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的维度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设计的维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伦理;城市公园设计;设计理念
环境设计伦理作为新的设计哲学观,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也产生了各种建立在道德伦理上的设计思想。从环境设计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公园设计,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审视城市公园的功用价值、审美价值和道德层面上的价值。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将其视为集休憩、娱乐和文化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它对于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进行户外活动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的重视,城市公园在保持城市绿地生态平衡的同时,还要满足不同群众的行为和心理等需求,这使设计师背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
1城市公园设计的伦理缺失
1.1生态维度方面
我们称城市公园是“城市的氧吧”,可见它的生态功能突出。国内部分公园仅关注公园景观形式的设计,并未考虑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甚至不惜破坏原有的自然资源来建造公共空间,使用大量造价高或稀有的材料以体现其高档。这些观念导致城市绿化的生态失调,是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认识的缺乏。把景观片面理解为艺术、造型和美化,最终演化为城市美化运动。
1.2社会维度方面
社会维度是公正理念的体现,城市公园设计缺乏公正理念,主要体现在设计平等性的缺失和人性化的缺失。现代设计强调“为大众而设计”,而城市公园的基础设施,在满足普通群众的需求下,忽视了老人、小孩和残障人士的需求,即缺乏无障碍设计。另外,在公园建设初期,缺少对公众需求的调查,导致公共空间的功能单一,缺乏大众参与性,设计尊重平等性和人性化,才是对人真正的关怀。
1.3精神维度方面
城市公园应当是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这就要求设计师具有“寻根”意识。如今许多城市公园存在西化的倾向,杨宇振认为,与50年前的中国比较,当代中国已是换了人间。他提到:“当射在聚光灯下激情四射的表演者是面子上或骨子里浸润了西方文化的种种”。对国外设计的盲目照搬或是过分对本土元素进行简单的堆砌,造成了城市公园景观与城市文化的脱节和城市特色的缺失。
1.4行为维度方面
城市是权利斗争的舞台,也是这些斗争的结果。公园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企业或商家合作等多种投资形式。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公众的参与,公园体现的并不是市民的权利,而是政府、地方官员或者开发商的权利。另外,政府监管力度的不足,也造成了某些工程质量差,无法正常使用。对于政府和企业而言,他们兴建城市公园有时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伦理自律对设计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但现实却是一些设计师迫于压力或为了物质追求,忘记了自身的使命与责任,因此,设计师必须提高职业素养,平衡艺术与利益的关系。
2从环境设计伦理学的角度看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
城市公园作为居民户外活动的空间,首先要满足可达性,只有当人们能方便到达场所,才会产生其它休闲娱乐等行为活动。而公园如何增加吸引力,让民众愿意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停留,需要具备:
2.1生态精神
环境设计伦理学并不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而是强调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伦理是我们应该重视和遵循的伦理原则,这样才能坚持可持续发展。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4个方面: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城市绿地的建设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城市公园要体现“生态”的理念,首先,要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丰富植物品种,营造一个适合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空间,解决当地存在的生态问题,起到防洪防旱、水土保持、维系物种平衡等作用。在具体的公共设施上,也要贯彻“生态”的理念,运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而不只是遵循形式美的原则。通过整体生态化的设计,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引导大众的审美和观念。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深圳中心区的红树林生态公园等都是作为“城市氧吧”出现的,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如广东、厦门、深圳等,已经开始在市区的公园和景点空气质量数据,这些都是政府对环境伦理的重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努力。
2.2人本精神
人性化的公园设计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中的“本”,并非“中心”,它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以少数以及残疾人的需求,让人们在这个空间中,感受到舒适愉悦和安全,这些属于设计伦理对人的关怀。公园要为人们提供活动场所――包括私密性、半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场所;空间相应的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例如,文化休闲、运动健身。
2.3场所精神
国家、社会和个人都需要历史文化,城市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对所在地域的自然和文化特征有所保留或再利用,体现其“场所精神”。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趋于文化表面化:简单粗糙地运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只是将名称取得很诗意,而与实际景观却并无多大关联。面对许多对“文脉精神”的误读,我们要做的是,真正理解当地文化,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将它在不经意间与自然融合,使人们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再通过场地的历史捕捉场地的独特性和精神,提供一个现代的设计给人们一个新的体验,因此,设计是现代的,给人们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场所,它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
位于上海中心地段的徐家汇公园,不仅提高了周边大范围的生态环境质量,而且其将场所与文脉进行了有机结合。徐家汇是上海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徐家汇公园是在大中华橡胶场和中唱上海公司旧址上新建的,北侧是欧陆风情的衡山路都市休闲街,西侧是徐家汇商业圈,周边的工业建筑群、殖民时期保留下来的别墅、上海民宅和繁华的商业区,使得这个地区具有独特的场所精神。公园并不是对周边的风格进行模仿,而是保留了纪念性的烟囱、小红楼等,对民宅和一些工业建筑进行了改造,现代化的高架桥与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相互应和,这些都体现出它将历史和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理念。
篇2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观;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303-01
一、引言
19世纪,在美国流行的是殖民地时期沿袭下来的旧教育,当时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学方法逐渐刻板化,杜威的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作为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新教育的拓荒者,杜威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思想上的独创见解,并以此影响了整个教育界。他的教育观是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并以此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以此批判了儿童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等教育目的观,并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教育观。对杜威的这一教育目的论进行的研究有很多,大部分的都是集中在对他这一教育目的论的反思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上。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与现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结合。
二、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因此教育就是为了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王承绪,2001:6)杜威不再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实现一个目的的工具,教育应该是儿童不断生长的过程,是经验的不断改造过程。因此教育的过程成为杜威首要思考的问题,教育的目的也在教育过程中,无须在教育过程之外寻找一个终极目的来指引教育过程。(李朝军,2004:138)另外,杜威的教育思想还包括民主的教育,指出教育目的应该是建立在学生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之上,教育目的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相互合作,教育目的应该是具体的、直接的。
三、教育无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加强,中国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学习英语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教育制度的革新,英语教育不断呈现出新的气象,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教育的普及。为了更好的促进高中英语的教学发展,从1951年到2003年,国家就颁发了12个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而且每一个新的教学大纲都对旧教学大纲的不足进行了修正。2003年的教学大纲历经52年,在工具性目标、人文性目标和综合性目标上都做出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也更加的科学和合理,比如在工具性目标上的要求是这样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出现最多的描述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合作学习”、“个性培养”、“情感态度”等等,课程目标更加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另外,2003年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这个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中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与在新课标指引下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以及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等等相结合进行思考,我们会发现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在某种程度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生长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地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提倡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从做中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主的全身心的参与进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潜意识之中让学习兴趣不断地得到提高。高中新课改下的课程设计也基本上按照这种思路,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为主。语言的学习本来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参杂进更多学习语言之外的动机或是目的,那么这种更多的是功利性地学习,学生的个性就等不到张扬。目前很多省份都已经实行了新课改,很多学校也将新课改的精神付诸到实际行动之中了,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分学校也只是以旧酒来装新瓶。英语的教学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改的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指导思想来进行。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校把新课程中设计的一些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设计的一些学生合作动手的活动省略掉,选修课程更是马虎对待。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的教育观给现代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一定要贯彻新课改关于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设计的思想,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也让学生把学习看作为是经验的不断增长。
四、总结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之一的杜威,在教育上提出的一些思想对现代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些潜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并将他的这一教育目的论与现代高中英语的课程设计的现状以及新课标下课程设计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进行结合来分析。他给现在的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启示就是:让学生把语言当成发展自己的一项能力来学习,而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外部的目的,让学生学会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去学习,能够让语言的学习也具有让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军.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宋卫民.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英语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
篇3
关键字:数字模拟转换器;温度计码;电阻匹配;版图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a 10-bit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with High-Precision and Low-Cost
MA Ye , LI Bin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C technology, high-precision digital-analog converter module (DAC) has been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modules in chip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precision of the digital-analog converter is the resistance matching degree. In this paper, a 10-bit DAC with high-precision and low-cost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by 0.35μm process technology.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atching coefficient of the resistance in this circuit is the same with that of the 7-bit DAC, which mean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rocess technology and the precision of the layout is decreased by 8 times, resulting in low cost. Finally, the temperature effect on the layout is further decreased by the proper layout of the DAC. The tes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ope of the DNL is -0.2~+0.2 and that of the INL is -0.6~+0.6.The proposed DAC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in the commercial motor chips.
Key words:DAC;thermometer code;resistance matching ;layout
1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日益精确的信息处理芯片对数模/模数转化器(DAC/ADC)精度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高精度、低成本的数模/模数转换器的设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一种提高DAC转换精度的方法,并通过新颖的电路和版图结构,设计了一个高精度、严格单调的数模转换器。
传统DAC有两种典型的架构:R-2R阶梯式结构和2nR结构。传统的R-2R LADDER 结构如图1所示[1,2]。
该结构的特点是速度快,但对电阻的匹配与温度特性要求很高。假设图1是一个10位DAC,最大输出为2 mV。当输入码字是0,111,111,111时,输出电压是0.999 mV。当输入码字跳变为1,000,000,000时,输出电压是1 mV,此时MSB(most significant bit)b10接偏置电源,其它位开关都接地。如果b10位有0.001 mV的误差将导致DAC输出曲线的非线性,即MSB位电阻偏差必须保证在0.001/1 = 0.1%以内,才能保证DAC的单调性。这样,对于高位数的DAC将给版图以及工艺制程提出非常高的要求。
2nR阶梯结构非常简单,对电阻匹配要求也很低。但是随着DAC位数的增加,芯片面积也急剧增加导致了成本上升,并且这种DAC响应速度很慢。对于10位的 DAC需要210个电阻,因此该结构的设计只适用于低位数的DAC。
本文采用一种分段阶梯的电阻网络架构设计一个高精度10位DAC,有效地避免了两者的短处,同时在版图设计上采用新颖的排列,从而使电阻匹配系数要求与7位DAC的要求相同,降低了芯片的设计难度与生产成本。
2分段阶梯结构DAC
分段阶梯结构的DAC是R-2R结构与2nR结构的结合,是经常采用的一种DAC结构。分段阶梯DAC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
分段阶梯结构中的关键是决定哪几位采用温度计码(thermometer code),最大程度地降低脉冲尖峰对DAC的影响[3,4]。很明显,使用温度计码结构的位数越多,对尖峰脉冲的抑制效果更好。但是采用的温度计码结构位数越多,电阻个数会以指数增长,成本也急剧地增加。因此,在选择使用温度计码结构位数和版图面积上存在一个折中。从仿真的结果得出,在该10位DAC中采用3位的温度计码能有效地抑制脉冲尖峰对性能的影响(如图3),图中曲线族是不同工艺角的仿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分割位数取3的时候,尖峰脉冲与版图面积达到一个最理想的折中。
因此,本文设计的DAC高三位采用温度计码结构,低7位采用R-2R阶梯结构。该DAC总共包括1024个模拟输出级,采用三位温度计码的分割结构将其分割成了八个128级的模拟输出。从图2可以看出,右边的R-2R结构产生128级的模拟输出,左边的分割结构控制着八个128级模拟输出。左边的三位分割结构由一个3-8解码器控制(如图4),其真值表如表1所示。这样分割的高三位不受电阻匹配的任何影响,只要DAC低七位的严格单调性就可以保证DAC的DNL在-1~+1范围内。即MSB位由原来的bit9降低到了bit6,对电阻匹配要求降低了8倍,提高了DAC产品精度与良率。
3版图设计
无论是采用哪种结构的DAC,电阻的匹配特性都影响着电路的性能。有效地控制影响电阻匹配的因素可以提高电路性能。
3.1 电阻排列设计
晶圆上分布的电阻匹配主要存在两种斜率误差:线性误差和二次误差。线性误差主要是掺杂、氧化层厚度和电源供电差异等导致的。在晶圆的X Y平面上如图5(a)所示。二次误差是因为温度和芯片上的应力造成的,如图5(b)所示。图5(c)直观地给出了这两种斜率误差对电阻匹配的综合影响[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图5可以看出,对DAC中电阻有效的排列可以降低因为不匹配所导致的误差。
典型的排列顺序有纵横方案(Row-Column Schemes)和层次方案(Hierarchical Schemes)等。表2可以看出电阻不同排列顺序对积分非线性误差(INL)性能优化的贡献[5]。
积分非线性(INL)是DAC的一个重要性能指标,是实际的有限精度特性和理想的有限精度特性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差值。DAC的积分非线性(INL)是每一位的误差的累计。从表2中可以看到电阻版图排列方式对DAC性能影响很大,表中最后那种新的排列方式最大地优化了线性误差。因此,版图上电阻优化的排列顺序对DAC性能有着积极的影响。
3.2版图设计
在本文设计中的创新主要是通过电阻版图排列顺序来优化DAC电路的性能。首先电阻的不匹配系数公式为
σ(ΔRV)%=(1)
其中W、L分别为MOS管的栅宽和栅长,AΔRV是由工艺决定的[6,7]。根据UMC 0.35μm工艺提供的电阻匹配报告,AΔRV为1.4999/100。在DAC中MSB对性能影响最大,因此该设计中把高三位电阻的2R用4组电阻串联,每组由两个单位电阻R并联如图6所示,从而使电阻面积增大,降低不匹配系数,最后通过版图的布局将电阻在晶圆上的误差降到最低,进一步优化DAC的性能。
本文设计的DAC采用UMC0.35μm工艺实现,具体的版图如图7所示。
图7中8根黄色的电阻对应图6中展开的电阻,DAC版图总共使用了90根电阻。在版图中尽量增加动态随机分布,从而有利于抵消不匹配的影响。将版图尽可能地对称从而使电阻组合后(并联、串联)的阻值与理想值更接近。
从图6和图7中可以看到,电阻1&2、3&4、5&6和7&8是并联后再串联组成2R的MSB电阻。在版图上的排列如图7所示,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1)电阻的并联。如1.05R与0.95R并联为0.49875R,与理想值0.5R偏差0.25%;1.01R与0.99R并联为0.5049495R,与理想值偏差为0.49%。因此电阻并联的话,应该使并联的电阻尽可能的阻值相等。在版图设计上让其间距最小来实现。(2)电阻的串联。如1.05R与0.95R串联为2R,1.01R与0.99R串联为2R。因此电阻串联的话,应使其版图尽可能的对称。在该版图里,设计上使4组串联的电阻以版图的三个中心点对称。(3)电阻的线性误差。在图5中可以看到电阻分布的斜率误差曲面存在三个中心点,因此在设计该DAC电阻版图时,充分利用这个特性在版图中设计了三个中心点来抵消斜率误差的影响。最后,DAC版图应该尽量摆放在芯片中心位置并远离功率管,以降低应力和温度对其特性的影响。
4测试结果
图8是在常温下使用3.3 V电压供电,DAC特性的测试结果。DNL的测试结果范围在-0.2 ~ +0.2,INL的测试结果范围在-0.6 ~ +0.6,设计的电路具有很好的单调性。
图9是DAC最大输出时的温度特性数据。左图是传统版图排列的DAC温度特性曲线,右图是本文设计的DAC温度特性曲线。由于本文设计的版图中采用三个中心点分布有效地降低了由于温度变化所导致的二次斜率误差,提高了DAC的温度特性。
图10是DAC的传输特性。从编码0到编码1023可以看到DAC的输出电流从0 mA单调线性地变换到102.3 mA,每一步是0.1 mA。
5结束语
本文在UMC 0.35μm制程下设计了一个10位高精度、严格单调的数模转换器,主要在电路结构和电阻版图排列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中有效地降低了电路对电阻匹配系数的要求,因此可以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设计出更高位数、更高性能的DAC。另外,新颖的版图排列使DAC受温度与外部应力的影响减小,保证了传输特性的严格单调性与DAC的高精度。该电路结构简单并具有良好的传输特性,可以应用在大多数音频、马达等控制芯片中。
参考文献
[1]Lei Wang, Yasunori Fukatsu, and Kenzo Watanabe,“A CMOS R-2R Ladder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and Its Characterization,” IEEE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 Conference Budapest, Hungary, May 21 -23,2001.pp.1026-1031
[2]Michael Peter Kennedy,“On the Robustness of R-2R Ladder DAC’s,” IEEE TRANSACTIONS ON
(下转第58页)
CIRCUITS AND SYSTEMS-PART I: FUNDA- MENTA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VOL. 47, NO. 2, FEBRUARY 2000 pp.109-116
[3] Mikael Gustavsson, J. Jacob Wikner ,and Nianxiong Nick Tan, “CMOS Data Converters for Com-muni ca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 pp.95-96
[4]Jurgen Deveugele,“A 10-bit 250-MS/s Binary- Weighted Current-Steering DAC,”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41, NO. 2, FEBRUARY 2006 pp.320-329
[5]Yonghua Cong,“Switching Sequence Optimization for Gradient Error Compensation in Thermometer- Decoded DAC Arr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VOL. 47, NO. 7, JULY 2000 pp.585-595 (TU)
[6]Marcel J.M. Pelgrom, Hans P. Tuinhout and Maarten Vertregt, “Transistor matching in analog CMOS app- lications,” 1998 IEEE pp.915-918
[7] Dongwon Seo,“A Heterogeneous 16-Bit DAC Using a Replica Compens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 REGULAR PAPERS, VOL. 55, NO. 6, JULY 2008,pp.1455-1463
作者简介
马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
篇4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设计;政策分析
1公共政策简述
公共政策通常被认为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公共政策的本质就在于其公共性,政府通过对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考量,在减少主观差距和减少客观差距之间做出选择,进而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其最基本表现即:公共性、权威性和合法性。
2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设计维度
2.1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通常不如法律法规严格精确,但比法律法规更具有可变性。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之一,根据范围和规模大小可分为:微观政策,即某一个体从某一行政管理机构那里寻求有利的裁定、许可等行为,例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具体事项;中观政策,即与特定政策领域相关的某些关系模式,例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类专项规划;宏观政策,即吸引广泛注意或争论的政策,参与者极其广泛,例如城市总体规划等。
2.2城市公共政策中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符合城市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从城市的角度出发,无论城市发展目标、组成要素的发展政策还是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政策,所有关于城市发展的政策应当是一个完整体系。“城市规划与城市中的各项组成要素是紧密相关的”,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所有政策,“应当与城市政府的所有其他政策是相互匹配的,相互促进的”。
2.3具象的城市公共政策——城市设计
维度“城市设计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对城市空间形体进行规划,使城市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它补充了传统规划对空间形态控制要求和建筑形体关系的缺乏。完整的城市设计过程是物质性过程和社会性过程两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涉及设计实施、运行保障体系和过程组织机制等内容。其中,城市设计中对有关城市体型、空间环境等提出的具体设计和控制导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客体部分;为保障城市设计运行的总体策略、评价体系甚至公众参与则可归为公共政策的主体部分。
3城市设计中的公共政策分析实证案例A:
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规划对宁波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分别进行了框架格局和要素管控分析,将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不同流域区段划分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为确保中心城区滨江绿地的公共性、完整性,保证滨江道路的通达性、连贯性,将滨江空间划分为五个区段、九个中心节点以及保护更新类、改造升级类、拓展培育类和转型发展类四大功能类型,对其发展策略和开发强度等进行引导;确定了18处核心管控区域,形成良好的滨江景观天际线,对建筑高度、容积率等指标分别予以界定。该规划是介于宏观和中观的导控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侧重点不在于具体导则,而是宏观设计原则,尽管控制全面且力度大,但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控制弹性。
实证案例B:
宁波南站区域综合规划与城市设计专项研究规划为实现南站地段“宁波高铁时代人文活力品质客厅”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绿脉延续、文化廊道打造、生态系统链接、步行休闲体验等设计策略。基于上述目标,对开放空间系统、步行系统、水岸景观系统做了分析梳理,并将其中5个组团11个重点区块作为设计亮点,以具体开发项目为切入点,空间设计引导为主线,辅以交通组织布局和建筑风格建议。该城市设计还针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部分经济技术指标进行校核,对南郊公园中心绿地的景观及地下空间进行了创新设计。该规划是介于中观和微观的方案型城市设计,公共政策以标准控制来体现,在力度上公共政策的控制态势强大,针对性强,但其控制弹性却相对较小。
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公共政策包括:
规划实施政策(如容积率等技术经济指标),规划推进政策(如功能业态引导等),促进社会协调政策(如土地混合使用等),促进政府协同政策(如交通组织统筹等),完善决策过程政策(如公众参与)等。能否达成以下四方面的相对平衡,可视为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的衡量标准。第一,“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的平衡。在城市设计中,由于建筑退界、容积率等刚性指标,开发商(“少数人”)利益实际被削弱,政府运用公共政策保证市民(“多数人”)对公共空间享有权、视觉眺望权等诸多利益。案例A中,鄞奉-长丰区块要求“建筑高度不超过40米”,案例B中,B组团3号地块建议“西侧支路取消,形成滨河景观绿带”,开发商均受到了利益的严格控制。第二,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平衡。城市设计中的开发和改造满足了主体利益,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剥夺客体利益。这一点在案例B中犹为明显,由于火车南站地段为宁波中心城核心区域之一,开发建设势必损害原有土地和房屋产权人的利益,公共资源被更多占用和消耗,交通更为拥堵,原住民的迁移,区域原有的社会属性被破坏都很难复原。第三,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的平衡。
过于稳定的政策会使城市流于平庸,但过分革新的政策容易存在风险。案例A前身是《宁波市三江六岸滨江发展管控与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最终完善成稿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决议,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稳定城市公共政策。案例B是基于《宁波市火车南站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动态更新调整,在尊重现有法定规划的基础上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特色,是对原有政策的创新。第四,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平衡。案例A中“方桥滞洪湿地斑块须保证集中3平方公里规模的生态涵养空间,严格限制城镇开发与建设活动;结合生态涵养与农田,可建设适度的旅游、游览、休闲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款在整个规划中数量众多,其内容多为原则性指引而非指标化限定,弹性与刚性兼顾。公共政策内容越细,单个政策的涵盖面就越窄,可供自由发挥的领域就越少,城市设计作为政策本身容易失去导向的宏观作用。
4结语
公共政策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寻求公共问题的解决,第一,减少主观差距,降低或转移公众的期望值,缓和公众的不满情绪;第二,减少客观差距,即公共政策着眼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尽力解决公共问题。城市设计作为空间设计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不仅关注视觉审美,更注重环境品质提升、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等要求。各层次各阶段的城市设计应得到公共政策的全面保障,实现利益价值的相对均衡和绩效指标的实现,从而使公共政策在城市设计中真正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王富海,城市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政策概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130(6):1-6
[2]庄宇,试析城市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1):74-80
[3]冯健刘玉,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城市规划,2008,32(4):33-40
[4][美]戴维•戈斯林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戈斯林,美国城市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210-216
篇5
1.1城市设计的涵义
《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城市设计(Urbandesign)下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形体环境所进行的设计。一般指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近期开发地段的建设项目进行的详细规划和具体设计。城市设计的任务是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内容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必须综合体现社会、经济、城市功能、审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因此也称为综合环境设计。”城市设计是介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它又不等同于具体的建筑设计,它的研究范畴仅局限于城市形体环境的层面。城市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创造和谐宜人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1.2城市设计的具体内容
城市设计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城市总体空间设计;城市典型要素空间设计(中心广场,商业街道,居住区,滨水区等);旧城保护与更新空间设计;城市交通设计;城市环境保护设计;城市生态防护圈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城市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等。
2现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
1)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城市设计要实现具体的三维形态框架的建构,它必然是一个创作过程的产物。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作灵感交织,而形象思维则是城市设计的主要思维。城市设计的创作需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2)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与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追求舒适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3)以城市意象为依据。城市设计中强调对城市历史、地理、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提供有生命力的城市机理延续;要求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劣势,与周围交通系统的联系。城市意象空间正是人对以上各类客观因素的综合反映。4)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建
筑学密切关联,而且还涉及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法学和城市管理学等学科。城市设计是这些相关学科在城市物质环境设置、使用和体验这一结合点上的综合体现。借助多学科知识,城市设计追求空间形式上的统一与完美,综合效益上的最佳与优化,社会生活上的和谐与协调。5)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环境是没有活力的。现代城市设计在使环境美达到具体化与视觉化的设计中,除了使用传统的三维环境视觉理论外,还在大范围内把人的时间运动与空间环境视为统一系统,将时间和空间概念从建筑范畴运用到城市环境设计中。
3城市设计的原则
1)表现的原则。即城市设计要反映城市的本质和内涵,要强化城市区别其他城市的地方特色,要形成有个性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景观,使它们成为城市的典型识别标记。2)相互协调的原则。即城市和自然之间、城市各部分之间、城市建筑群之间要相互协调。另外,要协调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保证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协调保护与建设、景观与生态、投入与产出的多重关系。3)有机秩序的原则。这是“宇宙结构的真正原则”,生物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城市设计要为城市社区建立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城市设计必须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设计,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规。
4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4.1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区别
1)追求效益不同。城市设计主要追求环境效益。城市规划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2)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城市设计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的生理和心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具体的城市生活与工作环境。而城市规划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建设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关注是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可以说关注人还是关注物是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分水岭。
3)形态维度不同。城市设计是城市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如建筑群体空间布局、开放空间和环境设计、建筑小品空间布置和设计等)。而城市规划是城市二维空间的总体安排(如用地规划、道路两侧平面安排等)。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4)工作属性不同。城市设计工作属性属于艺术创作,强调环境人文因素,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如城市意象、室外空间、街墙界面、整体材质色彩等)。而城市规划工作属于技术经济规划,以城市建设法规为指导,注重各类技术经济因素(例如交通容量、功能分区、用地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数据)。
5)工作成果不同。城市设计工作成果图文并茂,图纸、文本、导则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具有一定的实施操作弹性,并附有具有三维直观效果的表现图纸。城市规划工作成果偏重文字性的法律条款、政策、方案,图纸是次要的。
6)参与人员不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
4.2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联系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密不可分。城市设计的三维空间景观的塑造与城市规划的平面布局是一种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关系。城市规划在涉及城市的用地布局、路网结构、市政设施等诸方面的同时,必然包含了对城市空间特征塑造的思考,没有“纯二维”的规划,而且规划的思想观念和意图也必须最终反映在城市三维空间中才能得以实现。
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所要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们所处的城市,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它们都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都要综合协调各项城市功能,安排城市各项用地,组织好交通和安排好各类工程设施,都要研究城市的社会发展,考虑城市的历史文脉等。可见,它们之间交叉、重叠的领域涵盖了城市建设系统各个方面,两者统一于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之中。规划的平面布局图,也是城市设计进行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塑造的基础依据和前提。另一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塑造与安排,又可反馈回来对平面布局进行完善、补充和调整,从而使两者都趋于更加合理化。
5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区别和联系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是整体环境与个体形象的关系。两者在设计的规模、尺度和层次上是不同的。城市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它属于城市整体环境设计。建筑设计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的问题(单体、群体建筑在城市都是一个点),它属于城市个体元素设计。建筑设计虽然也要考虑环境效果,但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环境更多地取决于城市设计的效果而不是建筑设计的效果。城市设计以多重委托人和整个城市人民作为服务对象,更多反映公众利益和意志。建筑设计一般以单个委托人作为服务对象(大型公共建筑除外),主要取决设计者本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价值取向。
美国城市规划师伊·沙里宁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这段话清楚地说明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有机联系。这种有机联系体现了城市空间形态(城市设计解决的问题)和建筑空间形态(建筑设计解决的问题)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8.
[2]叶思儒.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论,www.baidu.com,2005
篇6
【关键词】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建筑遗产;保护更新
美国社会学家曼纽・卡斯特 ( Manuel Castells)在关于城市空间曾说到“城市是社会的表现 (City is the Expression of the Society)”,“空间是结晶化的时间(Space is the Crystallized Time)”这些观点表明了人类正从更高的视角或者说是更理性的层面认识城市这一人类所创造的空间形式。城市设计作为综合处理物质空间环境、城市形态特征、历史文脉及市民审美等多方面作用因素的规划方法,逐渐被引入到各国的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工作中。其中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及城市文脉传承的载体,对于城市空间构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过程中纳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用城市公共空间带动建筑遗产的生命活性对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文章也将从当今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与城市设计思想互动共生的影响,及基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意义和内容进行探讨。 1.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与城市设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是石头的史书。当今城市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超脱了原本的以塑造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形态为重点的不健全的城市设计思想,转而发展为对于场所制造与历史保护的内在关联的关注。而建筑遗产组合形成了城市的历史环境,是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积淀的载体,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空间场所和文化精神。当今的城市设计理念中,历史保护的职责就在于延续建筑遗产的生命,并不断倡导城市设计的社会性,文脉的延续性,在对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中实现城市文化的延续及人文关怀。
在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下以及二战后大量的重建任务,导致了西方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潮流,并形成了“重建”的颠覆性的城市更新改造思想。然而这一思想完全割裂了与旧有城市文化的联系,完全忽视了城市历史性的空间肌理和尺度特征,过分强调功能技术至上的原则,很快便暴露出种种弊端,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逐渐的,国际上对于城市设计的讨论日益深入,对其核心价值的理解也日渐明确,即为人类生活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城市设计也不再仅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空间物化、阐释一定的审美观念的过程,而更是关注城市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其有效的解决,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问题的预测和控制。
卡莫纳(Matthew Carmona)所著的《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指出,城市设计是为人类生活创造场所,这一场所不仅指明确的空间,还应考虑特定时期内场所中的活动和发生的事件[[1]]。要把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问题作为一个大的建筑学的问题来统筹考虑,要以对于城市生活的关注来代替对于单纯的空间美学的思考。当代城市设计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为提高城市生活环境的品质,关注城市历史文脉及场所精神的塑造,城市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城市整体设计建设的关系是当代城市设计的基本线索。在当代城市设计中强调的“第二人原则”,即为在已存在的城市中建造城市,必须尊重前人已经创造的城市环境、存在的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的前提上创造性的延续城市历史和城市特色。
关注城市历史保护研究的城市设计思想,强调城市的有机更新提升生活环境品质,注重城市空间的整合实现以人为本,提倡城市可持续发展复兴历史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导向蕴含了建筑遗产保护与城市设计的融合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城市设计思想的主流。 2.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对于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意义
在城市设计学科已过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术界逐渐形成了“基于城市空间的视觉质量和审美体验的视觉审美研究;考察人对空间感知规律的认知意象研究;从行为心理角度关注空间与人的行为方式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等不同的研究理论及方法”,这些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架构。之后在1960年代以美国为首,由简・雅各布斯所著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Jacobs, 1964)中指出,应该重新关注“城市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其概念在产生伊始就同多样化的城市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意义联系了起来,并由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研究提出应首要关注“城市中为什么需要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这一概念的出现其实是代表了从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原则转向重视城市空间在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和社会形态,就其对于城市和社会的意义公共空间实为不同的社会生活发生并共存的平台,“它的存在能促进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或团体的人们进行交流、融合,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是形成社会相互理解和共融、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2]]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建成空间是人类审美体验的重要观察对象,是城市中的物质空间形态和景观特色的载体;也是人类感受城市意象,形成对于城市历史地域文脉、空间活动场所感知的对象。
纵观国内外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策略及政策发展史不难发现,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其实现其附带的各方面价值,保护更新以致用,只有采用合理的保护手段赋予了建筑遗产以新的生命并能够被已经发生了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生活模式所方便使用的保护更新才是成功的保护策略。面临当今城市对于多样性公共空间的需求,若采用适当的建筑遗产保护更新办法达到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目的,将能够很好的吸引城市发展的关注,促进建筑遗产保护的实施。
从空间结构上讲,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核心和主脉;从空间意义上看,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空间组成体系中起着与人体 “关节”相类似的承上启下,沟通整体经脉的作用,并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也是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外在表现。城市公共空间具备的多种空间特质决定了其所包含的对于活跃的人类行为的容纳能力,及对于建筑遗产的激活能力。 3.总结
经过上文的论述可知城市设计已经从塑造城市空间环境、城市形态为重点的不健全的城市设计思想,转而发展为对于场所制造与历史保护的内在关联的关注。这种内在逻辑是本文与公共空间结合的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研究的重点。而空间环境、城市形态的塑造仍是城市物质实体的关键,城市设计视角还指在整体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公共空间脉络及密度等已经构建的空间形态环境下而进行的适当的规划布局及建筑保护修复设计。
建筑的生命是由他的物质生命和机能生命共同决定的。建筑的物质生命是指其结构、空间维护体系、设备等能得到充分的维护、修缮及更新的前提下维持建筑的物质功能正常运作,是建筑生命维系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机能生命是指建筑适应社会活动的需求而被赋予的功能,是衡量建筑生命力的条件。在本文的研究中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便是指建筑的物质生命和机能生命都能得到良好的维持而非单纯的建筑“尸体”的存留。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载体,与公共空间结合则主要是指在维持建筑物质生命的前提下,关注人们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的改变,使其作用于建筑遗产,进行有效的改造、增建,空间形态的重塑及与城市空间的互动,使得建筑遗产具有活跃的机能生命力,只有两种生命的共同延续才能得到真正的建筑遗产保护更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英]卡莫纳等 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一城市空间[M].冯江等 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加]简・雅各布斯 著.金衡山 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城市设计;创作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TB48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14-02
1 城市设计的概念及其特征辩析
关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它不尽相同的定义界说,但从其总体趋势来看,现代城市设计正逐渐呈现出相对明朗的观念势态。我们认为:现代城市设计是以人为宗旨,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职能效率为动态目标,综合组织城市系统各要素,以期建立合理且优美的城市形态环境的综合性创造活动。城市设计的作业范围既涉及大范围的单系统设计,也包含细胞形态的解剖,其对象是多层面、多类别的组合,而城市区段层面是典型的客体对象。城市设计既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同时又是规划转向建筑设计的必要中介过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因而也常导致概念上的模糊。一般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区别较为明显,而与规划尤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之间的关系则时常使人迷惑,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获得城市设计自身明晰的基本特征:
其一,城市设计强调“人本主义”精神,即以具体鲜活的人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的需求,以人的心理生理行为为依据,关注城市空间设计的场所感、归属感以及历时和共时的文脉连续。而控规则是以物质环境为出发点,作为城市管理的依据而制定的硬性控制指标,它较少涉及与人的感性和活动相关的环境场所问题。因此,可以说人与物的对峙是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基本分水岭。
其二,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而控规则偏重于以土地区域为媒界的二维平面规划。因此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维度。
由上述比较中看出现代城市设计具有鲜明的创作性特征,正如培根所言:“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将依赖技巧高超、感觉敏锐的城市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和智力”[1]。
2 创作性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创作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种观念设想或作品具有新颖鲜见或超前的形式和内涵;二是指这种观念设想和作品应适应现实、解决问题并巧妙且有效地达成目实;三是对上述观念设想和作品的持续、表现、评价、完善和充分发展。创作性与创造性时常可以通用(是英文Creativity的两种互通译本),但二者在语义上仍有些微区别,创造性更为强调独创和超前,面创作性强调上述三方面含义的全面包容,同时还含有过程意义。
城市设计的创作过程同时亦是对设计者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运用过程。现代城市设计者需要有社会、经济、人文、政策管理及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有城市设计的基本技巧,精通城市职能、形体及三维空间关系的处理。
3 城市设计创作方法论探讨
城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于其创作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和有效。然而澄清这种方法理论却很困难,城市设计的具体方法因客观对象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因此试图去规范其设计创作的方法似乎是徒劳的。这里我们试图以描述城市设计创作的共性特征来探寻其创作的轨迹线索。
3.1 立意与构思立意即主题意识的确立,这是创作的灵魂。立意的过程即是在进行现状分析、明确发展定位的基础上确立设计目标的过程。现状分析提出基地现存的资源和问题,立意则需以该城市区段的定位为依据,这种定位又必须置身于城市整体发展脉络中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区段与相邻区段、区段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功能互动机制,才能给出设计区段的正确定位。现存资源与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和现存环境状况与发展定位之间的矛盾直接决定了城市设计目标的确立。
构思由立意脱化出来,构思即是将城市设计的立意转化设计结构(又称概念设计),同时提出实现立意的方式构架。构思的直接结果是该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结构的建立。城市设计的立意与构思必须也包涵了设计者的主观意识,设计者对各种设计因子的权重取舍以及自身的主观理解,情感经验等因素使得其立意与构思趋于个性化,并以多种构思方案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与相关参与的讨论、评比、比较和判断确定最终的构思方案。
3.2 空间形态分析提供了设计所必需的历时性形态积淀的背景资源,它为文脉承续提供了基础。设计过程及成果表达中的分析实质是对所设计环境各子系统的分项解析和表述,如:地块功能配置、道路交通系统分析、交通换乘系统分析、形态认识系统分析、历史文脉分析等等。这种单系统的解析使创作成果的各个层面得以清晰的表达,同时也是设计进程中从各个不同层面和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剖析、质疑和修正的必要技术程序。分析是城市设计的必要技术,而对环境各子系统和各单项要素的整合才是城市设计的本质性作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是历时和共时相交溶的整体感受和影响,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城市设计必须以关系组合为职责,侧重于整合结构性的职能关联、空间关联和文脉关联等,促进城市各种活动的合理交织。设计者往往扮演开发进程中的协调员,化解矛盾,综合平衡。
系统化的城市设计将改变过去仅仅由几何线条分划地块的封闭独立性。加强建筑布局、交通路线、开放空间、绿化体系和人文景观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联结渗透将成为一种新的形态风尚。立体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又一显在的发展趋势。随着城市职能的高度集聚与城市土地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突显,未来城市必将超于土地和空间的综合使用,即特定地段中各种用途的合理交织,相互刺激补充。空间结构的立体化还意味着对用地进行地上、地面和地下三个层面的综合开发以构成连续流动的空间体系。与此同时,立体化的形态组织方式也是化解或消减城市职能各项子系统之间矛盾冲突的良方(如机械交通与人行步道体系的矛盾,开放空间、生态平衡与土地区位价值的矛盾等)。总之,分析整合在创作过程中交替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整合。
3.3 图形与文本图形和文本是城市设计者最主要的操作媒界、交流媒界和成果表达形式。图形是设计者心智创造的外化。图形资料一般包括设计构思草图和设计成果中对环境形态的三维表述、模型、立体模拟动画、摄像等。由于现代城市职能和空间的高度复杂性,因此系统化的城市设计还必须运用一系列系统的分析图形技术。这些分析图分别展现了环境的各个导面及相关系统。各层面、各子项系统的立体叠合和联结构成了完整的环境形态。因此,分析图也是城市环境创作必不要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城市设计区别于传统空间形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的成果具有肯定性。同时又必须指出:城市设计又是一种富有弹性和动态的过程。上述图解形式并不等于环境建设的最终产品形式,而是关于形态的具原型意味的框架模型。例如街道空间轮廓线或是区段环境的立体动画模式,其实质是一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在后续的建筑设计过程中,可将此具体的建筑形态置于上述关系背景之中进行检视评判,从而取得对彼此关系的协调认同,CAD技术的运用为这种动态的设计和管理过程提供了方便之门。在城市设计驾驭下的一个环境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设计成果又具有非肯定性,是一种松驰的限定。如果说最终建成的环境形式与设计中的图形之间具有内在的却又是可以被察见的同构或同质关系,那么就可以说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上我们从方法论的层面对城市设计的创作性作了粗浅的探析。成功的城市设计首先来自于精巧且合理的立意和构思,在直感与逻辑的互动中,设计者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和组合技巧,在对环境子系统和要素进行充分解剖的基础上实现形态的整合,创造出宜人的环境场所,并以图文并茂的灵活形式展现给所有关心城市建设的参与者。
注 释
篇8
关键词:城市设计;景观建设学;讨论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atu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d how to apply the urban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Key words: urban desig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近年来,无论是在社区规划设计和徒弟开发设计中,景观建筑学的重要的领导性有了很大的体现,并且逐步的增长。尤其是在桑拜特和沿西海岸乡村的一些迅速发展的地区。(这里所说的社区规划开发,意指那些够强调环境和现已建成环境优点的合理驾驭开发。)
1 景观建筑学的实践
景观建筑学近年来发展日益强大,其必定与城市设计学具有很大的联系。例如景观建筑学是城市形体规划的基础。在美国,早期建筑的大多数形体规划都是由景观建筑师 和建筑师进行的。与此同时,景观建筑师在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工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就体现在很多景观建筑师的作品出现在很多城市的分区规划和总体规划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中,景观建筑学事务所的数量占据了专业规划设计事务所中大部分,在这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蓬勃发展,而今呈现出景观建筑学的与众不同和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这些事务所参加了内容广泛的社区设计和规划项目,包括:新区开发;社区和居住区规划;内城(inner city)再开发(改造)和插建开发;公共性的形体规划,其中又包含综合规划、总图和城市设计 以及城市设计指南。
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学和建筑学三者均属于城市规划,而景观建筑学是介于传统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交叉学科,近年来得到快速广泛的发展。而在很多城市场景中逐步的体现出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的具有很亲密联系,这是因为景观建筑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而这种影响产生的效应在当今社会上已然变得愈发的明显,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对于景观建筑师而言,这不是一种新型的行业,只是在时代转换中也同时变化着。换句话说,许多景观建筑学事务所做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居住区规划设计(平均 35%)。这样的发展步伐还没有停止,而且其发展的区域正在逐渐扩大,直到达到预想的规划范围为止,总体规划和总体规划的部分(16%)。
2 对公共和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设计部分之所以能够接纳景观设计师,是因为城市内部的公共环境如公园、娱乐空间等,景观设计师对其都有很深入的了解,掌握城市设施的基本情况,并具有丰富的经验。然而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只是认为城市设计就是为用户这一单一的元素去服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开发,他们忽略了城市设计过程的本质是尽可能地为公共服务,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城市的局部,而忘记了与其相映衬的城市这个大环境。而在这一点上,景观建筑师的特点就尤为突出,他们能够将多元素结合起来,将政策的规划和环境意识考虑到设计中区,那么其设计的规划就很容易成功。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景观建筑师由于对自身与政府机构和公共组织的合作有着丰富经验,所以能更好地诠释这种为公共服务的精神,能够实现城市一体化,局部与整体遥相辉映,政策与自然意识、公众的意愿相结合,这样就配合的天衣无缝。威廉·怀特 曾认为,就为人而设计的目标而言,景观建筑学比城市规划更能产生共鸣。无论基于以上哪一点,形体设计正在被规划领域的这种发展趋势所脱离,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目共睹的,而无需争辩的。
让人意味深长的是景观建筑学工程项目正在不断融合人的维度,这就如同它关心城市尺度的形体和经济一样。由沙沙奇(Sasaki) 事务所 1982 年所做的达拉斯艺术区城市规划设计就是这样一种市场零售计划与城市设计要素的综合。“为达拉斯艺术区所做的规划基于这样一个前提,亦即,各种不同的、但却有联系的文化艺术活动与其它闹市区的用途———办公、小卖、旅店和住房———在形体上的结合会有助于加强在达拉斯的城市生活质量……为这一地区做的形体规划综合了区域设计和零售/概念,表达力整个达拉斯艺术区的设计潜力”
3 对理论的发展
当今,城市设计艺术和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景观建筑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作的对象并不只是局限于早期的公家企业,同时其范围已经扩大到公司合营和多家联营的工程。能够做到与大众人民进行沟通交流。第二,是关于公共开敞空间的设计,由传统的向把自然和建筑环境和具有环境意识的社区规划转换。在对于理论的发展上,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自然设计”,威廉·怀特的城市公园理念与公众意识相结合,以及劳伦斯·哈尔普林的“循环和参与”,这些优秀设计师的作品都体现了城市开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融会贯通,然而实践是从理论出发的,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用他们的实践丰富了理论,毫无疑问是对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 对环境的关注
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环境建筑师的出现,是形体环境和脆弱的经济过程被大家所认识,而其也成为环境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环境被人们所关注是在潜移默化中发展的,不是一时兴起,其魅力在于其专业本身。景观建筑学的专业魅力在于它能将城市中的各种场景一体化,使得城市环境变得和谐,所以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专业的优势日益显出。保尔·施普赖雷根(P.Spreiegen)认为,景观建筑学的定义是“一种与诸自然过程相关的及这些过程经过设计与人合社会需要产生综合的土地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观建筑对城市规划的贡献已经呈现在人们眼前,而且是时间越流逝,其特点越突出,不容忽视。综合来说,这个范围包括:在城市中心复兴废弃的土地、重新设计使用不足的地段、土地规划、新社区设计、制定设计导引、研究设计概念和区域景观。将城市开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种工作能力是这些贡献的本质。爱德蒙·培根(EoBacon)对于城市空间的开发有了另一种完善。他认为,景观建筑学专业的本质与“土地设计”有关,他强调说,规划已变得过于抽象,规划与忽略自然系统的造型和法律程序的关旭过于密切了。他又说,景观建筑学在城市设计和规划体系中,那种持续的,而且是日益增长的作用的焦点乃是土地设计的问题。这就说明了,在土地设计的问题上,大家应该予以重视,既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又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枝散叶,这样才能将城市的开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5 取向与机遇
随着城市设计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以及景观建筑学理论的逐渐深入人心,这无为是为景观建筑师们提供了大好的前景。虽然在城市规划活动中,城市设计领域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的学校都是将城市设计与景观建筑学捆绑授课。目前,建筑学并不完善,有待优秀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在实践中查缺补漏,将政策的规划和后现代的建筑运动的不足弥补,在规范化的设计(moldingdesign)和非设计(nondesegn)的争端中产生一种良好的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麦克哈格:《自然设计》花园城,1969.
篇9
【关键词】城市设计;村庄规划与设计;乡土文脉;村庄空间
1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内容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应该要能将村庄规划成为广大农民理想的生产园地、舒适的居住家园以及放松的栖息场所。其主要内容包括:
1.1 村庄空间格局及形态的营造:应设计出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序列丰富、朴素大方、自然舒适并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村落空间格局。
1.2 村庄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设计能营造出自由平等、具良好秩序的生活,以及营造合理的社会环境。
1.3 村庄经济的良性发展:通过设计能激活各种形式农业生产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1.4 村庄自然环境的维护:通过设计,能合理控制新农村发展,保护农田,保护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方法
新农村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有:(1)随着社会发展满足村民对经济条件、环境及生活区的需求,并能在可持续的自然环境中受益。(2)建立一个统一的以本土文化为公共领域基础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方法(图1)。
图1 基于城市设计手法的新农村
规划设计方法框架
3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研究
村庄设计内容主要有:生态风貌特色、开放空间系统、空间脉络布局、重点景观节点、乡土文脉、人文活动体系等设计。
3.1 村庄风貌特色设计分析
中国乡村独特的自然风貌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特色:如黄土高原、江南的水乡等。中国的乡村风貌瑰丽多姿,其风貌特色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包括有:(1)村庄本身的自然环境;(2)村庄独具特色的自然形态,也就是其空间布置形式,包括村庄的多种不同的布局形态、空间布局以及交通脉络形态等;(3)村庄的物质组成要素,如村庄的建筑要素,由其组成的旧民居聚落、历史文化遗迹景点仍与新时代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成为农村文化景观特色的最重要部分。
3.1.1村庄选址位置
从中国南方现存的众多古村落选址位置可看出,古村落选址或依山傍水,或枕山面水,或依山跨水,而且设计为开窗见山、槛外是水。即使在平原地区,许多古村落也是溪水穿村(傍村)而过,成为村庄的重要自然构成要素。
3.1.2 村庄布局
村庄的布局,具有如下特点:
(1)依山傍水,靠近自然环境。我国传统的都城是方正规整的布局形态,而村庄却与山群、溪流融为一体,即使是人工的建筑房屋,其屋顶曲线也是与山际线巧妙融合在一起。
(2)大小聚落均是聚族而居,民宅结构严谨。如岭南的古村落,以宗祠为中心,民宅以此中心环围营建(图2)。
图2广州沙湾古镇岭南传统建筑风貌
(3)具有象征意义,意境高远。我国传统的古村落普遍多采用象征手法,一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考察完中国建筑后,他曾经感慨说:“中国城乡中建筑在田庄中的住宅,常会给人一种宇宙图案的感触,一种节令、方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
3.1.3 村庄的建筑风貌
传统的村庄建筑特点与村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文化背景有着密切关系,其所属的历史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的外部形态及组织模式,村民的传统观念更是反映在传统建筑物质环境上。影响传统建筑文化的因素包括:乡土文脉、地方特色、社会体制、经济结构、文化观念、、风水理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影响因素彼此融为一体,呈现在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上。
3.1.4 村口特色
村口既是村民进出村落的出入口,同时也象征着一个村庄聚落的盛衰荣败。现今众多村庄的村口,已成为常用来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例如庙会举行、戏剧出演等,甚至还作为小型商品交易的场所。村口特色是影响村民获取记忆村庄的重要要素之一,村口设计好可以大大提高村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此外,村口的环境面貌也会影响到村庄的整体形象。由此可见,村口形象是由村庄整体建筑风貌特色、整体布局特色等相关环境共同建立而成的主题形象。
3.2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设计与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新农村规划设计,应将开放空间的概念引入设计中,运用图底手法,能较好地对村庄建筑空间结构形态作分析,剖析出属于人们共有的生活空间形态和品质。村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而成的结晶,需要更贴切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很有必要建立村庄开放空间系统。
村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有:公园绿地、休憩活动场所、交通道路用地等。具体包括:村口开放场地、村庄绿地、村内道路系统、池塘、溪河、湖泊、荒地、农林山地等。
3.3 村庄空间脉络分析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的村庄规划设计,对于村庄空间脉络需要重点分析其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等村庄要素的构成。
3.3.1 村庄空间布局
村庄空间布局重点主要在于村庄公共活动开放空间的组织。在公共活动空间规划中运用城市设计理论及图底关系手法,能更好地对进行系统分析,取得公共活动空间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方法。譬如江南村落空间脉络与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经常呈现出水围村(或村包水)的空间布局。可见,在村庄空间布局中水是占据了主体地位;其次是村庄巷道、院落空间的应用,弯曲有序的巷道和灵活分布的院落,两者构成了人们活动的主体空间,构成了村庄空间系统的网络。
3.3.2 村庄景观轴线
村庄传统景观轴线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在村庄空间及其结构上传统景观轴线是村庄传统文化复兴理念的体现。
村庄景观轴线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风格的定位,建筑形体与村庄的关系,都必须和村庄轴线的时空维度和整体形态形成正向叠加。通过强化村庄的绿化空间,包括风景林、绿色廊道、绿化带等配合村庄建筑形成和完善村庄景观轴线。
3.3.3 村庄视线通廊
新农村规划设计中的村庄视线通廊,需要经过精心的处理,如村口与公共活动空间之间,可以通过绿化区、公共活动场地、设计标识等要素结合而营造出一条主要视线轴。此外,可以充分运用我国以往园林中的造景手法,来建立村庄水景、山景与主视线通廊之间的联系,使村庄景观与大自然环境形成理想呼应。
3.4 景观重要节点设计分析
景观节点设计应重视保护村庄传统景观节点,充分挖掘村庄原有的景观资源,确定村庄主要节点,包括村口、公共活动中心地带、祠堂周边修复改造、转角位建筑等,创建具有本土地方风格和浓郁传统特色、优美自然景观、良好生活空间的宜人居住环境。
3.5 村庄文脉的分析
农村聚落的的形成与发展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的历史年代都会在村庄发展与演变中遗留下属于自己的轨迹。因此,保留村庄的传统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也就等于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
村庄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景观。随着历史发展,人们在村庄内建造了很多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建筑及巷道,这些都是维持各个社区结构的重要物质基础。村庄的历史环境及其住区,又把世世代代生活于此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些历史环境及住区起到精神纽带作用。保护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保留乡土本身的建筑特色,保存乡村空间的回忆,是真正能够延续历史文脉及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村庄历史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应该在村庄规划设计中有效发挥其中重要作用。所以,基于城市理论进行村庄规划设计时,必须要传承村庄的历史文脉。
4 总结
基于城市设计理论及手法进行村庄规划时,必须注重村庄的风貌特色,必须对村庄的空间布局、景观轴线、视线通廊、重要景观节点、开放空间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研究和推敲,并且要能传承村庄发展的历史痕迹和文脉,保证规划后村庄景观风貌具有历史延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富更. 村庄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03) .
[2] 张京祥,张小林,张伟. 试论乡村聚落体系的规划组织[J]. 人文地理, 2002,(01) .
[3] 葛丹东,华晨. 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 城市规划, 2010,(06) .
[4] 赵荣明. 成都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
篇10
【关键词】:视觉传达符号视觉导向系统交互设计
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的涵延
1.1、视觉导视系统的内涵
导视系统是城市空间信息传达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它包括行政交通导视系统、商业导视系统、文化旅游导视系统等。它包括了城市空间内所有的路牌指示、交通标志等。这些标志成为了城市形象和体现城市人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科学性以及公共性基础之上的设计,要求注重设计伦理性、设计文化内涵以及设计功能更为合理的表达。它是城市表情特有的体现之一,同时满足人们物质以及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应以城市环境行为为基础,建立多个层级系统,集中体现城市空间的人文内涵。
1.2、视觉导视系统的构成要素
在当今信息繁杂、国际交流日益广泛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立“快捷、准确、高效”视觉传达的系统,是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设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囊括了人因工程学、传播学、符号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环境艺术、视觉传达和行为科学等一系列的学科知识,是一套完整的、严密的、科学的系统规划设计。凯文・林奇对美国的标识系统归纳出著名的五个“城市印象构成要素”,即:道路(Street),边沿(Edge),区域(District),结点(Node),标志(Landmark)。这五个要素构筑成了城市视觉设计的基本网络框架,也构筑了城市的印象。这些都将以视觉传达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为之符号化、系统化。从而这些构筑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符号应该按照什么样的原则来进行合理的分配,进行科学而高效的编排都成为我们讨论的内容。
视觉符号在城市空间中的运用法则
2.1、适用性原则“适用是标志的本质规律之一。作为交通标志,适用即要求其信息标示准确,视觉形象鲜明,易识别、易记忆。”那么,视觉标示首要的原则必须是适用的,而在后面“符合视觉接受规律、易识别、易记忆的交通标志,既是良性好的标志,往往也是美的标志。这里存在一个适用性和审美性统一的问题。”标志的使用也必须考虑到相应的受众人群的接受能力,从而对与标志图形的简化程度,传达的符号寓意要非常的明确,功能性是最主要的。
2.2、编排的合理性原则
城市的视觉空间设计中,点、线、面等平面元素在空间的运用显得极为重要。处理好这些元素的编排位置,会使得空间本身具有更高的信息容量,承载的信息越多,编排的越理想传达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奥斯纳布吕克专科大学的导向设计系统中,设计师运用了人眼的自然视角,在十米之内,行人可以不用抬头就可以看见天花板上的导视信息(图1)。
字体的使用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利用天花板作为传播媒介,(图2)中使用的FFDIN 超粗字体,显得极为稳重。箭头的不断重复以及黑字白底的搭配也使得导视图更富有视觉冲击力。字体的粗细长短,风格是否符合该导向系统,包括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程度有多大,这些都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当然,这些都要依照具体的项目案例来做具体的分析。但是从常理上来说,在字体的选择上,有装饰线的字体不适用于导视系统,而粗细一致的无衬线字体却可以满足导视系统的需求。简洁、概括成为了信息传达的关键。一般都会使用单个字母或者单词的形式出现,而过于复杂的多变的字体会影响到信息传达的速度,以及可识别的程度。
2.3、视觉信息构架的清晰性原则
排版系统与网格固然是平面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色彩的运用于搭配,也是有科学的系统规划的。使用者必须肯定这样一个系统,形状越简单,它所传达出来的语义也就越明确,越容易被人记住。当然,根据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理区位以及人们受到的不同,选择的颜色也就大有不同,倾向的色系也会各有千秋。通过色彩对比度的不同来调整字体和背景的颜色形成统一的搭配,给用户以统一、醒目、清晰的视觉印象。比如在机场的导视设计中,其视觉系统的设计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信息准确、快速、直观的传达给机场的旅客,从而秩序感可以帮助眼睛快速的捕捉重要的信息,因此对于信息合理的分类,都是设计切入的重点。候机大厅的信息被分成两类:一级信息和二级信息,通过色彩、字体规格、版面的设置将他们区分开来,使受众能够清晰的了解信息。
同样在空间的选择上,有开放式的空间,人们需要得到隐私的保护和尊重,尤其是在大型的公共办公场所,都是以简易的玻璃隔断来取代水泥钢筋的墙壁。那么在这些公共的空间中为了不破坏玻璃本身固有的形态,而使得个人的私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就可以运用图形以及各种材料得以实现,同时也可以避免人们无意识的伤害到自己,比如碰到额头或者鼻子。
2.4、图形运用的准确性原则
在图形的运用上确实是很有讲究的,比如由奥托・艾舍和哈德・约克施(Gerhard Joksch)两人共同为“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设计和开发的形象识别与标志设计系统一直影响着今天的平面设计。奥托・艾舍的标志系统设计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之上的,早已达到了高度的理性和标准化(图4)
我们再谈一下北京奥运会的标识系统(图5),北京奥运会的(残奥会)场馆标识由35个图标、25个国家强制使用的交通安全和消防应急标志、203个奥运会(残奥会)各项功能指示标志以及色彩、字体、箭头符号等视觉信息元素的构成。奥运会(残奥会)场馆标识的视觉来源与奥运会的体育图标一样,源自中国国古代的大篆。因此,在国际风格上与体育图标的篆书风格一脉相承,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由此在参照国际通用标识以及相关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国家标准基础之上,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场馆标识根据历届奥运指示标识的设计传统,力求凸显鲜明的文化与时代特征,成为北京奥运形象景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奥运会的视觉系统充分的展示了中国前沿的设计理念以及制作水准,在它的表示系统中体现了简洁、大方、易记、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特点,被世人所公认。西方人更多的是理性的构筑这样一种视觉传达系统,而中国人则是富有东方浪漫情调的、富含随意性、却不失严谨的创作风格。这也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的差异,包括在色彩上的运用都能够反应这一问题。
视觉导视系统设计符号的规范与
3.1、符号系统化的设计规范
国内的众多地区都没有很好的规范自己的城市空间视觉系统,不能够让人很清晰、明了、准确的了解传达的信息。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误读信息。有诸多的地方做的不是那么的人性化,道路的指示标牌、车站的公共显示都没有明细。相对应飞速发展的国内经济,户外广告、灯箱广告的增多,使得这些公共标示完全被挤压了生存的空间。基本功能性已经算是丧失殆尽,合理、系统化的设计极为重要。
比如某些国内大城市推进公交系统的导视改造,让迎面开来的汽车上的站名字体变得很小,虽然是提升了美观度但是却大大使得功能性打了折扣,以至于乘坐公交车的人不能够很好的看清楚迎面而来的汽车行驶路线。要是在车上都看不见这个车站的名字,字体太小,不醒目,一级信息不明显,更多的都被其他的信息所挤压。当然,有的包裹在灯箱之中,却不能让站在车站的人了解车站的基本信息,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失败。广大设计者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做很多细节上的设计。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空间维度,把空间平面化,在人的视域之内去做相应的调整,反而使得本身的导视功能大打折扣。
固然设计者应该结合视觉心理学、符号学以及美学的角度,对现行的导视设计进一步改进。尤其在图形主导化的时代下,符号的导视一定要予以清晰明确,区分不同人群分布和流动的特点,设置相应的设施、符号,包括导视牌的尺寸与安放的位置。
3.2、不同媒介的选择
在视觉系统设计的媒介选择中,平面的媒介当然是首要的选择,再者是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子网络媒介,人机交互的网络媒介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通过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迅速的找到自己所处的方位,以及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方位,通过信息的交互设计我们完全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这一切的终端机可以再车站、电话亭以及相应的公共自助场所,同时辅助的还有纸质的平面媒介的印刷品,再者可以通过户外的大型电子屏幕展示相关的信息。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可以从几种媒介分散开来,即多元化的方式,而不使得信息本身变得单调乏味。信息通道的拓展不仅可以使得我们获得信息源更加便利,也可以使得商业氛围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及运用。
以上的范例我们可以看出,设计师在立体的空间不断的制造平面的维度将空间平展开来,使得信息不受到维度约束,通过点、线、面的编排方式把他们进行整体的归纳、处理。在营造空间标识的同时也更多的传达出了城市、企业(团体)的理念和信条。
3.3、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配套、协调
在遵循功能的同时也应该适当的体现城市地方文化特色。城市空间的视觉系统要与本身的空间设计统一、协调,符合城市、企业(团体)的理念,从颜色、图形的运用、字体的编排上都应该很好的体现出来。充分的符合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展现出城市的文脉加强城市的整体认知度。充分的调动区域导向系统的作用,形成区域的辐射,城市设计的风格形成有机的统一。从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经验来看,与公共环境共存的标识系统设计,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设计综合应用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高新技术管理等手段的介入,城市空间视觉系统设计与环境规划美学的应用实施都变得标准化、系统化且管理规范。
结论
我国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城市脉动。深度挖掘城市空间的文化价值,把这些价值更好的转化、利用成为商业价值形成传统文化的再生。
转换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就变成丰富的素材资源,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案例,以及欧洲国家的实际项目,表明了图形、文字、辅助色彩等相应的信息提取介质需要经过国际化的通用认证以及本土化的处理,体现该地域特色,凸显文化内涵。
在考察了相应的地理特征,文化背景、、政治因素等一系列相关因素之后,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视觉系统设计,本着设计伦理学、人性化设计的要求,一方面尽量的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要让户外的公共空间更具有安全感、舒适感。充分的从用户的适用角度考虑。
从而,规范的城市空间视觉系统设计需要表现更多的一致性,视觉传达与信息的内容要相互协调,配备以丰富的视觉载体,同时可以更多的添加趣味性、生动性,符号以及相应的文字需要符合国际的通行标准,顺应国际交流的需要注释多种语系的翻译,其中以英文为主。依据相应的总体规划,划分区域。采取分级检索的形式,把相应的图片文字归纳整理,再加上功能先进的自助搜索终端以及标识设计,逐步建立信息完整、语境明确的城市空间视觉系统。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之维》.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2.[德]安德烈亚斯・于贝勒.《导向系统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2
3.夏媛.《浦东新区主要道路标识系统设计研究》.同济大学.2006.
- 上一篇:小学生理财计划
- 下一篇:对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