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8 00: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经验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习经验总结

篇1

练听力直接听快速英语先说听力吧,我是从voa(voiceofamerica)开始听的,没有怎么听慢速英语,觉得不过瘾,直接听快速。当时初三,自然只听得叽哩咕噜一片。但是我特别喜欢voa播音员的语调和发音,那种地道的断句和表达是在录音带中永远体会不到的,即使听不懂我也特感兴趣,不停地听,睡觉听、走路听、晚自习课间还听,听着听着就越听越清楚,从只能听出一个个没有联系的单词到能听出整句的话,再到听出句意。voa听力材料可以从上下载到。为了达到锻炼听力的最佳效果,我没有一开始就看广播稿去对照着听,而是听得滚瓜烂熟了后再去看稿,把不懂的单词查了,最后再看稿子听,即便最难的段子也能搞懂。当然一些过于美式的表达除外,只能去找老外。就这样,每篇voa我至少20遍,听了5本40多篇广播文章还觉得不够爽。词汇量又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学校的听力考试也变得味同嚼蜡。于是我又买来了英文原声电影,遮住字幕看,实在不行了对照字幕也行,

总结

总之我不看中文配音的,因为你会发现,一旦能听懂电影的对白,你对英语的感觉已经挺地道,能或多或少地用英文思考。除了电影,我还看明珠台(tvbpearl)和国际台(atvworld)的英文节目,现在两个频道的新闻和大部分节目都有英文字幕,大大方便了我们!总之,大量输入是练好听力的最佳途径,一旦走上了正道,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进步循环。练口语“面子散尽还复来”口语我特别强调发音。大家一定要把口音练到吐字清楚,流畅自然,否则再好的英语,说出来没人听得懂是很难受的。如果对自己的发音不满,自然不愿多讲英语,英语也就很难提高了。语言学习不能要面子,要有“天生我嘴必要用,面子散尽还复来”的志气,别人听得懂就是胜利!我本来也是很腼腆的人,但是由于出过国做交换生,逼得不得不开口讲,时间长了才练就了一副厚脸皮。为了纠正发音,我经常听着录音“忘情”跟读,逐渐练就了一口美式发音,如元音拉长辅音短促。平时在家,兴之所至,我会不时地用英语自言自语。自言自语真的很有效果,在说口语时,往往会有文思泉涌的感觉。如果脑海里全是想好

篇2

[关键词]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 R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b)-0126-02

《药物分析》(含中药制剂分析)是我国高校药学相关专业(包括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专业等)均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本校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精品课程。《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药品具备强烈的质量控制观念,教会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中药、生化药物及其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1-2],使学生能胜任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并能研究、探索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和最佳最新方法。

2011年7月开始,广西教育厅启动了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教学研究项目,本校的制药工程专业和《药物分析》课程有幸被列为资助研究的专业及课程。借这个契机,本校对《药物分析》课程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现将该教学改革的经验总结如下。

1 教学改革之前《药物分析》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1.1 重理论轻实验

《药物分析》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但是,以前《药物分析》的理论教学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学科性,与生产实际结合较少。另外,在最终成绩考核时,《药物分析》课程最终成绩的比例分配是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占30%,期末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这也使学生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造成实验动手能力不够强的现象。

1.2 理论教学的内容存在滞后性,授课方式也比较呆板

《药物分析》的教科书都是以我国《药典》中的质量标准为基础,系统阐述各类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及技术。我国《药典》是每5年更新一版,在新版本的《药典》中,对不少药物的质量标准进行了修改和提升,并引入一些新的药物和新的质量控制方法及项目[3]。但是教科书一般是在新的《药典》出版之后才根据其内容进行修订,待新的《药物分析》教科书修订好并运用到教学当中时,五年一版新《药典》的使用时间已经过半,导致了部分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另外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比较呆板、沉闷,不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1.3 实验教学的内容设置不够合理

实验教学全部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做实验就是照着实验讲义按部就班,缺少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实验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2.1 理论教学改革

①依据新版《药典》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使教学内容与新版《药典》内容同步;②鼓励授课教师参加课件比赛,在及时更新授课内容的同时提高课件质量;③改变过去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灵活多样的适合该门课程特点的各种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甚至让师生互换位置,鼓励学生自制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讲解与药物分析相关的某一专题内容,提高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效果,改变以往老师台上讲,学生被动听的呆板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2 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将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层次Ⅰ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4-5],是在一个设计完整的实验框架下重新验证结果,验证实验结果是否能呈现原理所描述的现象,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这个实验;层次Ⅱ为“设计性实验”训练[6-7],要求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掌握某种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与运用技能,如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用于药物含量测定的实验中,要求学生对分析方法效能指标进行设计;层次Ⅲ为“综合性实验”训练[8-9],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及书本上没有的文献知识,综合运用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项目的确定以及实验指标的建立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0],为学生进入毕业专题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2.3 考核方法改革

为了在考核方法中体现出实验课的重要性,改革《药物分析》课程最终成绩的比例分配:实验课占50%(其中平时实验成绩占30%、期末实验操作考核占20%),期末理论考核占50%。在实验课中增加一个期末实验操作考核,以强调实验动手能力在本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在《药物分析》开始授课之初,就向学生公开本课程考核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实验并重地开展学习,从而改变仅靠期末突击背书通过理论考试就能拿到学分的学风。

2.4 师资力量建设

近几年,《药物分析》教研室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和鼓励本教研室原有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使本教研室师资的学历水平大幅提高,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达到总教师人数的60%以上,为保证《药物分析》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师资力量。另外,教研室还鼓励授课教师参加校内外的讲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提供了观摩和历练的平台。

3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总结

通过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对《药物分析》这一区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提升,使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更具有实用性。同时,既提高了授课教师的授课水平,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适应了新形势下社会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甄汉深,贡济宇.药物分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2] 杭太俊.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前言.

[4] 袁霞.验证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大学物理实验,2012, 25(2):94-96.

[5] 杨丽萍,段凤海.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9):175.

[6] 卢琼,陈荟婷,尹立,等.开放式设计性实验教学对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当代医学,2010,16(10):160-162.

[7] 黄剑平,龚银香,童金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35-136.

[8] 黄大明,秦钢年.专业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创新设计与教学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247-250.

[9] 王书敏,丁武泉,于慧.开设综合性实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2):55-57.

篇3

我毕业于山东省的一所高中,在高考中我获得了646分的总分:汉语文123,数学125,英语130,理综合268。各科成绩相对比较平均,因为我平时就注重对各科目的均衡。有个木桶理论:木桶能装下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根木条,而是最短的那根。所以均衡自己的学习成绩是比较重要的,下面简单说一下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的内容笼统讲分记忆型知识和理解应用型知识,针对这两种内容学习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1对记忆型的内容,需要尊重记忆规律,养成好的记忆习惯。

记忆曲线如下图所示:

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有很多人在学习文科内容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

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2理解运用型的知识注重练习及总结。

理科大多数是理解运用型的知识。这类知识的难点存在于运用方面,一个同学即使把整个数学课本一字不差背诵下来,让其考一份简单的试题,他也很可能得不了高分。

湖北、山东、河北的考生往往能考出高分成绩,有的年份本科线能达到580分。这些省的考生在理科方面练习的量是很大的,据了解,有的地方仅正规的高考模拟就有十四次,高一、高二平均每门课都有三个以上的练习册,每个单元都有两次测试题。有人反对题海战术,说要跳出题海掌握技巧,但是你若不在题海里奋斗一下,你怎么能跳出题海呢?

当然,做完题后的总结是很重要的,每次考完试后将自己的错题写在错题本上,没事的时候拿出来好好看一下,每个期末将错题本整理一下,按照类别归纳分类,特别是那些错过几次的地方,写在纸条上放在口袋里随时提醒自己。

高中三年,就是奋斗的三年,若是不敢下决心拼搏一次,那么让自己成为年级前列的想法都是空谈。

3心态和生活细节也很重要

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影响自己的心情,例如同学吵架闹矛盾,或是老师批评了几句便情绪低落。差距就是在一点一滴中拉大的,你若是每个月都有几天不在状态不想学习,放在整个高中来看,相当于有五分之一的高中生涯别人在学习而你在胡思乱想。虽然这种差距不是平时能看出来的,但是它确实存在。

篇4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一个好的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生物学本身就是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将一些跟本堂课有关的生物现象,可以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在讲《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节时,用电影《侏罗纪公园》引入,可以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影片中的恐龙是科学家提取亿万年前已经灭绝的恐龙的DNA分子繁育而来。那么,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否可以实现?如果可以实现,DNA分子又是如何一步步指导制造出生命来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开始这节课,可以让他们更加积极思考。

二、讲授技能。

这学期我们讲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这本书的很多知识很抽象,而且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所以教授起来有一定困难。一旦听不懂,学生极易放弃整堂课。这样就必须反复讲,细讲每个部分。现在我可以基本做到,把握教学目标,讲授清晰,讲授内容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比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我将的形成过程,每一步细胞及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画在黑板上,同步讲解,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提问技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现在可以掌握好提问的尺度,并且考虑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能力,会提问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同时更加注意多问开放性问题来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而不是人云亦云。使他们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提问题后,会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归纳,让学生对其知识的漏洞有所注意。

四、互动技能。

实行新课标后,要求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更加突出学生的本体地位,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在《减数分裂》第二节课中,我让大家准备五分钟,之后临时抽调两名学生上讲台画的形成过程,其他学生在下面“挑错”,画完之后下面的同学对图补充修正,看谁画的正确,然后总结。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牢记知识点。

五、调控技能。

高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制力,但是毕竟有限。而起整天面对书本,极易产生厌烦情绪,在上课难免哟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睡觉、看闲书、说话。我慢慢学会了控制课堂,不再因为几个学生耽误整堂课。

篇5

膝关节OA指膝关节关节面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蜕变及结构紊乱,伴随软骨下骨质增生、软骨剥脱,从而使关节逐渐破坏、畸形,最终发生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退行性疾病。国内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患有OA的人数占总人口的3%,其中大部分为膝骨性关节炎,55岁以上人群X线有膝骨性关节炎表现者约60%。膝骨性关节炎使患者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下降,医疗费用增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许学猛教授经过20余年临床实践,逐渐摸索出一套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行疗法。笔者师从许学猛教授1年余,对其在膝骨性关节炎认识和治疗方面深有体会。

1 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素问・长刺节论》指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曰:“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骨性关节炎是痹症殊类型。许学猛教授认为本病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软骨的慢性损伤,以骨内静脉瘀滞为特征的骨内血流动力异常及由此引起的骨内高压的变化,可能是该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祖国医学曰“肾主骨、肝主筋”,中年以后,肝肾始亏,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加之骨脉瘀滞。不通则痛。肝肾亏虚是本病发病基础,血瘀为疾病之标,故治疗本病,关键在于抓住“肾虚血瘀”的特点,从补益肝肾人手,兼以活血化瘀。

2 骨筋肉并重学说的提出

膝骨性关节炎并不仅仅是单纯关节问题.包括其周围韧带、肌肉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许学猛教授提出骨筋肉并重学说。认为生理上“筋为刚”,具有坚劲刚强,能够约束骨骼的作用;“骨为于”。发挥其杠杆作用;“肉为墙”能够防御外邪及外力的伤害,为人体的动力来源;生理上筋骨肉相互依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筋骨、骨骼、关节、筋肉等组织退变时,其必将互相影响,筋肉病变与筋骨病变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在治疗上强调对筋肉组织的退变应贯穿于疾病治疗全过程,从就诊伊始即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科学、适量、循序渐进的运动,实现退变肌力的提升。并且有针对性进行相反运动,达到关节周围的肌力平衡,切实有效逆转筋骨退变,从而遏止退行性骨关节病的退变进程,扭转病势。

2.1骨筋肉并重学说之一:筋骨病变与筋肉病变同等重要,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由于退行性骨关节病往往病程日久,就诊时经检查会发现多数患者骨骼或关节已经发生形态学改变,并简单理解为骨骼或关节的单一部位病变,而不去分析周边的筋膜、肌肉等组织是否受累或更早发病。实际上不管是筋、骨或关节首先起病还是筋肉组织更早发病,由于发病时间日久或缠绵难治,必将导致骨骼、关节、筋肉等组织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生与发展,因而在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时一定要加上患部周边筋肉组织的机能评估。如果患部周边肌肉组织结实发达、肌力好,即便检查发现骨骼、关节“异常”很严重,其病情也应判断为发病早期,只要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相反即便是患部的骨骼、关节检查“异常”较轻,但周边的筋肉退变、肌肉萎缩严重,肌力差,病情判断为中后期,预后疗效较差;也就是说在判断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病情时不能单一或过分依靠影像学或理化检查结果,还应该同时对周边的筋肉组织的退变程度进行综合评估。

2.2骨筋肉并重学说之二:强调注重治疗骨筋关节病变的同时,注重治疗筋肉组织,即“骨筋肉”并重同步治疗 正是基于对以上退行性骨关节病的发病与骨骼、关节、筋肉等组织先后或同时发病有关,在治疗上强调重视治疗骨骼关节病变的同时,不忘同时治疗筋肉等组织病变,所谓骨筋肉并重同步治疗,在治疗上不断探索,创新性总结出一套较完善的治疗方案,形成两大特色治疗:患部的直接治疗与全身用药并重以及筋肉组织退变防治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

3 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药物治疗和自身功能锻炼相结合,病位直接给药

DOA主要由于机械性外伤或炎症等多种因素造成关节软骨损伤,使软骨成分产生自身免疫反应,造成继发性的关节软骨破坏。正常的关节软骨没有神经及血管组织,其营养支持主要通过弥散机制,从滑膜分泌的滑液中摄取。这决定了以口服药物等通过血液循环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人体自身的血一脑屏障,使药效的发挥受到限制。通过关节腔直接给药,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发挥作用。将参麦针配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止痛)5ml,准确定位内外侧膝眼,常规皮肤消毒后将药物注射到关节腔内,发挥益气养阴作用,延缓关节软骨细胞的老化及坏死。

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中药温热外治如“五籽散”药熨(隔药饼灸)治疗、中药药浴(中药熏蒸、熏洗)治疗和患部中药的外敷治疗(医院专科制剂)。对患部及其周边的筋肉同时予温热理疗,如如温热式低周波、微波透热照射、温热式中频治疗等。

篇6

一、学习方面

这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严格按照大队要求,进行学习,用学习去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增强思想意识,在努力的学习中,我坚持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对“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使我提高了思想政治水平和学习能力,还让我认清了自身思想政治方面的不足,并针对自身存在的短板,积极去寻找整改措施,认识到了“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的重要性,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政治觉悟,还让我明白了只有时刻保持高的政治觉悟,才能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做到遵纪守法,不出错误。

二、工作方面

作为一名辅警,我深知自身肩头的责任与使命,所以我严格遵守队里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服从领导的指挥,听从命令。在工作中勤勤恳恳,不论天气如何恶劣我都能认真站好每一班岗,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和纠违数,努力维护好自己辖区内的交通秩序,保证各种车辆安全通行;并且严格执行《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对违法车辆驾驶员和违法行人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遇到轻微的交通事故,我能及时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调解,避免交通堵塞。对于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认真履行,不敷衍塞责。

三、自身不足

对待工作不够主动进取,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缺乏一种探索精神,认为自我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能够适应目前的工作了,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自身文化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改革和发展已到关键时刻,面对这种紧迫的形势,我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知识等方面与所担负的工作责任还不完全适应,对有些问题考虑不深不细、缺乏战略眼光。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验;经验总结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最受用,这恐怕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也不是没有答案。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进行总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在课堂上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从而能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语文教学流程的方向总结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的教学流程。语文教育者根据经验总结出来这样一条流程方向:第一步就是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开始之前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进行预习,能够让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对文章就有大体的了解,做完相应的课后习题,剩下不会的题目就可以在老师正式讲课的时候,着重听讲自己不太懂的问题。第二步就是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完成,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把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出来,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的讨论交流中得出答案。最后一步就是老师要将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及时补充正确的答案,对于说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人教版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中,老师先让学生在讲课文之前进行内容的预习,在老师讲完文章之后,让学生做后面的课后题,在回答该怎样看待盲孩子影子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有一些欠缺,这时候老师就要再进行补充和完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经验原则

1.学生掌握主动权原则

如何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在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课堂上老师是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处于一个被动者的地位,而根据教育工作者多年的经验,在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要让学生去主动地进行学习,给予学生一些能够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活动。比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济南的冬天》,老师让学生主动地朗读,对于表现好的学生老师要进行奖励表扬,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在掌握课堂的主动权。

2.合作学习的原则

篇8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⒈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研究等发表或获奖。

篇9

 

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指教师所拥有的、为其所真正信奉的(有些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是无意识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个体所拥有的全部教育知识的一部分。教师通过阅读或听讲座所获得的一些知识,虽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但教师如果从内心并不认可它或相信它,它就不属于个人教育知识。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之一,而教师的行为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支撑教师专业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 “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2]

 

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以前人们比较忽略实际上却对教育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研究者渐渐认识到,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支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它虽然不如理论性知识显而易见,但在教师接受外界信息(包括理论性知识)时起过滤作用。它不仅对教师所遭遇的理论性知识进行筛选,并在教师解释和运用此类知识时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陈向明,2003)。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既是接受外界信息的过滤器,又是决定教师行为的核心因素(鞠玉翠,2003)。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陈向明,2003),它是真正指导与监控教师专业思考及行为的行动准则。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其显性知识的“向导”和“主人”,个人教育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点。有研究表明,教师具有的诸如教育理论这类公共知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几乎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即并不是这类知识越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好。[3]只有当公共知识引起了个人在经验和情感上的共鸣,融入到每个人的实践性知识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只有当教师获取的教育理论知识经由教师个人理解、体验、丰富、充实而成为极富个性色彩、带有诀窍意味的知识时,教育理论知识才会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知识并在实践情境中进一步转化为行动智慧。[5]

 

可以认为,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重要举措。而知识管理恰恰是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因为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它恰恰契合了教师知识更新的需求。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组织知识的更新,在组织知识更新的过程中,组织中的个人知识也必然会得到更新。

 

知识管理牵涉到知识的分类问题,因为不同种类的知识有不同的管理方法。在知识管理中,大多采用的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方法。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兰尼(M.Polany,1958)提出。波兰尼指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即以书面文字或图表、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这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事时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前一种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后一种知识可以称为隐性知识。”[6]

 

显性知识相对来讲易于管理,其目标主要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到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企业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组织的文件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难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

 

其次,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就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的身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如何挖掘出其潜藏的隐形知识而不致于因这个人才的调离、退休而使这些宝贵的经验流失,就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知识共享和创新,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则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

 

按照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Takeuchii,1995)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个人隐性知识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源泉,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之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为客观知识的过程,也是将个人知识转换为组织知识的过程。组织知识创新的目的在于创新知识个体化。因为只有个体采用了组织所创新的知识,组织的竞争力才能有所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毛亚庆认为:“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它的知识创新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的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学校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更新和提升的过程。”[7]因此,组织知识创新的流程可图示如下:

 

因此,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的知识管理,可以实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利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来实现个人教育知识的更新呢?

 

整合,即把显性知识融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形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8]按照奥苏贝尔的理论,无论是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还是组合学习,都要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使新学到的知识变成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做到融会贯通,避免“知识孤岛”的出现,这样将来运用时,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

 

应用,即及时把所学到的显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显性知识多是从外边学习来的知识,这些知识如果不经过个体应用、体验、相信的过程,很快就会被淡忘甚至彻底遗忘。因此,应用、体验从而相信新知识的过程不可或缺,只有经历了“用——信”的过程,新学到的显性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个人教育知识体系中。而且,应用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把显性知识组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的末端环节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是创新知识个体化,否则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而且“会说不等于会做”,有些教师表面上看掌握了新知识,但如果没有行为的及时跟进,尤其是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很快就会从脑海中消失。“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应用了创新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及时地运用组织所创新的知识以及自己体悟到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经验程度、相信程度,使这些知识变成“经验的”知识。只有这样,新的知识才能纳入到教师的个人教育知识系统,这不仅是扩大教师教育知识的“库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所必需的环节。

 

提起知识更新,提起学习,许多幼儿教师更多想到的是显性知识的学习,比如,看书、听讲座等。知识管理理论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关键。不少教师还没有意识到隐性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也不习惯抓住隐性知识学习的途径来充实、提高自己。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当然是教师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但是对隐性知识的学习一定不可忽视。

 

(1)重视学习自己的经验——及时记录、交流、反思教育经验,在经常写反思笔记的基础上,养成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换。

 

许多教师很重视学习外在的显性知识,却对自己经过实践得来的教育经验视而不见。殊不知,自身的经验属于实践性知识,不管教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它才是教师最喜欢用的知识,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主人”。而且只有有意识地不断积累这样的知识,教师才有可能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蜕变。许多优秀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成长都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教师如何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要使教师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能够更好地为其以后的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经验需要经过记录(外显化、明晰化、凝固化)、表达和交流(明晰化、组合化)、反思(理性化、组合化)等几个关键环节,才能上升为教育知识,也只有上升为教育知识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为个体的教育实践服务。这是因为,按照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过程分为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几个阶段,如果信息没有经过编码这个必要阶段,那么以后需要时就不可能做到随时提取出来。编码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把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能提取或提取失败的原因是失去了有助于回忆的编码线索,或者在贮存时没有适当编码。”[9]非但如此,按照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师的新经验应该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有效关联,若不能与原来存在于头脑中的旧知识达成连结,变成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在随后提取时,因连结少,能达成活化的路径也少,这就会使得教师所得到的知识经验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不能返回到工作区而成为可应用的部分。

 

记录、交流经验的过程,可以使用文本化策略、交流化策略(岳亚平,2007)。另外,反思和理性化策略也是常常可以使用的一个策略。教师应养成记录、表达和交流、反思教育经验的习惯,非但如此,还应养成在经常写反思笔记的基础上,撰写经验总结和论文的习惯,促使教育经验向教育知识转换。经验总结是由一系列反思结果构成的,而论文则是由一系列经验总结架构出来的。只有这样,教师的实践智慧才会越来越丰富,才能逐渐变成“反思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从“教书匠”蜕变为“专家型教师”。

 

在教师的日常职业生活中,反思笔记的撰写不可或缺。反思笔记的撰写促进了个人化、缄默化的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外显,有助于不断提升个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系统性和合理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提升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向上发展的,这需要教师对自我的教学经验进行不断地、反复地再总结、再反思,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幼儿教师写作反思笔记,以文本的形式将其教学感悟和经验予以记录和保存下来,便于教师以后再反思、再研究,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整理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形成自我特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体系。反思笔记还便于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保存与传递。文本性的反思笔记可以在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传阅,有助于教师经验共享,进而拓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空间与领域。[10]经常写反思笔记、经验总结、论文,应该成为教师的一个职业习惯。

 

(2)重视学习别人的隐性知识——通过观摩、研讨,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

 

不少教师对显性知识的学习,如听讲座、看书等充满期待,却对幼儿园经常开展的观摩、研讨活动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实际上,不管教师是否意识到,这种观察性学习、研讨性学习对教师的冲击力更大,它们更能影响到教师的教育行为。许多教师在观摩研讨后都会自觉不自觉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应用一些由观摩、研讨学来的教育知识。教师应该自觉把观摩、研讨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个人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善于捕捉、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同时也要注意鉴别这些教育经验的优劣。对于优秀的教育经验,还要追根究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波兰尼认为,“师徒制”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的途径。也就是说,跟着“高人”学习,可以让新手教师学习到更多、更好的教育经验,使新手教师少走弯路。所以,幼儿园应该建立“师徒制”,为新手教师配备老教师师傅,为骨干、优秀教师配备更高一级的师傅,如更优秀的教师、教研员、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等。

篇10

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许会碰见或多或少的困难,我们在这些困难中提取了很多的经验,自我鉴定就是把这些经验总结起来,化成自己的学习或者工作能力,自我鉴定不关是对学校或者单位的也是个人的一个升华,小编将和您一起总结,一起成长。

本人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积极奉献,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岗位承担的工作量和工作任务。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除了做好学科辅导外,还细致地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工作中谦虚谨慎、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学态度认真,治学严谨。

精心备课,教学内容充实、丰富,能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实行启发式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讲授清晰、表达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处理恰当,课堂设计合理,节奏适度。培养了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改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