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会计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会计实践教学中,如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加快教学方式的革新,已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为此文章就目前会计模拟实践教学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会计模拟 实践教学 完善
我系自1989年开始进行会计模拟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全国高职教育中可以是先驱和开拓者,历经14个年头,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根据高职教育的规律和学生特点,不断完善和探索,取得较好的成效,也积累一些了许多有益经验和体会。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增加了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的感性认识,解决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为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财经院校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但由于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尚处发展阶段,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在实验室建设中也存在着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本文拟就目前会计模拟实践教学的完善进行探讨。
1 明确高职培养目标确定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即从某个职业岗位群出发,进行职业分析,了解构成这一职业岗位工作的主要内容,明确支撑其职业或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确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会计专业会计模拟实践性教学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改革:
1·1 将培养目标具体化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高级专门人才。
1·2 按照培养目标,提出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掌握企业资金运作和财务分析、经济活动预测、决策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会计核算能力,收集、加工、分析经济信息能力,应用有关计算机软件能力和财经应用文写作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达到具备科学理财能力,参与企业预测、决策等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要求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即市财政局等部门统一考核、颁发的“四证”(会计证、电算化证、计算机等级证、珠算等级证)。
2 分析高职培养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大至可分为两大类: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前者主要又分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普通全日制高职生为主,也有部分通过成人高考入学的全日制高职生)和三校生(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两类生源);后者是指成人业余夜大生。对于不同的培养对象,应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陷,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多年来,我校的学生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三校生、成人业余夜大生和在职工作的民干函授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在多方面区别分析,认真比较。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上,贯彻了发挥优势、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开设“会计模拟”课前,我们区别不同情况进行了不同安排。对已在会计现岗位工作并申请免修的学生,进行了学校的会计综合模拟考试,通过的学生可予以免修。凡不在会计现岗位工作的学生,必须参加会计综合模拟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实操训练。对三校生由于在原中专或职中已经进行过会计模拟学习,在各学期的课程模拟中,我们就注意加强其理论教学,不再进行过于重复的会计模拟,只是在学期末进行一次综合会计模拟,以提高其综合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对成人业余夜大生和在职工作的民干函授生,由于个体的差异较大,我们是在具体的会计模拟中进行区别对待,对基础较差没有接触过会计业务的学生,在安排业务实训的内容上,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尽可能简明,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由于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分析对待,在有限的教学资源利用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们从凭证的处理,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以及成本核算要求、对象、方法、程序、具体成本项目核算,规定得较科学、详尽、可行,从毕业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目前存在的问题
3·1 偏重手工模拟,忽视了会计电算化模拟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已全部或部分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成为会计人员的“左右臂”,缺一不可。但我们看到,在会计模拟实验方面,还有许多学校停留在手工模拟阶段,应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还较少,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仍然要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一定的会计工作。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并非都是物质方面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意识、观念问题。而且由于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在实训环节的效率也比较低。
3·2 模拟的资料的单调和可操作性不强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假”,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在选择模拟实验资料时,过于强调“真实”,将某一企业某一时期的会计资料毫无遗漏地照抄照搬,缺乏代表性;同时也没有对这些实际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加工整理,由于企业个体的特殊性,大量的特殊业务夹杂其中,使学生无从下手。而有些院校所准备的实验资料则与实际相差较远,完全靠几个教师凭空编造出一个虚假的企业和一些缺乏客观依据的业务,其结果必然造成“模拟实验就是会计作业的翻版”的现象,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以上两种情况都影响了会计模拟实验的可操作性,达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3·3 过于强调会计核算,没有注意会计监督的作用目前的会计模拟实验基本都是要求学生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循环,即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最后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学生拿到实习资料后,接着就按要求编制记账凭证,省略了“审核、监督”这一重要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而是由于我们在准备资料时,就没有准备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选择,使学生从观念上就没有或淡化了这一重要的审核工作。显然,这样的会计是不合格的。
3·4 忽视了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是会计教育的组成内容。在实践环节,由于面临时间短、难以确定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容纳人员有限以及实习经费紧张等问题,一些院校取消了会计实习,完全靠模拟实验来弥补学生实习的不足。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取消会计实习无疑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从目前各院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建设的现状看,再先进的实验室也难以完全“模拟”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情实景,完全取消会计社会实践,也不利于会计教育的发展。
3·5 模拟实验的指导教师由会计专业的教师或实验员担任,其指导与解释缺乏真实性和权威性,因为他们
--> 个体自身素质差异,加上对具体的业务环境也缺乏亲身经历,在模拟实验过程中只能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想象。或者是来自工作一线,由于长期离开实际工作岗位,对现行会计制度的变更和发展,在理解和把握上也不够到位。
4 完善会计实训模拟教学的设想
4·1 实训模拟教学服从培养目标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培养目标集中表现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这里要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个关系:相应职业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而是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等相关能力的综合概念。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特别是新知识的教学。第二个关系:完善实验教学内容。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是由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决定的.反过来又决定和影响着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水平。教学内容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冲击和影响日益明显.应改革会计教育目标.完善现有教学内容,使培养的学生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对会计人才的挑战。第三个关系:高职教育执行以职业技能训练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原则。必须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实践教学,以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4·2 不断搜集、整理模拟实验所需资料,力求所选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实验资料应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整理而确定的,要考虑到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业务进行整理,对一些业务进行有客观依据的虚构,编制出一套完整的涉及各方面经济业务的模拟实习资料。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对实习资料要不断进行修订,使其日趋完善。
4·3 要解决目前模拟实验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的问题,必须在准备的实习资料中,加入一些有问题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有问题的原始凭证有的比较外露,有的比较隐含,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挖掘。当然这种有问题的资料不需很多,只要能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处理即可。
4·4 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具体做法是:利用现有会计模拟实验室,在手工模拟核算资料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计算机模拟,从原始资料的输入、记账凭证的编制,到自动登记账簿和生成会计报表,让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从手工模拟再到计算机模拟,并不复杂,对学生来讲,计算机模拟是在手工模拟之后,学生对业务已比较熟悉,计算机模拟时间仅仅是手工模拟时间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收获却很大。而且通过不同学期的会计模拟,在实训模拟的会计软件上熟悉上,通过多种会计软件的操作,也为提高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4·5 加强会计社会实习我们认为目前应坚持以会计模拟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辅的思想。让学生走入社会,在具体的会计实作中,不断完善自身水平和适应能力。(1)由学校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广泛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习中尽早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弥补知识和能力上的缺点。(2)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兴办企业,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运用所讲、所学知识,对企业随时进行诊断和剖析;也可以与社会上的企业联营,建立一批协作企业、单位。使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去锻炼、实习。(3)分散实习。分散实习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持学校介绍信联系实习单位,在接受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习任务。
4·6 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员指导模拟实验,如聘请下岗会计人员,或临时邀请模拟实习样本单位在职会计人员指导实习,以增加会计模拟实习现场的真实感。
篇2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不断的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引入最新电子技术知识。但是《电路基础》属于高职基础课程,是实践与理论密切相结合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理论性,也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在“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下,《电路基础》教学手段和方法应该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此适应市场的要求。
1 《电路基础》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电路基础》课程主要是对电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其包含电路的基本理论概念、定理以及电路分析方法等。这些知识内容决定了《电路基础》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理论知识,其包含的理论知识点杂而多,其中关于电路设计要包含很多的物理知识,并且很多知识不易懂的特点,可以说这些特点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很难采取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学生不愿意学习《电路基础》课程的现象。
2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落后,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校在《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还是主要集中在以黑板为主,多媒体手段为辅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电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按照先介绍电路的功能,再分析电路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再进行相关的电路模型展示,最后根据电路模型进行有关知识的分析。其中电路模型是《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因为《电路基础》课程复杂的电路知识必须要通过图表等形象的表达方式才能清楚的表达出电路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电路结构组成等,对于图标的作用教师非常清楚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中也会主动积极地通过图表进行教学,然而教师在绘制图表时其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模式――利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制,而图标的现场画制虽然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但是画制必然会占用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完成相应的知识,结果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得不对有的知识采取一点而过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2.2 理论知识性较强,与高职教育目标不符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任何理论知识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应用电子电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就是从事电子仪器的检测与使用等工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电路基础》课程教学一定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的结合。但是高职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教材的选用上一般与高等本科院校的教材相同,这样的教材内容是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最终目标的,因为本科院校的教材是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而高职院校的教育则是侧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毕业后就能参加工作的技能。因此教材的适应性直接会导致学生技能知识培养的不完整。二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理论复杂的知识学习,而对于具有实践操作性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力度不大。
2.3 实验课时少
教师教学主要集中在对理论课的学习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造成实验课时安排少。实践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巩固,也是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有效方式。但是具体到《电路基础》课程时,教师就会认为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才能进行实践锻炼,因此其课时安排也是理论知识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这样的课时安排对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相违背的,长期下去就会造成学生对其逐渐的失去兴趣,或者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已经能够熟练的背诵,但是一到实践中他们就会感到迷茫,感觉无从下手。
3 《电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
3.1 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针对高职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的现状,教师应该改变现在单一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可能会认为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其在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后仍然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分析造成其学生不感兴趣的根本主要就是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如论是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他们使用的都是单一的教学工具,这样长时间会造成学生感到视觉疲劳。因此高职课堂教学首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首先就要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如教师在课堂上绘制电路图的方式可以转化到利用多媒体制图的方式上,这样可以缩短人工绘图的时间,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其次教师在应用教学工具时不应该采取单一的教学工具,因为任何人都会有视觉疲劳,当学生长期接触某一教学工具时他们就会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要注意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结合。
3.2 改进授课方式,开展游戏互动法
提高《电路基础》课程学习效果,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的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根据《电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知识基础定义多,与其它学科联系性强等特点,为了降低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理论知识枯燥,教师可以采取游戏互动法的教学手段: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而提问则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最好形式,教师在课堂上不定时的向同学提问,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当然教师提问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思维启发性,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展学生比赛游戏,让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每个小组设置一名发言人,其余成员则负责搜集资料以及提供相关论述证明等,教师给学生出题目,然后让学生采取抢答或者固定回答的方式,最后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他们打分,通过游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巩固了学习的知识,也提高对《电路基础》学习激情。
3.3 教师要重视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的职业岗位为导向,通过学生的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道德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引导者,对学生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前提就是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且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对职业道德素质形成高度的认识,职业道德素质是学生在企业岗位中站住脚的基础素质,是学生实现劳动价值的基础条件。其次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方式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踏实、求真务实的学习作风。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一知识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摸索,实现对知识的全部掌握,学生不断摸索的过程也是学生耐力的培养过程。最后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良好的职业道德传递到学生中去。教师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要更加深,因此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也就比较高,而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经验以及个人知识结构的影响,他们还没有形成职业道德,或者说他们的职业道德组织系统还不成熟,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良好的职业道德贯穿到教学工作中。
3.4 重视教学反馈
教学课后反馈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后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且根据学生对教学过程的问题反馈等调整教学策略,并对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再者教师通过课后反馈也可以督促自己不断的发展与提高。具体到应用电子电路专业课后反馈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课后讨论报告等。其中目前课后作业是教学反馈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采取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其不仅要体现出应用电路专业比较抽象的概念还要包含与实践操作密切相关的应用设计内容。通过学生对习题的完成情况,及时地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改正。
篇3
关键词: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兽医临床诊断学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以各种畜禽为研究对象,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理论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培养临床兽医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断思维能力,是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内科、外科、产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这五大临床专业课之前必须掌握的通用的入门基础课,是沟通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对《兽医临床诊断学》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临床综合诊疗水平。搞好《兽医临床诊断学》的课程建设,将成为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有必要对本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调整《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大纲
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培养的业务要求,即本专业学生要学习动物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习动物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致病因素、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以及诊断、治疗、预防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动物保健、动物防疫检疫和兽医卫生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从往届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反馈的情况看,很多学生毕业后并不能直接从事兽医临床诊疗活动,还需要进一步在生产第一线的重新学习,说明学校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存在脱节,这不符合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所以,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和为社会培养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合格的兽医专业人才,我们在2002年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统一要求调整了专业教学计划,将本门课程的学分从4.5降到3,学时从80学时压缩到60,其中理论学时从54降到40,实验学时从26降到20;但仍然保持一周教学实习的学时不变。
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检查法,并能较为准确地应用于本地区有代表性畜禽疾病的临诊实践。在熟悉畜体正常状态的基础上,能发现和辨认常见的、主要的临床症状与病理现象,并可根据症状,将产生的原因、条件或机理相联系,理解其基本的诊断意义。初步掌握血、尿、粪的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并对某些血液生化、肝功、瘤胃内容物等检验的内容、方法和应用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具备兽医X线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并初步了解心电描记,超声探查等特殊检查方法的应用及意义。了解症状、资料的综合分析及建立诊断的一般步骤,方法和原则;能书写较为完整的病历;并可结合实际初步分析常见的典型的病例,再通过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经过反复、不断的临诊实践,以巩固并逐渐提高其分析和解决临诊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兽医临床诊断学》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的调整
我们结合当前学校大幅度扩招的形势和新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及时调整了授课计划和课程内容。我校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一个教学班的人数达到二百多人,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相对减少,不能达到高等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矛盾,我们根据当今兽医临床的诊疗技术现状,精炼了课堂讲授的内容,增加了实习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 临床一般检查方法
包括问诊、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及传统的辅助器具(体温计、血压计等)对病畜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即可提出初步诊断。这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要求学生牢牢掌握这一套基本功,这部分是课堂讲授的重点,也是实习课上重点练习的内容。
(二) 实验室检查
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方法对病畜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组织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临床检查和特殊检查的结果,对病畜进行全面分析。因此,实验室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价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部分内容全部放到实验课中讲授,让学生边学边练,节省了理论授课学时。
(三) 特殊检查
就是用X射线、超声波、心电图、各种内镜等特殊仪器设备,对病畜组织器官结构或功能进行检查,可以得到更客观和准确的结果。其中X射线检查、B超在兽医临床上应用逐渐增多,要重点讲述并分配一定的实验学时;而心电图和内镜在兽医临床上应用得很少,讲授时可以一带而过。
三、《兽医临床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培养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高素质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要求,我们和许多学校一样,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适应课时减少的现状。
传统教学方式是用板书来传道授业,每节课讲授的知识信息量是有限的。板书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很规范,而且要求教师和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现在我们通过计算机的三维动画、图片、声音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学生从抽象思维带到感性认知上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利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局域网上共享,便于学生课后的复习。这既节省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又适应了授课学时减少的现状。此外,多媒体信息的集成性和友好的交互性等优势,让学生既学会利用电子信息手段,又沟通感情,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由于有些典型症状如静脉怒张、观星、劈叉等在临床实习时很难碰上,教师也难以描述到位,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又如肺叩诊区的画法、奔马调等心音音响,若学生们看到示图、动画和影像,听到音响,数次后便产生感性认识,理解和记忆起来就容易多了。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且有利于左右脑和谐发展,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课堂教学目前仍然是理论教学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一言堂”式,学生属于被动地听讲的地位。本门课程应该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教师不能只做知识的广播者,而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我们探索“合班课”和“小班课”相结合的模式,将实验课和实习课都按照每班30人左右的小班进行授课。增加分班授课的学时,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向有机会参与、发现、探究的主动地位转变,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增强教学效果。重视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常见多发的典型病例,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补充,来完善学生对该问题的分析。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实践教学分为实验课、教学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几个方面。与《兽医临床诊断学》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课和教学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使同学们掌握了基本的临床检查法,并能较为准确地应用于本地区有代表性畜禽疾病的临诊实践。合理地设计实验,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保证每个学生都具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实验课的前20分钟左右,教师讲解原理、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练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出现操作不正确时,及时给以纠正,重新给予示范,并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掌握;在实验结束前汇总、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保证学生学到规范的诊断操作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新课题。让学生在闲暇时间进实验室,自觉自愿地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以此来消除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教师可以借此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增加了学生与教师接触的时间,又有利于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四)加强考核方式的改革。
要改变期末单一的考试方式,采用综合评定方式。把学生出勤、课堂提问、随堂测验、课后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或实习的报告、实习口试或操作、期中或期末的开卷或闭卷考试等考核方法,合理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分别占到一定的比例,既注重了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4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闫凯(1979-),男,黑龙江富锦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朱波(1977-),女,满族,辽宁锦州人,黑龙江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12-178)、黑龙江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JY13-18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89-02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基础实验课程而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科学实验能力。
美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对物理实验十分重视,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各有特色。例如,美国的实验教学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提倡实验的趣味性,将深奥的物理原理寓于趣味之中;而德国实验教学却要求学生在预习实验时必须查阅大量参考书籍,需要掌握一定量物理原理知识,大多数德国学校提倡由学生自行组装简单实验仪器,并进行实验操作与数据采集等工作。[1]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物理实验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已不再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学习要求相适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进行着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内一些兄弟院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针对学生自身的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也相应地对大学物理实验做出了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改革,且颇见成效,开创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局面。[2-4]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和“一二三四”办学方略,以及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大学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兄弟院校的经验,也进行了教学改革,在对学生实验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预先制定好实验方案,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依照既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这对于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原理的理解、操作技能的培养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但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不利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显然弊大于利。
当代的学生更希望得到的是一个轻松愉快的实验环境、完善的实验条件以及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而不愿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实验教学也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进而失去了设置该课程的意义。
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想要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程的积极性,首要因素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消极做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为实现此目的,近两年来实验室放开了选择实验项目的权利,将实验项目分层设置,必修的实验项目占所开设实验项目的20%左右,且都是训练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项目。而对于其余的实验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学科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从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的做法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校设置了自学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有机会来到实验室进行一些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采取相应办法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力度,这其中有许多的实验项目是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例如,电学设计性实验(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并进行连接调试,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色散关系的研究实验(利用分光计、棱镜、光栅等光学元器件研究光波长与折射率的关系等问题)、微波分光仪实验(利用微波分光仪,研究微波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特性)等,所需的知识都是理工科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思考,对实验方案的仔细斟酌、推敲,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对实验结果进行优化处理,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同时,将物理实验课的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效果十分理想。
近年来,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都意识到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学习研究;70%的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来进行操作技能的锻炼,10%的学生能够在创新实验室、自学实验室等进行探究性、创新性的实验,这对于提高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教学方法改革
伴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同样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配合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此,在实验室教师进行广泛调研与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改革。简明扼要地说,也就是新的课程体系建立后,针对不同实验项目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手的能力、实践的技巧与创新的意识,在此进行一些较为深入的探究:
1.对于验证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师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仅仅保留了6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解其巧妙的设计思想与物理背景,启发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较好地掌握误差理论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准确地绘制曲线、对实验结果给予合理的说明、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并加强学生对物理实验仪器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步入科学物理实验研究的氛围,为其他的后续实验项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2.对于技术性、基本测量实验项目,实验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式、讨论式教学方法
需要教师将实验项目拓展到生产实践中去,在授课时将经典的手段、实际生产中重要的技术以提出问题、学生发言、自由讨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并形成惯性思维,加强其实际的应用能力。这样的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发言、探讨,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牢牢记在心里,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记忆,进一步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并强化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3.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采用研究式、答辩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给出实验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目标,由学生或独立或分组去研究项目、查阅资料、设计方案、选择仪器、现场调试、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并完成报告,提交给教师并答辩。
在此类实验中学生更具主动性,能够积极与教师交流探讨,能够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且互相提问以解决疑难、关键问题,最终顺利完成实验项目。尤其对于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自拟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设计方案,由教师论证可行性,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提供所需仪器与耗材,学生自行独立完成实验研究。如果实验超出条件允许的范围,亦可通过计算机仿真与模拟来实现,最后以论文形式完成报告并进行答辩。
通过此类实验过程的锻炼,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教师教学水平能力提升也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学手段改革
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应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相结合,需与时代接轨方能发挥其自身潜力和作用。教学手段改革必须建立一种适合当代科技发展、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淘汰了许多内容陈旧的、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用不明显的验证性实验,科学调整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加大引进现代实验教学仪器与技术,积极改造和自主开发仪器设备,加大技术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建立并完善创新性实验所需的硬件与软件,积极建设并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氛围。同时,大力开展大学物理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发并完善物理实验课件,建立计算机仿真与网络教学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大学物理实验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实验,让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该手段将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先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与仿真,以便及时发现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在每一次实验课堂上。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将实验内容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将操作环节尤其是关键步骤直观、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演示实验时因学生人数多而效果不好的不足。
四、小结
通过对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已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验氛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准则,以学生的提高与进步为目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学生成绩与往届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举行两届大学物理实验竞赛看出,学生参与积极性、完成竞赛题目质量、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个别同学完成的竞赛作品获得了校里多项奖励。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大学物理实验课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因此,在这样的时期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相应理想成果。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同时,也为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学理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参考文献:
[1]杨凯华,高凤英.我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的几点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4):101-104.
[2]李晓琳.关于新时期实验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科学,
2006,(4):28-29.
篇5
1.教学方法
为了使电子商务专业的物流实训教学更加生动,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在教学的过程中,集传统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诸多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合为一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物流实训效果。
(1)任务驱动法
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以电子商务物流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实训资源的主动应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通过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方法,来模拟电子商务物流业务中的各种工作情境,帮助学生熟悉电子商务物流流程。
任务驱动法通过“引试做看创新”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巩固提高”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实训教师提供真实电子商务物流企业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案例,展开讨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确定具体的物流任务,将学生分不同角色安排在模拟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相互合作处理可能突发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
(4)分组讨论法。根据课堂实训内容,由教师集中讲授后给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并留出相应的分组讨论时间,同时按提出问题、分组执行、分配任务、展开讨论、综合报告和总体评价六个步骤实施教学,最后由参加实训的师生共同进行判评。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法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5)现场操作法。此种方法充分利用校企两种资源,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组织学生到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参观,或聘请企业骨干在全程指导下现场教学,学中做,做中学,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在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全方位、零距离”接触岗位和感受企业文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职业归属感,让学生每天都处于“准职业” 状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教学手段
(1)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电子商务物流知识需要大量的图片展示、视频演示、沙盘操作等,所以,传统的板书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借助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师通过多媒体能够形象地展示电子商务物流的运作过程、自动分拣系统、货架、托盘等,使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更好地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具体的运作过程,为学生以后熟悉企业的具体环节打下一个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对多媒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努力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2)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虚(信息化)实(实训基地)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3)聘请物流业专家讲座。在实训教学中,除了设有专业的实训室和大量的实习基地以外,为了能够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我国物流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及电子商务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不定期邀请企业专家来为学生做讲座,比如:我们学校邀请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清东做了题为《如何成为应用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讲座,以及企业对当代中职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如何考核招聘工作人员,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关键性,注重加强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与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教学方法及手段;启发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11-03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材。教学改革就是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互相关联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以前的教学多是完全依据教材,开门见山,直入正题,逐章逐节地讲解,其教学方法单一,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采用启发教学,启迪学生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主要靠学生的自身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启发式教学法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不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从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讲授内燃机的总体构造时,教材和大部分教员通常的讲授是采用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教学法。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直接向学生讲述:“内燃机从总体上包括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两大机构是曲柄连杆机构和配气机构,五大系统是燃油供给系、系、冷却系、起动系和点火系。紧接着再简要介绍各机构、各系统的功用和组成。”同学们听完课后普遍的感觉是思维没有得到启发,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都感到所学的知识很零散,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弄清了问题的根源。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我们采用了启发教学法,首先从内燃机的定义着手,通过启发引导,逐步引出授课内容。方法是:“首先引出内燃机是靠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热能,再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而对外做功的机器。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有一个负责燃料供给的系统,向气缸内供给燃料,即燃料供给系。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的燃料;二是有氧气。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以后会产生废气,必须及时地将废气排出气缸,为下一次充气做准备。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有一个负责将新鲜空气引入气缸,并将燃烧产生的废气排出气缸的装置,即配气机构。如何将可燃混合气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并对外输出作功呢?引出在总体结构上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实现这一功能——曲柄连杆机构。由于汽油的自燃温度较高,不可能依靠压缩而自行燃烧。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有一个点燃可燃混合气的系统,即汽油机点火系。内燃机的各个机构都是运动的,运动零件的接触面会产生摩擦和磨损,为保证内燃机的使用寿命,必须对运动接触面进行。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有一个负责向摩擦表面供油的系统,即系。可燃混合气燃烧产生的热量除一部分被转化为机械能对出输出做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被各零部件吸收,致使机械的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有一个调节工作温度的系统,以保证内燃机始终处于最适宜的工作温度,即冷却系。内燃机由静态转变到工作状态,必须依靠外力来起动。引出内燃机在总体结构上必须设有一个起动系统。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内燃机从总体上包括两大机构、五大系统。”使学生很自然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课堂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普通变得活跃了,对学习的兴趣也更浓了。课后学生们反映由于把握了知识的内部联系,使知识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习不再感到枯燥,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变得牢固容易了。同时,在学生们脑海中也树立了“由功能决定组成结构”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讨论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讨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体或群体主动探究问题,辨明是非来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讨论教学方法的应用使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在每章和课程结束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我们采取提出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进行思考准备,寻找答案。上课时再让同学们进行讨论,相互交流问题的答案,共同学习进步,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比如在系一章结束时,我们结合内燃机经常出现的故障提出:“机油压力过低的原因及检查排除方法。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反复看书或查资料,经过一番辛勤的劳动之后,同学们都有了自己较为满意的答案。上课时,再让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答案。有回答机油量不足的;有回答主轴承、连杆轴承、凸轮轴轴承间隙过大的;有回答粗滤芯堵塞的;还有回答油道漏油的;……应该说同学们的学习是认真的,也是下了功夫的,不过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够完整。然后教员再结合内燃机的系统图,引导同学们一道进行分析讨论,逐一寻找答案,最终得到较为完整正确的答案。”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的注意力比讲课时更加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同学们普遍感到,通过这样一种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做综合作业,能将整章零散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了。这种来源于实际的综合题,能把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培养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内燃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具有实践性强、零部件结构复杂的特点。而学生大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与各种机器设备接触的机会少,缺乏实践知识,在学习中普遍反映内容抽象,不易理解和接受,因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实物量少,品种不全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收集和亲手制作等办法,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和动画,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收到了明显的效果。要制作出一套适合课堂教学、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我们的体会是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吃透教材内容,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仔细地分析,弄清装置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每一个工作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其次是设计授课过程: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如何讲?在讲授的每一步过程中,装置中各零部件的动作过程是怎样的?如何用动画来清楚地展示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根据前面的分析制作动画。最后在制作动画过程中,要对不同的工作过程进行区别并表达清楚。要分清主次,展示主要零部件结构;把握重点,对主要工作过程,重点表达。
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内燃机构造与维修》具有结构和原理复杂,实践性非常强的特点,加之学生实践知识不足,缺乏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为提高教学效果,实物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物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摆在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真实显明,感知性强。俗话说:“百闻不入一见。”在学院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建成了一个动力装备专修室,包括一部解放CA141整车实物模型,一台车用汽油机剖切实物模型和一台坦克用柴油机剖切实物模型,一些车用内燃机与底盘的典型零部件,以及燃油喷射系统、自动变速器、ABS制动防抱死系统的电动玻璃模型等[3]。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教员根据授课内容随时组织现场教学,对一些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对复杂的零部件,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亲自动手折装,使原来感到抽象的内容变得一目了然,感到教学过程更加具体、深刻、牢固。学生普遍反映,实物教学直观性强,有助于把抽象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能极大地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应用恰当的、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传萍,叶平.“讨论式教学”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9):6-8.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62.
篇7
关键词: 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 教师形象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作为人类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其社会角色形象的变化也被视为当然。通常人们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其扮演的角色是“演员”,亦即“道德规范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者”;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鼓励学生学习,其充当的角色是“导演”,亦即“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知识学习的促进者”、“学生问题解决的顾问”。这种认知模式延伸到对教学手段的评判当中,即是所谓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教条式对立区分;或者说,教学手段的发展变化为这一认识提供了貌似合理的佐证。我们认为,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甚至误导了教师社会角色形象的塑造。从人类智识发展趋势的长时段角度来看,教学相长最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如果我们想在更大范围内去促进创造力,那么就应当在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通过教育体系,给予这方面更多的保证”[1],因此,无论教师应用何种教学手段都理应“为创造力而教”,这才是教师社会形象的基本内涵之一。更确切地说,到底如何来理解、认识和运用教学手段,都应当为塑造教师形象、为实现教育目标和理想而展开,而非人为地区分对立何种认知模式进而遮蔽问题的实质。
一、教学手段:问题在于如何使用
通常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学手段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其具有一定的时空局限性、物质附属性等特征。与人类科技水平的发展相对应,人们一般认为教学手段历经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发展阶段。在这里,所谓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部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则主要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被称为“电化教学”。
随着教学手段的这种变化,产生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从而人为地构筑了所谓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截然对立,进而完全否弃传统教学手段。在这里,我们需要申明的是,我们无意否认教学方式的更迭,而是意在强调使用什么手段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使用。如果对此不意识,那么就会持续地遮蔽教学相长的实质和理应遵循的教学规律。这些观点教条式的强调,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即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课堂教学就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包办”了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遏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则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起主导作用,等等。我们承认,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会产生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从教学规律上来看,随着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师功能角色理应发生转变。但是,我们不能相当然地认为,教学手段变化了,那么整个教学方式就变化了,因此教师的功能角色社会形象也变化了。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就在于如何使用教学手段,尤其是传统教学手段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应当予以适度强调。以板书为例,一个优美良好的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油然而生的对师长的尊重之谊、对知识的敬畏之情和渴望之心。换言之,传统教学手段在“重道”与“教化”等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在针对年轻师资时,我们应予以适度的强化,而不能一味地全然否认传统教学手段。
简而言之,教学手段是外在的、附属的,无论何种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理应是教师稔熟地驾驭教学手段,在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及其表现的同时,也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发展状况。如果我们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指出的,“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胜过教材,这是对优秀教师的起码要求”[2],那么“轻而易举”地使用教学手段,甚至摆脱教学手段的束缚,这对塑造教师社会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传统教学手段:示范教师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应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换言之,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效果。从教师形象展现的角度来看,“如何有效地教”即为如何有效地应用教学手段,或者说这至少是其间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理论上,不同的教师由于自身偏好的差异,擅长或偏爱某种教学方式、应用某些教学手段,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又符合教学实际,也契合“教无定法”的教学规律。不过,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的千变万化要求教师灵活地运用教学手段。一般而论,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由教师权威地主宰,这似乎无法适应教学情境的变幻,往往会减损教学效果。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增强教学效果、示范教师形象上至少在两个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应用传统教学手段中得以全面展现。传统教学手段,从本质上讲,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言说能力、身教能力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恰恰就在这些能力当中得以体现。教师的言说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口头言语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媒介,教师能够运用简洁而规范的描述、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同时保持语言的流畅性并辅以动作表情等,这势必会促进教学效果的增强,增强教师对学生教育的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和崇敬感。教师的书面言语表达,常常体现在概念范畴的解释、逻辑结构的解读上,甚至包括其研究成果中等。显而易见,如果能够保持其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清晰度与吸引力,就会在整体上满足学生对教师“学识渊博、对问题研究透彻”的心理需求,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尊敬和信赖。实质上,教师的这些人格魅力,就是教师本人通过教学展现的人格特性而令学生尊重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而示范这种力量的重要途径则是传统教学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在三尺讲堂上,如何依靠生动活泼的语言、落落大方的教态――这些传统的教学媒介来推进教与学。因此,我们认为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被所谓现代化的机器或软件淹没,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恰恰就是示范教师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即是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教师自身感召力和良师益友形象建立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合理融贯教师的情感投入或者说情感物化。一般地说,教学工作的重要缺点,不在于没有使学生获得充足的知识,而在于没有提供学生发展情感的机会。通常也认为,教师一般仅仅就知识谈知识,涉及不到情感投入或者说情感物化。事实上,应用传统教学手段,无论是教师自身的言说还是富有个性的板书等,都融贯着教师本人的个性,都是一定意义上的情感投入和情怀展现。加之,富有个性的教学计划安排,如果能够有意识到地做到知、情、意的融通,则会取得完整的教学效果,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扩大知识领域,又能在领略教师个性情怀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自己的情感。这就是说,无论是以学生为主体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合理地驾驭教学手段,体现个性情怀,就能够促进整个教学的良性发展;而由于传统教学手段更直观地表现教师教学能力,更直接地面对学生的需求,因此能够更大程度上地提升教师形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如果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能够考虑到自身人格魅力及其教学过程中理应蕴涵个性情怀,那么就势必会重视锤炼自身的传统教学手段。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优势,更能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情感交往,学生更易于从教师那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审美方面的熏陶和感染。因此,至少从上述两个方面来看,我们认为传统教学手段是考量、示范、提升教师形象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传统教学手段:创造教师形象的合理渊源之一
当下,人们往往批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造性。原因不外乎,我们的人才培养囿于传统教育,而传统教育观念信奉权威和崇尚知识经验的传授,反对怀疑创新。这就迫使教师“教死书,死教书”、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正如杨振教授曾经指出的那样:“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子小,教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3]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得主朱棣文教授也同样指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4]或者更确切地说,中国大学生都用一个模子去套,都以“机器加工方式”培养,人才“工厂式”出品,严重缺乏个性特长、创新才能。就此而言,从教学过程来看,首先是教师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创造性问题意识等。我们有理由认为,良好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创造性教学,而且能够创造教师的崭新形象。
在传统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往往以“告诉”的方式传授知识经验的面目示人,而学生以“占有”的方式被动接受学习。由此,人们往往把传统教学的弊病归咎于传统教学手段阻碍了师生交流、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尝试。事实上,创造性地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同样可以开展创造性教学。更准确地说,“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构成了创造性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而这与是否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并无必然联系,一如我们曾论述过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教学手段。
一般认为,创造性教学主要指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借助合理的课程内容及其计划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表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的教学。创造性教学并不独立于一般教学之外,相反它是随着一般教学的开展而开展的。这就是说,创造性教学即要求教师发挥特定的主观能动性,也要求学生主动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创造性教学具有探究性、个殊性、问题化的特征。从教师应用教学手段的角度来看,教师至少应当具备这样几个方面的创造性[5]:避免独占整个教学时间,要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以板书为例,不能全然是知识点,须提出相关问题创造师生平等对话的环境;避免正面直奔所谓课堂结论,要尽量运用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索,以言语表达为例,不能把课堂搞成一言堂,须多肯定学生发言激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避免墨守陈规,要尽量多选相关教材总结创造出教师本人的观点和问题,不断赋予教学以新意和活力,同时既不回避自己的错误,又不排斥学生探究尝试的失败或错误,等等。概括地说,创造性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还需要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整个教学安排得有声有色,努力设法形成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情境。而在这样的一种教学中,教师不是以真理的化身或代言人形象出现,而是以自身的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形象来关注学生的知、情、意为基础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和成长。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相信,合理地应用传统教学是创造教师新形象的合理渊源之一。
日前,针对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劣,我们开展了问卷调查。这在一定程度上,以实际数据佐证了我们上述的理论分析。调查对象是南京理工大学大一学生,总调查人数为127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75人,机械工程专业32人,法学专业20人。问卷设计了12组题目,包括选择题和问答题;内容涉及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意见、对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个人意见、对教学实验设备的意见、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意见,等等;部分调查对象对个别问题未予回答。其中主要问题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总体来说,学生对目前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还是相对满意的。但是,对于课堂教学形式甚至考试方式,学生表现出渴望改变的意见较多。从调查问卷情况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教师整齐划一地采用多媒体方式和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有60%左右的学生希望教师增加课堂板书、增强课堂讨论引导等,所以在现阶段,教师理应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注意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创造性地开展教与学。
总之,传统教学手段并不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简单对应关系。教学实践的推进需要崭新的教师形象,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合理汲取有益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手段,特别是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果说“教学法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的话[6],那么我们理应批判地对待和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而不能一味地全然否定其特有功用;作为教师,我们理应自觉地磨砺自身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美]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35.
[2]谭顶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7.
[3][4]谭顶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8.
[5]张承芳.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55.
[6][美]史蒂芬森主编.周渝毅,李云译.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1.
篇8
高职现状现代教育传统教学教学效果
1引言
随着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与尝试大量展开,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的数学总体水平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适合高职生源现状,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真正可以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探析现阶段合理有效的高职数学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手段需多样化
近几年招生情况表现出高职院校入学新生的数学总体水平有明显降低的趋势。从入学成绩看,整体文化基础差,数学情况尤为突出;从生源状况看,高职生源越来越多样化,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课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而数学的逻辑性强,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所以数学教学面临挑战。另外,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显得枯燥无味,导致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常常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针对高职数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现状,教师课堂上怎样合理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促进教学整体优化,提高教学效率,高质量地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3现代教学方式需应用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枯燥、单一,教学效率低。因此我们在授课时经常应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可能应用Flas。教学中有很多难理解、又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讲授函数的极限的概念,导数的概念等及定积分的概念时,单凭教师语言是不易讲清楚的,这样就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利用课件辅助教学,可以在屏幕上模拟相应的内容,使抽象看不见的现象清楚的展现出来,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帮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接受知识的目的。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前没有现代化教学设备时,上述理论知识应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今这部分内容应用Flas,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讲解,使学生眼睛看着动起来的画面,大脑跟着老师的分析讲解不断地思索着,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快速的帮助他们对枯燥无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现代化教学手段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是它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试图以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教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恰当地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好地为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服务。
4传统教学方式不可丢
随着计算机使用的日益普及和学校多媒体设施的日臻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设备确实给我们教师授课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多媒体的使用不当也造成学生数学课不能很好学习的一个原因所在。
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替代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就误认为是改革。经常看到一些年轻教师,把课本知识照搬到PPT上,电子板书占据了整个堂课,没有PPT不会授课,教师埋头操作电脑,严重地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学生不再认真做笔记,听觉和视觉成了一节课最重要的环节,学生对所学知识一头雾水。孰不知亲手演练才是学生学习及巩固知识最重要的环节。对于数学课的教学,的确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图像等使用多媒体演示,即节省课堂时间又形象直观,便于理解掌握。但是试题的演讲演算还是用传统的手段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给学生演算,面对的学生基础较差,只有这样演算讲解试题过程,学生才能使学生很好地了解每一步的理由。PPT播放演算过程虽然非常慢,但是,还是忽略学生思维所需要的时间停顿,结果导致刺激不够强烈,印象不够清晰,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增加难度。
对学生而言,传统教学手段的板书形式便于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便于学生有思考停顿的时间来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对教师而言,传统教学手段讲解深入浅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交流,根据学生课堂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讲解及板书的速率,从而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提升教学效果。
5结束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现状及高职数学内容的特点,不盲目追求形式或省力选用教学方式,而应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内容,适时,适度地对教学手段做合理的选择。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完美结合,使数学内容更直观有趣是提高高职数学教学效果、促进高职数学改革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周世新.高职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优势与思考[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2]王建辉.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学设计[M].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
[3]解海峰.谈多媒体技术在高职院校数学课教学中的运用[M].辽宁高职学报,2010,(01).
篇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Q200。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系统不断完善,各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在不同程度的更新和进步,网络被充分运用到教学的每个角落之中。本文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我国高校教学课程不断跟随社会的脚步而发生改变。我国高校教育课程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岗位分责和教授内容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对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和变更。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设计手段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室内设计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革变化中得到完善,其中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具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内容,从多角度就“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特点和手段进行分析,力争为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特点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方法,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的“串行”体系,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循序渐进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我国高校室内设计的“工作系统化”专业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具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吸收力强、教学新颖等优秀的特点,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理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我国高校的室内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和手段有多方向、活模板和灵活性的特征,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反应新方法、新知识、新工艺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注重实际,且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现大量的人才。“工作系统化”的专业教学的方法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创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发展机会。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下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来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下的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社会、知识和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来源之一是社会因素,社会当中每个工作环节和发展要素都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手段的取材因素,社会变化和各种细节都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知识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的汲取物,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策略性和实践知识性,大学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能够将各种知识元素进行连贯和穿梭,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学生的来源是一种全新的解释,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统一规划,“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学生打造了在工作中进行课程实验和学习。学生是接受和运用知识的主体,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才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改进方法与手段
(一)使得教学与实践相统一。
在室内设计专业的项目教学中要结合“工作过程系统”的要求,课程教学中的设计方向要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采用德国先进的专业教育中任务驱使、任务需求的教育方法,创造与职场工作相匹配的教学环境和任务目标,开设具有合作意识的设计活动,提升教学中的互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式的优势,让学生在教学中所学到的设计理念能符合市场的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案可以采用教学与实践相统一的方式,来扩大课堂知识的应用,使得学生的理论性课程知识得到充分发挥和运用。
(二)使用接收项目的教学方案。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达到企业项目与教学中任务互通的目标,主要流程就是项目承接、项目运作以及最终的完成。项目承接: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案中,让职场上的设计师与专业设计教师相互讨论制定具体的操作方案,最后教师根据方案的参考,设计出具体实践的教学方案。项目运作:对项目方案的策划上需要教师的带领。学生自行组织团队,根据教师规定的时间对设计的产品进行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内容的阐述,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较为优秀的方案会成为客户的设计作品,如果客户满意就直接设计,否则需要更改。项目完成:对项目的制作完成后要展示最终的设计成果,这样一个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就成功的建立了。
结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本文就此分析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下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补充。我国高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一定优势,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的合格型人才,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手段进行了补充,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对高校教学有所帮助。
作者:臧文娇 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海雪.谈地方高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6).
篇10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程;审美能力;艺术素养;思想感情;文化内涵
目前在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现行的美术欣赏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学习的发展需要了,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为落脚点,积极推进美术欣赏课程的更新与发展,从而服务于中职教育的需要,完善学生个人素养及审美能力。
一、目前在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教育中美术欣赏课程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普遍的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美术欣赏课程,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找准美术欣赏课程的定位,在这种观念下,美术欣赏课程存在理论化过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落后、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等诸多问题。
普遍美术欣赏课程往往忽略了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要情感,过于注重讲解相关的美术技巧及美术知识,在盲目追崇西方美术作品的情况下忽略了对本民族传统美术作品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有效地使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设备,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不能很好地起到欣赏导向的作用。《美术欣赏》课程大纲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即:“通过课上结合美术作品的欣赏评析对美术发展史的了解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普遍中职教育的美术欣赏课程都没有达到《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大纲中所设定的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的标准。
二、美术鉴赏课程对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意义
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作为一项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及审美能力的课程,也是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于中职教育的重要科目。美术欣赏课程不仅仅能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更是培养学生树立相应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的审美观的重要步骤。美术欣赏中最大的三个作用就是“引善”“启真”“怡情”。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目前中职教育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型人才,美术鉴赏课程可以帮助职业型人才成为综合性人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思想文化情操。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完善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下正确地建设美术欣赏课程
(一)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的美术欣赏课程的发展要求了,我们必须转变并且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以蒙克的《呐喊》为例,蒙克的《呐喊》以视觉所表现出了扭曲的令人毛骨悚然的听觉感受,成为了影响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作品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对其流派特点及风格进行讲解,但是我们也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比较式教学进行美术鉴赏,通过与梵高的《星夜》进行比较,从而对比起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梵高的《星夜》也是以图像符号化的方式去表现力与能量。不同的教学手段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较教学法不仅仅可以拓宽教学内容和教学范围,同时也能对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提高效率。不仅仅要转变教学方式,从教学手段上我们也要进行改进,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我们积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来给学生展示美术作品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加大本民族美术欣赏的课程成分
如上文所说,目前美术欣赏过多的推崇外来美术文化和西方美术作品[2],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美术文化和美术作品。我们应该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美术作品的美术欣赏课程成分,从而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美术欣赏》大纲里,对于其目的和任务有着这样的阐述:“逐步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审美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我们需要以一个积极的面貌来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及艺术作品。更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抱以温情和敬意。以《簪花仕女图》为例,《簪花仕女图》描绘了一群贵妇赏花游园的场景,我们要透过这个美术作品去探寻画作背后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意味着唐代时期的一种上层社会的主流审美取向,并开始注重“人”的现实化,这也是唐代现实主义人文化开端的代表作。在周P的画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朝代的社会发展及社会面貌,也会使我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具时效性
如何解释使美术欣赏教学更具时效性这一概念呢;时效性的意思是美术欣赏教学应该跟上时展,因为美术欣赏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美术发展也不是毫无变化的,所以美术是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美术鉴赏教学也是一样,要使美术欣赏课程不断更新,以新的观点和角度去对作品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促进美术欣赏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方面的讲解,要向学生渗透美术作品之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及文化内涵,这才是最为关键的。要以培养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艺术素养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学生的艺术技巧培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美术鉴赏教学的发展。
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美术欣赏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突出本民族美术作品欣赏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注重美术欣赏教学的时效性和丰富教学内容等多种方式下对目前美术欣赏课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从而切实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于雷涛.“试误”教学法在中职美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4.
[2]杨保红,肖琳.浅谈中职院校美术鉴赏课教学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2015,17:242.
[3]田海林.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科技资讯,2014,2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