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家长的感悟

篇1

关键词: 书信 家长沟通交流 家校合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事实证明,家庭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主任,我越来越发现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性,并且深刻体会到只有家庭与学校相配合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在与家长的交往中,有时会遇到一些不合作的家长,那时我就想,与其和他们费尽唇舌,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教育学生身上,凭着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教育学生,在一段自认为很努力地工作之后,我发现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我身心疲惫。细细想来,家长之所以不合作与家长的能力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教育理论与教育手段有限。要想形成家校的合力,就要带动家长一起努力,因此教育学生的同时,我也在指点家长。

书信是人类表达情感最细腻的通信方式,是传情达意、沟通情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通过书信,人们倾听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引起共鸣,发人深省。于是我较多地选择以书信的形式与家长沟通。在写书信中,我记录了很多感悟,表达了深深的期盼,家长阅读后触动很大。书信在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的沟通心灵的桥梁。

一、沟通心灵,润物无声

我经常有针对性地选择事例给家长写信,信中以恳切、平等、委婉的口吻,可以晓之以理,可以现身说法,可以用生动的故事感化他们,指导他们。这种无声的交流,娓娓道来,心与心的沟通和倾诉,更容易为家长所接受。甚至多数情况是家长与学生一起阅读,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低年级的孩子不爱看书,也不会看书。起初家长的帮助仅仅停留在反复叮咛,对此我给家长写了一封信,我从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引导女儿读书的过程及方法。信中这样写道:“作为老师带了几轮学生发现孩子读书有盲区,如孩子喜欢看科普书籍、历史书籍、军事书籍,女孩子则爱看情节性强的小说或散文。这就如同孩子吃饭挑食一样,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不主张学生爱看什么书就让孩子看什么书,小学阶段应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遇到孩子不爱看的书,我们多加帮助。如孩子爱看的书会自觉拿起来看,那么枯燥的书,难于理解的书,而又对孩子有益的书,孩子不爱看怎么办?我的方法是读给孩子听。天天坚持,孩子已经习惯我的安排,对于科普、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不再排斥,渐渐地有了兴趣,听不明白的地方会主动发问。此外我也在读书中受益,在给孩子的读书的过程中中我不但纠正了自身的一些错误认识,而且填补了知识上的空白,越发觉得书中的营养丰盛,而自己所知有限,孩子真正的老师,一辈子的老师是书,所以孩子一定要亲近它。”

信的发出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家长不仅重视阅读问题,而且开始与孩子的亲子阅读,在与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开始掌握了一些方法,摸着了一些门道。他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孩子的注意力、理解力及读书的兴趣都在家长的关注之下。家长由原来的茫然变得目标明确,心存的疑惑也成为与老师交流的热点。我依据家长的反馈制定教育策略,彼此建立了信任与依赖的关系。

二、将心比心,鞭策家长

作为母亲的我与家长对话有着先天的优势。站在母亲的角度与家长交流,向家长倾诉,更能唤起家长内心对孩子的真爱。将心比心,怎能放弃孩子?怎能忽略孩子?

一次我要求家长将学生的作业本包皮,可是很多家长都不重视,让我没想到的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却出现了诸多状况。有的家长没有按作业本的大小裁剪,封皮大出内容一圈;有的家长只裁剪了上下,右面多出许多;有的家长将封面的字倒装,就让孩子把作业拿来;还有的家长只裁好了封皮却不装订,作业本在里面,孩子说家里没有订书机。由此可见,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与家长的不以为然的态度和懈怠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于是,我写了这样一封信,其中一段写道:女儿的老师很细致,方方面面要求严格。书角、作业本的角不能折,包书一律用牛皮纸,边缘要与书本一样齐。开始我也如同许多家长一样虽然照做,但还是认为有些教条,可一个事件改变了我的想法。

一天,上一年级的女儿口算错题多了几道,我无法容忍她的粗心,将本子一卷扔向门口,嘴里说着:“不认真干脆不要学。”女儿哭着奔过去,捡起本子一边将散开的书皮整理,一边哀求我说:“妈妈求求你,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就是再别摔我的本子了。”我的心为之一振,孩子居然有这样的心。事情过去了,女儿整洁的习惯养成了。本子皮四周破了,她会要求我再包一次,到了期末孩子的本子依然完整。直到大点了她居然看不上我包的书皮,不是我包得不好,而是女儿更用心。不仅如此,女儿班的书写、卫生、学习样样出色,她们整个年级是全校的示范年级。书皮的包法已成为学校的统一标准,就连中高年级学生书写都用统一的蓝黑墨水。所以作业从外到内都透着规矩、认真、严格,让人感到的是美观、舒服。

发出了我的真诚,收获了家长的理解与感悟。一位家长信中回道:“一遍一遍读着这封诚恳的来信,感动又汗颜。有人说家长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家长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的确,家长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孩子成长的质量。我想,我们都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一生的事业去付出。老师这番真诚,恳切的语言让我再次深感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另一位家长写道:“当家长的松懈而老师有所警觉并能够及时指出,这样才能是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同步。”

三、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我与家长的书信交流不仅仅是我唱主角,更多的是书信搭台,家长唱戏。我在信中抛出问题,热心的家长们在回信中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一些高水平的家长在信中既表达了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阐述了科学的教育理论,又详细介绍了一些自己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内容涉及面很广。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理论,有关于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方法,更有关于学习的有效策略。这是一位家长在指导孩子写话后写下的片段:孩子的语言基本是平铺直叙的,这时,家长需要让文章中增添一点色彩,就是我们常说的优美词汇。如孩子写道:“今天,我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妈妈很生气,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时,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把妈妈生气时的表情写出来,那这句话就更好了。”家长不必急于马上把好的词汇告诉孩子,要先叫孩子自己想想,“你想想妈妈生气时是什么样子?”孩子想不出来,再继续提醒细化到脸色、眼睛、眉毛、声音等。有的孩子想象力有限,实在想不出来,家长可以现场演示一遍生气时的表情,这时,相信孩子会冒出些诸如:“妈妈眉毛皱起来了,声音变大了,妈妈用手指着我的鼻子骂我”等这样的句子出来。家长这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不管孩子说出的话够不够优美,只要和内容吻合,都要及时表扬他。“你真是个小作家”“哇,你这句话想得真好”“天哪,你居然想出来这么好的句子”这是我在龚权写话时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孩子一听到表扬更加来劲了,往往会文思泉涌,给你很多惊喜。书信被我转发给了其他家长,其他家长非常肯定这样的做法,十分欢迎这样的交流,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无疑又多了一些老师,可以学到更多的育儿经。这样的书信无疑成了我的财富,从信中我也在贪婪地汲取着营养。

可见,在发展过程中,再不能把教育理解为单一的学校教育,应把教育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整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凡是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影响的,都是整体系统中的教育因素,其中家校合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我们与家长有合作的基础,那就是双方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任何家校沟通方式的进行,都是教师本着为孩子负责的态度做的,只有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孩子,并在各项活动中细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选择适宜的沟通形式,家校合作才能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罗伟娟.关于家校沟通内容和形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良好情境 多样化阅读 互动阅读 心灵成长 品位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60-02

阅读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推理能力,并最终促进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这是他们在学校学习中,乃至终身学习中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如何引导孩子走进阅读的世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让阅读陪伴孩子茁壮成长,让阅读成为他们心灵成长的快乐源泉,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最关心的问题。本人结合教学工作和家庭教育里的一些做法谈一谈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

要让孩子爱读书,就要让他爱上读书的气氛,营造一个自由、有趣的阅读情境,学校的课室、孩子的居室、家中的书房、社区的图书馆等都是阅读的好场所,甚至可以让孩子把书带到户外树荫下阅读。关键是如何营造与利用阅读情境:我们可以看到藏书丰富、环境宽幽雅的阅览室,大人小孩都喜欢;课室是学生呆得最多的地方,让学生带几本自己喜欢的书放在课桌里,鼓励课余翻阅;课室里还可设图书角,存放学生适合阅读的书,也能很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正如袁枚在《黄生借书说》里说“书非借不能读也”,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图书阅读,互相借阅图书,这可以促使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在家里,可以给孩子的居室配置简易的书柜,书不求多,但须是孩子喜欢的,放置不求整洁,但求方便孩子随时取阅。

二、建立互动的阅读关系

我们许多家长或老师很习惯在孩子读完一个故事或读完一本书后,问孩子“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让孩子常常为总结而挖空心思、苦恼万分,读书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孩子的阅读就变得很被动。怎样建立良好的互动阅读关系呢?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引导孩子与书展开对话,并通过努力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孩子选书、看书、读书、思考、提问、讨论。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者,例如学习《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创设互动的和鼓励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古希腊神话人物,让人人能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的火花闪现。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享受与启迪,何愁学生不喜欢上阅读课呢?

三、开发多样化的阅读形式

生活就是一本书,处处都有孩子阅读的机会和内容,我们要善于引导,开发多样化的阅读形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健康、高尚的阅读品味,让他跟好书交上朋友,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属于阅读的范畴。在家里阅读电视,在街上阅读广告牌,在汽车上孩子阅读仪表,在医院里阅读仪器等。生活中的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阅读。加德纳认为:艺术家、诗人、科学家等所具有的独特特征和能力,很有可能是建立在自然观察者的基本智能基础之上的。而孩子往往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聋哑盲三重残疾的海伦・凯勒最初的学习和心灵抚慰,更多的是来自于自家的花园, 她说:“对我来说,大自然季节变换的华丽场面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永不休止的戏剧,它的情节从我手指尖上涌流而过。”所以,不要忽略了大自然这本书。许多家长也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玩,但有些家长过多把成人的享受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给孩子,到了外面,只顾着游山玩水,或在郊野绿地上就将塑料布一铺,然后开始打牌,看报纸,全然不理会孩子好奇的发问,错失了很好的阅读自然的机会。当孩子把生活与书本阅读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在思想上又有一番新体验时,他们会更珍爱一切阅读机会,也会更有意识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和阅读途径。

四、培养高雅的阅读品位

童年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阅读品位的重要时期。在为孩子们选择书目的时候,不仅要注意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的书,还要注意引导其阅读有品位、有内涵的书。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趣,用经典作品把孩子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或许他们进入少年以后,才能够主动抵制那些粗俗作品的侵扰。让阅读内容与思想层面与孩子一起变化,让孩子感觉到阅读是能给为生活带来帮助的,孩子就会不断地追求阅读品位的提升。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需求选择书,为小学低阶段的孩子选择的书应图文并茂,字号大些,阅读起来不至于太累或伤害视力,图画色彩丰富,生动活泼,容易诱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中高年级时,阅读的书目内容应富有创造力和想象空间,能吸引孩子阅读的注意力,例如探险类、童话类、科普类的书。笔者在给孩子购买或订阅书报时,很在意书报的出版社,因为一家好的出版社应该是对读者负责任的机构,在内容选编和印刷上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阅读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即生长”,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不仅阅读的内容变化,而且品位也应不断提升。青春期,是孩子自我认识的飞跃期,需要从生理、心理等各个层面去认识自己,所以阅读的面应更广些,阅读的思想内容应更深些。此外,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孩子的个性、兴趣、智力发展各不相同,在推荐书目时要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面对六年级的学生,给感情较细腻、文字较敏感的学生推荐台湾作家张晓风的散文;给较好动、耐性稍逊的男孩子推荐人物传记一类的书,如《普京传》、朗朗自传《千里之行 我的故事》等。在笔者的孩子上初中时,笔者为她介绍《好玩心理学》一组书,让孩子从另一层面去认识自己和他人。当孩子读完其中的第一本书后,她充满喜悦地告诉笔者:“妈妈,原来心理学这么有意思,长大后我想从事心理学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之后,课余时间,她会主动找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看,遇到理论性较强的书时,她明白了,每一个知识领域,都有着极为宽广的天地。她似乎满怀疑惑又似乎颇有感悟地说:“怎么我越读书越发现自己有很多东西不懂呢?越学习越觉得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笔者认为,这正是阅读给她的最好启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孩子在阅读的天地里找到方向,成为内心深处的需求后,孩子还会感到阅读是苦吗?

新加坡作家尤金说:“把阅读这颗种子种在孩子们的心圃里,正好像为他们的人生栽一株永远不凋不死的树,这树有个闪亮的名字,它就叫作快乐。这种源于心灵的快乐永恒而持久!”

篇3

亲子阅读,为孩子的快乐成长添翼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热爱阅读,这个民族用智慧聚集财富,也用事实告诉人类――智慧来自于书籍。怎样让刚入学的孩子们也尝到读书的甜蜜?刚入学的孩子识字量少,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在书目的选择上,也偏重于图画书。为尽快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想到了亲子阅读。中关村一小地处中关村科技区,家长具备较高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家校合作意识。我在对孩子们的读书状况作了调研后,和家长们一起拟定了本年级亲子阅读必读和选读书目,并设计了“亲子阅读卡”,每读完一本书,孩子来领一张“亲子阅读卡”,与父母一起填写,并粘贴在班级展板上与大家分享。有了爸爸、妈妈的参与,小家伙们犹如多了一对翅膀,多了一位同行的伙伴。孩子们在家和父母读,到校和小伙伴交流,他们满怀喜悦地告诉我:“我读一段,妈妈读一段,我认识了好多字呢!”“爸爸特别忙,坚持和我一起读书,感觉特别幸福!”爸爸、妈妈们也说:“在和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自己似乎回到了童年,和孩子一起静静地成长。”亲子阅读让孩子们对书有了更多的依赖,对读书有了更大的兴趣,他们已不满足自己的书柜,徜徉在楼道的书架前、校园的图书馆。一年下来,班里阅读最快的孩子读了16本文字书,最少的也读了6本文字书,班级共计读书428本,人均读书9本。

“快乐鲟鲟”书屋,奠基海量阅读

“快乐鲟鲟”是孩子们入校参加学校“森林运动会”时,我们共同确定的班级吉祥物,名字取自“坚强爱国的中华鲟”,喻意“探寻未来,寻求真知”。运动会结束后,“快乐鲟鲟”成为我和孩子心目中圣洁之灵,成为我和孩子们共同缔造的班级名片。我们编写了“鲟鲟之歌”,建立了“鲟鲟志愿者团队”,开创了“鲟鲟习作专刊”,设置了“鲟鲟勋章”,开展了“鲟鲟之旅”,建立了“鲟鲟书屋”。在打造快乐“鲟鲟班级”完美名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快乐鲟鲟”书屋,为孩子们海量阅读奠定了基础,也带给孩子们巨大的改变。

“静若处子,动若狡兔。”是我对每一个孩子的期待,有了一年级亲子阅读的基础,孩子们的性情稳定了很多,言谈思想相对超越同龄孩子。二年级了,我期望他们依然能够坚持走在阅读之路上,并在成长之路上走得快、走得稳。怎样让孩子迷恋于书,痴情于书呢?我想到家访时看到的不同画面:“大多热衷于读书的孩子,不论家庭居住面积的大小,都会放置一个书柜;而被动学习的孩子,家里舒适宽大却鲜有书柜。”有形的物会刺激孩子的感官,书柜的设置,会让孩子感觉到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我想通过班级书柜,让孩子们感受到书也是我们班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热心家长的帮助下建立了“快乐鲟鲟小书屋”,在班级有限的空间里,添置书柜,请每个孩子每个学期给小书屋捐赠三本文字书,经过教师挑选把关,形成班级流动的小书库。孩子们自制借书卡,利用晨读、午休、管理班时间借阅自己喜欢的图书。在此基础上,我和孩子们借助走廊外侧墙壁,设计“快乐鲟鲟小书屋”文化墙,介绍推荐书目理由,写读书感悟。一年下来,“鲟鲟书屋”共计收纳了图书728本,家长、校图书馆看到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也纷纷给班级捐书。“快乐鲟鲟小书屋”给班级增添了更多的书墨气息。在浓浓的书香氛围中,孩子们相互影响,大家都在比谁看的书多,他们课余的时间更多流连于书柜前。爸爸妈妈们也感叹孩子不再仅仅满足于和大人一起读书了,还常常兴奋地向父母介绍自己新读的书目。为了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每个月我都会根据孩子们读书的数量及阅读效果评比“读书小状元”,孩子们都以夺得“读书小状元”为荣。“快乐鲟鲟书屋”为孩子们在校阅读提供了有力保障,他们读书屋的书,购买感兴趣的书,一学期下来,有的孩子已达到15本的阅读量,人均读书8本。平均每本书的字数都在5万字左右,比一年级的读书量增加了一倍。在班级浓浓的读书氛围中,孩子们的性情愈发稳定,交流愈发文明,学习中迸发的智慧更多了。

有了一定的积累,进入到二年级下学期,我带领孩子进行深度、定向阅读,我从性别、情感、趣味、益智四个角度选择四本师生共读书目:韩国的儿童励志小说《妈妈不在的日子》,布老虎畅销书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彭军的《你是我的妹》,郑振铎的《竹公主》,一个月一本,月末开读书分享会,孩子们续写结局,创编故事情节,为文字插图,介绍该作家的其他作品……我和孩子们还一起设计“鲟鲟读书卡”,书卡项目有“我喜欢的词”“我喜欢的句”“我想说的话”“我来写一句”鼓励孩子边读书、边积累、边应用。师生共读拓展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孩子们以收集作者的全套著作为荣。

阅读促进孩子表达,孩子们从写一句话开始,到今天已经能写下二三百字的小作品了。两年来,全班共计写作两千多篇,出版了五期《快乐鲟鲟习作园》,收录孩子们的作品264篇。每每读着孩子们的作品,我如裹着一袭花香行走在百草园中,惊叹于每一个花苞绽放的力量,我想这是阅读的力量。我和孩子们还有一个小小的约定,将班级共读书目中最受欢迎的书籍送到其他班级、年级,进行推广阅读。“快乐鲟鲟书屋”让孩子们静心修心、乐于表达。看着他们明事达理,我想说读书可以提升一个班级的气质。

篇4

南实作为“广东省书香校园”,阅读之树“根深叶茂”,一批批阅读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在集团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以及广大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下,以阅读点亮心灯,照亮童年,照亮未来。他们,都是南实“点灯人”。南实校园,星星点灯,群星闪烁;星星之火,正在燎原。

“年度点灯人”南头小学张晶:推动语文课程重构

颁奖现场会上,张晶进行了20分钟“课程化的‘整本书阅读’案例”展示。“这是南实“整本书阅读”项目的多年积淀,这是阅读团队多年来提高自己、辐射他人的果实。”获奖之后,张晶高兴地说。作为南实读写实验“整本书阅读”项目负责人,张晶推动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推动语文课程重构,将“整本书”以课程化的方式融入语文教学,使每学期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阅读整本书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

2004年,实验团队发现,以单篇文章构成的语文课程设置在校本化实施中还有一定的空间可以探索。于是,张晶在2009年申报课题,引领学校开启“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践探索。“整本书阅读”,是南实“提前读写实验”中的特色项目之一,是指围绕班级同读的一整本书所进行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导、有策略的课内阅读。张晶带领阅读团队通过不断探索与梳理,形成了“导读课、交流课、活动课、写作课”共四种“整本书阅读”课型,整理出“读前推荐、读中交流、读后分享、拓展活动”整本书阅读四段式教学结构,总结出“学单导读、合作探究、网络互动、读写结合”整本书交流课的教学范式,概括出探寻式、活动式、类比式等多种“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样态。

张晶多次到山东、甘肃、宁夏、新疆、云南等地开展阅读推广及教师培训活动,在宁夏固原偏远的回族地区,在新疆喀什,在甘肃崆峒……通过QQ交流、远程合作、现场讲座,共享阅读的快乐。她还参加香港卫视基金会的“守护天使青藏行”公益活动,在青海推广儿童阅读,并在藏区两所小学支教、助教,指导义工推进儿童阅读。她到南山区珠光小学、沙河小学、育才一小等多所学校执教与讲座,并在区内讲授“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语文课程中的整本书阅读》。她还为身边的民办学校华府小学创建阅读环境,发起“书送未来,梦想启航”捐书助学活动,共募集4271册童书,为其建立图书角,并策划“用学生影响学生、以教师引领教师、让学校推动学校”系列活动;招募学生阅读推广大使35人,深入到该校各个班级做阅读分享活动。如今,她带领团队向纵深发展,鼓励教师申报了六项小课题,深入研究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

张晶只是南实阅读点灯人的代表,阅读团队中还有很多各级各类教师骨干,正是他们把培养学生阅读素养作为教育教学任务中一项重要指标,努力引领和推动阅读,才有了南实阅读的星光灿烂。

“年度书香校园”荔林小学:阅读立校,培养核心素养

“此次被授予‘全国书香校园’称号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南山实验教育集团荔林小学校长陈春华领奖后表示,“荔林师生将在阅读涵养生命的路上,进一步营造读好书、好读书的书香校园氛围,让阅读成为习惯,让书香弥漫校园。”

南实荔林小学,在集团核心办学理念引领下,办学之初,学校便确立了“阅读立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创建一所“爱阅读,爱梦想”的书香校园,实现学校发展的“弯道超车”。学校围绕“书馨溢校园,幸福满人生”这一阅读主旋律,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性地开展全校性读书活动,营造勤奋读书、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读书风尚。

荔林小学将“爱”和“阅读”作为荔林基因,深深根植在师生身上。教育,从“爱”开始;教育改善,从“阅读”开始。学校着力以“阅读立校”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整合阅读资源,到推荐分级书目,再到语文课程结构化,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尚德轩”里,“凝香亭”旁,“沁心阁”内,图书馆中,随处可见阅读的学生、教师与家长。

为了将书香校园建设落到实处,学校从四个维度推进:校园文化浸濡――立足校园,书香宜人;阅读课程引领――立足课堂,书香育人;读书节活动推进――立足师生,书香怡人;全方位评价体系――立足全体,书香励人。同时,通过三个阶段推进阅读:第一阶段(2015-2016):营造读书氛围,让书香弥漫校园;第二阶段(2015-2017):整合阅读资源,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第三阶段(2016-2018):完善阅读体系,让书香伴随学生成长。

学生对阅读的热爱,由教师点燃和传递。荔林小学陈春华校长认为,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追寻教育的真义关键在于追寻教师的真义,而追寻教师的真义应从教师的阅读入手。荔林小学始终强调教师的“高度”来源于“人生的认知+阅读积累”。自2014年8月陈春华来到荔林小学后,以“荔林书会求真知,阅读点亮心生活”为宗旨的教师读书会就应运而生。从每月的一本自读书籍,到每个学期的一本经典共读,青年教师一直在享受着阅读的快乐。从《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是慢的艺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到《教学的勇气》《保卫童年》《好教育好人生》,再到《孩子你慢慢来》《教育漫话》……“教师读书会――荔林书会”,让全体教师在自主阅读、好书共读、自由思辩的深入浅出中,将阅读深植于内心,使阅读成为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荔林小学教师的阅读点燃下,校园师生的读书热情也传递给了家长。亲子阅读,是荔林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中一抹绚烂的色彩。学校为每位家长配备了《书香荔林阅读指导手册》;请丁筱青、张文质、袁晓峰、敖德、程玮、陈诗哥等著名童书推广人,为家长进行亲子阅读培训;“故事爸爸妈妈们”走进荔林课堂,分享阅读技巧和感受,交流阅读体验;荔林小学的校外书友小队,定期开展阅读活动。学校提供亲子阅读的场所,校园图书馆同时向家长和学生开放,阅读的愉悦洋溢着整个校园。

南实集团:以“整本书阅读”为支点推动阅读向纵深发展

“阅读素质是综合素养的核心素质”,南实人深明此理。据了解,南实“整本书阅读课程”是集团“提前读写实验”的特色项目之一。“整本书”,是相对于单篇课文而言的。以儿童文学为主的一本一本的书,内容包括儿童绘本、儿童哲学、儿童科学读物、儿童小说等。“整本书阅读”,是指通过与一整本一整本儿童文学文本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与活动。“课程化”是指将整本书纳入语文课程中,与现有的语文教材有机整合,共同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南实周美英等实验教师是这样诠释的: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与书的亲近感,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为学生打上良好的“精神底色”。同时,学生在阅读各类文体的书籍中,会积累对应文体的阅读方法,便于知识迁移,形成相应的阅读能力,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后成为终身阅读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将“整本书阅读”引入小学语文课程,不仅是课程内容的拓展,同时也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整本书篇幅长,必然会改变传统语文课的碎片式咀嚼;因为整本书执教的时间长,必然会督促教师对课程进行整体建构,对教学进行系统思考,而不会备一节课上一节课;因为整本书读可以有多种交流方式与渠道,课堂上、网上、QQ、微信……有利于培养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的阅读思维;因为整本书阅读的时间不限于课堂上,阅读课堂可以延伸到了家庭。因此,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是以交流讨论为主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本课堂,也是家庭、学校的空间拓展课堂,它是以一个时段来思考的项目式学习课堂。

为了配合“整本书阅读”,把学生领进五彩斑澜的童书世界,南实构建了三大阅读特色项目――“年级读书会”“学生聊书吧”“教师阅读沙龙”。同时,每周一升旗仪式上,有一周好书推荐,由教师或学生向全校师生推荐好书。平时,学生早上与中午一到校,都会安静地读书;班级奖励学生用的奖品,是最受欢迎的童书。学生慢慢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自选阅读书籍多则千余本,少则三四百本。

“年级读书会”,是年级师生共读同一本童书的乐享会。首先,在教室进行师生共读交流,开班级读书会。随后,全年级学生济济一堂,分别用课本剧、相声、快板、音乐剧等形式演绎对整本书的理解与感悟。“学生聊书吧”,是受学生欢迎的“读书讲坛”和“读书演台”,已举办了100多期。每周四下午都有半小时在图书馆举行。学生自主申报承办,自主组织设计。学生分工合作,设计制作海报、设计制作座位票,并成立宣传小组到各班推广邀请听众。 “教师阅读沙龙”,是通过教师阅读分享、读书思辨会、年级共读、全校共读、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推动教师参与分享交流。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也经常以教师阅读为切入点,以“问题引领――团队同读――团队承办”的方式,引导教师深入阅读,从而成为学校教科研的主角。此外,南实还积极构建“家校读书会”,开展校内外亲子读书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利用晚上或周末、节假日时间开展阅读交流系列活动,同时,定期让家长走进校内课堂,并利用假期时间,不定期开展户外亲子读书会。

台湾作家王淑芬说得好:“一个人静静地读与想,很好,但那是‘一条线’的阅读。一群人在一起共读与思考、讨论,会是‘一个圆’的阅读,可以透过他人双眼,看到三百六十度、三维空间的不同思索。有思考的阅读,才有意义,否则只是在脑中又塞进一本书的数据而已。没有转化为重要的思辨能量。”当今,儿童阅读正在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轴。“教师,应该是儿童阅读的点灯人,学校,理应是社会阅读的点灯人”,这已经成为了南实人的共识。

篇5

论文摘要:学校要构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较科学的师生发展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调动学生、教师、家长参与评价,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发展。

评价是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健康发展的杠杆。要构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激励、导向机制,建立较为科学的师生发展评价体系及实施方案,实行科学的评价方式,就必须使学生个体和群体、教师、家长参与评价,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一、学生评价、考试评价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通过综合素养测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检测是评价教学效果和学情优劣的手段之一,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能对教学及学生起到反馈、调节和促进的作用。因此,我们充分发挥考试功能,使其真正有益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改革考试内容。过去的考试,常以期末一张试卷给学生下结论,例如语文基本分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三大块进行,数学基本分为计算、概念、应用题三大块进行。这种僵化的考试模式和考试内容不仅难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助长了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的陋习。为了全面考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尝试改革传统考试的内容结构,摒弃单凭一张试卷给学生做终结性评价的做法,从三个方面改革评价内容。

(1)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体会学习成功的喜悦,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特长。

(2)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着重于基本能力的评价。

(3)重组项目构成。语文科分为听、说、读、写四大部分、八个小项,数学科分为计算、概念、应用题、几何形体四大部分、八个小项。分项考试能够全面测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与基本运用能力。

考试内容的改革使我们学校的考试局面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试卷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没有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而且使考试内容向整体素质拓展。我校根据每个年级的数学、语文教材编写了《综合素养试卷》,每个学期末由学生、家长、教师一起对学生本学期应知应会内容和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考评,不仅促使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触动教师不由自主地走上了改革之路。

2.丰富考试的形式。我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采用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等不同形式相互结合的考试办法,科学地检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情况。看上去虽然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事实上却凸现了新的评价观念。

(1)多种形式相结合。诸如开卷和半开卷、同年级或跨年级学生互考、讨论式测试和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式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宗旨是承认并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注重纵向比较,尤其是注重差生的差异过程评价。

(2)笔试与口试相结合。①改进笔试。试题形式分“单项测试”和“综合测试”两种,综合测试每学期在期中与期末举行两次。它既注意双基训练,又突出能力考查。②增加口试。结合平时教学过程,语文科适当采用听、说、读等形式;数学科采用口算、说意义、答过程、讲算理、提条件、补问题等方式。

(3)单项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每学期除了两次综合考试外,平时则根据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单项考试。单项考试由执教老师合理调配、科学设置,使学生乐于参加,避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4)个别测试与集体测试相结合。对于那些成绩偏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先进行个别测试。个别测试的目的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先做诊断性测试及辅导,再让他们参加集体测试。同一班级的学生参加测试的次数和要求可以不一样。总之,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5)书面考试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知识应用、动手操作。这一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也要体现在考试形式上,我们根据学科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操作测试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能力测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特别是自然、数学等学科都更多地采用动手操作测试。

(二)革新评价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我们既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注意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设计出不同项目、不同程度的达成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亮点。

1.我们不只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让学生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尊、自信,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处、相互尊重理解、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

2.充分考虑课程的特点,不机械照搬一般评价方法或其他课程的评价方法,更不用老办法来评价新课程,而是充分考虑学科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建立起新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和制度。

(1)实施分项考试。

我们不仅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重组考评项目构成,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检测,并分项分次记录成绩。例如,语文学科分为“笔试”、“综合素养”、“实践与操作”、“学习习惯与方法”、“平时成绩”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在平时相机进行。

(2)实行分级考试。

学校或班主任根据学生们每一学科的各项检测成绩予以综合评估,所得的成绩作为该生该学科的学业成绩,确定等次后填入《学生成长报告单》内。

(3)开展二次评价。

开展二次评价的目的是通过鼓励学生重新考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做虽然会加重教师负担,但由于能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焕发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教师付出这份劳动也是值得的。经过二次测试,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超越,找回了自信。

(4)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改主观评价为客观评价。

综合素养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开始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注意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

我校的学科综合素养考查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与态度的评价,时刻提醒学生自我检测、反思,让家长共同体验孩子的成长历程。评价的日常化,清晰全面地记录了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体现了发展性课程评价记录成长的功能。此外,我们还尝试了以下方法。

①开放式评价。让家长、社会参与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如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程的考试;②多项评价形式。例如,学生可在朗读、朗诵、背诵、写字中自选一项至几项,或者由学生自愿抽签而决定项目,也可以由家长参与选择,学生参加做评委;③展示学习成果。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④自由选择展示自己认为最能代表本学期学习进步的成果。

(三)学生星级评定。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否认学生当中肯定有未来的建筑师、设计师、作家……但更认定大多数将是默默无闻的劳动大众。然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因此,只要学生比过去有进步,我们就应肯定“这一步、这一点”,肯定他们都是好样的。我们为学生搭起了一个展示自我、互帮互学的舞台,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活动——星级学生评定。在这样的活动中,评价已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和建立自信、张扬个性的舞台。

1.星级学生评价。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教育的宏观评价还是微观评价都与学生评价息息相关。

如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采用个性化评价,促进其健康快乐的发展呢?我们尝试了在学生中冠以“某某大王”、“某某之星”等头衔,建立了不同级别的“五星级评价体系”。“五星级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重视个体差异和潜力,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评价的主动地位,使每个学生个体在评价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在合作中体验快乐,从而提高了生命的价值与质量。

2.“星级学生”评定过程。

“找寻自信,快乐成长,共同发展”是“星级学生评价”体系的要旨。在评价指标上,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主流和潜能发挥为指向,以知识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多样性与多元性,尽量做到公正、公平、客观、真实。我们采用星级评比的方法,将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诸多方面的才能和才艺用20多个单项评价指标取代了“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其中五星级为最高级,从一星级开始申报。有三项以上突出表现的学生可申报“全面发展好少年”。为此,这项学生成长评价深获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1)申报过程。

“星级学生”评定实行学生自我评价与各主体(同学、教师、家长等)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如下:

①在每学期末的前两个月,每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填写“申报表”。②班主任利用每学期末的前一个月,据学生的申报表组织班级内的评价活动。

(2)评价过程。

整个评价程序主要分为五个步骤:①积累评价材料。②自评与自我申报。③学生互评。④申报者展示才能与才艺。⑤教师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给出评价结论,并提出改进要求和努力方向。评价周期为每学期一次。

在内容上看,开始申报即进入评价过程。学生在学期末,即要对照“学生成长评价表”首先进行自我申报。在20多项“星级学生”中选择自己在本学期里有进步的项目,使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认识,这种选择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为了申报成功,首先应广泛收集能体现自己“实力”的证明材料,例如:优秀作业,各种比赛中获得的奖状等,继而进入积极准备的演练阶段。学生要考虑评估自己,去年申报了“一星级”,今年能否申报“二星级”?这样选择和准备的过程也变成了一种压力和动力,例如:申报“背诵高手”、“演奏能手”、“识字大王”、“速算大王”、“英语交际家”等的学生在申报展示之前抓紧时间练习。

在自我申报、家长推荐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互评、个人演讲展示、师生提问、本人答辩等方式在全班民主评议。评价的权利在学生,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这样的活动把孩子们潜能的天空照耀的星光灿烂。经过家长和学生自我的初评,学生的自我展示,同学和老师的现场评议,四种评价方式均通过则评选成功。期末颁发“星级综合素质评价表”及奖状。期末,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张精美的评价卡,上面写有:祝贺你在本学期被评为“××之星”,希望你再接再厉。此项关注学生发展、张扬学生个性的改革,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了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3)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跟踪学生学习过程。

二、教师评价、课堂评价的具体做法

以往教师评价存在诸多弊端:教师大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缺少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结果通常与奖励挂钩,很难真正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诊断评判和交流促进功能不足;忽视了人的情感因素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走出教师考核与评价中过于强调“约束”和“限制”的窠臼,将目标指向教师工作的改进与提高。为此,我们进行了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学校领导、同事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自我认同”、“学生喜欢”、“领导信赖”、“同事佩服”、“家长满意”成为我校教师评价的新标准。

我们认识到,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服务,围绕教育服务就必须关注教师的五个关键维度:自身——教育服务的实践者,学生——教育服务的享受者,领导——教育服务的管理者,同行——教育服务的协作者、家长——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这种“五维”评价,增强了教育服务时代的教育评价的多元性和选择性,将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定量精确评价和定性模糊评价互相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的动态性教师评价体系。

1.自我评价。

教师自我评价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内化;二是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内在动机;三是有利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增强主人翁意识和民主气氛,同时也可以拓宽评价信息搜索渠道,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们注意到,在教师评价中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非常重要。一方面,他能够把评价过程变成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增强了其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评价成为激励教师前进的工具。另一方面,自我评价有助于教师进行内省。

2.学生评价。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我们主要采用的形式是问卷调查。

当然,小学生评价教师可能会不公正,所以我们倡导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对照学生的要求改变自己不恰当的做法,把自己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态度表达出来。

3.领导评价。

领导参与教师评价,可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的结合,激励教师挖掘自身潜能,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推动学校发展。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充分肯定教师的成绩,引导教师分析和发现自己的不足,最后还要给教师以目标激励和信息激励,使教师产生一种被信任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促使他们的教学行为持续地处于积极状态。

4.同行评价。

教师互相评价的过程,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互相展示;②互相认同;③交流学习。

同事的鼓励评价会让教师感到对自身的尊重爱护,久而久之,其本人不仅会更加上进,而且会形成尊重和爱护别人的良好心态。例如:我们在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两次教学过程的展示与互评。每位教师都要参与评价,包括评作业、评备课、评课堂教学、随领导听推门课等。在互评中,要求教师结合每个人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互评和自评。之后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进行互相评议和交流。

5.家长评价。

作为学生的父亲、母亲或其他监护人等教育购买者,自然十分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发展和所受教育的质量。没有家长的满意与认可,教师的价值就无法完全体现。将教师的工作置于家长的评价之中,既是检测教师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工作实效、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的重要措施。家长参与教师评价,有助于促进教师反思的习惯形成和能力提高。

篇6

关键词:班级活动 孝悌文化 社会活动

一、课题的提出

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道德教育史上,张良曾因桥下为老叟拾鞋而得兵书,孔融曾让梨而流芳千古,这些故事所蕴含的尊老爱幼、俭良谦让的美德,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而今这些作为一个现代人最起码最基本的文明要求,在当代某些“小皇帝”的身上淡化了,失落了。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常常出现孩子在家中说一不二,要什么有什么的情况,孩子很少有机会去体验被拒绝的滋味,可谓是说不得、骂不得、碰不得、打不得。

在校园门外,我们眼前总不乏有爷爷、奶奶、妈妈、爸爸左手提书包,右手挎袋子,有些大人脖子上还挂个水壶什么的,而孩子则两手空空,满街乱跑,惹得大人们急追不舍,气喘吁吁的滑稽镜头。

在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们习惯了被别人包围着、温暖着,而不懂得自己也要去关爱别人、温暖别人。很多学生在语文课文本中,不理解为什么朱自清先生会对自己翻过月台买橘子的父亲报以如此深沉的眷恋,因为孩子们认为在他们的生活中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想到这里,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理怎能不涌起深深的悲哀呢?

我们的学生将是21世纪崭新的一代,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在家庭生活中,“仁爱”又以“孝悌”为根本,“孝悌”的本质其实是知根溯源、感恩图报的思想,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形成一种浓浓的家庭亲情氛围,而这种家庭氛围对一个人是否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对于社会来说,过去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只有自我人格的完美,才可以管治家庭进而治理天下,这种人格的递进关系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对生他养他的父母没有孝悌之心又怎么会关爱他人?

综上所述,我提出了对目前基础教育阶段中华传统道德教育选择传统道德文化情境孝悌影响的实践研究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是有所创新和发展的。

二、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研究目标

①让学生学会做孝敬长辈的现代人。注重培养人性的理智、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

②使孩子具有孝心,能够理解父辈创业的艰辛,养育的辛苦。

③教育孩子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培养孩子对爱的需求,自尊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等,重视内在的、非功利色彩的精神、文化、道德等方面的追求。

(2)研究的内容

①学科知识、文化孝道的研究

②班级活动、文化孝悌的研究

③开展实践活动体验,“替父母做家务”活动等文化孝道的研究。

④社会活动文化孝道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将培养学生孝亲敬长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达到教育目的。

A.榜样激励:小学生具有模仿榜样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成功人士以及教师、家长、同学等身边的榜样,懂得“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情境体验: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懂得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疼爱,懂得回报爱、理解父母对他们的爱,从而孝敬长辈、敬重老师。

C.行为训练:根据中年级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按照本课题研究内容的指标体系、分层次、有梯度地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行为训练,为了使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行为训练反复进行,持之以恒,在训练中调动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因素,使三方密切合作,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用于了解教师、家长、学生对于孝亲敬长的看法及行为习惯程度的前测。

3、经验总结法:多年来,我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直都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断摸索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我在本课题中将继续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思路,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规律,争取提练出精华,使这一课题得到认可和推广。

三、实施导育的具体做法

(一)、组织班级活动,以美德激励学生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而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孝敬父母教育活动是德育的一项基本内容,要求让孩子做到对父母的“孝”与“敬”。班主任在孝敬父母的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抓准契机组织孩子积极地参与孝敬父母的活动。比如,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回忆妈妈劳累的双手、背影、眼神,说说妈妈为我所做的令我难忘的事,说说自己最想为爸爸妈妈做的事,说的话;良好的氛围是一种催化剂,能很好地调动孩子孝敬父母的积极性。

还利用一周一次的队活动时间开展孝敬父母道德启蒙教育活动,如家务劳动比赛让孩子了解父母工作后还须家务劳动的辛苦,培养其爱劳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的情感,养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的习惯,从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还有机地利用各种节日开展活动,渗透孝敬父母教育。比如: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孝敬父母教育系列活动:《我爱我的爸爸妈妈》征文比赛,《送给爸爸妈妈的礼物》比赛,我给爸爸洗洗脚,我为妈妈吹捶捶背等活动。这些活动都能很好地使孩子受到孝敬父母的教育,逐步形成孝敬父母的道德意识。

在班队活动中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活动,激起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了解,而后再开展“作为儿女,我该作些什么”的活动 ,让孩子知道了“该做什么”,接着指导学生“学着做、比着做、谁学得快、谁做得好”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这也是孝敬父母的行为能力。最后再开展“我为父母做了什么”的活动,让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以为父母分担为豪。这样,在孝敬父母的主题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能力。

在活动的开展中,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相互比较,从意识上懂得孝敬父母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活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亲近父母,态度上尊重父母,从而落实到行为上孝敬父母,让家长积极参与少先队活动。相互对比影响,也使因对孩子溺爱而造成孩子专横、放纵等各种不良习惯的父母对照他人,找出自己孩子身上的差距,从而纠正自己的家教毛病,并放心大胆地让孩子按学校的要求去做,促进孩子的道德行为健康发展。

(二)诵读孝悌经,以祖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熏陶学生

我让学生诵读孝悌经,开展传统的孝文化教育,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和代表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孝文化所蕴涵的丰富知识,从而把握孝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实质。

1、先让学生理解“孝”

什么是孝?《辞海》的注释是: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等;③指保育。这是孝最直接的含义。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道德范畴而言,以孝为核心思想的孝文化主要表现在养、敬、顺、恒等四个方面:即养: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敬:尊敬,即从精神层次表现对长辈的敬重;顺:顺从,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础上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恒:永恒,就是保持一颗永恒的孝心,使尽孝的能力不会穷尽空乏。

2、引领学生诵读孝悌经

在每周周二的作业课上,我带领学生学习《孝悌经》,并且要求学生将学懂的《孝悌经》熟记于心。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级的所有学生都会流利地背《孝悌经》了。在之后的学习中,我还教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怎么向老师行礼,在老师发书时学生们应该起立、双手接书、说谢谢,而且要保护好书、不能拿书当扇子使等等。回到家先与长辈打招呼,出门时要与长辈说再见等等。

我还让学生诵读《三字经》、《老子》、《弟子规》等。一段时间后,有家长告诉我,虽然孩子才10岁,背诵的这些东西还理解不深,但一些简单的道理已经开始明白了。像原来如果家里买些好吃的,她认为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吃,都自己先吃。可现在就知道应该先让爸爸妈妈吃,然后自己再吃。

通过诵读孝悌经,把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结合起来,与孝敬父母、尊敬师友以及集体主义教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缓解人际冲突,改善交往环境,增进社会稳定。有助于克服人的消极心理状态,促进健康的心理形成,振奋民族精神。

(三)精心选择学科知识文化孝道的适当 “激情点”,以“亲情”熏陶学生。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多蕴含着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材料,如:爱国、尊师、敬老、勤俭、公而忘私等等。只是由于学生生活的感悟能力有欠缺,不易发现而已,做教师的只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抓住每篇课文的“激情点”,善于将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在课本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减少正面的“大道理”说教,就能将传统美德教育实施于潜移默化之中,从而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

如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冰心奶奶的《荷叶母亲》等,这些读起来让人荡气回肠的亲情文章,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迹,在这种“亲情”的熏陶中,相信孩子们很快就能学会感恩和报恩。

运用学科中的美德格言感化学生。语文教材中许多关于传统美德的格言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很有利的实据。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爱洒人间的社会风尚,使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充满了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操,谦和好礼亦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

把握和运用好这个强有力的武器,对今天我们孩子孝道的道德意识的培养将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四、研究结果

1、通过传统美德文化情境孝悌影响的实践,孩子们对父母给的爱了解了,他们从意识上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在情感上更加亲近了父母,在态度上更是尊重了父母,从而在行为上做到了孝敬父母。

2、班级通过传统美德文化情境孝悌影响的实践,学生学会了做孝敬长辈的现代人,具有了孝心,能够理解父辈创业的艰辛,养育的辛苦。在校园门外,我看不到我班家长左手提书包,右手挎袋子,脖子上还挂个水壶什么的,而孩子则两手空空,满街乱跑,惹得大人们急追不舍,气喘吁吁的滑稽镜头了。

3、再次家访时,家长们对孩子们在家的表现赞不绝口。他们在调查问卷上纷纷夸自家孩子是“五星级宝贝”。

参考文献:

1、《辞海》

2、儒家经典之一的《孝经》.

3、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版

4、邓希泉、风笑天:《城市居民孝道态度与行为的代际比较》

篇7

关键词:立德树人;沙上文化;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62-2

我们认为“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要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要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那么自然、社会、自我就成为“活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基本来源,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健全发展的人,就成为我校沙上文化“活动课程”开发的终极目的。

一、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1.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资源背景分析

(1)悠久的历史传承。

沙上文化是我校所在地的一种乡土文化,作为扎根在江尾海头吴文化的一脉,至今虽只有七八百年历史,但沙上文化并不显得单薄、简陋,她蕴涵着沙上人的历史和文化,风物和人情,凸现了沙上人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勤俭精神,崇教好学的进取精神,淳朴热情的宽和精神。沙上文化这一鲜明的文化特质,为我校新形势下“活动课程”开发,提供了鲜活的重要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浓郁的人文情怀。

学校地处张家港市工业重镇锦丰镇,作为江苏省著名的沿江制造业中心,辖区内现有各类企业1600多家,拥有世界500强沙钢集团、浦项集团公司以及220多家饮(塑)料机械专业生产企业等,吸引了日韩、欧美、港台等国家和地区90多家客商投资兴业。在这些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可以说这些企业的奋斗史,也就是这些优秀企业家的创业史,更是一部自主创新、勇于开拓的发展史,是一本生动鲜活的“活动课程”活教材。

(3)厚重的文化积淀。

沙上地区文化积淀丰厚。以“沙上山歌”“老沙话”“哨口风筝”“元宵锣鼓”“常阴沙号子”等为代表的民风民俗,被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这块土壤上,培养出了曹楚才、章申、薛永祺等院士;留存着大量沙上名贤的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等;拥有很多当代文章卓著的作家、拼搏科技的英才、白手起家的商界精英、报效桑梓的华侨先进代表等。

(4)丰富的校外活动场所。

校园周边具有类型多样、功能不一,诸如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沙钢广场创业碑、文化中心、科技馆、边防检查站、长江抗洪纪念碑、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大批适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

2.“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建构

(1)“活动课程”中的管理主体结构。

一是学校教职工。这是“活动课程”实施时的核心层面。二是家长与各单位政工干部。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紧密层面。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学校成立了由家长代表以及公安、司法、宣传、教育、工商、企业、社区、共青团、妇联、关工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校外教育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青少年“活动课程”的统筹和协调,发挥他们在协调管理青少年“活动课程”上的职能。三是离退休教师和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层面。他们心系校园,关注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四是学校各年级班团干部。这是“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补充层面。因为班团干部对于良好班风和学风,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引导和导向的作用。

(2)“活动课程”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达成目标。

通过“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来传承和弘扬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挖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优秀品质,激发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有效开展学生的生存能力教育、感恩的教育、礼仪的教育、合作精神的教育、磨砺意志的教育、动手能力的教育、环保意识的教育、安全防护的教育、社会公德的教育等,切实提升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活动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

“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是比较符合当下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的。就我校实际情况来说,我校的“活动课程”实施以双休日、节假日为主。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一是,随着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推进,眼下一个学期一般在二十二周左右,而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就达50多天,相当于十周的教学时间。这么长的闲暇时间,很多学生无所适从,无目的性地玩耍,如果教育缺失,很多问题就会出现。因此“活动课程”的实施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这样能基本形成学生在校期间,以“学科课程”学习为主,学生在节假日期间,以“活动课程”的实施为主”的时空和责任格局。

二是,在生源结构上,我校新市民子女的占比超过了40%,其中父母均从事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的占绝大多数。此外,双休日不到半数父母(或一方)能在家陪伴孩子。学生的双休日(节假日)生活,经常处于无序、自发、失控状态,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增多,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所以从以上两点来看,“活动课程”有着实施的自觉性和现实的必要性。

(4)“活动课程”的考核评价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从多个纬度加以衡量,涵盖知、情、意、行多个层面,重点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诚实守信、文明习惯、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进取精神等。

此外将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作为最终评选各类先进个人的依据,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有效实践

1.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极大地提升了课程的质量

通过系统挖掘、设计、开发,目前学校依托沙上文化开发出的

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主要有:“苜蓿的特征与深加工技术”、“螃蜞豆腐的制作”、“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走进童年的森林――有趣的沙上童谣”、“知微见著话智慧――沙上谚语探源”、“粽香端午话芦苇”、“沙上传统小吃与文化溯源”、“沙上民间手工工艺”、“沙上曲艺与传承”等三十余个。

这种以课题为形式的“活动课程”,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凸显学生活动的主体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和精神品质,促进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增强教师的合作意识,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2.以实践体验为特点的“活动课程”彰显了课程的特色和魅力

“参加这次调查活动,虽然很辛苦很累,但让我见识了许多沙上特有的桥梁、水闸,了解了这些桥梁、水闸背后的故事,丰富了自己的学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那些有保留价值的古老的水利设施,政府应该尽快登记造册并保护起来啊。”这是学校“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的王含玉同学日记中写的一段话。显然,在课堂里学习的学生是产生不出这样的想法,也写不出这样有责任感的话语的。“沙上水文与水利工程”课题组活动的开展也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有了更直观深入的了解,对勤劳智慧的沙上居民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和不屈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悟。

诸如此类看似“无用”的“活动课程”,可能与教材无关,与考试无关,与成绩无关,是一些“没用”的教育――但却都是学生喜欢的、乐此不疲的、好玩的课程;而可能就是这样的课程决定了学生的人生志向和梦想,激发出潜能和智慧,让学生获得幸福人生。

三、沙上文化“活动课程”的显性效果

1.“活动课程”管理主体由以教师为主向多元转化,加强了教育的合力

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主要依靠学校教师单方面力量来进行的局面,较好地解决了在教育学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尤其在外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多主体模式的优越性和实际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合力,也改变了一些双职工家庭,节假日、双休日对孩子没法管理只能放任自流的烦恼。

2.“活动课程”的内容由学科性质真正向社会生活转化,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活动课程”的内容超越了课本的范畴,是全方位的、立体化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的特点。沙上的港桥水韵、集镇风姿、民风民俗、教育文艺、革命风云、企业名流以及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碑文书法、绘画篆刻等等,为我们开展“活动课程”,提供了生动、富有说服力的鲜活资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活动课程”教育内容,使学校在“听、说、读、写、行、动”立体式活动的开展中,更具情境性、真实性、实践性、实效性。

3.“活动课程”的方法由说教型向体验型转化,完善了教育的机制

由于“活动课程”实现了书本向生活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理论向实践延伸,强化学生全员参与,落实主体体验,所以学生参与主动,积极性高涨,效果明显。蔬菜基地的劳动、法庭的旁听、营业员生活体验等等都让学生深受感动,让他们无法平静,不仅增强了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更提升了学习的内驱力。

4.“活动课程”的途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化,增强了教育的引力

“活动课程”实现了由单一、静态、平面教育为主转变为多样、动态、立体的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了单一的灌输型为渗透型,“活动课程”更趣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真正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篇8

孝女、贤妻、良母、是著名作家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的家庭角色。她做过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同时她也是女儿,母亲妻子,她写作的视角,流露的情感,也有着深厚的女性关怀的意味。

叙谈中,看到的是一个本色毕淑敏和她那可敬可亲可学的母亲,原来毕淑敏不是在用笔书写自己,而是在用心说话,用生命用爱诠释着人生的成长密码。

早年的“幸福记忆”被唤醒

有一年,毕淑敏自敦煌归来,兴奋地同母亲谈起戈壁的黄沙祁连的雪峰。一直安静听她“喋喋不休”的母亲,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才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西域黄沙迷漫的古道。

毕淑敏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讲过这段往事,母亲笑了笑,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当年也没有火车可坐,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装货卡车的大厢板,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母亲讲着讲着,眼圈儿不觉得泛红了。

静静地倾听母亲的描述,毕淑敏这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当年的感动源远流长。她无法想像当年母亲是如何抱着自己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的。

毕淑敏突然意识到,在自己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毕淑敏说:“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

从此毕淑敏爱听母亲讲起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她说,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晚年的母亲尽管白发满头,但头脑清醒,也很健谈,讲起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看着慈祥的母亲,听着她讲“那过去的事情”,毕淑敏的心一次一次被打动着。母亲曾对毕淑敏讲,当年怀上女儿的时候,自己完全吃不下寻常的食品,闻什么都吐。体重锐减,医生说再不补充营养。大人孩子都有危险,可是,她的父亲要率领骑兵到远方,于是他把照顾母亲的担子交给一个名叫“小胖子”的警卫员。母亲曾多次向女儿叨唠没有那个老兵,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和你了。

原来,母亲当时惟一有食欲的是野鸽子汤。为此,小胖子变着法儿打野鸽子,烹饪好后给她喝。母亲说起:“怀你10月,我只吃了不到10斤的大米和一点野菜。剩下的营养全靠野鸽子汤支撑。”毕淑敏一追问,才知当年母亲吃了数千只野鸽子,便愤愤地说:“你也太能吃了,要是绿色组织知道了,会抗议你没完。母亲有些不服气,纠正说:“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一旦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鸽子了。”这时,毕淑敏怜悯起那些野鸽子来,“不管怎么说,这数字也大得可怕,承受不起”。这成了她心底里的“大罪孽”了,一直耿耿于怀。

毕淑敏出生后,“母亲抱着我,住在古老的俄式木屋。夜里我爱哭,母亲就彻夜抱着我。母亲胆小,不敢点灯,就在漆黑的夜里,守我到天明”。母亲无数次的讲述历史之后,毕淑敏对母亲说,咱们回一趟新疆吧?去看那木房子和野鸽子。

到1997年夏,毕淑敏和母亲回归新疆之旅终于成行。然而,她的出生地伊宁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母亲茫然的眼神里,我发现她记忆中的伊宁,彷佛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地方,同这方土地不搭界”。毕淑敏看到母亲低声自语,愤愤不平,似乎要同历史讨说法。这时,毕淑敏决定放弃寻找,安慰母亲说:“不是您记性不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小时候毕淑敏爱听母亲讲有关《林海雪原》和《王若飞在狱中》等故事。毕淑敏的学习生涯是自北京市前进小学开始的。读小学的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一直非常棒,在班上成绩常常是第一。小学6年她保持了连续6年的“三好学生”称号,并担任班里的班主席和学校大队长的职务。妹妹记得,姐姐回家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还经济负责检查和辅导她和弟弟的功课,督促他们的学习。母亲为女儿学习优秀懂事乖巧而打心眼里自豪。

那时,老师和家长都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妈妈希望我做女科学家老师说我适合当记者。而我最想做的是爬电线杆子的女通讯兵,觉得在电线杆子上上上下下很神气。

如今,母亲老了,牙也掉了好几颗身子也有些伛偻了。但是,毕淑敏看到母亲还是那么乐观,心态还好梦想还在,十分愉悦。在女儿看来,母亲的的故事半是讲给子女听半是自言自语,她定在回味自己无悔的一生,然后走好自己以后幸福的路程。随着母亲的讲述,毕淑敏早年的记忆被唤醒,开始清晰起来,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活的咸淡里体味无价的幸福

毕淑敏尽管出生在新疆伊宁,但籍贯是山东文登。她没有在山东生活过只是小时候随父母回老家探亲时待过短暂的几天。前些年,毕淑敏利用自己在山东讲学的机会,特地提出去一趟文登。到了老家的村口,只见几个葱农正忙着把新挖出土的大葱进行清洗打捆,满目葱绿,春意盎然。毕淑敏走了过去,葱农一听说是北京来的大作家,匆匆放下手中的活,围着她攀谈起来。毕淑敏向他们了解了―下大葱的种植特点与销售行情,并自己掏钱买了一把大葱。葱农说什么也不要钱,毕淑敏却坚持付费,葱农最后捱不过毕淑敏,还是象征性地收了费。

到了老家门口,毕淑敏看到一口机井,这是母亲故事的井。她想到这家乡的水定是母亲的最爱。就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子灌了满满一瓶家乡的水。她试着喝了一口,清清凉凉,顿觉心旷神怡,疲劳尽散。她巴不得把家乡清新的空气也打包带回北京给母亲,可惜这是做不到的。

“月是故乡明,水是家乡甜。”回到北京,母亲看到女儿自文登带来的大葱与井水,有些激动。大葱飘出的香味让母亲回味着儿时的生活,纯净透彻而甘甜可口的井水让老人不禁忆及老家的人与事,割舍不断的对故里的依恋。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的数百万字作品中,然而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年代。这不是一种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好吃的是饺子。有一年,母亲亲手做好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到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里。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曾一会怕成了,一会怕淡了,念叨不停,毕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只觉得喉咙口很热,像

有块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觉都抵不过那热……”毕淑敏吃在嘴里,感动在心底。

包裹着温情的饺子,像根心弦,无意间触及撩拨出的是

曲悠长的旋律。毕淑敏记得,早年受生活条件限制,吃饺子只能捱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完面后,会把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抢着要擀饺子皮……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包饺子自然是母亲的拿手绝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亲依日在一些年节包饺子给子女送饺子,原来在母亲的眼里――饺子象征意味极浓,圆满、团圆和睦和谐、台家欢乐。那一个个精巧的饺子里浸满浓浓的母爱,浸满浓浓的亲情。品尝着鲜美的饺子,毕淑敏俨然看到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稀疏的白发,泪水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毕淑敏连连说,味道很好,不成也不淡。来者听后,很高兴地表示要告诉毕妈妈“您女儿很喜欢吃您包的饺子”。毕淑敏却匆忙地拒绝了,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毕淑敏可以想像得出,母亲是“在凄清的绝早,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皮,多了个人也包不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的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许久许久……也许她会先拿小锅,煮几个,尝尝……她总说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觉得成淡适中了,又加上一把盐……过后想想又怕成了,心中不安……”为了不让母亲再这样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为她做饺子,也不想母亲心中再被那个考虑是太成还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一个小小的谎了。

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里感悟“幸福”

在毕淑敏当医生的岁月,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面对许多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有刻骨铭心之感。毕淑敏说她原来是个幸福盲,而让她彻底转变的是父母的去世,他们都是含笑而去的。“笑着幸福着离开――这是父母留给我最宝贵的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

2001年,在母亲被诊断为肝癌后的第一时间,毕淑敏实情相告母亲,没有像一般家庭做些隐瞒,说些善良的诺言。

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权知道,有权作决定。当过医生的女儿知道,母亲很聪明,很敏感就是隐瞒也拖不了多长的时间,一旦她知道得了肝癌后会更加的痛苦,导致病情治疗越来越不理想。

当时,毕淑敏不断搜集各种权威信息,从上海买来《实用肝癌学》等专业书籍。“看完后,手脚冰凉知道妈妈的病没救了。我把书扔了。但是这是支持者应该做的事情,搞清楚后才能有助你的判断。”她开始向母亲有分寸地简明扼要地阐述病情、盼母亲配合治疗尽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质量。

镇静的毕淑敏将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亲全盘托出,并尊重母亲的选择――譬如老人拒绝化疗抵触有创伤的进一步治疗。接下来要了解老人的恐惧,满足她的愿望,毕淑敏问过母亲最怕什么?回答,疼。毕淑敏告诉母亲,医学可以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宽慰了许多。

毕淑敏努力调动母亲的康复潜力,增强免疫力。母亲经过一段心理调整之后,开始地接受并勇敢地面对这事实日常做好营养保健的护理与饮食调理积极地配合肝癌治疗,母亲期望亲人能一直陪伴左右,毕淑敏便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最后一次去青岛医生惟恐坐飞机会导致脏器大出血,母女俩还是无所畏惧地快乐出门了。

当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偏方,由多种化学元素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对癌症病人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毕淑敏的先生尽管有些感动但是还是发出了自己的反对的声音“你没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

这时,毕淑敏耐心地给先生做起思想工作“妈妈患了癌症,对她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是非常的孤独,对她实施的又是一种新的疗法。如果出现什么偏差,对她的身体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是一个正常人,又有当医生的经验,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什么的,反应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有什么不良的地方我就与医生探讨比如我觉得这药量是否大了一点,我有什么反应,是否要调整,他们也会很重视我的意见。”先生劝阻不住,只好看着她每天陪着吃药。

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3年零8个月的生命奇迹。这或许是上帝为毕淑敏的诚心所感动。2005年1月,母亲临终时,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

母亲再也不能醒来,安详的睡去了。在毕淑敏心目中,母亲平凡而伟大,是母亲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师。母亲没有遗憾,从容而去,是毕淑敏的欣慰。“生老病死是人生一个不可逃脱的规律,我们只能去接受,毕竟母亲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就像我将来也要离开我孩子一样,”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难忘记。毕淑敏说,如果还有来生啊我还做母亲的女儿。

笔耕不辍的幸福“煮”妇

在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约访的时候,毕淑敏提出不谈自己的儿子芦淼――因为她曾与儿子有个约定,他长大了,作为母亲不宜公开属于他的信息。毕淑敏听了儿子的话,很欣慰,表示尊重他的意愿。是的,孩子长大了,已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应该拥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我们表示理解,并有些感动一一她是一位明智而懂得尊重的母亲。

每有人言及自己的先生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是个好同志,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5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世界观基本一致,重大问题,待人处事上没有什么分歧,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总说我是‘清政府’,因为‘清政府’总是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顿家常饭,是幸福的。毕淑敏喜欢烹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功夫不错,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乐,瓢勺在铁锅里操出诱人的美食。作为家庭“煮”妇的她调和着各种食材,搭配着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达对家人与生活的热爱。她把生活的味道调得有滋有味。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毕淑敏喜爱旅游,让心情在山水之中放飞。自父母过世之后,每逢到美好的地方去,就会带上他们的照片,“希望他们和我一道,看到美丽的风光,见识更多的人和事”。2008年夏,毕淑敏与儿子踏上为期3个月的环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前的习惯,没有带父母晚年的照片,选取的全是他们年轻时的留影。“环球游是一条蕴含着风险和艰辛的旅途,一路上山高水险关隘重重。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喝不到温热的水。飓风,海浪、颠簸、晕船……还有莫测的危险。年轻的父母,他们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该是可以和我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坚守更长的时间吧?”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探险”归来,母子合作出版了一部《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文字里,全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

篇9

人们都说,教育是为了师生的幸福生活。可是,学校中的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教育怎样才能满足他们各自的愿望,给每个人幸福的生活呢?我们海门市实验小学的一代代师生始终不懈追寻着答案。仰望百年前先辈给我们留下的“能仁”二字,心念与智慧在这一刹那超越时光相遇:我们不能赠给每个人美貌和财富,名誉和地位,但一个人如果拥有了“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向着理想展开人生的双翼,为着幸福自由飞翔。

“能仁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将“能仁人格”的培塑作为最终的目标。我们期望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拥有“能仁人格”。校长应该拥有“仁”,有“责任心、关爱心、公正心”;拥有“能”,“会引领、会管理、会创新”。教师应该拥有“仁”,“有爱心、有童心、有耐心”;拥有“能”,“会教书、会育人、会变革”。学生应该拥有“仁”,“有孝心、有诚心、有恒心”;拥有“能”,“会生活、会学习、会创造”。我们通过“能仁精神”寻觅、“能仁课堂”追求、“能仁课程”建设、“能仁管理”探索等行动,着力培塑师生的“能仁人格”,托起每一位师生飞翔的双翼。

寻觅:“能仁精神”积淀师生“能仁人格”的厚度

寻觅,从校名开始。海门市实验小学建于1906年,其前身为“能仁学堂”。“能仁”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篇》,“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意思是说“靠知识和才能获取的东西,如果没有仁德去守护,必将失去”。同时“能仁”是梵文“释迦牟尼”的意译,意为有能力和仁义的智者。“能仁”承载着儒教和佛教文化的精义,赋予了这个平凡的小学堂厚实的文化底蕴和悠长蓬勃的文化活力。这所小学堂经过了百年的风雨,历尽了战火的洗礼,校址几经变迁,校名也数次更改,但因为怀着守护“仁爱”、身体力行的信念,她历经沧桑,福祉得以绵延。

寻觅,从人们的记忆开始。我们发动教师、学生、家长收集海门实小的旧照旧物,寻访旧人旧事。在寻觅中,我们发现,从“能仁学堂”到“第一小学”到“实验小学”,时光飞逝,但有许多或模糊或清晰的记忆留在了海门人民的脑海中。提起实小,人们感激她百年来培育了海门数十万计的莘莘学子;人们敬佩她百年来始终不改初衷,教给师生先做人、后成事的道理;人们期望她能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新的时代培育出更多“能仁兼具”的人才。

寻觅,从一个个创造者与传承者开始。2013年6月10日,又到了双周一次的“能仁大讲坛”时间。我们请来了原实验小学美术老师,现在市政协任职的张松老师。张老师深情地回忆起在实验小学的点点滴滴:校长的严格要求,教师的勤奋钻研、团结一心……他说:“在我的印象中,实小人对教育有着真诚的爱意,无论什么事都是想做到最好,就是这样的品质,让实小在百年的风雨洗礼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历史是人创造的,沿着一个个创造者与传承者的脚步,我们才能感受创业与守业的艰辛。受到启发,我们开辟了“能仁大讲坛”,请“老实小人”讲“我与实小的故事”。陈雅如、张兴华、许新海、周益民、张齐华、施银燕……在聆听中,我们知道了实小办学做事的特质;在聆听中,我们知道了珍惜,把一切财富当作责任,努力前行。

寻觅,从解读我们自身开始。“能仁大讲坛”除了请老校长、老教师来校讲述,还请在校的老师讲自己的教育故事。2013年4月22日,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副校长倪潜梅老师以《那些年我上过的课》为题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她讲自己如何在大家的帮助下,通过努力,在一堂堂的公开课中,锤炼技艺,改变自己。她说:“只有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我才可以感受学生的呼吸。安守课堂,对课堂保持一份单纯的热爱,我便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中获得一份单纯的快乐。”一个个老师登上“能仁大讲坛”,他们有的讲述自己教育学生的故事,有的讲述别人帮助自己的感动,有的讲述参加比赛的煎熬,有的讲述共同活动的快乐……在一次次的讲述中,我们更加看清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身上传承并不断发展着的“能仁”文化因子,同时,又给新一代实小人传递着优秀的“能仁文化”。

寻觅之中,我们渐渐明晰,“能仁精神”就是去“爱”,并努力实现“爱”。于是,我们将它提炼为“仁爱笃行”。寻觅中,穿行百年时光,我们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延续历史,生命也因此增添了厚度。

坚守:“能仁课堂”追求师生“能仁人格”的深度

2011年3月,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海门市实验小学黄娇艳老师执教《确定位置》。只听她娓娓道来:“同学们,在教室里我们可以用数对确定自己的位置,那么在海上、空中,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位置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课堂上,黄老师用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们学得兴致勃勃,一次次学习的挑战引人入胜。课毕,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黄娇艳老师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继王庆念、张齐华、杨惠娟、黄斌后,海门实小的老师第五次在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优课评比中获一等奖。

海门实小的教师一向对课堂有着单纯的热爱。近三年来,课堂教学成果斐然,教学能手辈出:王娟老师参加江苏省音乐学科基本功比赛获一等奖第一名;倪潜梅、杨艳获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一等奖;五十多人次获南通市、海门市级优课评比、基本功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在不断地探索培塑师生“能仁人格”路径的过程中,我们愈加坚定了信念: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离开了课堂,一切培养人、改变人的豪言壮语都是空话。我们通过构建“能仁课堂”,追求师生“能仁人格”的深度。

描摹“能仁课堂”清晰的面容。结合我校课堂的特质,我们确定了“能仁课堂”标准:课堂要有“三味”境界,追求“精致、灵动、深邃”;学生要有“六自”状态,表现在“自主的学习、自信的交流、自如的运用、自律的表现、自觉的思想、自然的生长”;教师要有“九度”,即“亲和度、开发度、科学度、情境度、技术度、示范度、参与度、组织度、延展度”。这样的追求,首先体现了“仁”,提出“三味”就是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不是能让学生有审美的享受、互动的快乐、思索的愉悦,这是对学生身心最深刻的关怀。这样的追求,还体现了“能”,提出“六自”,就是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站在学生立场,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而要达成“三味”“六自”,需要教师的“爱心”与“能力”,“九度”就是对教师的“能仁”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期望随着这不断深入的探寻,师生的“能仁人格”也拥有相应的深度。

设计“能仁课堂”实现的路径。在海门实小听研究课,你会看到几个与别处不一样的镜头。这些镜头背后,是海门实小为实现“能仁课堂”而创新的举措。

第一个镜头:黄晓波老师执教《认识分数》。上课前,黄老师在PPT上打出了这样几行字:“本节课,我想关注的问题是……”这是黄老师在向大家介绍他这堂课的“研究要点”。原来,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很多老师其实不会进行课堂研究,上课只求“上圆”,而不考虑自己的课需要研究的教学问题是什么。于是,我们提出“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每一节研究课,必须对照“能仁课堂”的标准,针对某一突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执教者课前向听课者公开自己的研究主题,为老师们观课指明方向。课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至少20分钟的碰撞交流。问题意识的确立,让很多老师改变了只埋头教书而不抬头看路的教育生活状态。就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堂离“能仁”的目标越来越近。

第二个镜头:赵静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讲台上,她在带领着学生阅读、思考、交流。台下,老师们专心致志地听着课记着笔记,有两位老师边听边记,还不时轻声地交流:“这个环节赵老师提了三个问题”,“学生自学时间是3分钟,讨论时间2分钟,交流汇报用了5分钟”,“有30位同学举手了,15个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原来,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观察,学校制定了《海门市实验小学课堂观察表》,每次研究课,专门指定两个人记录。“观察表”分为预习、学习、作业三大部分。每部分都分“教师表现”和“学生表现”两栏。“教师表现”不再一味记录教师讲了些什么,而是主要关注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提问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互动点拨的有效性,小结提升的有效性。“学生表现”一栏记录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思考时间、小组探究时间、汇报交流时间、小组探究参与度、小组探究有效度、汇报交流形式、汇报交流发言率、汇报质量、互动碰撞效果等。每次上完课,在互动评课时,观察员都会将相关情况向大家汇报。这样做,使我们的研究实现了三个改变:一是改变课堂教学的模糊评价,使课堂教学反馈更为客观真实;二是改变课堂教学诊断的随意性,为课堂教学研究中的修改、提升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三是让教师在备课、上课、观课、评课中真正实现由“关注教师”向“关注学生”的转变。

第三个镜头:2013年9月,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副校长杨惠娟老师的“智慧数学”工作室获得了“海门市卓越教师群体”的光荣称号。杨老师这样谈她的体会:“‘能仁’二字教会我用仁爱的方式和智慧的行动追求师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是我实现生命的张扬和个性的发展最好的地方。”是的,“能仁课堂”是一种目标,是一种愿景,是一个方向,更应该是每一个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不懈追求。为此,我们大力鼓励老师们在“能仁”目标的统领下,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研究。我们成立了6个“名师工作室”:倪潜梅“儿童阶梯作文”名师工作室,杨艳“灵趣语文”名师工作室,杨惠娟“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侯春燕“做中学”名师工作室,祝祖岗“生活德育”名师工作室,黄娇艳“建模导学”名师工作室。在各项目的研究中,大家纷纷拿出鲜活的课例,有看得见的好处,推动了老师去思考模仿,从中获益。在个性飞扬中,“能仁”不再是外在的要求,而变成了内在的动力,大家越走越欢。

迈出追寻“能仁”坚实的脚步。为了实现“能仁课堂”,海门实小还创设了一系列的平台来加强研究,落实课堂管理。来到海门实小,每一天你都会沉浸在思考与研究的激情中。星期一是“挂牌开放”,由老师准备研究课,邀请年级组里的老师来听课研究;星期二是“推门听课”,学校行政组随机听课,发现优秀做法和存在问题;星期三是“每周一课”,由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引领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星期五是“青研展台”,由青年教师进行展示。学校还进行“每日巡课”,了解整个学校的教学秩序,如老师课前准备情况、上课是否及时、学生听课情况、课堂作业时间等;每月进行“常规视导”,抽取一个年级,全面听课,检查教学工作落实情况;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采取问卷调查、现场反馈、即时作业等形式对各科的教学情况进行专项调研。这些平台的创设,使“能仁课堂”的追求有了实际的载体,老师们在各自的舞台上,投入地研究,尽情地展示,热情地碰撞。“能仁”,就在那一次次的思考研究中,成为海门市实验小学课堂教学的常态。

践行:“能仁课程”拓展师生“能仁人格”的宽度

人生不但要拥有深度,还要拥有宽度。为此,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不断求索,师生通过“能仁课程”的构建,用激情诠释着“能仁”的理想。我们首先在以下几个领域进行了探索:人格课程、阅读课程、社团课程、探究性课程。

人格课程,学会做人。星期六晚6∶20,海门电视台教育频道《实小风铃》栏目正在播放我校孩子学做家务的情景。只见镜头中的孩子们有条不紊地配菜、热锅、煸炒、调味、上菜,还不时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介绍菜的做法,真像一个个小厨师。过了一会儿,他们又开始比赛整理家务。一大堆的衣物,一会儿就被摆放得整整齐齐,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像豆腐块一样,让人赏心悦目。这是我校学生技能发展“十个学会”的活动剪影。我们认为:真正的“能”不是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让孩子们拥有“带得走”的能力。所以我们开发了“十个学会”课程,确定了学会游泳、烧菜、整理房间、写一手好字、办报、表演、主持、小发明以及掌握一项艺术特长、参与一种球类运动或健身项目的目标。我们编制了“十个学会”学生技能发展手册,通过丰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评价与激励,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人格课程”还包括以下这些内容:①“每月一事”课程,即每月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课程确定了责、俭、勤、善、洁、和、乐、孝、敬、诚、律、雅等12个主题,通过晨会、综合实践活动和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活动。②“道德实践”课程。我们设计了“校园绿地领养”“美德银行”“今天我入学”“今天我入队”等多姿多彩的德育活动。③“心理健康”课程。我校现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名,三级咨询师5名。我们与市文明办等9个单位合作建设了“海门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成长中心投资心理辅导设备六十多万元。我们一方面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为家长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一方面在双休日为前来咨询的师生家长免费进行个别服务,“心理健康”课程惠及了整个海门的学生。除此之外,学校还开发了“实小风铃”、仪式教育、节日文化、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等课程,我们的人格课程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内化为孩子们的认知。

阅读课程,点亮心灯。在海门实小,孩子们尽情享受着阅读的快乐。校本晨诵课程《四季牧歌》,以春播、夏耘、秋收、冬藏为主题,让学生在每天的诵读中感受书香,获得人生的启迪。我们结合市教研室创编的《好书伴我成长》课程,落实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时间、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静静读书,读有所得。我们每学期进行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淘书乐、现场作文、诗文诵读、课本剧表演、亲子阅读培训、教师阅读指导课展示交流、作家进校园……我们还大力推进科技阅读、多彩数学阅读、英语课外阅读等课程,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快乐,点亮心灯。

社团课程,放飞梦想。在海门实小,孩子们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学校现有社团六十多个,如素描、泥塑、声乐、舞蹈、书法、小制作、小发明、棋类、球类、刺绣、编织、摄影、外文诵读等社团,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快乐活动。为了让社团的建设更完美、可持续,藏书票社团、环保社团、编织社团、小记者社团、课本剧社团等二十几个社团编写了成熟的校本教材。

探究性课程,收获自信。在海门实小,孩子们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我们总结提炼了探究性课程的主题:走近自我。课程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全面展开。在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多元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充满自信与坚强。特别是“做中学”课程,学校选派两位专职科学老师从一年级开始进行大循环实验。近三年来,实验老师编制了空气、结构、水、力等单元的科学探究课程,低年级每周一节,中、高年级结合科学课进行,深受学生的喜爱。

“能仁课程”使孩子们的潜能不断被唤醒、激发。孩子们考察、分析了城镇和农村的水体,写出的科技小论文获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我校原创的校园剧《我想做个好孩子》和《椅子班务会》分别获全国校园艺术节展演一等奖;合唱社团多次获市一等奖,并应邀赴日本演出;两位学生的小发明获国家专利;红领巾“绿翼”环保社团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环保社团。“能仁课程”给予了师生展示自我的舞台,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沃土,使他们的心灵因丰富而深邃,因自由而热情,因关怀而仁爱,因思考而不断创新。

超越:“能仁管理”彰显师生“能仁人格”的力度

“能仁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是对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超越。我们期望通过以下管理方式来激发师生的活力:一是形成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使它能影响人的行为;二是激活师生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满足师生的自尊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三是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使他们由管理关系变为同伴互助关系;四是培养一批具有“仁爱之心”、德才兼备的管理者。

学生管理,力求自主。走进海门实小,你会发现一个个“校园CEO”。CEO,是企业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智慧、谋略和胆识的象征。海门实小的CEO是由学生担任的:他们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在小主人角色中体验工作职责;他们参与常规管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组织校园活动,设计活动方案;他们还调查城市建设的不足,向市长提出建议……“校园CEO”激发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三年多来,学校已经有一千多位学生担任CEO,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施展,他们的活动分别受到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江苏省教育厅、海门市妇联等单位的表彰。

无论学校管理还是班级管理,我们都提倡“学生自主”。学校每年进行大队委竞选,由各部候选人在校会上发表演讲,表达自己为大家服务的愿望,讲述少先队建设的具体设想,每个学生投上神圣一票。选出的少先队干部在少先队总辅导员的带领下,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冬日缤纷”“我十岁了”“红领巾义卖”“把最美的献给老师”等活动有声有色,深受同学们喜爱。各个班级也最大限度上实行“自我管理”,每个学生都有管理岗位,为班级服务,做班级的小主人。

教师管理,激发热情。2012年6月15日,海门实小五项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同时开题。面对省市级教育科研专家,五位老师侃侃而谈,他们自信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开阔的视野、准确有条理的阐述,得到专家们的赞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彭钢主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一个学校拥有五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而且有两个是重点,这在省内是少见的。”那么,是什么点燃了教师们研究的热情,让他们把教育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业呢?

我们成立“能仁教师读书会”,读《帕夫雷什中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学习如何去发现自己的潜能,开发学生喜爱的课程;读《窗边的小豆豆》《苹果与粉笔灰》《小王子》《儿童的秘密》,学习如何去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们请来李吉林、成尚荣、彭钢、刘铁芳、李庆明等专家,聆听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独特阐述。我们进行“艺林漫步”“影视鉴赏”“亲历高雅艺术”等“文化之旅”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提高课程品位。我们编写《能仁教育》《太阳花报》,利用教师博客、校园网大力鼓励教师们讲述自己的课程故事,撰写自己的课程反思。我们评选“能仁教师”“优秀班主任”“青蓝师徒”“教学能手”,给予每个人鼓励与认可,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马克思说:“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我们正是这样努力给予每一位教师创造的可能和尊严,点燃他们教育的激情。

篇10

关键词:高中音乐;德育教学;渗透

既然说要在音乐课上渗透进德育的成分,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将德育教学渗透到音乐讲授中呢?作为音乐老师,需要一点点去探索去发现,本论文仅提供一点教学的意见来供老师参考,希望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一、音乐的作品鉴赏时渗透进德育成分

何为音乐鉴赏?音乐鉴赏就是以倾听或者以多媒体为载体对音乐进行领悟,产生情绪并得到精神上共鸣的一个过程。在高中繁忙的学习环境下,音乐课教学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放松和共鸣,使学生忘记学习的烦恼,高中的音乐的教学也是美育的一个很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中蕴含了真、善、美,把这些因素成功传递给学生有利于打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音乐鉴赏的过程也是学生对音乐中所表达情感进行感悟产生共鸣的过程,老师再对音乐中的旋律进行分析,讲述音乐的创作背景,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去感受,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就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老师在进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音乐鉴赏时,有这样一句“我是西湖的碧波,倒映你的婀娜;我是飞天的壁画,美丽你的传说;我是黄河的瀑布,展现你的气魄;我是长城的砖石,筑起你的巍峨。”老师让学生在聆听过程中用多媒体播放西湖,壁画,黄河、瀑布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在图片中感受祖国的山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再有就是《水手》,水手是一首流行了很长时间的歌曲,高中生可能都会唱一些,其中的几句“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在播放这首音乐时,老师可以把作者的背景讲述给学生,顺带着给学生播放水手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视频,让学生去感受那种不怕风雨的打击,努力向前的精神,对于这些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的高中生来讲,也能够培养他们不怕苦,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以后会遇到的挫折,提前进行了心灵的洗涤。

二、从词曲着手,滋润学生的心灵

大多数音乐的抒情歌曲都比较优美,老师可以在抒情歌曲的讲述中将那些优美的词汇让学生抄下来慢慢体会其中的含义,去感受作者写这段词时的思想情感。还是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来举例子,其中有一段词是这样写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如果你是一首雄壮的歌,我就是歌中的音符一颗,我的心跳与你的脉搏融合”。老师可以把这段词汇让学生抄下来,慢慢体会祖国的伟大之处,让学生在写这段话时,去感受去体会作者在写这段歌词时的心情,感受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热爱祖国,才会心甘情愿地学习知识报效国家,而不是碍于家长的逼迫和社会的压力。

三、把德育渗透到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运用中

高中的音乐知识教学也是学生学习音乐和掌握音乐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在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呢?首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学校每年都会进行大合唱比赛,而在对学生进行合唱的训练时,有些人会觉得有些声部太高了唱不上去,那么,音乐老师这个时候一定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敢于挑战,突破自我,这也是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教学方法之一。再有就是在举行合唱时,有的学生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唱歌跑调不敢开口,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充分发挥作用去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尝试。最主要的是,老师不能因为学生真的唱不好就批评学生,甚至让学生退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但是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只鼓励学生,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老师在将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就要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让学生加强锻炼,去追求更好的效果,对于塑造学生努力完善自我的精神也是有一定帮助的。另外,合唱也是一个追求团队合作精神的音乐内容,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只要有一个学生不配合或者出现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教学出现偏差,所以,只有学生都有集体的意识,融入集体中,为集体考虑,那么合唱才有可能是成功的,所以这个环节也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四、把德育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实践中

音乐是一种表演的艺术,音乐的实践教育也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重要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音乐实践分为课堂上的音乐实践和课外活动中的音乐实践,课堂上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师生之间共同来创造表现音乐的美。例如老师在讲授《感恩的心》时,感恩的心是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教会学生这首歌手语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里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学到感恩。而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喜欢听音乐喜欢唱的学生去组建音乐兴趣小组,那么如何能够正常地运行这个音乐兴趣小组,也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能够真正加入这个集体。

五、将德育贯穿到音乐的整个课堂教学中

音乐对于高中生来讲算是一门奢侈的课程,因为高中生面对的各种升学考试压力很大,所以教师很少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而音乐课既是学生可以轻松一下陶冶情操的一门课程,也是老师可以把德育渗透进去的一门课程。老师把德育贯穿到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一开始的音乐鉴赏,还是音乐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合唱时的训练,抑或是分享音乐心得的时间,老师都可以把德育贯穿进去,在音乐鉴赏时让学生聆听并感受艺术的气息,感悟歌词中要表达的含义。在音乐知识的传授中,老师将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情感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创作的艰辛,从而明白要想成功,就一定要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奋斗,在学生的合唱训练时,老师充分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告诉学生只有团结一致,增强团队的向心力,才有可能将这首歌唱好,在分享音乐的心得时,将德育渗透进去就更重要了,因为分享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表达这节课究竟学到了什么,这节课究竟带来了什么样的体会,对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的时刻,那么这个时候老师更要把德育的内容穿去,鼓励学生勇于发言,敢于表达。

德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德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德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操和人格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德国音乐作家亨德尔曾经这样说“如果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感到愉快,那么我很遗憾,因为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所以,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德育是很重要的,以音乐的力量来启发学生的智力,呼唤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力量中去学习去成长,并能通过音乐的力量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去感受道德的力量,那么这堂音乐课就一定是有效的,能够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