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钱学森之问”为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同样需要语文教学做出回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增强民族的创造力”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追求答案的标准、统一,不注意引领学生质疑、思考、探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殊不知,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对话,思维对话应当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启发、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就需要从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入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形成思维习惯,进而发展成为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能力,由此也就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的钥匙。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方法多种多样,试举几例:
一.求异思维
语文教学应当倡导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勇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逆向思维、反转思维等方法。
1.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论
例如,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苏洵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苏辙在《六国论》中的回答是:“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展开对话,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找到答案,进而引领学生讨论、探讨发表自己对于“六国灭亡”原因的看法,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2.对同一事物,可以有相反的观点
例如,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一事,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的《乌江亭》则有不同的看法:“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变换了思维角度,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得出了新的认识、新的看法。依照这种思维方法,在学习《失街亭》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马谡固然有错误,诸葛亮难道没有错误?
3.对同一事物,可从更多的角度去分析,会有不同的结论
如成语“滥竽充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一,从成语本义来看,讽刺了南郭先生缺少真才实学,不会装会,终被识破,落得个逃之夭夭的下场。第二,从成语的对立面看,可以提出其截然相反的观点。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无法再混下去后,“逃之夭夭”,说明他识时务,有自知之明,这样的看法因为从反面思考,与众不同,就富有创新性。第三,从南郭先生能够在齐宣王时顺利混下去,到了齐王就混不下去的原因考虑,可以得出不恰当的体制是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根本原因的结论,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二.比较思维
比较作为一种古老、传统的思维方法,也是语文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象间的类比和对比等,揭示出对象间的高低、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
1.类比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的方法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这就是类比思维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可用类比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岳阳楼记》,了解了课文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句中的“谪”,是“官吏降职或流放”的意思。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遇到“谪居卧病浔阳城。”句中的“谪”,稍一类比,就明白是同一个意思了。再如,学习文言句式,当学生学习了《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句子,了解了“不亦……乎”的格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可译作“不是……吗”“不也……吗”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句子,就明白怎么翻译了。
2.对比
对比是将两组对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可分为正对与反对。有时候,两组比较对象在客观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体相似,但细细比较起来,却发现存在微观上的差异,而这微小的差异却决定了比较对象性质上的不同,这就是正比。如补叙与插叙这两种叙述方式,看似基本一样,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补叙大都没有具体情节,前后也不需要过渡,而插叙却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前后需要过渡。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对比出这些差异,就顺利界定出什么是补叙,什么是插叙了。例如在现代散文《怀念红狐》(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第二段就是插叙的部分,第一段把自己与红狐的矛盾对立直观地摆在读者面前,第二段则生动地叙述了事情的原委,是因为红狐把自家的花母鸡叼走了。通过这段插叙使上下文连接了起来,而且使情节波澜起伏,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当然如果去掉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表达。而莫泊桑小说《项链》却有一个最典型的补叙的例子。小说结尾,写佛来思节夫人知道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当时还了她一挂三万六千法郎的钻石项链时,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佛来思节夫人的这一句话就是点睛之笔的补叙。没有这一段补叙,叙述事件就不完整,就不会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反比是将截然相反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求比较对象的特点、特征更加鲜明的一种比较方法。如倒叙与顺叙的比较,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比较等等。
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横向比较,比如写作背景、描写方法、思想内容、人物特点的比较等;纵向比较,如故事情节发展的比较、不同时期的相关作品比较等。例如苏轼的《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比较。首先是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从时令上看,前文字字秋色,后文句句冬景。其次是内容侧重点不同。前文开头便描绘出一幅安谧、宁静的自然画面,接着以主客问答的手法,抒写自己内心的情怀。后文写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再次是心境追求上不同。前文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而后文表现的却是保持乐观情绪,应对人生坎坷,超然旷达而不封闭自虐,自我调适而不怨天尤人的心境和情怀。正如林西仲所说:“若无前篇,不见后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
三.其他思维方法
1.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本能的思维方式,依靠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重要思考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与学习的主要思维方式。可以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意象来熟悉形象思维的特点,通过组合想象、取代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等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教授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时,老师可以采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加强学生的识记。其中作用之一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个作用怎么去判断?这时你可以举出代表性的事例:小说《智取生辰纲》中“天气热”的描写和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关于“风雪”的描写,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有了这个形象的事例,学生就好理解了。
2.图解思维
图解思维是一种运用图表、图画、关键词等把信息传达分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如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运用的就是图解思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绘制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图;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可利用人物关系图进行教学,将《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学生在把握小说中的人物时就省事多了,而且不易混淆。可以指导学生图解篇幅较长的文章,从而搞清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苏教版)的篇目时,由于里面文章较长,为了全面地把握文章,教师可以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以便让学生能够总结出人物的特点和人物成败的原因。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进行思考,以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心理学家克劳福德建议我们用属性列举法训练这种思维的流畅性,简单的训练方法如下:
(1)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定语形容某一个名词。
(2)想出一个故事的多个结局。
(3)给一个故事拟定多个标题。
(4)用给定的字组成尽可能多的词,或用给定的词语组成尽可能多的句子。
篇2
关键词:教师;创新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65
一、培养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思想感情
爱是一切行为的起点,忠于教育,热爱学生,教师的工作才会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作为人的发展和作为将来建设主力军的发展,这会是教师努力进取的不竭动力。在笔者自己的教育生涯中,曾是那么喜爱那拥有花一般鲜活生命的学生,为他们的成长,起早贪黑,费尽心机,不仅拥有学生的爱戴,更加拥有自己在教育实践途中坚实的步伐和可喜的成长。但是随着阅历的增多,生活压力的增加,身心疲惫不堪,笔者逐渐从浓浓的师生情中跳出来,而这些抑制了自己的成长,很多时候烦恼于自己的现状,但见好像人人如此,顺势就成为自己心安的借口。但在笔者身边也有许多教师,不甘平庸,无视各方面的压力,他们不断努力,超越自己,最后拥有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写到这里,笔者真是非常惭愧,经常教育学生要坚持,能说出许多坚持的意义,但笔者却失于坚持。但笔者知道,自己内心仍然热爱着教育工作,热爱着我的学生们,这一点没有变,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会努力振作,热情投身于这高尚的教育工作中,在工作中,不断更新思维,创造新的实践和新的成就。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拓展知识视野
信息时代,知识翻新速度越来越快,所以要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型教师,是职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所以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教师,必须努力勤奋的学习,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跨专业知识。作为一名文科毕业生,知识结构本来就不均衡,缺乏理科思维,可能阻碍了自己前进的步伐,知识能力是相通的,可以迁移的,在这一点上,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笔者的认识是传统的,可能放在以前,还是勉强可以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的,但是现代社会既是专业化水平非常高又学科边缘化速度非常快的信息化时代,真真体悟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所以,我们教师一定得学识渊博、知识结构较为均衡才可以。
三、养成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努力提高思辨能力
社会日新月异,学习书本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固守,要运用,用来观察事物思考延伸。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所以要做一个习惯于思考、善于思维的教师。其实,真知源于实践,平日里,我们对身边点点滴滴的事物有深刻的观察和认知,有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我们的思维和选择行为才会有不断的否定和更新。教育家魏书生就是一位善于思考和实践的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是鲜活的,是可以用来服务学生的,他的许多教法无不融入了他的发散型创新思维,这对于创新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也能最难以做到的。比如,一个我们经常讨论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通过总结,可以枚举的方法也有很多,但是我们在工作中有意识、能坚持、灵活地、创造性去运用获得成效的是少而又少,所以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养成勤于观察、精于思索、敢于实践的精神,还有就是不断更新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
四、善于合作,敢于竞争,在合作和竞争中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干什么都不能闭门造车,要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必须走出自己,愿意并善于向他人取经,以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所以要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其次,还要敢于竞争,竞争和合作是统一于自己发展的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在竞争中我们会竭尽所能,想尽一切办法,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才是灵动的,才可能有创新的火花,才能出现新的事物。我们要善于挖掘周边工作环境利于我们发展创新的优势,对同事们多持欣赏的态度,积极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增加和强化自身优点,逐渐减少自身不足,而且要有不服输的心态,敢于超越自己,敢于超越别人,比方法、比效率、比奉献。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战略;资源合理配置
所谓“民以食为天”,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生活中必然也少不了粮食。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普及,农业的耕种灌溉技术逐渐向现代化发展,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农业的发展还是城乡经济建设、劳动生产率、土地的使用率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一个国家的农业技术的发展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打破自然环境资源上的约束,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1.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1.1农业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原因是我国农业科技原始的创新力不足,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具有高水平的科研专家不多,农业研究经费不够,新型农业品种研究力度不足,受自然资源制约较大。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基础建设和高端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
1.2农业科研成果创新能力不足
近些年来,我国在农业科研成果上的成就不多,对于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一直在效仿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研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匮乏,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专利较少,科研成果在国际上缺乏影响力。对于国外生产技术太过于依赖,模仿其技术开发的模式,使我国农业技术发展处于被动地位。
1.3科研项目实施周期较短
农业科研项目周期性较长,风险大,短期的科研项目创造的经济效益不明显,而相对于短期项目,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并且意义重大的长期科研项目需要科学家长期的理念与实践研究。培养一个农作物的新品种需要八到九年的时间,所以在农业项目领域想要获得重大科技成果需要20年左右的坚持。而现阶段我国的科研项目的实施周期较短,农作物生产只注重短期成果,能够坚持看长期成果的不多,农业科研项目具有排他性,竞争较为激烈,导致有的科研人员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利于科研项目创新的发展。
1.4农业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不完善
就我国农业成果的评价机制而言,标准条例不严谨,缺乏比较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对于研究方向不同的科研人言的标准含糊不清,指向性不明确,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上报的各项科研论文不精细,抓不住主体大方向,还有人随意拼凑敷衍了事,造成读者分辨不清方向。这一现象,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脚步,使我国农业原始创新科技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5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学术交流环境不顺畅
同行之间的交流、科研项目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科学家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引导出新的科研思路。但这一交流环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而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正是缺少与国外专家的充分交流,导致我国科研项目相对封闭,这种状态阻碍了我国对国外资源的利用,影响我国科研人员创新,同时妨碍了我国的科研成果得到国际上的认同。
2.提高农业科技原始创造力的思路和对策
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创新,我们要从本质上认清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的主要问题是对科研规律的认识上的不够,在实际农业生产中注重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不是用产业生产规律来代替科研,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科研人员必须对自己所开发的新品种有所认识,在资金安排上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培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寻找新的理论来打破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束缚;就科研选题而言,农业科学研究所应正确引导科研人员选题的着眼点,把问题的重点放在原始创新上,着眼于未来;适当的延长科研项目的周期,以保证实验结果能够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就我国农业发展创新来讲,我国应重视农业高级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出具有陨石创新的新成果。现如今我国对其他各国农业领域的新的科技成果太过于依赖,导致自己研发新产品受限。对于中国来说新的高科技术可以引进,但是就其核心技术是金钱所买不来的,所以只有自己自主研发新的项目才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受制于人,促进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进入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乔治.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5.
篇4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方面要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是引路人的角色,为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发现新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用各种各样的技巧,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教学风格,不能为了一味迁就学生,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初中时代可以成绩一般,但数学知识已经掌握了不少,到了高中,想要让其变优秀,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指引学生走向好学生的道路,是教师的一大重要职责。要培养、发展高中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特别重要的一点。那么,如何调动高中生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
一、好的引导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要学习一门课程,首先要对其感兴趣,才能用心研究、探索它。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好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数学的独特魅力,从而对之有很大的兴趣与好奇心,想要探索它、了解它、拥有它。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去菜市场、超市买东西要用到数学;篮球、羽毛球等一系列体育项目要用到数学中的抛物线及函数知识,这些则是更高一层的数学……数学是一环套一环,从易到难的,一步一步探索出来会让学生有种莫名的喜悦感和兴奋感。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给学生讲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吸引他们,让他们自己想要学习数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比在后边追着,一味地被动学习要强很多倍。当然,有些学生本身就是爱学习的,好的引导能让他们学习的劲头更足,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则需要教师给予更深刻的引导和教育。可以挑选课后时间或者业余时间,不能为了不爱学习的学生而耽误了整个课堂。
二、有趣的课堂氛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需要有多华丽的语言,也不需要有多花哨的技巧,高中数学教师在给学生做好引导的同时,要给学生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可以把数学知识用另外一种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有趣的课堂活动比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讲解效果要好得多。教师在讲解数学课题的时候,让学生融入到这一课题中。这样,一是高度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学生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吸取课题中的精华,更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技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说到思维,大家都知道,人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不只是在学习数学这一门学科,在生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从某个人说话的方式、语气看出来这个人的思维能力。有位教授说:“这学期,我要教给你们的不是这本书,是思维方式,思维明确了,做人也就明白了,做事也就清楚了。”再来说说高中数学中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在讲数学题的时候,告诉学生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做题思路,也就是学生的思维是否明确。再回到课堂,以前,是教师讲、学生听,也不知道是否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吸收了;现在,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学生不会的时候大胆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课堂更有趣,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适当的作业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有不一样的学习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课堂上接受了新的知识以后,课后学生要多做练习题,以便巩固课堂上的新知识,也能通过做练习题看到自己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看到学生对课题的掌握程度,如果多数学生完全掌握,下节课就可以进行新的课题,少数同学进行课后补习或者其他方法;如果基本都没掌握,下节课就上练习课,讲解习题。当然,在一个大课题以后进行总的练习讲解也是可以的,相比之下,这种方法是比较切合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学习能力强的可以在基础练习题后加一些较难程度的练习题,让他们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学习能力一般的就布置平常的练习题,从易到难,一步一步,让学生自己慢慢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反复练习同一题型的不同题目,从而慢慢熟练掌握,然后在其掌握以后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练习题。高中数学教师给学生留的作业要有技巧,循序渐进,让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到达同一水平,普遍得以提升。
四、通俗易懂的学习技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是变幻莫测的,但是找到诀窍以后,就会发现数学原来那么简单。学习高中数学是需要技巧的,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就是有自己的学习技巧,像记英语单词一样,数学也有要记的东西,这时候就有了技巧,并不是一种技巧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不同的技巧,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技巧。比如英语单词“cabinet柜子”,有的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就记住了;有的学生通过把这个单词分解开,cabinet(擦比net网络大家都知道);也有的学生通过读音记忆,kanbenet。数学中,记忆函数、抛物线算是一个难点,例如,一次函数y=ax+b,判断函数图像在哪个象限,看a和b,a大于0在一三,x大则y大;a小于0在二四,a大则y小;b大于0在一二,b等于0过原点,b小于0在三四。同理,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反函数等都有特别的口诀,会使学生更容易记忆、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长生.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2010(11).
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15-02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的学生按普通高校本科第三批次录取(简称“三本”)平均分数低于第二批本科,成绩处于中等偏下,因此三本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自主性、能动性、自制力差,思维活跃,知识面宽而不精,具有一定的特长等方面特点。基于以上特征,培养什么样的独立学院大学生、怎样培养适应第三批次本科能力实际的大学生,成为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所要面临的最大的实际问题,也是新起的独立学院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关节点。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就业成为独立学院必须直面的挑战性问题。三本学生要在就业的“双向选择”形势下,从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获得良好就业前途,就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符合社会及市场实际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独立学院提出培养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全方面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独立学院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更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二、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大学是人才成长中的重要阶段,就独立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而言,存在着某些不利于学生成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突出表现在:
1.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综观目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克隆母体模式,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等照搬所依托的母体做法,把独立学院作为本部变相招收高价学生的一种手段或途径;二是局部改良模式。基本沿袭所依托的母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和要求,只是在局部稍许做些改造,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三是降格培养,降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按照高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将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型人才,挤占职业技术人才市场。上述无论哪种模式,都忽视了独立学院的特殊性,致使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迷失。在这种模式下,要培养出“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无疑是困难的。
2.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重理论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弊病表现为重理论学习、轻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研究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等,显得尤为不够。课程设计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对学生评价方法也不科学,造成培养对象只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不知思索,不会应用的局面。在教学方法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计算机和网络教学,但范围不统一,层次不深,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没有给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更大的学习思考空间。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思考
1.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培养创新性人才,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将学生视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视为教育活动的主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激发者、培养者。转变管理观念,以是否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环境,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学习研究,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还大学以学术自由,以利于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创新。大学是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最重要时期,如果在此时规定过于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整齐划一的课程、整齐划一的方式方法,最终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势在必行。
2.确立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就是“人是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主体性思想的确立表明了人们对教学管理的认识已从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了自主、超越的层次。把教学管理完全说成是一个只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实践活动、就把个体的自主、自觉从教学管理过程中抽掉了。教学管理同样也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和积极创造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而不是一种消极防范力量,教学管理是否对主体的选择产生影响,能否对其行为产生约束作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这一原则。主体性是现代教学最为根本的特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
(2)个性化原则。个性化教育就是在个性化原则的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培养学生不同的个性心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由和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这是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体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为目的。
(3)互动性原则。互动论是当代社会学的一种理论,认为任何客现的社会组织形式都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构成和维系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看作是待定情境中的适当客体,方能使互动顺利进行。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强调日常生活之中人们主体性建设的意义。新的教育理念则提倡“双主体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民主、平等条件下的一种互动,强调共同参与和相互约束,强调教和学的个性化,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学管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要在参与者的互动中进行,特别要在教学管理对象的自主开放中进行,教学管理对象的品德是在实际的人际活动中形成和表现,他们通过开放性互动,主动打破自我的界限,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教学管理活动中,首先必须确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师生互动关系。而只有在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的氛围中,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产生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才可能做到师生互动。
(4)开放性原则。“开放”是系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和人员等各类因素的交换。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管理机制中,开放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教学管理环境和教学管理过程的开放性。教学管理贯彻开放性原则主要表现在:一要把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反映在教学内容里。二要采用多样化的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实现方法的科学化和最优化。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发现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三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发展个性特长。
3.定位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及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有关文件从宏观和全局的高度对独立学院进行了定位,即“民、独、优”,前二者是从办学体制上定位,后者是从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实现“民、独”这种体制定位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的事情,而要实现“优”这种目标定位却相当困难。“优”即“办优质本科”。这既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独立学院的要求,更是社会特别是广大家长和学生对独立学院的迫切期待。在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情况下,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降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是本科,因此,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是我们必须死守的底线,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按“优质本科”的目标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基金项目: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J08C005)]
参考文献:
1.何云龙,崔玉祥.围绕创新人才的培养组织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5(9)
2.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居里揩.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3.周爱国.关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综述[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篇6
一、提高教学艺术,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意在只有学生亲近了教师,才会听从教师的教诲。强调了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感染力量。数学教师无论从教学意识到教学方式上,都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态度要自然亲切,授课语言要幽默与简练,板书要一目了然与工整简洁。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让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并且要注意培养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加教师的亲和力,遵循创新性教学原则。
二、营造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的重要源动力。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差异,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以利于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创设适度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学校准备组织七年级学生包车去春游,如果每个车坐45个学生,还有15个学生没座位;如果每个车坐50个学生,最后一辆车还剩若干个座位空着,你知道七年级有多少名学生,包多少辆车吗?面对这个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发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望。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想象思维创新能力
发展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求,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的思维具有创造性,数学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能加深对关键句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松树和柏树,一共栽120棵,松树的棵数是柏树的4倍。松树和柏树各多少棵?根据关键句“松树是柏树4倍”展开思考,因此有的学生联想到松树和柏树的棵树比是4∶1,用按比例分配解,有的联想到松树棵数与总棵数的比4∶5,用比例知识来解;有的联想到柏树是1倍,松树是4倍,已知“一共栽了120棵”,有的用“和倍”方法解,有的把松树棵数看作单位“1”,那么柏树是松树的1/4。有的用分数解……只要学生能抓住关键句,沿着不同方面去拓展,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定能解决问题。
四、树立强烈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心理学认为:自信是一种自我激励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美国马尔腾所说:“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发散思维训练,培养求异创新
发散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原始提供的信息、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基本方式。例:一种药水是按1∶100配制的,现有药粉26千克,要配制这样的药水需要水多少千克?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解题时要突破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模式化,开拓思路,寻求可能的多种解题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开发智力。通过学生的思考练习,教师发现有的学生用一般的解法是26÷1/101,有的用整数解法是26×100,有的用分数解法是1÷1/100,有的用比例解法是26/X=1/100,这样用不同的方法解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还能培养求异创新能力,只要长期加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六、反馈质疑解难,培养创新潜在能力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创设恰当的情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先拿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模型,让学生找出生活中与之相同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确定平行四边行的定义。提出问题:满足哪些条件的四边形可以判定为平行四边形?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探索,分组讨论。组与组之间交流探索结果,教师引导小组之间注意吸取别人的“成果”;师生共评:学生不仅找出了“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三种教材上注明的方法,还发现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判别方法。学生对照教材,对自己的探索欣喜不已。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既需要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为前提条件,又需要创设创新教学情境,激发自信心、想象能力,促进发散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才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自主地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创新、在交流中创新,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希双,王秀菊,韩新路.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群体思维的激发[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06).
篇7
关键词:青少年; 科技创新能力; 悟性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15-001
所谓“悟”,其左边为“心”,右边为“吾”,那就是说“吾”必须用“心”去体会,得到的就是“悟”。换句话讲,“悟”更多是“心”的工作,“悟”者不同,所“悟”也不同。
一、“悟”的理论与实践
1.什么是“悟”
悟性就是人的意识,人意识到什么才能感觉到什么,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去做什么。人的创造就在意识当中,诀窍也在意识当中,意识的不同就是人的悟性。创造力是人人皆有的,就是有没有去开发,只要你用心去开发,就能有发明。
我在教学生发明时,告诫他们:悟性是一种心态,一种你碰到问题,你能否全身心投入并积极思考的态度,所以,当你碰到难题的时候,先别问自己行不行,而是想想有什么方法解决。
2.怎样去“悟”
我在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的发明方法,在各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讲座近二百场,循循善诱,用悟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创造发明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呢?我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发明实例启发学生。同学们平时的学习、生活、游玩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旦发现什么,甚至晚上做梦想到一个金点子,就要学会抓住,立刻记下来,这就是灵感。
二、运用“悟”的实例
1.《自控输液器》――设身置地的“悟”
徐凯敏同学在一次打吊滴时的设身置地,结果“悟”出了“自控输液器”。他在一次输液时打瞌睡,盐水已经滴完,幸好边上的人叫来了护士。于是他决定要发明一种自控输液器,他画了图纸给我看,在滴液包里装一个浮子阀门,等盐水滴完浮子下沉阀门自动关闭。他问我怎样做?我告诉他浮子用ABS塑料,关键是浮子的形状要做成圆锥体,圆锥的度数要经过多次实验才能得出最佳度数。我叫他做了多个浮子和他一起反复试验,发明终于成功,获得了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首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2.《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触类旁通的“悟”
夏子渊同学在玩电子积木时发现电子积木经常要坏,原因是经常拆装搭扣容易坏,这时弟弟正好在玩磁铁,于是他触类旁通,“悟”出了用磁铁连接电子积木的想法,经过反复实践制作和修改,终于发明了“用磁铁连接的电子积木”,获得了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评选一等奖,被授予第二届“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荣誉称号。
“悟”是将已有的经验嫁给了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常常说某个人悟性好,重在表现理解一件事或物或某种抽象的东西时的速度快,而快的前提是取决于这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足够的多,并且必须具备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悟”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只有一个功能,即直接认识因果关系,由效果过渡到原因,由原因过渡到效果。现实世界的直观、聪明、机智、发明、天才等等,都是“悟”的诸多表现。缺乏悟性在本意上就叫做痴呆,也就是应用因果律时的迟钝,是在直接掌握原因效果连锁和动机行为连锁时的无能。悟性是突然的领悟或者是所说豁然开朗,不是抽象中漫长推论的产物。
三、激发“悟”的方法
我在每次的发明讲座中,运用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列举了大量的鲜活的学生发明作品,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运用兴趣导向,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的感悟,学生的灵感一旦激发出来,就如同洪水泄堤。
悟性是可以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积累而提升。如何去开发和培养以及积累自己的悟性?悟性就是你心无杂念,认认真真的去想一件事,如果一心二用,聪明人也会变笨的。所以,悟性关键在于是否去悟,如何悟。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学生可知许多事,但却不知所有事。但是,恰恰就有这样的学生,能以有限的学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一炉,即使没有某方面的具体知识,却依然可以提出有见地的想法。徐凯敏、夏子渊、晏鹿雪就是这样的学生。闪耀吧,科技创新的小星星们,为人类美好的未来勤练勤悟。要做那颗闪耀的科技创新小星星,为实现跨世纪梦想远航,劈波斩浪,争做栋梁。
综上所说,悟性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训练,逐步形成一种习惯。悟性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是:
1.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如果还没有具备,可以从书中学习和挫折中思考和感受。
2.具有细微的、耐心的观察力。对细节的东西观察越多,越仔细,获得的感受就会越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发现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并加以改善。
3.要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4.有方法和措施来保证上述3点的逐步实现。
“悟性”的三个重要特点是:
1.学习方法,没找到正确的方法导致事倍功半,大部分“悟性”问题可能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方法造成的。
2.兴趣爱好,有些人对发明不感兴趣,那么他对这方面的“悟性”就比感兴趣的人差。
3.遗传基因方面,现在还没有破解,但能通过后天的训练弥补。
科学研究证实:人在感悟创作时,神经元受到刺激更为强烈和复杂,树突有可能吸引其他神经元的轴突并形成新的突触联系,而新突触的形成又会扩大受体面积,增加神经递质的数量,从而有效地增加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量,增加脑的相应功能。悟性不仅对学习记忆有很大帮助,而且能拓展思维,是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一把金钥匙。
悟性这个词,时不时都要从我的脑际划过,我一直想从教育的角度对这个词背后的东西进行挖掘,让其变成一种可控制的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创新能力指的是对所有理解信息合理使用,创造出新颖的能力,服务于社会。我国是社会主义大建设的时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而要想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高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很多新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就无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采取合理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的关键
1.认真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初中时期的物理课本中对知识的介绍简单易懂,研究的问题仅仅是这个领域中表层的问题,研究的问题也是最为直观的,对象都是静止不动的、独立存在的物体,这些内容主要就是记,理解与否不是很重要。但是高中的物理文字阐述特别简练、严谨,而且内容野比较富有概括性,特别抽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事物,而是纷繁复杂的事物,分析时常采用定性或者是定量的方法,还应该适当的结合推理和论证方法。
2.教学方法以及手段应行之有效
进行直观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相对非常复杂的物理模型是非常难接受的,这时使用直观教学更为适宜,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经常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更有助于理解书本中抽象的概念。
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了解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且通过科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会在潜在的创新思维指导下从事各项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要适度的放宽对学生的限制,学生们对于任何真理的质疑都是合理的,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学生就需要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到理论知识的印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对《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进行学习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们发问,在相同的高度同时将同质量的铁球和木球抛掷出去,那么哪一个球会先着地呢?或者是同时落地呢。提出问题之后,就让学生们自由分组讨论,学生们将自己的观点和辅助意见讲出来,然后翻看课本,结合文章中的定理和概念进行验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动手试验,寻找正确的答案。
三、应用分析推理教学,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熟悉物理知识的人们都知道,高中物理不同的量间会存在着某种联系,只要全部挖掘出来这种联系,就可以熟练的将其应用到物理解题中来。高中物理课本中有非常多的公式,这些公式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比较的强,如果只是对这些公式进行单纯的背诵,就无法有效的将其应用到解题之中。
举一个例子来讲,在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章节进行学习时,通过相应的试验以及理论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物体在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它的位移、初速度、瞬时速度、时间、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式是这样的:S=vot+(1/2)*at2,那么就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已经掌握到的知识对目前的公式进行推导,可以得出更加简单的关系式,也就是:2as=vt2-vo2,这样可以方便同学们在以后解题过程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改进实验教学,在探究中创新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验教学中,需要对实验教学目标进行强化,对教学指导思想进行端正。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的发挥出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出现了问题,学生要努力自主解决,互相讨论,确实不能解决,可以询问教师。课后的小实验要努力完成,将身边的器材积极利用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充分的激发出来。
五、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高中阶段是创新能力培养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就需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需要将物理教学的优势给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物理老师要不断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革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廖志敏.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08)
[2]徐宇明.中学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4)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提升;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黄石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社会性、时代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课程标准强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大胆创新。但有些教师为了树立师道尊严,给课堂教学制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思想品德课戏称为“催眠课”。古人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鼓励学生求异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1、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话语权优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想说的、该说的话都讲完了,学生连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都没有。怪不得有些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这样做,是对学生敢想敢说、求异质疑精神的鼓励。为了做到尊重学生话语权,首先,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插嘴。学生插嘴往往说明他在认真听讲,认真思考,说明他有疑惑。如果压制或者“忽视”学生插嘴,学生的创新激情就有可能被教师的“冷漠”浇灭了。只有采取这种宽容的态度,学生求异质疑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其次,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高职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不是很严密,语言组织能力也不是很强,表达不完整。作为教师,一定要耐着性子听他的发言,这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鼓励,即使有些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或者观点极端,也要耐心引导。再次,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还表现在对学生的自言自语,私下议论要放在心上,以便及时捕捉他们的思维动向。
2、引入多元评价标准,寻找学生创新亮点
学生就像多棱宝石,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都能发出璀璨的光芒。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注意尊重学生的成长风格,正确认识学生的长处,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以自己的特长和突出才能创造出色的人生。
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关注他们的言行,不仅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更关注他们课外表现,注重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用心挖掘他们身上的亮点和创新潜能。有些学生比较好动,肢体语言丰富,就把课堂情境表演的机会留给他。如班上有个学生是个热心肠,爱管班级“闲事”,就委任他为老师的“助学”,让他帮老师做一些管理工作,他积极性很高,在管理中,出了好多点子。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大大小小的亮点,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掘并放大这些亮点,学生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校新知识,探索新方法,研究新问题,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创新潜能。
二、引导学生学会思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多视角全方位看问题,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就能够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1、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如在教学思想品德有关中国资源、人口问题时,让学生讨论这样一道题目:下面示意图说明了什么?人——从——众,森——林——木。许多学生回答道:由于人口增长,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减少,仅此而已。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表象的特征,而没有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不能由表及里。可以这样给学生进行引导分析的: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资源正不断减少,我们应从一个人看到整个人类社会,从一种资源看到整个自然资源,从人到树的关系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样引导使学生对问题能够从层次上加以把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创的想法见解。例如:在与学生探讨一次性塑料袋的危害时,老师问学生:“国家应该怎么办?”有一位学生答道:“国家应该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此言一出,有些学生就议论开了,似乎感到这个观点不正确,可又不知怎么反驳,老师这样引导学生:“加入国家禁止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或不便?”这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上月得了甲型H1N1流感,在医院里输液,用的都是一次性输液袋,如果禁止使用,岂不会有交叉感染的危险?”老师表扬了他能逆向思维,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看问题会更加全面。
三、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他认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想品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仅靠教材现有的东西作为我们认识、了解社会的窗口和渠道,这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面向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如学生由于平时学习紧张,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少,即便参与也是被动的,感触不深,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策划、组织各种校园活动,甚至校外活动,如黄石职业技术学院校外有一条小河,两岸桃红柳绿,但河水浑浊,学习了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后,老师要求学生就这方面的内容策划组织一次校园主题活动,学生们很快策划了主题为“护我校河,净我心灵”的主题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有主题签名活动、环保知识展览、招募护河志愿者等活动。出乎许多老师的料想。这些活动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门学科的任务,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关注,为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篇10
一直以来我国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结构重视教育创新,只有在教育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才能够提高学生新时代的创新能力,中职院校是我国基层人才的培养摇篮,近年来计算机教学已经在中职院校得到普及,虽然中职计算机教学突破了传统上的教学模式,但是从创新的层面看,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要创新就要分析目前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前言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从小学到大学,我国教育体系已经全面进行了计算机教学的融合,近年来,小学教育在计算机教学创新方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设计的游戏教学课程,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充分的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而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创新方式,目前各个中职院校尚未有具体、统一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
中职院校在我国属于基础人才的培养机构,它与高校或者高中都有所不同,中职一般是为初中毕业没有考入高中落榜的学生开设的技能培养院校,这类院校类似于高职院校,但不同的是在技能上要低于高职院校,在开设的课程上看,除文化课以外,还设有专业课程,其一般都是针对人才市场中欠缺的基础型人才对应培养的,和企业都有合作关系,在中职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输送给用人单位,中职院校在教育历程中形成的较晚,教师团队资历尚浅,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目前看,我国中职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引入了计算机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中暴露了诸多的问题。
2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教育体系一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从这个模式中有所突破,特别是从古至今的考试制度,深深的将教学者的模式固定在了一个统一的态势下,很多教学者也试图去创新,以创新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但因教学方式方法不正确或得不到各界的支持,而最后作罢。目前,我国中职计算机教学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一,教材的内容太局限。在国内市场中,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越来越成熟,中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时便开始使用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如何操作计算机、如何操作word、如何编写一些简单的编程语言等,直到2016年,互联网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高级编程语言,然而中职院校仍然使用基础的教材作为教学的大纲,的确像一些学家所说:“要想跑,要先学会走”,那么在传授“走路”的同时,谁会告诉学生路有多长?该怎么走?怎样能够赶上领跑者?这些问题是中职院校忽略的重点,也是教材的局限性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现在人们都已经熟悉了乘坐高铁的方式,而中职院校还在传授坐普通火车应注意的事项,从起点的定位上就处于落后的状态,这也是中职院校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重要因素。其二,教师素质低、教学思维观念太守旧。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师范学校,他们从读书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就是传统模式,“填鸭式”教育模式就是我国一直以来恒古不变的落后教育观念,这些教师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再通过同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代一代的交替更换,虽然计算机教学已经引入了现代的中职院校中,但守旧的教学方式没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当学生在对计算机教学抱着浓浓的兴趣时,教师因为对计算机操作不熟练,将计算机教学模式又转换到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中来,使更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课程的兴趣和信心。其三,缺乏与教师的互动性和实践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定了传统教学不存在互动性,计算机教学的出现本身应该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然而,在目前实际的教学中,更多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仅仅成了一个形式,有些中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对学生没有起到作用,反而给教师“偷懒”造就了环境,有些教师用手写的方式,将要传授的知识写在投影纸上,通过计算机投影设备直接投影到了屏幕上,教师的工作量得到了缓解,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有得到提升,计算机教学本应该能够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中国人太注重整齐划一了,一堂课都是教师在喋喋不休的讲,学生只有听课的权利。在一次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授课中讲道:我如何操作,你们就跟着我如何操作,不能操作其他任何的文件,一趟课下来,教师在上面操作,学生看一步跟着做一步,这种实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什么不同?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什么作用?
3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实践中进行完善,从根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脱颖而出,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要树立学生自我创新的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自于好奇心,从心理学角度上分析,每个人都会对没有接触或者期待的事情具备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同样在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好奇心,特别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的操作时,还应该使用引导的方式,将学生的好奇心不断的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延续,给学生一个不断满足自己好奇心的理由,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设计的思路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每个人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所能想到的处理办法是不同的,同样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思维时,教师可以不断的提示和纠正错误的思路,这样能够树立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宰者。
3.2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创新教育在我国提出后,很多学者都在不断寻找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但在很多的学术论文中,有很多观点仍然无法跳出传统思维的区域,这点我国教育模式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悬殊,如何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呢?答案就是分清楚主动和被动,我国传统模式的教学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占被动地位,也就是“填鸭式灌输法”,教师不停的讲,学生不停记录,给学生什么,学生就要消化什么,特别是计算机课程中,教师让按什么按键,学生就跟着按,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即便有学生存在很多疑问,也不会主动的提问,而是一味的被动接受。要突破就要交换主动和被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前设定学习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去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教师为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纠正,担负被动角色,这样能够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提高教师素质,丰富教学策略
教师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如果教师本身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那么这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照课本进行传授,因此教师的素质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另外教学途径不应该单一的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丰富教学的途径,特别是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完成的案例让学生看到,然后通过案例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能够在未来的实际生活工作中,知道为他们带来了什么,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现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约束,打破常规主动、主动的角色互换,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设定一个目标,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式方法,最终到达目的,这是中职院校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杨柏楠.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内江科技,2007,(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