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比例公积金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比例公积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比例公积金政策

篇1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改革住房分配制度,把住房实物分配转变为货币工资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住房公积金不但有筹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有着转换住房分配的机制的作用。住房公积金作为一种强制缴存、定向使用的个人住房储金,通过长期存储的方式,建立了职工自我保障机制,增强了职工解决自住住房的能力。同时也调整了职工消费结构,确保了职工住房消费支出,有利于扩大住房消费,增加住房有效需求为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加快住房建设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实习中对各县管理部也进行了相应的了解,操作模式与州中心完全一致,只是财务由州中心统一核算,在大额资金上由州中心统一调配,建立三级明细账,也每年对账,能账证、账账、账表、账簿相符,完整的财务体系,完整的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使各县管理部每年都有新建缴存单位,说明县管理部大力宣传住房公积金用途,使用基层、更广大的人民群众都了解和熟悉住房公积金,使住房公积金覆盖面不断扩大,使住房公积金深入人心,让人们知道住房贷款可以在建立住房公积金以后,成为住房贷款的首选,“利息低,条件宽,优惠多”的特点,让住房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在实习过程中发现,住房公积金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缴存基数增长过快,资金归集额不断增大,但是使用率却很低;二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抗风险性很弱,而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措施,导致经常出现贷款人逾期还款或者是不还的恶劣现象,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捆扰,甚至要诉诸于法律的手段才有可能解决。如何更有效率的使用公积金,以及加强贷款的抗风险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通过采取并选择切实可行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化解抵御贷款风险,确保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安全,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工作一项十分必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并同时加大宣传防范贷款风险的教育工作,对开发商、贷款个人综合情况进行实地详查,完善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巴州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使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对策研究成为我的研究方向。

到目前为止,巴州住房公积金归集额为27.2亿元,归集单位2416个。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目前巴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缴存比例为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12%。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所在单位每月从基工资中代扣代缴。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住房公积金贷款对象应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信用良好,有按时还本付息的能力;借款人及所在单位已与管理中心建立正常的住房公积金缴存关系。至贷款时,累计缴存24月,连续足额缴存6个月以上;具有合法的购买住房的合同或协议及分房方案,借款人必须是购房合同约定的产权人;所购住房可以为商品房、房改房及二手房;已交付所购商品房、房改房全部价款30%的首付款;二手房付所购房全部价款40%的首付款。为了构建和谐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落实巴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倡导的“一切方便职工,一切围绕职工,一切维护职工”的惠民理念,《巴州住房公积金补充管理规定》调整和完善了住房公积金提取的管理规定,将一些特殊情况纳入提取范围。

随着国家福利分房以及单位集资建房政策的停止,市场解决住房以后,同时金融行业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空以及个人贷款利息的上调,使得人们对公积金的认同感加强,再者由于公积金贷款的利息低于银行贷款,使得公积金缴存户更显得自身作为能够享受公积金带来的好处。根据《巴州住房公积金贷款管理办法》规定:凡是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职工均可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审批时间不超过2个工作日,从申请到划款一般不超过7个工作日。比例高。我州将公积金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到35万元,在购买商品房时最高贷款比例可达房款的70%。从而使大多数职工通过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高比例政策能够买到自己比较满意的住房。

从住房发展现状以及公积金发挥的已有作用看,在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消费市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需要住房公积金支持大多数居民家庭通过市场化途径自行解决住房问题。住房公积金未来的目标人群定位应以提高有支付能力的城镇职工为主、立足于服务有一定偿还能力的普通工薪阶层,要坚持立足于社会自助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及时反馈个贷资产质量及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急应变步骤与措施及不良贷款清偿和核销管理制度。在这个过程中要实行中心与承办银行的联动。落实各自职责和目标、任务,不定期举行个贷情况分析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尽力化解风险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篇2

【关键词】 住房公积金; 制度保障; 公平性; 改进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10多年来,在促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推动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高人民居住和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近期“同一地区不同单位之间住房公积金缴存差距达百倍以上”的热议又将住房公积金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致人们诘问不少,批评增多。事实表明,我国现行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受益人群范围小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仅适用于城镇单位的在职职工,不涉及农村居民。据国家住建部统计,我国目前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数约9 100万人,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且其中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缴存人数达6 100万人,占67%。这说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职工是住房公积金缴存的主体。一些城镇单位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不愿意承担单位本应支付的部分,特别是城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没有缴存住房公积金。所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还比较狭窄,大多数人没有能够享受到应有的住房利益保障。从实际情况来看,城镇职工覆盖率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因而受益人群范围较小。

(二)缴存比例差异大,社会公平性没有得到体现

目前,单位和职工按照工资基数的5%~12%缴纳公积金是符合政策规定的,但是事实却不尽如此。据《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山西省某大型企业职工每月公积金单位缴存额高达16 950元,而另一企业的职工每月缴纳的公积金仅为120元,二者相差达141倍。已经突破了上限规定比例的公积金,为何能够顺利缴存呢?一方面,是因为现行制度没有强制性规定,只是“原则上”不允许突破上限,也就是说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是可以突破的。于是,某些单位便想方设法打通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突破上限提高比例和缴存额度也就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了。另一方面,公积金来源并无政府支持,管理部门就有多收公积金的动力,而不太愿意控制缴存上限;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公积金管理部门的经费主要来自公积金贷款利差及增值收益,缴存的低息累积数越多,可获得的收益机会就越大,因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很难对违规超限的缴存行为予以制止。

(三)低收入和困难群体应得利益没有得到应有保障

为能具体体现住房公积金的互质,公积金贷款规定的利息相对较低。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的初衷和目的,是试图通过“国家支持一部分、单位补贴一部分、个人负担一部分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和住房筹资新机制”来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难题。在房价居高不降的现实面前,贷款买房几乎是大多数人唯一的途径,而公积金贷款理所当然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但是,中高收入群体多缴多贷,可得到更多的实惠;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少缴少贷,直接提取使用的难度又很大,因此很难真正受益。虽然公积金主要是用来帮助中间阶层的,不可能满足社会低端困难群体的购房需求,但公积金制度也应为这一群体考虑,使其能够得到应有的利益保证。低收入者和困难职工缴存的公积金非常低,根本没有从这一惠民政策中得到同等的利益保障。

(四)沦为某些领域和行业高收入群体的个税“避风港”

我们都知道,住房公积金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因此,有条件的“好单位”就将其视为绝佳的避税渠道,或将公积金当作职工福利来增额发放;没条件的“差单位”就连应该承担的部分都不愿意支付,或者缴存额度很低,尤其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比较突出。一旦高收入群体将公积金作为避税工具来使用,实际上是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实行年薪制的企业高管人员,在每月获得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公积金补助的同时,还享受了免缴个税的优惠待遇;高收入垄断部门既得利益群体利用增额公积金少缴个税,自己得益的同时还侵蚀了相应的社会公共资源,因而热衷于想方设法提高公积金缴存额度,将其作为少缴个税的“避风港”。高收入者在享受少纳个税“好处”的同时,还间接获得了更多公共资源的补助。

(五)住房公积金使用限制条件多,难以满足缴存人的实际需要

住房公积金不像养老金那样需要“保值增值”,公积公积金是缴多少将来退多少,因而管理部门没有必要拿私人资产去投资,更应该注重如何合理、安全地把钱贷出去,发挥它真正的保障作用。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主要是缴存人贷款购房,符合条件的也可将个人账户累积结余数取出,用于与购置房产有关的业务支付。但是,贷款和取出的限制条件都很多,办理手续繁杂。实际上,高收入高缴存人群可能根本不需要住房公积金贷款,住房公积金就完全演变成了一种社会福利;急需贷款的低收入人群又只能贷到很少,制度对于卖旧购新等改善性需求几乎没有支持。在目前的高房价下,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往往无力购房,成为单纯的住房公积金低利息储蓄者,连“雪中送炭”都谈不上;中高收入群体能够承担购房首付,同时还得到低息贷款支持,很有“锦上添花”的意思。这种的现象显然有悖于制度设计初衷和社会公平。

(六)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存在违法违规和资金流失的问题

住房公积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实质是归属缴存人所有,其管理部门不是金融机构,全国规模近万亿元的资金不在金融监管部门的视野之内。从管理部门来看,工作力量薄弱,运行成本较高;信息不公开、不透明,资金所有人没有获得相应的知情权,其他使用情况也无从知晓。从监督管理来看,2012年,国家住建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住房公积金“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监管手段单一,监管能力不足”,致使“风险隐患不断积累,监管工作面临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1999年至2004年间,湖南省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树彪利用职务之便多次贪污、挪用住房公积金1.2亿元,成为全国“住房公积金第一大案”。近年来,涉及住房公积金的非法案件,在全国各地不断发生,很值得我们警惕和重视,同时也说明现行的监管制度存在缺陷,尚有很多亟须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二、解决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一)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让更多的民众从惠民政策中受益

目前,住房公积金制度虽然执行强制缴存的办法,但主要是以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缴存为主。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普通民众广泛知晓住房公积金政策和制度,极力扩大住房公积金的缴存范围,重点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让更多的民众从住房公积金制度中得到实惠。同时,应当采取强制性措施,对以各种理由拒不缴存公积金的单位予以相应处罚,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了城镇所有单位,扩大了现有缴存范围,就等于增加了新的社会保障内容,是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当强制城镇私企、外企也要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二)真正落实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确保达到制度设计的目的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应充分发挥其惠民力度,进一步扩大低收入者和困难职工的受益面。例如,针对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对他们过渡性租房居住应给予一定的补助,对改善性卖旧购新予以相应支持等,即从政策层面来进行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实际上,合理分配公积金收益,也能让低层人群受益,可利用贷款人支付的利息(公积金投资收益)来对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予以适当补助。2012年年末,深圳市实施对缴存一年以上、从未使用过公积金的职工,在销户提取时给予额外的利息补贴,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国家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建成的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应当优先安排给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个人公积金账户的钱存放的时间越长就会越贬值,利用公积金增值生息对贷款人进行贴息,对未贷款人定期给予一定利息补助,是真正落实低收入人群获得应有保障的必然选择。

(三)严格执行上限缴存政策,保证制度实施的公平公正

其实,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是最应该体现社会保障公平性的。之所以出现缴存比例和额度差距过大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使用了“原则上”的说法,没有强制性要求,未规定对超出上下限给予相应的处罚;一些公积金管理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以致差距过大的公积金也能顺利缴存。要改变这一弊端,主要有待于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重新修订,建议将公积金改革纳入全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整体中一并考虑,坚持“稳中、托低、限高”的改革思路和做法,严格落实缴存上限政策,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发现问题严肃处理。公积金制度的修订,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再次调整,理所当然要尊重民意,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因为存在利益的博弈,就应当有更多的职工参与其中,让公平公正以民众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修订后的制度应当规定不允许行政事业单位和垄断企业缴存“补充公积金”,以保证不同单位之间的相对公平性。

(四)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支取门槛,放宽允许使用的条件和范围

在我国,中高收入群体不一定指望住房公积金购房,而低收入困难职工有了公积金资助也买不起房。所以,从真正实惠和有用的角度出发,应当降低住房公积金借款和支取的门槛,改变现行必须购房才能获得住房公积金支助的做法,允许职工凭据困难证明等手续即可取出公积金。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贷款限制条件,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及时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应有的帮助。同时,在住房公积金用途方面也不应该有太多的限制,应该可以用于支付租金、装修、物业费、取暖费等与住房有关的支出,对于特殊困难家庭,还应允许用于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应急支出,以减少强制性低息储蓄对居民消费的抑制,真正做到普惠大众。

(五)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管,实施绩效考核,维护缴存人合法权益

住房公积金的“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的。加强住房公积金监督管理,防止出现违法违纪和贪污腐化等犯罪行为,是防止公积金资产流失的重要措施。一是可以通过立法,将公积金管理部门划入金融企业范畴,由银监会监管,执行金融企业管理办法,以保证公积金资金安全完整;二是实施绩效考评制度,及时考核公积金管理部门的管理业绩,给予相应的奖惩;三是实行多方监管,向社会公开公积金信息,提供缴存人查询,回答公众质疑;四是通过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限期纠正和整改。这样,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监管,可以减小公积金制度的不公平因素,提高公积金使用效率,使公积金真正成为职工住房方面的福利性保障。

三、结语

只有真正秉承公平公正和安全高效的宗旨,积极推进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弊端才有望革除,才能更好地体现其社会福利的属性。2012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对住房公积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总体的方向是降低公积金贷款和提取的门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适当扩大适用范围。这是进展较为缓慢的全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方向性指引。作为普通民众,则更多地寄希望于加快公积金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度,管好用好公积金,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田如柱.住房公积金制度需要改进和创新[N].经济参考报,2013-01-17(8).

[2] 徐立凡.住房公积金当姓“公”[N].人民日报,2013-01-08(5).

[3] 刘有杰.住房公积金到底该让谁受益[N].济南日报,2013-01-07(F04).

[4] 谢雨,等.公积金百倍差距怎么办[N].人民日报,2013-01-07(13).

篇3

主题词:2012年 疯狂楼市 推动原因 全域厦门 土地 开发商 购房者

2012年,国家房地产调控整体延续了2011年的限购、限贷等严寒政策,全国房地产市场继续保持回落态势,房地产主要指标均出现回落迹象,个别指标甚至出现负增长。但厦门楼市的成交量,在经历年初的冰冻期后,却在第二季度开始一路飙升,六月份全市住宅成交5342套,成为厦门史上最高月成交记录。厦门在全国较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可谓“一枝独秀”。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疯狂的厦门楼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大厦门”框架的确立,拉动了购房消费需求。

“跳出厦门岛,建设大厦门”,这是所有厦门人的梦想。近几年来,厦门市政府以“全域厦门”的理念和“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的原则,全面拓展岛外空间,优化提升岛内空间。随着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大新城建设的有序推进,道路、桥梁、隧道、公建配套等大批基础设施的建成,大大缩短岛内外的距离,使岛内外形成统一整体。至此,厦门已将100平方公里的岛内城区,拓展为由五个城区组团形成的岛内外330平方公里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性新城区,由海岛型城市跨越形成海湾型城市。

二、稳定的经济发展,充足的信贷资金为开发商、投资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首先,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整个宏观经济下滑的大趋势下,厦门固定资产投资却一路高走、经济增长稳步上升。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为1126.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2%。2012年上半年,厦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7.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财政总收入384.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16.57亿元,增长15.3%。稳定的财政增长为降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上调公积金贷款额度,2012年厦门出台了相关的公积金政策:1、公积金贷款额度由原来的60万调至80万;2、扩大了公积金的支取范围,支持父母、子女提取公积金购买首套自住房。更直接刺激了刚需族的购房欲望。

三、土地的稀缺、土地成本的不断推高导致房价的不断上涨。

近几年来,房地产业界都将房价的过高归咎于土地价格的高昂,甚至于有一份全国两会上的提案曾指出,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直接成本中主要为土地成本,最高比例为58.2%。随着地价的不断上涨,对厦门这座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的城市这个比例已不断地被改写。2012年继万科、华润、保利、招商、中海、中航城之后,又添七家外来实力房企“加盟”厦门楼市,七家中既有资金雄厚的央企,又有地产大亨,为把厦门作为布局华南市场的重要城市,这些地产巨头与本地房企展开了激烈土地争夺战。2012年厦门成功出让土地66幅,住宅地块仅有12幅,而龙湖、阳光城、泰禾、融信等外来房企“夺走”了其中10幅,整体溢价63.%,尤以住宅用地为突出。随着厦门岛内外优质地块的日益减少,地块之争愈演愈烈。为在厦门立足,外来大鳄不惜一切代价拿地,在雄厚财力支撑下,推高了土地竞拍价格,导致土地成本不断提高,直接推动了房价的上升。

四、楼盘市场品质的不断提升、营销手法的不断创新新,吸引了更多的刚需消费群体。

国内房地产巨头进入厦门后,也带来了它们的品牌文化,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模式及售后服务等,对厦门楼市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加剧了厦门房地产的良性竞争,从而提升了厦门楼市的整体品质。例:龙湖地产一直以其高品质园林建设和物业服务让人印象深刻,其在厦门的首个项目龙湖嘉屿城别墅样品房公开后,园林和户型设计让人为之惊叹。巨头进驻后,除楼盘精品的不断推出,其市场营销手法也让人耳目一新。

其次,2012厦门楼市是刚需的天地,开发企业使出浑身解数,瞄准时机、趁着火爆的市场,采用各种营销手段(如“以价换量”“小步快跑”“增值计划”“配套精装”等),更有网络媒体不断地刮起了“团购风暴”,为厦门的楼市添柴加火。上半年各开发商加快推盘节凑,抢占市场份额,刚需产品支撑了销售量,首改需求占据了绝对主力,直接导致了楼盘的不断升温。

五、不可多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是厦门楼盘成为众多购房者的首选

厦门是一个地处亚热带的现代滨海花园旅游城市,舒适宜人的气候,优美洁净的自然景观。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不可多得性,厦门凭借“中国第一宜居城市、世界人居奖、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而享誉国内外。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在教育、医疗、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显凸的优势是周边城市所不可比拟的。

厦门本岛和海沧、翔安、同安、杏林四大区域均具有天然的海岸资源,整治后的沙滩、红树林、温泉、岛屿等成为开发商打造房市精品的最大资本。因此,2012年房地产开发商推出了一大批环境优美、品质精良、主题丰富的楼盘时,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购房者,特别是省内周边城市,购房比重不断增加,2012年外地购房比例达52.2%,其中省内客户比例为36.3%。随着异地置业群不断涌入厦门,并逐渐成为厦门楼市消费的主力军,庞大的消费群体也哄抬了厦门的楼市。

六、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 “追涨”心理,进一步加速了市场的“供不应求”。

2011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65.31元,在福建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七。至2012年上半年就达到19037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特别是公积金政策的支持,增强了厦门居民的购买力,民间资金十分雄厚。

消费者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尤其是投资较为稀缺的楼盘。许多购房者当身处火爆的购买氛围中也闻风而动,盲目接受高价,不知不觉地加入到疯狂的购房潮中。因此“越买越涨”的恐慌式抢房现象,导致了2012年厦门楼市“供不应求”现象的加剧。

由此可见,2012年的厦门楼市所出现的疯狂,得益于厦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益于厦门政府以“大厦门”的战略高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海湾型国际都市的建设。随着厦门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厦门的楼市将会更为稳健地发展,厦门的房地产市场也将会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2012楼市打破世界“末日魔咒”厦门楼市成交量创历史新高》,董晓威:《厦门日报》(2013年1月10日);

2、《2012楼市白皮书(土地篇:厦门土拍盛宴)》,搜房网;

3、《2012房地产市场年报--新景祥》,百度文库;

4、《2012年上半年税收收入分税种统计表》[EB/OL].(2012-7-3), 厦门市地方税务局[2013-1-6] ;

篇4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131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苏政办发〔*〕133号)、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市区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盐政发〔*〕203号)

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积极鼓励住房消费

(一)全面落实国家新近出台的扩大住房消费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合理确定二手住房交易税收征收时点和纳税基准价,加强“卖旧买新”税收抵扣政策的执行力度,降低居民购买和转让房屋过程中的税收负担。

(二)积极拓展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全力保障个人购买自住住房的贷款需求。对首套住房人均建筑面积未达26平方米的购房者购买第二套住房时,购房贷款比例和利率按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家庭中年满18岁子女购买本家庭第二套住房,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

(三)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计算方式,提高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购建住房最高总价款的计算建筑面积由90平方米调整为144平方米。购买二手住房、建修住房的贷款最高比例由房价的60%调整为70%。取消对二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限制。凡符合贷款条件的购房户,在原政策规定最高额度20万元的基础上可再提高10万元。根据建设部有关指导意见,将住房公积金贷款人的年龄限制由男60岁、女55岁调整为男65岁、女60岁。

(四)调整契税适用税率及标准,契税税率由4%调整为3%,其中个人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五)对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暂定一年实行减免政策。将现行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5年(含5年)转让免征营业税,改为超过2年(含2年)转让免征营业税;将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由按其转让收入全额征收营业税,改为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

(六)实行居住地就近入学。购买普通商品房的购房户,不论户口是否迁进县城,均可凭房产证、土地使用证和户籍证明,按照教育部门划定的施教区范围,到居住地附近的学校就读。

上述鼓励住房消费政策的执行时间从本意见之日起至2009年12月31日。一手住房的购房时间以购房合同备案时间为准,二手住房的购房时间以签订契约的时间为准。在本意见前已经有购买合同备案历史记录,但通过退房后再购(包括换名购买)等各种方式改变购房合同时间的均不享受本次优惠政策。

二、切实支持房地产企业投资发展

(七)扩大房地产信贷投放规模。各金融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新近出台的各项信贷政策,积极推进房地产信贷新产品创新和担保方式创新,加大房地产在建项目贷款的有效投放力度和贷款规模。重点支持普通商品住房和政策性保障住房开发建设,支持经营管理和信誉好的开发企业发展壮大。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各金融部门要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简化办理程序,加快办理速度。

(八)在2009年12月31日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涉及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建设规费,从批准之日起缓缴半年或延期至办理预售许可证前。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新摘牌地块的开发项目,经批准,人防易地建设费可缓缴半年。

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节约集约用地,凡在2010年12月31日前开工建设的小高层、高层建筑(指地面建筑层数10层以上,含10层),对六层以上部分的建筑面积,免收基础设施配套费。

(九)优化土地供应条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金首付比例,对有特殊原因需分期交地的,开发企业可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对符合规划和便于地块分割的,可分期发证,相应顺延开、竣工时间。对在本《意见》之日前已公开出让的经营性房地产用地,且《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以下简称《出让合同》)约定须在2009年7月31日前开工建设的,在受让人支付总地价款的70%后,相关部门凭《土地成交确认书》和70%地价款交款凭证办理50%左右的交地手续,先行开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并动工建设,待受让人按批准的时限付清全部出让价款后,再行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手续。

(十)实行按季预缴、按年清算房地产开发企业预售收入所得税。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未出售房产的建筑面积比例缴纳土地使用税,将房屋交付使用之日作为次月调减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使用税依据。

(十一)积极鼓励2009年度县城区域内(县经济开发区另行制定)的被拆迁户购买商品房(不含二手房)居住。县城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定期向县有关部门申请,办理向被拆迁户销售享受优惠政策商品房的手续,由县开发办定期对外公布。被拆迁户在本人或子女名下于2009年12月31日前购买县开发办对外公布可享受优惠政策商品房的,县政府给予政策扶持。被拆迁户与开发企业直接商谈商品房价格。在此基础上,被拆迁户所购商品房中拆迁合法建筑等面积部分,县政府给予5%的补贴,开发企业给予下浮5%的优惠。同时,享受自来水、供电、电话、有线电视恢复。拆迁合法建筑面积占所购商品房面积50%以上的,《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权证》只收取工本费。对2009年6月30日前购买上述商品房的被拆迁户,县财政再给予追加补贴,多层商品房补贴房款总额的1%;高层、小高层商品房补贴房款总额的3%。补贴在办理房屋产权证后发放。*年度已签订拆迁补偿协议选择产权调换尚未进行安置的被拆迁户,愿意放弃产权调换购买商品房的,同样享受上述优惠政策。被拆迁户凭拆迁补偿结算清单直接抵冲购房款,实行多退少补。开发企业可以凭拆迁结算清单抵冲欠缴的土地出让金和政府规费,或按约定与相关部门结账。

三、着力提高房地产业服务水平

(十二)进一步优化土地管理手段。根据市场行情,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推出的节奏、数量、结构和价格。适当调整出让土地规模,不断优化土地出让条件。

(十三)进一步调整商品房供应结构。在供应节奏上,适度控制上市量;在区域结构上,从严控制存量房较为集中地区的商品房建设;在房源结构上,适度控制高档商品房和商业用房建设;在户型结构上,新批住宅项目应以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十四)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管理。加大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力度,完善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和动态报告制度,加强市场研判,准确把握市场走势,及时发现市场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调控措施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密切关注市场变化,认真组织开展房地产市场风险排查,研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商品房预销售、预售款使用、项目建设和交付等房地产开发经营环节的监管,预防和减少因市场变化带来的矛盾和纠纷。

篇5

一、引言

“送转股”行为一直为国内上市公司所青睐,特别是近些年国内股市中的“高送转”现象十分普遍。“送转股”本质是一种股票分拆现象,是上市公司按比例将公积金转赠股本或按比例送红股,它并不改变股东的实际财富,只会引起股东权益组成项目结构的账面调整。对于上市公司为什么偏好于“送转股”的股利支付方式,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向:一是基于有效市场理论视角的解释,如交易成本假说(Brennan和Copeland,1988;Angel,1996;Dyl和Elliot,2006)、信号传递论(Asquith et a1,1989;Ikenberry eta1,1996)、企业文化论(Weld et a1.,2009)等,但这些理论均很难完全解释Black(1976)所提出的“股利之谜”。二是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分析公司的股利政策行为,即公司股利政策主要是为了迎合投资者非理性需求(Baker和Wurgler,2004a,2004b)。

对于年轻的国内股票市场来说,无论是投资者理性程度、还是市场套利机制均不够成熟和完善。如投资者对低价股的偏好,会导致市场中的“填权效应”较为明显。如苏宁电器自2004年7月上市以来,共经历了7次送转股,其中有4次10送10和1次10送8的高比例送转股。前4次发生于2005至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填权”效应非常明显。截至目前,苏宁电器复权后股价已高达400多元。可见,苏宁电器似乎有意地选择了送转股的时机。那么,类似的现象是否在国内股市中是否普遍存在呢?其原因何在呢?为此,本研究拟基于迎合理论的视角,以2005--2009年深圳A股上市公司“送转股”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国内上市公司的高送转股现象是否迎合了投资者的需求偏好。

篇6

一、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

据统计,美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股利支付率较高,也就是说净利润的大部分都分配给了股东。原因主要有:第一,美国上市公司的自有资本率比较高,股东的力量相对比较强大,使得经营者在经营方向和利益分配方面必须按照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安排;第二,美国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完善,此外美国上市公司外部直接融资能力很强,当一个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张时,公司间的兼并收购则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公司必须采取高股利政策。这样既可以稳定股东的情绪,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又能够达到保护自己、抵御恶意收购的目的。

股利支付的形式主要有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美国公司回报股东的一般方式是现金股利,较少采用股票股利的方式。股利支付率一般在50%以上,占公司现金流量的20%左右;而采取股票股利分配形式的上市公司所占比重还不到15%。此外,上市公司通常是按季度分配,每年发放四次股利,按年度或半年度分配的则比较少。多年来,美国绝大多数公司都坚持高比率的现金股利分配形式,这也成为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一个突出特点。

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相信信号传递理论,即他们相信股利政策的实施会给外界传递一种信息。稳定的股利政策能够将公司稳健成长的信息传递出去,以此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以不会轻易削减股利。一方面有些上市公司在某一年度出现股利分配困难时,甚至会采取举债发放股利;另一方面在事先确定了股利分配率,但当期赢利出现出乎意料的大幅增长时,上市公司也不会立即大幅增派股利,而是在以后年度中逐渐提高股利支付水平。

美国是英美法系国家,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很普遍。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股票回购已经成为公司向股东分配利润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回购方式向股东支付现金的比例与现金股利几乎达到了一样的水平。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的主要动机是将其作为股利的一种替代方式,但由于回购不会稀释每股的价值,所以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其用作管理层认股权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股票期权来激励管理层。通过回购股票向股东分配利润,同时还提高了上市公司的权益负债率,优化了公司的资本结构,因而它很受股票价值低估的上市公司的欢迎,而且美国的资本利得税税率低于股利所得税税率,所以股票回购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是多样化的。就目前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式主要有现金分红、送红股、转赠股本三种,此外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了把派现、送股与转增股本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再加上配股,使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呈现复杂多样性。在多样的股利分配方式下,我国上市公司更青睐于股票股利,而现金红利比例则相对比较低。

与美国的现金分配方式相比,我国上市公司采用股票股利分配方式的原因在于:第一,筹集资金的需要。一些上市公司在首次发行股票时,因为自身规模较小或受新股额度的限制,需要尽可能地扩大总股本规模。在符合证监会对配股的要求时,就可以通过配股筹集更多的资金;第二,当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比较小,这些公司需要加速扩张来增强自身的实力,除送红股以外,利用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也成为股本的增加部分,所以上市公司在面临现金短缺而又需要派发股利的情况下,往往会采取股票股利的方式。同时,在我国股票市场中,有送股题材的个股在消息还没有公布时就受到市场的追捧和普遍欢迎。上市公司和投资人都认为: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受到股利分配行为的影响,送股优于派现,多送优于少送;另外,还有资本公积转增。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既缺乏稳定性又缺乏连续性。缺乏稳定性表现在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时高时低,波动较大。缺乏连贯性表现在分配形式变化不定,有时只派现,有时只送股,有时既派现又送股,有时则不分配,毫无规律可循,使得投资者很难把握公司未来的股利政策。能够连续五年以上发放股利的上市公司较少,而能够连续五年以上发放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则更少。

三、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差异分析

(一)股权结构差异。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分散,个人股的比重最大,一般在50%以上,其次是法人股约占30%,其余是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持股。而我国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很多上市公司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来的,呈现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并存的状态。据数据调查显示,股份制改造后,国家法人股都在50%以上,要不就是国家独揽大权,操纵企业。根据股权结构理论可知:股权结构越集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结合越紧密,成本也越小,管理层越倾向不支付股利的政策。根据该理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成熟,上市公司应该着手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部分国有股,使股权结构向多元化、分散化发展,此外,应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增强中小股东的话语权。例如,与其他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进行股份置换,减少大股东对单只股票的持股数量;限制最大表决权;开辟国有股、法人股转让市场等。

篇7

关键词:股利政策 中美比较 财务分析

股利分配是公司财务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股利政策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如何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的方针和政策。它是公司收益分配的重要策略,是筹资、投资活动在利润分配环节的延续。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会将当事各方的利益要求作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股利分配政策当事各方的利益要求往往相互矛盾,因此,上市公司应客观评价利益各方的要求并加以协调,同时综合考虑国民经济运行环境、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因素,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股利分配政策。本文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比较及财务分析,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思路。

一、中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差异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中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现状比较 由于经济环境、法律规定、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融资方式等因素的差异,中美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分配政策呈现不同特点。(1)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美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现金股利分配为主。股利分配方式一般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等,美国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票股利和财产股利政策,以现金股利为主要支付方式。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向股东发放股票股利时,一般以该公司股票的公允价值(通常指股票的市场价格)计量。按股票市场价格送股分红要求上市公司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这是美国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票股利支付方式的主要原因。财产股利指公司以非现金资产支付给股东的股利,用以发放财产股利的非现金资产大多是原作为投资的其他公司有价证券,也可以是本公司的财产。上市公司较少将财产股利作为股利分配的主要形式。第二,实行高支付率的股利政策。在美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按季度对投资者分红,且股利支付率较高。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50%及以上用于支付现金股利。第三,股利政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美国股利政策通常被看作能表明公司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除重大投资机会、未来收入重大变动等特殊情况,公司一般倾向于较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2)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第一,不分配、少分配的上市公司占比重较大。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不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为20%;2005至2006年,不分配的上市公司的绝对数和比例大幅上升,比重达到50.19%;虽然自2007年起不分配的公司比例逐年下降,但至2009年,仅有64.73%的上市公司推出分配方案,仍有35.27%的公司不分红。(数据来源:中证网,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网站整理数据)。截止2011年3月,已披露年报的1114只股票中有366只股票在分配方案上选择不分配,比重达32.85%。(数据来源:人民网站整理数据)。第二,股利分配形式上,较少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偏爱股票股利形式,且股利支付率偏低。截止2011年3月,已披露2010年年报的1114只股票中,仅有708只股票在分配方案中包括现金分红,比重仅占63.55%。采取现金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中,现金支付水平普遍偏低。第三,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和一贯性。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以及何时发放的方针政策时,通常注重的是公司当年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短期行为严重,因此,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随意性较强,具有不稳定和不连贯的特点。缺乏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时高时低,波动较大。缺乏连贯性主要表现在分配形式变化不定,无章可循。

(二)中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差异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公司股权结构、公司融资方式、税赋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法律法规因素。影响股利政策的法律因素主要包括资本保全限制、企业积累限制、净利润限制、无偿债能力限制、超额累积利润限制等。中美法律有关资本保全限制条款均规定上市公司不能用资本发放股利。如我国法律规定:各种资本公积准备不能转增股本,已实现的资本公积只能转增股本,不能分派股利。美国《国内收入法》规定,上市公司支付优先股股利之后即可以向普通股股东分配股利,同时还规定,企业不得超额累计利润,一旦企业累积的留存收益超过法律许可的水平,将被课以重税。美国有些州的法律还规定,禁止缺乏偿债能力的企业支付现金股利。此外,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当股票股利发放比例低于25%时,股票股利的每股价格应按市价计算。它实质上是对上市公司送股能力的一种限制。因此,美国上市公司较少派送股票股利,即使送股比例也很低。而在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按税后净利的一定比例计提法定盈余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其中,应按税后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以不再提取;超过注册资本25%以上的部分,可以用于转增资本。法律同时限制规定公司年度累计净利润必须为正数时才可以发放现金股利。故我国上市公司可用于分配股利的利润总额受到更多限制。目前我国法律未规定超额累积利润限制,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留成比例较大。无偿债能力限制在我国尚未纳入法律范畴,但在企业长期借款或发行企业债券的相关条款中已有所涉及。

(2)公司股权结构。美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分散,个人持股比重较大,一般在50%以上,其次为法人股及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持股。个人股股东对公司股价及股利政策敏感度高,而且个人股股东数量众多,也使公司非常注重树立公众形象。美国上市公司管理层相信“信号传递”理论,在选择股利政策时,充分考虑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以及比重较大的个人股股东的利益及偏好。另一方面,美国上市公司的自有资本率较高,股东的力量相对强大,使得经营管理者在经营方向和利润分配方面必须按照股东的价值最大化安排。因此,美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有稳定的、高支付率的现金股利的特点。而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较为集中,国家法人股在50%以上,国家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一般更注重公司的积累,而不倾向于支付股利的政策;注重公司的经营成果,而对股价关心较少。 另一方面,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经营权结合紧密,管理层为减少经营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倾向于利用留存收益筹集资金。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不支付、以股票股利方式为主、低支付率的现金股利的特点,且缺乏稳定性和连贯性。

(3)公司融资方式。企业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方式和外部融资方式,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是企业融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美国1973年的经济报告中曾提到,美国企业的内部资金来源,约占全部资金来源的60%。但是,由于美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面受到政府的管制较少,且融资方式灵活多样,公司外部融资的环境较为宽松,企业可选择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资本租赁或银行贷款等筹集资金,因此,公司的股利政策并不会对公司融资方式产生太大影响。而在我国,国家以及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一方面对规范融资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外部融资受到诸多限制。如企业发行股票要经过政府批准,股票上市要经过中央主管部门、证券委、证监委、证交所上市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等的审批,并规定了严格的上市条件。上市公司采用外部融资方式,除了要充分考虑融资的可能性,即是否能筹集到资金,还要比较融资成本的高低。从外界筹集长期资本,无论采用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资本租赁还是通过银行贷款,都需要支付大量的取得成本。而与此相反,收益留用融资不发生取得成本,故我国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保留盈余实现融资。但保留盈余过多会影响公司的股利政策,上市公司可能不分配或少分配,在股利分配方式上选择股票股利而非现金股利方式,即便派发现金股利,股利支付率也较低。

(4)税赋因素。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并不会导致公司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也不会引起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化,只会导致股东权益的结构发生变化。表面上,分配股票股利没有给股东带来直接收益,但由于发放股票股利往往传递公司发展良好的信息,不仅会稳定股票价格,甚至可能使股票价格上升。而且,如果股东出售股票股利,还会得到资本利得在纳税上的好处。即使现金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收入适用税率没有差异,仅就纳税时间而言,资本利得收入也会存在递延纳税带来的收益。相对于现金股利而言,股票股利更具有税收优势。目前,按照美国联邦税法规定,股东的现金股利所得按适用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股东取得的股票股利属于不予计列的收入项目,免予纳税,但在发放股票股利中,改变了股东对公司所拥有的权益的情况除外。股票回购形式所产生的所得在税收上一般被称作资本利得,美国对股东的资本利得实行优惠政策。在我国,税法明确规定:个人在利息、股息方面的所得及转让有价证券、股权所得和企业在在利息、股息方面的收入均需纳税。但实务中,许多地区对股票股利和证券交易资本利得均未征税,使股票股利实际具有较大的税收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市公司对股票股利的偏好。当然,公司确定股利政策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但不能否认,股东的税负影响股东的投资意愿,由此传递给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应考虑的因素之一。

二、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利益博弈分析

(一)公司股东的利益要求与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仅关系到企业资本收益分配的成败,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公司在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会客观评价当事各方的利益要求并加以协调。这里所说的利益各方主要包括公司股东、公司债权人和上市公司本身。

根据股东参与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高低程度,可将其依次划分为控股股东、关联股东和零星股东。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目的在于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关联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投资目的是为了稳定与上市公司的业务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零星股东的持股比例更低,投资目的不是为了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而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由于股东的投资目的不同,他们的利益要求也有所差异。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重视对上市公司经营决策的控制权和影响权,注重投资的长远利益,对上市公司的资本供给弹性较小,公司的股利政策对这两类股东的投资影响不大。在控股股东和关联股东占优势的上市公司中,可将税后利润更多地留存企业用于今后的发展,或采取分派股票股利、股票回购的方式,满足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上市公司零星股东占优势,股东对企业的资本供给弹性较大,公司的股利政策可能对这类股东的投资产生较大影响。从资本性投资收益率公式可以看出,当股市高涨时,上市公司股票上升的概率大于股票下降的概率,此时股东的收益主要体现在资本利得,而不在于现金股利。当股市低迷时,公司股票上升的概率小于股票下降的概率,这时,由于股东获取资本利得的机会大大减少,股东更为重视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更加注重短期收益而非长期收益。在零星股东占优势的上市公司,需要根据股市大体走势或本公司股票的中长期走势作出判断,相应制定较为合理的股利政策。

(二)公司债权人的利益要求与股利政策 债权人不是公司股利分配的受益方,但他们关心股利政策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由于上市公司股东对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赔偿金额仅以其投资额为限,因此,债权人从自身利益考虑,会密切关注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上市公司派发现金股利,将会导致企业流动性高的货币资产的减少,从而增加债权人贷款的风险,使其权益受到损害。债权人主要关注股利分配方案中是否支付现金股利以及支付率的高低,因为一旦现金股利支付过多,必然导致上市公司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偿还债务的能力下降,从而威胁债权人贷款的安全性。如果经济形势良好、公司营运正常,债权人对企业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比较能接受;当经济形势处于低谷时,企业的营运风险增加,此时,债权人对企业支付较多的现金股利抵触较大。除此之外,由于贷款期限的不同,长期债权人比短期债权人更加关心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基本盈利水平,以及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公司的财务风险以及所面临的经济运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长期债权人对股利政策的利益要求。上市公司制定股利分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债权人的利益要求,结合经济运行态势和公司营运情况,合理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保证债权人的贷款能够按期足额清偿。债权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关系到企业的融资。

(三)公司的利益要求与股利政策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终极目标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管理层是企业经营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企业长远利益的代表。上市公司管理当局通常倾向于不支付或少支付,因为这样可以增大留存盈余用于公司的长期经营,使公司拥有更多低风险资源,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保持较大的竞争优势;可以使公司降低财务风险,以利于从外部获取更多的贷款。以上仅就公司股利政策与各方利益要求分别进行了分析,但实际上,各行为主体的博弈结果决定了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制定是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当事人之间的博弈过程。由于债权人不是股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博弈主要在控股股东、关联股东、零星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即主要是股东和企业管理层的博弈。

三、结论与启示

实际工作中通常有多种股利政策可供上市公司选择:剩余股利政策、稳定性股利支付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和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意味着股利政策是无关的,即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无关。它建立在完全资本市场假设、理假设和充分肯定假设基础上,在现实中并不适用。美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更具有稳定性股利支付政策的特点,并具有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的某些特性,即股利支付率并不固定,但维持在稳定的高支付率水平,且长期呈上升的趋势。很多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只有具有稳定股利记录的企业,其股票才能成为机构投资者证券投资的对象。稳定性股利支付政策和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在我国,选择不分配、不支付或少支付的上市公司比重较大,为此,证监会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06年出台了《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2008年10月了《关于修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若干规定的决定》;2011年11月证监会规定企业在申请IPO时,需公告其股利政策,并把相关执行状况列为监管内容。这些政策规定在对外披露、再融资等方面对上市公司形成制度约束,对于引导和督促企业实施积极的股利政策发挥了一定效果。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因此,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采用该股利政策,一般情况下公司每年只支付较低的正常股利,只有在公司经营非常好时,自愿支付正常股利之外的额外股利。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一方面股东可以获得稳定的正常股利,增强对企业的信心;另一方面给上市公司较大的弹性,盈利较少或需要多留存盈利时发放固定的正常股利,盈利较多时可以选择给股东分派额外股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做法:(1)适当降低股票股利的最高比例限制。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的年度平均利润增长率确定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最高比例,以有利于公司每股收益的稳定增长,避免每股收益稀释过多。(2)借鉴美国股票股利的会计处理方法。按照美国规定,公司发放股票股利时,应按股票的市场价格进行账务处理,即用以股利分配的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减少额等于股本和股本溢价之和。在我国,当上市公司向股东发放股票股利时,按股票面值计算,即未分配利润账户的减少金额等于股本账户的增加额。显然,按股票市场价格发放股票股利要求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在可供分配利润确定的情况下,按股票面值派股的比例比按市价派股高得多,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较多采用股票股利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股票市场投机性较强,股票价格公允性较差,采用市价确定股票股利价值的条件不成熟,但可以尝试通过合理方法确定股票股利的核算价格,如按照会计年度股票的平均价格计算,这对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发放股票股利进行股本扩张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本文通过对中美股利政策的比较及财务分析,可以确定我国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基本思路:公司外部,应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规范证券市场,降低股票市场的投机性,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减少股票价格的波动,使股票市场价格更具有公允性,为股票股利按市价计算打下基础。法律上对上市公司采用股票股利扩张股本行为做出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多支付现金股利。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公司每年应支付较低的一定比例的正常股利,其金额可按税后净利的比例确定,在公司经营很好的会计年度,自愿支付正常股利之外的额外股利。上市公司内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协调股东、公司及债权人等各方的利益要求,结合我国资本及证券市场的特点,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积极的股利政策。

参考文献:

[1]王洪伟:《公司股利分配法律制度研究:以相关主体利益平衡为中心》,民主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

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现金股利 现状 影响因素

现金股利作为公司股利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公司用以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问题重视不够,导致上市公司在分配现金股利问题上存在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使得广大投资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笔者认为,必须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规范,并建立合乎我国实际国情的模型和理论,提出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以供监管部门参考。

一、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现状

(一)派现公司数量增多但现金股利支付率仍然偏低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虽然各有差异,但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相同的倾向性。一方面是由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不规范的体现。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情况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000年以前,上市公司存在着长期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现象。1997年不分配的公司为40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4.84%;1998年不分配的公司为488家,占上市公司总数的58.44%。上市公司的做法遭到了各方面尤其是投资者的强烈不满和谴责。2000年底,证监会将分红派现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于是从2001年起,上市公司纷纷推出了各自的派现方案,具体分红状况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派现的公司从1999年到2000年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主要是由于2000年末证监会作出了上市公司再筹资的规定,分红的公司数量剧增,但从2001年开始,派现公司数量又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只是对证监会再筹资政策的一种反应,并不是自发性的从公司财务管理的角度来做决策。虽然派现公司数量相对2000年以前增多了,但现金股利支付率并没有随之提高。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盈利需要首先弥补亏损,然后才能用于分配。因此,对于国内上市公司分配的研究需要剔除那些不具备分红能力的公司――可分配利润为负值的公司。统计显示,2003年具备分配能力的上市公司合计派现金额占净利润的比例约为36%,比国际证券市场50%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表2)仍属偏低。

(二)现金股利回报率低股利回报率是衡量上市公司给予股东回报程度的有效指标。从整体上看,最近几年虽然派现的公司不少,但是多数只是象征性地派息,投资者得到的现金股利回报率仍然过于低。在2000年度,仅有25家公司的股利回报率超过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2.25%),最高的保定天鹅为4.52%。2001年有60家公司的股利回报率超过同期一年期存款利率(2.25%),最高的承德露露为6.95%。2002年有46家公司的股利回报率超过同期存款利率(1.98%),最高的西宁特钢为11.28%。而大多数公司的股利回报率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统计显示,我国境内上市公司A股流通股的股利回报率只有1%左右,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远远低于境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平均水平。

(三)超能力派现上市公司超能力派现有两种情况:一是每股派现大于每股收益,二是派发的现金股利超出公司现金流量。每股派现大于每股收益表示当年利润不足以支付股利,需动用历年的结余资金发放现金股利。2003年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比率超过80%,其中约有30家现金分红比率甚至超过100%。部分公司大比例派现并不是出于保护社会公众股东的利益,甚至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事实上,随着民营企业的陆续上市,存在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高比例派现吞噬上市公司利益的可能。如以用友软件公司为代表的上市公司高比例派现方案,就受到了市场的质疑。派发的现金股利超出公司现金流量,表明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情况下还派现或者派现金额大大超过公司当期的现金流量。如2001年部分亏损或微利的公司在分配预案中提出了较优厚的分红方案,60多上市公司分红派现完全是配完所有积累,30多家上市公司要动用往年的累积利润,20多家公司分红额超过当年可分配利润,数家公司的账面资金小于分红额,如新钢钒2001年末账面资金额只有7885万元却拟派发现金20466万元。

(四)再筹资行为成为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确定,是上市公司在股利发放与公司的未来发展之间、股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的结果,其与公司的配股、增发等再筹资行为并没有直接的内在关联。而我国情况却截然不同,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再筹资行为的制约。由于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配股的条件是最近3个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不低于6%,因而一些净资产数额较高的公司,为了达到配股的目的,采取了发放现金股利以降低净资产额,从而相应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发放现金股利从表象来看是回报投资者,但实际上成了公司实现配股行为的一种手段。仅以2004年度为例,在派现的上市公司中超过半数有再融资计划。有的公司甚至精心设计,使派现额恰好够投资者缴纳现金股利和送红股的个人所得税,或是使派现额稍稍超过两者所得税之和。这完全是为了满足管理层规定的派现条件,而换取巨额的配股资金才是真正目的,这一做法就相当于把流通股东的现金通过上市公司输送给大股东,由此发生的税费支出却由流通股东和上市公司承担。

(五)现金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早在1956年Lintner就发现,上市公司一般都倾向于保持稳定的现金股利政策。然而我国上市公司无论是股利分配形式,还是现金股利支付率均频繁多变,缺乏连续性,投资者很难从现行的股利政策预测未来股利如何变化。我国上市公司连续发放股利情况(表3)。在1993-2001年问,连续3年以上发放股利的公司(含所有形式的股利)有385家,占同期上市公司的37.63%。在385家公司中连续发放3年的公司数量为173家,占44.94%,随着连续发放的年数的增加,公司的数量迅速减少,其中连续发放8年和9年的公司分别占所有连续发放股利公司的6.23%和3.12%,占同期上市公司的2.35%和1.18%。发放现金股利的频率也与此类似,连续3次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为83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8.11%,随着连续发放的年数的增加,连续8年和9年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分别为2家和1家,仅占全部上市公司的0.2%和0.1%。这反映我国上市公司包括现金股利在内的股利政策很不稳定,普遍执行的是不连续的现金股利政策,管理层对现金股利等股利的支付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不重视对股东的回报。具体表现为没有股价目标,盲目攀比,欲使股价人为地维持高位;股利支付率时高时低,股利形式时而派现时而送股时

而暂不分配,毫无规律可言。仅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代码为600800-600899的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仅有57家在1995年、1996年均发放股利,其中28家连续两年分派现金股利。85家1995年发放股利的公司中有27家在1996年不再分配股利;盲目迎合市场需要,从众行为明显,市场喜好送股则送股,市场喜好公积金转增则转增,市场流行不分配则不分配。

二、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影响 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外部因素有以下方面:(1)法律法规限制。《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有关法规对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主要包括:防止资本侵蚀的规定。要求公司现金股利的发放不能侵蚀资本,公司不能因支付股利而引起资本减少。“资本”是指公司普通股的面值还是指公司普通股面值与超过面值缴入资本之和,应视具体法律而定。这一条款的目的在于保证公司有完整的产权基础,由此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任何导致资本减少的股利发放都是非法的,董事会应对此负责;公司积累。规定公司现金股利只能从当期的利润和过去累积的留存盈利中支付。如我国规定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先提取法定公积金、法定公益金(提取法定公积金和法定公益金之前应当先利用当年利润弥补亏损),然后才可按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净利润。规定公司帐面累计税后利润必须是正数时才可以发放现金股利。以前年度的亏损必须足额弥补;偿债能力。规定公司如要发放股利,就必须保证有充分的偿债能力。如果公司无力偿付到期债务或因支付股利将使其失去偿债能力,则公司不能支付现金股利,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超额累计利润。规定如果公司的留存收益超过法律所认可的合理水平,将被加征额外的税款。这是由于股东所获得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前者的税率一般大于后者,公司可以通过少发现金股利,累计利润使股价上涨来帮助股东避税。我国的法律对公司累积利润未作限制性规定。(2)契约性约束。当公司以长期借款协议、债券契约、优先股协议以及租赁合约等形式向公司外部筹资时,常要接收一些关于现金股利支付的限制性条款。这些限制包括:除非公司的盈利达到某一水平,否则公司不得发放现金股利;或将现金股利发放额限制在某一盈利额或盈利规定比例上;或规定如果营运资本低于一定的数额不得发放现金股利。确立这些契约性限制条款的目的在于促使公司将利润的一部分按有关条款要求的某种形式进行再投资,以保障借款如期归还,维护债权人的利益。(3)其他外部因素。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当经济处在不同的发展周期时,对企业现金股利政策的制定也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在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同样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在形式上表现为由前几年的大比例送配股,到近年来现金股利的逐年增加;通货膨胀。当发生通货膨胀时,折旧资金往往不能满足重置资产的需要。公司为了维持其原有生产能力,需要从留存利润中予以补足,这时管理当局可能调整其股利政策,导致股利支付水平下降;企业的融资环境。当客观上存在一个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时。企业可以发放债务融资性的股利和权益融资性的股利,亦即公司借新债或发新股来为股利融资。一般说来,企业规模越大实力越雄厚,其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就越强,财务灵活性也越大,当然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也就越强。对于许多小公司或新成立的公司而言,难以采取融资性的现金股利政策;市场的成熟程度。衡量市场的成熟程度,通常可划分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市场越有效,其成熟度也就越高。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半强式有效市场)中,现金股利是最重要的一种股利形式,股票股利呈下降趋势。我国的资本市场尚系新兴市场,股票股利仍属一种重要的股利形式;企业所在的行业。现金股利政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一般来讲,成熟产业的股利支付率高于新兴产业,公用事业公司的股利支付率高于其他行业公司。经验证据表明,行业的平均股利支付率同该行业的投资机会呈负相关关系。

(二)内部经营的限制 除外部因素影响外,企业内部因素也会限制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其主要表现在:(1)公司的发展和投资机会的影响。因为现金股利的支付会减少公司用于投资项目的现金,所以公司的股利政策受到项目的可获得性及回报的影响。如果公司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众多的投资机会,使用保留盈余投资具有资本成本低、隐蔽性好等优点,因此公司将倾向于减少现金股利支付;反之将适当增加现金股利发放。(2)资产的变现能力。公司资金的灵活周转是企业生产经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公司现金股利的分配自然也应以不危及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为前提。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整体流动性越好,其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就越强。而成长中的、盈利性较好的企业,如其大部分资金投在固定资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上,通常不愿意支付现金股利而危及企业的安全。(3)公司筹资能力的影响。企业外部筹资渠道越多,一般较倾向于多支付现金股利而较少地留存盈利。对新设立的或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由于前期对外筹资渠道不畅,往往把限制现金股利支付、多留存盈利作为现实选择。此外,股利发放与公司的未来筹资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较多的发放现金股利有利于企业未来以较有利的条件发行新证券筹集资金,但它同时又使企业为外部筹资而付出远高于留存盈利内部筹资的代价;反之,如果公司目前较少发放现金股利,尽管可以将更多的盈利留存下来,可暂时节约外部筹资的高昂代价,但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今后较长时期开拓有利地筹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地财务经理人员对在股利支付与筹资要求之间权衡利弊,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需要地股利政策。(4)盈利地稳定性。公司的现金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盈利的稳定性的影响。一个公司的盈利越稳定,则其现金股利支付率也就越高。这是因为,从稳定股票价格、维持较好市场形象的目的出发,企业总是力图维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政策。公司股利政策的制定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到此项政策长期维持下去的可能性。盈利稳定的企业对保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更具信心。此外,收益稳定的公司由于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较小,因而比其他收益不稳定的公司更能以较低的代价筹集负债资金。公用事业企业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盈利模式和较高股利支付率的典型例子。(5)公司股本规模、所处行业。上市公司股本规模大小对股利政策会有较大影响。当上市公司股本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保持每股净利润的同步增长,需要有很高的成长性。因此,相对来说,小盘股股本扩张潜力较大。上市公司所处行业也会影响其股利政策。朝阳行业能以数倍于经济发展速度的水平偿债,因此就能进行大比例的送股,而夕阳产业则会随着经济的高增长而萎缩,难以进行大比例分红。公用事业往往现金充裕,而且投资机会较少,所以发放先决国历的可能性较大。(6)股权稀释。公司举借新债除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外,还会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如果通过增加股本的方式募集资金,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就会被稀释,当没有足够的现金认购新股时,为防止自己的控制权降低,宁可公司不分配现金股利而反对募集新股。另外,随着新股的发行,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股数必将增加,最终导致普通股的每股收益和每股市价的下跌,从而对现有股东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公司股东倾向于利用保留盈余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对小公司来讲,这一点尤为突出。(7)稳定收入。公司股东的收益包括现金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对于永久性持有股票的股东来讲,往往要求较为稳定的现金股利收入,如果公司留存较多的盈余,将首先遭到这部分股东的反对。而且,公司留存盈余带来的新收益或股票交易价格产生的资本利得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与其获得不确定的未来收益,不如得到现实的确定的现金股利。

三、总结

篇9

【关键词】 纳税筹划 工资薪金 年终奖 回避区间

1 工资薪金纳税方法的有关法律规定

《新个税法》及《国税局关于调整取得个人全年一次性奖金等如何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中有如下规定:

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范围为3%-45%,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工资、薪金为应税所得额,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纳税人应缴纳的“三险一金”费用(四者合并的缴纳比例为个人工资、薪金收入总额的23%),再按照规定以工资、薪金所得额扣除3500元确定计税基数。需注意的是,事实上个人月工资收入在4545元以下的都不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这一优惠政策的实施,形成了“高收入者多纳税,中等收入者少纳税,低收入者不纳税”的新局面。

国家规定把个人取得的一次性全年奖金或个人取得的年终加薪作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单独计算应纳税额,以年终奖或年终加薪的1/12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进而得出个人应缴税额;此外,国家规定除年终奖金和年末加薪所得外,其他各式奖金一律按各月工资、薪金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年终奖或年终加薪所得此类一次性奖金的纳税优惠政策,国家税务总局明确规定每人每年只能申报一次。若高校教师想减少税收负担,高校应尽可能的减少各种奖金在平时的发放次数,而应等到年末与年终奖一次性发放。据此,高校教师全年得到的税后奖金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

1.2 工资薪金筹划的必要性

工资薪金作为高校教师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教师合法劳动所得,工资薪金的高低关乎高校教师切身利益以及他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高校教师工薪收入的不断增加,个税缴纳额也不断随之上升,尤其在新个税法实施后,个税起征点由先前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为了增加教师个人实际收入,推行更好、更合理的工资和薪金的规划方法迫在眉睫。从长远来看,不仅增加了国家税收收入总量,更是国家税收与高校教师个人所得税筹划的一种“双赢”行为,意义重大。

2 高校教师工资薪金纳税筹划的具体路径选撵

纳税筹划是指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专业人士制定的,运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对需缴税项目进行纳税筹划的方案,主要的纳税筹划路径选择有如下几种:

2.1 工资、薪酬成本福利化

工资、薪酬成本福利化是指学校采用实物或某种社会福利代替教师工资、薪酬的一部分。如用健身器材、办公桌、电脑、家具家电、打印机、汽车等实物根据教师个人需要转换为工资抵消现金;间接以福利支出形式实报实销或限额报销教师外出差旅费、外出培训费、通讯费等;用教师工资支付其个人房租、购房款、房贷以及教师差旅费、培训费用的一部分,或为教师安排外出学习考察或公派留学机会,鼓励教师考取博士生,由高校承担相关费用。减小计税基数,增加个人收入。

2.2 收入费用化

这里的收入主要包括岗位工资(根据高校经济水平以及教龄等确定)、薪级工资、上课的课酬(课时费)、科研项目奖励、校外讲座、出书等额外报酬。对这里的收入进行筹划一种方法是合理转化科研奖励。即将科研奖励金用以报销科研过程中直接发生在采集资料、审理稿件、出版刊物等阶段的相关费用,余下的以现金再补差额;另一种是劳务报酬、稿酬费用化。即校外讲座、出书等常会发生的交通费、食宿费、通讯费等开支,由对方以劳务报酬或稿酬等形式相抵消支付,提高实际收入。

2.3 均衡发放工资薪金

超额累进税率的使用,高校可根据不同政策决定本校奖金以何种形式发放,是按月、季度、半年还是全年一次发放。若工资薪金收入较高月份采用较高税率,收入较低月份采用较低税率,最终将导致实际的工薪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当然,“平衡”不是让每个月工资必须相等,而是尽可能让每个月的收入总额适用最合理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减小税负。

2.4 按最高比例缴存“三险一金”

高校教师享受的“三险一金”为: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根据《财税[2006]10号》文件精神指示,各地按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缴存的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不包括在当前个人收入内,工资和薪金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国家明确规定,“三险一金”缴存比例个人或单位均不得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均工资薪金的12%,超过部分则需要交税。所以,高校应尽可能利用与“三险一金”相关的优惠政策,在高校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按照最高缴存比例12%进行缴存,一方面使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好福利而更加认真、负责的工作,一方面能减轻高校教师的纳税负担。

2.5 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筹划

从1980年-2014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先后四次调整,从最初的800元上升至3500元,而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1980年-2014年依然维持在800元,34年未作调整。同样是3500元工资,所交个税为O,劳务报酬个人所得税却要缴纳[(3500-800)×20%-0]=540元,相差甚大。对纳税人而言,可采取分次领取劳务报酬的方式,获得节税效益。一方面可采用费用抵减法。即高校教师在外劳动取得劳务报酬时与用人单位协商以劳务报酬支付自己付出劳务时所花费各项费用支出,如差旅费、通信费、交通费、用餐费等,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另一方面可均衡分摊劳务报酬收入。即高校教师在取得劳务报酬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将劳务报酬均衡分摊到各个月的工资薪金中,便于节税。

2.6 稿酬的个人所得税筹划

稿酬是高校教师收入来源之一,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师收益,应尽量出版系列丛书,将著作分解成几个部分,或采用将一本著作由一个人创作改为由多人合作创作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都以费用扣除次数为出发点,通过增加费用扣除次数灵活的将收入均衡分为几部分,即减少名义收入使税负降低。

3 全年一次性奖金的税收筹划技巧和方法

新个税法中具体规定了全年一次性奖金即年终奖应作为一个月工资所得,将该月所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的数额除以一年所有月份,即12个月,然后根据商数决定速算扣除数和适用税率。由于计税方法不同,使得全年的工资、薪金所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与月度工资在收入分配金额上有所差异,为此可将年薪、全年一次性奖金分为月薪,按月发放,使其适用较低税率减少纳税额。

3.1 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回避区间

由于新个税方案下年终奖金个人所得税存在“误区”,即多一块钱年终奖有可能要多交数千元的个税,这是年终奖征税的“不合理地方”,也可以说是“漏洞,”这是由于其适用税率不同所造成的。因此,高校在发放年终奖时应注意避开“不合理地方”,否则会无形中减少自己的实际收益。首先“不合理地方”体现在年终奖适用税率从3%上升到10%时这个区间段内。假设A为年终奖增加后的实际数,18000为最初年终奖,105是税率为10%的速算扣除数,根据公式,则:

18000-18000×3%

得A

由此可知年终奖的第一个发放误区为:18000元

3.2 合理设计月薪及全年一次性奖金组合

3.2.1 问题分析

在全年工资、薪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高校应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收入调整预算,对产生的差额,如果当年年终奖时的调整不会让调整后的年终奖金落入“发放误区”中,则保持原来的状态;否则明年调整差异。

本文考虑将年终奖与本年度第12月工资进行组合,即把年终奖一次性并入到第12个月工资中,并设定公式,通过MATLAB模型,找出第12个月工资与年终奖的最佳结合点,减少应纳税额。

3.2.2 建立模型

设应纳税额为Y1,第12个月工资应纳税所得额为a,应纳税额记作YI=YI (a),即Y1是a的函数。通过查找个税税率表,具体表示为如下分段函数:

应纳税额Y2和年终一次性奖金收入b两者的函数关系可通过分段函数表示为:

设年终奖与第12个月工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X,记纳税总额为Y。具体的纳税筹划模型可表示为:Y=YI(a)+Y2 (b),O≤a≤X, O≤b≤X

3.2.3 模型求解

假设全年一次性奖金及当年第12月工资的应纳税所得额为X,而第12月工资的应税总额为Y1。由上节4.2.2中式(1)及式(2)可计算出第12月工资应税总额及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应税总额,两者相加得出纳税总额。从中筛选出最小纳税总额所分别对应的不同分配方式,即是上节4.2.2中提到的模型(3)的解。

为寻找出最优的纳税分配方案,这里考虑将第12月工资与年终奖进行组合发放,降低税负。本论文以MATLAB软件为依托建立数学模型,假定在MATLAB软件模型中输入全年一次性奖金及第12月工资的应税总额X时,通过MATLAB模型能自动计算出最优的纳税分配方案。

4 高校教师薪金筹划路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工资薪金纳税筹划不能盲目进行,必须遵循一定思路,充分考虑应纳税额的影响。即税收筹划第一须合法,筹划时不能盲目操作,不能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否则很有可能掉进偷税、漏税陷阱。第二,税收筹划须抓住结合点,在掌握相应法律、法规基础上,与恰当的税收筹划方法、会计知识相结合,避免可能产生的税收风险。第三,税收筹划须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发生不利问题时,会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四,税收筹划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国家、政府、各部门把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纳税人要主动学习风险防范知识。第五,与税务部门保持沟通,考虑地方政府出台的其他相关规定,不时地向税务机关咨询是否有新的适合高校教师工资薪金筹划的税收优惠政策。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力保税收筹划的顺利进行。

篇10

【摘要】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处理利益关系的焦点之一。本文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规范股利分配政策,保护小股东利益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控股股东;小股东;股利分配政策

一、引言

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处理利益关系的焦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公司股东的切身利益。定期进行的股利分配是公司借助资本市场进行调整的重要手段。它以公司发展为目标,以股价稳定为核心,在平衡企业内外相关主体利益的基础上,对于净利润在提取了各种公积金后,如何在给股东发放股利或者留存于公司再投资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而采取的基本态度和方针政策。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股权结构,即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并存的现状,导致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主要是在控股股东的主宰下,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而制定的,是为控股股东的利益服务的,从而严重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

所谓控股股东,是指掌握公司控制权达到一定比例,能够左右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决议,从而可以控制公司局面的股东。小股东,就是股市中主要由一般居民构成的中小散户。在我国,其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很大一部分是由层次比较低的居民构成,缺乏投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其主要目的是投机,通过在二级市场买卖股票来获取价差,因此持股时间相对较短,造成无固定的小群体和缺乏共同保护的组织机制。三是相对于大股东、管理层和其他相关机构来说,小股东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最弱势方。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害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以现金股利、股票股利以及股票回购等形式体现的股利,特别是现金股利,不仅是广大投资者获取投资回报最基本、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而且作为股东权利的现实体现,也是股份公司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维持、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但无论是与西方股利理论,还是与发达国家、甚至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股利实践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践近年来却表现出许多独特之处。无论上市公司奉行何种股利分配政策,持有流通股股份的广大小股东与控股股东相比,都处于一种被忽视、被掠夺的不公平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一)股利分配政策缺乏长远规划和相对稳定性

股利作为对公司投资者的一种补偿,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之一。为了维持公司形象,国外上市公司一般都倾向于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阶段性规划,保持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均衡某一阶段的股利水平。然而,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按照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对股利分配进行中长期规划,而是各年决策临时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缺乏战略性方针的指导。有的公司直接根据再融资行为来决定当年是分派现金股利还是送股或配股,有的公司甚至随意更改分配方案。所以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形式均频繁多变,缺乏连续性,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这种行为,限制了金融市场对投资者的信息传递作用,减弱了市场的有效性,可能引起二级市场的混乱和股价的异常波动,严重侵害了广大小股东的利益。

(二)股利支付率较低且送股配股盛行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总体支付率较低,不分配的现象带有普遍性。虽然派现公司的股利支付率水平尚可,但平均支付率约为30%,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股利不分配现象盛行,甚至有些有能力分配的公司也倾向于不分配股利。另外,我国上市公司高度关注的是实现股本扩张,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以“送股”为主,而较少派现的分配方式,而且往往伴随着配股行为。这一股利分配特点虽然是我国上市公司在利润分配方面富有创造性的表现,但是却容易给投资者造成一种分配方案良好的假象,导致股市鱼龙混杂,影响投资者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干扰市场秩序。从公司本身来讲,过分反复送股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每股净资产和每股盈余的下降,很难达到高价位股票购买者的预期,使广大小股东的收益偏离预期水平。

(三)滥用股利信号传递作用

上市公司管理层通过发放股利向股东发送相关信息就是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特别是股利分配政策的变化对股票价格和投资者行为有影响。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确实存在股利信号传递效应,而且送股有明显效应,但现金股利却不太明显。然而,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滥用股利信号的倾向。国外上市公司在利用股利信号时往往比较慎重,大多采用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只有当公司的持久盈利受到非暂时性冲击时才改变股利分配政策,以向公众表明这种持久性的变化。如果变化是暂时性的,多采用额外股利等价值信号较小的方式来反映短期变化。而我国多数上市公司采用非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在公司持久盈利能力没有多大变化或出现暂时性冲击时,就频繁变动股利发放形式和数量来向市场传递信息。很多公司纷纷推出送股的分配方案,而研究表明我国送股具有显著的信号作用,这二者的相符也说明上市公司企图利用送股来传送信号以促使股价上涨,但这种股价的上涨却不代表公司价值的真正提升。上市公司滥用股利信号的行为会误导小股东投资者产生某种错觉,影响其决策的合理性,降低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四)部分股利分配行为不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还存在一些很不规范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同股不同利方面。“同股同权、同股同利”是股份公司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而我国特殊的体制决定上市公司存在国有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公众股等多种股票种类。考虑到不同投资主体的特点,有些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中对国有股和其他股区别对待。通常对国有股份派现金股利,对其他非国有股送股或配股;或不同投资主体的股利形式相同但金额不同;甚至提供多种方案供股东自主选择,严重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过程就是各相关利益主体为使各自的收益最大化而进行博弈的过程。小股东处于竞争中的劣势,所以,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遏制控股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三、规范股利分配政策,保护小股东的利益

今后,完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加强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制定实施合理有效的股利分派政策,不但可以使股东投资得到回报,进而提高其投资热情,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公司的成长壮大,不无裨益。

(一)引导上市公司制定长期的股利分配政策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没有清晰的长期股利分配政策。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对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进行规范,可以改变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逐步实现其股利分配行为的合理化,保护小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可以要求上市公司对利润情况作出预测,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状况的长期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并予以公开披露,接受投资者监督。

(二)引导公司提高股利分配决策的科学性

公司要充分认识股利分配政策在整个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企业理财目标为基础对股利分配政策进行中长期规划,使股利分配政策与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相适应。决策者进行股利分配决策时,应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和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全面分析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提高股利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既利于公司又利于证券市场长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具体可以按照以下办法。

1.对于大量送股、转增和配股的股本扩张倾向应因势利导。支付股票股利将扩大股本,在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稳定的前提下,下一年的现金股利支付必将增加,要求上市公司有一定的利润做后盾。公司决定送股而留存收益用于未来发展,一方面证明了经营者对以后盈利的信心;另一方面说明公司确实拥有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但是,我国目前现金股利支付极不稳定,公司由于内部人控制有将留存收益用以扩大供经营者支配的资源和资金浪费的现象。因此,可以把送红股视同新股发行,要求公司在年报中公布资金用途、投资方向和收益预测,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小股东投资者对公司进行评价。

2.完善分红与再融资的“挂钩”政策,避免非良性分红

上市公司为了配合再融资计划、迎合政府监管部门制定的分红与再融资的“挂钩政策”由原先的现金分红“不足”到现金分红“过渡”,也就是出现了超能力分配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再融资监管政策的相关指标,尤其是容易被上市公司人为调节账面价值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考虑有关监管指标的引进。

3.对于习惯性不分配的上市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在国外,有禁止机构投资者投资于长期不支付股利的公司的规定,还可以通过对公司每股未分配利润达到一定金额而不分配现金股利时对其课以一定税负的方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惩罚。为了保护小投资者的利益,真正做到让上市公司及时分配,证券监督部门也可以借鉴国外这一做法。

(三)尝试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引导公司树立正确的股利分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