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1 07:4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需求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传统两大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综述和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的介绍,探讨了培训需求分析中心理学因素的应用及对培训需求分析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培训需求分析 绩效分析模型 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型 胜任力模型
一、培训需求分析传统模式
培训需求分析(Training Needs Analysis,TNA)是指通过对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技能、知识、 态度等的分析,来确定个体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以及组织与个体的未来状况,决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
早期的培训需求分析通常是比较非正式和随意的,但是随着对研究的进展,以绩效分析模式(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OTP)为代表的一些比较客观的方法已经被引用到培训需求分析中。
绩效分析是确认存在绩效不足并且判定这种不足可以通过培训或者其他途径来解决的过程,具体的方法有:上司、同事和本人的绩效总结;与工作相关的绩效数据(包括生产率、旷工、客户投诉等);上司其其他专家的观察;对工作知识、技能的考核以及工作态度调查;员工个人工作日志;评价中心等。分析人员通过上述的各种具体方法来深入分析理想绩效与现实绩效之间的差距,然后是对差距进行深入分析,保证在差距基础上得出的培训需求能够正确地反应现实情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发展起到指导的作用。之后在分析成果的基础上作出培训需求。
McGehee与Thayer于1961年首次提出了培训需求分析的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他们认为,基于培训需求分析的系统性要求,培训需求分析必须从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上加以综合分析,才能摆脱主观不切合实际的需求分析结果,客观而又准确地指出培训需求。
其中,组织分析(organization analysis)面对的是组织的发展战略资源、环境和氛围等多个方面,识别组织整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挑战,从而在总体上确定是否有需要培训与在什么条件下培训、如何培训等问题。组织分析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组织目标、纲要、市场计划、组织年报、招聘信息等。
而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则需要侧重于描述某一岗位或者岗位群的特定的工作任务和性质的说明,会应用到工作说明书、胜任力模型、绩效标准等资料,甚至需要分析人员亲临工作现场观察,以准确地确定员工的预期绩效标准。
人员分析(person analysis)则是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员工的知识结构、能力、态度等个人特质及其个人工作绩效,从而决定应该在哪个员工哪个方面需要接受培训和培训设计的其他相关细节。人员分析的切入点和资料可以是绩效考核、表现问题(旷工、迟到、失误等),优秀员工访谈、态度测量等。
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
胜任力是指在工作情景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或者态度、技能力和知识等关键特征,以及组织与市场相关联的独特的智力、过程和产品能力。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分为三个步骤,即组织核心能力分析、企业关键岗位的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现有任职人员的胜任能力评估,从而发现每一个个体的能力优势和弱项,找出与胜任特征模型要求的差距,找到企业整体的能力短板,将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完美结合。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的突破意义在于变换了企业培训需求分析的方向——从以绩效为标准,查漏补缺式的培训需求分析到主动出击,基于胜任力模型而进行的企业自我推动的培训需求分析把握了人力资源发展适应企业战略的主动权。
三、讨论
绩效分析模式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是比较主流的两大模式,除了在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中对员工个人的分析有态度测量外,这两大模式的培训目标制定基本上都是消极式过程,即对人的因素考虑不够,受指标所牵动。时代的发展日益迅猛,员工的素质不再局限于拥有的现有能力,员工胜任力特征却愈发凸显重要。而且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充满了心理学的因素,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员工胜任力,从而达到对绩效的提高。当然,对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需求分析也不能过于信赖,因为绩效分析模式与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是两大非常成熟的模式,而实践也证明,绩效从来就是对企业员工评估的一个最好的指标。
因此,在实践中,运用胜任力模型作为培训需求分析应该要考虑到指标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公开性、数量化,才能扬长避短。而采用绩效作为标准的培训需求分析则需要注意分析过程的全面与系统性,注重分析过程的各个阶段,如需求分析的企业总体评估、分析过程、数据收集、基于数据的措施等各个步骤的整体性,而非独立地看待各个步骤,还要注意积极地发掘培训需求而非消极地等待绩效标准差异的揭示。
参考文献
[1]王学栋,牛向东.现代培训需求分析的层次与内容[J].中国培训,2001(7):42
[2]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研究,2010(6):9-14
[3]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十版·中国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MCGEHEE W,THAYER P W.Training in business industry[J].1961
篇2
关键词:排课问题 课程表 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39-02
1 系统基本需求
所以排课系统应该具备教学计划的导入、课程表元素初始化设置、课程表的优化生成、课程表信息查询、课程表信息打印导出等基本功能。对课程表元素初始化参数设置考虑的是否全面、是否人性化将在很大层面上影响生成课程表的优化程度。
课程表的编排涉及到教师、教室、班级、学生、时间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设计过程中需要反复调整来避免冲突。本排课系统针对大部分院校的授课特点完成对学习周、时间单元、教学区域等课程表中相关元素信息的统一属性设置,以使设计开发的排课系统能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下面列举出对课程表编排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一些重要因素。
学习周:每学期学习周总数将在已经实施的教学计划中体现。
单双周:有些课程单双周授课方式并不相同,这便需要在课程属性中有所体现,以便于科学合理排课。按照教学计划设定学期周数,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是否单双周授课。
授课天数上限值:每周上课天数为D天,D小于或等于7天。每学期根据学校要求设置D的上限值。例如,当授课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可设置D的上限值为5。
时间单元:最小授课单位设置为两学时,即两小节为一个时间单元(或称为时间片)。每天分为三个大的时间段,上午(P1)、下午(P2)和晚上(P3)。P1包含两个时间单元1(1、2节)和2(3、4节),P2包含两个时间单元3(5、6节)和4(7、8节),P3包含1个时间单元5(9、10节)。
课程类型: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按照授课内容又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种。一般来说,公共基础课可安排同届或同专业合班上课,甚至可以跨专业合班上课。排课过程中必修课的优先级要高于选修课,尽可能安排在上午和下午时段,选修课尽可能考虑到需要面向的所有学生,安排统一时间,例如可以安排在晚上时段,或分成两组授课供学生进行时段选择。
教学区域:各教学楼之间距离一般较远,将邻近的教学场地视为同一个教学区域,然后为其分配区域编码,例如:jxq01教学区、jxq02教学区等。每个教学时段学生、教师均在同一个教学区域进行教学活动。
2 系统用户管理需求
排课系统应该结合各部门、各使用人员的具体需求进行权限设置。一般来说,高等院校的排课系统使用人员主要由系统管理员、教务处管理人员、各学院、各系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组成。系统用户根据自身权限将获得不同的服务。
系统管理员:所有用户中权限最大(权限值为1),能够进入排课系统所有界面,使用排课系统全部功能。
教务处管理人员:权限值为2,具有系统管理员的部分功能。主要功能是:排课参数设置、自动排课及课程表人工调整、课程表结果查询打印、数据分析等。
各学院(各系)管理人员:权限值为3,具有系统管理员的部分功能。主要功能是学院(各系)对教学计划的导入、课程表结果查询打印、数据分析等。
教师:权限值为4,仅具有查看自己授课信息的权限。
学生:权限值为5,具有查看自己班级课程表安排的权限,还具有查看公共选修课课程安排的权限。
3 系统主要功能需求
整个排课系统根据功能需求可划分成五个功能模块,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3.1 初始化信息管理模块
初始化信息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完成排课过程所需要的初始信息录入及数据信息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此模块包括7个功能子模块,如图2所示。
(1)行政班级信息管理模块:可完成班级编码、班级名称、班级人数、所属学院、系、专业等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2)教学区域信息管理模块:可完成教室编码、教室名称、教室类型、所属教学区域等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3)教师资源信息管理模块:可完成教师编码、教师姓名、所授课程等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等功能。(4)课程信息导入模块:可完成每学期各学院(系)教学计划的导入、修改、删除等功能。(5)数据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库清空等功能。(6)排课初始信息设置模块:学期周数、每周上课天数上限值等初始信息设置。(7)退出系统模块:完成规定操作后,用于结束现有操作。
3.2 自动智能排课模块
自动智能排课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系统获取足够的参数信息后,进行自动排课,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人工调整,最后输出排课结果。此模块包括4个功能子模块,如图3所示。
(1)系统参数设置模块:设置自适应参数、种群规模大小等。(2)预先排课模块:对具有特殊要求的情况,进行预先排课。(3)自动智能排课模块:系统操作员输入排课所需信息并验证无误后,点击“排课”按钮,系统将自动完成排课。(4)人工调整模块:根据需要,人工调整不适合实际需要的课程表安排,最终生成可用课程表。
3.3 课程表查询管理模块
课程表查询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查询课程表,并根据不同需要进行打印输出。此模块包括4个功能子模块,如图4所示。
(1)教师课表查询模块:可查询任一名教师的课程表,并能完成查询结果的打印输出。(2)班级课表查询模块:可查询任一个班级的课程表,并能完成查询结果的打印输出。(3)教室课表查询模块:可查询任一个教室(包括实训室)的课程表,并能完成查询结果的打印输出。(4)公共选修课查询模块:可查询任一门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表,并能完成查询结果的打印输出。
3.4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排课系统中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排课系统进行科学、合理排课,同时也为学校的一些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此模块包括3个功能子模块,如图5所示。
(1)教室场地利用率统计模块:统计各教室、实训室的日常使用情况,为学校硬件配套设施的更新提供基础数据。(2)教师工作量统计模块:统计每学期每位教师的工作量,为各学院(系)下一学期教学安排以及教务课时费发放提供基础数据。(3)班级教学任务统计模块:统计各行政班级已完成的教学任务,为教学计划的实施验收提供基础数据。
3.5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设置不同用户权限。此模块包括两个功能子模块,如图6所示。
(1)系统管理员管理模块:可以修改当前管理员的密码,添加、修改、删除用户功能。(2)密码重设模块:可以修改学院(各系)、教师、学生等用户密码。
4 系统总体界面需求
在本排课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界面设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需求进行考虑:
界面简单友好。用户能够很方便的处理各种应用问题。
使用术语标准,并保持一致化。用户可以轻松读懂应用流程并进行熟练操作。
拥有完整的帮助说明文档。用户可根据帮助文档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系统的性能和使用概况。
参考文献
[1]姜谦.中小学排课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35.
[2]成伟.基于遗传算法的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17.
[3]张华.智能排课算法的研究及实现.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5-43.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培训需求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服务水平和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做好单位的培训工作必须对参与培训职工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由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和职工参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并组织实施。
一、做好培训分析的基础工作
培训分析基础工作是根据事业发展方向,研究战略发展规划、明确部门发展目标和职工的个人发展实际,开展培训沟通和预期效果分析,并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档案。只有做好培训分析的基础工作,才能为培训工作打好基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确定培训需求分析方法
从单位发展战略、职工知识技能结构和单位的工作绩效进行分析入手,或从重点工作入手,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必要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适合单位发展实际的培训需求,开展培训需求分析。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包括组织层次分析、岗位层次以及人员层次分析三个要素。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制定培训规划时,可以将调查收集的数据分门别类,归入组织、岗位、人员这三个层面,然后从这三个层面上进行具体、详尽地分析,以获得所需的信息。
(二)必要性分析方法
所谓必要性分析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分析信息或资料,以确定是否通过培训来解决组织存在问题的方法。将必要性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对组织进行彻底的分析,以确定组织中所存在的问题的类型以及是否可以由培训来解决这些问题,综合考虑成本和收益等问题进行分析。
三、实施培训需求分析
(一)制定培训需求分析计划
每年的培训计划将在年初,因此培训需求计划在上年的10月份开始进行。
确定培训需求调查目标,关注职工现状、存在问题和期望。根据单位层级、组织部门层级、个人需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精细化调研,确定培训预算、培训对象、内容、岗位任务要求和个人发展等因素。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具体分析内容包括:
1、组织层次分析。它指的是确定组织范围内的培训需求,以保证培训计划符合组织的整体目标与战略要求,需要对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相关政策要求、单位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重点工作安排和职工的工作行为等进行分析,关键问题是发现组织目标与培训需求之间的联系。综合考虑组织未来要求的人事计划、培训成果转换、改善组织氛围与个体满意度三个方面因素。
2、工作岗位层次分析。这一层面的分析需要确定培训的内容,即职工达到理想的工作绩效所必须掌握的技术和能力,包括系统地收集反映工作特性的数据,并以这些数据为依据,制定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同时还要明确员工有效的工作行为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特征。工作分析、绩效评价、质量控制报告和顾客反映等都为这种培训需求评估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个层次的培训需求决定了培训的关键内容。
3、职工个人层次分析。主要是确定职工目前的实际工作绩效与单位职工绩效标准对员工技能的要求之间是否存在差距,主要是为了将来评价培训的结果和评估未来培训的需要。信息来源包括职工业绩考核的记录、技能测试成绩以及员工个人填写培训需求问卷等资料。例如太湖局事业中心开展培训需求分析的实例进行具体说明。
(二)确定培训需求
为了使培训有的放矢,真正对职工有所帮助,首先根据职工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项要求,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对职工个人进行分析,将把职工划分在四个区域内,分析培训需求的必要性。如下图1:
・
对于第Ⅰ区的员工(工作态度好,且工作技能高),他们已经是或者很快会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对于这些员工,企业应考虑其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安排相应的培训,如侧重对其进行相应的深造,达到激励的目的。
对于在第Ⅱ区的员工(工作态度不好,且工作技能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已经符合单位的要求,所以要解决的是工作态度问题。单位通过座谈或单独沟通的形式,及时地了解该区员工的想法,从而给他们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对于第Ⅲ区的员工(工作态度好,且工作技能低),主要侧重于保健性培训,培训的目的是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岗位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单位工作。
对于第Ⅳ区的员工(工作态度不好,且工作技能也很低),人事部门分别与该类职工和其直接上级进行一次谈话,全面地了解实情,如果情况属实,要求职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岗位要求,否则就要进行转岗或辞退处理。
对于工作技能较低的员工,要根据是新进职工还是老职工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新进职工要提供完善的入职培训;对于老职工,增加提升技能和管理能力培训。
(三)制定培训需求方案
对单位职工进行有效划分之后,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使单位更清楚地分析出员工真正的培训需求,为单位发展带来收益、节约了培训资源。如果再将培训效果评估与绩效考核结合,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体绩效,还能够对培训效果进行反馈,促进培训分析改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软件设计;软件工程;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133-02
Requirement Analysis in Software Designed
DONG Ji-ya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 China)
Abstract: The software product is the software finished product developing business to need to develop according to the marketplace, having certain serviceability and the lurking customer, but selling point to a software. It differentiates the software commodity needing or developing according to the order form in responding to the specially appointed customer,should have higher General Avail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generally. But, its General Avail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fault are an easy job being therefore likely to reach.Should be product-rization realizing a software's,must depend on about once foreign acrobatic fighting of software product design right away.
Key words: software designed; software engineering;requirement analysis
1 软件产品设计的重要意义
所谓软件产品设计,在本文中指对软件产品的功能与架构进行设计。用传统的软件工程术语来说,它覆盖软件工程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几个阶段。用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过程)术语来说,它是需求定义与软件构架设计的结果。包括了需求分析、功能定义、技术方案以及需求管理的策略。
企业做完一个产品后,便不得不长期甚至永久地投入几个人(通常还是曾参与研发的技术骨干)对产品进行维护、跟踪和服务;企业在做同类项目时,还不得不投入几乎相等的资源;系统集成企业或以管理类项目为主的研发企业长期为工程所困,良好的市场需求并不能带来利润回报的规模增加,等等。造成以上现象,一是由于企业的软件过程成熟度不高,另一个原因,就是缺乏清晰、深入的软件产品设计。下面从功能定位入手,探讨怎样进行产品设计。
2 软件产品的分类及定位
与一般的针对用户明确需求的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稍有不同,软件产品的功能定义更多的是一种“定义”,而不象面向特定用户的系统,其需求定义是一种记录、归纳和分析的过程。对于特定用户的软件需求,我们也有必要在满足特定用户的特定需求的同时,对相关技术和业务进行适当的分析和预期,使得项目的成果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重用价值。
软件产品可以分为两种:面向最终用户的和面向软件开发或集成商的。第一种主要指面向不限于计算机技术人员、完成一定应用功能的系统;后者指供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使用、用于构造第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它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平台,也可能是一个开发包或一个小的程序工具。不同种类的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求:面向集成商/开发商的产品要求可靠、可扩充、有详尽的技术说明、有一定的技术适应性;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则要求功能完整、可靠、可维护、有较好的应用适应性。
其实,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市场形式开发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半产品”,即通过简单定制可以"生产"出应用系统的"半成品",但又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开发平台或是零散的开发工具包。这种"半成品"很实用,不仅可以提高本企业的生产率,为产品系列化打好伏笔,还可以在适当的市场时机作为商品提供给系统集成商,为企业带来额外的利益。
到底要开发什么类型的产品,是软件产品设计的第一个重要决策。
3 软件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定义
软件产品的需求可以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其中软件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是常常被轻视、甚至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实,软件产品非功能性定义不仅决定产品的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品的功能需求定义。如果事先缺乏很好的非功能性需求定义,结果往往是使产品在非功能性需求面前捉襟见肘,甚至淹没功能性需求给用户带来的价值。
所谓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的、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软件产品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充性、对技术和对业务的适应性,等等。下面对其中的某些指标加以说明。
3.1 系统的完整性
指为完成业务需求和系统正常运行本身要求而必须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是用户不能提出的。用户管理功能是另一项必不可少的功能,它定义哪些用户可以以什么样的功能使用系统。好的用户管理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用户对系统的使用,使系统处于一个安全、负载合理的运行状况,还能提高系统的应用适应性。
3.2 系统的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
指系统对技术和业务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当技术变化或业务变化时,不可避免将带来系统的改变D不仅要进行设计实现的修改,甚至要进行产品定义的修改。好的软件设计应在系统构架上考虑能以尽量少的代价适应这种变化。常用的技术方法有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以及设计模式。
3.3 技术适应性与应用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的概念相似,也表现产品的一种应变能力,但适应性强调的是在不进行系统设计的修改的前提下对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软件产品的适应性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可配置能力。
对以上重要的非功能性需求进行逐一分析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产品功能设计了。实际上,非功能性需求定义将反映到系统的功能设计中,表现为系统的架构。下一节中将会描述怎样实现系统的适应性。
4 软件产品的功能设计要点
4.1 产品核心功能的选取
软件产品的设计,一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是为了解决某个或某类具体的应用问题,或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个或一组工具。产品的目标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功能,产品的其他功能都是对这一功能的补充或围绕这一功能提供的相关服务。适当选取核心功能,有几点原则:
1)规模适当,不贪大求全,坚持"有所不为"。具体来说,在一个产品中,非核心功能尽量的简化和弱化。
2)了解应用要求以外,还可以根据关键技术进行版本规划。由于不同的技术对设备会有不同要求、并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因此可以在相同的业务框架下构造基于不同技术的不同产品。
3)尽量遵从标准协议和行业标准。除了计算机系统有多种技术标准和协议外,各行各业还有自己的行业标准。有时如果不参照标准或自定义一些协议处理解决方案带来一时的快捷,但往往生命力和可靠性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联合使用时就会带来问题。
4.2 多重可重用性的分析与设计
可重用性是现在软件设计较为重视的一个特性。可重用性不仅应该在系统设计中考虑,还应该在系统分析时就加以考虑,使系统达到多重可重用性。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来进行系统分析,用对象概念构造系统行为,还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对系统的操作模式或应用模式进行抽象,发现更高级的可重用性
4.3 辅助功能的设计
这里提到的"设计得当",就包括辅助功能的设计这一重要因素。前面所述的非功能性需求有一些就反映在辅助功能的设计中。在我们把最终业务用户作为产品的唯一用户时,我们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产品的主要功能设计上;当我们把产品的用户范围扩大到系统管理人员、数据维护人员以及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时,我们就必须对产品的辅助功能给予足够的关注。
5 软件产品工程-方法和规范
软件产品设计同样也是一项软件工程,适用软件工程管理的规律,只是在功能设计上有更大的自主性DD进行产品设计时可能不必完全遵从某个用户的需求。但这一自主性是为了以更高的质量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从这一点来说,软件产品工程并无更大的自由度。所有的软件工程规范都适用于软件产品的开发。由于软件产品往往对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且在设计中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特别要做好需求管理、配置管理与质量管理。
总之,软件需求分析方法和工具的使用,对我们软件开发过程影响是很深远的,选用高效能的正确的方法与工具,可以使我们的软件更加正确地反映现实需求,更加具有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降低了软件项目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田志刚.企业信息化的十条原则[EB/OL].[2008-6-17]./lniib/news/news_content.jsp?ntype=1&nid=212.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道路运输需求从量的需求转为质的需求。运输需求分析是运输供给的基础,运输供给只有从数量与质量两方面满足运输需求的特点,才是有效供给。
1运输需求与运输量
“需求”与“需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构成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运输需求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价格水平下,社会经济生活在货物与旅客空间位移方面所提出的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运输需求具备两个条件即具有实现位移的愿望和具备支付能力,缺少任一条件都不能构成现实的运输需求。社会经济活动对运输的需求是通过运输量的形式反映出来的。运输量是运输需求与运输供给、服务水平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在现有运输能力下所实现的运输需求。在运输能力完全满足运输需求的条件下,运输量不能代表社会经就是活动对运输的需求,仅代表被一定运输设施所限制的运输需求量,尚未被满足的运输需求部分就是潜在的运输需求。显然,当运输设施得到改进,运输能力得到加强时,潜在运输需求就会转化为运输量。正是潜在运输需求影响着运输供给使得运输业在技术、经济可行的情况下,努力增加运输供给满足运输需求。运输业的发展是在不断诱发潜在运输需求、不断挖掘潜在运输需求,并使得这些潜在运输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中使运输业自身得到发展。
2运输需求产生的原因
2.1空间差异是运输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空间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社会了展和经济状况三个方面。
2.1.1自然状况方面的差异是地区直接在自然条件方面相互比较而表现出来的不同,这些自然状况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的分布使得某些资源集中于一些地区,而其他地区由于资源的稀缺不得不从资源集中的地区输人资源。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在本地区需求不足或由于技术条件限制而利用率相对较低下,也努力寻求其他地区的需求,以扩大本地区资源的利用效果,就必然产生运输需求。地区的地理颁布以及在运输网络中的位置也对运输需求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地理位置好,运输需求产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反之,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交通不畅,运输条件不好,必然会对运输需求的生成起到消极的作用。
2.1.2社会状况方面的差异作用表现在各地区人口、文化方面的不同。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就造成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生活、就业等相对困难,迫使一些人到其他地区去寻找新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进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流动人口。各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各地区不同的工作、休息、节假日时间以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法这样就使各地区之间产生频繁的社会交往,由此对运输需求产生影响。
2.1.3经济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区的物资调人调出量和频繁程度在不同的时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经济规模较大的地区,其物资消耗量相对较大,同时,其产品产量也比较高,因而与其他地区的物资交流就更加频繁。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地区之间在整个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相互补充、相互信赖,建立地区之间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这种联系贯穿在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使得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过程有效地联系起来,此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提高了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的强度,新的科学核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从而使运输需求不断产生很大的变化。
2.2经济发展是运输需求产生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是一个牵动整个经济活动中各部门和各个环节不断变动的过程,经济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运输联系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经济结构、社会分工与协作、地区分工与协作以及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有不同的要求,并要求经济结构按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以保证经济发展的顺利进行。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导致一些行业的高速发展,而这种变化必然要引起各行业的某些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这也造成运输需求的变化。
2.3运输网络是运输需求产生的必要基础。运输网络系统将各经济区域通过运输线路联系在一起,是各经济区域赖以实现相互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的必要基础条件。同时,运输网络也决定了各经济区域之间运输联系的数量、强度、速度及旅客与货笺的流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对各种类型的协作在求进一步提高,形成了相互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关系。运输网络使得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得以实现,从而也对各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繁荣、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资源的全理配置。
3运输需求特性分析
3.1需求的普遍性和广泛性。现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空间位移,因此运输需求不但几乎是所有经济和社会主体的普遍需求,而且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3.2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运输业面对的是种类日益繁多的货物和各种不同身份和出行目的的人群,运输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包括安全、速度、方便、舒适等质量上的要求。
3.3需求的派生性。运输需求只是社会经济和派生需求,运输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他需求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3.4需求空间的特定性。运输需求是运输消费者指定的不同空间地点间的位移,具有特定的空间要求。
3.5需求的时间特定性。运输需求在发生时间上的统计特征也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客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主要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律的支配,货运需求的产生时间一般受各种社会生产活动规律的制约,引起运输生产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不均衡性。
篇6
>>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营销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Web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营销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探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基于主题的Web信息采集技术研究 基于web的招聘信息采集方法研究 基于Web的数据采集查询系统设计①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效益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分析 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状与应用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率问题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率分析 基于Web的在线文档分享与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线损及配电分析子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影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采集成功率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 关于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银行信息系统设计的项目需求分析应用 供电部门提高抄表效率采用电信息采集一体化的需求分析 基于Web的产学研平台开发需求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
[2]蔡智澄,王志华.搜索引擎的主要特点及其检索策略[J].现代情报,2005.
[3]李春旺.信息主题采集技术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
[4]陈少飞,郝亚南,李天柱.信息抽取技术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5]宫进,胡长军,曾广平.互联网信息定向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
篇7
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预测以后,对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情况进行整理和汇总,形成书面报告。
培训需求分析报告不但作为某一培训项目开发前的培训需求分析预测工作的总结材料,而且还是企业总体培训计划制定前的调研报告。
一、培训需求分析报告的基本内容
1、标题:
2、分析预测工作概况。此次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组织领导、工作目的、起止时间、接触的组织和人员(包含数量)、采用的方法、工具等等。
3、分析预测的主要内容:
(1)企业的情况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背景、市场竞争的形势、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内部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情况,做出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分析尽量与培训需求分析预测的相关性强一些。
(2)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状况分析。对于企业员工素质的分析,应根据岗位任职资格和能力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从员工队伍的年龄、文化结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比例、技术登记结构、岗位能力胜任程度等方面入手,重点分析出问题和差距。
(4)对培训的认知程度分析。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各部门的配合程度、员工的认可和需求的程度。
(5)培训资源条件分析。包括企业内外可利用的教师、教材、设施、工具和企业培训经费支持情况等。
4、分析预测的具体成果: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应当主要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制约企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因员工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差距所致?其中哪些是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差距。
(2)解决以上差距需要开发哪些培训项目?其中哪些培训项目是最紧迫的?
(3)每一培训项目又要具体说明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进行培训?(培训目的)
②谁需要培训(培训对象及其目标人群)
③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培训的目标)
④培训什么(培训内容)
⑤怎样培训好(培训方式、时间、考核方式)
(4)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培训的态度。
(5)企业具有的培训资源
(6)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7)项目运行可能出现的障碍和问题
5、其他相关建议和说明。
6、报告撰写时间及执笔人、负责人等。
二、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应注意哪些问题
1、报告中各项情况的分析和说明,必须有出处、有依据,不能主观臆造。
2、报告内容要全面,基本上涵盖以上6项内容。
篇8
关键词:XBRL;需求分析;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71-02
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XBRL)是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的标记语言,专门用于对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重制以及交流的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国际标准。自在美国诞生以来,XBRL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我国还处于XBRL应用的初级阶段。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外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XBRL的广泛应用将满足各类机构和个人对上市公司越来越高的信息披露要求,并将显示出愈来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用。本文通过对企业应用XBRL的需求分析及影响因素得出相应的对策。
一、XBRL的特征及其优势
XBRL作为一种以XML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并且成功改进的标记语言,不仅继承了XML的所有优点,更拥有其自身独立的特征及优势。
(一)XBRL的特征
XBRL具有标准化、结构化、可扩展性、跨平台和跨语言的特征。
1.标准化。XBRL严格定义标签概念,用全球通用的语言使财务信息的标准化描述成为可能,成功解决了全球流通的规范问题。
2.结构化。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具有结构性,可以自动识别XBRL格式的财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我们可以定义每一个会计科目,并且还能够深度定义直到最末级。比如:“流动资产”下包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应收票据”三个科目,后三者之间属于并列关系,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在XBRL技术中体现出来。
3.可扩展性。它的可扩展性体现在国家、各行业、各企业都可以按照会计准则和分类标准扩展不同层次的标签,实现XBRL格式的财务报表的通用分析和个性化展示,具有一致性和灵活性。
4.跨平台。在XBRL格式下相关数据能够跨硬件、软件、网络等进行互联互通,只要生成规范的实例文档都能被识别,不存在任何所谓“平台”的限制。
5.跨语言。在XBRL的技术架构中支持多语言标签,能够对财务报表进行跨语言转换。
因此,XBRL被称作财务报告领域的“条形码”,与现有的技术条件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二)XBRL具有的优势
1.XBRL为财务分析提供便利
XBRL的应用为财务数据提供了更广泛的可比较性。与传统的PDF格式报表相比,避免了自行寻找、整理的麻烦。计算机保存有大量财务数据,信息使用者可任意选择不同年份、不同行业甚至不同国家的数据灵活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针对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提取细小标签进行深度财务分析,增强决策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2.XBRL有利于简化企业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XBRL的应用简化了会计信息产生、传递、应用的各个环节,使财务数据收集、报告工作更加流畅。传统格式的财务报表在对外披露时,需要由相关人员重复输入并制作不同体例、格式的数张报表提供给不同使用者,输入错误的风险大。而利用XBRL技术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生成,虽然传递的信息内容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使用者能够更加智能化地利用这些信息,有效降低了数据采集、传递的成本。生成规范的XBRL实例文档只要通过计算机简单操作,便能高效、准确地反映结果。
3.XBRL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中若存在对会计信息后期操纵或更改数据的严重违纪行为,现有技术条件通过调查也可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但是,企业中为了避税或增加报表上资产项目等进行的一些不规范操作,传统的技术条件就无法实施监控。而XBRL技术严格执行会计准则,防范这些游走在准则边缘的行为,大大减少舞弊空间。从另一方面讲,XBRL的高效使用也为企业审计工作提供便利,审计方可以利用XBRL格式的数据及时查出问题,并发表意见,进一步实现企业财务透明的目标。
二、企业应用XBRL的需求分析
(一)企业外部的需求
1.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目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会计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化激烈竞争。财务报告既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证明,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互联网向投资者、债权人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商家们竞相争夺的资源。与此同时,国际上要求会计标准统一化和报告语言的无差异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用XBRL格式呈现的信息将允许国际投资者在语言无差异的环境下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而不用考虑语言的差异。使用XBRL格式呈现财务报告的公司将最有可能获得分析师的注意。目前,世界各地会计界组织也在积极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2.适应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用户对企业的需求
XBRL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于债权人、投资者等而言,信息可以直接从不需要人工翻译的数据源中提取,重新捕获或检查数据,中介机构可以不复存在。XBRL显著提升了信息获取、加工和扩展的速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及时形成所需要的个体、整体或行业等各类信息,包括历史信息和当前信息,从而使信息需求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和快速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3.适应相关政府部门对企业监管的需要
证券、税务、审计等政府部门对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起着监管的职能,承担着经济警察的作用。每个企业必须按照相关法规和管理要求,按期向税务、审计、证券等管理部门提交纳税报告和财务报告。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分析出当地企业的发展状况。利用XBRL还可以将被监管者纳入现代化的统一监管系统,从而大大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作用。同时,XBRL还 能够打破不同监管系统、不同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屏障,从而形成“数出一门,资源共享”的统一监管平台。
(二)企业内部的需求
1.有效降低数据采集和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提升内部信息系统的整合速度
使用XBRL进行披露的财务信息具有标准格式,一次生成以后,就可以直接在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关、互联网站以及出版印刷单位等不同机构、部门之间流通。XBRL技术的应用,使相关的网上系统能够无缝对接共同工作,能更高效率,低成本地缩短公司报告时间,从技术上促成在线持续报告的实现。由于在大范围内使用相同的标准,加上计算机技术会使数据传送速度更快,从而帮助管理层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
2.提高会计报表编制效率,降低人工数据采集的风险
传统的纸质财务报告方式需要会计人员人工采集数据,明显大大增加会计报告的复杂程度。XBRL提供的规范的报表格式,降低了重复输入资料的次数,增加了资料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会计报表编制的效率及准确性。
3.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平台,及时分析和利用信息,提高管理绩效
在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中,大多数公司希望利用XML的优点,加强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间的协调和跨平台数据重复利用,以方便数据合并。XBRL以XML这一标记语言作为基础,继承了它拥有的所有技术优势。一方面,XBRL的“下钻”功能使得公司管理层在阅读报告时可以随时查阅相关明细信息,而不仅仅是单纯的面对汇总数字,有助于提高管理者对报告数据的理解,帮助其做出有效的管理决策;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地采集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或上下游企业基于XBRL格式的财务报告及经济交易数据,运用分析软件与企业进行对比分析。
三、企业应用XBRL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企业应用XBRL的影响因素
1.分类标准体系的完善性
分类标准是对财务报告内容的描述和分类体系,可以看做是XBRL模式的扩展,规定如何由特定组织依据XBRL规格书创建适用于本行业企业信息交换的“词汇表”或“字典”。例如,对于某企业的财务报告,可以利用财务信息元素理论说明该报告包括的信息量是多少,并可以实现在进行国内和国外、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财务信息量的对比。因此分类标准只有“统一”之后才可通用。如果XBRL分类标准的汇总程度比企业偏好的汇总程度高,企业也许会按XBRL分类标准编制财务报告,这将导致信息损失。为了避免信息损失,企业也许会扩展XBRL分类标准,但不同的企业很难采用统一的扩展标记语言来编制报告,这有可能会导致企业间信息可比性的降低。另一方面,如果XBRL分类标准的汇总程度比企业偏好的汇总程度低,企业自身的偏好可能促使其将XBRL分类标准中的几个子账户汇总起来编报,而这又需要企业扩展此类汇总标记,从而导致企业间信息可比性的降低。
2.企业应用XBRL的成本和效益
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具有理性人的特征,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都应该充分衡量该项决策的成本和效益。在收益方面,企业会考虑引进XBRL能否使企业获益,包括财务报表编制是否简单,数据传送与交换是否快捷准确,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是否改进,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以及是否因此获得竞争优势等。在成本方面,企业会考虑引进XBRL需要哪些投入以及会带来哪些风险等,目前企业应用XBRL需要很大的成本,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应用XBRL的意愿。
3.应用软件和应用流程的完善性
对于企业来讲,采用XBRL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软件以及用于新系统的开发和完善。这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很难做到;对于大的企业,是否有动力舍弃现有的系统去采用XBRL很难确定。通用型的XBRL系统软件的产生和应用,能有效降低企业施行XBRL系统的成本和风险,加速XBRL系统的推广进程。XBRL报告供应方及报告使用方的应用流程也是XBRL应用的必备条件。从基础数据到实例文档到多种格式报表的输出,及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利用、分析都离不开应用流程的参与。
4.XBRL人才的完备性
XBRL格式的网络财务报告不但能提高财务人员获取信息的速度,而且能使从业人员通过软件工具对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重复利用。这样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将从传统的对数据信息的组合、分类、报告转变为正确合理地评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且及时地向他们提供有关的信息。XBRL的实施给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需求,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至少要了解XBRL及其相关软件工具的应用才能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能力,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二)企业应用XBRL的对策分析
XBRL具有很多潜在的好处,但由于这项新技术的实施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根据研究分析认为企业、政府等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给予改进。
1.完善XBRL的分类标准
XBRL分类标准的制定是XBRL应用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我国开展XBRL的关键。首先,分类标准的制定机构既要考虑准则如何映射,又必须考虑企业如何应用,甚至有必要研究企业实施XBRL报送的效益与成本,才能充分挖掘企业应用XBRL的原始动力,保证XBRL技术的生命力。其次,必须着眼于整个XBRL分类标准体系这个大局,充分考虑元素的粒度和导入机制,为分类标准的扩展预留接口,以满足日后行业监管和企业扩展的需要,为整个XBRL分类标准体系的完善做好准备。
2.政府的政策
首先,政府部门可以考虑以减少企业实施XBRL费用支出为目的给予企业税收优惠,如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其次,税务机关、监管部门等也可以要求只接受XBRL格式的资料,强制企业使用XBRL。
3.加快XBRL相关软件和应用流程的开发
XBRL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计算机语言,其制定和应用都需要相关软件和系统的支持,因此,应该积极引导国内会计信息化软件企业全面参与XBRL的研究制定工作,积极地推动我国信息化软件民族产业的升级与国际化。我国可以在目前的通用报表、会计科目层面的分类标准的基础上,为现有的会计软件添加XBRL转换器,使会计软件的内部数据传递及报表输出统一为XBRL格式,开发以XBRL格式为基础的数据分析、转换工具。
4.加快XBRL应用人才的培养
对于XBRL应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XBRL教育的研究,并在高等院校开设XBRL相关课程,如在经济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开设XBRL的必修课。以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为主培养基层从业人才,以各地的高等院校为主培养中、高级从业人才。另一方面,必须加大非学历教育,强化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职业培训可以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形式,社会的团体组织应定期组织XBRL短期培训,以便使从业人员能够快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定泉.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文铭,王淑娇,郑芳.基于XBRL模式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11,(8).
[3] 刘玉廷.推广应用XBRL 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8).
篇9
关键词:排队论 锚位数量 锚地面积
近年来,随着锦州港到港船舶数量的增加和船型大型化、多样化的发展,锦州港现有锚地已不能够适应港口发展的需要。目前,锦州港共有锚地3处,均为半径1海里的圆形水域,其中,第一锚地、第二锚地水深较浅,仅能锚泊1万吨级及以下船舶,第三锚地为大型船舶锚地。受大型船舶锚地资源紧张局面的影响,第三锚地内锚泊船只密集,已经不堪重负,且为油轮、集装箱船舶、大型散货船舶共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锦州港有必要增加大型船舶锚位、设置危险品船舶专用锚地。为满足进港船舶锚泊需求及节省宝贵的海洋资源,需要对锦州港必需的锚地面积进行科学分析。
1.单船锚位面积
单船锚位面积是指单船锚泊时所需的锚位面积,可分为基本锚位面积和实用锚位面积。
1 . 1基本锚位面积
基本锚位面积为理想状态下单船锚泊所占用的水域面积。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采用单锚系泊时,每个锚位所占水域为一圆面积,其半径可按下式计算:
风力≤7级时:390RLhm= ++
风力> 7 级时: mhLR1454 ++=式中:R――单锚水域系泊半径(m);
L――设计船长(m);
h――锚地水深(m)。
另外,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油船和危险品船舶锚地应单独设置,锚位面积也要相应增加。本文在计算锚位半径时,按照风力> 7 级的标准计算。
1 . 2实用锚位面积
单船实用锚位面积考虑了相邻锚泊船之间的距离,即在进行锚地规划时不仅应考虑单船的回转半径,还需进一步考虑它船进出锚地时的航行安全问题。单船锚泊船实际所占水域半径可由下式计算:
Ra={R,Lab/2}max
式中:
Ra――锚泊船实际所占水域半径(m);
R――单锚水域系泊半径(m);
Lab――相邻两锚泊船之间的距离(m)。如果锚泊船船型相同,Lab=1.3×(2.91×Ln+1.64×La+5.0)
如果锚泊船船型不同, Lab=1.3×(2.92×Ln+1.64×La+0.89)
式中:
Ln――锚泊船船舶总长(m);
La ――锚泊船平均总长(m)。
与实用锚位面积相对应,实用锚地容量,亦称设计锚地容量,是在考虑了锚地内船舶平面布局和船型分布等因素影响时,实际采用或设计的锚地内能同时容纳的最大锚泊船数量。
锚地平面布局,是在综合考虑海域自然环境条件、船舶尺度和船舶操纵等因素时的锚位分布。锚位分布可结合自然环境条件按“深大浅小”或“外大内小”的原则分层配置。“深大浅小”即船舶按尺度大小自深水区向浅水区分层次布置锚位,“外大内小”即按船舶大小自锚地外边沿向中心层次布置锚位,如图1、2所示。
相同船型的锚泊船在锚地按“井”字形分布时,理论上锚地水域的利用率为 78%。如果锚泊船按“品”字形分布,则锚地水域的利用率还受锚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一般约为 75%~85%。事实上,船舶到达锚地是随机的,在不指定锚位的情况下,锚泊船不可能严格按“井”字形或“品”字形分布,各锚地锚泊船船型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根据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本文中基本锚地面积按实用锚地面积的80%计算,即实用锚地容量为基本锚地容量的80% ,对于油船和危险品船,锚地面积增加10% 。
2.锚位数量
根据《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锚地的规模可根据排队论的理论和数学模拟的方法推算。对新建港口的锚地,按在港船舶保证率90%~95%相应推算锚位数;对扩建的港口,可近似地将扩建部分视为新建港口推算锚位数。在港船舶保证率的选取,应视港口的具体情况确定。对重要港口,其保证率取得高一些,对一次建设的泊位数较多或既有锚地泊位数较多的港口,可取得低一些。
2 . 1排队论理论
Sb――基本锚地面积;
i――不同长度的船舶类别;
Rai――第i种船舶锚泊区域半径;
Ni――第i种船舶所需锚位数。
实用锚地面积也即设计锚地面积,根据日本学者井上欣三、臼井英夫的研究和模拟结果,基本锚地面积按实用锚地面积的80%计算,油轮和危险品船舶的锚地面积增加10%。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锚地面积时基本采用这个研究结果。可以得出:
Sgt――一般锚地实用面积;
Sst――油轮和危险品锚地实用面积。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并结合表1, 锦州港所需要的锚地面积如表2。
从上表可知,锦州港最终所需锚地面积为123.2km2,其中散货船、杂货船、集装箱船锚地面积103.7 km2 ,油船、成品油船、液体化学品船锚地19.5 km2。
根据本文计算结果,锦州港目前的锚地规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对第三锚地进行扩建,同时新建危险品船舶锚地。在锚地新扩建工程完成前,可通过提高港口服务效率、降低船舶在泊时间等措施缓解锚地资源紧张的局面,同时,应加强对现有锚地的监管,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降低船舶锚泊风险。
参考文献:
[1]沈俊华,徐海燕,蒋小丽.M/ M/ S排队论模型的公用锚地设计应用,海岸工程,2011,30-1.
[2]天津海事局.海上锚地设置指南与监管的研究,2010.
篇10
[关键词]招聘 情报职业需求 情报职位
[分类号]G35
1 统计与分析方法、样本选取方法及统计描述
本调研以招聘网上的企业职位招聘信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统计和挖掘,分析总结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特点。之所以选择招聘网为调研对象,是因为它最集中地聚集了企业对各类职位的需求,最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职位的设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的招聘信息职责描述、职位要求中蕴含了大量信息,这些都是分析社会情报职业需求最真实的素材,也是最好的样本。
情报职业具有两个方面的特性――通用性和专用性。通用性是指各类组织里都存在对情报职业的需求,情报职业广泛分布于各类社会组织;专用性是指一些专门化的信息机构里有大量的情报从业人员。因此,本次企业情报/信息职位招聘信息的统计和分析从两个角度进行:①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即不分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等,对所有分布于企业中的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整体统计与分析,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全面地分析企业对情报职位的需求信息;②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对象,进行重点采样,对其情报/信息职位的招聘需求进行统计和分析,深入了解情报职位的特征。
2 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对企业整体的统计分析有两类样本来源:一是综合类企业招聘网,如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二是情报行业的专项招聘网,如中国商业情报网。
表1表明两类样本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因此分别选择两类样本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对各自结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检验(这一点在后文的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证实)。
2.1 综合类企业招聘网的情报职位需求统计(A样本)
在对国内三大综合招聘网――智联、中华英才网、51job从职位分类、职位检索性能、检索结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后,选择智联招聘网为样本选取对象。
2.1.1 调研目的在大样本条件下研究情报/信息职位的地位、数量和在企业组织中与其他职位的关系。
2.1.2 调研方法依据智联招聘的职位检索功能对职位进行检索,并分析结果。检索地点设置为: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职位,因为这两地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企业职位数量大、种类较全(后文中商情职位统计中也印证,北京、上海、广东的职位各占20%左右,远高于全国其他省市)。
2.1.3 数据收集一是依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选择职位大类和细分类,分别检索“北京”和“上海”两地近一个月的三大类职位:①信息类职位;②与信息类职位相关的职位(可以为之提供服务的职位);③对照组职位(和信息类职位没有直接关系,设此类的目的是为了作为参照和与情报/信息职位进行数量上的对比、比较分析)。二是选择检索条件:(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上海”+职位关键词=“情报”)、(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信息分析”)、(地点=“北京”+职位关键词=“情报”),默认检索时间为近一个月职位,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样本抽取时间为2008年10月1日)。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智联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2 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B样本)
选择情报职业的专项招聘网――中国商业情报网为样本采集源,选择该网站“职位招聘”中2008年1月1日到8月31日的招聘职位为样本。
2.2.1 数据整理把每条招聘信息整理为一条记录:职位信息(序号,职位名称,时间,职位描述,职位要求,公司名,地点),以(职位名,时间,地址)作为关键字,建立数据文档1(共461条记录)。
2.2.2 数据筛选对数据文档1中的数据进行筛选:①对同一个公司在不同时间的相同职位信息(名称、职位描述相同,职位要求相似)进行去重,约80条;②筛除兼职、低级职位(如:简单信息录入、简单信息收集等职位)约20条。剩余记录共354条,形成数据文档2。
2.2.3 进一步数据整理对数据文档2中每条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填写问卷,形成数据文档3。问卷主要内容有:①职位分类――职位分类表;②信息类型――该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划分的是:职位“职责描述”和“职位要求”中描述的工作内容中处理的信息);③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划分;④职位要求――招聘信息中职位要求条目的分析。
根据数据收集,完成了中国商业情报网职位分类列表,对相关职位进行了统计(限于篇幅,这里略去分类列表)。
2.3 企业情报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根据上述统计及分析,得出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的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2.3.1 情报/信息职位的分类、分布和数量
情报/信息职位内部的分类组成和比例可以分为三块:①第一块为信息分析、信息收集、情报专员、信息主管4类,占34%;②第二块为市场类,占40%;③第三块为信息职能细分的职业类,包括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档案管理员、行业研究员、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如图1所示:
情报/信息职位大多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和企业的各种职能部门中,具体可以分为两类:①传统职能部门:主要集中在销售、市场、策划等部门。其中市场部的需求量最大,职位类型和细分程度较高,占该类别职位总量的比例很高,与情报学相关度非常高。其次是销售部,但该部门中需要的情报人员要求比市场部低。所有分类中这两个部门的职位占40%(见图1),A样本中更多。②情报部门:企业情报机构确有一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分属于情报中心的情报职位。情报部门下的职位分两类:一类是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信息专员、信息主管,数量较多,比重较大,约占30%左右;另一类是细分职位,如竞争情报分析、专利分析、战略分析、数据分析/挖掘等,比重较小。
具体的职位数量和比例如下:根据智联职位分类列表中的职位,有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五类可以划为信息类职位。其中市场调研与分析、咨询员/顾问数量较高,是情报信息分析、CIO/IT总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三类职位数量的7倍多。从而表明:情报/信息职位及其相关职位数量较多,但整合在情报中心职能下的职位需求数量较少,比重较低。
信息相关职位(销售总,g/营销总监、销售经理/区域销售经N/主管、渠道/分销管理、市场总监/经理/主管)的职位职责的履行,必须要依赖下级信息类职位辅
助其决策。但实际结果中,情报/信息职位的数量比这些职位的数量要低得多。这说明:情报/信息职位的潜在需求巨大。
2.3.2 情报/信息职位要求的特点
知识要求的广泛性。在情报需求最多的销售和市场部中,对销售、市场、计算机等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其他高级分析职位,则要求更广泛的知识基础。
对专业背景的要求因行业等各异。不同的行业和职位对专业背景的要求不同。通过对本调研报告的B样本的分析,对专业的要求可以分为5类:①信息管理/情报学;②所在行业专业(如生物技术公司对应生命科学专业,电子制造公司对应电子类专业);③计算机/软件;④管理/市场营销/经济;⑤统计/数学。情报/信息职位对②类、④类有高要求,如图2所示(统计中包含了“必须为×专业”和’×专业优先’):
在不同的职位细分下,对专业的要求也不同。比如对专利情报分析师职位要求进行统计后发现,大多数都要求有该领域学科背景。
对从业经验有一定要求。较低级别的职位一般要求有1―2年的从业经验或研究经验,有半数上职位(156/338≈50%)对从业年限有两年以上限制,要求行业经验也较高(98/338≈30%),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对沟通与交流能力的要求较高。像洞察力、信息敏感性这样描述信息素养的词在职位要求中出现频率很高,表明情报/信息职业不同于纯技术职业,它对沟通和交流能力要求比较高。
招聘学科来源广,面临其他专业的竞争。招聘的绝大多数职位都是针对几个相关学科进行招聘,情报学毕业人员要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等专业人群的竞争。这种竞争就迫使情报人员“内核”力的培养急待解决。
处理信息类型明确。情报/信息职位处理的信息类型分为5类。多数(56%)情报/信息职位的工作中全部包含了这5类信息。有些职位处理的信息比较集中,如:行业分析职位主要集中于行业信息处理;专利分析职位集中于行业、竞争对手、自身技术信息处理。除去上述两个职位,对非全信息处理职位涉及的信息做了统计,如图3所示:
对应职业群体尚不清晰、成熟。大多职位分散在传统职能部门中,情报中心只在较少的企业中存在。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情报中心中,情报人才的需求也不集中,很少有对情报专业的定向招聘,情报群体“内核”不清晰等。这些现象表明情报学对应职业群体尚不够清晰、成熟。
3 以信息服务类企业为研究对象的统计分析
本调研报告中的“信息服务类企业”是指为社会或企业、个人提供信息/情报服务的企业,正如软件专业对应的软件行业一样,它是情报学专业所对应的一个行业群。情报学知识在这类企业中有着较高、较专业、较全面的应用。本调研报告主要对知名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行了统计。
3.1 信息服务类企业职位招聘信息统计
本调研报告中把信息服务类企业划分为6类:①情报软件公司;②以内容加工为主的网络公司;③专业情报服务公司;④管理咨询公司;⑤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⑥数据库服务商。分别选取各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共10家)为研究对象,对其2007―2008年招聘职位进行统计分析。
3.2 职位需求特点分析
通过统计及分析,发现信息服务类企业的情报/信息职位具有以下特点:①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对情报人员需求量较大;②大部分职位直接服务于企业情报产品生产或情报服务的提供;③职位要求普遍较高,体现在对学科知识面、学科知识深度研究应用能力和个人素质三个方面的要求较高。
因为信息服务类企业对情报学作用及应用有较好的认识,所以会出现这种定向需求。如: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公司的知识工程师、上海之目信息公司的信息师和万方数据的相关职位等都有“情报学专业优先”的招聘条件。
其他信息类企业中,虽有个别职位对情报专业毕业生有青睐,但大多数职位来源还是比较广泛。特别是传统职能部门和技术性专业背景的企业的职位,都会面临其他专业,如计算机、统计、管理、市场及相应行业对口专业等专业人群的竞争。
4 企业情报/信息职位特点的综合分析
4.1 本调研报告中三种不同样本的选取、分析总结
本调研报告分别选取了智联招聘、中国商业情报网、信息服务类10家名企三个不同的样本。三个样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本调研报告的分析中,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因此,本调研报告中对三种样本的整理、分析挖掘的程度也有不同。
智联招聘是一个综合型招聘网,为课题组提供了一个从整体企业职位需求看情报/信息职位的整体、综合的视角。主要目的是使课题组看到情报/信息职位在企业所有职位需求中的地位、比例以及和其他相关职位的关系。
中国商业情报网的样本数据主要集中在情报/信息职位,对这部分数据本调研报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理和挖掘,从而可以更细致地分析情报/信息职位本身的详细、具体特征。
信息类10家企业的样本属于重点抽样,上文已对此样本的特点给出了描述。
4.2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主要作用
情报人员在企业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为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提供情报服务和为客户提供情报服务。前者的发挥可以通过于传统销售、市场等职能部门的情报人员,也可以通过企业情报中心的情报人员;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辅助决策、环境监测、市场营销导向三个方面。后者主要是指信息服务类企业,为企业、其他组织的客户提供情报服务。
4.3 职位层次及其对情报学知识的需求
所有的情报职位可大致分为: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情报组织管理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大类。其中信息收集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每类中也可分为低级和高级两种。这种岗位及企业之间的不同(如对情报的需求不同,包括:情报来源、内容的综合性、内容、要求层次,等等),导致主要运用的情报知识不同,职位招聘条件、要求也不同。情报人员的需求呈现层次分布,但都有要求较高的特点。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此特点在信息类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
4.4 社会对情报职位尚存在很大的潜在需求
调研发现仍存在大量尚未满足的社会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自身对情报工作的认识不足,除信息服务类和少数公司外,大部分企业对情报学及其主要作用没有一定的清晰全面的认识,普遍存在“用到但不知道用的是情报学”的现象。也就是说,企业存在情报工作的需求,存在对情报职业人才的需求,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并没有将这类需求归为情报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