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

篇1

将音乐元素渗透到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美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使其想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音乐能够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其获得较为良好的视听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小学教育教学中。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还能促使其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在美的意境中陶冶情操,促使其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1]。

二、音乐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需遵循的原则

1.把握好时机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是所有环节都需要借助音乐的,教师应当在融入音乐元素的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保证音乐元素融入的适时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嘈?s时,利用音乐安抚学生焦躁的情绪。也可以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元素,发挥音乐与美术的合力作用,加强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艺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

2.适当引入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融入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确保音乐的风格、旋律、内容等与课程内容相符合,尽量避免融入与课程内容无关的内容,防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充分发挥音乐辅助美术教学开展的优势和作用[2]。

3.适量引入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音乐元素渗透的适量性,明确音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辅地位,保证美术的主体性,避免过于追求音乐影响美术课堂教学效果。

三、如何将音乐元素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1.课前导入

在课前导入环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播放音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选择方面,教师应当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频,保证所选音乐的风格、旋律、内容能够契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快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重要前提。例如,在《妈妈的节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我的好妈妈》、《妈妈的吻》等音乐,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体会歌曲中对母亲的赞美之情,在跟随乐曲旋律、歌词哼唱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对母亲的感谢之情,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使其更好的学习《妈妈的节日》,在课后积极主动的为自己的母亲动手制作小礼物,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2.教学过程

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音乐元素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别于其他课程,小学美术课程需要学生充分开动想象力,借助丰富的想象力,以绘画材料为基础,利用色彩丰富的颜料,将其制作成具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音乐能够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能够跟随音乐的节奏开动自己的想象力,从而赋予艺术作品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3]。例如,在《童话里的小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其识字少、阅读基础差的情况,为学生播放《白雪公主》、《冰雪奇缘》、《睡美人》等熟悉的音像作品,在童话故事中加深学生对小屋的印象,借助为学生播放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作品能够促使学生快速的记忆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小屋”的理解,使其能够借助手边的美术材料创作出“自己”的童话小屋。

3.教学作品

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渗透音乐元素能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意识,从而培养其艺术欣赏能力。与此同时,欣赏美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还能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操,为学生创造艺术能力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前提。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均存在许多著名的艺术大师,其作品多为精品,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这些经典作品能够体悟艺术大师的创作情感,并明确绘画艺术的内涵,进而强化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可以说,利用音乐开展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使得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在挖掘学生潜在能力的同时,为其学好绘画理论相关知识提供一定支持。在教学作品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主题相符的音乐作品,保证音乐能够艺术教学作品相衬,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欣赏、感知能力[4]。例如,在《学画山水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事先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阅历、对山水美景缺乏充分认知的情况,然后在展示《庐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中国古代经典山水画图片的同时,为学生播放一些如《高山流水》、《蕉窗夜雨》等意境深远、舒缓、轻柔、空灵的音乐作品,将其作为美术作品展示的背景音乐,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对美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山水画文化内涵的感悟和理解。

4.教学创作

艺术创作是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验证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个教学环节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力量安抚学生焦躁的情绪,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纪律涣散、散漫、吵闹等情况。以音乐促使学生沉浸在艺术创作中,使艺术创作环节能够顺利、高效的开展。例如,在《我们的生日聚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祝你生日快乐》等歌曲,安抚学生焦躁的情绪,鼓励其借助剪纸、绘画等方式将记忆中的生日场景记录在自己的成长日记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意识和能力。

篇2

1.1 本土文化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的意义

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学资源,拓展美术课程内容,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改的需要。本土文化作为学校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它可以改变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现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1.2 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更真实详细地了解到徐州地区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在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现状,笔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在笔者家乡的几所小学做了调查,希望得到更多的信息。

就老师而言,95%以上的老师认为开发本土美术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态度很坚决,课堂中,老师们也或多或少的有过汉兵马俑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他们认为本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是新课改中很新颖的创新课程,充分利用徐州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民族多元文化,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大部分老师在本土文化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第一,缺乏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策略和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对于美术课堂中多媒体设施的应用。第二,对课后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就学生而言,80%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当地一些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场所,也表示开发本土文化汉兵马俑课程资源会增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希望学校能够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另外70%的学生能获得的美术教学资源就是广播、电视、图书资料室、美术教材,储存很大信息量的网络没有利用起来。他们普遍认为本土文化汉兵马俑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够丰富学习内容,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网络资源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中还没有很好地利用,应加强学生对新兴科技的学习和应用。

1.3 问题及分析

根据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结合对徐州当地的实地调查,总的来说从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笔者总结了以下两点:

(1)课程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中小学以美术教科书为主要的课程资源,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局限于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没有注重以教和学同样为主的综合性教学。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试行了新课改,目前在中小学的美术课堂中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在不断推进过程中的,对于本土文化资源引进美术课堂还是比较欠缺的,还没有普及到各个美术学习领域。

(2)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单一。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角,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新课改提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扮演好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的角色。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4 解决对策

(1)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在这样和谐的课堂中,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根据目前的数字化时代的影响,本土美术课程资源与新媒体美术课程教学的结合是势在必行。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是我们探讨美术发展前景的一项新的方向。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美术学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意识能够和科技时代与时俱进,我们要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增设新媒体艺术单元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发展跟随时代的发展。以徐州汉兵马俑校本课程开发为例,在本土文化汉兵马俑课程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结合中通过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展示,有些课程内容也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情景,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目前,像美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始导入新媒体艺术,也有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案例。例如,《年轻人的链接》《艺术爆炸》等项目,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美术课程多渠道的交流和直观性的视觉感受。

(3)依据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指出: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评价。对课后教学效果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它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来完善。笔者认为结合教学要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每位学生建立长期的学习档案袋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1)美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档案袋评价方式可以汇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的资料,有利于把握学生全方位的发展。2)根据档案袋记录的学生成长资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多种评价结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评价方式。3)对学生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可根据“克拉克绘画能力测试”中对美术作品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从“主题”、“技巧”和“情感”三个基本维度出发,对学生作品中达到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分析。

2 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和美术课堂结合的反思与展望

本土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深化的美术教育实践过程,要达到完美的目标,任重道远。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另一方面就是课程资源的拓展,本土文化是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宝藏,合理有效的实施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文化与美术教学的最优化。

3 结语

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符合数字化时代“传统”和“创新”的要求。将徐州本土文化纳入新媒体美术教育产业中,提供了一种新体验。在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国家课程来说,是一种创造性实施,它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达到了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美术;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75

引言

教育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力度,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也出台了新课改政策,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效率无法提升,必须要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健全的教学体制,创新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和方法,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美术实力。

一、在小学阶段开展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大约在7-13岁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刻,而开设美术教学课程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观,有助于对小学生情操的陶冶,快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精神,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大多都会为学生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进行绘画,这样就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作。

3、转移小学生的不良爱好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游戏和产品开始出现,这将会对小学生造成极大的诱惑力。尤其是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侵蚀,沉迷于网络游戏,这样就会形成不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十分不利。而在小学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摆脱网络游戏,减轻家长和教师的担心,有助于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的思想观念

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教师和家长都对美术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小学美术课程可有可无,并不是应试教育的重点,学校则会根据教学进度情况,每周设置一节或两节美术课程,如果其他学科课程进度较为紧张,还会挤占美术课程的时间,教师将精力全部放在了重点课程教学方面,这样就忽略了对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也就导致学生的美术兴趣下降。

2、农村经济条件较差

与城镇相比,农村经济水平较差,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依靠务农来维持生计,家庭收入较少,而小学生学习美术必须要购买画笔、滑板和图纸等工具,这对于农村家庭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且美术专业学习费用较为昂贵,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支撑,这根本不是普通农村家庭可以承担的,因此这就容易打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无法得到较好的培养。

3、美术教学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差,小学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学资源较少,没有资金去建设正规的美术教室,专业的美术教学设备较少。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较少只能依靠美术课本和粉笔进行教学,教学模型较为陈旧,家长观念过于保守,不会投入过多的资金为小学生购买美术工具,这就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4、美术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经费过于紧张,没有过多的资金聘请专业的美术教师,通常农村小学授课的美术教师学历较低,自身专业技能较差,基本都不是专业美术院校出身。而且农村小学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美术教师感受不到存在的价值,积极性备受打击,这就导致大多数小学美术教师在工作消极懈怠,无法发挥真实的美术教学水平。

三、提升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效率的应对措施

1、转变美术教学的思想观念

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应试考试课程方面,当前教师必须要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要认识到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开设美术教育课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同时教师通过开展美术教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术教师应该加强对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丰富美术课程内容,缓解课堂教学氛围,走进学生群体之中,从而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要适当为学生减压,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加强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的提升,要对现有美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习先进的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要充分打造专业化美术教学团队,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学校也要重视起小学美术课程,要提高小学美术教师的地位,提高美术教师的工资水平,提供岗位晋升机会,有效调动美术教师的积极性。

3、教学模式多样化

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大多都依靠美术课本进行授课,没有将实际生活与教学相结合,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元素来开展教学。例如,在进行手工制作时,不要只是局限于剪纸,可以利用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纽扣、葫芦等等,都可以进行手工制作,不同颜色的种子也可以用作工艺品的制作原料,教师要善于发现材料,精心制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当前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对农村的投资力度,有效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尤其要加强对教学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小学美术教室的建设,为小学生提供美术教学的场所,还要积极号召社会公众,为农村小学捐助一些美术书籍和工具,要及时更新美术教学设施,快速提高农村小学美术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晶.农村小学美术课的现代教学――浅谈如何上好《雄伟的塔》一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4)

[2] 张永权.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与教材内容的整合研究――以陇南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使用的人美版《美术》教材为例[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3] 苏海霞.新疆伊犁地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及对策[D]. 新疆师范大学 2010

篇4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教学论

一、何谓“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引入教学领域。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教学模式的构成包括五种要素:教学理论,不同的教育思想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要素,对其他因素其制约作用;教学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

经过学者的概括和总结,比较成熟的一些教学模式有:接受模式、探究模式、发现模式、自主学习模式、合作模式、情境模式、范例教学模式、加涅模式、奥苏贝尔模式等等。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

1、在华南师范大学,采用先理论学习,再能力培养,然后校外实习这种三级跳远式教学模式。独立增设了以培养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课程与教学论实验”课程。美国芝加哥大学很早就创办了课程实验室,目前美国各州及其学区普遍设置课程与教学实验室。该课程是一门将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加以应用的实验课程,与课程与教学论这一理论型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原理与技能的关系。

该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的空白区域,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但从目前就我国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其普遍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上海师范大学,采用“三位一体方案”的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中,重点关注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教育实习以及科研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课程教学。在理论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严密的教学方案、采用新型的学习方式、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等措施;在教育实习环节,开展“以公开课为研究课题”的教学及研究活动,使学生在中小学真实情境里,围绕公开课的选题经历一些教学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实习质量;该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体现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综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师范类专业学生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却更重视毕业创作的情形下,该校反而取消了美术学师范专业的毕业创作,强化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目的就是培养能适应美术新课程改革的稿素质美术教师。

3、华东师范大学的项目研究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即校内理论学习和微格教学,之后开展校外教育实习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在教学模式中渗透了以研究项目为主导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随时准备思考和重组课程的有知识、有创造力的人”,从而提高教师培育的质量。该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在项目研究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联合社会各级美术教育机构,开发和利用社会美术课程资源,以此达到提高实习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有效提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关于“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设计的思考

1.对高职高专“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理念、目标的思考

打破以往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课程设计以满足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专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专业能力课程,其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方法称为就业导向的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模式。教师专业能力课程中的专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它们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教师从业需要的全部能力。

2.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树立“三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原则

原则1:工具性设计原则——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

小学美术教师专业能力课程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正是完成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关键能力的系统学习,培养运用特定教学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原则2:针对性设计原则——以任务驱动、项目研究、行动导向设计单元课程

每个单元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课程活动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个单元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单元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教学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模式和课程教学原则。

原则3:序列性设计原则——以教学实践应用为目的多元范型教学技能技术课程

高职高专教师教育中的一些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来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对课程内容尤其是技术技能课程内容可进行各种分类,并采用多种教学范式来开展教学。

3.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模式开发方法的思考

采用多角度课程教学开发方法

(1)从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的角度实施横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学习领域:分别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可切合小学美术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从横向上拓宽学生对小学美术知识的直观教学认识

(2)从教学技术技能角度实施纵向立体的教学模式

就每一节课或每一单元课程来说,纵向的时间发展,即是课堂结构的组合,而各个课堂结构环节的活动开展都需要 教师具备不同的教学技术,如复习技巧、导入技巧、提问技巧、讲解技巧、练习技巧、归纳技巧、结束技巧等等。因此,从课堂流程的纵向角度,采用微格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教学技术训练即可环环相扣地开展起来。

(3)从小学美术学习阶段的角度实施螺旋上升式立体教学模式

小学生美术学习是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不同年龄学习不同内容、不同技能、获得不同能力和方法。即使是相同课题,教授不同年级,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方法、以及评价标准都绝不是相同的,此即为螺旋上升的立体模式

研究与设计“三维立体多角度”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各种教学技能和能力。就三年制专科层次教师培育的各类学校,毋庸置疑地应该向工具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倾斜,以就业为导向的“三维立体多角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体现了快速、实用的特点,在短短的二年多时间内,培养出能上课、会上课的小学美术老师,避免了职前教育与从业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形成强烈的专业认同、直观的小学美术课程概念,正真发挥美术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环保美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积极运用

小学美术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通过环保美术的教学,也让学生对于环保这个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生活中下意识地为环保做出贡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环保理念进行挖掘,让学生对于环保美术有个深刻的印象。

一、美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因此,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有很多关于环保的素材。例如,用一些废弃的塑料瓶制作一些简易的工艺品,节约又环保。而且这些环保美术不仅能让学生的审美得到提高,而且还能让学生下意识地加深对于环保的印象。在小学这个阶段的学生还缺乏一些关于环保的意识,所以一定要在教学过中不断地渗透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够下意识地进行环保活动。

二、环保美术教学

环保美术,顾名思义,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环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并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美术课程要陶冶学生的高尚节操,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环保美术的可行性,并找出一些切实的例子,向学生讲述一些关于环保艺术的小故事。例如,在台湾的某一艺术家,这名艺术家经常在废墟里作画、创作,他用的原材料都是垃圾破烂,但却用这些东西创造出了一系列画作,完美地体现了环保美术的意义。

在以前的大多艺术家穷其一生的目的是为了给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思维也发生了转变,进行环保美术,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好的作品,也让大家加深了对于环保的印象。

三、素材回收利用

在小学美术课本中,有一章课程内容是“材料妙用”,运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制造出一些小巧的工艺品。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收集,去感受这些材料的美感,去想一想这些材料将要运用到什么地方去,用这些材料又能做出什么东西来。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了解现代装饰对材料的运用。在运用废弃物制造工艺品时,相互交流,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之间相处更加融洽。在制作工艺品时,能够培养学生对材料灵活运用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处理材料的方法。而且在“材料妙用”中蕴含着很多环保的题材,要求学生不能浪费手上的材料,并且能够收集到一些良好的材料,合理运用,杜绝浪费现象。例如,塑料瓶是大家家中常见的废弃物,而这些塑料瓶可以制成很多常见的工艺品,例如一些小小的花盆、一些小车等。合理的运用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制造出一些有趣的工艺品。

四、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意义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只是大多数人都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美随处可见,学习美术更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美术老师更应该教导学生相关的理念,让他们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在美术家的画作中,一件平常的事物在美术家的笔下是十分生动美好的,这是因为美术家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用他们热爱生活的心灵去画画,画出的画作充满了灵气。就像是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他们却画得十分传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把这些理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不仅如此,这也会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在观察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对于环保有一些认识。环保美术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简单又有趣的工艺品。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关于环保美术的教学让他们认识到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应节约用水,废弃材料的运用让他们认识到了很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这些材料可以制成有趣的工艺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环保美术的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环保美术的运用让小学生从小就为环保打下了基础,也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宋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的促进[D].首都师范大学,2011.

篇6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学;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美术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其美术教师塑造能力对我国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以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对美术专业师资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以符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文章结合新课标相关内容主要从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三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确定崭新的生态课程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便是生态化课程的体现,亦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早在2002年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就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生态式教育史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趣味性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标》理念所体现的便是一种趋向生态化的课程。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接点,设计出生态式的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注重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扩展课程发展的空间,谋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等等”。[7]从目前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8]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课程设置要从本质上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专家”。目前,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已逐渐建立了多元、开放、生态的教学课程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体现美术学科的生态性,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培育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51.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5.

[3] 卢.潘天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8,144.

[4] 杨菱菱.以通识教育理念贯穿高师美术教育[J].四川戏剧,2009(5):142.

[5] 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33.

[6] 海晓龙.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几种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篇7

美术课在很多学校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有的学校甚至就是班主任带课,每周或者每月交几次美术作业,让学生自己回来画,而原本属于学生的美术课堂成了所谓的语文、数学或者英语的“主课”,把美术作为“副课”,可上可不上。笔者发现,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学比较普遍,但现在有的县城的学校也出现这样的问题。这一方面是我们的美术专业教师配备还不到位,因此我们要提高美术专业教师的数量,力争上好上足小学美术课程。另一方面,学校对美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美术课在当今唯分数论的大的教育情形下,地位几乎为零,尤其是在小学,升学考试也不考美术,学校根本就不重视美术课的开设情况。这就要求我们要呼吁学校重视美术课的重要地位,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积极贯彻课程标准,提升美术课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做好学校的美育教育。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素质,上好美术课,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教师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不同的美术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要做好美术教育,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关键,小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培养,只要美术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和老师配合起来。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的有利促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关爱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你真棒,都会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术教学有其特有的魅力,课程的内容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例如,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了不同的说明:在1-2年级,低年级学生要学会尝试用身边有的工具,用纸、笔等,利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素材,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所想,然后体验到自己的活动的乐趣,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而到了3-4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美术绘画的基础,就可以直接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3-4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到了5-6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并已经能够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策划、制作、表演、展示,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师要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小学生要学好美术就要积极投入到美术中去,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要用一些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来,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是依赖视觉的直接感知来完成的。小学生的认识形式主要还停留在形象感知阶段,他们习惯用感性的形象来感知事物,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要画的事物以精美的画面呈现给小学生,让学生在欣赏精美的画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课程。

三、社会要提供课程资源为美术教育的有利资源

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做好美术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是美术教育的来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游戏教学法提升学生的美术兴趣。美术教学活动趣味性较强,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法来教学。多年的教学研究实践表明,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在游戏中学生能够感到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美术课程本身就是一门音乐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课程。例如在教学“手拉手,找朋友”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歌曲《找朋友》为主题曲,创造一个找朋友的氛围,在这个找朋友的游戏中,学生自觉地带上了小油画棒和各种线条的头饰,来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在做这个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认识了多种的色彩和线条,学生既学到了知识,还愉悦了心情。学生的课程资源包括学生身边的事物、学校的美术教室、社会上的美术作品、艺术家的艺术品等。

篇8

【关键词】 情境 美术 艺术魅力

小学生思维不稳定,容易分散。教师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维变化,调控教学进程,引入教学情境,发挥艺术的魅力,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起来。

一、 欣赏优美的美文,挖掘学习的潜能

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绘画课和欣赏课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尤其是欣赏课以图片为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作品,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精湛之处,调动学生感官,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美术学习中。

1. 欣赏名家名品,感受大师魅力。美术教材中的范例大多出自名家之手,绘画、雕塑、工艺作品、建筑作品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品,一定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慑,让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例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欣赏名画《蒙娜丽莎》,让学生感受人物微笑的迷人魅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增长学生研究人物表情、学习绘画的智慧,学生学得饶有兴味,兴趣盎然,课堂上气氛热烈,大家一起感受着大师的魅力。

2. 欣赏学生习作,碰撞思维火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接受别人的优点,在欣赏的过程中和小作者思维碰撞,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二、 吟咏美韵的诗歌,领略诗情画意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教师要带领学生领略美韵的诗歌,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教师要创造诗歌情境,选取一些诗歌配画的作品,让学生选择古诗,运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吟咏诗歌,走进诗歌描绘的情境中,感受诗情画意,了解诗歌的背景,在场景、动作、景物等方面创造、创作出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来。

三、 进入缤纷影像世界,激情绽放飞跃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艺术展览馆的视频,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进行欣赏,适当点拨,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例如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元宵节观灯的场景中,吸引学生的思维进入其中,感受彩灯的制作和工艺,感受艺术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制作工艺品的热情。

影像教学很普遍,教师要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适当调动学生观看影像的积极性。

四、 学生扮演角色,学会真情演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在创作中进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浓郁的求知氛围,让学生爱上美术课。

例如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服装表演的模特的视频资料,学生看到服装表演人员的艺术风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同学扮演服装表演的模特,穿上精美的服装,进入表演的角色,尽情模仿服装模特的风姿,并配合一些动作,感受服装表演模特的风采。教师让别的学生进行写生,完成习作。这样教学环节的设计让部分学生进入角色,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激情飞跃。

五、 开展智趣游戏,尽情展现精彩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在玩中学,重视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环境允许的游戏,讲解一些和课程内容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知识得到积累,情感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例如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美术字的比赛,让每个学生课前收集两个美术字,贴在硬纸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美术课上教师可以把黑板布置成“美术字展览”区,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美术字放上去,学生学得充满乐趣,教学效果也很好。教师让学生研究比较不同的作品,这样学生就会兴趣很高涨,也对各种美术字体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游戏很有创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全面调动和激发出来了。

六、 徜徉音乐魅力,感染创作激情

教学中倡导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联系,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和音乐整合,实现内在的联系。教师可以创设歌曲的情境,丰富学生的学习形式,活跃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产生快乐的、幸福的学习感受,实现在师生和谐的学习氛围中的心灵对话,保证教师和学生欢快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9

关键词:美术教育 教育价值 艺术理念 教学评价

作为一名老师,在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认为美术就是教会同学们学会欣赏美,学会画出脑海里浮现的漂亮的图案,我觉得美术课上课时老师应该注重的是教会学生课程要求的技能,应该安排大量课时教并且让学生去临摹作品。可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旅途中,我获得了巨大的启示和观念的改变,我发现了很多低年级的孩子们总能想到大人想不到的想法,抑或是根本没勇气想的一些事情,他们不按所谓的常规给出的思路和见解,总能摩擦出意想不到的聪慧的火花。显而易见小学美术教育不但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学校极其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小学面临升学的年级,并且会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值得培养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就使得学生很重视会考试的主科,极尽全力学习要求的备考知识,而忽略了对自身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多学校虽然都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有关艺术的课程,但大多数这些科目是以副课的形式列在同学们的课表里。美术课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而且在这仅有的一节的课时里,美术老师也只是简略地照着课本念内容,去教照着书上的图画一种动物、植物,一栋建筑,一个人物。这种美术课的教学模式促使同学们感受不到艺术的美感,缺少了艺术熏陶的氛围,不能建立对美术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缺失了教育的本质所在,即一个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培养的方法。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好学生的定义里只有文化课成绩优秀,缺少了对人文气息,艺术才能的评判。我们应该用优美精致的事物触动同学们的心,引导他们用心灵体悟身边的美丽,用科学有热情的方法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具有艺术特色的东西,然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达这种美,而不是简单、直接并且粗暴地给学生传达出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价值观。美术老师给学生们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是只可以作为同学们对的一种参考不能代替同学没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更重要的是老师应培养学生们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的习惯。

虽然我国很早就已经开始提倡从应试教育的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型,但在高考这个举足轻重富有中国特色的指挥棒的领导作用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放在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理念上,美术教育教学在中小学中的地位,直至今日,仍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尽管教育大纲中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明确规定的一项内容:“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家观察都可以发现,实际执行的部分是不那么尽如人意的。长期以来,对于美术的教育处于学校教育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相对于语文数学等等主课来说,它是副课;与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这些升学的硬任务比较,它是与文化软实力类似的软任务。正因为人们,主要是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全面,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课程小学凑合着上,初中节约着上,高中逐步取消上课的局面。许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小学担任美术老师,但却遵从学校的安排去改教了其他课程。

中小学过于重视围绕升学考试的教育教学,由此导致了各种问题,例如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不与时俱进,教学手段呆板而单一,教学方式简单又没趣味等等。中小学几乎全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有的大学里也有重视理科轻文科、重视技能轻视艺术的情形。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没有作为基本的素质培养课程来让同学们必须学习。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变为“实践型”。素质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中心,所以,我们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对现在教育制度的改革和丰富势在必行。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任何一件艺术品,已经无法给出精准的答案。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可是,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材,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书本都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改革传统的教育考试制度,提升素质教育课程的比重,这应该是教育革新系统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现状,并且切实可行地为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培养贡献意见与力量。参考文献:

[1]袁振藻.美术教育不可忽视[J].江苏教育,1979(06):26.

[2]周昭坎.美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简介[J].安徽教育,1982(01):14.

[3]崔可荣.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美术教育[J].群言,1985(05):32-33.

[4]李小坤.中小学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J].青春岁月,2013(24):12.

篇10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美术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应该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把走向生活化作为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美术教学最主要的内容即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且是以审美情感教育为主,即借助于一定的审美媒介,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审美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审美情感的体验与形成是决然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土壤的。艺术虽高于生活,但始终还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环境及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微的观察与体会,将其亲身所得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进而对“美”进行表现与创造,此即美术教学生活化的实质。

二、生活化是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1.生活是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然源泉

美术教学是中小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的基础在于学生对美的体验和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美景,使中小学美术教育获得了最为直接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四季更替的景观变化能帮助学生感受色彩的鲜明;潺潺溪流、林间鸟鸣能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韵律;起伏的山峦、层叠的梯田能帮助学生体会和谐与变化的形式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社会生活中,中小学生总是会调动自己身体的所有感官去感知和认识身边的事物。这些都可以成为中小学美术教学丰富的资源。

2.美术教学生活化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小学生的J知心理是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他们需要在活动中不断摸索、学习和发展,所以,不能以静听的方式作为主要的学习途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正因为中小学生处于无意识注意的心理发展阶段,无意识注意产生的心理机制是探究反射,往往是在周围环境的刺激下而产生的,是一种无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因此,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把他们熟悉的人、事、物作为教学中的内容加以呈现,并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这一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其有益于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成长、发展,从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可以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表现美。

3.生活化是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理念

我国教育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重视起来。传统的美术教学,强调灌输式的知识点和基本技法的传授,注重基本功的强化与练习。而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出发点则是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美术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获得审美体验。这种教学方式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能够真正发挥美育在陶冶情操和塑造人格中的积极作用,更契合现代中小学美术的教学理念。

三、生活化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实施

1.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说,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高高在上的艺术家,而是要通过基本技法、艺术欣赏、美术史论等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感知训练与信息交流的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人生。因此,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要求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高度融合,提倡用生活资源促进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将生活引入美术课堂

现阶段大多数中小学生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很狭小,很多情况下都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因此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就更少了。同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不能带领中小学生频繁地走出课堂,那么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在美术教育中利用学生平时积累的经验加上引入的生活知识进行新的经验的整合,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大胆与夸张地表现,借助于美术的表现手段,使他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与体验。

例如,在设计中小学美术《国宝熊猫》一课时,教师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收集的一些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引入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熊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有详细和生动的了解。经过不同材料的欣赏,学生对熊猫的感知加深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进行表现和描述的欲望。于是,在他们的画作中可以看到众多形态各异、生动可爱的熊猫,这都是学生们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想象力画出来的,虽然他们的画功还很稚嫩,但能从中清楚地感受到他们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用心地去描绘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

由此可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使课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不仅能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生活,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还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开发。

3.选择贴近生活的表现材料以丰富创作手法

张雪门先生在其关于行为课程的研究中提出,中小学课程应该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展开,在生活中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中小学课程生活化的研究。现在,生活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求每一个教育领域都要充分结合生活,特别是美术教育更是提出了引导学生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的事件,以丰富学生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

神奇的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素材库,它能够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许许多多天然的素材。例如,各种各样的树叶、形态各异的石子、不同品种的豆子以及不同坚果的果壳,用这些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材料去进行美术创作,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奇,更容易激起他们创作的热情和欲望。

例如,中小学美术《蛋壳彩绘》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鸡蛋这种生活中常见且容易收集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用水彩笔在蛋壳上轻轻地作画。看到生活中普通并容易被忽视的不起眼的鸡蛋,在自己的手中加以改造,变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时,学生的喜悦是由衷而发的。而在《蛋壳贴画》这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蛋壳捏碎放到桌子中间的一张大白纸上,然后再让学生小心翼翼地把捏碎的蛋壳轻轻粘贴在事先准备好的涂有粘胶的有图画的纸上,就这样,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就完成了。

这种利用身边随处可见的小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意在让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初步感受到一种自然的美术形式,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很多平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东西通过双手的改造可以变成另外一种样子,教导他们平时要多注意观察生活,扩展思维,善于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可被利用的生活材料。这样,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兴趣也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了。同时,学生的作品还可以很好地点缀和装饰教室环境,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环境创设的生活化、情景化和其他教育阶段相比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对中小学教室、走廊以及其他学生能触及到的活动范围内的环境创O加大重视的力度。

教学环境生活化的创设,会随时随地用直观的美的熏陶,增加学生对美的感性认识。将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名家名作展示在教室里,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欣赏、体验,积累经验;而学生自己作品的展示,则很大程度上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成就感。比如,在小学美术课《运动会》中,学生在了解了运动会的性质、内容之后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会的资料,由教师生成了一节名叫“我们一起设计运动会”的美术活动。之后教师将学生设计的班牌、队标、运动员标志、奖牌等在教室内分别设置展台进行展示,这样对学生来说不仅愉悦了身心,还培养了动手动脑的能力,更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成就感。

5.教学评价的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术教学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整个美术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总体评价,其中既包括了学生对于美术基本技能、艺术认知的掌握程度,也包括了学生在自主创作和情感成长方面的综合发展程度。教学评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向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也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的直接依据。因此,正确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式也必然要求其最终的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将学生的美术作品置放于生活场景中、生活用途中,或是生活理念中去评价总结,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理解、消化,并将其吸收作为自己的成长养分。

四、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生活,才能理解美和创造美。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生活化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创造一个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美术课堂,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动力,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和崇高人文素养的形成。在生活中教学,在生活中学习,师生共同享受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2]王春燕.试论幼儿课程的生活化[J].幼儿教育,2002(3).

[3]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

[4]李 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2).

[5]张 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