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坛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论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1世纪,随着各国对海洋的重视,不断的开发,己经成为沿海国家面临的战略任务。纵观历史上世界各国强弱的更替,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在史学界普遍认同一个观点,海洋强是国家强的必要条件。海洋事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航运事业,航运在任何一个沿海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关键作用,并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非常大。航运的发展离不开航海类高校的发展水平,航海类高校为航运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以及科学研究,而这些的基础就是航海类高校课程的建设。轮机工程作为航海类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主干专业,是航海类高等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
船舶所有运转的机械设备都离不开电气及自动化。目前,各航运企业迫切需要机电合一的轮机综合管理人才[1]。电气及自动化类课程一直是轮机工程专业的必修和主课程。根据STCW78/95公约规定,船舶从2002年2月1日起不再强制设电机员,因而,以前电机员完成的工作任务将由轮机员来承担[2]。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马尼拉修正案)也对船员培训以及适任证书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需加以改进,以保证轮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在过去轮机工程专业培养人才方面,一直是以机为主,以电为辅。轮机员在实际工作中偏重于机械设备的管用养修,而电气自动化方面只要求要能了解电机、电站和电气控制系统的管理维护知识,能进行一般的故障诊断即可。新规定的实施,促使在专业培养教学中,在维持机方面的深度以外,电气自动化也变得非常重要。
1 轮机专业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
1.1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的内容及教学要求
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船舶电气及设备》、《轮机自动化基础》即《自动控制原理》、《轮机自动化》、《船舶电站》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其内容涉及到船舶上的所有跟电气相关的设备以及自动控制系统的讲解。
很好的掌握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知识是一名合格的轮机员必备的素质。开设此类课程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是:培养航运企业需要的机电合一的具有一定管理维护、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轮机综合管理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还要与国际专业人才培养相接轨。培养出能独立承担相应的轮机管理人才[3]。
1.2 讲授为主,应试为主的教学模式
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主、辅机、动力设备等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少。学生以应试为主,考试及格为唯一目标,在新规定实施之前,不涉及到适任证书的培训及考试。在一些具有一定优势航海类名校,如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设有电气方面的加强班,专门培养电气自动化方面突出的人才。在大部分航海类高校,电气自动化仍然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2 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对课程不够重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面对新规定的实施,新形势下有新的要求,此类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加暴露无疑,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强机弱电,电气自动化方面要求较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主辅机和动力设备的教学一直是轮机工程专业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占有的课时量非常之大。电气自动化方面,一般高等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是以了解为主,教学质量要求较低。对于已经上岗的两年以上的轮机管理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缺乏电气方面知识,对于自动化系统、仪表等方面的知识更是一头雾水,进而限制了实际能力的发展。很多轮机员在船上工作到了一定职位后,电气自动化方面知识的缺陷就凸显,使得船舶航行中,对电机员的依赖性依然很大,机电一体化成为了一句空话。
2.2 应试教育模式,学生综合技能差
航海类院校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是要求其通过海员适任证书的考试。院校在培养轮机专业学生的总体情况中,电气方面的知识较薄弱。随着船舶技术的发展,船舶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轮机员的电气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且轮机员在补充电类知识之后的实践证明,轮机人员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还未能达到船舶电气教学的目标[4]。主要原因是现有教学计划中实践性项目是针对三管轮适任证书考试制定的,着重强调应试实训,没有强调能力的培养。在新规定实施之前,电气自动化类课程非考证科目,应试教学的模式往往容易忽略非考证科目的培训和指导。
2.3 实践训练少,实践技能培养效果差
过去,由于实践教学大多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教学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课程考核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作为实践教学的场所实验室,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以及资金的短缺和设备的陈旧,一部分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对实践课重要性的认识,致使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有很多院校,在电气自动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存在实训时间短、训练人数多、训练内容陈旧等原因,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效果较差。
3 新形势下的电气自动化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不管是为了应对STCW公约2010年修正案对船员培训以及适任证书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还是从全面培养船员实践技能,为航运界提供全面综合人才的方面出发,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模式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变革。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3.1 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轮机工程专业课程杂而多,一直为学生所诟病。现在又要在电气自动化方面增加课时量,显然,教学难度很大,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必要进行优化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结合轮机专业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相关的知识,符合海事局实操评估的要求,顺利通过大证考试。例如,可以把《自动控制原理》与《轮机自动化》两门课放在一个学期,把这两门课程的课时量相加后再压缩,更好的把握重点。在考证复习的时候,又可以把电气以及自动化的所有相关课程作为一门课程来上复习课,把它们之间关联的题目交叉讲解,使得学生能够更系统的掌握知识。
3.2 进行创新型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习室一门枯燥的事情,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的摸索,探讨和总结。每门课程的学习都具有相通性,例如,“机”是轮机管理人员的强项,在讲解“机”方面课程的同时,稍微介绍下控制方面的内容,在在讲解电气自动化方面内容的时候,引导学生回忆动力系统的他们已经学懂了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教学内容就显得具体、丰富和完整,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在分析各种故障时,能做到机电方面综合考虑。
创新型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比如,在上课讲解到某个控制系统如何实现的过程,可以把系统的每个部分进行角色分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整个系统完成的任务,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学生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抽象的知识。
3.3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对于技术类操作类工作人员,动手能力才是真正工作所需要的。根据IMO的STCW78/95公约的新求,国家海事局规定在校航海类学生必须经过电气部分实操考核后才能参加适任证书的理论考试,新规定更是在电气方面有所增加。在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实验室其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动手能力,首先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能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教学轻实训操作。其次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因此有必要让每位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切实感受到实践环节对船舶机电管理人员的重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最后,对于一些实验仪器的,一定要求其准确性和适用性。作为教师,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经常沟通,使得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跟的上最新的实验要求,对于一些陈旧设备,需要及时报告更换。这样学生才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更加接近以后的工作实践,使得学生综合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篇2
关键词:技能标准;应用能力;电力系统;电气传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214-02
一、引言
本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高度重视校企融合,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双方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行业、企业标准以课程形式嵌入,注重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更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企业集团办学、校企融合的独特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并被评为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
本专业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院先后与南山电厂、南山轻合金公司、南山电力总公司、南山铝业、皇明太阳能集团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较强的毕业生就业网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通过实习实训,毕业生即可上岗工作,缩短了上岗适应期,相当一部分学生留在了实习单位工作就业。目前,已建校内实验实训室2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个。本专业教学方面,学院围绕南山集团各公司以及山东半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支柱产业的需要,不断进行专业建设方面的研究改进,不断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专业技能
本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分析较复杂的电子电路及设计、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具有对电气系统物理量及其有关信息进行检测分析处理的能力;具有单片机、PLC等控制器及电器的现场应用能力;掌握工厂企业供电和电气控制、继电保护及自动控制技术、电力市场、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分析等方面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基本知识,以及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至少一个专业方向的基本知识与相关理论(专业方向设置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方向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方向);掌握相关行业岗位技术能力及标准;具有通过工程实践训练掌握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知识。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三、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针对表1中所列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根据行业标准和企业相关岗位需求列出以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各个专业项目、对应的考核内容及技能要求、相应的考核手段与方法,借鉴职业资格认证方式,以现场操作、设计答辩、参赛等方式为主,进行测试考核。具体见表2。
四、结语
本技能标准是总结我校长期实践教学而制定的,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探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思路,强化了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符合学校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高职与本科教育;贯通培养;课程构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76-03
1 前言
为了满足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一系类政策,加快和推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其中主要有《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
〔2013〕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
49号),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鲁政发
〔2012〕49号文件而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等文件。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打通高职和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通道,可以说这些政策的落实具有很高的实践操作性,对培养出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至关重要。
2014年,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职业学院共同申报并成功获批高职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试点,试点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也就是学生入学的前三年高职阶段为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后两年本科阶段教育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学习为主。这五年的所有课程由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山东职业学院电气系共同合作完成。2014年首次招生,从录取结果可以看出,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分数比较高,所以录取的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继续读本科的愿望比较强烈。
但是,由于现有的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相对独立,要想搞好分段贯通培养,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阶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和理论与应用的衔接等问题。因此,两所院校深入研究和探讨了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课设置、人才的素质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对接等问题[1]。
2 研究内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 高职阶段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塑造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然而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之间有联系,但也有差别。“3+2”分段培养,目标贯通,有机衔接。应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对接不同层次职业岗位的用人需求,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确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通常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复合型人才。
以山东职业学院培养为主的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相应的技能水平,取得钳工证和电工证(人社局)、高压电工作业操作证(安监局)、高压电工进网许可证(能源局)、接触网工证等相关职业证书;能够胜任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操作维护,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运行及维护,接触网、变电所、电力调度与管理等各系统设计、施工、检修、调试与运行方面等岗位[2]。
以齐鲁工业大学培养为主的应用本科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接受更系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能够胜任电气工程领域如工业企业、电力工业、科研院所等的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是培养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等宽口径、高级复合技术人才的需要[3]。
研究本科和高职贯通阶段分阶段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 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研究不同形式高等教育模式,找出其中的优点,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
以专业职业能力进阶为主线,将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作为重点,不断向“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努力,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要规律,分析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发展不同阶段与所需要的专业基础,两所学校与多家企业商讨,为学生规划职业能力阶段递进的专业学习计划,在高职阶段圆满完成相应当于“高级工”的职业能力培养,然后在本科阶段逐步过渡到“助理工程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就能够顺利实现从高级工、技师到工程师的逐步升级进阶。能力进阶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整合各阶段的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整合教学内容,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把学生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手按能力发展阶段,培养成高职阶段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成为应用工程师,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开设主题学习,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将其培养成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以及其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对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即贯通分段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总体考虑,首先从山东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技能实训模式和考核模式出发,齐鲁工业大学制定出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通过以上比较,寻找出两个层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延续性和连续性,从而构建出合理的便于实践操作的新的课程体系。这种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高职阶段具有一定的技能和理论基础,便于后续本科阶段更高级别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本科阶段教育以研究和设计为主,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最终能够具有相应的设计能力。
在前期企业、专业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明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试点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工作岗位是电气运行、管理,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电气设备的维护、检修、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工作。分析这些岗位所从事的主要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专业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两部分,经整合重构,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典型岗位职业能力。按照能力进阶的培养模式,重视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本专业技术课程体系、专业模块课程体系和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四位一体的课程平台,贯穿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基本技能培养、专业专项技能培养与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两个学段的相应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彻底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局限,实行课程教学设计的项目化教学模式,选取典型的教学项目模块,按照典型任务从简单教学项目逐步过渡到复杂的教学项目,在能力方面的培养遵循从低到高的逐步提高的递进顺序实施教学内容,然后将行业标准、技术规范融入项目教学中,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充实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教学主线是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个性多样化及一定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两个学段的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设计,构建两个学段衔接紧密的课程体系。为了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机衔接,课程设计时将职业资格标准纳入教学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学院教师、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使教学活动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深度融合,保证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科学合理,就能使两个学段学到的知识适应企业岗位的需求,从而确保两个学段课程体系的高效运行。
3 保障机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贯通教育、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的实践证明,要不断创新两种教育体制的结合方式。在高职和本科教育课程无缝整合的共同目标下,两所院校的教育资源将充分共享。具体说来,就是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学生传授必要的职业技能课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能力提升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衔接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高效运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学位,为继续深造提供新的成才途径。
高职、政府和本科院校一定要想方设法,提供足够的经费,不断加强分段贯通培养的经费持续投入,保障贯通培养的顺利进行。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高职和本科院校三方需要协同努力。高职院校要在经费投入方面与企业共同投资。政府要鼓励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自己也要不断完善衔接机制和体制,不断尝试和创新合作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得到高质量的生源,也应该投入一定资金资源,用于人员培训、学生咨询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海波.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发展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1(15):133-134.
篇4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工程;低压;继电器;应用
继电器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起到保护电路,实现电路转换的作用,是一种控制电气元件。利用继电器,可以实现放大控制、对电气自动化程序以及相关信号综合的作用。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在自动化电气工程中,继电器广泛应用于低压电器中,表现出非常优越的功能效果,促进了电气自动化发展。
1、继电器概述
1.1继电器构成分析
一般来说,继电器主要由线圈以及触电两个部分构成,根据继电器种类的不同,适当增加一些相关的器件,确保继电器正常的运行。在继电器使用过程中,常常通过触电符号与一个长方形表示相应的电路符号,长方形的数量会随着继电器自身的线圈数量增多而增多,这时需要在长方形的内部或者旁边表上“J”。此外,触电符号可以标在相应的电路中,符号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继电器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动闭型的触电符号用D型符号表示,这种类型的触电的特点是继电器通电后触电才会断开;动合型触电,是在继电器电路通电后,触电就会处于闭合状态,这种类型的触电用H型符号表示;转换型触电一般包括三个触电,一个动触电以及两个静触点,在电路通电后可以实现三个触电间的相互转换,这类触电一般用Z型符号表示。
1.2继电器的主要作用分析
一般来说,继电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包括增强对电路的控制能力、提升自动化电气的运行效率、对电路中信号等的综合控制等。其中,中间继电器主要作用是转换与传递控制信号,继电器中有很多触头,每一对触头所能承受的额定电流在5到10A,并且动作非常灵敏,可以在时间在0.05秒之内做出动作。
2、继电器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低压电器中的应用
2.1继电器测试
对继电器触点测试方法,主要是利用触点在继电器中的特殊作用,进行相应的测试。触点的稳定与否,对继电器整体功能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并关系着对电路的有效控制。对触点进行测试,保证触点的稳定性,可以保证继电器的工作效率,保证其安全运行。在测试过程中,对继电器开关以及电阻用万能表进行测量,一般来说,触点以及继电器动点的阻值应该是无穷大的。通过这种测试的方法,判断继电器开关的运行状态,确保继电器正常的运行。
对继电器中电流以及吸合电压测试,需要用到一个稳定的电源以及一个一定规格的电流表。进行测试的方法为,在继电器中输入相应的电压,并将电流表串联在线路中,对其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逐渐的调高电压,通过吸合声进行相关判断,并将吸合电压、电流准确记录。多次测试,求出电流以及吸合电压的平均值,根据这一数据,提升继电器检测的准确性。
与上述测试方法一样,对继电器电流以及释放电压的测试,也是通过对释放声进行相关判断,并利用多次测试的均值完成整个测试工作。
2.2电气自动化工程低压继电器的应用
目前电气工程中,继电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利用继电器对电气工程中低压电器进行辅助,促进低压电器在整个系统中更好的运行。利用继电器,可以将电气工程中的一些固体器件转换为可控器件。在继电器运行过程中,线圈中通过了指定的电压值,就会产生电磁效应,这时继电器中的弹簧会产生拉力并将衔铁拉回铁芯中,继电器中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就会相互吸合。如果断开通电,衔铁就会回到原来的位置,动静触点相互吸合作用也会消失。这就是继电器释放与吸合作用,也是继电器实现控制电路的主要原理。电气工程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随着社会科技的大力发展,电气工程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学科。对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不断的完善,促进电气工程的发展,推动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目前电气以及相关工程发展的方向。
对于继电器了类型的选择,需要了解各类继电器的使用范围以及工作原理。包括对被控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需求的了解,以及对控制电路中触电形式和电路组数了解。在选择过程中,仔细查阅相关资料,掌握继电器使用条件,并查看器具的容积等。下图是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图(图1)以及延时继电器工作原理图(图2)。
自动化的发展,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说自动化技术应用是一项人类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科技的发展,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电气工程中,利用自动化低压电器,实现对整个电路的考核,对电路中的相关信号综合处理,大大提升了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利用低压,可以度电气系统中的电压值进行更加精确的划分。自动化低压继电器为我国整个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提供动力,虽然我国目前在这一方面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国电气自动化低压继电器经过了引进、模仿、自主研发等过程,一定会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总结
继电器在工业、交通、军事、国防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目前进行开关控制采用最多的电气元件之一。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利用继电器、感应器等电气元件,实现对时间、顺序等的控制。在电气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低压继电器,实现电路中电压等级更精确的划分,推动自动化发展,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化革命
一、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逐步迈入深水区,国内市场开始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一个新的繁荣机遇。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量资金雄厚、管理先进、技术领先的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进入也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这为国内企业在生产方式和技术设备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系统作为现代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关键性设备,对企业的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风险管理成本上的贡献巨大。
在我国,企业开始进行生产由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来进行操作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后发势头十分强劲,近些年来进步尤为卓著。总体上来说,从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到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电气工程技术的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形成,我国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经了数十年的发展过程。经过市场经济中企业不断的实践和社会科研的探索,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上我国企业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过人,但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反观国际电气工程发展的平均水平和潮流态势,企业在控制系统的完善和改进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依据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在企业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控制系统发展方面,目前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在信息化上表现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开始向信息收集的集成化,主要内容为大量计算机互联设备和数据库的使用。在语言使用上则表现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所采用的标准语言逐渐规范化,由过去的多种语言逐渐发展为一种统一的常用语言。在监控体系上主要显现出控制条目和时空集中化的趋势。现阶段的这些发展特征表明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正逐步向国际水平接近,未来必将为企业的生产水平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对控制系统利用和创新的实践性分析
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对控制系统的利用和创新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在利用方面,如何整合现有资源,充分发挥电气工程控制系统的效用来服务与企业的生产,建设稳定有序的生产线和管理模式,这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在企业生产实践中,关于企业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使用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警惕。
第一,安全控制的意识需要加强。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形势错综复杂,企业生产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安全性掌握。近些年来,国内许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事故频发,充分显示出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正在逐渐淡化,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更新设备时也越来越倾向于着重生产效益上而缺失了对生产的安全风险管理。
第二,一些旧的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亟需进行数字化改造,在使用方式上需要进行创新型探索。纵观国际工程控制系统发展的形势,不管是电气行业还是土木行业,数字化是未来各大工程系统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能全面采集电机及其整个系统做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将信息进行加工,可以为工程人员提供更加直观的、模型化的电气自动化工程的整体运行情况,加强控制系统的科学性、技术性、精确性,这在信息时代是十分普遍的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在电气自动化工程中,对其控制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使整个工程成为一个信息整体,工程进行的所有数据都收集到了一个集合点(计算机),这样就能方便人进行操作和监控,突破了时空限制并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在对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建设和使用上,国内许多企业陷入了因循守旧而逐渐丧失创新的泥潭。许多企业面对新的生产要求只知道盲目添置新的设备,更换新的器械元件,而缺乏对控制系统的全局性了解。其实很多问题只需要对工程的控制系统进行一些创新性使用就可解决困扰企业的成本问题、效率问题,在使用方法上寻早到一些规律可使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也更具有目的性。
第三,各企业之间的合作开发和使用意识不够,丧失了优势互补的机会。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使用在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车间、生产线中都会有不同的生产经验和改进成果,而企业之间如果能经常进行合作开发和交流沟通对于企业自身的控制系统建设将会有巨大的优势互补效应。更重要的是,就企业长远发展而言,企业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经验和设备上实现,在人才培训上也将是关键的一环。
笔者认为,依照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我国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利用和发展上将会随着国内市场的打开和外来经验的流入而大大进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重要地位将会日益突出。它在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产品检验精度、预防事故发生、保证企业生产平稳运行等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用。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做的是就是在安全性保障方面做足准备,在数字化改造和创新使用上要引起重视,在合作开发上也应加强,如此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态势。
三、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革新和改进的未来展望
针对目前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内外企业工程控制系统建设中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未来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改进和革新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在技术创新上,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应该持续进行,并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的成熟体系,以保证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的活跃创新能力。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提高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为此企业要逐步建立自身相关的发明专利先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奖惩机制,激发创新源泉,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
其次,在整体控制上,控制系统应逐步实现规范化和统一化。从根本上说,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统一化是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生产效率,保持生产周期的稳定性,方便进行维护和保养,进一步减少企业成本。而另一方面,实现统一化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能方便实现客户的订单要求,在生产客户所要求的各类产品时更加具有效率,这样就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企业逐步对自身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进行标准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因为随着不同企业间的经济交往会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复杂化,控制系统的接口将成为各企业交换软硬件数据的关键问题,标准化能大大方便企业间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大大节约信息通讯成本。
最后,在人员培训上,我国企业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仍需努力推进。目前企业中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十分稀少,而具有丰富经验的职工更是凤毛麟角,这是既不利于企业在电气工程控制系统上的可持续性进步的。为此,企业应注意对职工及相应技术人员的培训,一方面建立自己的人才储备机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高现有操作人员的维修养护技术,只有对人员培训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在企业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和更替时有所应对。
参考文献:
[1]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 2011(12)
[2]李向东.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展望[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02)
篇6
奠定基础,拓展人才知识面,增强实践能力,通过一批具有创新意识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支持作用,更好地促进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发展。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发展探索;实践
【 abstract 】 the nowaday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on age announced coming, the kinds of technology of our country has the talent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ound influence. Consider to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ing top talent in urgent need is. Standing in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Should not fear challenges, reform the production plan and carry out relevant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expand talent knowledge, enhance the practice ability, through a number of innovativ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advanced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function of support, to better promote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Explore development;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探索
1.1建设目标
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出现的今天,现代电子学、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并迅速被传统的电工学科领域所吸收。这使得电工学科理论上和技术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就职于电工行业的人员明显感受到了只知道传统的电工理论和其运用的知识已经无用。所以世界各
国电气工程都普遍关注到了如何才能培养新的电气工程人才这一问题。这门学科主要综合了微电子,计算机,电力电子,传感器技术,检测与转换,控制等多项技术性学科。可以说,
它是强弱电的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结合,软硬件的结合,元件与系统的结合,运行研制的结合。其发展目标在于坚持贯彻拓宽面向,加强基础,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建设思路,用知识能力,素质互相协调,共同发展,改善培训课程的体系,培养一些高素质的人才,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改革建设师资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人才培养的模式方案,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工程的能力等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优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2建设的思路
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使命感、责任感。电气工程也为现代化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目标是培养能够操作电气工程相关的系统运行,电力电子技术,信息的处理,自动控制,试验的分析,研制的开发,经济管理和电子的计算机运用技术领域,做到宽口径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型的人才,以深厚的知识做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应变能力要非常强,学习能力良好和创新能力。
2.电力工程与自动化的实践
2.1要明确发展的目标,优化人才体系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是综合化,整体化,要求做到文理渗透,理工管结合,学科互补,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就要求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为目标的较宽的专业教育,还应该做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所以基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而言,要体现知识结构中的通识的自然科学,
经管,人文社科,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外,还要设有体现一级学科的电气工程特色,
强弱电结合的三大知识系类的培训工作。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系列的应用发展,包括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基础,软件技术基础,检测技术,微机原理及其应用,单片机原理,计算机的信息网络等。电机和佃农系统的基本建设,电力工程基础,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等。这些
都是有关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建设的前提与理论基础,可以促进相关思想的建立,理解专业体系和进一步的专业研究都有重要作用。
2.2推动生产建设的改革与发展,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质量在现代化生产中,强调符合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员工工作的实践性,在以工程为背景的前提下,把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对知识加深掌控,清楚认知学有所用。与此同时,不断提高外语学习能力,
引导员工在设备的实际现场进行实践学习,这样更直观的方式使他们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等。
另外,员工培训质量的监控体制要不断完善,培训质量要提高。
2.3发挥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创作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怎么样才能开发员工的创作力呢?另外,有关专业实践培训,是一种全新发展模式,其目的就是增强员工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将原本专业的基础实验分成了认知,
基础,提高,创新这四个阶段,使得员工能够结合电工电子的测量和实验技术,电子工程实践,微机控制和EDA实验,单片机的应用综合技术,电子线路的综合设计等等综合的设计加以实验训练。提高工作实验和实践的能力,专业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员工的工程的实践能力,科研和创新的能力,按照能力培养的目的可以将课程实验分成电机实验,微机控制实验,电力传动实验,微机控制实验,电力电子实验,电力传动实验,还有独立专业综合实践。可编程控制的PLC综合实践,微电保护实验,电力自动化实验等等。建立相关的实验基地进行电子创新和晶振实验室,做到让员工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创新的积极性。基础的设施包含了电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稳压电源,等等,EDA开发系统,DSP开发系统,单片机开发系统等,这样增加了员工的创新科技活动,提供了实验条件,科技活动可以巩固员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了他们掌握知识的能力,加大他们的知识面,大大提高了创新意识,
也帮助了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挖掘了员工的潜能力。
2.4建设出实践学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复合型领导体系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以人为本”,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和技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但能做到动口也能动手,要壮大这样的领导型队伍。企业的领导队伍大多注重管理方面,所以对实际操作经验来讲相对比较缺乏,所以让他们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发展与生产建设的人才是不太现实的,考虑到企业领导的日常工作较为繁重,所以在淡季期间可以安排员工进厂实际训练,交流专业,参与到更多优秀企业的实际技术开发中,并且还可以鼓励员工申报相关的一些专业课题项目,快速的让他们将知识和技能结合在一起。经过不断的努力相信在几年的时间里可以逐步提升员工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
2.5生产管理的质量监控体系要做到完善要做到生产运行管理和日常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二者有机结合。主要体现在:完善生产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使得生产的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不但使生产遵循企业本身的发展需要,还要符合社会对员工发展的实际需求。要依据员工个性拟定并执行制度、规划,要逐渐加强对生产情况的监控工作,
努力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做到生产双向考勤制度的日常化。做到领导听课,员工反馈。动
态的生产管理评估。对全程进行考察,从生产初期到生产末期,都进行检查。全面开展师徒制,这样可以加快年轻员工的成长,传授更多技术知识。要开展各种教研室活动,例如公开研讨,报告会,论坛研究等,改革管理手段与管理制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篇7
关键词:柔性;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作者简介:陈继斌(1961-),男,河南潢川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主任,副教授;曹祥红(1972-),女,河南南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9-02
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水平的高要求使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各高校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导师制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一些高校得以实施,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对提高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遇到了难以实施这一难题。[1]
一、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导师制”就是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制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基本内容为沟通与交流、指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等。[2,3]
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导师制有效性不高,制约了导师制的健康发展,主要问题有: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导师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导师的职责范围规定过多;导师指导时间不能保证;师生之间不能有效的互动;缺乏考核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等。[4,5]
二、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
导师制实施起来太难的原因是普遍存在着把现有的导师制赋予太多内涵造成的,以致实施起来太难,遇到的问题太多。
为了提高导师制的有效性、可操作性,笔者提出了柔性导师制这一新理念。它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基本内容大致如下:
1.自主选择
学生第一年执行辅导员(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本科生进行专业介绍或通过各类相关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学科发展现状等。自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至大学毕业实行导师负责制,所有专业课教师都是导师,都有指导本科生的义务。专业课教师在上课时结合所授内容介绍相关专业及自己的研究方向,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自己的导师。学生可选多个教师作为自已的导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一位最适合自己的导师。这一过程一直贯穿到学生毕业。导师首先指导学生针对自身的特点确定一个专业方向,辅导学生学好该专业方向所应具备的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再让他们接触专业进行实际训练。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避免出现一些学生被强制服从安排的现象。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考虑出发,不指定或按学生学籍号段分导师,由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选定导师。这样避免了学生盲目选择导师,少走弯路,有利于学生成长。
2.指导学生选课
在现行学分制条件下,为了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专业以及发展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和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等。
3.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创业
学生进入了高年级,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此时正迫切需要导师的帮助。此外,部分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对于未来常感到迷茫,对于是工作还是考研拿不定主意,此时导师的建议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导师向学生介绍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与导师间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导师对其专业学习、考研及就业等进行指导和引导。同一名导师下的多名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有问题时由小组长与导师联系,定点定时见面指导。通过思想交流和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培养本科生,全面促进本科生培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4.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的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的少,动手能力差,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大学生在求学时积累实践经验。导师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研修一些专业课目,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研究技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在柔性导师制中,导师的根本职责是“导学”,从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转变;从单向知识传授为主向师生互动、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转变。
三、柔性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郑州轻工业学院于2005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名教师指导20名学生,按学生学号段分配给教师。导师制实施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再继续实行。笔者自2002年就开始按照柔性导师制的基本内容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本科专业中进行实践。笔者利用在对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所能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对选择笔者当导师的学生,指定一名学生任小组长,负责协助学生与导师的联系。笔者利用课余时间定时或不定时地指导学生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上学习,进行就业创业教育与实践。2009年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全面实施本科生柔性导师制。
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五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术论坛,邀请省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知名专家学者给学生作学术报告,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导师多次带领学生参加建筑智能化技术研讨会、建筑电气和建筑智能化专业委员会年会,使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状况,开阔了学生视野,促进了学生与设计院及企业领导、设计技术人员的交流。
针对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缺少工程实践、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这一状况,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实际工程实践和参加全国大学生相关竞赛积累经验,先后有100多名学生参与了工程实践;指导学生参加了第四届“西蒙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四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和2010“跨域杯”全国大学生绿色智能建筑大赛,取得了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学生在实际工程实践和竞赛中得到了锻练,实际经验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四、柔性导师制实践效果
柔性导师制经过十年来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学生理论知识扎实,积累了实际经验,动手能力强
通过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识图、设计及预决算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师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现了高就业率和较高的就业质量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两专业部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向的指导,学习及就业效果明显。所指导的学生中有3名学生分别成为2001级自动化专业、2002级自动化专业和2003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年级成绩最好的,有25名学生考取重庆大学、湖南大学等院校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指导的学生大部分进入建筑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等企业从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实现了100%的就业率。
2012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共有57名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为100%,其中到建筑设计院就业的占60%,且全部为甲级建筑设计院,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该届同学在校期间90%以上参与了实际项目的设计及施工管理,参与项目达到55项之多。
五、结语
实践表明,柔性导师制解决了现有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的特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柔性本科生导师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伟,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与发展思路 [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4):524-526.
[2]高丽丽,等.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19-21.
[3]刘汶,等.提高本科生导师制的有效性[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46-149.
篇8
供配电与照明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包含了电力系统的各个方面,是兼有理论性和工程性一门课程,很多内容来自于行业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而且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例子也需要借助图片、视频来说明。因此完全靠课堂讲授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建设本课程的网络课程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在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查阅相关标准来辅助学习,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解释清楚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能直观的感受到工程中的实例,加强对课程的理解。
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供配电与照明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由于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较强的工程性,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所以很多知识点只能简单的带过,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1)本课程内容的分析与处理方法与以往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明显不同,其工程性较强,使学生在学习初期难以对课程有整体的框架,学习起来比较费力。
(2)大部分教材都是着重于计算分析,对于实际的应用讲述的较少,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主要是针对解题而不是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学习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图片和视频来辅助教学,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难以呈现很多直观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
三、网路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设计供配电与照明网路课程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网络课程主要用来提供课堂教学难以完成的内容,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这门课程。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以下模块:课程概况、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相关标准、课件与教案、习题与讨论题、多媒体资源。
(1)课程概况。介绍课程的性质、学分、学时、考核方式、课程的应用方向,给学生选课提供参考。
(2)图书资源。说明课程使用的一些教材和参考书,方便学生去阅读相应的书籍。
(3)网络资源。提供一些网上的技术论坛网址,学生可以在这些论坛上相互交流,向前辈们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相关标准。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行业标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查阅相应的标准来学习。
(5)课件与教案。提供课堂教学中的课件与教案,学生在课堂上没来得及消化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学习。
(6)习题与讨论题。布置一定的作业来让学生完成,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定期在网上和学生互动。
(7)多媒体资源。提供相应的图片和视频,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
四、网络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指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总和。供配电与照明网络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根据供配电与照明教学大纲和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大纲来设计,同时补充一些实际工程中的例子,学生同学网络课程的内容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学到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为将来成为电气工程师做准备。课程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负荷计算。负荷计算主要是电力系统中对用电负荷进行统计,它是作为按发热条件选择导线、电缆、电气设备的依据,负荷计算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统计计算负荷。负荷计算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就是需要系数法,所以主要讲述需要系数法,其他方法可以简单带过。另外可以提供一些工程计算的实例,利用表格进行计算,直观的呈现给学生。
(2)供配电系统一次接线。供配电系统的一次接线又称主接线,是将电力变压器、开关电器、互感器、母线、电力电缆等电器设备按一定顺序连接而成的接受和分配电能的电路。主要讲述变配电所的电气设备和主接线,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变配电所的主要电气设备和接线方法,熟悉变配电所的结构与布置。同时可以提供一些变配电所的图片,也可以带学生参观学校、企业的变配电所。
(3)短路电流及其计算。短路是指不同点位的导电部分之间的低阻性短接,包括相与相之间、相与地之间直接的或者通过电弧非正常的低阻性连接。短路电流主要用来校验系统设备的稳定性以及整定继电保护的动作电流。短路电流的计算以三相短路为主,电源分为无限容量和有限容量。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短路的过程和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
(4)电气设备及导线、电缆的选择。正确选择电气设备是使供配电系统达到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条件。在进行电气设备选择时,应根据工程设计情况,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积极而稳妥地采用新技术,节约投资,选择合适的电气设备。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几种典型的电气设备的选择方法,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熔断器,导线和电缆的选择方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常用电气设备和导线电缆的选择方法。
(5)供配电系统的保护。继电保护是供配电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当被保护的电力元件发生故障时,它能自动迅速有选择的将故障元件从运行系统中切除分离出来,避免故障元件继续遭受损害,保证无故障部分能迅速恢复正常。该部分内容主要讲述几种典型的保护措施的计算整定方法,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和低压接地保护。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继电保护的原理和整定方法。
五、总结
篇9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材;专业化
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应用,是为全面深化学生未来工作上的竞争力与未来可持续发展。那么职业院校一般英语课的构建有以下几个层次,也就是基础英语以及行业英语,两个层次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行业英语教学全面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要在英语课程里深化对行业英语的学习,那么就需要所有职业院校一定实施英语课程的专业化革新,而其核心问题就是教材的专业化构建,构建好教材,专业化英语课程改革才能得到完善及深化。那么本人对此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完善职业院校英语教材专业化的途径。
一、剖析学生的相关情况
1.生源情况
目前,伴随各大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导致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招生的录取分数线逐渐的调低,我校作为职业院校,虽然招生数量还算是较为稳定的,不过因招生录取分数线不高,从而生源的质量也随之降低。
2.课堂学习基本情况
在英语教学环节,因为英语教材内容的关系,和学生所学专业的联系不紧密,从而造成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足够的积极性,还有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底子较为薄弱,这样学生就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相互呼应,最终会导致学生慢慢放弃对英语的学习。一般学生都希望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汉语进行授课,而且希望教师主要讲授学生所学专业的英语内容。
二、关于教师的相关问题
1.在课堂教学时,授课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英语底子较为薄弱,针对传统的英语教材内容没兴趣,这就从根本导致了学生上课不能与教师相互呼应,那么就更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了,英语教师授课难已经变成所有高职院校的通病。在教学环节,英语教师都觉得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在说,即使课背得再好,课堂内容精彩,也没有学生对此产生兴趣。
2.客观条件阻碍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英语教师备课的难度是按照学生的根本情况而来的,若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偏低,那么教师只能降低课程难度,希望底子薄弱的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程,希望这些学生不要放弃对英语的学习。长此以往,教师的业务水平就不能从钻研业务中得到深化,更有甚者业务水平会发生下滑的情况。
3.缺乏其他专业的知识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多数都是英语专业出身,而对其他专业知识的掌握甚少,因此要想深化专业英语教材,那么这样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并且还要定时间去学习一些教材上的英语,提高自身能力。
三、深化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基础英语以及专业英语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框架,而基础英语是专业的基础;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的延伸,因此要有必要的延续性及结合性。要全面深化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那么就要先学好基础英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英语的前提下,再学习专业英语,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学起来较为容易。教师能够在这两门课程的构建上,运用有机结合的教学措施,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渗透相关的专业知识,设置有专业性的英语教学体系,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化,将专业方面的知识深化到实用化,让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达到英语课与学生专业全面结合的终极目的。
四、英语教材专业化改革的步骤与措施结合
1.教材编写组的划分
按照我校英语教师的个体差异与爱好方向,实施了分专业小组制度,构建不同专业的教材编写组,设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负责人进行负责,对工作实施检查及监督。
2.深化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制定一套各组人员去进修相关专业的方案,不过每学期去进修的教师数量是有限度的,没有去进修的英语教师依然留校授课,针对那些留校的教师,我们需要其多到学生的专业课课堂进行学习,利用专业去完善这些教师,这样可以深化教师的观念与学生紧密的联系,还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课专业化方向的需求。
3.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协作
通过上述的准备,各个小组的教师也拥有了相应的专业素质,那么在进行编写过程中利用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协作构建教材的措施,由专业教师给出相关的专业素材,而英语教师从语言教学的层面实施整理并加以完善,把语言学习和职场工作环境联系在一起,用以深化专业英语教材的品质。编写教材是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利用对教材的编写,教师可以对教学指导以及教学措施等有一个整体的概念,而且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在共同编写教材时可以降低重复的劳动,从而全面提升工作效率。
4.明确教材的相关内容
相关专业素材方向明确后,各个教材编写组按照所编写教材的专业特性,确定每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以及相关框架,意见统一后由各组的组长把每个单元的编写内容落实到组员,且实施不定期的检查。在编写内容上,因为院校学生学习程度的关系,专业教材编写要融合学生的专业生活,内容尽可能的简单,用于让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
5.实施审查
教材完成编写后,让各个组的教师进行细致的审核,且聘请相关院校资深教师帮助复审,在没有问题后,开始印刷。
五、总结
上述为深化英语课教材专业化,目前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英语教材的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更要注意,英语教材改革后,步骤和措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也为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的互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希望英语课教材专业化可以全面促进在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化构建,提高职业院校的英语水平,而且为相关职业院校深化英语课教材专业化奠定练好的基础,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更好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写在中国加入WTO之际(二)[J].外语界,2010,14(06):641-648.
[2]李懿.浅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英语教材定位、教学现状及改进措施[A].“2011西部汽车产业・学术论坛”暨四川省汽车工程学会四届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13(22):1642-1653.
[3]李文娟,周美兰,戈宝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教材探究[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18(06):645-647.
[4]范瑜,和敬涵,金新民,等.电气工程学科专业英语教材改革的探索[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2,12(32):2657-2659.
[5]杨丽华,孟妍.语用失误及其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19(13):367-374.
篇10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于晶荣(1981-),女,辽宁丹东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吴伟标(1988-),男,江西抚州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61-02
“电力电子技术”是一门跨电子、电力和控制三个领域的新型工程技术学科。它的典型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用弱电控制强电,以实现电能的转换、控制、分配和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类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开创出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一、结合工程实际,优化教学内容
电力电子技术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要求学生既掌握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用技术更新较快;应用领域宽。因此该课程应以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基础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实时更新学生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知识面。在教学中,应根据工程实际应用进行适当地更新、补充和删减。例如,众所周知,硅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可满足电力电子装置在功率大、工作速度快、通态电阻小、驱动功率低等方面的应用要求。然而,以硅为代表的传统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已逼近了因寄生二极管制约而能达到的材料极限。基于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电力电子器件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高击穿电压、高工作温度等方面要求的新一代器件,我国“十二五”计划已经把碳化硅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制和生产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教学中应增加对碳化硅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介绍,比较硅和碳化硅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在击穿电场强度、稳定性和开关速度等方面的区别,讲授以碳化硅器件为功率开关的电力电子装置设计与优化。
目前高校对碳化硅这一新型器件的讲解研究不多,本文就此说明一下讲解的过程。在PPT刚开始时引入Si材料的介绍,比如IGBT、MOSFET、GCT等,从而提出本节课的重点讲解内容是碳化硅器件,然后采用图表对比及实物结合的方法讲述。
表1是SiC JFET和SiC SBD对应的基本性能比较,这里仅仅列出其最基本的知识点,然而最为关键的是在讲解过程要注重实践,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图2为对应的实物图。通过理论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同时提出如何测试该器件是否完整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也可提出针对该器件如何去设计电力电子装置及优化的问题,该问题在研究生教学中已体现出来,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便于和不断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接轨,以适应今后科研工作的需要。
二、讨论式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中,多数是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育模式。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讲授法比其他教学方法信息量大而且快,便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注意力经常分散,很难在45分钟内都全神贯注;学生听课过程中常会碰到听不懂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只有少数学生会把问题记录下来,待下课问老师,大部分同学都会放弃,不做记录也不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下去,前面不懂的问题会进一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进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部分学生放弃听课。
讨论式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组织和引导,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完全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并不可行,这里将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结合的“半讨论式教学方法”。具体实践如下:以中南大学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班为实验对象,在上下一次课之前,教师布置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电力电子学,它的起源及应用领域是什么?电力电子学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是什么?线性电源和开关电源的区别在哪里?课前预习使同学们对该次讨论课的主题有一个初步认识,在下次上课时,老师先拿出课堂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给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而了解各小组对问题的掌握程度。
通过上述实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班成绩优秀率为76.5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宽松,师生互动效果良好。
三、引入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大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大学教学目标转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学习是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他们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其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任何事物都问为什么的质疑探究精神。其次要给学生一个自己探索、研究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模拟电子课程设计,使学生对一些问题独立学习、自主研究,在动脑、动手、动口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尝试,不断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然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其结果加以分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性。
下面以模拟电子课程设计中“信号发生器”为例,教师首先对该理论进行讲解,比如要求产生方波、三角波两种信号;再讲述该课题的设计要求,例如,要求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做实物焊接时注意烙铁放的位置,以免烫伤等。
图2所示为模拟电子课程教学流程图,设计基本要求上述已经谈到,针对“信号发生器”的方案选择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如下表2所示,根据设计要求及各方案的优缺点不难发现,采用集成的方法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外接元件少、价格便宜,故选择方案三。
确定好方案后,接下来进行Proteous设计仿真,其设计原理图如图3所示,根据图画出Proteous仿真情况,同时对设计参数进行修改,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果出现效果不是很好的情况,可以对设计参数进行微调。紧接着便是硬件设计,可以在面包板上进行焊接,用示波器进行观察即可,直到调试成功,最后是整理成文档。
四、加强实践环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表3所示的是电力电子教学与实践比较,文章第一部分提到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具体实物来讲,而在实践方面同样如此。
电力电子技术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实验和课程设计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的两种重要手段。在实验方面,应精选最基本的且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例如选择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及家用电器等广泛应用的开关电源作为实验项目,介绍典型的开关电源的线路,比较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的性能,使学生对开关电源有深刻的印象。由于电力电子电路具有强、弱电结合的特点,要特别强调实验操作认真、规范,保证实验顺利进行,避免事故发生。实验前,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名称及预习要求进行预习,从而在观察现象和发现问题等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考察每个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有针对性地提出线路连接和实验现象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边做边答;注意介绍新仪表、新仪器的使用,例如数字式示波器的使用,这样学生会直接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方便。
课程结束前进行课程设计,即在此课程开始时即下达课程设计书,使学生边学边思考,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课程设计。此外,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新颖性,避免历年课程设计题目雷同。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发挥适当的指导监督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设计技能,重视学生的创新性的见解。
五、教学实践效果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后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较未改革之前有很大的提升。要搞好这项改革工作,既需要学校的投入,也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俊,王兆安.电力电子变流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丁道宏.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3]刘峰编.电力电子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6.
[4]王晓刚,王佳庆,林婷.“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