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就业情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自动化就业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自动化就业情况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TM76-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22-001

1.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目标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在寻求教学发展时不能绕开任何专业学科,必须针对各个专业的教学做出妥善的安排。因此,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提升必须保证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符合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毕竟如今的学生要具备更加专业的技能素质,才能更加顺利的融入社会发展潮流中。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必须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目标开展,学生才能对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有一个全面崭新的认识,从而积极掌握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的目标。可见,确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必然要相机而动,及时转变观念,确保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要求形成良好的互动,最终,实现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学水准的显著提升。

2.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现实意义

2.1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推行崭新的教育理念

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客观的要求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做出及时转变,以实现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要求的完整契合。因此,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要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目标作为基点,使崭新的教学理念在自动化教学过程中加以及时推广,充分显示专业教学活动的应有功能,让专业教学具备更为直观的示范。

2.2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涵盖了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因此,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可以提供给学生更为直接有效的专业理论指导,从而使学生明确专业知识技能对于现实就业形势的意义,从而督促他们从自身的现状找到差距和瑕疵,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否则,学生空有一些理论知识,不能很好的适应就业形势,无法适应就业的各种需求。学生在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必定能够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满足自身的就业愿望。

2.3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利于构建学生的职业操守

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目标,不仅表现在为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出应有的努力,还表现在为学生步入岗位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也是优化教学的应有之义。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不单单依靠工作能力及工作效果等方面,还需要体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否则,便会失去企业事业单位的青睐,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不利于社会就业形势的要求。

3.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原则

3.1尊重个性化特点原则

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的各方面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在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他们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个性化元素,而是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年龄、心理、爱好等因素,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强化自身的主体参与意识,积极的配合老师进行活动。

3.2与时俱进原则

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不能陷入僵局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教育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优化策略上的转变,这就是与时俱进原则的内涵所在,才能将崭新的教育理念及时融入优化过程中,保障专业教学的成效。可见,与时俱进原则要求对优化教学实习动态的推进,使教学过程在充分尊重变量的前提下开展,满足中等职业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要求。

4.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

4.1重视优化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价值,有效夯实教育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负责人要以学习为渠道,增长自身的教育管理知识,将优化自动化专业教学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这就要求负责人要通过学习认清严酷的就业状况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并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前景,认真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未来就业的前景,使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学生身上彰显应有的成效,并保障学生在离校就业后的良好表现。

4.2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争取更多实习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要学会与校外的企业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彼此都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让中等职业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相关条件,让企业充分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的优化成果,消除企业要求受聘者上岗必须具备工作经验的心理。这样彼此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能为自身发展增添活力。当然,一旦了解充分,彼此的合作机会则会越来越多,学生实习机会就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最终,中等职业学校优化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才能具备持续开展的现实意义。

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50-02

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增多,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各个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1]。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教学问题的出现,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主要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方向

对于大部分销售者来说,在实际的市场预测以及经营决策当中,开展市场情况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其不仅是必要工作,还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能够及时明确改革方向,调整教学改革方案,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紧密结合各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展开详细的数据信息分析,了解各个阶段经济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要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整理出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2]。

2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和不联系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的根本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想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功,应当结合经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律,根据相关规律和要求确定教学改革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正确改革的轨道。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系统化和针对性,要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为最终目标。换句话来说,不仅要培养出集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知识、建设知识、管理知识的一线人才,还要保证这些人才未来的发展空间足够宽广,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一方面,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切忌教学改革过于片面。真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味去旧,而是在不断继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

要想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有效建设,只有意识到位,才能落实行动,教师只有意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和教学改革当中的不足,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重进行弱项教学改革。第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和实物参观,还要实现实物操作和理论课程知识讲解的有效结合,将最初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可视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3]。第三,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尤其要合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比如FLASH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难以理解的课本理论知识以图片和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科长期建设。

4 增加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

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要想加强教学改革,应当适当提升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实习课程,提升学生的电气设计研究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块开发利用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水平等。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性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进行验证,进而促进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补充理论薄弱内容。因此,实践操作实习与理论知识掌握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占有比重,能从根本上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

5 促进校企合作

在大多数的学科教学改革当中,加强校企合作都必不可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取充足的新生人力,丰富人才资源,为企业人才战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高校来说,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技术环境以及设备条件,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探究,进而研发出契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技术产品,提升高校就业率,还能有效转移昂贵的教学设施购买的负担和压力[5]。对学生来说,可以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深入掌握学科实践性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了解自身专业学习的不足,以及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可以看出,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上,加强校企合作都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6 创造条件,使得教师获取先进知识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获取先进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第一,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在企业研制出新产品之后,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资料,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产品,确保教学前瞻性。第二,教师要深入到电气自动化水平足够高的企业内部,实现技术生产和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多参与专门的技术研讨会以及展销会,在参与研讨会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发展趋势,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获取综合化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信息,拓展知识面,与时代同步发展[6]。第四,教师要善于进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吸取国外优秀的理论和文化,不断地完善教学素材。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必须结合市场的根本需求,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以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最终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继先.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5.

[2] 陈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4(11):178.

[3] 邹凌彦,李北芳,隋良志,等.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通讯世界,2016(15):287-288.

[4] 兰子奇,贾海艳.资源库平台应用在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4-36.

篇3

一、情况概述.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本小组了解到了很多情况。首先,电气自动化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生活中有很多方面涉及到电气自动化。

1、交通方面,电气化的铁路,像现在的轻轨,地铁

2、工业方面,石油、化工、电力、生产等各领域都主要是靠电气自动化进行操作,生产、加工、监控和维护。像煤制油、煤制氢、煤发电、像化肥厂、炼油厂、炼铁厂,各种自动半自动化的生产线、汽车制造、加工、包装、传送、油田采油以及采气的日常操作维护,远程监控、远程控制等等,方方面面基本上都必须用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

3、民用方面,民用报警、消防报警系统、暖通系统、安防系统、自动化机械加工,配电系统、供电系统、银行系统,包括我们平时的刷卡系统等等都必须用电气自动化的知识。

4、通讯方面,卫星的发射、手机、电脑通讯网络、光纤通讯、电缆通讯,各种控制系统等等都必须用到电气自动化的知识才能实现。

这就是说本专业前景永远不会冷门,没有电气自动化,现在现在社会的一切将垮掉。同时本专业属于信息产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朝阳产业”。

电气专业学生工作类型也很多:

1:现场体力为主型主要岗位有:设备维护,电气维修,设备安装,设备调试等。

2:办公脑力为主型。职位主要有:电气设计,自动化项目设计,工程管理等。

3:室外业务销售型。此类主要是室外跑业务,待遇根据个人业绩而定。

4:助理型(主要适合本专业女生)主要职位有:经理助理,工程师助理等。

通过调查市场,我们反观我们的课程。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掌握核心技术技能.熟悉和专业相关的技能、技术,全面培养基本素质职业综合素质。

对于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了解到学校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有:计算机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电气控制技术。

学校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电气基础课试验.掌握安全用电常识还有电场磁场的基本知识.非正弦周期流。

电及一阶动态电路的概念;简单介绍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工厂电气技术对象的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检测技术及应用;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转换电路及其应用;检测信号的处理、变换及抗干扰技能;自动检测技术的综合应用等.电气设计自动化:工厂供电;变频器应用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通过大学学习我们可以得到许多证书:

高级电工.中级钳工.电工操作证.制图员职业资格证等。有了这些证书担任一般技工不成问题。

我们毕业后可从事的主要工作有:

1.机电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管理工作(专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

2.工业自动生产线的调试运行与维修。

3.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的技术改造工作数控技术及其计算机控制设备操作维护检修工作。

毕业后可去的就业单位:电力系统用电管理部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超高压工矿企业、信息控制相关产业企业等。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电气基本上不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视力要求没有色盲,但他们要求有工作经验。

二、专业设置及就业方向的分析.

我们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电气自动化,在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既然是控制自然是弱电控制强电。掌握以电动机或其它控制电器为控制对象的生产设备,电气控制的基本原理、线路及分析方法,能设计维护硬件开发功能、培养系统调试、故障诊断能力,同时也是让学生掌握低电气电压结构、工作原理特征及应用。这是学校的专业要求。仅掌握这一项技术是不够的,控制元件首先涉及到半导体技术和传感器技术,当我们工作时,这两样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控制信息。例如:工厂电路中的电流是调小还是调大,有了他们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不至于出错。我们还学要熟练掌握单片机、plc编程。现代电气控制趋于全自动化方向发展,设计的好的控制程序将其导入仪器中,有时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大大提高工厂生产效率,我想每一位老总都需要这样的人才,何愁找不到工作,没有优厚的待遇?这些技术可以说是我们将来竞争的生力军。要学好这几项技术,那么现在就要学好基础课程,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服务的嘛!

篇4

关键词:专业设置 专业群建设 职业群

高职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因而高职必须根据职业需要设置专业。那么是不是市场需要什么专业我们就办什么专业呢?实际上,即便是高职院校也不可能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

一、我院原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特色不明显

我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3年这段时期内,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就业情况和教育部专业设置目录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曾涉及较多的专业,有工业企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气技术及自动化、自动化、楼宇自动化、现代应用电器与电子、电气信息技术等。专业的不断变化、调整,使得专业改革和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积淀形成专业特色。

(二)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专业的适应性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迅速,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经常变化。且现代社会,人们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能够适应岗位变动的职业迁移能力也是高职人才培养要解决的问题。原有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方式很难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

(三)办学效益不高

从1995年开始,学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增设比较迅速,如机电一体化、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楼宇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等等。而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面临较大投入,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校、院建设的重要时期,资金、师资队伍成为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各专业的独立建设难免出现重复投资资金利用率不高,缺乏专业带头人,师资队伍不合理等现象,从而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降低了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综上所述,原有的专业设置方式很难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及其设置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是指与机械、电气、电子等各类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

(一)设置原则

第一,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从校外来说,是依托于现代制造业中各类典型的机电、电气、电子设备和自动化系统形成的一类相近专业;从校内来说,我院是一所信息类学院,长期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办学,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长期办学积淀的物质基础、社会关系基础和文化基础为专业群的设置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有共同的课程内容。专业群由于是面对现代制造业中大致相近的职业,如电气设备安装人员、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装配人员、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装配调试人员等,因此它们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反映在课程上就是不少的专业群有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或有共同的核心课程,或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课程。

第三,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由于专业群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这对专业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第四,有共同的师资队伍。专业群的行业背景一致,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相应地,师资队伍必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共同的。这样,在专业群的基础上,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建设的良好的师资队伍环境。

第五,有核心专业。在依托行业的专业集群中,江苏省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处于核心的地位。该专业的办学历史长,积累的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社会影响大。核心专业成为凝聚专业群的核心。

(二)设置的方式

以核心专业为骨干,以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适应该行业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方式来设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它是培养社会所需的自动化设备运行维护管理人才的有效办法。以专业群为基础,可以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也可以设计或增设相近的专业,以适应市场的细化需要,如电气、机电、电子类典型设备的运行与维护管理。此外,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在专业设置中,我们以行业为背景,以所面向的就业职业群为标准,结合我院办学条件和优势进行设置,见表1。

表1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就业面向分析表

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技能群和专业方向课程群,见表2。

转贴于

表2 电气自动化专业群职业素质能力和课程体系设置对照表

三、电气自动化专业群建设成果

(一)以核心专业建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建设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作为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同年通过江苏省信息产业厅教改试点专业验收,2005年获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教学成果三等奖。

(二)以核心课程群建设保证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群中的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3门课获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主编出版教材12本,校内讲义32本,其中《电机与电气控制》、《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教育)。有3个多媒体课件获省级奖励。

(三)以专业方向的建设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变化

我们通过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或一个专业基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以适应市场需要,增强专业社会适应性。同时专业群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专业群为学生提供了共同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学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四)以实训室建设为主完善实训配套建设体系

通过专业群的建设我们还十分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学校累计投入近1 000万元,建成了与之相已建成了一个较完整、先进、稳定的实训体系。包括电工电子实训中心、自动控制实训中心、电子设备实习工厂、机电实训中心等,以满足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核心技能和专业方向能力培养的需要。其中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为江苏省首批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中心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五)以高水平师资建设为重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成绩显著。教授、副教授占35%以上,博士、硕士超过50%。其中有江苏省级教学名1人,省学术带头人1名,省级青年骨干教师6人,省“333”培养对象4人。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有1项国家级专利,5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5项通过市级鉴定。

(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本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近4界学生的职业资格考核通过率超过98%,其中高级工通过率达到30%以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近2年社会调查显示,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达90%以上,近5年学生获江苏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2项、江苏省机械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有着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优势。是适合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智国.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EB/OL].nmggzjy.com

[2]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职业分类大典[z].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篇5

一、现状分析

1.招生难一方面,本科院校大力扩招、“高中热”再加上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导致技工院校招生困难。另一方面,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学生在校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后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内容也基本上是一些重复、机械的工作,这些单调的工作让学生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也失去了家长的认同感,就业难导致招生难。2.校企合作难为了谋求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技工院校都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合作、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事与愿违,很多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等多方面的因素,不愿和学校合作,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深度不够。3.教学质量提高难技工院校的教师多是本科生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不清楚企业的生产流程,更不了解企业对电工技术人员的具体岗位要求,这就导致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严重脱节,教学质量很难达到企业标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二、学校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

学校要多方面深入调研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企业,了解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综合职业要求,认真分析典型工作岗位职责,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技工院校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门办学,努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内涵和层次。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召开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及专业教师座谈会,共同修订课程内容,明确岗位能力,共同建设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就业环节,增强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直接上岗就业的毕业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水平,从而树立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和课程对接职业的教学理念。技工院校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将电气自动化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增强技能培训的影响力,消除社会对技工院校的偏见,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分析企业用人标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篇6

工业电气自动化指的是用于工业生产的电气自动化,它能够降低人力资源的工作强度,使人们从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在一定条件下,它还能实现自动化操作,取代部分简单的脑力劳动。同时工业电气自动化还能提高劳动人们的安全系数,在面临恶劣环境和危险工作环境的时候,工业电气自动化可以代替人力资源来进行工作。虽然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各项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但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对数字技术的重视还不够、自主研发的力度不够、质量不达标等问题,研究工业电气自动化在生产中如何应用的同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

2我国实现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新科学技术研发成果正在纷纷涌现。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如果没有电气自动化的发展,那么现代化生产也就等于失去了根基。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当中,已基本实现工业的机械化,故在工业的电气化发展当中,应该注重研发实现自动化的技术。工业电气自动化作为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技术,其自动控制系统体现了先进性与科学性。大力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产业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增进经济效益,还能够使我国信息化发展步伐加速,帮助我国实现电气的工业全面化。

3如何把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

3.1工业电气自动化在生产中运用时,必须要重视数字技术。现代是一个数字时代,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数字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性价比高的特点,它的这些特点与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作效率的提高息息相关。在工业生产中,利用数字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实现自动化操作,取代部分简单的脑力劳动,减少因人体困乏而造成的工作损失。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中应用的性价比非常高,他能够迅速处理接收到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判断,减轻了人们的脑力劳动,既节约成本又节约时间,还能达到高效又安全的效果,使实际工作量大大减少了。数字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效益性,因为它能够在最短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3.2工业电气自动化在生产中运用时,必须坚持不断创新自主研发的科学理念。首先,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是连接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媒介,也是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的主体,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在主要国家的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电气自动化生产企业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在提高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时候,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来进行,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为实现自主研发提供内部条件,如果没有企业的运用,任何科技成果都难以成为现实生产力。

3.3工业电气自动化在生产中运用时,要注重质量的保证。我们知道,很多工业电气自动化生产都是流水线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存在着粗制滥造的问题,在质量上没保障。究其原因,很多企业都将企业生产结果和生产过程的管理进行本末倒置,如钢铁电气自动化,大多企业只关注产钢量的多少,而不对具体的检查工作做好把关,这样就会导致工业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整体工作松散无序,在质量方面存在漏洞,威胁着工业生产的安全以及质量。企业必须重视工业电气自动化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培养大批专业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人才,工业电气自动化作为一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操作,好在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前景广阔,国家也有政策扶持,各地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课程,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其次,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只有质量上去了,成本下降了,企业的竞争力才会提高。企业务必要重视自己的产品的质量问题,在工业自动化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企业生产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

4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的意义

4.1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对企业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要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就要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工业电子自动化系统中,具有智能化、互用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具有先进性与科学性,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各个层面。故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将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有利于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它不仅仅可以提高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企业建立环保形象。

4.2工业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生产中对国家的意义。我国在国际大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工业作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能够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有利于改变现代工业的发展情况。工业电气自动化坚持不断创新、自主研发的科学理念,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它作为一门新兴的产业技术,发展空间广阔,还能带动新产业发展,从而吸取更多人员就业。此外,将其运用到生产中,不但可以增长国民经济效益,还可以缩短我国在生产技术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工业电气自动化未来发展趋势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9-02

一、前言

自动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从1936 年至1976年, 全球劳动生产率增长了3.3 倍, 预计从1978 年到2018 年劳动生产率至少增长8 倍。国内外的经验公认: 老设备加自动控制装置( 或计算机) 等于新设备。也就是说, 自动化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设备效能, 利用信息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 可以使老设备获得新的生命力。德国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用微电脑对纺织业进行技术改造, 使产值增加一倍, 人员减少一半。有人计算后认为, 如果把自动化技术与传统工业结合起来, 可以把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提高100 倍。

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业自动化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各种类型工业生产机械的单机自动化, 如自动机床、数控机床等; 二是以自动完成某产品的全部加工工艺为目的的生产过程自动化, 如利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的生产自动线、轧钢生产过程的计算机控制及自动化工厂等; 三是工业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自动化, 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进行企业管理工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三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业自动化技术已渗透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 成为促进先进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动力源之一, 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供电、工程电气、电气控制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并运用新的技术对传统的电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工作。

二、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我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毕业生反馈信息,深感我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落后于该领域应用方面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下面,笔者结合目前自动化技术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新型技术的应用,提出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图,见(图1)。

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图中清晰地表明了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的要求,这为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目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存在一些问题是:一,教材较陈旧,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少。二,教学中理论教学时数还是比较多,实验、实训比较少,开设的一些实验、实训,只是单门课程的实验、实训,整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还没有形成体系,学生不能系统掌握专业要求。三,实验、实训设备不够先进,制约学生发挥创造性。另外,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少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致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滞后于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使学生达不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四、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1、教师的教学要与技术研发紧密结合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应用电气自动化的相关设备,还要重点选择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专业教师要关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研究工作。教师要从现代新技术信息了解和掌握先进自动化设备,从而促进教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时间上的先进性,在空间上的超前性。

2、课程设置要灵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是以应用技术为主,因此教师要针对当前电气自动化的现状,选用与时俱进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课程设置能够依据当前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做出相应及时的调整,保证课程设置不落后于当前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要求。

3、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培养应用性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应用能力,就业竞争的关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习、实训同企业合作有三点好处。第一,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培养学生。企业需要什么人员,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可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工程能力。使他们成长为紧跟技术进步的双师型教师。第三,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可以了解先进设备,了解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和专业技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类自动化设备发展动向,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4、加大实验设备投入,设备制作注重功能。 实验室是实践环节的重要基地,实验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由于自动化的设备更新比较快,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更新实验设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使学生能接触到专业发展的最新水平,掌握最新设计方法和实验手段。另外,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目的,实验、实训的设备要尽量体现实际的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特点。这就要求专业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勤于动脑,勤于动手,做出与实际工业电气自动化设备相近的仿真设备,进而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工艺、生产技术。

5、创造条件使教师获取先进知识。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及制作工艺的改进,先进的电气自动化设备日新月异。为了保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发展不落后于当前企业的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水平,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同电气自动化水平设备制造企业联系、合作,当生产企业有新的产品研制成功时,我们教师能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使教学内容及时获得补充;同时,有科研能力的教师还可以和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产品,保证教学的前瞻性。第二,深入到自动化水平比较高的厂矿企业,了解当前企业自动化的生产力水平,把当前企业的自动化技术和教学相联系,达到高职的教育目的。第三,要积极参加电气自动化技术的研讨会和产品展销会。通过研讨会教师可以掌握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把握工业发展的脉搏,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理论,指导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的教学工作;通过产品展销会教师可以获得全面的电气自动化产品的信息,开拓眼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内容能与时代同步。第四,要善于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当前工业控制领域全部被PLC 技术占领,虽然我们已掌握了PLC 的关键技术,但国外在这一方面研究远远领先于我国,特别在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方面,国外发展的更快。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师要善于吸取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丰富教学素材。

6、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改革单一的课堂考试模式, 探索多方法、多途径的考试模式, 包括笔试、设计、操作、答辩、讨论、调研、制作、开卷考试等。借鉴职业技能鉴定思路, 对部分课程建立课程知识要点考试大纲( 含技能考试大纲) , 并建立相应的开放式题库。如可编程技术应用课程知识要点考试采用笔试等方式, 工程实践能力考核在实验室进行, 采用自选应用系统设计、编程、调试或系统故障判断、排除等操作方式进行考核。引入成功教育的理念, 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同时, 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认可程度, 以市场的反馈进一步指导教学改革,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金磊.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J]. 包钢科技, 2009,(01)

[2]董素玲.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4)

篇8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79-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生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

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时,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4)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便于衔接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中职学校也存在着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和管理的差异,建立各类基础平台模块,满足各学校和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针对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后续加大实践课时,因材施教,满足特定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中职衔接高职的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水平能力测试,对于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测试,达到测试要求的可以直接进入后续专业平台的学习,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强制做专业选修模块,从而弥补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差异,并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分级别、分模块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面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劳动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个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通过教学分析,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合理序化、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从中职到高职一贯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右图为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中职阶段开设公共基础模块1、公共接口模块、专业基础模块1和专业方向模块1,四个模块依据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同时也为衔接高职提供接口标准。学完上述四个模块,学生可以中职毕业或进入高职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开设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核心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六个模块依据维修电工高级和技师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要求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高职阶段首先根据公共接口模块进行入学考试,未达标准者必须选修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免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达标者可以免修,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生源差异的影响。核心能力模块开设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课程,为后续课程中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打下基础,并通过后续课程的不断强化与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课程,推进项目教学,专业选修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节约教育成本。中高职合作院校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企业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中落实分级别、学分制。因中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巨大差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采用“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分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2、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模块和方向模块2。在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的课程中,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单元结构。将专业课程按难易和复杂程度分成ABC不同的级别,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C级别供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1;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或本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0.7;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分系数为0.4。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B或C级别,不同的级别根据课时不同对应不同的学分,所差的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弥补。

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1.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综合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教材的有效衔接。尤其是“3+2”贯通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如A级别中职讲授,B、C级别高职讲授,然后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的内容对应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2.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以学分制为基础,中高职对应不同的学分。尤其采用“3+2”模式时,学分可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学分比重可适度减少,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学分比重可适度增加。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适度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具有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专业竞争优势的教师队伍集群,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

五、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本着节约资源、衔接畅通、优势互补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电气自动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篇9

关键词: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就针对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我国工业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各行各业全面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这对在一线工作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为此,改革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动态完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

就针对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考核,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技能专业,应着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教师往往缺少对实践教学理念的认识。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设备

要想确保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就需要依托于完善的实践教学设备,部分高职院校往往出于建校成本的考虑,在购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设备时,往往选购价格低廉、技术落后的设备,购买数量较少,种类比较单一,而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到的设备种类较多,因此,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要求[1]。

(三)缺乏优质的教师队伍

从本质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进入高职院校的门槛不高,许多资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也融入在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2]。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且应有相关的电气自动化实践经历,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避免对知识的误导。

(四)缺乏创新的实习模式

陈旧实习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然而,高职院校的实习模式过于陈旧,只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做过多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在规定的实习期间不进行专业的实践,编造虚假的实习报告,应付老师,没有对实习期进行合理利用。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入实践教学理念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校长作为整个高职院校的带头人,在办学理念上,应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人才的长远发展为办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各课程教师要密切配合,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各科之间的知识紧密衔接,加强实践操作,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以便采用更合理建立实践模式。

(二)优化实践教学设备

实践教学设备是电气自动化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节约成本,高职院校可在基本设施完善的基础上,减少其它方面不必要的投资,将节约的资金用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尽量购买技术先进、学生易操作的电气设备,在种类上要满足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设备完善的基础上,对教学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将课堂大部分时间转移到实践操作上。实验实训室是多课程知识系统化的纽带,理论与工程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教学条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建设:一个是校内实验实训室,一个是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拥有的校内实训环境有:电工实验室、电子实验室、维修电工实训室、PLC可编程控制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工厂供电实训室、电力电子及电机拖动实验室等校内实验及实训室,校内实验实训条件颇具规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和实训环境。今年学院又新增加了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设备,将原有的传感器实验、过程控制实验和PLC实验相结合,模仿工厂的生产线,将传感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PLC等相关课程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实训对象形象逼真,接近工业现场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除深入实践教学理念外,高校要从根本上优化教师资源。受主观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资历尚浅,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学校要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如,将理论知识功底较强的教师安排在理论教学课堂上,在进行实践教学时,由于对设备的操作原理及水平要求较高,要尽量安排有实践经历、资质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技术实践能力。为此,学院着力开展教师五项能力建设,搭建教师自我提升平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2]。通过对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安排,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创新改革实习模式

为加强学生对实习的认识,提高实习的有效性,应改变陈旧的实习模式。在实习之前,教师将实习的具体内容落实给学生,如,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对工业自动化生产中所应用的变频器工作原理以及在工业自动化生产中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并画出机械构造图,实习结束后要将图纸展示给教师并口述其工作原理,通过此种实习模式,使实习的目的更加明确,不会造成学生的盲目实习,避免了蒙混过关的现象。

(五)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贯彻“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和学院”两个办学主体作用,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生产性的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形式,实现第一年专业基本能力训练,第二年专项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第三年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把职业岗位技能素养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达到“双证就业”。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依托学校公共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训练,如: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机及控制技术技能训练、电气工程制图训练、计算机操作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设计与装配实训、EDA技术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掌握自动化技术、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这一情况,根据自动化专业学科特点,急需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建立健全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与企业工作现场接近的实训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技校;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多媒体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59-01

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与教育教学的相互结合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很多学生由于对教学活动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片面以为教师只能扮演“讲”的角色,学生只能扮演“听”的角色。事实上,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引入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工具,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中的局限性

1. 教学手段单一化,课堂互动效果欠佳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经历了纯口述教学、教材资料辅助教学、挂图式教学这样几个阶段。从互动性的角度来说,上述三种教学手段仍旧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将其置于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居于从属地位,通过个人的听与看,来完成对于教学活动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其思维的活跃程度、与教师的互动程度以及教学内容的参与程度十分有限,尤其是对于这种操作性极强的实践性专业而言,并不利于其实际技能的提升。

2. 教学模式固定化,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投入度的提升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讲解与学生手动实践两部分合并而成。其中,教师讲授包括对实践操作理论的讲解,对电器设备的图示讲解,通常是数节课之后迎来一个操作或实践机会,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间隔时期较长。这样的教学模式设置有两个特点:一是学生不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采用实践的方式巩固知识学习;二是纯理论教学所带来的乏味性和枯燥性,并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一旦造成其中一个知识环的欠缺,就会影响接下来的学习,导致欠缺的知识越来越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对新媒体资源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多媒体化的科技进步,让传统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教学受到挑战。当传统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对新媒体时代预判不足及缺乏认知时,就会出现教学形式与社会发展现状不对等的情况,即所谓的“教”不对“学”。就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来说,职业教育其一切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展开,归根到底都是为就业和社会服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现状、无法应对新媒体发展形势的教育手段和策略,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最终教学目的的达成。

二、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和创新

1. 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和创新策略

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探究式虚拟实验课堂。通过动画、视频、课件等具体可视性手段,将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具体技能,以虚拟实验的形式逐步呈现,让学生基于个人的历史经验,去思考问题该如何解决、操作该如何实现,并通过模拟实验逐步验证心中所想和推论,实现理论分析与操作“实践”的相互统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当中由教师主导演示、推动课堂进程的教学步骤,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对理论知识纵向或是横向的整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立体化的演示,形成知识更为清晰的脉络,让知识变得更加形象、丰富与立体。比如,传统挂图式教学中平面化演示过程可以由动态视频或立体展示的方式播放出来,这样能使空间感和组合感并不是非常灵活的学生,根据这样一段视频而产生非常清晰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组合、分解意识,便于其加强对结构的记忆;再如,知识发展脉络图可以转变为立体的树状图、立体裂变分解图,学生可以轻松地挖掘出知识的重点、线索和对具体操作能够产生实际意义的部分。

2. 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将多媒体引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和维修的教学过程中,固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这其中也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是为课程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娱乐课堂、娱乐学生,出于标新立异的目的而展开的教学必然起不到服务知识、服务教学、服务实践的目的。二是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教学手段,也不是简单的播放、点击鼠标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完全洞悉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思路的过程中,在某个教学环节引入多媒体,使之产生一击即中的效果,瞬间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须注意的是,不分场合、不分目的地引入多媒体,只会让其成为课堂的附庸,难以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作为一门实践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辅助实践和操作,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实现理论与实践相同步的情况下,有效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充分实现技能与知识的同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多媒体服务教学、服务实践的目的,并非为了娱乐课堂,要注意适度应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