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教育专业导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教育专业导论

篇1

【关键词】形体舞蹈 现状 对策

众所周知,形体舞蹈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这对于一些学习意识淡薄的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从未接触过正规舞蹈训练的学生而言,单一而又枯燥的舞蹈素质训练课很容易带来紧张、厌倦、烦躁等不良反应,从而给教学活动带来消极因素。对于入学前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学生来说,入学后专业相对突出,部分同学可能会产生自我感觉良好,从而给课堂带来怠慢、慵懒的局面。这些情况都给形体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一 教学设置和教学设施

就教学设置和教学设施来看:学时设置、教学场地,教学器材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随着对形体舞蹈课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院校都在推广形体舞蹈课。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与课程设置的脱节,形体舞蹈课的授课场地难以得到保证,更有一些教室根本不符合规定,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不能给形体舞蹈课创造一个美的环境。另外,很多学校为了方便管理限制了形体教室的开放时间,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某些程度上的影响。如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短,短暂的一节课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形体训练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要求,限制形体教室的开放时间,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想要练习时且很难找到适合的场地。这都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后期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 专业水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院校中形体舞蹈课任课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俗话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专业技术能力不够,表现在教师自身的气质形象欠佳,技术动作不到位、不优美,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二是业务素质欠缺,教与学不能灵活运用。然而在现实的舞蹈教学中,有些教师只停留在会学,但不会教的阶段,很多形体动作只能做示范,却不能用言简意赅的言语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动作形态。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形式单一,很多教师依然在沿用最原始的教学方法―口传身授,使学生逐步在课堂中失去了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怠慢、慵懒的学习态度。

三 改善措施

为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加大对教学场地和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如音乐、舞蹈教室、演出场馆,配备音乐、舞蹈教学中的钢琴以及影音设备等。增加形体课的开课数量,加强学生文艺社团建设,让学生通过自我参与,在美好的艺术活动中受到熏陶,满足学生的各方面的学习需求。各个院校还应放宽对形体教室的管理制度,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维护场地。同时加大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促进艺术学科建设,确保艺术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选准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界定专业人才的塑造模式。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既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办学重点,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办学原则,来满足社会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形体舞蹈课程的开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在职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已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形体舞蹈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学项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形体训练方面的知识、人体美学知识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还应该熟练掌握和运用形体训练方面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更要做出正确示范和言简意赅的讲解。因此,校方要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教学比赛,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

再次,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内容,舞蹈形体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想要使这门单一而又稍加枯燥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生动活泼的被学生接受,就必须改革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舞蹈理论课和艺术鉴赏课的教学中可采用电化教学,将现代化的影像设备运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多多欣赏国内外的优秀作品并在艺术实践中灵活运用,也可以让学生尽早的查漏补缺,提高自学的能力;要采用“口传身授”、“分组审视”、“理解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口传身授法”,是符合舞蹈教学规律的最基本的教学法,我们必须在采用这一方法的同时,大力提倡分组审视、理解参与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采用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既有学习的机会,又有观察其他小组动作的机会,使得学生在练习与观察中发现和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有别于音乐表演专业,其舞蹈素质功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适用于一种考核方式,应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准,将以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要内容的考试模式改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模式。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既有平时成绩,又有现场发挥。考民族舞蹈时,应增添模仿或改变组合项目,突出重表现力、重组织排练的教学特点,真正的发挥考试在教学中的指挥作用。

形体训练不但能够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发展,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培养高雅的气质与风度,还能丰富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通过开设形体训练课程,可以有效的振奋学生的精神,使其产生对美的良好感受。

参考文献

[1]王锦芳.形体舞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篇2

关键词: 体育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7-098-02

至今,本人讲授了体育专业本科生的几门理论课程,主要有《体育社会学》、《体育经纪导论》、《体育公共关系》和《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同时也讲授了2门研究生的课程,即《体育人类学》和《运动休闲学概论》。结合本人的授课经验,谈一下我对体育学科体育理论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对于教什么谈一下个人观点。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学生一直在学习知识点,背诵经典文本和公认理论,这是我国教育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到了大学,作为老师难道还要教学生知识点?让学生背知识点吗?我在授课过程中,有学生反映:当一门课程考试结束后,立刻就把以前所背诵的知识点忘得一干二净,我个人揣测:有这种体会的学生应该不会太少。对于这种现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种诠释,如果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应该从“教什么”这个方面进行反思。

大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是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思维习惯,在这样的基础上,灌输给学生“自由下的批判”的理念。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把授课重点和中心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思维习惯上”,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概念,一些简答题。同样,培养和强化体育类本科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体育专业教师的核心任务之一,而这种任务更多的是体现在体育理论课程的讲授上。而在实际讲授体育理论课的过程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主要是学生方面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一直是背诵知识点为主,很少有审视、反省、完善自己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机会和意识,如果突然让学生从背诵知识点转到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存在极大的困难。如在讲授《体育休闲娱乐导论》的过程中,由于教材没有对“休闲”做一个明确的定义,我就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列出,让学生挑出(或自己总结)一个,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提问,争取把学生的思维形象地展现出来,以加强他们对自己思维的形象认识。然而,结果十分不理想,有学生甚至问道:老师,我们做这些有什么用?考试也不考这些。作为教师,猛然醒悟,背诵知识点一直是学生的“主业”。要改变这种认识,不是一个体育理论教师所能改变的,而需要所有体育老师和体育考核体系的配合,才能改变这种境况。

相对而言,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本科生而言,体育专业的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较低,积极性不高。他们对“上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和下一节的授课内容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一个概念和一个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概念的不明确性”等问题的学习兴趣不高,过于强调这些问题,有时甚至能严重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厌学,上课睡觉等情况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案例就显得极为重要。如在讲授《体育社会学》中的霍曼斯交换理论时,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分别就“理性命题、刺激命题、成功命题、价值命题、攻击――赞同命题、剥夺――满足命题”举出他们自己的案例,然后通过他们的案例,逐步归纳这个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的活动都是商品,连“称颂”、“尊重”、“认可”都是商品;每一个人的社会活动都是在追求最大利润;交往是为了取得回报,社会是一个“利益流动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让学生认识到该理论的对人假设――经济人,进而让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和心理学对体育学科的影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这些抽象的逻辑推理十分困惑,一个逻辑环节要反复讲解,有时甚至是两节课都在讲解一个逻辑推理环节,学生才能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耐心和教学言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埋怨学生,更不能过于表扬优秀的学生,而应当对一个逻辑环节进行反复讲解,多举一些学生能接触到的例子,让绝大部学生理解。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游戏”具有欺诈性时,绝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他们认为游戏中的战术和欺诈是不一样的,如果这一点不理解,那么对“体育活动具有欺诈性”就更加不理解。此时,就要让学生理解这样一种逻辑环节:褒义词和贬义词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人类对事物和人类行为有好坏、善恶、正义和邪恶的判断,而这种判断与人生观、世界观等息息相关。只有在理解这样的内在逻辑时,学生才能彻底理解“欺诈”与“战术”的本质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化的今天,培养出符合国家需要的体育人才。

二、既然明确了教什么,那么该如何围绕着这些设计考试或考察内容呢?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反映:每学完一门课后,就开始花上一两天时间背诵,因为考试或考察的内容知识点占有很大份量,如果下功夫,及格是没有问题的。这种考试或考察方法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上的自由性、能动性,只知道书上是这么说的,不知道所以然,最后的结果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没有创新力的劳动力,甚至是一些迂腐的书呆子。

事实上,人文社会学科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定理是有待商榷的,教材中的很多定义也是如此。如果让学生仅仅死背这些概念,就会极大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那么,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考察呢?有学生反映,对我院一个老师说讲授的《体育公共关系》印象最深。我问其缘由,他们说:老师考试的方法是出了50个论述题,让每人在其中进行抽题,然后对其抽出的问题口述回答,根据回答而给出相应的成绩,学生对考试内容记忆犹新。这种考试方法,让学生必须在课下有充分的准备,要求学生自己必须查阅相关的书籍,并且对这些知识做出自己的总结,理出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逻辑表达。这或许就是解决考什么的最好案例。在课堂上对学生提问,很多学生回答一般有两个模式:一是“对”或“错”;二是把书上的答案重复一遍。他们极少考虑他们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对”或“错”,很少去想书上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多,但是,我认为对考试过于强调“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有很大的关系。我个人认为,对死知识点考察的比重应当降低,多增加一些锻炼学生思维的试题,尤其是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多增加些体育案例方面的试题。

三、作为体育类的大学老师,不但要明确教什么和考什么,还应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如今,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导致了很多学生比较重视个人利益、过于自尊和自大,导致他们极为功利。在对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讲授《体育休闲娱乐导论》的时候,有学生就问:老师,你讲这些抽象的理论对找工作有用吗?确实,很多学生都有这种疑问,有学生甚至问:老师,我们学这些理论课还不如学一门技术课,如篮球、足球、游泳,这会对我们找工作有用。这种功利的想法反映了学生对学什么的空白,他们认为大学就是一个教会学生技能的“工厂”。针对这种情况,要在课堂上逐步扭转学生的这种想法,让他们认识大学真正的作用。

在这种功利想法的背后,也反映了学生人生观的茫然。在对我院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讲授《体育休闲娱乐导论》时,很多学生对教材中“对享乐主义的批判”表现出了“不屑”,有学生甚至问:老师,人生的目的难道不是挣钱为了享乐吗?对于这种观念,老师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步对其进行纠正,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对师范生,应在授课过程中让他们坚信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是:付出、良心的责任。“言必信,行必果”,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怎样要求学生,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否则一切将化为空谈。

参考文献

[1]范永胜. 创新教育视阈下的德育拓展[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04).

[2]王志宁. 谈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成才之路, 2008,(08).

[3]李伟. 浅议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新选择, 2006,(07).

篇3

随机抽取8所我国部分地方院校西安体育学院、延安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湖南文理学院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对培养目标、课时比例、课程设置、专业方向、实践环节等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查阅最近十年来各级教育相关文件及相关学术性论文,收集并且整合参考了八所高校(包括体育类专业院校、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建设方面的有关资料。

(二)数据统计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各院校的课时比列、学分、实践等环节进行数据整理并分析。(三)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当前该8所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对比,结合当代社会市场对体育专业的需求等情况进行推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我国部分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通过分析可看出,这些高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体育教学、社会科研、社会体育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管理等技能指导型人才,同时强调群众体育活动,对体育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开发等原发性创业能力的培养也作了强调,但是却缺乏对大型赛事的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中过多强调体育教育专业。

(二)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时情况分析。可以看出:8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总学时平均为2691.时,总学分平均为173.1学分;对比可发现,在学时上除西安体育学院和凯里学院低于或高于《专业规范》的要求外,其他6所高校均在规范内上下起伏;在学分上凯里学院和湖南文理学院均高于规范中的要求,其余的则在规范值内。

(三)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经调查:发现,各地方性院校开办的主干课程相对类似,而专业性极强的主干课程缺相差很大,特别是学科课程,种类繁多,八所院校完全不同,这当中既有像体育社会学和社会体育学这种及其容易混淆的课程,也有像体育经济学与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社会体育管理学这种上下位的课程,又有传统课程又有体育休闲娱乐导论、健康保健等新兴课程。

(四)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专业方向设置分析。八所院校中只有四所院校将体育教学方向归入其专业方向当中。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方向要以市场做为主导,将体育、健身等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性和未来职业中的发展作为重要的依据,加快专业性建设,加强社会体育专业中现有的专业基础,更好的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而服务,作为培养人才的目标,社会化、大众化、专业化。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似。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该体现出各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然而,通过对我国部分地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其培养方案雷同现象相当普遍,近60%的相似。2.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分配比例差距悬殊。研究表明该8所高校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三大主干学科”和“五大主要课程”为主线,各学科相应课程设置及其比例、必修课与专修课或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比例等大多是从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拼接或移植过来的,课程课时分配不够合理。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融合到实践中去,为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建议

篇4

关键词:人文素质; 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143-001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讲,体育活动非常重要,我国的素质教育观中就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其中的体育发展正是任何人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目标显形化、教学结构呈现放射式特点、教学评价更加理性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缺乏理性、理论纵深研究多于实践性研究、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还未理顺等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在美国,受到“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是学生生活的过程,学校课程设置应具体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所得到的经验,真正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依据受教育者的天赋和自身能力,使之成为自身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上具有很大的自主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俗语说:名师出高徒。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对体育工作的投入,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尤其是对青年体育教师要加强继续教育,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一支业务精、知识面广和科研能力强的“三型”青年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一定要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在从事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专项,要做到从实践到理论“精”而“通”。所谓“多能”,就是除专项以外的其他项目的教学能力。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要教的课程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适应时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积累宽广深厚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技巧,不断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创造能力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延长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年限,扩展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鉴于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仅在一二年级开设课程这一情况,建议应当增加在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在三四年级均应开设体育课程,课程设置年限应为1―4年级,为大学生养成终身健康体育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增加体育活动场所,完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开设新型体育运动项目,努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扩大学生健身锻炼的领域。

在课堂上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是任何一名教师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通过对我校建校之后大学体育课的回顾,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紧密联系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我校的大学体育课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以此在学生三至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在充分学习与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利用体育课独有的实践性特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以指导,提高其组织纪律性,培养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同时也对现有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仅熟知专业技能,更要了解我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培养方向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做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同时也对现有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仅熟知专业技能,更要了解我校相关专业的设置,培养方向及相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做学生身体健康的指导者,更要成为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

最终成果要落实在我校大学体育课程的实际教改中,全面在我校进行大学体育课的教改活动,使全校学生受益,使每一名同学由“被学习”变为“想学习”,使每一名大学体育课程的授课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使我们的学校在充满“爱与感恩”之中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立平等.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8(4)

[2]张渊,黄生勇,文英利.人本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发展与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3]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

篇5

>>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改革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CDIO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机械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导论课程改革 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教育改革方向探索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讨 应用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面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桥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CDIO的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专业系统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产学研视野下的高师本科教师教育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应用型工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CDIO工程教育改革在高校的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熊和平,岳爱臣.CDIO工程教育模式:误解的澄明与风险的规避[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5]曹淼孙,梁志星.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专业教师角色转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Z152);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篇6

【关键词】应用型 人才 培养方案 构建

一、研究目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201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2015年2月西昌学院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一批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构建,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的关键,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现状分析

西昌学院体育学院在2008年申办了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主要参照其他院校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体育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师资状况。这势必造成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方向不明确、定位不准确。虽经过重新修订,始终没有脱离体育教育专业的束缚和影响,未突出本专业特色和课程体系,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无本质区别。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基本相同、专业选修课合班教学。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案,甚至考试内容都是和体育教育专业的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区别两个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不同。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扮演一个几不像的角色,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社会及岗位需求,缺乏就业竞争力。这也是为何我国市场经济越发展,越感觉高校教育问题凸显,人才匮缺的原因。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规格的不明确、课程设置的不科学、教学内容及课时的不合理,严重影响社会体育服务与于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看不到希望,存在很多的不理解、不明白,不知道毕业后自己到底能干什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出现历年报考本专业的人数减少现象。

因此,必须重新制定社会体育与服务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应用性人才。通过前期的考察调研和与企业的研讨,为适应社会及岗位需求,根据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师资队伍现状及专业特色,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可以在社会体育范围中的商业健身与休闲、体育旅游、公益性大众健身及其相关领域中,从事健身服务、指导、经营、管理及老年运动与康复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心)、游泳池(馆)、社区养老院或学校,从事俱乐部大众健身指导和游泳教练与救生员、老年健身康复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等方面的岗位技能工作和管理工作。

(二)突出应用型及实践性

强调以应用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保持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行“注重实践、强化应用”的培养模式,结合教学,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注重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将实习实训时间纳入教学总体安排。采用集体集中实习方式,让学生实训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三)构建联合办学模式

1.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针对健身行业及市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了解健身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市场岗位需求,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在地方、企业、社区专家参与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人才市场预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市场和企业的调研,充分了解企业岗位所需具备的专业技术、技能及综合能力。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3.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采用所学专业与相同岗位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直接上岗。

4.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针对企业及岗位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共同编写就业指导实训教材。在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及岗位体验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实习结束后继续签订就业合同,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四、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设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等,是通过所学习的课程和内容完成和达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素质拓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几个方面进行。特别注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同时结合市场发展及岗位需求,确定专业方向。

(一)通识教育模块

教育部规定全国高校统一执行。包括了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检索、思想及特色理论、应用与写作、中国近代史纲要、军事理论、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共计11门课程。

(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

社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重点必修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和岗位需求而设置的。通过学习,完全具备作为健身行业服务与管理、教练员及老年运动与康复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同时具备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课程包括了专业理论、专业术科、专业选修、产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理论:人体解剖、运动生理、教育心理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推拿与按摩、社区体育概论、体育管理导论、健身概论。术科: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健身健美操、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

专项选修课是就业岗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通过学习取得专业教练员资质,从事该专业服务与管理及教练员工作。主要包括:健身俱乐部(中心)服务与管理、健身教练、游泳教练与救生、老年健身康复与管理、小球项目(羽毛球、网球、乒乓球)。

产业实习是进入社会市场及企业岗位的体验式工作,了解并熟悉岗位流程及所需知识、技术、技能,同时检测自身需要完善知识,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产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5-7月,集中再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则是毕业生结合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选择性的到健身俱乐部岗位进行的适应性实习,为毕业后的工作做好铺垫,安排在第八学期3-6月。毕业论文:在第八学期结束前开始。

(三)专业素质拓展模块

通过选修课形式完成。拓展体育知识,开阔视野,一专多能,多渠道就业,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课程包括理论和技术部分。理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社交礼仪、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营销。术科:身体素质及训练方法、体育游戏、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说课、专业大联赛、团体操组织与编排。

(四)综合素质提升模块

通过综合素质课程学习,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课程有理论及技术部分。理论:体育俱乐部管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营养学、体育经济学、康复心理学。术科:基本体操、散打与拳击、太极拳、定向越野、器械健美、瑜伽、轮滑、门球、民族舞蹈。

五、结束语

西昌学院做为四川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起重任。各专业学科需通过不断地摸索、探究和创新,科学合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社会、企业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转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夏明忠.新建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西昌学院第一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讲话,2014.04.

篇7

摘 要 在全民健身的政策热潮下,群众体育成为一个较大的突破口。靖港古镇作为一个以旅游业致富的千年古镇,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以期增强群众体育认知,并为其它地区的体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靖港古镇 群众体育 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靖港古镇群众体育现状。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在调查靖港古镇群众体育现状时,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问卷164份。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年龄分布情况

在靖港古镇参加体育锻炼被调查者的164人中,分为如下几个年龄阶段:21到35岁占19.5%,36到50岁占38.4%,51到65岁占24.4%,66岁及以上占17.7%。

(二)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通过调查这164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的发现,56.7%的人认为体育对于健康是非常有益,占总数的32.9%人认为体育对于身体健康有帮助,有10.4%的人觉得是否从事锻炼对身体没有多大影响,持无所谓态度。

(三)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目的

被调查者中有部分的人最初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但绝大部分的参加体育锻炼是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一些老人或妇女由于体力活动不多,他们希望将扇子舞、腰鼓、舞龙舞狮等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副业,获取一些额外的经济收入。

(四)参与体育活动家庭年均消费

靖港古镇居民家庭用于投资他们所参加各项活动时购买器材服装的消费(不包括用于生活的运动鞋服等)情况如下:6.1%的人家中没有专门的体育投入或消费行为,而投入超过1000元以上的家庭也只占了15.2%。

(五)参加体育锻炼每周的次数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群众劳动强度明显下降,空余时间延长,参与体育锻炼自然人数增多。选择一周参加“3次或以上”的居民最多,占总人数的47.6%;一周只参加“1-2次”的人约54人,占到了总人数的32.9%。

(六)参加体育锻炼每次的时间

体育人口是指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感觉到中等以上的负荷强度的人。靖港古镇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30分钟以下的占17.1%,30-60分钟的占51.8%,60分钟以上的占31.1%。

(七)体育活动项目

靖港古镇的居民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包括人们最常见的慢跑和散步,以及当地作为商业盈利的特色项目,如腰鼓,扇子舞,舞龙舞狮,和当前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盛行的广场舞等。这些丰富多样的项目受场地影响小,活动人群不限制年龄,老少皆宜。

(八)体育锻炼活动场地

活动的场地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靖港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依山伴水。政府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在古镇的建筑前有着大型专门的广场,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居民自家庭院,公路街道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

(九)体育锻炼形式

靖港古镇进行体育锻炼的特殊目的和方式直接影响了靖港古镇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该镇共有17个行政村,共有3个由18人左右组成的腰鼓队,2个由35人左右组成扇子舞队和2支由15人左右组成的龙狮队。其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靖港古镇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所占比重大,且多数能认识到体育带来的益处。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为主。但以经济收入为目的的群众比例相对较大。2.居民在体育方面的年均消费并不高,但每周参加运动的次数以及时间相对较多。3.靖港古镇可进行集体项目的非专业场地大,但专门的场地设施十分缺乏,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多样化发展。4.靖港古镇居民参加的有组织的活动占大部分,一般以当地特色的盈利活动广场舞、腰鼓、扇子舞为主。

(二)建议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人们正确认识体育的健身功能,不要单纯的以增加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去锻炼。2.有效发挥现有场地设施的作用,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投入,进一步完善专业的体育场馆设施。3.积极挖掘适合大众身心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推广科学实用、简便易行的体育健身方法,通过群众体育这个平台普及发展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43.

[2] 虞重干.体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纽带[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1):39-40.

篇8

摘要:为探索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广州市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师、助教和义工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索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体育社团是特殊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与的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体育社团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学校实施,提高了特殊儿童进行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对他们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场地设施、辅助器械、经费及指导仍旧面临缺乏和不完善的问题,助教和志愿者还有很大缺口。

关键词:体育社团;特殊教育;特殊儿童;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29

前言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既包含有身体残疾或感官缺陷的儿童,或有学习、行为问题的儿童,也包含高智商和有特殊才能的儿童。特殊儿童可分为听障、视障、智力障碍、精神病、肢体伤残、特殊学习障碍、言语障碍、器官残障/长期病患、注意力不足/多动症、自闭症等十余种,每种表现的特征也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这些儿童在体育活动的选择与组织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仅仅依靠学校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特殊学校除了核心的课程改革之外,还构建了以个性化教育为主导,以康复训练课程为支撑的特殊教育模式。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既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能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和社会适应性起到一定的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番禺区培智学校、市盲人学校、市聋人学校、天河区启慧学校、海珠区启能学校共6所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参与的对象是年龄介乎于7-14岁的儿童;6所学校各10名在职教师,共计60人为研究对象。60名教师的学历状况为:硕士研究生14人,占比23.3%;大学本科25人,占比41.7%;大专21人,占比35.0%。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在6所特殊学校共计60名教职工中发放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基本情况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帮助特殊儿童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特殊学校都会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开设许多社团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就越秀区启智学校来说,目前开设了13个社团俱乐部,参加该校社团共220名特殊儿童,教职员(包括助教)88人,具体见表1。其中体育社团有6个,参与的学生人数达到117人,占总人数的53.2%。具体情况见表2。

上述数据显示,参加体育社团的人数超过了各社团总人数的一半,其中,篮球和轮滑这两个项目在学校里面最受欢迎,占参加体育社团总人数的48.7%。由于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室外,活动范围大,加上这些儿童的特殊性,活动时需要配备的老师、助教和志愿者较多。目前启智学校体育社团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2.5,仍无法满足教学过程中的需求,同时,在体育社团活动时,也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教师来进行指导。

目前,广州市特殊学校根据学校招生的特点和现有的硬件软件设施,选择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社团内容,受到儿童及家长的一致好评,具体内容见表2。

2.2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现状

2.2.1学生在体育社团与常规课堂的比较情况

通过对特殊学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73.3%的老师认为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比常规体育课堂表现的更为积极活跃,这说明体育社团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在教学中还发现,相对于盲校和聋校,罹患自闭症、智障、肢体残疾或脑瘫比较严重的儿童即使在社团活动现场,也无法跟上社团活动正常的节奏,大量活动内容需要教辅人员一对一的协助才能完成。

2.2.2教师在社团活动中的组织情况

调查得出,有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和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但仍有36.7%的教师认为活动难以进行或完成的有困难。特殊儿童动作发育大多比同龄的健全孩子滞后,即使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活跃,但在理解、行动的能力都偏低,主要表现在动作笨拙、精细程度低、协调性差。因此,特殊儿童的体育教育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及场地进行,同时,教师需系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全面、深入理解特殊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行为干预和儿童康复训练技术,才能更有效地组织活动的开展。

2.2.3影响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

在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活动时间。这说明儿童自身的状况、活动的内容、教学组织方法与环境等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育社团的整体质量。特殊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只有让儿童在体育社团活动课中充分的感受到快乐,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团活动,对他们的康复和尽早适应社会提供帮助,才是体育社团的最终目的。

2.2.4体育社团的活动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满意度调查

场地设施与辅助器械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需要。通过对特殊学校的60位教师调查可知:有38.3%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场地设施配置不能或很不能满足特殊儿童体育活动的需要;有56.7%的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设施条件基本满足或满足需要。由此可见,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的配备水平与特殊学校的现实需求仍有很大的差距,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

2.2.5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作用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有88.3%的教师认为体育社团对特殊儿童的康复是有帮助的,体育社团在学校的开展也是很有意义的,通过社团体育活动,能帮助这些特殊儿童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成人之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2.6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

早在2006年6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使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教育阶段生均预算经费的l0倍,随班就读学生人均预算经费达到本地同阶段普通学生的2倍。”同时鼓励学校要发动社会各界多渠道、多形式捐资助学,积极争取海内外友好组织和热心人士支持特殊教育事业。

通过调查显示,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由政府拨款,二是由学生交纳会费,三是寻求企业赞助。尽管各级政府在安排学校公用经费时,对特殊教育学校予以了倾斜,但特殊学校还是面临经费紧张的困境,而体育社团的经费不足已成为影响社团发展和活动质量的重要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广州市特殊学校体育社团种类较多,参与儿童占社团总人数一半以上,63.3%的教师认为可以较好和有效地组织完成体育社团的活动内容;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面临教师数量不足的现状,有部分特殊儿童需要老师一对一的教学和引导,学校目前还缺乏大量的志愿者和义工。

3.1.2特殊儿童在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中的情绪和态度大都积极活跃;影响体育社团活动的因素中,选择依次排序为儿童残疾类别与程度、活动内容、场地环境、教学方法、教师专业水平、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和活动时间。

3.1.3体育社团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械不够完善,尤其是户外运动场地不够宽敞,活动的空间和范围受到限制,学校面临着场地设施少、辅助器械陈旧、活动经费缺乏和缺乏指导等问题。

3.1.4特殊儿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为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独立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建议

3.2.1国家政策应继续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倾斜力度,大力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教师培训方面经费的投入。

3.2.2学校应持续增加体育经费投人,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和辅助器材,可以通过媒体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都了解、支持和关心特殊体育教育事业,拓宽特殊教育学校经费的筹措渠道,改善学校体育硬件设施,让特殊儿童在安全、专业、设施齐备的体育环境中进行运动。

3.2.3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场地安排和教学方法应个性化,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提前预想一下特殊儿童在活动中可能的突发状况,并想好应对措施,尽量让每一个特殊儿童在活动中都能感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

3.2.4随着我国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高度重视,特殊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可以尝试融合教育的模式。融合教育是保障特殊儿童自身平等权利,提高自我素质、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实施融合教育的实现也是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春阳.我国四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现状与培养模式探讨[J].第二届全国残疾人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494-499.

[2]何敏学,全海英.论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缺陷补偿功能[J].体育学刊,2010.05:15-17.

[3]李群力,罗智波.美国适应体育课程国家标准对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7:25-26.

[4]陈颖.高中社团中学生的生存方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4:.89-92.

[5]李洪娟.陕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体育需求及干预对策的研究[D].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6:25-28.

[6](美)休厄德(Hewark,W.L.)著,肖非等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19-120

篇9

武术散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体育专业人才良好的身体素质,扎实的体育理论、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徒手格斗运动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创新理论知识,并富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充满创新精神,最终才能产生创新成果而服务于社会。

2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现状

以武汉体育学院等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武术散打》(专选)课程教学大纲为研究对象,对专家、教师、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了解,并针对武汉体育学院武术散打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

2.1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按照课程的性质,可以把课程结构分为必修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课)和实践环节(军事训练、专业见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三个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课程设置又可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2武术散打专选课的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

武术散打专选课总学时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论课教学基本内容包(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武术散打运动概述(2学时);武术散打技术分析(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技能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战术及其训练(6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智能及其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训(4学时)、武术散打竞赛的组织与裁判(4学时);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赛前训练(4学时)、武术散打教练员的临场指挥(4学时);武术散打教学(6学时)、武术散打训练过程的监控(4学时)、世界流行技击术简介(2学时)。技术课教学基本内容是体能训练、基本技术、技法训练、战术训练、技能培养、实战比赛、教学训练实践、技术考察考试。

2.3武术散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2.3.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片面,缺乏广度和深度

首先,课程种类比例不平衡,通识教育课程中政治类和英语类占学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偏少;选修课比例小,灵活性不够。其次,课程内容涉及过于浅显,多以“导论”、“概论”的方式呈现,虽然涉及到不同的学科领域,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对该门知识的深入了解。

2.3.2课程种类偏少,缺乏新兴、综合类课程

种类偏少是体育专业类院校课程设置共存的问题,由于自身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很难满足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更高要求的课程,使得课程种类仅限于体育类及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种类不够广泛,无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学生。如科研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偏少,致使许多院校武术散打本科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2.3.3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教学质量

由于大部分学校的教室、场馆等资源有限等客观原因,许多学校仅考虑到教室和场馆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课时间不合理。如把术科类和学科类课程前后相连,或是两大节术科课安排在一起,尤其是与专项技术课安排在一起,课间没有休息、恢复时间,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考验,从而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3.4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和实践课的比例有待改善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技术技法的运动学、力学分析,以及对技、战术整体运用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够全面,特别是对散打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缺乏整体性和宏观性等,反映了武术散打专项理论知识的教学需要加强。其次,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竞赛组织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2.3.5专业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

据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实习,由于武术散打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实践性较强,而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提高—再实践—再提高的循环模式开发,所以目前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提高。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已面临毕业,没有时间查漏补缺,重新学习和巩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改革

3.1完善武术散打创新人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完整人”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本科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它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为学生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做准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发展的需求,依据各院校学科建设的特色,应充分把握自身发展的立足点,以学生为本,设置多个通识教育模块,包括政治类模块、英语类模块、工具课程类模块、人文自然知识类、创新知识理论模块等,通过多个模块通识教育的互相配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活跃其思维与精神。

3.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武术散打专门人才不论是通识类知识,或是相临学科知识技能的扩充,都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其他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有所不同;同时每个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环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种种不同导致其知识、能力、素质、技术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学计划应该能够从实际出发使得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为学生个性的培养提供充足的空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个性化特征的基础之上,学生个性的培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之上,选修课的比例和质量则是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举足轻重的要素。

3.3扩大课程种类,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特征,不仅包含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提升更为重要。科学的新发展和技术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是否能进行创新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的“宽”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专业范围和进入交叉学科的能力。笔者建议可以与周边学校合作进行跨校选修,跨校选修是高校间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一种方式,是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探索与实践。通过跨校选修能将附近各大学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弥补各学校的弱势学科,增加课程门类,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现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气的就业环境下,武术散打人才本身的就业面就相对较窄,所以武术散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加迫在眉睫,应重视课程的扩充,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创新能力。

3.4适时开设知识拓展课、讨论式课程、交流类课程

由于武术与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自身特点以及招生考试制度的特殊性,学生基础教育阶段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技术技能的训练上,导致人文知识相对薄弱、知识面窄,在此压力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初期补充和提升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是势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认知上存在缺陷,建议入学教育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和引导。创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它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能在此基础上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训练有利于产生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式,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讨论式课程就能从发散思维和整合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课程的关键在于讨论、辨析,只有通过讨论,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提高思考问题的逻辑性;通过讨论,学生会广泛的收集资料,提升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根据最新的研究动态或当下最热门的一些话题作为讨论的话题,学生在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分组进行自由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

3.5整合学校资源,合理安排上课时间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优化整合校园资源,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最有利的条件。首先,术科类课程是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课程,是通过对身体的消耗、改造、恢复和提高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对体力消耗比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时间。其次,武术散打专项课,不仅对体力消耗比较大,作为徒手对抗类项目,其对身心的兴奋性调动比较大,恢复至静息状态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笔者建议尽量把专项课安排在单独的一个上午或是下午课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没有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全力与赴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课后还有空余的时间,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继续巩固、完善技术动作,而且有充足的时间放松与恢复。

3.6重视学生技能培养,调整教育实习时间

专项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在保障专项训练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教学、训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理论课为基础、技术课为指导、实践课为提高的多层次能力培养方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逐渐在每个学期安排学生教学实践活动,并结合教师指导,系统完善学生的教学能力;强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班组为单位,提供学生参加裁判工作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识,逐步使得学生独立完成竞赛组织,并且建立严格的裁判员晋级考核制度。改革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安排每学年实习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实际的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到实际知识、活的知识,也使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调整专项理论课、技术课、实践课的课时比例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各种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顺应这种变化并不断在其中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全面人才的诉求,创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质符合这种诉求,加大了我们对武术散打创新人才培养的决心。在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学生的技术体系,更是要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扩充对武术散打运动深层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围内要加大理论课时的数量,逐步积累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在后几个学期逐渐增加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强武术散打知识系统化的教学,加深学生体、技、心、战、智的综合整体把握和理解,为学生的内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机会。

4结语

篇10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都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教育层次、类别的区分,也集中反映在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内容等之间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的类别特征、层次区别,也集中反映在其课程体系之中。近十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整体课程模式和体系上还没有根本的变革。

 

1构建合理专业课程结构

 

1.1专业知识结构

 

线上与线下和明确学习目标的混合教学。

 

线上与线下的混合模式和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式学习。在混合的设计上,达成学习目标。混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更为广泛,既可能是传统方式,又可能是混合式教学。如:课堂学习以及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或是通过网络虚拟教室学习,以及网络讨论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等等。

 

1.2能力知识结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在进行理论教学后,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自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成混合式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等。在计算机应用的软件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编程能力是整体教学的关键。那么,就要根据专业特点,来展开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平时实践所得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具体的编程问题。可以让学生组成项目小组,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充分的交流,教师对学生开发或设计的系统进行测评并且指出学生问题的不足。真正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创造性编程开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积极求新求变。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转为主动探求实际操作的知识和经验,注重学生个性化教育。

 

1.3人才素质结构

 

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要培养的高精尖的专业技能,还要强调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快速发展,所以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培养专业技能高的人才上面,特别是计算机软件技术更是这样专业技能高的典型代表。所以,学校应该加大对于学生内心建设上的培养,育其成为人才之前,应先立其为人。高精尖人才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拥有高素质才是未来过得更多技能的根本性前提。促使学生可以不断积极的探索和发现自我的潜在能力,不断塑造自我。所以,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要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加注意对于综合能力的塑造,改变教育课程模块化的现状。

 

2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课程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市场调研或是市场的流行技术,来集体讨论共同制定一个适合的专业课程。如: VisualBasic程序设计基础和程序设计进阶; 信息系统开发综合训练;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数据库开发技术;软件编程;面向对象程序等等。在具体的教学中,不需要强调严谨的系统教学,而是要根据课程设置,强调实用性,强调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可以将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换为《 计算机导论》等等。将具体的实际操作系统知识、数据库知识等等整合到课程中去,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精髓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加一些综合课程和混合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研发或是设计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增强学生理解和操作技能。

 

3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

 

在综合课题、综合课程的授课中, 全程采用理论、实训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该种授课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融为一体,全课以项目为主线题贯穿始终,以学生完成课题/项目为教学目的,学生以小组完成项目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作品的形式的作为考试的结果。针对计算机应用(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实际特点,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三方面同时并进, 落在实处, 我们一定能培养出合格的有较强就业能力和职业生存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体育之中,帮助我们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其次,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还应在上课的示范别注意。在此,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