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4 18:0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职业分析

篇1

关键词:电器工程;自动化控制;技术

引言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不断出现,作为向各行业提供装备的电气工程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代工程技术向高速、重载、高精度、高效率、低噪鸬确较蚍⒄梗对机械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新的研究课题与日俱增,新的研究方法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电气工程自动化已经普及到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而之对它的要求也不仅是满足于照明,家电用电和安全用电等等需求,反而更加看重于实用,美观,方便等功能。

一、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特点

在当今社会生产生活中,自动化技术已经遍及各个领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实用性极强,因此以电气工程为基础、以自动化

技术为手段,已经成为社会工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如今,电气工程及

其自动化主要应用于技术控制过程中,调试和协同电气自动化设备,

帮助和促使形成自动化生产链条,从而着力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

升工业生产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其他控制技术相比,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与其余技术相区别的地方,通常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相比于其他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业企业使用的过程中,实际的控制步骤并不多,并且操作的次数也非常少,但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较强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

2、相比于传统形式的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高速反应以及高速传递信号的特点,在极短的时问内就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控制,并且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还具有远程操作的模式;

3、相比于传统的生产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在极短的时问内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所以在工业企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效控制;

4、与其他的控制技术相比较,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对生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进行远程的采集与控制。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原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不是将一成不变的技术手段生

段硬套进工业流程中。而是要在综合考虑不同的生产机械、生产环境

以及平台支撑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化的针对性技术设计。在这

一设计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三大原则。

1、最根本的设计原则,是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满足机械工艺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的要求。机械工艺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具体要求,一般体现在执行元件动作节拍表、检测元件状态表以及工作流程循环图等数据资料中,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设计的根本依据。

2、更为实际的原则,是设计方案要在满足前者需求的基础上,力争经济实用,方便简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为工业生产和社会建设提供电气动力保障和自动化技术支持,因而要力争以最低成本实现最优效益。

3、最重要的原则,是电气自动化设计要综合考虑硬件和软件。一方面,根据工业控制的实际需要设置中央服务器,适当选择电子元器件,而后接连的控制器、传感器等辅设备。硬件的设计选择,要以工业生产的规模、期限等作为考量要素。另一方面,在硬件建设完成后,要根据实际需要设计软件系统,编制操作性强的自动化程序,从而形成最符合机械需要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设计理念

通常情况下来讲,在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般有三种设计方案,分别可以实现以下三种功能:进行远程的检测、、可以实现集中的监测、对总线进行监测。在对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设计理念:

1、当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在集中监测的过程中时,可以仅用一个处理器对控制过程进行处理,使用这种设计方式相对简单些,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对防护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样的设计理念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平稳运行以及后期的保养维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采用远程监测措施时,是通过连续性的采集与传输远程信号,对采集信号进行现场反馈,根据反馈的结果来修正需要输入的控制信号,从而实现远程监测的功能;

3、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采用对总线监测措施时,主要将其大部分控制功能集中起来实现,通过各种控制方法同时作用,来实现有效的监控。

四、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趋势

1、电气自动化将逐步走向市场化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以及不断的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活动将直接面对市场需求进行运作。专门从事电气自动化的设备、技术研发的企业也将面临新的竞争及考验,因此必须根据新的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调整自身的自动化产品的功能、结构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强自身优势。

2、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将提高

我国电气企业在进行安装和操作额过程中有很多技术不到位的地方,给日后生产留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据相关调查显示,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品直接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及使用寿命,培训不合格、操作不到位的人员引起的技术失误直接影响到企业额经济损失。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度,在引进新的先进水平设备时也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专

3、我国拥有的自主产权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占到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我国研发电气化技术相对于国外起步较晚,上个世纪基本生产线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电气技术,但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的电气自动化研发开始丫新的飞跃,目前我国在相应领域已经有丫一定的成绩,但比较与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高端的核心的技术还是依靠国外的技术,目前应对与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我国加快自助研发的速度,在未来在国内占到主导地位的将是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自动化技术。

结束语

工业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工业企业中应用的自动化技术越来越多,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工作效率!应用电气自动化系统,可以节省较多的人力资源,可以实现设备的自动化运行,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工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用了较多的电气自动化设备,这些设备有着较多的功能,对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工业企业的管理者还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要不断的研发性的自动化技术,这样才能推动企业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珍.探析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C].工程技术发展论文集.2015(01).

[2]王兰兰,国立斌.简述工业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探讨以及发展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5).

篇2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38-02

为解决山东省高等学校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了一批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入选了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以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点,设立的建设目标是立足山东半岛制造业和蓝黄经济区建设,面向全国城乡电网改造升级与智能电网发展,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学院从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辐射带动专业群等6个方面对专业进行了建设。

一、专业基础及特色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专业前身为农业电气化专业,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8年改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培养具有“基础厚、能力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服务于电力及其相关企业。本专业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以及节能降耗等生产实际,形成了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输电线路暂态分析与保护、现代电气传动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等特色优势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另外3个分别是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由于4个专业中既有“强电”专业,也有“弱电”专业,因此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弱结合,协调发展。

我国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电力及其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和山东“一蓝一黄”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城乡电力需求越来越大,城网、农网智能化改造升级陆续展开,对电力系统运行维护、设计开发、分析研究等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相关企业对电气传动与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因此需要紧密结合电力及其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的动态发展,不断改革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及内涵

根据山东省特色名校的建设要求,以及我校的办学基础和特色,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制订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大框架下,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制订了“一强二弱,三融四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强”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主要学习电机、发电厂电气部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二弱”指电力系统控制与通信两方面弱电知识和技能。其中在电力系统控制方面,主要学习计算机控制、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电力系统通信方面,主要学习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三融”指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其中企业专家融入师资队伍,指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举办讲座、指导毕业设计和实习,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学科前沿融入课堂教学,指将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全程,指将本专业在电力系统故障监测与定位、智能配电与用电、电气传动与节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分布式电源及其并网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全程。

“四化”指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毕业设计实战化。其中,课堂教学同步化,指将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基础等基础课实施“同步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实践项目层次化,指实践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电工电子实训和生产实习,实验课程由验证性加深过渡到综合性,由实验室过渡到实训中心,再由综合性发展到创新性,由实训中心过渡到创新实验室,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课程设计综合化,指专业课程设计内容综合2门以上课程,3~4名学生设计一个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做好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实战化,指毕业设计题目紧密联系科研课题或生产实际,实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三、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培养模式的基础,在对电力行业及相关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紧密围绕智能电网建设、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厂矿企业节能降耗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的设置上,构建“一强二弱,三融四化”课程体系,提出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为龙头,构建模块化培养框架,[1]在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的基础上,专业课由专业公共课、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电力电子及其应用4个方向模块构成,如表1所示。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号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备注

1 专

课 强电课程 弱电课程 专

控制类 通信类

电机学

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系统分析

电气控制与PLC

高电压技术

电力系统电气部分设计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自动控制原理

嵌入式系统基础

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气检测技术 信号与系统

现代通信原理

电力系统通信

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电力系统控制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方向

电力系统微机保护原理与算法

电力系统自动化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方向

电力传动与控制系统

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

学科前沿课(1) 学科前沿课(2) 电力电子及其应用方向

2 公共必修课 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体育、文献检索

3 学科基础课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大学物理实验、电路、电磁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4 素质教育课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学科导论、经济学概论等

5 实践环节 入学教育及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金工实习

电子工艺实训、电气工程实训、生产实习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

毕业实践与毕业设计、毕业鉴定

提出对“嵌入式系统基础”“电机学”“电气控制与PLC”“发电厂电气部分”“电力系统自动化”“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专业核心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建设;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如“电力系统安全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柔性输配电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信息技术”等,开展校企共建,即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先由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再由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战技巧讲解,并形成教学案例。

在培养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更新,不求全和细,重视精和新,并且要求每门课程至少有3名教师可以讲授,制订了所有课程的教学大纲。在制订过程中充分注意了课程之间的衔接,剔除了后续课程中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习的内容,减少课程门数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现了课程的重组和整合,提高了课程综合化程度。[1]

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进行先进教学方式改革。在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的资助下,学院通过硬件条件的建设,实现了“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同步互动式”教学,即讲、学、练、考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下一步将对“电气控制与PLC”等实践性强的课程进行“同步互动式”教学改革;另外,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改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对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如“电路系统自动化”“电力系统分析”等进行了“案例式教学”改革,[2,3]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框架式”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与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能自主创新的完成教学内容。

四、主要改革成果

第一,在“一强二弱,三融四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引领下,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课程体系、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实践环节及教学安排进行了规定,并进行了实施。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性课程的比重,通过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的课时和科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通过“培养、引进、共享”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对人才队伍进行了建设,每年选派至少2名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访学,启动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作,通过到知名高校助课、下企业锻炼、学历提升等渠道,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素质进行提升,同时每年至少聘任两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了建设,新建高电压技术实验室,110KV变电站仿真实验室,扩建了电力自动化综合实验室,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验实训内容更加贴近行业及相关企业的生产实际。

第四,积极发挥已有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按照精品课程的标准建设了多门核心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双语课程,形成高质量课程教学资源。

第五,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并且对3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核心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起到了很好辐射带动作用,带动了3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舵,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S1):88-89.

篇4

关键词:卓越计划;控制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允(1973-),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运波(1964-),男,辽宁丹东人,长春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春工程学院重点教改课题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3-0044-01

“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是长春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群,近年来,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层层深入开展,该课程群系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也不断加大。近年来,我们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群各门课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制作了与教材相适应的电子教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内容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客观地讲,在课程改革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2011年,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被列为学校5个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卓越计划”的提出,对“控制技术基础”课程群系列课程的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群系列课程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一、当前“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长期以来,一直侧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全面构造。第二,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定位未能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行业背景与服务面向,难以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应有的特色与优势。第三,原课程理论体系分散,课程设置存在交叉重复,不利于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第四,传统教学内容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缺乏工程实际背景。第五,以往选用教材只偏重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不具有本专业特色,不能反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第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现代化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第七,传统实验、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中地位相对薄弱,不利于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的主要措施

1.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前提,其目标是教育工程师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应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这个中心,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国情教育,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与目标定位培养人才

正确处理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的关系,在满足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培养出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特色与优势的卓越工程师。

3.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新体系

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对课程群系列课程进行重新整合,把“相似的专业课程”合并成一门课程,突出课程的连贯性,减少授课学时,把授课减下来的学时用于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为课程服务的自主型实验。

4.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对课程群系列课程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来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应用性,结合工程案例,展开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将“课程群系列课程”基本知识应用于电气专业的工程实际能力的培养。

5.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的特色教材

坚持教材应反映学科前沿动态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改革思想,在重基础的前提下,强调工程方法的应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点,精选“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特色教材。与此同时,力争在反复提炼、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编出具有专业特色、结构完善、内容新颖、图文并茂、好教、好学、好用的优秀教材。

6.改革教学模式,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

改变原来先理论教学,后实践练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通过大量的有计划的走访相关企业和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座谈,了解“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相关的职业活动内容,整理所得资料,并分析、提取、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与应用课程的三个学习情景,即情景一:基本应用;情景二:综合应用;情景三:电气设备岗位实践。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个真实工作任务,以这些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为导向,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将该课程的核心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7.从培养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目标出发,以强化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改革实践教学

(1)改革实验教学环节,探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主线的优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2)调整基础课课程设计,整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课课程设计中将原来完全由教师布置题目改为教师提供题目和学生自己选题两种形式;将原来设计前布置选题改为学期初布置选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采取从实际工程中选题,而且不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力争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工程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三、结论

以上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针对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控制技术基础”系列课程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的系列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5-29.

[2]陈希有,刘凤春,等.电工教学团队的组建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S2):9-12.

[3]周岩,郭前岗,等.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4).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篇5

【关键词】继电器 电气工程 自动化低压电器

自动化低压电器可以通过信号对整个电路进行控制,并实现电路的自动检测、保护功能,保证继电器可以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可以安全使用。但是,在继电器实际工作期间,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自动化低压电器在运行时常常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其不能正常运行,从而影响了整个继电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加强继电器对整个自动化低压电器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继电器可以正常运行下去,减少工程故障事件发生。

1 继电器的概述

继电器主要由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这两部分组成。而这两个系统常常被人们称作为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现阶段,继电器在一些自动化低压电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其中安装自动开关,只有这样才能将继电器电路中的电流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保证继电器的运行安全。

1.1 工作原理

继电器是电子器件中的一种,主要由一些铁芯、街铁、线圈等部分组成。继电器在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可以课程形成一个电流,而这一电流可以有效的对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电流进行控制,起到对应的保护作用。继电器不仅仅具有反应输出的变量结,同时还可以对电流、电路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保证继电器的使用安全。另外,在继电器运行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中间结构的形式进行控制,并对输入量全方面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电路的控制工作。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继电器结构与性能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变化,将传统继电器创新、完善,保证其可以在自动化低压电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1.2 继电器的分类

现阶段,我国继电器种类越来越多,其功能性能也越来越好。常见的继电器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电磁继电器

电磁继电器主要通过电磁铁芯的形式进行工作,这种继电器其中具有对应的输入回路与输出回路,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该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进行时应该考虑到电路直接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继电器在运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2.2 固态继电器

该继电器主要由4个接线端口组成,其中有两个接线段是输入端口,另外两个是输入端口,这对继电器的运行来说提供了很的保障。其在工作期间可以通过这两个端口进行输出与输入转换。

1.2.3 热继电器

热继电器主要由三种结构组成,主要有热元件、双金属片、触电。其中的热元件是继电器中的发热电阻丝,双金属片是继电器中不同膨胀系数的金属片,在受热时会随着温度变形,而触电在实际运行时与元件进行串联,只有这样才能做好电动机的控制工作。

1.3 继电器的作用

继电器的安全系数较高,在实际应用可以有效的对电路进行保护,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将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输入、输出电流扩大,方便人们使用;

(2)在继电器安装遥控监测功能就可以有效的对整个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进行控制,保证电气工程质量;

(3)对功率电路进行控制,保证其运行安全。

2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继电器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在汽车生产中的应用

现阶段,我国汽车在制造过程中已经广泛,主要在一些汽车的启动电机、空调控制、灯光亮度控制中应用。

2.2 继电器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家用电器的种类越来越多,而电器在制造过程中已经广泛使用继电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家用电器进行控制,从而方便人们使用。比如说,在空调风扇中的应用、冰箱冷却泵中的应用。

2.3 继电器在地铁中的应用

继电器在地铁车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可以做好地铁信号传递和控制工作,并保证人们日常乘车安全。比如说,在广州地铁二号线气柜在按照过程中也广泛的使用继电器,如图1所示,这种安装形式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封闭、少灰尘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保证地铁可以正常运行。由于地铁具有一定的特性,在按照过程还应该选择一些密封性高、耐高温、一体式的继电器。另外,还要定期开展继电器的维护工作,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运行,从而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保证地铁运行安全。

3 总结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低压电器在我国军事、农业、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电力行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斌.电气工程和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继电器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23(14):183-185.

[2]刘宏斌.电气工程和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继电器的应用剖析[J].门窗,2015,19(22):79-85.

[3]单耀生.解析继电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3,21(10):171-172.

[4]刘旭东.浅析继电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5,18(11):184-185.

作者简介

宋海南(1974-),男,湖南省浏阳市人。毕业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篇6

一、 我国机械设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我国制造方式主要以人力为主,而就我国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现状来看,要想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与完善[1]。就其在电气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状况来看,其虽然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研究却一直都是依附于外国技术,而且通常只是一味的引进,盲目的应用,常常忽视机械设计发展与自动化技术应用方面的自主研究。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电气工程中应用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还不成熟,一般情况下,使用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不仅缺乏技术手段的自主研究,对于引进的国外技术也没有给予深入研究。这样在实际应用中一旦出现问题,通常都无法进行自主维修与解决。同时,对于自动化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国家也缺乏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这也是制约我国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与国外相比,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电气工程中的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较低。在我国的电气工程建设中所采用的机械技术大部分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实际应用过程中在质量方面也都是有待考量的,再加上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全然不顾及其质量问题[2]。同时,一些企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后,也没有根据工程特点与具体要求,适当的融入自主研发的技术,进而常常会由于其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不合理、不规范应用,而对工程整体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也阻碍了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 

最后,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发展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才方面。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就比较重文轻武,不论是在哪个时期,我国的理论研究学者永远都是要高于实践者的,在机械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发展来讲,也是如此[3]。在学习过程中,更多人注重和追求的都是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机械学习方面,也就缺乏足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很少有人会选择机械设计制造这门学科。同时,也由于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较晚,因此,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技术支持,进而就形成老一辈的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支持,也未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而新一辈的技术人员由于各院校对其学科缺乏足够的重视,以及教育资金等方面的制约,所以,即使有的学生对机械学科有强烈的学习、研究欲望,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走出校园后,由于在学校没有得到科学、全面的训练与培养,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进而使得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也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 加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的策略 

一是,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自主研究。一直以来在我国电气工程建设发展中,在机械设计制造方面,一贯都是引用国外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并将其盲目的应用到工程建设中,而没有结合自身条件与发展趋势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会由于盲目生产而无法保证其质量,也可能会对后期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困扰。不论何种产品都具有自身标准,而对于不同国家来讲,引用其产品想要达到的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距。而对于国外技术的盲目引进与应用,也会使产品缺乏相应的个性[4]。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强自主研究,并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适当的融入自主研究技术,实现理想的综合效果,进而充分满足本国的实际发展需求。此外,还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深入研究,并在透彻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出新的技术,进而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是,逐渐加大机械自动化的应用推广力度。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应不断加大其推广力度,只有不断拓宽其应用范围,才能够探究出其发展需求。同时,在电气工程的应用,也要针对其工程特点,在其行业内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发展,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加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才能够为其赢得更长远的发展前景。 

三是,适当增强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的约束力。随着机械设计制造机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各企业在实际施工中对人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减少,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往往都能够达到一人操作几台机器的状况,而在这种情况下,其操作人员通常难以无法顾及到质量问题[5]。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增强对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过程中的约束,对其质量问题进行科学控制,只有质量得到有力保障,相关施工单位才能够不断加强对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并以此来降低工程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高素质机械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应全面适应社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而这里所指的社会,代表的并不只是人文社会,还涉及到自然社会。从人文社会角度来讲,其应用发展应与相关教育职业保持一致性,进而为扩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条件,只有对人才知识体系进行不断更新,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发展思维的人才来投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中;从自然社会的角度来讲,应与可持续发展保持一致性,在充分满足工程建设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积极采用绿色能源进行制造,进而实现其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避免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 

结语 

总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灵活应用,对提高生产效率,科学合理的控制施工成本,以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也有助于改善我国自动化技术水平落后的状况。因此,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应用、建设,相关部门必须给予足够重视,进而促进我国自动化技术应用水平能够得到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超.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研究[J].河南科技,2013,(6):105-106. 

[2] 刘灜,李嘉贤,刘广达等.“本科+技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辽东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研究对象[J].价值工程,2015,(10):253-254. 

篇7

关键词:电气专业;开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12-02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变化,高等院校需不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作,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能力与创业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培养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大学生。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气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此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属于自动化学院,是电气信息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热门学科,从一个开关的简单设计到宇航飞机的复杂整合都与其相关紧密,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预测表明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随着国外企业的大量涌入,这一领域会有很大缺口,专业人才将供不应求。此专业培养有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专业的特点是强弱电结合、学科交叉特点明显。学习过程中电工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电力、电子、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综合,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质。学生受到本领域的基本方法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训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二,专业工程性强。强调用大工程观教育学生。重视工程教育的完整系统性以及实践性。让学生接触到系统的分析与管理,而不仅仅指对技术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第三,专业向着符合专业认证标准发展。人事部、建设部(人发[2003]25号)颁布了《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电气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首次实施了注册电气工程师认证考试以适应需求。教育部于2006年制定了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规范用以指导高校电气专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为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工程科技人才。

二、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的时代特点是“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是指随着现代教育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要求不断更新。

开放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研究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积极倡导开放实验室、开放实训基地,鼓励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开辟新的途径。目前,高校实践体系主要有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训等等。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常规的实践教学外,又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开设开放式实验、举办大学生竞赛活动、支持大学生创新项目、建立并开放多个创新基地。努力建成以学生自主学习、以网络平台助学、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因材施教的开放式、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系统相对完整的课内外一体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1,2]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培养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科技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部分,是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替代。从目前来看,我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1.实践教学内容更新不足

目前实验课主要以基础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相对偏低。验证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还很不足,许多实验还有更新空间,另一方面,实验的转化过程中,实验教学设备的必要改动和教学文件的建立、课程考核评级体系还没有完全系统跟上进行解决。[3]

2.开放性实验项目需要整合

电气系教师和其他专业的老师为电气专业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项目30余项,这些开放性实验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但是也存在内容、难易程度分布不均等方面问题。另外很多低年级同学对开放实验内容及类型了解不够,开放性实验对低年级同学的受益面还是较窄。需要按照实验涉及的课程内容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整合,再根据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的补充。

3.大学生创新项目利用不足

大学生创新项目是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设有国家级、市级、校级、院级四个级别。以学生自主研究项目为主体,校级、院级项目是基础平台,国家级、市级项目是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的延展平台。开设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目的是以项目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的问题是开发的新项目居多,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形式联合申报较少。另外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总结归纳还很不够,没有使其成为有益的补充,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到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4.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平台利用较少

大学生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实际研发工作有一个了解,培养职业素质,为今后学生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是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承办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目前竞赛主要集中于本专业、本学院范围内,宣传力度、宣传手段还不够完善,受众面不足。其他院系教师和学生了解参与的较少,多学科交叉项目较少,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4]

四、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特色,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

1.将有条件的传统验证性实验改造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增加研究性、课题性实验课程,建立由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组成的多层次递进式模块化开放教学模式。及时完成对改革的实验项目的设备改造和实验指导书的改写。建立学科带头人领衔制度,确保高水平的引领实践教学改革方向。

研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从中确定哪些验证性实验项目可以改变为设计性实验或综合性实验。然后根据实施的难易程度,有步骤、按计划逐步完成,争取每年完成2~3项实验的转变。开发研究性以及课题性实验,进一步提高课内实验教学效果。研究创新性实验要与综合性实验有所区别,结论要在研究中探索,每个人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师给定的,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开展的项目。另外要注重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利用率,扩大实验室的开放度,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并实行开放式教学方式。

2.整合并充分利用开放性实验项目

建立一套完整的开放实验网络选课体系;对开放实验室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及管理;对开放实验单独进行严格考核,而不应像传统实验那样加入理论教学进行考核,从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考核为主的完整评价体系和多渠道的激励机制。

对现有面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放实验进行统计,按照涉及相关课程知识和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再会同电气系教师进行相关开放实验的补充,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电气专业开放实验体系,使学生从第一学期到第七学期都有合适的开放实验项目可以选择。另外,由专业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报名参加合适的开放实验,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但不能盲目与随意,避免学生盲目报名和扎堆报名,以充分利用开放实验资源。每学年对开放实验进行一次总结,将合适的效果良好的开放实验开发的新项目用到课内实验教学中,提高课内实验教学的效果,让更多同学受益;对一些有缺陷的开放实验进行改进,同时对新开发的实验进行严格分析研究,将效果不好的开放实验直接从开放实验体系中删除。

3.积极合理引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更多优秀学生提供机会。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总结,使其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用到开放实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大学生创新项目”,为学生搭建科研开发、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实验室的时间、空间最大化。大学生创新题目既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既可以在规定的课内时间进行,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开展,充分做到时间、地点和题目全方位开放。

4.积极办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近年来日趋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已经成为新能源领域中开发利用水平最高,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最具商业化发展条件的新型能源。电气专业几年来承办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取得了良好效果,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竞赛,连续三年取得了全国高校电子信息实践创新作品评选活动一等奖、二等奖;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几位同学免试获得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相应等级证书。今后要更好地利用节能减排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科技水平的平台。通过学科竞赛,发现人才,更有效地因材施教培养优秀学生的科研能力。

5.推进工程教育企业化

1994年,麻省工学院(MIT)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大工程观,不同于以往以研究为导向的工程科学观,是对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回归。这就要求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要更加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本身。电气专业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在认知实习环节参观电力科学研究院特高压研究基地、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减排展览、自动化装备展等等,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涉及到的知识、项目完成流程、在实际项目中专业知识的应用方法;在专业实习阶段,在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威英智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大华电子集团等公司和企业设有基地。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把毕业设计题目与项目结合,选题靠近工程实际,参与实施单位的课题研究,把毕业设计,生产实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5]

五、结束语

创新源于实践,实践能促进以学生为主体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专业培养过程中重视基础,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专业子实验室为学生全面开放;专业实践教学四年连续不断线;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安排了上百学时的实验;独立安排多门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开放实验、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进行实践的机会。今后将进一步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对开放实验、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进行整合归类和改革,着力建设完整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金荣,杨玲,徐嘉祥,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方法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6):172-174.

[2]章国英,施称,张燕.基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25(3):286-288.

[3]黄道凤,李怀健,朱玉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2):120-122.

[4]魏天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

篇8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课程;电气工程

作者简介:谢妍(1973-),女,湖北荆门人,武汉工业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毛哲(195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工业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湖北 武汉 4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项目和湖北省精品课程(电气控制技术课程)建设项目支持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40-02

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应用需求和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科技迅猛发展提出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了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上,高等学校必须把教学研究放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搞好课程体系改革,努力使教学质量能充分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电气工程专业一般下设有5个专业方向,分别为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专业方向的研究领域自成一体,各有所长,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也有一些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展了电气信息监测技术、脉冲功率和等离子体等新兴专业研究方向,使得电气工程专业方向更加齐备完善。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和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中国高等学校人才教育培养定位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大,学校教育主要为他们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或做更深层的专业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第二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后主要从事各种技术或管理工作;第三类是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能力较强,属于岗位人才。对这三类培养目标,重点大学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一类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二类人才,高职高专主要定位于培养第三类人才。

根据武汉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一般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计划,明确表明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这个目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构建“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条件下,明确给出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电机电气及其控制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电气设备制造及试验分析,以及在电子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等领域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从2004年湖北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开始,2005年在全校率先试行了电气信息类大类招生,200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校级品牌专业立项建设,2009年贯彻落实学校第七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懂理论、有技术、能创新”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建立,并在进一步完善中。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见图1。

随着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针对目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生源基础相对较弱,但思维活跃、开拓精神和自我意识强等特点,在分析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广泛调研同类院校经验的基础上,自2005级开始,试点实行按电气信息专业大类招生。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统一平台课程(通识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培养;后两年,根据学生专业特长兴趣、学习成绩和就业形势等条件再分专业,并通过专业课模块(主要是选修课)自主确定专业方向。2005级开始实施平台课程方案,2007年、2009年分别修订完善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培养模式。相关理论与实践环节学时学分分布表见表1、2。

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1.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作为一种职业意识,教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实践代表着当代教育的本质。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除了引入高科研能力人才,培养高教学水平教师,还要强调工程实践经验的获取。我院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重视学科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支高科研能力和高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近几年,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横纵向科研项目,发表相关的科研论文100多篇,教师总体的参研率达80% 以上。通过多年的科研实践,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大提高,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为重要。理想的实践环节应有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科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创造出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在:(1)在实验和实践项目中引入综合性、创新性项目;(2)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训练性;(3)开放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更好的创新平台等等。

3.促进科技活动发展

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单片机设计大赛等课外科技活动,使实践教学与工程应用创新有效结合。同时学院也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组织电子协会开展活动,开展焊接大赛等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并对拔尖人才作重点培养,让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建设,或直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小型的科研课题,巩固拓展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产品开发能力,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

四、结论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强调要使学生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完善,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此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参加湖北省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均取得较佳成绩,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比较能干,能很快适应自己的岗位。

参考文献:

[1]杨兆华,苏彩红,王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37-39.

[2]张凤阁,马少华,刘光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2):8-9.

篇9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

0引言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如何适应面向应用的转型发展趋势,是我校面临的重大课题。2016年6月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工程联盟会议上,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该协议第18个正式成员,这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3,4]。本文介绍我校机电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向应用型专业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初步成效。

1专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成立时间短,基础薄弱,面临了不少问题。1.1专业定位模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时我国高校正处于粗放发展、扩招发展的时期,我校对专业的要求是达到本科生的培养标准,没有对专业定位、专业特色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培养方案制定以985、211高校的相应专业为参照,没有考虑到自身办学实力和区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与省内兄弟院校相比,本专业没有行业背景,缺乏明显特色。1.2软硬件条件偏差本专业有专业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4人,博士2人,科研实力弱,科研项目少,缺乏科研领军人物,尚未确定研究大方向、组成研究团队。本专业很难引进优秀师资,学科带头人等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则更加困难。电气实验室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专门用于科研、创新的设备还是空白。实验室每年购置新设备的经费非常少,多数实验设备已经使用了10年以上。1.3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电气工程专业理论教育体系比较完备,但创新实践教育体系还很薄弱。从课程来看,大多数专业课程是理论讲解,实验教学环节比较缺乏。从实验教学来看,学生按实验指导书完成各种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动地适应实验指导书的要求。从企业实习来看,学生在实习单位只能看,不能动,更不能拆、装、修,很难保证有理想的效果。培养方案中没有一门课程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难以自己动手做出创新设计,并做出实物来的。

2采取的措施

2.1明确专业特色

1)明确专业定位的总方向电气工程专业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电气工程补充标准作为专业发展的总方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保证持续改进培养质量。该专业将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大目标,以此来带动专业的教学改革。2)专业特色的明确作为新建本科专业,本专业的定位存在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早期确定“新能源发电”为专业特色,后来将“智能电网”作为专业特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和学生需求,最终将“双服务”作为专业特色。“双服务”指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也就是说知识体系以强电为主,人才培养主要面向江西省内的电力企业,包括国家电网、大型电厂等。3)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双服务”的专业特色后,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等作为核心课程,理顺知识点,围绕这些课程开出相应的基础课。将电力行业的吉安市供电公司、万安水电厂等作为重点实习基地。

2.2软硬件条件的提升

1)师资队伍的提升利用同济大学对口支援我校的优势,鼓励教师到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定期开展授课竞赛,听课评课,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强与校内优势专业合作,逐步提高电气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例如与机械工程学科教师合作共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充分利用知名企业的“大学计划”,将企业引入至学校,接受企业捐赠的部分设备,与兄弟高校共建实验室。改变过去单一依赖政府拨款、依靠学校下发资金的模式,拓宽了经费渠道,增加了实践教学必须的软硬件设备。例如电气工程专业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合作共建了“GE自动化实验室”。

2.3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1)采取导师制结合我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政策,电气工程专业建立了创新实践导师制度,每个本科生都有对应的导师。学生成为导师的科研助手,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组成课题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参加各种课外创新实践活动。2)设立电气创新必修课在培养方案中新设一门专门培养创新能力的电气创新必修课。该门课不在特定的某一个学期开出,而是贯穿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之中。本专业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到团队中,并完成自主设计的项目,项目按照申请立项、中期检查、结题报告的顺序进行过程管理。从专业建设的资金中单独留出一部分来支持学生做创新项目,避免了从前课程设计中偏理论,只停留在纸面上,无法做出最终产品的尴尬局面。3)设立创新实验室,组建课外科技社团结合机电学院“创新创业”分园的建设,设立专门的电气创新实验室,学校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学生自主管理、自由组队进驻创新实验室,在实验室中自主设计项目并完成。依托于自主创新实验室,与校内机械工程专业合作,成立机器人协会、无人机协会等科技社团并鼓励学生参加。这些社团定期开展一定的科技活动并参加“挑战杯”、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生竞赛。在这些科技社团中,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集思广议,还能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指导,获得大量训练和提高。

3取得的成效

1)专业特色初现设立电气工程本科专业以来,进入国家电网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具体人数我校2010年开始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当时进入国家电网公司还不需要全国统考。从2013届开始,国网开始统考,我校毕业生初期不太适应国家电网考试,通过明确“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特色,加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国网录取率由2013届的8%提高到2016届的74%,成绩明显。2016届电气专业共有毕业生68人,被国网公司录取50人(一批25人,二批24人,三批1人,总录取率为74%),有3人考上研究生,1人考入事业单位,6人考入发电厂,9人进入非国有企业。应该说,“服务地方与服务电力行业”的专业特色已经初步显现,学生就业以电网、电厂运行维护为主。电气工程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得到了地方企业的充分认可,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2)创新实践氛围初步建立电气专业学生动手实践、参与竞赛的氛围已经初见端倪。近年来,电气专业学生完成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校级创新创业项目4项,在完成创新项目过程中获批专利1项。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学生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竞赛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力推动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而推动工程教育认证是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定位模糊、软硬件条件差、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采取了明确专业特色、设立电气创新必修课、建立科技社团等措施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向应用型本科逐步转型发展。通过系列改革,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创新实践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用工程教育认证来指引电气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万玉凤,柴葳.中国高等教育将真正走向世界[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6,6.

[2]孙静,王旭东.地方本科高校要科学定位分类转型[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6,6.

[3]卜飞飞,王世山,黄文新.专业认证背景下电气工程专业实习改革[J].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6.

篇10

《中国电力教育》:我们注意到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2013-2017年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成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而在此之前电气工程学科是以“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的分委会存在的。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调整的背景?

王泽忠:各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教育部聘请并领导的专家组织,有着明确的工作任务,那就是:组织和开展本科教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等工作向教育部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制订专业规范或教学质量标准;承担有关本科教学评估以及本科专业设置的咨询工作;组织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其他任务。

在前两届的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电子电气基础课程等6个教学指导分委会设在“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下。2012年,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要求,教育部对1998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1999年印发的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新目录的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至12个;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至92个。其中“电气信息类”做了重新的划分,划分成了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4个一级学科。电气类下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除了一级学科划分的更细,原有的很多相近或相关专业也进行了合并或调整。如新分出的电气类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由原先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气信息工程、电力工程与管理、电气技术教育、电机电器智能化”几个专业合并而来。新目录分为基本专业(352种)和特设专业(154种),并确定了62种专业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顺应新目录的调整,在2013-2017年的新一届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设立了“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们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咨询、评价和指导作用,促进电气类教育工作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电力教育》:新成立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重点有哪些呢?

王泽忠:根据教育部的指示,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四个着力”,即着力推动教育理念转变,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着力研究制定国家标准,推动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着力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推动建设优秀师资队伍。那么,新一届的电气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围绕这4个方面重点展开工作:

第一,将利用多种形式推动各高校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首先,强化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其次,强化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论,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第四,强化以学生评价为先的理念,把学生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第二,将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认真听取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分步实施国标、行标、校标,初步形成适应大众化阶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第三,积极探索科学基础、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建设研究;完善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研究。

第四,推动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高质量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配合教育部门组织开展本学科专业任课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教学能力;积极开展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专业类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电力教育》:刚才您谈到“推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将是新一届教指委的一项重点工作。据了解,2013年教指委就已着手开始制定新的《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目前这个标准的编制情况如何?能否就标准中的一些核心内容做一介绍?

王泽忠:目前《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草稿)的编制工作刚刚完成,《标准》起草过程中参照并吸收了之前的专业规范、学科发展战略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深入、全面细致地研究与完善。现在这一《标准》正在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将广泛征求专家及社会各方的意见,并认真将各位专家反馈意见进行总结,进一步修改完善。2014年年底在上报教育部并经审定后,最终该标准将成为我国高校电气类设置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价专业教学质量的依据。本标准适用的专业范围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3个特设专业: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光源与照明、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

在《标准》中提出电气类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规划设计、设备制造、厂网建设、系统调试、信息处理、系统运行、保护控制、状态监测、维护检修、环境保护、经济管理、市场交易等领域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组织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除数学、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外,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和以电能产生、传输和利用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利用所学知识提炼科学和技术概念、解决工程问题和构建复杂工程系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形成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毕业后,经过实践锻炼达到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具体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求学生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在业务方面:①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②具有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所需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③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和电气类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电气类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④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⑤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⑦了解与电气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⑧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⑨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⑩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此外,对学生思想政治、德育方面以及体育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对师资队伍提出的要求是:第一,数量和结构要求。电气类专业的专任教师不少于10人,且专业生师比一般应不高于18: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原则上应超过50%,中青年教师为教师队伍的主体;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和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不低90%,中青年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比例不低于60%;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分布合理,学科队伍阵容整齐,学术梯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第二,背景和水平要求。专业背景――大部分专任教师在其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电气类专业学历,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的经历;工程背景――专任教师应了解电气工程相关企业生产和技术发展现状,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主讲教师应具有工程背景,有企业工作经历或承担过多项工程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

此外,对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学设施、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料等信息资源及教学经费等教学条件做出了要求。为保障教学质量,还要求:专业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特别是相关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专业应将各个环节的内部和外部评价结果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

《中国电力教育》:在研究制定标准的过程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委员们对目前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什么建议?

王泽忠:我们对电气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知识体系上,①通识类知识: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使学生在从事电气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②学科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25%,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③专业知识应包括专业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0%,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其次,专业类核心课程设置上。课程体系由学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自主构建。构建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时,可参考标准附件专业类知识体系的要求。特别是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必须达到对核心内容的基本涵盖。课程名称不必与知识领域完全对应,可以将知识领域进一步划分并进行组合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体系构建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理论课学分占80%,实践课学分占20%。在设置必修课保证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管理水平逐步加大选修课比例力度。

第三,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建议。电气类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领域对电气人才都有需求,各学校服务对象不尽相同,因此建议设置电气类专业时要在坚持专业核心知识的同时拓展专业课特别是专业方向课内容,使专业毕业生更好适应就业要求。

《中国电力教育》:新一届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目前取得了哪些工作进展?下一步有怎样的工作计划?

王泽忠:首先,建立起完善的组织架构。为高效推进教指委的各项工作,圆满完成教育部“四个着力”的任务部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发展战略研究、人才培养研究、评估认证、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4个工作小组及秘书组。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组主要进行专业发展战略、教育理念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工作组则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基地建设等进行研究;评估认证工作组主要职能是负责对专业规范、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工程教育认证进行指导;师资培养与学术活动工作组主要负责师资培养、学术年会、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国际交流等。

第二,制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刚才已经对《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和一些具体内容进行了介绍。“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为保障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而制订的国家标准,是对客观条件(硬件)的最基本要求。制定标准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指委会还同时为工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3年版)提供咨询。

第三,举办大学生创新竞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竞赛为载体,推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将对深入开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基础知识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2013年8月5日-9日,我们在南京工程学院举办了第七届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创新设计竞赛。目前,我们已经启动“第八届三菱电机杯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大赛将于2014年8月1日-4日,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

第四,举办专题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6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与教材编写研讨会,会上讨论了如何将近年来电力工业发展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融入教材;确定了第一批待开发的27种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并明确了教材编写牵头院校。今年的1月2日-4日,在哈尔滨召开了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交流研讨会。会议上对电气类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体系;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及计划模式、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模式;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与平台建设,实践基地与工程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五,建设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过联合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建成了专业导论精品视频公开课。

第六,建立教指委网站。希望能够通过此网络平台的搭建,加强学科间委员、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信息的共享,努力使研究的成果及时分享,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使研究发挥积极作用。