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建设与社区文化

篇1

关键词:家庭文化 和谐社区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289-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它既反映和传递着社区的信息,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在建设和谐社区和谐家庭以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决不能忽视每个家庭的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指家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家庭文化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指的是一个家庭世代承续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家庭文化是建立在家庭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家庭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的文化体现,既包括家庭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所体现的文化色彩,也包括文化生活、爱情生活、伦理道德等所体现的精神情操和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形式为家庭的组建、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教育、对老人的赡养、邻里关系、家庭的饮食、环境卫生、家庭成员的服饰、家庭的设施、装潢、家庭气氛的营造等等。营造和谐、宽松、健康的家庭气氛,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很重要的。不仅使家庭充满了生机,而且可以提高家庭的凝聚力,有利于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一些社区文化建设先进城市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家庭”活动的实践来看,家庭文化建设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一、促进家庭发挥培养新人的基地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子女成长的重要因素,重视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而现在家长们更加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练习,而忽略道德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了。其实,任何人不可能孤立于人群之外,家长要重视和关心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教他们要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大自然的关系。通过家长们的言传身教,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修养,塑造其优秀的行为品格。家长们可通过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谚语的欣赏,来增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兴趣;通过家庭熏陶,进一步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增强家庭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社会上许多失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必须掌握教育方法,一要注重给子女指明学习榜样的教育方法,引导他们把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优良品质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养分,进行自我激励;二要施以扬长避短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表现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的言行要进行正面引导,切忌用否定性,伤害积极性、自尊性的批评;三要启发孩子潜能的教育方法,如教育孩子思考问题,鼓励孩子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孩子开动脑筋寻找答案,要善于发现孩子思想行为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自己发光,照耀前进的道路。此外,家长们应该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活动,听听讲座,与同龄孩子的家长交流切磋教子经验,这对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三大教育支柱之一,家庭教育有着学校、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家庭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因此,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把教育子女作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事实证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素质较高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培养,而家庭文化建设就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入手,通过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家庭文化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尽可能地使每个家庭都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时代精神风貌的新人。

二、打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是人的素质的整体提高。家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能够从多方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精神需求,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约束,从而达到家风积极向上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优化社会环境的目的。一是创新载体、丰富形式。针对年轻的上班族早出晚归,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参加社区活动,但热衷于网上交流的特点,注重发挥网络优势,让居民在活动中开眼界、长见识,给人以滋养,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境界。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学习班,定期开班授课,从而达到居民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目的,不断提升家庭成员素质和文明程度。同时,注重抓好结合,扩大家庭文化建设影响力。把家庭特色文化年活动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相结合,从而促进社区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是扩大家庭文化建设的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活动中注重三个结合,即与未成年人教育相结合、与廉政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文体工作相结合,吸引广大家庭积极参与,达到在参与中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推进家庭美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全国妇联与等18个部委启动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品牌活动。2000年全国妇联在全国实施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家庭文明工程,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与各地文明建设相结合,奏响了时代的强音。在城市,以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提升了家庭成员的综合素质,满足了现代家庭发展的需要;在农村,与美化生活环境、创建绿色家园相结合,深入开展“美德在农家”活动,丰富了农村家庭文化生活,改善了农村家庭生态和生活环境;从党风廉政建设的大局出发,以构筑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为目标,深入开展家庭助廉教育工作,大力推进家庭廉政文化建设,增强了广大妇女和家庭的反腐倡廉意识;着力开展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加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发动广大家庭踊跃参与“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活动,切实承担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重任;针对城乡家庭求健康、求美好、求欢乐的实际,开展了亿万妇女健身和中国家庭文化节活动,提高了妇女的身体素质,努力满足妇女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积极开展建设“绿色家庭”和节约型家庭,向广大家庭普及环境知识,传播环保理念,带动更多的家庭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这些活动,富有时代特点,符合家庭需求,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赞誉,广大家庭的欢迎,社会各界的认同,使家庭美德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三、以家庭文化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家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因此,各级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都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具体操作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宣传和树立“形象家庭”以及身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以前,笔者所在的油田社区曾开展过评选“文明楼栋”、“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模式化、单一化等现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家庭文化建设应该在传承过去一些好的做法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家庭。如遵纪守法式的个体户家庭、热爱生活式的退休职工家庭,勇于攻关的知识分子家庭,开拓市场的干部家庭等。

2.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科学生活方式。一个家庭的文明程度与其每个成员的思想政治水平、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必须注意引导家庭成员养成崇尚科学。各级组织社区工作者应“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只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家庭成员,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3.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文化建设内客。我们在开展家庭文化建设活动中,要在“创新”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开展一些适合不同家庭特点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小型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如书法、美术、街舞、工艺品制作、摄影、弹唱、旅游、放风筝、太极拳等形式,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提高家庭生活整体水平。

各级政府组织和社区工作者,在抓家庭文化过程中,应该着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外部环境,结合社区实际和社区居住人群的特点,建设一些类似生态园、文化活动广场等,利用社区板、墙报等宣传橱窗,大力宣传各种文化知识和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完善各种文体协会,建立顺畅的文化活动机制。尽可能地解决一些文化活动器材,保证定期有活动、有组织。每项活动有骨干牵头、有器材、有场地。定期开展比赛和评比活动,将家庭文化活动逐步引向深入。抓好家庭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务实中求创新,在坚持中见成效。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使和谐文化成为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篇2

关键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98-01

一、引言

社区是群众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建设。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客观认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实践中不断探寻对策。

二、现阶段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

当前不少社区居民对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功能认识不全面,简单的认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丰富业余活动、锻炼身体,参与意识不强。他们认识不到除了这些功能外,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还具有宣传教化功能。

(二)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不平衡

受社区经济条件、领导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存在不平衡现象。经济发达的街道、社区内往往有不少经济效益好的企事业单位,可以进行资助,加之社区领导的重视,文化活动设施比较齐全,较为先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好,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文化功能;部分老社区由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文化活动设施相对落后,群众文化活动难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

(三)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尽管各社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不断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资金问题仍然是影响与制约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资金的短缺造成不少街道与社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形成长效机制,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有待提升。

(四)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人员保证。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由于群众文化队伍的不成熟,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缺乏社区特色,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水平不高,缺乏业务水准,群众文化活动队伍不成熟已成为现阶段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制约因素。

三、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对策

(一)积极宣传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价值

我们要切实转变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功能认识,认识到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多元功能。社区群众文化可以培养社区的共同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可以不断规范社区道德,形成较有特色的社区精神,树立社区良好形象;可以通过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形成文化认同,形成统一的思想方法、价值观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担负共同的责任,显示社会参与的价值功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渗透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区,为和谐社会构建做出贡献。

(二)拓展社区群众文化建设资金渠道

针对目前社区群众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拓展资金渠道。要合理划分行政区域,优化文化设施资源,在社区群众文化设施资源配置中处理好分散与集中关系;要积极探索社区群众文化设施的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营管理,有效解决社区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使居民享受到专业化的文化服务。如建立社区健身活动中心,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场馆设施建设问题,也使群众得到专业人员的指导。

(三)建设一支业务精的社区文化队伍

新时期,要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适应时展要求的社区群众文化,迫切需要培育一支素质精、具有社区特色、文化业务知识全面的文化队伍。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现有队伍成员的在职培训,也要从政策上鼓励相关院校学生、体育人才加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四)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管理机制

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协调作用,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群众文化组织领导机制、工作运行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等切实推动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四、结语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导,正视目前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探索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新思路,使社区群众文化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区域文化建设,使之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对于积极应对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加速实现老工业城区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振兴的必胜信心上。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任何困难的重要前提。区域文化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在维系感情、凝聚力量、激发斗志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东区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这里有北大营、东北讲武堂、东三省兵工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二战盟军战俘营、少年读书旧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作为*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制造出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大型矿山设备。在推进大东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我们通过挖掘区域工业文化、民国文化、抗战文化的深厚底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凝炼形成了“志存高远,澎湃驰翔”的大东精神,创造性地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理论及体系应用于城区文化建设,构建起了城区形象识别系统,结合其推广和应用,积极在机关、企业和社区三个层面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全区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老工业城区的发展振兴提供了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力的提升,助推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全区上下的奋力拼搏,以欧盟经济开发区、汽车城、东中街商业区、沈海物流区、科技产业区、万泉文化产业区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格局全面拉开;经济结构日益优化,以汽车产业为支撑的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基础已经奠定;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和谐社区建设等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前列,取得了文化、社区卫生服务、科技进步等多项国家级荣誉。这为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大力弘扬大东精神、抗非典精神和奥运安保维稳精神,全面提升文化力,坚定积极应对挑战、加快发展振兴的必胜信心。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民群众的自发愿望,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区域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我们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区城市建设发展总体规划中,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全力推进以区全民健身中心、文化馆、图书馆、酒博物馆等“一场十馆”为主体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加快万泉公园和城市中心广场建设,大力推行开发商、物业公司、社区“三位一体”新模式,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区人民打造实用便捷、娱乐休闲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成立了区文联,创办了《万泉》文艺期刊,开展“市民讲坛”、“五月的鲜花”工业文化巡礼等活动,“东城群众文艺创作奖”持续举办并升格为全市推进群众文艺创作活动的奖项;机关、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深入,群体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莱茵河畔社区老年合唱团荣获了全国老年合唱节最高奖——“骏马金奖”,并在2009年央视春节晚会中参演;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民主自治,推进社区各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注重廉政文化内化于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家庭、校园、企业、农村的“六进”活动,努力形成“廉荣腐耻”的社会意识,在全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促进社会和谐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前提。我们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理性应对金融危机的承受力、面对落差的容忍力和努力工作、锲而不舍的向上力,进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安定,保增长的社会环境更加良好。

必须把文化建设的成果体现在激发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发展上。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动力在经济。我们到先进国家和地区考察,在感受其经济发展速度之迅猛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其在文化层面上体现出的发展生机与活力。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我们注重发挥文化力的作用,树立区域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金杯中华诞生地,宝马通用新家园”、魅力东部、汽车城等品牌已经成为大东区的代名词;推动各项工作创新,与兄弟区联合创办了*欧盟经济开发区、东新工业园,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在各经济发展载体实行了新体制新机制,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要努力提升文化力,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区域对资金和项目的吸引力;充分利用国家出台优惠政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契机,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尤其要引导军工企业扩大民品生产,依靠自主创新,抢占市场份额,实现更大发展,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倡导创业文化,发挥兴业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舆论氛围,努力形成让一切劳动、创造、技术、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篇4

关键词:社区文化室 软件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37-01

社区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任务,不仅有着历史的必然性,更有着特定的社会价值。社区文化室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工程全面推进以来,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建造了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室,使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对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硬件建设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软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少问题,与有待采取相应对策。

一、社区文化软件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文化室管理模式不规范,管理具有随意性

目前社区文化室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的建设没有统一模式和标准。现阶段社区文化室有多种管理模式,各社区会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兼顾领导层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来决定管理模式,随意性较强。

2.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体制较复杂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多层多头”的结构,在行政上隶属于社区,在业务上要接受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同时作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化服务平台,它还要与党、工、青、妇等部门联合搞活动。其“多层多头”管理体制致使各方关系难以理顺、责任主体不明确,应进一步建立统筹机制、协调规范管理。

3.激励机制不足,管理评估标准不完善

作为新的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由于社区文化室发展进程的差异和管理模式的多样性,缺乏合适的管理评估标准。管理的考核标准都由社区自己内部设立,评估机制也由社区自定,尚未设立评估机制,这样就增加了管理的随意性,削弱了管理队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4.管理队伍普遍处于被动状态,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潜力较弱

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多数仍采用社区直接管理的模式。由于社区文化室的设立,存在人员编制、管理成本等问题,因此社区直接管理的中心大多简单地聘用原文化站的老员工,或者聘用具有文体专长的离退休人员来承担管理职能,管理队伍总体年龄结构偏大,创新意识能力不强。虽说每一中心都有年轻的工作人员加入,但往往承担具体的设施管理职能,对整个中心的运行、项目的策划、活动的推广等工作大多没有参与,青年的成长空间较小,人才难以留住,管理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管理队伍中人员参差不齐,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水平高低不等

社区文化室完全由社区管辖,但他们的管理目标、功能要求不一样,造成了管理水平也存在高低不一的现象。社区文化室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行政化,即由社区直接派人员来管理,项目设置、计划决策、管理思路等大多由下派人员包揽承办,这种倾向带来的结果是供需严重脱节,居民不愿进、不敢进或厌烦进,设施利用率较低,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种是市场化,认为市场是有效率的,政府建好设施后应彻底交给市场,其结果大多是文化设施“变味”,商业气息过浓,项目设施严重偏离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总体方向等。这两种倾向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个是供需脱节,设施供给的服务并非是居民最迫切、最喜好的服务;另一个是与居民疏离,忽视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6.资源短缺有待提高,亟需形成资源共享管理平台

介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还不够,配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活动内容安排与需求有差距;另一方面是现有的资源和设施条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社区文化室软件建设的对策

1.要重视社区文化室的管理

社区文化室有好的硬件设施条件,如果没有合适的管理也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社会效益。因此,对社区文化室管理团队建设要引起重视,形成社区居民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在管理团队的专业意识培育和人才发展方面开展积极的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使团队工作人员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区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为社区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的良性循环。

2.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社区文化室的管理团队不仅要善于组织策划活动,更要善于挖掘社会资源。要加大文化活动设施的管理,加强专业干部的培养,建立学习培训制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统一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岗前和在岗培训,必要时可建立公益服务奖励基金,激励从业人员爱岗敬业,多做贡献。

3.明确管理目标,建立文化室评价标准

社区文化室的发展须通过规范化的内容和形式来进行有效评价。由于社区文化室多元化管理模式和发展时期各种条件的差异性,采取明确可考核的评价标准来引导社区文化室的发展。同时配套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督指导机制,按期对文化室进行统一、公平、公正评估,并将考核情况与管理单位的工作业绩挂钩。

4.整合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室的建设管理,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社区文化室资源共享平台,包括管理、信息、业务、人力和物质资源,通过该平台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社会的广泛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性需求和文化室的管理运作提供资源支撑服务。

5.扶持社团组织的发展,建立培育机制

篇5

关键词:物业公司;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D412.65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6-(页码)-页数

1.企业文化是规范物业管理,推动物业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

1.1企业文化建设是规范物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在信念、精神上的升华和凝结, 其精义在于通过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观培育来塑造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企业人,一旦企业的价值观变成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理念,企业的内化控制无疑就会加强,员工也会以共有的价值观念为准则来自觉监督和调控生产、经营和日常活动,企业的内聚力、向心力和能动力,还有对外的发散力就会增强。如果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工作在相互信任、相互沟通、平等向上的环境中,素质得到提高、智力和潜能得到激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将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和生产优势,很显然企业在竞争中将会获得全面优势,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就公司内部管理而言,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价值观推行文化理念来实现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德治”。目前笔者所在企业使用的"物业管理,以人为本"、"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您的满意是我的追求"、"业主多一份满意,我们多一份荣耀"等,是在多年运作过程中发展而来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文化理念的运用比较有效的解决了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的矛盾,也为员工的行为规范服务意识作了较好的要求和规范,调节了人际关系和人们的心理状态,使员工在良好的气氛中以正确的心态接受和领会企业文化的精髓。

就物业管理规范化的对象而言,物业管理法规不仅要规范物业公司的行为,还包括业主的行为。如果我们服务区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有限,那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发展就会受到制约。物业管理制度建设本身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国家、政府的法规来自我建设、自我完善。业主对物业管理制度的认知能力与认同程度则需要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来培养提高,这也主要靠我们物业管理公司来做,其实质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宣化、延伸、渗透。换句话说,只有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宣传各项法规,弘扬社会公德,促进感情交流,提高居民素质,才能有效增进社区认同度,从而,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奠定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1.2企业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品牌竞争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的群体意识,具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对内可以约束员工行为,使之更加规范合理,同时由于其对外的发散力,也为物业管理企业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服务行业,其有形价值较少,更多的则是无形价值,而品牌则是物业管理企业最为重要的无形价值。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需要创建自己的优质品牌,而创建优质品牌,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就物业管理企业来说,由于几乎所有物业管理企业都认识到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物业管理的“产品”——服务同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物业管理企业如果想通过技术、质量、价格、服务等传统的竞争手段来甩开对手,显然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有着良好品牌和公众形象的物业管理企业,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先人一步抢占市场份额,将蛋糕做大。因为强势品牌拥有核心消费群体并且有着强大的发散力。品牌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市场上,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它在保持企业凝聚力方面,也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企业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对品牌的支撑则是企业文化。品牌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竞争。品牌所蕴涵的功能价值、品质含量、服务质量、企业伦理,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外化的结果。品牌的差异,说道底是文化的差异,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差异识别度越高,品牌竞争力越强。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实际就是企业文化对外发散力的一种集中体现。

2.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展示平台

2.1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社区文化,从广义上看,它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内的一个独立行为主体,也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自然主体。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内一切主体的社会责任,物业管理公司也不例外。因此,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的一项自然责任。另一方面,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签订契约,为业主提供优质专业的安全、维修、保养、保洁等服务,这是物业管理的物质层面,属于广义的社区文化建设范畴。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的契约责任。另外,与现代企业打造企业竞争力时重视服务与文化附加值相一致,与物业管理市场对文化附加值的巨大需求相适应,物业管理公司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既是物业管理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社区文化建设又是物业管理公司内生的责任,即,对自身发展负责,同时,对社区发展负责,而且重在精神层次的文化发展。这也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必须主动将社区文化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范围内的根本原因。

2.2物业管理公司关注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

从我国物业市场的发展看,在我国物业市场需求结构中,对物业管理的文化附加值的需求占很大比重。这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服务中的角色易于让业主住户对他们在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抱有较高的期望。致力于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应对市场需求、完善物业管理环节的必然选择。

社区文化以人为核心,以环境为重点,体现出无处不在的文化氛围和对人的尊重与关怀。使人们一进入小区,马上就能感受到典雅、舒适的人文环境和自由飘逸的文化气氛。完善统一的物业环境视觉系统,安全有序的交通管理,方便快捷的通讯信息和管理人员的文明言行。这些映入眼帘的优美的文化载体,都是社区文化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东西。通过环境对文化的渗透,达到启发人们的自律意识,培养人们的文明素质,这是现代住宅园区社区文化的重要特征与发展方向。实践证明,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的物业管理公司,更能为市场所接受。由此,社区文化成为物业管理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时的一大偏好。

2.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主观能动的

物业管理公司毕竟不是政府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而是一个有自身利益的经济实体。物业管理公司为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互动,并起到示范和主导作用。在兼蓄个性化的家庭文化、个人行为文化的同时,积极倡导社会、社区、企业、家庭、个人利益互惠,共建人类美好生存环境的主流文化,积极倡导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生态优化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将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伸张与社区文化的个性需求有机结合。从物业管理市场的发展来看,不着眼于满足社区文化的个性化需求的企业文化肯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根据这一规律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其在社区的延伸、扩张、渗透,与社区文化建设是相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也就是说,这样的诱发性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因此,诱发性社区文化建设,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1)从政府的角度看,发展社区文化,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在社区文化发展上,物业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文化建设主体,与分散的家庭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文化建设主体。(2)从整个社区的角度看,物业管理公司只是社区内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那么,物业管理公司只是自己企业文化的建设者而已。(3)从物业管理公司自身的发展需求来看,物业管理公司应业主对社区文化的需要而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市场的积极主动反应;物业管理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在社区中的渗透力、辐射力,提高公司品牌知名度,是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由物业管理公司组织主导的社区文化实质上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的延伸与外化,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在社区交往行为上的表现,是物业管理公司企业文化的载体与表现形式。

因此,物业管理公司是社区文化的能动建设者;企业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品牌的深厚底蕴;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诱发性社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样,物业管理公司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就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恰当地处理好企业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的关系。

参考文献

篇6

杭州目前已登记创建的社区网站有近500门户,基本上每个小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而且每个社区网上的内容都很丰富,涉及面广,几乎网罗了用户需求的方方面面。目前杭州的社区网站发展迅速,各个社区网站不但信息丰富,而且各有侧重,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运行特点,并不完全雷同。

社区网站价值定位

社区网站真正要能持续发展,必须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价值定位,杭州许多社区网站试着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把社区网站建设得有个性,这种社区网站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大部分网站目标运行方向都与自己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有密切关系。其社区网站的价值定位也以此为基调,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突出人物事迹。在杭州,一些社区因为有重要人物的眷顾与莅临而闻名遐迩。这些社区的网站建设就紧紧围绕着名人的事迹、历史故事而展开,并以此形成自己网站的文化个性。比如小营巷社区,因为有同志在1958年1月5日亲临检查卫生工作这一段历史,社区网站便以此为契机,彰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突出人文地理。杭州因西湖名满天下,杭州的一些社区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深吸引着四方游人。这些社区网站充分发掘自身的地理优势及人文历史内涵,将网站建设得极富个性。比如石桥社区网站就是如此。打开石桥社区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石桥社区人文地理的详细介绍,从网页的设置上大致可看出石桥社区的文化追求。

突出社区文化。杭州的一些社区虽然不一定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小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追求与文化氛围。社区网站便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比如在水一方社区就比较注重自己的网站特色,浏览其社区网站,可以看出尊重老人、服务老人这一块内容是其亮点。网站设有互助会、老年公寓、益寿院、为老中心等信息平台,贡献爱心,服务社会。自2003年“非典”开始,在水一方社区自发形成了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和睦友爱的新型的邻里关系,互助会就这样产生了。

突出城市个性。杭州这个城市文静、大气、精致,杭州的社区网站建设也展现了这种城市个性特点。杭州的社区网站传承人文历史,发展“纯文化”。与上海社区网站相比,杭州社区网站体现了其“文人”的一面。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其生活节奏、生活方式与杭州不同,其社区网站也与杭州有别。上海社区网站的信息注重解读国家政策,在上海社区生活网上,分类就比较倾向“政治化”,主要分为新闻、论坛、资讯。而各个社区网站也是以政治、商业、社会热点为主的。比如上海黄浦社区网站,以政府信息为主要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民意直通车、办事大厅等成了重点。

社区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杭州社区网站发展迅速,许多社区网站信息丰富,很有个性。但杭州的社区网站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信息“噪音”的问题,除了虚假、黄色等垃圾信息外,居民不需要的信息也是一种噪音,是噪音的间接表现形式,在杭州的社区网站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内容健康但居民不需要的信息;其次,在论坛建设上,杭州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随意浏览小区自己的论坛,每日的回帖数量不多,反映热情度不高;第三,关于法律法规的教育方面,各个网站侧重不一,形成不平衡的局面,网络道德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第四,杭州社区网站链接的社区大多数是本地的,没有响应“走出去”策略。

针对以上杭州社区网站存在的问题,杭州社区网站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以实现社区网站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找准网站建设的定位,避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相对噪音”。在信息爆炸时代,社区网站建设必须注意信息垃圾的侵袭。管理员要做好信息守门员的角色,依照网站建设的宗旨、风格定位,尽量把有针对性的信息传递给网民。

第二,贯彻“以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以群众为主体”的思想,努力提高网民的参与积极性,避免网站空置的尴尬。网民是社区网站正常运行的桥梁。社区网站建设其实是一个社会融合的过程,在日常论坛浏览中,网民不管认识与否,都会有一个交心的过程。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网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居民的高度配合。所以,努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具有实际意义。就目前情况看,杭州社区网站的互动情况并不乐观,有些社区网站论坛形同虚设。

第三,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杭州社区网站关于法律道德的宣传还不够,以至网民没有很好的法律知识来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并且,由于道德文化教育缺失,一些不良信息侵袭网民的正常生活。社区文化与教育是社区发展的重要一部分,社区教育对社区成员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杭州社区网站建设法律法规的宣传缺少力度,使得网络道德教育没有很好地展开,网民在这一方面的知识薄弱。所以加强和完善网站的法律法规制度,以道德文化教育为手段来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区域合作链接。杭州社区网站建设可以走出浙江,走向各地,吸收其它社区网站的有用经验,扬长避短。

社区网站与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网站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可以说社区网站是网络传播时代社区文明的新生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社区网站建设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社区网站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区网站可以通过信息和舆论引导传播先进文化。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在网上摄取各种信息和资讯,同时网络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让大家畅所欲言。社区网站可以充分发挥其信息传播的功能,宣传先进文化和科学思想。通过正确的引导,使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健康高尚的精神品格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为提升整个社区的文化品味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社区网站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社区网站可以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网络高效率、低成本的运作模式,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许多便利。同时网络因为它的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也使网站的文化活动凭添了一份魅力。

第三,社区网站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搭建人际沟通的桥梁。现代城市居民因为快节奏的工作生活,封闭的居住环境,邻里之间沟通极少,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交流缺乏,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悲哀和叹息。社区网站的论坛及其它信息交流平台的开设,使人际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社区中一些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平时很难聚在一起讨论,通过社区论坛很容易就做到了。

篇7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意经济;文化创意;文化创意社区;文化社区;大学城社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46-3

大学城是现代社会以来因为高等教育而形成的一种社区模式。大学城社区是指在大学城地理范围内的社会团体,主要社会成员为高校大学生及在此生活的其他居民。大学城社区与其他生活社区相比较,居民年轻化,文化素质水平高,且居民的生活兴趣、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等相对统一,便于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社区。大学城社区孕育或代表着一个国家、城市先进的教育、文化水准和先进的城市社区发展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要学习国外知名大学城已有的建设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吸收当今社会先进的经济文化发展理念,根据时代的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而且能够成为城市建设中文化和新经济形态发展的坐标。

当前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创意时代,创意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也影响着各国的文化教育政策。通过教育修正经济文化,增加国家竞争力,是未来世界各国努力的目标。大学城社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创意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大学城建设带来的新契机与新变化,积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经济文化建设水平。在各种教育资源中,艺术与创意经济的联系特别紧密,艺术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在当今世界被空前地重视,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成为我们时展中的新课题。

一、创意时代的大学城社区:背景与现状

大学城在国外出现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而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院校调整,高等院校实行“聚合”,独立大学规模扩大,多校区大学进一步发展,大学城开始在中国蓬勃发展。①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大学城。大学城从人烟荒芜的郊区日益发展为设施现代化、商业不断兴起的多功能综合性城市新区。然而,大学城在商业兴起的背后仍然普遍存在着政策落后、文化缺失、社区功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使得大学城社区成为缺乏精神内涵的校舍群、建筑群,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进而影响着人文化、现代化的大学城社区建设。

“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笔者基于创意社会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提出的。为什么提“文化创意社区”,而不是通常所说的“文化社区呢”?虽然二者都重视文化建设,但文化创意社区更强调主体的创造性和文化的创新性。“创意”不是简单的创新,它更强调创新的内涵和方式的人文化,是一种人性化、艺术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21世纪的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信息时代迈向创意时代,这是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以创意为核心,面向大众提供文化、艺术、精神、心理、娱乐产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迅速扩张,文化创意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和追求,它也同样适合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是指大学城在创意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高等教育为基础,以文化创新为核心,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提供优质人文生活品质的新型大学城社区。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创意人才、创意阶层也逐步崛起。大学城是创意人才的集中培育场所,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成为创意文化产业的消费者和创业者。有利的社区政策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城市创意人群集聚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社区。创意人群、优质的人文艺术环境,再加上促进创意经济发展的经济、文化、教育政策与社区规划,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就会推动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建设。而艺术教育,因其推崇的创造力、人文内涵与创意的精神高度一致,因此,推广艺术教育将直接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创意社区的建设。发展大学城艺术教育,以美感、创意、爱与关怀来提升大学城与所在城市的软实力,将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建立幸福和谐的社区环境。

二、对艺术教育的重新认识

要在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力量,首先要正确认识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的,才能开展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让我们通过近代以来艺术教育理论发展的路径来看看当代艺术教育的变化。

近代国际艺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主要分为三大思潮:一是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表现与创造力的启发,起源于1930年代的“创造性取向(Creative-Orientation)的艺术教育”;二是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强调系统性的艺术课程与教师的循序指导,并倾向于以精英艺术为指导,以1980年代兴起的“学科本位艺术教育”(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简称DBAE)为典型代表;三是社会取向的艺术教育,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思想,但1990年以后尤其被学界强调,特别是文化层面,因此又称为社会文化取向,它强调艺术教育应以社会为中心、与社会文化脉络结合及立足于民主平等的立场。较重要的社会取向的艺术思潮包括:社会重建的艺术教育(SocialReconstructionistArtEducation)、后现代艺术教育(PostmodernArtEducation)、视觉文化艺术教育(VisualCulturalArtEducation)、多元文化艺术教育(MulticulturalArtEducation)、社区本位艺术教育(Com-munity-BasedArtEducation)、全球性文化的艺术教育(GlobalCultureArtEducation)。②

从国际艺术教育思潮发展来看,整体趋势是强调艺术教育以人的生活为核心、以社会文化为导向,在这一点上与社区建设指导思想高度一致。综合各流派的思想,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主要特征为:1.重视艺术教育在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和功能的发挥以及在学习者日常生活的运用;2.强调艺术教学与当地社会关系的结合互动,3.以多元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和学生取向的艺术教育及学科取向的艺术教育相比,社会文化取向的艺术教育更适合成人及社会艺术教育领域,因此也特别适合大学城社区的大学生及其他成年居民。

三、通过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

社区通常具有四个要素:人群、地域、社会互动、社区认同。④结合创意社会的特点,笔者归纳出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首先,通过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应该培育一批有权利、有能力接受文化艺术学习并支持和维护文化艺术发展的人群;其次,对建设有美感创意的优质社区生活方式和创意文化为特征的社区发展目标形成共识;再次,有健全整体的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社区政策、高等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环境设施等方面能够形成良好的互动和相互支持的局面。那么,在国家现有的文化教育政策框架中,我们应如何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努力来发展艺术教育,营建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呢?

(一)进一步普及文化艺术教育,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

只有培养艺术人群及提高民众的审美素养,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有更大的市场与欣赏人群,因此建立社区审美共同体是最基本的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高校与社区共同提供充足的文化艺术资源,保障居民充分享有文化艺术资源、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权利。

2.强调社区居民维护文化艺术资源、推动文化艺术发展的责任,完善艺术市场,鼓励艺术消费。

3.尊重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人群的文化艺术活动方式,促进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通常的城市社区是基于地域的身份认同,而大学城的居民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带来了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从文化艺术和审美角度切入,重建一个属于文化和审美的社区共同体,既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也促进了基于文化的交流和学习,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促进艺术教育融入生活,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后现论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已经逐步发展到建立一种美感创意的集体生活方式,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普及艺术教育,提高民众审美素养,还有助于建立美感创意的人文生活环境。

1.实施公共艺术方案(1)开展公共艺术活动

利用社区的节庆、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商家促销日等时机,通过论坛、展览、表演、公共出版物、网络等形式,开展公共艺术活动。如每年确立一个艺术活动主题,各高校与社区联合策划,推出系列文化艺术活动,面向全体大学生与社区居民开放。

(2)艺术介入生活空间

艺术介入生活空间主要指视觉艺术,是通过推广公共艺术,影响社区的环境与生态,让美学与艺术的因子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促进居民艺术感的自我觉醒,营造美感创意的生活环境。我国台湾地区在1992年的“文化艺术奖助条例”中曾作出规定,公有建筑物必须提拨百分之一的建筑经费作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之后又推出了“艺术介入空间计划”,主要提供民间团体自主、自发投入美学环境的改造,引发艺术家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⑤这些有益的经验值得借鉴。

大学城社区与城市的老城区相比,在建筑风格、整体环境的设置上已经向艺术化、美观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在美感创意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高校与社区如能够给大学生和居民提供更多进行空间美化的艺术实践机会和场所,可以促进社区居民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关注和参与,在公众讨论和共同参与中对建设美感创意生活环境形成共识。

2.将文化艺术观念融入高校与社区的行政管理

推广艺术、建设具有美感创意的生活方式,这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和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还应该调动整个社区的资源,包括高校和社区的行政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美感环境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推广、创意人才的培养,只有各部门将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的观念融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真正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广社会性艺术教育,美化我们的生活空间,建立起促进美感创意社区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文化艺术素质教育

1.着眼创意人才培养

高校应在教育体制和培养机制上进行创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创意人才。设置合理的创意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应根据不同的学科方向来构建文化创意课程体系,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商科与艺术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人文艺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底蕴,提高创意能力,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市场需要的人才。

2.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具有辐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创意氛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意人才培养环境。高校应在校园文化环境上下功夫,为同学们提供具有创意、美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策划开展各项激发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并以学生的创意来装点校园环境,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改变。

(四)学校艺术资源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1.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大学城是大学集聚地,每所大学都有独立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软件资源包括艺术师资、艺术课程、艺术讲座、艺术网站、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硬件包括图书馆、展览馆、演出场所、设计类实验室等。除此之外,某些大学城还规划了公共的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音乐厅、公共演出场所、艺术培训中心等。对于这些艺术资源,大学城管理机构、教育管理机构应联合制定艺术资源共享方案,并推出向社会开放的机制,让社区民众尽可能多地享受到大学城的文化艺术资源。

2.高校与社区艺术教育资源衔接

(1)社区对高校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师资、课程、论坛与讲座向居民开设文化艺术课程;社区可以利用高校的艺术教育场馆向社区居民开放艺术活动,或直接利用高校组织的艺术活动向社区居民开放;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培养的艺术人才参与社区艺术活动,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创业人才和消费人群;社区可以利用高校在文化、艺术、科技方面的成果,合作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

(2)高校对社区艺术教育资源的利用

高校可以利用社区的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艺术教育场所,拓展学校的艺术教育领域,培养未来文化艺术消费人群;高校可以依托社区的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为大学生安排艺术实践机会,开展研究创新,直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高校可以与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为企业的发展量身打造创意人才团队。艺术教育的发展引导着一个地区集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通过制定相应的文化教育政策和实施具体的项目来促进艺术教育的推广,培养艺术人才,建立健全整体的艺术文化生态,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具有文化创意的大学城社区的目标,并且能够以点带面地促进全社会公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建设美好家园的梦想。

注释:

①大学城――百度百科,http:///link?url=T6EaiYApSJ-mPS5ADqoHkVkkMyTiHQ13GF231y0_Pn9ITtD1Pj95Hz3N2KNE2ZPb

②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博士论文,第28-29页,2005年2月。

③同上,第29页。

④社区――百度百科,http:///view/49629.htm⑤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艺术论文集刊》第15期,第48页,2011年10月。

参考文献:

[1]黄龄莹.推动社会艺术教育政策建构文化国力之研究――以文化公民权、公民美学及台湾生活美学三大运动为例分析[J].艺术论文集刊,2011,(10).

[2]黄美贤.我国社会艺术教育政策之研究――以社会文化取向为观点[D].“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5.

[3]黄美贤.“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文化创意产学园区与社区合作之个案探讨[J].社区研究学刊,2011,(02).

[4]王丽琦.美学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困境及突破路径[J].艺术教育,2012,(05).

[5]柳志红.大学城艺术教育资源共享之研究――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J].文教资料,2012,(06).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区域文化品牌;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9-0320-02

0 引言

区域文化是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它不仅是农村群众文化的精髓,更是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有效载体,是农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推进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笔者认为,首先要搞好农村集镇文化建设,从而加快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城市化进程。

1 现状

集镇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基层政权之地,经济体制之地,民族居住之地,风俗习惯之地,特色文化之地。集镇的建设不仅是盖房、修路、造桥、建厂……而是要全面发展。

1.1 集镇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要搞好集镇区域文化条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一条是集镇文化设施建设,这是首要条件也是基本条件。就青铜峡市来说,虽然在20世纪九十年代各镇建设了一些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在一个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和效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些文化设施的功能已过时,不适应目前开放型文化活动的需要。同时,受近年来文化市场各种规定的限制,活动项目、内容远远适应不了日益增强的群众求知求乐的需求。

1.2 区域乡土民族文化艺术挖掘滞后。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邵岗、峡口、瞿靖、叶盛镇一带区域乡土民族文化十分活跃,村村办夜校,经常开展打腰鼓、扭秧歌、唱新闻、演小戏、舞龙等活动。然而,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距离骤然拉近,城市文化如潮涌般地进入农村,农村文化生活一下子变得绚丽多彩,以地方方言和地方剧种为特色的乡土区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区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到高强度的挤压。

1.3 文化工作中知识含量不足,还停留于小文化的范畴,对农村现阶段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的求富愿望缺乏介入的热情和能力,导致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村中心工作脱节。由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因此,农民们农闲生活时最需要的是有一定观赏性或参与性的活动,在这一生产背景下,农村文化工作一直以来比较强调组织一些唱唱跳跳的文化活动,文化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在农闲时节推出一些娱乐性的活动。但随着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再加上农民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仍然局限于小文化工作范畴的农村文化工作模式越来越落后于形势的需要。

1.4 “老少文化”现象较为突出。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文化素质低下、老龄化等问题已成为目前阻碍农村文化工作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如我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先后转正的文化站干部24人,至今只有五人在岗位上,有的转正后提拔调走了,有的闹着干别的了,集镇文化队伍非常不稳定,人才严重缺乏。

2 农村集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农村集镇是区域经济的集散之处,连结城乡的纽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桌面,它既接受附近大、中、小城市的现代气息,又保留农村原有的地方习惯。伴随着中国在世界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和世界的交流也不断增多,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我们跟外国的流通已经是很畅通无阻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意识逐渐向农村辐射和渗透。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民间传统得到重视,尤其是一些民俗;另一方面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生活方式被带到了当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两种文化意识云集农村集镇,相互作用,慢慢融合,形成了当前集镇特有的文化。现在集镇上的人们不再只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是搭建起多结构,立体化的就业平台。这一变化,使过去农民没接触过的现代科学技术、电子机械、数码产品被直接掌握,各种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平常的百姓家中,因此,他们渴望掌握知识,学习技术,懂得科学,了解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他们再也不是围着锅台,田畴、河边、山头转的纯农民了,而是时刻关心着世界风云,国家大事,经济利益,致富途径等一系列的相关事宜。因此,政府可以搭一个平台,做一个引路人,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让外面的文化走进来,只有这样相互交流、互相激发,才能使我们的农村集镇文化踏上很高的台阶。

3 对策

面对农村集镇发展趋势,如何从打造品牌入手,推动农村文化事业这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研究课题。

篇9

一、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尤其是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不仅建设了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而且有声有色地开展了多种广场文化,极大地陶冶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情操,充分发挥了社区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但是,我们还要看到,社区基础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离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北方比较落后的小城市。主要问题和困难表现在:基层文化馆站建设落后,阵地陈旧,群众对文化娱乐活动的渴求越来越高,高层次的社区文化娱乐活动少,社区文化阵地不足,尤其是最近,随着房价的高涨,开发商恨不能把每一寸土地都用来建楼房,根本舍不得土地和空间来作为居民的文化和体育活动场所。大家试想一下,开发一栋楼房开发商赚几百万不是问题,可是留下一栋楼房那样大的绿地给社区居民作为活动空间,会使千百人享受到幸福和快乐。社区居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本文由收集整理难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尤其是我们公主岭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像样的电影院,居民整年都看不到电影。因此,各级政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思想指导下,要认真分析当前社区文化的现状及其问题,然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加大拨款力度,专款专用,确保社区文化工作人员到位、服务到位,努力践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1、正确引导,共建文明社区。文化专业骨干是文化队伍的核心和精华,能带动影响业余队伍的发展。其次是依靠业务行家力量。2011年,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免费对外开放,艺术馆、文化馆尽最大努力培养业余文艺爱好者,着重培养和造就更多的群众文化业余队伍人才;还有要充分认识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文化理水平和事业状况,要着力提高他们服务群众的能力、组织辅导的能力。

2.促进交流、加强沟通。现代社区人们虽然居住的近了,可是交流沟通却越来越少了,甚至住在对门彼此还不认得。社区里的休闲广场、小区游乐场、小区配套公园等公共设施也由此而生,社区居民自发地参与晨炼、健身、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在这方面,我们公主岭市铁北农研社区就做的很出色,这个社区拥有一千平方米以上的一个体育场,居民自发的组织在一起,组织了自己的排球队,毽球队,长跑晨练队等,每天清晨不只是本社区的居民,连临近的几个社区的居民都来这里晨练,甚至有很多距离极远的人们赶着周末,来到这里参加排球比赛。这个社区的排球晨练队自发的组织起来,到四平去参加排球比赛;毽球队的成员更是团结合作,彼此沟通互相帮助。

3、积极创造,丰富人文。衡量社区文化是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一个主要的参考标准就是看其能否在多大程度上激发社区居民的文化创造力。我们要始终把握居民参与、人人享受”这一宗旨,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人翁精神,让居民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区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家对这类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从精神层面上提高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这一过程,不仅能在娱乐中提高居民们的知识水平和艺术水平,而且还有助于帮助文艺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良性循环发展。公主岭市蓝山上城社区的文化活动就开展得丰富多彩,他们自己组织了小型的插画艺术培训、沙画培训、服装搭配与化妆技巧、乒乓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如何构建优秀的社区文化

篇10

关键词:区域品牌;区域文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88-03

区域品牌通常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总体声誉,具有良好的整体形象和可识别的特征。良好的区域品牌和形象对于获取稀缺的外部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区逐渐意识到区域品牌重要性。大到国家,小到地区,都因为区域品牌而享誉各地。近年来,学术研究也开始关注区域品牌成长路径和影响因素,其中文化因素备受关注。区域文化依托独特的区域地理人文环境,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对于区域品牌的重建和进一步发展都意义深远。

笔者立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路径,分析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深层关系,讨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影响作用,最后,利用关系模型,从区域文化视角为区域品牌建立提供策略性建议。

一、区域品牌和区域文化

区域品牌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美国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的Keller教授指出:如同产品和人一样,地理位置或某一空间区域也可以成为品牌。[1]当一个地区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创造适合的品牌联想时,区域品牌就产生了,而且为顾客提供了选择在该地“消费”的机会(Rainisto,2003)。简言之,在某种程度上,区域品牌能改变消费者的心理偏好,影响其消费者行为。国内关于区域品牌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制造业和旅游目的地上。陆国庆(2002)从提高农产品在贸易中的国际竞争力角度,最早提出在农产品经营中建立区域品牌的观点。之后的研究大多围绕浙江温州、广东、福建等成功案例分析区域品牌的发展路径。孙丽辉对区域品牌化研究的起源与理论基础、主要研究视角与领域等方面对国外的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2]而在关于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夏曾玉以温州为例,指出政府扶持,行业协会约束,企业集群优势是区域品牌建立的三大关键因素。[3]

Kavaratzis(2005)认为:“区域品牌是功能,情感,关系和战略要素共同作用于公众的头脑中并产生一系列独特联想的多维组合。”Zenker和Braun认为:“区域品牌是基于一个地区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主要体现在目的、沟通、价值观念、地区利益相关者的总体文化和区域设计上,从而在消费者脑中形成的关系网络。”[4]区域品牌是地域内相关主体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也是该地区的标志和象征。

区域文化的界定。区域文化是由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方式组成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性因素的总和(张佑林,2007)。区域文化是区域内成员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复合体,可以分为区域物质文化、区域制度文化和区域精神文化(双传学,2006)。区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区域主体的活动,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各环节,它包括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开放思维等。

区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一些普遍特征: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各个区域的地理,经济和政治环境千差万别,导致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历史传承的产业以及当地人们生产方式的偏好不同,形成的产业以及区域品牌内涵也有相应的差异。区域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形成要经历漫长过程,今天区域的发展历经历史的变迁,依然有区域过往的影子和发展。以温州为例,温州人善经营,自古以来商业文化浓郁。与它的历史传统密不可分,温州是典型的沿海港口城市。宋朝时期就有部分人从事手工业,将生产的小商品出口海外。当时的温州人已经有品牌意识。正是根植于这样的历史传统,如今温州依然保留原来商业文化的精髓,并且创造了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和知名的国产品牌。因此区域文化具有历史继承性。区域文化的时代创新性。虽然区域文化带有一定历史传承性,但并不表示它一成不变。在不同时期,区域文化也会注入新的元素。创新动因有很多,包括朝代更替,民族迁移、融合,经济政治发展需要等等。例如一向以“人间天堂”“江南水乡”的形象示人的苏州,自古以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种水乡文化,秀慧,细腻,柔和。但随时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求下,苏州进行了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和“苏州精神”就是区域文化创新的成果和体现。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在不同阶段,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展。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

前面分析区域文化具有三大特点,即:文化独特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这三大特点与区域品牌都密不可分。

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形成区域品牌的差异化联想。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品牌的一个部分,区域品牌暗含了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沉淀的许多内容又是消费者对该区域品牌的联想内容。学者Kavaratzis在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形成的影响时,提到政府部门在利用区域文化催生品牌效应的过程中常用的三大工具:地标建筑、标志性活动、名人效应。这三大工具即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文化,同时又是区域品牌的组成部分。区域文化成为了区域品牌的内生细胞和DNA。

地标性建筑。Kavaratzis说,一个城市或区域丰富多样的特点不可能仅凭一座建筑就能完整地展现出来,而是要通过当地所有相关建筑,空间和街景元素,包括标识、道路、街道装饰,这些都是区域的独特标签。

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是一个区域的特色,风俗习惯,形成一个区域独特的人文景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就是当地的标志性活动,潍坊市的“国际风筝节”等等,这些标志性活动,展现当地的独特文化,形成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区域品牌时,就能联想到这些标志性活动,标志性活动既是独特的区域文化,又形成区域品牌与众不同的联想之一。

名人效应。名人是该地域的名人,利用这个独特的名人,能带来区域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Kavaratzis认为在利用名人效应进行区域品牌化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所选的名人要有足够的知名度,能在目标市场快速地推广开来,并且该名人与区域的联系是可用和可信的;二是名人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长久持续的;三是转移到区域的名人特点应该增强或加固所需的品牌,传递一种对所建立的品牌有现时价值的联系。[5]

除了以上三个工具之外,还有饮食文化部分。饮食文化,也是催生区域品牌的有利工具。对于来北京旅游的外地游客而言,吃烤鸭是必备项目。北京通过美食让外国游客更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和中式餐饮的发展,使这一中国老字号走出国门,扬名海外。这些美食对区域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不小的作用。

区域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就是在今天发展中,如何将历史文化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发挥出来,挖掘出来,区域品牌的创建其实就是一个将区域优势挖掘出来的过程,这种优势就包括悠久的区域历史文化。但是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又不能固守过去和传统,还需要创新,将区域文化与时代以及新的消费需求结合起来。

学者Nick Clifton通过欧洲三个地区的实地研究,分析区域产品与区域特色中文化特征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区域营销的作用。[6]Kavaratzis和Hatch(2013)从动态视角分析了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三者的关系,指出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作用。而在衡量区域品牌的模型中,西蒙・安霍尔特提出衡量国家区域品牌和形象的六个指标(贸易出口、政府管理、文化、人民、旅游和移民/投资),也有将文化因素纳入指标之一。[7]由此可见,在学术界,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区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促进作用。何丽君(2007)[8] 在分析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时,将影响区域品牌形成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三点,即政治因素、环境依赖和历史传承。其中,环境依赖又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而历史传承指的是历史、声誉、故事、文化等等具体内容。张保英(2012)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因素在区域品牌传播中的作用。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持久、深厚和潜移默化的。

三、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是肯定的,但具体影响机制是怎样的呢?学者Kavaratzis和Hatch从动态视角分析区域品牌化过程。[9]他们认为区域文化、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是区域品牌化过程中最关键的三个变量,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互相作用,区域特色能有效地表达对区域文化的理解,而区域文化中又可以通过植入新的含义和象征改变区域特色;区域特色与区域形象之间也是一组互相作用的变量,发现他人心目中该区域形象和期望,凝练区域特色;另一方面区域特色能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构成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这里的区域特色就是最终区域品牌的内核,是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和理由。从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的作用,对区域品牌化的影响机制。

基于上述模型,借鉴品牌构建的一般过程,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构建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以及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模型。该模型中不考虑区域特色、区域形象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关系,只考虑区域文化与其他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区域文化对区域特色和区域形象的作用最终也会反应在对区域品牌的作用上来。

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路径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从区域形象方面,另外是从区域特色上体现。形象和特色又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区域文化是建立区域特色的来源;而区域特色是区域文化的侧面反映。区域文化在塑造区域形象时便于拉近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区域形象是区域文化的具体化。区域文化是区域品牌定位的参考;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进行补充,更新。

(一)区域文化构成区域特色

在区域品牌形成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特色的相互作用为区域品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正如Keller所说,要将区域像产品和人一样营销出去,成为品牌。区域特色是区域管理者为建立区域品牌,而希望在外部受众心中所传达的区域形象,与品牌识别的概念相似(品牌识别是由品牌所主导,想要在消费者心中所建立的一种形象)。但是,通过区域特色所传达的形象不能凭空捏造,任意发挥。区域特色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包括当地的历史、风俗、名人、特产等。区域文化也是区域特色的来源之一,常常被当成是建立区域特色的基础和工具。因此一些城市在打造当地旅游品牌时常常会借用区域文化作为卖点。另一方面,区域特色也从侧面反映了区域文化。

而区域特色是区域品牌的核心以及差异化的关键。从第一条影响路径中可以看出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区域文化是区域形象的组成部分

在传递区域品牌过程中,区域文化与区域形象之间也相互作用,最终影响受众对品牌的感知。区域形象是消费者由于对区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形成的综合性认知,[10]与品牌形象的概念相似但维度更多,例如地理、气候、文化、历史、风俗等。区域形象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主要根据是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作为经验来源之一,区域文化能拉近受众与区域的距离,增加受众认同感,从而在受众心中树立独特的区域形象。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有时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的区域文化却能通过区域形象具体展示。

区域文化构成区域形象,而区域形象又是区域品牌视觉化的表现。区域品牌对外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就是区域形象,是一种外在的,有利于传播的视觉组成部分。

(三)区域文化直接作用区域品牌

除了通过区域特色、区域形象间接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外,区域文化与区域品牌之间也有直接影响。一方面,区域文化能够为区域品牌的定位提供参考。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差异化,对区域品牌而言亦是如此。在区域品牌化过程中,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和影响着定位。另一方面,区域文化具有时代创新性,会随着时展,包容新的元素。创新的文化也会为区域品牌赋予新的能量。区域品牌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还为区域文化的内容起到了补充丰富和更新的作用。[11]

区域品牌的建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区域文化既能通过与区域特色、区域形象的相互作用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又能直接作用于区域品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当然,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是一种动态的机制,随实际情况变化而变化。

四、区域文化视角的区域品牌发展对策

根据上文分析,区域文化在区域品牌形成的过程中作用显著,能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影响区域品牌形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区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针对区域文化视角,建立和发展区域品牌的问题,本文从构建区域特色,定位区域品牌和巩固区域品牌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特色

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消费者认为区域品牌越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令人尊敬的声誉,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流传着很多生动的故事等要素特质,消费者就越会对该区域品牌产生更加积极的评价,从而影响区域品牌的形成。区域文化是构建区域特色的重要来源之一,区域特色则是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因此,在建立区域品牌时,可以利用文化资源丰富区域特色的内涵。要积极主动发掘当地的区域文化特色,抓住其文化核心构建区域特色,从中寻找建立区域品牌的文化源泉,这样区域品牌才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同时,在区域宣传推广中充分利用地标性建筑、名人效应、标志性活动和饮食文化等工具宣传该区域品牌,使得区域特色更加深入人心。但要想构建鲜明的区域特色,必须有选择性地挖掘区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围绕区域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和区域品牌

区域品牌的定位并不像一般的产品品牌定位一样简单,它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各方面因素,包括经济实力、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传统。因此,基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紧紧围绕区域文化的核心,准确定位。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区域文化的精髓进行提炼,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区域形象的特色文化,形成视觉化,可传播化的符号和活动,塑造区域形象,构建区域品牌。

对区域管理者而言,在进行区域品牌定位时,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精炼地概括出区域的文化核心。围绕区域文化多维度、多视角地传播区域形象,拓展区域品牌。

(三)丰富创新区域文化,巩固区域品牌

区域文化固然能推动区域品牌的建立,但区域文化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利用区域文化构建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区域文化,保证其创新性。苏州重塑区域品牌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为响应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增强本地区的综合实力,苏州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变革。“文化苏州”主要指园林申遗,发展教育事业,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建设活动,“苏州精神”则是以“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时代苏州精神。一个区域品牌如果想保持活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因此,区域不仅要保护原有文化,还要鼓励发展新文化。另外,考虑到区域品牌对区域文化的反作用,还可以利用区域品牌的能量丰富区域文化的内涵。最终,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创造双赢的局面。

五、结论

笔者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对区域品牌的作用机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针对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机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论述,并没有进行实证分析。另外区域文化对区域品牌的影响还有待深化研究。目前文化在区域品牌化中的应用过于简单化。在实践中人们大多把文化看成是一件加工品而不是当作一个过程去对待,并没有探究文化事件的内涵和思考在品牌化过程中文化是怎样呈现的。文化是一个可发掘的,有特色的区域变量。未来需要将文化看为区域资产,成为区域品牌资产中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Kevin Lane Keller.战略品牌管理:创建、评估和管理品牌资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

[2] 孙丽辉,盛亚军,徐 明,等.国内区域品牌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纵横,2008(11).

[3] 夏曾玉,谢 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温州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43-48.

[4] Zenker S,Braun E(2010)Branding a city- a conceptual approach for place branding and place brand manag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9th european marketing academy conference, Copenhagen, Denmark,1-4June.

[5] Gregory J. Ashworth,Mihalis Kavaratzis. Rethinking the roles of culture in place branding [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Switzerland,2014.

[6] Nick Clifton,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Market Place: Place Branding and Product Branding as Cultural Exchange[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11.

[7] Robert Govers &Frank Go.International place branding yearbook 2011: managing reputational risk,Palgrave Macmillan in UK, 2009.

[8] 何丽君.区域品牌形成的驱动因素分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12).

[9] Mihalis Kavaratzis,Mary Jo Hatch.The dynamics of place brands: An identity-based approach to place branding theory[J]. Marketing Theory 2013 13: 69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16 Januar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