巨。各地区的发展基础、资源环境、历史条件和面临的问题均不相同,因而不同地区的开发、建设或整治的重点也就不同。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应从区域特征入手,明确不同地区国土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区域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主要方向与途径。教材中给出的案例主要涉及:①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以黄土高原为例);②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为例);③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工程为例);⑤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以南方低山丘陵区为例);⑥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⑦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以东北地区为例);⑧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重大工程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以西南地区为例);⑨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以海南岛为例);⑩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以上海为例)。
在对上述十个典型案例分析的同时,应和国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达到学以致用和实现知识迁移的目的。如我国东北商品农业与美国中部商品谷物农业的对比;长江三峡工程与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整治的对比等。
该部分知识涉及内容虽然较多,但通过构建答题模型,可以提高复习效果(图3~图6)。
【创新训练】
1. 图中山地是我国( )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②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界线
③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
④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关于乙处岩石的分类及古地理环境的推断正确的是( )
A. 岩浆岩 浩瀚大漠
B. 沉积岩 温暖浅海
C. 沉积岩 冷湿沼泽
D. 变质岩 长寒苔原
3. 图中山地在地质构造上属( )
A. 背斜成山 B. 向斜成山
C. 块状山地 D. 地堑
4. 关于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按成因分类,甲、乙属同一类岩石
B. 丙、丁生成的地质环境相同
C. 丙、丁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
D. 乙受热变成丙
5. 关于图中山地南北地域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山地以北高原可以欣赏到“大漠戈壁风情,丝路古道神韵”
B. “风吹稻花香两岸”是该山地以南黄河两岸季节性典型农业景观
C. 该山地以北高原“秦腔苍凉悲壮”,以南平原“马头琴声悠扬”
D. 该山地以北高原草场退化严重,以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乌兰布和沙漠原是黄河冲积平原上的一片草原,西汉时是汉族移民屯垦的重要地区。东汉史学家班固曾描写此处“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10世纪末,宋朝使臣王延德出使高昌国(今吐鲁番),途经该地时载:“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骆驼)。”晚清时“流沙已抵河岸”。图8为今乌兰布和沙漠区域分布图。
材料二 目前,土地退化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生态问题之一。其中土地荒漠化面积已达267.4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27.4%。防止土地退化已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图9为土地退化过程关联图。
(1) 将下列正确的代号填入图9中对应的空白框中(每个代号限填一次)。
a. 风力作用为主
b. 流水作用为主
c. 年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d. 年降水量少且不稳定
(2) 简要分析导致乌兰布和沙漠形成的人为原因。
(3) 图中铁路线为______。分析该铁路磴口至乌达段从黄河东岸经过的原因。
(4) 图中黄河段易出现的水文灾害是______。简述其发生过程。
(5) 图示M、N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指出M、N地区土地利用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C 该山地为阴山,结合我国几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分布图对比作答。
2. B 石灰岩属沉积岩,其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温暖的浅海环境。
3. C 根据两侧断层线推断,该山地两侧下沉,中间上升,形成块状山地(地垒)。
4. A 花岗岩是优良的建筑和装饰材料;岩浆岩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侵入地表形成花岗岩;砾岩、砂岩和石灰岩均属沉积岩;石灰岩受热变成大理岩。
5. D 该山地为阴山山脉,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因位置偏北,气温较低,适宜种植春小麦,不宜种植水稻;秦腔流行于黄土高原地区;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畜草矛盾突出,草场退化严重,阴山以南的河套平原风大、蒸发量大、不合理灌溉等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6. (1) 自上而下,从左到右依次是:a b d c
(2)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城镇和居民点建设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
(3) 包兰线 乌兰布和沙漠扩张迅速,直抵黄河西岸,阻塞南北交通,包兰铁路不得不改在黄河东岸铺设通过。
- 上一篇: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
- 下一篇:当前会计电算化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