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的好处

篇1

一、家校合作的主体

1.学生

学生是家校合作的作用对象和目标个体,是家校合作的最终受益者。在家校合作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参与是很少的,因此常常被相应研究所忽略,但是家校合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对于学生这一主体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学生对自己学业成绩的满意程度、对自身的认识,学生与家长和老师关系的良好程度等因素,都能够影响家校合作的效果。如果忽略掉学生这一主体,那么家校合作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被合作”而已。因此,在本研究中,采用了比较大覆盖面的学生问卷以及访谈,用以增加研究的角度并且对家校合作的效果作客观的评判。

2.家长

学生家长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主体,对于家长而言,在教育子女方面,家长的关注面相比教师而言要小很多,具体到一两个孩子身上,家长的主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校合作的频度与效果。而且,学生的具体情况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的意识形态、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各方面影响是巨大的。亲子关系对于家校合作的效果以及学生对家校合作的认同态度密切相关,而家庭经济条件、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的和睦程度也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家长对学生不断关注和实施影响,学生的最终发展也反作用于家庭;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需要专业和科学的指导,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

教师是教育教学技能的拥有者,是学校教育中作用于学生的主要影响主体。在家校合作当中,教师往往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教师与家长往往位于家校合作的两端,任何一方的主动程度都会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成效,但是相比家长而言,教师在家校合作方面的主动性能够使得家校合作的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在很大程度上,教师是科学地进行家校合作的主要实施者,因此,教师的基本素养与家校合作的实际实施状况息息相关。要实现良好的家校合作,教师除了应具有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正确的育人观念以及真心关注学生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管理能力,并且最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灵活地按照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

二、家校合作的途径

1.面对面的交流

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面对面的交流形式是最直观的,能够全方位地进行沟通,具有针对性,并且容易将复杂的问题条理化,再逐个解决。面对面的交流按照教师和家长的比例分一对一和一对多。一般情况下,一对一更能够发挥良好的沟通和合作作用,不论对增进了解还是达成共识都有很大的好处,然而一对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并不是主要的家校合作方式。即便如此,许多教师和家长依然承认这是容易达到而且效果很好的方式,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教师,一般每周都会和家长进行一对一的见面沟通,只是因为学生总数太多而显得覆盖面不宽。一对多的面对面交流往往是教师与具有同样特征的学生的家长进行小型的座谈,又或者是大小范围不同的家长会形式。基于见面约谈的优越性,并且一对多比一对一更能够节约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因此这是现在主流和最为实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各种约谈和家长会,能够抓住同一层次的学生特点,高效地就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合作,但是由于学生所固有的差异性,往往是范围越小、效果越好,而教师的工作量往往越大。在现今大班额的情况下,家长会容易泛泛而谈,也不容易引起家长们的重视,由此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家长与老师见面沟通的机会。所以现在的班主任在实际的工作中,除非是有重大的事情需要与全体家长集体沟通,日常事务更倾向于小范围的家长会或者是单独约谈。虽然增加工作量,但是由于效果较好,绝大多数班主任都没有计较工作量的问题,但是科任老师主动约谈家长的情况较少,还是要借助家长会才能与家长见面。

2.书面形式

书面形式包括写信、家校联系本、家长的各种书面建议以及校方的回复,等等。作为寄宿制学校家校合作的形式之一,书面形式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书面形式的表达比较单向,因此沟通的各方能够不受干扰地就某一主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避免采用交谈的方式时因转移话题而导致某一问题交流解决不充分的情况。其次,人们在下笔时的思考往往比讲话时更多,因此书面交流更容易简要而深入。最后,由于书面写下的文字具有可阅读性和可反复阅读的特征,使得交流双方思考的空间更大,更有助于有效的合作。不过书面形式耗费时间精力也比较多,所以也比较取决于沟通双方的主动性。

篇2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分析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企业借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可以满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以充实自己员工队伍的需求,企业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为企业谋求更大利益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由于人或机构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同的营销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营销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对于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在考核营销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其完成交换的成绩来衡量。这就要求高校在为该层次营销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客观地了解同层次各兄弟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寻找适合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经验,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职层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支持,本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企业高管人员、参与过校企合作的学生等,调查方法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已经硕果累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群广泛的肯定,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都与企业进行了合作,但目前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校企合作动因存在着偏差

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

动因是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动因决定了行动的目标。校企合作的动因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高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外部动因涉及到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彼此资源的扩充、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内部动因直接影响着合作的目标及其实现。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目前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

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校的合作动因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级检查时的指标要求,而合作的动因尤其是内部动因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不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应该是那些与学校或可能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因此合作的关键应该是寻找哪些企业能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哪方面开展合作,尤其是深层次的合作。深层次的合作并不在于技术、科研难度有多大,而是指这种合作能够锻炼和强化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否与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合作对于营销专业发展有多大的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界定,即有些学校并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

本课题组在与一位企业高管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家非常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熟人与一家高科技企业接洽,这家高科技企业是从事软件开发的。学院希望该企业能成为其校企合作中的一员,哪怕是挂块校企合作的牌子都可以,当时那家企业的老总明确地表示拒绝,用这位老总的话说“挂浙大的牌子可以,挂工大(浙江工业大学)的牌子我还要考虑考虑”。其言辞看似有些狂妄,但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看中了高校什么资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与各类层次、各类专业的学校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与本科院校,尤其是与知名高校合作,企业能够享受到高校的学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教育场地优势、科研场地优势等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建立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转贴于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上。

从上面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缺乏明确的目的市场界定,就不可能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去寻找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企业,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高科技企业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不太感兴趣;制造类企业由于营销人员岗位有限,且相关岗位的营销人员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兴趣不大;而商贸类企业和一些营销中介类企业却存在着这方面的需求。一些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处于“低层次”的合作,但这恰恰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点所决定的,且这种合作状况还会维持很长的时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只能是在这些层次的岗位上就业,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应该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

3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化缺乏制度保证

校企合作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证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制度保证应该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不但要明确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也需要明确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的院校往往都拥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而表现平平的高校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就会得出一线教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紧迫感、不愿意与企业接触等结论,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也难以寻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就营销专业学生调研技能的训练而言,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其合作方主要是调研服务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市场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需要开发这类市场,需要与这些企业沟通(包括什么时候有调研项目、学生能参与的程度、需要的学生人数、如何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如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如何保证等),需要跟踪维护与这些企业的关系等,做这些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需要一线教师承担此责,但不算教师的工作量,仅仅是义务劳动,那么这种校企合作能走多远呢?有一位接受访问的营销专业的教师曾经形象地描述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尴尬状态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第二,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指导。

校企合作既然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那么要更有效地达到培养的目的,就应该对参与合作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的走访,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合作项目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合作项目达到了解市场、检验自己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目的,在劳务报酬与锻炼机会之间,他们首选锻炼机会;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合作项目的目的是因为其学习时间不紧凑,不想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

“你认为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兼职有区别吗?”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项目有老师的指导,校企合作项目与自己的专业比较吻合,合作方违约给学生带来的风险较小等。

学生对“指导范围”的期望非常广,有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有沟通方面的,有观念认识方面的,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等等,这就对校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指导多的学生,重复参与合作项目的热情也越高。

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深化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就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才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袁月秋,季黎.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1).

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训;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17-03

Strengthe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 and Practice Step, Improving Quality of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Liu Zhengan, Li Tiren, Wang Niandong

Abstrac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raining, there are lots of problems to solve, but there is a key point tha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s a vocational education model, is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not only embodie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and industry contact closest, most defect’s signature, is the current teacher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mode in evaluation mode, training mode, the key link, mor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nclus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lan to promote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in size,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to adapt to the important wa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Author’s address College of Career Education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China 710021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教师资培训工作改革与实践的一个方向,也是各培训基地寻求自我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要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这是国务院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为此,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问题。

我国自“十一五”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来,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对于改善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结构、强化职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职业教师的整体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实施培训过程中不断分析职教师资需求、总结培训模式、凝练培训特色,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培训模式,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实施培训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模式,各基地在实施校企合作过程中也积聚了一些经验。笔者结合陕西科技大学在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中校企合作的做法,对于校企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正确认识校企合作的目的和意义

1.1 校企合作下的企业实践是学员了解行业发展状况、感受企业生产境况、体验工业文化的重要途径

培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为学员提供身临其境的企业环境熏陶和必要的实习条件、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同时,聘请企业内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骨干担任培训基地的实践教学教师,让学员直接参加到企业的生产和项目开发中去,认识、了解并切身体验行业发展状况、企业生产境况和企业的运行机制,生产实践过程也就成了教学过程和管理过程。学员在企业实践教学教师带领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并把在实践中的体验进行理论的对接,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校企合作为职教师资培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性训练场所和手段

教育部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教师资培训所培养的人才是经济和社会所需要的教育教学一线的“双师型”教师,职教教师除了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校仪器设备、实习、实训条件和师资等方面的制约,绝大多数培训基地满足不了培养实践型技能人才的实训条件,学员在培训基地里学到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教学技巧,实际动手和操作的能力有限,结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学校的校园氛围和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课堂教育和现场教育的效果有很大的区别。而企业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生产工艺的改进和生产设备的更新,能够保证学员实训条件跟上市场变化的速度,使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对接。所以,校企合作能够为培训提供更为广阔的实践性训练场所和手段,让培训学员有更多机会真正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使学员能亲身感受企业使命与文化,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3 校企合作使基地和学员对于行业岗位需求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

学员通过对企业生产工艺的了解和学习,对生产、管理流程的观摩和参与,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对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更能够了解相关岗位对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使得学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实践教学技能,同时在今后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化实践理念,重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员在今后的中职教育教学活动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校企合作改变了基地的培养模式,提高了培训质量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职教师资培训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1)在办学理念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实践技能培训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教学能力为重点;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教育教学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企业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模式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教师资培训模式[1]。

1.5 校企合作为校企双方打造良性发展的平台

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使的学校将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支持基地、合作交流基地,与此同时,企业也将成为学校的学员实践平台、教师企业实践平台,技术合作交流平台。随着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双方不断沟通磨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加强,使校企合作成为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平台。

2 陕西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几种模式

近几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逐渐形成一些特色,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主要采取3种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协作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对学员和合作企业的不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企业合作模式。在多年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既丰富了职业教师的培训模式,也增强了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2.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该模式以项目开发组织实践教学,校企共同完成培训工作。为把校企合作培养培训落到实处,基地遴选一批优秀的最具行业代表性企业,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青岛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港务局、雅戈尔服装集团、宁夏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等41家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实施校企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员进行实践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为确保培训质量提供保障。

此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中的作用,企业培训环节对提高学员的行业、专业、岗位认知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作用非常明显,培训效果好,但是此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2.2 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开展校企合作,培训过程中学员参与项目的部分工作,并围绕相关生产过程进行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孵化、科技攻关,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把校企合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陕西科技大学基地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团队在宁夏中卫大河机床有限公司的企业实训中,充分利用科研团队的科研实力,与企业共同研究、探讨装备上存在的科研空白,逐步建立了广泛的、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以团队构筑核心竞争力,以战略性合作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整合资源,积极组建科研团队,2009年初共同申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课题,通过专家评审并于当年立项,获得科研经费932万元。

这种模式对学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学员对于企业生产和产品开发过程的了解更为深入,要求校企的合作在深层次开展。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2.3 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企业在学校设立研究项目等。

此种方式校企合作,分工明确,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在一些短时间不宜让学生进行实景训练的专业培训效果更好。物流专业培训采用此种模式。

3 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措施

3.1 选择优质企业,打造一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职业教育的本质得以全面体现[2]。校企合作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企业规模应在中等以上,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3.2 培训内容适应企业的生产和学员的实际需求

学员到校后开展需求调研,了解学员在知识、技能、方法、视野等方面需求,修订培养方案,提高培养针对性;下企业前,指导教师走访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学员需求制定企业实践计划,明确实践内容;着重强化学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先进的现代企业技术装备、生产组织方式,体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实际,为今后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精细组织企业实践过程,确保实训效果

在具体组织实施中,做到有计划、抓落实、有记录、有考核。通过举办讲座、学习参观、现场观摩、互动交流、顶岗实习、科学研究等实践教学形式,使学员熟悉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组织方式;使学员将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学员充分地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感悟企业文化,增强教师责任感。同时,基地又通过实践拉动、教学跟进的过程化教学管理流程,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教学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

4 校企合作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4.1 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力求长效

在合作中,能否让企业在合作中受益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3]。在合作中,校方一定要认真地寻找企业的利益所在,不要仅仅思考校企合作给学校、给培训带来什么好处,更要思考校企合作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要落实合作中能给企业做什么。在具体合作中要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企业进行技术咨询上下工夫,要在和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合作开展相关活动上不断丰富和推进合作深度。只有对于校企双方合作的利益平衡了,校企合作才能长期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2 学校为主,校企共同制订实践内容

实施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出改变,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结构、教师队伍、实训设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学校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应积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需求;应积极主动地和企业一起制定与企业实际相适应的学员企业实践计划,落实企业实践内容;推动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必须结合当地和学校自身的状况,逐步地、分层次地在不同深度的合作下实践、推进、提高。

4.3 规范管理,实践培训力求扎实

要使校企合作取得实效,必须抓好各个环节的落实。学员的培养方案既要适应学员的需求,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管理制度既要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相衔接,又要符合企业实践的管理要求;企业实践内容既要有助于学员全面了解行业动态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又要开阔学员眼界、提高实践技能、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实践活动安排要做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合理调配时间安排,又能在体现企业生产特点情况下学员获得良好培训效果;学员企业实践的参观、讲座、实操、座谈各环节均应有成果;企业实践活动要有考核、有成绩,并作为培训过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切实实地抓好企业实践的各个环节,校企合作才能落到实处,学员培训效果才能有实质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需求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保证人才需求出口的畅通。其基本内涵是产学研合作,即行业(企业)与学校全方位的对接,在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的不同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发挥各自优势,把校内教学与实践教学及职岗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进而提高育人的适用性、差异化、实效性与针对性。因此,寻求机制健全、权责明确、互利互补、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开放式办学的当务之急和有效途径。没有校企合作,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高水平、有特色的高职教育。

二、我院证券投资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机遇与前景

证券投资专业的发展前景与证券市场的客观需求、政策变化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该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必须始终无条件服从、服务于市场、紧密贴近市场、链接市场行情、关注市场走势、把握宏观基本面、技术面、资金面及投资心理、景气循环的内外在变化,时刻与证券市场尽可能保持“零距离”。这是该专业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决定的。为此,仅仅依靠在校的课内教学、实训教学、从业资格考证是完全必须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难以胜任职岗需求的。本专业尤其需要强大的企业支撑才能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证券公司的积极参与和业内专家的强有力支持、更加需要的是与券商和金融机构建立一种诚信友好、广泛密切、优势互补、长期共赢的深度校企合作模式。

我院证券投资专业与券商和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起步较早,关系密切。早在九十年代末就与信泰证券及中信证券合作举办了两期股民培训班,当时授课的主讲老师现已是华泰、中信、大通证券公司的总经理和我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本专业至今已与近lO家证券公司和金融、投资机构签约成为校企合作单位。这些校企合作单位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主干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发展思路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专家进课堂、开设专题讲座、尤其是专业建设水平评估和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l世纪以来,伴随着200612007年我国股市第五次大牛市的火山喷发,几乎所有的投资工具如股票、基金、权证等都引发了一系列的财富效应,极大地刺激了全民投资的欲望与热情,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的初步成功和创业板、中小板、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新型投资工具和投资方式的相继推出及国际板的即将问世,中国证券市场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作为证券经营机构的券商在这场革命中经受了洗礼和考验,经过不断的资产重组、股权置换、兼并洗牌,我市有6家有实力的证券公司生存下来,进入规范化、法制化、市场化、差异化经营和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急需制定全新的营销策略、调整能够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的职业岗位,对新、老员工进行定向、定岗、定责的培训和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同时也迫切需要补充新生力量以解决新老交替问题。这为我们双方进行深层次、多领域的校企合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不仅如此,根据证监会规定:区域性股份制券商可在地级市开设营业部。进入2010年至今,我市新增大同、东海、齐鲁、东莞、海通、南京证券等6家新券商,是近20年来原有证券公司的一倍达12家之多。这些新券商目前的普遍状况是:只有少数后台管理、财务、市场分析人员到岗,机构设置不健全,职岗人员不齐整,急需在当地招兵买马、补充新鲜血液,充实新生力量,特别是迫切需要一些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股票、交易、发行与承销、基金等经纪人从事前台综合柜员和证券营销、客户服务、咨询等中、低端职岗工作,而上述职业岗位群对我们培养的证券投资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完全具备从业资格的硬性要求和基本能够胜任的,也完全可以同高校毕业的相关专业学生PK的,这已经从证券公司对我院顶岗实习05级学生的评价中得以验证,他们欠缺的主要是市场经验和操盘实战技巧,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向市场和业内专家不断学习才能够弥补和真正解决。

自去年以来,新开业的大同、东海、东莞、海通、齐鲁等证券公司以不同方式表达了校企合作的良好意愿和急需用人的迫切要求。有的要求“订单式培养”、有的希望提前签约,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专业迎来了校企合作难得的机遇期,其合作前景是持续乐观、可期待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利用这难得的机遇,深化、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形式,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双方都能够履行、共荣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三、我院深化校企合作的举措

(一)校企合作继续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1、充分利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团队优势,在专业建设中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引领和指导的积极作用。此项工作已进行多年富有成效,现在是如何变被动为主动,使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可操作性以切实提升该专业的品牌和特色。

2、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业内专家不仅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还希望继续参与对主干课程体系设置的建议与意见,也希望在可能条件下参与对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训教学,以丰富校企合作的内涵。

3、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定向、定岗人才培养和输送。

4、校企资源共享,可通过公共平台树立学校和企业形象,提升学校和专业的竞争力和品牌、扩大校企合作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5、为使学生更加贴近市场,学以致用,在毕业论文答辩期间,可请券商设计部分论文题目并参与论文指导和答辩。

(二)共建高品质校外实训就业基地

1、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本专业学生可在暑假期间由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顶岗实习、预就业机会。

2、企业无偿提供即时内部信息、实时交易信息、技术分析及从业资格考证软件供实训教学和考证使用。

3、企业可派遣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业内专家进行实训教学或专题讲座。

4、企业确有用工需求的,提供力所能及的奖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5、企业提供本专业教师假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为学习、调研提供方便。

(三)校企共享共建校内实训中心

1、利用本专业师资力量,为证券公司员工参加从业资格考试短期免费培训。

2、利用我院资源优势,对证券公司员工免费进行上市公司年报财务分析、行业分析、证券法规等培训。

3、业内专家和领导积极参与校内实训中心的扩、改建并给予帮助。

4、证券公司邀请本专业学生参加其举办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技能大赛。

(四)关于从业资格考试和增强服务企业能力

1、为鼓励在校学生尽快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经过企业挑选,对已获得经纪人资格的、尚未毕业的学生可提前签订预就业劳动合同,发放底薪。

2、证券公司聘请本专业资深教师担任投资顾问和培训讲师,定期参加“股市沙龙”及其他学术研讨、咨询服务活动。

3、证券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法规、掌握新型投资工具如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技术分析等的机会和便利。

四、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反思

据了解,目前不少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人情和关系”,本专业也是如此。此种校企合作的形式较为简单实用、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长期性,往往因人因事而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究其原因,企业还属于被动配合的辅助地位,他们只是根据校方提出的要求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去完成部分(主要是学校难以解决的)任务却从中无法得到任何好处和利益。因而这种模式又是脆弱、单纯的、难以为继的。这将不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也难以激发企业的热情与动力。随着证券行业的激烈竞争和引入退出机制,原有券商经历洗牌、兼并、重组,职业岗位群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后台人员锐减,人员(营销、客服、咨询)无限扩大乃至膨胀。整个证券公司成了营销客服部。大有为自身生存、降低运营成本取消散户交易大厅,疯狂掠夺大资金客户实行VIP特服之趋势。这必然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岗能力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从目前来看,我们与多家券商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近几年的校企合作应该是乐观的。但从长远来看,从高职教育的根本利益出发,应有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要改变这种局面,持久、深度的推进、拓展校企合作,就必须寻求和建立一种诚信友好、广泛密切、优势互补、长期共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这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家的群策群力,这不仅是证券投资专业今后将面临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专业和高职院校已经或今后都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让我们用勇气和智慧去反思和解决它,创新机制,切实深度推进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0),高教探索,2004(4),

篇5

关键词: 高等学校 产学研合作 存在问题 建议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教育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目前十分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对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进行探索和研究,有助于建立起高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科研与企业联系的纽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企业需要、个人有发展基础的技能型人才,将科学研究更好地应用于企业实践,从而转化为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动力。

一、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基本概念

研究高等学校的产学研合作情况,我们需要了解以下基本概念。

(一)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一般是指以实现高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为目标,把所教的理论知识以实践形式体现出来。生产实习的主要功能是验证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一般不参加实际的生产工作,只是对该工作进行观察和了解。学生生产实习的时间不会很长,一般为4周左右,没有报酬,有的甚至需要缴纳给实习单位一部分费用。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从字面上来看不难理解,就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具体是指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前提下,开展各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合作的范围比较宽泛,合作的内容比较丰富,层次有高有低。在一段时间内,校企合作尤其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有很大成果。但是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独立操作,主要是学校派学生和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或技术指导,而企业对学校的影响很小。

(三)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主要是指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但是与校企合作相比,产学结合突出了企业对学校的影响力,产学结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但强调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更重要的是把企业的要求、文化、精神等因素融入学校的办学、教学过程中。在产学结合的模式中,学校会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考虑到企业的因素。与传统的校企合作相比,产学结合无疑是在层次上有了更高的提升。

(四)产学研合作

在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对我国而言,产学研合作存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产学研合作并不仅是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上增加科研的因素,而是以科研项目为主要目标,以应用技术研究、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为主要形式,形成高层次的产学合作。相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产学研合作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实习和传统的校企合作存在很大区别。它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加强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无论是对企业、学校还是社会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的提高,经济的增长,都是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实现的。劳动者所具有的科学知识和能力,已经成为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教育已成为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我们可以看出,要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就要将上述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的作用,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抓手,提升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因此,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便应运而生。

(二)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力。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必须确立与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必须做到协调、均衡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具备社会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最佳途径。

三、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作用

坚持产学研合作符合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规律。高等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对于提高人才质量、把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提升高校办学实力等很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产学研合作有利于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提高

产学研合作的实施,拓展了学校的职能,使学校由封闭走向开放,走向经济建设的前沿。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同时在合作中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改善办学条件,改善教师待遇,购置先进的教学器材等,提高自身的办学实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利于为社会培养素质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岗位工作和技术项目为结合点,学生直接进入生产第一线,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大量的实践技能,并能够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尽早地参与社会实践,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能力、公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能够得到很大提升。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

(三)产学研合作有利于推进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等改革进程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内容是把企业的生产、技术、环境等因素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大学的教学过程要对区域全面开放,社会全面参与大学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全过程。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结构,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等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推广、科研项目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产,贴近社会。

四、高等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我国建立了多个大学科技园区,在部分大学设立了技术转移中心,高等学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实行的时间并不长,在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企业还是社会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制约产学研合作的问题,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进程相对缓慢。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保守,缺少对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了解。

高校认为,学校应该是教学型院校,没有必要参加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企业也对高校能否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持怀疑态度。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学研合作只是被当做一种口号,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无论是高校、企业还是政府机构等,对产学研合作这一机制都缺乏整体的了解,合作方对合作对象不够重视。

2.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制度保证和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促进工学结合、提高办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生就业环境等,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合作缺乏制度和机制的保证。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没有利益均沾的基础上,往往企业总是付出多,收益少。所以,这种不对称的合作,只能是暂时、小范围地进行,很难长期延续下去。

3.企业对与高校之间的合作缺乏热情。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很多企业自顾不暇,难以抽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高校一同进行研发合作。同时,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可高校的研究不仅要针对企业,还要发展科学,有一些成果不能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很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对于企业来讲,高校不仅要为其输送人才,还要帮助其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企业不能从高校的合作中得到好处,产学研合作就很难持续下去。

4.政府对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缺乏实际的支持。

在我国,国家十分鼓励学校和企业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这种支持一般都不是实质性的,国家缺乏对产学研合作的具体的政策、法规、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支持,对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应承担的义务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也没有明确的鼓励措施。

(二)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的建议

1.转变观念,密切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企业界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作为产学研机制的合作方,应该积极地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合作重要性的认识,拓展合作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例如,可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成立某个专业的教学委员会,对本专业的办学策略、培养方案、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验(实习)安排等进行审查,并通过教学委员会推进双方的合作;也可以在高校和企业之间签订人才培养合同,高校邀请企业的代表列席相关会议,根据企业的要求改革教学课程,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教师定期到企业进修以加深对工作环境的理解,并随时了解最新技术;聘请企业家或企业实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学校为企业开发继续教育项目,等等。

2.政府重视,整体协调,为产学研合作的实行提供保障。

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重视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引导、规范和支持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学研合作大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并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有序开展。及时纠正在合作过程中过长或过短地安排实习时间、没有或减少实习补贴、企业推出的实习岗位缺乏技术含量从而使实习等同于简单劳动、没有教师或师傅的指导、过分追求利润而降低实训课程标准、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等突出问题。其次,政府部门要通过政策和经济资助等方法,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质性的支持,提高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例如,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参与者的劳动报酬、企业的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产生的成本负担等,都需要政府部门通过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支持予以补偿。

3.面向社会、深化改革,发挥高等学校的主观能动作用。

高等学校因自身在教师队伍、实验设备等方面的优势,在产学研合作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合理利用自身资源,加强实践教学,重点落实科研工作,面向行业和社会,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杜吉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校企合作的结晶:“奔驰班”与企业相得益彰

“奔驰班”是北京中心和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的班,每年“奔驰班”都会将包括汽车工程、汽车维修及运用等专业在内的毕业生输送给各个4S店或者终端使用厂商。2014年,北京中心从“奔驰班”招收了23名学生,2015年5月22日的应届生毕业见面会上,已经有10名“奔驰班”的学生进行了网申。

既然是“奔驰班”,学校在开课过程中就会带有奔驰的特色。学校用的所有教具都是奔驰的原车,包括发动机、底盘、内部零件、电路等,尤其是在实训这个模块,企业会派人在学校直接进行讲授,将修理底盘、发动机等项目进行实训,再到企业进行现场工作的模拟。

目前,北京中心与学校的合作途径通常有两种:一个是通过2013年建立的实训基地,每年学校都会推荐20多名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实训。实训结束后,优秀的学生会继续留在企业,最终成为正式员工。另一个合作途径就是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从师资配备上来说,不仅安排理论方面的教师,也有专管实训的教师。北京中心借鉴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将实训穿插到了实习中,这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校企合作“成熟”标志: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

怎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成熟的合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获得较高的“奔驰班”定向就业人数/奔驰班学员总数数值。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标准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通过近几年与学校的磨合,北京中心认为,学校培养出的汽车技术人才到企业如果可以独立完成保养工作,则可谓校企合作相对“成熟”。

然而校企合作在走向“成熟”的道路上,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一组数字可以表明,2015年的应届“奔驰班”学生一共只有80多人,现场报名参加2015年应届毕业生见面会的学生没有超过15人。“奔驰班”总人数的减少,和北京中心近两年招聘“奔驰班”人数的下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生源的下降。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在人们过往的印象中,汽修专业是一个非常好就业的专业,汽修专业学生对于北京各大4S店来说是供不应求的,且人员质量非常高。而近几年,汽修专业越来越不被本市的学生认可了,学校不得已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跑到各省去招生,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又不甘于从事本行业,这无形中造成了一种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完全与企业需求接轨。2015年的应届毕业生见面会上,第一轮的面试过后,来自昌平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学院的学生,也颇受企业青睐,现场十几名“奔驰班”的学生并非是最抢眼的。努力让“奔驰班”的就业率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了下一步“奔驰班”开班的最大目标。

企业呼吁:搭建平台,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北京中心在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合作中,认为只有深度参与订单班学生的培养全程,即从技校招生开始便紧盯学生的学习、实习、就业等环节,才能够避免学校与企业信息的不对称,实现理想的校企合作。

比如,奔驰为学校提供了实训的材料,学生实训所使用的车辆都是奔驰车。由于汽车材料的更新速度快、成本高,只要一有新车上来,企业的技术员工就要对其进行训练磨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更新同步,学生就更能够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若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学校的老师及时与企业的关键性技术人员多交流沟通。

再比如,对于学校生源问题,公司曾考虑过在北京之外的周边省份、地区招生,然后再到学校进行培养,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市内生源不足的矛盾,还可以招到优质的学生,而这也需要企业与学校招生就业处的共同协作。

篇7

[关键词]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47-03

1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需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

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就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校内的实训室模拟、仿真来进行,这种模拟、仿真既可以是通过软件来进行,也可以通过仿真的机器、仪表来进行。二是到真正的工作环境、企业中去进行实际的操作。从校内物流实训室的建设和功能来看,全国已有众多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已建成了校内物流实训室,在硬件的投入方面虽然动辄上百万,但更多只能供学生认识、参观、了解,真正能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的非常少,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方面主要还是通过软件模拟一些物流的环节、流程,比如下采购订单、备货,货物的出库、入库,车辆的调度、配载,费用的结算甚至让学生模拟自己经营一家物流公司,这些通过软件上的模拟训练对学生的技能培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是这些软件是由软件公司开发出来,而软件公司并不熟悉物流业务的具体流程和环节,二是软件只能对所有程序、参数进行设定,学生也只能按照设定的程序去操作,根本无法模拟真实的物流环境和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软件的程序是既定的,而工作中更多需要的是灵活,是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软件的模拟是一种虚拟的,软件模拟学生只是与虚拟的订单、货物、车辆、合同、单据打交道,而实际的工作中却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协调,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各种意外情况的预见和处理。这些都是软件无法模拟的。此外,物流专业还与其他工科专业不同的是它的专业涉及面广,环节多、单据多,信息传递量大,环境复杂,很难在校内实训室去模拟和仿真,更无法像机械、汽车、模具等工科专业可以将真实的机械、汽车、模具放到实训室里,让学生真实的去体验、去感受甚至去搞清每一个零部件的构成、工作的原理、常见故障的产生及处理。因此,物流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必须更加重视企业的顶岗实训,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职业操守需要在学校学习,而实践技能的训练必须到真实的物流企业中,具体的岗位上去操作、学习、锻炼、积累经验。这就需要校企双方的合作。

2目前我国物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惑及原因分析

很多高职院校只是把开展校企合作、重技能、重实践训练挂在嘴上或流于形式,而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沿袭过去的理论教学和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或很少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学生直到毕业还没有到过真正的物流企业,甚至有的连老师也没到过,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和实际的东西严重的脱节,学生直到毕业还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出去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对实践的东西、行业的东西知之甚少,这能怨学校吗?学校也有学校的苦衷,学校的难处。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校企合作只是政府提倡,学校一相情愿,或者说学校动而企业不动,学校主动,企业被动。其根源到底何在?

2.1目前我国的人才培养体制导制企业与学校两个利益主体难以合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场大变革,在改革之前,很多院校都属于部属院校,行业办学,院校与企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后来发现这种办学体制有很多弊端,加之后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也为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变行业、企业办学为政府办学,所有部属院校都归到地方,技校、职大也与地方院校合并,行业、企业不再承担办学的社会责任,也不再参与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今天的企业不再参与人才培养,也普遍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感,认为投资办教育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这个责任也没有这个义务来承担人才的培养。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企业、学校是两个利益主体。

2.2企业利益的缺失使企业缺乏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

既然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绝不愿意去干,企业之所以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其根源就在于它没有经济利益,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一定的资源,这种企业利益的缺失导致今天校企合作中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虽然全国也有一些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例子,但这些合作依然处于一种民间状态,有一些地利、人和的因素,缺乏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企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对高职院校办的物流专业认可度不高导致企业缺乏合作的兴趣

物流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所有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在最近五年才办起来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大多数专任教师也是转行而来,教师自身的行业实践经验、科研水平、项目开发能力都比较弱,加之高校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生源普遍较差,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也就不高,即使有些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愿意与学校开展一些校企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项目研发、员工培训,企业也往往去寻找本科院校特别是重点本科院校合作,企业看重的是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实力、品牌效应等。

2.4规模性物流企业较少,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校企合作成难题

我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物流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特别是在内地城市,本地土生土长起来的物流企业大多是一些地方性的小型物流公司,多数也是从事单一的运输、单一的仓储等,员工人数从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即使是一些全国性的物流公司在内地也只是设立它的服务网点,这些网点规模跟地方性的小物流公司也差不多,所以一家物流企业往往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岗位都非常少,而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招生规模都在100~200人,学校要集中、统一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顶岗实习不现实。学校更难与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3推进校企合作、培养物流高职人才对策研究

3.1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纳入法制化轨道

政府办学天经地义,尤其是政府集中精力办好一批重点大学,有特色的本科院校更是实现我国由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的必要举措,行业与企业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义务去承担这样的社会义务。然而高职教育却应走另一条完全不同于本科教育的办学之路,根据世界各国办高职教育的经验,没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不可能办好高职教育,我国高职教育是近年发展起来并迅速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和我国过去办职大、技校的经验,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而学生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离不开岗位实践的锻炼,据一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主要从工作经验中获得,不同行业有所不同,最高的行业工作经验比重占到87%,最低的行业工作经验也要占到65%以上,而物流行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实践经验的行业。推行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几位一体的物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将这种模式纳入法制化轨道,明确各方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职责、权利、义务,物流高职院校的办学应受政府、行业的双重管理。政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起主导作用,对高职人才教育起管理、规范、监督作用,并保障高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应主要承担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理论知识的教学,人文素质、职业操守的培养;企业应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技能培养提供场所和技术指导,同时作为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企业理应享受政府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甚至学校的办学收益,鼓励学校、行业、企业成立董事会共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经费投入、师资配备、收益分配等进行决定,让行业、企业真正参与到物流高职人才的培养中来并获得收益。

3.2强化物流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当前,很多物流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上面提到的很多尴尬,这与学校只把合作的目光盯住少数的大物流公司不无关系。其实,我国物流正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属于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也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而物流人才素质的低下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同时重点大学、本科院校又不屑于与这些中小型物流企业合作,这正是广大的物流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最好切入口。其实,高职院校物流师资的学历水平正逐年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新进教师基本上都具有物流或相近专业研究生学历,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完全可以与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一些项目的研发与合作,为中小型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咨询、技术服务,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企业也必须提供一定的岗位和资源供学生实习,实现校企双方合作的互利双赢。

3.3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充实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

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不应只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中引进,而应引进有物流行业背景或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人到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中来。如果学校教师队伍中有在物流企业从业经历或有行业背景的教师,这样开展校企合作就有了感情基础和联系的纽带,也容易架起校企合作友谊的桥梁;同时有物流企业从业经历的教师也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他们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教学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在学校他们是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师,在工厂、企业他们又是教学生如何操作的师傅。

3.4学校应成立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领导班子,为实现校企合作提供组织保障

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形式,除了有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从校级、院级、系级,没有一个领导是具体分管和抓校企合作工作的,也没有人去具体推动这项工作,也更谈不上去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形式。而从校企合作开展得好的院校的经验证明,校企合作工作必须是领导重视,专人负责,绩效考核,资金保障、报酬落实,校企合作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精力、资金、情感来苦心经营的事业,绝不能等、也不能靠、更不能放弃,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存在着等与靠的思想,等企业主动找上门,等政府、行业协会出台措施、牵线搭桥,也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为省事、省心、干脆就沿袭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将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版,既不重视校内实训室建设,也不开展校企合作,甚至抱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办专业思想。

3.5把开展校企合作纳入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中

高职物流专业经过近些年数量上的迅速扩张,现在应该转到质量的提升上来,教育部也应在开展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尤其是对近年新办专业办学水平的评估。比如,现在全国已有6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物流专业,现在到底办得怎样,条件如何,专业建设进展情况,学生的就业状况、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情况、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对学生开展了哪些实践技能的训练等应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并将开展校企合作、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等纳入一级评估指标,对未开展校企合作的院校取消该专业的招生资格,对开展校企合作不得力的学校亮黄牌警告责成限期整改。

3.6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训练

推行2+1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集中两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物流高职教育推行2+1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一是解决物流企业不愿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二是可以将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和就业联系起来;三是学生一年实习期满就基本能胜任工作,且已经具备一年的工作经验;四是在这一年中,学生还具备双重身份,一是在校学生,二是企业的学徒,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理论上不懂的可以获得学校老师的指导,实践中不会的可以请教现场的师傅,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五是推行2+1物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分散在众多家物流公司进行顶岗操作实习,解决了学校集中安排实习难问题。对于2+1培养模式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可以考虑实行双导师制,每位在校外实习的学生必须要有一位校内指导教师和现场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应出台相应的对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的管理办法、薪酬制度等。二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两年,依然要重视校企合作,比如聘请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确定人才规格,知识技能、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聘请行业专家担任部分理论课程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论坛,举办企业杯知识技能大赛,联合举办校企文、体竞赛,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加强校园企业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文槿.国外如何发展职业教育[J].西北职教,2008(3):22-23.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化;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30-0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问题。

一、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基础

(一)政府导向是合作的关键

制度的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高校和企业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价值观。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任务目标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要想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仅靠高校或企业很难做到。政府作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政府作为主导机构,要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提供经费保障等职责。一方面,政府应把校企合作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明确规定,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或资金扶持,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对开展人才合作培训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靠,企业和高校会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无缝对接的美好前景。

(二)企业利益为合作的基础

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高校要通过利益的驱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有正视这一事实,才能在合作过程中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关系范畴,而非公益性项目,对利益的追求决定了双方在办学过程中的位置。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不仅要投入人员、技术、厂房、设备等相关资源,还要解决实习生工资、工伤保险等问题。学校要到企业进行调研并深入行业、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联合企业开展科研,使企业看到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确定合作方向。

(三)高校科研为前进的动力

企业需要获得生产经营的利润,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储备有一定的人才资源,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成功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依靠科技人才。校企双方应以科技和人才为结合点,取得一致的利益,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参与研讨教学的组织、协调与考核。高校要以科研作为合作发展前进的动力,成立科技研发小组,与企业技术人员还有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技术创新。高校要利用科技优势,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使高校的培养形式还有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做企业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学有所得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高校必须善于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产学合作中扮演主角,使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并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发企业的主动性,最终使其走上产学合作的正常轨道并持续受益,达到“三赢”。只有坚持互惠互利,校企双方的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例子来思考一下。

二、由成功的办学模式受到的启示

(一)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专业为纽带,与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它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盟,借助集团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的作用和企业、院校的优势,充分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衔接,校企“抱团办学”,多数高职院校与产业成功“接吻”。

(二)双元合作

双元的意思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合作成功的一个例子是淄川第二职业学校与淄博鲁泰纺织公司的合作。两个单位合作12年以来,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余人。企业也由当初员工不到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上万人、总产值达33亿元的上市公司。现在,公司已接收毕业生5000多人,占公司职工总人数的50%。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三)订单班、冠名班

“订单班”是企业根据岗位需要提前预订人员,由高校对口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冠名班则是给班级直接冠上企业的名称,以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例如,2009年10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安松班”、“众喜班”、“连销经营”、“仓储配送”等订单班,就是与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人人乐商业集团、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结果。

(四)厂中校、校中厂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学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可以派人到高校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高校也可派教师赴企业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比如:海南经贸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驻店教学班”;陕西财经职业学校和榆林永昌国际大酒店合作的“店中校”。这些合作都采用了理事会管理体制,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创新。

(五)三明治模式,即“工读交替制”

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一段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以验证理论,然后再学理论又到实践中验证,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为了创建水电站机电设备类人才培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那板水库管理处达成共识,获得了那板水库技术人才在生产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支持,学生采取的方式就是属于工读交替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友谊。

三、如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一)联合招生

高校和企业共同商榷招生计划,落实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并根据企业的标准与用人计划,共同考核录用新生,使学生入学即应聘,就学即就业,实行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的新型的招生方式。

(二)教改融合

企业和学校结合企业案例编写讲义和实训教材,制定学生实训方案,为校企的无缝对接打下基础。并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在教材中融入岗位职业元素,设计符合学生和职业特点的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授课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考核。另外,再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这些工作岗位的分析来设计实践场景和安排任务。

(三)互认教学评价

实行考证制度,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为学生颁发毕业证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企业负责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培训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可以派教师上门与企业人员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毕业作业的考核,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四)共建教师队伍

一方面,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建好实训基地的同时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的更新,企业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实训课的指导,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向企业派遣的教师团队,到企业中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双方参加联合办学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赢的办学目标。

四、“三赢”的辉煌局面

(一)高校方面

1.获得了就业安置基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高校不断开设新专业,但却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了无缝连接之后,高校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比如,广东惠州商校职教集团对接了56所农村中学、7所中职学校、100个乡村和部分国际职教,还有128家企业(行业),使校企合作全面铺开,集团化的无缝对接模式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安置基地。

2高职健全了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安排较满,一本通书读到老,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少,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高校如果能聘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则有利于将最新的企业技术传授给学生。另外,高校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开发项目、挂职顶岗,这样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比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学院积极推行“能工巧匠进课堂”机制,每年从企业聘请20名具备技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经历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要求教师至少有1-3个月的工程现场锻炼经历,并逐步形成5年一轮的下现场锻炼的轮训制度,逐渐形成“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

3.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校园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企业资金设立奖学金。广东东莞职教集团实行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共管的管理模式。在未来的三年内,将投入650万元进行项目建设。其中300万元,用于支持师生和企业技术开发、服装多功能厅以及T台建设。投入350万元,用于实现研发、表演及营销一体化,到时候高校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另外,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的生产设备使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企业的生产现场同步。通过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或者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同承担实训项目,可以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从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企业方面

1.降低了企业的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就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入学即应聘,毕业即就业,毕业后即上岗操作。企业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和招聘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培训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实现了教学相长,企业的自我提高能力得到了加强。

2.拥有了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在双元制的合作办学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在学生教室和校园板报中将企业文化上墙,在实训车间里,订单班学生统一穿着企业实习装训练。将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与企业接轨,师生与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文化节同场竞技。学生成了企业的“准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文化与理念得到延伸。

3.提高了职工素质。通过与高校师生的接触,不但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生活,更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阳光向上、刻苦努力的大学生给企业职工造成了一定的知识压力,也促使企业职工加强学习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对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方面

1.培养了各项素质。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在实训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企业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校企合作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中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理论指导,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以及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2.减轻了经济负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发放一定的费用,学生取得经济收入。另外,部分地区也设置了一定的奖学金制度。还有通过和企业合作,由企业发放奖学金,例如,2011年,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企业就联合为100名学生发放了总额达20万元的奖学金,为一些刻苦学习的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双方是基于利益的驱动而进行合作的,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获得了相对优质的劳动力,获得了高校的文化资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改善,专业课程得到了改革,培训的领域拓宽了,也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了。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通过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自身各项软、硬件指标。入学即应聘,上学即就业。找准三方共同的利益作为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结果必然是“三赢”。

参考文献:

[1]彭新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刘风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28-30.

[3]校企合作有什么好处?一百度知道,[EB/OL].http://vip.gocheck.on/enterprise/document/detailWebHighlisat.action?dectResultld=9947788.

[4]陶书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6,(34):21-22.

[5]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6]郭再泉,抓住机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

篇9

【关键词】农村英语 合作学习 不利因素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093-02

前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突出地谈到了“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观点;课程标准提出的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观点和理念都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在学校,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有分组无合作的现象,学生不愿意和同伴互动合作,或是有形无效,敷衍了事,老师觉得学生不愿意动起来,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也不愿更进一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本人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利因素

(一 )家庭教育的不到位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人际关系的处理缺乏正确的教育引领,不善于沟通与交流,以自我为中心,容不下别人。因为在生活上做不到团结合作,所以在学习上也不习惯和同学合作。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部分农村父母文化程度低,教育子女方法欠妥。他们认为挣钱比孩子的教育更重要,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每天陪孩子的时间少。有很多孩子是在电视和电子游戏的陪伴下长大的,缺乏真正的人际交往。孩子出了问题,只有打骂责罚,使得孩子有样学样。

2.留守儿童多。据笔者调查,本校相当部分的学生是留守的,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自学生记事起,大部分是跟祖辈生活,这些祖辈们对自己的孙辈宠爱有加,有错不纠。有的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还受威胁,不满足要求就不去上学。

3.家庭残缺不全的学生不少。据调查, 父母离异,对孩子不管不顾,连生活费都是问题,更别提教育了。还有一些从小就生活在养父母家里,心理有些阴影,这些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沉默寡言、胆怯;有的对人缺乏信任等。

(二)学生本人的因素

1.有些学生过于依赖小组中的“学生专家”,参与合作的机会少。在小组中,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因为提出的观点经常得不到成绩好的认可,有时甚至还被嘲笑,受打击之后,变得默默无闻,或人云亦云 ,最后索性不参加讨论了,而成绩好的学生的观点不断地得到大家的肯定,频频发言,就变成小组的“专家”,大家都听从“专家”的观点,他们起到了主导整个小组的作用,包办了所有的任务,其他同学袖手旁观,没有真正参加合作学习。

2.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差异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参与。有的性格比较开朗活泼,大胆发言,不怕错误,能够团结协作,较好地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有的性格内敛些,不愿意当众表明自己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以旁观者自居;有的自我为中心意识严重,不愿意接受或者分享别人的见解和观点,不能够很好地和别人交流,难以达成共识,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有些学生更喜欢合作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知识。有的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喜欢闲聊;有的自控能力不强,小动作多,而其他组员没有批评指正,有时候老师的监督也不到位,结果造成了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集体闲聊;另外有的学生是喜欢依赖于成员,有问题的时候有人帮解决,自己不用这么费劲地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所以归根结底他们没有学到新知识。

4.学生对合作学习不理解。合作的准则是互相理解, 只有互相理解,才能互相沟通、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有的学生对同学缺少理解,不知道该怎样与同学合作,不知道如何解决同学之间的存在问题;有的“优生”不屑于与“差生”为伍,“差生”也羞于向“优生”求助,他们没有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将会带来的好处,所以不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1.有的教师对课堂缺乏有力的监控。农村初中班级学生人数多及学生参差不齐,使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些吃力,特别是学风纪律差的班级,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整个课堂热闹非凡,吵话的声音比讨论问题的声音还大,让教师顾此失彼;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纪律干脆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了。

2.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流于形式。有很多课堂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是活动时间非常短暂,学生还没来得及出结论时,然后马上请个别小组代表陈述一下讨论结果,有时仓促地点评一下,学生没有机会更深入地探究运用知识。有些内容简单易懂没必要合作的也要作轰轰烈烈的开展合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有的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理解不深刻。他们以为合作学习就是简单的班级教学加小组讨论,或者是教师的讲授加学生代表发言,没有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对学生的合作指导不到位。有的教师不注重小组成员的积极互动,组内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不清,学生不清楚自己要担任什么角色,该完成什么任务。学生没有掌握合作的技能,最终导致有分组无合作。

二、促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

教会学生与人合作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新的世纪对人际间、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激发学生合作兴趣、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对于21世纪中国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树立责任意识,把教会学生与人合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站在为新世纪培养合作型人才的高度,帮助学生学会合作。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小组表演、小组背书、单词竞赛等进行组间PK赛,让学生在互相合作、团结并进。每次参赛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确定自己在本次比赛中重点帮助谁,并请说说怎样帮。在比赛结束后,要让获奖的同学谈谈得到了谁的帮助,对方是怎样帮助自己的。这样两者均可以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共同分享取得的荣誉。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学校里就像在温暖的大家庭,要彼此关爱,学会接纳、包容、倾听、沟通,学会欣赏别人。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环境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把微笑带进课堂,主动亲近学生,随时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动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课堂上,教师及时地点拨、引导,为学生的合作搭建平台,肯定每一次的微小进步,让学生从不会合作到学会合作,再到善于合作,尝到合作带来的学习与生活的甜蜜。

(四)合理创设合作学习小组

1.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本人自愿。我校班级学生人数多,很多学生的英语水平较低,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差,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并真正参与,在分组时也要考虑本人自愿原则。务必要合理分配角色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以促进合作学习,给学生冠与不同的头衔如组长、记录员、纪律员、领读员等等,保证这些角色对当前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成员的职责在于互相鼓励积极参与,同时分享各自的见解,能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做到有分组有合作,保证小组富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Pair work 的分组不限于同桌同学,可以由学生自由搭档,根据感情深浅组成“伙伴式”合作关系等等,鼓励能力不同的学生组成“互助式”的合作关系。

(五)更新评价的观念,评价机制要多元化

1.评价的主要作用是起到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努力学习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中情感目标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小组合作学习来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更为全面。

2.坚持自我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即时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多方面的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教师做最后的综合评价,并且写下“寄语”。 对一些做的好的学生给以激励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一些“合作困难户”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使他们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

3.给学生适当指导,教会方法,树立信心,敢于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多用正强化,慎用负强化,引导学生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对于不足之处也应该诚恳地提出来,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

结语

农村的合作学习课堂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学校经费有限,不必要求一定“圆桌会议式”才能开展合作,学生的座位在需要合作学习时随机调整即可,既方便也实在。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我们教师都应该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特征有个全面的认识,克服不利的因素,教会学生掌握合作技能,使学生通过小组的互助与交流,共同承担责任,完成学习目标。让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使合作课堂生机蓬勃地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产学教研”四位一体;校企共建共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60-02

目前,从我国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实际效果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对基地建设的定位不准、目标不清、主动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二是学校缺乏统筹生产性与实训性、经济效益与人才培养之间互利共赢的能力,缺乏整合资源开发基地其他功能的能力;三是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

文章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校企共建共管“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

一、“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内涵

机加工“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同时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学生的实训需要、教师的教学需要、企业和学校科研需要的四种功能,四种功能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共同发展共同促进。生产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建立的前提条件;如果企业不能够在生产性实训高效的生产活动,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企业是不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教、学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条件;如果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全只考虑企业的生产任务需要,而不考虑学校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实训需要,生产性实训基地就失去了建设的必要。企业和学校科研需要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发展壮大的引擎。学校教师在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相应科研项目为依托是很难真正参与到基地建设中的,也就更谈不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了;企业在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项目做支撑是很难迈入高科技企业的行列,特别是机加工类企业。

二、校企共建共管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践

目前,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企业主导型。企业完全只关注自己的效益而忽视学校教学的需要。(2)学校主导型。学校只考虑学校的教学需要而忽视企业的利益。(3)校企共建共管型。学校和企业能够找到各自利益平衡点,共同建设和共同管理生产性实训基地。

不难看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类型中最合理的是“校企共建共管型”。“企业主导型”和“学校主导型”最终都会因忽视对方的核心利益以失败结束,只有“校企共建共管型”能够发展壮大。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基地建设走的就是典型的“校企共建共管型”,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彼此核心利益作为合作的前提

目前校企合作中突出问题(机加工类)是“学生进入车间实训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导致废品率的上升,企业不太愿意接纳实训学生;而学校和机加工企业合作的首要目的是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参与典型零件的加工,缩短学生到准工人角色转换的时间”。“效益和实训”成为企业和学校合作中争论的焦点,有很多校企合作的失败案例均是没有处理好学校和企业之间核心利益而失败。针对“效益和实训”问题,学校和企业要想合作成功必须兼顾彼此核心利益作为合作的前提,双方须共同谋化做到生产性实训基地彼此核心利益最大化。

针对“效益和实训”问题,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是在机加工车间预留几台设备作为学生初级阶段实训专用,同时提供学生实训所需要的工件、刀具、量具等,并指定专门的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学生完成初级阶段的技能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企业用于生产的设备上参与技能提升学习。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有:

1.不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有效控制产品报废率。预留几台设备作为学生实训专用后,学生实训不在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不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废品的产生。

2.技能培训更有针对性。学生实训完全在企业用于生产的设备上进行,除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报废率增加外,还有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因为学生在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实训只能企业加工什么产品进实训什么内容,没有系统性;而通过预留设备实训的模式,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能够共同制定更合理的技能培训计划,使技能培训更加系统化。

3.技能培训更有质量保障。培训和考核是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训后必须达到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的考核标准才能合格。

4.技能培训更加合理。参加实训的学校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企业生产设备上进行操作加工。通过这种进阶的培训模式,既解决了因为学生技能不足直接操作设备加工产品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产品报废率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进阶的学生通过加工企业典型真实产品技能的训练,缩短了从学生角色过渡到准工人角色的时间,提高了竞争力。

(二)校企共同完成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工作

学校系主任、书记、企业董事长共同组成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技能培训、考核工作的督导和技能抽查;学校系部教研室主任和企业生产厂长共同完成培训、考核组织工作;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完成学生的技能培训和考核工作。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技能训练更加合理化。技能培训、考核方案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制定,技能训练内容更加的完善和符合企业实际。

2.技能培训质量更加有保障。技能培训是学校系部教研室主任和企业生产厂长共同完成培训、考核组织工作,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学生技能培训、考核,同时学校系主任、书记、企业董事长对技能培训、考核情况的督导和技能抽查将使学生的技能培训更加有质量保障。

(三)学校助力提升企业科研实力

目前,机加工民营企业最大特点是“企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设备操作能力强、科研能力弱”。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加工合作企业(贵阳市云龙电器配套有限公司)是一家机加工生产能力非常强的加工企业,但企业大部分技术人员均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初高中毕业,科研能力几乎为零;而学院机加工方面的专业老师均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具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学校在助力提升企业科研能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完善企业零件加工图纸。企业有很多图纸都是用手工绘制的,很多不规范,且企业技术人员对设计软件不熟悉,学校机加工方面的老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完善企业零件加工图纸。

2.改进加工工艺。学校机械类教师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改进企业加工工艺,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3.设计专业夹具。学校机械类教师助力企业设计特殊零件加工的专业夹具。

4.共同申报科研项目。通过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以项目为依托,提升企业科研能力。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地

职业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和本科院校最大的区别在于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主要有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和企业顶岗实践,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完成:

1.修订企业典型零件加工图纸。学校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通过完成修订企业典型零件加工图纸任务,提升企业实际零件图纸的设计、规范能力。在“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培训教师,参与修订完成的零件图纸要由学校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审定合格后才算通过考核。

2.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机加工方面新进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完成学生机加工实训任务,提升机加工实践能力。“产学教研”四位一体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机加工实训项目指导为依托,完成对机加工方面专业新进教师机加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训任务由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培训、考核小组,新进教师参与学生实训过程的指导,通过实训基本技能的指导,提升机加工技能。

3.改进加工工艺。通过给新进教师改进加工工艺任务,提高他们制定机加工工艺规程、设备操作的能力。新进教师要完成改进加工工艺的任务,必须清楚企业目前制定的加工工艺的优缺点和相应产品的生产流程,从而提高他们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熟练操作机加工设备的技能。新进教师改进完成的加工工艺必须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共同论证合格后,才算考核通过。

参考文献:

[1]刘家枢,徐涵.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2006.

[3]罗箭华.基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职生“四种能力”的培养[J].高职论坛,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