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与电视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电视技术;现状;趋向
一、概述数字电视技术
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意义的电视技术有质的区别,几乎颠覆了传统电视技术的每一个细节,不管是摄录,还是节目制作等等,在每一个层面都有了质的变化。在数字电视中,数字技术渗透在其内部每一个系统之中。模拟电视从摄像机中的摄像头输出到电视接收机的显示器输入之间处理与传送的全部是模拟视频信号。而在数字电视中摄像头输出的模拟信号经视频压缩编码生成数字视频信号,该数字信号经处理与传送后在数字电视接收机的视频解码器中还原成模拟信号送显示器显示。可见,在数字电视中处理与传送的是数字视频信号。
传统模拟电视技术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也日渐成熟,但是因为其内在技术的限制,并不能客观的解决一些内在的问题。模拟电视技术的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当容易被其它相似的物质力所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其传输过程并不能有效的去除,影响电视信号的传输以及接收。而在这方面,数字电视技术,却有了深刻的改变,数字电视技术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这些影响消除,使传输的信号和所接收到的信号基本一致,保持图像以及伴音效果的原真度。消除这些影响之后,数字技术的内在也有深刻的变革,这主要和其它相关科学的发展有关。在相关科学之中,对数字电视技术影响最大的是:视频压缩技术。视频压缩技术的进步直接在某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视频通过压缩可以减少其数字分解形式,最大限度的保证电视节目的原真,也是数字电视信号更不容易扰,提高了其内在的抗干扰能力,也减少了数字电视传播的负担,节约了相应的媒介资源。据此,因为数字电视不仅抗干扰能力强,而且资源利用率也比较高,所以它特别适合于无线电视网络的应用。
数字电视因为相关科学技术的支持,其不仅可以提供电视业务,也可以提高其它很多的业务。不过这些其它业务的开展,需要同其它相关网络的结合来实现,最多也最常见的就是和因特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互动业务,例如,远程教学、远程医疗、视频点播、会议电视等。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数字电视内在系统也非常多,表现形式也各不一样,主要有如下几个系统:
1、数字卫星电视广播(DTV-S)系统。数字卫星电视利用广播卫星提供的传输通道,转播或对用户直接播送数字电视节目。
2、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数字多媒体广播(DTV-H或DMB)始于手机电视,最初的手机电视是由移动运营商利用其移动通信网络对移动用户提供实时电视转播、视频点播等业务。因受成本的制约,手机电视的推广不尽人意。而后出现了在手机中附加电视广播接收模块的手机电视,它成本低用户无需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为占用下行电视广播通道而支付费用。另外,还可利用移动上行通道实现交互业务。
数字多媒体广播与数字地面电视广播均利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媒介其不同点在于,因数字多媒体广播接收终端屏幕的尺寸较小,故多媒体广播占用的传输带宽较窄。今后数字多媒体广播的接收终端不仅是手机也可以是PDA、笔记本电脑或带有屏幕的便携多媒体广播接收机。
3、数字有线电视广播(DTV-C)系统。数字有线电
视利用光缆与同轴电缆传送的数字电视节目,用户通过机顶盒+模拟电视接收机观看数字电视节目。在数字有线电视广播中可利用因特网接入网的上行通道提供VoD等交互业务。
4、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系统利用无线传输媒介传送数字电视节目即通过电视塔发射,用户用天线接收电视节目的电视广播。目前,数字地面电视广播主要用作移动电视,用于公共汽车、出租车和城市轨道交通中。从试播的情况来看,移动电视广播的画质已接近有线电视。
在我国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标准的颁布后.今后生产的电视接收机将增加接收数字地面电视广播的功能。随着数字地面电视广播质量的提高以后有可能会出现与有线电视抗衡的局面。
二、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
1、国际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美国电子和媒体研究机构战略分析公司2010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有数字电视观众5亿户,到2010年底预计将增加到7亿户。据报告预测:到2009年,有线数字电视广播将在数字电视广播三大系统中占全球数字电视市场的85%。在全球数字电视中,起步最早的是美国。1994年6月底,美国DirecTV和USSB两个卫星开播数字电视业务,到2009年9月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3亿。根据全国广播机构协会(NAB)的统计,到2009年年底,在美国154个地面电视广播城市和地区中已有422个数字电视台,数字电视覆盖率已达85%。在欧洲,数字电视是以1996年4月法国开始第一个欧洲商业数字电视广播为标志的。1998年10月第一个地面数字电视———BBC的On Digital在英国开播;同年11月,英国的卫星数字电视BskyB开播。欧洲的卫星数字化已接近100%,有线数字化自1997年末以来取得重大进展。欧洲数字电视的普及率最高的国家当属英国,其次是德国。在亚洲,日本在1996年,Perfect TV用CS卫星开始卫星数字电视广播。根据国际商业性出版物审计组织(BPA)在2009年6估计,到2010年底,日本卫星数字电视用户总数将超过1亿。日本的有线数字电视始于1998年7月,计划到2010年完成所有有线网的数字化改造。日本的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于2003年开始,计划到2011年关闭模拟电视。而2005年,韩国在全国范围开播地面数字电视,韩国政府计划在2010年结束模拟信号的传输。
2、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现状
我国数字电视发展起步比欧美发达国家要晚一点,第一家数字电视广播电台直到2000年6月才在广西南宁诞生。它的诞生也涉及了很多个部门以及公司,其中有当地的有线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数字广播电视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新泰克投资有限公司等,其数字技术也非全部自己研究,很多技术以及设备都需要在国外进口。其中设备进口的主要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比较先进发达的国家,例如:美国,荷兰以及比 利时等,在技术引进的这个层面,则联合了许多国外的数字技术公司,可见我国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所受的阻力是非常大的,基本还不能自力更生。不过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数字技术的普及,这种状态很快就得到了改变,随后在广东和河南,其电视台又都开通了省级数字电视广播业务。
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直到2002年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年在上海开始试播有线数字电视。此试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以前我国传统的模拟电视有本质的区别,是一个准互动型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不仅可以观看电视节目,也可以点播电视节目,并在一定时间内得到电视台的选择性的响应。而且用户只要通过数字机顶盒和有线宽带网,就可以欣赏到更精彩、更清晰的电视节目。此次试播给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鼓励作用,因为数字电视开播后的销售情况非常好,远远超出了预期发展量。上海此次数字电视试播被定性为“运营性试播”,成为全国数字电视试点的典范。
三、数字电视技术发展趋向
1、数字高清晰度电视
数字电视技术与传统模拟电视技术的最大区别就是清晰度不同,数字电视的节目清晰度明显高于传统模拟电视节目。所以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的第一个趋向就是向高清电视发展。数字电视因为清晰度的不同,其所分类出来的电视也不尽相同。其中有高清电视(HDTV)、标清电视(SDTV)和普通清晰度电视(LDTV ) 。高清电视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对电视台传送的节目信号以及自己的接收设备水平分辨率达到1000线以上(辨率最高可达1920 x 1080),因此其图像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标清电视水平清晰度达到480线即可(分辨率典型值为720 x 576 )其图像质量对应于模拟有线电视或DVD影碟的分辨率水平。普通清晰度电视水平清晰度达到250线即可(分辨率典型值为340 x 255)对应于VCD分辨率量级。
数字化的社会脚步正在快速来临,民众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化,不仅会考虑电视节目的内容,也会考虑所接收节目的清晰度,以更加舒适的观看电视节目,因此民众对电视节目的清晰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清电视是数字电视技术的一个重要趋向。
2、卫星直播电视
卫星电视直播,是通过相应的通信卫星来实现的一种数字电视节目。目前通信卫星转发器的发射功率可以做得很大,可将电视信号直接送到户(DTH ) 。DTH泛指由通信卫星或广播卫星所提供的电视直播业务而DBS则是单指由广播卫星提供的电视直播业务。直播卫星DBS业务一般用于本国覆盖,其波束具有很强的国内覆盖特性。而提供DTH业务的通信卫星其服务区一般是跨国的。因此,在我国境内用卫星接收机可收看到几颗DTH通信卫星所播出的国外电视节目。2008年6月9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中星9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该星可提供150- 200套标清与高清电视节目解决了农村与边远山区收看电视的覆盖要求。在城市中可利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设备,转播电视卫星直播节目.使每个家庭的电视机或手机中的电视接收模块通过简单的天线接收优质的直播电视节目。
信息社会来临,人们都希望尽可能快的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物,因此才推动了数字电视直播业务。这与传统的直播有很大的区别,不仅接收形式多样,所直播的内容也不再单调,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几乎包括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电视接收设备的极大升级,数字电视技术向卫星直播电视发展的趋向也越来越明朗。
3、网络电视(IPTV)
IPTV是一种以因特网为传输载体,以机顶盒+TV或PC机为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包括直播节目、转播节目、点播节目和时延类节目等服务在内的各种单向或交互式业务。由于因特网可提供双向通道,故IPTV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方便地提供一些诸如游戏类的互动节目。IPTV的节目源除了由网络传输外,还可由各种数字存储媒体来提供。IPTV超强的互动性丰富的节目存储手段形成了对有线电视的冲击。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与画质的提高,会有更多的电视用户被分流到IPTV中去。
IPTV以其自身的优点,以及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化,对民众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的被民众选择。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很可能会与电视机合二为一,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有些新出的电视开始拥有了上网功能,而计算机早在很久之前就拥有观看电视的功能,这些都是基于虚拟网络的应用扩大而产生的,因此IPTV业务的扩大也越来越明显。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IPTV趋向性会越来越强。
4、手机电视
在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电视接收机是向着“大”和“小”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大”,是指适用于广场、办公室和家庭的大画面、高清晰度有线数字电视。“小”是指以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视频接收.它的影音效果虽逊色于普通电视但可以移动接收、个性化强的优势却更显突出。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在制定数字地面电视广播标准时都考虑到对便携移动终端的支持。当然数字移动电视并未界定为手机接收,事实上包括车载接收机、笔记本电脑、PDA及MP4等便携设备都可以作为接收终端,广播网络中传送和接收的也不限于电视节目还有音频、图文、数据等多媒体业务。因而手机电视这个名称不够确切,似乎称为多媒体移动终端更为确切。
手机的逐渐普及,以及手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为手机观看数字电视提供了可能以及普及的效果。现代的手机功能复杂,针对性也很强,而且在无线网络商的提供下,其对网络的运用也越来越多,逐渐走向“微型电脑”的行列,为手机数字电视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平台。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情况来看,手机电视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不仅拥有的消费群非常大,可能存在的普及率也非常大,因此绝对是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数字电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起着很大影响作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深化以及数字化社会的到来,这些效果将越来越明显。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向,是以客观社会需要以及技术革命为基础的,其内在的运动将越来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深刻的颠覆人们原有的“电视观”。
参考文献:
[1]刘达.数字电视技术[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
[2]张琦,林正豹,杨盈昀.数字电视制播技术——数字广播电视技术书系[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1月
[3]余兆明.移动数字电视技术[J].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7月
[4]廖洪涛.数字电视交互系统:中间件[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1月
篇2
关键词:电视;时移;传统;消费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一、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二、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篇3
关键词: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区别;发展
一、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一种艺术类别,以现代科技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银幕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在电影最初出现的时候,它只是被看作低级游乐场里的玩意儿。然而随着时展,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越来越成熟。摄影机、录音机以及洗印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都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可能,它们都是为电影艺术服务的重要工具。摄影与录音设备越来越先进,但是电影艺术追求的并不是自然的复制,而是依靠它的独特的叙事手段、表现手段,可以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富于典型性地反映生活。事实说明:电影不仅是艺术,而且在电视发明以前,一直是群众性最广的艺术。
二、电视艺术
自贝尔发明电视以来,电视已慢慢被世人认可为第八艺术,于是电视艺术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并被广泛认可。电视艺术,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方式,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情感人为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电视是一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艺术,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正式播放电视节目,标志着电视的诞生。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特点:荧幕小,画面小,清晰度差。电视艺术在镜头上多用中近景和特写,少用远景和全景,场景转换不宜太快;观赏特点,给观众以想象空间和介入机会,引人入胜;生活化特点,逼真反映生活。
三、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区别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对姊妹艺术,有着许多相似点和共同性。其主要表现在电影与电视艺术都具有大众性、综合性、造型性、运动性、逼真性、假定性以及组接性,但电影和电视毕竟还是两种具有质的区别的艺术样式:
1、技术手段
拍电影用摄影机、胶片,拍电视用摄像机、磁带,电影拍摄完毕,还有复杂的洗印,加工程序,才能制成影片。电视则直接录制在磁带上就行,对于拍摄结果,电影导演要等洗出样片来才能看到,而电视导演则借助于监示器,当场就可以看到。成本与周期也不同,拍一部故事电影成本超码在30万至100万元之间,而拍一部单本电视剧,则在5千元至2万元之间,一部电影故事片一般生产周期是一年左右,而一部单本电视剧只需要半个月时间,最快的速度只要三五天就可以完成。
2、观赏方式
电影观赏,一般是成百上千人相聚在漆黑的影院,是一种容易集中注意力,一气呵成的观赏方式,而电视剧则适宜于家庭小集体欣赏方式,环境气氛融洽。
3、艺术特点
电影比较强调视觉性,声音往往处于从属的地位,电视剧由于屏幕小,视觉效果相对要差些。电视剧的对话通常要比电影多,电影常常以景入戏,擅长景物和场面的描写,而电视剧比较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电影的蒙太奇节奏通常要比电视剧快,电视剧常常以平缓的节奏来展开剧情。
四、电影艺术与电视艺术的联系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其实都是取决于三个方面,即这种形式的内在表现力,创作者对这种表现力的把握和挖掘、受众接受的方式和限度。从本质上说,电视剧与电影的差别并不在于其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从表现的效果来说,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电视剧也可以用胶片拍摄,电影可以更自由地采用远景全景和中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屏幕与银幕之间的大小差别也会逐渐缩小。同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和电视,二者更多在于播映方式和观赏环境的区别,电影更讲究意境的营造。
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时代的电视机作为一种技术进步的产品,屏幕越来越大,清晰度越来越高,屏幕正朝着电影的长宽比例演进。随着电视的变化,电视所表现的内容正在发生变化,在电视技术发达的美国,像《太平洋战争》《兄弟连》这样的上亿美元的大制作,是作为电视剧形式播放的。现在流行于互联网上的美剧英剧大多是采用边播边拍的制作形式,而且画面的清晰度与制作手法都是以电影的标准进行的,如全球热播的《吸血鬼日记》等。电影和电视技术层面的趋同也会带来电影和电视艺术层面的趋同,3D效果的影片已经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高清晰度的电影同样可以在电视上进行播放。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洪流下,电影应把握好自己的独具特色,发挥电影艺术的独特效果,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和传播受众。
参考文献:
[1]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篇4
在我们电视界,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的观念贯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响到90年代。“画面为主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源于情节性电影观念。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说过,“画面是电影的主体,解说词只是加强画面效果”。[1]伊文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电影学术界,而且对中国电视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电视“画面崇拜”的理论依据。“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这一称颂画面魅力的名言,成为电视“画面崇拜”的旗帜。1991年初,当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国电视音乐交流会上的讲话重申了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2]电视“以画面为主论”有了官方的权威的定论。
电视“以画面为主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传播中语言与画面功能的比较研究》,[3]提出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舟山召开声画关系研讨会,对朱光烈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91年,林杰谋发表《厚此薄彼的比较方法不可取——与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评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语言”、“薄画面”。此后,“主画论”者和“主声论”者各执一端,时有争论。主流电视学术界也以“声画结合”论取代了“画面为主”论。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图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独立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独立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图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图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图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篇5
【关键词】声画一体;电视;声画关系
中图分类号:G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92-01
在我们电视界,电视传播以画而为主的观念贯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响到90年代。“画而为主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源于情节性电影观念。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说过,“画而是电影的主体,解说词只是加强画而效果”。伊文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电影学术界,而且对中国电视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电视“画而崇拜”的理论依据。“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这一称颂画而魅力的名言,成为电视“画而崇拜”的旗帜。1991年初,当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在第二次全国电视音乐交流会上的讲话重申了电视传播“以画而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电视“以画而为主论”有了官方的权威的定论。
电视是一门诞生较晚的新兴艺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而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而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而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而的基础上,人们以电影画而模式来研究电视,致使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而、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而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而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而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而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因此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而,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而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人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而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人来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美国学者查尔斯・莱特在他的著作《大众传播功能的讨论》指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篇6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
从宏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推进给广播电视系统提供了与电信网、互联网融合互通的机会,这对于在中国广播电视业格局中并不处于“有利地势”的城市广电来说,无疑是百年一遇的机会;但是,由于三网融合涉及资源、技术、服务等环节的交流与共融,以及利益、份额、市场的竞争与博弈,城市广电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这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微观环境来看,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放使得跨区域传播日益频繁,由此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微观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首先,城市广播电视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双重作用的产物,不仅要在中央和省两级广播电视的压力下求生存,而且要在县级广播电视的分割中求发展。其次,面临着其它媒体的激烈竞争,如新兴的都市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尤其是互联网和手机报的替代效应最为明显,它们强大的技术优势有力地吸引着城市中的年轻人,导致城市广播电视的需求弹性系数进一步变大。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环境,具体可以从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四个方面来看。
首先,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优势。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广播电视具有四个主要优势:一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可以根据地域心理特征和文化价值差异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节目;二是城市广播电视具有排他性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通过与城市政府的沟通,既能获得大量一手的新闻资讯又能配合政府顺利完成宣传任务;三是城市广播电视的目标受众相对稳定,两者之间贴近性强,能够较好地实现传播活动的交流互动;四是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城市广电若能很好地与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将会从技术上实现与受众更为有效的交流,这无疑将增强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
其次,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劣势。理论上,城市广播电视是可以和中央、省级广播电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的一个重要群体。但实际上,城市广播电视所能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硬件设备、人才储备、资本运营等各个方面都无法与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同日而语。在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大量频道的密集覆盖之下,城市广播电视的生存压力很大。而且,在三网融合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广电也更容易面临资金和技术方面的资源不足问题。
第三,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机会。当前,三网融合技术上的成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撑,传媒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给城市广播电视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竞合与共赢成为传媒发展的主题,在今后的战略机遇期里,城市广播电视如果能够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融合技术,及时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节目制作、人才管理、资本运营等方面有所作为,那么,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竞争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最后,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城市广播电视面临的竞争威胁来自各个方面:一是“天上地下夹攻”,
“天上”是指卫星频道覆盖的电视频道,
“地下”是指省级台或其他贴近城市观众的节目频道等;二是新技术的冲击,节目制作设备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给城市广电系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三是创意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构思和表达方式不断涌现;四是城市受众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行节目制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受众日益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
三网融合下城市广电的发展战略
核心战略。一是内容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取决于其内容建设能力,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内容建设水平,尤其是在当前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下,终有一天城市广电也将面临自身网络与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内容融合。那时,在技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如何实现竞争的优越性,取决于城市广电对自身的内容建设。自国务院会议上提出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进程之后,许多试点城市的广播电视系统积极尝试,在技术上实现融合之后全力开展内容建设。2010年1月19日,深圳广电宣布运营新的媒体平台――“中国时刻”,力求在电脑、电视、手机三个用户终端达到互动,摆脱传统广电单一的传播模式,这不仅在内容的宽度上大于传统媒体,更在新闻时效性等方面快于传统电视。
二是品牌战略。品牌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打造城市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打造城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首先,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
三是联合发展战略。走联合发展道路有助于提高媒体整合程度,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制作成本,促进频率专业化和频道专业化,有利于提高传媒的竞争力。青岛、沈阳、成都、西安、厦门、杭州、太原、广州等10个城市电视台就曾以联制联播的方式联合制作了一档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国城市报道》,这是城市广播电视走向联合发展的一次重要尝试。实践证明,城市广播电视打破“割据”困境、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已是大势所趋。
竞争战略。一是成本领先战略。广播电视节目是从业人员体力、智力与相关科技设备共同作用的成果,是典型的精神产品。作为一种复杂劳动的结果,广播电视节目成本中人力成本的含量远远高于一般物质产品。对广播电视节目的价值进行客观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其定价具有复杂性,再加上许多电台、电视台的节目都是自产自销,因此,广播电视节目的成本管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节目在成本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如财务制度不强调成本预算、会计制度的收入确定与成本归集脱节、缺乏公认的费用定额标准、缺乏切实有效的责任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
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成本领先战略。可行的途径是:加强节目成本预算管理、加强节目成本核算控制、加强节目成本分析考核。与此相关,还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电台、电视台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人力成本,建立健全专业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降低设备成本。
二是差异化战略。在当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节目同质化或者简单的模仿都是注定要落后的。创新成功的广播电视节目无一不是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结果,而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在于节目定位。如何给节目以恰当的定位?首先,在传播生态上,要对各种外在环境因素进行充分地分析。因为,独特的传播生态环境决定了任何节目都有自己的“生态位”,一个节目的“生态位”,就是其能做什么和宜做什么的结合点。只有良好的传播生态环境作为保证,节目的“生态位”才能处在最佳状态。其次,在媒体特质上,城市广播电视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传播特点,争取发挥比较优势。同时,还要重视提高与节目相关的从业者素质状况。最后,在节目本体上,要在对节目内涵、风格、受众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一个关键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体现着节目的水准,也决定着节目的生命周期,且要有前瞻性。
成长战略。一是本土化战略。城市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城市受众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改进会议报道,少说套话和空话,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强化城市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第三,根据当地文化和城市受众的需求,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等。
二是人才战略。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现状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和专业科研技术人员偏少;整体学历不够高,从业人员学科背景单一;流动性强,人才流失严重。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实施城市广播电视的人才战略。首先,在人才选拔上,要规范考核录用程序,合理地设计招聘流程,尽量选择个人发展目标与媒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人才;其次,在人才管理上,要重视从业者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其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同时还要推行民主管理,让普通员工也能够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权;再次,在人才激励上,要设计科学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薪酬待遇、组织文化和组织氛围的激励作用,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离职管理上,要注重理解和沟通,保持联系,适时提供条件来鼓励优秀离职员工的回归,或者尽量保持伙伴关系。
三是多元化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即多样化经营,是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多元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企业优势,有效分散或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快速扩张,实现规模经济。当前,我国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其多元化经营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盲目地进入其他领域,很容易出现各种经营风险。其结果是,既分散了精力,没有搞好主业,又要承担严重的经济社会责任。因此,坚持以广播影视为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这是实施中国城市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正确路径。
政策保障。通过对城市广播电视发展的环境分析可以看到,城市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难题。要克眼这些障碍,仅靠城市电台、电视台自身是不够的,城市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还有赖于相关的政策支持。
一是完善法律规范,加强传媒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法制建设处于滞后状态。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了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要尽快建立以《新闻法》、《广播电视法》为主体,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为补充的传媒产业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调整产业布局,整合城市广电资源。随着三网融合的进程的不断加快,互利共赢已经成为当代各个媒体产业的共同愿望。要想谋求城市广播电视更大的发展,必须打破广播电视领域自成体系、各自为战的局面,整合媒体资源。各城市电台、电视台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在资源开发、内容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充分利用三网融合给城市广电带来的巨大技术优势。
三是规范竞争秩序,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体之间的竞争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竞争,因为媒体手中掌握的是公共资源,如果将本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传播渠道用来为自己谋利,不仅有损媒体形象,更是一种对公共资源的滥用和浪费。
篇7
关键词:数字电视;高清;模拟;节目
一、什么是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具有清晰度高、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优点,目前已经受到了广大用户的欢迎,同时能够提供一些增值服务,因此将给广电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和增值运营的机会。
(一)清晰度高。首先,与原来的模拟电视相比,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数字电视将拥有高清晰的电视画面,具有电影胶片般分辨率的画面,让每一个细节纤毫毕露,赏心悦目,为用户的客厅打造超级家庭影院,在家即可畅享完美的视听盛宴。
(二)信息量大。首先开播后的数字电视基础频道将增加到88个。另外,还为用户增加了许多个性化频道:戏曲、动画、影视、旅游、体育等等。比方说你爱看戏曲就有专门的戏曲频道、你爱好体育就有专门的体育频道,足球、高尔夫、钓鱼等等各种特色频道应有尽有,有针对性、专业性、对象化。数字电视”最大的变化就是把电视机变成了综合的信息终端,使电视机超出了收看电视的功能,实现数字化后,电视机将不仅仅是一台电视,而是一个具备了电脑、收音机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平台。
(三)互动性强。“数字电视”不仅仅是频道多少的问题,一个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收看电视的时候变被动为主动。以前看电视的时候基本就是电视台播什么用户看什么,碰到喜欢的电影电视剧,电视台如果插播广告也得跟着看,但数字电视将彻底解决这一烦恼,数字电视终端将为用户提供2000余部电影,40000多集连续剧,120余档一流栏目,10万小时点播节目的,在看电视时可以更加随心所欲,这些点播节目不仅没有广告,而且能根据您的您可以根据点播节目单随时点播自己喜爱的节目,在观看中还可以进行暂停、快进、慢放、搜索等操作,从而彻底改变了“你播我看”的传统收视习惯,真正实现了“你点我播,想看就看”,让你的“视”界从此与众不同。
数字电视的高清晰度集成了近年来高速发展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分辨率大屏幕显示器件、高密度数字记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通讯与传输技术、数字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激光技术、数模转换技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使电视生产技术更趋向于数字化、集成化、模块化,是电视技术领域内由模拟技术全面转向数字技术的一场革命。
数字电视系统可以传送多种业务,如高清电视节目(简写为“HDTV”或“高清”)、标准电视节目(简写为“SDTV”或“标清”)、互动电视及数据业务等等。
数字电视不等于收费电视。数字电视的概念是指节目从摄制、编辑、播出、发射到接收的整个过程都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的。包括数字摄像、数字制作、数字编码、数字调制和数字接收等,达到高质量传送电视信号的目的。不仅如此,数字电视还具有丰富的信息业务广播功能,具有可交互性等。
二、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的独特优点
(一)频率利用率相对较高。
(二)抗干扰性比较强,数字设备输出的信号更加稳定可靠。
(三)数字设备输出信号杂波比和连续处理的次数无关,还可以避免系统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
(四)由于采用了数字技术,与计算机配合还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调整。
(五)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类型的频谱资源。
(六)具有可扩展性、可分级性和可操作性。
(七)可以与计算机"融合",构成一类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八)与模拟信号相比,以数字方式传输的信号能够保障更高的图像质量。
(九)可以对收费的电视节目加密,以防止盗看。
数字电视作为一种高清晰度电视,实现了电视节目摄、录、播、发、输、收整个系统的数字化,是对电视广播系统的一次革新。数字电视采用数字摄像机、录像机等数字设备完成节目的制作和编排,电视台发射传输和电视接收机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均为数字载波信号,电视接收机内部则全部采用数字信号处理电路。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的最大区别在于:数字电视载波传输的为数字信号,模拟电视载波传输的为模拟信号。
“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不论在图像质量上,还是服务内容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数字电视的音画质量明显改善,由于采用了数字编码、压缩和传输技术,大大降低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基本消除了模拟电视中的“雪花和条纹”现象,收视效果可于DVD相媲美。数字电视服务内容在不断丰富,除了可提供基本数字电视频道、数字付费专业频道、电子节目指南、数据广播、视音频点播等服务外,还将逐步提供使用方便的电视游戏、电视银行、远程教育、股市行情、电视短信、远程抄表缴费等新型交互服务。此外,“数字电视”在节目数量上和注重用户个性化方面也是“模拟电视”所不能比拟的。
三、我国高清数字电视发展现状
数字电视和模拟电视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数字电视的图像清晰而稳定,而且信号质量不会因信号传输距离的远近而变化,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噪声而受影响,而高清数字电视更是推动数字电视发展主要动力之一。我国对高清数字电视产业的研发和推广一直热情很高。在高清节目的制作和播出上,以及在设备覆盖和配套设施上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寻找发展机会。
篇8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宽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电视是基于互联网的、以宽带以太网为传输链路、以电视机为终端,以互动个性化为特性,为所有宽带终端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电视业务。互联网电视是是互联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结合的产物,区别于国内目前以专网形式传播的IPTV业务。网络电视既保留了电视形象直观、生动灵活的特点,又具有了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特征,是结合这两种传播媒介优势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式。
一、互联网电视的发展现状
1.电视机厂商主动开发互联网电视
从2006年开始,中国13家电视机企业即成立互联网电视联盟合作推动网络化电视的业务。2007年TCL与腾讯合作最早推出网络化的电视产品,集成了腾讯的即时通讯服务、在线相册和休闲游戏,但由于网络环境和产品不成熟的因素,这款网络化电视仅仅停留在产品演示阶段。2009年随着芯片产品的成熟。TCL最先与C2(芯片)和迅雷合作推出第一代网络电视产品,迅速在市场产生影响。形成除高清之外新的电视机销售热点,同时带动其它电视机厂商推出网络电视。2010年中国电视机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堪忧:核心技术缺乏,受上游厂商制约严重,特别是由于面板价格上涨,加上受到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国内电视机企业全面出现赤字。巨大的压力下,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是他们走出低谷的出路。同时美国苹果公司设备加服务的运营模式也为中国电视机企业带来思考,进一步推动了电视机厂商探索硬件捆绑服务的模式。当前国内电视机企业已经形成共识,通过集成互联网功能与国外厂商产品形成差异化,走与硬件捆绑的服务模式才能有未来。目前国内电视机企业40%以上的LCD、LED产品都集成互联网模块,其中海信、创维和TCL由于规模因素处于领跑的阶段。
(1)国内电视机企业发展互联网电视形式各异
①海信最早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的百视通公司合作推出基于上海广播电视台内容的互联网电视。广电总局颁发互联网电视牌照后,海信公司除与上海广播电视台积极合作,推出互联网电视外,又由海信传媒牵头成立服务平台公司,发展互联网电视服务业务,并与杭州华数建立合资公司共同运营互联网电视门户,在2010年国庆正式推出服务。
②创维成立公司单独运营互联网电视。由于意识到互联网电视服务对其今后战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创维成立专门的酷开公司单独运营互联网电视服务。近期又与盛大开始合作在线音乐和电子书服务。在互联网电视领域,创维倾向于以互联网增值业务代替在线试听业务。以规避政策风险,形成差异化互联网电视产品。
③TCL和长虹联合运营互联网电视。TCL和长虹去年年底在广州成立欢网公司联合运营互联网电视服务,两家电视机厂商的互联网电视共同接入同一个平台。考虑到政策的限制,欢网于今年上半年和华数成立合资公司共同经营,并重新定位为“非视听”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商,同时也积极与其他牌照方合作,推出相应的在线试听产品。目前欢网得到宽带资本1000万元的投资,并积极与资本市场合作继续扩大资本,以求更大的发展。
④康佳集中力量开发互联网电视软件产品。目前。康佳投入较大的资源开发互联网电视软件产品。他们最早推出基于电视的“应用商店”,希望模仿苹果AppStore的模式吸引众多软件开发商和应用服务商基于康佳的电视平台开发应用服务。并为他们提供技术平台支持。康佳最近与百视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集成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影视、资讯、NBA、英超等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当前康佳的全系列互联网电视采用百视通的BBTV平台。
⑤海尔发展相对滞后。海尔在互联网电视发展上,无论从运营模式、产品形式到软件开发等方面均落后国内竞争对手。其提出采用模(块)卡(片)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电视的服务,市场反映平平。由于LED超薄产品在市场被广泛接受,模块化的互联网电视产品也越来越受到挑战,技术上和工艺上无法达到要求。最近正与央视和上海广播电视台接触,希望集成有关内容。
(2)国外电视机厂商寻求与持证单位合作
目前,国外厂商正积极开发具有互联网功能的电视产品。以求进一步抢占国内电视机市场。三星与百度公司宣布合作推出搜索电视,集成百度的搜索服务为电视用户上网、寻找视频观看提供方便,并与央视合作于2010年底推出互联网电视视频服务;夏普与百视通开始合作,集成百视通的内容服务产品,今年年初推出服务;索尼与央视接触,计划采用央视的集成播控平台;LG积极与百视通合作,计划明年初推出商用产品。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外电视机厂商开始准备在国内推出GoogleTV产品,就是直接植入浏览器在互联网电视中,这对今后互联网电视的管理将带来一定的隐患,影响现有集成播控平台和电视机厂商的合作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现有的管理模式。
2.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广电总局自2009年开始,根据现行管理规定,规范互联网电视的发展。在总结IPTV和手机电视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集成播控和内容服务两个资质的认定,推动互联网电视有序的发展。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对中央电视台CNTV、上海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台三家的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进行了验收,正式允许与电视机企业合作推出商用互联网电视产品。
(1)中央电视台CNTV采用CDN构架发展互联网电视
CNTV当前采用的是CDN流媒体分发技术完成视频的推送。优点是响应速度相当快,但由于各地网络环境复杂,对长视频高码率的视频稳定性带来不确定影响。另外由于CDN成本较高,完全采用CDN的推送模式难以建立有效的盈利商业模式。CNTV在整体的产品和技术规划方面依赖外面的合作伙伴,目前没有整体和长远的平台建设和规划。尽管CNTV完成与海尔、同方、创维、康佳的系统对接工作,但由于CNTV与电视机厂商商务谈判进展的原因,基本上没有大的电视机厂商与CNTV深度合作,更多的是在产品演示的阶段。
值得关注的是CNTV在山东与当地有线合作,推出双模互联网电视产品,既支持当地有线网
络的DVB-C也支持互联网电视服务,这为三网融合市场带来新的模式。
(2)华数(浙江广播电视台运营主体)加快与电视机厂商平台合作
华数目前与长虹和TCL的合资公司欢网合作,采用欢网的推送平台。为长虹和TCL两家公司的互联网电视提供服务。华数也同时与海信传媒成立新媒体公司,采用海信传媒开发的HiTVOS系统架构。为海信互联网电视提供服务。
华数模式的优点是借助其他合作伙伴的平台快速发展业务,缺点是管理太多的平台,没有自己统一的技术架构,对未来业务的发展和掌控带来隐患。同时华数采用以牌照与电视机企业合作的模式,对国家规范产业、有序发展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
(3)百视通(上海广播电视台运营主体)依靠自身技术发展推动与电视机厂商合作
百视通是最早开始与电视芯片厂商合作的电视播出机构,在C2、MTK、Mstar等芯片制造商合作自主开发TV OS中间件以实现跨平台支持,并与不同厂家实现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对接。目前百视通已经与包括海信、创维、康佳、海尔和夏普等电视机实现业务的对接,使得上述电视机厂商的互联网电视在百视通TVOS的基础上实现可控、可管和可升级。
百视通互联网电视的架构开放性和控制能力都相对较强。这为将来的新商务的探索与增值业务的开发提供基础,百视通一方面加大与芯片厂商合作,另一方面积极与技术平台和应用平台服务商合作。他们与中国银联合作开发互联网电视支付标准,为中国互联网电视开展电视增值服务提供了平台。
(4)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商正逐步形成
互联网内容服务商也开始尝试为互联网电视提供服务。如优酷、土豆和奇艺等在线视频网站寻求与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商合作。提供互联网电视的内容服务,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服务商的带宽成本和内容的版权成本。同时在线的网络门户和生活资讯服务商也着手移植内容到电视终端。
3.技术服务提供商影响互联网电视发展模式
(1)芯片厂商掌握核心技术
互联网电视终端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芯片厂商,目前主流的三家芯片厂商分别是Mstar、MTK和RealTek,其中Mstar占整个互联网电视市场份额的50%以上。芯片厂商提供底层的驱动程序、中间件和参考应用。为电视机企业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大多数电视机企业在芯片厂商提供的参考设计上修改不同的界面快速推送到市场。芯片提供商在互联网电视的产业链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建立可管、可控的互联网电视终端需要密切与芯片厂商的合作。
(2)国外行业巨头介入操作系统
互联网电视的另一个核心技术是互联网电视的操作系统。值得注意的是芯片巨头英特尔公司与谷歌合作推出具有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的Google TV电视操作系统,索尼公司和三星公司开始在北美地区生产基于GoogleTV操作系统的互联网电视产品,这种直接植入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互联网电视一旦普及将对电视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目前在北美Google TV受到传统内容提供商坚决的抵制。中国的电视机企业也同时在尝试开发基于GoogleTV的产品。该类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将影响中国现行由播出机构形成的集成播控的互联网电视模式。
(3)CDN服务商扮演重要角色
CDN服务商是整个互联网电视商业模式成立非常重要的一环,CDN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是互联网电视服务的基础,用户不能接受无法保障的流媒体服务。但为电视机用户提供的大带宽CDN服务存在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区域的差异和不同电信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差异很难保障稳定的CDN品质,二是高带宽CDN的成本是否能支撑内容服务商的商业模式,带宽巨大的投入理论上无法支持目前的商业模式。因此纯粹的CDN服务在互联网电视的业务中是一个挑战。因此,成熟的流媒体推送技术模式应该是CDN+P2P的组合。用CDN的快速响应结合P2P的带宽节省来支撑互联网电视长视频流的推送。目前PPS、PPL和迅雷都在积极开展此类服务,寻求与牌照运营商合作共享互联网电视的收益。
(4)电信运营商尝试区别于IPTV的发展模式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积极探索与互联网电视的合作,发展宽带用户,目前长虹已经在四川开展与中国电信的宽带放装合作。中国电信贴补电视机终端一部分费用,终端电视机销售捆绑电信的宽带服务一道推广。中国电信不仅仅与电视机厂商合作,同时也推出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内部称为“影视通”产品,试图摆脱央视和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导的IPTV集成播控模式。目前在贵州地区已经发展了5万户实验用户,并尝试在其他地区推广普及。
二、互联网电视将逐步影响传统电视行业
互联网电视目前的商业模式是从电视机厂商收取内容服务费,这个商业模式在现阶段碰到较大的挑战。一方面。电视机设备制造商的微利经营无法支出互联网电视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现阶段用户的规模无法通过消费者直接付费和增值业务的收入实现。由于试图介入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厂商众多。诉求各不相同,导致互联网电视产业链相对复杂。整合:的难度和时间也相对较长。目前整个互联网电视正处于培育期,需要在政策法规,商业运营模式、技术标准的形成、节目内容开发、用户体验等各方面进行完善,但其在技术的推动下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深刻的影响传统播出机构和有线网络运营商。
1.影响传统电视台的运作模式
(1)削弱传统电视的行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全国覆盖的互联网电视可以成为电视台新的传播渠道。更多地方台电视节目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扩大传输范围,进而覆盖全国,这对提升电视台的影响力和节目商业价值有巨大的作用。但如果地方节目以频道化的方式播出,又将对现行的频道管理方式带来挑战。
同时,互联网电视海量的节目存储和全新的节目形态。促使电视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从而对传统电视频道产生压力,进而削弱传统电视的行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2)影响现有的电视传播格局
互联网电视播控权的集中将使集成播控的牌照方成为基于互联网的播出机构。进而影响到基于有线、无线和卫星的传统电视播出机构,特别是省级台。此类播出机构的出现,有可能削弱各省级台,特别是已经在国内电视市场形成广泛影响力的省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影响力,从而导致现有电视市场形成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格局,将对中国电视台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由此带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变化。
(3)改变电视消费行为形成新的商业价值
互联网电视频道和内容极大
丰富的同时也带来注意力的缺失。电视观众消费的时间和内容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进一步改变用户的收看习惯,点播和回看行为日益增加,使得电视节日长尾现象明显,可能削弱频道和节目的晶牌价值。
但是,现行的收视率体系没有将互联网电视的收视纳入测量范畴,而互联网电视的用户管理系统已经能够形成自有用户数据分析体系,进而产生新的收视率标准。形成新的电视商业价值,这将对传统电视围绕收视率产生的商业模式造成影响。
(4)增加电视台版权投入和法律风险
互联网电视跨地域传播的特性,可能会增加传统电视台的版权投入和法律风险,特别是只在当地播出的影视剧和境外内容版权的引进。同时,会导致节目版权价格进一步抬高,增加集成播控平台的运营成本。
(5)迫使电视台建立完善的用户服务体系
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服务面向最终用户。这对传统电视台提出更高的运营要求。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支撑和保障体系和应对新环境的要求是传统电视台巨大的挑战。
2.与有线网络展开直接竞争
(1)内容发行渠道的竞争
互联网电视通过电信运营商的宽带服务覆盖全国,部署方便、快速、经济的全网相对条块分割、整合难度较大的有线网络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中国宽带的家庭用户已经接近6000万,其用户规模和商业价值是任何内容提供商不容忽视的市场,与有线网络形成直接的竞争格局。
(2)最终用户市场的争夺
虽然有线网络在图像质量上和直播频道上目前占有优势,但随着电信运营商“光进铜退”和网络设备改造的策略实施,光纤到户的普及会进一步缩小图像质量上的差距。电信网络灵活的交互性能也会逐步改变用户对直播的依赖。更倾向点播与回看的服务。这会导致用户家庭的机顶盒也会逐步从DVB-C到纯IP机顶盒或互联互联网电视的迁移。
(3)内容服务的全面竞争
互联网电视下一步重点不仅仅是提供优质的视频节目资源,大力发展符合电视体验的增值业务是运营商和设备终端制造商的新目标。与有线网络相比,互联网电视的互联网互通、全网覆盖的优势会加快应用开发商资源的倾斜。这也为互联网电视的进一步普及提供了动力。
三、互联网电视管理的建议
1.加强牌照的管理力度
随着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和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的验收,当前互联网电视集成牌照的发放已有五家,对于5大电视机企业来讲相对较多,这在业务发展之初就会形巨大的竞争格局。厂商利用牌照商之间的竞争削弱集成平台的管理能力。加之不同的集成牌照商服务支撑能力的不同,存在牌照寻租的可能。这既不利于互联网电视业务的发展。也将对互联网电视的管理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建议引进退出机制,制定集成平台牌照和内容牌照的管理规范和要求。严格规范市场,建立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电视市场。
2.引导社会力量发展互联网电视服务产业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出控制;维护与管理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整体进行进步时,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一定要进行无线信号的传输与接收的工作,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行业整体的不断进步。在对无线的信号进行接收与传输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相关的科学方式的基础之上把相关的科学方法当作信息传播的具体载体。从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科学技术的整体程度正在持续的加强,广播电视在播放中的播出控制方法也越来越先进和完善起来,这种播出控制的方法实际应用在广播电视的行业内部之后,逐渐的使广播电视的播出控制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进一步提升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进步环境。在广播电视行业的运行过程之中还要加强实际的维护与管理,这样可以更加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控制方法的实际使用效果。
1广播电视行业内部的播出控制方法概述
1.1播出控制的系统整体结构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运行过程之中,由于受到电视播出控制技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整体的系统,也就是播出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来说,播出控制系统都是由数量不一的子系统来组成的,其中包括数据储存系统、整体控制系统、分别控制系统以及远程监督控制系统等等。播出控制系统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总体控制系统,这一系统最为主要的目的是接收电视台播出节目过程中的信号和前端回传的信号,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对电视节目的播出做出根本的保障。总而言之,总体控制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是对不同的信号进行收集并且整合的重要系统。关于分别控制系统的方面,这个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有自动播出控制的软件以及音频视频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对电视节目的播出做出有力的保障。最后远程监督控制系统的实际运用是将与播出控制相关联无线信号以及硬件设备进行实时的维护和监督控制。在广播电视行业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使用播出控制系统,可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实际效果,并且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顺利播出做出了更好的保障。
1.2播出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体的作用
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运用播放控制的方法,直接对播出控制系统的安全程度以及实际的可靠性做出了硬性的要求,为了更好的满足安全性的需要,一定要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播出控制技术的实例利用力度。播出控制系统整体的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新型的电子技术,播出控制系统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总体控制系统的设计方面,要采取分布式多矩阵的架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的广播电视台内部的播出控制系统都包括了输入矩阵以及输出矩阵、总体控制矩阵以及镜像的播出控制矩阵等等,这样可以形成较为独立的环形结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每一个矩阵的实际应用功能,可以将不用的无线信号进行区别以及分类。
2播出控制技术的维护与管理方式
2.1在日常应用播出控制技术的过程中加强管理的实际力度
在实际进行广播电视运行过程之中的播出控制的维护以及管理时,一定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的力度,这可以从根本层面加强广播电视播出控制技术的实际运用,并且使得广播电视行业整体得到更好的进步。在平日实际进行播出控制技术的维护与管理过程之中,一定要加强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实际进行广播电视播出控制的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分析该广播电视台的实际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方案,该方案所必须包括的制度有对节目顺利播放的保障制度、相关的责任制度以及播出控制的监测与维修制度等等,从事播出控制技术维修与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管理的方案为唯一的标准,并且明确相关的职责,从而进一步的加强播出控制技术维护与管理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从事播出控制维护以及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播出控制硬件设备等进行全面的检验,如果有相关的设备出现故障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处理,这样可以使得广播电视的播出控制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更加的稳定。正因如此,进一步加强播出控制技术日常方面的管理,可以进一步使得广播电视新型技术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广播电视行业整体的进步。
2.2进一步对广播电视播出控制技术的维护与管理工作进行创新与完善
在实际进行对广播电视的播出控制进行日常的维护与管理的时候,对控制技术进行维护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广播电视的播放控制技术的维护管理工作的实际程度,必须要进一步的对维护的方法进行创新与完善,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之中一定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养,从而进一步的丰富工作人员的基本理论,加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此同时,要加强对播出控制系统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这样可以进一步保障广播电视播出控制技术运行过程中的稳定。
3结论
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广播电视行业整体的进步的影响使得生活更加的多样化,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人们的需要广播电视行业都可以进行满足,所以说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广播电视行业整体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从我国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正在得到十分迅速的进步,在广播电视的行业内部新型的播出控制技术正在被更加普遍的运用,这从根本方面推进了广播电视行业整体的进步。在实际进行使用的过程之中,为了更好的将播出控制技术的实际优点全面的体现出来,就一定要加强对播出控制技术的维护与日常的管理,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对广播电视的整体播出控制程度进行提升,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行业整体的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奥娜,俱明涛.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7(7):217.
[2]温世林.县级广播电视台安全播出系统技术维护管理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7(13):207-208.
篇10
[关键词]电视 发射机 网纹
[中图分类号]TN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4-02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陪伴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一家人在闲暇时间,围坐观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最为主要的娱乐休闲方式。而电视的故障,特别是电视网纹故障严重干扰了观众的收视效果和观影心情。电视网纹是电视观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电视故障的多发性问题。电视信号产生网纹的原因多种多样,分析网纹产生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网纹的产生。快速辨别网纹产生的原因,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和准确的对故障进行排除。
一、网纹干扰是由互调引起的
对于电视机受到干扰产生的网纹故障,在排除故障之前,首先要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对于电视机网纹干扰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类,其中一类是来自于系统之外的干扰,另一种是来自于系统内的自身问题。对于二者的排查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关闭电视系统内的信号源,同时输入标准信号,这时我们可以根据电视的反应判断和区别干扰的种类,是来自于系统内部还是外界。当关闭信号源后,电视的网纹现象仍然没有改善,那么,可以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受到外界信号的干扰产生的网纹故障。而当关闭信号源后,电视的网纹现象得到改善,那么可以确定故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受到系统内故障而产生的网纹故障。
二、高频网纹是晶振自激形成的
在网纹的实际故障排除过程中,有着这样一种情况。当电视机刚刚打开时电视会产生网纹,但是随着电视观看时间的推移,网纹会逐渐减轻和消失。在排查中,这种情况无论是在信号源是否关闭的情况下都难以改善。产生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晶振故障造成的,晶振在工作时由于自振产生了陌生的信号源频率,而当这种频率对于电视的信号产生影响,就形成了网纹故障。对于这种网纹故障的排除只要更换出现故障的晶振即能彻底和及时地解决。
三、网纹干扰是本振放大器自激造成的
放大管自激也能产生网纹,放大器的本振具有振荡相对规则的特点。同时放大器的本振大多数属于高频振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线路布置和链接不符合要求或者是由于安装不当,从而产生了信号干扰形成了网纹。对于这种故障的排除可以进行重新的安装,特别是对于布线是否合理要仔细认真地检查。解决方法一般采用通过改变电压,改变晶体的负载电容,从而改变输出频率称为“压振法”排除自激。用一只20Pf的电容,接到3DA18B的b、c两端,使其形成一个负反馈,振荡消失,整机播出的图像会立即正常。
四、网纹干扰是电路寄生振荡造成的
控制电路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是预期的非正常震荡,使正常的控制过程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之所以称之为“寄生”,是因为只要控制电路工作,非正常震荡就会出现;控制电路停止工作,非正常震荡也会停止,它总是寄生于控制电路之上。
对于网纹产生的原因的判断是排除网纹故障最为重要的途径。在判断网纹产生原因中寄生振荡是较为复杂的现象。所谓的寄生振荡是指这种干扰并不是产生于电视发射系统之内,而是产生于电视系统内部的其他环节。寄生振荡的判断主要有电源电路产生的寄生振荡、伴音产生的寄生振荡和图像通道产生的寄生振荡。这时可以运用筛查的方式进行排查,首先根据网纹的情况,观察网纹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是否是由于电源电路系统产生的寄生振荡。通过关闭和打开伴音系统,来观察网纹是否变化,来判断是否由于伴音系统产生的寄生振荡。
五、24V电源、±12V电源中的晶体管自激振荡引起的网纹
发射机中所用的24V、±12V直流稳压电源的纹波系数很小,一般要求在-80ab以下,送给激励器各小盒馈电时入各小盒后又要进行退耦滤波,严格防止影响图像和伴音的质量指标。但是这些电源中的晶体三级管往往工作在临界振荡状态之下,外电稍有变化将导致该晶体管振荡。振荡后,该振荡频率随着直流电被送到激励器各小盒。通过各级的放大将在图像画面上出现网纹。消除方法比较简单,用转接盒把电源盒接出来。松开螺钉把控制板放平,用一只0.022uf的电容两端分别云触各三级管的b、c两端。当接到某个三级管监视器上的网纹立即消失。
六、频道因有网纹
三频道图像载频fI为65.75MHZ,伴音载频fA为72.25 MHZ,接收fO为102.75MHZ,这些频点通过各晶体管、电子管,将产生众多的频谱分量。其中有一个分量是:
fV+fA-fO=65.75+72.25-102.75=35.25MHZ
该频谱正好落在中频30MHZ-40MHZ之间,与37MHZ差出一个1.75MHZ。该频谱调制在图像载频上,比起三音互调失真[(fA-fV)-fS]=[(72.25-65.75)-4.43]=2.07MHZ距fV还要近,因而危害还要大。它可以引起固有的互调失真网纹。
快速检测和判断网纹产生的原因,迅速排除故障,保障电视的观看和收视效果是电视维护和维修的重要任务。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排除各种原因产生的网纹与杂波的这一类软故障,更好地为人民优质播出。
【参考文献】
[1]吕明.电视发射机图像网纹的产生与排除[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6):19.
[2]陈凤华.电视发射机图象网纹的产生与排除[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04):28-30.
[3]何恒经.电视发射机差转机图像网纹的产生与排除[J]. 西部广播电视,2000(10):49-51.
[4]何恒经.电视发射机差转机图像网纹的产生与排除[J]. 电视技术,2001(02):62-63.
[5]陈伟,秦巍.浅析电视发射机网纹干扰[J].网络与信息,2011(06):37.
[6]孟庆君.发射台网纹干扰分析及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76.
[7]李海茂,杨玉年.50W差转机发射频道带外信号造成的网纹干扰分析[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2.
[8]杨玉年,李海茂.小功率电视发射机低频网纹干扰分析及解决方法[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1.
[9]卢优胜.CSD-1-Ⅰ-1型电视发射机故障的判断与排除[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3.
[10]王军.CS-1-1型1kW米波电视发射机故障检修一例[J].广播与电视技术,198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