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输出式课堂教学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追问艺术是一种有效的英语学习方式,其表现为教师设置的问题得到了学生的一次解答以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提问。这种追问的学习方式不但可以对问题提出质疑,使学生更加深入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还可以让小学英语教学课堂充满活力,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学习英语需要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多想、多说、多交流。很多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是十分注重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捕捉口语表达信息的传播,用追问的形式将英语交流话题逐渐向深入拓展,使学生英语表达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以下我就对追问艺术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
1.引导追问,目标明确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最普遍的一种学习交流方式就是问答形式。教师在进行英语学习知识点的串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追问、有目的地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掌握。英语学习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上的英语表达和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自我训练中根据问题一步一步深化,由浅入深,从而锻炼言语的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教师:What’s your hobby,A?
学生A:I like swimming.
教师:Ok.
教师追问:Great!Can you swim very fast?
学生A:Yes.
教师追问: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学生B:Yes,I do.
教师:Oh,that’s very good!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提问要击中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延伸性地继续提问。对于两个学生关于兴趣的提问,问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这种问答形式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个人兴趣的关心,又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对话和交流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巩固所学的知识。
2.追问到底,逻辑性强
学习上的追问到底,是一种勤学好问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努力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英语对话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与学生的英语语言交流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对话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仔细聆听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对话中英语用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例如,在教学《What do you need?》时,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展开对话。
教师:What’s your name?
学生A:My name is A.
教师: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
教师: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11111111.(转向全班同学)Can I write his father’s number in my hand?
全班学生:No, you can’t!
教师:You are right!I need a notebook.(再次追问)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学生A:Yes, here you are.
这个对话中有关于I need…的教学知识点。教师是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一开始不知所措,但是教师开玩笑地转移话题,为下述的提问埋下伏笔,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会学生整理了在一段英语对话中英语表达具有逻辑性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产生各种交流的观点。除了让学生学会I need…的运用知识,还能诱发学生对提问的探究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这段对话化解了起初的尴尬与不解,充分掌握了英语交流的技巧性特点。
3.灵活追问,兼具创造
英语教学应该是动态的,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英语对话中通过观察和总结,将语言知识表达转化成一种语言论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会受到语言环境、自身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英语表达在涉及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存在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想法的真实表达体现出来,而挖掘这些真实想法的有效沟通,需要很多技巧。
例如,特级英语教师沈峰在课堂教学中就很喜欢问学生关于喜欢的颜色、动物等问题,他还曾在课堂上遭遇过一个学生的提问。
学生A:Excuse me,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教师:Go to the park?Yes,I’d love to, now?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学生A:No.
教师: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After the class?
学生A:At the weekend.
教师:At the weekend.OK,OK,thanks.Sit down,please. So we going to…
篇2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建筑cad课程的教学,探讨课程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及实施过程,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教师成为知识学习的设计者、辅导者和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老师的教学效果。
《建筑cad》是中职建筑施工专业的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笔者根据多年的建筑cad课程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与传统教学比较
1、传统的建筑cad教材编排以软件的运行环境、操作方法和命令为线索,系统性强,理论性强。其教学过程也以知识点为主线来展开,按照教材的模块、顺序授课,先基础、后运用。由于cad命令众多,学生很容易混淆,很快失去耐心与兴趣,导致学习兴趣降低,课堂教学时效低。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各教学知识点分解到各个案例之中,而教学案例都来自实际工程之中,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可直接培养学生的实际绘图技能。
2、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知识点被动接受,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当被要求绘制较完整的专业图形时,学生往往觉得知识点零散,不能有效地融会贯通,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及趣味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实践
(一)整体把握课程教学目标
cad功能强大,要在课堂上全面地介绍cad的各种功能是不可能的。根据中职建筑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接触建筑总平面图、立面图、结构图等工程图纸。因此,本门课的教学目标为:掌握cad的二维常用命令和cad基本绘图技能,熟练绘建筑施工图。根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容划分成平面图形的绘制、文字与标注,查询管理及打印输出四大模块,然后将每个模块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编制每次课的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
(二)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
“案例”即为教师上课讲解用的“例图”,“任务”即为学生独立练习的“练习图”,其知识点内容应当对应一致。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的选定、编排是“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和课程任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建筑cad的专业性,最好使用与之相关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或剖面图来详尽讲解绘图命令。结合建筑专业制图特点来学习本课程,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生会主动去熟悉教学案例,去探究学习任务,课堂实效性会大大增强。
加强知识系统性,按照“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应当列出若干个有专业代表性、易操作且能涵盖绝大多数知识点的“例图”和“练习图”,根据教学模块的划分,将各个“例图”和“练习图”分成几个阶段性步骤,将各模块知识点巧妙的设计到各个阶段性步骤中。为了避免知识点的分散,应对案例和任务进行阶段性安排与设置,尽量使各模块知识点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知识与技能。
掌握学生学习特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学习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逐步积累加深的过程,在设计案例和任务时要考虑学习的渐进性。在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实例和任务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包含前面已学过的知识点,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不断地循环反复中得到提高和加深。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基础目标层次的任务,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挑战更高级目标层次的任务,既不能使基础较差的学生感到吃力,又要为学习较好的学生指明深入学习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
1、设计并分析教学案例。让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cad中的哪些命令,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主要考虑本专业学生将来工作需要以及自身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只要“能用、够用”就行,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罗列出来。依据这些知识点编制每次课的教学任务,即精心选择针对与这些任务的教学案例。所有图纸可在开课时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熟悉任务、探究任务。
2、师生互动分析案例。案例提出后就要一起分析解决方案,哪些步骤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怎么完成,是否麻烦,哪些步骤还不能完成,为了实现这些暂时还不能完成的命令,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新知识。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知道,需先学习一些什么新的知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或使这个任务完成的更为简单。
3、巡回指导完成任务。具备完成案例的所有知识后,学生单独去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采取巡回指导的方式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一方面发现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普遍性问题集中指出,个别性问题个别辅导,另一方面掌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使工作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统一起来。
4、总结任务评定成绩。教师要对学生完成案例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查漏补缺,对部分难点要进行示范,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鼓励性评价,同时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励学生的成就感。结合评价给出学生案例完成成绩,作为该课程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建筑cad》这种操作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这一模式完全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而不再作为与学生并存的主体而使二者对立起来。由于任务的出现,就会出现完成目标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 史岩,建筑gad
篇3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4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项目(2014KG50)其他项目――“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PXM2014_014224_00009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戴东红(1968―),女,山东青岛人,硕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学,金融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大纲要求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引导学生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价和讨论,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性强、理论繁杂且抽象,是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编与使用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理解的深浅,进而决定案例教学的成败。本文就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编与使用技巧展开探讨,以期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达到教学改革的预期目的。
一、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的基本原则
不是任何事例都可信手拈来当案例使用,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甄选和编写应围绕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遵循如下原则:
(一)案例要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
典型性是指案例必须与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相关,最能反映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而且在众多可选案例里最具代表性,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在讲授“资本的本质”时,可以选择“不幸的皮尔先生”作为教学案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十五章《现代殖民地理论》中,为了说明资本的属性曾转述过这个真实故事:皮尔先生带着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货币及劳动力去澳大利亚的斯旺河,企图在那里赚取剩余价值,可是到了物产富饶、极易谋生的澳大利亚,工人都跑光了,皮尔先生连个替他铺床或到河边打水的仆人也没剩下。究其原因,马克思指出是因为皮尔先生“忘了把英国的生产关系输出到斯旺河去”。这一案例突出反映了资本的增值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属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针对性强调要围绕具体教学内容来选编案例,力求每个案例都能充分地体现教学所对应的知识点,做到有的放矢,使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案例结合得更充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精髓。例如,关于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的相关资料非常多,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的话题也很多,但如果选编为政治经济学案例,组织资料时就必须有所取舍。针对资本的循环与周转这一知识点,以《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飞”说明速度快可以让石头在水里“漂”起来,而减少库存、加速资本周转也可以决定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这就是被广泛使用的“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的”经典案例。
(二)案例要体现逻辑性和本土性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逻辑严谨的科学,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科的知识系统,案例教学不能把它分割开来。在选编案例特别是综合型案例时,由于案例可能涉及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此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间的前后关系,突出其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统一清晰的脉络,防止案例的引入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破碎。
由于学生对国外的经济政治环境不了解,分析讨论国外的案例常常难以切中要害。而本土化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学以致用,因此在选编案例时要更多地使用发生在国内的、身边的案例。例如价值理论中有关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教学,就可以选用中国的“民工潮”“民工荒”作为案例。通过本土案例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关心本国的经济发展,用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三)案例要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
实用性是指案例的选编要贴近现实生活,多引进一些现实经济活动中的热点案例或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案例结合在一起,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时,可以选取学生接触最多的水果市场的价格变化作为案例;在讲授资本积累理论时,可以选取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企业扩张的例子,使学生理解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区别。
时效性强调的则是案例选编要紧跟时代步伐,教师要凭借自身对经济现象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尽可能从社会实践中搜集、整理最新的或者第一手的资料,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统计数据等,以提升案例的吸引力和新鲜感。比如,在介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时,可以采用当年最新的“中国大陆财富排行榜”作为案例。对这些经济现象,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和直观感性的认识,能够从中获得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乐趣。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的正确使用
如果说高质量的案例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基础,那么正确使用教学案例就是案例教学功能实现的关键。
(一)案例呈现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可以通过印发文案材料、教师描述、课件演示甚至模拟表演的方式呈现,让学生熟悉案例并产生疑问。这一环节可以安排在一节课的末尾,以留给学生充裕的课后时间去思考案例、展开分析和交流,为下节课的课堂案例讨论做好充分准备。案例呈现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案例。例如采用文字、图表、声音、图像、动画等形式呈现案例,使之更符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要精心设问。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案例的深度和涉及的理论知识来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问题难度须适中,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过于艰涩则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讨论分析重在激发学生交流和研讨
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集中学生集体智能解决案例问题的过程。案例讨论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学生个人准备,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以组为单位,展开小组间辩论;还可以让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分析案例,其他组的学生随时提问。这个过程的关键是教师如何通过启发引导、组织调控,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
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是案例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要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述为主,教师点评为辅。二要营造宽松民主氛围。在师生平等,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予所有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促使学生运用相关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三要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让学生大胆发言,对学生积极思考的结果予以肯定和鼓励,尊重学生的观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四要加强引导。教师在案例讨论中要善于因势利导,当讨论冷场时,要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当讨论气氛过热时,要会“降温”,以防陷入无谓的争论;当讨论相持不下时,善于化解僵局;当讨论偏离主题时,要及时把讨论带回正确的轨道。
(三)总结评价应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教师最后对案例讨论的总结和评价是对前一个教学环节的概括和提升。教师既要结合案例做出理论上的阐述,指出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又要恰如其分地对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做出评价;既要给出分析案例的思路或方法,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又要给学生留出进一步思考的余地,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而广泛的探索。通过总结和评价,一方面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跨越到抽象,从个别扩展到一般,从而掌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了解所学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学会学以致用。
三、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和使用成效的关键
影响政治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与使用成效的关键是教师、学生、教学条件、课堂规模等因素。
(一)实现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案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唱“主角”,而教师则由原来的知识讲授者变为案例讨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氛围,负责引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如果教师对此缺乏清晰准确的认识,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就可能在教学案例的选编和使用中出现偏差。
(二)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教师只有对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理论体系有非常透彻的理解,对教材、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才能甄选和编写出恰当的教学案例;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才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案例教学中有效参与;只有具有很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主导讨论方向。因此,现阶段要努力提升从事案例教学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这样案例的选编和使用成效才能得到保证。
(三)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过程始终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关于案例选编和优化使用的所有努力最终都只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过程,教师要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心理感受、给予学生积极评价等方面做出努力。当师生间情感距离逐渐缩小时,学生能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理解、信任和肯定,其内在发展潜力和主动参与的意识就会被激发出来。
(四)改善案例教学的教学环境和设施
教学环境和设施的局限性制约着案例教学的效果。传统的学生面对讲台“秧田”式的教室布置不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案例讨论,交流互动。为此,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建设专门的案例教学教室,其设施摆放和环境布置要与案例教学的场景要求相适应。在现有条件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案例声像并茂地展示给学生,将学生引入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以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控制大小适中的课堂规模
课堂规模是制约案例教学实施的外在条件。适当的课堂规模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欧美国家长期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实施案例教学最佳的课堂规模应是25~30人之间,人数过多或者过少教学效果都不好。人数太少,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多思维方式的碰撞和不同观点的充分交汇,导致案例无法得到充分分析和讨论;人数过多,又会影响到一些已做充分准备但没有机会发言的学生,其发言积极性会因此受到打击。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课堂的质量,使案例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张君玉.浅谈案例教学法在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2] 陈前军.论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和使用[J].教育与职业,2007(11).
[3] 李珍,王伯达,闫放.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5(3).
篇4
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它的本质在于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加以系统性的总结,经过提炼后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实际授课中供学生分析、思考,以巩固并加深自身的理论知识。具体到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是指在会计教学过程中,老师在已经传授一定会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用较为典型的会计业务实例,并与学生一起对这种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揭示会计业务的内在规律性,提炼出会计理论,使学生掌握应用理论指导会计实践方法的一种教学思维。[1]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探索教育理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后,它在我国被广泛地运用到诸如法律、管理学、会计学等诸多学科的教学中。
二、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会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优势进行说明,会计案例教学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引入案例教学可促进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既注重会计理论性教学,同时又注重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授课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判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积极思维、主动接收知识,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会计知识的最佳途径。随着会计案例教学实施所获得良好效果的不断显现,高校老师必然会更多地使用会计案例教学,从而促进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第二,会计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当下的会计学科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记账员,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会计信息,为各种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丰富完整的信息内容。所以,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更为全面的能力,而实践证明,会计案例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首先,会计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会计教学案例是根据会计实际工作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总结而来的,是会计实际活动的真实体现。这就使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在实际案例讨论中发现自己理论上的薄弱环节,从而加以查缺补漏和及时弥补。其次,会计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分析讨论环节可以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讨论完之后撰写分析报告的过程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使学生掌握更为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增强学生掌握各方面知识的学习能力。[2]第三,会计案例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校中的会计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开始教学,根本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在封闭的环境中,他们大多表现为是理论知识有余,而实际的会计操作不足。会计案例教学与会计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会计实务资料并加以加工、整理,提炼出适合于教学需要的各种会计教学案例,同时还要依据会计实际业务的发展变化,对案例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正和更新,这个过程可促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而教师教导学生分析会计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教师本身再学习的过程,也会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
会计案例教学具有卓越的实施效果,其实施需要强大的科技及信息支撑,比如建立必要的会计教学案例库,不断对会计教学案例进行扩充和更新。再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室使案例的分析讨论过程更为生动直观形象。而这些条件的具备随着科技的发展都已不再是问题,这就实现了会计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三、案例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一)做好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
会计案例教学必须在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会案例,达到客观分析、准确判断的效果。还应考虑到会计案例教学毕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可在课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熟悉案例,从而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准备工作还包括老师应做好案例的收集工作。一般来说,结合会计理论的实际案例可分为三类,即教学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和实习案例。教学案例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讨论案例主要让学生参与谈论分析,以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案例的目的主要是对会计理论及方法的复习和训练,以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对会计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
在教师引导学生熟悉案例的基础上,由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案例进行分析,这是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的重要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会计案例可使学生们的不同思维得到碰撞,使集体智慧得到集中,从而对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筛选比较,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总结归纳会计案例是会计案例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总结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的理论学习,明确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对分析讨论过程的回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案例所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
四、案例教学应用在会计教学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理论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案例的选择。案例应兼具实践性、典型性、针对性及综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透彻地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选取出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的恰当案例。
(二)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传统的理论教学有其固有缺陷,但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解答重点、难点问题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脱离了理论教学,就会造成学生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以至于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能抓住事物本质。因此,会计案例教学并非一味注重实践教学,而是强调必须以理论教学提供的分析问题的基础和框架为基础进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谁也不能替代谁,而是通过相互配合,合理分配达到相辅相成的良好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精心预备,准确把握。[4]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讨论获取知识很可能要花费较多的学时,如果缺乏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分析讨论就容易盲目。因而采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讨论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还应结合学生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每个学生各项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5]
(四)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应完善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现代化教学。在案例教学中,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增加知识输出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
篇5
关键词:NetMagic平台;课程实验;计算机网络;创新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109-05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国家在网络基础建设和信息安全方面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国内外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网络课程,但由于多数大学侧重学术研究,网络设备制造能力欠缺,而专业设备厂商出于系统安全性考虑,通常不对外提供开发接口,因此教学过程中往往缺乏专门的实验平台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协议和算法进行客观直接的展示,尤其缺乏在网络设备中对创新研究展开验证的专业手段。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核心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我们开设了有关路由器原理与设计的研究生课程。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中很多新的网络协议和报文处理算法,主要定位在网络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对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具有很强的领域性和实践性。课堂讲授主要以介绍路由器基本工作原理和最新技术发展趋势为主,课程实验环节主要以锻炼学生的网络设备设计开发能力为目标,涉及网络接口技术、转发技术、GUI编程、操作系统等,强调软件与硬件设计的高度结合。开放式实验教学将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除了将实验室已有资源向学生充分开放外,还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网络实验平台以支撑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因此我们基于高性能网络设备研制方面的多年经验,专门设计开发了NetMagic创新实验平台,从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两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 NetMagic平台
1.1 设计思想
NetMagic平台是为下一代互联网创新体系结构研究而设计的新型开放式平台,利用FPGA的逻辑可重构能力支持新型网络协议和报文处理机制的快速实现和部署。NetMagic平台采用开源开放和模块可重用的设计思想,通过提供逻辑功能固定的基本功能模块和逻辑功能自定义的用户模块,有效减轻学生的系统设计和验证工作,帮助学生摆脱单纯的验证式实验方式,避免无法触及和改变网络内部工作机制的缺憾,为新型传输机制和网络协议的研究提供有效的验证手段。
1.2 体系结构
NetMagic平台采用FPGA作为核心处理器件,对外提供8个100/1000M自适应以太网端口,可有效支持用户自定义报文处理逻辑集成。此外,通用的管理控制接口使得NetMagic平台避免了平台差异可能导致的兼容性和可移植性问题。
NetMagic平台的基本组成如图1所示,由NetMagic硬件平台和可运行于远程主机上的软件系统构成。
NetMagic平台的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1)基于可编程体系结构设计,提供丰富灵活的工作模式;(2)将用户逻辑与通用报文处理逻辑分离并提供接口规范,有效简化逻辑设计工作;(3)基于以太网实现访问控制协议NMAC,使平台管理具备良好兼容性和可移植性;(4)提供内部存储器资源,有效支持报文缓存管理。在NetMagic平台上,软件部分只有用户控制程序需要学生自己开发,硬件部分只有用户模块需要学生自己开发;其他模块的功能都已经实现,无需学生自己开发。
1.3 硬件系统组成
NetMagic硬件系统包括公共数据路径CDP、管理逻辑ML和用户模块UM,其中CDP模块完成接口报文收发、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聚合分派;ML模块完成外部控制主机对平台的管理配置和状态访问。CDP和ML两个模块是已经实现且功能固定的逻辑模块,UM模块属于用户自定义模块,学生只需要掌握UM与CDP之间以及UM与ML之间的接口规范,即可根据不同的任务完成自己的设计。
1.4 软件系统组成
软件系统是NetMagic平台的灵魂,主要由LibDcap/Libnet开发包、NMAC协议及用户控制程序组成。Libpcap/Libnet开发包为NMAC协议的开发和运行提供必需的底层接口函数支持。NMAC协议定义了控制器与NetMagic平台之间命令交互的格式,发送时对命令进行封装,接收时对命令进行捕获和解析。NMAC协议具有可靠、高效和安全等特点,为控制程序的开发提供简单的接口函数,允许跨平台对NetMagic硬件实现管理和控制。控制程序由学生根据不同的任务编写,而且学生可以利用Java等工具生成友好的用户界面。
2 教学模式创新
开发式实验模式进度安排比较灵活,但用于较为复杂的课程实验时,往往显现出指导教师不足、设备数量有限等缺点,而且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较少。学生在真正接触科研工程时,实际锻炼和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涉及的网络协议种类多,算法复杂,如果没有充足的实验环节和简单有效的教学平台支撑,学生仍然无法牢固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如何利用NetMagic平台,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为此,我们编写专门的教材和参考设计作为NetMagic平台的开发指南,并采用“课堂-讨论-实验”和“教学-工程-科研”相结合的“双三角”教学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和课程实验之间增加了课外讨论环节,以此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最新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需求,在“课堂-讨论-实验”和“教学-工程-科研”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一方面我们适当增加课程实验的比例,安排近50%的课时用于课程实验,每个实验小组由2~3名硬件设计人员和1~2名软件设计人员组成,由学生自己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实验课题的总体方案设计。在高年级学生的指导下,每个小组每周举行一次“NetMagic之夜”课外讨论,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方案汇报、方案质询和教师点评。我们还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和论坛,让学生就某一专题展开自由开放的讨论。经过多次讨论和评审,实验方案获得通过后,学生便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编码调试和结果验证。另一方面,我们将学生的研究课题与工程项目紧密结合,首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然后让学生从工程研究中提炼科学问题和凝练科研成果并形成专业理论知识后,再回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双三角”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双三角”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依托NetMagic平台的开放性,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在实际研究中验证新的学术观点,提高动手能力。NetMagic平台的开放性和易用性可以帮助学生很方便地获得一手数据,为网络新型协议和体系结构研究提供最直接的验证。
3 教学内容创新
NetMagic平台具有硬件功能可重构和软件控制可编程的特点,内部的存储器资源也提供了必要的计算存储能力支持。NetMagic平特的结构设计和丰富的功能支持使其非常适用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尤其是面向研究生教学的高级网络课程。我们在设计实验大纲时除了设计最基本的验证型实验,还充分结合当前互联网体系结构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最前沿的研究课题和学生的毕业课题内容,将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应用到课程实验中。典型的教学案例包括:路由器原型、基于规则的数据流镜像和阻断工具、网络数据采集和Trace生成工具等。
基于NetMagic平台的路由器原型教学案例如图3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控制器利用NMAC协议对NetMagic平台进行规则配置,NetMagic平成目的MAC地址、帧类型、版本号、TTL时间检查和校验等工作,过滤各种类型的错误报文,根据目的IP查找转发表,确定下一跳和输出端口,通过查找ARP表获取下一跳的MAC地址,根据查表结果对报文进行修改和封装等。
基于NetMagic平台的数据流镜像和阻断工具教学案例如图4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NetMagic控制器中的软件可从流量监控端接收数据流阻断的五元组规则,并将五元组规则配置到NetMagic平台中,对匹配规则的数据流进行镜像或阻断操作。
基于NetMagic平台的网络数据采集和Trace生成工具教学案例如图5所示。
在该教学案例中,数据源主机使用发包软件构造不同报文并发送给NetMagic平台;规则配置主机利用NMAC协议配置转发规则;NetMagic平台实现规则匹配转发,将符合规则的报文转发给数据采集分析主机,后者将接收的报文整理成Trace文件并进行分析。
除了上面这些教学案例,我们还设计了如流媒体传输质量监测工具、网络流量发生器、BloomFilter原型、BufferBank演示环境等典型案例。这些教学案例有些是经典设计,有些是原型验证;有些偏重软件设计,有些偏重硬件设计,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和兴趣的学生选择。
4 应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路由器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专门为网络与信息安全方向的研究生开设,此外还面向很大比例的工程硕士,因为他们自身基础较差,有些甚至从未接触过复杂网络,但是他们的研究课题大都与某项科研工程相关。我们除了采用新的“双三角”教学模式,还针对学生特点精心设计了多种前沿性教学案例。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就能掌握路由器和交换机等核心网络设备的设计技巧,大大缩短了准备硕士课题的时间。
经过不断完善,NetMagic实验平台已经逐渐成熟,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统计,已有近20名学生的硕士课题将NetMagic实验平台作为研究工具,涉及网络处理器体系结构、队列调度、加解密技术、路由算法、协议设计与验证等方面内容。研究成果除了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得到展示外,还直接应用到他们参加的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乃至对外合作项目中。
NetMagic平台不仅可以用于路由器原理与设计这门课程,还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其他研究生课程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创新大赛。NetMagic平台在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过程中有所突破。
(1)软件开发环境需要完善,需要设计更加直观的控制界面,以利于低年级学生学习和掌握。
(2)需要完善内部FPGA处理机制,同时支持多种网络协议的验证。
(3)增加对“实验云”的支持,让学生可以远程访问实验资源,即使离开实验室也可以实时观察实验数据,甚至在不同大学间开展同步研究。
5 结语
基于NetMagic平台,学生可以避免将精力浪费在复杂而繁琐的实验平台搭建上。NetMagic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开放式硬件构件和软件模块等基础资源,可以快速实现以太网交换机、IPv4路由器、报文过滤、数据采集、网络测量等参考设计。基于该平台,学生可以了解网络报文的基本处理流程,掌握网络系统报文处理机制和协议工作原理。
依托NetMagic平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网络基础知识,验证最新的网络协议和路由算法,真实观察网络协议的运行状况和路由算法的运行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网络软硬件设计的兴趣。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在NetMagic平台上验证网络创新思想和技术、获取实验数据以及进行系统调优,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双三角”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速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进程;NetMagic平台为本科生课堂教学、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课题设计实验提供了开放灵活的实验环境。二者的紧密结合为网络技术教学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盈,董毅骅,陈至,基于开放式实验的学生工程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2(3):7-10
[2]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09-112
[3]车立新,浅议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74-175
[4]魏楚元,张翰韬,吕橙,计算机网络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6):9-12,33
[5]李韬,孙志刚,陈一骄,等,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实验平台的新型报丈处理模型:EasySwitch[J],计算机学报,2011,34(11):2187-2196
篇6
在应用案例教学时,教师需要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精通案例材料,对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做好精心的案例教学设计,明确案例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子表格与数据处理”中的“美化工作表”时,可以从教学素材库中选择图文并茂的文档作为案例,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为表格格式设置的操作方法,以表格美化方法和条件格式的使用方法,并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对措施,如命令设置的选择,工具栏的显示及调整,边框线、底纹和颜色的设置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认真观察操作过程,或者采取教师讲解而学生操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作品通过课件上传功能传到服务器进行展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过程,掌控案例教学的节奏,在学生阅读案例和分析案例时,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案例教学的主体。
2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操作应用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不同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实现层次化的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图文排版与打印输出”中的“制作电子报刊”时,可以依据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选择教学案例,使所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得。对学困生,教师可以着重讲解电子报刊的定义,让学生认识报刊的基本要素:报头:报刊名、刊号。出版人、出版日期和期数;报眼:即为导读栏;报体:除去报头和报眼以外的部分,以及如何确定报刊主题、选取与筹集稿件、版面设计和文本输入等,选择简单的电子报刊,并向学生演示用Word进行制作的过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熟悉简单电子报刊的制作流程和操作方法。对学优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了解电子报刊的定义,以及电子报刊的基本要素,选择较为复杂的电子报刊,如版面风格和变现形式多样,版面内容创意十足,整体结构图文并茂,报刊内容与报刊主题和谐统一等,然后向学生演示Word的基本操作,如插入图片与自选图形、插入文本框、插入艺术字和文件保存等,最后让学生自主去制作复杂的电子报刊,掌握设置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案例,既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所收获,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把握时机呈现案例,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案例呈现主要分为三种:理论知识的实例阐述、学生模仿参照的作品示例和教师或者学生操作示例。每种案例呈现方式都有其适合场合,对不同示例内容与教学方法起着不同作用。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呈现案例,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教师在讲解“邮件收发与信息管理”中的“创建电子邮件”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及,所以教师可以采用操作示例形式,通过向学生展示电子邮箱的优势,利用电子邮件的便利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趁势引入创建电子邮箱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创建电子邮件的方法,其教学过程为:教师向学生演示如何申请电子邮箱、收发电子邮件、添加附件和收信处理等,以及管理通讯录、设置自动回复、修改密码和常规选项设置等邮箱管理操作,而学生只需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操作,并通过经常性的使用加以练习,对创建电子邮件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做到轻车熟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时机呈现案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4引导学生仔细观摩,注重案例操作实践
篇7
关键词 对外汉语 课堂互动 案例研究
【主题描述】
课堂互动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环节。Allwright(1948)指出;“互动是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事实,因为在课堂上发生的每一件事都经过人与人的交互过程。”课堂互动提供了学生参与语言交际的机会,互动中问答、意义协商和反馈提高了学生语言输人和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课堂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两种模式。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特点。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是互动的重要形式。
课堂互动的理论基础是Long(1985,1996)的交互假设。交互假设是对Krashen的输人假设的修正和发展。Krashen(1982)认为可理解输人是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Long的前期交互理论强调意义协商在理解性输人中的作用;意义协商引起了语言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可以提高语言输人的可理解性。
课堂互动合理设计有重要作用,是教师在备课的时不可忽视的环节,为了能让老师们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本教学案例主要探讨课堂互动的合理性,望能给对外汉语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提供助。该案例中的课文选自汉语高级教材,针对高级阶段留学生编排,题目是《一诺千金》。
【案例描述】
这是2011年4月8号的一堂观摩课,授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的教师王修洁,授课对象是高级班留学生,听课者是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0级汉语国际教育的同学,授课内容为《一诺千金》,时间40分钟。
老师先和同学们问好,然后让同学们猜谜:最贵的诺言,打一成语。以此引出课文题目:一诺千金。然后让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下面,老师介绍了成语的出处,给出了例句,补充了近义词,并让同学们回想学过的近义成语。
接下来开始讲解生词。除了“腹部”、“隆起”、“蹒跚”给出图片让学生描述外,其余生词都是采用先展示词语解释,再给出与词语相关的常用搭配,老师举出例句,同学造句的方法。最后的环节是近义词辨析,老师展示了两组近义词:完毕/完结;为难/难为。老师先讲解两词相近的意思,随后讲解差别,然后举出例句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做句子填空练习。
在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一点:老师的提问大多数时候是由韩国学生小石回答的。其他同学几乎没有主动回答问题。另外,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属于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我认为这样的互动是缺乏合理性的。
【案例分析】
优点
运用多种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
上课开始时,教师用猜谜的方式引出课文;讲解生词时,展示图片,让学生进行描述;教学过程中,又不时进行提问,互动手段多样。
缺点
1.教师注意力过于集中,未兼顾全体
互动中对其中一名同学过于照顾,未能兼顾其他同学,未能有效调动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在课堂问答中,韩国留学生小石出尽了风头,相比之下,很多欧美学生未被调动。
2.只关注师生互动,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动
互动形式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未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间的互动。根据美国教育家Parker Palmer的观点,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良好的连接。只注重师生互动的做法违背了上述教育理念。
3.师生互动中未发挥“更正性反馈”的重要作用
尽管在课堂上小石发言的机会很多,但他的口语水平并不高。这说明教师在课堂互动中不重视“更正性反馈”,导致留学生口语不标准,部分语句不合语法规范,阻碍了留学生汉语口语的健康发展。
建议
1.课堂互动中老师应将注意力平均分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同学精力不集中,有同学过于踊跃。对前者,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关注,帮助同学集中注意力。对后者,教师应当减少关注,以保证其他同学有均等的参与机会。具体做法可以是提问之前先制定回答者,或者要求多个同学回答问题。
2.注重学生之间互动,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优势
除师生互动外,教师还应思考如何有效调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发挥peer group learning的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意义协商是互动的重要形式。只有切实调动学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3.应注重互动中的更正性反馈
更正性反馈又被称为负向反馈,是向学习者表明他们使用的目的语是不正确的(Lightbown & Spada 1999:171)。更正性反馈与传统意义上的纠错不同,因为更正性反馈不仅包括直接的纠正,还包括间接的意义和形式协商。更重要的是,更正性反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语言习得的要素,对学习者中介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祖晓梅. 汉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模式与第二语言习得[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1:25-32
篇8
关键词:概率统计课程;混合式学习教学;微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203-02
一、引言
概率统计课程作为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之一,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已经广泛深入地渗透到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金融以及其他自然学科各领域,具有强烈的实际背景,可以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该课程的实施状况是普遍采用了比“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丰富了很多的多媒体教学,但具体教学实践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协作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上课时间紧促不够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容易导致教学中过分“重计算,轻能力,重概率,轻统计”,学生往往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并不能体现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评价意义和作用。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不足,从多渠道完善教学过程是势在必行的。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给以知识系统传授为主要模式的传统课堂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育的多元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教育理念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为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关于混合式学习教学的思考
混合式学习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有机地整合了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教学和基于“合作”理念的小组自主学习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当前教学应用的主要趋势,其目的就是融合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在过去十年中,美国和欧洲高校利用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发展迅速,完全在线E-learning课程数量继续保持上升,而混合式E-learning增长速度最为迅速。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重视在线学习和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认为这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内一个毋庸置疑的必然发展趋势”。伴随着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混合式学习也成为国内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超过60%的中国高校已经开始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作为支持校内全日制学生的混合式教学之技术平台。国内多数著名大学都开展了混合式学习的应用与探索,黎加厚认为混合式学习即所谓“融合性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目前,国内对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对象都集中在企业培训和远程教育领域,是一种分散的以网络教学为主导的混合式学习。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把混合式学习的理念方法应用于概率统计课程中,并根据学校教学特点,从集中的以面对面教学主导的混合式学习角度进行研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混合式学习在该课程中的实用性,从而逐步改善教学效果,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利用概率统计解决专业问题的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混合式学习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应用模式
根据概率统计课程的具体学科内容,研究整个学习系统的要素,提出以下教学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该模式中主要有学生、教师、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等要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通过QQ、微信、飞信、微博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某个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网络交流,完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目标,教师总结发现了问题之后顺利进入面对面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已达到“学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也可以根据教学反馈以微课视频为教学辅导手段,以小组协作为形式进行反思,既丰富了学习过程,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可以发现,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教材―学生”相比,基于“自主学习―网络互动―面面授课”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三者多元化的有机融合。
四、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的教学措施
混合式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措施实施概率统计课程的混合式学习教学。
1.研究过程。概率统计课程为每周4学时,安排在每周二、周四进行。在周一、周三、周五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网络互动的学习效果,便于有针对性的在面对面授课中及时解决。基于概率统计的课程特点以及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面面授课采用多媒体与“黑板+粉笔”相结合的传统授课以提高课堂效率。每周一次的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集中学习以及微课视频、教学大纲及电子教案的发放,这一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独立完成的,既解决了传统授课下,面向全体学生众口难调、个体差异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帮助其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案例。概率统计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在自主学习环节用问题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笔者举如下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a:给出中奖规则后,分析如下三个问题:(1)中奖几率与摸奖顺序有没有关系?(2)如果发行了100万张奖券,中一、二等奖的几率分别是多少?如果发行了2000万张、5000万张的中奖几率又会是多少?(3)如果让你摸奖,在什么情况下中奖几率会大一些?
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可以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出现,以检验学生是否了解并理解即将授课的内容。通过互动交流教师会发现有不同的解答,教师在面面授课中分析总结这类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就会明白真正中奖的几率是很小的,科学的看待“中奖”问题,也可以对周围类似的事情做出合理解释。
案例b: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观察某一公交车一天时间段的乘车人数,结合数据为该公交线路设计一个合理的车辆调度方案,这个方案如何兼顾乘客和公交公司的利益?
类似这样的教学案例是一个数学建模问题,学生身体力行的实施了统计观察,搜集数据,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概率统计的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科特点。
3.微课视频。概率统计课程64学时,课时紧任务重,课堂授课容易造成“满堂灌”的教学后果,师生互动少,讲授中大多实行“概念―定理―例题”的死板教学方式,造成概念多难懂、例题多难解、方法多难想的局面。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自主学习环节在课前复习中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面对面教学中的典型例题也可以制作成微课,便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探究规律。对于强化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教师将录制的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同时,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综上所述,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混合式学习教学方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更多的利用网络作为认知的工具而不是娱乐工具,同时,能够使教师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学习环境、方式和资源优势来促进教学,以顺应大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赵呈领.中国教育信息化[J].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1,(07).
[2]李兴东,张正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的探讨[J].数学教学研究,2012,(04).
篇9
关键词: MFC;控件;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5-0114-03
Teaching Case Design on Controls in MFC Application Programs
DU Qing
主界面中输出数字三角形的控件可以是o态文本控件、编辑框控件或列表框控件。程序开始运行时,控件中显示内容为空。在右侧下方的编辑框控件中输入数字三角形的行数10,并点击“开始”按钮,则在中间控件中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输出1、2、……、55。
点击“开始”按钮的消息响应函数代码如下:
3 在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
3.1 在静态文本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
静态文本控件一般用作标签,显示提示信息。为了使静态文本控件具有边框及下沉属性,要将控件的Client Edge和Sunken属性设置为true。
由于所有静态控件的默认ID均为IDC_STATIC,而当静态控件取默认ID时,无法对控件进行操作,所以若要在静态文本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就必须改变控件的默认ID,例如将ID改为IDC_STATIC1。
在WM_PAINT消息的消息响应函数OnPaint中,增加输出数字三角形的代码如下:
程序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3.2 在编辑框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
编辑框控件既可以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也可输出信息给用户。为了使编辑框控件能够输出多行文本,要将控件的Multiline属性设置为true。
在编辑框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一种方法是采用与静态控件相同的方式,即调用SetWindowText函数实现,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增加与控件关联的值类别变量,再调用UpdateData函数,将控件变量数据显示在编辑框控件中,从而实现数字三角形的输出。
当采用第二种方法时,首先要为编辑框控件IDC_EDIT1添加一个值类别CString类型的控件变量edit1,再在WM_PAINT消息的消息响应函数OnPaint中,增加输出数字三角形的代码如下:
程序运行结果也如图1所示。
3.3 在列表框控件中输出数字三角形
列表框控件可以提供多个列表项供用户选择,列表项的增加可以通过调用CListBox类的成员函数AddString实现。为了使增加的列表项不自动排序,要将控件的sort属性设置为false。
为了在列表框中输出数字三角形,首先为列表框控件IDC_LIST1添加一个控件类别CListBox类型的控件变量list1,在WM_PAINT消息的消息响应函数OnPaint中,重复调用AddString函数依次在列表框中加入多个列表项,每个列表项是数字三角形的一行。具体代码如下:
如果要改变的是编辑框控件或列表框控件的背景色,只需将以上代码中的case CTLCOLOR_STATIC改为case CTLCOLOR_EDIT或case CTLCOLOR_LISTBOX,并将IDC_STATIC1改为IDC_EDIT1或IDC_LIST1即可。另外如果要改变按钮控件的背景色,需要将按钮控件的Owner Draw属性设置为true。
5 结束语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MFC应用程序中控件的使用,设计了一个数字三角形案例。通过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的学习控件的创建、属性设置、消息映射、调用控件类成员函数操作控件以及改变控件背景色的方法。采用这种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单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阿奇,丁有和.Visual C++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学、初级汉语综合课、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 Prabhu(1987)从教学的角度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用语言完成任务的方式学习语言。在此基础上,Nunan(1989)对交际任务设计模式的研究以及Willis(1996)对任务型学习框架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任务教学的内涵。
Nunan认为“交际任务是一项课堂活动,它要求学生用目的语进行理解、操练、使用或交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上。
任务型教学与3P模式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3P模式重视教学最后产出的成果,即是学生能够语调清晰、语法准确地说出教师期望的句子,但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学生却不能将学到的东西学以致用。任务型教学法很好地弥补了3P模式的这个缺点。Willis强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并不是“呈现—操练—结果”模式的翻版,两者截然不同,任务型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单词、句型,并强化对真实交际情景下可能遭遇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这样学生学到的汉语就不是死板僵化的汉语,而是能在真实情景中使用的汉语。与普通的替换、造句或选词成句等机械操练不同,任务型教学法强调在真实环境中体会有意义的语言。因此任务型教学法提倡融入学生的个人经历,即语言并不是单向传授的,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设置任务,以供学生共同分享信息的经历型地学习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是要通过任务的实施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根据个人的背景,所经历的事件,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语言水平。任务型教学法利用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望,有意识地创造一种信息差的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使其投入到交际活动之中。在课堂上运用一些小讨论可以让学生在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见解和介绍自己熟悉的情况的同时,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欲”,让大家都能充分了解到自己所具有的学习优势和能力。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习气氛浓厚,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目的去获得信息或传递信息,同样在运用汉语的过程中,注重表达连贯性,而非表达的正确性。
因此,任务怎样设计、怎样实施会极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分为三个模块,即新语言材料的引入、语言的练习和新语言材料的输出。
(一)新语言材料的引入阶段
在输入新语言材料阶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应该作为引入阶段最主要的内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则能够调动学生的基础认知,那么学习语言、完成任务也会很快完成。
(二)语言的练习阶段
新语言材料的练习可分两个阶段,一是机械性练习,二是有意义的练习。这个阶段中重要的是如何使语言技能的训练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通过机械性练习,能准确地模仿和重复说出新学的语言。在这一点上,很多人会觉得是否机械性练习阶段让我们回到了传统的3P模式。其实不然,语言能够进入真实的交际,不光要能表达,更重要的是要能够表达出别人听得懂的句子,因此训练语音是不可缺的阶段。因此在这个环节上,将3P模式和任务型教学法搭配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3P模式较为机械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比较标准的语音和符合交际的句型。
因此在语言的练习阶段,我们认为机械性训练和有意义的练习应该相互配合,不能弱化其中任何一项,特别是机械性训练,不能因其较为枯燥而舍弃不用。
(三)新语言材料的输出阶段
在这一阶段,将语言材料适用的真实生活环境输出给学生是一个教学难点,因为课文中所学习的语言材料有的可以适用于多个语境,比如《快乐汉语》第一课的《你好》中“你好”和“你好吗?”这两个问候语的适用性很高,因此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练习时应多样化,同时还应该区分语言点使用的不同的语境。“你好。”“你好吗?”虽然出现在同一课,但是两个语言材料的使用环境并不同,“你好。”适用于初次见面和日常交流;而“你好吗?”却适用于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作为问候之语,因此对着第一次见面的学生就不停机械操练“你好吗?”其实非常不利于他们学习。
汉语综合课有着其自身不同于其他课型的特点。在综合课中,语法被提到了相对重要的位置,综合课是要教会学生怎样通过语言的规律形成规范的语言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但是语法的教学和操练相对而言会比较枯燥,并且有的教师教授语法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教师掌握不好,会造成“一言堂”的局面,大大不利于语言的操练。因此,在综合课的授课中,“精讲多练”原则一定要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但是怎样才能叫做“多练”呢?我们认为,练习很多种方式,单纯的模仿、机械地替换和有意义的重述,这三个环节对学生认识、熟悉、熟练把握语言都必不可少。模仿可以正音,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句子的结构;机械操练能够让学生熟悉句子的结构,并且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句子使用情况的基本认识,而有意义的重述则可以让学生巩固句子结构、意义、同时明白句子使用的情况。
那么任务型教学法这三个阶段应该如何运用到真实的初级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中呢?
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来说明。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新实用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主编:刘珣
教学对象:韩国留学生(初级水平)
教学内容:第七课《你认识不认识他?》·课文(二)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目标:介绍朋友
教学步骤:
新语言准备阶段
词句准备语法准备
新语言练习阶段任务示范(视频示范)
综合任务活动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完成任务
课文:
生词:介绍、名字、中文、专业、系、美术、音乐、英语。
重要的句型:我来介绍一下。
我的(中文)名字叫 。
我学习 专业,我是 系的学生。
你V不V+O?
……也……;……都……;……也都……。
课文:
丁力波:林娜,那是谁?
林娜:那是马大为。你认识不认识他?
丁力波:我不认识他。
林娜:我来介绍一下。你好,大为,这是我朋友——
丁力波:你好!我姓丁,叫丁力波。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马大为: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你是不是中国人?
丁力波:我是加拿大人。我妈妈是中国人,我爸爸是加拿大人。你是哪国人?
马大为:我是美国人。你学习什么专业?
丁力波:我学习美术专业,你呢?
马大为:我学习文学专业,现在我学习汉语。
林娜:现在我们都学习汉语,也都是汉语系的学生。
下面我们分步骤来解说任务型教学法在本课中的使用。
一、新语言的准备阶段:
新语言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指词语和语法的准备。在这篇课文里,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便是,词语跟句型是牢牢套在一起的,也就是没有必要讲词语和句型分开教学。我们建议词语和句型统一用依旧带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比如“我的中文名字叫马大为。”完全可以用“我姓马,叫马大为。”来做引入,引入句型的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中文名字”。“我是汉语系的学生。”、“我学习汉语专业。”这两种新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由“我是语言学院的学生。”、“我学习汉语。”这两句话引入,同时也引入了单词“专业”、“系”。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不停重复操练单个的词语,尤其是如“系”这样的在真实的交际中我们很少单独使用的词语。
对于“美术”、“英语”、“音乐”这样的词语我们也不同意用语法翻译法来告诉学生,使用直观的图片更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更快熟悉词语。
在语法“V不V”、“……也……;……都……;……也都……”的讲解中,讲得要简单,练得要实际。也就是说,同样是用替换操练,但是我们不建议仅仅是打出动词,来让学生填空型地操练,最好是给出图片或是对话,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或是对话中的回答来问问题。这样的操练感受直观,而且避免了学生仅仅是记住句型而做填空练习。
二、语言练习阶段。
在语言练习阶段中,我们可以引入任务型练习,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的练习不能完全脱离课文,课文对于学生而言是个很好地参照物,他们可以根据课文加入自己的内容,从而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那么怎样做任务型练习呢?这里我们建议老师自己做示范。在视频的帮助下,我们可以将读课文变为说课文的方式。看视频我们分为两次,第一次看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含义有个大概的了解,第二次看可以让学生跟着视频中的人物说话,这样对课文内容有了跟深入的了解。看完视频后再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作为深入了解课文。
视频只是课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其中应该帮助学生提炼课文内容,生成真正的交际用语。比如这一课的交际用于便是如何介绍朋友。
三、综合任务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结合教师所给的情景来做对话表演。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所给的情景一定要尽量真实。在《你认识不认识他?》这课里,我们所给的场景可以是“开学”、“联谊”、“偶遇”等。
在综合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脱离书本。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有语法错误的句子,此时教师最好不要不断打断学生做纠正。因为培养学生使用新句型的意识比让学生说出正确句子更为重要。
在任务活动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不要打断或者给与太多的帮助,可能有的比较积极主动的学生会引入很多以前学过的内容,此时教师应该给与很多鼓励。
从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生动有趣,并且能够最大程度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从语言准备阶段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法对语法和词语的解释并不多,这对于一些学习方法传统的学生而言是一个挑战,他也许会因为不认同此种教学方法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同样地,由于对词语和语法的解释过少会造成学生对于近义词或者意义相近的句子感到困扰。最重要的是任务型教学法如果设计不巧很容易造成课堂的混乱,学生会大量使用其母语来交流,非常不利于他们吸收汉语。
因此,设计好任务、执行好任务,这是任务型教学法中最为重要的。
但是本文选择的案例只是交际性非常强的课文,但是在一些交际性不强的课文里,任务型教学法应该怎样使用,这还值得更多讨论。(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明杰.初级对外汉语教材的任务型练习研究[J].2008,(4).
[2] 李燕.任务型教学法与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5).
[3] 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
[4] 彭增安.任务型教学研究[J].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 杨爽.试论对外汉语综合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施[J].2011,(6)
- 上一篇:家校合作的好处
-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